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学英语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7: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英语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英语论文

篇(1)

(一)外部问题1.CET4和CET6指挥棒的作用。四六级考试出现翻译题型始于1996年,但是此部分所占分值少,难度较小,因此没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9]久而久之,在四六级考试指挥棒的误导下,教师不愿多花时间和精力教翻译,学生也缺乏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令人欣慰的是,2013年12月CET4和CET6进行了改革,首次将段落翻译作为一个专门的题型进行考查,翻译材料选材广泛,牵涉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此次改革明确了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必将推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和发展。2.缺乏专门的翻译教材。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未为非英语专业学生订购专门的翻译教材。非英语专业学生多数只有读写和听说教材,教材很少对翻译理论和技巧进行系统的讲解,翻译部分基本以课后题的形式出现,且多是简单机械地巩固已学的词汇,因而并不能称之为翻译。

(二)内部问题1.教师方面。一是很多大学英语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欠缺。他们未系统学习过翻译理论知识,而且毕业就从事教学工作,实战经验不足,因此翻译教学只能照本宣科,不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二是教学方法陈旧。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但教师很少给予理论指导,而是偏重词汇、语法和翻译技巧的讲授。课堂上,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做口头翻译,或给出译文让学生自己检测,但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未因此得到较大提高。此外,课后翻译作业也往往强调无语法和词汇错误,很少关注语篇连贯、逻辑清晰等因素。2.学生方面。一是对翻译不够重视。很多学生认为听说读写是关键,翻译无关紧要。因此,在翻译学习中,部分学生缺乏兴趣,处于被动地位,从不主动探索。二是缺乏跨文化和语用意识。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翻译就是字对字、词对词的转换,因此只要掌握语法和词汇就足够了。但是中西文化存在差异,如果只重视语言形式的对应,翻译出来的句子可能佶屈聱牙。同样,在不同的语境中存在一词多义现象,需要学生多积累、勤思考,才能译出准确的译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不足之处如此之多,引入有效的翻译理论对其进行指导,从理论高度设计出合理的教学体系刻不容缓。

二、语用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解释力

作为一种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理论,语用学不仅关注说话者对信息的传达,还关注受话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转化。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既关注译者理解原文的过程,也关注译者在译文中表达原文意义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看,两者具有共同的关注对象。[10]正如吕俊所说,语用学与翻译结合,让译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理解翻译中的问题,从而为翻译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11]将语用学理论,指示语、语用预设、会话含义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等引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将从一个新的角度为教学提供指导,从而克服以往教学中的各种不足。

(一)指示语与翻译教学言语交际涉及两个过程,说话者对信息的传达和听话者对信息的理解,指示语在这两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说话者、受话者等因素,推理出指称与所指的关系,同时注意文化、社交的适当性。例如,ShortlybeforeCongressmanJamesLangevincasthisvotelastmonthtorelaxfederalrulesonfundingofstemcellre-search,theRhodeIslandDemocratstoldhiscolleges…。原文中的theRhodeIslandDemocrats根据上下文指的是前文的JamesLangevin,翻译时若将其作为他人处理,译文将与原文相悖。指示语的意义离不开语境,教师应启发学生关注语境的意识,切不可过分注重字面意义而造成译文对原文的偏离。

(二)语用预设与翻译教学语用预设对翻译过程有重要影响。从翻译角度看,预设对语境具有敏感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坚守以前实践中形成的预设,而应该考虑到当前的语境因素,形成恰当的译文。例如看到game这个词,译者首先会利用之前形成的预设将其翻译为“游戏、比赛”,但是在新的语境中game可形成新搭配,从而具有新的外延。如,“Gametheoryisthescienceofstrategy”,应当译为“博弈论是有关策略的科学”。

(三)会话含义理论与翻译教学会话含义理论要求翻译时,译者始终忠实于原文的会话含义。具体说来,合作原则对翻译规定了特殊的要求:量的准则规定译者不得毫无根据扩充或节减原作内容;质的准则表明译者应忠实传达原作信息,切忌错译、乱译;关联准则强调译者应注重两方面的关联:原文上下文的关联和译文与译文读者的关联;方式准则规定译者用精炼清晰的语言传达原文内容,不允许隐晦难懂。[2]但是,有时为了修辞的需要,说话者常常有意地、巧妙地偏离合作原则,从而产生言外之意。在此情况下,如果原文背离了合作原则,译者翻译时也需要相应地背离,至于语用意义则留给读者去推理,译者无需代劳。如:A:昨天晚上吃的什么?B:就吃了些东西。B的回答明显背离了“量的准则”,因为其传递的信息显然不足,语用意义是B不愿意告知A相关信息。翻译此对话时,译者即使知道乙晚上吃的是什么,也应把乙的话直译过来,切不可画蛇添足。

(四)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教学言语行为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努力透视一定语境下的言外之力,进而用明晰或隐晦的方式构造表达同样言外之力的译文。例如:“Saturdaymeantmostadultswereathomeontheroute.Sowereschool-agedchildren.IthoughtthismightmeanmoreexchangesasImadetheroundstoday.”文段描述的是垃圾工人的心理活动,从上下文信息可知这是垃圾工人苦中作乐的美好想象。“madetherounds”、“moreexchanges”可分别翻译为“挨家挨户收垃圾”、“搭上几句话”,从而将原文的意图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五)礼貌原则与翻译教学礼貌原则提出了交际者应遵循的六条小的规则。但是中西文化的不同致使人们对礼貌的领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中国人被夸奖时,很自然地会回答:“惭愧,惭愧!”如果直译成“Ifeelashamed”,英美读者将稀里糊涂;如选用归化策略意译为“Thankyou!”,则变得规范地道。礼貌原则对翻译教学的借鉴意义为:教师课堂上应适时引导学生弄清中外表达礼貌方式的差异。分清哪些礼貌信息是原文的重点,因而译文中必须很好地体现出来;哪些不是原文的核心,并且直译会让读者不知所云。前者通常选用异化策略,而后者多选用归化策略。

(六)关联理论与翻译教学假设S是译者对原文的解读,T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解读。根据关联理论,成功的翻译应是T=S,但是实际翻译中译者是没法做到这一点的。[12]翻译要考虑两个层面关联性的对应:原文和译文的关联以及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的关联,尤其后者是译者努力的方向,即使译文读者付出较少的努力获取与原文读者一样的语境效果。为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把英语学习当成认知过程,还要鼓励学生寻找关联,并把此当做学习的目标。[13]例如,翻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译者不仅要通过认知推理得知它的真正含义———化词汇的形象与语用含义关系不大。如果把“瓜、豆”的形象传达出来,将让读者无法理解。所以,译文应把原文的暗含信息翻译出来,即,“Asyousow,youwillreap.”

(七)顺应理论与翻译教学从顺应理论出发,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释翻译过程,即译语要顺应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翻译的动态过程,且这一过程是有意识的。[2]语境关系顺应强调,译文读者有着与原文读者不同的文化心理、社交规范等,因此翻译时要选择顺应译文读者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表达。语言结构顺应强调,译语与原语在语码、语体、词汇等方面存在差异,翻译要选择符合译语语言结构的表达。动态顺应强调,译语不能只顺应语境关系或语言结构,而应实现二者之间的动态顺应。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体系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体系是当务之急。结合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不足,在语用学翻译理论指导下,现提出如下教学体系。

(一)丰富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水平传统重词汇、语法和翻译技巧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翻译教学的要求,刻板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为了更好地驾驭翻译课堂,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即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水平缺一不可。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成立翻译研讨小组,每周至少开一次研讨会,互相交流翻译教学和科研心得,提高理论修养。其次,积极寻找机会,从事翻译实践工作,丰富实践经验。

(二)传授语用知识,增强语用能力语用学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脱离了语境,翻译这种输出型活动的正确性和得体性就无法实现。所以,教师在翻译课堂上应有意识教授学生语用知识和能力。正如冉永平所说,语用能力或知识是可教的。[14]首先,教师不仅要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有意识培养他们的语用能力,鼓励他们在翻译中自觉掌握和运用指示语、语用预设、会话含义理论、关联理论等语用翻译理论,避免产生误读和交际失败。例如,公司每年生产10万只玩具。译文1:Thecompanyturnsout100,000toyseveryyear.译文2:Theannualoutputofthecompanyis100,000toys.此例教师可启发学生关注语境因素。根据顺应翻译理论,为了得体,译文需要追求语境关系顺应。如果是日常语境,译文1较为合适,但如果是商务场合等正式语境,译文2则更合适。其次,创造合适语境,组织互动式活动,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理解和掌握目的。例如,miss这个单词可有不同的含义。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创设语境,如在等车的场合,“Imissthebus”,表达的是“错过”的意思。

(三)输入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意识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不容忽视。在运用礼貌原则、关联论、顺应论等理论指导翻译时,译者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合理采用归化和异化策略。首先,教师应积极向学生输入西方文化知识,并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其次,鼓励学生课下看一些英文读物或电影,要求以读书报告的形式比较中西文化差异。最后,启发学生用目的语思考,发展学生的移情,引导他们主动去了解西方的文化,从而避免母语的干扰。例如,“望子成龙”,直译过来是longtoseeone’ssonbecomeadragon。但是这一译文无法为外国人接受,因为龙虽在中国是吉祥物,在国外却被视为凶恶残暴之物。根据关联翻译理论,译文要能使译文读者在付出较少的努力的情况下得到一样的语境效果。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归化的方法翻译此句,即toexpectone’s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age.

(四)检测语用文化知识,规范评价尺度测试形式和内容易影响包括翻译教学在内的语言教学,但是语用知识和语用能力以及文化知识等很少出现在外语测试中。为了更好的评价学生的翻译水平,并用评价结果来指导翻译教学,在考试中应加入语用社交等方面的内容,检测学生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可给出原文,让学生在各种语境中选出或给出准确的译文;也可考查案例分析题,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文化冲突。

篇(2)

二、组织知识竞赛,使大学英语课堂成为比拼

知识的赛场有关教育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所以,只有积极主动的大学英语课堂学习才是有效的课堂学习。如果一个学生毫无课堂学习的兴趣,那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将不会在其身上产生作用。教师通过创设互动的氛围让大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在学习中比赛,寓教于乐,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如何才能组织好大学英语课堂竞赛,创设互动的氛围呢?英语教师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第一,目的明确,难易相宜。竞赛活动内容必须围绕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是为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即使目标明确,教师也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做好预先的指导,适当地控制场面,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比赛内容要难易搭配,既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性,又让学生觉得经过一定努力即可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引导其不必过分计较成败。在比赛中,落后的大学生有可能会产生挫败感,英语教师应该引导这些学生看到积极的一面,不要过分关注内心的失落情感,应该重视的是在比赛中学到了什么,还应学什么,该怎样学。争强好胜是大学生的天性,而比赛则能让其将这种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比赛所具备的多样性、新鲜性、刺激性、知识性的特点能极大地满足大学生的挑战欲望。比赛不但能使参与者将自身的才能发挥到极致,而且能增强胜利者内在的信心和力量,也能促使失败者发现自身的不足,激发其努力上进之心,可谓一举多得。由此看来,大学英语课堂上的知识竞赛比单纯的“满堂灌”省事、省力,有竞争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学习的热情。为了了解目前大学英语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情况,田甜对河南理工大学的教师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1%的大学英语教师都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4]

三、构建演讲式课堂,让课堂激情四溢

演讲式教学指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创设演讲的氛围,组织大学生演讲,让大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备课时,大学英语教师应先根据教学内容预留出5~8分钟的时间,给大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在台上,大学生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讲时,应让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每个学生既是观众,又是演讲者。而教师在学生演讲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动态,根据学生的演讲内容导入新课,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在讲每一节新课前,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搜集、准备资料,根据其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在学生演讲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并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归纳,提炼出与本堂课主题相关的内容作为教学目标,进行探究式学习。演讲式教学法可以活跃大学英语课堂气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新途径。创设演讲氛围、开展演讲活动的常见形式是课文复述式演讲。与单纯的课文复述不同,大学英语课文复述式演讲要求学生活用语言知识,对课文内容重新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或在教师给定的情景中进行大胆的续写,然后口头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演讲实践活动。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提出正反两个论点,让学生分别就两个论点来收集论据,进行辩论。这种演讲活动通常可设定在某一单元的学习结束时,由英语教师组织并兼任裁判,其形式可以是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平均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或是按男女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实践表明,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在形式、内容、技巧等多方面都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四、改变课堂环境,使课堂在常变中常新

三尺讲台上,一本正经的大学英语教师站在黑板前,一列列“向前看齐”的桌椅,一个个正襟危坐的学生,时而抬头听讲,时而低头做笔记。这就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大学英语课堂环境。假如那些形状、摆放位置等十年如一日般从来不曾变过的讲台、黑板和课桌椅突然之间变作了另外一副模样,学生们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如果有一天,桌椅不再朝前看,而是“对对碰”,学生们不再对教师行注目礼,而是互相“注视”,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简言之,要想改变大学英语课堂环境,创设教学氛围,英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改变桌椅的排列形式。第二,改变教室的光线和通风状况。第三,改变教室的空间和色彩。例如,用低矮的小隔板改变大学英语教室的空间,用盆栽等装饰花木美化教室,同时,调节教室的色彩。总之,只要学生们愿意,只要学生们身处其中能够更好地学习,就绝对没有什么坏处。教室空间是有限的,但只要英语教师用心思索,必定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有利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氛围。为了了解目前大学英语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情况,薛良对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教师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3%的大学英语教师都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

五、重视课堂的结尾,让课堂充满回味

有个成语叫“善始善终”,意思是做任何一件事都应当圆满,不要虎头蛇尾,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学氛围再好,教学过程再成功,如果草草收场,也不能算成功。真正成功的大学英语课堂,其结尾应该是让人回味无穷的,有“余音绕梁”之妙。此外,大学英语的课堂结尾对创设良好的氛围也相当重要,有下面两种常用的方法:第一,学以致用法。英语教师在授完新课以后,出题让学生练习,使知识得以巩固,这也是普遍采用的一种结尾方式。但是,要使学生及时地消化所学的知识,教师就不能简单而随便地出题应付了事。在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或边练边讲,或先练后讲,或先讲后练,等等。第二,总结要点法。

篇(3)

二、提升大学英语整句翻译的措施

(一)具体的翻译方式

1.对时态要正确地判断对整句进行翻译的时候,首先应该理解汉语或者英语的句子,判断出语境所处的时态,这是在翻译整句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在大学英语的翻译中不可能会像中学阶段那样简单,往往会有很多个动词存在于一个整句当中,在对各个动词的应用时态上进行判断的时候,要依据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判断,对英语中几种时态的用法进行扎实的掌握是学生完成这部分工作的重点所在。例如这样的教学案例,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个句子进行翻译:这种树木要想很好地生长就要有专门培育它的土壤。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因为这是一般的陈述,可以断定它是一般现在时,但是还有其它的动词包含在句子当中,比如说“培育”,用什么时态来反映出这个动词,要看主句“生长”这个动词与“培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具体语境中的顺序,很明显会看到是在生长之前进行培育工作,所以应该用现在完成时。2.选择句型和句式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用什么样的句型及句式进行翻译是判断完句子时态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个教师和学生都会明白英汉之间会有比较大的差别,在这当中,“意合”是汉语比较注重的一个方面,相反“形合”是英语在翻译过程中的一大特征,所以不管是在汉译英还是在英译汉的翻译中,为了达到“意合”或者“形合”的目的就需要对正确的句型和句式进行选择。例如这样的教学案例:财富没有健康重要,因为健康不想它那样能够给人幸福。这个句子在构成的时候用逗号分开,形成了两个小句子,怎样把这两个小的句子连接在一起,是翻译时应该需要判断、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后面句子当中存在着一个“它”字,“它”指的是上一个句子中的“财富”,因此在对这个句子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就能利用定语从句完成,这样呈现出来的英语句型就会显得非常紧凑。3.翻译句子中的重点词和短语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或者重要的考试中,对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理解及应用也是翻译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种翻译能力。因此,在平时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扎实掌握英语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尤其是相似词汇和短语。但是,相似词汇、短语这种微妙差别的题型在大学四六级的考试中并不多见,而对某一个词汇及短语在英语中的惯用翻译方式却是经常考察的主要侧重点。4.学会将词组成完整句子在对之前几步按照正确的方式完成以后,就可以把相应的词汇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在这个步骤当中,对词汇之间、句子之间、词汇之间的逻辑关系,句子之间、短语和词汇之间的模式问题等都是要非常注意的问题,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绝非是将句子单纯地堆砌起来,这样会使阅卷老师觉得没有形成逻辑关系,译语会让人非常不理解。5.最后检查这是对整句进行翻译的重要一步,也是最后一步,要用自己的常识、语感、语法常识对自己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看其和西方人的语言方式、具体的规范、逻辑关系等方面是否相符。此外,还要审阅语法、词汇的书写上有没有出现纰漏、错误的地方,及时修改,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

第一,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英语翻译的教学大纲,对学生英语翻译的能力一定要重视起来;第二,提升翻译教学的比例;第三,在高校英语的改革中应该积极地引导教师们参与进来,为积极开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第四,加大投资力度,将大学英语翻译的具体平台构建起来,使广大师生在进行英语翻译的沟通与学习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广阔的平台。

(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英语翻译的教学方式

对英语实践运用技能上的培养和发展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当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将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

篇(4)

二、多模态语境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一)研究目的与假设

本实验目的旨在检验学生在接受多模态教学模式后能否在听力能力上得到提高,并引导学生自主地、快乐地进行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学习以及文化素养的培养,从而使他们适应多样化、网络化、自主化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同时使教学效果合理化和最大化。研究假设为:多模态语境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二)研究对象

本实验的研究对象选自武汉工程科技学院2012级非英语专业会计本科生60名。所有研究对象均参加了大学英语听力分级考试。要求:听从教师安排的学生,有一定的合作精神,时间上可以随时听从安排。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题库分级试卷、听力试题、全新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系统。学生选用的教材是上海交通出版社的大学实用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这本教程专门为普通本科非英语专业学生编写,旨在通过现代化手段使学习者从视、听入手,欣赏原声视频片段,达到能迅速准确地获得信息、娴熟地运用各种实用的听力技巧,能流利表达对某一主题的观点、拓展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等学习目标。

(四)研究过程

2013年9月进行英语听力分级考试,根据考试的听力成绩,共选择60名学生成绩相当的学生。这60个学生分成2班班,他们是刚升入大二的会计学专业学生。其中30名组成实验组,30名组成对照组。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实验前测的分级考试成绩相当,所以有理由认为实验结果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教学模式造成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周平均有4课时的英语课,一共上32周,分上下学期来完成。由一位老师同时承担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任务,使用教材为上海交通出版社的大学实用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不同的是,实验组每周的听说课在学校的多媒体语音室自主学习,老师只是起指导监督作用。此语音室安装了现代化的语音设备,有大量的影像,视频,图片等资料。对照组则在普通教室进行。实验过程中,以第四单元TravelandEntertainment为例,实验组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关于旅游和娱乐的词汇,搜集自己旅游过的城市,并准备好介绍这个城市的PPT或视频。在这个阶段,教师发挥模态选择者和任务设计者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完成视觉和听觉到大脑理解,并且启发思考并通过短片的方式进行模态的转换。课堂上,使用课本听力和视频材料完成练习。练习前提醒学生听力小技巧,如关键转折词、数字关系、人物关系等。听完短文后则要求学生总结留好关于介绍城市的人口、位置、文化、风俗习惯、美食、交通及天气的词汇及表达等。紧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整理的资料围绕城市和娱乐这一主题开展小组讨论,并以小组代表总结的方式展示讨论结果,这样做的目的是消除传统听力教学中的形式单一、学习者被动接收,从而发挥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最后开展情景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扮演导演和游客的角色,由全体学生进行点评。在课堂阶段,教师通过设定不同的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不同模态之间的转换以及角色的互动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课后阶段,老师给学生通过网络的形式提供一些关于城市与娱乐的视频,并让学生就视频内容进行讨论。这样就使将课内的内容延生到课外,将信息输入及时进行加工,并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将新的信息输出。这是多模态教学模式中多感官进行互动,内化和巩固学习者的知识体系。对照组30名学生则在普通教室完成听力训练,课后完成书面作业。最后两组同学参加同样的大学英语听力考试。本实验的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采用的统计方法是T检验。

(五)数据分析

对此次听力的考试成绩做了t检验,结果是实验组的听力M均值是25.97,对照组成绩则是21.94;样本T检验,t=4.963,p=0.000<0.05),数据表明,实验组的听力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听力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实验结果证明,经过一年的多模态自主听力教学,学习者的听力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这种听力水平的提高是通过学习者视、听、触等感官交互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最终提高了多元识读能力。另外,学习者在多模态语境下听力提高的同时,口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对学生两次访谈和口试发现,实验组的同学在西方文化知识方面比对照组要丰富。另外实验组的同学还能流畅自如地用英语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说明将多模态教学法用于听力课堂,不仅提高听力成绩,而且对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好处。

篇(5)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大二学生,研究时间为大二第二个学期后续课阶段。选取的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四个专业的学生。所选择的四个专业分别为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和通信工程专业。此种专业选择的目的是对处于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梯度性调查。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笔者所在学校的英语水平最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次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稍差,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最低。这四个专业的学生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的要求基本可以代表全校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对英语后续课的要求。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共发放180份问卷,回收162份,回收率90%,并在每个班级选取一人进行访谈录音。

1.调查问卷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前,为让学生体会戏剧教学的整个过程,笔者利用四周16个课时进行戏剧教学实验。选择《老友记》第一季第一集作为戏剧教学内容,以影视观摩、文化背景分析、角色分配、舞台展示为主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并体验戏剧教学模式,然后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学生对此类教学模式的接受度。问卷设置了8个问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学生基本信息,即性别、专业;(2)四级分数;(3)英语听、说、读、写当中最想提高的能力是什么。第二部分包括:(4)是否喜欢此课程;(5)此课程对哪些方面有积极作用:口语、听力、文化意识、学习兴趣、自信心、词汇等(多选);(6)是否会选择戏剧课作为大学英语后续课;(7)喜欢戏剧、电影、情景剧中的哪种题材;(8)此课程可以改进的地方是什么。2.个案研究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四个班级中分别抽取一名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四名学生的英语四级考试分数分别为611、560、492、430。个案研究通过录音和记笔记的方式记录采访内容,以调查不同英语水平学生对戏剧教学的接受情况。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1.量化分析

在回收的162份调查问卷被调查者中,被调查者有90名女生、72名男生。在问卷调查中,56%的学生反映在听、说、读、写四种英语能力当中,最想提高的是口语,28%的学生表示最想提高听力水平,10%的学生想提高阅读能力,6%的学生想提高写作水平。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接受戏剧教学模式,并认为这种教学形式有助于口语和听力能力的提高。调查表明,63%的学生选择戏剧教学课程作为大学英语后续课,30%的学生不确定是否会选择此课程。学生对戏剧课程应采用哪种题材的影视作为教学内容的观点差异较大,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题材兼用的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戏剧教学通过直观的语言文化展示,可以让学生更直接地体会语言和语境。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实现了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并提高了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戏剧教学对学生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质化分析

本调查选取了四个班级四种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对戏剧教学的可接受程度。学生一(四级成绩为611分,女)表示很喜欢这种上课方式,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原滋原味的英语,通过教师的讲解能深入地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韵味,让人印象深刻。此学生还表示在剧目排练过程中可以通过模仿剧目中人物来纠正发音,在对话交流过程中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戏剧文本为语言教学提供了绝佳的语言输入材料,排练表演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消化吸收。通过“文本学习”、“排练表演”和“反思输出”三个阶段的安排,整合了学习过程,符合语言习得过程的完整性(输入—理解消化—输出),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学生二(四级成绩为560分,男)表示此教学方式在进行第二遍时会失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提高设置问题和活跃课堂气氛的能力,进而使学生保持专注和投入。学生三(四级成绩492分,女)认为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加深了对词汇的印象,在理解单词时会联想到语境,很容易记忆。学生四(四级成绩430分,男)对这种教学方式表示怀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比较有趣,但使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压力比较大,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一心地投入到口语和听力的练习上,还是希望多安排一些传统的注重词汇和语法练习的课程。研究发现,学生对戏剧教学表现极为浓厚的兴趣。为使戏剧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前需要设计好教学内容,如视频的背景介绍、任务布置、问题设置、播放重复次数、词汇强调方式等。

篇(6)

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过于重视听说教学和阅读、写作教学,而翻译教学往往被一带而过,仅限于让学生记记笔记、留作业、对答案。由于主观不够重视,大学英语教师往往忽略了自身翻译水平的提高,教学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没有创新,不但不能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翻译知识,连常用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也不介绍。而学生英语学习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记单词、练听说、做阅读理解训练、写作文,受教师不重视翻译教学的影响,对于最头疼的翻译任务,学生也就顺势放弃了热情和积极性,翻译水平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大部分英语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也没有突出翻译的重要地位,翻译的练习相对较少,一般在每个单元的课后练习中出现五个英译汉、五个汉译英句子,而这些句子练习也仅仅是变向的造句,目的在于运用和练习课文中出现的词汇、短语、句型。另外,在各类考试中,从学生的期末考试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所占的比重与听说读写板块比,所占的比重都相对较低。

1.2学生的翻译基础参差不齐,普遍水平较低。

这个基础,不单单指英语基础,也包括母语基础。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英译汉的结果是汉字的堆砌,词不达意,即便明白英语的意思,也很难用恰当的母语表达出来。而汉译英的结果体现出母语习惯的严重影响,单词罗列,中国式英语尽现,所以很难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加上语法、词汇量、理解能力的限制,翻译成为学生最头疼的学习任务。从老师方面来看,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摆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偏重翻译理论的灌输,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在翻译方面进行大量练习。而且大学英语教师往往侧重于英语方面的训练,忽略了母语水平的提高,这也成为制约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因素。

2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面的几点建议

2.1加强大学英语教师对于翻译教学的重视程度。

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思想,正确理解翻译教学的地位和意义,将全面体现英语综合能力的翻译教学放在其应有的位置上,在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考试等方面突出翻译的重要作用,同时向学生强调翻译的重要性,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培养翻译能力。

2.2教师要更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翻译教学的效果。

在听说读写的教学中,适当穿插翻译教学,讲授翻译的规则、要求和常用方法、技巧,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听力、口语、阅读、写作中注意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另外翻译是一项实践活动,必须倾注一定的时间和完成大量的练习才能有所收获。大学英语教学学时少,课堂规模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完全实现,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布置一定的翻译作业和练习,利用课余时间多多练习与揣摩中英文中经典的成语、习语、谚语、古文、诗词等,并且将这些经典运用于翻译活动,同时注意积累,假以时日,方可达到最终信手拈来的效果。

篇(7)

目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构成,而专职教师队伍偏年轻化,要经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理念和语言学习特点以及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等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集中表现在对于教案设计、课件制作等均无法做到熟练掌握,形成无效课堂教学情况居多。教师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不用谈科研水平的提升了。与此同时,学生也体会到英语学习过程中较强的挫败感,无法找到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全面提升与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关联点,整体通过率偏低,这些都对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总体质量构成致命的威胁。随着招生专业不断增加,招生数不断扩大,作为独立学院,我院已经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势必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学及评价方法要创新,教学质量更要快速提升,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2.教师在大学英语改革中的作用。

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较高的英语素质,一定的教学理论水平,较熟练的教学技能技巧,熟知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组织语言教学,并能自觉参与本专业教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学术论文的撰写。大学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开展的直接承担者,也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实施者。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就成了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升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二、课例研究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途径

1.课例研究的基本步骤。

刘波(2006)在对课例研究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时,认为课例研究(Lessonstudy)是由两个以上的教师组成的一个小组,基于对有效教学理念的追求,以真实课堂教学为载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行动研究。其基本操作过程为:①定义教学内容。②备课目标放在如何使授课促进学生学习。③授课小组观摩教学并录像。④个人课前课后反思和集体评课。⑤修改教案。⑥用修改了的教案在另一个班授课,进一步评价和反思。

2.课例研究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结合举措。

我院自2010年起选用外研社出版发行的《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材。2013年伊始,公共英语教研室在每周一次例会上,开展课例研究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环节相结合的研究措施。第一轮研究选定第一册第五单元文化阅读部分教学作为操作点(ReadingacrossCultures———LoveMakestheWorldGoRound),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课前反思与教案设计。公共英语教研室在开学初,第五单元授课前数周,布置任课教师完成课前反思写作,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就已阅课例研究理论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结合即将讲授的这一单元模块,独立完成一节课教案设计(全程授课50分钟,其中40分钟用于讲授,10分钟用于随堂测试),教案务必涵盖词汇和国内外文化对比讲授内容。②课件制作与课堂讲授。选定3~4位教师作为研究与观摩的主体,研讨课件制作及其在课堂运用所占的比例并集体制定统一的随堂测试题。这几位教师逐一授课并将授课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其余教师可随堂观摩也可课后通过观看视频录像进行评课,重点评议是否完成了原定的授课计划。③课后反思与视频转写。教师在授课后一周内完成课后教学反思写作及其视频课程转写工作。课后教学反思要求其对原定教学计划完成情况,重、难点把握以及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进行详细描述;视频转写要求教师务必真实、完整再现课堂上的话语,以便教师集体对每一授课环节处理得当与否、成效好坏等做相关分析研究。④随堂测试成绩分析与新一轮教案设计。授课班级随堂测试题由教研室组织教师统一批阅,记录学生成绩,作为分析研究新一轮文化模块的教案设计、课件制作以及力求达到高效课堂的依据。

3.在课例研究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师发现了诸多问题。

①课前反思与教案设计环节。教师在进行课前反思写作时,发现自己虽然知晓以生为本的重要性(学生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学生学习的导师),但是究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将教师的导学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结合?如何在教案设计时既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即学习有困难以及学有余力的学生)呢?教师普遍发现,只有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发挥师生合作的原则,才可以有互动良好的有效课堂。这一单元的文化模块主题是关于爱情的,其中穿插有关于中外婚俗的文化对比,教师可以在教案设计时,先提出两个导入这一主题的问题,例如:(1)Whenitcomesto“LOVE”,Whatcanyouthinkof?(2)Howdopeopleshowthattheyareinlovewithsomeone?随后利用10分钟左右疏通拓展词汇,给学生5~8分钟随堂阅读篇章,找寻6个阅读理解问题的答案;紧接着利用10分钟逐一提问学生,核对答案;再将各个自然段的含义与学生一起梳理,辅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再次理解篇章,着重讲解学生答案有误的地方;再利用10分钟,利用PPT音频和视频的功能,将中外婚俗进行对比,板书与此有关的拓展词汇,在寓教于乐的情境中结束课程讲授;剩余10分钟,用于随堂测试(篇章理解问答题和相关词汇汉英互译),测试结果可以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下一单元文化阅读篇章教案设计提供更为合理、科学的依据。②课堂讲授环节。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观摩教学的教师都能发现,原本以生为本的教案设计,在实际运用时,往往受学生已有英语水平和学生参与课堂意识的制约,有的班级师生互动良好,教师能顺利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形成了以生为本的主体多元化高效课堂;有的班级互动欠缺,课堂气氛沉闷,教师难以按照既定计划展开教学,在反复鼓励未果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进行授课,最终只能形成以知识为本的低效课堂。究竟该如何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个体差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授并且使得学生吸收最大量的知识,成了教师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③课后反思、视频转写及随堂测试结果。在授课后一周内完成课后反思和视频转写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原本自己毫无意识、不断重复的课堂用语,口误也时有发生,还存在表扬学生用语过于单一,提问学生的面过窄,或者过多相信集体反馈的阅读理解水平,忽视了个体差异的学生,尤其是阅读能力较差且沉闷内向的学生。随堂测试的结果分析显示,有的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把握不够准确,因此在教案设计时重、难点把握不够合理,这也为今后教师提高教与学的契合度、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三、课例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例研究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某个环节相结合,既有教师个人的课前课后反思,又有集体研讨教案设计、课件制作,还有课堂观摩教学以及课后随堂测试的批阅和成绩记录分析,研究和教学的一体化可以在教师发展中起到如下三个作用。

1.帮助大学英语教师及时掌握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

从课例研究相关理论的研读,到课前反思、教案设计,一直到课堂讲授与观摩教学、课后反思及随堂测试结果分析评估,每个环节都有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参与,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被观摩评价者,能深切感知自己教学经验不断增强,也能了解自己在教学方法和水平上的不足之处。

2.提供大学英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有利平台。

大学英语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参与,促进了教师间有关教学经验的交流,综合知识以及诸如教案设计和课件制作技能的分享,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全程被录像保存,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在观摩学习中完成快速从教学生手到熟手的转变。

篇(8)

二、基于实际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定位

众所周知,关于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问题早就存在着教学理念上的分歧,即“基础论”和“专业论”。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有部分学者提出以外语为工具,学习世界上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既精通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实质上,是将外语看成为科技服务的工具。目前,蔡基刚等学者极力主张将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全面转向ESP方向,以满足国家对外语人才的战略要求。同时,“基础论”思想在我国大学英语界也是长盛不衰,很多学者认为只要打好语言基础就可以很容易入手任何专业性篇章,甚至在不少人看来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并无本质差别。此外,专门用途英语阅读材料通常术语较多,缺乏情节,可思性和趣味性都很低,因此,并不是提高英语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无论是“基础论”还是“专业论”都应以实际需求,特别是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课程体系改革。具体而言,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工科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之间乃至不同专业院系之间都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应搞一刀切,同时也不能过于因循守旧,无视社会和学生的专业需求。那么,如何处理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之间的关系呢?下面将结合相关理论进行讨论与分析。

(二)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

既然是改革的两个不同方向,那么有必要弄清楚何为“通用英语”,何为“专门用途英语”,以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从学术术语的定义来看,通用英语即目前大部分院校为大学英语设置的普通英语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它以打好英语基础、训练基本英语技能为主要目标,不能体现具体的专业性和服务性。那么究竟什么是专门用途英语呢?Strevens为其归纳了四个区别性特征:教学目标必须能够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教学内容必须与某一个专业、职业及其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教学的重点落实在与特定的专业或职业相关的词汇、语法和语篇运用上;必须具有与通用英语(EGP)相对照的特征。有学者根据使用英语目标的不同又进一步将专门用途英语分为学术英语(EAP)和职业英语(EOP/EVP)。Jordan又将学术英语细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门学术用途英语(ESAP)两类,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通用学术英语主要针对各个学科英语中存在的共性的东西,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学术英语口语及书面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如利用英语听讲座、记笔记、撰写论文、查阅文献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学术性活动);专门学术用途英语则更侧重特定学科(如冶金、法律、计算机等)的语篇体裁及工作职场所需要的英语交流能力。由此看来,学术英语并不等同于专业英语,更不同于侧重打语言基础的通用英语。根据Hyland的观点,学术英语中的通用学术英语和目前我国大学英语中的综合英语相近,目的都是培养语言能力,甚至在学习起始时间及语言难度上并没有前后阶段。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后者缺乏应用目的,具有为学语言而学语言的通用英语性质,而学术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培养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的语言交际能力。

篇(9)

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多地重视了陈述性知识的传授,导致对程序性知识的忽视,重视了理性教学,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情感渗透,导致我们的高校英语教学呈现出标准化的模式。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安排课程的进程、内容和授课方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这种安排。高校的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自身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有所不同,要求这些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同时同步地接受同样内容的教学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新的形势要求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理念,要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多元化,要抛弃传统教学中的绝对权威和一次性的观念行为。同时,应该思考现代化的英语教学如何将人文性与教育性有机结合,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如何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以我们的高校教师革新教育教学观念为基础。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现代化的英语教学要求我们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具体的语境,以此培养学生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这也是当前我们高校英语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不少英语教师已经习惯于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不适应现代化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但是教学的实践表明,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以文本、图片、视频等方式生动呈现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化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地位可见一斑。再者,要想实现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自由自主地学习,就必须依靠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只有通过网络平台,学生根据自己需求选择授课内容、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的愿景才能实现。当前的大学生深受网络时代的影响,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大,愿意在网络上开展学习、与教师沟通、解决问题等等。作为教师,我们只有熟悉掌握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将之引入到英语教学中来,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借势开展好网络化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借助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师生关系才能更加和谐,沟通才能更加零距离,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流畅表达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以提高我们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驾驭能力,努力在教学中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

(三)教师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方面

首先,从外界对大学英语教师的需求来看,当代大学英语教师发展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现代的学生,有着良好的外语学习条件,又是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受益者,英语学习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因此,他们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期许也进一步提高。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要善于教学反思,善于与学生交流,还要熟练掌握网络多媒体手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教师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才能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其次,从教师自身发展需求方面来看,教师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发展,是时代赋予当前大学教师的重要责任,更是大学英语教师求得发展的前提。当代的大学英语教师,既要奋斗在教育第一线,承担沉重的教学任务,又要面对巨大的科研压力。教学成绩、科研水平都是影响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和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的要求还会越来越高。教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研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增强科研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师合理定位与发展对策探讨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要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上,不少教师在认知上有误区,以为新的教学形式将教师的角色定位弱化了。其实不然,正如前文所述,新的时代背景赋予了大学英语教师更多的责任,对教师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英语教师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坚力量。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尽快适应形势的变化。

(一)不时进行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要想适应新的教学形式,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珍惜每一堂授课的机会,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以获得经验的积累、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学方法改进等等。不论是成功的教学经验还是失败的教学经验,都值得英语教师去记录分析思考。作为教师要分析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分析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心态之间的关系,多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只要教师真正反思了教学过程,真正对教学过程总结评估分析过,就一定会从中受益。教师要在思想深处更新教学理念,要一切围绕学生设计教学活动,要摒弃一次性学习的思维,要把提高自身职业能力作为自己的责任和源源不断的动力,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要养成终身学习、终身自我评估的习惯。大学英语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知识在更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提高,作为英语教师,就不能固步自封,就需要不断研究教学实践,要去了解本专业领域一些前沿的知识、教学领域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要尝试站在学生的视角分析英语课程教学。只有不断尝试追求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有序开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二)对教师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传统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更多地充当了传授者、监控者、评价者的角色,而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希望教师能够充当了创造者、激励者、引导者的角色。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对教师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教师要充当好创造者的角色。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搜罗一些生动有趣的语言材料,创设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和应用环境。比如,可以组织英语话剧表演、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等。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说英语的机会,为学生营造出英语学习气氛,帮助学生逐步摆脱母语的干扰,将创造者的角色进行到底。第二,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当好激励者的角色。过度的打击、批评只会让学生丧失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有更多的耐心,要给学生英语学习的缓冲时间,比如,作为教师,扮演好了创造者的角色,给学生创造了许多英语实践练习的机会,但是许多学生在辩论、表演、演讲过程中受限于既定的英语水平,难以完整全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作为教师,就要激励学生,与自己赛跑,必要时还可以借助少量的汉语。只要学生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有进步就应该得到表扬。第三,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体系,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是不一样的,兴趣偏好也有所不同,比如记忆单词,不同学生就可以有不同的记忆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为了检验教学成果,教师难免会对学生展开提问,当学生无法回答所提问题时,往往是他们最尴尬的时候。这时教师不应马上转换提问对象,而是要耐心引导学生,对他们的答案加以总结,还可以适当地加一些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篇(10)

对班级学生如何进行分层是分层教学模式实施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有的学校是以高考英语成绩为标准进行层次划分,有的学校是以入校后的摸底测评为标准进行划分。但是这两种划分方法都存在明显的局限,因为其忽略了学生的动态发展。随着英语学习的推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也是在不断变化,要适时调整分层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

(二)分层教学的组织形式问题

当前,高校分层教学,所采用的组织形式多是内分层制、走班制。但是这两类组织形式都比较适合人数少的教学组织方式,如果人数较多,组织起来就会麻烦和复杂许多,会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

(三)教学理念的曲解问题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为了体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这需要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做好分层。但是很多教师不能够正确对待这个问题,而是从自身的主观判断出发对学生进行分层,然后设计教学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被排除在外的,学生仍然处于传统的被动接受地位。这样的分层势必很难让学生参与进来。

二、人本主义学习论对分层教学模式的启示

上个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理论开始出现并盛行。这是一种强调人的尊严与内在价值实现的理论。将其应用到教育上就是倡导教育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要营造一个尊重学生的氛围,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在这种理论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树立几个观念:首先,教育目标明确化观念。要明确教育目标的转变,引导学习者主动学习。其次,学生中心化观念。教学要把学生放到中心,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再次,学生自主学习观念。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最后,教师辅助化概念。教师应该成为促进者,师生应该像朋友一样。人本主义理论中的学习论十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开发人的潜能,让学生自己树立学习动机;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开发,提倡师生真诚的情感交流。在英语教学的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分层”若是从上而下由教师来进行的话,这种筛选式“分层”将依然没有突破原有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英语水平在短时间内不容易了解,倘若以综合考试成绩作为标准进行分析,那么学生在听说读写和翻译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体现,既然这种差异无法体现,那么分层也就难以合理。不能单纯地以综合考试成绩为标准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正确对待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单个技能的差异,这样才能合理分层。

三、自主选择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课程设置模块化

考虑到大学英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目标,应该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可以将大学英语分为听说与读写译两个大板块。然后根据层次来进行班级与课程的设置。合理规划每个模块每个层次要开设多少班,合理分配学生。同时,每个模块的课时要适宜,要精简繁琐的教学内容,进行精讲,提高课堂效率,促进不同学生层次之间的快速流动。这样能够更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避免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倦怠情绪。

(二)自我分层,自主选择

在课程设置模块化之后,就要根据模块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这个划分要按照教学目标来进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可以按照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来设置教学目标,对于层次较差的学生则要降低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模块建立相应的层次测试。学生可以进行自测,在自测后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分层。较高层次的学生可以由教师指导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不用再跟班学习,可以选择一些选修课和辅导课,层次较低的则必须跟班学习。

(三)教材难易分层

在编订教材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难易程度要适中,教材的编写要循序渐进,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适应教材的难度。

(四)教学评价分层

在每学期的考试中,可以将考试分为A、B两级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表现自主报名相应层次,通过A层次考试的学生,就可以参加一些较高等级的英语考试,可以参加一些辅导班的考证考试。而未考过的可以选择考B级,然后再考A级。这种自主选择考试的教学模式能够保证分层教学的效果,其既考虑到了低层次学生的感情需求,也考虑到了高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让低层次学生逐渐克服英语学习中的焦虑和恐惧心理,能够让高层次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同时,这种分析评价,能够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测评结果制定更为合理的教学计划,也可以让教师更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去。这是一种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共同热情的教学方法。

篇(11)

在课堂组织上,笔者采用的是公司制管理模式,学生自由选择组建公司,每个公司选择一名董事长、CEO、发言人,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公司名。笔者引导学生开设了六个团队:1.英语歌曲、英语电影团队;2.英语诗歌、话剧团队;3.中西文化团队;4.英语演讲团队;5.英语辩论团队;6.商务英语团队。笔者给学生介绍每个团队的意义,实际上也给学生介绍了创新的英语学习方法。实践证明,学生非常乐于参与这种团队,并且精心制作了logo,确定了团队英文歌。笔者让学生制作英文名片并进行“名片交换”的情景剧表演,安排各公司进行“商务交流”,让学生自己介绍公司的文化,logo的含义。这样的团队活动不仅让学生增进了了解,而且学习了商务英语-名片交换礼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针对课堂内容合理安排团队竞赛,制定赏罚分明的管理制度,定期找团队负责人谈话,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班级团队管理的反馈。

1.2项目教学法

在讨论“英语语音语调以及英美发音差异”这一专题的时候,笔者首先给学生展示了“各国人讲英语的不同口音”的英语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会发现原来世界各国人说英语都不一样,口音会受到母语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然后笔者结合经典美剧老友记第4季,第23集进行教学(该集有英美文化的碰撞,也能体现英美发音的的差异)。将情景喜剧片段融入教学既可以练习听力,又可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视频去总结英美发音音差异,以及英美文化差异。观看完毕之后,笔者鼓励每个团队进行讨论并且以团队为单位陈述自己的发现。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都非常热情地讨论并在陈述环节表现的非常好。笔者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搜集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资料,每个团队谈论文化差异表现的一个方面。学生在下一节课能用熟练的英语介绍中西文化差异,课堂参与性非常高。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创新的乐趣与艰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1.3案例教学法

笔者在讲“Diningout”这一主题的时候,首先设计了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很知本次课堂的主题,然后给学生展示大学英语四级新翻译题(内容为中国美食)。当学生们谈到中国美食时倍感骄傲。然而当笔者对他们提出如何将我们的饮食文化传播出去这一问题时,大多学生因受到英语词汇量的限制而无法回答。笔者然后给学生播放BBC出品的纪录片:探索中国:美食之旅,并要求学生一边观看纪录片一边记录和饮食相关的词汇。这种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感知到教学内容的用途,增强了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什么东西。

1.4情景模拟教学法

笔者以“OrderingaMeal”和“AskingforandGivingDirections”话题为例。在导入环节,给学生播放一个情景剧:出国后点餐和问路却不会说英语的窘境。学生大笑之余也在思考自己的英语口语。大多数学生表示以后会出国旅游,掌握点餐英语和问路英语很必要。传统教学法以听力为主导,训练学生听并理解以上两个情境的常用英语表达,然后安排学生编对话角色表演。但创新的教学法要求设置尽量逼真的情境,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可以引导学生编排以“点餐”和“问路”为主题的情景剧,并进一步探讨中西饮食文化差异。通过此课堂实践,笔者发现学生非常具有创造性。大学英语精读教材的内容也可以安排学生创作情景剧,如“SailingRoundWorld”。环球航行这一主题笔者指导九名学生参加表演,具体安排如下:一个旁白,一个航海的年轻人,六个途径的国家(法国,中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美国,安排六名同学介绍六国文化,美食及标志性景点),两个记者。整个情景剧穿插背景音乐“Sail-ing”。航海过程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创新编排。这样一个由老师指导,学生排演的全英文情景剧结束后,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英语知识,文化知识,还有团队合作成功的喜悦。又如“ThePresent”,“TheSampler”等单元,老师都可以指导学生排演以课文内容为基础的英语情景剧。

1.5参与教学法

参与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好的课堂应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参与的机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升信息交流和反馈,最终让学生达到领会、掌握和应用知识,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热烈的教学环境。如笔者在引导学生讨论“我的梦想,我的青春,我的大学”这一主题时,首先和学生分享自己儿时的梦想,然后鼓励每个学生都勇敢的说出自己儿时多姿多彩的梦想,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青春以及如何有意义的渡过大学生活。开放式的教学会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参与,愿意分享。笔者组织学生参加班级英文歌比赛,比赛完全由各团队董事长和课代表组织完成。大学生因为知识水平、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各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他们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学会了协调团队成员选歌,排练等组织能力,还学会了制作PPT等电脑技术,而且还锻炼了英文主持能力。在讲解词汇、语法和课后练习时,笔者都鼓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参与体验教师角色,让学生自己讲课。参与教学法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知识获取的成就感,而不是单纯地通过老师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被动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参与式教学同时可以让学生的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文献搜索能力等多方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1.6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笔者的每次课堂都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讲“演讲”这一主题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个关于“梦想与现实”的大学生演讲视频,在第二遍观看的时候给每个团队发一张任务卡,任务卡上有该团队听力结束之后需要回答的问题。学生不仅要听,看,写,还要参与思考讨论并表达。听力训练结束后要求学生自己观摩视频,总结出演讲者应注意的眼神手势表情等,并让学生现场模仿。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会积极主动投身于每一项任务中,上课注意力会更集中。笔者每次课堂都会将教学所要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如在讲授“环球航行”这一主题时,会将任务提前分配给各个团队:1.搜集历史上伟大航海家的故事并介绍;2.搜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和英国航海家的信息;3.搜集骑士以及封爵仪式的信息并表演;4.绘制世界地图并标出七大洲五大洋;5.描述主人公环球航行的路线。通过任务的驱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

1.7问题导向教学法

问题导向教学法主要是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回答。如在第一次英语课堂上,笔者提问学生:为什么我们要学英语?因为在自我介绍环节通过一个破冰游戏已经消除和学生的距离感,学生会如实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可能会说是被迫的,或者仅仅为了毕业。笔者在实践了一个月的新型教学方法后又一次和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发现学生对英语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会说:学英语出国旅游更方便,编程需要英语,看美剧能更好的理解英美人的幽默,可以读更多的小说等等。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在讲解课文重难点句子和单词的时候,可以采用学生提问教师讲解的办法,或学生互相提问并回答的方法,从而改变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多次的问题回答与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开拓式的思维和求知求真的钻研问题的精神。但是提问要把握下列原则:紧紧围绕授课内容;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提问的逻辑顺序要适当;提问的频率要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