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评价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评价指标多元化教育评价实质上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来判断教育活动的成败,因此,教育评价标准的确立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关注。由于社会发展的知识化、信息化和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重视,当代的评价理论必然走向注重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教学评价一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要注重学生品德的养育。传统的应试教育使人们形成了以分数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思想,评价的基点是获得知识的多少,记忆技能的熟练程度。教学评价简单地等同于分数排队,学校以平均成绩评价教师,而教师又以平均成绩评价学生。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现在的学生将来会遇到许多从来没碰到的情景和问题,只靠静态的知识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未来社会。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未来做准备,不仅要把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下一代,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培养他们适应新环境和改造新环境的能力和技巧。传统的应试教育使人们形成了以智育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思想,评价的基点是学生是否听话,对教师的讲课内容记得怎么样、背得怎么样。教学评价被简单地理解成与教师的关系如何,遵守校规、服从管理、不调皮、不捣蛋的学生就是好学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信息社会的到来,个人之间、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加强对学生的自尊、自强、自信的教育,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教育评价理论强调教师是学生表现的惟一评价者、裁判者,对学生具有至高无上的评价权,而学生没有申述权、解释权和自我评价权。这种教育评价把评价对象和其他一切有关的人都排除在外,很容易在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之间形成对立、紧张的情绪,给学生、教师和家长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既影响了评价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使评价活动难以深入、全面和准确。今天的评价理论认为,教育评价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培养,所以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发挥其主体作用。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也是一种合作关系,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生命存在意识和生命发展能力的更好发展。教育评价不是一种惩罚措施,而是一种发展手段。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的评价、班级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学生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不仅对自身的发展状况有发言权,而且对学校工作、教师工作也有建议权。同学和班级与每个学生朝夕相处,因此也应有评价权。学生家长对教育很关心,在学生的成长上下了不少工夫,也应有发言权,让家长参与教育评价有利于保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者,较能准确、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发展实际,当然应有较大的评价权。
三、评价类型多元化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只注重结果,不管前提条件有多大的差异,一切以结果论优劣。这种强调区分和选拔功能的教育评价成为人才的筛子,通过层层筛选,逐级淘汰,只使少数幸运者脱颖而出,而使大多数沦为失败者。布鲁姆曾尖锐地批评:每位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总怀着这样的预想: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完全学会所教的事物;三分之一的学生将不及格或勉强及格;另外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学会所教的许多事物,但还不算是“好学生”。这种预期式的教育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相当数量的学生年复一年地遭受挫折和羞辱。而今天的教育评价主张把教育结果的评价和教育过程的评价统一起来,不仅强调结果,而且更要强调过程。学生生命的意义在于成长过程的努力、喜悦和成功,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受教育者的学生身心是不定型的,有着发展和变化的巨大可能性。教育评价的功能应该放在检查教育目标的达成度上,根据通过教育评价获得的反馈信息而调整教学节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心理内部矛盾运动,要使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主动地、有意识地迸发出积极的热情、创造的欲望来逐步形成自己的内涵。教育评价有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中小学阶段要减少总结性考试的次数,多开展“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形成性的单元测验,这有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和积极性提高。超级秘书网
四、评价内容和方式多元化传统的教育评价理论只强调评价内容性和评价方式的单一性,评价内容往往固定在教学和学习的狭小范围以内,并且只测定、评价学生的记忆水平和理解能力;评价方式往往固定于期中、期末的卷面考试这一基本方式上。学生的发展似乎就只是知识的“复制”,把头脑中的知识“完整”重现在考场上,而学生更为重要的整体素质和整体发展似乎就可以一笔抹杀。今天的教育评价主张对学生的情况要全面反映和鉴定,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热爱;不仅要反映学生在学习功课、智力水平上的表现,而且要反映学生在品德行为、纪律作风方面的表现;不仅要反映学生在学校内的表现,而且要反映学生在社会、在家庭的表现;不仅要反映学生记忆知识的水平,而且要反映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反映学生的阶段水平,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平时努力情况。今天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人都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学校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使每一个学生在某一种领域、某一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全面展示其个性。“教育应该像人一样广泛。人的无论什么都应该得到充分培养和表现。如果他是灵巧的,他的教育就应该使这种灵巧表现出来;如果他能用他的思想利剑对人们加以甄别,教育就应该把他的思想利剑亮出来并使它锐利起来;如果他说凭借协调周全的亲和力使社会结合得紧密,噢!那教育就敦使他快行动吧!如果他是愉快的人,如果他是一个慷慨大方的人,一个能工巧匠,一个很得力的司令员,一个值得交的盟友,是足智多谋的、有用的、文雅的、机警的、深谋远虑的预言家———所有这些人,社会都需要”。[1]教育评价如果多一把尺,就多一批有希望的儿童。所以,“考试、检查等教育测验是根据教育目标把握学生的实态,并将其结果作为改善教学依据的方法或手段。那种单纯追求分数而不顾学生成长幅度和学习进展情况的测验和教育评价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倘若这种测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信心,挫伤了学习积极性,则更是与教育评价的基本思想背道而驰的。”
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要取消统一考试,淡化区分功能,强化激励功能。教育评价应实行课程作业、单元小测验、教师日常观察、各种小论文、社会实践作业和考试等手段相结合,全面、系统地收集资料,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日常作业检查可以了解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完成作业的态度;观察是在自然状态下教师对学生各方面情况进行的了解;单元测验可以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考试可以了解学生一段时期的学习情况;社会实践可以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小论文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总之,生命视角中的教育评价使学生远离古板的束缚,进入自由的境界,它鄙视的是守旧,珍惜的是创新,拒绝的是单一,发展的是个性。只有准确把握教育评价的实质,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科学态度是指人对自然、对科学本身的基本看法,包括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审美观。科学态度对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是人的科学素质的核心要素。由此可见,科学态度教育在现代教育内容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科学态度教育的评价,对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也是为学校的教育考核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中学物理科学态度教育的评价,应反映科学素质的综合结构,应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促使教师通过中学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形成科学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创造精神,造就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整体性原则。
一个人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对科学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中,以具体的科学知识、技能与方法为载体,经过内化和升华而逐步形成,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学物理科学态度教育要以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依托,没有必要的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也就无所谓科学态度教育。科学态度教育既有相对独立的施教方式和方法,又是相融于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教育之中。
要准确、客观地评价,必须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评价体系。它包括教师具有的和学生所获得的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科学方法、科学道德等方面。评价的方式和内容应对师生的科学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可行性原则。
评价指标是从科学素养的诸多因素中突出一些主要因素,各项内容客观具体,使评价者既看得见又摸得着,依据各项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减少评价的主观随意性,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评价的指标体系。
1、科学态度。
(1)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断,不带任何先验成分去探求事物的规律,不弄虚作假。可让学生做“测量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实验,看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就是9.8m/s2.
(2)严谨踏实,勤奋努力,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学生提出问题的内容上来反映。是否不仅问习题,而且经常问及课本或其他书籍中的某句话的含义和作用等。
(3)宽容与合作。学术自由必然导致差异和分歧,而稳定进步的社会又必须把观点各异的人粘和在一起,科学中的宽容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其精神实质在于:不仅对他人的观点予以承认的权利,而且还要认为他人的观点是有趣的和值得尊重的,即使已认为它是错误的,因为在科学探索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科学和人的本性决定的。相互协作是现代生存的重要方式。在学生中表现为是否团结他人,是否谦虚谨慎,是否愿意或乐于与成绩差异大的同学合作。
(4)独立性和独创性。科学以追求真理为目标,由于真理不是教条而是过程,追求真理的人必须是独立的。科学把对独创性的热爱作为独立性的标志,科学发现必须具有独创性。对学生反映在作业中是否独立完成,有问题是否敢于独自找老师甚至其他老师帮助解答,能否独立地探求新的知识。
(5)胜不骄,败不馁,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对成功不自满,能承受得起失败和挫折的打击。
(6)热情自信,有高度的责任感,乐于参与科学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并能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
2、科学的方法。
(1)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的方法。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极强的自然科学,生活中的物理学丰富多采,留心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思考,并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有意识地对缤纷的自然现象加以归纳、提炼和复制,透过现象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如用两手拉一测力计与将测力计一端固定,拉另一端,将实验现象与理论分析两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结合。这是纠正错误“经验”的有效方法。
此项的评价可通过对学生实验的观察和实验报告等材料来评价。
①实验的态度和兴趣,在实验之前是否具有亲手去做、亲身去体验的意向。
②实验是否有计划,计划是否符合操作要求?
③实验器材使用是否正确、熟练?
④实验现象与数据的观察和记录如何?
⑤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概括和应用能力如何?
(2)思维方法。
①辨证思维是科学的逻辑思维。归纳和演绎是认识过程中的两种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到事实走向一般的结论、概念,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概念走向个别的结论。归纳和演绎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分析和综合是在认识过程中比归纳和演绎更加深刻的认识方法。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到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离开了综合的分析也不是科学的分析。
②直觉思维方法。直觉思维是一种跳跃式的具有突发性的思维方法,难以捉摸和驾驭,直觉类似灵感、顿悟、奇妙启示等,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的产生,是人们以探索者的身份去探索、去求证。比如查德威克对中子的直觉思维。对于学生在物理解题思维的创新性、开拓性、突破性,主要是通过直觉来实现的。例:如图均匀带正电的无限长导线,其中ABC段是
半径为R的半圆形,O为半圆的圆心,求O点
的电场强度。凭直觉判断,O点电场应为零,
有了这样的目标,对问题的求证无疑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对这些思维方式的评价以通过解答相应测验题的方法最有效。
(3)研究问题的方法。
①理想模型。为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一些条件,把特定的物质运动加以抽象,确定理性模型,从而形成概念,提取规律。如“质点”、“刚体”、“理性气体”、“点电荷”、“原子核的模型”等。
②等效替代法。
③类比推理法。
④理想实验法。
⑤控制变量法。
要评价对研究问题方法的掌握程度,应尽量将各种研究方法的问题抽出来,进行测验,然后将每人对问题的处理方法加以分析,即可达到评价的目的。
(4)解决问题的“习惯”。
对解决问题“习惯”的评价可从以下几项来评议。
①在选择“从何入手的要点上”是否果断?
②是否能集中注意力于所要解决的问题,较少注意那些与问题无关的方面?
③是否有主动而有力的探索精神?是否凭印象办事?
④进行问题探索时是否仔细有条理?
⑤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充满了信心?
⑥在按某一条推理的思路受阻时,能否很快转换思维“路径”?
三、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知识,尤其是作为其精髓的科学思想,能开阔人的心胸,扩大人的视野,启迪人的心智。是愚昧的天敌,教条的对头,迷信的克星。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具有信念价值和趋向价值。
1、科学的信念价值。
①初步确定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
②树立相信科学的信念,反对迷信,树立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观念。
③承认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确定用发展眼光看问题的观点。
④承认科学理论的相对性,初步懂得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过程的无穷性。
⑤了解人类必须为科学不断探索、不断奋斗。
2、科学的取向价值。
①初步认识科学在人类文明与进步过程中的伟大作用与贡献。
②确定“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③了解科学发展的负效应,认识社会的发展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④正确对待科学发展成果,反对利用科学成果危害人类社会。
教育评估、教育评价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兴起,60年代兴盛于西方世界并传入我国。这些学科虽然在我国大力已有20余年,但
的进展不大,学科的成熟度不高,与我国广泛开展的教育评价活动很不适应.我国各省市都有院(中心),也成立了许多评估、评价机构,广泛展开了对教育测评估评价活动。而与此相应的教育测验、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估、教育评价理论很不成熟.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教育评价与教育研究和发展,以及对教育评价实践的指导.鉴于此,本文对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进行简述和辨析.
一.关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简述
教育测验:即为考试,它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某些心理特征的测量。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考试是个系统,它由主考、
被考(考生)、试卷(试题的集合及其评分标准)、考分四要素组成。考试的过程就是主考组织编制试题,通过试题作用于被考,将正确答案、评分标准与被考的反应(答案)相比较,然后给出考分的过程。考试从宏观上可分为考试和教育考试两大类。教育考试又可分为校内考试和校外考试两类。按考试分数的解释与使用,可分为常模参照性考试和标准参照性考试。按考试对象分,有学业的成就考试、学术能力倾向测验(其目的在于测量考生的潜在能力、发展倾向,如能力倾向测量)、人格测验(如测量态度、兴趣、情绪、性格等).按测验人数分,有个别测验、团体测量.接测验方式分,有纸笔测验(用笔时试卷作答)和非纸笔测验(如口试、实验操作、表演等)。其它可分为难度测验、速度测验、性测验、诊断性测验以及大规模测验(其成绩的使用有权威性,要求严格,标准化程度高)、教师自编测验(即教师自编用于课堂教学的测验)等.[1]
教育统计(学):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研究教育现象中的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它通过数据的和处理,准确地掌握教育
情况,为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提供依据,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制定教育方案,检查教育效率提供科学方法,也为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提供有效的工具.它分为两大类:一是描述统计学,研究简缩数据和描述这些数据,二是推断统计学,用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统计分析和非参数统计法作出决策。前者只是分析某一样本的特点,而后者则是通过抽取母体的一个样本,并以此样本为根据来分析母体的特点.它是在教育的研究中,描述样本,分析样本,分析样本与总体的关系,从而进行教育科学推论的一种原理和方法.其研究方法一般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资料检验法、统计资料图示等。[2]
教育测量(学):研究如何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思想品德以及教育效益等问题的一门教育学科。它运用各种测量
手段和数理统计方法等数学工具,根据教育目标或教学计划的要求,研究如何测量和评价教育效果,如何编制测量计划,各种类型试题的优缺点,衡量一个学业成绩测验好坏的数量指标,如何进行测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测验分数的解释和评价等.其主要包括:测量原理、项目分析、效度、信度、标准化测验、测验的设计和编制、测验的常模、测验的实施和评分、测验结果的解释等。[3]
教育评估:是一种有系统地去寻找并搜集资料,对评估对象作预测性、估计性的评判,以便协助教育决策者从若干种可行的策略中择一而
行的过程.在我国教育评估与教育评价不作严格区别,在实践中具体运用时,不同的范围和场合有不同的习惯用法.如高等教育中多用评估,在督导部门也称督导评估,而在普通教育领域多用教育评价不过两个概念是有一定区别的.评估有估价的含义,较为模糊粗略,而评价相对而言是较为精确的价值判断,评估多用于群体或单位的状态及效果的估价,而评价则既有对群体和单位的价值判断,也有对个人的判断.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教育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教育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教育的决策。教育评估的结果对国家、对学校都是一份咨询材料,而不是行动纲领.[4]
教育评价(学):以教育为对象,研究各类教育目标与相应的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并给予一定的价值判断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可划分
为:宏观教育评价(研究教育思想评价和教育制度评价)和微观教育评价(研究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各类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的评价,如学校办学思想、学校领导管理质量、教师教育和教学质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质量的评价等)。它的基本范畴是:教育评价的对象,教育评价的范围,教育评价的模式,教育质的规定性评价,教育量的规定性的评价,教育质和量变化的度的评价,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教育评价的类型.其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联系性原则.其种类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条件评价、贡献评价等.[5]
教育评价(学):教育评论学是研究教育评论现象和教育评论活动规律的科学.或者说它是研究教育评论的、现状,教育评论现象的
本质联系,教育评论工作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以及教育评论工作的原则、方法的科学.教育评论学是与教育理论、教育史并列的一门教育学科.要建立教育评论学的学科体系,必须解决两大难题,即建立教育评论学的范畴体系和概念体系,并给予科学的揭示和阐述,使这些概念和范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还要运用这些概念、范畴及其所固有的内在联系,采取科学的方法论证教育评论活动中最普通、最一般的科学原理;从而揭示出整个教育评论活动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评论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从根本上规定了教育评论学的学科性质和范畴.首先,教育评论活动是一种教育科研活动,它的直接结果是鉴别、评判教育文化的优劣,进而对教育界产生社会舆论导向作用;而教育文化本身及其所产生的依附于受教育者身心的精神产品,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可见教育评论家属于研究意识形态和揭示教育评论活动的本质规律,建立完整的教育评论学学科体系。所以,教育评论学也属于基础理论学科。再次,教育评论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教育评论学涉及整个教育领域,内涵十分丰富。也可从不同视角,针对不同范畴建立多部门、多层次的分支学科(如:教育理论评论学、教育史评论学、教育行政评论学、教育家评论学等),所以教育评论学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6]
二、关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与教育评价的关系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验的关系:教育测验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其他某些心理特征的检测,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确切地说它是
教育评价获得评价信息的工具之一.教育评价获取信息的测验法就是来自于教育测验.
教育评价与教育统计的关系:教育统计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中的数量关系,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确切地掌握教育
情况,也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育评价中获取信息的统计法就来自于教育统计。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关系:教育测量通过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变化、体质的状况以及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的测
定,为教育评价提供依据,是教育评价信息的主要来源.如果没有教育测量提供的资料,教育评价将成为无源之水,失去了作价值判断的依据,其科学性、准确性便无从谈起。另外,教育测量的结果只有通过教育评价才能获得实际意义,成为改进教育工作有价值的信息.[7]
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的关系: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是非常相近的两个概念,在许多场合是通用的。评价是精确的价值判断;而评估是估计
的、预测性的价值判断。在我国从政府的文件到学者的文章论著,以及教育实践都把评估与评价混用。我个人倾向于把教育评估的对象限定在以宏观、中观的复杂教育系统的战略性、预测性估价方面,对于微观的较简单的教育系统的过去和现存实态则作为教育评价的对象。
教育评价与教育评论的关系:教育评论是对教育文化的反思和展望,它的对象是以教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主的,以真善美作
为评论标准的观念活动。严格讲它与教育评价虽只一字之差,但它与教育评价分属于教育科学的不同领域,有着重大区别。比如,教育评价是一种管理活动,而教育评论则为观念活动;教育评价由评价机构按严密的程序实施,而教育评论则由教育评论家个人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评述;教育评价有明确的指标体系并要求量化,而教育评论无需指标体系更不用量化,教育评价的对象是具体的可控的,而教育评论的对象是抽象的,不可控的;教育评价的结果多用于改进工作,而教育评论的结果则多用于改变观念;等等。这不是说教育评价与教育评论一点关系都没有,它们的关系表现在教育评价的结果可以成为教育评论的论据教育评论,而教育评论的结果可以作为教育思想观念影响教育评价所依据的教育价值观。
三、从价值论角度看与评价相关概念的区别
唯物主义的价值论认为,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是人们把握客观世界和两种不同方式。两者反映的对象、意义和参加的心理成份都有着质的
区别。事实判断是以客体的本质和为对象的,它探讨客体“是怎样的“、”是什么“,探讨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等实体属性,即以理性认识这种抽象思维形式反映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而价值判断是以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为对象,它探讨客体的价值属性,即客体的意义------对社会需要意味着什么,它以多种意识形式-----认识(价值与事实判断)、情感(对价值的态度体验)、意志(对价值的自觉保证)等诸种形式的综合来反映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
从前面的可以看出,教育评价对评价的对象不仅要借助教育测验、教育统计、教育测量进行量的测定和分析,而且要进行质的分析,
把所有考查绩效的材料和分析综合起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作出价值判断。从这里可以看出,教青评价行为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教育评价中的事实判断在于诊断与鉴别教育的性状,价值判断则是对诊断鉴别而得的结果或结论,按其价值取向进行合乎目的的推断和判断;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价值判断是事实判断的目的性追求。而教育评论是依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的一种价值判断。从教育测验到教育评论是一个由事实判断向价值判断的变化过程,我们不能说教育测验丝毫没有价值判断,如在测验什么不测验什么的上是有价值判断的;同样,我们也不能说教育评论就无点滴的事实判断,教育评论需要通过事实判断的真凭实据作论据。
四、对教育评价学及其学科群的建议
教育评价学经过几十年的已初步形成了学科体系,尽管概念、体系有待完善,但已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应的考
试学(研究教育测验的学科)、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估学、教育评论学都已有相应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共生的教育评价学科群。21世纪,要使这个学科群得到良好的发展,我认为首先对各个学科的研究范围有个明确的划分,尤其是对教育评价学要有合理的定位,不要再把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的纳入自己的努力范围,要让它们以独立的学科更好地为教育评价学服务。另外,教育评价学还要把属于教育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类的抽象的,教育评价无力评价的范围还给教育评论学,让教育评论学更快地发展.同时,要把教育评估与教育评价的关系处理好,可将两者合二为一,形成统一的学科.其次,各学科要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形成概念体系和学科体系,把一些已成熟的概念和约定俗成稳定下来,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知识和概念体系。第三,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加强理论研究,使其适应实践的要求,要积极实践经验并升华为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教育评价学学科体系.第四,要处理好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问题。无论是从国外引进的教育评价学理论,还是从教育界以外引人教育的评价理论都要结合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进行修正使其“本土化”和“教育化”。
综上所述,搞清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的关系,对理清教育评价学科群内各学科的关系,促进该学科群的发展,为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加快
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5]见李冀主编·《教育管理辞典》(第二版)·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页、第167页
[2]参见曹延亭编著·《教育统计学基础》·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3]见李冀主编·《教育管理辞典》(第二版)·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页
[4]参见许茂祖编著·《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铁道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7页
二、教育评价应以积极性评价为主
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的积极性评价能够对学生起到激励和督促作用,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找到或发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最终保证教育过程顺利有效地进行。同时,积极性评价还可以正面引导学生按照评价活动所提倡的方向发展,对整个教育工作起到定向指导的作用。该信中提到对学生的成绩“感到非常骄傲”,显然是具有激励作用的积极性评价。此外,信中还对学生成绩以外的各个方面都给予了关注,这也是积极性评价,具有正面引导的作用,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信的末尾还特别提醒学生要记住“人可以有很多种伟大的存在方式,考试绝对不是唯一的一种”,这句忠告堪称教育箴言,是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不仅能鼓励成绩欠佳者看到自己未来的希望,而且还能让成绩优秀者戒骄戒躁,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认识自我。
三、教育评价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去的教育评价常常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更多地关注以学生成绩为主的教育结果,却忽略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注,缺少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而形成性评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价,更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它不仅关注学生过去的成绩,还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反馈,来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调整,并确定其未来发展的努力方向。所以,今后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学生评价过程中应尽量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而应提倡学生与新课程标准、教育目标作比较,并与自己的过去作比较,以此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使学生知道怎样可以做得更好,从而激励学生向更高水平的目标迈进。该信中提到对学生的成绩“感到非常骄傲”,同时又以排比句列举了学生诸多方面的能力和优秀品质,这正体现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育评价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的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提出教育评价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考查学生进步的程度和在学校的努力程度,改变单纯强调结果不关注发展变化的做法”。这都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评价方向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四、教育评价要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协商(合作、会话)活动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学习者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合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讨论。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
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应是主动的、探索式的、协作式的学习。计算机网络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主动探索、协作交流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教学平台。远程教育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的局限,实现了双向交互、实时多点交流、广泛的传播、快捷的数据信息收集等多种功能,以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依托,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支起了技术框架。那么,在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下,如何进行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呢?以下从几方面谈谈开展远程教育的评价策略。
1开展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在以往的教学中,多采用总结性评价。例如期末考试、年终评定等。总结性评价用于指导、采纳和沿用方案方面的决策,它更多地关注整个阶段的教学结果,意在获得教学工作总效果的证据。而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像建构主义学理论下的情境创设,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人与人的协作关系都是随时空转换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在远程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反馈及时、管理方便、省时省力等优良特性,对整个教学过程做跟踪监控、检测、指导。形成性评价也叫过程评价,就是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应变能力甚至情感、家庭情况等,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相应给出建议和补救方案。此外,为了使远程教育更有针对性、预见性,还需对学习者进行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也称置前评价,被安排在教学设计前,是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学习策略的依据。依据置前评价的结果,学习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2以自我评价为主。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建构主义主张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发挥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溃学习者每一次实现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与重组,也就是完成了一次自我的肯定、否定、再否定的辩证评价过程。这种自我评价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个性化的培养,使学生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增强了学生的评价能力。远程教育强化了学习的自主性,为自我评价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平台”,如集成化的学习环境,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等,使学生和学习结果之间有了更直接的联系。当然,我们也不应忽略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的作用。教师评价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种引导,而学习者之问的相互交流、协商、评价,可能引起各种层次和类型的文化碰撞,价值观的碰撞以及思维的碰撞,这有助于他们在认知层次上达到协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使评价更科学、更合理、更客观。
3通过对评价对象的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提高评价的说服力
建构主义重视个性发展,提倡多情境解决问题,主张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往传统教学的评价参照标准比较单一,往往只依据考试成绩的高低,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却无视不同学生各异的特质、情感和学习风格,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远程教育的出现顺应了个性发展的需要,为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远程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科学地、理性地、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知识、能力、品质、态度等多项指标去衡量每一名学生。运用更具个性发展的评价策略,激发学习者潜意识中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众多更具特色的学习个体融于网络学习这个大环境中。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丰富了远程教育的评价手段,具有多项测评功能的评价系统的实现已不再是梦想。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近几年异军突起,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为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新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更新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的新形势,不仅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从未碰到的困难和挑战。建立一个针对高职教育的完整、科学、凸显高职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高职教育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的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各种评价模式,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因此,分析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目前状况,对高职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展现自身发展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非凡性
评价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是一种价值判定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定。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定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定,以期达到教育增值的过程。教育质量评价就是根据教育质量目标的要求,运用评价标准对教育过程进行评判,判定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以期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活动。要进行教育评价,应首先了解教育的价值和教育质量的价值。一方面,评价有助于改进教育活动,能大大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不同的学者对高职教育质量的价值具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了评价体系的探索和开发。
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非凡性,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培养方式(怎样培养)两个方面。
首先,根据教育部《有关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摘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具备高级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它具有明确的职业性,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不同。高职教育的知识结构主要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的,要求学生不仅把握足够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把握和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在职业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为个人的终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在培养方式方面,高职教育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是教学的主要部分,要求学生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和具体职业岗位中,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应该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其质量评价应关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满足学生终身职业学习的需要,满足人的潜能发展的需要,是高职教育价值的主要体现。
因此,应当重新审阅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目前状况,考察其在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满足人的潜能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目前状况
按照不同的评价分类标准,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价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按照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专业和课程评价、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教育资源评价等。为了便于分析和归纳,笔者根据实施评价主体的不同,将高职教育的评价主要分成三类,即学校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并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目前状况加以探索。
学校评价学校内部的评价包括专业和课程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各个方面。为了便于探索和突出其重要性,笔者将学生评价专门提出,而在学校评价中则着重阐述专业课程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要针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某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应以特定职业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为依据,正确反映学校教学工作和职业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以及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对职业岗位的胜任程度,保证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和高职教育培养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只进行常规性的教学评价工作,缺乏系统的评价组织和科学地分析、处理信息的手段。对实践课程和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缺乏相应的考核办法,评价仍以传统笔试为主,较少采用口试、操作、演示等评价形式。这样的考核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不能有效地、多角度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收获。其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不能充分发挥监控和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反映的多是教学常规的一般性新问题,缺乏针对专业职业岗位非凡要求的有针对性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实践性教学也缺乏严格的质量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缺乏改进教学的热情,对许多应用性较强课程的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分析,而不重视知识应用和操作技能的教学。
社会评价即由相对于各个院校较为公平的第三方所进行的评价,目前高职教育的社会评价主要由用人单位、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组成。引入社会评价不仅可以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评定,而且所获得的评价反馈信息也是考察学校办学特色和存在的新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案的重要依据,使得高职院校之间的评价相对具有可比性。随着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和市场密切接轨,社会评价在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虽然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对待用人单位的评价和反馈信息方面还存在不少新问题,或是重视不足,或是没有正确理解所获得的信息,或是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目前,高职院校办学多以就业为导向,但是,评价体系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无法达到评价目的。对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而言,主要是缺乏必要的、多元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对高职院校的评价在许多方面滞后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比如在对高职院校的评估中,往往将基础理论课统考和计算机、英语考试成绩排名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岗位适应能力等内容却不作为考核的重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和程序大多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以学历作为教师准入、职称评定、晋升和评优评奖的硬指标,而忽视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考察。
学生评价学生作为高职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功能。学生通过自我审阅、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精神、学习喜好、学习特征和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有助于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应作为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忽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是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的一个新问题。不仅在校学生的自我评价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而且毕业生作为学校和用人单位联系的桥梁,其为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提供反馈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毕业生的就业满足率、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发展自信度等指标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思索
树立科学的、先进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理念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评价理念,高职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各类高技能专业人才,一个有特色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善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应善于吸收现代教育理念中符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的内涵,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不断优化和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注重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我国高职院校的质量评价主要是学校和政府主管部门的评价,学校的内部评价是核心,通过校内各职能部门进行,政府评价是指导,以调研和评价组的方式进行,只是在评价过程中都增加了就业率的相关指标。这表明,一方面企业的评价并没有真正纳入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中,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应对学生、学校、政府部门、企业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的评价信息进行综合汇总、分析。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学生、教师、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和用人单位的评价,还可以包括合作单位评价和相关高职院校的互评,甚至可以通过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价。
实施以职业技能为基础的全面素质考核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特征在于其突出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评价的内容既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的把握,也包括专业技能的把握;既要评价专业能力水平,又要评价关键能力水平,还要评价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既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也要对专业教育过程进行综合考核。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备相应职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能够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发挥潜能,满足工作要求,并且具备有效地解决不同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高职教育的特征是以就业为导向,其评价方法也应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原则,打破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不仅应采取笔试、口试和实际操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技能考核,将学生和教师的目光集中到综合职业技能的形成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全面考核教育目标实现的状况和效果,还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采用设计方案和分阶段考核等方式,遵循学习的累积性和过程性规律,使学生有体验成功和进步的机会,将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并且应及时把握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反馈信息。
参考文献摘要: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新问题[M.北京摘要: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唐智彬,王键,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观[J.高教发展和评估,2006,(1)摘要:68-70.
[4田永力,赵其真.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探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2)摘要:104-106.
学校内部教育评价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从结构上看,可分为以下几个要素(即子系统):
1.评价目标。又称为理想目标,是教育评价系统的导向系统。学校内部评价主要是为了改进教育者的工作过程和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因而
应把提高工作和学习的过程质量放在首位。
2.评价指标。是评价目标的具体化,它应充分地反映评价指标的要求。学校内部评价系统的评价指标的重点也应放在过程质量上,以便让
评价对象随时获得工作与学习的有关信息,及时调整、及时改进、逐步提高。
3.评价主体与客体。学校内部教育系统的三大组成成分校长、教师、学生均应是评价主体,同时也均应是评价客体,这样才能保证反馈信
息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4.评价方法。学校内部评价系统的评价者一般不属于专业评价人员,因而评价方法应兼顾科学性、可行性和教育性。
5.评价结构的处理方式。评价结果的处理方式直接关系着评价目标的实现,在学校内部,评价结果应主要作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了解工
作、学习情况以及改进工作的依据,而不应作为经济奖罚、提职晋级的直接条件。
(二)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的功能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所谓功能,就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组织形式在运动状态下所发挥的作用。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运用科学的手段,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因而教育评价功能总
是随着教育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教育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前,"世界各地的教育强调了一种选拔功能,教师和行
政人员的许多精力都用于确定在教育计划的各个重要阶段应淘汰的学生。"教育评价的目的是"选择适合于教育的儿童",这时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鉴定功能,即对教育成就、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把评价结果作为评价对象评定等级、区分优劣的依据。本世纪60年代以后,教育评价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儿童与青年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是寻找能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教育评价的目的不再主要是鉴定和选拔,而?quot;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教育评价的功能也相应地转变为以导向、激励和调控等教育功能为主。所谓导向功能,主要指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方向性。我国的教育评价是以国家教育方针所确定的办学方向和教育目标为依据进行价值判断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的要求,因而可为教师和学生指明教与学的奋斗目标。激励功能,即教育评价具有激发行为动机,调动积极性的功能。评价可使被评价者看到自己的成绩,找出不足,激发起改进和提高的内在需要与动机,增强信心,努力改进工作和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所谓调控功能,又称改进功能,指在评价过程中运用反馈的原理,将评价信息及时反馈给被评价者,达到及时强化正确的教育行为,及时调整、矫正不当的教育行为的目的,从而使教育过程不断地得到优化。
建立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者的素质,调整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改进教育过程;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鉴定学习成
绩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为了充分挖掘学习潜力,为学生接受终生教育、实现终生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的功能应以导向、激励调控等教育功能为主,以鉴定功能为辅。
上述各个要素(即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就构成了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这些要素在运动状态下所发挥的作用,就构成了学
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组成要素的及组成要素联系形式的变化势必引起系统结构的改变,而系统结构的改变又必然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
二、目前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对评价目的认识不清。
北京市教委基教二处1997年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目前仍有13.4%的教师和31.3%的校长认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考核。因而没有把
搞好教育评价作为反馈信息,改进工作,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而仅仅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还有部分校长、教师认为自己工作很忙,根本没时间搞评价,把日常工作与评价工作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认为评价是游离于日常工作之外的事情。
(二)评价系统结构不合理。
校内评价系统包括对校长、教师、学生的素质的评价及他们的工作、学习过程质量与结果质量的评价两部分。目前,从结构来看,还主
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的、鉴定性的评价,即校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或者是校长(评价)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这种结构简单、信息传递方向单一的评价系统,不仅未形成信息反馈网络,而且也不可能充分调动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评价系统的功能未充分发挥。
系统的功能是由系统的结构决定的。由于目前学校内部评价系统的结构不合理以及对教育评价的目的认识不清,教育评价的整体功能未
能充分发挥,只是部分地发挥了评价的鉴定、选拔功能,而学校内部评价系统的主导功能即导向、激励、调控等功能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三、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的改进措施
改进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应在明确评价目的和评价功能的基础上,以优化评价系统的结构为重点和突破口。
(一)变鉴定式评价为交互式评价
即变原来的"上级"对"下级"的鉴定式单向评价为"上下级"之间相互评价的交互式评价。
首先,这种交互式评价应表现在系统内相邻成分的相互评价上,即校长(评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这样,两个相
邻成分之间(校长、组长之间;组长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评价就形成了一个封闭回路,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他就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对象,即他既是评价主体,同时也是评价客体。校长也不例外。而原来始终是被评价对象的学生也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实际是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了。相邻成分的相互评价应是校内交互式评价的主体,因为他们之间平时的联系最多,相互最了解。
其次,这种交互式评价也可表现在非相邻成分的相互评价上,即校长与教师之间、组长与学生之间、校长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上。从
理论上讲,成分间间隔的距离越远,评价的难度越大。如校长评价年级组长或教研组长比较容易,要准确地评价全校几十位、甚至上百位教师就比较困难,而要准确地评价全校几百、上千甚至几千名学生就更困难,但并非不可能,只是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如校长通过听课,评价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质量;通过座谈等形式评价有代表性的学生的质量。而教师可通过面谈,学生可通过信箱等多种形式把自己对校长的评价反馈给校长,以利于校长改进工作,提高自身素质。这些评价方式尽管形式各异,有时却能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学校内部评价应以自我评价为主
在自我评价中,"我"是评价者,同时又是被评价对象;"我"既是评价主体,又是评价客体,是一种主客体相统一的评价。自我评价可有
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他人评价做准备的自我评价,即在他人评价前(特别是在领导评价前)严格按照与他人评价相同的标准所进行的评价;另一种是评价者依据评价原理、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可以自己确定)和评价目的主动评价自己工作或学习的过程或结果。我们更提倡后者,因为①它更能充分地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②标准和目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确定,不受外界的控制和约束,同时又有较强的针对性。③不受时间和场合的限制,简便易行。④可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操作,机动灵活。⑤信息反馈迅速,便于及时调整、及时控制和及时改进。
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认为:教师评价要以教师为主体,要强化教师的自我评价,从而通过评价变管理中的"他控"为"自
控"。他们在教学管理中,开展了"四自"活动,这"四自"是①自选内容,即自己选择教学内容;②自请听课,即自己请学生家长到校听放心课,自己任意请其他教师和领导听课;③自看录相,即电教组把每一位教师的课录制下来,课后自己安排一节课时间看录相;④自己评课,自己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写出评课报告。这种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校一位教师看完自己的授课录相后说:"自己上课时胸有成竹,课后感觉良好,认为是一节较成功的课,但看完录相后,从教育行为、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发现许多不足的地方。自己很不满意,应当改进?quot;这是一个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鉴定、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的过程,通过自我评价,既能使教师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比教师互评和领导评更能使教师心悦诚服,促使教师在完全自愿中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学校内部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形成性评价又叫过程评价或进行型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工作中进行的,并突出发挥评价在进行过程中的控制作用。它可以即时掌握工
作中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或者掌握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类型以及学习困难的原因,便于及时改进,所以过程评价的本质是反馈调节矫正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特有的反馈作用,必须要求两个条件:一是必须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才可能经常进行,反馈与矫正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改进的成效。二是必须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突出在工作过程中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形成性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由自身素质、学习研究素质和拓展性素质,依据这三个指标的内涵和外延的扩展范围,进一步确定分级指标,才可构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探索或实施有自身特色的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其中自身素质指标应该包括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生活、工作中所体现的各种人文素质;学习研究素质指标应该包含在研究生开展的学习科研活动中所体现跟人文素质相关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推理能力等;拓展性素质应该包括医学研究生在日常的体育活动等拓展性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素质。
(二)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方法
从上面各具体指标可以看出,高校已经认识到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所要考虑的多方面的子因素,但各高校测评方法参差不齐,差别很大,高校还在沿用传统的定量的测评方法,把许多测评的内容量化。目前,高校运用最多的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模式是“1+X+Y”模式,“1”指的是医学研究生在一学期所开设的所有关于人文素质提升的相关课程的成绩,“X”指关涉人文素质提升的各奖项的总数,“Y”是指其他跟人文素质相关活动的开展。
二、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评价体系的实施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讨论稿)》已经向我们描述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评价的多元性,评价的主体性,评价的开放性。其中评价的开放性,是指评价应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性功能。本文拟就思想行政治课评价方法做一些探讨。
一、专题作业法
所谓专题作业,不是以学习和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目的,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专题作业包括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用专题作业来培养、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种方法在美国己广泛采用。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专题作业为孩子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与空间。孩子们将他们调查、研究所得以报告、论文形式显示出来,这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探索、学习过程:收集资料、阅读、寻找信息、确立观点、组织文章……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需要在具有创新特点的实践活动中加以培养。
1.操作方法:
A选题:学校列出专题作业菜单,学生凭个人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也可自己另立题目。学生一旦确立“课题”,便不许更改。
B调查研究:为时一个月,学校可提供一些资料,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查询资料。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成立小组进行调查研究。
C书面总结:学生必须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文章形式可事先提供,作业要求。应视不同年级而有层次差异。
2.评价方法:
A学生能完成作业,一律得优。因为从决定题目,到阅读找寻资料到着手写文章,孩子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工作的状态下,他必须学着思考、筛选教育教学论文,组织研究材料……能完成者便已达到要求。
B可请评委对专题作业一一评价,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
C建立激励机制。组织优秀专题作业在板报、班刊、校刊上发表,集体评议。
二、观察法
对学生行为日常观察所得信息的效用和质量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改进:第一,对于一些重要学习结果的集中观察;第二,系统地记载观察结果。
根据观察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可将观察分为一般观察和集中观察两类。
A一般观察:这种观察将学生的成就和进步记录在包括整个班级成员名单的表格上。表格可以与学生档案放在一起,也可以贴在教室里的墙上,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需要考评的内容论文怎么写。当一周结束后,可将观察表格裁剪下来,归入学生个人档案。最便利的方法是运用粘贴纸记录观察结果,一段时期后将其粘贴于学生的个人档案。
B集中观察:这种观察集中于学生行为和结果的一些特别方面或集中于一组特别的学生,观察时让学生集中于一些特别的活动。例如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社会现实问题,在活动中观察学生分析问题、指出疑问的技能、说话和倾听表现的交流沟通技能。教师也可以采取在一定时间内集中系统地观察五到六个学生组成的小组,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来获取更多的信息,据此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概念。
三、品德自评、互评法
思想品德自评以评价者自身的思想品德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自我评价是思想品德评价的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形式,是一种充分发挥评价对象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自评中学生要认真按照评价标准,条条对照,哪些项目达到要求,哪些项目没达到要求,哪些项目还有欠缺。自评能使自己的主观因素起变化,能使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使其道德评价能力逐渐由现象到本质,由别人到自己,并对他人及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与判断,扬善弃恶,在实践中采取合理的道德行为。因此自评是学生反思的过程,可以内化自己的道德认识与行为动机;也是不断自我教育、塑造自我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自我评价的程序:按照思想品德项目规定的标准,全面地衡量自己,哪些项目优,哪些项目中,哪些项目差;按照思想品德评价标准,逐项划等级或打分;总结经验,对没有达到思想品德要求,还有欠缺的项目进行反思,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通过自我评价使学生对自身的优缺点有一个全面认识,有利于激励学生发扬成绩,改正缺点,实现自我矫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互评是在思想品德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评价者之间互为评价主体及客体进行的价值判断。包括小组互评:一般由前后座四人为一组,开展互相评价。首先对每个人进行评定,由被评者简略地汇报一下组评和自评情况。其次组长评出本组获优同学,总结本组表现突出、进步最快的情况。然后是班级互评,先由组长汇报,把每个人被评议后的等级向全班同学公布,并介绍好与差的典型事例。班级评议是在个人与小组评的基础上教育教学论文,全班同学共同评议,要评出表现突出的同学,评出进步最快的同学。最后小结,一般由班主任总结,指出评价活动的优缺点,表扬好同学、进步同学,指出班级好的及差的方面,鼓励同学努力向上,人人争取更大进步。通过互相评价达到及时反馈调节,良好行为及时巩固,发现问题及时教育,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矫正。组长汇报、群评谈体会的过程,也就是班集体正确舆论形成过程。这个过程能促使班集体积极向上,富有朝气,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通过互相评价使学生对各自的优缺点、各自在群体中的位置有一个全面了解,使同学之间互相制约、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的好风气得以形成。通过互相评价,促使大家团结一致,发扬成绩,改正缺点,共同提高,并进而切实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大学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
笔者认为,作为大学教育改革的规范,评价体系的改革应遵从以下原则:
1.符合国情
正如阶段性评价教育结果的现行高考制度一样,大学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也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作为以培养本土人才为主的大学,这是基本要求。
2.接轨国际
大学教育与之前各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输出的产品直面社会。面对越来越开放的社会环境,是否有能力参与国际化人才竞争,本身已成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标志。在共性化认可的范畴,理性、有选择地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结合本国国情和社会需求,对建立切实可行的大学教育评价体系来说,必然有益。
3.量化宽松
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在建立大学教育评价的同时,必须保持动态思维。大学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才能真正伴随不断调整的社会人才评价体系一同发展,实施改革中才能有的放矢。量化以利于实施,宽松以求完善,以求改革获得全社会都满意的成果。
4.针对实际
作为社会的人才输出机构,大学人才评价标准必须与社会人才评价标准挂钩。一旦脱节,会直接给社会带来失业率上升、社会秩序失稳、财富资源浪费、国家竞争力下降等诸多负面影响。社会对大学教育的认可成度,反映于毕业生的就业率、成材率;对大学教育产品价值的标定,反映于任职岗位及工资待遇。而获得这些结果的充要条件,就是大学产品符合社会的要求。引入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来考评大学教育,才能够真正为大学带来一种自发的改革、成长动力。一旦大学教育的评价体系与社会的人才评价体系接轨,目前普遍存在并困扰学校、社会及家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学生的求学理念将会从学以致考的“要考的就是要学的”,变成学以致用的“找工作需要的都是要学的”;求职理念将会从模式化培养的“专业对口”,变成市场化要求的“平台对位”;教师的执教理念将会从专业技能化的“我会即我教”,变成专业智能化的“帮助学生建立专业视角和思维方式”;学校考评理念将会从应试评价体系的“专业优则优”,变成社会人才评价体系的“素质优则优”……“大学认为的好学生,就是社会认可的优质人才”共识,才能真正实现。
5.富于操作
大学教育评价体系是指导、促进大学教学体系改革的依据。评价体系的界定标准越清晰,可操作性就越强。纲举目张,依此而进行的学科、课程体系及教学环节改革也就易于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而传统教学中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这些做法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如教《五彩池》中“站在山上,向下望去,漫山遍野的水池,在阳光下闪耀着红、黄、绿、白、紫、蓝等各种光彩,像一幅巨大的彩画铺展在眼前”这句话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法:要求学生根据句中“闪耀”一词评价课文插图。有的说:“插图画得好,已经画出了红、黄、绿等各种光彩。”有的说:“画得不好,因为图中没有光彩在闪耀的感觉。”也有的说:“画得不够好,因为五颜六色是画出来了,但闪耀的感觉没有。”经过评价,既深刻理解了“闪耀”一词的意思,也培养了敢于评价教材的勇敢品质。在学生评价的过程,教师则采取了延时评价的策略,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此外,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也是一种好方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如一个学生读课文后,我要求他自我评价,他说:“我读得很有感情,但声音太轻了。”“那能不能改进一下?”他又读了一遍,既响亮又富有感情,全班都鼓掌表示祝贺。实践证明,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评价的手段:注意有效的激励
教学中如何避免“廉价的表扬”,进而激发起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这不仅需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去不断发现探究,也需要研究评价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激励。所谓激励,指的是通过刺激,激发个体心理动力,使这一心理动力水平在某一时间里始终维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教师运用激励的方法,目的就是通过外部刺激,激活内在的推动力量。笔者认为,有效的激励应体现以下特点:
1、注重情感投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注意情感投入,即用简短、恰当的措辞,热情地给予褒奖。如“确实有头脑”、“很有自己的见解”、“鲁迅是大文豪,你是小文豪”等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2、注意内容翔实
能激发内驱力的评价,不仅要注重情感因素,而且应注重内容翔实,有根有据,防止激励性语言苍白无力。也就是说,激励要以事实说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可比性材料:学生过去的有关情况(纵向可比)和学生在班级或更广范围内所处位置情况(横向可比),并艺术性地加以运用,进行有效的激励。具体做法:(1)挖掘特定环境中的可比因素。如:“你的表现比船夫还厉害!?(《威尼斯小艇》(2)与同学对比。如:“你的想法最有独创性!”“这样的分析确实高人一筹!”(3)与教师对比。如:“你读得比老师还好!”(4)与自身对比。如:“我真的不认得这是你的字,进步太大了!”
3、讲究语言机智
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上《林海》一课,当研究大兴安岭为什么美得不空洞时,有位模样英俊的男孩讲得头头是道,最后他说:“所以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教师马上接口道:“你也美得并不空洞呀,不光人帅,也肯动脑筋,你的名字是不是叫小兴安岭?”顿时课堂里一片笑声,这个学生也高兴地笑了。这样的评价是根据特定的教学进程随机引发的,不仅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而且巧妙地把“空洞”一词的含义由课内扩展到课外,使评价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
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鼓励,即寓“贬”于“褒”,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如上《五彩池》,我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对“漫山遍野的水池”的理解。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这么响,我却只看到十几个池呢。”第二个读得有进步了,我就说:“哦,你让我看到几百个了。”第三个情感到位了,我评道:“呀,这下真看到了三千多个池啦!”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都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原因就在于指出学生不足时,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辞加以表达,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4、重视归因心理
心理学研究中把行为原因归之于个人内在倾向等非环境因素的过程称之为“意向归因”,如学习成绩好则归因于自己努力、肯下功夫,成绩不好则归因于自己粗心大意、马虎懒散,于是吸取教训迎头赶上。与之相对的叫“情境归因”,即把个人行为原因归之于情境或环境因素的过程。有此倾向的学生往往怨天忧人,寻找种种外界的理由推诿责任,或在取得成绩时,也归因于“运气好”或“聪明”,一旦受挫马上又垂头丧气。
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归因心理。首先,不要一味赞赏学生的智能,如“你真聪明”、“你在这方面很有天赋”等等,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便觉得自己很笨,而丧失自信。其次,应更多地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赞赏他们良好的学习方式。如“你肯动脑筋”、“你读书真仔细”这样的评价能引导学生在受挫时归因于自己未尽全力,从而尝试以加倍的努力去战胜困难,这有利于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接受挑战的进取心,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
三、评价的内容:思维与人格并举
“创新意识已不单是一种智能特征,还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思想境界,一种人文氛围,一种宽松环境。”因此,在创新教育中,如何让学生的心情放松,这是第一要点。只有让平时上课中的军事管理式教学完全解冻,才能营造宽松的氛围。创新教育中的课堂评价内容,首先要注意谨慎地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听后友好地评价:“好,这是你自己的见解!”“说得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