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债务危机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5: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债务危机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债务危机论文

篇(1)

一、引论

以2009年末的希腊债务危机为导火线的欧洲债务危机如今烧遍了整个欧元区国家,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关于这次的债务危机的爆发原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笔者认为,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正是在于其制度上的缺陷。而这一缺陷早在欧洲货币一体化之初就已埋下伏笔。要理清欧洲债务危机的前因后果,需要从欧洲货币一体化这场持久的制度变迁开始研究。

二、欧洲货币一体化

欧洲货币一体化肇始于1950年成立的欧洲支付同盟。1989年6月,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在马德里召开会议,提交了“德洛尔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一个分三个阶段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计划,旨在建立一个欧洲统一的金融市场和中央银行,最终实现欧洲货币一体化。1991 年 12 月,欧共体理事会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会议正式通过了“德洛尔报告”,决定分 3 个阶段建立欧洲经济与货联盟,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构想终于正式启动。

1、“德洛尔报告”第一阶段:1990年7月1日——1993 年底。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与欧洲内部大统一市场的建设节奏保持一致,协调经济发展与货币政策,使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接近。在货币一体化方面,对成员国家的货币进行汇率联合干预,限制成员国家货币之间的波动幅度,促进资本自由流动。

2、“德洛尔报告”第二阶段:1994年1月1日——1999年1月1日。这是一个过渡阶段,为第三阶段实施单一货币准备条件。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地区政策与结构政策,协调经济政策。在货币一体化方面,建立在货币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有一定权力的欧洲货币局,为实行统一货币、建立统一的中央银行奠定基础;缩小各成员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幅度,避免法定汇率的调整。这样一来,各成员国必须逐步放弃货币政策制定权,移交给欧盟的中央银行体系,由其来制定整个欧盟的货币政策。

3、“德洛尔报告”第三阶段:1999年1月1日——这是建立欧洲货币同盟的实质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推进各成员国的财政协调,限制各国对财政政策的使用,扩大欧共体委员会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在货币一体化方面,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统一货币政策;推进货币统一,以欧共体货币取代各成员国货币;进一步统一管理各国外汇储备。

2002年1月1日欧元发行,欧元在欧盟12国成为唯一合法货币,这是欧洲货币一体化最重要的一步,也标志着新的货币制度对旧有制度的取代。在新制度的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必然产生更多的新兴利益集团,在第二个阶段很多利益集团已经成型。

三、欧洲债务危机

在欧洲货币一体化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导致了从2009年末开始的欧洲债务危机。2009年末,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的阴霾尚未退去,虽然全球经济有复苏的迹象,但是欧洲债务危机已初见端倪。这导致2010年起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爱尔兰等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陷入债务危机,整个欧盟内部都受到了债务危机的困扰。关于本次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2008年金融海啸的对欧元区的冲击。由美国房地产泡沫引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是世界金融市场产生震动,形成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海啸。在这种环境下,美国采取美元贬值来专家危机,导致欧元区外部的金融环境恶化,欧洲中央银行也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企图刺激经济增长,这就为欧洲各国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进行债务融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第二,欧元区制度上的缺陷。制度上的缺陷,才是欧洲债务危机真正的原因。这主要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制度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整个制度变迁过程才会不断延续,也才能够依次为新的激励继续发展。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这场货币制度的变迁过程中,由于历史局限性,这种新的制度设计中存在种种问题,产生了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根据传统经济理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相互配合、搭配使用。

第三,欧元区的内部经济失衡。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中,为尽快推行新的制度,实现单一货币,在有些国家部分指标尚未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的规定时就加入了欧元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部分国家经济发展尚未达标,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必然会导致更大的问题。。

第四,其他外部因素。比如国际评级机构对希腊等国信用评级降低,对这场债务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在这些因素中,最本质和主要的还是制度上的缺陷。其他的因素或是因为制度缺陷而产生的,或者只是起到了加速债务危机扩散的因素而已。

四、结论

2009年末开始的欧洲债务危机,至今仍在发展,没有人知道这场债务危机接下来的发展究竟会到什么程度,是在欧盟成员国及世界组织的行动下得到妥善解决,还是最终导致欧元区的崩溃。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这关键还是要看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由于引发这场债务危机的根源在于制度上的缺陷,在这场还在进行的制度变迁过程中,需要从制度上来解决这一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危机之下,新的制度创新才会开始,欧洲货币一体化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也才会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张茉楠. 警惕债务危机引发系统风险 [R]. 国家发改委综合司经济预警办工作论文,2009(12).

篇(2)

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使美国经济尽快地从危机中恢复,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计划,导致美国政府公共债务快速攀升。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2009财年美国财政赤字1.42万亿美元,为GDP的9.9%;国债余额超过12万亿美元,为GDP的84%。2010财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1.29万亿美元,占GDP的8.9%,国债余额超过13.4万亿美元,占GDP的92%。2011财年美国财政赤字预计将达1.65万亿美元,债务总额早在5月16日就已经达到14.29万亿美元上限。图1显示从2000年开始,美国国债的GDP占比不断攀升,至今已经突破二战以来的最高点,且仍有加速上涨之势。

与此同时,投资者对于美国政府债务违约的担忧也在升温。在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美国信用违约掉期合同的价格近期在不断攀升。图2是美国政府债的一年、五年、十年期CDS的交易价格曲线。2011年5月以来,美国一年、五年和十年期的CDS价格均呈快速上升趋势,特别是一年期CDS,价格已经翻了一番。

二、美国债务问题前景分析

尽管美国已经触及债务“天花板”,美国国会至今尚未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但目前美国发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较小。其原因可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别加以考虑:

(一)经济原因

1、美国拥有健全的财政、货币政策体系

目前,学者们对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大家普遍认为欧盟统一的货币政策和成员国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是爆发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美国拥有健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体系,在应对危机中,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相互配合,发挥更好的效果。为应对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措施,包括减免个人所得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扣除标准以及提高新能源、节能减排、交通等方面的税收优惠等措施。同时增加公共支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设备完善以及新能源技术研发、失业补贴等。为配合上述财政政策,美联储实行了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其中包括降低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及贴现率等低利率政策和为市场直接注入流动性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债务规模接近上限的情况下,美联储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提高债券价格,降低收益率,另一方面利用通货膨胀减轻美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可谓“一石二鸟”。

2、美国的债务结构风险并不突出

如果从债务绝对规模角度看来,美国无疑是全球第一。但是如果我们考察相对债务规模,即政府净债务占GDP的比重(称为净债务率),会发现美国的债务并不比其他国家更突出。日本的净债务比率远远超过美国,但日本并未发生危机,甚至日本公债一直被认为是稳健的。在债务危机爆发前,爱尔兰净债务率为20%;希腊为110%,然而这两个国家却都爆发了债务危机。可见净债务率并不能成为一国是否爆发债务危机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对债务品种和期限的合理安排以及融资能力更为重要。

而在外资占总债务的比重方面,美国也并非如想象的那么糟糕。目前,美国未到期国债中,由国内机构和个人持有的占比高达58.5%,海外私人投资者持有的占比为7.5%,海外官方持有的占比为36%,这一占比远低于多数新兴市场国家。

3、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降低美元计价资产的比例。但到目前为止,美元依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其核心地位并未改变。美国政府发行的美元通过不平衡的贸易结构流到海外市场,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持有大量美元,需要有一个投资场所。且这类投资者并不追求投资回报率而是更看重投资的安全性。放眼全球,美国的国债市场是它们最好的选择,既有足够的容纳量、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客观上创造了对美国国债的强劲需求,为弥补巨额美国债务提供了资金支持。这也是美国巨额债务可以维持的重要理由之一。

(二)政治原因

目前对债务问题的讨论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之外,政治因素也占很大比重。美国2012大选临近,民主、共和两党都想利用债务问题为各自增加砝码。这也使得美国国会迟迟无法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然而,美国国会两党谁也不想背上触发“债务危机”的黑锅,只是想透过彼此的施压与博弈赢得更多的政治得分而已,并且处于保证和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利益考虑,相信两党会在提高美国政府的举债上限问题上达成一致。

篇(3)

 

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受损失,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①]国别风险存在于授信、国际资本市场业务、设立境外机构、行往来和由境外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外包服务等经营活动。国别风险包括:主权风险,转移风险和一般国别风险。其中,转移风险是国别风险的主要类型之一,是指借款人或债务人由于本国外汇储备不足或外汇管制等原因,无法获得所需外汇偿还其境外债务的风险;主权风险主要发生在在银行向政府当局贷款或由政府担保的商业贷款之上,风险发生的原因通常是由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或政治世界的发生;一般国别风险主要是由于大幅度的货币贬值,对外国资产的没收或冻结,法律上的限制、强制性性的剥夺或者经济的严重不景气,以及国内政局的骚乱所引起。然而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国别风险事件往往难以施加影响或控制,很容易发生国别风险危机,因此,加强国别风险危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发生国别风险危机的可能性银行危机[②]是指银行过度涉足(或贷款给企业)从事高风险行业(如房地产、股票)毕业论文格式,导致资产负债严重失衡,呆账负担过重而使资本运营呆滞而破产倒闭的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是由当是其他国家发生国家金融危机之类,从而引发我国商业银行也发生风险最终形成商业银行国别风险危机。

(一)国际上商业银行危机、金融危机越来越多

近十年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国际上的商业银行危机事件也是越来越多,从上述三次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不同点:危机影响的大小、持续时间长短、产生原因、表现特点、影响程度等都有所差异。当然也有一些相同之处,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二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三是流动性过剩且资本流动水平很高,具体比较可参见下表格:

三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比表(截止2010年10月)

 

区别项目

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2009-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影响范围

东南亚国家

全世界

全世界

基本特征

金融市场开放;金融自由化

金融产品创新紊乱;房地产次贷过度

经济复苏缓慢复杂;各种不确定风险正在扩大;国际货币体系动荡;贸易结构调整、流动性泛滥;政府信用受到质疑

主要诱发原因

金融自由化;现代货币信用机制不健全;国际炒家干扰;泰铢贬值

金融全球化;过度超前消费;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

希腊债务危机;欧元区财政货币政策二元性、欧盟内外部的结构性矛盾和各国经济失衡,国际投机炒

后果

经济倒退;生活水平下降;部门国家政府解体

经济倒退;部门企业倒闭;部分国家政府解体;

欧洲部分经济体财政支出扩大,税收减少,财务状况持续恶化,全球股市、汇市、债市急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部分国家破产

对我国的影响

篇(4)

资助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自选项目(L11DJL04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90196)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债务规模可持续性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8日

一、引言

财政可持续性重点关注政府的偿债能力。偿债能力就是指在不发生违约的情况下,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如果政府无法偿还债务,则存在引发债务危机的债务风险问题。如果某国以自己的为担保向外借债,当其债务无法偿还时就会引发债务违约,并逐步升级为信用危机而迅速扩散蔓延。目前,整个欧元区正遭受债务危机的困扰,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考验,而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美国,债务危机也濒临引爆。国家债务问题也由此成为后危机时期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困扰,引起了广泛关注。

Bulter(1985)首先提出了财政可持续的概念,他认为财政可持续性是指作为经济实体的国家财政的存续状态或能力。 Hamilton and Flavin(1986)利用美国战后的数据提出了检验公共借贷的实证分析框架,他们得出可持续性要求政府债务具有平稳性。Mendoza and Oviedo(2006)得出了在政府维持可接受范围内的开支和支付债务利息条件下的最大债务水平。

近年来,有很多文献研究了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问题,周茂荣、骆传朋(2006)从实证角度利用协整检验的方法对我国的财政收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财政在1%的显著性水平是可持续的,同时也提出应该注意到当前我国累积债务高速增长的这种趋势;杨宇、沈坤荣(2010)采用1978~2009年的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在考虑了财政体制改革对中国财政收入影响和铸币税的情况下评估中国的财政可持续性,研究表明仅仅依靠税收收入不足以保证可持续性,考虑非税收入后呈弱可持续性,进一步考虑了铸币税后呈强可持续性。顾宁(2011)通过对我国地方债务的特征和传导路径进行分析,指出债务风险不但会在地方层面积聚,还会沿着财政链条纵向传导至中央政府,沿着金融链条横向传导至金融体系,威胁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进而提出有必要遵循调节总量——控制增量——削减存量的路径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有效防控。

二、债务可持续性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经济周期,需要国家运用适当的宏观调控来调节和引导经济,特别是在经济萧条的时候,需要主动运用扩张性需求管理政策以刺激消费和投资,扩大社会经济总量,进而确保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但是长期使用扩张性政策会产生负面的累积效果,比如高通货膨胀、高赤字等,从而对经济社会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早在1923年Keynes就指出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高可能会导致财政可持续性缺失,国家财政将面临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因此,在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应当尽量避免由此产生的累积效果,从而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家债务经济起步的较晚,主要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发债的方式进行融资,由于缺乏国债管理方面的经验,发展中国家对债券市场的监管还不完善,近年来爆发的金融危机基本上都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如20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20世纪末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也是如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债务危机导致一些国家的债务不断增加,从而使得国家债务风险不断提高。一个国家的债务风险过高,会导致国家的信用系统遭受严重损失,引起金融风险的恶性循环。英国、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都面临着债务风险过高的评价。图1给出的2011年部分发达国家的债务水平均在60%以上,其中日本的债务率高达200%以上。(图1)

三、债务可持续性理论分析

对赤字率、债务负担率、债务依存度等一些指标的分析表明目前我国的债务风险水平较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小。但是这些指标只能提供一些参考作用,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如欧元区在债务负担率不超过60%的约束下仍然爆发了欧洲债务危机,而日本的债务负担率高达200%却没有形成财政危机,因此有必要将债务负担率与基本盈余率联系起来考察政府偿付能力,通过债务可持续性检验以获得政府债务风险状况的可靠结论。债务可持续性是与政府偿付能力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如果在一定的预算盈余和公共债务路径下政府保持有足够的偿付能力,那么财政是可持续的。

1、非庞奇博弈条件。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利率为常数r,那么在连续的时间里,债务的累积方程可以表示如下:

B(t)=rB(t)-S(t) (1)

(1)式中,B(t)表示债务,S(t)表示不包括利息支出的基本盈余,当存在基本赤字时,S(t)用负数表示。解这个微分方程,可以得到时间t的债务水平:

B(t)=ert[B(0)-■er?子S(?子)d?子■] (2)

其中,B(0)表示在时间t=0时的债务水平。在方程(2)的两边同时乘以e-rt,可得:

e-rtB(t)+■er?子S(?子)d?子■=B(0) (3)

政府的偿债能力要求初始债务应该至多等于基本盈余的贴现值,即:

B(0)≤E■ertS(?子)d?子■ (4)

其中,E为期望。方程(4)是借贷的现值约束条件,当满足这个条件时财政政策是可持续的。因此,在保持偿债能力的前提下,为满足方程(3),且B(t)不为零,则必须有:

limt∞Ee-r?子B(t)=0 (5)

方程(5)通常被称为非庞奇博弈条件,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未来的某个时点一个理性的政府必须还清所有债务。Hamilton and Flavin (1986)用该方程作为一系列单位根检验的起点以建立服从该方程的债务存量给定时间序列。

2、债务有界理论。Bohn(1998)提出如果基本盈余占GDP的比与债务占GDP的比成正相关关系,那么该财政政策是可持续的。因为此时如果公共债务增加,政府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基本盈余,这就意味着最初债务占GDP的比的上升已经获得补偿,最终债务占GDP的比仍然有界。Alfred Greiner,Uwe Ko¨llery,Willi Semmlerz(2007)在Bohn提出的理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扩展。假设基本盈余占GDP的比与债务占GDP的比有如下的关系:

■=?琢+?茁■ (6)

其中,α、β为常数,β称为反馈系数;T(t)、G(t)、Y(t)、B(t)分别为税收收入、政府支出、GDP和公共债务。由这个假设可以得到:

b(t)=■+e■ (7)

其中,r为利率,g为经济增长率,b(t)=■,C1=b(0)-■,且假设b(0)>0严格成立。则由(7)式可知,为使债务占GDP的比有界,需满足r-g-β

(1)β>0时,若r>g,则必须满足r-g

(2)β

3、政府跨期预算约束。现有的财政可持续性相关研究的起点是对政府跨期预算约束的检验,如果财政路径能够满足这一约束,那么财政是可持续的。

基于方程(6),公共债务的微分方程可写为:

B(t)=rB(t)+G(t)-T(t)=(r-β)B(t)-αY(t) (8)

由上述方程可解得:

e-rtB(r)=■Y(0)e(g-r)t+e-βtC2 (9)

其中,C2=B(0)-Y(0)■。政府跨期预算约束要求政府债务的贴现值收敛于0,即■e-rtB(t)=0。为使政府预算约束成立,也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β>0时,则须满足r>g或α=0

(2)βg且C2=0

如果利率大于GDP增长率,则该经济是动态有效的,否则是动态无效的。由以上分析可知,只要经济是动态有效的,即r>g,β>0可以保证债务的现值收敛于0,但只是其充分条件。而在动态非有效的经济中,即r0也不能满足跨期预算约束,除非α=0。

四、我国债务可持续性实证分析

1、我国经济有效性检验。Zilcha(1991)提出经济动态有效的充要条件是:

E{Eln[1+r(t)]}≥E{ln[1+g(t)]}(10)

所以,判断经济是否动态有效等价于判断利率的均值与经济增长率均值的大小。基于我国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本文选用两种利率指标:一年期存款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分别与经济增长率进行比较,表1给出了1981~2011年我国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数据情况。可以看出两种利率的均值都小于经济增长率的均值,因此我国的经济为动态无效。(表1)

2、债务规模可持续性检验。通常把债务负担率对基本盈余的影响用财政反应函数来表示,它主要反映的是政府对债务余额所做出的财政收支上的调整,以更好地应对债务风险。在判断我国经济处于动态无效之后,根据前述方法,我们引入财政反应函数来分析我国债务的可持续性。由方程式(1)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构建财政反应函数,进行最小二乘估计结果如下(样本区间1981~2011年):

St=-0.019+0.06bt-1+0.16iflt-0.18eflt

t=(6.97)(2.4)(7.34)(-7.98)

R2=0.74 ■2=0.69

其中,ifl、efl是通过H-P滤波方法,分别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进行趋势分解得到的波动部分占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比,代表临时性财政收支冲击,s表示不包括债务付息支出的中央财政基本盈余,b表示债务负担率。由于b是非平稳序列,s、ivar和evar都是平稳序列,为了保证财政反应函数的OLS估计结果是有效的,采用ADF检验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为在5%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过程,因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是合理的。

由估计结果可知,财政反应函数的反馈系数为0.06。由于我国经济是动态无效的,正的反馈系数能够满足债务有界理论,但不能满足政府跨期预算约束条件,因此我国债务不一定是可持续的。但是陈建奇(2006)证明在动态无效的经济中,如果初始债务与GDP比率不超过可持续债务与GDP比率上限,不会破坏债务的可持续性,由此可见我国的债务仍然是可持续的。

另外,反馈系数为正,并且与现有文献对很多其他国家的估计结果相比偏高,说明我国基本盈余率随着债务负担率的增加而增加,中央政府充分考虑到债务负担率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我国存在较强的财政调整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Buiter,Willem H.Guide to Public Sector Debts and Deficits[J].Economic policy,1985.1.

篇(5)

一、高校巨额债务形成原因

长期以来,中央或省级地方政府(简称地方政府 )一直是我国高等育经费投入的主要来源。但是自高校扩招以来,地方高等学校获得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的经费支持在高校教育经费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却呈现下降趋势,高校自筹经费的比例在不断攀升。利用银行贷款谋求发展成为全国地方高校弥补办学资金不足、推动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样就造成了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问题,如果能拓宽筹资渠道,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贷款风险。另外,个别高校在建设中追求一种不必要的高水平;在“做大”的过程中,内部管理不到位,也是产生债务危机的重要因素。高校大建设、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政府受益巨大。但是,由于高校建设所形成的巨额债务,超过了高校自身的偿还 能力,影响了高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债务化解政策献言

(一)政府支持高校开展多渠道筹资。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不靠财政为主投入不行,但单靠财政投入依然无法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现实。要规避高校巨额债务的产生,最好的路径是拓宽融资渠道,有了多元化的融资,不但 不会产生债务危机,也会从使高校变得越来越富有。

省属地方高校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积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第一, 要争取企业的投入, 让企业分担一部分办学成本。省属高校培养了大量人才,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企业应该分担一部分高校办学成本。为争取企业的投入,省属高校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要面向社会办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都要立足企业的现实需求,在省属高校和企业之间 建立共赢机制。第二,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增强高校创收能力。充分利用高校在科研和人才培养上的优势,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活动结合起来,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为高校增收开辟新渠道。第三,积极争取个人和机构捐款。高校要加大筹款工作力度,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税收减免等机制,调动企业和个人捐款的积极性。

(二)加强对高校贷款融资的监管。在化解高校债务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加以规范和指导,加强高校贷款的事前审批,控制高校贷款规模的过度扩张。一方面应加强对银行的指导,增强其风险意识,在放贷前对高校贷款规模、利率高低、还款期限、未来可预期收入和偿还能力等进行科学评估,控制总量,使高校贷款从资金源头得到控制;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对高校的贷款申请进行严格审批,对其新增贷款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认真审查,把握好“度”,严格控制贷款规模。此外,可尝试在高校设置独立的总会计师,直接对上级部门负责,这也是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预防债务危机发生的有效手段。

(三)完善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机制。在体制机制方面,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完善。一是补助高等学校公用经费,提高省属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公用经费占事业性经费支出的比例。二是完善财政拨款模式,增加绩效拨款。根据不同学科专业核定不同的办学成本,建立科学的生均综合定额调整机制。三是加大对贫困学生资助的支持力度。省属高校学生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拖欠学费现象时有发生,在高校经费有限的的局面下,学杂费不能及时收缴导致高校经费更加紧张。加大对贫困学生资助的投入,既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又可缓解省属高校经费的收支矛盾。

(四)建立高校债务使用管理监管机制。为加强高校化债资金支出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政府明确规定高校债务资金无论来源渠道,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拨付到高校贷款结算户、债权人、材料供应商和工程承包商的账户。加强对高校化债控债工作的管理,由省财政厅与审计厅共同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支持以银团贷款方式进行高校债务重组。银团贷款是指基于相同贷款条件由两家或两家以上银行,按约定时间和比例,依据同一贷款协议,通过行向借款人提供的本外币贷款或授信业务。在国际上这种贷款方式较为通用。有的省份与高校开始于银行合作,探索以银团贷款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高校的主要债权人是国有商业银行,其他债务来源非常小,因此可以采取将现有商业银行贷款转换成国家政策性贷款或者将高校债务转换成国家债券的形式,通过国家给予的政策性优惠,降低高校的利息支出,减少高校贷款的成本,从而使当前各高校在沉重的债务负担中得到喘息的机会,财政投入的压力也能够得到相应的缓解。

(五)强化财政绩效管理。引导高校进行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人才培养质量,将高校的软硬件设施、办学层次、服务社会能力等指标作为高校经费预算的核心指标,探索建立适应公共财政和高校内涵式发展要求的财政经费预算拨款模式,在对高校绩效考核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拨款,逐步建立财政性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作为今后财政有关专项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引导和鼓励高校科学合理规范使用财政性资金。

高校债务化解是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高校省属债务的化解,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化解高校债务问题的学术研究和对策探讨,也还有很多空白要补,很多工作要做。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笔者将会继续深化对高等教育和高校债务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努力,提出更为完善有效的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高培勇.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勾画路线图[M].北京: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2007.

[2]何学飞.高校债务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09.

[3]姜澄.高校大额财务负担形成由来及解决对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9.

篇(6)

您的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中国

您的学校背景:上海交通大学

要求字数:4000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是

补充要求和说明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硕士生开题报告:企业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课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现状分析:

银行业金融自由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放松管制带来了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市场竞争中,银行利润率下降,在分配过程中的风险问题突出,银行等行业遭受失败的后果,也忙着处理与非的问题不良资产和债务危机的教育。

中国的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墨西哥银行风险问题已悄然出现。近年来,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问题成为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进程的主要障碍。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坏账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如何更好地控制风险已成为当前银行业更侧重于。特别是作为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正式公布,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银行也开始逐步按照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设标准。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课题计划进度和预期成果: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及取得成果

1.3.2 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2 新企业信贷管理系统的分析

2.1 现存问题的分析

2.2 系统的目标与建设原则

2.3 数据抓取相关技术

2.3.1 数据清洗

2.3.2 数据清洗技术的研究

2.3.3 重复记录检测技术

2.4 已有贷款风险识别和评估模型评价

2.4.1 a银行信贷项目风险管理与评价

2.4.2 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评估模型建立

2.5 系统实现技术

2.5.1 web2.0体系结构

2.5.2 .net fw4.0体系结构与最新技术

2.5.3 ado.net技术概述

2.5.4 asp.net mvc3框架

2.6 本章小结

3 企业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3.1 设计概述

3.1.1 设计思路

3.1.2 现有数据库分析

3.2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3.2.1 逻辑架构

3.2.2 企业信誉度评级管理设计

3.3 基于核心词的重复数据检测模型构建设计

3.3.1 模型概述

3.3.2 主要流程

3.4 银行信贷风险模型的建立

3.4.1 变量选择

3.4.2 模型建立

3.4本章小结

4 企业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详细设计

4.1.1 功能结构

4.1.2 关键流程序列图

4.1.3 详细流程设计举例

4.1.4 详细数据结构

4.2 数据抽取部分的实现

4.2.1 样例数据抽取

4.2.2 构建企业名称的特征属性表

4.2.3 字典表的构建

4.2.4 程序实现

篇(7)

经济长期增长中社会保障作用的理论探讨

(一)政治经济学角度的理论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水平,反过来社会保障对经济长期增长也具有重大影响,其本质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保障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情况下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改善社会福利,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配置相应的经济资源,并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目标,有利于促进经济长期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则将阻碍经济长期增长,损害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乃至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二)西方经济学角度的理论分析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减少不确定性降低生产和劳动力市场调整进程中的交易成本,并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劳动报酬的相关风险,改善人力资本投资的条件。同时,缺乏再分配体制的完全竞争市场体系无法保证收入和消费在理性经济人之间的公平分配,通过社会保障再分配机制可以熨平市场机制在公平方面的短板。社会保障如果过度,市场经济效率就会受到因承受过多社会风险的损害。另外,从哈罗德-多马模型来看,积累是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而社会保障可以影响到资本积累,并改变劳动者收入配置、影响社会消费和储蓄,从而对经济长期增长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

(三)社会保障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机理

一是通过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长期增长,促进经济社会调整和结构变革,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创造市场机制发挥功能的良好环境,特别在社会危机期间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二是通过社会保障收支规模变化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三是通过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四是从长期来看社会保障有利于扩大内需,从而有利于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并起到平抑经济增长周期的作用,形成经济长期增长的良性循环。

德国与希腊经济增长表现的比较分析

(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较

图1显示,新世纪以来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经历了两个周期,并分别在2003年和2009年达到最低谷,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0.2%和-5.1%,虽然增长率不高但总体上优于欧元区指标,昔日因为经济增长缓慢而被称为欧洲“病人”的德国反而成为欧洲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引擎;同时期的希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2007年之前均保持在4%左右这一相对较高的增长水平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直处于下滑状态,并从2009年起进入负增长区间并深陷其中。希腊国内生产总值在2009年之前均超过德国,但2009年之后这一形势发生逆转,不但远远低于世界整体增长水平,还大幅度低于欧元区增长水平。从波动幅度的比较情况来看,德国除2009年之外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率,其稳定性总体上高于欧元区;希腊则整体处于下降趋势,从2004年开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2010年开始低于欧元区平均水平且差距较大。

(二)失业率的比较

由表1可知,德国失业率整体波动不大,除在2003-2005年经历经济衰退时高于10%以外,其余各年度失业率均在10%以下,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德国失业率不升反降,2011年甚至达到5.9%的最低水平。希腊大部分年度失业率在10%以上,特别2009年爆发债务危机以来失业率更是直线飙升,2012年达到22.6%的高水平,2013年8月更高达27.6%,是欧元区平均失业率的两倍多。比较德国与希腊数据,德国除在经济衰退时期失业率略高于希腊外,大部分年份的就业数据均大大优于希腊。

(三)希腊债务危机基本情况

2009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希腊进行了大规模援助,迄今希腊已经获得了大约2150亿欧元的信贷援助,第二轮希腊救助计划应于2014年底结束,这是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历史上对一个国家成本最高的财务援助。为了满足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援助条件,希腊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紧缩计划,但激进的紧缩政策和经济改革使希腊走到社会瓦解的边缘,希腊在接受救助的同时还发生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债务违约,最后不得不通过债务重组抹去1000亿欧元以上的政府债务。2013年7月统计的希腊政府负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接近180%,经过两轮救助后的希腊财政仍然需要救助贷款才可能勉强维持。前两轮希腊救助计划实行效果欠佳,需要新的经济援助已在国际社会的意料之中。

德国、希腊社会保障与经济长期增长的关系

(一)社会保障与经济长期增长的关系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是一个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的动态过程,必须随着一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而改革和调整,以消除弊端及其对经济的负面作用,才能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是否正相关,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是否合理与适度,而改革是使社会保障制度趋向合理的惟一途径和发展方向。其中最关键的是“适度”问题,衡量是否符合恰当的“度”的标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福利在实践上是为了更有效调节、调控经济,而不是为了最大限度实现社会福利经济。社会保障改革的合理性,不仅影响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转,而且还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的长期发展。

(二)德国社会保障与经济长期增长的关系

随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涉及到各个阶层,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成为一个广保障、高福利的国家。2003年初施罗德政府开始酝酿“2010年议程”的改革计划,并于2004年全面启动该项计划,大幅度地改革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削减社会福利保障,包括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政策进行改革,构建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在医疗领域引入更多的竞争机制,增强公民个人医疗的自我责任感意识,规定只有领过失业保险津贴者方能领取失业救济金。二是改革僵化的劳动力市场,包括调整解雇保护政策,设立个人服务代办处和职业介绍中心,鼓励自主创业,允许从事“微型”工作、重点关注长期失业者等。此后的默克尔政府基本延续了上述政策,并且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根据形势需要适时推出“短时工作制”,不仅保障了私人消费能力,而且在经济好转、订单重新出现时企业能有足够的高技能工人。

德国上述被称为“经济节制主义”的社会保障改革强调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个人责任,在分配制度上通过政府的干预克服收入和分配上的不公平,改善了劳动力市场,促进了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德国安定的经济建设环境,重新激活了德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不管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还是近年来欧洲债务危机,德国经济始终保持平稳运行态势,经济层面受的消极影响比其他福利国家要小得多。不可否认,德国在经济发展表现逆势而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主动推进和全方位实施的社会保障改革。

(三)希腊社会保障与经济长期增长的关系

希腊实行的全面福利制度对于维持社会和平和政局相对稳定,为经济长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经济增长放慢和公共税收减少,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遇到困难;由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养老保险的现收现付筹资模式出现了问题;较高的福利保障影响到劳动创造的积极性,客观上形成“养懒罚勤”的逆向激励效果,主动失业群体也日益庞大,社会保障的高福利性对希腊经济长期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但由于社会保障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且希腊没有相对有效的民主制度集中控制社会进程,因此希腊政府推行社会保障改革举步维艰。为了维持超越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高福利制度,希腊不得不负债运转,最终导致积重难返,长期积聚的高赤字、高债务风险迅速演变为债务危机。希腊自爆发债务危机以来不断地发生以反对削减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改革为诉求的全国性。希腊当前的经济社会形势可以概括为:社会保障隐形债务逐步显性化拖垮经济发展,理应作为“危机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社会保障改革反而成为触发经济社会危机的导火线。

两国实践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从德国、希腊社会保障与经济长期发展关系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否健康、增长潜力是否强劲,不仅要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状况等经济发展指标情况,还要分析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及运行情况、社会福利开支及增长趋势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社会保障体系大体均衡或总体上平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有可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否则发展就缺乏后劲或者说是不可持续的,过度的社会保障反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建立与一国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能够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正处于建立完善期,将社会保障框架建立与改革完善一并进行,其目标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因此,要发挥社会保障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积极作用。社会保障与个体消费及总体消费、短期经济增长率及长期经济增长率密切相关,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这一社会“稳定器”和“安全网”,从而有效疏通社会保障刺激消费、内需的机制。要加强对提高居民预期未来收入、当期实际收入以及居民消费倾向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投入,有重点地选择提高预期未来收入保障措施,提高居民总体消费的民生保障支出。要加大对医疗卫生、廉租房、教育、人力资源配置、扶贫开发等的投入,发挥社会保障的消费乘数效应。

处理好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保持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社会承受力较差、企业竞争力较弱,社会保障水平不能过高,要在重视社会保障对经济长期增长积极作用的同时,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社会保障的刚性和不可逆性决定社会保障要慎重,特别要处理好福利水平与经济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现阶段我国更适合走循序渐进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之路,即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实力和政府财政收支状况灵活调整福利支出,积极稳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和水平,在兼顾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篇(8)

1.美国次级债务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是指发生于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次级按揭贷款,是指对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人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他负债较重的按揭贷款人所发放的贷款。由于受到美国在过去的6 ,7年间信贷宽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次级按揭贷款的还款风险就由潜在变成现实。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有些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纵容次贷的过度扩张及其关联的贷款打包和债券化规模,使得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次级按揭贷款违约事件规模扩大,进而达到了引发危机的程度。

2美国次级债务危机的原因

次级债从风险积聚到危机的瀑发乃至形成一种全球性危机,有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是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具休的成因看,可以大致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2.1次级贷款在产品设计上固有的缺陷

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利率不断下跌或长期低利率政策的假设之上,显然制度设计就没有成功的基础。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人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就会产生。

2. 2在缺乏传导隔离机制下.高风睑资产以证券化方式进入投资市场

资产证券化把房地产信贷包装成有价证券(MBS债券)拿到在资本市场上去流通,以控制风险锁定收益,后来又配合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要求设计出了各种衍生品:CDS}CDO以及CDO平方等等。次级债风险由于通过证券被转移到投资者身上,表面看,风险是分散了,但实际上它可能传导到证券市场,让投资者购买本来达不到投资等级的资产。

2.3商业银行没有做到严格的风险防范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政府利用低利率及减税政策鼓励居民购房,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少金融机构降低住房信贷消费者的准人标准,美国标准的房贷首付额度是20%,但是近几年已降到了零,甚至出现了负首付,以吸引购房者。银行为短期利益降低房贷政策,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声明其收人情况,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商业银行承担了贷款的百分之百的责任。

2.4政府的监管缺位,应对危机能力较差

次债危机过程折射出了美国金融体系不健全和信贷结构的不完善,政府把对次级贷债券这种金融衍生品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给这些私人机构留下太多操作空间,而这些机构采用的评级标准并不十分真实、准确、可靠。

2. 5次级债信息不透明

公共产品应该接受监督,信息公开透明,次级房贷债券主发行过程中信息就不透明。当次级抵押贷款被打包成债券销售给投资者时,债券投资者无法确切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能力。不透明往往就会隐藏危机,这种债务风险不断积累,为危机的发生埋下隐患。

3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受到美国金融机构那样巨大的冲击,但对一个新兴市场国家的商业银行而言,在风险管理方面有重要的启示:

3.1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准备金,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

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也是贷款收人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为房地产抵押贷款计提的风险拨备是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会大幅上升,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本金,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显著上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冲击。银行系统抵押贷款发放风险不可忽视,必须在现阶段实施严格的贷款条件和贷款审核制度。

3. 2注意金融创新产品离风险的属性

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债,蕴涵着大量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工具本身并没有问题。但任何金融产品都是一把“双刃剑”。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动力,但创新需要强有力的风险保障机制。必须科学推进金融创新。

3. 3完兽我国个人征信系统

由于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建立时间不长,1数据库积累、信息收集范围、地域的无死角覆盖上尚需要进一步完善。‘三善的个人征信系统将大大减少由于借款人欺诈所引起的消费信贷风。

3.4商业银行要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管#z制度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原则要求,并结合我国银监会的相关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应制定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框架,要有良好的管理环境、完善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管理环境。

篇(9)

2.危机和机遇并存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虽然给德国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使得其出口短期大幅下滑,但另一方面也给德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欧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国政府认识到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此,德国政府积极地通过对企业直接减税、减少工资附加成本以及政府审批为企业减负、延长雇佣短工的政府补贴等措施,有效地减轻了德国企业负担,促进劳动就业市场灵活化,避免了社会需求的大幅下降。德国政府还出台其他经济刺激计划,具体措施包括增加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轿车以旧换新补贴、加大转移支付来鼓励消费等,这些措施一方面有助于德国的出口企业获得了大量订单。世界很多国家大都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投资需求等手段来应对金融危机,从而拉动了大型机械设备的需求,而机械设备制造产业恰恰是德国的传统优势,因此,德国的出口工业受益匪浅,增长非常强劲。另一方面,困难与机遇伴生,欧洲债务危机使欧元疲软,以欧元计价的德国商品变得相对物美价廉,因此具有了显著的国际价格竞争优势,这又拉动了德国出口。此外,欧洲债务危机也使得企业融资成本下降,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了德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政府及时有效的应对政策欧洲债务危机发生以后,德国及时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金融救市计划和经济刺激政策。金融救市计划的总规模为5000亿欧元,主要用于救助债务涉及银行,以稳定金融市场,防止银行大面积倒闭而造成经济动荡。同时,实施经济刺激政策,从规模上看,经济刺激政策共为900亿欧元左右,事实证明最有效的是德国劳动市场促进政策。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需求减少,导致德国企业订单减少,严重影响了德国公司的销售和利润,为应对危机,德国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的劳动促进政策。一是实施短时工作制,该政策规定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而生产订单显著减少的企业可以采用短时工作制度,企业仅仅支付给员工实际工作时间的工资,员工工资的其余部分由国家补足,这虽然暂时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但有效减轻了企业成本,为金融危机期间企业迅速恢复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降低企业的失业保险费缴纳比率,从3.2%减少到2.8%。这些措施的实施,一方面使得企业可以充分满足市场的需要,不再需要招募工人,有利于德国经济快速复苏,也因此而减少了重新培训和获得高质量技术人才的成本;另一方面起到使工人避免失业和克服在危机时期国内需求不足的重要作用。德国政府还通过增加公共直接投资支出和以旧换新的汽车置换补贴等措施,这些刺激政策有效稳定了金融市场和消费者信心。事实证明,这些措施使得德国汽车行业出现了产销:2009年德国国内新车登记达到1992年以来380万辆的新高,比2008年增加了23%,从而使得2009年德国汽车产业的减员压力明显减轻,同时也使得同年德国私人消费比2008年增加了0.4%,有效减缓了经济下滑趋势,避免了德国汽车行业可能遭受灾难性的打击,从而使得2010年世界汽车开始复苏后,德国高档车的需求出现了强烈的增长,2013年德国对中国和美国的出口增长率高达45%。德国在金融、危机中的稳健表现除了归功于政府有力措施外,还要归功于自身经济和社会体系特点。首先,德国的金融业发展并没有美国开放,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品远远少于美国,成为本次危机中德国金融状况相对稳定的客观因素。其次,自二战结束以来,在德国政府长期鼓励政策下,中小企业在德国经济体系中发挥了支柱性作用,虽然单个中小型企业在抵御危机方面的力量不如跨国集团强大,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经营灵活性较高,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而灵活调整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和产品品种,从而灵活地满足不同市场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这使得德国在应对金融、经济危机过程中相对其他国家处于有利地位。

二、政策建议

德国应对经济金融危机的策略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政策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1.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打破垄断,营造充分而公平竞争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无论是世界史还是经济学理论都证明了:垄断不仅会激化市场矛盾,阻碍产业转型升级,而且也会遏制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且导致资本的高的社会矛盾和资源、财富分配的不公。这也是德国选择“限大促小”发展体制的根本原因。目前,虽然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数量众多,但是依然面临很多经济管制和垄断限制。例如,在自然垄断、公共事业、军事工业和基础设施行业和领域,政策的原则已经放开,但实践是对特定资格的限制非常高,为“名义上的开放,以‘玻璃门’的实际限制”;在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垄断势力利益的阻碍下,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颈瓶的严重限制。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打破垄断,放宽准入条件,让中小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所有类型的行业和市场,认真贯彻执行《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条件,营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制度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篇(10)

金融脆弱性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金融危机不断爆发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金融动荡只发生在相对封闭的金融领域内,金融风波发生前宏观经济状况良好,金融动荡与实际经济的联系甚微。传统的从外部宏观经济角度来解释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越来越缺乏说服力,这迫使人们放弃传统的思维方式,从内因的角度即从金融制度自身来解释新形势下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金融脆弱性概念应运而生,金融脆弱性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状态,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包括信贷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风险。金融脆弱性的主要表现为: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比例失调、巨额经常项目逆差、预算赤字大、资本流入的组成中短期资本比例过高、汇率定值过高、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通货膨胀率持续显著高于历史平均水平、M2对官方储备比率变动异常、高利率等等。

金融脆弱性累积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及时将其化解掉,最终将演变为金融危机。为了消除金融系统既有脆弱性,防止其累积到过高的水平,从而将金融脆弱性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正常状态,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是事关一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重要。

二、金融脆弱性的分析和研究

(一)货币市场上的脆弱性

明斯基从企业的角度研究,提出了“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由于存在经济周期,繁荣时的利好现象使得贷款人和借款人都放松警惕,市场中高风险性贷款企业比重越来越大,繁荣之后的衰退引起违约和破产迅速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导致金融脆弱性增加并最终爆发金融危机,明斯基运用代际遗忘和竞争压力来解释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的根源,这种解释显然很难让人满意。格瑞克从银行角度提出了“安全边际说”,提出银行不恰当的评估方法——借款人的过去信用记录和其他银行的行为—来估价安全边界,是信贷市场脆弱性的主要原因。经济扩张使得投资预测错误很难被发现,借款人和银行家都变得很自信,安全边界就不断的被降低,产生了金融脆弱性。“安全边界说”告诫银行家不仅应该看过去,还应该慎重的考虑未来预见事情的影响,如货币政策的变化等;这种学说也解释了现实生活中,出于经济危机之中的各金融机构受灾程度也不同。

(二)信息经济角度的研究

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成为金融脆弱性之源。尽管金融机构的产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根源----信息不对称,但进一步分析表明,储户的信心以及金融机构资产选择过程中的内在问题也会使得金融风险不断产生和积累,最终可能依法金融危机,而这些问题也是由信息不对称产生从内部制度上分析,金融机构管理者在经营业绩上获得奖励和受到处罚得不对称性也将导致其不能有筛选客户的原因。

(三)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

认为宏观经济不稳定是导致经融资产价格尤其是股市价格过度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愈脱节的背景下,资产价格并不完全依赖实物经济,而是由市场中的众多因素相互决定,并这些因素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因而金融资产价格会出现过度波动性,是金融市场脆弱性的重要根源。分析金融自由化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金融脆弱性问题在一国由金融压制状态转向金融自由状态更加突出,可以说金融自由化在相当程度上激化了金融固有的脆弱性。

三、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根源

(一)金融制度的缺陷

金融脆弱性归根结底是由金融制度自身特点和缺陷决定的,是内因和外因同综合作用的结果。

1.金融制度主客体缺陷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根源所在

一方面,在金融活动中,金融活动主体的有限理论,结果是金融行为异化。突出表现在金融机构过度借贷冲动和过度竞争;金融市场上的过度投机和盲目惶恐;金融监管行为的扭曲和不规范;金融当局货币政策得失误和过度的货币供给;金融活动中大量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滋生,从而使金融制度功能异化,金融脆弱性不可避免。另一个方面,作为金融合约的安排形式,金融制度客体缺陷主要表现为金融合同的复杂性和不完全行。由于金融资产市场竞争程度高,参与者众多,从而使金融交易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金融风险发生和扩散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金融制度相对稳定的特点和结构缺陷是脆弱性的根源

金融制度是由许多复杂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体。一方面,是由于各子系统发展的不平衡,往往导致系统内部失去均衡,内部调节失灵。金融机构和市场创新不断进行,使原来的金融监管制度滞后甚至失灵,出现“管不住的无奈”,从而使用权子系统功能耦合和互相适应的稳定状态遭到破坏,使金融机构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金融形势,金融脆弱性相伴而生。另一方面,金融活动又是在金融结构框架中进行的,金融制度总是对一定的金融活动的控制或者管理,当新的金融活动不断发展,原有的制度不能容纳它并对之进行有效的控制的时候,盲区就出现了,盲区的不断扩大是原来的金融制度变得越来越脆弱。因此,金融创新是滋生金融脆弱性的催化剂,旧有的制度安排不适应新的经济金融环境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源。

四、中国金融脆弱性的表现

(一)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我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断攀升,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以防引发短期投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裕,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这是我国一种金融保险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不会爆发货币危机。(二)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在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的规范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在不断上升中,向“牛市”进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也不会爆发资本市场危机。

(三)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现在的对外债务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连续7年我国外债负担率、外债偿债率和外债债务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近几年,我国对外债务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短期外债比例从2003年开始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要,但我国现今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小。

五、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强金融监管

从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上看,金融监管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发展,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发展。因此,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金融业的全面监管。我国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国家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协调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弥补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与缺陷。

(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现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来维护金融稳定,我国一般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提供再贷款的方式,救助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救助危机银行机构时,先后多次履行了最后贷款人职责。

篇(11)

一、引言

中国地方债务危机近年来开始显现,逐渐成为学界聚焦和热议的话题,尤其是在部分省市地方政府依托政府融资平台过度举债的大背景下,2013年6月,审计署2013年第24号审计结果公告透露了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012年有16个地区负债率超过100%。其中,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负债率超过100%,最高的达188.95%,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债务率最高的达219.57%。不仅如此,14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已逾期181.70亿元,其中2个省会城市本级逾期债务率超过10%。中国地方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未知。2010年审计署的调查是10.7万亿人民币,但乡镇一级并未纳入审计,根据已有的信息来看乐观估计现在地方债规模会达到13万亿。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今年表示,估计目前各级政府总债务规模在15万亿――18万亿元;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最近透露,地方政府负债估计超过20万亿元。

地方债务总量急速攀升伴随着融资成本高昂、土地财政绑架地方经济、以及债务违规担保与挪用等问题。社会需要深刻认识到任何债务危机都有一个逐步显现、持续恶化、集中爆发的过程,究其实质是经济危机的前凑表达式。因此,有必要建立债务控制机制,对财政运行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及早地发现债务危机信号,预测财政面临的风险,使政府在债务危机的萌芽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本文构建的地方政府债务控制机制基于地方政府GDP以及财政收入总额,计算不同融资比率下地方政府债务的预期违约率,为地方政府控制债务总额提供具有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文献回顾

因为西方国家始终坚定市场经济原则,地方政府更多强调的是公共服务与福利职能,政治构造、国民文化等未赋予其举借重债过多干预地方经济的权利,所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易出现,自然政府债务风险的相关研究也不容易得到充分展开。所以国外经济学家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其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关于政府举债必要性的研究;二是关于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研究。

(1)关于举债必要性的研究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凯恩斯主义在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中长久占据统治性地位,当西方国家普遍进入经济滞涨的阶段,凯恩斯主义中国家积极利用公债干预经济的理论及政策主张成为众矢之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古典主义重新抬头,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府举债是否有益,不能做简单的判断,短期可能刺激经济增长,然而由于公债的负担并非由现代人的“牺牲”所负担,而是相当于后代的转移支付,政府还本付息的支出由支付税款的未来一代承担。因此,强制压缩了后代社会的总需求,造成对后代经济挤压;而且如果政府债务主要用于非生产型支出,则会对国民经济作用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举债应被严格限制于资本项目,杜绝政府债务用于非生产性的消费支出。实质上是取得了本期额外的购买力却不发生额外的本期成本,成本被转移到未来支付。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呼声重新高涨,于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在呼声中不断加强,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1987)从政府债务资金用途、资本市场要素和开放经济背景等角度出发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得出了政府债务具有合理性的结论。斯蒂格利茨用此研究结论成功地解释美国80年代出现“双赤字”现象的原因并且创立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两个恒等式:“贸易恒等式”及“储蓄投资恒等式”,并以此为工具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了研究。他得出结论:政府债务并不确定会“挤出”国内私人储蓄和投资;缘由赤字债务导致了贸易赤字的出现,因此政府举债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国家需要加强对政府债务的管理。

(2)关于政府债务结构及风险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Hana Polackova在政府债务结及风险分析方面贡献最为突出,也为世界主要国家所普遍接受。她曾经在她的论文“政府或有负债:影响财政稳定性的潜在风险”(Contingent Government Liabilities: A Hidden Risk for Fiscal Stability)中,提出了著名的财政风险矩阵(fiscal risk matrix),奠定了研究财政债务风险的基本分析框架。这个矩阵被公认为最能全面显示政府财政风险。汉娜将政府债务划分为四类。从法律责任的角度,政府债务包括显性债务,从道义责任的角度,政府债务包括隐性债务,显性债务是指由法律或政府签订的合同明确规定或书明由政府承担偿还义务的债务,隐性债务是指没有法律或政府签订的合同明确规定,但政府出于公众期望、政治压力和道义责任而承担的债务。从债务责任确定性角度,政府债务被分为直接债务间接债务。直接债务是指不需要特定条件,即在经济运行中无论如何都需要由地方政府来承担的债务。或有债务是指只有当特定事件发生才会形成的债务,特定事件的发生决定了这类债务的发生。这类债务要由未来其他事项的状况来决定,因而其发生的概率和规模往往难以确定。具体来说:(1)直接显性债务:是指通过法律或契约的形式确认的,地方政府在法律上具有支付义务的债务,是最容易识别的政府债务。如国债、地方政府债券,本级政府解决地方金融风险专项借款等。(2)或有显性债务:是指由法律规定的当某特定事件发生时地方政府必须承担的债务。包括国家保证的非借款,国家对重大私营投资项目的保证,国家对外贸与汇率的保证,国家对某些信贷的支持等。(3)直接隐性债务:并没有在法律或契约中规定,但是在政府的各项政策中预先确定的政府支出责任而形成的债务。直接隐性债务是人民对政府的一种期望,虽然政府没有公开做出承诺,但是人们在心理上存在预期,认为地方政府一定会承担这部分债务。如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筹资而形成的债务。(4)或有隐性债务:指在某一特殊事件发生后才会发生的债务,一般是道义下的选择。如银行倒闭的拯救开支,灾难与军费追加开支,自然灾害和环境危机债务,环保保护开支等。隐性债务往往与道德相关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其对经济的调控与干预也由九十年代初期的疲弱逐渐转向强势,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随之不断扩大,债务风险开始显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逐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专家学者也开始了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广泛研究。下面我们将分别从政府债务风险的识别、债务风险的现状、风险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对这些研究成果加以介绍。

(二)国内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文献回顾

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益引起社会重视。尤其以2008年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地方政府大举借贷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高速铁路、公路陆续开工,并伴随着地方经济金融化和地产化,这种宽松货币的不均衡持续放大了包括地产在内的资产泡沫,政府债务风险问题更为严峻。2013年国家审计署24号公告以来,更是成为社会各界关注与讨论焦点。但是,对于“目前债务现状是否真的构成各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人们恐难有确切、统一之认识。然而,只有基于对现状的深刻剖析,审慎思考,这种讨论才会更有意义,也才能促进相关的决策的妥当制定。事实上,自政府债务问题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以来,中国的专家、学者及有关机构便开始了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的相关研究。

厦门大学的郭琳(2001)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因地方政府债务范围的模糊或其本身的缺陷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及由这些矛盾和问题产生的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冲击。地方政府债务可分为内在风险和外在风险,地方政府债务范围的模糊或其本身的缺陷导致内在风险,地方政府债务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形成外在风险。中国审计署的刘星(2005)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财政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财政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财政制度和财政手段的缺陷以及各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造成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并不断激化,并最终破坏财政稳定和平衡,导致债务风险的产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魏加宁(2007)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正通过面向政府及相关机构和单位放贷的金融机构转化为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债务已经威胁到地方乃至全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各界对此应该高度重视。

李增来研究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的关系,认为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巨大,而且绝大多数属于隐性债务,已严重影响地方的经济交全、社会稳定和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集中体现,以万亿计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正通过银行机构向金融风险转化,已经成为一个危险的动向,这必将影响国家金融安全。

中国审计署于2011年3月至5月对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本级及所属市、县三级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分析。审计发现,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 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 51亿元,占62. 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占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 66亿元,占15. 58%。中国审计署认为,相对GDP来说,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所占比例为1/4,对比国际对政府债务风险的衡量的各项通行指标,大约两成地方政府的债务存在风险,但就全国而言,没有超出警戒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上是可控的。2013年6月,审计署2013年第24号审计结果公告透露了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012年有16个地区债务率超过100%。其中,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最高的达188.95%,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债务率最高的达219.57%。不仅如此,14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已逾期181.70亿元,其中2个省会城市本级逾期债务率超过10%,最高的为16.36%。

在如何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我国学者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王晓光、高淑东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应当以地方政府的财政及债务数据的信息化为基础,全面监控地方政府经济运行中的各项风险,准确评估真实的财政风险,提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定量地衡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拓宽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研究的思路。寇铁军和张海星(2001)认为,应当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机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切实控制和降低政府债务风险。周礼华认为,应当改善地方政府管理情况,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深层原因,促进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进入良性循环。曲智超认为,应当合理界定市场和政府的边界,规范政府行为,建立或有债务风险预警和监控体系,切实防止新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发生。上海交通大学的顾建光(2006)在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上提出了以下对策:第一、透明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素;第二,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控;第三,明确债务偿还责任;第四,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第五,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换和机构精简;第六,试行地方政府“举债权”制度。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层面的分析和论述,该领域的定量研究还很不足。而且,面对我国各地区发展环境、债务规模、管理方法均存在差异的情况,针对某一个地区的相关研究也不多见,当前研究成果大多只是从宏观层面进行理论探讨,未能结合某一地区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因此,前人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我国某一具体地区的参考价值不大。而且,由于已有的研究在研究思路、方法上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对后续研究的参考价值也有限。正是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首先选取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地方政府债务与GDP、财政收入的关系。然后应用修改的KMV模型对西安市的财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西安市政府应该控制的债务总额规模。最后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三、模型设定

1、KMV模型原理

KMV模型是美国旧金山市KMV公司于1997年建立的用来估计借款企业违约概率的方法。该模型认为,贷款的信用风险是在给定负债的情况下由债务人的资产市场价值决定的。但资产并没有真实地在市场交易,资产的市场价值不能直接观测到。为此,模型将银行的贷款问题倒转一个角度,从借款企业所有者的角度考虑贷款归还的问题。

KMV模型的运用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步,利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根据企业股权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到期时间、无风险借贷利率及负债的账面价值估计出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资产价值的波动性。

KMV模型将企业负债看作是买入一份欧式看涨期权,即企业所有者持有一份以公司债务面值为执行价格,以企业资产市场价值为标的的欧式看涨期权。若债务到期时企业资产市场价值V高于其所需清偿的负债面值D,则企业偿还债务;反之则企业选择违约。根据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得到:

其中σv表示企业资产价值波动率。

第二步,根据公司的负债计算出公司的违约点 (default point),计算借款人的违约距离。假设企业资产未来市场价值围绕企业资产市场价值的均值呈正态分布,则违约距离可由下式得出:

其中,DD表示违约距离,DP表示违约点价值。

第三步,根据企业的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EDF)之间的对应关系,求出企业的预期违约率。

企业违约率为企业资产市场价值低于违约点的概率。根据Black-Scholes模型,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服从几何布朗运动,t时刻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为:

其中,μ表示企业资产的预期收益率,ε表示资产收益率的随机部分。预期违约率EDF就可以表示为:

2、KMV模型在西安市政府债务规模评价中的应用

为了应用KMV模型,可以将西安市政府看作为一个企业。用政府债务余额D替代KMV模型中企业的负债,用政府财政收入R替代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V。假设在T时期,政府到期债务为DT,财政收入为RT。若RT≥DT,则政府不发生债务违约。若RT

3、该模型的不足之处

经过修改的KMV模型虽然能较好的反映地方政府债务的情况,并对实际数据进行评价。但是KMV模型主要还是用于计算企业的负债违约风险,运用到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上还是有局限性。而且,在计算预期违约率EDF时,对随机变量分布的假设也过于苛刻,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

四、实证分析

(一)西安市政府债务控制模型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已经是个谈论已久的话题,1994年分税制以后这个问题就已开始出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救市政策,中国也不例外,提出四万亿的救市计划,各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便开始迅速膨胀。2001年,国家审计署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了全面摸底,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本级及所属市(地、州、盟、区)、县(市、区、旗)三级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最终的审计公告显示,截止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到10.7万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万亿元,占全部债务的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万亿元,占全部债务的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它相关债务1.7万亿元,占全部债务的15.58%。

下面用西安市2005~2013年的财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运用修改的KMV模型对西安市政府债务规模进行评价。

通过前面的公式计算,得出西安市财政收入的波动率σR为0.273924,增长率g为0.334392。

假设西安市财政支出部分或全部来自政府负债,西安市2013年财政支出总额为729.81亿元,按目前五年以上贷款利率6.55%计算,可以得到不同融资规模下西安市政府的债务本息和。

进一步,可以计算出不同融资规模下的违约距离和预期违约率EDF。计算结果如下: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西安市政府债务情况总体上良好。融资比在110%以下的预期违约率几乎为0。但如果融资比进一步上升,预期违约率会迅速攀升。超过120%时,政府债务违约的概率更加明显。西安市政府之所以可以维持在110%这个较高的融资比水平,是由于西安市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率很高,保持在33.4%的高增长率。同时,西安市GDP的平均增长率也在18.4%的高水平。

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该地区的GDP和财政收入总额应该保持一定的比例。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地方政府负债率)是衡量债务规模的一项重要指标,反映债务规模与经济水平的协调性。负债率过大势必会增加政府债务违约的风险。而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也应该与其财政收入水平相适应。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偿还债务本息的主要资金来源,债务规模应尽量保持在与财政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比例,否则会增加地方政府还本付息的压力,严重的会损坏政府信用,影响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此我们提出假设:财政收入和GDP是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因素,因此较高的财政收入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可以支撑西安市政府债务规模的高增长。

(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GDP、财政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消除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状况的差异性,在进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GDP、财政收入相关性分析时,我们选用1996~2010年的全国财政指标。具体见表4。

其中,1999~2001年、2003~2006年的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数据由于查不到具体数据,因此由估算得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国际上公认的负债率安全线是20%,2008年以前,我国的地方政府负债率控制的较好,都在安全范围内。2008年以后,负债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突破了26%的水平,应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地方政府债务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一般认为该比率低于100%是一个合适的范围,意味着地方政府拥有良好的偿债能力。但2008年以后,该比率首次突破100%的安全域,达到131.60%,虽然2010年有所回落,但仍在128.97%的高位。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之后,随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迅速膨胀,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开始显现。

假设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受GDP与财政收入的影响。运用EViews7做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GDP和财政收入的Granger检验,滞后阶数为3,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可以拒绝GDP不是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说明GDP确实影响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的规模。而在1%的显著水平下,可以拒绝财政收入不是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说明财政收入也确实影响着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的规模。同时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既不是GDP的Granger原因,也不是财政收入的Granger原因,这与我们的假设相符。原因可能是地方政府在控制债务规模的时候,会受到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以及财政收入水平的影响,考虑地方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防止债务规模过大而导致地方政府发生债务违约。

五、地方政府债务控制的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的修改的KMV模型在具体应用时,需要政府更多的配套政策支持。

首先,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务披露机制。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仍然不透明,导致许多研究在做实证分析时缺乏具体数据,只能停留在理论分析上。政府应尽快统一地方政府债务的统计口径和编制方式,定期向社会披露各项债务数据。只有随着更多更细的债务数据的公布,才能不断对理论模型进行改进,同时通过定量分析选择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模型,进一步为地方政府控制债务规模提供具有实际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政策建议。

其次,建立和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管理机制。我国目前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机制并不到位,这就使得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盲目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该地区的债务规模重视不足,导致地方政府出现债务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管理机制,随时对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进行监控。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大部分来自于各地方的投融资平台公司,国家应加强对这些公司的监督和管理,规范投融资的流程。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可能出现的损失提前预防,降低地方政府的违约风险。

最后,地方政府应完善偿债准备金制度。建立地方政府偿债准备金制度可以为地方政府应对债务的集中到期起到缓冲作用。当偿债压力不大时可以适当提高偿债准备金的比率,预防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可以建立偿债基金,资金来源可以由每年的财政预算安排一部分资金、新借债务的部分留成、贷款项目归还的贷款本金与利息等组成。

总之,本文运用的修改的KMV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如果有地方政府更多的政策配合,对该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将会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 109 .

[2] 布坎南.公共财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3]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小品和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 38 章.

[4] Hana Polackova . Contingent government liabilities : a hidden risk for fiscal stability (政府或有负债:影响财政稳定性的潜在风险)[EB/0L].世界银行网站,1998-10-31.

[5] 郭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探索[D].厦门:厦门大学;2001.

[6] 刘星,岳中志,刘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 189.

[7] 魏加宁.防范化解地方投融资平台风险须三管齐下[N].《财经国家周刊》,2010-07-22.

[8] 李增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的关系[J].《北方经贸》,2005-11

[9] 审计署.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1年第35号)[EB/0L].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网站,2011-6-27.

[10] 审计署.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年第24号)[EB/0L].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网站,2013-6。

[11] 寇铁军.张海星.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6-10

[12] 周礼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研究.《经济论坛》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