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数学评价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数学思想和与数学知识相比,很多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思想的有效性却是长期的,能使人“受益终生”;所以,评价性语言应具有数学思想性,在课堂上评价学生时要尽量从数学思想的角度去评价,这是我们数学教学所必须的。使学生达到潜移默化、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我们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因此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某种数学思想时,我们应及时指出,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如在课堂上,我是这样评价学生的。“你能用换元的思想来解这个方程很好”、“你能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来做这个题非常不错”、“你能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做题很聪明”等。这些带有明显数学思想性的评价语言,将会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并因此而加倍努力学习数学。数学发展的历史还表明,数学创造往往来自旧数学思想的突破或新数学思想的创立。
二、评价语言的机智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评价性语言的机智性原则突出地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多方面的差异性、复杂性,学生的信息反馈呈现多样性和随机性。其中某些稳定的因素(如数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等)是可以预知的,有些则是难以预料的。因此,教师必须随时从学生的反馈信息出发,及时地运用和发挥评价性语言的功能和作用,进行有效调控,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课堂评价性语言的机智性,首先表现在教师要善于猜测和判断学生的思维动向,把握和捕捉启发的时机,创设愤悱情境,以求启而得法、启而能发;其次表现在对学生的种种反应(答问情况、学习情绪、思维表情、课堂纪委等),甚至意外情况(意想不到的疑问、教师讲解的疏漏、学生中异乎寻常的举动等),必须机敏而及时地进行调节,化平淡为新奇,化消极为积极,促成教学的和谐进行。例如,当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的“偶然事件”时,教师要根据意外的情况快速做出反应,灵活使用评价性语言,把学生从“偏离的轨道”上拉回来,使用灵活多变的数学评价语言自如地驾驭课堂,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和形式与应用过程,不是把结果直接“暴露”给学生。因此,当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学习之后,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用启发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如评价一题多解的例题和习题时,“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那么还有别的方法吗?”“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来想想?”只有教师不断灵活使用评价性语言,学生才能和教师融为一体。
三、评价语言的艺术性原则
形象化的评价语言是听觉和视觉互相结合的语言艺术。它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感受、理解、想像、体验,通过恰当的比喻、通俗的语言展现评价性语言以形象加深理解和记忆,以形象的评价语言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以获取教学的艺术效果。
“情感是一切艺术之母。”评价语言的情感性是艺术的内隐特征。“情”就是教师要有自己炽热的教学情感去激励和评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地受到鼓舞;使输出的评价性语言穿上情感的外衣,染上感情的色彩。
四、评价语言的独特性原则
首先,评价性语言应具有独特性,做到有的放矢。所谓独特性是指评价的语言必须符合各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生的性格、气质相符合。教学要因材施教,评价也是一样的,也要看对象,同一种评价对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着不同的效果。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愿接受否定的评价,只喜欢教师作肯定的、鼓励性的评价,对于这类学生取得一点成功时,我们要给予正面的评价,以激励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其能继续去努力的探究学习。如:曾经我教过一个学生,数学成绩差,有一次,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他用剪刀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了下来,并拼成了一个平角,我当时就用了“不破不立”这个成语表扬了他,并要求全班学生学习他的这种创新思维,通过这种适时鼓励,结果这位学生转变很快,在中考中,数学取得优异成绩。
五、评价性语言的激励性原则
评价性语言应用具有激励性,才能让激情不能自禁。就是对学生的评价,要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受到激励,增强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渴求被肯定、被赞扬、被称颂的欲望,更何况成长中的学生哪有不喜欢老师对其关心和鼓励呢?所以教师要学会赞美学生,要不惜运用赞美之辞,赞美学生的每一个优点与进步,哪怕是不起眼的优点和进步。在教育学生时,要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善意批评,而要在否定中有肯定,寓批评于表扬之中。因而,平常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总是亲和地拍拍学生的头,表示颔首和鼓励,在批阅学生作业或试卷时,每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总会在上面批上“很好”、“你能行”、“你会学好的”等鼓励性语言。让其从内心深处受到激励和震撼,并情不自禁地去努力学习数学。
1.引言
素质教育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己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从1988年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以来,为适应素质教育目标的顺利实施,国家教育部门从课程的内容、难度、课程教学模式、招生制度等方面作了很多改革,尤其是2002年,全国已普遍使用了新教材,国家教育部也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对评价也有新的要求。
学业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其功能很多,主要有导向、鉴定和选拔、诊断、调节、激励以及发展的功能。一切评价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标准上的,不同的标准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评价结果。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评价应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标准,而缺乏与新课程标准目标一致的评价机制,必将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
2学业评价概述
2.1评价目的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其学科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观及科学品质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激励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数学学科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2.2研究进展
针对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借鉴国外学业评价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教训,国家也正在以全面测评素质为导向,积极探讨改革学业评价方式,近年来有关素质教育中学业评价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五年来教育、教学,特别是数学教学方面的十余种刊物中,有关学业评价的研究很多,有些地方已经进行学业评价改革实践。据报道百万学生改变以往的成绩报告单,而使用《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让学生从分数堆里解脱出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初中历史和政治也尝试开卷、闭卷相结合方式并以等级方式评价学生学业成绩。
2.3评价功能
学生是否达到了素质教育目标,需要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监控和价值的判断。数学学业评价作为对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做出价值判断的手段,其功能如下。
(1)导向功能:为了使学生达到素质教育目标,教师和学生必须以数学素质教育目标为准绳进行教与学活动,这样才能保证教育过程朝着目标指引的方向发展。(2)鉴定功能:通过评价,对学生的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做出判断。(3)诊断功能:通过评价、调查、了解、验证数学教与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诊断问题存在的原因,为制度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依据。(4)调控功能:根据诊断出的问题,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程序以利于学生达到素质教育目标。(5)激励功能:评价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也会对人产生压力或动力,激励学生和教师不断朝着目标方向努力。
3小学数学学业评价机制的实施
3.1具体实施建议
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应注意多元化,对学生既要有统一要求,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的不同需求。根据这些要求,把对小学生数学学业的评价分为期末闭卷考试、听力测试、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和数学综合素质的考查四个方面。
(1)期末闭卷考试
期末闭卷考试是指学期末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统一出题,由学校组织学生统一考试,学校教师统一阅卷。简单地说就是过去学生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本学期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试卷为8开双页,卷面统计成绩为100分。对一些开放性的题,教师阅卷时可给予学生适当加分,但加分不计入统计,只作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鼓励和肯定。此项成绩占小学生期末学业总成绩的70%。
(2)听力测试
学校根据学段教学目标和本期教材口算的内容和要求,可由学校教导处或任课教师出20道口算题,在期末考试前一周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进行听算测试。具体做法是:教师念题三遍,学生听题后在听算单上填写出答案,听算结束,学校可组织教师统一(或任课教师自己)阅卷,正确的一道给0.5分,满分为10分。此项成绩占小学生期末学业总成绩的10%。
(3)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应该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习的行为是否规范,作业的完成情况和书写是否符合要求等等。这部分也占小学生期末学业总成绩的10%(表1)。
(4)数学综合素质的考查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精神,结合各学校教学的实际,对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考查是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四个方面进行。
此项成绩占小学生期末学业总成绩的10%。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时,要注意从学生是否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否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学习水平,是否能对自己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等方面进行评价(表2)。
3.2改革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几点建议
(1)从评价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小学生身心结构的复杂完整性,结合新数学大纲确定的目标,建立知识技能评价与能力方法、情感态度评价三结合的全面评价制度。改革单一的知识评价为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评价。从基础知识、态度方法、思维品质、综合应用能力四个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除知识测评外,还应考察其学习的态度、收集与处理有关信息的能力、自学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参加课外活动与社会活动所表现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创造能力等,评价中应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测评。
(2)从具体的评价操作上,可用全面反映学生学业情况的实作评价来补充单一的纸笔测试。实作评价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里,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评价方式。因为它能更全面的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特长,更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的测评比单一纸笔测评更全面、更真实,可作为纸笔测试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具体评价时,可以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在等级记分制下附加评语性描述,评语应指出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状况、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这就使学业考评从过去以分数形式的表征性评定转化为以等级制附加评语性描述的实质性评定,后者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从评价方式上应注意把形成性评价与总体性评价相结合,且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因为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鉴定,更是为了改进和发展,而形成性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揭示问题,反馈信息以促进改进,使其向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它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4)评价原则,应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的的评价。评价时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在鼓励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收获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培养学自主、自信的意识。
(5)现代教育评价更重视自我评价的功能,评价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的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时的角色互换,使学生达到自我完善,调动教与学的方向性和积极性。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明确和调整今后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又有利于调整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在心理上产生的不平衡状态,以防止产生对立情绪。
(6)配合评价改革,应积极开展对考试命题的研究,使试题为检测素质教育的目标服务。改革评价制度首先要改革试题,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与导向性,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来制定考试命题,命题内容中突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降低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应结合具体知识注重考核掌握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7)评价最好采用“等级制+评语”的综合性评价,改革应试教育百分制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实行笔试、口试相结合,闭卷、半开卷、开卷相结合,百分制、等级制、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淡化考试,这将有利于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把目光从分数转向一些更有价值的活动中来,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人,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
(8)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评价改革,应建立多样化的评估学生发展的体系,依据评估学生发展的参照体系,可采用“个人发展参照法、教育目标参照法、教育常模参照法”。成绩考试的评卷,应特别注意激励独创精神,对于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的独到解法应予以加分,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上,应强调个人的纵向比较,根据每个学生的进步状况来判断教育成果及与教育教学目标的具体比较。
1.教学指导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论原则;通过教和学双边活动是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熟悉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以促进每个学生把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各种数学能力,完善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
2.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比较系统地把握小学数学最佳知识结构。即,那些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法则、规律、公式和数学思想组成的知识系统,并且是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被小学生所接受、理解、难易适度的知识系统。
3.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潜在智能的开发和提高;是否通过“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两种途径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既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落实,又兼顾“因材施教”的推进。
5.课堂教学是否较好地体现了“认知结构”、“教材结构”、“教学结构”三者和谐一致的整体关系。
6.全体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喜好、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质量和程度如何,发展趋向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7.进行“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课时教学效果的量化测试和“智能”和“情意”方面相应的课外跟踪考查结合。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评价的构想。
(一)对“把握知识”的评价构想。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把握具有迁移的生动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把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摘要:
1.“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③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
④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⑤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省时优质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和比较、分析和综合、判定和推理、抽象和概括。
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的发挥如何,全员参和的竞争质量和程度怎样。
⑤教师指导学生求知获取的“投入”和学生学会求知方法,得到收获的“产出”是否成正比。
(二)对“发展能力”的评价构想。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把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包括下列内容摘要:
1.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化记忆的功能。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新问题,以思维能力的练习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和“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新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
2.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摘要:
低档题摘要: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中档题摘要: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索性色彩,用以培养和练习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
高档题摘要:思索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②在本阶段中,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3.对“独立练习交流和课堂总结”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
②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和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③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把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三)对“陶冶情操”的评价构想。
初中数学练习,通常包括课堂练习、课后练习(作业)和常规的测试(如小测验、单元测试)等。无论是课堂练习、课后练习还是单元测试,均是学生个体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反馈。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在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以目标意识、师生双主体意识、情感意识、反馈意识和教学基本功为依据,采用教学、可行的技术和方法,对课堂教学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其操作方式如下:
一、习题设计等级化。为评价提供合适的素材
对于书本上的练习题和教学辅导材料上的同步训练题,可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A、B、C三类分层练习题。A类是必修题,题目与教材中的示例接近,着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满足学生最基本的要求;B类是简单的综合题,题目条件稍复杂,既有保证学生掌握“双基”和稍高要求的练习题,也有部分综合性强或含有一定解题技巧,探求最佳解法的练习。适合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做,其余学生选做;C类是以灵活运用为主的综合题,涉及知识面较宽,解题方法具有一定技巧,着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适合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选做。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配以激励机制,如争当解题小能手,做老师的小助手等,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二、培养学生对错题的归因分类能力,评价内容具体化
对于教学辅导材料上的同步训练题,我采用“做”“批”“改”“析”四步训练法。“做”是指学生第一次接触该份训练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答题;“批”是指学生完成练习后自行对照后面的答案,用红笔批阅,这是学生第二次浏览该份训练题,学习积极性强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改”是学生自己就作业问题进行归因分类,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从错题中总结经验,并对正确的解题方法加以巩固,从而加深对该份训练题的理解。对于老师已经批改的作业题,要求学生把重点放在“改”和“析”上,实现反省和自检。
对于阶段性测试。教师批改后可统计出各题的出错人数与得分情况,以衡量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讲评时,教师可先公布答案而暂不作分析,让学生自行分析出错的原因:是粗心大意,计算错误还是知识点掌握模糊等。引导学生寻找错误原因并归纳出解题方法或思路,可分组研讨或寻求教师指引。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修改情况,对得分率较低的题进行分析讲评,使学生从自我改正,分组讨论,听教师讲评的过程中掌握解的要领和方法。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把题目变形,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并从中找出更简洁的解答方法,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
引导学生利用笔记本来建立个人练习错题卡,对练习中的错误进行归因分类。学生通过建立错题卡,学会了把知识进行分类,寻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发现问题之所在,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弥补不足,使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断进步,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完成一个小单元的教学后,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与反思,找出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修正或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次实施教学方案。这样多次循环反复,教师自身的素质及能力也可得到提高,实现教学相长。
三、学生真正参与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学才会有更好的效果。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回答问题为荣,更以能提出问题为荣。当结束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课程时,可适当抽出一到两节课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总结出该单元的知识点,或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解题比赛,让学生自行解决一些他们认为较难的题目,甚至可放手让学生自编一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可行的开放性或探索性题,并从小组中派一位代表上台做“老师”,讲授解题方法。每组解题结束后,教师再作适当的点拨,同组的其余学生则负责对其他组的代表评分,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从课后调查表明,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认为这种复习形式比单纯教师总结,学生动手解题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使是后进生也积极参与,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尝到一种“我也行”的成功体验,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7)02005806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re are certain limitations to the appraisal of the academic paper i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is paper took the appraisal of academic papers concerned with computer science as example and chose one university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for performance appraisal as case to study relevant issues of academic papers apprais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key point of determining the value and orientation of top conference papers and SCI journal papers lies in whether to insist on correct guidance in scientific management evaluation system. In computer science, most symbolic achievements are published on the papers of international top conferences while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still puts focus on SCI journal papers, which leads to the low participation and quality of Chinese scholars published papers at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conferences.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top conference papers should be stressed in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e weight of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balanc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should be considered, quality evaluation grade of conference papers should be raised, the guidance role of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played, a new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formulated,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A university formulated a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considered the difference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fied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It also listed the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for different disciplines, which are recognized by experts and professionals, and gave specification for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journal papers and conference papers to comprehensively determine the academic and documentary values of academic papers, which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Key words: research evaluation; top conferences papers; SCI journal papers; computer science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基本活动,研究成果是研究价值的重要体现,进行科学研究评价便成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科学家在对科学问题和方法探索的过程中,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如发表期刊或会议论文、出版著作等。通常意义上的科研评价内容包括项目、论文、专利、成果奖等。其中,学术论文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高校中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个人和团队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
目前,学术论文评价的主要方式包括期刊评价[1]、会议评价[2]、引用评价[3]等。期刊评价侧重于通过对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其刊载学术论文的水平[4],期刊分为:核心期刊、EI源刊(美国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源刊等。核心期刊源于英国著名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的研究,指刊载某学科学术论文较多的、论文被引较多、受领域科研人员重视、能反映该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和焦点的期刊。国内核心期刊的主流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等推荐的期刊。EI源刊创始于1844年,是美国首个以了解全球工程文献为目的可供检索的文献摘要和期刊[5]。EI源刊对学术论文水平有一定要求,选刊严格,逐渐成为理工科高等院校和工程研究院所学术水平评价的重要依据。SCI是美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I(Isn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对科技刊物和论文进行评价的一种工具[6],能否在世界顶尖SCI期刊上已成为国内高校评判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以及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学术会议是学术交流活动的核心,随着国际学术交流与日俱增,会议评价方式也成为论文评价的重要手段[2]。传统的会议评价为定性指标,如会议主题内容等,定量化指标和评价公式难以直接应用。一些学科则采用专家评估的办法对会议质量进行评定,形成领域列表,作为的指南。
引用评价是以学术论文被同行引用的次数衡量其影响力与重要性[3]。衍生物为期刊影响因子,即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等于引用某刊前两年论文的总次数与前两年该刊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论文短期高被引说明其选题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长期高被引体现其学术影响力、学术价值和贡献。这也与学科特点有关,不同学科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存在着系统差别。比如,医学领域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很常见,而数学领域基本在3以内。
一、学术论文评价存在的问题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各级各项指标及相应权重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而国际和国内对SCI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论文评价各有偏重[7]。从中国科研现状来看[89],科研评价体系比较单一,过分强调期刊论文而忽视会议论文。该评价体系与高校及其教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高校和教师的科研工作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如何定位会议论文和SCI期刊论文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价值与地位,能否坚持正确导向是科研管理评价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两者权重分配有失偏颇,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和创新积极性将会大打折扣,进而会影响相关学科资队伍建设,最终会影响学科发展。
SCI体系和中科院分区体系对引导普通论文评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SCI期刊论文对算法理论描述更为详细、考虑更全面、实验更充分,从统计意义上看,学术水平高于一般的期刊,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在科研评价上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公正性与合理性。但是,如果只采用“SCI标准”,会造成许多国际性高水平的会议成果被排斥在外,得不到公正的评判。由于期刊周期长,在国际领域最为前沿性工作的导向性和区分度稍显不足,难以对快速发展的学术科研起到引领作用。然而,中国高等院校SCI评价对象恰恰是要引领学科发展研究者,在教师职称评审、博士学位点申报与评审、重点学科申报与评审、科研奖励中热衷于追求SCI论文收录数,这是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1011]。
二、学术论文评价现状实证分析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与发展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计算机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全社会广泛关注。但是,与其他历史悠久的一些学科相比,计算机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创立时间短、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等。该学科的科研评价标准与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与发展,评价体系不仅是反映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晴雨表,而且会直接影响计算机科研管理和学科建设。
计算机学科既有基础理论性研究,也有应用性研究,很多科研成果具有极强的社会应用功能,以标志性大型系统等普适性应用为主导。比如,国外计算机学科的顶级名校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其科研成果有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UNIX系统或者数据库系统,这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国内有国防科技大学所研制的银河、天河系统等。而计算机学科的大部分科研成果(从大型系统到局部创新)都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包括SCI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因此,计算机学科科研评价指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论文质量的评价。
反观国际上大部分计算机学科的最新标志性工作都会在顶级会议上。例如计算机网络中最为经典的TCP协议中的拥塞控制算法,首先发表在1988年计算机网络的顶级会议SIGCOMM上。MIT、斯坦福大学等高校计算机系的领军人物的很多开创性工作也发表在计算机领域的顶级会议上。从目前发表的论文数量看,在多个世界一流名校中计算机学科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由80%的会议论文和20%的SCI期刊论文构成。
国际计算机领域的特点是追踪顶级会议,发表顶级会议论文。第一,计算机学科很多高水平的期刊一期只能登刊十几篇论文,有的期刊甚至只有三四篇论文。与之相比,计算机领域的大部分顶级会议是每年一次,部分会议也有隔年一次。这些会议每年录用三四十篇论文,或者20篇左右的论文。因此,计算机学科高水平的期刊和会议的规模都是非常有限,论文录用率很低。第二,大多数正规的会议论文需要经过4个以上审稿人进行双向匿名评审,并且还要组织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对投稿论文专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因此,会议论文相比期刊论文具有发表周期短、有较好学科科研前瞻性等优势。第三,中国科研评价体系还是以SCI期刊论文为主,顶级会议论文并不为其他学科科研工作者所关注。2006年法国巴黎大学陈钢博士的研究发现作为第一作者的中国大陆学者在历年国际计算机学会(ACM)权威会议发表的论文仅占总量的0.83%[12],半数以上ACM会议上没有中国论文的声音,反映出中国计算机学科大部分工作还处于内循环时代,未能较好地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因此,对会议期刊的忽视不仅阻碍了国内计算机学者的科研动力,也严重地影响到中国计算机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声誉。
三、优化科研评价体系的路径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结合对中国科研评价现状与问题的理性分析,在科研评价体系中应完善SCI标准、重视顶级会议的重要性,才能形成科学的科研管理体系,为科学研究发挥更具针对性、更符合现实的价值导向作用。美国教育家斯塔费尔比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提高科研水平。”[13]只有不断完善计算机学科的科研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该学科快速发展。
(一)重视顶级会议论文,平衡评价体系标准
面对计算机学科在国际和国内的评价制度之间越来越明显的差异,以及目前国内计算机学科实行的“SCI标准”体系所存在的弊端,中国计算机学会率先进行了反思。2005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了主题为“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的YOCSEF论坛。论坛上李国杰认为片面地追求SCI数量的做法不可取,呼吁要重视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14],并撰文《要高度重视在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在国内积极倡导标准与国际接轨[15]。2010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可以供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作为学术评价的参考依据,并期望能起到推动国内计算机领域学术进步的作用[8]。
教育部2012年采用该《目录》作为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评估的指标之一,受到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的重视,改变了长期以来计算机学科学术评价不重视会议论文的传统,为提高中国计算机学科基础研究水平作出积极贡献,促进学科特点的认同,规范了会议期刊,促进了论文水平的提升[16]。据包云刚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学者发表的论文数已经占到ACM会议论文总数的2.7%,2006年以后则占到了4%,与2006年前的数据(0.8%)相比取得了长足进步[17]。
总之,“SCI标准”仍然是国内评价科研成果的主要标准,但伴随着国际计算机学科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以及国内相关科研组织的发声,国内不同高校或科研院所对计算机学科科研成果的评价在逐步推动,重视SCI期刊论文的同时,重视顶级会议论文的重要性,逐步平衡评价体系中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
(二)依据计算机学科特点,完善“SCI”评价俗
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他自然学科,学科内部差别较大,难以进行横向比较。计算机理论领域以数学分析论证和推导或者算法改进为主,研究周期短;计算机系统或者应用领域,需要研发实用系统,并有真实的数据验证,研究周期比较长。但是,《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在评价标准方面忽略了不同领域的特点,计算机学会推荐的A类会议CVPR一次录用论文约400多篇,而SIGCOMM仅录用30~40篇论文。因此,在科研评价中不仅要关注计算机领域的特点,还要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搞好计算机学科的科学研究管理工作[18]。
(三)加强自身评价体系的宣传
计算机学科的科研评价体系是为学科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能够推动科研水平和科技发展创新,计算机科研工作者应加强自身专业特殊性的宣传,提升各行业领域对计算机学科成果特殊性的认知和重视。科研管理人员应合理界定科研目标、科研评价目标,在科研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评价理念,推动科研评价的科学化,在项目评审、职称评定、奖项设置、成果应用等工作中,加强对教师学科认知的引导,提高会议论文认定的等级,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性作用[19]。应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注重营造科研的氛围,不将SCI、会议期刊作为主要依据,努力改变和其他学科成果认定一视同仁的做法。同时,建立全面的会议宣传及参会激励机制,加大对科研工作者参加顶级会议的支持力度,鼓励将优秀学术成果提交到顶级会议。
(四)结合学科特点,完善科研评价管理制度
客观、公正的科研评价制度事关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是学术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科技管理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在对计算机学科进行科研评价时,应当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以解决:第一,按专业领域制定相应的科研评价标准。科研评价指标会受到评价方法、评价目的、评价对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021]。与物理、化学类专业截然不同,计算机类专业对应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应有所差别。第二,重视会议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计算机学科的顶级会议文章采用“双盲”评审,每篇文章历经“先通讯评审再会评”的常规程序,录用率低,通常不到20%,每篇文章或被录用或被拒绝,没有修改机会。若论文被顶级会议接受,很大程度上能彰显其科研实力。而且,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顶级会议上。更有甚者,计算机学科的领军人物仅将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会议上,如MIT的Katabi教授。第三,制定科学的科研评价指标。科研评价标准本身也是一个动态适应、不断完善的过程,指标设置合理会促进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高校的科研成果不是靠简单的指标“抓”出来的,要遵循整体性、公正性、战略性、操作性等原则[22]。科研管理部门要更多地在“搞好服务”方面下功夫,为本单位科研工作制定更为有效的激励制度,为科研人员创造工作条件、排忧解难等。论文的具体评价应综合考虑论文的自身价值、同行专家的评议结果与科研管理专家的判断。
四、实例验证高校自身特点也决定了科研评价工作的特点,后者对前者及其教师有着很强的导向性,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学科之间应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基于其职能与不同侧重点,中国589 所本科院校被《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4类,占比分别为6.83 %(40 所)、15.87 %(93所)、23.89 %(143 所)和53.41 %(313 所)[23]。
某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重点高校,从2015年起试行“一院一策”管理体制,从科研角度看就是要充分发挥二级学院教学科研和办学的主体地位,试图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分类考核、分类指导,制定与学科性质相适应的科研评价标准体系和差异化考核指标,实行学科间单独考核,充分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尊重不同学科科研人员的成果价值,营造宽松的研究氛围,激发各个学科的科研活力。具体举措包括:第一,依据专业领域拟定同行专家评价认可的期刊与会议列表。鉴于计算机学科顶级期刊文章与顶级会议文章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皆可反映其国际影响力,同时不断加大奖励顶级期刊文章与顶级会议文章的奖励力度。第二,规范期刊文章与会议文章的量化指标。计算机学会推出了“CCF推荐A/B/C类会议”“CCF推荐A/B/C类期刊”列表。“CCF推荐A类会议”是计算机学科最具难度的标志,越受推崇的顶级会议论文接受率越低,发表难度越大,我们在评价体系中予以高度认可。为了简单有效地推进科研评价,我们尝试将“CCF推荐A类会议和期刊”与JCR/SCI一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B类会议和期刊” 与JCR/SCI二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C类期刊” 与JCR/SCI三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C类会议”等同视为JCR/SCI期刊。第三,综合衡量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基于论文所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被引次数、当年指数等指标,全方位衡量其学术价值。这些举措将有效避免学术评价中“一刀切”现象。一方面使科研评价更具规范性,对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的学术价值进行合理量化;加大会议论文,尤其是计算机学科会议论文的支持力度,增加科研活动经费,资助教师与有潜力学生前往顶级会议借鉴学习,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加强国际和国内高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也符合计算机学科的研究规律,对后期计算机科研成果评价具有指导性作用。
另外,某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与国际、国内同行论证的基础之上,向国际一流院校看齐的自主制定考核指标。特别是计算机学科,在中国计算机学会制定的论文标准基础上,有分类地加以适用,引导该学科与国际化接轨,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并取得显著成绩。2011年该大学计算机学科并没有A类论文,而到2017年初已录用和发表8篇,这对于一所综合性高校是长足的进步。
五、结语SCI论文和顶级会议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SCI侧重基础,研究比较深入,而顶级会议时间快,信息量大,对学科发展的导向作用比较明显。科研管理应结合学科的特点,重视SCI期刊论文的同时,也应当重视顶级会议论文的重要性,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同时,科研部门都应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符合并推动学科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激励引导研究人员参加科学研究,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相关学科的科研评价系统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推动学科和学术科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滕颖,蒋新.对我国学术论文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1):9395.
[2]王倩.h指数及其衍生指数在评价学术会议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5):135139.
[3]尚海茹,冯长根,孙良.用学术影响力评价学术论文――兼论关于学术传承效应和长期引用的两个新指标[J].科学通报. 2016(26):28532860.
[4]梁耘. 学术论文评价工作模式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5,19(2):7880.
[5]孙君,闫雅娜.EI与科技论文收录[J].情报探索,2006(6):4748,16.
[6]任火.SCI评价及其对策[J].中国出版,2002(1):4142.
[7]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8]李志河.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9]刘在洲,徐红,陈承.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标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0]刘恩允.高校科研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3942.
[11]彭兰,唐慧君.构建高校科研内部评价体系之思考[M].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6870.
[12]陈钢.从ACM会议分析我国计算机学科近十年发展情况[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10):4251.
[1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4]谭英.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论坛综述[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5,1(2):7579.
[15]李国杰.要高度重视在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6,2(5):93.
[16]梅宏.中国计算机学会《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得失谈[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7):3642.
[17]包云岗.CCF《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得大于失[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8):3842.
[18]杜伟锦.高校科研评价现状与完善途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4):6164.
[19]毛娜.浅议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C2):183185.
[20]曾玉清.高校科研产出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4):201204.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多样性要求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目前还处于一个探索研究的阶段,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就需要通过评价活动来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表现在其学科划分愈来愈细化,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综合愈来愈明显,这就导致了其最终的成果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单一的评价标准不能客观合理地反映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结果,且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还涉及许多无法量化的评价指标,因此,定量的评价标准不能很好的适用于跨学科、综合学科、交叉学科的评价,这就需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深入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建构完善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
3.全方位的人文社科评价离不开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全方位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指的是对学科的评价、中观层面指的是对科研机构的评价、微观层面指的对科研成果以及科研人员的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多指微观层面的评价,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关系到人员评价、项目评价、学术成果评价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选择都需要科学化、规范化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系统,否则就会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
4.已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研究评价理论可供借鉴当前我国的人文社科评价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一些不同特点,如较强的主观性、滞后的效益、价值的间接性、评价对象的复杂性、某些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等,应根据这些特点来构建一个不同于自然科学评价体系的更为独特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自然科学评价体系研究起步较人文科学较早,形成了一些经过实践证明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虽然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来说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为之借鉴。
二、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要素分析
系统是指“部分构成整体”,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的结构形式联结而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我们可以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因此构成评价体系的要素也是多方面的。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关于评价系统的要素构成,主要有“三要素”、“四要素”和“六要素”理论。“三要素”理论指的是科学的评价系统是由评价者、评价对象和评价手段三个基本要素构成,除此以外还可以包括一些其他要素,如评价目的和评价结果。“四要素”理论是指科学评价的系统应该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参照和评价目标四个子系统构成,总体来看,这两者所包含的内容是基本相同的。“六要素”理论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客体、目的、标准及指标、方法和制度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六个要素中,评价目的构成了评价体系的首要要素,因为任何评价都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来达到评价的目的,它制约着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程序等制度的制定或选择。所有的评价都需要确定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准则,换言之都需要确定评价的标准或评价的指标,这关系到整个评价系统的性质。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需保证评价活动本身的公正、公平以及可持续发展,一旦被证明是正确的方式、方法、标准、程序就形成了评价的规程,即就是评价的制度。评价主体通常是评价活动的实施者,也被定义为具备一定的评价知识和技能,能够参加评价活动的人或机构。它可以是对评价对象发表评价意见的个人、团体、媒体、社会机构等,其中在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术共同体的评价,即同行评议。
评价客体即被评价的对象,评价客体可以是学者、研究机构、学术研究成果、研究项目、学术媒体等。只有明确了评价的目的,才能确定评价对象;只有确定了被评价的对象具有可比性,才能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目的指的是评价要达到的预期希望和总的原则要求。评价目的不同决定了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甚至决定了要选择不同的评价专家、确定不同的评价程序。评价的目的连接着评价的客体和评价方法,是最为重要的评价要素。评价方法是指评价中使用的工具或手段。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性质本身决定了其研究对象一般来说是有人参与的,这样就包含了与人有关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不是所有的定量评价都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除了一些可量化的因素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还涉及到很多无法量化的指标,评价需要时间的积淀和历史的评判,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价值观和历史观还需要对其进行定性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指的是在评价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评价的标准依赖于评价目的,也就是说评价目的决定了评价的标准。如果说评价标准是总的衡量尺度,那么对于评价标准进一步细化则构成了评价的指标,例如,引文量、获奖数量等。而定性的评价指标,主要按其是否符合创新性、规范性、价值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来设定。评价制度是指有关部门制定的保证评价活动正常进行、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规程,包括了评价专家的遴选、评价对象申诉、评价结果公示、反馈意见、评价结果共享等。评价制度的保障是整个评价体系的支撑点,因此良好评价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活动是一个系统,构成评价体系的多个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他们是构成评价体系的有机整体,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准确、公正、客观、全面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对一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最终评价,是各个评价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制度保障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是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还可避免学术不端行为、抑制学术腐败现象的频发。学术评价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术失范现象泛滥、独立的学术评价机构缺失、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和渗透等,这些因素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实施都造成了严重的干扰,进而影响了评价的过程和评价结果,这些体制方面的缺陷需要通过制度的变革来实现。
1.建立专门的评价机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而科学的评价机构是构建评价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已有一些评价机构和组织,他们依附于政府机关或其他实体单位,但是发挥的作用都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其对学术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未能进行科学地、有效地认证和鉴定,设立独立专门的评价机构就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学者提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它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专门的、权威的机构,它可以对学术研究成果、研究项目、科学研究机构、学术研究者以及学术机构委托的一些其他的评估业务等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从体制上保证评价活动的公正性。因此,建立专门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机构是实现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单位简况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我国授予图书馆学博士、硕士学位的大学、研究机构及其学院、学系、图书馆。对该教育机构的导师进行h指数评价,可从很大程度上代表该机构的科研水平。我国目前的图书馆学研究生学位由博士学位、学术型硕士学位(academicdegree)和专业型硕士学位(professionaldegree)3种类型构成。2010年,在我国专业学位目录中增设有“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asterofLibraryandInformationStudies,简称MLIS)。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信息及招生单位实际的招生目录统计,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8个图书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47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18个MLIS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图书馆学研究生培养单位总数共计48个,分布于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数量较多的有北京(6个)、上海(4个)、陕西(4个)、江苏(3个)和天津(3个)。我国图书馆学硕士点或开设于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或开设于高等学校,后者又可分为高校教学院系(37个)和高校图书馆(6个)两种类型。除军队系统院校(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之外,最常见的开办单位是管理学院(10个)和专门的信息管理学院(8个),此外还有公共管理学院(5个)、计算机学院(5个)和经济管理学院(3个)等。
2数据来源硕士点与导师信息采集自教育部
高校学生司主管的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各高校研究生院(处)及相关院系二级网站。此外,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也是研究生导师信息的重要补充来源。h指数的检索、排序和统计来源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作为一种有效的科学管理工具,中国引文数据库收录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的所有源数据库产品的参考文献,并揭示了各种类型文献之间的相互引证关系。具体计算方法为:进入数据库中的引文检索,选择期刊导航中的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使之限定在图书、情报与档案专题)期刊,确认期刊类型引文,选择每个培养单位的图书馆学研究生导师姓名及单位名称组配检索,被引时间限定为2003—2013年,按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排列,找出论文序号h值,使前h篇论文被引频次都大于或等于其序号,而序号为h+1及其之后的论文被引频次小于其序号,此h值便是该机构图书馆学硕士点的h指数。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需要说明
本调查仅针对作者为研究生导师(有博士点的机构包括博士生导师)的文章,未考虑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另外,只要论文研究范畴属于图书情报领域即可,对第一作者和其他合作者并没有区别对待。
1图书馆学研究生培养单位h指数评价
根据h指数的定义,计算出上述机构的h指数,经过具体分析,在h指数前10名的单位中,中国科学院大学的h指数(34)高居榜首,武汉大学(30)和北京大学(30)并列第二,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黑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紧随其后,分列第4名至第7名。湘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及南京大学并列第8位。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郑州大学等高校均排在前20名,而中国人民大学未能进入前20,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山东大学等机构则远在30名之后。从调查分析可以看出,48个培养单位的h指数呈现出逐渐减小,中间数据庞大的现象。h指数大于20的机构有7个,20~10的为25个,约占总数的52%,小于10的有16个。h指数为10的机构(7个)最多,约占总机构数的14.5%。排名最低的仅为3,相比第一名的34,差距悬殊。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统计时间的特殊性和数据库的局限性,完全精确地测算出每个机构的h指数值是无法做到的,只能对每个机构在同等条件下计算出其相对的h指数。
2图书馆学专业排行与h指数评价结果
自2004年起按年度的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邱均平等人编著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数据采自政府部门的统计资料、高校网站、有关数据库、刊物、书籍和内部资料等,是国内较权威的研究生学科评估成果。由于采集的源数据不一样,评价方法也有所不同,本文的h指数评价与该报告中的研究生图书馆学排名相比,虽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一致,但数据和方法的不同对最终的排序结果产生了影响,表现在h指数排名次序和星级不尽相同,对某些学校的评价甚至差距悬殊。
三结果分析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个别综合实力或学科实力较强的培养单位并未得到相应的排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h指数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1)被引频次对h指数的影响
如果某人曾经发表过一两篇被引频次很高的论文,即使其他论文被引频次低,他的总体成就也会因此被夸大,特别是如果被引次数高的论文有多名共同作者的话,其水分就更多了。此外有的特殊体裁的文章(如综述)的被引频次会比原创论文高得多,但是它并不代表作者的学术成果。从实际的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总体成就容易被个别几篇被引次数超高的论文所夸大,可以发现对h指数的数值大小有贡献的只是那些被引频次足够高的文章,绝大部分的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都没有被用来支撑对这位研究学者的评价。例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h指数为9,名次排在西南大学之前,该校的研究生导师仅为两人,但论文总被引频次达到了200,被引篇数为34篇。
(2)培养机构导师构成对h指数的影响
此次调查主要是以各培养机构导师论文的被引情况作为依据。实际情况中往往存在某些学科实力强的导师退任教学职务、院系招收年轻教师、新出现的培养机构外聘著名学者等人员变动,这些人员变动对h指数的最终结果有直接影响,但通常不能直接代表该培养单位科研实力的变化。
(3)等h指数机构
通过对比两组h指数相同的机构的传统评价指标(被引次数、被引篇数、篇均被引),可见它们彼此之间还是有显著差异的。以h指数均为10的7所学校为例,被引用总次数最高的是407,最低309;总篇数最高的是68,最低49;篇均被引最高的是7.7,最低4.83。其中尤其是论文被引篇数和篇均被引次数的差距都比较大,h指数的局限性也就表现出来,即它无法反映这些指标上的差异。
高校原有的课程设置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显然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对于新一代的学生来说,强大的信息量和求知欲、表现欲使得他们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二)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对实践性的课程与活动没有专门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导致参与实践教学的老师受到的重视不够,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
(三)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
很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缺乏舞台锻炼的机会,学校没有为他们积极建立、提供相对较为稳定、集中的实践场所,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始终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所以,高校音乐专业必须对艺术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建立一支有热情、有经验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为他们建立起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为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环境,多方拓展、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们创造各种社会实践机会。
二、高校艺术实践教学研究与实施方案
近年来,高校的实践教学普遍弱化,而艺术类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表演及创编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必须加强教学实践课程比重,积极提高实践教学方法的的改革。
(一)建立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下,对一些难度较大,但实用性不太强的理论课程进行一些必要的课时缩减,有意识地增加实践教学模块的建设。如舞蹈、管乐、民乐排练实践模块;建立系合唱队、学生剧团、演出管理机构等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使其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而这些实践类模块的建设,应该在教学中形成常态保持下来。
(二)与校外相关单位联系,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平台
为师生搭建技能锻炼和舞台实践的平台,与地方政府、厂矿企业、部队等多家单位建立关系,既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又提供给学生展现自身才能的机遇,同时也对音乐学专业人材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三)安排教师参与艺术实践教学,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安排教师参加实践教学,让教师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如以课题带动教学、在艺术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以及互联网、多媒体的教学方式,都应是教师所必须接受和学习的。
(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把关和质量评价
毕业生主要教学任务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拟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及指导教师,在毕业实习中结合个人的选题有针对性地实习,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的素材和资料,使两个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
(五)完善艺术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将实践教学作为常态来抓,完善管理制度。作为课程种类,要有教学计划,考核方式。对实践课程老师严格管理,使其明白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同等重要,不能让艺术实践流于形式,走过场。对于学生而言,更要使其明白实践对于其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并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广阔空间以及脱颖而出的机会。
三、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质量评价模式探索
二、研究目标
建立一套系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并加以验证;促进并引导信息技术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促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健康发展。
三、研究过程及成果
1.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现有的初中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采取机考模式,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操作题两项。单选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虽然命题人员努力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尽可能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判断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但始终不能切实考察出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价值观、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对资源的整合与表达能力、创作灵感和创新能力,在评价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方面显得尤为不足,其智能化和人性化严重不足的弊端日渐显现。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倡导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开展自评、互评、师评活动。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加工模块涉及到设计应用文档、制作动画、设计多媒体作品、创建个人网站等电子作品创作,这既是技能积累的过程,又是运用技术进行创作的过程,是课程教学的重点。若能引入作品评价,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关注学生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智慧和灵感的迸发,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将成为目前评价方案的有效补充。因此,本研究对现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方案提出了改进意见,经过反复研讨和总结,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即初一、初二期末测试进行作品设计,初三中考进行上机操作。
2.制定作品评价标准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学习信息加工和处理等模块的过程,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电子作品的创作过程,必须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模块总结性评价,其重点在于评价学生对电子作品的规划设计意识、对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构图、色彩、声音、动画等元素的审美表达能力以及通过作品张扬个性的创新能力。要科学地评价这些作品,就必须研制合理的评价标准。经反复研讨和实践,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评价作品:即规划意识、技术实现、审美表达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考察学生创作作品的意识,综合运用技术进行信息表达的能力。由于每种作品的行文规范不同、技术含量不同,针对不同模块的特点,需制定不同的评价细则,通过量规评价工具来充分反映学生在制作电脑作品、完成作业任务时的各种技能水平,比较科学地评价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的智慧和潜能。
3.设计作品评价平台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许多教师早有进行作品评价的自主意识,然而由于作品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或学生,所以常常会出现主观性和浅层性等问题,要使评价手段成为教学的诊断和促进工具,就必须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开展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因此,本课题组结合学科特点和技术优势,认为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网络这一更加隐形的、没有畏惧心理的环境下,让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进行表达和人际交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更新等特点,构建网络作品评价平台,是开展作品评价的基本条件。该作品评价平台须具备以下功能:(1)具有收集作品并记录学习历程的功能;(2)具有多元评价功能;(3)具有教学管理功能;(4)具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双重功能。
4.有效实施作品评价
当相关单元作品创作完成后,开设作品评价课,使用作品评价平台进行作品评价。评价流程如下:(1)熟悉平台,上传作品使用作品评价平台开展作品评价,需要先注册用户,然后按学校、班级、姓名登录,再将电子作品上传到服务器中。界面设计采用网页模式,简洁而友好,操作非常方便。长期使用后,更能感受到使用评价平台进行评价的优势。(2)听取意见,修订标准评价标准由明确定义和描述的指标构成,每一项指标分为不同分值的能力水平,并清晰地描述满足不同水平和分值需达到的要求。教师在课前利用平台公开评价标准,一方面让学生尽早理解评价指标和要求,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合理吸纳他们的建议,使评价标准更加科学、有效。(3)当堂示范,指导评价由于评价经验和能力不足,学生面对作品时,对评价标准仍然难以把握,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够具体指出他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大部分同学只能以“棒极了”、“太菜了”等简单词语加以概括。因此,教师要结合作品进行有效的示范指导,使学生尽量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4)主体多元,实施评价在本环节中,教师针对作品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评价。作品中“典型”问题的发现,主要通过教师的观察或者学生推荐。每一位学生可查阅本人作品,实施自评;查阅同学作品,实施互评。通过欣赏和评价他人作品,明确个体在集体中的定位,了解自身作品的优点和不足。(5)评后反思,完善作品课堂上作品评价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阶段性学习的结束,所有学生必须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身不足,保留作品的特色,进一步完善作品。
四、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要素,是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学目标要义进行有效渗透的实施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正确、科学、有效地对教学活动进程、学生学习活动表现等内容进行评价指导,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促进、指导作用.教育实践学认为:教学评价不仅包括对教学活动要素的表现进行评价,还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进行评价.在高中学习阶段,教师和学生都承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进行了大量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此情况下,高中数学教师忽视了对教学评价手段的有效运用,致使高中生不能及时、实时地掌握自身学习情况和认识改正自身学习不足.因此,在新课改深入实施的今天,高中数学教师应加强和重视教学评价的应用.本人现就如何在高中数学问题教学中运用教学评价手段进行简要论述.
一、抓住教学评价激励作用,鼓励高中生积极探析问题
高中生与其他阶段学生群体一样,同样需要外在的积极因素刺激和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问题解答活动,是一项复杂的、艰辛的“劳动”,部分高中生在探析问题中存在消极心理和厌学表现.而教学评价在一定的限度内,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动课堂学习.因此,在问题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教师应将教学评价作为激励学生主动探析的有效抓手,根据学生的探析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等学习过程的表现,进行肯定、积极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主动探究问题、解答问题.
问题:设{an}为等差数列,{bn}为等比数列,a1=b1=1,a2+a4=b3,b2·b4=a3,分别求出{an}及{bn}的前10项和S10和T10.
在上述数列问题案例解答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析活动,学生根据探析过程认识到,该问题案例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及求和等知识点内容,在解答过程中,可点评应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1)准确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所求,尤其要理解应用题中的有关名词和术语;(2)画出示意图,并将已知条件在图形中标出;(3)分析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一个或几个三角形,通过合理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求解.(4)给出答案.
从上述问题教学过程可以发现,教师在利用正余弦定理解答实际问题过程中,运用了教学评价的指导作用,对问题案例的解题过程及步骤进行了实时的总结和概括,这样,就让学生能够对解题过程有初步的掌握和理解,同时,也能够对解答问题的程序有准确的掌握,从而能够运用正确解题策略进行问题的探析和解答,提高解题效能.
三、抓住教学评价能力作用,促进高中生良好习惯养成
在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中,朱晓军的《天使在作战》、何建明的《部长与国家》、党益民的《用胸膛行走》、王宏甲的《中国新教育风暴》和王树增的《》最后获奖。由于作家们对于题材对象的及时捕捉和深入开掘及激情的文学表现,使得这些作品都具备了一种现实、激情、厚重和动人的力量,读来使人情绪昂然、心灵震撼、见识扩大、深思绵绵,经历一次现实和历史社会生活的精神洗礼,对自己的人生会有一种新的理解与感受。优秀报告文学的品质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报告文学的力量也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纵观此次报告文学作品的获奖特点,评委李朝全认为,报告文学是一种不断行进中的文学样式,它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社会生活及民族进步,与文学审美新变、受众阅读情趣口味变化等都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获奖作品基本上可以归入主旋律范畴。五部作品全都深深印刻着作家感时忧世、爱国爱民、人文关怀的情结,体现和贯彻着报告文学作为“文学轻骑兵”积极呼应时代、参与生活、干预现实的伟大禀性。作品情节细节丰富,生动好读,感人至深,具备小说等虚构文本所难以企及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谈到这5部获奖作品的各自特点时,评委会副主任李炳银说,这5部作品各有特点,朱晓军的《天使在作战》,用最热切的赞美和最犀利的笔墨对陈晓兰这位具有天使般美好心灵和勇敢扶助正义的人物,给予了发自内心的敬佩与赞美;同时,通过陈晓兰的真实打假反腐经历,表现了她惊心动魄的和医疗腐败行为作坚决斗争的情景,给予卫生医疗领域的丑陋腐败现象非常犀利的解剖和重击。作品在现实力量、战斗风格,担当精神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十分难得。何建明的《部长与国家》,是一部现实的历史报告,作品对独臂将军余秋里在国家能源危机的时候,被中央高层点将出任石油部部长,尔后即统帅石油大军征战不歇,最后经过艰难曲折成功开发大庆油田,为年轻的共和国注入生命活力,创造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壮丽业绩作了历史的表现和现实的解读。作家对于丰富纷繁的历史大事件的把握和对于人物情感的描绘,都十分成功,使人在感受历史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有一种现实的领悟。党益民的《用胸膛行走》,是作家在38次驻守和穿越之后,以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和深刻的体验,对驻守在川藏、青藏、新藏公路沿线和整个地区的武警交通部队官兵长期护路生活的动情描绘和文学表现。作家用一个个真实的生死故事,具体地诉说了在这个“生的艰难,死是容易的”地方,官兵们无私高尚的精神,勇敢牺牲的行为和丰富激情的内在思想情感世界,读来动人肺腑,泪水难禁,被他们的精神感情和命运紧紧的牵绕。现实的动人生活内容被作家激情的文学描述所点燃,使《用胸膛行走》成为了照亮人们精神的火把。王宏甲的《中国新教育风暴》,是在 如今依然困惑着人们的教育体制改革及教育方式方法变革的时候,用心的、生动具体的通过认真的内外搜索和冷静的理性比较研究,对于中国正在发生发展的新教育风暴衍生和开进情形的报告。在大量的有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习惯等的信息呈现、研究基础上,作家用自己智慧的理解和感悟,提出了不少对中国教育改革有益的见识。作品对现实的关注力量使这部作品很有社会影响力。王树增的《》,是作家在结束60年后对的一次文学的穿越。作品对大量历史人物事件和细节的把握充分,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上对进行了个性的新的诠释,在理想精神的力量和生理抗拒自然力量的顽强等方面,给以更加开放和现实的理解,使这样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真正具有了奇迹的意义。这是作家的一次精神和历史文学的旅行,也是一次史诗的追求写作,是截至目前表现的最具历史现实意义和史诗品格的作品。
参加此次报告文学评奖的评委们一致认为,获奖作品较好地表现了这两年报告文学创作的水平。因为评奖篇目的限制,还有许多优秀作品未能入选。所以,通过这次评奖的检阅,在阅读了参评的125部作品之后,给人的感觉还是欣慰的。报告文学创作,尽管有很多缺陷和不足,有许多值得改进和发展的地方,但实际的情形,决不像有人惊呼的那样,真的到了需要“拯救”的地步,到了生死“沦落”的关头。很多人对于报告文学的认识是建立在粗糙的直观感觉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认真大量的阅读基础上,所以,认识的偏差也就难免。在评选的过程中,不少长期研究小说的评论家、编辑,对于报告文学的评价都十分良好,认为报告文学所包含的社会信息和力量,是十分丰富和有力的,阅读报告文学的感动和思考时常让自己兴趣盎然,心身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