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移动网络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5-16 04:27:5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移动网络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移动网络论文

篇(1)

s-mip属于Fmipv6和HMIPv6的综合方案,其设计是两者的结合方案中引入一个决策引擎(DE,DecisionEngine),从而实现智能适配器的转接。S-MIP系统结构比较复杂,该模型是通过对用户移动曲线的用户模型加以深入预测,同时简化了S-MIP的设计结构,其主要目标就在于用户的移动网络之间可以实现在低延迟条件下能够最大化地减少信令负荷浪费。S-MIP的主要目标则是通过预测用户的移动方式来降低切换过程中的延迟性,而这一过程中的移动检测、新地址的转换、地址的唯一性确认和各种更新过程都会导致延误性的增加。S-MIP的用户移动曲线在预测下一个切换过程发生所处的具置,基于这种思想,可以预见系统网络中的移动节点的接入会发送其新的转换地址。而数据链路层的信息数据包,S-MIP还可以预测切换时的确切时间。此外,能够产生地址也是较为繁重的一项工作内容,为了良好解决s-mip系统负担重的问题,使用重复地址检测DuplicateAddressDetection(DAD)方法可自动生成一个独特唯一的新地址,可以避免转换地址成为唯一的试验测试过程。从以上几点来看,s-mip能够完成无缝切换,并通过引入移动模型的概念,移动节点可以只在网络转变即将发生的对端节点发送更新信息,而不需要定期发送,从而减少了信令开销和浪费。另外,S-MIP移动管理模式可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在每一个节点加入移动模式的学习组成模块和一个网络单元实体均可予以执行的一个相关移动管理协议数据包。

S-MIP移动管理模型研究

篇(2)

二、旅游移动网络营销的现状

移动技术永远改变了旅游业,旅游移动网络营销的主要形式是手机网站和手机APP,前者是通过相关网站搜索来获取有关的旅游信息,后者便是安置在手机上的客户端软件阅读和下载有关信息,不同软件所提供信息类别是不一样的,每个软件会有不同时间的更新,在更新之后,数据相对保持最新的一个状态。根据数据表明:全球中17%的旅客会在移动网络上搜索旅游的相关信息,12%的旅客会下载一个相关的手机APP,3%的旅客会通过手机APP预订旅游产品,3/4的旅客在旅游过程中会使用移动设备,2/3的旅客表明他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倾向于使用移动设备来进行搜索、浏览和预订旅游的相关信息。并且,许多旅客习惯于通过搜寻免费无线网络进行相关信息查询。根据有关数据,旅客中54%的人有一台智能手机,74%的头等舱或商务舱旅客和经常乘坐飞机的旅客拥有智能手机,旅客计划好了行程之后,在机场等待候机时,75%的智能手机用户会使用他们的设备连接到机场的一个免费无线网络,登录多个旅游APP对自己的旅程情况进行查询。在Appstore的海量App中,有5%的App是关于旅游的。随着旅游移动网络营销的发展,旅游类App大致可分为三类:

1、查询预订类。

这类APP不仅可以随时查询车票、机票、酒店、景点、门票、餐饮、娱乐等相关信息,还可以在线进行预订。代表:携程网网、去哪儿网、艺龙网、同程网。

2、社交互动分享类。

这类APP可以在线结伴交朋友,寻找路线相同的朋友一起进行旅行或者合住客栈酒店,并且可以随时通过编辑自己旅途中的图片文字,分享自己旅途中的趣事。代表:蚂蜂窝、穷游网、面包旅行、百度旅游。

3、地图导航类。

这类APP能够随时查询当前所在位置到目的地的步行、公交车、自驾的路线,还能够查询实时路况及周边美食、景点、银行、自动取款机、超市、厕所等信息。代表:百度地图、谷歌地图、德高地图。比起电脑网络预订和手机网站预订,APP最大的优势在于可实现随身随时随地预订,更方便、快捷,更符合用户的需求。最新数据表明,用户通过手机APP预订酒店机票、查询周边路线景点、进行旅行分享,促进了直接预订旅游产品。每月使用手机预订旅游的旅客数量大致以30%的比例上升。优秀的预约体验已成为APP竞争的一个标准,但要在众多APP中占有地位,个性化信息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三、旅游移动网络营销目前存在的问题

1、目前旅游移动网络营销存在的很大一个问题是许多旅游APP仅支持IOS系统,不支持Andriod系统。

依据2014年的数据,尽管An-droid使用者手机使用量平均算来远远低于ISO使用者的,可Android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的数量达85%,iOS仅为11.9%,Andriod系统在整个旅游APP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很多旅游APP没有抓住这一客户群并且失去了这一重要客户群。

2、旅游APP不能反映移动旅游同步、互动的、流动性。

旅客在旅游过程中,无论是景点门票信息、商家美食信息还是行程记录分享,游客随时随地都有着查询、分享和互动的需求,大型公司往往只关注用户的查询、订票信息,而忽略了用户需求中的共享和交互性。

3、旅游APP不支持离线下载且网络不稳定。

旅客在旅游过程中会随时随地地查询与旅程相关的信息情况,而在旅客数据流量用完或者没有Wi-Fi的情况下,没有离线下载的功能,旅客无法进行景点、门票、地图、路线的查询。

4、酒店信息不全、定位不准确。

旅客在无论在进行旅程前或是在旅程过程中都会查询目的地的酒店信息,而在众多酒店旅游APP中,例如去哪儿、艺龙、Booking、Agoda等等,酒店的信息都不全,定位有时也会出现不准确的时候。

5、旅游APP用户界面过于复杂、结构与PC端不兼容,需要针对自身的特性对其进行改进。

如今的智能手机4寸左右大的手机屏幕容不下太多内容,相对电脑端较小很多的屏幕,广告表现力不足、页面内容复杂,PC端的用户管理功能在手机APP就难以实现,旅游手机APP带给用户的体验格外重要。有关人员在测评过程中发现,许多APP界面过于复杂、导航不清晰,部分APP更是经常出现闪退,这些都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6、营销模式过于简单,手段单一。

当前旅游移动网络营销只是限于旅游信息的查询、会员积分促销等,营销模式太简单,手段单一。旅游公司与手机旅游APP的合作太浅,仅停留在了简单提供信息的层面,并未展开一个体系的营销合作。例如,与携程合作目前仅在度假产品的表面,尚未进行过深入的合作。携程网想依赖带来的流量,为自己的企业的成长,去哪儿携程的合作是稳定的旅游市场,为可能即将IPO铺路。

四、旅游移动网络营销未来发展趋势

1、以旅客为出发点,设计更加人性化的、方便旅客在手机上进行的旅游APP。

同时优化人员和设备的管理,通过硬件和软件的开发部署和升级,进一步地优化客户体验,同时优化技术、尽力降低管理成本。在旅游手机APP方面,更好地改善技术、解决技术问题,让旅游APP图片加载速度更快,经常闪退等现象不再出现。

2、旅游类APP离线下载功能普及。

在这个无论是手机3G、4G网络,还是免费无线WI-FI都高度覆盖的地方,还是有一些地方没有手机信号也没有免费无线WI-FI,旅游类APP离线下载功能就显得特别重要。目前只有小部分的旅游APP支持离线攻略下载,在这样一个发展趋势里,旅游类APP离线下载功能普及就特别重要。

3、旅游移动网络营销自己独有的一个战略将形成

旅游手机APP内容将会简化,旅游移动网络营销不是单一地复制电脑端的东西,而是要形成自己独有的一个方法。例如游记类的APP,电脑端用户有足够的网络流量和时间精力去阅读大量的图片、文字、视频。而手机APP的用户更多地是需要方便、快捷的体验,这部分用户在手机流量、时间精力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旅游手机APP在这一块上应该更多地优化,形成自己独立的一个方式,以致于电脑端与手机APP端各自独立发展,形成互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旅游网站企业进一步优化营销推广方法手段。

一是与各大主流的手机品牌进行合作,做一个手机出厂安装的项目,将自家的旅游手机APP安装在出厂手机内,进行捆绑安装,从而扩大旅游APP的知名度、提高用户使用量。二是与主流的第三方应用合作,在手机用户下载第三方应用时,进行广告,推荐下载相关的旅游手机APP应用。三是与热门景区合作,例如在售票处张贴微信公众号和APP下载地址的二维码,旅客可拿起手机立即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号或者直接通过扫描下载地址的二维码进行下载相关APP。

5、旅游类APP尤其是社交分享类游记旅游APP日趋增多。

在这个分享至上的年代,旅客们往往喜欢用文字和图片来记录旅程,与此同时,更希望有人与之进行交流互动,甚至希望能用视频记录下每段旅程的美好时光。旅程中好的文字图片都会以游记的形式通过相关的旅游APP即时分享给大家,而且这样的用户会越来越多,还会出现专门的摄影师旅行家的分享群体,写得好的游记也就越来越多,这群专业的旅行家,以旅游为主题的游记类APP用户已经被视为自由、有格调、有品位的用户标签,而没有人会拒绝这样的标签。这类社交分享类的游记类APP的用户数只会日趋增多。

篇(3)

2基于三维象限分析法的IR质量测评

2.1数据收集与象限分析方法

本文以2013年财富500强公司的移动网站为评估对象,根据表1中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基于一致性原则,统一采用安卓手机分别访问各企业移动官网,检索世界500强公司的中英文名称,并查看首页结果界面,并点击进入官方网站,当网址中有字母“m”或词“mobile”等移动网站标志时,即将其标记为移动网站。国际公司以英文网站为评估对象,中国公司以中文网站为评估对象。基于上述规则,2013年财富500强公司中仅85(约17%)家公司存在移动网站,其中有6个网站无法转换为英文,2个网站访问受限,最终实际选取的网站数量为77个。需要说明的是这77家公司移动网站的选定与所使用的移动设备及评判标准有关。有些公司存在移动友好的网站,但鉴于网站自身转码的功能设置,本文并未将其纳入移动网站范畴。象限分析法是选取事物的两个重要属性作为分析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分析的一种图形分析技术。本研究对传统的二维象限分析法进行了拓展,选用“网站易用———信息有用性”作为二维基础,并增加对话回路这一测评项进行拓展,用气泡的大小表示。为了便于对比分析,还选取全球平均水平作为基准。该图由网站易用性和信息有用性组成二维空间,X轴表示网站易用性得分,Y轴表示信息有用性得分,X轴和Y轴分成4个象限。下面对4个象限所表示的意义做详细说明。象限一,根据测评结果将企业划入象限一的范畴,表明企业移动网站易用性和信息有用性得分都相对较高,表示该企业移动官网的信息服务质量较高。象限二,根据测评结果将企业划入象限二的范畴,表明企业移动网站易用性得分相对较低,但信息有用性得分相对较高,表示该企业移动官网技术支持不足,但所披露的信息满足了投资者的需求。象限三,根据测评结果将企业划入象限三的范畴,表明企业移动网站易用性得分相对较低,且信息有用性得分相对较低,表示企业移动官网不能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体验,同时其所披露的信息无法满足投资者需求,总体而言企业移动官网不能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

2.2实证结果

评指标体系对财富500强企业移动官网中选定的77个样本进行数据收集,鉴于77家企业数量偏多,不适宜采用象限分析法,在本研究中以国别为分类标准将77家企业归为13类,并采用公式(1)、(2)进行测评计算得到测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全球”表示各国的均值。第一,企业移动网络投资者关系质量测评结果主要分布于一、二、三象限,说明企业通过构建良好的移动官网能获取较好的信息披露效果,只要企业构建了移动官网,其信息有用性和网站易用性就会对投资者关系管理有所贡献。第二,网站易用性得分相对较低的企业其信息有用性得分也偏低,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即使构建了移动官网,但如果没有对用户体验给予足够的重视,投资者能获取的有用信息也是非常受限的。第三,大气泡主要集中于第一、二象限,可推断对话回路与信息有用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当信息有用性得分高时,对话回路得分也较高,这说明如果一家企业非常关注移动网站的信息质量,通常情况下也会关注与投资者的联系与互动。总体而言,在国别分布上显示了欧洲国家的企业相对而言更看重移动官网建设,较好地利用了该渠道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其他地区的企业则不然,表现得极为明显的主要为韩国、美国和日本。美国属于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韩国和日本也位列亚洲经济最发达国家之列,这3个国家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也非常发达,出现该结果可能与三国社交网络异常发达导致企业将主要精力投放到社交平台而忽视了移动官网的建设有关。

篇(4)

在很多用户看来,互联网的入口是搜索引擎,而不是一个个内容站点。尽管如此,现有的著作权法的立法者还是相信,将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定位为“渠道”,而不是“内容”提供商,能够在它和被链接网站(著作权人)之间维持一种利益上的平衡。那些自愿选择对公众开放的内容提供商也的确接受了这样的制度安排。搜索引擎服务商帮助被链接网站扩散作品,从而获得更多的公众注意力;被链接网页的地址和内容得以完整呈现,这保证被链接网站能够从网页浏览量的增加中获得相应利益。如果被链接网站不满意这一安排,则可以利用在网站Robots协议中排除搜索引擎的网络爬虫机器人。主流的搜索引擎服务商大致遵守这一习惯。在移动网络时代,毫不奇怪,“今日头条”、UC浏览器等移动终端应用也纷纷与电脑网络时代的搜索引擎服务商类比,强调自己是在提供一种渠道(或聚合平台)服务,而非内容提供商。

这样,它们就可以摆脱了著作权法上严厉的直接侵权责任的威胁。不过,从著作权法的角度看,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各种应用所提供的搜索平台服务与传统的搜索引擎还是有较大的差别:首先,在移动网络下,包括搜索引擎服务在内的各种网络应用对于独立第三方浏览器的依赖不复存在。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使用个性化的浏览器,可以任意定义用户界面和功能菜单。电脑网络时代内容提供商对浏览器呈现作品方式的合理预期,在移动网络时代不复存在。内容提供商无法再预知各种手机应用的界面将如何呈现自己的内容,因而无法预知作品传播过程中自己的商业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其次,移动网络客户端运算能力与阅读界面的限制,导致“渠道”和“内容”的关系被重新定义。

如我们所知,手机或平板电脑的界面比较小,浏览器在呈现网页时不再像电脑界面那样充分地呈现一些次要的信息,比如网站标志、网页地址等。即便这些内容勉强以很小字体呈现,也难以引起用户注意。这反过来促使用户更依赖于聚合应用的渠道,而忽略了内容提供商的重要性。如果移动终端应用的设计者进一步滥用自己对于浏览界面的控制,会进一步强化用户对“渠道”的依赖。比如,最极端的做法是,不在浏览界面上呈现内容提供方的地址,不呈现页面上的特征性内容,等等。这样,内容提供商的角色被淡化,“渠道”服务提供商喧宾夺主,成为真正的控制者。

最后,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变革也导致内容提供商地位不可避免地衰落。传统的内容提供商能够提供的信息量有限,而聚合型网站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汇聚众多内容提供商的内容链接,大大改善了用户的虚拟的访问体验。比如,如果“今日头条”可以不加限制地链接所有内容网站,它给用户带来的体验就是“今日头条”几乎能够提供互联网所有的内容。

另外,搜索引擎服务商根据用户个人偏好推荐内容的网络技术和商业模式已经非常成熟。这使得大而全的网络内容聚合服务提供商也能够迎合每个受众的个性化需求。用户越多,服务商的声誉愈隆;而新增用户服务所需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此类聚合型平台呈现出很强烈的“自然垄断”趋势。市场上能够生存的“渠道”很快就具有了支配地位。分散的内容提供商与它进行版权交易谈判时,谈判能力必然被削弱。内容服务商要获得聚合型平台那样的控制力,必须收集海量的内容。这需要支付巨额的交易成本,对绝大多数内容提供商都是不可想象的。理解上述移动网络技术进步的大背景,对于我们理解聚合型网站所引发的版权问题,非常有帮助。移动网络的普及,导致那些被贴上“渠道”标签的聚合型网络应用削弱甚至取代了“内容”提供商的角色。相应地,“渠道”服务提供者从作品传播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也超过传统的“渠道”服务提供商(比如基础通讯服务、传统搜索引擎提供商等)。“渠道”和“内容”边界模糊之后,著作权法下强化“渠道”服务商的著作权侵权责任的压力就迅速增加。接下来,本文对移动网络环境下比较典型的“加框链接”和“网络转码”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揭示著作权法应对网络技术进步的合理措施。

二、名实不符的网络加框链接

所谓加框链接,是指“设链者将自己控制的面向用户的网页或客户端界面分割成若干区域,在其中部分区域利用链接技术直接呈现来自被链接网站的内容。用户在浏览被链接内容过程中,依然停留在设链者控制的页面或客户端界面上。这样,用户所获得的浏览体验与设链者自己直接提供相关内容时的体验大致相当……在具体案件中,设链者对于设链页面的技术干预程度不尽相同,这可能使得其链接行为实际上处于普通链接与加框链接之间的模糊地带。比如,设链者可能不完全屏蔽被链接网页内容,但是在被链接网页上设置显著的返回按钮引导用户返回设链者的搜索界面。”加框链接的争议在传统互联网络中就已经存在,但是在移动网络时代更加突出。如前所述,移动网络用户基于内容聚合型应用获取版权内容的习惯更加明显。聚合型应用即使不采用极端的加框链接技术,只要最低限度地维持浏览框的存在,并向用户提供方便地回到该应用的主界面的快捷键,就能够维持相当的用户粘性,并最大限度地切分作品传播所带来的利益。加框链接使得终端用户可以通过设链者提供的客户端直接访问第三方网络资源,而无需跳转到该第三方控制的网页界面。

依据现行著作权法和相关司法解释,最有可能限制加框链接的是所谓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不过,“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采用所谓的服务器标准。直接侵权人只有将版权作品上传到服务器上并对外提供,才侵害此项权利。“被链接作品的信息网络传输行为由被链接网站完成,而作品的呈现或播放由用户或被链接的站点完成。这两类行为都没有设链者的直接参与。沿着这一思路,著作权人无法追究加框链接的设链者的直接侵权责任。”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法院可能通过两种变通的途径追究加框链接者的法律责任。其一,先推定设链者自行上传了版权内容,然后要求设链者举证。法院对反驳证据提出很高的要求,最终导致设链者无法该推定,从而被迫承担直接侵权人责任。其二,在著作权法之外,追究设链者所谓的不正当竞争责任。不过,这两种变通途径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著作权人或被链接网站未必总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难以利用现有著作权法禁止加框链接的情况下,希望阻止加框链接的内容提供方,可能会采取技术上的反盗链措施阻止外部的加框链接,或者在网站的Robots协议中排除已知设链者的网络爬虫机器人的访问。反盗链措施并不一定符合著作权法上的“技术保护措施”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因而该保护措施本身可能无法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这样,盗链与反盗链就可能演变成丛林规则主导的无聊游戏。在Robots协议中排除网络爬虫机器人,具有法律上的效果。尊重Robots协议可能被视为整个网络行业的习惯。如果法院愿意,很有可能将遵守Robots协议视为所谓的社会公德或商业道德,从而对当事人产生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一旦设链者的网络爬虫被Robots协议排除,则事实上导致设链者不再能大规模获取内容提供方网站的作品信息,也就无法从事类似“今日头条”的实时的作品推荐阅读业务。不过,通过Robots协议排除的只是网络爬虫机器人,法律承认这一排除的效力并不等同于否定加框链接的合法性。

如果设链者采用人工浏览并设置链接方式,依然可以规避Robots协议的限制。上述分析表明,现有的著作权法选择忽略加框链接与普通链接的技术差异,导致著作权人并不能非常有效地阻止设链者利用加框链接从作品传播中获得实质性的利益。在移动网络的著作权人或用户看来,设链者利用加框链接在自己控制的客户端或页面展示来自第三方站点的版权作品,与设链者自己上传并对外提供作品,并无本质差别。这一结果明显不合理。立法者应当放弃严格的“服务器标准”,使得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的控制范围在适当情况下延伸到加框链接。这样,著作权法才能避免陷入过度技术化的泥潭,能够及时适应技术的发展变化,重新恢复作品传播过程中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

三、跨越网络边界的转码行为

到目前为止,移动网络终端与传统电脑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存在实质性的差异(尽管这一差异在迅速缩小);相应地,移动网络终端的操作系统、浏览器等应用与个人电脑有相当的差别。因此,很多面向电脑终端的网页无法在手机端的浏览器正常显示。于是,一些内容聚合服务的提供商利用所谓的网页转码服务来跨越两类网络终端之间的技术鸿沟,使得移动网络客户端用户也能够比较满意地浏览传统网站的网页。内容聚合型网站在提供转码服务时,除了弥补移动网络终端技术性能上的不足、改善用户体验外,更有商业模式上的考虑。在转码过程中,聚合型应用常常有选择地剔除原网站的附带信息,比如原网站特征信息、广告、补充内容等等。转码者对原网站内容的改动,必然会影响到原网站的利益。原网站既可能提出著作权侵权指控,也可能提出与著作权无关的不正当竞争指控。由于著作权人既可能是被转码的网站,也可能独立于该网站。因此,这两类指控经常是相互独立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理解后文的分析思路有重要意义。后文仅仅关注著作权法问题,对于反不正当竞争问题不再讨论。技术上,转码可以通过临时复制和永久复制(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较长时间的复制)两种方式实现。

所谓临时复制,即转码者根据移动网络客户端用户提交的访问请求,临时在服务器端复制被转码的网页文件并转码,然后将转码后的数据传输给用户。在用户获得有关数据实现浏览后,转码者服务器随即删除转码过程中临时保存的文件数据。所谓永久复制,是指在完成转码服务后,服务器端较长时间保留转码后的文件;其他用户有相同访问请求时,再次向该用户提交该转码后的文件。显然,转码者在服务器上保留转码后的文件,可以避免重复转码行为,节省服务器资源,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在著作权法下,分析转码行为是否合法,首先要看转码者是否从事了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复制或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然后再看它是否有合理使用之类的侵权抗辩。

如前所述,转码者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复制(临时或永久)转码的内容并通过信息网络传输。因此,转码行为的确落入了著作权法限制的行为类别之中,有侵害著作权的可能性。接下来的问题是,此类复制和后续的网络传输行为是否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合理使用。这一问题并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

在移动网络与传统电脑网络壁垒森严时,两个网络实际上代表着界限分明的两个市场。移动网络的转码服务使得大量移动网络用户能够自由浏览版权作品,而这些用户原本并非著作权授权时计算在内的目标群体。换句话说,转码行为实际上人为地扩大了版权作品的受众范围,而著作权人并没有获得额外的市场利益。其中的道理就像,著作权人授权他人通过无线电视网络公开传播节目,而互联网服务商通过转码使得网络用户在电脑上也能同步收看该电视节目。因此,在移动网络发展的早期,转码服务可能大大超出著作权人的预期,对著作权人的市场利益有实质性的影响,不应被认定为合理使用。因此,并不奇怪,在盛大文学有限公司诉百度公司案中,一审法院指出:“百度公司以WAP搜索方式提供涉讼作品内容的行为使用户无需访问第三方网站即可完整获得内容,其已超出了提供搜索引擎服务的正常范围,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免责情形……百度公司直接、完整地将涉讼作品放置在其服务器上,由用户以点击小说搜索方式向用户提供涉讼作品,该行为属于复制和上载作品的行为,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构成直接侵权。不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移动网络客户端性能大幅提高,移动网络与传统网络之间的物理界限逐步缩小。这时候,用户通过移动网络终端访问传统电脑网络的障碍几乎消失,转码服务不再起到联通两个独立市场的巨大作用,更多地是改善客户端显示效果或用户体验。

移动网络与传统电脑网络的融合趋势,也导致著作权人产生统一的市场预期。在发放版权许可时,著作权人就预期到被许可对象将同时向无数的移动网络用户传输作品。这时候,如果转码服务只是起到帮助被许可人更有效传播作品的作用,而没有突出成为独立的传播者,则这一行为被视为合理使用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不过,这里的前提依然是,转码服务依然应当谨慎保持被转码网站的完整性,不然转码者本身可能被视为独立的内容提供者,而无法获得合理使用抗辩的庇护。有些人可能会拿那些与转码行为十分接近的“服务器缓存”行为来类比移动网络转码行为。“服务器缓存”,是网络服务提供商为了提高网络访问速度,在自己的服务器上临时存储用户访问的网页的内容,在遇到后续相同的访问请求时,直接向用户提供缓存的页面。在符合严苛的限制条件的情况下,缓存行为被视为合理使用。这里的限制条件具体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提供网络传输效率”而“自动存储”、“未改变自动存储的作品”、不要影响原网络服务提供者获得反馈信息、根据原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服务变化及时做相应调整等。从著作权法的角度看,这些限制性条件与其说是为了保证缓存者不改变被缓存网页的内容,还不如说是为了避免缓存者成为独立的“内容”提供者。因为著作权法关心的是行为人是否复制或传输作品,至于是否影响被缓存者获取信息、是否改变诉争作品之外的网站信息等,与著作权法所控制的行为并无直接关联。转码服务与“服务器缓存”对于著作权人市场利益的影响有很大差别。“服务器缓存”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用户的访问体验(速度更快),但是并没有增加了网络受众的范围,因为相关受众在不存在缓存的情况下,原本就能够通过缓存者提供的基础网络服务获取相关作品。因此,“服务器缓存”在一定条件下被认定为合理使用,是可以理解的。

在移动网络与传统网络之间界限分明时,转码服务则实质性地增加了作品的受众范围,违背著作权人的预期。如前所述,在移动网络和传统网络逐步融合后,转码服务可能不再实质性改变受众范围,与服务器缓存对著作权人利益的影响程度更加接近了,因而有可能被认定为合理使用。国内学术界有意见认为,临时复制和永久复制所对应的两种转码方式的著作权法后果不同。前者是临时复制,不受著作权法约束;而后者则起到替代原内容提供商的作用,应当被禁止。认为著作权法不应将“临时复制”视为“复制”的意见,常常强调临时复制本身“时间短暂”、“没有独立的经济价值”、网络用户浏览过程中的临时复制合法等理由。其实,著作权法上的复制,时间长短并无一定标准;能够实现网络浏览的临时复制居然没有独立的经济价值,不合逻辑;用户浏览过程中的临时复制合法,并不妨碍临时复制被认定为著作权法上的复制。对前述反对将临时复制视为复制的意见的进一步反驳超出本文的范围。从转码服务实现商业目的的角度看,转码服务过程中的临时复制或永久复制的区分,只在技术层面有意义,在法律上没有意义。如我们所知,对于著作权人和终端用户而言,这两种转码服务的客观后果都是使得原本不能访问或不能以满意方式访问版权作品的用户得以访问或接触该作品。临时与永久复制,只是增加或减少转码者的服务器负担;对于著作权人或网络用户而言,转码者究竟是临时还是永久复制,很难查证,也漠不关心。因此,临时与永久复制的差别可以忽略不计。就像Areo案中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在忽略被告通过“单个天线加网络”的传输与传统有线电视网路传输的技术差异时所说的那样,该技术差异对于用户而言并无意义,对于广播者也没有意义。很难理解这种对终端用户和广播者而言都无法感知的技术差异为什么在法律上却是关键的。回到本文关注的转码服务,如果永久复制的转码应当被禁止,那么临时复制的转码也不应例外。

篇(5)

(1)用户管理:实现用户的注册、登录和资料维护等功能。

(2)频道管理:建立频道,删除频道等功能。

(3)对讲管理:对讲内容,对讲内容收听,对讲内容重听,删除对讲内容等功能。

2系统概要设计

网络对讲系统的所有功能中,如何实现实时语音对讲是系统开发的难点和关键。一般说来可以通过Socket编程,自定义应用层协议,通过服务器中转语音发送的办法,实现一对多的语音广播。但是,这种实现方法的有如下缺点:

(1)需要使用长连接。长连接指客户端和服务器长时间保持着连接,以便随时收发对方消息。长连接的方式客户端的数据流量和功耗要求非常高,不太适合应用与移动终端的开发。

(2)开发难度大。要全完自定义应用层协议,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和解决很多问题,实现困难。

(3)开发的时间成本高。

(4)系统的耦合性高,不利于系统的扩展和维护。那么,有没有一种已有的协议实现一对多的数据推送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MQTT协议。MQTT协议:(MessageQueuingTelemetryTransport,消息队列遥测传输)是IBM开发的一个即时通讯协议,有可能成为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协议支持所有平台,几乎可以把所有联网物品和外部连接起来,它被用来当做传感器和致动器的通信协议。该协议是为大量计算能力有限,且工作在低带宽、不可靠网络的远程传感器和控制设备通讯而设计的协议。

MQTT协议具有以下主要的几项特性:(1)使用/订阅消息模式。(2)对负载内容屏蔽的消息传输。(3)使用TCP/IP提供网络连接。(4)有三种消息服务质量。“至多一次”,消息完全依赖底层TCP/IP网络。会发生消息丢失或重复。这一级别可用于如下情况,环境传感器数据,丢失一次读记录无所谓,因为不久后还会有第二次发送。“至少一次”,确保消息到达,但消息重复可能会发生。“只有一次”,确保消息到达一次。这一级别可用于如下情况,在计费系统中,消息重复或丢失会导致不正确的结果。(5)小型传输,开销很小(固定长度的头部是2字节),协议交换最小化,以降低网络流量。(6)使用LastWill和Testament特性通知有关各方客户端异常中断的机制。目前,MQTT协议被大量用在移动终端客户程序的消息推送领域,相关的技术资料比较丰富。基于以上特点,在开发基于移动终端对讲系统时,使用MQTT协议作为服务器和终端的消息广播协议是非常好的选择。当然,只是MQTT协议是不够的,为实现本系统的功能还要用到其他技术包括:HTTP协议、移动终端开发技术和服务器开发技术。

3系统架构设计

移动网络对讲系统,采用松散的系统结构,整个系统由Web服务器、MQTT服务器、移动终端和PC端四部分构成。其中,Web服务器负责数据库管理、语音文件存储、提供语音下载、向MQTT服务器推送语音描述信息等功能。MQTT服务器负责语音文件描述信息;移动终端负责语音的采集与编码,语音上传,数据更新请求的发送,用户交互界面呈现等;PC终端主要负责通过服务器的管理平台,对数据进行管理,对磁盘进行优化等工作。系统各部分应用的协议和数据收发关系,Web服务器也作为MQTT的一个终端和移动端共同关注MQTT服务器的某个主题(频道),当Web服务器收到移动端上传的语音后,生成包含语音长度,语音存储地址,发送人等基本信息的描述信息,然后以JSON格式发送到MQTT服务器,MQTT服务器自动将收到的语音描述信息下发到每一个移动端,从而实现语音描述信息的广播。在系统的实际工作中,系统各部分进行传递的数据格式在实际的应用开发过程中,可以使用XML来替代JSON和HTML。移动网络对讲系统的主要工作流程如下:某移动端采集语音并上传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存储语音文件并在数据库中记录语音信息,然后使用MQTT协议将语音描述信息发送给MQTT服务器的指定频道,MQTT服务器将该描述信息广播给全体关注了该频道的所有移动端,移动端收到语音描述信息后,根据描述内容到Web服务器下载语音文件并播放语音。综上所述,利用MQTT的关注/机制可以很好的实现一对多的语音文件描述消息群发,大大降低系统的开发难度。

篇(6)

基于不可靠移动网络的消息系统,是目前移动互联网及时通讯研究的热点,无论是消息推送,还是IM等及时通讯应用都涉及这个方面的问题,如何保证消息及时有效地送到用户是研究的关键。从技术上,消息的送达主要有2类技术,一类是客户端轮询,即客户端不断地发送请求获取新内容;另一类是推送,即服务端在有消息内容时将消息推送到客户端。轮询实现比较简单,即客户端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向服务端请求,获取新的数据,目前这种方式在当前互联网上的消息应用中较为普遍。但这种方式在移动网络下存在较多问题,如果设置时间间隔太长,会造成消息的及时性不够,如果设置太短,会造成较大的数据流量,移动网络目前的流量成本还比较高,另外对移动设备的电量消耗较大。而推送方式采用长连接的方式,有效地避免了上述问题,但是,由于移动网络的不稳定性,在长连接情况下没有传统网络稳定,客户端时有掉线。因此笔者在参考推送模式和XMPP(ExtensibleMessagingandPresenceProtocol,可扩展消息与出席协议)的基础上,借用轮询请求的方式,实现消息的有效回执,同时采用重试链接的方式回避长连接的不稳定,在传统的推送基础上加了重发机制。该消息系统在架构上由客户端、服务端和数据层构成,各层由不同子功能模块组成。客户端主要为用户提供交互操作的界面,包含消息回执、消息显示等模块,其核心是客户端收到消息后,根据消息体的相关属性决定消息是否需要回执,采用何种模板进行消息体的展示。服务端由多台基于Openfire的IM服务器集群、Zookeeper集群以及消息待发队列和重发队列组成,用于处理、转发及重发客户端消息、接收客户端消息回执、监听客户端状态等。此外,还包含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用于访问缓存数据库。数据层用于存储来自应用系统的相关数据和用户状态,其中缓存数据库主要存储用户信息及离线消息等,Zookeeper集群主要存储IM服务器集群的共享数据。

1.2各模块功能

1)客户端消息回执模块用于构造并发送客户端消息回执。当客户端成功接收在线消息或离线消息时,立刻向服务端发送“成功接收在线消息”或“成功接收离线消息”的回执,告知服务器客户端已成功接收到消息,不用重复向其发送此消息,服务端的业务层根据回执的情况对消息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

2)客户端消息显示模块根据消息类型对消息予以不同的显示。消息主要分为普通消息、多媒体消息、联动消息3类,客户端消息显示模块根据上述的类型,从消息弹出方式、消息字体颜色、消息的联动等方面进行不同的处理。比如消息是否需要弹出、客户端收到消息的声音模式以及该消息内容是否进行下一步联动操作。

3)服务端消息处理模块主要负责接收客户端的消息回执,当该模块接收到客户端的消息回执时,表示客户端已经收到该消息,后续对该消息进行完整的事务处理,把该消息从待发队列移除,同时置该消息状态位为已发送。

4)服务端消息处理推送模块主要根据消息接收者的状态实行不同的消息发送策略,同时根据消息的内容和形式组成不同的消息体,便于客户端进行消息的显示,同时提供其他应用服务器能够通过IM服务器向客户端推送消息接口。

5)服务端消息重发模块用于重新发送未成功送达客户端的消息。服务器端维护一个重发队列保存其发送过的消息,当收到回执时则从队列删除相应消息,若未收到回执,则在计时器周期遍历重发队列时重发此消息,以此来提高服务器端向客户端发送消息的可靠性。服务器端根据消息的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级别的重发策略,越重要的消息重发的频率和次数越高,多级别的重发策略便于定制,更为灵活。

6)服务端状态管理模块主要是维护客户端的长连接状态,如客户端上线、离线、暂时不接受某类消息等,该模块对消息推送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7)数据层的数据存储模块主要是对消息内容的保存和用户连接状态的存储,由于消息的量比较大,文件大小较小,采用缓存机制可以有效降低磁盘IO吞吐消耗,缓存机制的读取和存储速度较快,有效地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

1.3重发策略分析

保障客户端的消息接收是本文的关键,难点在重发策略。消息重发策略包括服务端消息重发策略及客户端消息回执策略。为支持服务端消息重发功能,IM服务器需要维护一个消息重发队列,当IM服务器推送完成一条消息后,将该消息从待发队列中移到重发队列,IM服务器检测客户端的在线状态,如果在线,则立即发送,同时待成功收到客户端的回执时从重发队列删除相应的消息,如果不在线,则将消息存为离线消息,标识消息的发送时间和已发送次数。IM服务器采用集群方式,各个IM服务器需要共享同一个消息重发队列,本文借助Zookeeper实现消息队列的共享与同步。Zookeeper是通过选举产生leader和follower,其算法正确执行的前提是有一半以上机器正常工作,每台机器部署一个IM服务器及一个Zookeeper服务器,各IM服务器之间进行负载平衡,各Zookeeper之间进行数据同步,IM服务器优先从本地Zookeeper存取数据。各机器中只有一台机器作为主服务器,其余作为从属服务器,主服务器负责消息的重发。计时器控制消息重发,要求重发队列中的消息至少包含消息体、已重发次数、上一次发送时间等数据。当执行计时器任务遍历重发队列时,若某消息距上次发送时间超过阈值则重发此消息,并修改消息最后一次发送时间以及已发送次数,当某消息发送次数达到设定的上限时就将其存为离线消息,待用户登录以后再接收此消息。

2消息系统实现

本系统在完成设计后,笔者搭建了一套测试系统,该系统服务端采用4台2CPU/4G内存机器做IM服务器和3个Zookeeper集群,1台2CPU/8G内存的服务器作为数据存储的redis服务器。同时选取了目前市场比较主流的中国移动2GAndroid手机1台,中国联通的3GAndroid手机终端1台。在应用搭建完成后,分别在2G、3G网络下,通过服务端进行了100、1000、1000、10000条消息向客户端推送,一种情况是消息没有重发和回执策略,另一种情况采取5次的重发策略和消息回执策略,特别是2G(不稳定)的网络,通过提升重试次数,大大增加了消息的投达能力,消息到达率由80%多平均提升到96%左右,而在3G网络下,消息的到达率也平均有90%提升到98%左右。同时由于有了消息回执机制,服务端显示的消息到达条数和客户端实际收到的消息条数是一致的。而没有采用消息回执策略的,客户端实际收到的消息大概是95%左右,有5%的异常情况。进一步分析各种失败的消息情况,可以看到重试间隔时间越长,消息的失败率越高。从测试报告可以看出,系统的重试间隔时间在一定范围内,成功率比较高,随着时间越长,成功率显著下降。因此重试间隔也有一定的限制。

篇(7)

2无线网侧对于MOS值的影响与优化

无线网侧对MOS值的影响及优化主要是通过对空口Uu的相关参数的检验,包括空口参数及无线环境两个方面的研究。

2.1空口数据传输质量相关参数

分析检查手机和NodeB之间的内环和外环功率控制过程。在不影响网络系统容量的情况下,手机和NodeB之间的语音信号采用适当的功率控制过程,可以有效地减少语音数据传输误码。大量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网络系统内环和外环功率控制过程达到系统设定要求,对MOS值的影响不大。空口无线侧通过调节防止传输抖动参数Framediscard来降低误码块。针对不同的传输设备和传输中继情况,应设定与其传输条件相符的防止传输抖动参数值,从而达到减少传输误码块提高MOS值的目的。表3是定点测试时,在防止传输抖动参数设定不同值时相应的MOS值变化,可以看出该参数选取27时,对应MOS值最高为4.041,同时MOS值低于3所占的比例最小,故此种传输条件时应将该参数设置为27以提高MOS值。因此在不同的传输条件下必须要进行大量的测试,通过实验结果来选定合适的防止传输抖动参数值,进而实现MOS值的最大化。

2.2无线环境优化

MOS值的高低与无线环境好坏有直接的关系。通过现场测试发现,实现MOS值的无线侧优化关键是优化当地的无线环境,而天馈线调整是最优方法。下面通过案例来阐述无线环境对MOS值的影响。测试车辆由南向北行驶,行驶至某小区北侧约290m处时,手机RSCP为-72.55dbm左右,Ec/Io强度较差,达到-11dB左右,此时该路段经常发生各种问题。通过实际勘测分析,发现某小区基站天线挂高45m,下倾角只有3度,该路段由于距离基站较近,存在塔下黑现象,并且根据该小区覆盖图发现某小区存在明显越区覆盖现象,无线环境较差,Ec/Io普遍小于-12db。调整某小区下倾角经复测后,各小区之间接续良好,该路段Ec/Io得到增强,有明显改善,Ec/Io值都分布在-6db到-8db之间,RSCP为-67.16dbm左右,无线环境得到了优化,网络的语音质量MOS值得到提高。

3实验结果

MOS测试可以直观反映用户感知度,与以往MOS测试选择道路作为选测点不同,此次MOS测试和提升主要是集中在12个典型的用户住宅小区内,意在通过提升住宅小区的MOS值来提高网络质量。以万宝2区为例,从维护系统观察到优化后的RSCP覆盖明显优于优化前的覆盖情况,优化后电平值RSCP均大于-100dbm。表4是万宝2区优化前后Ec/Io和MOS值的分布,从表中可以看出优化前该小区的MOS均值是3.709,而优化后其MOS均值为3.964,高出优化前6.88个百分点。所选的12个居民小区优化前后MOS值分布如图1,通过计算得出其优化前MOS均值为3.8173,优化后的MOS均值为3.9322,并且优化后的MOS值均高于优化前的MOS值,说明当地网络覆盖水平提高,用户感知度提高。当取采样点相近的几个测试结果进行比较时,当采样点落在Ec/Io大于-6db比例增高时,MOS值也有所提升。而采样点落在Ec/Io小于-12db比例增高时,MOS值有所下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为了实现MOS值的无线侧优化关键就是提高采样点落在Ec/Io好区间的比例,降低采样点落在Ec/Io差区间的比例,即优化当地的无线环境。通过对服务小区的基站进行天馈线优化,适当调节天线的方位角与俯仰角,可以使得无线网络覆盖更加合理,减少导频污染和覆盖盲区等问题,从而达到改善Ec/Io,提高当地无线网络覆盖,提高了MOS值,提升了用户感知度。

篇(8)

图书馆是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功能提供了新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和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对移动图书馆系统进行开发。当前,移动图书馆比较常见的服务方式是资源揭示和信息通知服务,这两类服务让用户能够直接体验移动图书馆的专有,但这两类服务仍然受到一定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还需要根据无线移动网络特点建设真正体现移动图书馆价值的服务系统。一般移动网络包含了三个构成要素:信息系统、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移动图书馆与这三者也有着紧密的联系。移动终端是移动图书馆的最终服务载体,而移动互联网能够对移动图书馆的图片、文字、视频传输提供支持。已有的数字图书馆是移动图书馆系统开发的基础,移动图书馆根据已有的数字图书馆功能进行延展。以上几个因素对移动图书馆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智能移动终端功能不断强化,移动图书馆主要向智能判断、情景感知的信息服务模式发展。

1.2移动图书馆发展需要的关键技术

1.2.1资源揭示技术目前移动图书馆的资源揭示的支持技术主要有两类:WAP和APP解决方案。WAP技术易于构建运行,且维持了一般网络环境下用户的访问习惯,成了较为常用资源揭示方式;APP主要通过与用户端应用系统结合来满足服务的推送作用,一般用户在移动终端设备上面安装相应的APP应用就能进行后台服务器的数据交换,从而运行该功能。

1.2.2短信息服务技术主要有两类短信息服务:一类是通过短信服务器硬件(MODEM)与图书馆管理系统服务器的串口连接,这可以通过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短信管理来实现图书的预约借阅、还书时间提醒、续借书本等短信服务。另一类是通过相关的移动短信合作服务商的方式,这主要通过专业营销商,因其在短信服务方面的优势可以完善移动图书馆的短信服务功能。

1.2.3移动阅读技术此技术主要为移动图书馆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目前很多终端都是使用移动网络,没有固定的IP,所以无法获得对特定IP范围开放的数据库的阅览权、使用权;一些图书馆的很多数据库的PC界面并不适合所有的移动终端阅览,所以很多图书馆的数据阅览只适合在PC上面阅览。

2移动图书馆系统设计相关分析

2.1信息内容支持分析

移动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内容可以划分为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其中纸质资源的揭示主要依赖图书馆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PAC),而电子资源的揭示则主要通过图书馆数据库列表来实现。另外,移动图书馆还为中外文期刊提供导航服务。上文提到,数字图书馆是移动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基础,但应该注意,因为终端的不同,它们的信息显示方式有一定的区别。就信息内容的提供来看,数字图书馆主要是提供电子资源揭示或是直接阅览、馆藏资源,而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个性化。

2.2应用环境分析

2.2.1用户需求分析移动图书馆的出现就是为了打破传统图书馆实体资源的时间、地域限制,客户不能在闭馆时获得信息资源,虽然很多图书馆提供了二十四小时开放的数字化服务,但是因为受到IP的限制,很多资源只能在局域网之内才能获取。移动图书馆能够把已有的信息服务由被动服务转化为主动服务,服务突破了地域、时间界限,普及化的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2.2.2技术环境分析移动图书馆的技术要素包括:服务用户的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数字图书馆系统。

(1)移动终端技术。目前最为普及的移动终端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阅读方面,智能手机较传统手机具有极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更大和更高分辨率的屏幕、标准化接口、大容量存储空间等方面;另外一种移动终端就是平板电脑,苹果iPad平板电脑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阅读者在线阅读的兴趣,很多读者也通过网络电子书城购买图书进行阅读。

(2)移动网络技术。主要包括3G网络和GPRS网络。3G网络主要是移动通信与国际互联网通信结合的新时代通信系统,它不仅能够对各种媒体形式进行处理,而且能够提供电子商务、电话会议、网页阅览等信息服务,同时能够实现全球覆盖。GPRS网络主要运用GSM网络的TDMA信道,提供中速的数据传递,它突破了GSM网络只能提供电路交换的局限,以提高相应的实体功能实现交换,这个改造程度并不大,但是能使用户数据速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并且不需要中介转换器,其连接和传输都更加便捷。

(3)数字图书馆系统。主要包括对数字技术处理和各类图文的存储处理。在数字图书馆的整体建设当中,信息技术的集成处理十分重要,其中不仅包括了一般的网络技术、安全保密技术、数字化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也包括了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压缩与传送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信息抽取技术等。

3移动图书馆系统设计

3.1移动图书馆系统功能设计

3.1.1面向用户功能

(1)短信息服务功能。该功能主要是用来向用户发送图书馆的培训、书刊到期、公告等信息,系统需要将短信息服务模块的功能与移动图书馆的系统自动化服务进行连接,主要是为了识别用户身份,客户可以把借阅信息发送到自身的移动终端之上。

(2)资源揭示功能。移动图书馆的资源揭示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对数据库的目录浏览,另一个是移动网络环境下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揭示。ExLibris公司推出数字图书馆电子资源整合平台,对电子资源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和揭示,特别是对电子资源的导航来说,不仅实现了数据的动态更新,也实现了动态维护链接内容,这对于移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揭示有着重要的作用。

(3)移动阅读服务。支持客户通过移动终端对电子资源进行阅读浏览,是移动图书馆的核心功能。短信息服务和资源解释功能能够让读者了解馆藏内容,而客户真正需要的是实现移动阅读,当然,部分资源仍需要读者到图书馆的物理场所进行阅读。

(4)个性化服务。移动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是上述三个服务的综合,移动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最重要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服务的集中性更强,各类型的服务更加的系统化,能够直接通过个性化的服务定制来进行服务集合;二是交互性更强。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快速发展、各种电子终端百花齐放、针对移动图书馆的WEB2.0技术逐步深入,移动图书馆的更多功能也在不断开发当中。移动图书馆用户用例图。

3.1.2面向管理功能移动图书馆系统构建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方便管理,一般管理的对象分为两类:一类对人力的管理,一类对资源管理。对人的管理主要是包括了对图书管理员和用户的管理。对于用户的管理是采用的WAP网络站点的信息核对,对图书管理员并没有特殊的管理方式,管理的方面多是人力方面的协调管理。资源管理主要是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防止资源被滥用,这是因为电子资源的易得性、易用性,还有对电子资源的使用范围和权限要进行明确的限定,要特别注意对电子图书的版权保护。移动图书馆管理员。

3.2移动图书馆的系统内容设计

3.2.1系统内容设计系统内容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进行分层次的设计。针对普通用户的主要是比较普遍性的服务内容,如短信服务主要包括图书借阅、培训、讲座等内容,移动阅读主要包括非专业化书籍以及中文期刊等;而针对专业学者的服务内容包括了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权限设置、中外文电子期刊的阅读、知识加工类型的信息个性化服务。不同的读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置不同类型的阅览方式。

3.2.2系统结构设计

(1)用户结构。用户能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移动图书馆的信息内容。移动图书馆的应用具有主动和被动的差别。移动图书馆主动提供的服务有借阅书籍到期提醒、讲座和培训通知等,这时移动图书馆主要是主动的一方,而客户根据自身需要,主动对信息进行查询和索取时,图书馆又是被动一方。

篇(9)

针对以上我国志愿服务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具体性问题,不难看出志愿管理体系对于志愿事业发展的局限,从而所造成的志愿人员流失。因此,下面将主要从志愿管理体系建设出发,搭建一个基于移动网络的、更具组织性的有别于现有的志愿管理体系。针对不同模块进行具体内容细分:

1)用户管理设立“用户注册”、“用户信息管理”,“用户信息管理”再进一步规范为“用户信息核对”、“用户分级认证”。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在用户进行注册时自动通过信息核对来将用户进行分级管理,另一方面将用户初期的注册信息通过后台数据进行汇总最终形成数据库,便于日后安排志愿服务能够利用以掌握的用户信息进行有效的志愿人员任务分派。

2)公共模块在寻找志愿者志愿信息之前先将志愿信息按照程度、规模划分为一级信息、二级信息、三级信息、四级信息,并在这四级信息模块下进行“服务到位确认”、“信息地点定位”、“虚假信息删除”、“定位信息地图标记”等信息处理。再利用“用户信息”所拥有的后台数据库确认参与的志愿者,使志愿者能够最大程度的收获最新的志愿信息,并根据自身能力参与到相应的志愿活动当中,使志愿服务真正体现其作用。

3)重大灾害管理将模块划分为“人员召集”、“实时信息”、“社会援助管理”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在重大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将不同社会阶层、知识水平的志愿者按照不同服务能力进行召集,并根据实时反馈的信息进行援助调整,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潜在危险的发生。

4)其他模块在模块当中设立“求助信息判定”、“特殊情况通道”。具体而言,“求助信息判定”将是辅助于“虚假信息删除”,为信息判断提供更加准确的判断依据。而“特殊情况通道”则可以为当下社会出现的一些特殊帮助的情况,在短时间内汇集各方力量,如捐款、捐物以及类似于“新余民警帮助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小朋友圆做警察的梦想”等事件。

1.2界面设计

在系统框架下设计了移动端操作界面

1)主界面设计界面构成:主界面主要由个人中心、搜索、常用功能、热门功能、图片动态展示及导航栏组成。界面介绍:考虑到系统的易用性与通用性,用户可以自定义常用功能放置到主页面,这样就方便了用户下一次快速使用。热门功能推荐展示所有在使用本软件的用户使用次数较多的功能。

2)公共信息模块界面构成:一级信息、二级信息、三级信息、四级信息、互动交流、重要通讯录。界面介绍:将不同类型的求助等级、灾害等级等相关信息进行分级归类,主要用来和公布最新的志愿信息。互动交流板块,主要为用户之间讨论相关话题设置的,重要通讯录则为提供最常用的联系方式,诸如:火警119、匪警110、急救120等常用号码。

3)重大灾害模块界面构成:人员召集、实时信息、社会援助、灾害预警通知公告、现场指挥。界面介绍:人员召集:为有意愿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人员,提供相关信息的板块;实时信息:为相关救助活动的实时动态的板块;社会援助,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求助平台;灾害预警:相关灾害预告;通知公告:权威的救助信息;现场指挥:某个灾害现场或应急中心的网上指挥所,可提供协调、指挥等服务。重大灾害模块的实现效果如图4所示。

4)用户及其他模块界面构成:个人中心、设置中心、分享绑定、意见反馈、常见问题、使用帮助、版本更新、新版介绍、关于我们、特殊通道。界面介绍:个人中心、设置中心、分享绑定等为用户个性化软件的相关设置;意见反馈:为用户提供反馈软件使用过程中相关建议,或Bug反馈;特殊通道:在特殊情况下或危及情况下用户可以通过此通道与人工服务人员进行对接,人工服务人员,根据其反馈情况进行相关部署。用户管理及其他模块设计效果。

篇(10)

在移动网络的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于网络环境中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传统的生活学习方式已经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移动网络的信息能够及时推送、及时交互,手机游戏内容的丰富,手机支付平台的便捷更是令人欣喜,移动网络社交媒体的强大功能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轻松快捷的生活需求,移动网络社交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尤其是生活在时尚前沿的高校大学生。以往图书馆传统的信息资源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高效高质的移动信息资源传播,高校图书馆正在经历着从未有过的生存发展危机。在这样的移动信息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移动网络的优势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最广泛的覆盖,扩展和延伸图书馆的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移动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网络的迅速融合,逐渐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实现模式。

1.2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网络的融合促进了社交媒体的发展

当今社会在快速地前进发展,人们的社交形式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社交形式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这样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交形式会导致人们更加多元化的个性需求。如何应答这样的需求是移动社交媒体保持自身活力和动力的重要课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人,手机网民为5.27亿人,手机上网使用率高达83.4%,首次超过了电脑,其中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率是40.7%。这些数据说明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更为便捷的社交媒体一定会迅速取代较为传统的社交媒体,在这样的发展道路上谁能更持久地保持强大的动力和新鲜的活力,谁就能赢得用户,那么如何保持动力和活力是关键。实现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网络的融合发展被证明是确实有效的途径。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就是动力来源。因此,高校图书馆融合社交媒体,其实是把图书馆庞大的信息资源融入移动社交媒体,成为社交媒体最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进一步拓展了社交媒体的使用价值和服务内容,这样的融合不仅解决了网络环境中的知识源的问题,也可以把图书馆的用户直接转化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极大地促进了移动网络社交媒体的良性发展。

2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媒体的融合发展

2.1以双方合作共赢为融合发展的利益基础

在市场经济时代,尊重双方的利益,共生共赢是双方合作的利益基础。作为商业应用平台的移动社交媒体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关注的主要是市场赢利;高校图书馆是信息资源平台,其发展方向是信息的最有效利用和最广泛传播,关注的主要是信息服务,双方之间没有绝对的利益冲突,为了自身的发展双方都必须要自我创新,自我完善,不断挖掘用户,最大化满足用户的需求,最后的着眼点都在用户上,这就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连接,也就是双方融合共赢的利益基础。

2.2以双方资源有效结合为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

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媒体融合最理想的是实现双方优势资源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利用移动网络媒体最前沿的信息传播技术;一方面利用高校图书馆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储备。要实现这样的合作共赢首先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信息的呈现方式和信息的分类管理。信息的呈现方式直接关系高校图书馆的自身形象和服务内容,好的呈现方式可以展现出欢迎用户的服务姿态,赢得广大用户的心理支持。信息的分类管理是以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为基础的,对大量的纸质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信息的采集加工、信息的分类重组后的有效信息管理。目前,超星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知网等已经开发了一些特色信息服务,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这为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社交媒体融合提供了更切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篇(11)

(1)利用扫描仪对F和D频段进行全网扫频测试,全面评估LTE频段的占用情况,发现LTE频段受其他系统干扰的区域或站点,识别干扰类型,采取对应措施,主要解决PHS(Per-sonalHandy-phoneSystem)、MMDS和WiMAX干扰并整体了解LTE无线环境。

(2)在TD-S小区内添加F频点并增加频点限码,在OMC-R上提取ISCP报表,筛选出强干扰小区,逐小区在疑似干扰源系统侧小区加装滤波器对比本侧F频段的RSSI、本侧加装滤波器对比系统底噪、本侧更换高性能天馈对比底噪,主要解决杂散、阻塞、互调干扰。

1.2站点干扰具体规避措施

针对站点干扰问题,需要结合各类干扰特点,有效利用扫频数据、网管数据,找出干扰类型、定位干扰源,对规划区域内的站点进行由面到点的全面干扰排查,采用软件升级、天面调整、设备替换等手段,进行干扰消除和规避。

1.2.1移动通信宏站于其他系统共站址时的干扰协调

(1)关闭DCS1800系统1870MHz以上频点,有条件的区域关闭1850MHz以上频点;推动工信部暂缓分配1870MHz以上频段给FDDLTE系统。

(2)若存在GSM900系统的二次谐波干扰,应更换GSM900系统天线。

(3)若存在DCS1800系统的三阶互调干扰,应更换DCS1800系统天线(天线三阶互调抑制指标优于-133dBc)。

(4)开启动态AGC功能提升F频段RRU的抗阻塞能力。

1.2.2移动通信宏站与其他系统非共站址时的干扰协调

移动通信宏站与其他系统非共站址情况时,应尽量保证两个系统基站天线距离50米以上,在天线方向设置时避免天线正对情况的出现,天线下倾角(含电下倾和机械下倾)不小于6度。

1.2.3移动通信(E频段)与其他系统共站址时的干扰协调

中国移动拥有E频段的2320-2370MHz,用于移动通信的室内覆盖。E频段的移动通信的基站射频仅支持2320-2370MHz的50MHz带宽,但由于终端需要支持国际漫游,E频段终端支持全部2300-2400MHz。

2E频段的干扰隔离要求及规避措施

(1)频率协调,优先选用E频段中的低频点部署移动通信;

(2)增加空间隔离,保证移动通信室分天线和WLANAP天线间有4m以上隔离距离;

(3)提高WLANAP阻塞指标,在2370MHz处可抵抗功率-24dBm/20MHz干扰信号,保证移动通信室分天线与WLAN放装型AP在间距2m时无干扰;

(4)提高WLAN终端阻塞指标至-20dBm/20MHz干扰信号,保证移动通信终端与WLAN终端在间距0.5m时无干扰;

(5)适当提高WLAN覆盖电平,增加WLAN终端接收信号的信噪比,从而提高其抗系统外干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