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配合比设计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案例介绍
某公路工程由于车辆通行量大,设计使用青蹄脂SMA13+6cm 高性能改性沥青混合料Sup19+8cm高性能沥青混合料Sup25+6mm稀浆封层+36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8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良好的板体性、水稳定性、高力学强度、强整体承载能力等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典型特征。除此之外它也有一些缺点,如较差的抗变形能力,由于温度、湿度和荷载作用的变化易出现裂缝等情况。由于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采用了降低水泥用量,提高混合料的级配,严格控制含水量及改进养护等措施,其抗裂性能提高,水稳碎石基层的抗裂性能也因为这些措施提高了很多。
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的合理性与水稳碎石的抗裂性能息息相关。安新公路采用与重型击实与静压成型完全不同的振动法配合比设计,此设备利用振动压实仪确定最大干密度,然后用振动压实仪成型试件,模拟现场压实作业,激振力和频率的调节可以取得现场压路机的压实效果。最大干密度大、水泥剂量低、强度高、干缩小是振动法配合比设计的典型特征,依据此方法设计的基层水稳一方面可以增强其强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其抗裂能力。据研究成果表示,级配设计需要采用骨架密实型级配,这样才能保证较强的抗裂性能。如表1所示,施工作业中,设计剂量及为水泥剂量为,含水量的增加需要根据天气的实际情况而定,增加值需要控制在0.5%~1.0%之间。振动成型试验机参数表面是一种上置式的振动压实设备,模拟振动压路机进行表面作业的情况,它的仪器参数与平时用的振动压路机的参数很相似。
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与击实方式之间关系密切,水泥剂量相同,1.068被确定为振动击实与重型击实最大干密度的比值,最佳含水量为0.84。混合料振动成型试件与静压成型试件相比,7d无侧限的抗压强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水泥剂量是4%。从无侧限抗压强度平均值来讲,振动成型试件是静压成型试件的2.67倍。图1、2分别为静压成型试件和振动成型试件7d的剖面图。据图,相比于静压成型试件,振动成型试件的剖面结构密集且结实均匀、排列紧密是粗集料的分布特点,细集料及胶结料填充了粗集料的间隙,大的空隙用肉眼看不到,最终形成相对完整密实的整体。而静压成型试件的剖面比较松散,细集料及胶浆将中心的集料颗粒裹覆、胶结,但是比较松散,用手就可以剥落,粗集料的分布不均匀,可以看到很多分布在解剖面上的空隙。
3.高速公路水稳碎石基层施工的技术要领
3.1拌和厂的组织管理工作
根据实验室规定配合比,配置合格的混合料是拌和厂的首要任务,集料、水泥剂量和用水量的管理是拌和厂最重要的管理工作。
1)硬化集料堆放场地,保证排水通畅;为避免各种集料的混杂,在不同的集料堆间设置适当高度的隔离墙,可以避免因材料混杂导致级配变蒸发异性的现象出现;为防止出现离析,集料的堆放高度须低于4m;装载机装料时要按规定从料堆的底部铲装,这样可以防止粗料滚落过程出现的离析现象;为避免材料之间的混杂,料仓之间需要设置加高隔板;除此之外,为防止4号被雨淋,需用东西将其覆盖。
2)每天施工前要对混合料筛分,检查其级配比与目标配合比是否相配。
3)生产工作必须严格控制水泥的剂量,水泥剂量比设计高 0.2%。加强测试,实时观察混合料有没有出现灰条、灰团,色泽不正常、离析等现象。
4)为补偿施工中出现的蒸发损失的水分,施工拌和的含水量于最佳含水量相比,即大约0.5%~1.0%。根据集料含水量、气候及气温、距离等的变化调整水量的增加量。
3.2混合料运输工作
因为夏季气温高、蒸发快,为减少水分损失,必须在45分钟内将混合料运送到摊铺现场并将其覆盖。装料时要利用3次装料法,这样可以减少混合料出现离析的现象,再将导向板设置在出料口,保证混合料顺利滑落到车厢内。
3.3混合料摊铺工作
为防止出现纵向接缝,将2台摊铺机一起摊铺、碾压。摊铺过程中,为了保证摊铺机受料斗内始终有一定量的混合料,尽量将其后端闸门开大,根据实际情况转变螺旋分料器的转动速度,保证摊铺机在摊铺过程中保持连续、稳定的工作状态。安排专业人员检查摊铺机,一旦发现离析现象及时将其铲除,再用新拌的混合料填补。铺筑前将少量水泥浆洒在下承层表面,然后摊铺上层有益于良好联结的形成。
3.4混合料压实工作
进行混合料压实时把最大的碾压长度确定为约 30米,碾压的延迟时间小于2小时。碾压工作要遵循先轻后重、先边后中、由内到外的原则。首先用钢轮压路机在全宽范围内进行初压(静压),然后再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直至按规定完成压实工作。碾压的速度需控制在2~3km/h范围内。此过程中需要将混合料的含水量控制在最合适的数值,若表面水分蒸发较快,要有专门的人洒水补水;若有“弹簧”、松散、起皮等问题,必须派人以最快的速度翻开并换新拌混合料再碾压。只有将碾压轮重叠量控制为轮宽的1/3,才能使轮迹消失。
4.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出现的原因剖析
由于车辆荷载的作用,沥青面层会因基层裂缝导致的反射裂缝出现一些病害,所以施工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减少裂缝产生。基层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水泥剂量过高。水泥剂量的大小与水泥稳定碎石温缩、干缩变形成正相关,水泥剂量越大越碎石越容易裂开。
2)级配不合理。细集料含量,特别是粉料(不大于0.075毫米)含量的大小与水稳碎石的收缩程度呈正相关。
3)混合料易离析。离析现象会导致不同地段、上下层间的干缩、温缩产生不均匀的情况,裂缝容易出现。
4)碾压时含水量大小的影响。碾压时含水量的大小与基层成型后蒸发散失水分的多少、形成裂缝 可能性的大小成正相关;如果含水量较小,混合料很难达到规定的压实度,混合料的抗裂性能得不到保障。
5)压实度对整体性的影响。如果压实度欠缺,不能保证基层的整体性,减会弱强度及其性能,抗裂能力变弱。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6)保养措施和交通管理工作。保养方法不对导致表面水分蒸发过快,裂纹很容易出现。除此之外,施工车辆尤其是重型车辆如果在铺筑沥青面层之前经过,很容易导致基层断裂,裂缝产生。根据本高速公路已成型的基层段落分析,因为骨架密实型级配是此混合料设计原理,再加上水泥剂量不高,所以裂缝比较少见。
5.结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02-03
一、指导教师存在的问题
1.精力投入不足。近年来,随着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一般教师指导的毕业生数量均在6~10个左右。由于目前教师既要从事繁重的教学工作又要紧跟科研领域的迅猛进展,因此,在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度严重缺乏的现状下,教师也很难以积极的态度完成对本科生的完善指导。
2.时间安排集中。各高校对本科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一般均设定在本科第8学期,即学生真正参与毕业设计的时间都是在每年的3月至5月底,要求学生在两个月内完成对四年专业学习的总结并应用于实践,且在对科技论文的写作基本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完成该类型论文的撰写及答辩,无论对教师或学生确实存在较高的难度。另外,对于省属地方高校的一般本科生,其着手工作的应聘或实习均安排在每年年初,即在完成本科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即便教师能够集中精力筹备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但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充沛的精力完成教师的合理安排。
3.科研方向有限。根据教师科研方向的不同,可以将教师分为理论研究型和生产实际型。从事理论研究的老师多以青年、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主,这部分教师绝大部分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缺乏生产实践的工程工作和指导学生的经验,难以短期内成熟有效地完成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而从事生产实际型的教师,尽管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背景,但是正规系统地指导学生将毕业设计内容以科技论文形式完成也是一大难题。
4.指导模式单一。目前,各高校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模式实行的是每个学生的毕业题目各异,因此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获得引导的途径只能来源于教师,而与其他同学咨询、合作的条件有限,无法获得更多关于设计的启发和思维的碰撞。另外,一个教师指导多名学生,也令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为多人设计适合其的更系统、更条理的指导规划。
二、团队指导模式的探索
1.科研团队指导模式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许多院校纷纷开展结合科研项目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结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以我校工科专业的班级为例,每班大约有50~60个学生,考虑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其中有大概过半的学生选择考研。为了提高成功考研的可能性,这些学生更愿意选择理论研究型老师作为本科毕业设计导师。同样,本科生科研作为一种新型的培养方式,对本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针对此类学生的需求以及指导教师存在的上述问题,以教师科研团队的形式指导学生完成研究型论文的模式势在必行。那么,科研团队的指导模式初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指导模式称其为“大课题”模式(见图1)。所谓的“大课题”模式,即以纵向课题(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为牵引,将该课题分为若干小课题。此科研团队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团队应由课题主持人统领,成员应为课题的参与者,这些参与成员可指导的学生在1~3名为宜。该指导模式最明显的优势在于本科学生可以参与到完整的课题或基金的完成,对于培养其独立、创新的科研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二类指导模式称其为“似课题”模式(见图2),即以某一个研究理论(一个研究方向)为牵引,将此理论的不同知识点作为若干小课题。此科研团队应保证指导教师均从事同一科研方向的研究,而每位老师指导的学生建议为1~2名。该指导模式最明显的优势在于能够拓展本科生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不论以上哪一类的科研团队的指导模式,其最大的优点是便于学生的互动交流,而这类模式的具体实现均可分为三步骤完成,以“似课题”模式为例,具体的指导过程如下:第一步,科研团队由研究方向一致或近似的教师构成,建议由一位教师组织该团队内所有教师指导下的全部学生统一进行前期基础培养,包括介绍学校和学院对本科毕业设计的要求、毕业设计的流程和思路、相关注意事项以及有关研究方向的基础知识的讲解(也可借助研究生课程的旁听),进而为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赢得宝贵时间,且能够避免教师为重复工作浪费更多的精力。第二步,在学生掌握了个人研究方向的基础理论后,由其本人的指导教师开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展具体的课题研究。以我校信息类专业从事盲信号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教师为例,首先由一位教师(此教师可以是研究生“盲信号处理”课程的授课教师,或者是授课压力较小、对该研究方向基础较为熟悉的教师,或者团队内的教师轮流担任此部分工作)引导学生明确关于毕业设计的多方面要求,而后即可讲解盲信号处理理论的基础知识:包括盲信号处理的定义、研究该理论所需的数学基本知识等,这个阶段教师的讲解估计最低使用6个学时左右,而学生完成此阶段相关内容的学约需要两周的时间;然后由学生各自的指导教师一对一介绍学生本人的课题的具体内容,此阶段教师的一对一讲解大概每个学生仅需要2~4个学时,而学生完成此阶段相关内容的学习需要四周左右的时间,此后学生可在两周的时间内完成论文的写作和修改。
另外,以科研团队形式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的答辩,也可首先在教师团队内进行。这样不但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从事同一研究方向的导师更能准确判定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高低,进而给予学生更为合理的毕业答辩成绩。
2.应用团队指导模式的设计。应用团队指导模式的设计构想源于要达到一个合格电子信息类工程师所具备的能力,仅依靠在高等院校的常规学习是不可能的,只有学生在企业或基本满足生产需求的电子信息类实习实训基地经过有在企业实际工程项目设计与管理经验的工程师的指导下方可实现。因此,对于该指导模式提出以下两个建设思路:第一类指导模式称其为“学研”模式,团队由教师和学生构成,即以横向课题为牵引,课题主持人(或参与人)作为指导教师,而课题的参与者和完成者以学生为主,这些学生建议以参加过学科竞赛或以前就跟随该教师从事过相关工作的人优先。该指导模式最明显的优势在于毕业设计与横向科研项目结合是解决目前学校经费不足、仪器设备紧张、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第二类指导模式称其为“产学”模式,团队由企业的工程师和学生构成,即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实习相结合。该指导模式最明显的优势在于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不但遵循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工科教学理念,而且为方便学生就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结论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导的教育,考虑目前学生考研和就业的不同需求,文中提出了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科研团队指导模式以及应用团队指导模式。这些模式的采用,定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好奇心和挑战的勇气,激发学生去关注和研究科研与开发上的困难,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独立进行科研或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枭,李丹,王洪涛,李养良,王玉伟.地方型本科院校在毕业设计中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以九江学院为例[J].轻工科技,2013,(12).
[2]杨智,陈荣军,许清媛,苑俊英,陈海山.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238-01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在大学里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后,进行的具有总结性的工程、科研训练,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培养的全面提高阶段。它是教学中最后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种综合训练,要求学生运用在大学的几年中所学的各门学科知识,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独立(或小组)完成规定的设计(研究)任务。这个教学环节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教学程序和教学手段。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的高低,不仅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亦是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尺度之一。另一方面,学生即将走向社会,面临实际工作的考验和挑战,毕业(论文)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缩小学校与工作岗位之间差距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是加强学生创新素质和工作能力的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结合着科研项目的进行,让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参与到项目之中,指导了多名机械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对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实践探索。本文结合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工作能力谈一些体会和看法。
1 科学选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 是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为深化和拓宽专业知识,初步培养其科研思维和方法的重要实践,培养科研训练和科研能力的机会。所以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这一重要环节,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作者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都是来源于所承担的国家、自治区和学校的科学基金项目。针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情况,从这些科研项目中,在自己或硕士研究生所做的科研工作基础上选择提取合适的小题目给学生作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使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成为自己科研课题中的一部分。这样的论文课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如在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金刚石圆锯片结构的动力失效研究”时,针对普通金刚石圆锯片在锯切时会产生刺耳难忍的噪音,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噪音控制已成为设计金刚石圆锯片的重要指标,项目需要进行新型减振降噪锯片的结构设计。针对学生已经学习了《现代设计方法》课程和部分学生选修了《ANSYS有限元软件》课程。选题“降噪减振结构金刚石圆锯片的有限元模态分析”,要求用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寻找锯片噪音控制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以及降噪锯片的合理结构参数。参加的学生对自己能亲自参与高起点科研项目的研究总是感到兴奋和自豪,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科学的积极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由于科研项目一般都是学科的前沿及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学生必须要在十六周的有限时间里完成课题,在具体实施选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题目难度和分量程度的掌握与本科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应,太难了时间有限不能完成、分量不够达不到要求都会影响学生的论文质量,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选题要结合本科生的知识能力、创新技术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综合考虑,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体现专业特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难度和工作量相适宜,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完成课题。
2 严谨开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确定题目后,在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之前,要将毕业(论文)设计的任务书发放到学生手中。任务书讲述科研题目和毕业 (论文)设计题目的意义以及社会应用价值,毕业 (论文)设计环节中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手段在相应领域中的应用和作用,讲清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提出有关具体的要求,指定参考书和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文献。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课题研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要求学习相应的专业软件。
学生拿到了任务书之后,还不应马上进入具体的实施。对参考书和参考文献要消化和理解,对研究的题目有更深入的认识,对题目的实施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因此安排3周的时间结合专业方向开展调研,同时教授学生进一步查阅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文献,给出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等,如振动、躁声、消音原理和模态分析等,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在检索查阅整理和消化相关的参考资料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题目的实施方案的可行性、技术创新性进行论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并提出比较详细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写出开题报告。经过开题报告这一环节,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广泛获取信息,提出问题、拟定研究方案和设计方案,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述等能力在内的基本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 悉心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是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训练基本的科研能力,培养初步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指导教师要悉心地指导学生,对学生研究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的给予点播和帮助,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科研的一些最基本技能,通过正确的研究方法获得研究结果,让学生体会到如何把书本知识应用到课题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如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的学生根据改善基体结构,阻断节块与被切割材料间因摩擦和撞击所产生的振动在基体上的传播产生噪声,使噪声的产生、共鸣及反弹减弱的消音原理。在老师的指导和研究生的帮助下,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学生们积极参与,对在锯片基体上开阻尼细缝、空冷槽孔和非等间距节块的特殊结构的金刚石圆锯片,探讨各种结构参数的影响,进行了多种结构参数因素影响的分析,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为减振降噪锯片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学生们通过项目的进行也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技能。课题组获得授权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多孔基体与非等弧长节块复合结构的减振降噪金刚石圆锯片”上也留下了学生们智慧的影子。
4 结语
经过几年的实践体会到, 将科研项目与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 学生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环节可以切实地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增强了本科生的创新意识, 是促进本科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组织得好可以做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随着现代化建设需要,国省道公路等级的不断提高,以及城乡路的不断升级,二灰碎石作为公路基层结构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采用。尽管二灰碎石等半刚性基层有他固有的缺点,但相对于他们的取材方便,施工简单,强度高,造价低廉等等这些优势,二灰碎石基层在一定时期内还将会在我们的设计施工中被不断采用。论文格式,二灰碎石基层。。目前高等级公路的设计中两层的二灰碎石基层是经常被采纳的,传统的施工工艺中要求只有当下基层二灰碎石铺筑全部完成,并且养生期达到其期龄后,上基层铺筑才允许施工。这样对于那些工期紧、等级高的公路工程来说旧的施工工艺显然不能满足工程要求,而二灰碎石基层连铺法的应用可以行而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其施工工艺也正在逐渐被认可。
1.二灰碎石连续铺筑法
本文所说的二灰碎石连续铺筑法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不间断的碎石铺筑,他是和一般意义上的铺筑有所区别的。在这里我们概括为:基层设计为两层二灰碎石,在施工中,前一个工作时间内铺筑某路段下基层二灰碎石,压实成型;后一个工作时间铺筑前一工作时间所铺筑路段的上基层二灰碎石,压实成型,养生;然后进行下一路段的基层铺筑,这样的一种铺筑方法我们称之为二灰碎石的连铺法。论文格式,二灰碎石基层。。其主要特点就是下基层与上基层碎石交替铺筑,同一路段基层铺筑一步到位,省去了下基层成型路段的养生工作。
2. 连铺法所用的原材料
2.1石灰质量应符合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所规定的三级消石灰或三级生石灰的技术指标,并应尽量放短石灰的存放时间。
2.2粉煤灰中SiO2、AL2O3、Fe2O3的总含量应大于70%,粉煤灰的烧失量不应超过20%;粉煤灰的比表面积宜大于2500cm2/g。
2.3碎石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碎石的质量宜占80%以上。论文格式,二灰碎石基层。。并符合工业废渣稳定土中二灰级配碎石中集料的颗粒组成范围。论文格式,二灰碎石基层。。论文格式,二灰碎石基层。。
2.4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都可以运用,但应选用初凝时间3h以上和终凝时间较长的水泥。
3.施工中所采用的配合比
根据永馆路恩城―聊城界桥涵路面工程三合同段试验室对几组不同配合比做了一下试验,实验数据见表1:
沥青路面以造价低、工期短、行车舒适等优点,占据着我国公路建设的重要位置。但是由于原材料质量较差,施工设备及施工工艺落后等原因,是造成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较差的现象,往往今年铺,明年补,新建公路路面不到一年又再成为“万补路”,为此,在群众心目中,沥青路面成为一种等级较低的路面结构,而往往选择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来代替沥青混凝土路面。其实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同样属于“高等级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相比较,还具有以下优点:
(1)沥青混凝土路面属于柔性路面,耐磨、振动小、有良好的抗滑性能、行车舒适性好。
(2)对汽车噪音减少效果比较理想。
(3)路面平整,无接缝。
(4)工期短,养护维修简便,适宜分期修建。
为了贯彻沥青路面“精心施工,质量第一”的方针,使铺筑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更坚实、平整、稳定、耐久、有良好的抗滑性,确保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我想和大家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1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准备工作
1.1 沥青混凝土所选用粗细集料、填料以及沥青均应符合合同技术规范要求,确定矿料配合比,进行马歇尔试验。
1.2 路缘石、路沟、检查井和其他结构物的接触面上应均匀地涂上一薄层沥青。
1.3 要检查两侧路缘石完好情况,位置高程不符要求应纠正,如有扰动或损坏须及时更换,尤其要注意背面夯实情况,保证在摊铺碾压时,不被挤压、移动。
1.4 施工测量放样:恢复中线:在直线每10m设一钢筋桩,平曲线每5m设一桩,桩的位置在中央隔离带所摊铺结构层的宽度外20cm处。水平测量:对设立好的钢筋桩进行水平测量,并标出摊铺层的设计标高,挂好钢筋,作为摊铺机的自动找平基线。
2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控制
以往的沥青路面,混合料的拌和设备、摊铺设备和碾压设备都较为落后,拌和机普遍都是直排式和滚筒式,不具备二次筛分和不能严格按配合比进行生产,甚至有时采用人工拌合,导致混合料的质量难以保证。摊铺设备相对比较落后,有时仅限于人工摊铺,造成混合料路面离析、路面不平整、横坡度等质量难以保证。
2.1 沥青混合料的拌合
2.1.1 拌和设备。为保证沥青混合料的质量,应选用先进的拌和设备,如帕克(parker英制)、柏拉希(burladi意制)、巴布格林(babgeen德制)和我国西安生产的LB-2000型拌和站等等。论文写作,沥青混凝土。
2.1.2 拌和质量控制。
2.1.2.1 确定生产用配合比 。 根据马歇尔试验结果,并结合实际经验通过现场试铺试验段进行碾压实验论证确定施工用配合比,并投入批量生产。
2.1.2.2 经常检查混合料出料时的温度,出料温度应控制在160±5℃为宜.
2.1.2.3 出料时应检查混合料是否均匀一致、有无白花结团等现象,并及时调整.
2.1.2.4 拌好的热拌沥青混合料不立即铺筑时,可放入保温的成品储料仓储存,存储时间不得超过72h,贮料仓无保温设备时,允许的储料时间应以符合摊铺温度要求为准。
2.2 混合料的运输。
从拌和机向运料车放料时,应自卸一斗混合料挪动一下汽车位置,以减少粗细集料的离析现象。运输时宜采用大吨位的汽车,以利于保温,同时车厢应该上帆布,起保温、防雨、防污染作用,运输中混合料温度降低不少于5℃。论文写作,沥青混凝土。
混合料的运输车辆应满足摊铺能力,在摊铺机前形成不间断的车流,具体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N=1+T1+T2+T3/T+d
T--每辆车容量的沥青混合料拌和,装车所需时间min。论文写作,沥青混凝土。
t1t2--运输到现场和返回拌和站的时间。
t3--现场卸料和其他时间。
d--备用汽车数量。
2.2.1 除了进口摊铺机外,我国近几年也有比较先进的摊铺设备,包括陕建ABG系列,镇江华通WLTL系列,徐工集团的摊铺机等。
2.2.1 摊铺质量控制
2.2.2.1 摊铺时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断的摊铺。
2.2.2.2 当摊铺机不能全幅路面施工时,应考虑用两台或三台摊铺机排列成梯队进行摊铺。相邻两幅之间应有重叠,重叠宽度宜为5-10cm,相邻的摊铺机宜相距10-30m,且不得造成前面摊铺的混合料冷却。
2.2.2.3 用机械摊铺的混合料,不应用人工反复修整。
2.2.2.4 当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施工温度低于10℃,其他等级公路施工气温低于5℃时,不易摊铺,当施工中遇雨时应立即停止施工,雨季施工时应采取路面排水措施。
2.2.2.5 及时检查路面的厚度,平整度,横坡度等指标。
2.3 碾压
沥青混合料的碾压分为初压、复压、终压三个阶段,初压时宜采用6-8T的双轮压路机,沥青混合料温度不低于120℃,从外侧向中心碾压,复压宜用8-12T的三轮压路机或轮胎压路机,,也可用振动压路机代替,沥青混合料温度不低于90℃,终压宜采用6-8T的双轮压路机,沥青混合料温度不低于70℃,使路面达到要求的压实度并且无显著轮迹,整个过程为“轻-重-轻”。为防止压路机碾压过程中沥青混合料沾轮现象发生,可向碾压轮洒少量水、混有极少量洗涤剂的水或其他认可的材料,把碾轮适当保湿。
2.4 接缝、修边和清场
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应尽量连续作业,压路机不得驶过新铺混合料的无保护端部,横缝应在前一次行程端部切成,以暴露出铺层的全面。接铺新混合料时,应在上次行程的末端涂刷适量粘层沥青,然后紧贴着先前压好的材料加铺混合料,并注意调置整平板的高度,为碾压留出充分的预留量。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以上。论文写作,沥青混凝土。横缝的碾压采用横向碾压后再进行常规碾压。修边切下的材料及其他的废弃沥青混合料均应从路上清除。
3 结构组合
3.1 沥青路面层宜采用双层或三层式结构,至少有一层是I型密实级配,以防止雨水下渗。三层式宜在中面层采用I型密实级配,下面层根据气候,交通量采用I型或II型沥青混凝土。
3.2 不宜采用沥青碎石作为路面结构层,因为沥青碎石空隙率不具备具体指标,且混合料不加入矿粉,对沥青路面的质量控制较困难。
3.3 不宜采用一层罩面形式,特别是对旧混凝土路面铺筑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改造过程中,经过各个例子证明,采用单层罩面或沥青路面总厚度过薄,极易出现反射裂缝,因此,沥青路面结构层不宜太薄,根据路基情况交通量等因素,对结构层进行合理设计。
3.4 在裂缝较多和路基强度不理想的情况下,可考虑在底层加铺一层土工布或土工格栅。论文写作,沥青混凝土。论文写作,沥青混凝土。
3.5 为减少路基或旧水泥路对沥青路面的影响,可在路基面或水泥路面设一层应力吸水膜。
4 其他控制
4.1为提高沥青路面抗老化、高温稳定性等指标,可在沥青中掺入改性剂生产的改性沥青,或者直接购买厂家出口的改性沥青。
4.2沥青材料的选择根据路面型、施工条件、地区气候、施工季节和矿料性质因素决定,一般热区宜采用AH-70,温区宜用AH-90。
4.3 矿粉宜选用石灰石,白云石等磨细的石粉,并检查其颗粒组成、比重、含水量、亲水系数等。
4.4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用量应严格控制,按目标配合比的用量加减0.3%,进行马歇尔试验,确定生产配合比的沥青最终用量,同时,应注意油石比接近低限为宜,并避免出现泛油等病害。
5 结束语
5.1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是路面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出正确的设计,可保证沥青路面的使用年限,提高路面的使用年限。
5.2 先进的施工工艺和设备,严格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JTJ 014-199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2]JTJ 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0.引言
将再生混凝土高性能化,开发商品混凝土,可极大地推广再生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高性能混凝土是以耐久性能为主要指标。目前业界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其是一种应该保证拌合物的高工作性、硬化后的高强度以及使用过程中优良的耐久性等特点的混凝土。
1.当前高性能再生混凝土的途径
采用优选的材料,如高效减水剂,优质骨科,高强度水泥,高活性混合材;设计合理的配合比,如较小水胶比,选择合理砂率,减小用水量等。由于废弃混凝土来源不一,导致再生骨料质量参差不齐,因而很难保证骨料的优质性能。本文将主要通过后一种途径结合再生混凝土的配制技术,通过掺加高活性混合材和高效减水剂初步配制出了工作性良好,强度达到60MPa的高性能再生混凝土。
2.试验
2.1原材料
(1)骨料粗骨料全部采用长治市城市道路改建的废弃混凝土骨料(WCA),吸水率为9.15%,粒径为5~25mm,级配良好;细骨料采用本地人工砂,细度模数为2.8吸水率为4%。(2)水泥(C)和水(W)水泥采用山化天脊生产的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搅拌和养护用水为长治市饮用自来水。科技论文。(3)粉煤灰(FA)采用漳泽电厂产的Ⅱ级粉煤灰,细度为5090cm2/g。(4)减水剂采用荼系高效减水剂FDN。
2.2配合比设计
2.2.1理论依据
HP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理论依据是在配制再生混凝土技术的基础上,通过HPC的配制技术进行修正。HPC配合比的参数主要有水胶比、浆集比、砂率和高效减水剂掺量。(1)水胶比(W/B,其中B为胶凝材料用量,包括水泥C、粉煤灰FA用量之和)低水胶比是HPC的配制特点之一。科技论文。为达到混凝土的低渗透性以保证其耐久性,无论设计强度是多少,HPC的水胶比一般都不能大于0.40,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2)浆集比水泥浆和集料的比例为浆集比。根据经验,高性能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总用量应不超过550kg/m3,并随混凝土强度等级下降而减少,为了保证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胶凝材料总用量也不能低于300kg/m3。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报告和工程实践资料,建议配制C50~C70的高性能混凝土,可单独掺加15%~30%的优质粉煤灰或20%~50%矿渣代替水泥;配制C80以上的混凝土,可用5%~10%的硅灰和15%~35%的优质粉煤灰或矿渣混合掺入。(3)高效减水剂掺量高效减水剂的掺量要根据混凝土坍落度来确定。一般情况下,用量越大,坍落度增加越高,但超过一定量后效果不再显著,也不经济。高效减水剂均有其最佳掺量,大多数在1%~2%之间。(4)砂率一般而言,随着混凝土砂率的增加,强度呈增长的趋势,而弹性模量则呈下降趋势。高性能混凝土的砂率可根据胶凝材料总用量,粗细集料的颗粒级配及泵送要求等因素来选择。
2.2.2试件制备
为了研究HPRAC的特性,本试验对比配制了两个系列的配合比,分别为RAC和HPRAC.其中HPRAC配合比设计是在RAC配合比的基础上,保证骨料总用量和胶凝材料总用量相同,通过调节水胶比和合理砂率以及掺入高效减水剂获得的。再生骨料取代率为100%
3.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1拌合物工作性能
为了保证施工的方便和混凝土的浇灌质量,新拌混凝土拌合物必须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因此在混凝土浇注成型之前对新拌混凝土拌合物进行了坍落度的测试。
在相同骨料总用量和胶凝材料总用量的各组中,HPRAC的坍落度比RAC的坍落度值要大得多,且都达到180mm以上,即均达到了高性能混凝土高流动性的工作性能要求,这是由于前者采用了合理砂率并且掺入了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显著改善了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因此,通过适当的途径,如在配制再生骨料混凝土时掺入粉煤灰、矿渣粉等微细矿物掺料和加入高效减水剂,再生骨料混凝土完全可以获得良好的工作性能,实现高性能化,并满足泵送商品混凝土的要求。
3.2抗压强度
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fcu采用150 mm×150 mm×150 mm的立方体试件,试验测试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进行。试验显示HPRAC的受压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与RAC的裂纹发展规律和破坏形态基本相同,HPRAC的立方体受压破坏基本为界面破坏,几乎未见到骨料破坏。
通过降低水胶比以及掺入粉煤灰后,在相同骨料总用量和胶凝材料总用量的各组中,HPRAC的立方体28d抗压强度值比RAC要有显著的提高,且均达到了60Mpa左右,即基本达到了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的要求。科技论文。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
随着水灰比的减小,再生混凝土强度逐渐增大,这一点与普通混凝土相似。此外,矿物掺合料(本试验为粉煤灰)在常温下能与硅酸盐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附加的水化硅酸钙,使孔隙率显著降低,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3.3抗压弹性模量
弹性模量是材料变形性能的主要指标,弹性模量的测试采用150 mm×150 mm×300 mm的棱柱体试件,在试件两侧高度的中线上对称安装2个千分表来测量试件两侧的变形,测量标注为100 mm,加载装置采用200 t压力机,混凝土的静力受压弹性模量Ec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进行。
HPRAC的弹性模量值比相应的RAC弹性模量值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主要决定于骨料种类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密实的骨料具有高弹性模量。通常,混凝土中的高弹性模量粗骨料用量越高,混凝土的弹性模量越大。本试验中,再生骨料的孔隙率大,骨料弹性模量低,因此再生骨料用量越少,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值越大。
4.结语
采用常规的材料,通过调节水胶比和合理砂率以及掺入粉煤灰、矿渣粉等微细矿物掺料和加入高效减水剂,可以使再生骨料混凝土获得良好的工作性能,实现高性能化,其坍落度能满足泵送商品混凝土的要求。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值比普通再生混凝土提高不明显。
参考文献
[1]肖建庄.再生混凝土[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8-39.
[2]刘数华,冷发光.再生混凝土技术[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121-129.
[3]马保国.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存在的问题.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4]赵国藩.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简介[J].混凝土, 2002,(4):1-2.
[5]冯乃谦.高性能混凝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6-7.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型的现代化建筑层出不穷,于是出现了许多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项目,而在建筑底板的设计中,底板混凝土变得越来越厚,深度越来越大,因此对施工单位提出的施工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般来说,大体积混凝土底板施工具有水化热高、收缩量大、容易开裂等特点,因此,建筑单位必须把底板大体积混凝土作为一个施工重点和难点认真对待。下面,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就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进行探讨,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1混凝土原材料选择
1.1水泥
普通水泥水化热较高,特别是应用到大体积混凝土中,大量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在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与混凝土表面产生较大的温度差,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当表面拉应力超过早期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因此,可采用水化热比较低的的矿渣硅酸盐水泥,并掺加合适的外加剂,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
1.2 细骨料
选用平均粒径较大的中、粗砂拌制的混凝土比采用细砂拌制的混凝土可减少用水量约10%,同时能相应减少水泥用量,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并可减少混凝土收缩,选用合理含砂率也能相应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一般来说,采用的中砂,应平均粒径>0.5mm,含泥量<5%。
1.3 粗骨料
采用碎石,其粒径 5~25mm,含泥量<1%。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石子配制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好,抗压强度高,还可减少用水量及水泥用量,从而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
1.4 外加剂
通过分析比较及在其他工程上的使用经验,每立方米混凝土放2kg减水剂可降低水化热峰值,对混凝土收缩有补偿功能,可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1.5粉煤灰
混凝土的浇筑方式为泵送,因此,可考虑掺加适量的粉煤灰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以方便泵送。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大体积粉煤灰混凝土时,其粉煤灰取代水泥的最大限量为25%,另,因掺加粉煤灰的混凝土早期极限抗拉值均有所降低,对混凝土抗渗抗裂不利,所以粉煤灰的掺量应控制在10%以内。
2 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和控制
2.1混凝土配合比应按照国家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中的有关技术要求进行设计。
2.2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试配和确定由试验室负责,配合比确定后,由试验室进行水化热的验算或测定。
2.3采用外掺法掺入粉煤灰时应在砂料中扣除同体积的砂量,另外,应考虑到水泥的供应情况,以满足施工的要求。博士论文,配合比。
3 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要点
3.1现场准备工作
3.1.1 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后勤人员、保卫人员等须各司其责,保证混凝土连续浇灌的顺利进行。
3.1.2 基础底板钢筋及柱、墙插筋应分段尽快施工完毕。并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3.1.3 基础底板上的地坑、积水坑采用组合钢模板支模,不合模数部位采用木模板支模。
3.1.4 将基础底板上表面标高抄测在柱、墙钢筋上,并作明显标记,供浇筑混凝土时找平用。
3.1.5 浇筑混凝土时顶埋的测温管及保温随需的塑料布、草袋子等应提前准备好。
3.2 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
3.2.1 混凝土的搅拌、供应
1)为控制混凝土的出罐温度,石子应用棚舍遮阳,以免暴晒,并用水冲洗降温;使用地下水或加冰水,水温控制在10%以下,通过降低拌合水温度以降低拌合物温度。博士论文,配合比。
2)混凝土搅拌计量可通过微机全自动控制,原材料计量误差应控制在规范允许值之内:水泥±2%,砂石±3%,水、外加剂±2%。博士论文,配合比。
3)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不少于120s。混凝土的运输时间须严格控制,可通现场的指挥调度人员,掌握施工现场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及时反馈信息,保证混凝土均匀连续供应,最大限度缩短罐车等待时间,避免因供应不及时造成冷缝现象的发生。
3.2.2 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浇筑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整体质量,必须重视:
1)混凝土浇筑应合理分段分层进行,使混凝土沿高度均匀上升,按照“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渐进、一次到顶”的方法实施。在浇捣过程中,为防止混凝土自然流淌太大及混凝土供应迟缓而形成施工冷缝,混凝土要具有一定的缓凝性,混凝土流淌坡度控制在 1:8内。斜面分层厚度控制在200~250mm内,以便下层混凝土在初凝之前即被上层混凝土覆盖,浇筑线呈s 状,来回摆动退行,并且每条线的摆动方向要基本一致,避免因方向不一致造成接合处间歇过久,混凝土浇筑温度控制不宜超过 28 ℃。
2)根据混凝土泵送时自然形成的流淌斜坡度,在每条后浇带前、中、后各布置三道振动器,第一道布置在混凝土的卸料点,振捣手负责出管混凝土的振捣,使之顺利通过面筋流入底层,第二道设置在混凝土的中间部位,振捣手负责斜面混凝土的密实,第三道设置在坡脚及底层钢筋处,因底层钢筋间距较密,振捣手负责混凝土流入下层钢筋底部,确保下层钢筋混凝土的振捣密实。另外,混凝土下料不宜太快,分薄层(以不超过45cm 厚为宜)连续浇筑,浇筑时混凝土的自由下落高度不应超过 1.5m,控制混凝土的横向流动值小于1m。
3) 泌水处理。由于底板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经振捣后必将产生大量水分,流动性的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上涌的泌水和浆水顺着混凝土坡脚流淌到坑底,应采取的措施是在混凝土垫层施工时,使其施工成一定的坡度,让大量的泌水顺垫层流入到周围的排水沟、积水坑,通过积水坑排放到基坑外,当混凝土的坡脚接近后浇带、顶端模板或底板面标高时,要求振捣手改变混凝土的浇筑方向即由顶端向回浇筑,与斜坡面形成一个积水潭,用软管及时排除最后的泌水。
4)表面处理。混凝土浇筑后,由于表面浮浆较厚,故应在初凝前均撒一层1~3 cm石子并用振动器振实,初步按标高用木刮尺刮平,初凝前用铁滚筒纵横展压几遍,再用木蟹打磨压实,经混凝土初凝后,再两次搓压,以闭合混凝土表面收缩裂缝,至少抹压2~3 遍,然后覆盖保温材料养护。
5)冬季施工时,须控制混凝土出罐温度不底于10℃,入槽温度不低于5℃。
3.2.3混凝土测温监控与养护
1)温度监测
a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时应设专人配合预埋测温管。测温管应按测温平面布置图进行预埋,预埋时测温管与钢筋绑扎牢固,以免位移或损坏。每组有三根( 即不同长度的测温管)在管的上端用胶带做上标记,便于区分深度。博士论文,配合比。 测温管位置甩保护木框作为标志,便于保温后查找。
b 测温工作应连续进行,每测一次,持续测温及混凝土强度达到时间,并经技术部门同意后方可停止测温。
c 测温孔布置在混凝土中部和表面。将温度计放人孔内3min 后读数,在混凝土温度升阶段每2h测一次。—般在5天以后的降温阶段每6h测一次,同时测量大气温度。若发现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达到25℃或温度异常,应及时通知技术部门和项目技术负责人,以便及时采取瞄施。
d 当混凝土达到临界强度,且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差≤l5℃,混凝土的降温速度不超过5℃/h、测温孔的温度和大气温度接近时,现场测温结束。博士论文,配合比。博士论文,配合比。
2)养护
a 混凝土浇筑及二次抹面压实后应立即覆盖保温,先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塑料布,再在上面覆草袋子。
b 新浇筑的混凝土水化速度比较快,盖上塑料布后可进行保温保养,防止混凝土表面因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接缝需搭接盖严,避免混凝土水分蒸发,保持混凝土表面于湿润状态下养护,混凝土终凝后持续浇水养护14d。
c 柱、墙插筋部位是保温的难点,要特别注意盖严。
d 停止测温的部位经技术部门和项目技术负责人同意后,可将保温层及塑料薄膜逐层掀掉,使混凝土散热。
e 混凝土试块的制作与养护混凝土试块应放置在底板混凝士上部,并采用与底板相同的覆盖物进行覆盖严密。
结语
总之,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求比较高,因此,所有施工人员必须协调一致,牢记质量意识,管理与技术并重,切实将质量和技术工作落在实处,以保证工程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敏.大型基础底板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控制措施分析[J].建材与装饰:上旬.市场营销2009,(08)
【2】陈宇缪大海.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J].辽宁建材.2010,(03)
中图分类号: TU5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现代建筑材料中,混凝土应用最广泛,在土木工程项目中起了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前,全世界的水泥产量年产量和所浇筑的混凝土,数额巨大。混凝土是一种人工石材,由水泥、石、砂、添加剂及附加剂与适量的水混合之后逐渐硬化形成,多种因素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成本和性能,进而影响土木结构物的质量、造价和寿命。这些因素包括原材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等等。所以,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确定混凝土组成的材料及其用量,让混凝土的性能达到所需求的强度和耐久性,是设计的关键环节。
二、传统配合比设计方法面临的问题
传统的基于经验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就是确定原材料的品种和用量,其主要步骤如下所述:
一是设计阶段。计算出混凝土配制强度,求出水灰比;按照混凝土所选骨料和要求的坍落度,查表确定出用水量;计算出水泥用量;然后按体积法或重量法,对粗细骨料和其它材料的用量进行确定。
二是试配、测试和调整阶段。根据所确定的材料用量,进行混凝土试件的制备;标准养护到28天的龄期,对试件的有关性能进行测试;试件性能如果符合要求,就采用该组配合比,不满足相关要求,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整。早期的混凝土结构,对混凝土材料性能的要求较为简单,配制所需的原材料种类也较为少,所以传统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能很好地满足混凝土工程的要求。
一个多世纪以来,生产和社会在不断发展,建筑工程质量要求在日益提高,混凝土科学和技术在此需求的推动下,成果颇丰,取得诸多突破性的变革。
一是,长跨、高层和大型的结构物形成,并逐渐成为潮流。
二是,混凝土品种大大增多,高性能、低温、纤维、防水、喷射、加气、泵送和轻骨料等特性的特种混凝土纷纷出现。
三是,混凝土的成份日益丰富,配制时使用了各种矿物粉料、纤维和外加剂。
四是,混凝土的性能指标逐渐提高,原本是单一的28天强度,现在已经扩展到若干龄期的强度、弹性模量、工作性和耐久性等各项指标,特种混凝土在抗腐蚀、防辐射、耐高温高压上也有其对应的标准要求。
五是,混凝土的施工速度大大加快。
六是,对结构物寿命的要求大大延长。
七是,施工工艺和条件逐步多样化。
传统设计方法,基于经验设计,难以满足现代混凝土工程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设计周期比较长。
二是,设计的变量比较少,主要的变量是水、水泥和粗细骨料的各自用量。矿物粉料以及外加剂的掺入,导致传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很难配制出组分复杂、拥有特殊性能的混凝土。用传统配合比设计方法制备预制高强混凝土构件时,再多拌合物也没法制备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构件。
三是,考虑的性能比较单一,强度及工作性的要求能满足,但是缺乏对耐久性等特殊性能要求的设计。传统的方法设计出的结构物,往往耐久性偏低。一般混凝土工程,使用年限为50到100年,甚至某些工程在使用10到20年后就需要维修。
四是,不利于混凝土构件生产的计算机控制。
五是,优化配合比设计非常困难。配合比设计的指导思想,应该从强度设计转化到多种性能设计,从可行性设计转化到优化设计。在符合相关规范给出的各种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的材料配合比设计应当能够确定各种成份的用量,获得最经济和适用的混凝土。
三、设计方法的发展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逐步由从基于经验的设计方法发展为解析的计算方法。传统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大量参数需要靠查表选值,以经验为基础,进行半定量设计。随着各种现代方法和先进测试技术的应用,混凝土科学技术正逐步从经验发展为理论,从定性发展为定量。对于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陈建奎等提出了一种全计算方法,对传统的绝对体积法进行了修正。该方法有两个理论基础,如下所述。
一是,混凝土材料组成的四个假定项为:混凝土组成材料,包含固液气三相,拥有体积加和性;石子的空隙率是由干砂浆进行填充;干砂浆的空隙率是由水进行填充;干砂浆是由水泥、细掺和料、砂和空气隙组成。
二是,水泥和细粉料的体积比为75:25,水泥浆和骨料的体积比为35:65,才能使高性能混凝土获得最佳工作性和最佳强度。可由此导出一系列解析计算式进行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这种全计算法,可以由公式计算得出对混凝土拌合物的设计,大大有利于计算机在配合比设计中的应用。
四、最优化方法
随着建筑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我国混凝土的年产量数额巨大。优化配合比设计,可节约混凝土生产所消耗的大量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现行设计方法和原则中没有考虑混凝土组分和混凝土稳定性之间的联系,无法保证新拌混凝土体积稳定、质量均匀和粘聚性的要求。现行设计方法中也没有考虑到,与混凝土密实度有关的塌落度和水泥浆数量等诸多因素对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影响。近年来针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研究成果中,提出了一种单目标的非线性规划模型,混凝土价格作为目标函数,各种原材料的用量作为设计变量,通过优化数学模型,在混凝土性能符合用户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成本最低。
这种方法的主要步骤如下所述:一,进行大量的混凝土实验及性能测试;二,回归分析所获数据,在混凝土的组成和性能之间建立起预测方程;三,将其转化成优化模型的约束方程,并用矩阵表达;四,建立以混凝土成本价格为目标函数的优化设计模型;五,按非线性规划的单纯形解法优化计算各种组成材料的用量;六,补偿混凝土密实度,根据骨料含水量和吸水率调整各原材料的用量。
在配合比多目标优化和实时控制的研究中,根据实践数据,建立混凝土各项性能指标和各种材料用量之间的关系数据库,然后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出它们之间的近似关系式。这个模型中隐含了施工水平,能及时预测混凝土各项技术指标喝各种材料用量间的关系。依据欲达到的各项性能指标的目的值,最后将上述数学模式表达为目标函数,采用多目标规划方法,计算求出各种材料的最优用量以及相应的技术指标。
在进行对混凝土配合比的实时控制中,主要性能指标的目标值是数学模式的因变量,分别是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渗标号,抗冻标号和混凝土总费用,,其自变量分别是单位用灰量、用水量、用砂量、各种粒径的粗骨料的用量和添加剂用量等。此计算中的约束条件是各设计变量的上下限值,在此基础上建立出相应的约束方程。可运用目的规划法求解,逐个用单纯形法优化每一级目标函数的期望值,计算求解得到所有5项指标的值和混凝土的材料用量。与单目标规划方法相比,多目标规划方法的计算量比较大,但其约束条件更为合理,可以使五项主要性能指标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化。
五、结语
传统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工程的需求。实际配制中,尤其是在高性能和特殊性能混凝土的配制过程中,困难和问题时有发生。专业研究人员着力于研究新的配合比设计方法,成果颇丰,其中智能化的优化设计方法得到最多关注,包括全计算法、计算机化的设计方法、配合比优化设计、基于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和神经专家系统的方法等,研究成果有利促进了混凝土科学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继宗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的研究进展 [期刊论文]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前言
混凝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能在现代土建工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特殊性能体现在:具有较高的强度及耐久性;混凝土拌制物具有可塑性;能与钢筋牢固的结合成坚固、耐久、抗震且经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混凝土材料品质及配合比质量的波动以及混凝土输送、浇筑。
1.混凝土强度及主要影响因素
1.1混凝土质量指标
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
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温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加强原材料管理,混凝土材料的变异将影响混凝土强度。
1.2水泥的质量控制
水泥品种较多,按用途和性能分为通用水泥、专用水泥及特种水泥。通用水泥主要用于一般土建工程。包括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硅酸盐水泥以及复合硅酸盐水泥。在使用水泥的时候必须区分水泥的品种及强度等级掌握其性能和使用方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与使用水泥,这样既可提高工程质量又能节约水泥。
在施工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运到工地的水泥,应按标明的品种、强度等级、生产厂家和出厂批号,分别储存到有明显标志的仓库中,不得混装;水泥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应防水防潮,已受潮结块的水泥应经处理并检验合格方可使用;水泥库房应有排水、通风措施,保持干燥。堆放袋装水泥时,应设防潮层,距地面、边墙至少30cm,堆放高度不得超过15袋,并留出运输通道。
1.3骨料的质量控制
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3.2Cm 左右,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 因此,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因此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要求,并根据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不能把实验配比与施工配比混为一谈。论文参考。砂石骨料是混凝土最基本的组成成分。
通常lm3的混凝土需要1.5m的松散砂石骨料。骨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水泥用量和混凝土要求,从而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造价。为此,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统筹规划,认真研究砂石骨料储量、物理力学指标、杂质含量及开采、储存和加工等各个环节。
使用的骨料应根据优质、经济、就地取材的原则进行选择。可以选用天然骨料、人工骨料,或者互相补充。选用人工骨料时,有条件的地方宜选用石灰岩质的料源。
2.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拌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和适宜的坍落度。这就要求混凝土的配合比合理,混凝士配合比设计还应满足设计需要的强度的耐久性。首先实验室按照工程中实际使用的材料和搅拌方法,根据计算出的配合比进行试拌,制作混凝土强度试块,进行标准养护28d后进行试压。然后,以标准养护28d的检验结果为准,调整配合比,最后得出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
3.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
3.1混凝土搅拌施工要点
搅拌混凝土前,加水空转数分钟,将积水倒净,使拌筒充分润湿。搅拌第一盘时,考虑到筒壁上的砂浆损失,石子用量应按配合比规定减半。搅拌好的混凝土要做到基本卸尽。在全部混凝土卸出之前不得再投入拌合料,未经试验人员同意不得随意加减用水量。严格掌握混凝土材料配合比,在搅拌机旁挂牌公布,并经常保持准确。
3.2混凝土的浇筑质量要求
(1)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防止混凝土的分层离析,混凝土拌合物运至浇筑地点后,应立即浇筑入模,混凝土由料斗,漏斗内卸出进行浇筑混凝土的高度不得超过3m,否则应采用串筒、斜槽、溜槽等下料。
(2)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时间宜缩短,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得超过规范规定,当超过规定时间必须设置施工缝。
(3)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底部应先_填以50mm~10Omm 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防止出现蜂窝、麻面。
(4)混凝土在浇筑及静置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产生裂缝,混凝土因沉降及干缩产生的非结构性的表面裂缝,应在混凝土终凝前予以修整。在浇筑与柱和墙连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和墙浇筑完毕后停歇1h~1.5h,使混凝土获得初步沉实后,再继续浇筑,以防止接缝出现裂缝。
4.混凝土的养护控制
温度、湿度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所以混凝土的养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一方面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化的侵袭,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千缩。一方面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混凝土的养护方法、时间与自然温度、混凝土成分有关,当平均温度高于+5℃ 的条件下,用适当的材料对混凝土表面加以覆盖并浇水,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12h内进行,最少不得少于7d。论文参考。当平均气温低于15℃ 或混凝土的表面不便浇水时,也可使用塑料薄膜布养护和涂刷薄膜养生液,防止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的方法进行养护。冬季施工一般采取综合蓄热及蒸养法。混凝土结构浇筑后,达到一定强度,方可拆模,不能急于拆模,以免引起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破坏混凝土结构。
5.混凝土质量的验收
1 一般要求
1.1 高层建筑基础深、层数多,需要混凝土质量高、数量大,应尽量采用预拌泵送混凝土。
1.2 高性能混凝土以耐久性为基本要求,并根据不同用途强化某些性能,形成补偿收缩混凝土、自密实免振混凝土等。
1.3 列举混凝土工程应符合的主要标准。
1.4 强调混凝土应及时有效养护及养护覆盖的主要方法。
1.5 列举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应符合的技术规程。
1.6 冬期混凝土受冻的临界强度和高空作业的挡风保温措施。
1.7 高层建筑不同强度的梁、柱节点混凝土浇筑需要有关单位具体商议解决。
1.8混凝土施工缝留置的具置和浇筑应符合本规程和有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论文参考网。
1.9 如工程需要适当提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应采取有效措施,并取得设计单位同意。
1.10 混凝土结构允许偏差主要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有关规定,其中截面尺寸和表面平整的抹灰部分系指采用中、小型模板的允许偏差,不抹灰部分系指采用大模板及爬模工艺的允许偏差。
2 施工的协调与配合
2.1 内部协调与配合 要做好各专业间的协调配合,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各专业的总体及阶段特性,以便在实际施工组织中能够合理、有序、有效地安排各专业交叉施工,现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2.1.1 技术方面 首先,应从书面资料入手,对本专业图纸、会审纪要、工艺标准、质量要求等加以熟悉,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还需对其他专业图纸、资料进行了解,尤其对与本专业相关且交叉密集工种的施工对象布局、工艺等应有所了解。
其次,从技术方面讲,搞好各专业协调配合,一定要把好熟悉图纸、认真会审、内部会审、内部技术协调的关口,务必保持解决问题的渠道畅通无阻。论文参考网。前者主要是解决各专业内部问题,而后者则是解决各专业交叉配合的问题。相互比较而言,搞好内部协调配合更为重要。
2.1.2 进度配合方面 高层建筑楼高、层数多、场地窄、专业交叉施工密度大,与工业 建筑、一般民用建筑相比,其作业面尤为狭窄,难以满足在有限的作业面内各专业施工同步展开。要达到施工的进度要求,必须根据工程的阶段特性,合理、有序地安排各专业进入作业面施工,即一定要注意专业特性与工程的阶段特性相结合、局部作业面的施工特性与整体施工特性相结合。
2.2 外部协调与配合 外部协调与配合主要指土建单位、装修单位的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
2.2.1 技术方面 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局部来看,土建、装修、安装各专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联系难免有矛盾,所以对于安装施工必须了解土建、装修专业图纸,从中了解整个建筑构造特点及建筑装饰特点,结合本专业的情况,找出问题所在。从技术角度讲,土建、装修专业对安装专业形成了空间限制,各专业必须准确地知道自身专业所处建筑位置及范围,并清楚各种专业井洞尺寸、轴线、标高、层高,乃至砌体厚度、楼板厚度、梁的大小等,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发现和解决各专业之间的问题。
2.2.2 进度方面 既然土建、装修、安装均作为高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故其彼此间必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实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但作为一个独立项目,又有各自的运行规律 ,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并了解其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有理、有序、有效地搞好各项目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对于安装施工来讲,从整体看,其成品可以说是依附于土建的半成品或成品之上,它们之间的交叉配合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且配合密集处主要在“暗”处,如砼结构、砌体内管井等;而装修与安装施工的交叉配合,主要集中在“明”处,如墙面、天花板等。根据工程的阶段特性,在砼结构施工阶段,安装主要是电气、管道专业插入配合,其他工种处于准备阶段。
3 施工案例
某大厦主楼地下3层,钢筋混凝土基础承台板厚4,00m,平面50.80m×50.80m,承台混凝土量为6360m3。商住楼地下2层,承台板厚1.90m,混凝土量为1917m3。地下车库承台板厚1.00m,混凝土量为2319m3,承台中段设后浇带1道。
3.1 为保证相邻已有建筑安全,先施工商住楼、车库基础,后施工主楼基础,这样承台施工由浅入深,同时也降低了商住楼、车库的基坑降水费用。论文参考网。
3.2 主楼承台分两层浇筑,每层厚1.5m,商住楼承台一次浇筑,承台中心水平位置埋设①50冷却循环散热水管,距承台底300mm至承台表面向上1叨mm埋没50垂宜散热水管,间隔6000肋21双向均匀布置,即采用内散外蓄综合养护措施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升值3车库承台以后浇带分段一次浇筑至标高。
3.3 混凝土由现场搅拌。砂、石计量采用HP—800和风—800自动配料机各2台。混凝土输送采用HBT—60输送泵,管径①125,输送能力16.58IJ/h3同时采用吊斗容量为1m3的四23—B塔吊1台吊运部分混凝土,以免浇筑过程中产生冷缝。
4 混凝土质量控制
4.1 混凝土出厂前的技术处理 为了减少水泥的水化热,降低混凝土自身的温度,在满足设计和混凝土保证用泵输送的前提下,将625R硅酸盐水泥控制在450kg/m3。
4.2 适当参加一定的添加剂,控制水灰比 根据设计要求,混凝土中掺和水泥用量4%的复合液,它具有防水、膨胀、缓凝而一体,溶液中的糖钙能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使用水减少20%左右,水灰比一般能够控制在0.55以下,初凝可延长4小时左右,对大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4.3 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 根据设计强度和泵送混凝土对坍塌度的要求,经试验确定采用:625R硅酸盐水泥,其水:水泥:砂:碎石:复合剂=0.25:1:1.82:2.5:0.04。
4.4 加强技术管理确保施工质量 加强原材料的检验试验工作,分工由监理单位安排人员跟班检查,并对每批原材料都做详细的记录。
4.5 采用确实可行的施工工艺 浇灌混凝土同采用三班人员交叉流水作业的形式,分层次地采用跑道式的施工路线,一层一层向前推进,每层保证振动器跟上施工步伐,在施工最后一层混凝土时除了采用平板振动器外,还采取长4米的园条形振动器做一次压平处理,事后人工压浆收尾。
4.6 混凝土的保养为了防止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由于产生的高温而烧坏混凝土,影响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我们采用了循环水系统降温的办法,保证进入口水温在C25度以下,出口水温在C58—C68度以内,在水温超过C70时我们采用加快循环水量的办法,并在混凝土上部采用麻袋湿水保养的办法,在施工过程中做到了一丝不苟。
5 总结
【引言】目前国家正在积极发展核电,如何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合理缩短建设工期成为核电项目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之一。红沿河核电对处于关键路径上的反应堆厂房筏基砼施工进行了优化,在国内第一次成功实行了CPR1000堆型的筏基ABC层砼整体浇筑。
【正文】
1、工程简介
核反应堆厂房(以下简称RX厂房)筏基ABC层呈圆形,直径39.5m、厚3.8m、砼体积为4440m³。根据技术规格书的要求,RX筏基砼标号为PS40,其主要性能指标为:42.5级水泥用量≥350㎏/m³、σ’28≥40Mpa、σ28≥3Mpa。
根据GB50496-2009《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的规定,砼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砼,或预计会因砼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砼均称为大体积砼。因此RX筏基ABC层砼属于大体积砼,需要按照大体砼的施工要求编制施工方案、进行砼的浇筑和养护工作。
2、整体浇筑控制难点
2.1、可行性分析
考虑到RX筏基对核电厂安全的重要性和大体积砼对内外温差、应力控制的严格性,我们需要对RX筏基ABC层整体浇筑进行必要的可行性分析。RX筏基的各项要求均严于其他工程的大体积砼,控制RX筏基ABC层砼的内外温差和表面裂缝显得尤为重要。硕士论文,养护。
为研究筏基ABC层整体浇筑的可行性,我们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砼的温度应力进行了计算。计算时按照顺序偶合方式对砼温度应力进行计算,先算出砼温度场,再把温度场作为为输入荷载计算出砼的温度应力。通过ANAYS软件计算,各时段内砼的拉应力须均小于砼抗拉强度,因此,从理论上讲可以进行RX筏基ABC层砼整体浇筑。
在利用ANSYS软件计算时,建立完善的结构模型是保证结果正确的关键,而合理确定各项输入是整个分析过程的难点,这就需要前期施工中注意对砼性能、保温材料传热系数、气温等参数的收集。硕士论文,养护。
2.2、配合比设计
RX筏基砼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规定的强度等级、耐久性、抗渗性、体积稳定性等要求外,还应尽量减少水泥用量、降低砼绝热温升。另外,RX筏基配筋密集,砼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泵送性。针对以上要求,RX筏基ABC层砼需采取以下措施:
尽量降低水泥用量;
对砼塌落度进行适当调整,使之具有良好的和易性;
对砼进行实地泵送模拟试验,以验证砼具有良好的泵送性;
严格控制砂石、水泥、水等原材料温度,以保证砼出机温度在合理范围内(冬期时可对砂石、水进行加热,保证砼出机温度应在10~15℃;夏季可对砂石进行覆盖降温、加冰降低水温,保证出机温度在25℃以内,但任何情况下都应保证水和水泥的入机温度≤60 ℃,以免水泥发生假凝)。
2.3、砼浇筑和养护
2.3.1、砼浇筑方式
浇筑大体积砼首先需要确定大体积砼的浇筑方式。RX筏基ABC层厚度3.8m、浇筑面积1224㎡,具有厚而大的特点。硕士论文,养护。综合其浇筑能力和实体特点,宜采用整体分层连续浇筑的施工方式,但考虑到全面分层时存在因意外事件导致某层浇筑时间过长而使砼初凝的风险,可以在整体分层连续浇筑的基础上补充意外事件下局部推移浇筑的施工方案。
2.3.2、入模温度
对涉及核安全的RX筏基砼来说控制砼入模温度非常重要,砼入模温度过高将直接抬高砼最高温度,从而延长砼养护时间并增加产生裂缝的可能性。经实践,降低其入模温度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降低砼出机温度;
对罐车表面采取洒水降温措施,降低砼运输时的温升;
在筏基上表面提前覆盖遮阳布并在筏基内吊放冰袋;
在泵送管周围覆盖冰袋。
2.3.3、砼养护
在砼升温阶段,以保湿为主、保温为辅,但要控制砼表面与环境温差不大于20℃。在砼降温阶段要保温、保湿兼顾,按照降温速率不大于1.4℃/d、内外温差不大于25℃、表面与环境温差不大于20℃、应变值不大于150 uε的指标调整砼养护措施。
为防止大风、雨雪天气对砼养护的影响,便于控制砼降温速率和避免表面水分散失,在砼冲毛完成后要立即进行保温棚的搭设工作。升温阶段养护措施:上表面覆盖2层湿麻袋片+2层薄膜,侧面2层岩棉,防风棚;降温温阶段养护措施:上表面覆盖2层湿麻袋片+2层薄膜+2层麻袋片+1层岩棉,侧面2层岩棉,防风棚,分区养护,浇热水保湿。
3、温差、应变监测
大体积砼养护需在温差、应变等实时数据指导下及时调整技术措施。硕士论文,养护。RX筏基ABC层砼整体浇筑布置了完整的温差、应变监测系统,可以根据收集的数据合理调整养护措施,这也是RX筏基ABC层砼整体浇筑的成功因素之一。硕士论文,养护。
RX筏基ABC层温差、应变监测系统可按下列原则布置:
监测点应在实体内按平面分层布置;
在测试区内,监测点的位置与数量可根据浇筑体内温度场分布情况及温控的要求确定;
在每条测试轴线上,监测点位宜不少于4处,应根据结构的几何尺寸布置;
沿实体厚度方向,须布置顶面、底面和中间监测点,其余点宜按测点间距不大于900mm布置;
砼的外表温度,宜为砼外表以内50mm处的温度。硕士论文,养护。
【结束语】
筏基ABC层砼整体浇筑与原来的分层分段浇筑方式相比,工期可缩短20天,取得了良好的工期效益,对缓解后续紧张的工期压力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也表明CPR1000压水堆RX厂房采用筏基ABC层整体浇筑是可行的,在后续项目中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