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级经营师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
经济管理 应用型人才 存在的问题 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应用型人才能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熟练掌握生产中的各项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不仅强调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更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开展更多的教学实验、实习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增强学生岗位竞争能力为教学目的。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通过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出更多理论知识硬、专业技能强、实践技术好的高素质人才,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岗位竞争能力,不断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意义
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科技不断提高,由此出现了很多新型产业,如微电子信息业、房地产业、智力型服务产业等。中国与各国的交际日益频繁,对于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增加。知识与技术的紧密联系,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现代企业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研发人才,同时也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理论知识稳固、实践技能强的人才,可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更易受到企业的青睐,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随着大学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学生的就业也是一大问题,往往是供大于求。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快速找到工作,或是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从而引起家庭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目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使学生缺少实践技能,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而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科平台,建立了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独特教学体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就目前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忽视教学实践的现象。由于经济管理类的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是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更不用说教学效果了。企业单位在用人时更中意具有实践经验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人,对应届毕业生存在偏见和排斥,因为他们实战经验不足,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公司要对他们进行岗位培训,增加了企业支出。此外,刚踏入社会的学生心情比较浮躁,遇事不能冷静对待,给企业留下不好的印象。
2.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增强学生岗位竞争能力为教学目的,努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但随着社会分工逐渐细化,不同企业对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市场营销专业要求学生要有经济、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拥有一定的管理、市场营销等能力,在企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可以创作经济价值。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有广大的营销市场,社会对销售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很大,但是不同的行业对销售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要设计好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目标。而目前各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不够明确,难以满足市场和行业的需求。
3.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培养不一样,不仅注重理论知识,对实践技能是掌握也很重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同时,要不断构建完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度和参与度不够,很多课程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记的模式,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理论知识,加之缺少实践机会,很多重难点知识的教学只能停留于课本,这就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自然也就影响了教学质量。课堂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导致课堂气氛低沉,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学内容空洞无趣,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1.加强理论知识教学。
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理论性较强,课程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对教材、学生学习水平、学习的知识接受能力以及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把握程度等都要有清晰的了解。教师在课前准备是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要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把问题作为是对新知识的垫脚石,一个问题可由多名同学进行回答,同学间交流彼此的看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传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深化,为新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更多思路。由于每个学生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很难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管理类课程对应用人才的培养,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增强学生岗位竞争能力为教学目的,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此外,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更加开放的教学空间实现了学生最大程度地个性化学习。学生对于学习场所和学习时间的选择更加自由,学生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学习材料,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多媒体教学模式有利于枯燥知识的诠释,图片、视频资料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了解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考核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社会需求为根据,教师积极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和方法,不仅对丰富教学资源,建立教学平台,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质量的主要检测手段。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试卷考核存在着局限性,限制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施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采取综合评定的方式,学生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率)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期末考试可采用试卷或论文来考核。
3.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会通过多种方式传授知识,但学生由于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差别,对知识的接受也存在着差异。适当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在课堂上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训练,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技能。一些高职院校要有校内实验室,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模拟经济运行环境中,亲自动手操作,完成教学任务,对具体的项目流程也有了清晰的了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实践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增进班级友谊,对班级凝聚力有一定的影响。在校内组织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减少了学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单位而带来的麻烦。在校内进行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实施集中管理,可以及时知道学生实践中的不足,并及时进行知道纠正。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增加了就业选择,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快的走向工作岗位,对于艰苦的工作环境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4.加强校企合作。
为了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各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场所,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好准备。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特点,选择与专业衔接度大的企业合作,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的发展前途及信誉,保证学生利益。与经济管理有关的企业单位,也可积极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建设,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员培养成本,也为本企业今后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高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内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企业单位解决技术难题,积极服务于企业,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学校可以通过技能鉴定工作,为合作企业提供更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让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合同,购买相关保险,切实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对专业知识丰富、教学能力强的师生给予奖励,激励其他成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要加大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包括教学设备、教学资金的投入。对于企业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减免税务,来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训基地。
五、结语
社会的不断进步,岗位职能的不断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变化。社会更需要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丰富、综合能力过硬以及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可以为社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但目前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中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这些因素制约了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输出更多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教学、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等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有效的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发展。
作者:刘国政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计划财务处
参考文献:
[1]苗雨君,陈红梅,齐秀辉.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4).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012――01
1 高校英语教育的现状一从学生言语与非言语能力的培养角度谈
随着全球化的日趋加深,高校英语界也越来越意识到英语应用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而且由于跨文化交际这一学科领域的不断发展壮大,高校英语教育也逐步向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而转型。但是,目前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中国高等院校的英语教育重点一直放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言语能力之上。这一点,我们从课堂的设置和英语教材的编排上即可得到验证。 翻遍所有的英语教材,不难发现,只有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材中,才有专门讨论非言语交际的内容,且不会超过一章。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呼吁国内高校英语教育界的所有专家和从事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对此重视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合格、全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
2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
根据毕继万结合西方学者的分类方式,我们可以将非言语交际分为四大类:1.体态语(body language):包括基本的姿势和身势,目光语,面部表情,体触语等;2.副语言(paralanguage):包括沉默、话轮转换和各种非语言声音(如笑,吹哨等);3.客体语(objectlanguage):包括皮肤颜色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个人用品等方面提供的交际信息;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体距,领地概念,座位安排等)和时间信息两方面。(毕继万,2009:339)因此,INCC也就包括这四方面主要内容。
3 高校英语教师提高INCC的途径
根据笔者两年来对INCC的潜心研究,并结合五年来从事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经验,提出如下途径来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INCC,以箴参考。
3.1提高观念意识
从根本上来说,INCC一直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未能取得像英语言语那样的成功,原因在于思想意识上并未对其重视,也并未把它放在一个必须进行教学的地位之上。因此,要想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INCC,我们首先要完成的第一步就是提高观念意识。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传统一向都是重视视听说等基本语言技能,要把一个如此容易被忽略的方面放在一个重视的位置上,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情。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从事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如,在与其他同事进行教研、讨论,甚至平时聊天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向他们渗透一些这方面的有趣的常识,从而使他们意识到INCC的存在与重要。还可以在编写英语教材的时候,适当地穿插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使其真正得到地位的体现与知识的传播。
3.2学习文化差异
从意识上认识到INCC的重要性,可以说为我们的成功打下了心理上的基础。决定其成功的还是进行文化差异方面的学习。因此,我们要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就有意识针对性地进行这方面文化差异知识的积累。而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许多生动有趣的途径,如:第一,最简单易行的方式之一便是读英语杂志。杂志作为最鲜活与与时俱进的学习资料,是我们获得第一手信息的直接来源。因此,我们在平时阅读英语杂志的时候,可以多多注意其中对于一些非言语行为的描述,从而积累一些有时代气息的英语非言语行为。第二,看英语电影和电视。因为其独特的动态性,最直观、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看英语电影了。在看电影时,应该注意交谈双方的非言语行为的各个方面。如:两人在拥挤的地铁中靠近站立或有身体接触,那么美国人会避免直视对方,并且举止小心。第三个有效的方法是读有关西方风俗习惯或跨文化交际的专业书籍。优点是知识系统权威。但是缺点是不够鲜活生动。第四,主动与外国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其行为举止,但是要切忌轻率地模仿和盲目地搬用电影电视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还要认真观察中国人的哪些行为举止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导致不必要的误会和交际失败。
3.3 从事实践与教学研究
前面两个主要途径是从自身的意识和知识方面的提升,第三方面就是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并在更高层次的领域中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学研究。主要包括:第一,把习得的INCC运用在日常教学和同行的交际当中。这样,一来可以检验各种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正确性,二来可以通过实际操作,熟练各种非言语行为。在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教授学生相关知识,也可以通过做各种非言语行为让学生认真观察,来获得下意识的印象。第二,可以在课堂上分析一些经典的电影和电视,以及文学作品的非言语行为,但是要注意时代性。第三,可以专门立项进行科学研究,如对中国和外籍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进行调查分析。
4结论
【关键词】中学高级英语教学;语境;问题;处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38-01
通常语言环境包括外部环境的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政治历史环境等,内部环境主要是指所要学习的语言的语义信息、体系、形成、发展等因素。这二者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目前中学高级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英语语境的缺失问题,这会使得英语教学的效率降低,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却收不到预期的成效。
一、中学高级英语教学中最主要的语境问题
语言学习需要一定的语境,才能加快语言学习的进程和牢固性。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汉语语言的载体是象形文字,而英语语言的载体是拼音文字,它们的形成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脱离了其产生时候的语言环境。如果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就难免会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英语的教学也会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汉语习惯和思维模式,教学的结果就不是非常纯正的英语。语言环境的不同,给语言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矛盾。这时候往往需要进行语言的转换,可以通过翻译的方式,将对方的语言环境转换成我们所熟悉的语言符号来进行学习与讲授,还可以通过创设语言环境的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将英语环境移植到汉语的语境中来,移植的结果可能和英语母语语境中的环境有所出入,但不会影响正常的沟通。遗憾的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语言环境,我们不能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直接移植英语从而发展出有自己特色的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我国香港地区把英语作为工作时候的用语,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英语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在中学高级英语的教学中,这种语言环境的缺失更为严重,英语除了在英语课堂上被使用之外,很少运用到生活当中,只有在与外国人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时候才用到,所以形成了与生活实际脱节的现实局面。
二、针对中学高级英语教学中语境缺失问题的处理对策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中学英语教学中语境缺失的问题:
首先要不断增加中外交流的机会,逐渐形成英语学习的推动力,例如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往来,鼓励民间的文化交流和交往活动,拓宽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空间和渠道。教师要大力提倡学生在公共的场合下使用英语来进行相关的交流,为英语的学习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其次要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软件来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虽然这不是一个现实的语言环境,却对英语的教学与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英语电子课件的制作是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英语知识,还可以利用它来提高对纯正英语发音的模仿水平,不断提高英语的口语能力。互联网可以为我们提供海量的信息资源,其本身也是一个以英语为主的现代语言沟通的平台。
第三要把握好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模式认为语言习得是要在自然语境中来进行的,也就是说,英语学习者在为了获取信息进行的无意识的学习具有无意识的性质,反而会对语言的掌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语言学习的过程更加重视对语言规律的学习和记忆,克拉申认为语言交际能力的获得只能依靠在自然环境中的语言的习得。目前我国中学高级英语教学中仍然此使用的是学习的方式,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学生都具有很高的做题能力,却学成的了哑巴英语,既不会用英语进行交流,也不会用英语写文章,说到底这也是应试教育的弊端,但是不难发现,在中学高级英语的教学中也不是完全忽视习得的作用,例如在大量做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就是一种语言习得的体现。
第四要重视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不能只注重语言本身的学习。每一种语言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掌握了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许多的语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以达到更好的交流与沟通的目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记录人类社会的抽象表达方式,是一种进行日常沟通的交流工具。对每一种语言的知识背景都做有了解了相关文化因素,才能更准确的表达交流的意思,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要的加强中学高级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其素质的培养。师资问题是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中学高级英语教学阶段的教师的英语能力很多都是靠后天的学习的来的,并不是长期受到英语语言环境的熏陶中习得的,所以教师自身与使用英语的人的交流机会就非常少,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出国留学的机会,英语技能的获得也都是通过书本,这就脱离了语言环境,所以教师本身的英语水平就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其所教授的课程的纯正性就缺乏有力的根据。
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中学高级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语言环境的缺乏,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我们已经付出了努力,不断改善者教学的环境,提高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创造出更有利的教学环境,同时还可以考虑在将英语语言服务的项目进行专业化的建设,集中优势资源扩大外语的种类,转变国人对待英语的传统观念,逐渐将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手段,而不是考试晋升的工具,摆正心态,就能处理好英语的语言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莉.中式英语与英语语言环境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30)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张先治教授还特别注重将研究成果与生产和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深入分析和论证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和国有企业改制问题,其在国有企业改制、国有资本管理、监督与营运机制研究、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如近期由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2006年)、辽宁省重大决策项目“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政策与措施研究”(2007年),以及大连市软科学项目“大连市国有资本经营政策与策略研究”(2008年)等,均紧密结合中国改革与开放的环境与需要,为国家制定政策及指导国有企业改革起到重要参谋作用,其研究成果受到各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的研究报告被撰写成“成果简报”,报送国家重要决策部门领导审阅。此外,他在管理控制、预算控制和财务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被一汽大柴、沈阳机床集团、大连亿达集团、大连创新集团等企业所采纳,转化为生产力,为这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保驾护航。
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来,张先治教授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他所带领的财务分析课程组在创建精品课中成绩显著,2004年,财务分析课程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同年,又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学习。“全方位、立体化财务分析教学资源系统”这一教学成果2004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教育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他以研究工作室为单位,采用基于导师制的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他还着手组建了资料信息库,编写会计研究动态,供研究生学习使用。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取得很好成效,几年来,一大批博士、硕士在他的指导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2003年,首届国家杨纪琬奖学金评选中,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获优秀论文奖,同时,张先治教授荣获指导教师奖。2005年,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获得杨纪琬奖学金优秀博士论文奖。
谷良,博士,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北京工商大学(原北京商学院)会计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留校任教。1992年12月破格取得副教授职称,1995年12月又破格取得教授职称。1993年受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7月开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财务专家黄菊波教授,1996年8月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兼任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会计研究》编委、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中国会计学会理事、美国会计学会会员(AAA)、英国会计学会(BAA)会员。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科技部论证委员会专家。2005年英国卡迪夫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汤谷良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公司财务、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咨询,是公司“经营者财务”学说的倡导者。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财政部多项科研项目主持人。科研成果丰盛,现已出版《高级财务学》、《企业重组与改制中财务设计》、《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与案例》、《打造VBM的财务理论体系框架》等40部,120多篇,并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中国会计学会等的有关奖励。
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内,公司管理,财务为重。西方财务管理研究的重点是财务经营层次上的财务管理,即专业财务,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过程中,根据我国现代企业的特点,仅以财务经营层次上的财务来概括整个企业财务内涵是不够的。汤谷良教授在《会计研究》1994年第5期发表了《现代企业财务的产权思考》一文。汤教授认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为独立的产权主体,企业的法人代表成为法人财产权的经营者,法人财产权的核心是企业的财权,产权主体的实质是财务主体,企业经营者首先是一个财务管理者。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分析,除监事会行使财务监督外,股东大会、董事长、总经理、财务经理三个瓜分了企业全部财权,其中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理财称之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这是法人财产权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法人财产权的提出,使企业作为财务主体,其经营者具有财务自,有权独立进行财务活动,经营者财务的着眼点是决策、组织和协调,而且这种决策主要是企业宏观方面、战略方面的。财务经理财务的着眼点主要是营运问题,经营者财务的职能是决策、组织和协调。随后,汤教授陆续发表《经营者财务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等论文,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经营者财务理论。经营者财务概念的提出,是对中国财务理论的深化和财务实践的升华,明确经营者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核心、主导地位,明确其不可推卸的财务责任,并强化财务约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汤谷良教授在集团公司财务体制、全面预算管理、公司治理财务制度、财务战略分析等方面建树颇丰。《财务控制新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控制的再造》从“财务管理”而非“公司理财”的角度出发,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的要求,分析了财务控制的主体、目标、客体和方式的重新定义的主张,强调研究财务控制必须致力于具体实施方式系统架构和它们之间的融合,提出了财务控制权的取得与变换是企业价值的提升与实现的崭新方式。著作《VBM框架下财务管理理论体系重构》,论文《管理控制工具的整合模式》、《长期“双高”现象之谜:债务融资、制度环境与大股东特征》、《国有上市公司部分民营化的经济后果》等研究成果广受好评。
汤教授做学问,耐心,从来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以自己对科研的满腔热情与无穷的兴趣推动不断的探索和求知。他重视实践,主张通过对分析案例来推动科研,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擅长将政策、理论和实践三要素统一在案例研究。踏实的研究作风,使得汤教授的研究成果能为众多企业家所迅速接受,并为企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1经济师的职业价值
经济师是企业要设立的重要岗位,在企业发展中意义重大。但经济师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经济师一职空缺,经济师的职责不明,权责失衡等问题比较严重。有的企业规定经济师主管后勤工作,有的规定主管某科或某几项业务,经济师在企业中地位的不适当造成其利益也没有充分的保障,挫伤了经济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升经济师职业价值的建议
2.1经济师个人方面
首先要不断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经济师要将所学到的经济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经济管理的工作中,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同时更好的掌握了相关经济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问题的时候,要重新学习理论知识,将一知半解的知识系统化,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经济管理知识,然后将新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增强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每一位经济师在考取经济师证的时候,都要考试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目的就是让从事经济管理行业的人员明确该行业的职业特点、职业原则等。经济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以职业道德规范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律能力,增强法律意识。再次,勤思考、多学多问。经济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工作,精益求精。经济师要定期进行专业的学习,不断获得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经济师还需对本行业的发展及市场环境有相当程度的认知,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世界及同行业最新的管理理念接轨,结合自身企业情况为领导出谋划策,做到有的放矢。
2.2企业方面
首先企业领导要对经济师的地位给予高度重视和认可。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师对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经济师根据政策和市场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提出可行性报告,并对这些信息反复核实其准确性,这些可以使企业领导的决策更加灵活,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其次要完善机制,强化对经济师的激励。要打破经济师职称化的格局,使其职业技能的提高与收益真正联系起来。如果没有合适的激励机制,经济师能力的高低与其工资待遇不成正比,就会造成经济师不求上进,消极怠工,甚至是工作能力较强的经济师离开公司,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进一步调动经济师的积极性,开发其潜能。因此要提高经济师的经济待遇,增加他们的工资、补贴等。另一方面要提高经济师的政治待遇,邀请经济师参与企业重要会议的讨论,让经济师承担重要的工作,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使其对自身工作有一种全新的高度认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的发展把好舵。再次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要为经济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个环境中要有良好的纪律、工作秩序、合作流程,这样公司全体人员就会遵照制度办事,按照流程工作,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意识。经济师在这种环境当中就会主动学习、交流,用心做好每一项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企业要对经济师定期考核,监督经济师正确履行职责。最后要提供优质的培训。经济师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企业也要提供培训。培训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可以是专业知识的培训,也可以是针对某一问题的培训。加大培训的范围,可以是企业内部高层经济师的培训,也可以是各个分公司、相关部门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得各层次、各岗位的经济师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真正发挥经济师的职业作用,用正确的管理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避免出现决策只是高层管理者的工作与其他人无关的不良现象,而应上下齐心,提高管理一线工作建议、意见的专业性、市场针对性,这样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给公司的发展带来希望。
3结语
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的市场环境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国已经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经济师的首要职责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技术创新为手段,推出市场和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将市场的潜在需求引导为现实需求,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
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二:经济师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一、知识管理的起因
近20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增长方式、企业的经营方式、生产的组织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如下方面。
1、全球范围互联网络的形成使得知识与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共享成为可能,这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的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企业的经营资源,包括资本、原材料、设备、劳动力、知识等,将不再局限于某一部门、地区及国家内流动,而是按照收益原则和价值规律(价格机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也会延伸至世界的所有目标顾客。
2、随着本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知识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发明显与重要,知识正在渐渐取代货币资本、劳动力、原材科等有形资源而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最关键性生产要素,企业经营的重点也将由实物经营转为知识经营,企业拥有和能够利用的知识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决定着企业的产出、绩效和竞争地位,从而决定着企业自身的价值。
3、社会消费或使用将由传统的实物消费转为以高科技产品和知识消费为主,知识价值已成为衡量商品和服务有效性的原则。知识价值是由包含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或是智力密集程度决定的,知识含量越高,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价值就越高。知识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甚至消失,因为新知识不断地产生和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只有实施知识管理,进行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才有利于知识(包括信息)的积累、传播、共享与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自身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中获得新生。
二、知识管理的概念、目标
知识管理是通过改变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建立起知识共享与创断的企业内部环境,从而实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企业目标。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包括信息的收集、筛选、分类、分析、评价和分配、利用等内容,而知识管理则强调把信息、人力资源、知识、市场与经营过程等协调统一起来,从而最有效、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营效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知识管理区别于信息管理的最根本之处在于前者强调对人力资源和知识的开发和利用。知识管理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
1、构建全员参与的以知识的积累、生产、获取、共享和利用为核心的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指引企业去迎接挑战、利用机会、发挥优势的保证。在以知识为最重要经营资源和主要消费品的今天,衡量企业成功的尺度在于知识(产品和服务中知识的数量及质量),而不是有形资产或是库存。因此,只有从战略上重视知识这种关键性生产要素,并努力实施知识战略,才是经营管理之本。
2、促进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经营过程的紧密结合。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信息、知识与人的认识能力的结合将导致新知识的产生。同时,知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和信息反过来又会改善企业的经营过程,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3、管理知识资产。知识作为一种资产或是资本,要象对其它经营资源那样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知识资产的管理步骤包括知识资产的分类、评估、投资、新知识档案的集中及知识资产的利用。
三、实施知识管理需要进行的工作
现代企业要摆脱工业经济时代以物质经营为中心的模式,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需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缺乏科学性的凭个人直觉、经验进行管理的家长制及缺乏灵活性的权力依职能和职位分工与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官僚制(等级制度)已不能适应知识社会中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要求,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已迫在眉睫,其方向应是利于知识和信息迅速传播、共享和创新的网络状结构。富有弹性的网络结构能够对经营环境与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2、设立知识主管。知识作为一种越发重要的无形资产与经营资源,应有专人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知识主管的职责是营造一个促进信息与知识积累、共享和创新的环境,促进知识集成、生产和利用,并保证知识流向于有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部门和个人。
一、高级财务会计理论基础
会计理论界在进行理论研究时,都将会计假设视为建立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基础;将一般原则视为规范会计行为、控制会计实务的信条。在西方会计理论中,假设通常被认为是原则赖以存在的基本假定,人们探求的会计理论正是要确定假设与原则的联系,以及假设、原则与会计法之间的关系。我国2006 年颁布的会计准则,明确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及货币计量这些会计假设的基础性地位。会计假设是分析和解决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的基础。由于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引起会计假设的松动,人们对背离会计假设的特殊会计事项进行理论和方法研究的结果产生了高级财务会计。
(一)会计假设及其松动 会计假设的松动表现在以下方面:(1)会计主体假设松动。随着经济发展,企业规模扩大,企业集团突破了单一企业的概念。因此企业合并、合并报表是会计主体假设松动的结果。(2)持续经营假设松动。持续经营是对会计工作时间上的规定。但实际工作中很多不确定因素会影响到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一旦企业因某种原因而面临破产或被兼并、收购,持续经营假设就丧失了前提,以此为基础的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和方法将无法采用。因此债务重组、破产清算会计是持续经营假设松动的结果。(3)会计分期假设松动。由于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持续经营假设的松动必然导致会计分期假设的松动,如企业破产时,就没有分期核算的必要,而是将破产清算期作为一个特定的会计期间。因此破产清算又可视为会计分期假设松动的产物。(4)货币计量假设松动。币值稳定是货币计量的基础,其价值波动必须限定在不足以使财务报表对经济业务产生歪曲的反映为前提,以此保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财务报表能够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否则财务报表必然会严重失真,引起报表使用者的误解。因此物价变动会计是货币计量假设松动的结果。
(二)会计原则的加强 为弥补会计假设变动后出现的理论空缺,会计原则的作用得到了加强,进而为高级财务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会计原则的加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相关性原则。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如集团内部交易对集团经营成果的影响,必须按照相关性原则的要求予以会计处理并及时报出,这为高级财务会计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2)重要性原则。当某种会计资料的省略或发生差错,影响报表使用者正确经济决策,这种会计资料即具重要性。如期货、衍生金融工具等风险较大的业务信息为高级财务会计的形成提供了内在动力。(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当法律形式不能准确表达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时,应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核算。如融资租赁承租人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视为自有资产进行管理,而经营租赁承租人则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中对该资产进行确认;售后租回形成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中售价高于或低于账面价时,不论高出还是低于的部分都作为折旧费用进行调整,这构成了高级财务会计的一项内容。
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特点
综合目前相关教材看,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构成复杂,目前国内教材内容不统一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我国会计实务的变化很快,各种版本的教材对变化内容在匹配上有不同程度滞后现象;二是因为国内学者对高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的定位观点不一。据上海复旦大学张文贤教授统计,现行高级财务会计教材所涵盖的内容有伦理、序论、合并会计、合伙与分支会计、公司会计、跨国公司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增值表与分部会计、养老金会计、所得税会计、期货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破产清算重组、全面损益表、衍生金融工具合并会计、租赁会计、其他共17项。笔者选取了厦门大学出版社(杜兴强),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张文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阎达五、耿建新),清华大学出版社(梁莱歆),上海三联出版社(汤云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刘永泽),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王奇杰),高等教育出版社(戴德明)等出版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对教材内容作了对照分析,发现学者们对高级财务会计内容构成看法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如企业合并、合并会计报表、外币业务会计、租赁会计、企业清算五章内容一致率高达100%,所得税会计一致率75%,分部报告与中期报告、物价变动会计一致率达62.5%,衍生金融工具一致率达50%。上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较强的关联性 课程各章节内容有很强的关联性。如合并报表会涉及到收入费用的确认,所得税会计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存货、固定资产等账面价值的确认及金融资产等内容。企业合并分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涉及长期股权投资内容。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有一次交易和多次交易形成的企业合并。如,为了使多次交易的成本是每一单项交易成本之和,要对原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追溯调整,冲回权益法下因投资收益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在中级财务会计中作为重点难点已作充分讲解,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二)严密的逻辑性 高级财务会计部分理论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部分学生反映合并报表中部分调整分录、抵销分录的编制不易理解,如长期股权投资和所有者权益的抵销,在年末和以后会计年度连续编制抵销分录,所有会计科目都应抵销年初和本年发生数,是过程的抵销,然而仅未分配利润科目抵的是年末数,原因在于影响未分配利润的因素较为复杂,对只抵年末数的解释由第二类抵销分录——母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投资收益的抵销来阐述。在这类抵销分录中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损益是未分配利润的增加,提取盈余公积、对所有者的分配是未分配利润的减少,这两者进行抵销即未分配利润的本年数。这两类抵销分录进行合并会发现未分配利润也是过程抵销,而非部分学生认为的仅抵年末数。
(三)内容的前沿性 环境会计被部分教材纳入高级财务会计内容。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融会计学、生态学、经济学、统计学为一体的学科,与传统会计相比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在于传统会计在经济核算时未考虑资源、生态、环境等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容易导致高估利润,低估成本费用,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降级、污染严重,这为环境会计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从经济学角度看,随着负外部性的增加,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差异也在增加,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社会成本内部化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这为环境会计的建立确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学者的重视,一些发达国家要求企业建立环境会计,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标准及排放量,要求进行环境成本核算及绿色经济效益分析。我国一些上市公司本着对社会负责及与国际接轨的长远目标,在环境会计的建立及环境问题的披露上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四)理论与实践缺乏统一性 多数高校对会计、财务管理专业都有财务软件模拟实习安排,从目前财务软件的使用情况发现,这些软件涉及的会计业务事项大多为财务会计的基础内容,从账套的建立,到日常账务处理(主要是现金的提取、材料的购买、产品的销售、存货的管理、往来业务的处理、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期末汇率调整、期末结账等),最后是财务报表的编制,但这些财务应用软件未能包涵特殊业务会计及特殊时期会计。如企业合并、合并报表等内容,虽然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相关理论,却很难有机会得到实践。即使到校外实习,大部分中小企业也不涉及此类业务,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是学生难以对理论透彻理解的重要原因。
三、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
从诸多教材所涵盖内容看,笔者认为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实务为导向、理论为拓展、补充前沿知识,对实务问题做重点讲解。结合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特点,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式教学 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教授特殊会计业务具体处理方法,更要在讲授会计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首先是问题引导。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对本章节内容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引入本章内容的基本理论,引导学生研究问题的思路,再导入每章节内容的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运用知识储备和技能分析问题的兴趣,形成对问题比较深入的认识。其次是过程引导。方法的掌握重于对知识的获取。知识点是相互关联的,要善于发现它们的关系,力求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储备的知识,尽可能解决更多问题。如在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企业会计准则第2 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IFRS3——企业合并》、《IAS27 ——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IAS28——联营中的投资》及《IAS3l——合营中的权益》,同时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类,对共性问题进行重点探讨,对个别问题加以引导,在全章内容讲解结束后辅之习题、案例进行巩固和提高。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既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强调学生主体作用。最后是实践引导。其一,有稳定实习基地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在实习基地把课堂理论运用于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其二,强调课程论文教学法的运用,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论文,鼓励学生以课程所学知识为契入点围绕感兴趣的课题,开展文献查阅,以了解这类课题已有的成果及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而非墨守陈规被动学习。其三,选择性地对某一章节内容由学生自主学习,课堂重点提问,以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更加牢固。
(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在国内外高校的会计教学中被广泛采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相对其他专业课程而言工作量大,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具体步骤如下:(1)案例准备。教师提供案例,同时针对案例提出需要讨论的基本问题。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搜集与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认真研读,充分准备。(2)讨论及报告。小组讨论及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由每个小组利用课后时间,每个学生从自身角度来剖析同一案例,然后通过梳理,形成本小组的意见和结论,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课堂讨论是小组讨论基础上的全班讨论,各小组选派代表在课堂上发言,小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某一问题的研讨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其任务主要是对讨论的情况做归纳,并做出适当评价。教师要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适时引导学生在案例讨论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深化讨论内容。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独立进行案例分析和评价报告的撰写。(3)评价总结。对案例讨论做出分析和评价后,阐明本次案例分析的重点、难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评定案例分析成绩,评定内容包括资料搜集情况、案例讨论的发言情况、案例分析报告等,特别要注意突出信息搜集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一)凡申报高级国际商务师的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
(二)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高级国际商务师职务任职资格:
1.获得博士学位,取得国际商务师资格并从事国际商务师工作二年以上;
2.获得硕士学位,取得国际商务师资格并从事国际商务师工作四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国际商务师资格并从事国际商务师工作五年以上;
4.参加国际商务师资格考试合格,从事国际商务师工作五年以上;
5.国际商务师职务五年以上,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国务院商务业务主管部门嘉奖者,或获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业务嘉奖者(以文件或证书为准);
(2) 获得省、部级以上先进工作者称号或劳动模范称号者(以文件或证书为准);
(3)任职期间其公司进出口总额两次以上列入全国年度排名前500家、全省年度排名前15家外贸公司的企业法人代表及主要业务负责人;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全年合同额、完成营业额两次以上列入全国年度排名前80家、全省年度排名前8家外经公司的企业法人代表及主要业务负责人;
(4)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市场预测、应变能力,能针对国际、国内市场变化情况,及时提出对经营决策有重要价值的建议、对策,被部门、单位或主管部门采纳,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一次达100万元以上者;
(5)本人独立或为主撰写过3万字以上的国际商务专业及经济类相关专业专著并公开出版;
(6)本人独立撰写或为主撰写过2篇以上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国际商务专业及经济类相关专业论文,在国际学术刊物或省级以上的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
(7)在省级以上内部刊物(有内刊准印证号)上发表3篇以上有较高水平的国际商务专业及经济类相关专业论文或具有较高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报告,或获得省级以上学术成果奖励一次以上者。
(三)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
1.熟练运用一门外语。按人发)54号文件规定参加全国职称外语A级考试,其考试成绩符合省人事(职改)部门的有关规定要求;
2.能运用计算机进行国际商务信息、数据的收集、处理或交换。按川职改() 9号文件规定参加全省计算机B类以上(含B类)考试,其考试成绩符合省人事(职改)部门的有关规定要求。
二、申报材料
(一)有关表格。“评审材料目录清单”(附件1)、“申报高级国际商务师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基本情况表”(附件2)、“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信息表”各1份、“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四川省人事厅制)一式2份。
(二)业绩材料。“单位综合推荐材料”(限1000字)一式5份,主要内容包括担任国际商务师以来被推荐者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学识水平、专业能力、主要专业技术工作业绩与贡献,由单位负责人审查签名并加盖公章;任现职以来的业务自传( 3000字左右 ) 一式5份;在全国和省内刊物公开发表的论文2-4篇(须附上发表刊物的封面、目录及统一刊号);
(三)其他资料。最高学历(必备)、学位证书、国际商务专业的执业资格证书(必备)、全国职称外语A级考试合格证书、职称计算机B类考试合格证书、各种获奖证书、成果、业绩鉴定材料等复印件(必备)各2份:“近3年”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表“复印件(必备)各1份;以上材料需须经单位人事、职改部门人员审核经办人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
(四)材料装订要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申报信息表、单位综合推荐材料、业绩材料、年度考核表、各种证书复印件等材料各1份,需整理装订成1册。省级各单位报送的申报材料,经单位领导审核盖公章后,送主管部门转送;各市、州报送的申报材料,经当地商务局会同当地人事局的职改部门联合审核签章后,连同“推荐人员名册”统一报送;中央在川单位需委托评审的应报委托函。
三、材料要求
评审材料是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主要依据, 必须真实可靠、无误。申报高级职务人员任职年限, 学历、外语、计算机等方面应符合规定。推荐单位在推荐呈报时必须按规定的条件和申报程序办理。各单位对评审材料负责审查, 并在有关栏目签署明确意见。如学历、外语、计算机、国际商务师中级资格证书、获奖证书以及其他主要业绩证明材料如系复印件, 须加盖单位公章。已达到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属于审定范围。
四、答辩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人员必须参加答辩:
1.不具备规定学历;
2.评委会认为需要答辩的人员。答辩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本人提供的论文、总结和材料,结合从事的工作,回答评委提出的基本理论、实际应用有关问题。答辩时间、地点, 另行通知。
五、申报时间、地点和收费
十年来,公司专业队伍已从原来只有20多人的小项目部发展成拥有生产科、技术科、地震队、电法队、测量队、物探研究室、资料处理室和资源预测室,集预测、设计、勘探、处理和报告提交为一体的专业化队伍,目前公司拥有研究员5名、高级工程师27名、工程师41名,
探矿权的登记和转让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获得了21个区块的探矿权。探矿权的登记和转让,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也为公司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特别是登记发现了储量达3个亿的龙家堡大煤田。该煤田的成功发现为全省煤炭资源接续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吉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为吉林省的煤田地质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旅游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概况
我国的旅游工商管理类教育是一种典型的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在标准化课程体系学习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旅游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在现行的国家教育体制和等级标准中,基本分为五大层次,涉及四种不同教育层次的院校和级别。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作者从旅游行业所需的专门人才素养、企业对人才技能方面入手,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和学科研究,将国内现有的旅游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旅游商务活动一般操作、作业人员;第二个层次是旅游商务活动一般技术人员;第三个层次是旅游企业、商务活动高级技术人员;第四个层次是旅游企业、商务经营和管理专门人才;第五个层次是旅游商务、旅游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专门人才。
各类院校根据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级别定位,第一个层次的人才,多为岗位训练和培训;第二个层次人才,主要为企业岗位培训和中等学校培养;第三个层次人才,多为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第四个层次人才,主要来自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五个层次人才,培养一般由研究型大学承担。
上述的人才构成体系和培养分类,构成了目前我国旅游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金字塔模型。通过金字塔模型我们发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的第二、三、四层次之间应用广泛,尤其在第三层次高职高专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尤为广泛和重要,这一层次的旅游院校及其工商管理专业结合自己的历史积淀、行业背景、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社会、企业急需人才,同时往下承接第二层次的人才培养梯队,网上为更高级的第四个层次的经营和管理专门人才即旅游工商管理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所以旅游高等职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
图1 旅游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培养结构图
二、高等职业院校旅游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专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旅游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基础建设的重点。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职业教育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在职业素质方面,而且在智能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业务规格本身就体现了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
(二)技术应用性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高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技能教育(除某些技艺型人才),也不是基于学科的高等教育,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的重在实践的教学体系,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持续贯穿与阶段深化特征
实践教学体系从内容到目标,体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体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应用的逐步深化。
(四)现代化特征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必须适应上述变化和新的要求,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岗位技能的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是现代化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外延及内涵扩展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五)地域性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而形成,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的教育类型,是职业教育上延的结果。实践教学体系要体现地方产业结构特征及其技术水平,同时还要适当超前。
(六)社会实践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直接贴近社会需求,反映企业生产和管理实际,工科专业的模拟项目实训和文科专业的模拟案例实训,都应来自企业的真实运作。
(七)校企共建特征
校、企共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则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
三、旅游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的地位仍然不够突出
目前,旅游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依然过分注重理论课程,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绝大比重,实践教学时数所占比重明显偏小。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占该门课程总学时的比例普遍偏低,而专业主干课往往是实务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熟悉。另外,在教学科研管理上也通常倾向于课堂理论教学,重视对理论教学及科研成果的奖励,而轻视对于实践教学的奖励。
(二)实践教学的设施仍显不足
实训设备的老化,加上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的不足,使很多院校的硬件设施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因此,很多院校的实践教学只好采取合并、裁减、“以演代练”甚至“以讲代练”。
(三)实践教学的师资依然短缺
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是大多数旅游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没有真正走出过校门,对生产现场缺乏真正的认识,对社会缺乏应有的、全面的、客观的了解,这就造成了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同时,从行业引进的兼职教师数量过少,一些实训课程甚至无法找到合适的教师进行指导。
(四)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各院校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却还不完备,没有建立专门针对实践教学的全面、规范的质量评价体系。科技论文。
(五)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明显滞后
缺乏专业知识在生产一线的应用实例,尤其缺乏案例教学的内容。由于教材建设的滞后,不能及时将行业、企业的新规范、新方法、新标准编入专业教材中,学生毕业后很难具备直接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作能力和管理工作能力。科技论文。
(六)实践教学的管理存在困难
由于专业的特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践实习活动往往是分散的,大量个人分散的实践活动管理很难到位。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往往只能以电话和E-MAIL的方式联系学生,很少能够走访学生。另外,一些院校存在毕业实习与学生找工作冲突的问题,相当多的学生因忙于找工作而无法认真实习。从实习单位方面来看,很多单位对于实习学生的管理和带教流于形式。有的实习单位将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使用,不安排固定带教或没有带教计划。
(七)实践教学的企业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运作过程中,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另一方面,在我国,对企业如何参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没有法律规定,大多数院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靠关系建立和维持的,难以稳定。科技论文。此外,由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害怕泄露商业秘密,很多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训、实习,或者不让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有关的管理事务,使学生即使在实习岗位上也接触不到本岗位的实质工作。
总结
我国旅游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体制的大环境,探讨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发挥出特色优势和专业优势,采取有计划开展行业重点人才需求的滚动调查;和企业合作进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和企业合作编写高职高专教材和聘任兼职教师,落实实训、实习项目和基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新路线。
【参考文献】
[1].董鸿安关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学改革[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2].王文君中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J].桂林旅专学报,2000,(1).
[3].周竞学等“实践教学一条线”改革模式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4].赵燕新形势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化工高等教育,2003,(4).
[5]杨昕,孙振球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进 [J].新华文摘,2004,(21).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二级、一级)职业任职资格的技能劳动者。
本办法适用于大中型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和直接认定。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的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是指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等有关规定,结合企业生产服务实际,对企业职工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完成工作任务和技术攻关的能力状况进行考核鉴定,确定技能水平的办法。
本办法所指的直接认定是指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对企业生产实践中确有绝招绝活、业绩突出、贡献较大,已被行业或企业公认达到技师、高级技师水平的,直接授予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直接认定不适用于高级工(三级)的评价。
第四条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和直接认定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思想品德:重点考评职业道德、劳动态度等;
(二)工作能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考核实际操作能力、解决关键生产技术难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传授技艺能力等;
(三)培训提高:参加相关业务或技能培训情况,学习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情况;
(四)工作业绩:为单位创造效益和突出贡献情况,获得各项先进荣誉称号和参加竞赛获奖情况。
第二章分工与权限
第五条市属企业高级工的评价工作由市及义乌市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实施。
第六条有技师发证权限的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对市属大中型企业技师评价和直接认定工作;无技师发证权限的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经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委托负责市属大中型企业技师评价和直接认定工作。
第七条高级技师的企业评价和直接认定,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或委托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省部属企业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评价工作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第三章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
第八条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应向隶属市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交工作方案。方案应包括:鉴定职业(工种)、鉴定级别、鉴定工作安排、考评人员配备、鉴定方式、试题来源以及有关事项说明。
第九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对提交的工作方案进行审核,同意后由企业组织职工进行申报,申报条件应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第十条开展高技能人才评价包括理论知识考试、技能操作考核、论文答辩和综合评审。其中,高级工评价不进行论文答辩和综合评审。
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条件的,可免考理论知识。
第十一条理论和实际操作考试(核)按下列方式进行鉴定:
(一)对社会通用性强的职业(工种)的鉴定,由相应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按照职业技能社会化考评的方式确定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鉴定内容。对已经建立国家或省级题库的职业,可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对题库中抽取的试卷内容进行30%左右的调整;对尚未建立国家和省级题库的职业,可由企业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和岗位要求,组织专家命题,并经相应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审核后使用。
(二)对非通用职业(工种)特别是企业生产(经营)特有或特定条件下的职业(工种)的鉴定,由企业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或行业鉴定规范,结合岗位实际要求,组织专家编制鉴定大纲和鉴定要素细目以及鉴定考核试题,经相应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审核后使用。理论考试应结合岗位实际,可由企业实行定期统一考试;操作技能考核可采取现场作业评定法、产品抽样评定法、模拟、仿真操作评定法和典型工件加工评定法等方式进行。
(三)倡导企业按职业功能分析法,开发相应的鉴定模块,采用模块式考核方式。其模块可按主辅结构划分为基础性模块、主体性模块、辅模块或基本技能模块、岗位技能模块、日常技能模块;也可按职业领域或工序划分模块,如维护、修理、安装、调试等模块;生产线各岗位之间联动关系密切的企业可采用独立操作型、助手配合型、模拟口述型等模块;也可以根据本企业特点,灵活划分为各种考核模块,以全面真实评价职工的综合能力。
第十二条考评员、专家组人选由企业提出,经劳动保障部门同意后委派。
必要时,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选派质量督导员对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进行督导。
第十三条理论和实际操作考试(核)各占100分,分别达到60分为合格,其中之一有不合格的,不得参加论文答辩和综合评审。考试(核)成绩两年内本企业开展的高技能人才评审时有效。
综合评审由参加评审的专家投票决定,同意票占三分之二及以上的为通过。
论文答辩成绩是综合评审时的重要依据。
第十四条考评合格者,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发职业资格证书。
第四章直接认定
第十五条直接认定由市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综合管理,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直接认定评审机构的设立:
(一)直接认定评审委员会。由市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设立,由相关职业(工种)专家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一般为7-15人,其中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二,主任由市以上劳动保障部门主管领导担任。其主要职责是:
1、指导各专家考评组的工作;
2、召开评审会,对符合技师(高级技师)资格条件并完成考评程序的人员进行评审。
(二)专家考评组。专家考评组由市以上劳动保障部门组建或委托相关部门(行业)、大型企业、院校组建,主要由相关职业(专业)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和高级讲师组成,一般为3-7人,在考评前15天组成。考评组的专家评委可根据每次考评职业(工种)的不同而作适当调整。其主要职责是:
1、审核申报参加评审人员的材料,包括职业资格、工作业绩、技术能力以及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2、对参加评审人员进行现场技能操作考核或组织面试;
3、确定参加评审资格人员名单。
第十七条申报直接认定为技师的,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能解决本职业高难度技术操作和工艺难题,在技术改造、工艺革新、技术攻关等方面有较大突破或较大成果(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在50万元以上,须由企业提供有效证明)的主要参与者。
(二)与申报职业(工种)相关项目获省以上科技成果(发明创造)四等奖以上、市以上三等奖两项以上,或获国家专利两项以上的主要完成者。
第十八条申报直接认定为高级技师的,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能解决本职业高难度技术操作和工艺难题,在技术改造、工艺革新、技术攻关等方面有重大突破或重大成果(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万元以上,须由企业提供有效证明)的主要参与者。
(二)与申报职业(工种)相关项目获省以上技术创新、发明、创造、推广、应用二等奖以上或市一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者。
第十九条参加直接认定申报者应提交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直接认定申报表、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证书)、身份证、各项获奖证明(原件和复印件)以及本人技术业务工作总结或在生产实践中解决重大复杂技术难题的方案、单位综合推荐材料等。
第二十条直接认定须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企业组织。企业根据年度直接认定工作要求,组织并推荐符合条件者参加直接认定。
行业特有职业(工种)须经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签署意见。
(二)专家考评。专家考评组按本办法第四条的内容,对申报材料、能力和业绩情况进行审核考评。根据审核情况由专家考评组进行投票,同意票率在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员报直接认定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
(三)资格确认。结合审报材料及专家考评组考评情况,由直接认定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评审实行票决制,同意票率在50%以上的为通过。通过评审的申报者由相应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发职业资格证书。
第五章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