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老年心理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8月我院门诊收治的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90例,按其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45例。常规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0.4±5.1)岁,高血压病程5~30年,高血脂14例,冠心病16例,脑梗死15例;干预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62~82岁,平均年龄(69.2±6.4)岁,高血压病程6~31年,高血脂16例,冠心病19例,脑梗死10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1)年龄≥60岁;
(2)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3)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95mmHg;
(4)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继发性高血压;
(2)神经精神类疾病;
(3)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障碍。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护理人员常规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住院注意事项,分发高血压健康教育手册,普及高血压日常生活注意事项,提高他们健康知识和技能;定期开展茶话会,鼓励患者间交流治疗经验、感受;帮助患者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低脂饮食。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心理护理。
(1)根据患者的自身具体心理问题实施针对性护理,让患者明白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治疗及预后的不良影响。采用疏导解释、安慰、鼓励等措施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消除其负性情绪,指导患者怎样调理心理,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指导患者深呼吸、听音乐等措施进行心理放松,使患者出现松弛反应,做到肌肉放松,内脏放松,精神心理放松。
(2)家属支持。护士需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了解家属对冠心病的认知,对家属进行知识普及,做好家属工作,使家属认识到家人的支持及家庭环境对患者病情恢复的重要性,特别是患者的配偶,使其对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
(3)健康教育。嘱咐患者保持平和心态,戒烟酒,切忌情绪大起大落,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步引导患者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打太极拳、散步、气功锻炼等方式,锻炼身体的适应能力。
1.3观察指标
(1)比较护理前、后血压控制效果;
(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依从性情况;
(3)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两组于预前、后的焦虑程度,量表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1~4级评分,分值20~80分,将所得总分乘以1.25得标准分,以SAS≥50分为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抑郁程度,量表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1~4级评分,分值20~80分,将所得总分乘以1.25得标准分,标准分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严重。以SDS≥50分为抑郁,50~59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为重度抑郁。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变化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干预组血压控制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护理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干预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佳、主动服药,无1例患者未服药,常规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变化
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明显改善,干预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治疗依从性比较组别n依从性好自觉服药被动服药未服药干预组45414410常规组452627117χ2值9.2818.3685.038P值0.0010.0010.024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变化(x±s分)组别nSAS护理前护理后SDS护理前护理后干预组4560.1±11.239.6±6.161.1±5.538.8±4.5常规组4560.6±11.455.1±7.961.9±7.355.1±5.8注:干预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t=13.404,14.913,P均<0.05;常规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t=12.7010,9.113,P均<0.05;两组干预后SAS、SDS评分比较,t=18.504,18.901,P均<0.05。
1.2生物学知识心理学药师必须对神经系统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必须掌握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以及神经药理学知识。
1.3物理学和化学知识一些心理疾病的评估技术和物理疗法需要物理学的先进知识和实践,包括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地的测量,受体结合的鉴定,疾病状态的体表标志,脑波记录,大脑成像技术和电惊厥的技术等也是心理学药师必须熟练掌握的知识。另外,还必须掌握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的知识。
1.4行为科学行为科学知识对药学心理学的实践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药物治疗技术,环境和心理社会压力,心理学测试等知识及在诊断疾病和评估效果时采用的评价方法等。同时,对心理学药师来说沟通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们必须把药物信息传递给患者和其他专业人员,提高患者的认知,减少患者用药时的抵制心理,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增加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2心理学药师的专业能力构成
作为一名心理学药师必须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交流沟通能力以及综合技能。包括:①根据基础药学知识,如精神药理学,药动学,药效学等,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判定治疗结果的能力。②获取及传递患者的医疗数据有效信息的技能。③使用计算机检索工具,获得新知识信息的能力。④分析和评价药学文献的能力,确定其合理性。⑤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的能力。⑥有效沟通的能力。⑦能熟悉与临床研究有关的法律和伦理学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
3心理学药师的作用
在不同的岗位以及对不同的患者,心理学药师的责任各不相同。但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以精神病理学和药理学为基础,收集相关患者的临床数据加以解释,并对其的诊断与治疗提出自己的意见及建议。②对相关医学,药学文献进行评估,综合整理出确实可行的治疗方案。③对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药物治疗的教育和专业咨询,加强沟通,以增加患者用药依从性。药师良好的形体素质可发挥治疗的暗示效应.。整洁的环境、良好的形象、贴切的语言、专业的动作神态能够拉近药患双方的心理距离,赢得患者的信任,积极肯定的语言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身心反应过程。④开展临床查房,与治疗体系的相关人员进行药物治疗的有效沟通,设计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⑤从事学术交流,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药学心理学必须掌握相关专业药学知识外,还包括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心理障碍,药物滥用,儿科及老年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药学心理学专业的课程包括6个领域:神经药理学,毒理学,社会行为药学,包括研究和诊断中所应用的评估方法,药代动力学,药物化学和药剂学。这些涉及到3大知识体系。心理学药师必须对神经系统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必须掌握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以及神经药理学知识。
1.2物理学和化学知识
一些心理疾病的评估技术和物理疗法需要物理学的先进知识和实践,包括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地的测量,受体结合的鉴定,疾病状态的体表标志,脑波记录,大脑成像技术和电惊厥的技术等也是心理学药师必须熟练掌握的知识。另外,还必须掌握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的知识。
1.3行为科学行为科学知识
对药学心理学的实践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药物治疗技术,环境和心理社会压力,心理学测试等知识及在诊断疾病和评估效果时采用的评价方法等。同时,对心理学药师来说沟通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们必须把药物信息传递给患者和其他专业人员,提高患者的认知,减少患者用药时的抵制心理,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增加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2心理学药师的专业能力构成
作为一名心理学药师必须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交流沟通能力以及综合技能。包括:①根据基础药学知识,如精神药理学,药动学,药效学等,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判定治疗结果的能力。②获取及传递患者的医疗数据有效信息的技能。③使用计算机检索工具,获得新知识信息的能力。④分析和评价药学文献的能力,确定其合理性。⑤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的能力。⑥有效沟通的能力。⑦能熟悉与临床研究有关的法律和伦理学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
3心理学药师的作用
在不同的岗位以及对不同的患者,心理学药师的责任各不相同。但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以精神病理学和药理学为基础,收集相关患者的临床数据加以解释,并对其的诊断与治疗提出自己的意见及建议。②对相关医学,药学文献进行评估,综合整理出确实可行的治疗方案。③对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药物治疗的教育和专业咨询,加强沟通,以增加患者用药依从性。药师良好的形体素质可发挥治疗的暗示效应.。整洁的环境、良好的形象、贴切的语言、专业的动作神态能够拉近药患双方的心理距离,赢得患者的信任,积极肯定的语言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身心反应过程。④开展临床查房,与治疗体系的相关人员进行药物治疗的有效沟通,设计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⑤从事学术交流,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一、不良情绪的危害
古书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现代医学认为,不良情绪会影响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美国生理学家爱尔玛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有毒),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大白鼠就死了。人如果生气10分钟,耗费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
现代医学专家对情绪与高血压、心脏病和癌症、胃病等做了不少研究,说明情绪对身体的影响。美国医学博士汤姆士曾经对患高血压、心脏病、癌症三种疾病的人进行调查,在易急躁、易激动或喜怒哀乐无常的人当中,发病率为77.3%,而在谨慎、稳定的人和聪明、活泼、愉快、乐观的人当中,发病率仅为25%~26%。有人对15000名胃病患者的病历研究后得到结论:每5个人中有4人是因恐惧、忧虑、憎恨等无法适应现实生活,是他们得病的原因。这是因为免疫系统与脑部有神经与化学物质联系。德国波恩大学发现癌细胞有很小神经,对疾病、癌的生长和消灭起作用。美国癌症协会证明了大约10%的癌症会自然消失,他们是性格开朗、乐观者。
二、排除不良情绪的方法
A、坦然宣泄:坦然宣泄就是毫无顾虑地谈出自己的心事,找个知心的、可信赖的人,把心里的烦恼、苦水一古脑儿倒出来,听者能关怀、接受、理解就会感到轻松。同时,还可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B、自我激励:遇到困难、挫折时,在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中,找一个最敬佩的人作为模范,找出自己的成功事例。发扬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能力,增强信心,振作起来,激励自己前进。
C、衡量价值:一个人能够消除烦恼得到快乐,最大的秘诀是正确的价值观念,人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古诗十九首中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生命如此短暂,岂不珍惜乎。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光阴和精力。最明智的办法是对使人烦恼的事,都要定一个“到此为止”的限度。
D、投身工作:要让自己忙起来,这是因为最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想一件以上的事,用有意义的活动去占领自己的头脑,把不快乐的情绪挤出去。在我处于困难时用以上方法找到了快乐。
在我第二次癌症化疗期间,老伴突然去世,这一沉重的打击简直令人难以承受,当时我真不知怎样活下去,悲痛、懊恼整天笼罩着自己。作家聂华苓在小说中寄亡母的信说:“你撇下我们的时候天都塌下来了,我不知是否能活下去”,真说出了我心里话,又说“我现在仍然活着,而且好像活得很好,人就是这个样子,生活在动力时代,苦也好,乐也好,谁也不能停下来,非往前去不可”。这又使我振奋起来,我深知我要走不出这一困境,就会很快步入死亡之门。
我除了用心理学的宣泄法宣泄内心的悲痛外,我主要用自我激励法和投身工作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排除悲伤,增强勇气振作起来。
自我激励法就是找一个榜样或者用自己的成功事例来激励自己。我有一个朋友,她不到50岁丈夫去世,留下3个孩子,她一方面含辛茹苦地培养孩子,一方面勤奋钻研培养了一批博士生,现在她最小的女儿也是国家引进的博士生导师,她在培养子女和事业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以她为榜样。
我自己没有什么大的成功事例,但也有过值得一提、可以告慰自己的事。我在青年时代求学的生活很艰苦。从初中就流亡在外,一直苦读到西南联大,因经济困难和一位女同学到云南乡下教书一年,回城路上傍晚时被劫,一年辛苦所得,一抢而光,却没因此悲观。抗战胜利后回家,乡亲们都称赞我这个村姑娘竟成为全国著名学府的大学生。朋友的榜样,自己艰难求学经历,终于使我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逐渐摆脱悲伤。
投身工作有利于心情平静,把悲伤从头脑中挤出去。让自己忙起来。当我离休后下决心继续研究老年心理学时,我每天睁开眼,想的不再是老伴刚去世时的悲痛情境,而是想怎样去设计问卷,进行调查,怎样分析资料,我到军队干休所,到农村,到工厂进行问卷调查、个别访问,写出论文。当我去参加学术会议时,我想的是如何吸取好意见修改文稿和如何发言等等。总之,没有时间想工作以外的问题,晚上倒在床上,马上就睡着了,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悲伤了。我深深体会到让有意义的活动把忧虑、烦恼从头脑中挤出去,是征服烦恼的重要秘诀,也是得到快乐的良方。我曾写了一首小诗《谈乐》来抒发我的情怀:有人问我快乐由,快乐千金也难购。只要掌握快乐路,快乐在身边不走。快乐的路何处有,忙碌、奉献加知足。人骑骏马,我骑牛,后面有推车的老友。比一比怎不知足,喜笑颜开快乐留。
看来人处于困难时,通过调节情绪,投身工作,可以得到快乐,达到心理健康,快乐地生活。
三、做心理健康老人
老年人心理健康应具有的特点:(1)热爱生活,喜欢活动,及时行乐,充满朝气;(2)心情愉快能控制情绪,自得其乐,充满喜气;(3)面对现实,善于适应,知足常乐,充满勇气;(4)人际关系协调,家庭和睦,助人为乐,待人和气。
快乐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快乐是一种动机力量,能使人精神振奋。要像罗斯福被盗后仍能保持乐观心态那样,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幸。罗斯福在被盗后说:第一,贼偷去我的东西,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了我的部分东西;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罗斯福这样与友人报平安,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国家大事,个人被盗是小事一桩。同时也说明他善于从不幸中发现大幸,不为眼前烦恼所困扰。碰到不顺心的事换个角度思考,就不会陷于悲观失望之中,就能够摆脱不幸事件,为自己的目标奋斗不已。
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衰老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解剖上的退行性变化,导致老年人在生理上功能上出现许多障碍和病变。主要表现为活动能力的降低,听力、视力的减弱,记忆力和意志的减退;机体免疫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营养吸收力降低;内环境平衡能力减弱,适应能力差,因而容易患病,患病后又容易合并感染,一旦患病,病程长,恢复慢,疗效差,易反复等。
1.1呼吸系统的变化:老年人呼吸肌萎缩,胸廓变形,变硬,顺应性降低;呼吸频率及深度受限;呼吸道粘膜和肌纤维萎缩;呼吸道管腔扩大,无效腔增加;肺组织萎缩,毛细血管减少,肺泡变薄,弹性减退,肺泡扩张,易形成老年性肺气肿肺心病。
1.2循环系统的变化:人到老年,即使在健康状况下,心脏组织也产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如心肌纤维减少,脂肪组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这些都使得心肌顺应性和收缩效率降低,功能明显减退,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心血管系统的普遍改变是血管弹性纤维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变硬和管腔变窄,导致器官血流量减少。故易引起老年人血压增高,心肌缺血。
1.3神经系统的改变:脑细胞逐渐萎缩,大脑体积缩小,脑重减轻,脑窄,脑沟宽,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脑脊液增多,脑血管发生程度不同的硬化,血流量减少,脑组织内营养物质的合成和代谢水平降低,氧供应不足,出现记忆力减退,视力和听力减弱,反应迟钝及运动不准确等功能衰退的表现。尤其是脑出血及脑梗塞的发病导致肢体功能的障碍,使老年人生活更加不便。
1.4空腔脏器的老化:胃肠平滑肌萎缩,弹力减退,韧带松驰,容易发生胃下垂,食道憩室等。胃肠粘膜萎缩,消化腺分泌减少,蠕动减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便秘。吞咽功能的减通,进食时容易发生食道异物。由于平滑肌纤维萎缩,器官或管腔变小,如膀胱变小,老年人夜尿量增加。
1.5实质脏器的老化:肝、肾、胰、牌等均因萎缩,结缔组织增生,导致机能减退。由于肾循环血管硬化狭窄,老年人肾血流量减少,使肾清除率下降。同时肾小管退变,使分泌和重吸收功能减退,对电解质的排泄减少,调节水盐平衡功能降低。肝脏缩小,血流量减少,发生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胰脂肪酶分泌减少,常引起脂肪吸收延迟。
1.6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变化: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在性腺表现十分明显,到了老年男性功能减退,生殖能力随之减弱并最终丧失。女性性激素分泌减少,不仅影响生殖功能,还易引起骨组织代谢和心血管等方面的改变。如骨质疏松,易骨折,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加,引发冠心病等。在老年,各种类型的淋巴细胞数量比例失调和活动改变,使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减弱,自身稳定功能紊乱和免疫监视功能减退。因此老年人易受到细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也较高。
2 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机体调节功能不足,抗病能力减退,适应能力下降,心理状态也随着老年人特有的变化而出现异常。
2.1 惶恐遗弃感:每一位老年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工作岗位上担负一定的职务,一旦离开工作岗位,会因年老失去地位而感到空虚和被遗弃。子孙不孝,家庭不和睦,生病后住院担心花钱多,怕疼痛,怕失去生活能力,尤其是一些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显著的疾病,更易使他们产生惶恐感。
2.2 孤独寂寞感:孤独寂寞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特征。
有些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生活。但是当他们离开工作岗位时,则往往有所失,子女成家立业,各奔东西,加之亲朋亡故,更加孤独寂寞,忧心忡忡。特别是生病离开家刚住进医院,周围都是陌生人,这样病人自然产生孤独寂寞。如有的病人住大病室时和别人交流一多,情绪开始稳定,一般状态会变得好起来。
2.3 焦虑抑郁感:老年人爱操心,他们既关心儿孙的进步成长,对有些年青人的生活习惯又看不惯,管不了,只觉得自已年龄大了,力不从心,不中用了,因而焦虑不安。当有病时,这种心理更为明显,常担心自己的健康。往往因一些小事发脾气,性格孤僻、固 执,不易与人合作,不能自制。特别是生病后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的饮泣不语,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2.4 多疑、哕嗦,自卑感:由于存在自卑心理,别人说话时,总怀疑是议论自己。子女们因工作忙,不能及时看望,问寒问暖,使老人就以为儿女冷落他们,常因一些小事生气,流泪.甚至悲愤而轻生。角色的转换,从家庭主要成员另外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遇事好唠叨,使年青人讨厌他们,更加重了老年人的悲观情绪。
3 老年人的护理
老年人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他们自已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已老。因此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我们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心理状态和需要,制定合理的护理程序。通过护士美好的语言和亲切的交谈,与患者沟通,改善他们的不良心理情绪,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康复。
3.1 建立社区老年健康咨询中心:应有专业人员指导老年的自我保健。如饮食的烹调,营养的搭配,娱乐活动的具体内容等。建立保健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组织专家进行老年保健讲座,订阅老年保健杂志,建立老年健康宣传栏,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如唱歌、跳舞、打球、健身、下棋等等,使他们愉快地安度晚年。
3.2 消除病人的恐惧焦虑感:全社会都应该尊重老人,爱护老人,使养老敬老成为社会美德和风尚,让老人事事处处都感到和受到优待,而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帮助老人建立价值观、满足感,用科学的态度看待衰老过程。根据观察,老年病人适应力差,一旦患病,非常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的身体能否好转,是不是不行了等等。这时护士要主动接近病人,帮助他们挂号,取药、取送化验标本,热情接待,解除孤独感,对住院卧床的老年病人,应经常变换,使其能做些轻微的活动,放松肌肉,消除紧张情绪。通过护士与病人的交谈使病人感受到在医院得到了妥善的治疗和护理,增强他们对医院的的信赖,解除了焦虑,增强了恢复健康的信心。
3.3 热情周到的护理: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尊敬老年人,对他们耐心体贴,患病时加强护理,嘻寒问暖,根病人拉家常,解除寂寞。按铃时极时到床旁,为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倒水,洗脸、喂饭、翻身拍背、递送便器,使他们生心需要得到满足。
3.4 严密注视病情发展:对疾病的细微变化,护士都要严密观察,因为老年人的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合并症,所以要加强护理,根据不同的生理变化,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如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交叉感染,故作静脉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减少刺激。吸人性或坠积性肺炎时,可采用经常翻身拍背的护理方法,保持呼吸道畅通。根据气温的变化,注意衣服的增减,以免受冻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其它器官的疾病。
3.5 饮食护理:老年人的合理膳食应当是低盐、低脂肪或低糖,充足的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多种蔬菜、水果等的平衡膳食,力求色香味俱佳,易于消化,有营养。采取少食多餐方式,从而增加食欲。进食时少讲话,细嚼慢咽,可减少食道异物的发生。
3.6 为病人创造舒适优美的环境:病房宽敞,光线柔和,安静,安全。病床要低,被褥要轻、保暖,增加病人的舒适感。因此,住院环境要逐步家庭化,以减轻病人的不适应性。要创造条件,种植花草,在病室的墙壁上可挂贴优美的字画,以美化环境,使病人心情舒畅。病室的设备要维持病人的独立性,如准备轮椅、手杖等。走廊、厕所等处要设扶手,便于行走,保证安全。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做适当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病情的恢复。
根据2010年3月-2011年12月期间笔者对大庆市农村三县14个村屯、油田企业四个集团公司13个社区老人活动室、共计1044名老人所做的调查分析发现,人在刚刚退休或进入老年时,突然离开繁忙、紧张的工作劳动岗位,没有了上班或农田劳作时各种要求、约束和压力,多数人不能够很快地适应。尤其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人,没有了别人的恭维、没有了专车、没有了这样那样的酒会应酬、没有了各种会议,大都有一种失落感,有时会产生比较负面的情绪。从调查情况来看,许多人在退休或进入老年后,健康状况不如以前,日常生活变得单调、休闲时间过多、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人际交往越来越少、家庭关系较为冷清。其中多数老年人认为情绪对自己的生活、健康会有一定的影响。在许多老年人身上,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负面情绪、不健康的心理反应较为普遍,需要有关部门和广大离退休工作者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老年人主要心理及健康问题
针对部分老年人情绪消沉、好发牢骚、不善交际、健康不佳等现象,笔者对大庆市城乡部分老年人做了问卷及访谈调查,发现在城乡老年人群体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一些老人身体状况不太好,在农村这种情况尤为严重。
从下面这个对比表中的部分数据就可以发现农村老人身心健康的问题更为突出些。外,城市内有些社区里缺少老年人活动站,农村的村屯里基本上没有能为老年人提供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不能够从硬件上完全满足老年人养老港身、交流、娱乐和卫生保健等精神关爱方面的需求。
(2)家庭非优化环境带来的影响
我国约94.5%以上的老年人为居家养老。因此,家庭环境的优劣对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据调查,城市里有10.48%的老人认为自己家庭关系不够融洽,在农村有25.64%的老人对子女们的精神关爱行为不太满意。有少数子女把老人特别是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当做自己的负担,对老人生活和健康缺少关爱,甚至采取冷关爱;有的子女在外地工--作或忙于自己的事情,很少关心老人。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文化教育和传统观念影响,一些老人有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或关爱。上述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家庭环境处于非优化的状态,难免使老人产生孤独、伤痛、失望、不满等不良心理,从而影响到老人们的身心健康。
2.老年人认知滞后带来的影响
由于个体受自身教育程度和价值观等因素影响,一些老年人认知改变比较滞后,对退休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不能正确认识退休和进入老年后的生活,对原工作单位和企业依然存有依赖思想。认为自己过去的单位和企业应当继续负责照顾自己。于是提出健康体检、外出旅游、发放慰问品、慰问金等福利方面的要求,一旦得不到解决就认为关爱不到位。于是发牢骚、骂街,甚至上访。而农村老人一旦不能够下地劳动后,往往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没有用的人,成了别人的负担。不论是城市老人、还是农村老人,认知滞后必然使自己在较长的时期里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会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3.机构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服务能力不足所带来的影响
从调查来着,一是养老机构和社区活动站工作人员偏少,平均比例为1:10。多数社区活动站每天仅有一名工作人员,所要做的基本是值班和看护,不能为老人们提供有效的精神关爱;二是养老机构和社区活动站工作人员学历偏低,平均达不到高中学历。知识能力明显不足;三是工作人员正规培训的时间太短,平均为两周,甚至有的只是自己单位培训几天后就上岗,不能完全具备岗位所需要的心理学、社会学、保健救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工作人员基本素质不足,使其不能有效满足社区老年人对健身、交流、娱乐、心理援助等方面精神关爱的需求,难免给老人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在农村村屯里目前还没有专门从事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人员,因此,农村老人身心健康问题更为严重些。
4.许多老年人缺乏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
对于老人来讲,精神关爱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同样也是一种自我安抚的行为主动。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许多养老机构和
二、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调查发现,有82.39%的老人希望能得到别人精神方面的关爱;有67.79%的老人认为情绪对身心健康影响比较大。
情绪影响健康是现如今被许多人普遍认同和接受的道理,事实上,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
1.精神关爱环境不够优化
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需要优化环境条件,否则可能造成个体挫折的感受,从而导致个体产生心理卫生和心理障碍问题。由此可能会导致疾病、影响到老人的身体健康。
(1)精神关爱的硬件条件非优化造成的影响
以大庆市为例。大庆市城内现有政府主管部门办福利院两个,个人办托老院、所34个,医院办托老院1个。除了政府主管部门办的福利院外,其他个人办的托老院、所由于种种原因在医疗、健身、娱乐、楼台、卫生、人员素质等方面的环境条件相对比较差些。另社区老年人活动站都还没有设立心理咨询室或普遍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服务职能。多数老年人缺乏必要的心理卫生保健知识与技能,农村老人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更为缺乏。这就使得许多老年人平时不懂得如何去做才能使自己拥有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尤其在遭遇一些恶劣事件时,不知道、也不能够实施心理自助或对他人实施有效的帮助,从而消除不良情绪,由此可能会使一些老年人的心理问题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从而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
5.疾病对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人到老年后,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但如果久病不愈很容易使老人产生紧张情绪和恐惧、自卑心理。此时尤其需要别人的精神关爱,特别是来自子女和亲人们的关爱,否则会使老人丧失对生活的自信,不利于继续治疗,从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而在农村,由于当地医疗卫生、子女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条件等原因,一些老人有病后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同时也缺少来自子女和亲人们必要的精神关爱,只能在家里面简单地治疗或任其病情发展。这样的老人一般情绪比较恶劣,对生活几近失去信心、甚至绝望,由此,导致健康状况持续恶化。
6.缺乏人际交流对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有38.56%的老人认
为退休进人老年后自己活动范围减少了;有70.42%的老人感到自己很少与朋友交往;有62.86%以上的老人几乎不串门。在城市里由于多数社区有老年人活动场所,为老人们交流沟通创造了条件,而在农村由于村屯里没有老年人活动场所,老人们的交际范围多限于子女和亲属之间。即便是在条件比较好的城市里,有许多老人很少去活动室,其实是认识缺陷。人与人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联系,等于失去来自他人的精神关爱,会使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能及时地释放出去,会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很容易使老人失去对生活的自信,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三、老年人精神关爱与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办法与措施
根据调查,有32.05%的老人认为自己不能够安心养老,有76.65%的老人认为当自己得到别人的关心、关爱时心情会很愉悦。因此,精神关爱工作开展的优劣与否,不仅会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老龄群体的思想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与文明进步。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老年人在物质上的需求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他们所需要的正是来自社会和他人方方面面的精神关爱,通过精神关爱帮助老人们树立自信、感受价值,从而快乐、健康和有尊严地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
1.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老年人心理自助能力
养老机构、离退休老人管理部门、村委会等,应当定期在老年人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自助方法培训,并经常发放一些心理保健方面的宣传教育资料供老人自己学习研究,尤其要加强针对农村老人的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有计划地教育和培训使广大老人能够认识到良好的情绪有利于自身健康,并且学习掌握一些心理健康保健知识与心理自助方法与技能,同时还能够为别人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
2.发挥好管理部门在老年人精神关爱中的主导作用
老年人管理部门应当在老年人精神关爱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在城乡建设全面覆盖、能够满足老年人养老需要的养老机构;二是在城乡社区、村屯建有能够满足老年人康乐、交流需要的活动场宣、心理咨询室,农村尤其要加强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鼓励个人在社区、村屯开办家庭养老院、托老所,积极开展上门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失能老人提供陪伴式护理服务;四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检查、监督和管理;五是养老机构、社区、村屯和企业要有计划地开展好各种生日祝福、保健服务、节日慰问、心理调查、心理咨询、身体检查等送温暖活动,尤其要关爱那些久病不愈、子女不在身边和患有重大疾病的老人;六是要经常教育和鼓励老年人广交朋友,多与朋友往来沟通。
3.搭建平台、发挥特长、尊重老年人为社会贡献力量
许多老人在几十年的工作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生产管理经验,管理机构应当认真地进行调查、登记、分类,每年定课题、定目标,鼓励有兴趣的老人积极地去著书、讲座、撰写论文;鼓励有条件的老人出去旅游,并且把自己旅游纪实编写成书;鼓励老人发挥自己特长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使老人们现实感受自身的价值,重新激发和继续坚定生活的自信,同时又影响更多的老年人参与进来,将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文明进步。管理机构要对积极参与活动的老人适当地给予物质奖励,同时要做好典型的宣传工作,使其产生广泛的正面影响。
4.强化管理人员培训、提升精神关爱能力
管理机构和有关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和掌握必要的老年心理学知识、老年人健康保健知识、老年人管理学等相关知识与技能。因此,有关部门应当每年制订相关的培训计划,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与专业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城乡老年人管理机构、社区老年人活动室的管理服务人员、乡村干部和社会志愿者。通过专业培训提高城乡管理人员精神关爱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以使其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地为广大城乡老人提供有效的精神关爱服务,为确保老年人身心健康做贡献。
5.加强爱老、敬老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调查发现,农村空巢老人占到77%以上,城市空巢老人则占到85%左右,有58.05%的老人认为在子女参加工作和成家后家里不如以前热闹了;有72.65%的老人希望子女能经常回家看望自己;有73.41%的老人希望能与朋友经常在一起。由此可见,许多老年人平时从子女和朋友那里得到的关爱远远不足。老年人都希望能够得到来自子女和周围朋友们的精神关爱,这就说明子女和朋友的孝心关怀不仅仅是一种需要和满足,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于老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因此,精神关爱要从娃娃抓起,要在全社会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对老人精神关爱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重视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
6.加强老年人精神关爱与心理健康问题的课题研究
老年社会形态和老年生活模式作为老年服务体系创新设计的依据和起点,决定了老年服务体系的构成和运作。
(一)老年社会形态
老年社会形态主要包括老年经济形态、老年政治形态、老年文化形态,经济形态是基础,文化形态是影响,政治形态是保障。
1.老年经济形态
老年经济形态是对老年社会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构和特点的一种抽象表述,主要包括老年需求、老年消费、老年收入以及老年积蓄。
老年需求主要是指老年社会消费和投资总量对社会供给的购买力,老年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才能促进老年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老年消费主要是指通过老年用品购买满足老年消费欲望的一种经济,老年消费包括老年消费要素、方式以及成效等;老年收入主要由离退休金、劳动收入和子女供给三大部分共同构成,大部分城市离退休人员有固定经济收入,具有较高的购买消费能力;老年积蓄主要以放入银行“保险柜”吃利息为主,老年群体资金总额占比率很高,但由于传统节俭意识强、缺乏理财信心、医疗养老保障储备等因素,大多数还是银行储蓄为主。
国家老龄委信息,2010年中国老年人消费需求超过1万亿元,2013年中国老年人的消费需求超过1.2万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将超过1.5万亿元,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将超过2万亿元,2050年左右将达到5万亿。但与此同时,老年社会的总供给却严重不足,从而造成了老年经济形态的失衡。
2. 老年政治形态
老年政治形态主要由老年意识形态、老年相关法律法规等构成。老年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比如离不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随着老龄化问题的不断涌现,近五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对老年社会及养老服务相关产业予以改进和完善。
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措施。会议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2013年7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相比旧法,新法法条从50条增加为85条。新增单列“社会服务”、“社会优待”、“宜居环境”为三章以突出对老年人优待与帮助,完善敬老与养老,以充分实现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保障老年人获得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2011年9月17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以国发〔2011〕28号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12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 1—2015年 ) 》;2008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建设部、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10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2008〕4号)。
3. 老年文化形态
(1)“家”文化。家是社会的个体单位,具有浓厚的社会学意义,同时,家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信仰,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具有道德伦理层面的凝聚力和约束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沉淀,中华民族形成了无与伦比的家文化,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形态的变迁。老年群体更加注重“家”,
有家就有了安全,有家就有了归宿,有家就有了幸福。
(2)“孝”文化。孝文化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在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孝,具有实实在在内涵,蕴含无坚不摧的能量,“孝行天下”,社会得以进步,国家得以复兴,人民得以幸福安康。孝文化的发扬促进了老年社会的和谐、健康、稳定。
(3)“根”文化。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沉淀的一项,“根”是什么,根是本源,根是灵魂,根是归属,根是深入骨髓的那份渴望认同的情愫。“落叶归根”,是多少中国人内心最神圣的追随。老年社会的寻根、守根意识更加强烈,他们渴望找到自我,找到内心最深处的归属。
(二)老年生活模式
老年生活模式是老年社会的根本,是养老模式的作用点和落脚点。对老年生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老年生活模式的构成、以及社会养老模式的体现。
1.老年生活模式构成
老年社会形态决定了老年生活及相应的服务模式。老年生活模式是基于老年社会形态制约的老年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具体由老年“衣、食、住、行、医、护、娱、教、游”等构成。
“衣”主要是指老年衣服的设计、制作、搭配、购买、运送以及护理等;“食”主要是指老年饮食习惯、饮食器具、饮食场所、饮食方式等;“住”主要是指老年居住环境、居住方式等;“行”主要是指老年移动方式、移动辅助器具系统、移动辅助系统、移动辅助视觉系统,从出行方式上看,大致可以分为自如行走、依靠行走(拐杖、扶墙等)、坐立行走(轮椅、推车、自行车、汽车等)、平躺行走(推床等),不同的出行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室内外环境、工具要求,同时也决定了不同的养老模式;“医”主要是指老年医疗,包括医疗条件、医疗设施、医疗环境等;“护”主要是指老年护理方式、护理设施、护理环境、护理技术等,老年护理目标是“健康、保障、尊严”;“娱”主要是指老年娱乐和体育锻炼,包括娱体方式、娱体设施、娱体环境等;“教”主要是指老年再教育再学习,“老有所教、 老有所学”,进一步丰富老年业余生活,培养各项技能,使其得以继续社会化,可以更加有意义的度过晚年生活,更顺利地适应新的社会角色;“游”主要是指老年旅游,包括旅游产品、旅游环境、视觉传达等。当然,老年生活模式还以其他形式存在,在此不一一列举。
2.社会养老模式体现
社会养老模式是老年服务体系的核心,也是老年社会最直接的外在体现,不同的养老模式有不同的产品体系、环境体系、视觉体系,从而也催生了不同的创新设计要求。我国的社会养老模式主要是以政府政策意向的支持为向导,有什么样的国情,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便对应有什么样的养老模式。在基本国情和社会形态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拟定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服务为支撑”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
(1)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依靠家庭养老力量以及社会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上门。居家养老是一种经济的养老方式,充分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同时,也是“家文化”、“孝文化”、“根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影响,居家养老的功能出现了明显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下坡化走势。
(2)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是居住在家的老年群体接受由社会、政府或其他正式组织提供的支持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的重要支撑,主要依托社区建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具有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一方面使老年人能够继续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另一方面使老年人得到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照顾,免除了后顾之忧。社区养老是在不断弱化的家庭养老模式和十分完善的机构养老模式的中间模式,是二者的最佳结合点,一方面既为老年人提供了相应的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老年人家庭原有的各种资源,因此无论在身心上还是经济上都是一种良好的养老模式,非常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3)机构养老。机构养老是将老年人集中安排在专门的养老机构,由专业护理人员予以照料。与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模式相比,机构养老通过集中管理使得老年人能够得到全方位的专业照顾以及完善的医疗服务,但容易造成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感情缺失,亲朋好友的疏远,并且成本较高。机构养老服务着重实现五大功能——生活照护、康复护理、疾病救援、精神慰藉、心理疏导。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福利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421”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客观现状,养老机构将承担越来越多的养老责任。
二、老年服务体系构建
从国家政策的宏观层面,以满足老年服务需求、提升老年生活质量为目标,基本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同步、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从具体实施的微观层面,对于老年服务体系,不管是居家养老还是社区服务、不管是机构养老还是信息辅助,都是为了使老年群体的衣、食、住、行、医、护、娱、教、游更加安全、舒适、健康、高效,都是为了使老年群体与人、物、环境、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促进老年群体心理上的幸福感提升。
(一)老年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
从设计学角度,老年服务体系构成主要包括两个要素:基于生理层次的横向要素;基于心理层次的纵向要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老年服务体现的横向要素和纵向要素最终由具象的产品体系、视觉体系、环境体系呈现出来,这三者也是老年服务体系创新设计的核心对象(如图1所示)。通过产品体系、视觉体系、环境体系创新设计,来实现横向要素的安全、舒适、健康和高效指标,纵向要素的自信、自尊、慰藉和幸福指标。从而从整体上促进老年服务体系的稳定、和谐。
1. 老年服务体系横向要素(生理层次)
老年服务体系横向要素主要包括老年群体衣、食、住、行、医、护、娱、教、游的物质(硬件)载体。基于现实社会形态的老年服务体系横向要素的创新构架能够引导老年生活模式的人性化走向,能够使老年群体生活模式更加安全、舒适、健康和高效。对老年群体衣、食、住、行、医、护、娱、教、游的物质(硬件)载体的创新设计能够从本源上提高老年服务体系的照护质量和水平,实现面向创新设计的老年生理关怀。
2. 老年服务体系纵向要素(心理层次)
老年服务体系的纵向要素主要指老年服务模式,以及基于相应服务模式的老年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中的人,物是为老年人所用的物,环境是老年人和物的有机构成,老年人与人是社会学范畴,老年人与物是设计学范畴,老年人与环境是统筹学范畴。所以,老年服务体系的构建和维护需要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创新设计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老年社会的服务模式,从而有效协调老年人与人、老年人与物、老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老年群体所构成的老年社会融入整体社会形态,从而形成新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秩序,促进老年人心理上的自信、自尊、慰藉和幸福,实现面向创新设计的老年心理关怀。[2]
(二)老年服务体系的特征属性
老年服务体系的特征属性主要包括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等四个方面(如图2所示),这四个属性也综合构成老年服务体系的衡量标准。
1.安全属性
老年服务体系的安全属性主要是指老年室内外环境的安全、老年产品使用的安全、老年视觉导向的安全等,它直接关系到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老年服务体现的安全主要体现在生理安全方面,老年视觉、味觉、听觉和触觉等生理机能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身体的灵活性和思维的敏捷度下降,对于用品的操控以及事务的反应明显迟钝,极大地增加了在不确定性状况下的不安全因素,这就要求在设计老年服务体系横向要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各种年龄阶段和不同体质老年人的需求,更加注重人机关系,注重老年生理安全。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老年服务体系的安全性不仅仅是提供相应的安全辅助设施和无障碍设计,更是要创造出一种使老年人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
2.健康属性
健康是指在生理、心理和环境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由此,老年服务体系的健康属性主要是指老年身体安好、心理幸福、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
从生理方面讲,健康主要是生理机能处于正常的状态,老年服务体系创新设计最主要、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在老年生理器官机能日益下降的情况下有效维护老年生理健康。
从心理方面讲,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老年人的社会角色逐渐转变,情感更加丰富,人际交往逐渐减少,适应环境的能力也逐渐下降,同时,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加倍活跃且唤起水平极低,从而导致老年人更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体验和情绪反应,所以,老年服务体系创新设计最核心的目标就是促进老年心理健康,创造老年人的自信、自尊、幸福的心理空间。
3.舒适属性
老年服务体系的舒适属性建立在安全、健康基础上,体现了对老年群体的关怀和尊重。老年服务体系的舒适属性要求综合考虑老年群体的需求、弱点、差异性以及所特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匹配相应的老年产品、环境、视觉要素。老年服务体系创新设计的舒适性特征不仅仅能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的需要,更能使老人获得亲切、舒坦、轻松、愉悦、平静、自由、有活力,有意义的感受。
4.高效属性
老年服务体系创新设计的高效性特征就是要求在老年用品、环境、视觉设计过程中,以老年生理特征为依据,采用整合设计的思想,从效率的角度提高老年产品的可用性,缓解因生理机能衰退带来的功能性使用障碍,从而提升老年生活品质。
同时,老年服务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社会性系统工程,从创新设计的角度如何提高老年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三、老年服务体系创新设计支持与实现
老年服务体系主要由横向和纵向两大要素构成,为了从设计角度支持和实现老年服务体系的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的目标,就需要从老年产品体系、环境体系、视觉体系入手,对老年群体衣、食、住、行、医、护、娱、教、游的物质(硬件)载体予以创新设计,从本源上提高老年服务体系的照护质量和水平,促进老年心理的自信、自尊、慰藉和幸福,实现面向创新设计的老年生理和心理关怀,实现老年服务体系的稳定、和谐。同时,通过老年服务体系的创新设计,解决照护人员繁重的体力活动,降低照护强度,提高照护效率等。
(一)基于老年行为特征的产品可用性设计研究—产品体系支持与实现
1.老年行为特征研究
老年产品最终为老人所用、为照护人员所用,产品对老人其作用的使用过程就是老年行为方式作用于产品产生效应的过程,老年行为方式由老年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决定。
(1)老年生理机能变化
老年人生理老化不仅表现为外观形态上出现头发花白、皮肤松弛、牙齿脱落、身体尺寸缩短等,更反映在身体内部细胞和各个组织器官功能上。具体表现为:在神经系统方面表现为记忆力差、反应迟钝、动作迟缓、平衡能力下降;在视觉方面表现为眼球晶体屈光度降低,视觉感官功能衰退导致的老花眼发生率极高,还会出现视线距离缩短、对光感色彩的识别力下降甚至老年青光眼、白内障等,以致动作迟缓;在听觉方面表现为生理性的听力减退乃至耳聋,形成各类感知系统功能障碍;在运动系统方面表现为关节、骨骼和肌肉功能的变化,骨骼钙化现象增多,较易发生骨折。同时,由于老年人活动不频繁,肌肉运动频率少、弹性降低,动作协调性较差。
(2)老年心理机能变化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加倍活跃且唤起水平极低,从而导致老年人更容易产生情绪体验的反馈波动,情感更加丰富,适应环境的能力也逐渐下降,心理承受力变弱,面对亲友生死,特别容易产生一些抑郁、焦虑情绪。常规意义上的“老来怪”,人至老年,性格完全与年轻时不同。 老年容易出现消极孤僻、压抑的情绪,担心为子女增添负担,内心孤单。具体表现:恋旧感;寂寞感;无安全感;价值实现等需要。
(3)老年行为特征
老年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变化决定了老年行为方式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行为方式是产品功能的实现手段,是使用方式的外在形式,所以,对老年行为方式进行系统性研究是老年产品创新设计的根本要求。老年行为方式主要由老年特征、使用人群、使用环境、使用时间、使用目的、行为过程(行为动作/行为序列)以及行为结果构成,老年行为方式具有时间性、空间性、经常性、反复性、同一性特征,老年行为方式能够决定老年产品的结构模式,实现老年产品的功能意愿,强化老年产品的形态结果,定义老年人与产品之间的人机关系,匹配老年产品功能与老年需求的映射结构,体现老年产品可用和易用的价值诉求,确保老年产品安全、舒适、高效的人机交互目标。
2.老年产品的可用性设计
老年产品的可用性主要是指老年群体在特定使用场景,使用特定的老年产品达到预定目标时具备的有效性、效率和老年主观满意度程度,老年产品的可用性设计是基于老年行为特征的产品构建,分析老年用户的行为特征,针对产品功能规划产品使用方式,综合考虑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以及情感等要素,实现老年产品承载五个维度的属性目标:易学性;交互效率;易记性;出错频率;满意度,从而使老年产品“易用、乐用、享用”。基于老年行为特征的老年产品可用性设计主要包括老年用户需求拟定、老年用户角色设定、老年行为方式分析、老年产品原型构建、老年产品可用性测试等步骤(如图3所示)。[3]
(1)老年用户需求拟定
老年用户需求拟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了解老年目标用户的使用习惯和行为特征并对其功能需求进行分析,确定老年产品设计的总体目标以及功能需求范围,明确要向老年目标用户提供什么样的功能,以及实现这些功能的难易程度。此环节的目标在于寻求老年产品的设计机会以及老年功能需求,而不是寻求某一具体产品。
(2)老年用户角色设定
按照老年群体不同特征、层次和类型,可以设定各个类别的老年用户角色。比如可将老年人群分别划分为有独立行为能力的老人、行动不便的老人、无独立行动能力的老人等角色。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可用性设计过程中,如果旨在满足所有老年用户角色的需求来进行设计,那么这样得到的老年产品是一个多功能的集合体,并不能满足特定类型的老年人在特定场所遇到的特定问题。分析以上几种老年用户角色的特征,若产品设计的目标是满足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的出行需求,同时其他正常人也能方便使用该产品,因此最终将该产品的设计角色确定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然后针对这一特定的角色展开设计工作。例如设计对象的角色特征:老王,年龄70岁,大学教授,退休在家,生活能够自理,膝盖常年劳损,积水严重,腿脚行动不便。基于诸如此类的角色特征,在本环节可以进一步分析老年用户角色在使用产品时的行为方式和特定需求。
(3)老年行为方式分析
老年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用户群体,对产品需求细分的诉求更加强烈,对产品的可用性更加依赖,针对老年用户角色的特征对老年使用产品的行为方式予以分析,明确老年目标用户在与产品的交互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和行为习惯,从而明确其使用产品时的诉求和预期,进而探索设计产品的具体形态和使用方式,以满足老年目标用户的角色诉求。老年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过程就是行为认知、行为交互、行为体验的过程。对老年用户角色予以解构,根据老年用户的认知机制,老年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构成特定的老年行为语义,形成老年行为认知;根据老年用户的行为机制,形成老年产品功能与老年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老年人与产品的完整、有效的行为交互;通过整合老年行为认知和行为交互的结果,形成感官上的行为共鸣,达到愉悦、享受的老年行为体验(如图4所示)。
在一定程度上,老年用户可以将自己在人与人的习惯互中所体现出的社会性的行为特点、领域特质等融入到人与产品的交互系统中,以其最熟悉的方式、最自然的行为与产品进行交互,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以老年用户为中心的人机交互环。
(4)老年产品原型构建
通过老年用户需求拟定、老年用户角色设定、老年行为方式分析,明确老年产品可用性设计的目标和方向,以目标老年用户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为依据,以易学性、交互效率、易记性、出错频率、满意度等老年产品可用性指标为标准,构建基于特定需求和特定功能的老年产品原型。
(5)老年产品可用性测试
老年产品可用性测试的作用是评估老年产品易用性的程度,通过测量老年用户的交互效率以及出错频率检验老年产品的易学性和易记性,进而评估老年用户对于产品的满意度。老年产品可用性测试方法大致有经验评估法、观察法、焦点访谈法、效绩度量法等。老年产品可用性测试阶段的产品原型接近真实产品, 可以仿真模拟各类场景任务,进行多样化测试。可用性测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要针对问题不断修改完善,反复测试修正,直至产品设计的核心任务达成,问题得到解决。
(二)基于老年认知机制的老年视觉信息设计研究—视觉体系支持与实现
如果说老年产品体系解决的是老年“用”的问题,那么,老年视觉体系解决的就是老年“看”的问题。老年视觉体系是老人通过视觉元素利用“看”的形式进行信息的有效传达、情感的无障碍沟通、文化的层次交流,老年视觉体系的核心是老年视觉认知机制,这也是视觉信息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1.老年认知机制
老年用户认知主要是指老年用户从视觉角度对视觉信息符号范式的认知加工过程,主要包括老年用户的前注意机制、形态知觉、时间知觉、深度知觉,以及老年用户在多通道感知输入和效用输出中对感知信息的分类、表示、处理、整合,此外,还包括注意转移和分配、信息加工、多模式关联以及心理表征、记忆与学习、问题求解与推理等。
老年视觉认知机制是老年人通过视觉系统从具象的信息上进行视觉发现、神经跟踪及视皮层处理分类的过程,是视觉通路的一种客观呈现模式,其过程表现为:眼睛对信息发出的光信号产生感应,经过处理在视网膜上留下图像;视网膜将图像上的光信号转成神经信号,再经由视束神经纤维传递至丘脑外膝状体核上,与大脑视觉皮层直接相连,从而引起大脑对光信号的处理追踪(如图5所示)。[4]
2.老年认知要素
老年用户对视觉信息的认知以信息的基本特征为主要对象,视觉信息作为功能、形态、方式的综合呈现系统,具有其特有的符号范式,主要表现为:色彩、图形、布局、形状、以及交互方式等。
3.基于老年认知机制的老年视觉信息设计研究
根据老年群体的生活形态和行为方式,老年视觉信息主要有两大类:导向信息和提醒信息。以老年认知机制为依据、以老年认知要素为对象,结合老年视觉需求,设计老年视觉信息,能够将老年服务体系各子项要素有机串联起来,形成合力,从而使各功能模块发挥最大效应。
(1)老年导向系统设计研究
老年导向系统是指在空间与信息环境中,以系统化设计为导向,综合解决信息输入、识别、传递、输出等任务以帮助老年人在最快的时间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的整体解决方案。老年导向系统要素主要包括图形、色彩、字体、布局、标识与符号、形式、媒体等。
“图形”主要指老年视觉导向信息所承载的图像、图案、图画、图法、图式等;“色彩”主要指老年视觉导向信息的色彩配置、色彩指向、色彩语义等;“字体”主要指老年视觉导向信息的字体大小、形状、布置等;“布局”主要是指老年视觉导向信息各要素的排布和协调;“标识和符号”主要研究老年导向系统标识和符号对老年人的识别率和认知程度,思考标识表现形式对老龄群体信息认知产生何种障碍等;“形式”主要研究老年导向系统的展现方式,从亲和力和人性化的角度研究老年导向系统的外在形式,以及如何使老年导向系统与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产生共鸣;“媒体”主要研究不同的老年导向信息采用不同的媒体介质予以传达,思考导向媒体如何对老年人更具有易读通识性,通过分析研究数据线索提供更有益于老年人识别信息的解决方案。
(2)老年提醒系统设计研究
老年提醒系统是指通过视觉信息提醒老年人完成日常生活的相关事项。主要包括时间提醒、安全提醒、事件提醒、以及特殊服务提醒。时间提醒主要研究老年提醒系统中的时间日期,通过时间日期给予老年人一个准确的时间方位,而时间日期系统在整体的提醒系统中通过什么方式融入进去,以及通过什么方式对老年人予以提醒;安全提醒主要研究公共服务设施中对老年人的安全提醒,思考老年人如何通过必要的提醒维护自身的安全,避免受到危险物品的伤害;事件提醒主要研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记忆力出现问题,如果忘记必要的日程事件必然会对生活造成影响,因此设置老年公寓的事件备忘提醒能及时帮助老年人有条不紊的按照计划生活;特殊服务提醒主要是指在特殊状况下的特定提醒。
(3)老年视觉信息交互设计
老年视觉信息交互设计旨在规划和描述老年信息传达的行为方式。从老年群体角度来说,视觉信息交互设计是一种让视觉反馈信息有效、易用且让用户愉悦的技术,能够将“老年导向”和“老年提醒”两个方面予以系统地规划和整合,从而形成多功能的信息媒体(如图6所示)。
(三)基于社会养老模式的老年环境规划设计研究—环境体系支持与实现
根据具体国情和现实情况,我国目前主要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服务为支撑”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不同的养老模式推动了不同的老年居住环境规划设计。[5]
1.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居住环境规划
居家养老是一种传统型普遍的养老居住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依靠家庭、邻里以及社区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鼓励老人居家养老并尽可能延长居家养老的时间,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国策,将有助于我国缓解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及社会照料支出不断增加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肌能退化、健康状态的改变,老人在住宅内的时间越来越长,对住宅空间环境的依赖程度也逐渐增高,住宅内各项设施的设计和配置水平直接关系到老人的健康与安全。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住宅的空间环境时应参照老年人设计规范,根据老年人生理、心理、行为特征,遵循无障碍、安全性、舒适性、可达性等设计原则,结合老年家庭状况,对老年居家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通用型设计”、以及“多代居”设计。
(1)家庭住宅的“适老化改造”
充分考虑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扰,对老年人的居住空间进行“适老化改造”十分必要。结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等,设计出适宜老人起居生活的空间环境。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会出现身高变矮、弯腰、驼背等生理现象并伴随着视力衰退、色弱等症状,同时行动迟缓、准确度下降这些生理各部分机能的下降导致日常生活中会有诸多不便。此时,普通的住宅设计己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老年人需要的并不是前卫、美观、华丽的设计,而是基于功用性、安全性和适用性的住宅再改造。
(2)通用型老年住宅设计
通用型老年住宅最初由日本开发出来,也称为长寿住宅。所谓通用住宅,就是在设计和建造最初时,树立贯彻老年住宅设计的必要技术措施,把老年人的需要考虑进去,使老年人在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时能增加必要的设施和设备, 使住宅能够随着老年人身体肌能的变化而弹性的改变。这种住宅对青年人来说也有很大的意义,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由年轻进入老年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部分器官的老化,人年老时身体机能仅为20岁时的50%,通用住宅能够通过增减设施来满足人们人生中各个阶段的不同需求, 使人年老时不需要重新对空间进行设计而只是做稍稍改动亦可满足需要。
(3)多代居老年住宅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的居住方式是三代同堂甚至是四代同堂,以利于老人照看孙辈,儿女孝顺老人,通过家庭代际关系完成养儿、养老的过程,多代居住宅形式就是基于此背景而产生的。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不断缩小,当下有条件的年轻人,一般会在结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成立独立的小家庭。而在小孩出世需要老人帮忙照看时,或者父母年迈需要照顾时,又考虑与父母同宅居住或相邻居住。多代居的居住形式既能使老少两代人互相照顾,随时进行感情交流,又不至于使两代人没有自己的私密空间,是较为适合中国人心理的一种居住方式。老少两代人可以根据希望居住的亲密关系选择同居型和邻居型多代居形式。
2.社区养老模式下的老年居住环境规划
社区养老主是指在现代住宅小区内提供生活起居、医疗服务、文化娱乐、交通等综合服务,是对居家养老的补充,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和住宅开发的新理念。
(1)社区养老模式下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要求
社区养老要求设计者在前期的规划设计、景观设计、配套服务实施等方面根据老年人的特征做出一些特殊的改动:第一、符合安全、健康的社区住宅设计规范。从居住区规划设计、社区规划设计、单体建筑设计、户型设计,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的安全、健康社区。第二、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一切从老人行为特征出发, 分析老年人有什么样的身体肌能、心理特征、生活习惯等,确定适宜老年人的设计方案。
(2)社区养老模式下的老年居住环境亲情化、全龄化设计
社区养老既是一个承载着养老功能的社区,也是一个从孩童、青年、中年到老年的全龄化居住社区。社区养老模式下的老年居住环境亲情化、全龄化设计要满足以下方面:第一、在社区规划中应设置部分单独老年公寓,能够满足老年人不愿意打扰子女生活的的需求;第二、在社区规划中应设置部分可拆分的组合形式的户型。即满足老年人相对独立的生活,又可享受子女的亲情关怀以及特殊情况下的需求;第三、在社区规划中设置部分大户型。大户型可以满足父母与子女融洽亲密共同生活的需求。
(3)社区养老体系规划实施策略
社区养老居住环境规划实施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建筑技术规范体系。遵循国家健康社区及老年社区建筑技术规范的设计要求;第二、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健康的服务管理意识,建立系统化社会医疗服务模式。包括在社区内宣传和开展系列讲座、定期免费开展健康咨询、体检与诊断;第三、加强增进健身体系。鼓励老年人健身运动。老年人的健身体系的构成分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主要包括居室空间、社区公园和健身会所等,并与社区内外交通、休闲、局部健身相结合;第四、加强社区文化交流体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以健康向上的文化主题塑造社区的文化氛围。设老年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站等社区文化体系,营造老年文化交流系统;第五、加强立体多维的景观设计体系;第六、完善配套的服务体系。按照我国实际情况,以可持续原则为指导,根据层次细分的不同经济状态和需求,建立健康物业管理与服务配套。
3.机构养老模式下的老年居住环境规划
机构养老模式下的老年居住环境主要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养护机构主要实现以下功能:为自理型、介助型和介护型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心理疏导、紧急救援。[6]从设计的角度来讲,机构养老的老年居住环境规划应该以功能需求为导向,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居住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
老年人对环境设计的要求会有很多方面不同于一般人。在生理方面的各种机能的衰退需要有更多的辅助设施来增强他们的行为能力。由于年老而产生的寂寞和孤独感等心理特征则需要利用室内照明设施和室内环境的配色来缓解。养老室内空间环境中的各种设计,都要依据老年人个人发展的方方面面来进行,“尊老、养老、爱老、疼老、护老”,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机构养老设计中,所有设施必须是有针对性的适老化设计,最终目的就是要营造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建立一种有持续性生活辅助的居住环境。因此,机构养老的空间设计就要考虑到老年人的日常起居、生活习惯、社会交往活动以及文体娱乐等生活的各方面。
(2)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设计
第一,针对身体机能衰退的安全性设计。老年人心理老化与生理老化两方面的影响导致老年人居住安全感下降,对环境的安全需求增强,因此,安全性就成为了机构养老模式下空间设计的基本保障。在机构养老设计中的安全性原则不仅要针对老年人生理状况,而且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合理组织空间关系,给予室内安全感的同时也能够改善老年人的孤独感与危机感。
第二,针对视觉衰退的安全性设计。老年人视觉上的衰退导致其对障碍物的识别能力下降,因此室内空间设计要尽可能做到视觉上的无障碍设计,例如,合理布置光源、增加夜间照明等方式;采用大按键开关,加大字体,提高背景与文字的对比度,帮助老人识别与判断,从而提高安全度。
第三,针对听觉衰退的安全性设计。老年人听觉退化引发的听不清或听不到,会对老年人造成一定的危险。针对老年人的听力特征,在进行设计时,可利用其他感官来弥补听觉障碍,如:增加灯光提示、采用有视觉信号的报警装置等,确保老人迅速了解周围环境的状况,保障其安全。
第四,针对触觉衰退的安全性设计。老年人触觉的衰退也会导致老年人对冷热变得不敏感,对物体表面灵敏反应度降低,不能真实识别物体特征等。在室内空间界面布局上,宜根据老年人触觉衰退特点,对室内界面进行表面处理,其界面的材质选用及造型设计应做特殊处理。室内生活空间的界面应手感温润,无冷硬感,例如可选用透气性较好的天然材质为主的壁纸;界面怕磕碰的位置可使用软包,既温馨又能增加触觉感,同时也降低了安全隐患。
(3)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室内空间的可达性设计
空间的可达性设计是老年室内空间环境的先决条件之一,室内空间之间应尽量保持顺畅,在室内各个空间之间形成“回游动线”,避免过于曲折复杂的交通路线,同时室内走道两侧的家具和墙体上要避免出现形体锐利的凸出物和挂件,地面上低矮物品如脚凳、箱子等不要放在交通路线上,同时增加各个室内之间的开口数量并对其位置进行巧妙调整,以增进视线及声音的联系,从而降低老年人发生意外的几率。
四、结语
面向老龄化社会,创新设计是责任,更是关怀。面向老年产品、视觉信息、居住环境的创新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老年生活模式人性化走向,解决了老年群体在不同养老模式下的安全、舒适、健康和高效问题,满足了老年生理机能和心理需求,有效促进了老年服务体系的稳定、和谐。但是,老年社会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制约,以及相关的不确定性,预想通过设计来构建理想的老年社会新秩序,还需要综合考虑老年社会的体制机制,老年群体本身的多样化诉求,基于中华民族孝文化、家文化、根文化的社会价值观,面向老年生活模式的社会固有的老年照护基础,等等。由此,老年服务体系的创新设计支持与实现是综合性的社会学课题和复杂性的设计学课题,需要多方的协同并进,宏观政策和微观模式相统筹,创新理论和设计实践相结合,以责任和关怀为己任,进一步完善、丰富、拓展老年服务体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真正实现“幸福老年、安康老年”。
参考文献
[1] 王俊, 龚强, 王威. “老龄健康” 的经济学研究[J]. 经济研究, 2012, 1: 013.
[2] 孙颖心.老年心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 [美]Jakob Nielsen.可用性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