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绩效考核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12月为对照阶段,另将该院实施绩效考核措施后2014年1-12月设为观察阶段。对照阶段研究对象选取该院医务人员共30人(男性15人、女性15人);出院患者60名,年龄24~50岁,平均年龄(31.10±5.28)岁。观察阶段研究对象选取该院医务人员25人(男性14人、女性11人);出院患者60名,年龄23~48岁,平均年龄(32.10±4.28)岁。对两阶段医务人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的差异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1.2方法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将社会效益与医院医疗水平两方面结合考虑,淡化经济指标考量意识,侧重于提高医院医疗技术与服务质量;以“技术高效”、“多劳多得”的标准衡量医务人员奖金的基础,将手术技术含量的高低、风险程度的高低、工作量大小、管理职责作为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医务人员的奖金。在考核过程中,对不规范的医疗行为进行惩处,与奖金挂钩,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医疗质量。做好绩效沟通反馈工作。对实施系统的绩效考核方案前后,医务人员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以及工作效率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比较。
1.3评价标准
自制服务质量评价量表及工作效率评定表(内容包括每日接诊人数等),并在医院内部组成小组进行服务质量评定。以分数>80分为优质,60~80为好,<60为一般。同时制定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0~100分,包括对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工作质量等的满意度),分数>85为满意,70~85为一般,<7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绩效考核前后的医务人员服务质量比较
实施绩效考核后(观察阶段),医务人员服务质量评分结果高于绩效考核前(对照阶段),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施绩效考核前后的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施绩效考核后,患者对保健院满意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观察阶段患者满意度于对照阶段,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阶段医务人员工作效率情况比较
实施绩效考核后医务人员工作效率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观察阶段医务人员工作效率高于对照阶段,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机构自身层面,都还需不断分析与探讨,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方案。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在绩效考核方面还在试行当中,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在开展新的绩效考核方案实践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惑和难题。
3.1考核指标的设定要符合医疗事业的发展规律
在设定绩效考核指标时,应该具备指向性,以公益性质为辅,社会效益为主,投入更多的时间与资金致力于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和服务效率,推动医院的医疗水平,达到医院的可持续长远发展目标。这一目标不仅是公立医院的医疗改革的目标,更是公立医院对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最终目标。同时,在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方案设定时,还应约束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例如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严格要求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不能超过最高住院时间,患者每日平均费用的限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规范操作医疗设备,减轻患者治疗的痛苦感,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等。涉及到临床指标值的设定时,还应考虑医院每个学科的专业特色,医院的规模、等级,特殊情况下还须考虑医院的历史文化,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真实可靠的绩效考核指标,考核结果才能得到更高的认可。
3.2考核数据的实用性是有效评价医院绩效的前提
绩效考核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可比性是保障绩效考核结果的重要条件,随着医院管理的信息化,相关政府单位和各种医疗机构都创建了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一信息交流平台保障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设定而言,不仅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首要考虑的应是考核数据是否适用于绩效考核标准。不同的数据衍生出不同的考核指标,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是确保绩效考核结果公平、公正的前提。
据最新调查,在《财富》排出的全球1000家大公司中,超过90%的公司在职业开发和绩效考核过程中应用了全视角绩效考核系统。全视角绩效考核系统之所以如此盛行,就在于它有以下几项优点:
1.综合性强,因为它集中了多个角度的反馈信息。
2.信息质量可靠。
3.通过强调团队和内部/外部顾客,推动了全面质量管理。
4.从多个人而非单个人那里获取反馈信息,可以减少偏见对考核结果的影响。
5.从员工周围的人那里获取反馈信息,可以增强员工的自我发展意识。
但是,该系统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员工可能会相互串通起来集体作弊;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可能会发生冲突;在综合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信息时比较棘手。
因此,当Intel公司在建立全视角绩效考核系统时,他们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以确保考核的质量。
匿名考核
确保员工不知道任何一位考核小组成员是如何进行考核的(但主管人员的考核除外)。
加强考核者的责任意识
主管人员必须检查每一个考核小组成员的考核工作,让他们明白自己运用考核尺度是否恰当,结果是否可靠,以及其他人员又是如何进行考核的。
防止舞弊行为
有些考核人员出于帮助或伤害某一位员工的私人目的,会做出不恰当的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团队成员可能会串通起来彼此给对方做出较高的评价。主管人员就必须检查那些明显不恰当的评价。
采用统计程序
运用加权平均或其他定量分析方法,综合处理所有评价。
1.业务人员设置。将涉及到的人员:业务员、配货员、送货员的相关角色和软件设定的操作员相对应(除业务员可以使用系统默认的业务员以外,其他的人员都需要重新指定)。可按下列顺序进行单据设计操作:金蝶商贸高级版——销售单——单据设置——套打设置。进入单据设计界面,将表体项目中“公式自定义项1”和“公式自定义项2”分别定义为“发货人提成”和“送货人提成”,将表头项目中的“制单人”修改为“发货人”,“审核人”修改为“送货人”,具体如图1所示。2.发货送货自定义单元公式设计。通用的金蝶商贸版系统没有专门的发货提成计算和送货提成计算字段,但可充分利用软件自定义开发功能,将系统预留的单据自定义项来实现此功能。进入销售单据设计界面,选择“公式自定义项”,将“公式自定义1”和“公式自定义2”分别命名为“发货提成”和“送货提成”,与单据体的“金额”数据字段相关联,设定提成比例分别为0.003和0.004,计算公式如下图2所示。3.工资提成设计。系统对于业务员提成提供两种计算方法,分别为按总额进行比例计算和按商品种类自定义提成比例,图3分别展示了上述两种情况:采购部经理魏宏强和销售部经理李强采用总额进行比例计算,业务员卫学英按商品种类设定不同的提成比例。
(二)业务操作
业务员获得客户采购信息后,应填制销售订单。配货员依据销售订单参照生成销售单,格式见图4。注意填写金额时,应先输入数量,再填写金额,倒挤单价。这样发货提成和送货提成会立即生成,两者的依据为“金额”字段。配货和发货同为一人时,配货员登录软件进行单据填写,然后更换送货员进行审核操作。为记录特殊信息,可进入套打设置页面,对销售单进行个性化设计,最大程度上符合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如图5,可在单据上添加条形码、保质期、合计大小写及联系电话等信息。
(三)业务查询业务操作完成后,可定期统计公司相关人员绩效工资。进入销售员业务提成计算界面,可以查询到业务员的销售提成,如图6。进入销售单序时簿查询配货员、发货员以及送货员的业务提成情况,通过过滤条件,可以查询所有人的提成情况,也可以查询特定人员的情况,例如图7、图8,可以查询“江华”个人的提成情况。
【关键词】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
1构建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意义
高校教学科研人员考核制度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高效的绩效考核不仅能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工作过程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能极大地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获得公平的而不是平均的劳动报酬。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考核大多由各学院(部门)来进行,高校只是掌握了教学科研人员考核的结果,对于在考核过程中具体的量化指标掌握得不够全面,这样把考核的结果应用于教学科研人员的薪酬调整、岗位调整和职称晋升等相关人事决策中就缺乏了坚实的信息基础,对职工的积极性的提高也有重大的阻碍。
建立合理而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成绩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那些工作积极、成果斐然的人员给予与自身贡献相匹配的奖励这样可以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通过绩效考核的结果,也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存在的不足,从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不仅可以使校内产生良性竞争的气氛,诱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端正学风,同时,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也能够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从而为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提供根本保证,也是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迅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2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2.1考核制度不够完善: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大多数学校在考核过程中存在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现象,造成只重量不重质、对于教师的日常工作的质量关注不够。且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健全教师考评制度,对于教师考评的概念和理论仍处于萌芽阶段。研究发现,大部分员工对学校所作出的考评持不满意态度,认为考评是无效的,难以对绩效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就难以成为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的依据,或者因此实施的管理措施也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起到不良的作用。
2.2考核指标不够健全:考核指标体系无法兼顾全面性与可操作性,考核指标过于复杂,在相对较紧的考核时间和较多参评者的情况下,可能会加大工作量统计难度;考核指标过于简单,又可能造成评审工作的片面性。基础学科与专业课之间、文理科之间,由于学科特点不同、科研条件不同,导致科研成果、教学成果的难易程度不同,因而用同一指标体系去进行衡量,可能会“厚此薄彼”。
2.3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考评者对考核标准认识上的有时不统一,会造成考核数据的误差,被考评者由于某些不正确思想,提供不真实材料,被考评者所在单位缺乏平时考核材料,对被考评者提供的评审材料又不认真核实,致使某些基础数据含有一定的水分。在考核过程中,许多高校多采取表格打分、手工统计汇总的情况,统计工作耗时费力,效率较低。
2.4考核结果缺乏反馈:绩效考核并不是最终结局,还需要针对考核结果与教师进行沟通,对结果进行反馈和应用。沟通反馈渠道并不畅通,考核之后,教师只知道一个简单的最终结果,不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缺乏对教师的反馈;没有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没有与教师薪酬、奖励、职业发展机会挂钩,没有真正利用绩效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教师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提高。有问题的教师得不到及时改进,业绩好的教师得不到及时的鼓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3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构建
3.1以360度绩效考核法为导向:
360度考核法也叫立体考核法、全方位考核法,它是指被考核者的考核人,不仅包括上级,还包括同行、下级、自身。这样,不仅可以获得被考核者多层次的信息,还能获得多角度的反馈,还可以从反馈中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360度考核法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如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就需要上级(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务处相关人员)、同行、学生对其进行考评,获得不同人员的全方位反映。
3.2完善考评指标体系:
一个科学、高效的考评体系应该全面、具体,并且要有实际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因此,本文认为构建教学科研人员的考评体系应该对不同岗位区别考评,在考评之前做科学合理的调查分析和对比分析以及可行性分析研究。以教学科研人员的过程行为为主要考评对象,从被考评者的工作过程和绩效影响因素入手,设置能力素质、过程考核、结果考核等三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相应地设置二级和三级指标,如能力素质设置道德素养、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等三个二级指标,过程考核可以从师德,表达能力,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来设置二级指标,结果考核可以从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科研成果奖等三个方面来设置二级指标,最后对二级指标进行详细的分类。
3.3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从绩效考核的方式来看,可分为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定性考核是运用综合分析的形式,对被考核人员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定量考核是运用数据形式,对被考核人员的各项考核因素进行量化,获取考核结果。在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中,其能力考核、过程考核中虽然有定量的成分,但对能力素质、授课质量等的评价往往都是“性质”的概念。但工作业绩却是直接的“数量”概念,如讲授的课程、承担的科研任务、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论著或教材、获得的奖励,甚至担任的学术兼职等都可以用数字来反映。因此,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比较符合考核及其工作业绩的特点。
3.4建立有效的绩效反馈制度: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动态的反馈可以确保教师对绩效计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作出明智的判断和建议,其中,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更为重要,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是考核的真正目的。通过绩效的反馈与沟通,使教学科研人员了解组织者和学生对自己的期望,了解自己的工作绩效;组织者应依据考评结果对教学科研人员不足的方面提出改进意见,对教学科研人员的优点给予鼓励;同时绩效考评的结果应该与教学科研人员的奖惩、职位的晋升等联系在一起,做到赏罚分明,这样考评才能不只是流于形式。并针对考核结果建立教师申诉制度,将考核结果进行校内公示,接受全校教师监督,允许教师通过合理渠道进行申诉。
1.2绩效考核激励办法1)绩效考核激励包含每月各单位科技成果完成情况及每季度各单位科技创新项目综合积分两方面。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于年初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下达各单位月度及年度科技创新成果任务,每月底按照各成果单项分值表进行整理,汇总出各单位的当月得分情况并进行排名。每月各单位科技成果完成情况按照“1分1项1‰”的原则与工资直接挂钩的办法实施。具体为:未完成一项扣除1分,多一项记1分;1分按照各单位当月结算工资的1‰进行加减计算,并最终计入当月各单位工资结算总额。每月各单位科技创新项目根据综合积分排名“只奖不罚”的原则执行。具体为:综合积分排名前三的单位或个人依据相关文件奖励标准给予相应奖励。2)每年进行一次全矿范围内的科技成果评比和表彰大会,年度创新奖励项目从每月评定的创新成果同等级中评选。3)年度创新状元、创新能手和创新单位根据创新项目数量、创新项目的经济效益、项目的推广范围、项目的实用性等综合得分进行评比选出。
2、科技成果推广
1)由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月底汇总当月鉴定通过的科技成果,进行评比、筛选、确定全矿范围内较好的创新项目并下发各单位,由各单位按照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推广应用。2)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每月25日至月底对各单位的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情况进行打分,每应用一项加5分,每减少一项扣10分。
3、取得效果及存在不足
黄陵二号煤矿科技创新在未实施绩效考核管理之前,全矿科技创新成果不足100项;自2012年科技创新实施绩效考核以来,全矿共收集并鉴定通过395项科技创新成果。职工科技创新主观能动性有了很大提高,全员创新氛围浓厚。绩效考核管理实施期间个别单位抱着完成任务,不扣分、不影响工资结算的态度,上报的材料质量不高,存在格式不完善、文字说明太简单、缺少图片或原理图等问题,这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与完善。
预算编制首先要考虑的是高校未来的发展战略,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资源、合理真实地反映事业经费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建立预算定额指标和管理体系。以美国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为例,公立大学的财务管理尤其是预算管理比较完善。而且,国外大部分高校都是实行“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相结合,以零为基础而非在上年预算的数据上简单的增加,并且通过N年的滚动发展计划的实施,从而使预算数据更具真实性、前瞻性。反观国内高校,除了设有专门编制预算的财务人员,预算的执行与监督并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因此不能向管理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和税务信息,不能反馈资金的使用效率,以便学校根据反馈情况对未来的发展计划作出正确、及时的调整。并且大部分高校采取的是增量预算,即以上年的预算数据为基础,主张不需在预算内容上作较大的调整,只是简单的计算本年增加的资金需求量,做一个环比的增加。这样导致的结果不仅仅是没有考虑到投入产出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学校不能根据自身的长远发展规划,合理利用、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金浪费及减少资产闲置现象。
绩效拨款,即绩效指标的实现程度,例如办学、科研成果,教师、学生的内涵建设等,来实施财政经费的分配。这种将市场规则引入高校教育领域的思路,不仅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有助于激发学校向综合大学迈进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田纳西州是美国最早实施绩效拨款的一个州,由州高等教育委员会与高校协商制定了一系列的绩效拨款政策,并建立了相应的绩效指标。其具体方法为:对于绩效评估表现出色的公立高校,将获得超出财政拨款总额一定比例的额外奖金,而绩效表现一般的高校,不会受到预算拨款削减的威胁。这种绩效拨款的模式,体现出纯奖励的特性,引领着高校不断向绩效评估指标出色的高校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澳大利亚的高等学校预算资金的配置则是根据高校各个组成部门的工作绩效进行。高校在进行预算资金的分配改革时,除了根据各个学院、部门的未来发展计划、上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外,还要结合学生的人数与质量、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情况,对资金进行分配和管理;强调资金的运用与教学、科研相挂钩,给各个院系充分的自,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高校的预算拨款模式中,财政经费的分配与高校的绩效表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没有建立一系列的绩效衡量指标。相当一部分高校在预算管理上只注重资金的投入,不重视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没有及时对资金的使用、支出、效益等进行跟踪监督。高校财务预算一般以年作为一个时间单位,只要预算资金在本年度内使用完毕,就意味着今年的预算任务得到了很好的完成。很少有高校会去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资金的使用进度、投入与产出的效果,这样就不能客观反映高校预算资金使用全貌,不能了解经费发挥的效益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经费的使用效益,为下一年度加强预算管理和减少财务风险提供准确、可靠的财务依据。由于缺少绩效方面的考核,因此偏离了编制预算的初衷,削弱了预算作用的发挥。预算编制与资金使用相脱节,一方面在编制预算时高校想方设法增加预算指标,另一方面对资金使用的低效与浪费现象却没有改观。校级领导都愿意扩大明年的预算指标,使得预算的编制停留在增量预算的基础上,却很少考虑降低支出的成本。绩效预算实际上给了一个参考的指标,在确定了各个单位去年的业绩指标后,各单位可以根据此指标,自行调整学院的经费使用重点,削减不必要的开支。这样不仅调动了部门的积极性,而且降低了支出的成本,较好地控制了预算的规模。通过对国内外高校预算管理方面的优劣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绩效预算所提出的“绩效、效率”理念,以及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确定支出标准的预算组织形式,对国内高校的预算改革都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国内高校实施绩效预算考核的基本思路与建议
长期以来,财政主管部门根据高校学生人数这一单一因素进行拨款,在经费分配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改进拨款模式和结构,以绩效为导向,综合考评高校在办学、科研、人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绩效指标的表现,规划财政经费分配方案,鼓励各高校重视和自觉执行经费绩效管理,从而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比如学校的人才建设,专任教师所包含的博士、教授、高级职称人数,高校科研建设所包含的重点实验室建设,优势学科等指标都可以纳入财政拨款因素。同时,要加强对各高校各学科成本结构的分析和预测,结合学校上年绩效考核指标的反馈,最终确定以学校成本结构为基础、以学校长远发展目标为方向的拨款模式。财政主管部门一般将预算支出分为三块:一是基本支出,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等;二是专项支出,主要是学校实现未来一年中的发展目标所需要的专项资金,包括购置图书资料和实验室设备专项、化债及待建专项等;三是预留机动经费。基本支出由于受到教职工人数的限制,其拨款数额基本上是固定的,而专项支出则综合考虑了学校的长远规划、学校的办学特点及专长。如果能加大经费拨款的力度,并且改变项目经费的管理模式,由单一的开支限制和过程管理转变为注重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将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进行细化,并充分运用预算绩效评价信息,将绩效评价结果与专项支出联系,建立预算资金的追踪问责制度,则不仅可以改变原来的增量预算的编制方式,还可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更加有效的使用,避免浪费,推动高校预算管理水平和绩效的提升。
零余额账户是实现对预算资金最终控制的必要手段,是国库支付系统保证预算资金在实际支付时才流出国库账户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具体要求是只有在高校发生实际付款时,资金才流出国库账户,而不是在计划购买时资金就已经转入个别账户,从而使从国库支付的每一笔钱都能够真实地反映高校的实际开支情况,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与效率,防止资金滞留在学校二级学院,杜绝“小金库”的存在。建立零余额账户,实行财政集中支付后,预算单位除了基本户外,其他的银行账户基本被取消,从而解决了资金分散、重复设置账户等一系列的弊端,使得财务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零余额账户,及时关注每一笔资金的走向,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预算经费通过零余额账户下拨到国库支付系统,可以使各高校充分掌握预算的执行、支出进度,增加预算支出信息的透明度,保障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合法性,为下年度预算资金的安排决策提供正确的参考信息,便于预算监督与追踪问责,按照经费的使用情况以及使用效率,来制定学校下年度预算资金的使用计划,以及确定学校未来发展的重点,并且可以为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公共财政拨款比:公共财政拨款比=(财政拨款决算数/决算总收入×100%)。这一指标说明在本预算年度,学校获得省级财政拨款的比重、比例越高,学校可支配资金越充裕,越有利于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展开。非税资金比:非税资金比=(非税资金决算数/决算总收入×100%)。非税资金包括学费和住宿费。非税资金的比例变化不仅反映学生人数的增减情况,而且在学生人数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反映出国家对高校的政策,例如国家实行的医学专业农村定向招生计划,对本科生、专科生免收学费和住宿费。非税资金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本年度学校化债及待建专项经费的数额,在以上预算的编制中,化债及待建专项数额=学费×30%+住宿费×70%。其他收入比:其他收入比=(其他收入决算数/决算总收入×100%)。其他收入主要包括学校创收、利息以及财政补贴等。这一指标反映学校除了非税收入外的创收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各高校不应只依赖财政拨款,而应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发展领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学校创收。例如创建学校自己的校办企业,将重点实验室的理论研究转化为科研成果等。这些举措不仅可以缓解高校的资金压力,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投入与产出比例的研究,让学校掌握自身的优势,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考核宣传不到位实行绩效考核制度是需要一定的宣传动员力度的,但是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阶层的领导观念普遍比较落后,传统,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绩效考核对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即使有的国企重视到了绩效考核的重要性,也没有很大的改革创新,对别人的绩效考核体系照搬照抄,没有属于自己的新意,更没有将绩效考核对员工以及企业的发展意义宣传到位,导致企业绩效考核的管理工作发挥不到它应该发挥的作用和效果。
二、国有企业绩效考核的提升策略
(一)加强考核制度的激励性国有企业要想提高绩效考核的力度,就得加强考核制度的积极性,首先应该从领导阶层下手,领导阶层一定要严格遵守绩效考核结果实行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绩效考核的结果对员工实行相应的奖惩,员工该加薪,该升职,该领奖金,还是该惩罚,领导一定要严格按照绩效考核的结果相应的实行应有的处理结果。而且严格使用绩效考核有助于我们发展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有助于我们可以及时去解决问题,并且制定出实用可行的措施来提升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有效使用绩效考核不仅有利于对员工积极工作的激励和鼓励,而且能够有效保障企业员工的跳槽和流失。
(二)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绩效考核制度应该细化到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情况,国有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切实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将整个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统一化,绩效考核的指标应该最大限度的具体化,而且绩效考核制度的实行本来就是为了能够发现每一个员工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困惑,并且有效帮他们改进,从而提升自我,促进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三)采用灵活的考核办法国有企业应该将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重视起来,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绩效考核的每一项工作。我们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应自我发展的方式,尽量采用灵活得手段,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实行到最有效的结果。
(四)加大考核的宣传动员力度国有企业从领导就应该将企业绩效考核的管理工作重视起来,勇于革新自己的管理思想,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并且有效的将绩效考核的有关内容和制度宣传到位,最重要的是要将绩效考核对于企业和员工自身的发展的积极意义宣传到位,从而大力动员员工积极的投身于工作。
2.明确绩效考核目标,提高绩效考核的有效性人力资源管理都应结合高速公路部门的实际发展情况,明确绩效考核目标,以此来促进高速公路部门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高速公路部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应科学地进行绩效考核目标的设定,进而对员工展开绩效考核工作。此外,在目标的制定上,不仅要对员工进行监督、考核,更重要的是通过绩效考核目标的设定来激励员工的发展,以高速公路部门发展目标为准,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将自身利益与高速公路部门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将自身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高速公路行业的快速发展。另外,将绩效考核应用在高速公路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通过绩效考核的结果,再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高速公路部门的发展目标等来明确人力资源的管理目标,进而促进高速公路部门的快速发展。
3.通过绩效考核结果,做好高速公路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是高速公路部门发展的重点,只有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提高对高速公路部门人员管理的效率,规范高速公路部门员工的工作,向着高速公路部门的发展目标前行[4]。相反,如果高速公路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的话,存在的一些缺陷就会成为高速公路部门人员“钻空子”的条件,对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通过绩效考核的应用,可以分析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缺陷以及不足,对其采取有效的完善措施,不断地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尤其是在市场发展瞬息万变的情况下,通过绩效考核来不断地完善高速公路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保障高速公路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另外,高速公路部门涉及到的人员较多,而且由于人员的分布扩散原因,如果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的话,势必会对高速公路部门的工作效率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妥善应用绩效考核,以此来完善高速公路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组织资本代表了企业将各种要素投入转化为最终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即使组织成员离开,仍然留存在组织中的知识资产,其价值在于把企业资源凝聚起来,使企业的资源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得到有效利用,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长远来看,只有企业的人力资本顺利转化为组织资本,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组织资本的定义和本质
一些学者在研究组织行为、人力资本及管理模式时,提出了组织具有资本的某种特征,组织的这些特征正是人力资本发挥效用的组织保证。Marshall(1961)认为“资本在相当程度上存在于知识和组织之中”,并把组织归入非物质的财富。最早从信息角度定义组织资本是Prescott和Visscher(1980),他们认为厂商拥有的员工个人信息、群体信息和其特有的人力资本就是组织资本。其中,厂商特有人力资本是指员工所具有的某种一定要在该企业才能发挥出来的技能。对组织资本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的是Tomer(1987),他在其论著《组织资本:提高生产力和福利的途径》中,将组织资本定义为:组织资本是一种体现在组织关系、组织成员以及组织信息的汇集上,具有改善组织功能属性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具有加快经济增长、增强企业内部合作、最终提高生产力的作用。
笔者认为,组织资本在本质上应当是让组织成员能够把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发挥出来的组织环境或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的知识、技能等的传递和共享,组织资本是所有人力资本的共享知识,为企业组织所有。一方面,组织资本的增长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增长和社会网络的构建;另一方面,组织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增长同样具有促进作用,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的组织下发挥出来的作用是不同的,人力资本与组织资本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讲,知识和技能是个人创造的,它起始于个体,没有个体,组织无法创造知识,但组织可以为个人创造知识提供环境和各种支持,最大限度地利用其知识和专长。
企业绩效差异成因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企业绩效差异外生论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下,市场达到短期均衡时,个别企业会获得超额利润。然而,短期均衡是不稳定的。本行业中由于超额利润的存在,吸引了行业之外的企业进入该市场,增加了市场供给,使该市场上的超额利润逐渐趋近于零,从而达到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也就是说,在完全竞争的假定下,市场中的企业终究都是同质的,无所谓绩效优劣之分。
但是,现实中的企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绩效差异。要对此做出解释,必须突破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修正了假定前提,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假定下重新分析了产业市场,认为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主要是由不同的市场结构所导致的。1980年,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竞争是企业成败的核心所在,竞争战略就是在某一产业里寻求一个有利的竞争地位。波特关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基本上就是市场结构分析,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实质上就是市场定位过程。
但是企业绩效差异外生论无法解释企业在面临相同的外部因素(市场结构、市场机会等)条件下,其经营绩效为什么依然存在差别。根据波特理论所推导出的逻辑结果只能是该产业内所有企业的绩效基本是一致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二)企业绩效差异契约论
20世纪30年代,科斯开创的契约理论,把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结”,着眼于从企业内部的经济利益关系与激励约束机制来探讨企业绩效差异的成因,主张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防范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以此提高企业绩效。契约理论可以具体分为产权归属论、产权结构论与超产权论。产权归属论认为产权归属是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企业绩效的改善必须通过优化企业产权结构,把由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所带来的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但是私有化的实践表明,产权变动并不必然带来企业绩效的改善,为此,泰腾郎、马丁和帕克等学者以竞争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超产权论,认为充分竞争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
由企业绩效差异契约论可以看到,契约理论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入手,深入研究了产权归属、产权结构、治理机制、市场竞争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主张通过产权的明晰界定、产权结构的优化配置、治理机制的完善与市场竞争环境的培育来改善企业绩效。但该理论只强调企业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而完全忽略了企业中人力资本的交互性和群体性,而恰恰这些特性对于组织而言具有一定的价值性。
(三)企业绩效差异能力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学家也开始深入企业内部寻找企业绩效差异的成因,这是以1984年沃纳菲特的“企业资源基础论”为标志。企业资源基础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或支配的资源,不同企业占有不同规模、不同组合的资源,就产生了不同的经营效益。
然而,并非所有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因为在竞争较充分的市场上,资源是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因此,竞争优势与对大多数企业都具有通用性意义的资源间不可能存在因果关系。于是一些学者开始透过资源这个表面现象进一步探求,认识到企业配置、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才是企业绩效差异的深层来源。这样,企业的资源这一层又被剥离了,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能力理论则以能力为分析工具,强调核心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决定作用,主张通过核心能力的培育来创造竞争优势,改善企业绩效。能力理论可以说是从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因而研究思路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这种理论“只见能力不见关系”,完全忽略了企业的人力资本的社会属性,没有探讨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及制度安排对核心能力的作用机理。组织资本对企业绩效差异的成因分析
众所周知,知识为企业提供了竞争优势的来源,但是如果企业仅仅拥有静态的知识存量还不能等同于现实的竞争优势,它只是提供了企业竞争制胜的某种可能性,从可能性到现实性尚有一个关键的过程,即企业对组织知识进行开发,将静态的资源变为动态的可带来财富的增值的资本。企业应当被视作生产性知识和能力积累的载体,企业对未来的把握取决于特定企业的知识积累状况,特定知识积累的方式和过程是企业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这就需要通过打开企业这一“黑匣子”,在企业内,组织资本的形成机制是企业顺利实现竞争优势的关键。组织中的各类知识经过产生,在个人和组织之间的转移、扩散而产生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组织资本的形成。组织资本的形成机制可以解释为一个由知识的产生开始,经历在组织内部,从个人、团队、组织和组织之间的转移达到知识融合、共享和增值,最后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基础的过程。
传统观点认为,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主要有四种,即员工的激励、技能、环境与机会,其中前两项属于员工自身的主观性影响因素,后两项则是客观性影响因素。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P=f(SOME)
式中P为绩效,S是技能,O是机会,M是激励,E是环境。此式说明,绩效是技能、激励、机会与环境四变量的函数。但是,此模型显然只考虑了员工自身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而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本的组织依赖性。企业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团队生产或长期契约的集合,而企业的团队本质又表现为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以及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在企业中,一些资源的价值依赖于其他相关的资源,正是由于企业组织内资源的相互依赖性才导致了人力资本对组织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本质上表现为知识在团队及组织内部的转移,扩散和共享并最终表现为一种群体价值。总之,组织内部的知识是组织资本的基础,但企业绩效的差异并不限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及技能存量。
知识的隐性和动态的特点又进一步决定了企业组织资本的形成。组织知识产生价值需要通过外显化等方式将隐性知识发挥,在个人、团队、组织之间传递,同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又是相互作用,并不断超越而产生新的知识。这就是说组织知识的资本化过程实质上是组织内部知识的产生和转移的过程。企业由此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知识的传递和转移需要企业员工之间的协作,人力资本的组织依赖性体现了人力资本与特定组织的相互依赖关系。因此,企业绩效关键在于一种让组织成员能够把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发挥出来的组织环境、氛围或机制即组织资本存量。因此,本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拓展出一个基于组织资本的企业绩效差异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在组织资本的形成过程中,邸强等人(2005)也提出了知识是经由个人、团体、组织及组织之间创造并传递扩散的。他们认为,组织内部知识创造可分为四种形态;分别是共同化、结合、外化和内化。知识在组织内部不断地在显性和隐性之间变换,例如,通过员工本身多年工作经验积累的隐性知识,发展出一套创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程序,这种程序是无法言传的知识或技能;组织成员还将相关经验转化为个人内隐知识基础之中,进而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
总之,笔者认为,个体的人力资本在组织内部,在个人、团队、组织之间不断地进行知识的传递,在传递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显性和隐性之间的不断反复的转换,进而在个体人力资本的基础之上又会形成新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一种共享知识,并归组织所有所用,组织一旦变化或者解散,这种资本将受到极大的贬值甚至消失,企业的绩效之所以存在差异,归根到底是这种特殊资本的差异。
2.缺乏激励机制。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趋于僵化,对部门和员工的奖惩只体现在工资和职位上,不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要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就要建立起一个系统性的评价奖励机制,对不同层次和职位的工作人员采取不同的奖励机制,加强上层管理部门和员工之间的交流,充分了解员工实际需求,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
3.考核指标笼统。在考核过程中,多数企业只重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实际效益,却忽视了员工工作态度的端正和业务潜能的开发。另外,很多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时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岗位和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采取同样的考核标准,以致影响了考核的公平性。
二、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机制的建设
1.企业管理层的支持与重视。绩效考核制度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制度,要想在企业管理中顺利实行,首先需要高层管理者的支持。高层管理人员要最先树立起对这一考核制度的正确认识并逐渐贯彻下去,把考核工作提高到绩效管理的核心地位,从而引起企业上下的重视。
2.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系统。绩效考核制度从制定到实施需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要减少这期间出现的问题,制定一个成熟的考核体系是必不可少的。绩效考核制度是一个成套的体系,在体系建立之前,首先要制定一个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的目标,其次要把考核标准落到实处,使部门和员工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在考核标准上,既要有硬性的业绩考核标准,又要体现员工的个人素质和工作潜力。
3.科学培训考评与被考评者。企业中的绩效考核人员相当于考场上的主考官,提高考核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认知水平对保障绩效考核质量是十分重要的。企业要保证绩效考核制度顺利实行下去,就要对考评者进行科学培训,使其认识到绩效考核的重要性,能够在企业上下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另外,考评制度的顺利实行离不开被考评者的积极配合,因此,引导被考评者树立对该制度的正确认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工作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被考评者的培训,使其认识到绩效考核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和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
4.重视绩效考核反馈。绩效反馈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沟通的过程,企业要灵活运用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两种方式,将评估结果顺利地反馈给被评估者。正式沟通包括面谈式沟通、讨论式沟通、电子信函式沟通等方式;非正式沟通则是借助闲聊等非正式途径进行沟通。不管是何种沟通方式,都要坚持平等、透明的原则,以恰当的方式指出员工工作中的优缺点,同时允许员工对考核结果提出异议,以推动绩效考核体系的改进与完善。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6月本院皮肤科47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护士25名,对照组护士22名。护士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9.5±3.4)岁。其中主管护师19名,护师17名,护士11名。本科毕业12名,专科毕业25名,中专毕业10名。两组护士职称、学历、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制度,实验组采取绩效考核制度,具体如下。①相对固定护士的岗位。②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满分100分,具体评价内容:a.责任护士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占绩效考核的30%;b.护理工作量统计,占绩效考核的30%;c.护理服务质量考核标准,临床实践操作考核≥90分;患者健康教育开展100%;患者有效心理干预100%;患者满意率≥95%;护理文书达标率≥92%;抢救用品有效备用100%;感控达标率100%;基础护理无差错;执行医嘱零失误等占绩效考核20%;d.授权教学管理:教学满意度达标占20%;③实施考核与反馈,a.进行护理部考核,规定每个月做1次定期检查,不定时的巡查并作好记录与反馈。秉承公平、有效激励原则进行考核,考评成绩于护士长例会上公布,使每位护士长根据考评结果按PDCA模式进行整改反馈评价,提高护理质量。b.护士长考核,规定每月不定期的对护士进行抽查并做好记录与反馈,调查患者对护士的满意程度、护士的工作效率,有无差错与考核同时记录在护士长手册当中。c.建立考核反馈,建立绩效考核登记本,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根据各岗位绩效考核标准在登记本逐项打分汇总,并注明理由,对受到好评及有进步的护士给予奖励。
1.3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100分)进行评价,带教满意度通过学生、教师及护理部等多元评价方式;患者满意度通过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进行评分。≥95分为非常满意,95分以下≥85分为满意,<85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的带教满意度
经对比,观察实验组的带教满意度(89.00%)明显高于对照组(5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比较
经对比观察,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度(6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绩效考核制度运用在护理管理中与常规管理相对比,具有体现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调动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以及带教满意度的特点。本研究中,患者对护士的满意程度、实习护生对带教的满意程度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究其原因,绩效考核质量标准制定周密,围绕优质护理服务细则逐条落实,全院科室广泛开展,护理人员全员参与,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实效性。在绩效考核实施阶段采用PDCA循环模式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及标准,保证绩效考核的公正性,确保了护理质量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