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新课程标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5:1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课程标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课程标准论文

篇(1)

二、变“被动”为“主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作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自主设计、自我选择相关的作业任务,变传统作业形式的“要我做”为新课改教育下的“我要做,我还要做”,从而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探究者。

(一)设计“超市”型作业传统教学中的作业形式为教师布置学生做,然后教师批改。这些作业对于优等生来说,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和探究性的题目较少,提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中等生来说,比较容易顺利完成。对于后进生来说,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题目,而提高题他们则束手无策,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这就证明传统作业忽视了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要求,有极大的弊端。为此,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让学生有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通过作业获得最大可能的提高,既照顾到中等生和后进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让优等生享受探究的乐趣,人人从作业中感受进步和成长。如教学《詹天佑》时,我设计的作业为:①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克服了哪些困难?反映了詹天佑怎样的特点?②给詹天佑设计一张人物介绍卡片。③课外去读一读中外爱国人物故事。(第1题为必做题,2、3题为选做一题)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设计作业时,应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些社会性实践活动作业,使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活学活用。如:在教学口语交际《聊聊当前的热点话题》时,我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搜集MH370的有关资料,韩国“岁月号”沉船事件的有关资料。学生经过一周的准备,在课堂上交流的时候,能够踊跃发言,谈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联系了实际。真正做到了顾宪成所说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篇(2)

我们应该在课前要求学生们对将要学习的化学元素进行自主探索,通过各种正规的、可靠的途径对元素的知识进行搜索和了解,了解到这些元素在生活的中的实际应用和真实存在,之后在课堂上则主要是由教师来组织教学活动,通过交流的形式将学生们的探索结果总结在一起,形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学内容,教师再对整个内容进行补充,实现总体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对化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且,对于学生们自行总结的知识,学生们会有一种“亲切感”,从而形成更加深刻的、长久的记忆。

(二)尊重学生个性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将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重点激发学生们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采取更加弹性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及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因材施教”的待遇,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发展。比如说,化学当中经典的“焰色反应”,每一个人看到的自然界中的颜色本身就是有差异的,所以学生们在焰色反应的观察过程中,对于火焰颜色的定义也是不同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同学的观察结果,并解释出现不同微小差异性结果的原因,让每一个认真观察和实验的同学都得到认可,增强学生们学习化学的信心和探究化学知识的勇气。

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化学素养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学科,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科学素养,重点培养学生们的探究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课堂实验,给学生们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平台,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化学理论,亲眼见证化学反应,进而提升学生们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比如说,在进行化学反应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会对每一个化学反应式的形成产生好奇和疑问,而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并不是每一个化学反应式都有时间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验证,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自主探究的空间,然后帮助学生们充分理解。这也就是相当于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来实现素质教育,因为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实际作用的新型人才。

三、充分利用资源,加快教学速度

篇(3)

一个小女孩拿到教师批改完的作文后哭了,成绩不好。因为她写的是她的同桌不小心在她的新衬衣上蹭上了圆珠笔油。老师的评语是:选材没有积极意义,故事太平淡。班上的高分作文中一个写的是在公共汽车上与小偷搏斗,结果新衬衣被撕坏了;一个是扶老奶奶过街时,老奶奶吐在她的新衬衣上了。

其实小女孩写的作文才应该是高分的,因为它才是最真实的。

也许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按照新课标要求,学生的作文立意要高,但是老师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真实。于是这样的一个作文题目在老师的引导下变成了一个叫人说谎的题目。教师吃不透新课标理念而把理论强加到学生头上的行为是很危险的。

二、机械套用理论模式

新课标的评价体系要求评价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及时给予关注和鼓励,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于是有一些人就把赞扬变成教育评价鼓励的惟一方法,毫无原则地在课堂进行“批发式”的表扬。这就有违赞扬的初衷,不但不会有鼓励引导的作用,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曾经有一个老师说过:“陶行知对犯错误的学生还奖以糖果呢,我美言学生几句有什么不该?”其实,那个带有一定正义感的同学打人后认识了错误,陶行知对依嘱前来的学生奖以糖果,是以严肃的要求为前提,且奖中带有引导的,不是毫无原则和目标的滥奖励。教师只是形而上地模仿,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三、缺乏对社会环境的关注

营造一个让孩子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很重要。传统的中国父母忽视了孩子作为社会人的成长过程和孩子独立人格魅力的培养,因此我们的素质教育还应该加强整个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的建设和发掘,继而充分发挥这一巨大资源的作用。

四、无充足的优秀师资支持

篇(4)

二、复习环节的细化,为学子铺平成功的道路

正确的复习方向可以像蜡烛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完善的复习内容可以像船舶载着学生乘风远航。在复习内容细化的过程中,教师要依照考试大纲内容,制定阶段性复习计划,形成四部分环节。

第一环节:基础知识系统复习。教师要对初中教学的各项脉络进行全面了解,依照各项基础知识形成系统复习体系,全面复习各项基础知识,打下扎实的数学知识基础。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的体系,一道数学题中可能具有多方面的知识点。因此,教师要在第一环节复习的过程中对各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统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近年来的中考题逐渐加大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核比例,全卷的基础知识覆盖较广、各项知识较为简单。只有把握好上述基础知识,在基础上不丢分,才能够保证学生在中考中考取优异的成绩。

第二环节:教学难点的细致复习。在该部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考考试卷的特点,选取题目较为新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教师要依照中考中的专题内容形成考试系统,对一章节内容进行复习。要依照中考发展方向,搜寻相关专题,形成系统的专项练习资料。该环节题目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以中考常见问题为核心,以开放型或图形变化型为辅助进行日常训练。

第三环节:综合训练环节的构建。综合训练作为当前中考教学的核心,是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在该部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大中考模拟练习,让学生认识到各种中考题型,熟练中考题型。教师要让学生在大量的模拟练习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解题技巧,保证学生能够在实际训练中增强对中考题型的熟练度,在脑海中形成印象。

第四环节:回味练习,平整心态。在考试的一周前,教师要让学生对上述三环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对上述三个环节中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复习,扫除学习中的盲点。教师要让学生对错题和易错题进行清扫,练习以往的中考真题,回归到新课标中考试题内容上。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心态进行调整,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考,不要给自身过大的压力,防止学生中考失利。

三、复习技能的培养,为学子打开梦想的大门

(一)知识梳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梳理能力是提升学生复习效果的关键。良好的知识梳理能力能够有效减少学生的复习量,做到重点突出,难易分明,有效提升各项复习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单元内容进行划分,让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形成系统学习体系。

(二)严密审题能力的培养

审题能力是保证学生能够正确解题的前提。在该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题目的各项内容抽丝剥茧,全面了解题目中的信息,依照上述信息解出习题。学生在中考的过程中由于审题不清造成解题失误的现象数不胜数,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严密审题能力对中考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自觉提升自身审题能力。教师要强调中考中审题的易错点、难度,确保学生认识到题目中的“陷阱”。例如,在对二次方程题目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重视到二次方程中“非负根”“不小于零”等内容进行重视,要确保学生能够对上述中的隐含条件进行提取,降低出现的答案遗漏现象。

(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思维能力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

(1)超脱具体,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深入思考,依照具体情形,进行研究拓展,了解题目的本质及规律。教师要确保学生在审题完成后构建解题框架,形成大概解题思路,由上述内容出发,在思维中制定解题方案,完成数学思考。

(2)纵横联系,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全面思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剥茧抽丝,找出解题的突破点。

篇(5)

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依据新课程编写的人教社高中英语教材。每个话题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有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也涵盖了西方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广泛知识。笔者在使用本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英语教师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提高的协助者,更是文化传递的使者。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往往需要遵守语言规约,即受到礼貌原则的约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生活和学习,在交际中尊重交际对象的文化习俗有利于交际的成功。交际中尊重对方基于遵守一定的礼貌原则。

一、礼貌原则

Leech的礼貌原则虽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确实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英国语言学家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对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1967)提出的合作原则给予了补充和完善。包括六条准则,每条准则下面分两条次则。

(1)得体准则(rractMaxim):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是别人少吃亏多收益。

(2)慷慨准则(GenerosityMaxim):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使自己多吃亏少收益。

(3)赞誉原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表达对别人的贬损。

(4)谦逊原则(ModestyMaxim):多贬低自己,少赞誉自己。

(5)一致原则(Agreement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尽量增加一致。

(6)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尽量增加同情。

礼貌原则倾向于以听话人的感受为丰,尽量让对方多受益,从文化或者心理的视角尽量赞誉对方,贬低自己,即贬己尊人。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教学生讲英语,而且会讲合适、得体、礼貌的英语。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突出了文化意识目标。

二、新课标中跨文化意识目标

课程目标中的文化教学包括综合语言能力中的文化目标以及文化意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化目标有利于在交际中做到礼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我们有必要熟悉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教学目标(见表1、表2)。

2001年7月,我国针对基础外语教育的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首次出现了“跨文化”这一概念。《标准》规定了英语教育应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目标。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英语课程标准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体现高中英语学习的全过程,在高中课本中的内容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相同的礼貌规约,也有不同的礼貌语言习俗。如中国文化重视集体文化,个体文化要服从集体文化,与集体相和谐;而西方文化中尊重个人的权利是礼貌的。比如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强调的是尽量少赞誉自己,而汉文化中谦逊则是多倾向于贬低自己,在听到别人的赞美时,贬低自己,客套一番,而在西方听到赞美时则是直接欣然接受,如果这样的文化差异中的礼貌准则把握不好,就会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张先亮(2000:42)曾给出例子,一中国学者到国外一研究部门合作一个研究项目。外国专家高兴地说:“欢迎你来和我们合作!”中国学者谦虚地回答:“哪里,不敢当,本人才疏学浅,很荣幸有机会来贵国学习深造!”外国专家信以为真,失望地把这位中国学者安排在实验室洗试管。当然语用结果使双方失望,中国学者以中国式礼貌谦虚的语言表达,结果致使外国专家未能从话语中获得中国学者业务专长和研究能力的信息。这样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不是语言听说技能的错误,而是由于对语言中文化的因素。礼貌是遵守的普遍规则,但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的礼貌则是有差异的。在教学中了解和学习汉英文化中的礼貌差异十分必要,然而在目前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三跨文化文化教学现状

英语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语言教学顺利过渡到语言与文化相融合的英语教学,即听说读写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英语教学是引领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语言交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当前课堂上往往偏重语言教学,忽视文化教学。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了同样的不容乐观的结果。在以题为您知道“跨文化交际”这个术语吗的调查中,有一多半教师填“不知道”。“在英语教学中您会常提及并介绍语言背后的文化吗”的调查中,有近85%的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常提及”。在访谈老师“你是怎么处理文化教学的”时,老师们的回应令人惊讶。教师A:“啊?啥是文化教学,不知道啥是文化教学!不咋教,课文遇到,顺其自然,没有文化专题,为了完成教材(笑),不过讲讲也是有好处的。”教师B:“文化教学?哪有文化教学!!没有文化呀!Readingculture都删掉了”;当问到“上课讲不讲文化?”教师A:“上课联系到的文化怎么会不讲?如礼仪,只是比较浅显”;B:“不教,一般删除”;C:“没时间讲。”D:“顺其自然,有兴趣就教,一般不教。”

调查结果令人深思,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教育发展目标并没有在实际的英语课堂中得到有计划落实,最多也只是“顺其自然”。陈申(2001:11,12)曾指出,无论我们采用什么语言教学方法,都会自然而然地导致文化教学。因此,目前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问渗透文化知识,主动进行文化教学意识淡薄,更无法主动积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教学。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遵守礼貌规则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里仅就人教社高中一年级教材第一册(下)教材中所含的跨文化教学的覆盖面列表如表3所示。

高一(下)共l0个单元(Unit13-Unit22),从表3中可以看出几乎每个单元(8个单元)安排跨文化学习内容,80%的教学内容与跨文化相关。跨文化学习成为英语语言教学的主要部分之一,离开了文化背景的了解,不仅会阻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礼或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是遵循礼貌原则下的交际,比如接受别人夸赞和表扬中国人都要先谦虚或自贬一番,如“哪里哪里”、“差远呢”等回答会显得回答者有礼貌,有修养,符合中国的贬己尊人的礼貌准则,在西方听到别人的夸赞要说“Thank you”才是礼貌、得体的回答;汉语中“老师”是一种职业,也可以用作称呼语,“老师,您好/您早”中“老师”是有礼貌的敬称,但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个职业名,不可以用作称呼语,“Goodmorning,teacher”是中国式英语,不符合西方文化习惯。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因素,在交际中会因文化知识的不够而不是语言技能的不足导致语言失误或者语言冲突。语言交际中礼貌原则下的跨文化知识需求的增加与教师教学中跨文化教学意识的淡薄正是我们英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四、启发

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了同样的不容乐观的结果,在以题为“您知道‘跨文化交际’这个术语吗”的调查中,有一多半教师填“不知道”。在“在英语教学中您会常提及并介绍语言背后的文化点吗”一题中78%的教师全部选择“不常提及”。在电话访谈英语老师“你是怎么处理文化教学的”时,多数的回答是“不知道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要激励老师通过自主学习、参加教师培训完善跨文化教学实践。

1.提升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

教师自主学习与接收培训相结合。教育培训机构、师范院校引领教师跨文化学习,指导教师提示跨文化教学,提升跨文化教学理念。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要遵守礼貌,同样的话语在这个民族是礼貌,而在另一个民族可能就是不礼貌的,所以Leech基于英国文化特点提出了六个礼貌准则。顾日国基于中国文化特点提出了中国式的五个礼貌准则,即“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脸”、“面子”与球童准则;“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培训者在培训中通过组织活动介绍外国文化,同时又宣传中国文化,并把所导入的中外史化内容与学生所学语言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语言材料涉及中外的历史、地理、风土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教师自身的积极主动学习提升跨文化教学意识是落实文化教学的关键。

2.实施文化教学的途径

教材中的每个部分都深深地吸引着师生去读、去写、去和同学交流。教材中蕴涵着的大量的背景资料有待于我们去观察和发现,挖掘尽量多的文化资源为教学服务。

(1)寻找与英语国家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较为清晰的国家概况、地理气候、国家象征、社会概貌等。

篇(6)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在历时数年的”安丘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中,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种提法,笔者很赞成:用让大爱温暖课堂!

篇(7)

如果从知识传递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什么是教育,那么教师顶多只是一个教书者的角色;相反,当我们以每个学生的成长出发,将课程视为经验,视教育不仅为文化传递,而且为人格心灵的唤醒,那么教师的工作就总是实现着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永远充满着研究和创造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它阐明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意味着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训练”的教学方式将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以往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知识容器,而应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压抑的地位,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充满了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与探索,也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充满了师生的讨论、交流和理解,使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参与、互动交往中成长,使学生心灵得到解放,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主体意识增强。

具体说来,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年龄、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学生扮演角色,自身实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场景,再现语文知识;通过教师提供的目标、对象,让学生自己比较、区别,自主决策;通过自己领悟发现问题所在;通过老师引导或自己发现学习规律;通过学生自己讲解、自己分析、担任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角色,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发现、探索、分析、解决问题,学会陈述、倾诉、评价、争论,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多边对话,充分交流研讨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识字目标中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为此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引导识字途径,激发孩子日常识字兴趣十分重要。以往识记一个汉字,常常是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组词释义三步曲。以我见过的一堂课为例,老师让同学们用“园”组词,学生会说“公园”“花园”。可现在一问,“这个字你在哪里见过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在学生面前活起来,学生调动了所有的记忆库存,展现在眼前的是鲜活的画面,此时所显现的组词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引进课程资源的手段,维系了鲜活的生字小语言环境,组词中的同音字困扰当然也不复存在。让文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链接已成为新课程教师的自觉行为,学发现、探索、分析成功的并解决了问题,教师起到了辅助和引导性的作用,这真可谓是新课标下的课堂的一大亮点。

3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的实施和教材的革新,促进了广大一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进行《蝴蝶王国》一课的教学时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让每个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蝴蝶的信息,还鼓励他们自己到郊外捕捉几只不同种类的蝴蝶带到学校来。以便在课上交流。课堂上,学生们兴致高昂,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分享自己捕捉蝴蝶的经验,结果这堂课气氛十分愉快,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又如,在教学一些文字优美的散文时,我常提到一下几个问题,例如:你觉得文中哪一些句子写的特别好,并说明他们好在哪里等等,然后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每次都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积极动脑、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好习惯,变学习方式的被动为主动,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体。

由此可见,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更主动、更多样、更有效地学习来进行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的是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的角色,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整个学习过程是开放的、自由的和相对宽松的。

语文课程教学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运动或一次事件,因此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课程的真正落实者教师,需要不断通过实践来把课程理论变为课堂教学实践。其间的路或许是苦的,但是苦中有乐:;教师也应不断学习,树立科学、开放的教材观,积极应对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的发展变化,提高使用新教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莫红梅. 新课标 新理念 新感受――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05,(05)

[2] 张学青. 警惕几种倾向――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操作误区摭谈[J]. 新语文学习(教师版.小学专辑) ,2005,(02) .

篇(8)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牵引着学生进行学习.但是在新课程标准的规定下,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公.学习需要学生自己亲身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而传统的教学则违背了这一理念,让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2.过于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相信大家对这句话都不会陌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把分数定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而忽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归纳、演绎等素质能力的培养.如,在我的教学经验中,我就发现很多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当中去,学不会举一反三,思维能力局限.比如,在讲授“概率”这一知识点的时候,买彩票、摸奖等活动都可以运用,但是如果教师将其换成这样的题目,学生照样不能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这就是在应试教育下,迫使教师灌输过多的专业与应试知识点,让学生的数学意识薄弱,不能够真正地运用这些数学知识.

3.教学方式没有得到改进

随着教师年龄的老龄化,教学方式也随之“老龄化”.很多课堂教学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唾沫横飞,而学生对于这样沉闷的教学方式不感兴趣.加上数学课程本身艰涩难懂,学生普遍对于学习数学的情趣不高,这样的教学水平自然不会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得不到提高.如,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教学设备不能够得到充分地利用等等.

二、对于改进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的措施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要清楚地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都是不尽相同的,这是由于他们的学习基础与特点的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接受并且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挖掘,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我的个性化特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体会到作为学习的主人翁地位.比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课后布置“探索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体验式课题,这些都是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

2.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上面我们提到过,数学素质是一个人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展现出来的进行创造、归纳、演绎、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在数学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举一反三提高自己的演绎能力.最后要让学生进行知识的系统总结,让所学的知识进行章节与章节的联系,合理地转换运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解决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数学素质的养成中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并乐于学习.

3.加强教学,研究与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钻研出更多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让不变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学方式的不同,而变得丰富多彩.比如,第一章“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这是概念性比较强的一个知识点,并且学生不难理解,所以我采用的是学案制的教学方法,将学习的目标、重点、难点都呈现在“学案”上,然后将基本知识点以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完成,最后是对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则是两人小组以问答的形式展现.又比如,在学习“任意角”这一章节的时候,为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角”的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回顾知识的课堂导入,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并且还在课后布置了一个“探究发现”的课后作业:寻找实际生活中出现一系列关于角的问题.这就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的能力.又比如,在学习“向量”的时候,我设计了以问题导入式的情境:老鼠由A向西北方向逃窜,如果猫由B向正东方向追赶,那么猫能否抓到老鼠?为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也隐含其中,通过这个问题,能够快速而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情境当中去,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还能够引入课题,一举多得.在课堂上如果能够有效地创造一个和谐、自主的学习环境,就能够扩大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引入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教师要能够改变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就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不断地提高.其次,就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提高与改变,钻研出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找到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会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2001年,国家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体育教师作为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元素,对新课标的适应状况如何呢?为此,笔者调查了皖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的体育教师。试图了解并把握该地区体育教师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情况,为新课标的更好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皖东地区2市2区4县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共186名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出相关的文献资料及一些相关的论文,对新课标做到充分的了解,为本文的设计和构思提供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

向皖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发放问卷186份,回收有效问卷181分,回收率97%。

1.2.3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广泛争取了滁州市、县教育局及部分主管人士的意见;走访了部分体育教师。

1.2.4 统计分析法

根据研究需要,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结果

2.1.1 对新课程标准思想理念的理解把握

新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上凸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课程理念 [1] 。作为体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才能担当起新课程改革的重担,思想理念的落后必然会影响到具体教学活动中对本次新课标的贯彻执行。从表1可以得出,有39%的教师表示“较好”;有46%的教师表示“一般”;有15%的教师表示“困难”。但从整体来看,目前80%以上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思想理念基本理解和把握。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把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作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关系到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这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每个有巨大成就的语文特级教师无不把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作为他教学中的核心事业来抓。辽宁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良好的习惯不但对学科学习有着正面的影响,而且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与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衡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就看他是否有好的语文习惯,他好读、善听、会记、常写、注重积累,自觉参与一切有关的语文活动,这个人的语文水平决不会差。而这种良好的语文习惯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它反过来又在不断促进语文学习的进步。习惯本身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却是获取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桥梁,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永久的推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如: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汉字有浓厚兴趣,主动识字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的习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使用各类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把习惯的培养列入课程目标,并加以细化,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为几个层级,并由低往高发展,是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前所未有的。语文教育内容的审美情趣还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文学教育是培养语文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要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从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以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语文审美的教育最终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以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发展人的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

1. 参加江东区“走进新课程”备课活动。(2003年2月24日下午1点)

2、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功能、结构、内容,明确新课程的实施和评价。让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深入到每一位教师的头脑。

3、 假期备课情况检查。

三月份

1. 召开教研组成员会议。(分发资料)讨论通过本学期实验工作计划,实验教师再根据计划分头制订个人工作计划,明确本学期实验重点,并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实验工作,保证实验工作有序、顺利地展开。

2.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明确本学期实验重点,学习、搜集相关理论及研究资料,为本学期实验打好理论基础。(集中学习《语文教学生活化》,谈感想,集中进行讨论。体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精髓。)

3. 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参加江东区教研活动)

4. 听教研组成员的课。(1-2)节

四月份

1. 中旬进行备课检查。

2. 下旬参加学校的学习新课程标准演讲比赛。

3. 撰写“课改”学习论文。

4. 开设组内实验课,全体教研组老师听课,课后除教师自己评课,自评得失外,其他的教师参与听课评课。通过实验课发现实验的进展,看看形成了什么,有什么效果,按的出发有哪些不足,便于下一步工作有的放失。(家长展示课准备)

5. 听教研组成员的课。(1-2)节

6. 期中用新课程标准下的新理念,检测学生的各项能力。(期中测试)

五月份

1. 组织教师认真上好研讨课,为参加学校教学大比武作准备。

2. 认真上好写字课。课堂上注意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保证课上有充足的写字时间,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加强指导,加强督促,教给方法,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组织学生进行写字比赛。

3. 参加江东区“我爱语文”—走进新课程主题展示活动。

4. 理论学习:“语文素养”科学评价大讨论(围绕评价考卷,练习题展开)

5. 教研组成员开课。

六月份

1、 新教材不同课型教学案例回放与评价。(课件、教案、反思等)

2、 每位教师每人出期末试卷一份。

3、 写好教学论文。

篇(11)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些目标,历史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应体现新课程理念,以适应、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

1 将历史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学生不重视历史、不喜欢上历史课的现象在许多学校普遍存生。历史课程和教学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严重脱节,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实际上,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着“活力”的人的世界。但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与考试目标的实现,将教学与生活完全隔离,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展现。教师通常根据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将“过去的史实”硬塞给学生。学生为了应试一时记住了大堆的历史概念、原因、影响等知识,而后却浑然不知历史为何物,为何要学历史,使学生们日益感到课堂上学到的历史知识是“古董”,是脱离实际生活的。针对这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因此,我认为,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角,应当尽可能地进行“二次创作”,将历史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

2 教学过程情趣化,激发学生兴趣,体验学习乐趣

众所周知,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保持和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孔子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强调能否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把学生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缺乏教学情趣,结果教师讲的口干舌焦,学生听得晕头转向。新课程标准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历史照片、历史图片、场景、资料等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各种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并引发其深入思考。让课堂教学过程充满情趣,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享受欢乐的乐园。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学生溶于情景的过程中,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启发、帮助、鼓励他们。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开拓了视野,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 适当组织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的活动化,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了解、收集、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等各种丰富的活动,感受历史。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设计一些学生乐于参加的教学活动:如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纪念馆、纪念碑,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和历史故事演讲比赛,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搜集、整理历史资料,有条件的还可组织剪报、集邮,特别是收集近年来的一些报纸、邮票,感受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等。我们学校曾经举行的纪念“60周年”历史知识竞赛就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一度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还值得一提的是,《历史课程标准》“教学活动建议”中有多处都提到“利用板报”服务于历史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把整个学期建立板报“历史园地”的任务安排给学生。我们教室里一般都有两块黑板,其中一块位于教室的后方,那里是学生的空间,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片资源,开辟一块属于历史学科的“历史园地”服务于教学。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浏览电脑、读报纸、翻杂志等方式获取与下一周要学习的课文相关历史的图片、报道、宣传口号及歌曲等素材,由学生自己筛选,放到“历史园地”中。这样每周更新的板报内容都是跟下周将要学习的历史课文密切相关,加之学生们参与了阅读课外材料、摘选材料及撰写板报和阅读板报,自觉和不自觉地预习了历史课文,并养成了读书、看报、记录、整理资料的习惯。

4 鼓励并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阐述能力

教师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文献资料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因为是初中学生,教师不必对论文的写作规范和篇幅作过多要求。在论文的选题和立意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并在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上予以点拨和指导。学生完成小论文后,教师应及时、认真地阅读和讲评,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扬,对于小论文中的不足与缺陷,教师应单独予以辅导,帮助学生纠正。这样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阐述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开阔历史视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历史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但是绝对不能理解成去鼓励学生去追求所谓的不合逻辑推理的“标新立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时,要注意教导学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杜绝不合逻辑推理的“标新立异”。教师要有意识地教导学生,所谓创新,只能是科学的创新,而不是缺乏充分事实基础和理论根据的所谓“标新立异”。

5 范式引领,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