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民俗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5:5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民俗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民俗文化论文

篇(1)

二、生肖文化的影响

生肖并不仅仅存在与中国,在其他许多地区亦有,只不过叫法不同而已,四大文明古国都有生肖纪年法,并且彼此间十分接近,但各国的生肖纪年法应该都是独立形成的,不存在由某个辐射源先行产生,而后辐射到周边国家的道理。生肖从原初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属相、星座之类的问题依然津津乐道。可以说,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通俗的含义,生肖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各国民间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面对生肖(或者星座等等)文化,我们应当去和看待它呢?是深信不疑,还是认为是封建迷信应当彻底摈弃?先来看看什么是迷信,似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迷信的影子,例如本命年带红绳,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等等说法,但是,首先我们得分清楚,什么是俗信,什么是迷信,这二者在当前是不同的。

传统社会中,传统的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古时的民间信仰也有很大威慑力,但是在现代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这些似乎都已经过时了,科学技术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于是我们抛下许多所谓的“糟粕”,义无反顾的投入了理性和科学的世界。看起来似乎很美好,但是那些抛下的“糟粕”其中包含着许多我国自古以来的美好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做的并不是全然抛弃,而是有选择的摒弃。民间信仰在今天也分成了俗信和迷信,虽然二者都是由民间原始宗教和巫术发展而来,但是在今天二者本质上存在不同。简单来说,俗信指的是,由民间宗教和巫术发展而来,经过民间长期传承,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习惯的传统理念。它往往象征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期待和向往,寄托了人们驱邪求福保平安的心愿。俗信对于他人是没有什么损害的,我们丰年过节的贴门神、春联,放鞭炮,过本命年带红绳等等都属于俗信。而迷信则是与俗信相反了,它传自古时民间宗教和巫术,盲目对于超自然的食物信仰崇拜,并且有害于自己活着他人的理念就是迷信。比如发高烧不上医院而是烧纸,祭祀仪式行为有害人健康甚至危及性命等等。只要理解了迷信和俗信的概念,就能很容易判断哪些事象是迷信哪些是俗信,而生肖文化很明显属于俗信行为,所以我们不应当舍弃它,其他民俗文化也应如此。

篇(2)

酒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期满日,庆功宴客,林林总总。秦城米酒,与民俗密不可分,农事节庆、祀天地、离不开酒,缅怀先祖,无酒则情感无以寄托;婚嫁无酒,忠贞不二的爱情,无以明誓;丧葬无酒,后人忠孝心无以表述;生宴无酒,人生礼教无以显示;饯行洗尘无酒,真情友谊无以表达;壮士出征无酒,悲壮情怀无以倾述;修造乔迁,祭拜天地,无酒诚心无以表述。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早在夏、商、周三代,秦城米酒与人们的生活习俗、礼仪风尚就已紧紧相连。《诗经•七月》:“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友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描绘的是先秦时期农村中乡饮的风俗画,人们屠宰羔羊,以酒庆贺,相互祝愿,生活富裕。秦城承袭周代的风俗礼仪中,就有冠、昏(婚)、丧、祭、乡、射、聘、朝八种,大多与酒有关。“嫡子醮用醴、庶子则用酒。”男子年满20要行冠礼,表示已为成年人,不过在秦城演变为男做十八,女做十六,冠礼之后,均为成年人。生宴,上有父母健在,子女一般不做寿。男女大寿时,男做虚,女做实,意思是男大寿要提前一年做,女大寿当年日满时做,酒的贵贱使用,以寿星的经济能力为准,一般没有固定的规范和程式。

篇(3)

一是民间美术作品往往是在民俗文化活动的基础之上创作的。一般而言,民间美术作品其实也是一种类型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原型。民间美术作品很多造型受到了民俗观念的影响,并根据一些民俗传说、民俗活动等进行相应的内容形式安排。除此之外,民俗文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美术作品的审美,民间美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对某一种精神的崇拜,人们借助民间美术作品来表达内心的希望,而民间美术作品的表现内容与形式都是受到了民俗文化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民俗文化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是民间美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民俗文化往往都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人们世代相传的生活规范、礼仪以及思想观念等,民俗文化为民间美术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从本质上来说,民间美术作品也是一种民俗文化,民间美术作品是对民俗文化的充分展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没有民间美术作品的参与,许多民俗活动也将失去其优美的生命力,可以说民间美术作品对民俗文化的发展、丰富与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首先民间美术作品实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与记载,民俗文化能够发展至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间美术作品的记载与传扬,民间美术作品作为一种“活化石”,保留着诸多古老的风俗习惯,这些古老的风俗习惯通过民间美术作品得到长时间和广泛的流传,比如,远古时代对虎神的崇拜,在当前一些民间美术作品中也能看到大量以老虎为主题的作品,比如泥虎、布老虎等。在苗族服饰图案中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以及民俗风情等,这些民俗文化风情都以民间美术作品的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对东丰农民画的民间美术作品与满族民俗文化分析

农民画,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民间美术作品,是我国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东丰农民画是典型的民间美术作品的代表之一,其他的创作也深受满族民俗文化的深刻影响,满族民俗文化包含了深厚的民族艺术,对东丰农民画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总的来说,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与满族民俗文化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满族民俗文化是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渊源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庞大起来,一些著名的画家李俊杰、李俊敏等引领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走向了艺术水平的高峰,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立足于民间艺术的起点,从创作手法上吸收了满族民间刺绣等艺术风格,在题材上引用了满族民间传奇、满族民俗文化等,创作出了饱含乡土气息的民间美术作品。比如,李俊敏所创作的《关东三怪》是对满族民俗故事的典型表现,对“三大怪”民俗故事进行描述的绘画很多,比如可以通过剪纸、年画以及泥塑等方式来表现“三大怪”民俗故事。但是,通过民间美术作品的方式来展现,可以实现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凸显了优秀的民俗文化风情以及传统文化特色。比如,李俊敏在表现《关东三怪》的“第一怪”,即“窗户纸糊在外”的整个画面时,画面底色是深褐色的,这充分展现了北方黑土地的意义,其中人物是北方满族装束的妇女在窗户外糊纸,人物服饰图案吸收了满族民俗的典型元素,并吸收了民俗皮影戏手法,整个画面充满了对满族民俗文化风情的展示。李俊敏的民间美术作品创作源泉来自于民俗文化,同时也是对民俗文化的充分展示。对于民间美术作品而言,民俗文化有着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和文化传承性。

2.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与满族民俗文化的完美融合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固有的创作套路,开始在民俗文化基础之上表现自我个性,形成了具有大众审美价值的文化艺术形式,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突破了传统的民间美术创作的保守性,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不再受制于框架的束缚,表现出更多的开放性和随意性,与此同时,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在民俗文化的影响之下,开始通过生活感受的方式表现思想情感,使得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饱含更多的艺术情感创作,从而多了更多的生机与率真。这样使得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更加生动逼真。而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作者,虽然有着高深的绘画基本功以及色彩基本功,但是失去了用心共鸣的创作感,他们所创作的民间美术作品必然会少了几分生气与率真。在真正的民间美术作品领域中,最美好的艺术创作不仅仅是那种绘画专业上的精湛,更为重要的是体现画作与现实生活意向的完美融合。而民间美术作品却可以将民俗文化意向,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真正实现美术作品与民俗文化意向的完美融合。

3.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对满族民俗文化的形象化展现东丰农民画作为一种民间美术作品,有着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社会精神价值。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是一种意识形态,正是这种意识形态使得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表现出对民俗文化的形象化展现。我们可以从哲学的视角来看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所包含的民俗文化特征,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其表象进行研究分析,以往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分析的时候,往往只是停留在对资料进行收集、事迹报道等比较浅显的层面,没有将民间美术作品与其背后包含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其本体进行研究,更需要的是结合社会学、美学以及人类学等,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综合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将东丰农民画民间美术作品背后的民俗文化价值体现出来。

篇(4)

一、过年“接财神”民俗概述

吉林省长春、吉林和图们区域民族众多,但是无论哪个民族,其风俗中都有过年接财神一说。在民间传说中,财神姓赵名公明。他在战争中死后被封为财神,麾下有“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员小神供其使唤调遣。他们的职责都与财有关。传说,一年中仅在正月初五这天走下龙虎玄坛一次,而且很随意,不知道去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凌晨五时起床,出门焚香献牲,鸣放鞭炮,抢在前头迎接他。返家之时,一般摘柏树枝一支,象征财神,带回家中,插在神龛之上,每天焚香膜拜,表示一年常青,财源不断。农历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还有一层含义,即初五(又叫“破五”)之后,年事活动基本结束了,士农工商,一切进入正常的生活,因此“接财神”便成为新一年事业开端的头件大事,表示新一年中财运亨通,前程似锦。这一习俗盛行于明清和民国时期,不过,在商业发达的地区和民间,迄今仍然流传下来。

二、“接财神”风俗的英译原则和示例

“财神”是中国民众心目中主管钱财的神仙。在西方民众的心里,只有上帝掌管世间万物。所以,在翻译“接财神”民俗之时,译者应该注重中西文化的差异,去寻找与西方文化具有最大关联的认知语境,这样翻译出的作品才能被西方人悦纳。根据“关联理论”的基本原则,笔者的英文翻译示例如下:Therearemanynationalitiesinchangjituarea.However,allthenationalitieshavethesamecustomofreceivingthegodofwealthduringspringfestival.January5thinlunarcalendaristhebirthdayofthegodofwealthaccordingtothelegend.AfterJanuary1stinlunarcalendarthemostimportantactivityistoreceivethegodofwealth.Accordingto<fengshenbang>①,thegod’sfamilynameisZhao,andhisfirstnameisGongming.Hediedforfightingagainsttherighteousarmy.Awanderingghostwaspardonedandappointedasthegodinchargeofhappiness.Hehas4subordinates:“zhaobaotianzun”(agodinchargeoffortune),“nazhentianzun”(agodinchargeoftreasure),“zhaocaishizhe”(anangelinchargeofmoney),“lishixianguan”(agodinchargeofmarket).Theirresponsibilitiesareallrelatedtowealth.HewillgetdownfromheavenonlyonetimeayearonJanuary5thaccordingtolunarcalendarbecauseofhislaziness.InordertobethefirsttowelcomeZhaoGongming(thegodofwealth),allthepeoplewillgooutat5inthemorningandburnthefragrancewhentheycontributethedraughtanimalsandfirethecrackers.Whengoingbackhouse,abranchofcypresswhichsymbolizesgodofwealthwillbepickedoffandbroughthome,andtheninsertitintothebaldachineinordertoburnfragrancetoworshipitwiththehopeofendlessfortunecoming.IthasanotherimplicationthatthegodofwealthiswelcomedonJanuary5th.AfterJanuary5ththeactivitiesofspringfestivalalmostendandallthepeoplewilllivenormally,soitisthemostimportantthingtowelcomethegodofwealthforthebeginningofanewyear.ThecustomboomedinMing,QingdynastyandPeople’spublicofChina.Itkeepsthecustomindevelopedareaandamongthepeoplenowadays.接财神是古老的汉族节日习俗。汉族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作者:王晓辉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篇(5)

(二)星级酒店特色文化经营更符合顾客的要求。现如今,单一、快捷的酒店模式已经到了需要改变的情况,当在所有东西都标准化的同时,就缺少了那份特殊的魅力,所以说酒店需要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而不是完全的标准化。再有,酒店融入民俗文化能拉近与当地距离,更加让人感受到当地的氛围,同时,酒店融入当地的民俗文化也会使得当地居民有亲切感,使得他们容易接受酒店,接受起来也不会有陌生感。只有这种标准里透着特殊,制度里透着民俗,会使得酒店本身散发出一种不一样的气息,从而使酒店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更会使它建立起稳定的消费群。

二、星级酒店文化内涵与民俗文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不同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中国地域幅员辽阔,各族人民的文化五花八门,为我国文化增添了不少魅力,但是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禁忌,在酒店建设和服务过程中如果没有去注意,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例如满族在饮食、住房、甚至在节日时期有很多禁忌。在饮食中,满族禁止剁母猪或其它雌性畜肉,他们认为母亲给了他们生命,剁雌性牲畜的肉会遭到复仇;禁止在属鸡的日子里吃新米,因为鸡的消化能力很强,吃新米意味着常年都会肚子饿。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给民俗文化带来神秘和独特感,但在民俗文化与酒店文化交融时,也可能会导致酒店在经营和管理方面与当地名俗文化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

(二)可能会对酒店的整体利益有损害。有些少数名族会有不同寻常的民俗习惯,而酒店是以利益为主,从而导致了某些方面民俗文化与酒店文化不融合,出现一些利益上的损害。如有些地方民族会对某种动物十分崇敬而不去吃它,再有有些地区民族会有很严格的男女之防,而酒店要从全方位无死角的去服务顾客,这里面的矛盾冲突是无法调节的,一旦酒店妥协就会丧失许多财务收入,而长久以来形成的民俗文化是更加不可能妥协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谁也都不妥协于谁,酒店无法去吸收当地的顾客源,而当地居民更不愿意酒店在此常驻,这种情况长期以来会造成酒店利益的严重损害,而且不仅仅体现于经济方面,还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名誉上的损失。

(三)文化特色不明显,雷同现象严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顾客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就导致了市场需求的差异性。而最大的差异性莫过于文化的差异性,如果通过文化表现出全方位的魅力进而引起顾客的共鸣,这样就可以给顾客留下美好而又深刻的回忆,可以大大增加酒店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与民族文化融合的酒店一般都会在具有丰富的民族风情的地域建立,当地的民族特征都会隐隐约约的被体现在酒店的设计与经营上,这就使得该地域以某一文化为主题的酒店在餐饮产品、装修艺术以及环境氛围的上会和其他酒店出现相似甚至雷同的部分。尤其是现如今跟风现象严重,民族风俗文化的酒店本身应该传递的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概念,但是在同一区域内非常容易发生模仿或者抄袭的现象,一系列雷同现象就会导致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和消费者的审美疲劳。

三、星级酒店文化内涵与民俗文化相融合的建议

(一)明确酒店文化与民俗文化融合概念。对酒店功能、布局、发展趋势的不完全把控是酒店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合过程中产生冲突和矛盾的主要原因。“中国酒店业教父”魏小安曾提出,酒店在设计中的基础性原则是功能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形式。所以,对于一个酒店来说首要的一点是功能,而后是结构最终才是形式。在实践中,我们应该从酒店的功能为出发点,功能是建立具有民俗文化的特色酒店的基础,而后从结构出发,进而在决定在这个过程中所应该采用的形式。如果仅以模仿这种方式创建一个民俗文化特色酒店,那绝对是在文化的形式或核心的步调上有了部分的理解差错。所以,具有民俗文化的酒店,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主题,然后确定结构,再从结构上确定采用何种文化形式。

(二)对民俗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酒店吸取民俗文化时,有许多民俗文化并不适用于酒店文化,这就依靠于决策者的判断力了。一个好的决策者是一个酒店发展和建设的舵手,而在酒店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交融时,一个好的方向尤其重要,该舍弃的地方必须舍弃,一切为了酒店利益出发,找到适中的折中点,这样既不会让当地居民对酒店保持一种抵触态度,又不会损害酒店的整体利益,将酒店文化和民俗文化完美融合。

篇(6)

二、韩国民俗文化发展的启示

从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轨迹看,文化资源将是继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这四大资源之后,保障经济持续运行的重要资源之一。依托文化资源的现代文化产业,已超过传统制造业,成为新的经济支柱。当前国际上创意产业正风起云涌,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都已成为本国的支柱性产业。近几年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占青岛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成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富含文化内涵,对应了文化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必然包括城市特有的民俗文化;文化产业释放了城市进步的文化潜能,势必弘扬城市的优良民风。文化产业发展应以中国本土文化为基点,这也是青岛提出的发展思路“国际标准、世界眼光,本土优势”的生动诠释。青岛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坚持自己文化的传统,坚持自己的性格特征,发挥好民俗文化的营养剂和助长剂的作用。韩国对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关系的重视对青岛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韩国文化当局积极挖掘民俗文化,建设各类民俗文化村。坐落在首尔京畿道龙仁市器兴邑甫罗里的韩国民俗村,占地72万平方米,是一座有282栋建筑物及设施的“国际级野外博物馆”。70年代,韩国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里运动”,依靠历史传统推动现代化发展,利用各类民俗村传播五彩纷呈的文化。在韩国人看来,没有什么比鲜活的历史文化事像更能成为城市的标记,更能获得民众的历史认同进而成为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韩国的民俗文化,除了乡校、官府、石头爷爷像、石碾子、城址和碑石等物质文化遗产,民谣、民俗游戏、乡土食俗、民间工艺、民族方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韩国官方为了保护这类民俗村,在房地产高额利润面前不为所动,立法规定这些文化遗产既不能随便改造,亦不能随意拆迁。城邑民俗文化村里几百户村民可以到外地买房居住,但一定要保证每户草屋有原居民居住,像往常一样生活,民俗村不能成“空壳”,只让游客参观。居住在民俗村的村民除免税外,还能获得政府的每月补贴。1998年,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略,创建了专门的部门和机构,出台了一系列促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实施了诸多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惠民政策。而其民俗文化,最具体、最生动地反映了韩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对韩国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民俗文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适应文化领域的全面竞争,民俗文化大有可为。通过提供多样化、亲民性的文化产品,民俗文化能够在青岛的文化产业发展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在文化产业核心层,民俗文化可以促进文化产业自强自大以地方民间素材为基础的文艺形式,如茂腔、柳腔、秧歌舞、扛阁、高跷、花辊,以及莱西木偶戏、胶州八角鼓等,仍然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通过创新中的传承能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崂山、大泽山、琅琊台、田横岛等地方民间故事的挖掘和整理,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徐福东渡、法显海归等民俗遗存为弘扬海洋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上述资源为基础,通过文艺创作、民俗项目竞技比赛等形式,有助于推动青岛文化产业的发展,展现胶澳风采、齐鲁气派以至东方魅力。

(二)在文化产业层,民俗文化可以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角利用地方民俗文化资源推出新兴节会,构建节庆产业链条,可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健康亲民的新兴良俗文化节庆大有市场,如大泽山葡萄节、崂山茶文化节、崂山祈农大典、“海誓山盟”婚庆节和财神节(农历七月二十二)。崂山、黄岛、大沽河和大泽山等地的民俗具有很大的旅游产业价值,深入开拓有助于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最美乡村、最有魅力村落的相继认定,充满“乡愁”“乡乐”的民俗休闲体验场所的不断出现,满足了民众对民俗文化消费的向往。比如,登瀛民俗风情园环境优雅,景色旖旎,曾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游客可以在其中观徐福胜景,探崂山之美,学民俗文化,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

(三)在文化产业相关层,民俗文化可以促进文化产业实现集约化经营民俗文化读物的印刷出版市场潜力很大,大有可为。新老民俗体育健身活动,如横渡汇泉湾、螳螂拳、孙膑拳等,壮大了体育健身产业,促进了健康游艺活动,提高了群众的生命质量。在郊区,黄岛西部山区、即墨雄崖所沿海、大沽河流经区域等,都在经营着新兴文化旅游业。在市区,中山路风情街、小鲍岛民俗街展现着城市发展的轨迹。这些民俗资源为其他文化产业如影视、动漫、游戏、工艺、出版、印刷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原创的素材,为文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能量。

篇(7)

从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认同危机的问题开始出现,外国著名学者阿尔蒙德认为“国家认同意识”危机是对发展中国家社会稳定产生最大阻力的因素。任何人,只在在国家特定的政治生活框架中生活,民族文化就要适应这种政治生活框架。所以,民族文化的认同就会对国家认同的意识产生影响,相同的文化归属会使不同的民族互相认同,从而构成一个团结的国家。实现文化认同教育就要让所有人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吸收和借鉴。而民族文化就是一种将民族性和地域性集为一体的文化,并具有独特的个性,民俗文化中风尚习俗的表现就是为了维护其价值的连续性,并对各民族的文化观念进行积淀。学生时期正是培养价值观的初始阶段,在这个时期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最容易让他们产生对文化、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并对其终身群体归属感产生积极的作用。

2、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

文化包容意识是文化包容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各民族和各国之间产生文化认同的基础。我国的民俗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历经分合之后不断进行碰撞、渗透和交融之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后形成的。我国各族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但是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课程教育,让他们了解不同民俗文化的交融碰撞,例如: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织锦、侗族人民的鼓楼建造就是借鉴汉族的建筑风格、壮族向汉族学习织锦机技术等等。这样不仅能够让他们对不同的民俗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会对不同的文化形成包容意识,而且这些历史故事会对其音乐思维能力的发散性有极大的帮助。

3、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都及其重视教育,总结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并在一代代人民中传承下来。一些健康知识和教育方法都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现在的学生健康都极具指导意义。另外,各民俗文化中包含的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和竞技游戏等,不仅让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且让他们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发展。

篇(8)

二、分析中国民俗文化对中国油画发展的影响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制约,中国油画作为一种文化的实践艺术,更离不开民俗文化这一片泥土。事实上,我们希望中国民俗文化能够对油画艺术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希望了解民俗文化是如何影响油画发展的。我们探究中国民俗文化对中国油画的发展影响,是对当代油画艺术发展进行的深层次的透视、发掘、总结。1.民俗文化影响油画发展中的题材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油画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它需要在现实中汲取养分、发掘素材。而民俗文化恰恰是区域人们生活的真实反映,因而民俗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油画发展创作中题材的选择。一般画家创作都是依据自身的生活体验,以发现者的角度对所要表现的油画形象进行描绘,刻画。当受到民俗文化熏陶的绘画者进行创作时,他们会不由自主的选取与民俗文化有关的内容展开题材创作。这些纷繁的民俗文化自然丰富了中国油画的题材创作,当然这也为油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民俗文化影响油画发展中的审美判断从来艺术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当民俗文化应用于油画艺术之中,油画艺术的价值便得以显现。它以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的方式,表现出地域民俗文化的特点。通过民俗文化对油画发展的指导,我们对民俗文化影响方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必定形成了一定的审美判断。这种审美认识是创作者的切实感悟,也是欣赏者对民俗化油画的深刻理解。对创造者来说,表面上看民俗文化的引入丰富了表现油画艺术的语言,实质上是扩展了他们的审美认知。而对欣赏者来说,这种民俗文化的意义在于提升了油画艺术的审美价值,也进一步影响发展了油画的审美认知与判断。3.民俗文化影响油画发展中的情感融合与其说民俗文化应用与油画发展是一种油画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无意识的自我选择,倒不如说这是创作者与民俗文化的一次情感上的交流。民俗文化本身是不具备任何形式的感情的,它只是客观事物的呈现,而创作者才是实现由内而外情感传达的关键。很多时候情感都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画家基于客观事物的反映。在民俗文化与油画艺术结合的过程中,也实现了绘画者的情感表达。创作者需要对民俗文化有所了解,更需要将这种理解转变为审美表达,这恰恰表达了他们对于民俗文化影响油画发展中情感融合的立场判断。

篇(9)

(二)通过古代诗歌教学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通过经典古诗词来表达,例如“月”“梅”“菊”“茱萸”等。教师在讲授这些优秀诗篇时可充分挖掘所含的民俗文化,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离家的重阳节,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起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的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这些可以是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节日里的风俗习惯。《水调歌头》里面让学生体会中秋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与亲人多年不见,思念之情、思念之苦可想而知。作者从失意、孤独中走出,积极乐观,心胸开阔,寄托对情人的思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都是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的很好的案例。

(三)在中学语文活动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语文活动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在《黄河,母亲》语文活动中,让学生亲身领略到黄河的气势磅礴、泽被两岸万物生灵,体会到黄河对华夏民族、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卫家园的感情。语文活动《戏剧大舞台》,戏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的戏曲在国外也享有盛名。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了解中华地域戏剧的特点,并从这些戏剧中感受民俗文化的发展。

(四)校本乡土教材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篇(10)

二、将学生分组、采用随堂口头展示的方式进行考核

将期末的终结性考核,即常见的期终论文考核形式,变成平时考核的分组随堂口头展示(共70分)。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互动中来,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什么叫做随堂口头展示呢?

第一,将全班60名学生分成六组,每组十人。

第二,时间:每节课开始的前10分钟学生展示,后40分钟教师补充本节课的相关知识。

第三,根据课程进度、密切结合本课程内容制定相关话题,并由任课教师提前指定每组的话题:第一组:人生礼仪民俗;第二组:中国传统节日;第三组:中国传统饮食;第四组:服饰民俗;第五组:中国民间艺术;第六组:中国居住民俗。

第四,每组随堂口头展示。本门课程计划17周完成,每组的随堂口头展示设计在中间六周进行。

第五,责任分工。每组有组长一名,负责组织联系本组学生,组织分工合作,大家课下提前准备,共同完成本次展示;每组包括主讲一名或数名,负责向全班同学展示该组话题,相关材料收集整理人员数名,PPT制作一名或数名,现场记录一名。

第六,展示方式:每组按照组别顺序,在课堂上结合指定话题,通过PPT、口头描述、视频辅助等方式向任课教师及全班学生讲述民俗的相关知识点,其中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评论,或者提出一些疑问,由任课教师进行解答。

第七,以随堂口头展示的方式作为期末成绩的理论基础。首先,本门课程共16节。教师在课程前半段对内容进行了一个整体的、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加强学生对课程的了解;其次,随堂展示放在中间6节。有了老师的示范,学生可以通过模仿老师的示范、学习借鉴前面几组的作业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展示;再次,选择本门课程中最有趣也最联系生活的话题,让学生有感而发;最后,都提前一周告知学生话题,让他们提前准备。

三、制定口头展示的评价标准

1.基础分70分。

评价分两项:内容50分。根据整个内容的合理性,由任课教师评定;表达效果20分。根据主讲表达效果是否流畅,由任课教师评定。

2.加分项。

分两种:一种是投票。内容展示完成后,由全班同学投票,票数最高的一组,可以在本组前两项的评分基础上,全组成员每人加5分;另一种是主讲和组长,这两人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都比其他同学付出了更多劳动,理应酌情加分,可以在前两项的基础上加5分。

篇(11)

在洛川塬人家的大门上,大都篆刻有“礼仪之家”“忠义之家”“耕读传家”等表现儒家思想的文字,显示出这块土地上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而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劝善惩恶等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就传入了洛川塬,现在发现的大批北魏到隋朝时期的佛教造像碑文、唐宋石窟和摩崖石刻,以及明代的佛寺遗迹,都说明佛教思想在当时的繁盛。此外,近年在洛川塬上陆续发现的大量古代道教碑刻,也说明道教对洛川塬的影响非常久远。道教善恶承负、太上感应等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对于洛川塬的人们来说,儒释道都代表着“善美”,因此在洛川塬的民俗文化中,三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一座庙宇可能同时供奉着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像;在洛川县城元宵节的灯会上,也是同时供奉不同的神像。在这里,人们既尊孔,又拜佛,亦信道。儒释道的思想被有机地融入在洛川塬的民俗文化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保护洛川塬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