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语文教育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教学风格要稳定。风格犹如个人的脾气,脾气变化太快,会导致课堂效率的降低。变幻的风格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语文教师应不断摸索形成适应自己的风格,并稳定下来,不要忽而这样,忽而那样,花样百出,弄得学生手忙脚乱。
当然,每天让一个人吃同样的套餐,久而久之就会使人一到就餐时刻,产生“条件反射”。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具有多样化。
教学活(来源:文秘站 )动要有节奏。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小学语文教育学》的内容中提到,单调的声音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教学语言节奏感是指在教学进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而引起口头语言快慢、强弱、断续有致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的结合。其语速应快慢适中,语调要高低有别,节奏要板眼分明,做到快而清晰,慢而紧凑,高而不躁,低而不咽,疏密相间,张弛适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4-0049-02
现代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学课程是中文师范专业学生一门重要课程。在语文教育学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语文教育活动能力进行培养,进而提高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信心,和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力。近年来,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开展,使得语文教育学的教学方法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变革,语文教育学中,开始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因此,在语文教育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程式要诀进行探讨,十分重要。
1对案例法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语文教育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案例”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案例,就是一个具体的事件,在这个具体的事件中,含有详细的问题和教学情境。案例具有的主要条件有:①问题:教学案例中是一定要包含问题的,如果没有问题,只是对一个事件的单纯叙述,那么只能称其为事件,而不是案例;②选择事件要具有典型性: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所选择的事件需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只有利用典型的事件,才能够对某一道理进行反应,进而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③在语文教育学教学工作中,应用案例教学,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是真是发生的事件,而不能是老师主管随机捏造的故事,只有真是的案例采具有说服力,才能让他人信服。一个教学案例所包括的三个重要条件如上,那么对这些教学案例进行研读,就是要对案例中的问题和事件进行分析,教师对案例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就能在课堂上准确的使用案例,也就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指导,进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因此,语文教育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育学老师对案例的掌握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努力掌握案例教学中的各种信息,能够引出案例中的额问题,进而对案例中的背景及教学观点进行研究,调动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对案例进行整体设计,需要针对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规划与设计,将案例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常规的课堂设计之间存在不同。案例教学方法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该将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材料,并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笔者在对语文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案例法教学应用其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一方面要对教学案例的类型进行确立。语文教育学的课程教育中,要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评审,教师将案例中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学生讲解,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分析与决策,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案例的具体内容,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在对教学案例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优势会存在教师无法控制的现象,如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偏离主题,导致教学质量显著下降。故而,在语文教育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教师提出了有关案例问题主要有如下三种:(1)教学案例中的重要问题种类有哪些?(2)案例中老师对问题的解决措施有哪些?(3)你又怎样的应对措施?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2努力发挥案例教学的引导作用
在语文教育学教学的过程中,将案例法教学应用其中,能够对学生的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对案例进行研讨,是案例教学法应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还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研讨作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对语文教育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主要措施进行探讨。
2.1建立高效的学习小组。在语文教育学中,学生要对所选的案例进行有效的探讨,学生建立学习小组,促进小组件的交流,进而有效保证了小组的学习质量。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不能随意对小组人员进行安排,保证小组成员中的能力、性格和性别平均,组间能力相当。这样就能够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加深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观点能够充分融合,并让每个小组的观点不断完善和成熟。
2.2对课堂教学节奏进行控制。在语文教育学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要对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行强调,但是如案例阅读时间果过分强调二者之间的互动,就会使教学节奏变得异常混乱。因此,需要教师准确的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学生阅读案例时间和研讨案例的时间),这就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将案例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
2.3重视教师的辅助作用。案例教学法应用在语文教育学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对教学工作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教师需要找出案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对学生的分析结果和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避免出现个别学生“垄断”发言的局面产生。结语:总而言之,在语文教育学教学过程中,将案例教学方法应用其中,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对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意义十分重大。案例法教学应用在语文教育学中,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语文素养,为语文师范专业学生的日后语文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语文教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范蓓蕾.案例法与语文教育学教学方法变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20-12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99-02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现代学习方式迅速成为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大家不仅从理论层面上对其充分阐释、深刻解读,也在实践上进行自觉的探索和建构,以期让学生成为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新型人才。学案导学正是现代教育在不断探索前行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剂良方,用以医治现今那些“满堂灌”“一言堂”的病态课堂。
一、学案导学的内涵
学案是指在授课前依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以课时和课题为单位,把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和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发现过程,精心设计的一种以学定教、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一体的学习活动方案。导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学案导学是以“导学”为核心的教学行为,与“灌输式”教学相对。它试图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案,启动学生自学,扩大自主学习体验,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养成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形式显然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构建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构建主要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平时课堂教学的探索实践,针对新授课,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种常用的的教学模式。
1.第一种:
教研组明确各专题学案主备人,各位教师参照学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再解读,实施二次备课;在课前教师分发学案;学生依案自学;教师在课前回收学案;加以批改后,教师依据反馈情况再次备课;课上学生自主质疑,提出在自学阶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学生之间交流展示,解决部分问题;教师遴选出关键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探索出知识要点;学生通过知识再现、能力综合、实践运用等练习,迁移应用,拓展延伸。这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比较常见,适应的教学内容也很广泛,一般的新授课都可以采用。
2.第二种:
教研组通过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设计学案,提炼教学内容的主问题,学生通过网络、工具书等自主学习;教师分发学案,学生针对学案中呈现的主问题研读文本,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启发诱导学生交流展示,对比归纳,并适时适度精讲点拨,获取结论;通过习题、实践等形式,将知识点迁移应用,拓展延伸。这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适合关于解题技巧、能力方面的,知识点比较集中、单一的教学内容,例如诗歌鉴赏中某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3.第三种:
课前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共同研讨学案;确定学习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针对师生共同探讨出的重难点、关键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展示;教师适时适度启发诱导,精讲点拨,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点;以习题、实践等形式,将知识点迁移应用,拓展延伸。这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学案的制定方面与前三种模式有所不同,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这使得学生能更宏观、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不能太繁难,以学生易理解、好把握为宜。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精心备课,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并调控全局。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适合在高年级使用。
三、学案导学课堂实践对比研究
为深入研究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笔者着手开展了对比班级教学实验工作。在编制了《鸿门宴》的教学案之后,笔者在两个班采取了对比教学:一班以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方式为主,二班以学案引领课堂,教师只作精讲点拨。在没有任何复习的情况下,一周后,我对这两个对比班级进行测试,内容均为《鸿门宴》中的相关知识点,满分100分。
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平均分来看,以教师教授式教学为主的一班为77.6分,以学案导学为主的二班为81.58分;从优分率来看,一班最高分91分,且只有1位同学九十分以上,二班最高分95分,九十分以上有5位同学;从低分情况来看,一班有3位同学不及格,二班有1位。测试结果表明,总体来讲,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方式对比于传统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获得优质的学习效果。学案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深度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学案导学的反思
学案导学基于生本理念,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与设计初衷相悖逆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1.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在我们的新授课上,师生一人一份学案,从学习目标到学习重点难点,从问题探究到典型案例,从课堂检测到课后延伸,将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提前展示给学生,这多少让学生失去一点探求新知的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研究透彻,知识储备丰厚,能及时捕捉课堂上随时生成的亮点问题,运用教学机智地加以引导启发,深入探究,增加课堂的灵动性、趣味性和深度。
2.练习与教学的错位。在实施学案导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过多地注重练习,课前预习设计大量基础性习题,课堂则以讲授习题为主,再辅以迁移延伸性练习。这种课堂教学将每节新授课都演变成了习题讲授课,应试的功利性强,短期内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或许有所帮助,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没有多少好处。而且经常性的习题讲授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厌倦无聊,享受不到探究知识的快乐。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就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形成,即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两重目标的实现。让学生既可造应当前教育选拔考试的需求,又可造应将来造应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让学生离开老师,升入高等学府,出身社会仍然可以继续学语文,用语文,获得终身学习,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本。“教是为不教”我认为这才是为师之尊、为师之德、为师之本。
学生学习任务重,思想压力大,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呵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设法精教、趣教,使语文学习变得轻负担、有趣味,让学生爱上语文,迷上语文。这样语文学习或许就不再是“令人头疼”的学科了。另外,我在教学中还注重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与点评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实践表明,这种办法非常有效,我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比较高。
一、“语文教育”的内涵
有人认为,语文教育指的就是美育。但事实却不尽如此。因为“五讲四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法,要求公民要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达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由此可见,美育的任务是培育人的美好心灵、美丽的语言、美好的行为、创造美好环境和美好事物的意识和能力。作为祖国语言教育学科的语文教育确实应该在这些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并有更大的建树,因此,语文教育就是美育的说法确实不错,给语文教育目标的确定指明了方向和奠定了基础。语文教育担负着培养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的重要任务,因而美育应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追求的主要目标,然而事实上语文教育还大量地担负着丰富学生的语汇,使学生养成规范、干净、利索、准确地使用祖国语言的重要使命,这一点恰好可以是达成美育目标的基础条件,但却不在美育的任务范畴。所以,我们说,语文教育就是美育的说法不能全面、具体细密地揭示语文教育的内涵,而且这一说法又与其他学科教育尤其是品德课和艺术课的内涵及目标相混淆。所以,更为科学地探索语文教育的内涵,有效地指导和规范语文教育活动,使其真正起到可以起到和应该起到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
阎立钦先生提到过这样的观点:“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由于祖国语言是负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行为方式、思想情感的语言,承载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蕴……”,所以,“语文教育,就是指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文教育。”[1]阎先生在这里更加准确、具体地揭示了语文教育的意涵。对此,可以再补充一点,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汉语言也承载着世界文化。从学科内部构架来说,我国语文既承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行为方式、思想情感和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又通过选文承载着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民族的行为方式、思想感情等文化信息;而且新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2],“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3];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能受到多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加强自己的文化建设,进而在全球化语境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拥有更加有力的话语权;再则,强调学习文化的世界性和多元性,是今天全球范围内学习方面的主流思想及理念的重要元素。所以,语文教育可以定义为:承载着中华民族和世界文明的、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文教育活动。
同时,语文教育作为指导和帮助人们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活动,其含义非常明确:有人的言语活动,便有语文教育活动。即便是一个人在独处之时,也是如此。因为人在独处之中也离不开思考、思索、批判、纠正、确认、发展、创新等思维活动,而思维的本质是以概念间的关系串联构成的以概念群的成员依次连接为特征的串并流程,或者说是以语言符号为载体的意识流动和流转行为。
二、“语文教学”的内涵
虽然一提语文教学就能意会其内涵,但却没有人对它下过正式的定义。因此,实践中,对其往往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皇甫全先生认为,广义的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教的人既包括教师,又包括各种有关的教育者,学的人既包括学生,又包括各种有关的学习者。其意思是,教学就是教的人和学的人一起开展的学业授受和发展的活动。而狭义的教学就是常说的教学,是指学校教学(更确切地说,是指学校课堂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4]他正确地揭示了一般性教学概念的本质内涵。据此,就可以认为,广义的语文教学就是指教语言的人指导和引导学语言的人以语言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教的人既包括语文教师,又包括各种场合中各种有关语言方面的教授者或影响者,学的人既包括学生,又包括各种场合中各种有关语言的学习者和受影响者。狭义的语文教学就是指学校的语文教学(主要指课堂语文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语文教学内容为对象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从构建系统规范的语文素养教学培养的长远目标和良好愿望出发,我们还把狭义的语文教学(或课堂语文教学)叫作“语文学科教学”,与确实存在的广义的“语文教学”相区别。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规范性地指导学生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并从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美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活动。课堂教学具有“七个集中”的特点:时间集中,场合集中,人员(包括教者和学者)集中,目的和目标集中,内容集中,过程和方法集中,评价集中。总之,课堂教学资源集中、影响面广、效率高。
三、“语文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对于“教育”和“教学”之间的关系,皇甫先生根据目前社会现实的普遍认识提出,“在指称范围上,教学是特指各级各类和各种形式学校中的教学,一般在家庭中和社会上不用‘教学’而用‘教育’” [4]。事实上,这是现实社会的一个误区,似乎在意识深处就认为“教育”(相当于前述广义的“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程序要求要低,正因如此,才会产生社会语文粗糙低劣的极差现象,所以,“教育”一词的含义不能减等降值,应该起码在意识导向上把“教学”概念引向将其分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学方向上来。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拉近“教学”与“教育”之间的距离,甚至达到,认为“教育”和“教学”是同质异形的两个概念。同质,要求正确无误传扬文化,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使其养成高尚人格、发展其智力和体力、培养其能力。异形,不一定都达到“七个集中”的传授形态。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改变现实中社会及家庭“教育”的随意性或者无意性(即无目的或目的性不强、无计划或计划性不强、无组织或组织性不强)的传授和影响。而且,教学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总体认识和个体认识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是个体的人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它对于人本身的自然力、人的情感意志和思想品德、人的知识技能的形成这三个最基本的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所以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相当全面、正面、深刻和系统的。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又是教育活动的浓缩形式和高级形态,是真正的“人文”传授衍化、发展提升的更为有效的活动。所以,“教育”和“教学”是一体的,是不能将它们作为区别学校内外培养活动的代名词而分开使用的。
同样,课堂语文教学也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是语文教育活动的浓缩形式和高级形态,是真正的“人文”传授衍化、发展提升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活动。而且,我们还可以认为,所有的教学活动的集合就是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广阔范围内的全员相互影响的关于文化、文明的培育行为(即便个别教育活动也要在目的和内容上遵循统一标准,因此,此言也不算谬误),是整体统一行为,是抽象概括的活动形态,因而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是森林;教学则是狭小范围内的个别间、局部间相互影响的关于学业(也属于文化、文明范畴)性传授和培育行为,是局部的行为,是具体而分散的活动形态,因而是一个个体性概念,是树木。由此,结合前面对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内涵的认识,我们也可以认为所有的语文教学的集合就是语文教育活动。同“鲁迅的书”既可以指代他的一本书也可以指他的所有书籍、“鲁迅的书籍”既可以指代鲁迅所有的书也可以指代他的具体的一本书一样,语文教育活动有时也可以指代语文教学活动(即课堂语文教学)。即便如此,我们也要一方面正确区分它们不同的内涵,以便正确使用;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的语境,正确理解和正确把握它们的内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活动,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质量,尤其是吁求全社会都来有意识地按照语文教学的规格自觉进行规范的语文交流,追求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的最大价值,以配合学校的语文教学,学校尤其是课堂语文教学则应尽量履行自己的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的神圣使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以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的言语能力,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由于“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有着这些相同及相异之处,所以,谈到“语文教育”,就给人一种心境宽阔、视野高远、思想深邃、境界崇高之感;谈到“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学”,则给人一种襟怀高尚、视野相对狭小、思维相对细密、工作相对细致严谨、孜孜渴求、缓缓陶冶、痴迷沉醉于文本之中之感。谈到“语文教育”,就使人联想到方针明确,社会全员动员,万马齐奔、气势恢宏的全景式反映;谈到“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学”,就使人联想到目标明确、循循善诱、师生互动、探究感悟、精雕细刻,如春风细雨,渐积渐化而成为累累硕果。
因此,“语文教育”与“语文教学”本质的内涵并无区别,只是其存在形式有所区别而已。所以,现实中的我们在从事语文教育活动时,要以与具体做人做事的操作技能紧密联系为依托或手段,以求语文教育实效;在从事语文教学尤其是在从事语文课堂教学时,要以语文教育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归宿,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展开教学过程和使用教学方法,以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高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7-8,14.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3.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重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二、小语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1.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3.以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四)学生———现代化语文教学的主体
1.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2.要创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
4.要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和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的效率。
5.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要教给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6.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
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有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运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教师有意把学生推向做学习主人的成功通道。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产生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五)减轻课业负担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六)要研究语文教学的评估标准
1.研究评价的方法。
(1)语文教师平时考查综合评分;
(2)查阅资料,即查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角度表现出来的语文成绩;
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多元文化交互影响但是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新文化。无论是中外文化,还是古今文化之间的冲突、融合,都为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另一方面,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仅是教师、校长培训的中心,更是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中心和研究中心。所以,教师进修学校中语文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语文素养和教育水平。而且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教师如果不能形成积极、健康的语文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为此,本文论述了教师进修学校在语文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语文教育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来提升其教育效果和质量,以期相关语文教育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当前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问题
教师进修学校自设立至今,在培训中小学教师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多元文化的形成,教师进修学校在语文教育课程体系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完成新时期的培训目标。
(1)缺乏文化冲突上培训。对于我国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趋势,教师进修学校在语文教育上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语文教育上,过于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化,尤其是信息网络下的文化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虽然勤劳、勇敢、爱岗敬业等传统文化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但是独立、创新、竞争等现代文化也需要进行强化。此外,对于当前社会中充斥的腐朽、暴力等消极文化,语文教育也需要培养教师的甄别能力。但是以上内容并没有在教师进修学校的语文教育得到体现,造成不少教师在文化冲突上陷入到迷惘的地步,从而不能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到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原有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和弹性。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正在向高学历发展。教师不断要掌握深厚的专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也是需要不断强化的素质。也就是说,教师虽然精通某些知识,但是不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也会影响到教育的质量,这也是教师进修学校加强语文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教育学分支学科随着其学术地位的提升,其分支学科也在不但增加。对于教师进修学校的语文教育而言,过去的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和弹性,一般是模仿高等师范的语文课程体系建立的,造成语文教育的内容长期没有较大的变化,在具体分支课程上仍然沿袭传统。这种课程教学体系虽然满足了过去大规模的教师集中培养情况,但是对于一些短期的培训教育,特别是对语文教育有着特殊目的的进修教师而言,该课程体系往往缺少变通,不能达到语文教育培训的多样化和针对性的目的。
(3)语文教育缺乏实践性。在教师进修的语文教育中,过于课程体系以教材为中心,重视理论灌输,并通过专家讲座等形式来强化理论知识。虽然这种课程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语文教育的理论教育,不过由于没有在课程设计上针对现实中的文化问题,而且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提炼,造成语文教育不仅缺乏实践性,而且过于枯燥,很容易导致进修教师产生疲倦。而且,在语文教育中也没有深入推进自主探究式学习活动,尤其是语文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没有开展专题学习活动,从而造成语文教育和现实情况相脱节,尤其是和文化语境想脱离。
二、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1)基本理论模块。针对多元化的文化语境,教师进修学校在语文教育上应当适当扩展语文教育的基本理论,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等传统的基本理论外。文化冲突、融合等相关理论也需要适当引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入,有助于为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提供保障。同时,在基本理论模块构建上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比如英国在教师进修上,就将基本理论分成学科研究,专业研究和教学实践三个模块。并且注重和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体系相区别,也就是更多的向进修教师介绍先进的语文理论知识。
(2)实践模块课程。对于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育的实践模块,主要目的是解决教师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语文问题,这就需要构建语文知识和不同学科知识的连接。不但在语文教育课程中来课程内容予以生活化处理,还要在课程实施中联通教师的日常生活经验,推动语文教育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注重语文教育的实用性,尤其是解决教师在多元文化语境下面临的问题,比如在网络文化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对待信息技术等问题,通过对现实中问题的解决来提升进修教师应对实践问题的能力。
(3) 开放课程模块。教师进修学校在语文教育上相对封闭,其课程体系缺乏自我更新的机制,造成语文教育容易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为此,在语文教育模块构建上,应当跳出狭隘的语文范畴,本着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在模块主题设立上部局限于语文知识。同时,开放模块主要是将语文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发展的文化环境里,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设计,对于各种文化知识的传统性和继承性予以充分的考虑,注重文化环境与教师专业知识的联系性,尤其是在语文教育中重视专题化、即时性课程的开展,比如微博、微信等新文化载体的出现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的专题内容,通过专题内容的开放学习,充分提升语文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教师进修学校的语文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相关人员应当结合教师进修学校和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动其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素质教育;作用
1小学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小学语文的学习不仅为了好的成绩,更是为了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学习语言的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小学语文具有较强的思想文化传递性特征,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和道德的义务教育学科之一。
1.1小学语文教育的功能:
语文是一门不能急功近利的基础课程,要从小学阶段就要重视语文学科的教育和培养。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功能。(1)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中心思想。针对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学习方式,思想道德教育要以语文教育为依托,以语文教育内容的实施来进行。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养成也同样离不开语文教育的实施。(2)表达、交流和传递:小学语文教育具有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重要功能。语文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就是进行语言交际和传递文化。小学语文教育在传授和传递知识与文化的同时,兼顾培养学生如何表达和交流。(3)育人:小学语文教育以第一和第二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人文情怀的熏陶式教育,让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小学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或是表层层面上,而是将育人转化为实际行为。
1.2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1)语文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基础学科,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外,语文教育还具有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是无法去学习一些相关科目的。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是一种工具,只有让学生掌握好这种工具,才可以去学习其他的科目。简而言之,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的。(2)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小学正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学习和接受能力最佳阶段,这一阶段接收到最好的教育,会使其日后的学习有良好的发展。语文教学内容蕴含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彰显着我国的软实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基础学科,对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应重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旨在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不言而喻,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育者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2.1课程改革是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师要以新理念去开展素质教育。教师要采用以学生为主,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导向,利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2.2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其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基本素质包含的内容有: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及劳动技术素质。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的,如个性心理品质、个性特长和个性潜能等个性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落实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可以归纳为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和学会健体三个方面。(1)做人:教师在开展素质教育时,应教学生先学做人,强调德为先,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做人,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2)求知:教师既要授予学生知识,也要授予学生求知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求知识,在教育实践中主动汲取新知识和新技能。(3)健体:教师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锻炼身体,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力。
2.3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的实施已经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从教育实践和成效而言,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小学语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教师做好语文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3小学语文教育对开展素质教育的作用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同时,小学语文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育对开展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1体悟生活:
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宜的情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引导学生体悟生活。小学语文教育引导学生体悟生活,对开展素质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2体悟思想:
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过程的一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能有效调控学生的情感,如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获得或者是享受美好的感受,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3体悟责任: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要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因势利导地向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体悟自己的责任,进而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起到辐射的作用。
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素质教育是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以全面提升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以尊重学生主体性、重视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
作者:王瑜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铁西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及个人情操陶冶的基础教学项目,在学生价值引导及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推广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更加密切,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贯彻与实施,而陶行知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先导,其生活教育理念与思想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教学水平的拔高。新时期做好小学语文教育中生活教育的分析与贯彻显得尤为重要。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提出与阐述
陶行知作为我国优秀的教育学家,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成为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其生活教育理论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教学指导作用。而陶行知先生本人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也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用自己的实践行动贯彻自己的教育理论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最为核心与重要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坚持三大原理,分别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本质上是三大教育原理的体现,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色,将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上。语文作为母语课程教育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难度大,教学周期长,教学过程潜移默化,教学影响深远持久。生活教育理念就是弱化语文知识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将语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对现实语文材料的接触上,鼓励学生参与语文实践并掌握语文运用的规律。语文教学不断凸显其社会性功效,总结说来,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同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我们以生活为教育内容,以生活为教育目的,以生活为教育过程。教育的对象、环境、最终目的都要围绕生活而展开。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模拟生活化的教学场景,让学生细心观察,自觉感受,增强语文教学的社会敏感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品位生活。
二、生活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意义分析
(一)教学目标生活指向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生活教育理论规定小学语文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学生生活常识的培养与学生道德情操的提升,因此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质的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目标带有明显的生活化气息,可以带动教学理念与教学氛围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弱化语文系统知识的讲解与灌输,可以以新颖生动的生活化教学形式调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增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吸引力,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侧重于语文知识,侧重于课堂纪律,侧重于应试考试成绩,抹杀了小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小学生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不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教师引导有误,很容易造成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阴影。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还带有一定的封闭性,与自由开放的时代特征相悖,长期开展下去造成小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教学尴尬。因此生活教学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通过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的生活化调动小学生语文学习与课堂活动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随着教学目标与生活的紧密融合,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体验中积淀起语文学习的人文素养,从而实现自我道德水准的提升与改进。
(二)教学情境生活模拟化,增强语文学习生动与趣味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素材,生活当中处处存在语文教育。这也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语文来源于生活要求我们在开展语文教育时,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育时必须做好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模拟,为小学生营造真实生动的教学场景,通过再现教学场景,增强语文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此外,通过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模拟,可以帮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借助“生活的回忆”与“生活的模拟”自然地融入到小学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学中的很多知识背后是生活现象与生活场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心观察,仔细留意就会发现生活现象、生活场景与语文学习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生活场景的模拟再现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生活教育理论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实现传统课堂氛围的积极改造,用更加生动与趣味的语文教育推动语文素质教育的改革。小学语文教育中情境模拟的生活化可以借助多媒体音视频资料进行补充与完善。例如在学习《月光曲》时,可以搜集《月光曲》的相关音频资料,让学生在欣赏《月光曲》美妙旋律的基础上增强对音乐的感受与把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营造月光下的静谧唯美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将课堂学习与生活中月光之美相结合,感受到生活与语文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在生活体验中增强对文学的把握。强趣味性与生动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了有效的调动。
(三)教学内容生活气息化,加深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部分,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直接关系着语文教育的最终成果,因此必须主动做好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布置与设计。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最主要的教学指导意义则是使得教学内容富于生活气息,通过与生活的结合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的加深。语文教育具有自身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学科,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以情感的体验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低年级学生价值引导的关键作用,加上低年级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与性格气质的可塑性等特点,语文情感教学任重而道远。大量的教育调研发现,做好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学主要依靠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语文教学内容应该突破既有局限,以广阔的生活天地为背景,从自然人文生活中寻找语文教学内容的素材。小学语文教育应该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现实生活。报刊、影视、电视、网络广播及各种形式的演讲与辩论会等都可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来源渠道。这些贴近生活,富于生活气息的语文教学课程资源对现有的语文课堂知识教学起到有效的补充,学生面对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对知识产生既有的熟悉感,更容易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此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更到位,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既定的语文教学知识,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教育,其思维与动手能力得到双重提高的背后是语文情感体验的升华。例如陶行知先生给母亲买的手表需要修理,他为了增强学生对求知与探索的科学精神的情感体验与把握,带领学生观察修表的全过程,生活案例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素材。例如在学习《火烧云》时,可以选择有火烧云的天气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观看火烧云,边观看边记录,对比萧红的描写,从而获取对火烧云变化多姿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四)教学开展生活实践化,增强学生动手与操作能力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延伸性。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时间、课上内容,语文教育更应该延伸至课下的实践活动中。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理论教学与基础教学阶段,那么实践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延伸与有效补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一直被当作可有可无的辅助教学,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再次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将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课堂补充,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增强学生的动手与操作能力。他所遵循的理念是打开学校这个“鸟笼”,让学生像小鸟一样自由翱翔于天空,让学生自由地感受实际生活和实践,可以说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另一意义体现。要想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有效组织与开展,必须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动手操作积极性。通过课堂的字音、字形、词语、写作等知识的系统学习,教师善于发掘发现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点,以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点为指导组织小学生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小学生通过书籍的阅读、活动的参与丰富语文学习,并养成自觉综合性学习的好习惯。例如在学习《钱学森》这篇文章后,小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就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钱学森的各种事迹与事件,在完成课堂基础教学后,教师可以以小学生对钱学森事迹的了解与把握开展“学习名人,走近伟人”的班级主题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心目中的名人与伟人,讲讲喜欢名人或伟人的理由等,可以是班级演讲会,也可以是班级辩论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每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把握更多的名人事迹,丰富自己的语文学习视野并增强对伟人的品行认可。小学生在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中明白更多的道理,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这样的语文实践教学活动比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要有效果的多,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再例如学习《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养爬山虎或者其他植物,小学生在呵护照顾植物的过程中会更容易地发现植物的点滴变化,可以引导小学生将植物的变化用文字及图片记录下来,利用集体作文课的时候进行点评分析,小学生在亲自参与植物种植及呵护的过程中,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单纯追求语文课堂的知识性教学,对实践教学过分忽略将导致语文教学的不平衡性,也不利于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用生活实践贯穿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与操作能力。
三、结束语
陶行知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其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其部分教学理论对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还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其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当属其生活教育理论。作为其理论的精髓,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逐渐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本文在阐述生活理论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及教学开展四个方面提出了生活化的尝试,明确了该理论对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意义,也为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作者:岳婷婷 梁玉敏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婷.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张英云.徜徉生活:语文教学的新境界———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德育,2010,12:32-33.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当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美感。虽然说他们就像是固有的细胞一直存在着,但是即便是存在着还是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去发现他们的美。所以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运用美学原理教育学生发现美、观察美、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够更好地看待世界、创造这个世界。而且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小学教育不在单纯的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小学教育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通过有效地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品德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知识和审美的意识看待这个世界,形成良好的、健康的人身观和世界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这一方面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是小学教学大纲中的任务,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任务。这必然会成为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之一,所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在教育中必然有美的存在,只有这样的教学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学内容会涉及到很多种版本的文体、会涉及到很多样的艺术形象、比如一些比较优美的句子,比如说一些比较有意境的佳话等,都是值得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但是因为小学生的语文基础太差、生活阅历太低,对于这些比较优美的句子、文章等理解的还不够深入。所以说,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创新教学模式,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文字的阅读中感受生活中的美,形成鉴赏美的能力。
在进行教材讲解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意境。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一定要创立一定的情景模式。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在《白杨》一文中,“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句话不仅仅只是说出了白杨的特点和白杨的美感,而且也表达出了他们父亲的内心想法。在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将其主人公内心的那种对生活不畏惧、不退缩的坚韧所表现出来,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动力的那种阳光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懂得生活的美感,生活是积极向上的,是美不胜收的,是希望所环绕的。
三、将小学语文教育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对于语文来说更是如此。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语文。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夕照》一文当中,就很好地表现出了生活中的场景。“太阳被裹上橘黄色,没有了刺眼的光芒,稳稳地站在那排 的树梢上,没有丝毫衰老的样子。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 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很明显,这雀跃着的“波纹”是夕阳得意的杰作。那平静的“湖面”难道不是被它踩碎的吗?啊,它和我们一样调皮!”难道说这样的文字不美吗?要我说,简直美极了,美不胜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反复进行阅读,试着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作者眼中所描述的夕阳,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可以让学生就着夕阳这一话题,自己回家创作。当学生们亲眼目睹夕阳的时候,一定会被它的温柔、妩媚所征服,这就是生活中的美,这就是语文教育中所呈现出来的美。
还可以充分地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当中所应用的现代教育手段,它能够以其强大的信息量,丰富的信息内容,直观有效的信息展现方式,深深的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喜爱。所以说,在小学审美教育教学当中,一定要结合关于自然界美好的文章,从而教师就可以在网络上搜集到相关的歌曲和图片,制作相对应的flash,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文章所描述出来的景色和事物、能够真正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对自然产生一定的赞美之情。
就春夏秋冬的景色,制作出一组四季的美景图,从而更好地体会语文的美感,生活的美感。
四、将古诗词和语文教育结合在一起
在小学教材中有很多古诗词的内容。将古诗词的内容和审美观念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效地提升学校的审美教育。
例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这样简短的这句话就呈现给我们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这难道不是小学教育中所呈现出来的美感吗?这首诗歌使用夸张又自然的手法,新奇又真实的理念,从而掀起了整片诗歌的热浪,使得整个形象变得丰富多彩。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还有很多优美的诗歌,教师可以将其拿出来,然后分享给学生,这样做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诗歌的好感,从而更好地感受到文章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一定要将审美教育和文章结合在一起,和自然结合在一起,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和古代的诗词歌赋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让学生体会生活的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生本教育,是近几年在教育发达地区的主流教育理念,是一种具有当代特色的教育方式。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体,改变了传统上的师生关系和教育理念。生本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自,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的方向和内容,注重语文教育的人性化,同时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能够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育品质。
1.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没有突出人文性和文学性,只是作为语言文字的教育模板,埋没了小学语文对学生的文学鉴赏的引导启蒙作用,忽略了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从本质上讲,语文教育除了对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进行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他们的脾气秉性和道德素养,当然也是对学生个人价值表达能力的培养。就现状来看,显然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出现了偏差,人文教育的目的没有达到,于是学生的写作内容缺乏真实性,不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生本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以学定教,不教而教,提高知识素养。
生本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以教定学,不教而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单纯学习技能和知识,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还能提高其综合能力,学会学习、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品味、学会运用,这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最本质的要求。在现代教育理念中,人文教育远比知识教育的地位高得多,这是因为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增多,教育工作者发现,学生学习品质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点拨,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增加人文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
2.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整个一堂课下来,都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但是生本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生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同时生本教育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当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唤醒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要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愿望,并且试着以小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鼓励小学生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思维对未知的世界进行探索。总之,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3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不要以传统的“师道尊严”压制学生,否则会让学生丧失兴趣。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特点,并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为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做好准备。要想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不仅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交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鼓励学生质疑,提高思维品质
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课堂上,教导学生如何学习比直接传授学生知识更实际,对学生的影响更深远。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结合长期教学经验可以得出,质疑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精神,培养这种精神的办法就是鼓励学生质疑。小学生对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教师要进行良性引导,将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逐渐转变为质疑的能力,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通过质疑,让学生再学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对语文魅力的研究,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快乐轻松中能够学有所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生本教育是一种具有时代意义和现代特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它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当今时代,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更具时代意义的生本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强化小学语文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