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市政路桥工程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1提高监理企业与建设单位的紧密程度在施工过程中,如果计划出现改变,要及时进行确认,做出施工变动。建立企业与各建设单位之间加强沟通与联系,争取建设单位的支持,对日后工程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
1.2加强建设单位之间的联系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及时、全面的了解各建设单位的安排及相关计划。监督相关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拆迁工作,掌握工程建设目的,了解各单位的施工进度,在及时调整施工部署及建设进程。掌握各单位资金的到账及花费情况,使工程得到资金保障。此外,要掌握地下管网的具体情况,为今后开挖深坑提供准确的依据。通过以上各种措施,降低施工成本,达到提前竣工的目的。
2.1提高监理企业与建设单位的紧密程度为了更好的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确保质量达标,对工程进行施工的质量管理非常有必要。施工单位在制定相关标准及计划时,要按照实际生活、生产及施工的具体情况,保证与施工计划的方案保持一致。市政道路之间并不是单一存在,而是存在较为复杂的联系。因此,市政道路工程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项目。除此之外,因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待工程结束之后,对工程使用的稳定性及安全性进行保证。所以,工程建设时,要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及安排,明确施工目标,采取合理施工措施,保证施工进程。其次,在施工阶段,要保证在监理的总工程师监管下进行。随时检查工程质量,并及时填写质量的检查表。在此过程中,要认真对待质检表中的数据,进行认真处理。再次,应全方位控制施工质量。主要包括生产机械、人员技能等方面。
2.2提高监理企业与建设单位的紧密程度在城市桥梁建造的过程中,对每个施工部分进行技术管理非常重要。下面具体探讨在市政道路桥梁建设中,如何做好工程技术管理的几个要点。
1)在施工之前,一定要对图纸进行仔细审查,如果一旦发现图纸存在缺陷,审议工作人员一定要及时与图纸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共同努力,及时克服图纸中存在的缺陷。这样才能确保整个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2)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该大胆进行创新,大胆运用各种新型材料、新型设备及新型工艺。此外,为了更好提高工程施工效率,技术人员还应做好施工技术交底,保证建设进程;
3)在实际施工中,要而临各种突发问题。因此,技术人员应提高自身应变能力。一旦出现突况,采取合理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如果突发问题无法解决,应及时上报公司,由专家进行解决;
4)建设单位的技术人员应正确把握相关合同,如果发现合同出现变更,应及时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进行解决;
5)施工单位要构建完善的资料管理系统。施工人员应明确自身责任,将资料进行分类与管理;
6)在施工中,如果遇到较为特殊、重大的建设环节,建设单位应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前 言
路桥从设计到施工再到竣工都需要保证工程质量。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对市政路桥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所以在路桥建设中要采取各种管理措施来严格控制工程质量。项目管理能够搞好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工程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
1 市政路桥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需要根据工程项目的要求、环境、技术条件等对施工进行全方位的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提高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实现项目投资目标、缩短工期,保证路桥的社会意义。市政路桥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重要一部分,其主要建设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收入,属于社会公益性投资工程。但是,近些年,路桥施工中“重政治、轻技术,重工期、轻质量,重承诺、轻监管”的现象常有发生,而且还与普遍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市政道路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不强,不仅损害了项目的经济利益,还危害到人们生命健康。工程项目管理要对项目进行合理的组织、施工、控制、跟踪、检查等,对进度、质量、成本、安全进行严格控制,强化经营管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
2 市政路桥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2.1 加强材料管理
材料是路桥工程中的重点,材料控制不严,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而且一旦投入使用很难进行修改或者更换。路桥施工中的材料主要是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三种。在原材料采购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材料属性、施工难度、工程造价等因素,权衡利弊,达到功能性和经济性双赢。我国原材料市场混乱、质量参差不齐,采购人员在采购的过程中严格筛选材料,杜绝偷工减料,要对材料的生产批号、安全标准、使用说明烂熟于心,保证进场原材料的质量。材料进场安排合理的场地进行分门别类置放,特殊材料做好防水、防干措施,防止自然环境影响材料使用性能。精密仪器要定期维修保养,提高使用寿命。材料在投入使用之前要抽选进行试验,比如混凝土的性能、钢材的抗拉性、防水材料的防水性能都要进行检测,还要进行复试,保证其功能性。
2.2 保证施工技术的完善
严格、完善的施工技术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先进的技术管理可以缩短工期、降低造价。
施工前做好技术交底、图纸会审工作,严格落实交底内容,对设计图纸和施工图纸有疑义的地方尽早提出,与设计师、工程师进行深入探讨,及时解决。工程中的参与人员都要参与技术交底,熟知施工特点和施工难点。
路桥施工工序繁多、施工工艺各异,工程师要对设计图纸、施工图纸内容了如指掌,掌握施工中的关键点和难点。施工人员要根据不同的施工工序和工艺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并且按照工程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施工。
2.3 提高人才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是工程中质量的直接控制者。在施工中要根据人才特点和岗位需求进行合理分配,充分发挥每个工作人员的聪明才干。施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对工程起着决定性作用,施工前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对机械设备的了解,提高操作水平,提高其专业技术和专业素养,杜绝安全隐患。
2.4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工程施工人员复杂,工种多样,要加强团队人员管理需要建立人员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加强合作,确保所有人员对自己岗位职责有一定的认识,减少人为违规现象出现,能够保证施工高效、安全进行。还要制定和路桥工程施工相适应的激励政策,对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进行物质奖励或者职位提升,促进工作人员整体积极性,营造积极工作氛围。还要建立施工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质量防护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并确保每一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到实处,切实发挥各种制度在质量控制和员工行为约束上的作用。
2.5 加强施工质量
市政道路中桥梁处理是其重点部分。现在交通车流量大、荷载大,对桥梁的使用性和质量要求越来越大。桥梁很容易出现裂缝、变形等现象,继而影响桥梁的整体性能。在路桥施工中更要着重对桥梁变形、裂缝、坍塌进行防治,在施工中多采取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改善构件的使用性能,提高构件的刚度和耐久度。
2.6 施工安全管理
路桥施工交叉作业多、人力、物力投入较大,工种大多是露天作业,安全管理难度大。在施工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能够使施工顺利进行。首先,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设立安全岗位,安排安全管理人员,对各个职位进行明确的职责划分,并且落实到实处。其次,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安全管理人员除了自我约束外,还要接受组织和制度的约束。管理组织者每年都要组织旬检、月检、季检及年检,重点工程和关键工序也要进行随时安全监测。
3 市政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管理的其它经验措施
(1)对施工方案进行严格审核。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总监办对所有施工方案都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和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确保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合理。对于重大施工技术方案,建设路桥工程各方的技术人员和专家都反复讨论过多次,并慎重确定具体方案。
(2)建立健全全面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督机制,对材料使用、施工工艺、布局结构、施工工序等都进行合理把控。构成一套周密的完整的“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三级质量保证体系。
(3)监理部门在每项分工程开始之前要认真检查施工细致,施工单位首先进行自检,然后再由监理部门工程师陪同下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序。在现场施工中,检查现场巡视,对重点工序进行全程监督,及时解决施工问题。
(4)在项目管理中建立对工程项目成本的风险控制体系。做好路桥财务筹资和投资决策。风险管理从预防和分散两方面来考虑。在公司投资项目之前,对可行性研究进行宏观和微观分析,保证项目经济利益。还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组合来控制风险。路桥工程建设筹资与其他用途筹资一样必须进行成本风险与效益的权衡做到及时性、效益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4 结 语
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齐全机械设备,先进施工手段,综合素质较高的施工队伍,是保证工程高质量的根本。要保证市政路桥施工质量就要从各个方面抓住质量影响因素,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在施工中,还要总结施工技术和施工经验,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新的工艺,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工程质量,最终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市政路桥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各个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软土地基工程的设计施工也越来越普及。路桥施工中软土基地的处理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国路桥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市政路桥工程建设中,软土地基处理效果因不能满足实际使用要求,时常出现道路变形、沉降等现象的发生。所以,改善软土地基处理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软土地基的主要特征
软土地基就是指以软土为主要成分,同时还掺杂一些粉砂以及一些粉土混合而成的地基,这种软土地基比较软,所以其可塑性比较强,但是承载力比较低。如果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有软土地基的话,就会给施工造成一定的困难,并且软土地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含水量比较高,所以这就使软土地基存在很大的空隙,导致水分流失的比较快,土地也会变得比较的疏松。
二、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桥梁公路工程建筑中的重要性
由于软土地基的土质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一般软土地基是不适合做持力层的,而是需要对这部分软土地基做一定的处理,从而给地基的形成打下基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公路和桥梁建筑的项目也逐渐增多,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我们人民的生活质量,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国家不断的开发桥梁及公路建设工程来保证我们更加顺畅的进行生产和生活,所以就要在软土地基的施工上和技术的处理上做得更好。
软土是指天然含水量比较高、孔隙比较大、并且压缩性比较高,同时其抗剪强度比较低的细粒土,这种土质一般情况下使分布在海边以及有湖泊和河滩等等一些相对水利施工比较集中的地方,这种土质容易受到压力变形和沉降等的影响。软土地基在桥梁以及公路工程中的危害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公路施工上面,主要是一些桥涵构造物以及一些高路堤路段的公路上。比如一些桥头的高路堤所发生的沉降现象,单边膨胀以及滑移等现象都频繁发生,所以这些现象的产生就会给桥梁的使用寿命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人们和车辆的安全问题,更为严重的就是,如果桥梁发生倒塌的话就会给附近人们生活的正常进行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解决软土地基的软弱性问题,保证软土地基变的更加强硬,是桥梁公路建筑项目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就会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的继续进行,严重影响到工程作用的发挥。但是软土地基处理问题的解决现在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加上我国土层资源的丰富,各个地方的情况都不相同,所以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就相对比较难统一。在对软土地基的处理过程中,应当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具体的软土地基的土层情况和当地的施工造价以及工期等等具体条件作为一个结合,对几种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在经济和技术上做一个比较,从而得出比较适合工程来进行的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除此之外,还要多注意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合在一起,尽量避免由于一些软土地基的处理而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
三、市政路桥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
1、软土地基的表层处理方法
1.1表层排水法
软土地基的处理要因地制宜,如果地基处土质较好,但是含水量较大,因此采取表层排水法较为合适,具体是在填土之前进行地表的沟槽开挖作业,以排除地表水,同时对于地基表层部分的含水量也大大降低,确保工程机械顺利通过,同时可以采取透水性较好的砂砾或碎石进行回填。
1.2垫层砂砾或者置换填土的处理方法
这一方法主要是针对路堤不高、土层薄、无硬壳等特点,而且具有两面排水能力的软土地基。这种技术的好处在于能够使填土与基地之间形成一排水面,如果软土地基遭遇填土的负载作用,能迅速的排水软土地基中的孔隙水,加速软土的凝结,降低其压缩性,大大的提高了承受能力,从而有助于防止软土地基中软土剪切变形。
采用置换填土的方法,可以充分的发挥置换的作用,其具体操要求是用规定的土质重新回填。此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是需要的成本也较大,一般应用在清淤回填的软土施工中。在施工中也要注意到填土的进程,垫层厚度一般在0.5米至3米之间,一般所选取的施工材料为含泥量小于5%的整洁粗砂、中砂,或者为粒径大于5里面的天然粒径构成的砂砾。
1.3敷垫材料法
软土地基土层分布不均匀的话,可以采取敷垫材料法进行软土地基的处理。由于地基土层分布不均,有可能导致局部沉降和侧向变位的现象,采取敷垫材料法进行处理可以提高地基的抗剪力和抗拉力,增强了地基的稳定性,便于施工机械顺利通过,并均匀支撑其载荷,敷垫材料一般是用化纤无纺布、土工布以及玻璃纤维格栅等。
1.4添加剂法
此方法适用于表面粘性土的软土地基,通过加入添加剂提高了地基的强度和压缩性能,为工程机械的安全作业带来了保障。一般所添加的材料通常为水泥和熟石灰,量的需求也要根据工程量来决定。添加剂中的石灰材料能够降低土壤中的含水量,产生化学式的固定,更加保障了土壤的稳定性,一般使用改良土壤、水泥稳定等。如果为了改良土壤,可以在土壤中添加6%的石灰,其优点在于操作简便,经济实惠;如果为了水泥稳定,可以在黄土中加入3%到6%的水泥,这个造价相对较高,在黄土中添加10%到12%的石灰的石灰土是较为常见的。
2、粉喷桩加固处理法
2.1粉喷桩加固处理法在其施工之前应该对施工技术材料有所准备,具体包括:施工场地的地质报告、土工试验报告、室内配比试验报告、粉喷桩设计桩位图、地面高程数据表、加固深度、停灰面高程、相关测量资料等。
2.2保证地表的平整度并对施工现场的障碍进行清除工作,比如场地低洼,应该进行粘性土的回填;如果场地不能满足施工机械的通行条件,应该铺设砂土或者碎石垫层以提高路基的强度;如果地基表面过软,可以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机械失稳的现象发生。
2.3施工机械和器具应该提前准备,并提前纪念性机械组装和运转试验。
2.4粉喷桩的施工工艺要按照相关设计要求和施工现场情况进行确定,一般来说试桩数量为5根,试桩之后进行一些参数的确定工作,比如钻进速度、喷气压力、提升速度、搅拌速度以及单位时间喷粉量等。
3、竖向排水固结法
如果软土地基处有粘性土,可以在其地基处进行垂直排水柱的设置,一方面缩短了排水距离,使得地基排水固结效果增强,另一方面增加了地基的抗剪力和抗拉力。具体而言,竖向排水固结法由于其采用的材料有所区别而分为砂井和纸板排水,前者是利用砂井进行排水,其施工方法有打入式、振动式、螺旋钻式及袋装式等,此方法一般不单独使用,往往与加载法和缓速填土法一起使用,多用于地层较厚而且粘土地质的软土地基处理;后者对于泥炭质的软土地基处理效果极佳;其处理范围如下:处理填土坡面以提高其稳定性,处理路基顶面宽度以防止沉降。在进行排水砂井的设计时要提前设计好施工方法,并对砂井直径、排水距离和改良范围进行修正。
结束语
目前,国内市政路桥工程之中软土地处理技术尚不完善,如何在软土地基上更加稳固的进行路桥工程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理论联系实际,实现软土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解决交通问题,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景观(cityscape)是城市中由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城市景观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道桥景观主要是在工程建设中体现诸多方面的知识,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加快,市政道桥景观设计也日益受到专业人员的广泛关注。
一、市政道桥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景观的重要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市政道路桥梁的建设也有了质的飞跃,可是市政道桥景观设计却没有出现任何的变化,还在止步不前,传统的景观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对物质以及精神文明快速发展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出的需求。为此,只有加强路桥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性将成为未来城市路桥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趋势。现如今,城市路桥工程特别是桥梁早已经成为城市中一道独一无二景观,它独特的整体景观常常与物质文明息息相关。桥梁凭借它巨大的体量、特殊的造型以及它所具有的社会发展与建设内涵,城市居民常常引以为傲。除此之外,桥梁一般还具有“纽带”的战略意义,常常作为城市文化的汇聚和城市形象的窗口,表现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甚至成为了一个城市的代表作,所以路桥景观往往被赋予精神文明的深刻寓意。
二、道桥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市政道桥基础设施建设景观控制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比较重视功能性,通常不全面或较少考虑市政景观方面的问题,使道路在景观上产生不和谐。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情况,一是桥梁风格寓意不深,没有体现出建设地域特色;二是市政路面材料尤其是车行道混用沥青与混凝土,使道路色差比较明显,影响城市整体美观;三是道路附属设施各异,路灯、候车亭、道路标志标牌等形式及色彩风格不协调,没有实现理想的规划目的。
2、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是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设计中忽略景观性;二是在审批项目时城市规划部门重视宏观性控制,忽略景观性控制,尤其是在控制协调一些附属设施上存在不足;三是分阶段进行建设,整体协调性上存在不足之处。建设、城管及交警等部门建设业主通常在部门及整体利益之间存在矛盾,各自为政,难以协调街道景观的统一。上述原因不仅是因体制不顺,还因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后者应该是比较主观的因素。
三、市政桥梁景观设计
在市政开发建设中,尤其是我国江河遍布的城市区域,很多桥梁都需要进行建设,要将其融入城市景色于一体,与老城区相得益彰,延续传统文化,已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1、桥梁景观
桥梁景观主要分为平面布局、线型、色彩、造型、装饰、肌理等六大部分设计,桥梁景观相伴城市景观,景观伴生效果在本质上是实现有机融合自然、人文环境及景观。在设计中,桥梁景观要适合于地形地貌,并对文化环境共生,桥梁建设要保护好建设区域的自然原生景观等。
2、桥梁景观元素设计方法
桥梁景观主要是对桥梁形象定位进行谨慎处理,然后根据形象定位及分析采取图式化方式进行处理,依次再进行设计桥梁标志组件,确定标志色及设计桥梁景观元素等。形象定位涉及市民行为、城市精神、发展目标等,将其融入桥梁景观设计理念中。在标志物及标志图案设计中要进行多样化比较,标志物及图案尺寸要依据桥梁尺度进行确定。标志色设计要符合城市标志色,依据城市环境、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确定,色彩的选择要符合量化标准,配合纹样色彩设计,并结合桥梁防腐涂装。设计桥梁景观元素主要涉及桥梁附属的栏杆、花坛、电话亭、人行天桥及灯具等元素,在设计中同标志色要协调一致,并将标志图案作为重要特征。
3、构建桥梁景观设计协同机制
道桥设计及管理部门要在相应机制上予以必要的完善,联合专业设计与景观设计部门,吸收更多建筑师、雕塑师、环境艺术师等加入设计中,使桥梁景观与功能、经济及技术有机融合并得到完美体现,进而实现景观设计的内涵。
四、道路景观设计
1、控制道路绿化建设
在市政园林绿地系统中,道路绿化是其重要部分之一,也是构成城市文明一个主要标志,对于控制道路景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选择绿化植物
市政道路选择绿化植物要实现艺术与功能两种效果的综合,植物配置中多采用乡土植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通常可采取整齐式行道树及自然式园林道路两种布置形式进行规范布置。整齐式园林行道树可配置以下植物,一是主要是乔木并以草坪为辅,乔木高大具有良好的遮阴效果,还具有比较挺拔壮观的景色,只是较为单调;二是灌木与乔木,不仅使景观和季节变化增加,还附有韵律感与节奏感;三是配以灌木、花卉、草坪的常绿乔木,该形式不仅实现四季常青,还可体现出季节变化,是应用比较多的一种形式,尤其是采用不同花色的花卉进行布置,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此外,如条件允许可采取多行进行布置,不仅实现绿化面积的增加,绿化水平提高,还能实现噪音的有效降低,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自然式园林道路可在道路两侧设置自然式林荫路,不仅具有街头绿地的作用,还能实现小游园的作用,特别是人们使用比较密集的一侧,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自由出入林荫带用于散步休息,还能明显防控车辆噪音、废气的不利影响,该形式目前应用比较广泛。
(2)绿地景观应设计丰富
城市立交桥下通常由于某些原因会被遗忘,甚至还可能成为废物垃圾聚集地,因此在该区域要积极种植耐阴的垂直绿化植物,道路交通分流隔离岛尽量不要采用水泥板,而应种植一些低矮植物,并及时进行修剪。最大限度地增加城市绿量,使道路环境生机盎然。
2、控制道路景观其它要素
1、控制道路材质
选择路面材料对于道路建成后的观感具有重要作用,要从以下几方面把握道路设计,一是选择的道路面层材质要同整体效果相协调,尤其是颜色与质感的协调统一;二是取材要尽可能在当地进行,使地方特色得到良好体现,也利于控制建设造价;三是要符合道路应用所需功能,如满足防滑系数等有关技术指标。
2、控制附属设施
道路附属设施通常含有路灯、公交候车亭及道路交通标志等,这些都是控制道路景观的重要内容,对于景观的整体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城市区域的景观控制要求各不相同,道路设计及建设管理要统一定位相关附属设施的风格,建设完成与整体环境具有整体协调性的新景观。主要从两方面采取控制措施,一是控制好历史文化名城或文化街区,这对于道路附属设施要求较高,其景观设计应与城市或街区整体风格具有整体协调性。附属设施要体现地方特色,在风格定位协调周边环境,选择的材质颜色及质感要符合整体风格。二是控制好城市新区,相应附属设施要体现出时代感,具有简洁风格,蕴含的文化气息要浓厚,选择的材质应体现出较高的科技含量。
综上所述,道路与桥梁是重要纽带,主要是体现出省市的文化与景观建设,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市政道桥基础设施的景观设计,将实用性以及便捷性的景观设计理念相融合,按照协调、质量等理念建设市政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方志桐,王惠方.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景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6:203.
[2]沈莉莉,柏益尧,左玉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文生态设计――以常州市为例[J].四川环境,2006,02:71-74.
关键词:市政路桥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成本管理
近几年,随着国内外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路桥施工企业来说,项目管理具有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制约性强、信息流量大等特点,是一个多部门、多专业的综合全面的管理,涉及到对人、财、物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其中包含了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质量、材料、计划、安全和合同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内容。对此,企业的领导也认识到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发展,项目管理技术也应该而且必须不断地完善和更新,利用信息技术实施项目管理,将成为企业在今后市场上竞争制胜的有力武器。
1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模式
1.1成本管理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在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中,成本管理的作用举足轻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以谋取经济效益为企业首要目标,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不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而且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又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体现。
这对于交通运输业,尤其是路桥施工企业是机遇与风险同在。在工程招投标工作中,业主及其委托的咨询单位编制标底是以社会平均价格为基础。因而,企业首先要积极搜集工程造价资料,分析其利润和成本构成,建立外部成本评价标准体系。企业在充分掌握外部工程造价的前提下,同企业自身成本标准体系相比,找出分部、分项工程存在的成本差异。这样,企业在参与招标投标工作时,基本对工程报价有了比较可靠的了解,同时,施工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时,由于施工企业生产供给能力的缺乏弹性,必然长期面临买方市场,买方市场中,企业生产成本决定了产品价格,也决定着企业市场份额的大小。在技术水平等其它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哪一个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得好,就必然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1.2成本管理的模式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成本的事前管理。成本的事前管理指工程开工前,对影响工程成本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事前规划、审核与监督。成本的事前管理主要包括:投标报价时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工程开工前制定的成本计划等内容。
(2)成本的事中管理。这里主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开展的成本过程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对影响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预算范围之内。在平时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分阶段分时间对预决算成本进行汇总对比分析,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是否符合预算要求,计算实际施工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异,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原因,采取措施,消除超出预算成本的现象。实施过程的成本控制细分成以下四个方面:材料费的控制;人工费的控制;机械费用的控制;管理费的控制。这四点是成本过程控制的要点,也是整个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控制好以上四点也就基本上控制了整个项目的成本。
(3)成本的事后管理。工程完工后,将工程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计算成本差异,确定成本节约或浪费数额。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项目成本分析完成后,对项目成本进行总体考核,以评价该工程成本控制的情况,人工、材料、机械、管理费成本是否超标,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明确以后成本控制的重点和注意事项,不断完善成本控制与管理理念,并对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水平进行比较。
1.3缺乏信息化的成本管理暴露的问题
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盈亏状况的随时掌控,对于公司和项目经理来说,都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在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不强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实时动态成本控制,往往是在工程进行到某一时刻或工程的关键里程碑结束后甚至工程项目整体竣工后,才可以进行对比,还要耗用一定的人力和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所以反映工程的盈亏状况往往是滞后的。
在长宏公司也同样出现这样的弊端,加上本身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还不成熟、不完善,也会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施工过程中基本无成本核算,不能做到项目成本的日清月结,项目过程中基本不清楚盈亏,也就是无法实现实时动态成本控制,不能掌握项目进行中盈亏状况。
(2)计划性较差,甚至脱离了计划,劳务、材料、机具设备的使用基本没有控制,这样就更谈不上资金计划的准确性。
(3)成本信息的滞后造成不能及时收集、传递、处理、储存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数据信息,对成本信息做到正确的选择与使用;不能及时准确的发现成本管理中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及原因,难以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使效益大量流失。
(4)成本核算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传统的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主要是根据财务部门的决算报告。这种核算体制经常因业务人员提出报告的时效性滞后而无法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由于缺乏成本管理中的事前预测和过程控制,只能靠制度被动地“卡”。一旦反映在财务帐面上,成本失控,已是既成事实。
2项目成本管理的解决措施
2.1加强技术管理,降低技术成本
在成本管理中,对人工费的核算往往严于对材料费的核算,对责任成本管理的重视往往高于对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视。其实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劣是有效开展责任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工程成本的75%部分在施工组织设计阶段已经确定,留给其他部门进行挖潜增效的余地已经很有限。对此,必须强化施工技术人员的成本意识,以求将成本管理工作前置。试想如果施工组织设计差之分毫,到成本消耗上定会失之千里,经过优化和经济技术论证的施工组织方案,无疑对项目成本管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2对项目成本及时进行测算,建立责任成本承包为基础的项目管理模式
作为施工企业成本主要发生地的项目部,如果对项目成本不及时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不设定管理目标,那么项目成本管理就很难取得好效果。在项目施工前都进行成本测算,确定项目责任成本,对降标幅度较大的项目一般实行正算法(防止责任下移),对降标幅度不大的项目一般实行倒算法。
2.3严格人工费的预测及管理
人工费在公路工程中一般占工程造价10%左右,所以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应严格控制人工费。任何一个施工企业在进行成本预测,拟就内部承包合同时,都应首先根据当地的工资水平及社会劳动力市场行情,测算出施工企业实际收入的日消耗量。
2.4加强对材料及设备的管理
关键词:市政路桥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成本管理
近几年,随着国内外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路桥施工企业来说,项目管理具有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制约性强、信息流量大等特点,是一个多部门、多专业的综合全面的管理,涉及到对人、财、物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其中包含了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质量、材料、计划、安全和合同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内容。对此,企业的领导也认识到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发展,项目管理技术也应该而且必须不断地完善和更新,利用信息技术实施项目管理,将成为企业在今后市场上竞争制胜的有力武器。
1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模式
1.1成本管理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在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中,成本管理的作用举足轻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以谋取经济效益为企业首要目标,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不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而且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又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体现。
这对于交通运输业,尤其是路桥施工企业是机遇与风险同在。在工程招投标工作中,业主及其委托的咨询单位编制标底是以社会平均价格为基础。因而,企业首先要积极搜集工程造价资料,分析其利润和成本构成,建立外部成本评价标准体系。企业在充分掌握外部工程造价的前提下,同企业自身成本标准体系相比,找出分部、分项工程存在的成本差异。这样,企业在参与招标投标工作时,基本对工程报价有了比较可靠的了解,同时,施工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时,由于施工企业生产供给能力的缺乏弹性,必然长期面临买方市场,买方市场中,企业生产成本决定了产品价格,也决定着企业市场份额的大小。在技术水平等其它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哪一个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得好,就必然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1.2成本管理的模式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成本的事前管理。成本的事前管理指工程开工前,对影响工程成本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事前规划、审核与监督。成本的事前管理主要包括:投标报价时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工程开工前制定的成本计划等内容。
(2)成本的事中管理。这里主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开展的成本过程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对影响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预算范围之内。在平时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分阶段分时间对预决算成本进行汇总对比分析,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是否符合预算要求,计算实际施工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异,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原因,采取措施,消除超出预算成本的现象。实施过程的成本控制细分成以下四个方面:材料费的控制;人工费的控制;机械费用的控制;管理费的控制。这四点是成本过程控制的要点,也是整个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控制好以上四点也就基本上控制了整个项目的成本。
(3)成本的事后管理。工程完工后,将工程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计算成本差异,确定成本节约或浪费数额。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项目成本分析完成后,对项目成本进行总体考核,以评价该工程成本控制的情况,人工、材料、机械、管理费成本是否超标,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明确以后成本控制的重点和注意事项,不断完善成本控制与管理理念,并对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水平进行比较。
1.3缺乏信息化的成本管理暴露的问题
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盈亏状况的随时掌控,对于公司和项目经理来说,都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在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不强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实时动态成本控制,往往是在工程进行到某一时刻或工程的关键里程碑结束后甚至工程项目整体竣工后,才可以进行对比,还要耗用一定的人力和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所以反映工程的盈亏状况往往是滞后的。
在长宏公司也同样出现这样的弊端,加上本身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还不成熟、不完善,也会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施工过程中基本无成本核算,不能做到项目成本的日清月结,项目过程中基本不清楚盈亏,也就是无法实现实时动态成本控制,不能掌握项目进行中盈亏状况。
(2)计划性较差,甚至脱离了计划,劳务、材料、机具设备的使用基本没有控制,这样就更谈不上资金计划的准确性。
(3)成本信息的滞后造成不能及时收集、传递、处理、储存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数据信息,对成本信息做到正确的选择与使用;不能及时准确的发现成本管理中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及原因,难以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使效益大量流失。
(4)成本核算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传统的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主要是根据财务部门的决算报告。这种核算体制经常因业务人员提出报告的时效性滞后而无法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由于缺乏成本管理中的事前预测和过程控制,只能靠制度被动地“卡”。一旦反映在财务帐面上,成本失控,已是既成事实。
2项目成本管理的解决措施
2.1加强技术管理,降低技术成本
在成本管理中,对人工费的核算往往严于对材料费的核算,对责任成本管理的重视往往高于对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视。其实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劣是有效开展责任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工程成本的75%部分在施工组织设计阶段已经确定,留给其他部门进行挖潜增效的余地已经很有限。对此,必须强化施工技术人员的成本意识,以求将成本管理工作前置。试想如果施工组织设计差之分毫,到成本消耗上定会失之千里,经过优化和经济技术论证的施工组织方案,无疑对项目成本管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2对项目成本及时进行测算,建立责任成本承包为基础的项目管理模式
作为施工企业成本主要发生地的项目部,如果对项目成本不及时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不设定管理目标,那么项目成本管理就很难取得好效果。在项目施工前都进行成本测算,确定项目责任成本,对降标幅度较大的项目一般实行正算法(防止责任下移),对降标幅度不大的项目一般实行倒算法。
2.3严格人工费的预测及管理
人工费在公路工程中一般占工程造价10%左右,所以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应严格控制人工费。任何一个施工企业在进行成本预测,拟就内部承包合同时,都应首先根据当地的工资水平及社会劳动力市场行情,测算出施工企业实际收入的日消耗量。
2.4加强对材料及设备的管理
中图分类号:O648文献标识码: A
The Experiments of Pore-Sol about Its Properties of the Grouting Engineering
JIAJIE LIU
Abstract: the advantages of pore-sol include short gel time, high setting percentage, and the change of viscosity accord with the ideal change of viscosity, these benefits can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about waterproof and leakage-prevention in the Grouting Engineering, and can plug fractures in short time, which can strive for the necessary time for reinforce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gel time, setting percentage, and viscosity of pore-sol with designed experiments.
Keyword: pore-sol; gel time; setting percentage; viscosity
1概述
注浆材料是在地层裂隙和孔隙中起充填和固结作用的主要物质,它是实现堵水或加固作用的关键。注浆工程材料由主剂(原材料)、溶剂(水或其它溶剂)及外加剂混合而成。注浆工程材料必须是能固化的材料,其分类方法很多,习惯上把注浆原材料分为粒状材料和化学材料两个系统,而孔隙溶液属于化学材料。
化学浆液近似真溶液,具有一些独特性能,例如浆液粘度低,可注性好,凝胶时间可准确控制等,但化学浆液价格比较昂贵,且往往有毒性和污染环境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化学浆液孔隙溶胶的一般性能,包括凝胶时间、结实率、粘度等。
2材料介绍
实验中使用的孔隙溶胶为中国矿业大学注浆堵水新型材料第三代技术配方生产的ZK-Ⅲ型孔隙溶胶。要成份为硅溶胶、高分子树脂的混聚溶胶。专用于岩石微裂隙、孔隙类型含水层等堵水加固。该化学浆液由A、B两种浆液按任意比例混合而成,A液和B液的混合比例可以影响孔隙溶胶的基本性质。A液成乳白色,粘稠状,B液是透明无色的液体,A液和B液都有刺激性气味。孔隙溶胶具有一定的腐蚀性。特别的孔隙溶胶B液具有强酸性,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自我防护。A液和B液混合后,便开始凝固成固体。实验过程中采用A液和B液体积比作为条件参数,探索孔隙溶胶的一般性能和A液和B液体积比的关系。
3胶凝时间
3.1胶凝时间意义
由于在注浆过程中必须在化学浆液凝固之前,确保其填充浆液到位,以达到防水或一定加固的目的。为了得到较理想的浆液扩散半径和较好的灌浆效果,凝胶时间应能准确的调节和控制。凝胶时间一般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从参加反应的全部浆液混合时起,到浆液失去流动性止所经过的时间。凝胶时间主要受参加反应的成分影响,但同时还受浆液的配比、浓度、催化剂、溶剂、水的pH值以及温度等的影响。凝结时间分为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初凝时间是指化学浆液全部混合后开始搅拌,到开始失去塑性所经过的时间;终凝时间是指从化学浆液全部混合后开始搅拌,到完全失去塑性所经过的时间。
3.2实验
实验中孔隙溶胶A液和B液体积配合比为控制条件,确定溶液体积配合比和胶凝时间的关系。实验采用倒碗法,定量的孔隙溶胶在两个实验碗中平稳匀速倒换直至初凝和终凝。在温度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测试孔隙溶胶A、B液比例为3:1、4:1、5:1时,其初凝和终凝时间。孔隙溶胶实验总体积为200ml。实验进行两组,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3.3 实验结果
由图1可知: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随着溶液体积比例的增大而增大,A液与B液比例越大,胶凝时间越长,反之,越短。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随比例增大的趋势接近线性关系,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的时间间隔受比溶液体积例变化影响不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调整孔隙溶胶A、B液比例来控制其胶凝时间。
图1 胶凝时间与孔隙溶胶A、B液比例关系
4 结实率
4.1 结实率意义
结石率(β)是浆液固结后结石体积(V1)与浆液体积(V2)之比。表达式如下:
如果时,则结实体收缩;如果时,则结实体膨胀,结石率愈高灌浆效果愈好。由公式1可知结实率是衡量浆液体积缩小或膨胀的系数。一般情况下,注浆浆液在固化后体积会缩小,因此会影响浆液与破碎岩石和土层的结合,特别是裂隙中的浆液,因为体积收缩而不能填充整个裂隙,进而影响填充效果和防水效果。因此掌握结实率的变化规律对于注浆成果有重要意义。
4.2 实验
实验同样以孔隙溶胶A、B液体积比例为控制条件。在其他影响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配制A、B液体积比分别为2:1、3:1、3.5:1、4:1、4.5:1、5:1、6:1的试块,配制试块的浆液体积均为120ml。调配试块时,用玻璃棒搅匀,待完全凝固后放置不少于12小时后拆模,脱模后试块置于水中养护不少于12小时,因为实验发现没有养护的孔隙溶胶质量随着时间而减小,并且强度也随时间而降低,甚至试块会自动开裂。养护完成后,擦干试块表面的水,查看试块完整性,表面是否有裂纹,检查合格后开始测量结实率。
4.3 实验结果
对试块体积进行3次测量(为了准确测量,三次测量起始刻度应不同),取平均值作为凝结后体积,凝结前体积均为120ml。实验结果见图2。
图2 结实率与孔隙溶胶比例关系线性回归方程
由图2可得:在其他影响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结实率随着孔隙溶胶A、B液比例的增大而增大,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可知,结实率(β)和孔隙溶胶A、B液比例关系(k)趋于二次方程关系。通过公式:
β= -0.0011k2 + 0.0186k + 0.8729(2)
可以计算出理论最大结实率为95.15%(A:B=8.45:1)。对于裂隙中的浆液,体积收缩明显,因此对于裂隙较多的岩体注浆时,应考虑二次注浆堵水或者其他手段以确保堵水效果。
5 粘度
5.1 粘度意义
粘度是度量流体粘滞性大小的物理量,浆液粘度是指浆液所有成分混合后的初始粘度。浆液粘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浆液的扩散半径,从而影响到灌浆效果。粘度小,则扩散半径大。但为了防止浆液扩散太远而造成浪费,有时还要增加浆液的粘度。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一定要在孔隙溶胶浆液所有成分混合好后立即测定。一般来说浆液的粘度随着稀释剂的用量和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液体的粘度用帕•秒(Pa•s)表示。此次实验测定孔隙溶胶粘度使用的是NDJ-8S旋转式粘度计。
5.2 转子的选用
使用旋转式粘度计测定粘度时,首先应选择合适的转子和转速。对于未知样品的粘度测量,首先应估计样品的粘度值,再选用相对应的几组转速、转子组合来进行测量。粘度测量的原则是高粘度的流体选用小的转子(表面积小)、慢转速;低粘度的流体选用大的转子(表面积大)、快转速。另外,应该关注扭矩百分比的数值,如果当显示的数值过高或者过低时,应变换转子或者转速。是该数值处在10%―80%之间为最佳,否则会影响测量精度。如果出现测试的样品在同种转子情况下,不同的转速时的扭矩百分比的数值都处在10%―80%之间,那取处于10%―80%之间的扭矩百分比偏大的为准。
5.3 实验结果
实验分别测试孔隙溶胶A、B液体积比为3:1、4:1、5:1的粘度曲线,实验浆液总体积为250ml。不同比例的孔隙溶胶进行不少于2次的粘度测试,在正常范围内,选择扭矩较大的粘度曲线作为实验结果(图3)。
图3 粘度采样曲线
由图3可知:孔隙溶胶的粘度随着时间而增长,A液和B液开始混合时,粘度增长较慢,在某一时间点后,孔隙溶胶的粘度急剧增长。在粘度增长的过程中,孔隙溶胶逐渐由液态变为固态。在注浆工程中,需要确认孔隙溶胶液态时的粘度,以便确定其扩散半径。因此反应液态孔隙溶胶粘度的曲线应是在某一时间点以前的曲线,而其后的曲线是不能反应液态孔隙溶胶的粘度的。因此参考孔隙溶胶的胶凝时间,在孔隙溶胶混合开始反应到终凝时间前某一时间的曲线才能反映液态孔隙溶胶的粘度。时间点的选择应该根据施工现场从开始灌注到浆液到达填充处的时间确定,且小于孔隙溶胶的终凝时间。同时,孔隙溶胶粘度时间激增点随着A、B液体积比的增大而后置。
图4 理想浆液粘度变化曲线
理想中的浆液粘度应该是初期粘度低,一旦胶凝则在某一时间(P点)粘度急剧增大(图4),初期粘度低有利于保证需要的扩散半径,填充裂缝和裂隙,某一时间粘度急剧增加有利于在达到扩散半径后及时凝固防水堵漏。由图3可看出在孔隙溶胶的胶凝过程中,其粘度初期增长较慢,在某一时间点后急剧增加,符合理想浆液粘度变化规律,有利于保证足够的扩散半径和防水堵漏,并且可以通过调整A、B液体积比来控制粘度激增时间点。
6总结
孔隙溶胶由A液和B液混合形成,A、B液混合后,孔隙溶胶便开始凝结。实验中孔隙溶胶的胶凝时间一般较短(2分钟以下),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封堵裂隙,在应急防水堵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孔隙溶胶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其粘度增长变化规律符合理想浆液粘度变化,注浆初期有利于保证浆液的扩散半径,在粘度激增时间点后,粘度大大增加有利于防水堵漏。结实率和孔隙溶胶A、B液比例关系趋于二次方程关系,可以通过公式2计算相应孔隙溶胶A、B液比例的结实率,可以为确定补充注浆的用量提供依据。孔隙溶胶的胶凝时间,结实率,粘度激增时间点均可以通过孔隙溶胶A、B液体积比例进行调整。另外,通过抗压和抗折实验可以发现孔隙溶胶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都不大,无法抵抗很大的外力。所以在注浆工程中,虽然能承受一定的外力,但是孔隙溶胶主要起到了防水堵漏的作用。
但是,由于在注浆完成后,存在裂缝和裂隙中的化学浆液可能会受到岩体内水压影响而被挤出,从而失去防水堵漏的作用。因此应在以后的研究中,设计实验研究浆液被挤出时的压强,从而保证化学浆液确实起到防水堵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国际,黄小广,曾宪桃等. 注浆技术理论与实践[M]. 江苏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0.
[2] 全国水利水电施工技术信息网(组编). 水利水电工程手册 第1卷[S].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2.
[3] 杜嘉鸿等. 地下建筑注浆工程简明手册[M]. 北京: 科学出版, 1992.
[4] 林巧佳,杨桂娣,刘景宏,饶久平. 纳米二氧化硅/脲醛树脂性能的研究[J] 林业科学, 2005年3月: 41卷 129-135;
[5] 高艳君. 象山隧道注浆方案、材料、参数及工艺的研究和应用(硕士学士论文)[D]. 西华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