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职高教师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专业素养。
主要是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一个合格的高职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到知识传授中。要有本学科深厚扎实的基本功,对学科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同时要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最前沿的知识,知道本学科的新观点、新信息、新发展,这样才可能将知识系统而精练地教授给学生。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国家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要经常到生产一线去进行学习与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使自己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同步发展。
3、学术素养。
即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能力。一是教师通过长期的教学研究与思考,对自己的教学理论不断深化与提炼,形成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以供他人学习和借鉴;二是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针对本学科独立地提出具有理论性的研究性课题,并付诸实施,以达到由普通教师向学者、专家迁移,以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教师通过教科研,一方面提高了本身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实践能力,这正是高职教师应该具备的双师素质水平的要求。
4、教学能力。
就是指教师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一是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高职教师根据职业教育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的特点,对庞杂的知识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提炼,使之适合高职的学生水平,并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表达,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传授给学生;二是要有较强的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现代教学逐渐向多媒体、网络及云计算等转变,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现代信息的加工处理,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然后利用信息手段传授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知识的容量,提升课堂效率;三是要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能力。高职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运用多媒体、案例、现场、基于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并能充分利用讲座、演讲、学术报告、展览、表演、制作、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平台,从课堂外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与传授,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技能,从而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熟练掌握。
5、创新能力。
一个好的教师要不断吸收新成果、新经验,并不断进行总结与实践,不断进取,并形成独具特色的见解与个人成果,这就是创新。这就要求一名高职教师一是要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通过课程的首次开发,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最终目标统一,形成特色教材。在特色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再开发,构建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形成诸如典型工作任务或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二是要有对问题进行新的探讨与思考,形成独具特色的成果的能力。一个教师要不断吸收他人的教学研究成果,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创新自己教学的方法与手段,达到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独到的教学见解、新颖的教学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其次,高职英语教师的引导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们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自主学习能力差,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在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学会筛选和提取有效的信息资源,让他们学会在海量信息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将之运用在学习中,引导他们确定学习目标,以及如何高效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充当他们学习的伙伴。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辅导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师可以在qq和微信等公共平台上与学生实时交流,学生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及时予以指导,同时,可以在qq群里面共享对学习有利的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差别化的指导,加强师生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在制作课件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丰富课程内容。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使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和发展。
最后,教师作为人类工程师,更应该积极学习,要有终身学习永不落后的精神,作为有基础、有思想的成年人,学习能力绝对是毋庸置疑的,只要稍加花费一点功夫,就是一天一个样,让学生看到每天变化的教师,让学生知道学习永无止境,所谓身教胜于言传。英语教师除了英语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计算机等有关方面的知识。要在提高英语专业水平的同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建教师教学交流qq群,通过和全国各地的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学习别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资源共享,使自身获得进步,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改进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的对策
1.树立全新评价理念,发挥教学评价的多重功能
许多高校的教学评价只是一种管理教师的手段,强调为管理部门进行决策、对教师进行留任、职称评聘与奖惩提供依据,评价结果没有得到合理使用,评价效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中明确指出:“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人特色的需要。”一些高校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对教师的发展进行评估和规划。树立发展的观念,建立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的面向未来的评价,是为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强调对教师的教育、引导和帮助,教师参与评价过程,评价双方通过沟通和交流,对教师教学进行诊断,确定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提出改进措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的是教师的个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发展性教师评价并不是对奖惩性教师评价的完全否定,而是针对奖惩评价的弊端对其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以发展性教师评价理念优化绩效评价,在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无法取消的情况下,应该研究如何将发展性教师评价与奖惩挂钩。高校进行教学评价的功能是多重的。其一是以评促进。通过评价查摆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整改的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其二是以评促改。激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创新教学模式。其三是评优推优促优。通过评价树标杆,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其四是绩效考核。评价的结果作为管理部门对教师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奖惩的依据。本课题组认为,教学评价必须是既能保持教师的绩效压力,又能激发对教师的内在积极性,在促进专业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同时,发挥教学评价的多重功能。因此,教学评价既不能只关注奖惩,也不能只关注发展,应该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相互补充,真正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推动教学改革和改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2.多主体参与,提高教学评价的信度
根据不同评价主体的认知和层次来选定评价内容,科学设定评价权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参与主体应该多元化,学生、同行、专家、领导、企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但在评价指标、观测点上有所侧重。教学态度、教学成长、教学效果由学生和领导评价,专业水平、教学内容主要由同行评价,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创新主要由专家评价;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主要由领导和企业评价。同时,科学合理赋予不同评价主体评价结果的权重,提高评价结果的信度。权重的分配是个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3.科学设计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评价的公正性
如何设计评价体系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重点和难点。其一,在评价方式上,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优势互补,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其二,在评价指标上,针对新入职教师、中青年教师、年长教师需有不同的标准。其三,对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课程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基础课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知识的传输,而专业课和专业实习实训课以技能为主,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其评价标准和观测点应有区别。其四,在评价指标如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方面,不仅要看教师怎么“教”,更多的要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说“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其五,在评价体系上需体现高职特色。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必须有企业参与,评价指标需体现实践指导能力方面的考量等。
2013年我校共有202名在职高级职称教师参加体检,年龄31~60岁,其中男104名,女98名。按年龄分为3组,Ⅰ组62名(31~40岁);Ⅱ组108名(41~50岁);Ⅲ组32名(51~60岁)。
1.2体检项目
202名在职高级职称教师体检项目包括内科,外科,耳鼻喉科,妇科,心电图,胸正位片,肝、肾功能,血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肿瘤标志物测定;B超检查包括肝、胆、脾、肾,男性加做前列腺、膀胱,女性加做子宫、附件及乳腺检查。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
2结果
2.1疾病检出情况
本次体检检出疾病或指标异常60余种,发现异常者197人,总检出率97.5%。其中检出疾病或指标异常的男性101人,占男性人数97.1%;女性为96人,占女性人数98.0%。检出率居前12位的疾病。男性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性(P<0.01),差异有显著性。从疾病或指标异常的顺位看,男性疾病检出前6位的依次为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心电图异常、肾功能异常和前列腺增生。女性疾病检出前6位的依次为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高脂血症、心电图异常、脂肪肝和糖尿病。
2.2不同年龄段6种常见疾病检出率比较
对不同年龄段常见疾病检出率进行总体方差分析,除心电图异常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5种疾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对有差异的5种疾病进行两两方差分析发现,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在不同组中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表明这3种疾病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增加的趋势。肝囊肿检出率中,Ⅰ组与Ⅱ、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糖尿病检出率中,Ⅲ组与Ⅰ、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明糖尿病也有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我校202名在职高级职称教师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疾病或指标异常的人数占总体检人数的97.5%。高脂血症、脂肪肝和高血压在体检者中检出率均较高,男性高脂血症占51.9%,脂肪肝占48.1%,高血压占28.8%;女性高脂血症占21.4%,脂肪肝占16.3%,高血压占10.2%。高于王莉英的报道。这主要是由于这一人群肩负着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重任,精神压力大,缺乏充分的体育锻炼、膳食结构不合理所致,而男教师往往更多地参加社会活动,应酬多,而且饮酒、吸烟,因此男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高血压、高脂血症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脑卒中、冠心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占总死亡构成原因的40%以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女性乳腺小叶增生检出率56.1%,居女性检出疾病的首位,与张彩芬等报道相近。乳腺小叶增生可能与女性体内雌激素异常、饮食结构不合理、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导致内分泌失调以及生活方式等有关。有报道认为,乳腺增生症者患癌几率为一般妇女的2~4倍,癌变率5%,应引起注意。要通过自我检查和定期妇科病普查,做到乳腺癌的早诊断早治疗。除了肝囊肿在31~40岁年龄组未检出外,6种常见疾病在各个年龄组均有检出,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检出率也随之增加,可能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系统及脏器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同时高校教师又处于特殊的脑力工作环境,保健意识薄弱。从此次体检结果可见,我校高级职称教师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现就体检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通过健康讲座、义诊、健康知识问卷、健康处方、咨询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健康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普及,以提高健康素养。
(2)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积极体育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充分睡眠,保持身心愉悦。
(3)建立合理膳食结构,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饮食。
现阶段的教育实习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实习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听课上,从而造成自己上课的时间过少。在检查听课时,对一些院校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教育实习的时间并不充足,不能够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学生、家长甚至是实习的学校对实习生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偏差。中小学院校普遍的关注升学率,而为了不影响升学率和教学质量,很多学校都不为实习生提供上课的机会,只是让实习生批改作业。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生没有足够的讲台去充分的发挥和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以至于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知识表达、组织教育管理方法和师生互动技巧等教学能力。实习生不能很好的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不能升华自己的教学艺术。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复杂性、创造性和丰富性、教育教学的记忆和内涵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很难使实习的质量得到保证。
1.2实习生不能规范的设计和书写
板书对实习生进行听课检查可以发现只有少量的实习生可以使用板书和教学简笔画,而大部分实习生都不能够规范的设计板书而且书写差。主要具有下面几个问题:在备课时,学生并没有准备板书,从而造成课堂上的板书不规范,设计不合理,内容没有条理性。整个板书显得凌乱、英语大小写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整体效果差。板书书写的随意,分不出主、副板书,特别是主板书上的内容过多、过杂,分不出上课的重难点以及关键知识,导致重点不突出,并且板书时通常只有文字而没有图形、图表,没有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别,没有起到突出教学信息的强调功能,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不利于学生领会教师授课的思路,从而达不到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效率的目的。
1.3新课导入方面
部分实习生上课时导入新课环节太过简单,不生动,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甚至与所要讲授的内容无关,导入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1.4教学互动方面
实习教师在课堂上一般不要求学生起立回答问题,学生很少回应教师的提问,师生之间没有互动,导致教学互动难以展开。有的课堂虽有一定互动,但也仅限于课堂提问,导致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大多数实习生在课堂上只起到一个知识传授者的作用,在讲课时不能关顾整个课堂,照顾全班学生的上课情绪。对于课堂上学生睡觉、说话、吃东西、发呆的情况不知如何处理,从而使得整个课堂显得凌乱,嘈杂。
1.5教态方面
讲课时,实习生在讲台上只是低头讲课或者频繁踱步,或者整节课站在同一个位置原地不动地讲课,教态不自然。
2实习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笔者通过到实习学校检查听课、指导,并进行实地调研等方式,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下面的对策。
2.1重点加强对实习生教学工作的指导
高职院校应从加强实习生的课堂教学技能、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解读以及班级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来指导实习生。高职院校和实习学习的实习指导教师应该联合起来共同的对实习生进行指导。指导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认真的听取各个学生的上课内容,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所出现的各类问题。另外还需要提高实习生的听课效果,让实习生意识到在听课时,应该从教师的角色和角度去进行听课,注意教师讲了什么、如何讲及为什么这么讲。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实习生进行指导:备课方法、写板书和教案、导入新课的方法、提问技巧、课堂上重难点的处理、师生间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教学技能得到提高。备课还包括备教学理念、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备教学思路,另外还应该注意略案和详案之间的关系。加强对知识目标的重视,利用发现法和启发式进行教学,设计合理的课堂情景,对知识进行联想和迁移。最后还需要对重难点进行研究,多次的理解教案、推敲教案,使学生上课时能表现得游刃有余。
2.2加强师范专业建设的优化调整
在开设专业学科知识课程、师范素质拓展课程、教学技能实践课程方面应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及困难做相应调整。在师范专业建设中适当增加教育实习学分,加大教师职业技能课训练,如三笔字、普通话、编写教案、制作电子课件、试讲以及英语教学简笔画训练等。每学期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进行教育见习,在教育见习环节上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听取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了解常规的教学技能、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表达技巧、处理课堂应急事件的方法以及进行教学评价等方面内容。高职院校也应长期聘请各个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定期为学生讲公开课或做专题讲座。
2.3加强对实习生的思想教育指导
指导老师到实习学校进行指导,除了指导实习生的教学工作外,还应了解学生在实习学校的生活情况及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消除在实习学校所产生的焦虑、茫然情绪。要求实习学生递交实习日志,定期组织实习生开展实习经验交流会和报告会等交流经验和心得,总结教训。
2.4帮助实习生进行角色转换
教育实习要求实习生能够做到“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以教师身份履行其教育教学工作职责。实习期间,实习生既是实习的学生,又是承担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这使很多学生没有办法适应新的身份,在实习时表现出“身为教师,心为学生”的“重教学轻管理”的形象,不符合教师的身份。为此,高职院校的指导教师应在指导过程中,要加强实习生的角色转变教育,帮助实习生进行角色转变,就在实习学校怎么成为一名教师,怎样掌控课堂,怎样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工作,怎样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处理所在实习学校的其他教师的关系等方面加强指导。
2.5实结
严格细致的实结和经验交流以及多元评价,对加强实习学生对教师的职业感受、自我体会、合作精神、教学团队意识、自我奉献精神的培养很有帮助。总之,教育实结尤其重要,通过实结,学生们能找出差距,发现不足,即时反省自己,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赏识教育的作用
(一)赏识教育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心理
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殊的一族,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采用SCL-90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果显示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水平。〔3〕他们无奈成为高职学生,心理产生很大的落差,挫折感失败感严重,普遍缺乏明确的目标,厌学情况严重。除此之外,严峻的就业形势让高职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重了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职英语教师实施赏识教育,给予学生真诚无私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尊重、信任、欣赏、激励、提醒甚至批评等,积极地应对面临的学业、就业、情感、经济等方面的压力挑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以赏识为先导,这种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必将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进行。
(二)赏识教育解决高职学生英语的学困问题
一般而言,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正是英语成绩太差影响了很多人的英语成绩。对学院近两年高考英语成绩统计数字显示,平均分为55分左右,满分150分。每年为新生举行的摸底测试中,学院学生的英语平均成绩为35分左右,满分100分,及格率为6.5%~7.4%,总体上和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吻合。大部分的学生词汇量在1000左右,高职英语课程学习是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巨大压力和挑战。此外,相当数量的高职学生没有意识到英语在个人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作用,英语厌学情况严重。如果教师实施高职英语赏识教育,能有效解决学生自卑问题,树立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有利于解决高职英语教育中学困的现状。
(三)赏识教育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的知情结合
从高职英语教育的实践来看,在当前应试教育为主导的大背景下,高职英语教育仍旧重视来自于教材中的知识传授,重视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忽视了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职业素质发展息息相关的感情培养,高职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认知和情感分离的问题,不利于高职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高职英语教师科研教学方面和学生学业的双重压力作用下,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见面、沟通和交流的独一地点,课堂之外高职英语教师与学几乎零交流,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情感成长。显然,高职英语教师对于学生的情感世界和身心健康方面关注有限,而多渠道的课堂内外赏识教育无疑增加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和机会,这样英语教师与学生的导员或心理老师一道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的情感问题,赏识他们的优点,无疑将有利提高学生认知情感的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乐观向上、向善心态,真正实现劝人教育。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的策略
(一)课前准备是实施赏识教育的基础
为了实施赏识教育,高职英语教师首先学习研究赏识教育理论知识,例如懂得什么是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意义,赏识教育的方法。同时大量阅读并感知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充分意识到赏识教育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让赏识教育的种子生根发芽。英语课程实践性很强,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英语教师应该给学生能够发挥自身长处的平台,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和快乐实践。高职英语教师如何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课堂活动让高职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高职英语教育的难点。因此,备课是高职英语教师课前准备的关键,教师通过一次次筛选资料,一遍遍分析教材、确定教法,将赏识教育理论有机地和英语教学内容以及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起来,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就必然会得到提高。
(二)课堂上课是实施赏识教育的重点
传统模式下,课堂是英语教师实施赏识教育的第一阵地。教师的一声问候、一个表情、一个手势等对学生都是有意义的。其中英语教师语言尤其重要,因为它既是组织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工具,又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4〕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朗读、讲解、提问和反馈。由于高职英语教学任务重,课时有限,加上学生基础薄弱,所以教师的话语以朗读讲解为主,提问和反馈较少,提问的问题也相对简单,无法与学生形成有效的互动,“一言堂”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普遍现象。提问是开启一堂英语课的重要方式,已经受到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关注。他们对问题进行了分类:一种是展示性问题,另一种是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容易回答,学生们喜欢,所以比较而言,英语教师更愿意采用这样的问题。事实上如果英语教师把赏识教育融合到开放式参考性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英语语言使用会更加复杂,更接近自然话语。针对学生的不同实际,可以采用完全汉语、汉语和英语结合和完全英语的回答策略,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激发学生用英语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学生们把用英语成为一种习惯。上面的策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轻易放弃回答问题,让所有学生有机会平等地参与到课堂活动来,而不是少数英语优秀的学生控制的课堂。为了保证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英语教师应该提供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等待时间要求高职英语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充足的爱心。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合理的等待的时间涌现更多的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教师在等待时间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降低难度,解释、举例、讨论或查阅资料是有效的,学生的思考程度得到加强,语言组织更充分,自信心和学习乐趣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教师的评价用语也是至关重要的。高职学生从某种程度上是整个大学教育层次的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用到肯定评价,表扬学生。从多角度找出学生的闪光点,用爱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绝不能露出不耐烦或嘲笑的表情挫伤高职学生的运用英语的积极性。所以,肯定评价是高职英语赏识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扩展学生的思维角度。
(2)聘任制对学术发展的干扰。聘任制的实施程序还有待走向公正透明,高校对教师队伍的甄选机制还有待公平。行政部门掌控了高校教师的实际利益,比如教师岗位的定置、评职称、晋升职务等。这使得高校教师的学术权力受到了削弱,学术自治和自由难以开展,不利于学术公平。而教师的解聘和聘用后的保障机制,都受到行政上的制约,对学术自治和自由产生了掣肘的作用。所以,建立多元化的高校教师聘任制,促进高校教师学术的异质性、多元化特色发展势在必行。
2.奖励制度和促进学术创新的关系
(1)奖励制度对高校教学、科研的导向。目前我国高校奖励机制主流还是以市场化作为导向,教师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减弱,热衷于迅速获得物质上的利益。因此,高校奖励制度要建立在工作性质和学术职业上,坚持内在激励和外在的物化奖励相结合,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术创新。
(2)奖励制度对促进学术创新的利弊。有利的方面是:拉大了教师的收入差距,打破了平均主义,有实绩的重点岗位受到了追捧。弊端是长期的学术后备力量的培养被忽视,边缘学科的学术职业发展受到制约,价值的货币的走向决定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定位。高校作为学术性团体,应以学术为特征。建立适合高校教师学术发展的氛围,使得学术能自主发展,尊重学术职业群体的异质性、多元化,为高校教师学术创新提供有利的环境。
(一)经费市场
根据政府经费配置是否具有竞争性,分为基本计划经费和项目经费,其中计划经费主要是指政府为高校提供的非竞争性的生均拨款,此经费主要是为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按照学生人数等进行的计划性的经费配置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除了非竞争性的生均拨款等基本经费支出外,用于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的项目经费逐年增加。其中高校竞争性的项目经费主要是指为了实现高校的发展目标,由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或者高校非税资金安排,在高校间以竞争性和效率为标准而设定的专用经费,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精品课程、特色学科专业以及各种平台建设项目等。高校或个人要想申请到项目经费,必须提升自身的实力,毫无疑问,以竞争为动力机制的经费市场可以促进高校教学质量以及科研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发展。
(二)师资市场
师资是学校生存和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源,而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实现的重要主体。一般而言,师资市场的主体主要是指师资这一人力资源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师资市场的价格即教师的工资如一根指挥棒调节着教师和学校的双向选择行为。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师资市场中,教师的工资待遇作为一种信号,调节着学校和教师双方的行为决策。对于教师而言,常在不同工资待遇供给主体中进行选择,并最终会把自身的人力资本使用权让渡给工资待遇较高的购买者,教师的这种行为正是其追求自身收入和福利最大化目标的体现,这也正是师资市场充分竞争的必然结果。对于学校而言,在选择教师时,主要是以自身发展最大化为目标,具体而言,学校在师资市场中,总是会选择那些与其支付工资待遇相吻合,并且能带动学校教学、科研等进一步发展的教师。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当前好多高校为了吸引优秀教师,常在招聘简章中列出一些优惠政策或者福利待遇。
(三)生源市场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学生选择高等教育的权利越来越大,他们往往会从自身家庭承受能力以及高等教育供给需求现状来主动选择进入何种类型、水平、专业的学校学习。各高校为争取生源努力从各方面提升院校吸引力,于是在市场竞争机制的推动下高等教育逐渐呈现多样化,形成了高等教育生源市场。首先,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影响生源市场角度来看,我国多数高校对学生的选择主要是以高考分数为标准,因为分数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数就如一根指挥棒影响学生对高校的选择,如各高校会根据学校自身定位确定分数线,而学生会努力达到自己理想院校的分数线,无形中分数线会促进生源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生源市场。当然,各高校的声誉、办学规模和质量以及学校环境,教师队伍等都会对生源市场产生影响。其次,从学生的选择对高等教育发展影响角度来谈,我们知道生源是院校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高校能否顺利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随着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的发展阶段,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选择范围扩大,学生在选择高等教育时,除了考虑学校的声誉以及各种硬件环境外,更多的要考虑以后该学校该专业的就业情况,因此学生就高校专业选择的这一信号影响高等教育自身专业学科设置。
(四)院校市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高等院校数量日益增加,各高校要想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的供给。由于一定时期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各高等院校必须通过竞争争取发展资源,便形成了高等教育院校市场。简言之,高等教育院校市场主要是指为了更好的发展,高校间对人力、财力、物力等有形资源以及社会声誉、制度优势等无形资源开展的竞争合作现象。首先体现在高校间财力、物力之争,目前大学物力财力资源的供给主体呈现多样化,既有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和科研经费支持,也有企业合作资金、学生家长提供的学费以及社会捐赠等等。其次体现在高校间人力资源之争,包括高校生源、师资以及学校管理者。高校间无形资源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社会声誉和制度供给竞争方面。社会声誉主要是社会对大学作出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社会声誉作为大学的无形资源,其实质也是一种无形资产,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人力(主要指师资和生源)、财力和物力等资源的供给状况。因此,各大学为了自身在大学排行榜中有个显赫的位置,会努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除了大学排行榜这种无形资源的竞争外,还涉及到政府的制度供给这种无形资源,例如,国家的““985工程”“211工程”以及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及成果奖励、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都是作为官方认可的无形优势资源,它不但能够带来可观的经费投入,而且无形中会促使高校获得各种有形或者是无形的资源,促使这些高校更好的发展。
(五)技术服务市场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高等教育领域,高校作为技术创新以及社会发展的信息源的重要主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当代涉及多学科的政府决策、企业技术咨询以及地方发展规划等,这些都离不开大学的咨询。目前,高校中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就是大学适应市场的体现,同时产学研合作的市场化模式又进一步推动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促进高校内部决策市场化、科学化。
二、构建高等教育外部治理市场机制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在经济社会中,我们无法回避市场的重要作用,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市场力量已经不可避免地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如高校教师在不同学校间的竞争性流动,尤其是目前高校关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方面,多是以竞争性的优惠待遇收揽人才,出现所谓的“协议工资”这样市场化工资分配方式,这些都是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竞争等手段实现师资资源优化配置的体现。再如,生源市场上的学费变革,大致经历了从免费到收费的教育过度,且各级各类学校学费标准多样。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手段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最后,如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由之前的国家“统包统分”到目前的“自主择业”,这些变化同样是高校就业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体现。需要注意的是,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重要作用的同时,要认识市场机制的负面影响。例如,目前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开展,出现大学盲目扩招,各种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等无法满足扩招后学生的正常需求。因此,高等教育在引入市场机制时,要有效利用市场的积极因素,尽量避免市场盲目性带来的消极后果。
(二)发挥市场机制
在高等教育治理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治理制度是通过吸收多元利益参与者来共同治理大学,平衡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安排。因此,不同于传统封闭的资源配置制度,治理制度是体现多元主体参与的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例如,在高等教育中,学科—专业—产业链这一组织制度,就是引入市场机制的治理制度的典型代表。所谓学科—专业—产业链,简单来讲,是指高校的学科、专业为产业链中企业提供智力、技术支持,同时产业为相应的学科、专业提供资金、场地等资源支持,二者在互动合作中形成利益的共同体。学科—专业—产业链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合理规划、市场正确引导以及大学积极参与。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在高等教育外部治理中,要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市场机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国内,胡赤弟教授对学科—专业—产业链理论的构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指出,要想使学科—专业—产业链持续地运转下去,必须依靠市场这一关键力量,利用市场可以为这一利益共同体建立起持续运转的资本运作模式,同时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为其提供不断创新的动力。因此,在构建学科—专业—产业链这一治理制度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高职教师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直接承担者,其受教育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高职教师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过程,更是受教育者接受知识、技能和加工知识、技能从而将其内化的过程。高职教师具备相应的教育学能力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有利于受教育者将知识、技能内化,从而获得更快更好地发展。1.教育学知识、原理是提高高职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前提。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无论是其教学对象学生,还是其教学内容即具体知识、技能均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就其作用对象学生而言,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接受知识、技能不仅与其年龄段有关还与其成长环境、经历等有关,根据学生年龄段、成长经历等采用适当的方法教授适当的内容,即“因材施材”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高职教育跟其他教育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就是我们所学的教育学知识、原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应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科学设计、灵活安排。简而言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高职教育教学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高职教师只有具有较丰富的教育学知识、原理,才能掌握并遵循高职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提高教学质量。2.教育学技能、技巧是提高高职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关键。知识、原理的真正价值在于应用。如果说教育学知识、原理是条件、环境,那么教育学技能、技巧则是加工工具、手段。从生产管理的角度看,条件、环境是提高生产质量的前提,工具、手段则是提高生产质量的关键。高职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育学知识、原理为高职教育教学顺利而有效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高职教师熟练的教育学技能、技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实践表明,同样的学生、同样的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不同,教学效果和效率也不尽相同。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与选择问题也就是教育学技能、技巧问题;因此,提高高职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其关键在于提高高职教师的教育学技能、技巧。3.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是提高高职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保障。传授知识、技能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高职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然而,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高职教师作为专业的知识、技能传授者,不仅是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否则,根本无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其传授知识、技能的基本职责。也就是说,面对浩瀚的知识、技能,高职教师只能选择性地进行传授。高职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学生毕业后就业及进一步发展所需,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技能进行传授。选择什么知识、技能来传授及怎么选,这不仅决定了高职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为了保证和提高高职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及其毕业后就业岗位的实际,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改革。
(二)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是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根基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三大职能,高职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直接承担者,其专业理论知识、原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高职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程度。1.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是高职教师教学的根本。高职院校的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职前教育,是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教学。高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职业人员,当然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否则,“隔行如隔山”,离开了专业理论知识、原理,高职院校教育的职前教育性将无从谈起,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之义。2.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是高职教师科研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跟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一样,不仅要传播专业知识、原理,更要不断创新专业知识、原理,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不断地创新知识、原理,从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职教师如果没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创新专业知识、原理则更是无从谈起,科研自然也就无能为力。3.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是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的保障。高职教师履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责的形式包括通过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其现实问题、将科研成果应用到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之中等方式。对高职教师提供社会服务的各种形式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任何一种服务形式最终都离不开高职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否则,其社会服务将是一句空话。
(三)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
技能是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保障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教师不仅要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还应掌握一定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办学宗旨落到实处,高职教师才能真正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科学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教学,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毕业即失业,企业无人可用”的问题。1.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是高职教师理论教学的依据。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不断发展,其所涉及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也在不断创新发展。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性决定了专业理论知识、原理的教学是其应有之义,但高职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教学以“能用、够用”为原则,因此,高职教师只有掌握一定的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才能真正遵守“能用、够用”的原则,科学而合理地选择专业理论知识、原理进行有效教学,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2.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是高职教师实践教学的实现。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学生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学生的根本。所谓实际操作能力也就是较好地掌握了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能够较好较快地胜任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需要的能力。高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直接承担者,是高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示范者和培养者,因此,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不仅是胜任其理论教学工作的需要,更是胜任其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途径
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也不断发展变化,加强高职专业教师职教能力培养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校内培养
为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其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使命,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技术技能不断更新发展,其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实践表明,高职教师原有的培养模式,由于其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等原因,已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职教师教育教学的需要。在高职院校内以帮助高职教师发展,提高高职教师职教能力,进而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成立专业的高职教师培养机构即教师发展中心,以便从本校教师的具体实际出发,结合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对高职教师开展系统而全面的极具针对性的培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二)协同创新,校企合作落实校外培养
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高职教师的职教能力,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以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更有利于高职院校为行业、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劳动力,从而方便行业、企业走出“无人可用”的困境。近年来,在校企合作加强高职教师培养上已开始了一些尝试,采取选派高职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到企业调研等途径,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效果还不太理想。在校企合作培养高职教师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出现顶岗锻炼难落实、形式主义等现象。然而,国外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师培养的实践表明,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师培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通过多方努力,与企业协同创新,不断加强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为行业、企业提供其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从而充分满足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完善机制,鼓励创新
大量事实表明,无论是高职院校内对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还是校外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都存在着一个共同性的问题,就是机制不完善,各方参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难于落到实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外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不仅有法律作保障,更有一套完善的机制。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国内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应从相关机制着手,以保证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让各方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的实践中来,提高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效率。
三、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各高职院校所在地区不同,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企业不同,其教育教学也不尽相同。否则,“千校一面”的现象仍将继续,“企业无人可用”的困境也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各高职院校对其教师职教能力培养应坚持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宗旨,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培养之路。
(一)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因校而异
产业升级环境下,各高职院校所处地区不同,其服务的行业、企业也不尽相同;就是同一地区,由于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企业不尽相同,其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各高职院校应从本校所在地区的行业、企业尤其是其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出发,科学而合理地安排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实践,以加强其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提高培养效率。
(二)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要因人而异
调查表明,不仅不同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水平、培养内容、培养条件等不尽相同,就是同一高职院校其教师职教能力水平、培养内容、培养条件等也不尽相同。为了提高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效率,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应立足高职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高职教师个人的实际,灵活安排高职教师参与职教能力培养,提高高职教师参与职教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切实提高高职教师的职教能力。
二、赏识教育进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1现如今,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管理的模式过于陈旧,不符合现今情势下国家对于高职学校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和标准。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和管理者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之时,要科学合理的采用赏识教育模式,更好的提升老师对学生的赏识观念,在提升了老师的自身素质后,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合理的运用赏识教育,从而生活中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注重学生的情绪变化。
2.2采取赏识教育管理模式,最主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自我潜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潜力,激励他们不断的对自我潜力的深度挖掘。赏识教育在另一个方面的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关注和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殊长处。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优点,不断激励他们发展这种特长和优势点,从而更加增强学生的自信力。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所在我国高职院校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出现的问题集中体现在:
1、学习类问题:
高职类院校的学生中的大多数是高考成绩够理想而不能就读本科院校,从而无奈的选择了高职类院校进行学习。因此,这些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应试教育的失意者,在心理上形成了挫败感而自信心不足。
2、人际关系问题:
部分高职类学生学习成绩上基础本来就差,加上到高职院校后人际关系上遇到一些困难,他们就妄开始自菲薄,看低自己,对自己形成了错误的定位而易形成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这种状况导致他们不愿与人进行交流,反而沉醉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最后导致他们完全放弃学业。
3、自我约束问题:
有的学生本身缺乏自律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差,加上来到高职院校之后接触到的学生也多是自律性较差的学生,这就更加剧了他们自我放纵的想法,因而上课经常迟到,甚至旷课都是常见的问题。
4、逆反心理问题:
在高中阶段就形成了喜欢抽烟、常泡网吧、赌博等恶习的问题学生,往往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有排斥、逆反心理。不服从学校管理,故意和管理人员进行对峙往往就是这一问题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5、学校管理和教育者的问题:
在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当中,在对待学生犯错误时,一些十分个别的教师和管理者会场合不分、不考虑后果的对学生进行严辞训斥,有时间还伴有体罚学生的现象。这种教育管理方法,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觉得自己是无用、愚笨之人,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四、高职院校运用赏识教育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的对策
(一)合理改变学生评价过程中的单一传统模式,不断增强教师的赏识教育管理模式的概念
应该要求教师和管理者在对学生进行各项能力的考核过程中加强过程性评比,同时,对于学生评价内容方面,应采取多元化方式,综合看待学生的整体能力的发展,不可一味盲目的看重学业成绩,虽然有的学生一些科目的成绩不够很理想,但我们在考核成绩时应注重发现优点和特长。要以欣赏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学生的发展,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每一点进步,并适时给予激励性评价。
(二)高职院校管理教育者还应该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加强
同家长的沟通交流和联系,搭建起家庭和学校、父母和老师良好互动合作的有利平台。学校管理者应采取以赏识教育模式为基础的家校结合的教育方式进行管理教育工作:
1、学校教师和管理者应该经常性的召开学生家长交流活动,通过开家长会的方式及时准确的将孩子在各个阶段的时期的学习及生活心理情况个反映给孩子父母,督促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关心教育。真正解决孩子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和状况。
现代高职教育的理念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除应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还应该具备以“深厚的人文素质为支撑的其他素质”。可见,现代高职教育的理念给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生机,这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一柄双刃剑。既是促成其教师发展的有利契机,又对其固有的角色内涵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因此,高职要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全面、深刻理解其职业内涵,更好的承担起现代高职教育所赋予的时代使命。
一、高职教师必备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一)体现在高职教育的内涵中
高职教育肩负着两大战略使命:一是做人教育。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找到“魂”,有了“魂”,才能激活理智,丰满人性,提高生命质量,使人成为人。这是根本大计,也是立身之本。二是教会学生掌握现代技术知识和文化知识,以及应用技术知识和文化知识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色,也是强身之基。两大战略使命是对高职院校价值理念的高度概括,同时,也全面揭示了高职院校所秉承的办学思想和目标追求。这一目标比较具体的规定了职业型人才的质量标准,不仅体现在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也体现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上。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具备人文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这不仅是高职教师职业的需要、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体现在高职学生的特点中
高职学生中独生子女多,高考末批录取的比例大。他们中的多数人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有挫折感,高中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使得人文教育方面有许多课要补。如果单纯的把高职教育搞成一种急功近利的职业工具训练,既不符合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也不符合学生就业的长远发展。人文教育的主干和基础是时间性感知、情感性的教化活动,它集中于未成年阶段,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恰恰处于这一年龄阶段,人文教育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三)体现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
人文素养是高职教师在技能教学中表现出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对人无限关爱的思想倾向,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的一种人文精神。对于涉世未深,求知若渴的高职学生,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诸如品性学识、举止言谈、性格志趣、气质修养以及人格魅力对学生从来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的教师是偶像,是榜样,更是学生羡慕、学习、效仿、超越的对象。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消沉,因为教师面对生活的态度可以给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死气沉沉,因为教师的幽默风趣可以随时随地给学生带来轻松活跃的气氛;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是别无长物,因为教师的多才多艺会引发学生对只是的获取。用不着给教师人文素质过多的定义解释,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我们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什么样的老师能够长远地驻留在我们的记忆磁盘上?必定是那些才情并茂,技高一筹的教师!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是职业素质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
二、高职教师人文修炼的途径
(一)人文角色的转变
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下的教师角色特征:一方面是原有角色的内涵,另一方面则是指增添角色的新内涵,教师要积极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转变观念,主动进行自身角色的重新构建。“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将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摆在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就必须改革高职教育理念,走出学科式的教育模式,按照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要求,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充分认识自身角色不仅仅要以组织良好的知识技能体系呈现者出现,更要以向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促进者转变。现代高职教育的定位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角色的内涵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其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一个被物化的“知识传播工具“,而是一个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引导者、一个培养知识、能力、素质高度和谐与完美统一高质量的人才建构的“人师”,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和本源,更是高职教师深刻的角色内涵。
转贴于
(二)人文知识的回归
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材料。重视教师人文知识的回归:一是通过师德教育活动,强化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二是帮助教师重温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由此构成的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关注教师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和如何接续人类文明成果,进而使自身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三是帮助教师研究哲学知识。哲学是研究人怎样对待世界、怎样对待人自身的一门学问,教师如果把人的解放当作理想的目标,就会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四是帮助教师接受宗教知识。宗教是一种信仰,大部分宗教都指向“人性”的“向善”追求和纯化人们的德行,导引人们的品格。“向善”的力量足以使教师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承诺,胸怀扩大,拒斥浅薄、超越功利。五是帮助教师学习美学知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示,美是教师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也是对自身经历的淘滤。教师.通过自身的言行、在教学渗透美育,发掘美的内涵,使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美育过程中完善人格、促进发展、提升职业素质。人文知识的回归,就能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品德修养、潜在能力的显扬和施教技艺的高超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逐步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
(三)人文底蕴的夯实
阅读名著:一个人精神的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除了少部分以物化的方式延续下来,更多的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凝聚蕴藏在经典作品中。它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积淀着人类几千年关于人生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能很好的抚慰和赞助人类单薄的生命,给人丰富深厚的人生体验。其中蕴含着丰厚而博大的文化内涵,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充溢着浓厚的人文色彩。教师要认真地、虔诚地、不浮躁地阅读世界名著和教育名著,触摸和倾听圣贤的心声。读书使人明智。阅读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自身成长的必需、是现代教师的另类备课、是催开教育之花的源源活水。只有爱读书的老师,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没有广泛的阅读,就没有广阔的精神空间,也就没有丰厚的创造教育的人文底蕴。所以,借助阅读来丰富心灵,扩展心灵,提升心灵,充盈心灵,提升精神品格,无疑成了教师涵养人文的最佳途径。拜学名师:拜学名师,不是简单地模仿名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过程、教学模式,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追求卓越、不断完善的进取精神。一个名师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值得我们认真解读,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挖掘成功的经验,品尝教育的力量,感悟教育的真谛,提升教育的智慧。走进他们心灵和智慧的博大世界中去,深入地对话、理解、交流,这是教师的人文素质提升必经的心智修炼之路。游览名胜:教师要提高人文素养,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能不做,那就是游览祖国的名胜古迹,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走遍万山千水。游览名胜,就是一个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人文知识的过程;就能感受天地间的博大精深,领略历史的源远流长,洞悉教育的真谛,就能使教育接近本真,从大自然中启迪智慧,增长睿智,加深对于职业教育和生命意义的理解。
三、人文素养的提升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习惯于把学生看着是一个“认知体”,重技能教化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无视表达热情。因而导致许多学生缺乏一定的公德意识和人文关怀意识。课堂是一个完整地生命体,不仅需要理性地地启发和诱导,更需要感性地点燃和熏陶。因此,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因为,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更是身教、心教育人的智者。他是一个榜样,一座灯塔,一面旗帜,一个活生生的人文载体。他除了对本学科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要准确、熟练之外,还要旁通相关学科的必要知识与内在联系,发展缘由和社会意义及其蕴含的科学精神、人文价值。要用人文的观点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将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技能的提高,而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底子。如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设计方法、技能,还应组织学生讨论设计者、工程技术人员的社会责任与专业伦理,建设适于居民生活的城市和节能降耗、环境友好的建筑,而不是仅仅考虑利润最大化;电工电子课教学中,教师既要求学生对产品的设计有其特定的功能,还要要求产品有安全的可靠性,这是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责任心和人文关怀的教育,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只有这样,高职教师的角色转变终归可在教与学统一的层面上得以体现。这种隐形的潜在影响大大的超越了专业课本身。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育只有在教育教学的互动中切身体验,才能真正活跃起来,才能从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的人文素养在高职教育中无疑具有高品位的实在价值,尽管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形成非一日之寒,但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越扎实,他的人格魅力就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他的职业声望也就越高。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它,并持之以恒地修炼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