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情绪控制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独立本科)必考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并且是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工程控制论实质上是研究工程技术中广义系统的动力学问题[1]。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根据控制论的理论基础,研究机械工程技术中广义系统的动力学问题。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动态、整体、联系的观点研究分析一个机械工程系统,运用控制论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解决机械工程领域中有关自动控制及系统动力学方面的问题。其特点是从信息的传递、转换和反馈角度来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为采用控制的观点和思想方法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了使系统按预定的规律运动,达到预定的技术指标,实现最佳控制打下基础;并且也可以为后续的机械类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2]。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研究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原理的基本方法教育教学论文,提高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今后从事控制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本课程要求考生掌握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牢固掌握控制理论基本概念和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的基础上,具备对简单机电系统进行分析的能力,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典型系统(特别是一阶系统)的时域和频域特性;能判别系统的稳定性;了解系统辨识的基本原理及相应的方法怎么写论文。
但是,由于该课程比较抽象,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理想,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本文针对自考生的这种现象,提出了与普通本科教学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针对非自学型自考学生,从教师的讲解思路和方法出发,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浅谈笔者的教学体会,以供同行商榷。
1、了解学生学习现状
自考学生普遍是,在高中时期学习相对较差,但是,又具有想学会心态。因此,这是最大的一个矛盾,本身的基础薄弱,又想学会教育教学论文,通过考试。这就需要教师的辛勤付出去帮助学生解决这一矛盾。
本门课程要求以物理,电工学,高等数学为基础,这些前期课程,学生本身可能就没有学精通,所以,学习气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就会更难。作为授课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不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了解的现状后,就应该吧学生不会的内容再给补充上。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个课时的问题,不可能把前期的课程全部都再教一遍,能做到的只是,当本门课程用到哪部分内容后,就把那一部分内容补充上,绝不可能通篇全讲。
例如:在第二章讲授拉普拉斯变换时,就必须把高等数学中积分和求导的基本公式补充上,不然学生就会因为积分求导不会,而导致拉普拉斯变换学不会。
例如:在讲第三章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就必须把物理的受力分析教育教学论文,牛顿定律等补充上。这样学生才可以分析一个机械系统的受力,才可以建立微分方程。在这一章的内容中还要补充上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电流定律,不然学生就很难建立电网络系统的微分方程。
在补充上述的内容时,主要是要注重对这些基础理论如何应用。可以通过多讲例题,讲简单的例题,来使得学生能会用这些基础理论。
2、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改变学生对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的厌学心理,解除对这门课产生恐惧的精神压力,营造出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还应该排除心理障碍,尽快的熟悉本门课程中处理问题的方法,转变学习观念。
学生在学习时,刚刚开始学,就会觉得不会,因为,开始部分就是拉普拉斯变换。但是,这一章必须要让学生学会!这是磨刀不费砍材功。这里当然要用到较多的高数知识,用什么就补什么,这里即使用的课时较多,也必须学会怎么写论文。一方面这是整个课程的数学基础教育教学论文,另一方面如果开始学生就没学会,那么就会导致学生放弃这门课。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感觉自己会做题,在心理上,学生就会慢慢的建立起信心来。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学生才可以不恐惧,也就不放弃了。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常常通过一些暗示给学生,这门课简单,易学会,易通过。这对于学生树立学会的信心和通过的信心,是很有帮助的。
每年都会有一部分考生在听课过程中或听完全课程后,进入复习阶段时感到心中没底,加之时间紧,就放弃了,很可惜。所以,进入复习阶段,教师更应多给学生鼓鼓劲,让学生树立“我能行” 的信心。树立考试成功的信心,不打 “退堂鼓”。
3、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一般这个阶段要放在全课程学完之后教育教学论文,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提分最快的方法。
首先,要掌握考试重点,不能通篇用劲。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重点章节内容,着重掌握系统传递函数、方块图、误差分析、时域分析、频域分析、稳定性判别。从知识点分布来看,本课程试题覆盖了教材七章的全部内容。单选题覆盖面最广,基本上每章都能涉及。填空题覆盖面广,覆盖了教材的七章内容,主要是考查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的能力,也有少部分是计算的。简答题考查学生掌握基本概念,最近几年的简答题多数都是概述、识记基本概念。计算题分布很广,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从整体来看,教材七章内容知识点分布不均匀,重点章节主要是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而第1章、第2章和第7章是知识点考查较少的章节。
其次,全面分析历年考题教育教学论文,了解考试中的题型规范,试题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各种典型的例题。熟练掌握出现在历年考题中典型题型的解题思路,并多次练习,历年考题可以反复练习多次怎么写论文。
例如:劳斯稳定判据的题目,一部分题目为直接运用劳斯判据来判断稳定性,还有一部分题目为,求取系统中某参数的稳定范围。但是这类题目,只要多做练习,学生基本都可以掌握。
最后,学生在应试中总是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求学生要做到:1.排除一切思想杂念,一心一意答题。2.拿到试卷后,迅速浏览试卷。同时要快速浏览考题和相应的分值,按难易程度确定做题的顺序,首先做最熟悉的题目和内容;主观题中如有得心应手题,应先做,然后再按顺序答题,遇到一时难答的题果断跳过教育教学论文,答后面的题,以防在某道题上耽搁时间,影响后面的答题。3.答完卷后别忘记重新考虑最初没确定答案的那些题,另外要至少全部检查一遍看有没有因疏忽而出错的地方。4.不要盲目提前交卷,在确保没有漏题的情况下经过两遍检查方可交卷。
4、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学完本课程后,进入复习阶段,一般说来至少要留出一个月的总复习时间。在总复习期间,教师给学生鼓劲,教给学生复习方法,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要提醒学生注意:1.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按部就班地复习,提高效率。在复习时更应注意经常翻阅和回忆教材摘要认真领会,揣摩并加以熟练掌握。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五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192-02
一、动作技能的研究与发展
1.什么是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它主要借助于骨骼肌的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而实现的对器械的操作或外显的肌肉反应。动作技能是以感知系统与运动系统间的密切协调为必要条件的动作活动方式,因此人们常常把它称之为知觉运动技能。动作技能在时空结构上具有固定性,所有的动作技能都具有时间的先后动作顺序。因此运动技能学是研究人类在学习过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2.动作技能的分类。我们通常将动作技能划分为封闭式动作技能和开放式动作技能两种形式。(1)封闭式动作技能。封闭式的动作技能在进行时,外部情境在一般情况下是保持一致的,因此动作表现也与之统一。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动作技能是靠人体内部的感受器所介入的反馈来进行相应调节的。这种动作技能的学习主要在于通过的反复练习直到达到标准的模式,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需要进行多次的反复练习从而达到动作技能的熟能生巧。(2)开放式动作技能。开放式动作技能在进行时,外部情境是时刻在变化的。完成开放式动作技能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不断地认识外界变化的情境,例如,打羽毛球、足球、竞技比赛等均为开放式动作技能。
3.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可分为二类,一种是本体的内部因素,主要为学员的个性、智力、运动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成熟度与经验度;二为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技能的指导与示范,练习与反馈,在音乐学院学习的学生,都是经过严格的入学考试选拔,其内部因素已基本稳定,并且难以改变,所以能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就只有外部因素。
二、动作技能的获得
1.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在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理论,一种是认知派的整体结构理论,另外一种是巩固的建立动力定型的纯生理学的联结理论。(1)认知派的整体结构理论。把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看作是在特定的情景下,理解性地、有目地地对各种知觉的信息进行筛选,或者检索,有意识地把所摄信息通过有机体的外导系统和内导系统输入到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编码、校正,以及经过反复多次的强化(反馈)、整合之后,贮存这个完整信息的过程。认知心理学派将动作技能的获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动作的认知阶段,第二阶段为动作的联结阶段,第三阶段是动作的自动化阶段。从认知派的这三个阶段看二胡演奏教学,动作的认知阶段就是老师对演奏的姿势进行辅导。正确的学习演奏姿势动作,和大量的练习练习曲,这是对后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的联结阶段,在二胡学习中就是老师把动作技能跟乐曲进行联系。在音乐学习中,对音乐的理解是颇为重要的。当学生有了较好的基本技能后,就是常说的基本功,再学习乐曲就会事半功倍。在动作的自动化阶段,学生需要自己对音乐演奏有一定的理解。这样三个完整的阶段的全面学习,会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门乐器。(2)巩固的建立动力定型的纯生理学的联结理论。掌握局部动作的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的阶段和动作协调、完善的阶段。个人认为这个理论更加符合二胡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二胡这门弓弦乐器,需要左右手的完美配合。在初步的学习中,一般是先让学生联系右手的持弓和运弓。当右手运弓掌握得比较好了,再学习左右按弦。作为没有音品的乐器,左手的按弦是个长时间的学习过程。当左右手的学习都基本完善后,老师就会把左右手联合起来,进行协调学习,这就是最后的完善阶段。
2.影响动作技能获得的教学条件。练习和反馈是影响动作技能获得的两个重要的教学条件,练习的表现形式有:练习过程中的进步先快后慢,进步先慢后快,进步先后比较一致和高原曲线练习成绩的等起伏现象。(1)练习的进步先快后慢。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是原因:在早期练习时教师往往把复杂的任务分解为一些简单的任务进行练习,加上学生的练习兴趣较浓,情绪饱满,学习认真;后期可以利用的已有经验相对逐步减少,学习任务越来越复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会降低。(2)高原曲线。在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里,常常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当练习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出现下降情况,但当过了高原期之后,可以明显看到练习曲线的上升。在这新旧交替过程中,成绩进步往往不大显著。从主观方面看:可能或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下降,情绪厌倦,身体疲劳或疾病。在二胡学习中高原曲线这种现象体现得很明显。通常在二胡学习者在学习到个新曲子的时候,进步会是飞速的,但是过了这个新曲子熟悉的过程,学习者会突然发现自己进步到一定程度上就没有进步了。可以说每个学习者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如在学习到一定程度上就会觉得自己有长期一段时间没有进步。这个时候老师就会告诉我们这种现象是常见的。学习者自认为自己没有进步,但是要是按照老师给出的意见和新的方向练习,在一段时间内会缓慢地进步。经历了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本身是个很大的进步。(3)练习曲线的起伏现象。主要原因:学习的环境、教师指导方法等客观因素,以及学生对学习所产生的兴趣、注意力、情绪,自身的学习方法、意志力和身体状况的变化等主观因素所造成的。不同的练习者,其练习进步的速度和质量也各不相同。
3.影响动作技能获得的练习条件。有分配练习和集中练习、整体练习和部分练习。跟二胡学习结合来看,分配练习就是在技术上面进行不同方面练习。比如长弓、短弓、快速运弓。集中练习就是专门对学习者的某项弱点进行集中训练。整体联系可以练习综合性的练习曲或者乐曲,这样一首完整的乐曲中会包含多种技能联系,可以达到整体练习的效果。部分练习就是分左右手部分进行专门训练。
归纳起来,对于复杂的或连贯的动作技能来说,分配练习方法一般比集中练习效果更为适合学生学习;如果是简单的或不连贯的动作技能,又或者是早已学会了的动作技能,则采用集中训练法可能比分配训练法效果好。
采用整体练习还是采用部分练习更有效,取决于任务的复杂程度,即取决于学习的难度。一般地说,体制化程度高,复杂性小的动作技能,适合于采用整体练习法;体制化程度低,复杂性大的动作技能,适合于采用部分练习法。从二胡演奏上看,练习一首简单的作品可采用整体练习法;而当一首作品难度很大,演奏者没有办法完整演奏时,则需要进行分段的逐句练习。
体制化程度是指动作技能的各部分动作之间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联系得越紧密,体制化程度就越高;反之,体制化程度越低。动作技能的复杂性程度,是指学习该动作技能所需要具备的心理协调性和方向判断等能力的高低程度。
三、动作技能学习的反馈理论
1.反馈理论基础。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控制论是“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维纳的《控制论》发表以后心理学家、神经生理学家和医学家用控制论方法研究生命系统的调节和控制问题,促进了对生命有机体的了解。控制理论家用控制论方法研究人体运动系统的调节和控制问题。控制论是通过对其系统的基本流程来进行研究问题并建立流程认知过程的基本模型。
2.二胡演奏的形成与控制。二胡演奏是一种以个人本体感觉或动觉为基础的艺术,两个手部的运动都是二胡演奏的基本载体。二胡演奏动作技能如按照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人类一切学习行为的机制都是条件反射”,那么二胡的学习也与之不谋而同。当一段旋律在反复练习时在听觉分析器和双手运动分析器之间所建立起的临时神经联系就是条件反射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与表现在心理生理上得到强固的现象在运动心理学上称为技能形成的“动力定型”。此现象常称为听觉和手指产生的“惯性”。
一首乐曲在反复练习时,在技能的分类上前者是属于如上所述的封闭的动作技能而后者却是属于开放式的动作技能。演奏是一种既封闭又开放的复杂动作技能。既需要演奏者在封闭的琴房反复地练习,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又需要在开放式的舞台进行展示。二胡演奏中技能的动力定型为在多次反复练习后的结果,在完成的过程中,演奏者部分信息是通过本体的内部感受器官所形成的动态控制过程。只有当人的动静平衡,本体感觉及外部感觉的内导作用和监控作用都达到了最高水平,而个人意识的控制作用却降低到了最低水平才能在艺术上产生想象和所相对应的艺术意境,这才是音乐艺术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动作技能学习对于二胡演奏这门学科是有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掌握好最基础的动作技能,对日后在音乐意境上的进一步处理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是提高二胡学习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重视学生的动作技能,把学生的基本功打扎实是提高二胡演奏技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舞蹈动作技能学习的反馈理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3).
[2]杨锡让.运动技能学学科现状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
[3]王晰野.论儿童小提琴教学中的心智技能培养[D].硕士毕业论文.
关键词 :远程呈现;影响因素 ;远程会议;远程教育 ;远程医疗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变迁,互联网、尤其是远程呈现技术正在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Tele表示基于网络的远距离,超时空;Presence则表示临场感,逼真的真实体验。因此telepresence就是通过网络给观测者一个真实环境再现的体验。
远程呈现的出现给视讯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所创建的这种临场感,沉浸感体验充分体现了参与者的人性化因素,使最终用户的接受度大大提高,它的理论研究受到学者的关注,同时实践应用也得到学者们的青睐,本文梳理了远程呈现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对它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以期待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远程呈现的研究回顾及影响因素
远程呈现是已经被确认为一种合成环境的理想化设计,操作者借助远距视频操作系统,观察和遥控操作远距离外的真实对象发展出的一种亲身参与感觉。
Minsky在1980第一次从论文中提到远程呈现的观点是通过远程操作装置使遥远地方取代当前可控制的房间的感觉。
Draper提出三个定义被广泛使用,简单定义、控制论定义和经验定义。简单定义:以计算机为中介操控环境的能力。控制论定义:是一个人机界面在合成环境中的质量指标。经验定义:是使用者感觉自己物理上在以计算机为中介的环境中的一种心理状态。
早期的远程控制装置的开发者任务是提供使用者一个跟人类胳膊相似的操纵杆通过映射控制者的输入,容易的输出行动,以达到最好的绩效。但是形态拟人化不易满足用户对远程呈现的体验,要达到好的还要考虑远程呈现实现的影响因素。
1.1 远程呈现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它强调控制显示技术的作用,怎样在被使用的技术中产生。
1)Sheridan认为远程呈现似乎是远程操作装置使用者在当前环境失去意识,变得更加相信他或她所存在的以计算机为中介的环境的这样一种现象,它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由三个决定因素:操纵员所呈现的感觉信息的丰富度,远程装置的灵敏度控制和影响远地环境的能力。
2)Steuer提出两个主要因素可以决定远程呈现:生动性,即展示远程场景的丰富度和互动性,即使用者可以修改远程场景的程度。他也指明,由于远程呈现的体验是个人化的,所以这些变量对不同人的影响是不同的。
3)Zelrtze假设图形模拟的重要因素包括自主,互动性和临境感。自主:指虚拟世界模拟物理世界可能互动性的能力;互动性:指合成环境对使用者实时投入的回应;临境感:展示控制数量和保真度的指标。同时他认可远程呈现能够提供绩效,但是可能会认为更加艰难和使人疲惫。
4)Usoh’Slater假设了两类决定远程呈现感觉的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① 展示质量;② 所展示的环境与临境感的一致性;③ 与环境交互的能力以及环境与使用者的交互;④ 神人同形同性论在虚拟世界中的用户表示;⑤ 在虚拟世界中用户行动和关系之间的清晰关系;内部因素包括:① 代表系统它与感官信息模式,是否形象外部性,能否被记得,或机构内部化有关;② 感知位置,它与提出的观点有关。
5)Witmer总结了四种主要的影响因素:控制因素,感官因素,注意力分散因素和现实因素。控制因素与使用者再合成外景控制度和怎样控制投入引起的合成环境变化有关;感官因素与丰富度,多通道相关信息一致性和展示信息直观度有关;注意力分散因素与沉浸感、用户情感被合成环境展示的控制程度和用户集中合成环境注意力程度有关;现实因素与合成环境和现实环境之间的匹配以及合成环境对用户的意义有关。
6)Jonathan Steuer同样认为远程呈现的决定因素,一个是生动性,第二个是交互性。生动性代表一个媒介环境的丰富度。幅度和深度决定生动性。Gibson定义基本定位系统、听觉系统、触觉系统、嗅觉系统、视觉系统可以提高丰富度。深度的概念主要是描述的是质量,深度主要依赖于数据编码的数量,数据编码传输渠道的宽度。互动性是用户参与构造实时介导环境的形式或者内容的程度。
7)Lisa提出两个重要的能够使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环境存在远程呈现的因素:用户控制和媒体丰富度。潜在的用户控制是影响营销者交互性的重要因素。媒体丰富度代表刺激的幅度和深度。
1.2 远程呈现心理方法
心理方法认为经验远程呈现与已知的心理现象一致。
1)K. U. Smith提出了行为控制论。行为控制论是描述人的功能而不是人的外形,关键不是重建以计算机为中介的物质外形,而是以一种能够满足使用者期望和能力的方式提供信息。
2)Csikszentmihalyi提出,流量(flow)的经验是一个人能够集中精力在一些任务上的境况,他并未察觉任务之外的刺激,甚至包括自我意识。Fontaine首先理解流量(flow)比远程呈现更加窄,相关任务更加集中,其次,他意识到流量(flow)只是在行动者已经控制环境后发生,而远程呈现仅仅是合成环境使用者作为观察者发生。
我们在探索影响合成环境中远程呈现的因素除了上述的因素,还需要考虑到被试人员的性别差异、文化背景差异、兴趣爱好深度差异。
2、远程呈现的应用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远距离交流,除了电话和网络,远程交流方式提供一种新时代的交流技术形式。
2.1 远程会议
在远程会议的应用中,多个与会人员可以通过多个高速宽带连接的视频音频传输的大屏幕进行实时互动。而传统的会议则需要参加会议的人到集中地点参加,这样不仅会增加差旅费,而且也会使与会人员疲惫,降低工作的效率。虽然远程会议给企业带来很多便利,但它同样也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现在视频会议主要借助远程呈现技术,通过视频会议,大多数讨论的是公司间的一些重要问题,会议内容需要高度保密。而远程技术是借助于网络,除了网络环境不安全外,远程会议所使用到的一些传播媒介存在的问题也对远程会议造成影响。此外,还会减少一些行业的盈利,比如运输行业,解决了远距离的同时减少了运输成本,航空公司等运输公司将会减少大量客户,对其每年盈利产生巨大的影响。
2.2 远程教育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限时面对面授课为主,学生自学能力差,对老师有依赖性。现在的远程教育大多是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的一个模式,它利用远程技术打破传统的固定教室固定时间学习,使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利用国内国外的资源。但是远程教育又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就是学生不能在授课中提出疑问,老师也无法通过学生面部表情了解是否达到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的判断性不高,对于大量学习资料不能有效的筛选,此外受自身惰性影响,不受时空限制会造成学习效率下降。
2.3 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指运用计算机、通信、医疗技术与设备,通过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远程医疗不仅仅是医疗或临床问题,还包括通讯网络、数据库等各方面问题,并且需要把它们集成到网络系统中。美国联航投入试验运行的远程医疗系统,提供了全方位的生命信号检测。在飞行过程中,可通过移动通讯系统及时得到全球各地的医疗支持。战地远程医疗系统,由战地医生、通讯设备车、卫星通讯网、野战医院和医疗中心组成。每个士兵都配戴一只医疗手镯,它能测试出士兵的血压和心率等参数。另外还装有一只gps定位仪,当士兵受了伤,可以帮助医生很快找到他,并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得到诊断和治疗,即使用远程机器人充当医生的手在远处的手术室做手术,医生并没有真实看到他们的病人。
3、未来研究展望
3.1 与AR技术相结合AR技术是虚拟与现实交融的一种新的体验。AR技术是使用信息技术对现实的增强和补充让使用者看到虚拟事物和现实世界交替重叠。远程呈现与AR技术相结合,能够更加形象逼真的像消费者展示产品的属性、功能。
在营销方面,对于预售新款车辆,销售者可以把参观者融入到虚拟场景中,并可以通过肢体动作与环境中的元素进行互动,让观看者多角度体验到静态商品以及一些隐藏信息。
在娱乐业方面,人们越来越开始重视体验。有些博物馆不允许随便出入,我们可以利用远程呈现和AR技术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历史体验,体验者可以体验古人的日常生活,感受当时的繁华与萧条,对娱乐业的发展不容小觑。
3.2 借助flow的力量,远程呈现实现情绪体验
Flow是指人们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推动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或事物的一种情绪体验。我们知道它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在Csikszentim对数百名攀岩爱好者、国际象棋选手、运动员和艺术家进行调查访谈中发现,这些不同的人在自己从事的活动中都获得了一种令他们自己十分兴奋的情绪体验,以致于他们愿意很多次去持续体验这种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完全利用flow的力量,针对客户主要是对任务充满高度的积极性并感知到任务的挑战性,但不具备相应的技能水平,或者是具有相应的技能水平但是现实条件不允许实现,通过远程呈现技术使客户达到完美的情绪体验。比如,对于园艺爱好者来说,如果其因为自身原因(比如健康,经济或是时间问题)无法种植管理一片花园,他可以通过远程呈现技术,以计算机为媒介通过一个机器人操作花园,他们可以利用远程会议或远程教育来讨论学习植物健康的心得,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可以满足客户的情绪体验需求。远程呈现可以为目标用户创造一个从兴趣口味出发的,便于在人际中传播的,并且能够让他们关注的一种技术。
3.3 远程医疗——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可能发生在任何生理或心理遭受创伤的人身上。无论是身体或心理的创伤都有同样的特点:经历过极度恐惧、失去控制、随时面对死亡的出乎预期的事件。通常病人会不断回想受创的经历;不断出现关于受创事件的恶梦及幻想,甚至到了完全无法辨别真实和回忆的地步;情感麻痹,对未来感到绝望,严重的甚至会经常自杀。
对于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很多药物治疗失效,需要心理疗法。远程医疗可以提供这种“私人定制”治疗,通过各种多媒体技术再现当时的场景,帮助患者真正克服内心的恐惧,让患者自己走出之前的阴霾,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问题。
总之,远程呈现技术将会更加紧密的联系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营销、教育、医疗、娱乐、广告等行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远程呈现技术的发展,会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市场普及或使人追求更高层次的体验,比如私人定制。因此远程呈现技术为提高全人类的幸福感提供了重大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童芳.感知另一个世界——远程呈现艺术探析,[J]视觉艺术理论研究,2012.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所特有的意向,它标志着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积极性,是个体主管能动性的一种体现。现在运动生理学、体育控制论、行为科学一致认为,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激发人们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在“激素”,他直接影响人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并对人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笔者对任教班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试卷参考了心理学生中兴趣的差异性、动机、体育兴趣对其心理特征影响的试题..
1 调查结果与分析
体育项目本身种类繁多,又具有竞技性、趣味性、娱乐性的特点.我们调查的我院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他们活泼好动,但由于他们已经升入大学,文化课学习教中学时期相对轻松,但是社会实践能力与实践需求加大,健身的意识增强,因此,对体育课的兴趣极大.体育课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身体,减轻压力,调节大脑,使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有足够强健的身体去完成学习任务和消除紧张的压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充分展示自我。
1.1大学生体育兴趣及性别特点
大学生体育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直接因素.笔者在对所教的我院420名大专班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男生感兴趣的项目依次为:散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武术套路、排球.
女生感兴趣的项目依次为: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羽毛球武术套路、排球、篮球、散打、毽球、跳绳.
从统计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差异较大,男生对竞技性较强,富有挑战性的散打、篮球、足球等项目兴趣较大,女生对韵律感强、将强身塑体结合在一体的健美操和体育舞蹈更感兴趣。男女学生对体育教材中的体操,武术,田径中的投掷等项目普遍兴趣较差,对教材中限选的足球、篮球、健美操、乒乓球等兴趣较大,对大纲外的跳绳、羽毛球、毽球等也有较高的兴趣.另外,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教师优美标准的示范和生动精练的讲解,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对学生的影响较大。
大学生体育兴趣对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对有浓厚兴趣的体育项目最具学习的热情兴趣,锻炼后也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学校场地、器材、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学校的传统项目,特别是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兴趣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
传统教学一般采用固定班级固定教师的班级授课制,一名体育教师负责若干班级的体育教学,学生被固定在某一个班级,强调集中统一,往往显得机械刻板,极大地制约了教师的教学优势和积极性,并限制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选择,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降低体育教学质量,达不到好的学习和锻炼效果。体育教学大纲是政府颁布的,具有权威性和法规性,体育教师是大纲的实施者,大纲中内容广泛地涉及到田径、球类、体操、武术、健美操、舞蹈等项目,体育教师基本功再全面也不可能样样精通。由于性别差异,男教师对舞蹈、健美操相对欠缺,足球、支撑跳跃等对女教师也有示范讲解的困难,因而不但影响教师教学的优势和积极性,也使学生失去了对教师和教材的兴趣,直接影响了学习和积极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材内容,教师魅力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兴趣的主要方面。僵硬、古板的传统教学方式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机械被动的进行体育学习,势必影响教学的效果。
3弹性体育教学的实施方法
有条件的学校可实行必修课和专选课或者说是提高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这里所讲必修课是指每一个学期抽出一定的时间,以班级授课的方式,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专选课或提高课是指在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赋予教学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分成几个教学组,实施弹性化的教学管理。教师选择自己的特长项目招收学生来上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对教师的了解,打破固定授课班级,自由选择任课教师和运动项目,这样才能使学生兴趣增强,才能主动自觉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并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4弹性教学的意义
4.1 实施体育课的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育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直接因素,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和自己所喜爱的教师,可使他们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进行体育课的学习,并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以实现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课可加深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喜爱,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会充分体会运动后的满足感,会进一步增加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掌握运动规律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良好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论文大全。
4.2 充分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得主动性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论文大全。教师在教授自己的特长项目时更有自信心,示范动作更准确优美。讲解更生动熟练,也增加了个人魅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由于学生自己选择授课教师,对教师也使一种压力,会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更新教法,提高组织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知识结构。让学生主动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和体育教师也会使学生求知欲增强,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和锻炼
4.3弹性教学会增进师生感情交流,使教学气氛更融洽,锻炼效果更佳
教师在教授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时,会充满信心,热情高涨,更能释放个人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跟自己喜爱和崇拜的教师进行学习,会更加勤奋努力,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又会感染教师的教学情绪。论文大全。在这样的融洽愉快轻松的教学气氛中,可使师生身心愉悦,身体健康,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理学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1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生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把系统论方法运用于法律领域的先驱者是控制论创始人维纳。他在《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1952年)一书中,专章讨论了法律问题。在他看来,法律的本质是一种信息通讯,是人们进行减熵努力的必要手段。运用这种手段可以消除纷争和混乱,保持和提高人类社会的组织化程度。维纳提出,“法律可以定义为对于通讯和通讯形式之一即语言的道德控制,当这个规范处于某种权威有力的控制之下足以使其判决产生有效的社会制裁时,更可以作如是观。”“法律是以所谓正义得以申张、争端得以避免或至少得以仲裁这样的方式来调节各个人行为之间的‘稱合’过程的”。维纳把法律的理论和实践分为两个方面:(1)关于法律的一般目的卻关于芷义的概念;(2)关于使这些正义概念得以生效的技术问题。他认为正义问题是一个道德观念胡选择问题,这种选择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会十分不同,但各有其必然性。在选择的前提下,就要解决使它生效的技术问题——将道德原则法律化,即依照道德观念对语言进行控制。作为人际澈讯形式之一的法律语言必须明确、无歧义、可重复,以使人们不致发生误解和混乱(即一个给定社会的“熵”值不致增加),每个公民都能预先确定他的权利与义务,即使在与别人的权利义务发生冲突时也不受影响。因此法律的技术问题就是通讯和控制问题。鍾纳关于控制论的社会效用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或许被某些人指为保守,但是他明确地把法律分为正义选择与技术处理两个方面的见解,仍然没有失去其方法论意义。
布尔丁(K.Boulding)的《纠纷的一般理论》是较早应用系统论方法的具有法理学意义的专著。书中提出了关于纠纷的各种理论模型并分析了它们在具体纠纷中的适用,具有较大的理论参考价值。例如他提出的“力量均衡曲线”描述了当事人互相服从的情形,对于我们认识法律的性质颇有启发。但他在研究纠纷解决问题时,以完备的法律制度为背景,着重于对选择的条件和要素进行分析,而没有论及立法和司法广瀨和子所著的<纠纷与法——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国际法社会学的尝试》(1970年)一书,补充了布尔丁的究。作者以帕森斯的“行动系统”理论为核心展开分析,把法律实效性、纠解决过程和法律解释机构都收入视野,并对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绅纷的苛法过程作了实例研究。作者以一系列联立方程组对法律解_机制迸行了典型的系统分析,播述了纠纷过程(在更一般意义上则是社会对法律)的反馈机制。从这种分析中,我们可以获得一种简洁严密的科学美感,可以体会到系统论方法和数学思维在社会现象研究的精确化以及论证推导方面的潜力。但同时也应注意到,这种分析是以一定的理论假设或结论为出发点的,还不免给人以某种理论的符号翻译技巧的印象。
它力图用比一般语言更为简洁严密的方式来描述法律现象中某些内在的函数关系。然而目前这种方法的实用价值却十分有限。首先,将法律现象加以量化的原则和标准很难确定,因而函数式中的变量无法具有实际意义;其次,它能否解决法学的特殊问题,即^效地确定法律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相互关系,仍有待于探讨。
此外,我们还接触到一些部门法研究的材料。例如卢曼进行了以系统论为基础的整体法学理论的研究尝试,其特征是采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沿着法律历史发展的一般图式展开论述。①棚濑孝雄等人利用系统论观点研究破产制度的社会机能、从变换控制和输入控制着手寻求处理破产案件的适当司法程序。®再如舒伯特(G.SchherU运用控制论方法论证一般审判过程,提出关于司法政策的整体模型。③又如沙弗尔(W.S-haffer)关于刑事审判系统动力学的研究,④布卢姆斯坦(A.Blumstcin)等人关于系统动态模型在刑事政策研究中的运用,⑤等等。似乎系统论方法在犯罪学方面应用得更为广泛和有效一些,这和芝加哥学派率先采用数学方法研究都市犯罪问题不无关系。
这里还有必要提及苏联学者的有关见解。在纠正了五十年代轻率批判控制论的错误之后,苏联法学界自六十年代以来对系统论方法的引进日益持积极态度,但是—般说来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深入。亚维奇(几Sbhh)于1980年发表的《法的一般理论》一书具有某种代表性。®作者认为,在法学研究方法论中“系统分析在当代已被提到首位”。法的系统分析的最大特点是对法律现象进行发育的、整体的、结构的、功能的考察。图曼偌夫我国法学界引入系统论方法的努力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性阶段。有的研究者提出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即法制系统学、法制系统技术学和法制系统工程。它们分别研究:(1)法制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概念和方法;(2)运用系统技术进行法学理论的建构;(3)见诸立法、司法、守法等法制实践具体问题的技术手段。从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来看,基本上还属于第一层次即一般方法论的探讨,有关法学理论建构和法制实践应用方面的具体研究则十分少见。
二、系统法学研究必须解决的技术性难题
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难免有其自身的局限。作为一种新的探索,法学的系统论研究面临着一些技术性难题。它们主要是:
1.技术工程系统与法制系统的差异
人们常常使用“法治系统工程”这个词,但似乎很多人都忽略了用工程学眼光看待法治系统的潜在危险。由于法治系统以及整个社会系统与技术工程系统有着本质的差异,所以对它们进行系统分析时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参照国外有关研究并针对法律现象的特殊因素加以发挥,我们可以把法治系统与技术工程系统的主要区别概括为表1所列举的内容法治系统除了国家控制机制外,还有社区控制机制,个人也可以利用法律来争取自己的权利,达到一定目的。法律除了控制功能以外,还有评价、认识、教育、媒介、标志等多方面的功能。所以法治系统的目的往往是复数的,与工程系统相比有所不同。工程系统分析的手段很难直接用于法治系统的分析。如果要对法治系统进行研究,必须首先开发新的系统分析技术手段,而这项工作又必须以对法律制度及其机制的透彻把握和数理学科的髙水平应用研究为前提。
2.法律现象的数学化和定量分析
马克思早就说过,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但是数学方法目前尚不能传达诸如法律行为的复杂动机和主观恶意程度等微妙差别。只有了解数学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我们才可能正确理解法律研究数学化的问题。
人们往往以法律现象的各个项目未必都能数量化为由,对法律的数学性研究表示异议。其实数量化只是数学化的特殊方面。数学的对象不限于实数及其集合,也不限于复数1素数、群或域。现代数学己经以广泛的集合抽象为研究对象了。在这种意义上,从公理体系的角度对法学进行数学整理是可能的。但回到系统论立场上来看,对法律系统的预测、最优选择和有效控制却并非仅有数学公理体系就能奏效。换言之,如果要用系统论方法研究法学,则无法回避法律现象的定量化问题。进行系统论研究的人都很清楚,如果要建立社会系统的模型,那么对于计量性的要求是极高的。
在目前阶段,法律现象大部分不能用实数来表现,即使能用实数表现也未必是连续性的。可以用微分方程等数学手段进行计量研究的只是极个别的场合。妨碍法律现象定量化的除了法律所涉及的人的行为的心理性因素外,还由于法治系统的状态变量的维数过大。为此,人们只好把法治系统的状态变量置入“黑箱”,通过“黑箱”输出的可观测到的变量即社会指标来把握它。但是社会指标的维数无论如何总是小于状态变量的,以偏概全几乎成为宿命的弊端。为了尽可能接近对状态变量的正确估计,就需要在适当期间内连续观测社会指标的变动过程,由此推定某一时点的状态变量的值。一般说来,用系统论方法研究法律的目标与其说是确定的状态变量值,不如说是给出状态变量值的范围或临界值。对于不能用实数表现的变量,固然可以借鉴心理学中把变量和实数连接起来的作法(如知能指数),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添加数值。但是这样—来,出现无意义结果的频率将增高,并且会失去许多统计学所期待的性质。
3.系统论在价值判断(包括意识形态)方面的局限性
系统论在价值判断方面的局限性是必须给以正视的。对法治系统进行研究时应当考虑与价值有关的两个问题:(1)对法治系统本身所选择或所包含的价值判断(如法律意识1伦理观念等)的技术处理“2)应用系统论方法进行研究和社会控制时对价值判断所施加的影响,也就是对价值判断的选择或对既定价值判断的修正问题。
对前一个问题似可采用“黑箱”方法来解决。有的研究者从对“法律”和“意识”的系统分析分别入手来把握法律意识的涵义,表明法律意识受到政治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深刻影响,在它引导法律行为时述会受到个性、偏好、情绪以及状况因素的干预。以此为基础可以提出法律意识与整个法治系统的关系模型。但也只能是大致说明法律章识主要与哪些因素有静态关系,并不涉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详细结构和动态机制,也不解释它们为什么和怎样发生关系。①更详尽的分析要牵涉庞大的变量,故尔只圩把视点局限在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上,采用“黑箱”方法提出两者的关联模型。根据哮一模型来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和统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计量和预测的要求。但是,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的统计数据中&乏可以连续观测的社会指标,因而其可靠程度并不很高。
现在我们转入对后一个问题的讨论,即系统论方法对法律和社会价值判断的影响效果。民主德国学者克劳斯正确地指出,如果把系统论的模式机械搬用于社会问题,或者甚至试图用系统论取代社会科学,那是缺乏科学根据的。系统论忽视了具体的历史的个人,'并且舍去了各个系统所特有的历史性、物质性和社会性本质。对于象法律这样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和耷满各种利害冲突的社会现象,舍弃本质问题而片面追求所谓纯粹的技术性与客观性,势将导致凯尔森那样的歧途。应当明瞭,系统控制过程中目标函数的不同可以导致结果的迥异。因而我们首先需要考虑和革新的是如何进行价值判断,进而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函数——譬如在制定一项法律时(我们姑且假定它是破产法),是应当选择社会安定优先呢,还是应当选择经济效率优先?若要两者兼顾,那么又应当怎样配置其关系?诉诸系统论方法本身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方面的狗题。
4.社会控制与民主改革的关系
论文摘要高校政工干部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他们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生力军,紧密贴近学生,在心理危机防护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就“如何做好危机预警与识别、危机处理和危机后的管理工作”做出了阐述。
1 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1.1 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构建学工条线预警机制
古人云:“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 在高校的工作中要防止危机、控制危机、管理危机,首先必须理性地认识危机,并构建科学的预警机制。
第一,做好大学生心理测评工作。我校在新生入学时都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及评估,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全方位、多层次地掌握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依据测试结果,及时预防并及早发现有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避免不必要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第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政工干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到学生教室、宿舍中去与学生交流,尤其是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障碍、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等特殊群体学生。并通过校报、网站、板报等媒体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积极营造校园“心育”氛围。
第三,构建畅通的学生信息体系。高校要建立起由“学校学工处学院班级宿舍”这样一个网络预警体系,从最基层起,从下而上,层层落实,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体系, 保证信息上传下达的畅顺,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 思其所思、想其所想、解其所难,确保危机事件能准确、快速、通畅、有效的解决。
第四,构建人员互动体系。高校突发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头绪繁多,问题重重,但有五组关系必须妥善把握好。努力处理好与司法机构、学校上级、新闻媒体、学生家属以及一线政工干部的关系,防止可能会引发的一些新的、更为复杂的问题出现。
1.2 整合校内外资源,健全学校稳定工作队伍管理机制
第一,合理利用校内资源。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因此,我们本着“大校园安全观”的理念,从完善队伍结构入手,从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思想工作、安全保卫和网络管理等几个方面,加强队伍建设,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合力形成,并加强对应急力量的培训和管理,切实提高队伍危机干预能力。
第二,积极吸纳校外资源。高校的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离不开社会,与国家、地方政府、社区、社会保障机构以及学生家庭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高校应该主动、积极地拓展高校危机管理的工作领域,保持与社会各级相关部门的联系,整合资源,共同为高校危机管理工作做出努力。
2 心理危机的应对与处理
2.1 观察和跟踪调查
进行专业的心理诊断和鉴别;跟踪调查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现有自杀意念的学生,立即转移到安全的环境,并成立监护小组,实行24小时全程监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同时上报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并通知学生家长到校共同采取干预措施。在此过程需要辅导员要妥善安排中间环节,不给被监控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重要的是对这样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让其感受到人际之间的关怀和温暖。
2.2 实施转介
(1)请专业人士或专家进行心理评估。(2)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应该转介到精神卫生机构以便及时采取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等措施。(3)对有自杀意念学生、已经实施了自杀的行动但没有完成或已经完成自杀的学生应立即送到专门机构进行救治。
2.3 及时挽救生命
学校各级部门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一旦得到危机信息,学校要立即通过各种方式,挽救学生生命。 转贴于 3 心理危机后的管理
危机后管理阶段中,辅导员的工作重点(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85页)在于安抚当事人及其周围人员的情绪,尽量让他们保持稳定,并努力将危机转化为发展的契机。
(1)将心理危机事件及时上报到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协助做好减轻当事人心理压力,调试情绪的工作。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危机带来的遗留问题,把危机事件带来的影响减少到最低,尽快使他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
(2)做好对周围人员进行心理救助的相关工作。产生心理危机当事人的同学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应,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及时对他们进行危机后心理救助。比如,可以和自杀者的同学探讨关于自杀者死亡的相关情况;询问同学对该事件的感受,给予同理心和情感的支持;允许学生表达他们的悲伤、内疚、自责等等情绪并让他们明白,这一系列的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
(3)对学生进行危机后教育,教育学生“如果自己出现了心理危机,要主动寻求帮助,要相信有人愿意帮助你,可以向学校咨询中心求助或校外的心理咨询机构求助”。
4 高校危机干预工作努力方向
学校突发危机事件既能暴露出各项工作中的问题,又能促进日常工作在这种特殊压力下得到创新,因此需要不失时机地及时总结教训,认真评估结果,明确工作方向。
4.1 普及危机教育,提升应对能力
第一,加强学生的危机教育普及工作。从众多高校突发危机实践包括我校的几起事件不难看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较为薄弱,对危机识别和应对的能力不强。因此,我们要通过宣传资料、电视节目、网络等途将心理危机教育的普及工作覆盖到全校学生,将危机事件的预防、处理既成为一种学校管理行为,又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意识之中,使他们成为危机事件的自助者。
第二,加大心理危机应对的连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针对危机应对,学校要培养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的意识,所有的应急措施离不开全体成员的配合和动员。因此,要加大对连接人员的应对危机能力的培训力度,对他们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只有这样,应对机制才更科学更有效。
4.2 加强实证性研究,拓宽危及研究领域
目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较新的学科领域,由于危机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该领域的研究会涉及到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与管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信息管理、传播学、心理学、伦理学、系统论、控制论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拓宽研究视角、拓展研究领域,并重视案例的收集、整理,加强实例分析,改进措施,切实提高危机管理的工作水平。
一、反馈与矫正的原则
反馈是控制论的一种重要基本原理.它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然后把其作用的结果返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通过反馈,可以不断的矫正偏向和失误,逐步达到预期的目的.
1.适时反债,及时林正
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存在两种不正常现象:一是备课.教师根据主观意识,提前几天甚至几周备课,不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学习中出现的新情况,结果怎样呢?本来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在津津乐道,而学生难于理解掌握的内容却蜻蜓点水,教师陶醉于少数优生“热热闹闹”的发言,而多数学生一知半解.另一种是作业.有些教师批改作业不及时,经常累积在一起批改,这样就造成了批改不细且问题的积压,师生双方都感到矫正无从下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若能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就会有的放矢。
2.真实反债,准确林正
首先,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要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认真探索,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课下作业独立完成.这样学生提供的信息才是深层次的,而不是表面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
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经常深人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的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尝试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的提供信息而取得学习进步的甜头.
第三,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教师在获取信息后,应认真分析其间题的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的设计矫正方案.
3.主动反债,面觉桥正
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反复的,即反馈―矫正―再反馈―再矫正.它是一种在不断的解决老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前进的教学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师生双方必须做到主动反馈,自觉矫正.因为反馈来的信息往往是教和学两个方面的问题,属于教的问题教师应主动的去发现和收集,及时自觉矫正或调控,属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主动辅导,及时令其矫正.
4.林正反债,反债桥正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常这样埋怨学生:“这种问题我已对你讲过多次了,怎么还不知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时矫正走了过场,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或是没有重复矫正,使矫正效果消失.要知道反馈与矫正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若发现信息不真,应对反馈进行矫正,只有这样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施以矫正.
二、反馈渠道和途径
1.备课时充介枯计上课中为于捕捉备课时应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运用等所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设计教法,把问题解决在初发阶段.同时,上课是获取信J自、的主渠道,课上认真观察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法.
2答问中随机提炼
学生回答问题时,很容易暴露思维过程中的错误,或概念理解错误,或思维方法不对等,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问,又要善于从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中随机提炼出问题所在,使矫正有的放矢.
3.板演时收集作业里分析
板演是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重要渠道,作业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对学生板演中暴露的问题要及时指出并引导学生及时纠正,且在布置作业时有意安排类似练习及时矫正.
4.复习对强化阅卷中归类
复习时结合章节教学中收集到的学生易混易错问题,加以提炼,择例精讲,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不同的题型予以强化矫正.阅卷中对于暴露出的大量问题要注意归类,以便为矫正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矫正的类型和方法
1.个别桥正与集中桥正相结合
属少数人的问题不能集中矫正,只能利用课余时间个别矫正,属群体性的问题要集中在课堂上矫正.
2.立即桥正与专题炸正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观察间题要敏锐,对问题要快速分清哪些属简单问题应立即矫正,那些属复杂问题,立即矫正有困难,需选择合适的时机专题矫正,切不可盲目解决某个复杂问题而冲淡主题.
3.对照桥正与逐步桥正相结合应用概念出问题,这是很普遍的,特别是相近,易混的概念,如:重力、压力、浮力以及密度、速度、压强等.这时应对照概念,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指出各自的本质属性及异同点.对于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熟练运用则属技巧性问题,需通过练习逐步矫正.
4.变式林正与重视桥正相结合对于那些经常出现差错的问题,教师应遇到机会就进行矫正.对于矫正学生有厌烦情绪时,要变换形式矫正.对学生偶然出现的问题决不能放过,应重视矫正.
5.耐心林正与引导林正相结合对于一些因习惯不良造成不该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耐心细致的帮助他们矫正学习习惯.如果因思想问题而导致学习上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6.分步娇正与黄力林正相结合中差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基础问题,对此应认真分析分步矫正一个班内五六十名学生,应承认智力有差异,理解有深浅,运用有生熟,对此教师在矫正时应量力而施,不能搞一刀切.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Program I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ngineering Mechanics Teaching
SU Cuie
(Hu'nan Chemic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uzhou, Hu'nan 412011)
AbstractBased on the re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ngineering mechanics, this paper introduces comprehensive program teach learning method, and discusses the author's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e problems and advice in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comprehensive program teaching method; classroom programming assignments; classroom teaching
综合程序教学法是南京师大副教授周靖馨同志根据教学规律、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原理,经过多年试验总结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二十多省市、八千多所中学在不同学科中推广运用,取得了相当的好评,笔者在多年教学中也受益匪浅。
1 综合程序教学法简介
综合程序教学法是把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知识元点,编成综合性的课堂程序作业,然后再用综合性的方法分步完成教学任务。根据笔者的体会,综合程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大体分两步:
第一步:编写综合性的程序作业。
教师在钻研教学大纲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要求、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从教材的整体出发,严格地有顺序地精选信息,再用观察、填空、问答、改错、判断、计算、绘图、分析、对比、讨论等丰富多样的形式编成课堂综合程序作业,程序作业的形式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教师在编写程序作业的同时要设计出具体教学方式,并做好教具准备,制作好多媒体课件。这一步相当于传统教学法的备课过程。例如,笔者在讲材料力学中“轴向拉伸和压缩变形”一节时,编写了下例综合程序作业题:(1)名词解释:纵向变形与线应变、横向变形与横向应变、泊松比、弹性模量;(2)理解胡克定律的内容及两种表达式;胡克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3)看懂教材上的两个计算例题,并总结出解题方法与步骤;(4)做教材上的一道综合计算题(教材上如果有多道题,可选其中一道)。
第二步:应用综合性的方法开展七个环节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完成教学任务。
(1)新课导言:用1~2分钟时间,以复习、提问、解说等方式引出新课内容。这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环节,关键在于精。
(2)出示程序作业:教师把事先编好的综合程序作业,以各种形式展示出来,如写在小黑板上;写在幻灯片上;或者课前印好。作业可以分一次或几次展示,这是教学实现的环节。
(3)指导学生自学,完成程序作业:程序作业出示后,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反复阅读教材,完成程序作业。这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加以提示,也可以巡回指导。这是提高学生读、写、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关键在于掌握时间,抓住学生,及时引导。
(4)讨论程序作业,对照答案:用提问、讨论、同桌互评等形式订正程序作业,得出正确答案。具体做法是:容易的题互相订正;一般的题个别提问;较难的题教师加以解释。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判断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环节,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艺术。
(5)串联讲解: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程序作业的情况、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有启发性、概括性地串联讲授。由于此时学生是带着问题来听讲的,求知心切,精力集中,使学生印象深刻,效果显著。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的环节,关键在于串讲的准确性和趣味性,最好采用多媒体教学。
(6)质疑释疑:教师串联讲授后,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可以先进行知识小结,在小结后,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求异思维能力,师生间可互相质疑。教师可先质疑学生,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新;学生也可以向老师质疑,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又一次推向。对于质疑问题,老师在启发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已见的基础上,让学生派代表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小结。有些问题也可以教师暂不解答,让学生形成悬念课后去思考,指导阅读有关课外科技书籍,推动第二课堂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7)要求学习:这是综合程序教学法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不可少的环节,教师以思考题或作业的形式,对学生提出课下具体要求,要少而精,恰到好处,形式多样,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不要增加学生的课后负担。这一环节关键在于督促检查。
以上七个教学环节不拘于成规,可灵活运用。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讲,笔者认为必须抓好编写程序作业、指导自学和串联讲解三个最基本的环节。
2 几点体会
(1)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程序作业,必然促使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激发了学生阅读教材和自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2)它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编写的程序作业题,有的在课本上可以找到现成的答案,有的要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判断、选择、分析、综合或互相讨论,才能找到答案。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学习情绪高,课堂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它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了不同层次的程序作业题,又系统小结了知识要点,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课后作业少,负担轻。
(4)它利于提高教师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组织教学能力。教师既要精心编制综合程序作业,又要指导学生自学讨论,还要串联讲授,质疑释疑;既要引导学生求同思维又要启发学生求异思维,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灵活地有重点地当场讲评,主导课堂教学,对教师不仅要求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组织教学能力。
3 问题与建议
综合程序教学法,和其它的教学方法一样,不是十全十美,不可能所有教学内容均可采用。编制程序作业所花费的时间多,课前准备工作量大,课堂容量大,需要教师充分的准备。建议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学校,大胆实践,认真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86-02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社会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和贸易、又熟练掌握语言的高级复合性商务英语人才需求旺盛,这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研究发现:案例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增进商务英语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培养商务英语专业生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二、运用原则
案例教学,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它不仅仅强调教师的“教”(引导),更强调学生的“学”(研讨),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有相当大程度的转变[1]。
(一)教师角色转变
在交际性教学活动中,学生应是核心,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信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不再是中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习的帮助者,任务的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
(二)学生参与
案例教学模式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在智力上和情感上的积极参与。案例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个体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巩固理论知识。通过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讨论问题情境及其内涵,提出可行性方案或对他人的建议提出意见,或扮演核心角色最终选择适当的行动方案。
(三)学生自评互评
案例教学模式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要具有评价的意识(包括对自身、对他人及对案例教学过程的评价)。由于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动学习者、知识建构者,他们需要对自身及其他同学在案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出评价,实现最佳学习效果的目的。教师只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对自己及他人做出客观的评价。
三、案例教学模式实施程序
(一)教学的准备环节
1、教师准备。首先是案例的准备,由教师事先准备好案例并发给学生。优质的案例应该源于实际,通常包含许多问题和意见,且每个问题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进行讨论;同时要有典型性,即通过对某一案例情境的分析实现对某类问题的解决;最后,案例选择还要注意时间安排,所有教师都应该意识到制订案例教学计划及规划时间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班级人数及学生素质的差异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知识、文化、家庭背景等)划分小组,确保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2)合作教学和团队教学。如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跨学科协作,就需要教师经过个人准备、共同备课、相互配合及协调工作。
2、学生准备。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的准备,搜索资料来提高自身习得。学生在案例教学前要做好学习准备,确保有时间读案例且方法得当,案例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按照所布置的思考题去分析,抓住案例的主要矛盾,领会教师的主要意图,找出案例中未布置的重要问题。案例分析完毕学生要把分析变成有利于课堂陈述的形式,如设法把要说的形象化、具体化,以便在讨论时说服他人[2]。
(二)课堂教学实施环节
教师应在课前把案例资料发给学生,由学生通过个人和小组研究案例,分析讨论案例中呈现的商务情境,探索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然后决定最终的行动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况模拟等形式参与沟通,同时在案例背景中学习和练习新的词汇和句法,有机地将商务内容沟通技巧与英语语言的学习联接起来。
1、引入案例。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讨论事先给学生发的案例阅读资料、介绍有关案例的趣闻、介绍本次课的教学安排等方式来引入案例[3]。一方面引导学生进入状态,使学生关注案例内容,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对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控制论题、学生情绪、教学质量等,创造良好、健康、向上的教学氛围。教师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提问,带领学生深入研究案例,从中得到想要的答案,并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
2、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论点、分析案例的相关数据及其面临的机会和困境、形成备选选项、选择决策标准、分析及评价备选选项、选择最优选项、开展行动并执行计划。(1)在案例分析中首要工作就是要确定论点,即关键的角色、问题、决定、挑战或会,通常可以包括人员、设备和设施、方法和系统、材料和其他;(2)分析及评价备选选项,即列出其各自的关键优势及劣势,总结利弊选出最佳方案;(3)在制订最优决策方案之后,必须开展行动并执行计划。行动计划必须是为案例特别制定并且能够回答以下五个问题:即谁、什么、何时、哪里和怎样做的问题。案例分析阶段可以由老师或单个学生主讲,或由一个小组来进行案例分析。个人或小组通常会进行半小时的案例陈述,然后开始进行讨论。
3、讨论阶段。(1)小组讨论。班级中每个小组人数是根据每个案例项目的不同而变化的。小组成员人数过多就会缺少合作;如果成员人数太少就会降低小组讨论的效果以及在完成调研工作上会出现缺少人手的问题。因此,讨论小组的组成最好是自愿形成而非教师安排或随机组成。此外,在小组讨论期间,每位组员根据教师事先发的案例资料查找相关信息并形成个人观点,在小组讨论时把个人观点及遇到的难题与其他成员分享,通过各抒己见形成小组观点并形成书面报告;(2)全班讨论。为提高效率,避免观点重复或相近,全班讨论期间每组可派一位同学陈述该组观点及遇到的难题。教师可把不同观点写在黑板上便于同学讨论、思考。同学针对不同的观点及产生的问题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教师不要马上对发言同学的观点及出现的错误进行评论、纠正或总结,而要把相关内容记录下来留在归纳总结阶段时提出。教师在同学辩论期间要控制好辩论主题及同学情绪,在出现学生辩论的论题偏离主题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到主题讨论上来,把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牢牢吸引在案例上。教师通过辩论集中上来的焦点问题有的放矢的集中讨论、澄清,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完整的认识或主导倾向。
4、归纳与总结。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把本次讨论过程进行梳理,即从本次论题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到支撑论点的论据及得出的结论,把学生分散的见解、观点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化、条理化,对整个教学的知识点做结构性的讲解和归纳。在这期间教师可以对在讨论中学生们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从而加深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及掌握,提高案例教学的整体质量。
5、撰写报告。在完成课堂讨论之后,教师要布置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并给出撰写要求。案例分析报告通常由三部分构成:(1)简单介绍案例。包括:公司的概况、业务范围、发展史、存在的问题以及你将如何去研究它;(2)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如讨论公司经营层面的问题,然后再分析其结构和控制系统;(3)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要确保个人方案符合逻辑且与之前分析一致。报告写完之后,教师要对交上来的报告进行批阅并在规定时间内反馈给学生,指出值得肯定的论点和应改进的不足。教师要注重正面评价、积极评价,对于学生报告中反映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集中解答。
6、教学反馈。反馈的途径可以利用调查的方法从学生中获得,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求教师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写好每次课的授课体会,找出每次案例教学的成功和不足,为案例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进做积极的准备。学期结束时,要依据授课体会写出研究报告,并建立案例库。
(三)反思评价环节
案例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可以很高效且公正的体现教师和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的表现。教师可以对案例讨论过程进行录音录像,运用教师行为表来进行自评和他评。录像录音可以直观的看到行为人的表现和身体语言以及听到讨论中的对话,教师可以找出错误并发现不足,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此外,教师还可运用教师行为表来帮助自身在观察录像中表现时来确定某些行为方式。例如: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或经常提问封闭性问题,忘记提问必要的支持性论据等。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对讨论过程中自身表现的分析可以提升提问的技巧,因此在对讨论过程进行分析时应该使用一系列的教师行为表。在案例教学模式中,考试不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方式。我们对学生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包括小组表现,对案例介绍陈述表现及简短问题和论述题。教师通过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进而有针对性的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对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虽然有了一些进展,但对商务英语专业中运用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甚少。案例教学模式相对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在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优势,且在商务英语案例专业教学和实训中也具有操作性。因此,商务英语案例教学还有很大的研究和实践空间。
参考文献:
数学是在生产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随着学科的细化,数学也演变出各个科目。常微分方程作为高等数学中的一门学科,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力学、天文学、物理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这也决定了这门学科的实用性。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督促着高校转型发展。学校对于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的改变,也必然带动各门课程教育的改革。因此,课题组在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前提下,从“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如何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确定这个目标正在得以实现”[1]等问题着手,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开展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常微分方程”是一门数学基础课程,内容涉及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课程中的知识点。天文学、生物学、控制论、物理学、流体力学等许多近代学科中的大量问题都可以利用常微分方程来分析和处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常微分方程”的教学应该突出应用特色,重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经项目组了解,大部分高校在常微分方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存在严重的问题,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3]:(一)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轻视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把时间花在提高学生求解常微分方程运算能力与技巧方面,而在定性分析理论以及实践应用上提及不多,较少使用教学案例,没有充分将数学建模思想以及学科的前沿知识渗透到教学中。这样的授课内容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满足现今社会的发展需求。事实上,常微分方程在很多学科领域内有重要的应用。比如,在现代控制理论中,机器人、倒立摆、飞行器等实际系统在建模的时候都可以归结成带有控制输入的微分系统,通过设计合理的控制器,保证闭环系统稳定运行,还有对自动控制、各种电子学装置的设计、弹道的计算、飞机和导弹飞行的稳定性的研究,对化学反应过程稳定性的研究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化为求常微分方程的解,或者化为研究解的性质的问题。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助于常微分方程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授课形式单一,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教师尤其是数学类课程的教师,在课堂授课中仍然以黑板加粉笔的形式为主,虽然也有教师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但是使用方法单一,多半是将板书内容转移到PPT上播放,并没有改变“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没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缺少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这样的课堂教学现状显然没有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于像常微分方程这种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果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配合,是很难掌握课程中的应用思想的。单纯的理论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无法达到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同时,培养计划中课时的压缩也是影响授课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在现有课时下让学生既能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动手实践、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课题组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三)课程考核方式简单,难以衡量学生实际能力。现在高校加强了教学过程的管理,不再将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作为最终成绩,而是将期末的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照8∶2或者7∶3的比例计算总成绩,避免了由一次考试、一张卷子来评定整个学期学习情况的不合理现象,提高了教学过程考核的合理性。但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对理论学习有排斥情绪,使得大部分学生卷面成绩偏低。学生的平时成绩往往是由学生的出勤率和作业完成情况决定的,然而,实际上,来上课的学生未必听懂了、学会了,作业也无法确定是不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其结果难免形式化,导致平时成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变为了调节及格率的工具,无法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加以评价,而这却是衡量学生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二、课程改革实践
针对上述教学弊端,课题组从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材体系和改革考核模式这三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为后续的培养做好充足的准备。(一)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现阶段的授课方式以大班授课为主,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必然不多,教师无法很好地把握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状态,无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如此,学生更难以建立起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为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将大班改为小班授课,对学生开展启发式教学,加强课堂提问,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后继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将所学的定理运用到实际中,并能有所创新。比如,在常微分方程课程中,给定微分方程,要求学生求其通解或特解。在授课之初,教师一般都会讲解常数变异法和积分因子法,这些都是古典而有效的方法,能够运用到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全微分方程、高阶线性微分方程和线性方程组中。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的方法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反映常微分方程在其他学科中的渗透与应用,以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着眼点,尽可能减少枯燥、烦琐、不必要的理论推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教师应加强课堂互动,针对已学知识(不局限于本门课程,可以是其他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提问,以温故知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在内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旧有的框架模式,加强思维深度的同时拓展思维广度。比如,我们在学习常微分方程求解部分,基本就是固定的几大类方程,有相应的解法,而实际生活中,我们所用的大部分方程是无法求解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不能求解的方程反例等,以这样的方式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二)优化教材体系,注重应用性教学。一直以来,我国的大部分大学课堂上使用的常微分教材都是偏重理论的。经典的知识框架在理论教学方面优势明显,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即理论联系实际不足。国外的一些教材中,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例子较多。通过大量的实例教学,学生应用能力能够得到提高。课题组成员根据我校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的教学目标,重建教材框架,编写了一本偏重应用的教科书。这本教材在基础实用的原则上,淡化理论性过强的证明,其知识体系系统化、简单化,使学生宜学易懂,这样,也缩短了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时间,为在课堂上引入数学建模相关知识提供了基础。众所周知,数学建模在培养学生学习欲望、自学能力、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新教材在最后一章介绍了数学建模的一些相关知识,并且给出了很多与常微分方程有关的例题和习题,让学生可以了解如何将一个个实际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数学问题过程,并且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这可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增强数学素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考虑到每个班级的学生学习能力与兴趣都各不相同,教师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也考虑到有一部分学生在科研方面的兴趣与潜力。这一部分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优异,对数学兴趣浓厚,有较强的考研欲望,希望能够接触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因此,在掌握本门课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应适时、适当地介绍一些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也可以以少量课时或者学术讲座对偏微分方程进行简单介绍,[4]让学生了解未来的学习方向,让这门课程的结束成为其深入研究的开始,引领他们在这一方向继续前行,为他们未来考试或学术研究打好基础。(三)注重能力评价,科学考核学生学习。传统考试无法体现学生的时间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课题组对本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评价方法也进行了改革。虽然以往也有能力评价部分,但是考查的项目与方式并不明确,授课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难以操作。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与创新中发挥自己的潜力,课题组制定了详细的能力考查方案。具体方案如下:总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50%+平时成绩×50%,其中平时成绩由五部分组成:(1)课后作业10分;(2)出勤率5分;(3)平时小测验15分;(4)课后提高10分;(5)课堂互动5分。平时小测验和课后提高两部分所占比重较大,也是考试改革最重要的部分。平时小测验部分分别就一阶常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高阶常微分方程的求解以及常微分方程的一般理论与定性分析进行测验,根据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评定成绩。在相关章节内容讲授完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一遍基础知识,然后进行测验。由于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程度,我们对于记忆类的东西不作要求,因此采用开卷的形式,学生可以查阅自己的学习资料然后答题。这样既能避免频繁的测验给学生带来的过大压力,又能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课后提高部分主要采取小论文的形式。在常微分方程课程每一章的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将一些具有拓展性和创新性的问题留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学Matlab或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来验证一些推导结果和方程的数值解。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开展科研、积极创新的精神,同时,最终形成的小论文也锻炼了学生的总结和论文撰写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也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总之,课题组实施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全新的常微分方程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将更贴近当下学生实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新时代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课程与教学改革仍然处在深化调整之中,很多教学改革的想法与设计都非常不错,可是仍然会出现“教改十年,基本失败”的可悲论调。究其缘由,关键是没有将课程设计的“美好蓝图”、计划、框架和方案更好地运用到课堂之中,并通过课堂情境中的教师与学生共同“演绎”来发挥其真正的功能。课题组为了避免出现“课改虽好,课堂依旧”“穿新鞋走老路”[5]等现象,对教学过程和考核过程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群策群力,边实践边完善。经过几轮的授课实践证明,我们的教学改革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动性方面确实产生了相当不错的效果,课堂状态良好,教师也很满意并能积极推进。相信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对本学科的其他课程改革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洪丽莉 何希勤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绍军.概念廓清及其互动机理———当前教学改革中课程与课堂关系的新认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52-59.
[2]杨晨.常微分方程教学改革探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167-169.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它的教学成败将直接影响本专业其他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如何在学习《机械基础》学科中,帮助他们在建立兴趣和学习自信心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是摆在所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但在《机械基础》教学实践中的每一次测验、考试之后,教师就会发现已经教过多遍学生本应该掌握的内容,不少学生实际上并未真正懂。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如何解决呢?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主观教学。现在课堂里传授的各科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最后结果,课堂教学就是把人类认识的最终结果教给学生。人类认识的最后结果是高度抽象化、概念化、充满分析推理的理性思维形式。在学生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认识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抽象、理想模型对他们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方式,在认识上造成了极大的矛盾冲突,导致了教师滔滔不绝、津津乐道,而学生却一窍不通的结果。问题就产生在已经学过多遍且教过多遍的教师,往往很难体会一个初学者在接触新概念、新知识时可能产生的种种错误和误解,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代替学生的客观实际。从《机械基础》教学来看,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初中升入职高一般数学等文化基础较差,且实际生活、工作经验不足,对《机械基础》中的有关计算、机械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等不能马上充分理解,学习《机械基础》的困难较大,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害怕学不了,学不好。通过调查发现进入职校学习的学生自信心普遍较弱,有的学生低估自己的潜能.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态势,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主动性和进取心,得过且过,这对他们的成长十分不利,对学习《机械基础》课程也不利。如果教师对学生怎样思维、怎样进行学习、心理发展等一些根本性问题知之甚少,那么就会造成《机械基础》教学的可靠性较差、效率较低、质量不高的现象。只有掌握学生的一些根本想法才能赢得主动,因此,解决《机械基础》教学中教与学的矛盾首先就在于解决好两种不同认识方式的接口和匹配的问题。
(2)教学缺乏反馈。现代控制论告诉人们:对一个系统的有效控制必须取得足够的信息量,反馈是系统优化的关键,没有反馈的系统是无法实现控制和无从优化的。一个系统要高效、稳定,必须通过反馈调控才能实现,因此,《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反馈是+分重要的。课堂上的察言观色、个别提问、课外作业、测试考试等,无一不是为了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由于传统的教学手段费时太多,致使教师无法由此获得足够的信息量以准确、及时地调控自己的教学.使教学成为单向的、缺乏有效反馈的、盲目性极大的低效传输系统。这种缺损的教学带来了可靠性较差、效率不高、质量较低的必然结果。
(3)课堂中角色移位人是能动的个体,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是机体自我组织的过程,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另一个颠倒和角色移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课堂教学是“满堂灌”“一言堂”,一切由教师说了算,扼杀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1)运用多媒体技术,按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思想或方法,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感受。当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机械基础》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使传统的“一嘴巴、一支粉笔、简单挂图”的说教变成多感官刺激,使抽象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这就使教师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对《机械基础》认识的最后结果变得生动、有趣、充满魅力,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所接受,大大提高《机械基础》教学的质量。《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图表多。能否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好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前提和基础。例如机械基础课程中常见传动机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步进运动机构等工作原理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如果照本宣科,学生是很难理解其原理的,无法掌握相应其他对应的知识点。反之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枯燥高深的理论通过生动、直观的形式充分展现,同时使教学内容和方法充满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使他们带着一种好奇心进入教学中,从而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要点。例如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曲柄摇杆机构两次共线的运动情况,证明曲柄存在的条件、死点位置、极位夹角、急回特性等问题,感受非常直观,否则你就是费尽口舌也难以讲清原理.难以让学生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