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家庭安全用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1-27 11:29:1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家庭安全用药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家庭安全用药论文

篇(1)

1. 临床资料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18例中男15例,女3例,年龄27~77岁,平均52岁;DEBAKEY分类: I型8例, II型2例, III型8例; 博士论文3例合并有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体外循环手术12例,其中Bentall术3例,Wheat术2例,全弓置换3例(其中Bentall+全弓置换1例),半弓置换5例(其中Wheat+半弓置换2例,Bentall+半弓置换1例); 6例采用覆膜支架植入术。

2 术前观察与护理

2. 1 疼痛

疼痛是本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撕裂样、烧灼样或搏动性胸、腹疼痛[2],本组以疼痛为首发症状16例(88. 8% )。仔细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其中吗啡6例,度冷丁6例,镇静剂7 例;护理中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密切观察疼痛部位是否改变,止痛剂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 2 生命体征

2. 2. 1 血压

高血压一直被认为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重要病因,而且高血压可增加主动脉负担引起动脉瘤破裂。本组病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后均给予持续血压监测,并按医嘱口服降压药物或使用硝普钠、硝酸甘油等药物静脉泵入,血压控制在100/60mmHg、心率60~70次/分左右,防止夹层继续分离。因急性期多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持续升高,所以在血压监测中要求观察细致、记录准确。

2. 2. 2 周围血管搏动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局部血肿可阻碍血流通过管腔造成相应动脉无血流灌注,必须经常检查双侧桡动脉、足背动脉的搏动是否消失,双侧搏动是否对称,并监测四肢血压变化。本组1例出现右侧足背动脉阻塞及时处理。

2. 2. 3 神经、泌尿系统

病变累及供应脑或脊髓的动脉,或休克减少血液灌注,或压迫神经可产生一系列神经症状。还应注意有无少尿、无尿及血尿。

2. 3 健康教育

合理指导饮食,进低盐低脂易消化食物;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波动、用力排便,以防病情突然加重。

2. 4 心理护理

该疾病起病急、治疗复杂、用药多、治疗费用高,患者受家庭、社会、经济干扰多,再加上反复发作的疼痛护理职称论文等均使患者心情焦虑、恐惧。针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多关心体贴患者,对他们进行疾病知识简单讲解、介绍目前治疗此病的成功经验以及本院先进的医疗护理水平,博士论文同时利用家庭、社会等支持系统的配合,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减轻心理紧张和情绪波动,避免血压升高,达到主动配合治疗的目的。

3 术后观察与与护理

3. 1 术后出血

因为体外转机时间长,凝血机能破坏,吻合口张力过大,主动脉压力过高而发生手术创面及人造血管吻合口渗血或裂开,如不及时处理可致休克、缺血性肾功能衰竭、低心排综合征等,因此,术后需加强监护,常规使用止血药,密切观察并记录纵隔及胸腔引流管的量、颜色、性状,定时挤压胸管,并对该患者实施低负压吸引,压力6~12cm H2O,确保管道的引流通畅,若短时间内引流出较多血液并有血块,且中心静脉压升高,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处理。本组2例患者术后12小时内出血较多,经止血、输血等处理后引流液明显减少。

3. 2 循环系统

尽快补充血容量,维持正常血压,以提高心室充盈度,增加心排量,护理工作中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特别是尿量的观察。术后患者大部分表现为高动力状态,心率快,血压高,应尽早使用血管扩张剂减轻血管阻力,首选药物硝普钠,每分钟1. 0~2. 5μ微量泵泵入,使平均动脉压维持正常较低水平,同时适量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或多巴芬酚丁及西地兰强心,用药期间严密观察血压。

3. 3 呼吸道的护理

术后常规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管道护理,及时吸痰,定时监测血气,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避免使用PEEP以减少胸腔内压力,使吻合口承受最小压力,拔除气管插管后给予面罩吸氧,鼓励咳嗽和排痰,减少肺部感染。

3. 4 预防感染

因手术时间长,移植异体材料多,手术创伤和体外循环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致使术后易发生感染,应加强体温监测;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各管道的护理;严格遵医嘱给予高效抗生素的使用等。本组1例手术可能由于人工移植物引起全身性非感染炎症反应,体温高达39. 5℃,给予积极对症处理,包括物理降温、药物(如消炎痛栓塞等)降温的方法,体温恢复正常,对术后恢复未造成不良影响。

3.5 出院指导

人造血管移植术后吻合口愈合机化较慢,应避免剧烈运动,有规律安排休息时间,注意补充营养,博士论文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尽量避免各种感染,防止劳累、情绪激动、剧烈咳嗽。定时定量按医嘱服药,如术中行瓣膜置换应终身服抗凝药物,出院1周后复查凝血酶原时间,终身定期随访。

篇(2)

[中图分类号] S8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224-01

在我国动物疾病防治过程中,要求临床兽医诊疗人员必须要对各种兽药药理、药性、用法、适应症、剂量以及毒理等等都进行熟悉,更要明确兽药使用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和事项,在临床兽医诊疗使用兽药的时候,必须要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安全方便、广谱高效、经济实用的药物,还要遵循对人体无害这一重要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兽医临床诊疗中的用药误区,进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下面,笔者就对兽医临床诊疗中的合理用药进行探析。

一、兽医临床诊疗中合理用药现状

从事畜牧生产相关工作的人们都会明白,现在人们所使用的兽药大多数都是西药,并且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在毒物以及药物这二者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机体内的药物过量就会使药物变成毒物,进而对畜禽的机体造成严重危害。很多养殖人员以及基层兽医人员在没有明确畜禽疫病性质这一情况以及前提下,没有考虑药物是不是具有副作用,就盲目为畜禽使用兽药。这样不仅仅治不好畜禽的疾病,更加会耽误畜禽治病的时机。在兽药诊疗过程中,还有些兽医盲目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已经成为了兽药里面使用最多的药物,虽然有一些细菌性畜禽疾病需要使用抗生素,但是,在兽医临床诊疗过程中,很多人都不能够真正了解细菌类型以及病情,更不能够考虑对药物敏感性,如果不能明确这些问题就为畜禽用药,十分容易造成误诊现象。

二、兽医临床诊疗中合理用药措施

因为畜禽等等动物的体重以及种类,或者病症、轻重以及发病季节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不能够对病症进行一概而论,必须要仔细、认真对病症进行研究以及分析,实施区别对待,根据用药的特点以及对象来对照症状来进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兽医临床诊疗中合理用药要更新观念

人们实施养殖的目标就是为了使畜禽健康成长,多收益,少投入,进而在最大程度上追求利益。所以,要求广大养殖人员以及兽医临床诊疗人员必须要更新自身的观念,想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必须要将重点放在养殖,而不是治病,将精力要重点放在畜禽的饲养管理方面,多思考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够减少疾病发生,才能保证畜禽没有疾病。任何一个畜禽养殖场想要很好控制畜禽的疾病,必须要花费百分之五十的精力去实施环境控制工作,百分之三十的精力来实施畜禽预防工作、畜禽免疫工作以及畜禽保健工作,将百分之二十的精力放在兽药治疗以及预防方面。

2.兽医临床诊疗中合理用药要综合考虑因素

兽医在为畜禽等动物使用药物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要求兽医必须要对畜禽的种属进行区别,动物种属不同,其对于药物产生的反应也就不相同,比如说,牛和羊等等反刍动物对于水合氯醛这一种物十分敏感,而生猪则对水合氯醛这一种物具有一定的耐受性。第二,要求兽医必须要适时采用合并用药的方法,在使用两种以上药理相似的药物时,往往会将药效增加。第三,兽医必须要注意重复用药,在规定的时间里面采用重复用药的方法,以便能够保证药物自身在血液里面具有一定的浓度,进而达到治疗这一个目标以及效果。各种磺胺类药物以及抗生素类药物同样如此,比如说,在使用青霉素以后的十二个小时之内重复使用这种药物,这样能够保证血液里面青霉素的浓度,进而达到将革兰氏阳性菌杀死这一个目标。兽医临床诊疗还要明确配伍禁忌,不同的药物在不能够正当配伍的时候,十分容易产生变色、结块、沉淀以及有毒物质等等,这样就会将药物自身治疗的价值失去,比如说,青霉素不应该和磺胺类配伍进行使用。兽医临床诊疗还要明确个体差异,畜禽动物个体大小、疾病并发症以及病程等等因素,会直接对用药的效果产生影响。比如说,在使用驱虫药物的时候,必须要严格按照畜禽个体的体重来将用药量计算好,如果用量太大,十分容易导致畜禽中毒,如果用量太小,通常不会达到驱虫的效果。以上笔者所提出的因素都是兽医临床诊疗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够实现兽医临床诊疗的合理用药。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兽医临床诊疗中合理用药现状进行了探讨,接着又从兽医临床诊疗中合理用药要更新观念以及兽医临床诊疗中合理用药要综合考虑因素这两个方面对兽医临床诊疗中合理用药措施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参考文献

[1] 期刊论文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刍议 -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8, 28(2).

篇(3)

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就是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1]。合理用药与合理治疗伴行,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有适当地使用药物[3]。

下面结合文献及临床工作实践,浅谈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及如何做到合理用药的问题。

1 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

1.1 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 现今我国抗生素滥用现象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4]。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的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增长,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生素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如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加,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抗生素的滥用还会导致人体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的发生。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无论是头痛脑热或肚痛心慌都服用,而有的患者崇拜新药、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医药资源的浪费和细菌耐药的产生。

1.2 药品因素导致的不良反应,药品都具有疗效和副作用的双重性,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的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的副作用。另外,药物的不良药理作用、药物的质量、药物剂量、剂型及给药途径,药物配伍不当、疗程长短失宜等都会引起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的因素[3]。

1.3 患者自身的因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①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②年龄: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60岁以下的人用药反应的发生率高出两倍半还多;③种族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④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4]。

1.4 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①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均可发生不良反应;②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畜积中毒;③合并用药:合并用药种数越多,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④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⑤人为因素:如盲目用药、迷信偏方、秘方、中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等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几率不同。患者用药前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生报告。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2 如何做到合理用药

2.1 对疾病的正确诊断 应尽量及早作出明确诊断,才能有的放矢,不致误用药物。

2.2 应认真考虑患者机体状态、年龄和性别,特别要全面分析患者的心血管功能、肝和肾脏功能以及神经系统状态等的病生理基础,对所采用的药物能否造成上述几个重要器官产生某些不良反应,都应心中有数。

2.3 要了解患者既往用药史、有无过敏史、遗传的因素如酶的缺陷或酶的异常,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与不同药物进行具体分析,以保证安全用药。

2.4 为使药物在病变部位发挥治疗作用,必须从选择制剂、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开始,从而选择针对患者机体条件与疾病的适当药物,使药物的药理效应与药代动力学都满足治疗的需要,即药物达到病变部位发挥其作用。

2.5 注意药物和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药物的药理作用转变为治疗作用。

2.6 提高患者的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 ①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会夸大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②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③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④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有些人用药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不断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不随便用药、合理用药、正确地对待药品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地使用、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真正实现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 考 文 献

[1] 严宝霞.临床药学各论.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387398.

篇(4)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远远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据调查,目前我国许多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医院医疗费用偏高已成为当今人们最为关注和政府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合理使用药物,控制药费过度增长无疑成为医院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PE)是近一二十年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应用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评价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治疗方案(如手术治疗),或不同药物治疗方案间的相对经济学效果,以及对比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的相对值,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效率,控制药品费用的增长,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还没有开展PE这项工作,应该认识到,在医疗体制改革的形势下,PE原理在医院管理中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运用PE研究指导临床用药,对提高医院在今后医疗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将起积极的作用。

一、药物经济学原理的应用于医院药事管理的重要性

在医院管理者和药学人员的传统思维中,药品的研制、开发和使用首先考虑的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对其经济性则较少顾及,但在医疗费用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的情况下,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的观点。比如,在医院药事管理中引入PE的概念可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使医院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近几年来,我国药物的总费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各种规模的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业务总收入的比例尽管有所下降,但绝对数仍呈上升趋势。过去由于我国的卫生补偿机制不合理,普遍存在着以药养医的现象,有些医院甚至把药品收入作为临床科室的经济任务指标,造成了不合理用药。同时,医生的技术水平和行业不正之风问题,临床医生拿药品“回扣”以及所谓的科研协作费等现象依然存在,其结果是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增加了病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应用PE原理制订合理的成本-效果处方,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对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评价,只考虑效果,不顾成本消耗是不可取的,只考虑成本,不考虑效果也是无意义的,关键在于平衡成本与效果,寻求一个最佳点,也就是说用比较少的费用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综合考虑效果与成本在临床治疗方案评价中的作用,使成本—效果分析更加科学化。天津市南开医院运用PE指导高血压病人的用药,根据成本-效果分析,筛选出适合各种不同高血压病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从而提高了疗效,降低了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减轻了病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起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用PE原理对3种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方案进行决策树分析,也得到了最佳治疗方案。

另外,对于药物血药浓度的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个体差异,一部分药物的常用剂量,对某些患者疗效甚微乃至无效,而对另一些患者则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有时标准给药剂量对一些病人不能产生足够的药效,以致被认为该药无效,而另一些人在治疗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又被认为是剂量过高所致。因此,进行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可充分发挥药物的药理作用,减少不良反应,提高药物治疗的价值效应。这样即可节约相关费用,又可使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使药物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广大患者服务。

2、提高医院药事管理水平

以前,由于缺少客观性控制规范(如本院的基本用药范围),许多医院的药品应用都存在盲目性,药品布局随意性大。医院在进货时可能更多的是考虑利润而忽视了药物治疗的成本;贵重药,大处方不合理地运用增加了患者的负担的同时医院还要负担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要制定科学的规定,依据是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将PE引入到医院药事管理中后,可以使这种盲目性、随意性改变,帮助医院建立适合本院的客观性控制规范,从而大大提高医院的药事管理水平。

二、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医院药事管理仍然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采购与供应职能。受计划经济思想意识的影响,存在着“管、产、供、购的四平八稳、旱涝保收、唯我独尊”的思想,形成只重采购、供应、调配,而轻实际效益、整体效益、科研协作、临床药学,这种“半市场”的模式,不能适应医药改革的市场竞争机制,更无法适应入世后医药行业调整的冲击和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自由创收、靠医嘱与处方强行推销药品的日子不会长期存在下去,医院药事的被动型管理及“供应保障型”的高价格、高风险等状况都将改变。医院高投入-医疗高成本-病人高费用-医院高收益-增长速度快的这条表面闪光实际扭曲的链条被打破了。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全,医药费用的支付将由公共支付为主向公共支付与个人支付和社会保险公司支付的共同支付模式转变,人们的医药支付费用意识将得到增强,而医疗市场的竞争又使得医院必须在价格竞争上形成自己的优势,因此,如何真正做到以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将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策略之一,医院管理者和药剂人员不仅要有药品质量意识,同时还要有药品费用意识。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政策。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使用成本-效果较好的药物,并将其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促使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遴选到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与此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也规范了医生的用药行为,大大减少了不合理用药的现象的发生率。同时结合药物经济学原理,药事委员会对价格昂贵、疗效一般、副作用大的药品,实行淘汰制;对疗效确切、价廉、副作用较小的药品,优先鼓励使用;为实行医院处方管理,处方点评、药效评价等提供了依据,防止大处方、滥用药等,进一步规范了药品采购、使用的行为准则。

三、将药物经济学原理运用于医院药事管理时的局限性和需注意的问题

虽然药物经济评价已被广泛地开展和运用,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疗效问题

在研究设计中选择不同的病人,或不同的疗效标准都将会对研究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那么在临床使用中的疗效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所以首先要对各种不同的病症制订一个科学的疗效标准,然后在科学辨证的同时要按照药物经济学的原理施与适合的救治方法。

2、数据可靠性

由于较难获取成本数据,实际成本、间接成本和无形成本较难测量,所以在实际研究中进行成本测算时,一般都用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来代替成本,这种选择可能会给研究结果带来一定的偏差,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使药物经济学原理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3、研究角度单一

研究表明,药物经济评价应从广泛的社会角度进行,但由于医保、医险、药厂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利益,都以其自身的角度来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因此药物经济学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一定的可信性。

4、个体差异性

各种病症虽一致,但由于不同病人体质等因素的不确定性,这也使得药物经济评价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的差异,有时甚至出现一些不具备成本-效益的情况,所以评价的结果,个人不能代表群体,评价的时限性、地区性不能代表全国、全球。

四、对药物经济学原理在医院药事管理中应用的展望

我们将药物经济学应用到医院的药事管理,其实质就是提高药品的效用,即以最小的药品支付获得最好的医疗效果。而这并不是少开药或者开便宜药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临床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因此,医院的管理者和药事人员一定要创新思维,不断拓展医院药事管理空间,让药事管理活动渗透到医疗服务中应该渗透到的环节。药师要参与临床医师治疗方案的制定,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探索建立临床用药指导或咨询师制度,药师直接面对病人,进行药品疗效、服用方法和各种副作用与禁忌的指导;建立药学情报网,交流信息,既为临床提供药学资料,又不断从临床获得信息,增强医、药、护、患之间的整体联系;开展药物监测,通过药物浓度测定,应用药物动力学原理及微机处理系统,针对不同病人实施个性化给药治疗;进行药物的经济学分析与评价以及药物之间的配合使用研究等。

在美国,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及医生用药均有非常严格的程序,往往需要经过全国性的抽样调查,以了解药物的社会经济价值,包括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治疗费用、费用及效用、生命质量等,这也给我们的医院管理带来的很多启发和可以借鉴的东西。

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变化和现代医院的不断发展,对我们的药事工作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在医院的药物使用中,仅仅重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要考虑其经济性以及对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所以药物经济学原理在医院药事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孙利华:药物经济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2] 宁洁:4种高血压治疗方案的药物经济学分析[J].天津药学,2007(3).

[3] 张海波:3种方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决策树分析[J].中国药房,2007(32).

篇(5)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00-01

肿瘤病是一种极其难以完全彻底根除的病症,在目前的医学水平下,在治疗和预防方面都有着很大的难度,肿瘤病人在医院中,是以中国极其容易获得医院感染的群体,一旦获得医院感染,肿瘤病患者自身的细胞免疫功能会大大降低,抗病能力大幅度弱化,严重的破坏了整个患者的免疫系统,通过临床实践证明,肿瘤病人的医院感染是很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引发的,保证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和来自外部的因素,比如医院的护理不到位,医院卫生环境差,药物使用不合理不科学等,医院感染,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必须引起各部门的重视并采取防治措施。

1医院感染概述和医院感染的危害

1.1医院感染概述。医院感染是一种获得性感染,即患者在医院医治期间获得的各种病毒或其他的感染总称,医院感染对各种患者都有着严重的威胁,尤其是诸如肿瘤病患者那种及其容易被感染的群体,更是需要做好预防管理工作。

1.2医院感染的危害。

1.2.1肿瘤病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疾病,以目前的医疗卫生水平,治疗依然具有很大的难度,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将会对整个患者的免疫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大大降低各种治疗的效果,对患者的生命造成极大威胁。同时,也极大的加大了整个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延长了患者医治的周期,同时,难以保证患者安全。这是最大的危害之一。

1.2.2医院感染既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又很大程度上给整个医院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肿瘤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使得患者的住院时间无限制的被延长,长期占据着医院有限的床位和医疗设备,大大降低了医院设备器械的利用效率,同时,医院长时间难以使得患者康复,使得整个医院的社会信任度大幅度降低,人们不再信任,影响着整个医院声誉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2肿瘤病人医院感染的诱发因素

肿瘤病人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之一,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发现,肿瘤病人的极易感染,有着自身的原因和外部原因,比如医院的公共卫生环境,医生的操作治疗,和护理等多种诱导因素共同聚集而成。笔者以此做出简单的分析。

2.1肿瘤患者身体的原因。肿瘤病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病症,很多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自身的免疫功能完全弱化甚至崩溃,使得自身对各种疾病和病毒的免疫能力很差,及其容易被各种病毒感染,肿瘤病作为一种恶性疾病,患者自然受到各种关注和照顾,大群体的照顾人员,各种外界的人员长时间停留在病房,造成了病房的空气污浊,细菌滋生,极大的提高了感染的可能性。

2.2用药不合理。医护人员在遵循医嘱时候缺乏一定的用药常识,难以合理规定用药时间,同时,护理过程没有向患者讲明白一些药物比如抗生素使用的危害,有时候,单一的药物也许可以取得短暂的治疗效果,但采取多种药物配合使用时候,则是一种高难度,高危险的方式,不同的药物组合将会产生不同的药物效果。

2.3医院护理管理水平欠缺。医院感染,消毒、隔离制度执行的不严格,一些医疗用品用后不按标准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很可能造成一些细菌的传播。这些不合理的操作都会引起感染。

3肿瘤病医院感染的护理预防措施

3.1加强对医务人员的预防医院感染培训,提高预防意识和能力。医护人员是整个肿瘤患者医院感染预防的主体,必须加强对各种预防方法和思想意识的强化,提高时刻预防的意识,从细微处预防的职业素质。

3.2加强对医院护理人员的专业和绩效考核。肿瘤病人的医院感染和医院的护理工作密切相关,所有医护人员一地要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疗的思想,本着从病人的切身利益出发的原则,以严谨的职业操守,精湛的护理技术,做好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严格执行每个环节的操作标准,做到护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加强对医院护理人员专业素质考核,使得护理人员的绩效与平时的护理细节严格连接,大幅度提高医护人员在紧急护理中独当一面的能力,坚持无菌操作的护理标准,定期考核考核院感知识的掌握及执行情况是预防医院感染中人员管理的重要环节。

3.3严格执行各种护理规范制度。所有的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各种国家或者医院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对医院各处和各种器械的消毒防护标准,严格控制探望病人的人员数量和时间,随时保持床位整洁干净,保持患者室内通风,空气清新,要严格执行消毒灭菌等各种操作标准,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谨慎医治,科学治疗,规范化管理。

3.4提高护士长的素质,发挥其功能。在肿瘤的预防中,各种细节操作都与护士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提高护士长的认识和素质,提高护士长的管理水平,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4结束语

肿瘤病是目前我国最难以治疗的病症之一,加强对患者的医院感染的防治护理,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严格护理程序,严重遵守护理标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有助于病者的康复,有助于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有助于提高整个医院的声誉,实现医院和患者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郑立.黄华兰,王逸如.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控制肿瘤病人医院感染[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年12期

篇(6)

1.1一般资料 对在我院自接受治疗的100例分娩产妇资料进行分析,将这些产妇随机(根据产妇分娩的日期,单、双)进行分组,每组有产妇50例。这些产妇均为女性,产妇的年龄19~34岁,平均年龄为28.4岁。产妇孕周37~42w,且她们均具备经阴道自然分娩的条件,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ASA1-2级。两组产妇之间[lunwen. 1KEJIAN.C OM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年龄、家庭情况、产妇妊娠期等临床指标经统计学分析P>0.05。

1.2镇痛方法 产妇进入医院后,患者产程进入活跃期,宫口开大2~3cm、有规则宫缩时实施镇痛。常规开放上肢静脉,并以10ml/min的速度输注复方氯化钠,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L/min。两组产妇在分娩麻醉前30min内,医护人员静脉注射10mg地西泮。两组患者麻醉方式具体如下:

两组患者均采用PCA泵静脉镇痛,各组药物配方分别是,A组:舒芬太尼100μg以0.9%氯化钠液稀释至100ml,浓度为1μg/ml。B组:芬太尼1mg以0.9%氯化钠液稀释至100ml浓度为10μg/ml。两组均用负荷量为2.5ml,背景剂量为2ml/h,冲击量是0.8ml,锁定时间为15min[2]。

1.3观察项目 分别记录术后2h、6h、24h、48h的VAS(0分为无痛,3分为良好,3~4分为基本满意,>5分为差,需要使用其他镇痛药),镇静评分[0分清醒,1分轻度镇静偶有嗜睡,2分为中度镇静经常嗜睡,但易于唤醒,3分重度镇静嗜睡(难唤醒)],记录术后有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1.4不良反应及处理 对恶心、呕吐严重者给恩丹司琼8mg静注,瘙痒患者给予苯海拉明5mg静注,呼吸抑制者给予纳洛酮0.4mg静注。

1.5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组间比较采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两组年龄、体重、身高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2h、6h、24h、48h,A组的镇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见表1;术后2h、6h、24h、48h,A组镇静评分明显高于B组见表2。A组恶心、呕吐明显低于B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意义,见表3。

3讨论

分娩在妇产科临床上比较常见,这个过程中产妇宫缩疼痛大家可想而知,这不仅给产妇身体上带来巨大痛苦,同样也给产妇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产妇产程的顺利进展[3]。产妇在分娩过程中,部分产妇由于第一次分娩,心理难免出现害怕、恐惧等负面心理,这些心理或多或少会刺激产妇交感神经,造成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一些轻微的疼痛就能够引起较大的反应,从而影响产妇子宫收缩,增加产妇体力的消耗,从而引起胎儿宫内窘迫。因此,临床上医护人员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降低产妇分娩痛苦,消除对母婴的不良影响[4]。

术后疼痛可引起患者生理、心理等一系列的不良反应,通过围术期镇痛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患者康复。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是目前应用阿片类药物最佳给药方式,可为患者提供满意镇痛效果。枸橼酸舒芬太尼[lunwen. 1KEJIAN.C OM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镇痛作用强,安全范围大,舒芬太尼与β受体的亲和力是芬太尼的7~10倍,临床效价为芬太尼的5~10倍[5],并具有起效快,不引起组胺释放,对心血管系统功能影响小等特点[6],恶心、皮肤瘙痒等发生率低。本研究表明舒芬太尼应用于剖宫产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更安全、有效。剖宫产术后48h才开始哺乳,对新生儿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实验中,两组年龄、体重、身高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2h、6h、24h、48h,A组的镇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2h、6h、24h、48h,A组镇静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恶心、呕吐明显低于B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根据本人多年临床经验: 临床上医护人员在产妇蛛网膜下腔注入2mg罗哌卡因+20Lg芬太尼,然后再进行硬外置管,接PCEA泵(含100mL 0.125%的罗哌卡因和1.5Lg/ml芬太尼的混合药液)以4mL/h的速度泵混合药液入硬膜外腔,效果更好,能够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保证产妇分娩过程中安全、无不良反应等[7]。

综上所述,临床上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使用舒芬太尼麻醉方式进行麻醉效果比较理想。一方面,这种麻醉方法能够有效的缓解产妇分娩时的疼痛,减少胎儿出生后药物对其影响;另一方面,药物对产妇的起效时间明显缩短,产妇用药后临床上没有出现运动神经阻滞及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大量使用。

篇(7)

药物性肝病,就是病人或者健康者在用药或保健品后产生的肝脏损害,也叫药物性肝损伤,或叫药物性肝炎。

目前,人们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多数人甚至不了解、不重视这种疾病,缺乏警惕性。

今天,辽宁省锦州市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王振坤和我们一起来拷问“药物肝”。

尴尬的“药物肝”

《家庭药师》(以下简称FP)记者: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很少见吗?

王振坤:人们只是听说病毒性肝炎,例如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根本没听过什么药物性肝病。有些人纳闷:哪有那么多的药物性肝炎,是不是医生用来吓人的?在临床上报告的药物性肝病确实不是很多,但最近几年在逐渐增多。

有时医生不愿意诊断药物性肝炎。因为药物是医生开出去的,既然这种药能引起肝损害,为什么要开给病人?会惹出一些麻烦。还有这样的尴尬:从甲医院转到乙医院的病人,被乙医院诊断为某药物引起的肝病,病人就去找甲医院算账,甚至打官司,引发不少矛盾。谁也不愿意惹事儿。所以,医生常常会在第一诊断上写“肝炎,原因待查”;第二诊断上写“药物性肝炎?”后边一般加一个问号,以便留有余地;也有不少医生还不认识药物性肝病,因为病人具有肝炎表现,医生“先入为主”而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至于是哪一种病毒引起的肝炎,慢慢再查吧。

有时候,病人听说自己转氨酶升高了,就以为一定是病毒性肝炎。数据显示,临床上实际发生的药物性肝病数量为正常报道的16倍。我国报告的药物性肝病更少。国外资料显示,药物性肝损害占住院黄疸病人的2%~5%,在所有急性肝炎住院病人中,约10%是药物性肝损伤,在老年肝病中,约有20%为药物性肝病。还有报告指出,50岁以上肝炎病人中,约40%是药物性肝损伤。因此,有专家估计,每100个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中,约有1例在住院期间发生过药物性肝病。

由此可见,药物性肝病并非少见。当病人被诊断为药物性肝病后,不要发火,不要动辄责难医生,找到病因是好事,及时治疗就是了。如果明明是药物性肝病,而没有诊断出来,继续应用损伤肝脏的药物,后果可就严重了。药物性肝病在医疗活动中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要正确面对。

可怕的“药物肝”

FP记者:药物性肝病真的那么可怕吗?

王振坤:欧美国家经济发达,科学先进,但他们的药物性肝病挺多,在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例中有30%~40%是药物引起的。美国每年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约2000余例,50%是由药物引起的。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治疗困难,死亡率非常高。病人原有的疾病并不重,却可因为用药引起急性肝衰竭而死亡,还不可怕?药物性肝病有三种类型:一是肝细胞型,以肝细胞损害为主;二是胆汁瘀积型,以胆汁沉积肝内小胆管(高度黄疸)为主要表现;三是混合型,即上述二者兼有。其中肝细胞型(黄疸)在停药后,病死率仍然高达10%,这是一种最严重的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病发现得晚,同样会发生肝硬化,其在临床上也不是罕见病例,已发生肝硬化,停药后还是肝硬化。严重的问题是大家不认识药物性肝病,已发生肝损伤却还在应用,不停药,使肝脏损害越来越重。总体说来,认识到是药物性肝病,就必须停药,在停药后,病情也会朝好的方面转化,但不是停药就万事大吉,还应当注意变化。

他没有,你不一定也没有

FP记者:一个人用过这种药没出现肝脏损害,另外一个人用了为什么会发生肝损害?像那些准字号药品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肝损害?

王振坤:诚然,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生产的药品是安全的,这没有问题,但对用药者来说,少数人仍然可能产生肝损害。一种药引起肝损害的概率约为10000∶1~1000000∶1,也就是说,1万至100万个人用同一种药,其中可能有1个人会发生肝损害,这就是药物学家说的“药物性肝损害的不可预测性”。常言道“是药三分毒”,也是这个道理。一种药品从药厂推向临床应用,要经过Ⅰ、Ⅱ、Ⅲ期乃至Ⅳ期的临床试验,在Ⅰ、Ⅱ期时,应用该药品的人数虽然达到要求,但还不是非常广泛,可能没有发现肝损害。到了Ⅲ、Ⅳ期临床试验时,应用范围扩大了,参与的人数更多,就可能会有人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毒副反应。即使Ⅲ、Ⅳ期没有问题,在以后的临床应用中仍可出现严重的肝脏损害,有的药物经不起临床广泛应用的考验,不断出现肝毒性或其他毒性作用,虽然已获批准,还得被召回。

篇(8)

【中图分类号】R7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412-01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儿童、青少年期起病,也可有少数推迟至成年发病,欧美国家较为罕见,我国较多见。临床多表现为精神症状、肝功能损害、肝硬化及角膜色素环(K-F环)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2年6月到2013年9月收治的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35岁,平均年龄22岁。诊断符合肝豆状核变性诊断标准。

1.2方法和结果 按照《肝豆状核变性治疗指南》,28例病人均给予青霉胺驱铜及使用硫酸锌等促进铜排泄的药物治疗,通过给予低酮饮食,用药物增加酮的排泄和减少酮的吸收,并且进行系统的临床护理。全部患者均好转出院

2护理

2.1一般护理 选择安静、整洁的病室。病室内、走廊及卫生间设置扶手,方便患者扶住行走;病室地面清洁、平坦;日常生活用品放置在患者触手可及的位置;患者下床活动时,专人陪伴,确保患者安全。疾病早期,未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如患者正在上学,应指导家属及学校相互沟通,随时监测患者生活状态及是否出现病情变化[1]。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表现时,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选择舒适、安静的病房。出现神经及精神症状时,应专人护理,佩戴腕带,必要时在家属的同意下使用约束带,保证患者安全,满足患者生活需要。告知患者及家属饮食治疗的原则与意义,指导患者避免食用含铜量多的食物。低铜、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饮食。限制摄入可以减少铜在肝脏中的沉积,减慢和减轻肝细胞的损害程度。避免食用含铜多的食物:如豌豆、蚕豆、玉米、坚果类、蕈类、软体动物类(鱿鱼、牡蛎、乌贼)、贝壳类、螺类、甲壳类动物、各种动物的肝和血,巧克力、可可等。避免使用铜制食具和炊具。

2.2病情观察护理 监测患者尿铜及血清电解质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遵照医嘱给予对症处置。监测患者是否出现肝损害表现,如黄疸、肝脾增大、腹水甚至意识障碍;是否有眼部变化,如K-F环(铜在角膜弹力层沉积产生的角膜色素环)。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甚至鼻腔及消化道出血等,如出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2]。患者多是青少年起病,病因多为遗传,因此可能在一个家族中会有多人患病,患者容易产生很大压力,出现自卑心理,与人沟通减少等。护士应担当倾听者的角色,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同时在此过程中,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用药指导 指导患者及家属遵医嘱服药,并告知药物不良反应与服药注意事项。服用D-青霉胺治疗前要做青霉素皮试,皮肤阴性者方可使用。当出现发热、皮疹、血白细胞减少等过敏反应时,告诉医师暂时停药;少数患者服药早期可出现症状加重,尤其是神经系统症状,继续服药可逐渐改善。D-青霉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皮肤变脆易损伤;长期服用可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肾病、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宜同时补充维生素B6,避免并发视神经炎。使用二巯丙醇治疗时,易导致局部疼痛、硬结或脓肿,应注意深部肌内注射。

2.4晚期患者的生活护理 多巡视患者,主动了解患者的需要,协助做好日常生活护理。对于肢体抖动厉害,步行不稳或精神智能障碍者,要加强防护,确保安全。避免单独行走或外出,防止烫伤、跌伤或走失。协助进食、洗漱、大小便料理、口腔、皮肤护理以及个人修饰。

2.5社会指导 协助病人获得社会支持:护理人员应帮助病人认清现有的人际资源,并扩大其社会交往的范围,使病人的情绪需求获得更多的满足机会,同时协助病人及家庭维持正常的角色行为。家庭是病人最主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它既可以帮助病人缓解压力,也可能是造成或加重病人压力的根源。护理人员应协助分析病人可能的家庭困扰,确认正向的人际关系,并对存在的困扰进行分析,寻求解决方法,如家庭治疗或夫妻治疗等。还可鼓励病人发展新的社会支持系统,如加入群体互助团体、成人教育班、社区活动或特殊的兴趣团体等,以便让病人发现别人有和自己同样的问题,而减少寂寞及孤独感,并增加情绪上的支持。根据病人的特点,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并根据病人的知识领域而逐渐给予更多的信息,以提高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可能的预后,消除焦虑、紧张、抑郁心境或担心。协助病人了解身心健康与生活事件、个性特点、应对方式及社会家庭环境之问的关系,为防止疾病复发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应指导家属配合治疗护理,做好病人出院后的家庭治疗护理,防止复发。家庭功能护理:应着重消除家庭应激源,改善不良的家庭关系,化解家庭矛盾[3]。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在充分实施上述各项护理措施的基础上方可进行家庭功能护理,目的是保证有一个较为持久的良好预后。

3讨论

限制铜的摄入,给予低铜饮食和避免使用含铜的餐具和炊具,避免使用含铜药物。按医嘱长期不间断正确服药,并定期检测尿铜和化验肝、肾功能。保持平衡心态,避免焦虑、悲观等不良心理;生活有规律,坚持适量运动和锻炼。注意安全,防止受伤和走失。

参考文献

篇(9)

1 临床不合理用药原因 1.1 抗菌药物的滥用或盲目应用 龙源期刊网 .cn 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超过 70%,高达 40%的联用率,甚至出现三联和 二联以上,入院给予 2~3 种抗菌药物和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的滥用。

1.2 无指征治疗和预防用药 未合并感染和手术前后的预防用药最为常见。预防用药在患者未合并感染时,不仅不良反 应和可致耐药菌感染的发生而且增加其疾病负担。手术前后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尤其是术 后长时间使用,不符合“短程应用,分类选用”的原则。

不合理治疗用药主要表现在病毒性感染者在未合并细菌感染即用抗菌药物,此时不仅不能 控制病毒感染,反而增加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脏负担。

1.3 选择药物和配伍输液不合理 没有了解全面的药物知识,没有根据药物的适应证与患者病情正确选用药物。较为突出的 是应用大环内酯类、解热镇痛药类、抗忧郁药类、口服降血糖药类、镇静催眠药以及第一代头 孢菌素类等药物于肝肾功能不全者。

经验性用药已对当前临床药学发展不能适应,操作不规范,不严格遵守说明书进行药物配 伍,引起疑似药物不良反应,如发热、寒颤等症状,难以正确判断是否为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同溶媒选择也不同,β-内酰胺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等,静脉滴注宜用生理盐水 (pH 值 4.7~7.0),而在糖盐水(pH 值为 3.2~5.5)和 5%或 10%葡萄糖溶液(pH 值 1.4 联合用药的不恰当 联用速效抑菌药物与速效杀菌药,如繁殖期杀菌药 β-内酰胺类,杀灭繁殖期细菌作用非常 强大,它通过,使细菌细胞壁由于粘肽合成受阻而缺失,使细胞内液体泄出从而导致细菌死 亡,而速效抑菌药如大氯霉素、林可霉素、环内酯类等,使繁殖期细菌由于蛋白合成被抑制而 进入静止期,从而减弱了作用于繁殖期的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但治疗非典型肺炎使 用大环内酯类联合 β-内酰胺类作用明显,建议联用时要注意输液的前后顺序,即应首先使用杀 菌药,然后使用抑菌药。

1.5 联合应用同类或同受体药物 解热镇痛药布洛芬+消炎痛;抗高血压药物非洛地平+心痛定;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 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为联合应用作用于同一受体的药物主要表现。

同类药物重复使用,如氨基酸制剂或改善脑细胞代谢类药物,溶栓、活血化瘀类药物,存 在情况。联合使用银杏达莫、红花、丹红、丹参、血栓通、血塞通、维脑路通、冠心宁等 2 种 以上药物治疗血栓患者可致出血。因此

合理使用抗生素与安全用药知识讲座小结_安全合理用药常识安全合理用药常识(一)什么是安全合理用药?安全合理用药主要是指:根据病情、病人体质和药物的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 到"对症下药",同时以适当的方法、适当的剂量、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注意该药的禁忌、 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二)如何安全合理用药?1.掌握科学正确的药品知识对于普通患者来说,该如何主动去认识药品,安全合理地用药呢?综合说来,不外乎三 个方面:一是科学的用药习惯;二是科学的医疗保健习惯;三是更加注重学习用药和保健知 识,理性选择就诊和用药。根据药品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不同,我国对药品分别按处方药和非处 方药进行管理。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非处方 药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简称 OTC 药。2.如何正确的选择和使用药品首先,购买 OTC 药时,患者要明确自己是什么病症,应选用哪种药,再去药店购买,否 则应去医生处就诊,开处方。比如同样是患胃病,是胃炎、胃溃疡还是消化不良?不同原因 的胃痛,用药就不一样,如果自己不能确定是哪种病症,就应该先去医院诊断。其次, 购买药品是要看药盒上的药名及所写的适应证, 必须详细阅读所购药品的说明书。

来了解所购药物是否可以治疗自己的病症, 同时弄清药物可能产生哪些不良反应; 看自己是 否有用药禁忌证;几乎所有的药品都有不良反应,但并不是每个用药者都会发生,所以不要 "因噎废食",该用药时,当用药,同时也必须注意有无不良反应。发生了不良反应,应及时 去医院就诊。同时因该上报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第三,要明确药物服用的方法、剂量。一定要按说明书的用法和用量使用,不要随便更 改,用量过大可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中毒,用量过小则无法发挥药物疗效。很重要的一项,要看药品批准文号,我国所有的药品都有药品批准文号,没有批准文号 的药品是假药。同时要注意,药品与保健品的在批准文号方面的区别:药品的批准文号为国 药准字 H(或 Z、S)xxxxxxxx,而保健品的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 G(J)xxxxxxxx。保健品 只能够调节机体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起到一些辅助作用,没有治疗作用。另外,提醒消费者要检查药品包装有无破损;要保留购药的凭证,记住药店的地址、电 话,有问题便于查询。3.老年人、儿童、孕妇这些特殊人群用药的注意事项(1)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在逐渐衰退,适应和耐受能力也差,影响了对药物的吸收、分 布、代谢和排泄,而且老年人用药比其他年龄段要多,并且经常服用多种药物,不良反应的 发生率就相对增加。平时用药大部分是口服的,但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胃粘膜萎缩,小肠吸收面积比青年 人减少 30%,肠道血流量减少 50%,又由于血浆蛋白的减少,游离药物增多,药物毒性也就 增加; 65 岁以上老年人肝肾血流量都比年轻人减少 50%左右, 因此肝脏代谢与肾脏消除的能 力都减慢。 这就提示我们,老年人用药时要特别慎重。尤其在多药联用时,尽量先服主要药物,防 止相互作用的发生,必要时请医生调整剂量(一般可用成人量的 3/4),或延长服药的间隔 时间,以保证用药安全。(2)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之中,机体的各组织器官尚未成熟,功能也不完善, 与成人相比,更容易发生用药的不良反应,因此,用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正确计算小儿用药剂量,绝不能"差不多"、"大概齐",用药剂量不准,不是难以 奏效,就是可能引起中毒反应。婴幼儿用药更要考虑其生理特点,慎重用药。其次,不能贪图方便、省钱,把成人的药给小儿服用。因为有些药物对儿童是禁用的, 如处方药中的喹诺酮类药物,小儿禁用;OTC 药中的盐酸雷尼替丁,16 岁以下不推荐使用。第三,不要太依赖药物。很多家长过分依赖退烧药,小儿热度不退,解热药频频服用, 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其实在体温不超过 38℃时,只要多喂开水即可。再高时可采取物理降 温,如枕边冰袋,酒精擦浴等。在降温的同时去医院查找发热的原因。更要提醒家长的是: 不宜过分依赖维生素。

很多父母误认为维生素类是营养剂而不是药 物。

其实维生素过量服用也会对儿童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 (如维生素 A、 D、E、及 K 等),服用过量会蓄积体内,引致慢性中毒,服量过大,还会引致急性中毒。(3)妊娠期的妇女要注意,不要随意使用药品,需要服药时,影响医生咨询适当使用。由于生理的敏感性,在妊娠初期会出现妊娠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佳等,此时最 好不要吃药,因为用药常可危及胎儿,特别是在妊娠的前 3 个月(也叫胚胎期),药物引起 畸形大都发生在此期,可出现胚胎外形及体内器官的缺乏,如兔唇及先天性心脏病,而造成 终生遗憾。(60 年生在欧洲,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就是因用药引起,出生的孩 子均为海豹肢,四肢短小)。但是,需要提醒的是,怀孕期间,如果发生不舒服或患病的情况,要及时听取医生的诊 断和治疗建议,避免因病情延误给自身和胎儿造成的危害。4.不要滥用药品药品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但一定不可滥用药物,尤其不可滥用安定类药物、抗生素类药 物以及解热镇痛药。应该说,现在工作生活的压力很大,很多人有失眠的情况,因此服用安定类药物的人较多。但安定类药物长时期服用,可导致人们对药物的 依赖性和耐受性,用药量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离不开它,严重时可以成瘾,因此一定要避免 长期服用安定类药物,要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调节来调整睡眠。另外,临床上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在国内外都相当普遍,在美国每天的处方中,有 1.5 亿张是抗生素,有关专家认为其中有 50%是不必要的,在我国这种情况更为严重。抗生素是 处方药。必须经医师诊治后对症选用。不明确病情,未经诊断,胡乱应用抗生素类药物,不 仅不能起到治疗作用,反而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应警惕。当然,合理的用药是必须的,但 有时病人只是患了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伤风感冒, 抗生素对病毒根本无效, 用点抗感冒药就可 以了,而不必常规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不当,常常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浪费,出现不应有 的不良反应,有些还很严重,如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的过敏反应,链霉素、庆大霉素对耳、 肾的毒性,红霉素对肝脏的毒性等,此外,还可能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也有可能造成合并 症增多。解热镇痛药是人们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头痛脑热时,或是牙痛、关 节痛、腰腿痛或是痛经等,人们常常不经过医生诊治就自己到药店去买退烧药或是止痛药, 像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消炎痛、布洛芬,实际上这些药都只是对症治疗。牙痛应该去口腔 医院治疗, 关节和腰腿痛可以用物理疗法或是外用贴膏缓解疼痛, 以减轻很多用药的不良反 应,像阿司匹林和消炎痛,如果经常服用,对胃有很强的刺激性,重者可引起胃溃疡出血。此外,发热是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因此退烧必须有一定"保留",就 是指不要立即把体温降到正常范围。随便使用退烧药,特别是在确诊之前用药,会使一些重 要症状暂时缓解,医生就难以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很容易造成误诊、延误治疗。因此,不 赞成在没有弄清诊断的情况下匆忙用退烧药。这是解热镇痛药的应用原则。从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上来看,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即使是专业的医生、药师也 很难做到完全的安全合理用药。我们应注意积累自己用药常识,留意自己、家族的药物过敏 史、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这样在就诊时就能够给医生提供必要的信息,避免重复发生用药的 损害,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和伤害。

合理使用抗生素与安全用药知识讲座小结_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药学毕业论文)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摘要: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药学工作者永恒的 话题。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 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 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 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关键字: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 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 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 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 100 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 了一些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 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 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

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 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 不良反应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 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 ADR。根 据 WHO 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 1/7 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 。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 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 20%,1/4 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 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2] 。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 题。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 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 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2] 。

下面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 药品使用现状 1.1 抗生素滥用现象普遍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 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 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 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 用率约为 70%,二级医院为 80%,一级医院为 90%[3] 。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 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 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 查, ,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 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 生素无效引起的。ADR 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 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

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 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 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 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

长时期以来, 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 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

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 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

1.2 过多使用新药、贵药,对药理作用了解不够 目前临床上存在片面用药“洋、新、贵”的现象,对新药的药理作用、使用方法、不良 反应等未能充分了解,使用不当则能引起不良反应。

1.3 相关法律法规实行力度不够 2004 年 3 月 15 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制定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和监测管理 办法》 ,用于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4] ,但由于逐级上报所需时间较长,不能及时反馈等原 因,很多药物不良反应多是在引起较严重后果时才被重视。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 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 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 2.1 药品因素 (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 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

(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 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 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

(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 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45-02

无论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都是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组织教学,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专业理论知识必须够用、扎实,实践技能强,而且更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面对新形势,围绕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德育教育,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但针对当今的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大多数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年龄均为1990年后出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活动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90后”大学生,对其道德观念有着严酷的考验。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职生的主阵地,德育教育责无旁贷,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家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德育和智育教育相分开的现象也十分明显,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事高职医学专业教学多年,主讲《药理学》课程,以下是在多年的药理学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在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贯穿

针对高职院校的课程特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慢慢渗透有着非常重要并且现实的意义。德育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承担的教学任务,同时对专业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慢慢渗透德育教育。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下降了,世界观、价值观就会迷失方向,其他不健康的思潮就会腐化学生。高职院校特别是开设了医学专业的学校,可通过医学的理念对学生进行灌输,德育教育和实践技能培养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缺一不可。作为高职高专专业课教师,面对的是高职生,每天和学生朝夕相处,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承担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必须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的精神,渗透德育教育的理念。

二、如何才能在药理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通过介绍药理学发展简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我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是我们荣誉感、自豪感的源泉,也是对现代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点之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结合药理学教学内容,用真实的事例来引导教育学生,绝不能抽象、空洞说教。如在介绍药理学发展简史时可列举:公元前后1世纪,有人假借神农之名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古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由政府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编写的世界的第一部药典是我国唐代的《新修本草》。李时珍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他竭尽毕生心血,几十年如一日实地采集,去伪存真地撰写了《本草纲目》,记载药品1892种,该专著闻名中外,现如今仍然是世界重要的药物学文献之一。张昌昭教授是我国著名药理学奠基人,他最早发现肾上腺素能神经传递的重要因素是钙离子,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他的学生邹冈从事有关麻醉性镇痛药吗啡镇痛机制的研究,发表了《有关吗啡镇痛中枢部位》的论文,对吗啡镇痛部位进行了阐释,被誉为吗啡作用机理研究的“里程碑”,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与赞扬。我国的药理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了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通过对上述知识的介绍,让学生知道中国的灿烂历史文化和对世界中医药发展的贡献,促使学生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关心国家,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一个人要想成才,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有吃苦精神和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学好本领,更好地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2.通过分析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任何事物都是辩证对立的统一体,药物也不例外。药物的两重性是指药物的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药物,对人有利并且对疾病产生防治作用,不合理使用药物对人带来危害引起不良反应,也就是说药物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帮助人防治疾病,又能伤害人。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作用广泛,有抗炎、抗毒、抗免疫、抗休克等作用,临床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可用于严重感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眼科疾病及器官移植等,但在临床治疗疾病的同时,会对病人产生不良反应,如长期大量使用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有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等表现,停药过快可引起停药反应等。再比如讲授抗感染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时,着重讲了耳毒性的不良反应,有儿童使用引起药源性耳聋的报道,因此孕妇和儿童禁用。据统计,近些年来,我国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药源性疾病,美国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据WTO统计,每年住院死亡的病人,有50%是由于药物不良反应所致,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充分利用药物的防治作用,维护和促进病人的身心健康,缓解疾病的症状或治愈疾病,尽可能减轻或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如“过度用药”、“重复用药”、“搭车开药”、开贵重药等,给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给病人造成了身心损害和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学生在认识药物合理用药给病人带来好处,不合理用药给病人造成危害,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好药理学知识的自觉性和迫切性。

3.通过麻醉性镇痛药的学习,渗透生命教育。吗啡是中枢性镇痛药的代表药,为阿片受体激动药,有着强大的镇痛作用,但是反复使用会产生躯体依赖性(生理依赖性)即成瘾性,故属于麻醉性镇痛药,要按照《品管理条例》严格管理。吗啡来源于罂粟未成熟果浆中提取提纯而获得,具有镇静、镇痛、镇咳等作用,临床可用于外伤、刀伤、枪伤、烧伤、晚期癌症剧痛的镇痛及心源性哮喘,但该药有成瘾性,表现明显的戒断症状,在临床用药时应严格按照适应症选用。麻醉性镇痛药长期使用,该药物给正常人使用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危害巨大。另外,对人危害大,成瘾性大,很多家庭因吸毒导致家庭破裂,倾家荡产,甚至家毁人亡。作为医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对的危害进行宣教,让更多的人知道的危害,在全社会掀起人人远离、人人抵制。

4.通过分析临床用药病例,教育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在课堂教学中讲解青霉素的不良反应时,列举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报道青霉素皮试后引起过敏反应。青霉素是抗感染药物,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具有很强的致敏性,在使用前必须做皮试,皮试阴性的病人才可以使用,但不能保证使用过程中一定不发生过敏反应。对于超敏的病人而言,皮试时也可以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因此在青霉素使用过程中,更不能忽视皮试的反应,一旦出现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可高度怀疑为青霉素过敏反应,立即停止使用青霉素,组织救治。通过此病例,告诉学生在使用药物时必须熟知该药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无论是否发生过敏反应,都应该仔细耐心观察,并做好相应准备,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必须就地及时抢救,要以病人生命安全作为第一要务。通过学习,让学生养成审慎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才能更好的为病人健康服务。

5.通过开展药理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素养。高职教育历来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实验教学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过程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多人同时参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如家兔的捉拿和耳缘静脉注射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另外,药理学实验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如注射剂量读数错误或注射药液溢出,影响实验结果,实验数据的错误导致实验的失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反复实验最后得出准确的实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言传身教,体现不断探索和求真的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

综上所述,通过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多方面、多层次的德育教育渗透,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的事业心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参考文献:

篇(1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通常称为多动症,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DSM-Ⅳ,1994)将其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世界卫生组织(WHO)出版的《疾病、创伤和死亡原因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1988)将其称之为“活动与注意失调(disturbance of activity and attention,DAA)”,属于多动(hyperactivity disorder,HD)的亚型;我国中华医学会精神分科出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则将其称之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儿童多动症)”。ADHD多发于儿童时期,所以也称为儿童多动症,其主要表现有注意缺陷(attention deficit)、活动过多(hyperactivity)和冲动(impulsiveness)。其中注意缺陷或注意涣散则是ADHD的核心症状。

患有ADHD的儿童在学校中往往表现不佳,因为他们无法使自己安静下来,更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讲课内容上去,因此尽管他们智力不存在问题,但学业成绩往往还是很差。有研究表明,有高达20%-25%的ADHD儿童存在严重的学习障碍,这又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学业成绩不佳的可能性。另外,ADHD患儿在人际关系上也存在问题,他们经常会被其他孩子拒绝,而他们也经常会对其他孩子有着言语和动作的冒犯,当事情不顺意时,便会与同伴爆发肢体上的冲突。此外,有45%-60%的ADHD患儿还会发展出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甚至成为少年犯。

ADHD患儿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因此需要得到有效的治疗和辅导。总的说来,针对ADHD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以及综合干预措施。

一、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

(一)中枢精神兴奋剂

一般认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异常与多动障碍存在关系。Wilens等通过研究指出,中枢精神兴奋剂之所以能在ADHD的治疗中起作用,可能是因为兴奋剂能够抑制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再吸收,从而能提高了大脑突触中的递质水平。此外,其他很多研究都证明了中枢兴奋剂在减少ADHD儿童的破坏和增加他们与人交流的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作用。

兴奋剂被认为是治疗ADHD最有效也最安全的药物,美国精神病学会、欧洲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会以及中华医学会精神分科均将其推荐为治疗ADHD的一线用药。研究表明,70%-85%的ADHD儿童对于中枢兴奋剂有着良好的反应。使用兴奋剂能够有效减少患儿的多动和破坏行为;有助于患儿提高注意力和对于无关刺激的抗干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有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患儿的社交能力,改善同伴关系,增加对父母、老师命令的服从性。

(二)三环类抗抑郁药

当ADHD患儿伴发有抑郁症状时,抗抑郁药物对于治疗也有着比较好的疗效,很多研究都认为三环类抗抑郁药的治疗效果与中枢精神兴奋剂不相上下。抗抑郁类药物对于改善患儿的认知表现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总的看来,抗抑郁类药物的疗效还是低于兴奋剂的。所以,作为治疗ADHD的二线用药,当中枢精神兴奋剂作用不明显,或者由于某些原因不能使用兴奋剂作为治疗药物时,才考虑使用抗抑郁类药物。

目前常用的治疗ADHD的三环类抗抑郁药有丙米嗪、去甲米嗪、多虑平、阿米替林、去甲替林等。

(三)其他药物

由于ADHD的病因至今尚未明了,所以并非全部的ADHD患儿都可以通过中枢精神兴奋剂和抗抑郁药进行治疗。某些治疗病例中,患儿对于兴奋剂和抗抑郁药以外的其他某些药物也有着良好的反应;此外,有些患儿无法适应兴奋剂和抗抑郁药的副作用,使得治疗者不得不考虑换用其他药物。

在这一类药物中,可乐定的使用较为广泛。这是一种抗高血压类的药物,有助于减少去甲肾上腺激素的释放,从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多动症状的缓解。可乐定对于ADHD患儿的多动行为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于认知方面的改善尚显不足。

(四)营养支持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非由营养不足引起,但合理的饮食却有助于儿童集中注意力、抑制冲动行为、调节情绪,并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所以了解事物的营养搭配对于治疗ADHD也是很重要的。其中,最关键的营养物质有蛋白质中衍生出来的氨基酸、酪氨酸、色氨酸、苯基丙氨酸,铁、锌、镁等矿物质以及一些必要的脂肪酸。

二、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

(一)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的总体思想是当儿童出现合理的行为时,便给予奖励,使该行为得到强化并保持下来;当儿童出现多动、冲动等行为时,便对之采取漠视的态度,甚至给予一定的惩罚,使得该行为逐步消退。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是“代币制法”,即当儿童出现合理的行为时,父母、老师等会给予相应的代币作为奖励,当代币积累到一定量时,可以允许儿童用他拥有的代币来换取他想要的奖励(比如一个玩具、出去旅游一次等),在积累代币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多动等不恰当行为,也会被没收相应的代币。

(二)家庭治疗

治疗ADHD并非只是患儿和治疗师两者的事情,还应包含家庭因素对儿童的影响,因此家庭治疗在ADHD的治疗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家庭治疗,关键是确立家长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帮助家长正确认识ADHD,要让家长增加对儿童的理解,要理解患儿的多动行为并非他故意为之,所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于某些不具危险性的多动行为可以给予忽视,使之得不到强化,从而逐步消退;而在儿童出现合理行为时,要及时给予表扬,使之得到强化并保持下来。同时家长还应当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作息时间和饮食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并尽量消除无关刺激对于儿童的干扰。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并非是简单的“后勤保障者”,而是“参与者”。父母要积极参与到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因为没有人会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只有父母真正参与到辅导中去,才能制定出更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治疗方案。同时,父母还是治疗的“反馈者”。治疗师对于儿童的治疗时间是有限的,而父母才是和儿童长时间相处的人,所以父母对于儿童的观察可以做到更加细致入微,而这些观察作为反馈信息,也有助于治疗的不断深入以及治疗方案的不断修正。

(三)学校干预

ADHD患儿的学业问题往往是家长老师最为头疼的问题,很少有患儿可以在缺少外界支持的情况下完成学业任务。在家庭中,这些支持来源于父母和其他家人;而对于学龄期的儿童,这些支持还来源于学校。一方面,学校也别是班级老师在治疗中也应充当“参与者”和“反馈者”的角色,通过老师提供的关于患儿在学校的各方面信息,也对治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针对ADHD患儿的特殊性,老师可以为其提供特殊的学习环境,甚至学校也应当建立完善的机制来帮助这些孩子。例如,在美国,当孩子被确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时,家长可以写信索取一份由特殊教育学校(CSE)组织下发的评估,然后将这封信寄到特殊教育学院的领导那里,联邦教育机构规定,学校必须为这类儿童制定特殊的、符合他实际情况的教学和服务计划。

(四)团体辅导

在面对一个ADHD患儿的群体时,团体辅导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式。团体辅导的作用在于:利用游戏的趣味性,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对团体里的儿童进行行为训练,不断提高其控制行为、调节情绪的能力;团体辅导可以促使患儿在团队中进行横向的比较,在与团队成员的比较中不断强化榜样的作用;此外,团体辅导不同于个案辅导,只有每一位成员都遵守团队规范才能使团队有效地运转,因此在团队中还有助于儿童理解团队规范、学会与人相处,并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学习中去。

三、综合干预措施

尽管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对于ADHD都有着各自的作用,但很多研究都发现,单独使用某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明显不及将某些方法合理综合运用:Whalen和Henker(1998)研究发现,单独使用兴奋剂来治疗ADHD的效果是短暂的;DuPaul和Barkley(1993)研究指出,在使用行为疗法提高儿童注意力、消除冲动和不当行为的过程中配合使用中枢兴奋类药物,可以得到较为持久的疗效;DuPaul和Hoff(1998)研究表明,综合运用心理社会疗法和药物治疗,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疗效都明显优于单独使用一种治疗方法;Jensen等(2001)的研究数据也显示,综合运用利他林(中枢精神兴奋类药物之一)和行为疗法的患儿中,有68%的症状得到了缓解,而在单独接受行为疗法的儿童有56%的症状得到缓解,在单独接受行为疗法的儿童有34%的症状得到缓解,而在仅仅接受常规社区看护的儿童中,只有25%的儿童的症状得到了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