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操作系统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系统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当前技术发展潮流追踪许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在讲解操作系统课程时,往往局限于介绍具体方法和技术细节,忽略对技术发展历史和当前技术潮流的诠释。既不能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又无法对专业历史有深入的了解。本门课程争取使用3-4学时的时间详细讲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著名人物、分类体系和技术发展趋势。这样的内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使命感,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2)作系统基本设计原理与核心技术方法的分析讲解本门课程注重对基础专业理论的讲解,从五个方面详细剖析操作系统的核心原理。对进程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接口等基本的设计原理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操作系统的各种基本设计原理中包含了大量的算法设计与技术实现优化考虑,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剖析算法设计思想和优化教学法的差别,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而不是僵化的向学生灌输思想。
(3)真实操作系统案例的组成结构与实现特色剖析对比。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体系严密,各种技术方法错综复杂。要注重选用真实操作系统作为学习的案例。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剖析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解“进程管理”时,将Linux系统与WindowsXP系统进行对比;讲解“文件系统”时,对Linux、FAT32、NTFS等各类不同的文件系统进行对比;讲解内存管理时,对Minix、Linux、Win-dowsXP系统进行对比。这样的教学内容虽然备课难度大,但是教学效果却非常好。
(4)操作系统原理与计算机原理、编译原理、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关联。《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讲授过程中必须注重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内容和知识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专门讲解“操作系统硬件基础知识”以融合《计算机原理》课程知识;重点分析“应用程序编译链接过程”以融合《编译原理》课程知识;在“进程同步互斥、I/O设备同步阻塞-异步传输”的内容中有机融合《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这样的关联式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多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贯通,有效的促进了专业理论体系的完善。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的有机的系列化分类,在选用优秀计算机经典教材的基础上,必须强调教学方式的科学与合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定位于专业基础必修课,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计算机领域各相关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建立扎实完整的软件基础理论体系。《操作系统原理》是讲述计算机硬件资源管理、应用程序运行控制、人机交互接口实现等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应该不断加强对《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投入,积极完善师资队伍、改进教学计划、建立完整实践环境、主动追踪技术发展潮流,使得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2)面向应用、软件等各专业学生授课,实现“承上启下”的总体教学目标。《操作系统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基础课,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也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软件方向主干课。在教学计划中,本门课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对低年级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与提升,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体系,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专业学术视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3)原理、实践、现实应用相结合,为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服务。《操作系统原理》是综合了基础理论讲授、动手实践、观察体验、最新技术发展潮流追踪等多项内容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建设存在教学工作量大、上机实践环节重要、学生学习任务重等特点,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原理讲授与上机实践脱节、课堂学习与现实应用剥离的情况,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采用“机械记忆”的学习习惯,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为此,在《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建设中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近年来不断引进国内外经典操作系统教材,努力搭建多种操作系统平台的上机实践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督导力度,加强对技术发展潮流的追踪。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1-72-02
0 引言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各层次学生的必修课和选拔考试的一门常考课程[1]。因此讲好、学好操作系统事关各方切身利益。
然而操作系统课程却是讲之不易、学之困难的一门课程。究其原因,首先是操作系统软件本身规模庞大,逻辑复杂,不易描述;其次是教材内容偏离学生兴趣,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工程性不足,逻辑欠清晰,内容选材应试化等使得教材可读性不强。本文根据多年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经验,并结合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经验,分析了操作系统课程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1 操作系统课程的若干问题分析
1.1 理论性强
操作系统课程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理论性强[2,3],其内容不具体、不直观,教材篇章以文字叙述为主,层次结构较为隐蔽,不易把握逻辑脉络。知识内容可操作性不强,难以设计实验以验证书本理论的正确性。与课程配套的训练题目同样难以理解,难以解答。
1.2 理论与实际脱节,整体与部分脱节
众多学习人员具有使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操作系统的经验,但是对其内部构造和工作机制不甚了解,自然希望通过操作系统理论课程揭开心中之谜。但是课程内容有所答非所问、理论与实际需要脱节之嫌,学员关心的实际问题,如:操作系统是如何研制开发出来的,操作系统的整体结构是什么,其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联接在一起的,它们是如何协作运行的等问题往往得不到明确解答。
理论与实际脱节、整体与部分脱节,使得双方难以相互追溯、相互印证。似懂非懂的知识只会令人疑虑重重,增加课程的困难体验。
1.3 课程的工程性、趣味性不足,应试化特征明显
作为一种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软件系统,操作系统的研制离不开软件工程技术的支持。操作系统技术代表了软件工程的顶级应用技术,操作系统软件的开发是软件工程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范例。操作系统的资源抽象、资源虚化等技术思想符合软件工程从抽象到具体、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复杂问题求解原则,对于其他各类软件的开发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而以知识性为主、缺乏应用功能的教材内容脱离了操作系统自身的工程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兴趣无从谈起。缺乏工程性的内容学起来往往很枯燥。这样,操作系统理论课程就容易沦落为选拔考试的工具,而不是充满快乐的课程。
1.4 操作系统规模的庞大与学习时间及学习能力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源代码是操作系统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源代码有望了解最真实的操作系统。然而有限的学习时间和有限的学习能力使得源代码分析很难实施。因为操作系统规模极为庞大,Windows2000达到了几千万行代码,Linux2.2.20内核达到了几百万行以上代码,即使是最低版本的Linux内核也达到了将近1万行源程序代码。如此庞大的软件系统很难在一年半载时间内分析完毕和透彻理解。分析几十万行的操作系统源代码几乎需要耗尽人的毕生精力。最终,基于源代码分析的操作系统学习方式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们或者无从下手,或者半途而废。
因此,深入了解操作系统原理的现实途径依然是操作系统理论专著的学习,即通过第二手资料进行间接学习和了解。
2 操作系统课程问题应对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解决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困难主要从教材建设、课堂讲授和训练三个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
2.1 教材建设
既然教材仍然是操作系统课程学习的关键资源,提高教材质量就是解决教学困难问题的基本途径。教材建设时,必须改造操作系统理论教材内容中不合理、不适应需要的部分,提高逻辑清晰度,尤其是要明确具体操作系统技术与相应概念理论之间的对应关系,避免有意无意的模糊论述。在阐述操作系统某一概念、知识、数据结构、操作或子系统等局部事物时,通过明确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该事物在全局框架中所处的位置而避免知识孤立,正确引导人们了解事物全局面貌。
确保教材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仍然是掌握和理解第一手资料,即透彻分析理解操作系统源代码。鉴于操作系统的复杂庞大和学习时间的有限,可将待分析的源代码限制在规模较小的低版本上,分析人员也仅限于教师等教材建设人员,对学生不作统一要求。
2.2 课堂讲授
在教学环节,则要采取言简意赅、清晰易懂、引人入胜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直观表达工具,控制学习强度,提高学习效率,避免学生过于疲劳。增强学习内容的逻辑清晰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解题训练的规范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以理服人的习惯。
清晰是产生注意力和吸引力的前提,冗长枯燥的讲解会令人倍感疲乏。只有清晰才能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简练是使学生保持注意力的另一举措。过多的文字、密集的语言容易使人很快陷入疲劳。因此,应当尽量避免或减少文字使用量,增加图表、动画等较为直观的表达形式,并运用美术色彩原理,将表示不同对象的几何图形涂上不同的背景及边框颜色,使不同对象可以醒目、轻松地加以区分。幻灯片文字和图表尽可能交替出现,避免单调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解释抽象的事物和含义。
2.3 解题训练
在训练阶段,强调学生解题训练的规范性。解题规范性包括:清晰简明地给出解题步骤或解题示意图,求解算法设计类、编程类题目如P、V操作[4]应用问题时,要按照软件工程规范方法步骤,首先给出算法设计思想,然后给出算法实现,定义相关信号量和变量,并对变量和语句给出必要的、准确的注释。解题过程要清晰表明自己答案的合理性,而不只是表明与某个标准答案相符合。
3 结束语
操作系统是一门复杂的课程,对教材、教学方法、训练方法等均有较高要求。上述措施的采用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容易明白了,学生对操作系统课程的兴趣被激发起来,课堂讨论积极,气氛活跃,互动良好,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都大幅提高了,这不仅为他们继续深造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为他们成为合格、优秀的卓越工程师也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功底。
参考文献:
[1] 符琦,李润求,黄力.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2):69-70
1.理论性强
该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涉及知识面广,学生时其整体实现思想和技术往往难以理解,学习时有较大难度,大部分学生有一种畏难情绪。因此学生很容易陷入疲于记忆的状态,忽略了对课程各部分间关系和课程教学目标的把握。因而该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中教师“最难教”,学生“最难学”的课程之一。
2.学习效果见效不快
很多学生对学后有立竿见影效果的课程兴趣较大,如程序设计语言,学生学会了便很快可以就某个问题编写程序上机运行,颇有成就感;而对诸如操作系统这样原理性强,实验要求高,设计一个操作系统又不现实的课程,一些学生因感觉学习后效应不会立即显现而对课程重视度较低。
二、教学目标
操作系统是目前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软件,在计算机专业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的许多设计思想、技术和算法都可以推广和应用到大型的、复杂的系统设计,以及其他领域。因此,其教学目标应重在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设计技术及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开发系统软件和大型应用软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现代操作系统的新思想、新技术和发展研究动向。
三、课程知识体系设计
鉴于以上课程教学难点,教师若能从繁杂抽象的理论中理出一个脉络清晰的课程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将为有效达到教学目标要求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该课程教学内容有纵、横两条主线,纵线主要指操作系统各功能的设计思想、处理机制,横线主要指功能实现的具体技术方法、不同环境下的实现差异。因此,整个课程知识体系可按纵、横两条线展开,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从知识模块、知识单元和知识点3个层次来设计。其中知识模块代表特定学科子领域,可包括若干知识单元;知识单元代表知识模块中的不同方向,可包括若干知识点;知识点代表知识模块中单独的主题,是教学活动中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
1.纵向功能线
本文的纵向功能线是从资源管理功能出发来设计,通过基于操作资源管理功能的知识建构,学生能明确所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层次、位置、关系。此处为使结构更清晰,按操作系统资源管理功能出发的纵向功能线细化为进程管理、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六个知识模块,由此设计的纵向功能线知识结构如下:
(1)进程管理知识模块包括进程概念、进程调度、进程互斥、进程同步、进程通信、进程死锁各知识单元。进程概念包含进程特征、进程状态与转换、进程控制各知识点;进程调度包含调度时机、调度算法、调度过程各知识点;进程互斥包含与时间有关的错误、临界资源与临界区、临界区使用原则、临界区互斥访问的解决途径、临界区互斥访问的解决途径各知识点;进程同步包含信号量同步机制、生产者与消费者问题、读者与写者问题、哲学家进餐问题各知识点;进程通信包含忙等待策略、睡眠和唤醒策略、消息传递策略各知识点;进程死锁包含产生原因、必要条件、解决途径各知识点。
(2)处理机管理知识模块包括分级调度、调度算法、算法评价各知识单元。分级调度包含作业调度、交换调度、进程调度各知识点;调度算法包含作业调度算法、进程调度算法各知识点;算法评价包含作业调度算法评价、进程调度算法评价各知识点。
(3)存储器管理知识模块包括存储管理功能、存储管理方案各知识单元。存储管理功能包含内存分配与回收、地址映射、内存共享、内存保护、内存扩充各知识点;存储管理方案包含分区存储管理、页式存储管理、段式存储管理、段页式存储管理各知识点。
(4)设备管理知识模块包括数据传送控制方式、并行技术各知识单元。数据传送控制方式包含程序直接控制方式、中断方式、DMA方式、通道控制方式各知识点;并行技术包含通道技术、中断技术、缓冲技术、分配技术、虚拟技术各知识点。
(5)文件管理知识模块包括文件结构、文件存储空间管理、文件目录管理、文件存取控制各知识单元。文件结构包含文件逻辑结构与文件存取、文件物理结构与存储设备各知识点;文件存储空间管理包含空闲文件目录、空闲块链、位示图各知识点;文件目录管理包含文件目录形式、文件共享与保护、目录检索各知识点;文件存取控制包含文件存取控制方法。
(6)用户管理知识模块包括命令接口和系统调用知识单元。命令接口包含脱机控制命令、联机控制命令知识点;系统调用包含设备管理类命令、文件管理类命令、进程管理类命令、存储管理类命令、线程管理类命令各知识点。
2.横向技术线
操作系统知识点看似繁杂,但究其原理,在对不同系统资源功能进行管理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有很多是相同的。因此通过对重要方法和机制进行贯穿式的横向技术线,可使被条块分割的教学内容有效关联起来;通过横纵交错的连接,可使看似离散的知识有稳固而紧密衔接的结构。从操作系统四种重要实现技术出发的横向技术线包括中断技术、共享技术、虚拟技术和缓冲技术。当然,有些技术在其它相关课程中已有介绍,也可看出其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程度,由此设计横向技术线知识结构如下:
(1)中断技术知识模块是实现程序并发执行与设备并行操作的基础,它包括中断类型、中断优先级、中断事件各知识单元。中断类型知识单元包括外中断、内中断知识点;中断优先级知识点在不同的系统中有不同的规定;中断事件知识单元包括进程创建与撤消、进程阻塞与唤醒、分时时间片、缺页中断与缺段中断、I/O操作、文件操作各知识点。
(2)共享技术知识模块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必然途径,它包括处理机共享、存储共享、设备共享、文件共享各知识单元。处理机共享包含进程的并发执行;存储共享包含外存储器共享、内存储器共享知识点;设备共享包含SPOOLing系统;文件共享包含便于共享的文件目录。:
(3)虚拟技术知识模块是把一个物理实体变为若干面向用户的逻辑单元,使资源的用户使用与系统管理相分离,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安全性方,它包括虚拟处理机、虚拟存储器、虚拟存储器方法、虚拟设备、虚拟文件各知识单元。虚拟处理机包含多进程管理;虚拟存储器包含地址转换、中断处理过程、置换知识点;虚拟存储器方法包含页式管理、段式管理、段页式管理各知识点;虚拟设备包含设备共享;虚拟文件包含文件共享。
(4)缓冲技术知识模块是异步技术的实现前提,可大大提高相关资源的并行操作程度,它包括存储管理缓冲技术、设备管理缓冲技术、文件管理缓冲技术各知识单元。存储管理缓冲技术包含快表;设备管理缓冲技术包含硬缓冲、软缓冲、SPOOLing系统中的输入/输出井知识点;文件管理缓冲技术包含记录成组技术、文件表的打开。
四、课程知识体系操作
知识体系的设计显然要有必要的操作作为支持才能使其与学习者间进行互动,形成交流并达到知识的内化。依据上述的知识体系设计,该课程教学可采用以下两个步骤进行操作,一是以“核心拓展”的方式进行纵向功能学习,二是以“小组学习和共同学习相结合”方式进行横向技术综合学习。
“核心拓展”方式中核心指六大知识模块,它们也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师应结合具体系统的具体实例以讲授方式进行,讲授过程中对于一些关键算法一定要以具体实例加以讲解,不能照本宣科。“小组学习和共同学习相结合”方式可采用将多次出现的具体技术单独提出来,讨论哪些功能应用了该技术。分小组,一个小组负责总结一项技术,然后以小组宣讲共同讨论的方式来加深技术对功能的应用。
通过这两个步骤的操作,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便可以横、纵两条线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培养学生从离散到系统性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创造条件。
1.1CDIO环节之设计——设计教学方案这一环节要求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主动建构打下基础。教师可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安排课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组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实现主动建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创造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动建构得以保障;开发网络化教学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能满足个性化学习的要求;注重能力培养,使学生的主动建构得以发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合理组织教学流程,精心策划教学方案,可以“内容复习—新课引入—主题教学—总结回顾—课堂练习”作为主线开展教学。在每一章中引入该章内容导读,概述该章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让学生先从整体上了解该章的知识框架,清楚地认识到该章的重、难点所在。在某一具体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将微格教学思想及微格教学5个环节(导入、板书、提问、讲解、课结)很好地融入该门课程。教师需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将教学过程视为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学生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积极主动认知过程,是师生的双向交流与合作过程。教师应重视课堂提问,以操作系统中的一些基础理论或简单应用为提问内容,可以请学生参与回答,也可以自问自答,这样既能帮助巩固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并将学生的学习成效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
1.2CDIO环节之实现
1)课堂表达。考虑到成教生的自身特点,教师在该门课程教学中应尽量做到用语通俗易懂,将一些操作系统中本身较为抽象的术语及定义转变为更为形象化及生活化的语言。对于某些基本概念,教材的定义都非常严谨而规范,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其简化,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知其意,概其义,如讲到进程与程序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这样描述:程序好比一份菜谱,是静态的,而进程就像一位厨师按照菜谱炒菜的过程,是运行的、动态的,二者相辅相成,进程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执行程序,而程序又是以进程的形式存在以接受操作系统的调度。再以存储管理为例,学生通常不容易建立起存储管理的过程思维图,教师可将其与生活中的实际结合起来进行阐述。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如同一个大农场主管理着一个大庄园,当有农户需要租用田地时,农场主就分配一块地给他种(用户区分配),等到地里长出了果实(结果出来后),农场主还得收回这块地(存储空间回收)。为了管好这片田地,农场主还要管好庄园的门,凡是要进去种地的,都得由他根据申请人的需要让其到位置确定的实际田地干活(把逻辑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庄园里还有一些大家可以共同使用的地方,如农场主的花园、工具房等,大家可以进去,也可以使用,但是不许改变任何现有的东西,还有每个农户只能在自己的地里耕种,如果有人越权侵犯别人的领土就要受到惩罚享和保护)。当然,再大的地也不够多,农场主为了多赚些钱,当把所有的地都租出去的时候,他会想办法把有些种田人暂时不种的那块地里的东西连地皮一起挖出来,放到仓库里堆着,然后把地腾出来租给别人种(这就是“虚拟存储”)。通过这样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存储管理的过程及相关定义,再以此为基础分析其工作原理,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也是一个知识逐步升华的过程。
2)算法演示。操作系统课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算法,教材中一般会给出相关算法的思想及应用举例,那么如何能更生动地分析算法的执行过程呢?笔者认为可以设计基于Flash的算法演示动画,如进程状态变迁图、银行家算法、进程死锁、地址转换、页面调度等一系列算法均可以由教师设计成Flas,通过其动态演示效果分析算法的思想及执行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法原理,进而达到算法应用的目的。教师在算法演示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介绍算法思想,然后由此推导出算法模型及相关公式,再过渡到分步骤的动态演示,期间应设置暂停按钮,允许以交互式的方式控制算法的执行。
1.3CDIO环节之运作
1)搭建实验教学平台。对于某些基础性的重要算法,还可结合算法思想编程实现并在虚拟机环境下安装相应版本的操作系统加以运行,如并发过程中的进程创建、进程通信,文件管理中虚拟文件系统的创建,设备管理中驱动程序的工作过程等。学习操作系统课程的目的是为了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进而过渡到使用、维护并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因此实践环节尤为重要,教师可结合CDIO理念中提出的“做中学”及“基于项目教学”思想,按照CDIO大纲要求,努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的能力。教师可以设置若干个综合性实验,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项目,将任务划分为方案设计、代码调试、报告填写,小组内的成员可以自行决定其扮演的角色。每个小组根据事先计划完成实验项目的开发,最终形成一份项目总结报告并制作PPT文稿,分组进行演示答辩。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参与到项目实训中,又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鉴于成教生的编程功底较弱,因此整个实验教学平台的侧重点在于程序的运行调试上,教师在项目执行的中期可以针对较复杂的实验项目给出一部分实验源代码,各小组只需将空缺代码补齐即可运行,让学生着重体会程序的运行效果并由此联系自己在使用操作系统过程中对诸如此类功能的设置等。这样将书中原理过渡到实际应用,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操作系统的5大功能如何发挥作用。
2)构建辅助学习平台。教师可利用开发设计的辅助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空间。结合操作系统课程特点开发相应的网络学习平台是新形势下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成教生基于自身特点,可能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兼顾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如果缺席了相关内容的课堂教学又没有及时补救,那么就会造成知识脱节,因此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使学生的学习不再仅局限于课堂内,学习过程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充分体现CDIO的“做中学”。为典型的辅助学习平台架构。观察该图的各个模块可以发现,通过网络答疑能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能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在“问题讨论”区中,学习者之间也可以互动合作,分享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体会,推荐优秀的学习资源,这种方式能将大家凝聚为一个团队,相互推动,相互进步。在“课程学习”模块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在线练习”或“在线测试”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检测,以此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并实时补救。
2效果评价
在面向成人教育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将CDIO教学理念引入其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动性及能动性,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学习效果良好,自考合格率有较大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教学评定为优秀。我们对近3年来学习该门课程学生的情况进行对比,通过汇总学生学习情况数据,发现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教学效果理想,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理论知识,提升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自我认可度和对授课教师的认可度。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情况汇
整个流程从企业的需求录入开始到最终产生应收款和应付款结束。采购管理流程中先有需求,然后进行采购,业务员则决定是否需要签订合同而录入采购单。运用采购管理系统能大大简化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只要按照要求录入完毕并确认,系统就能自动对需求进行运算,经过一系列的算法后,系统自动制定出采购清单,系统会结合物资的实际库存情况来制定。采购的物资到货以后需要进行到货登记,登记完后产生入库单,进行审核与确认,以更新库存数据库列表。采购过程中会出现结算方式,常用的要么现付、要么未付,即银行存款支付或者产生应付账款。
2.销售管理系统
对企业生产经营来说,售是经营活动的中心。销售是企业一切活动的起点,有了客户订单或销售预测后,才可以执行采购计划和生产计划。销售管理系统主要是编制并审核销售订单、发货单、销售发票等单据,经审核的发货单可以自动生成销售出库单并冲减商品库存量,进行销售出库单的记账和制单,完成销售成本的核算,根据销售发票完成销售收入和税金的核算,以销售发票为依据,记录应收账款的情况。
3.库存管理系统
库存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侧重解决的是存货库存量控制和核算发出成本。库存管理系统通过超储、不足等实现对库存量的控制,并且将信息反馈给采购、生产部门,这些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生产或采购。在库存模块中主要介绍库存单据出库成本、入库成本的技术:拆卸组装、委托加工、自制入库、盘点、调拨等业务在系统实现过程中需注意的地方及库存表报的查询。主要包括自制入库业务对于企业中自制入库的业务,在系统中是通过“领用出库”、“自制入库单”与“入库成本单”来联合实现的:其它出入库的业务,其它入库主要指接受捐赠、投资以及采购的溢余等商品入库的情况,满足上述情况的入库业务,克填制其它入库单。其它出库主要指捐赠、对外投资、以及商品采购的短缺及损耗等商品出库情况,满足上述情况的出库业务,可填制其它出库单;商品调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同一货位之间、相同部门不同货位之间的调拨业务,可填制“商品调拨单”。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保障企业生产所需的所有商品供应通过有效地管理,提高库存周转率,降低资金占用。我们根据系统分析结果,得出本系统的功能结构图。进库功能主要是在仓库在采购货物的时候进行进库登记。然后再通过修改库存信息。在该厂需要进行提货时候向仓库发出提货单,如果仓库有货则发货并且进行出货登记,要是缺货则向采购科发出缺货单,并进行修改信息,当货物到达时向生产部门或销售部门发货。
4.核算管理系统
核算管理系统在进销存中就是你出凭证的系统模块,其中有供内部使用的凭证,有跟客户和供应商产生的业务发生的凭证,只要分清出那些是内部使用的凭证,那些是外部凭证的,核算系统并不难做。
1引言
当前,操作系统的功能不断扩展,操作系统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一个小规模的开发小组已经不可能完全从头开始实现一个实用的操作系统,而一般情况下,研究人员只对操作系统的一些特定领域感兴趣,而对于另外一些元素,如启动加载代码、核心启动代码、设备驱动程序和内存分配代码等往往不感兴趣,但是一个可运行的原型系统又必须包含这些内容。编写这些基础结构延缓了操作系统研究项目的进度,同时也增加了进行操作系统研究的代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犹他大学的FLUX研究小组开发了OSKit,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和一组模块化的、具有简单接口的库以及一组清晰的、可重用的OS组件。OSKit可以用来构建操作系统内核、外层服务和其他核心OS功能模块。OSKit提供了各种功能模块,诸如简单自举,一个可用于内核的最小化POSIX环境、与物理内存和其约束一致的内存管理、广泛的调试支持,以及高层子系统如协议栈和文件系统。开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或所要考虑的性能来使用这些模块,或用他们自己的模块来替代标准的OSKit模块。
OSKit公开了它内部的实现细节,允许用户从成熟的操作系统中不加修改地提取代码,然后通过一小部分经过仔细设计的粘接代码将它们合并到一起,隔离它们的依赖性,并输出良好定义的接口。OSKit使用这一技术整合了许多稳定而成熟的源代码,包括设备驱动、文件系统、网络协议等等。实践表明,使用组件软件架构和重用技术会给操作系统实现领域带来大的影响。
2组件技术简介
组件技术是一种较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到目前为止,还难以确定组件技术的明确定义。比如,对组件技术的常见说法有以下这些:“二进制软件单元”、“任意场合可部署的软件”、“特别适合第三方开发”和“规范定义的接口”等等。大致上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组件,其实就是一种可部署软件的代码包,其中包括某些可执行模块。组件单独开发并作为软件单元使用,它具有明确的接口,软件就是通过这些接口调用组件所能提供的服务,多种组件可以联合起来构成更大型的组件乃至直接建立整个系统。组件的实现必须支持一种或者多种其用户所希望获得的接口。实现组件并不一定需要采用面向对象语言。为了构造新应用程序,软件开发人员找出适当的组件,将这些组件加入到正在开发中的应用程序,同时对应用程序进行测试并保证应用程序的组装工作按照预定的规划正常进行。采用组件技术能降低开发、测试和维护成本,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3Oskit组件综述
OSKIT的组件库提供了一般情况下更高层的功能,它通常只对外开放一些相关的公用调用接口。目标系统通过OSKit的面向对象的COM接口来与这些组件进行交互。以下几节概述了OSKit所提供的组件。
3.1引导程序
大多数操作系统多有自身的启动加载机制,彼此互不兼容。这种加载机制的多样性并不是由于每个OS所要求的自举服务不同而引起,而是由于构建启动加载器的特定方式造成的。因为从操作系统研究的立场来看,启动加载器是一个令人不敢兴趣的领域,因此OS开发者通常进行一个最小化、快捷的设计。由于设计理念和要求的轻微差别,每个启动加载器都不适用于下一个OS。为了解决这个问题,OSKit直接支持多启动标准,这一标准是由几个OS项目的成员共同设计的,它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简单而通用的启动加载器与OS内核间的接口,从而允许一个启动加载器加载任何兼容的OS。
在进行操作系统研究时,多启动标准非常有用,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启动加载器在加载内核自身的同时还具有加载附加文件或者启动模块的能力。这里的一个启动模块只是一个普通文件,启动加载器不以任何方式解释它,而仅仅把它随同内核映像一起加载到保留物理内存块中。在启动内核时,启动加载器提供给内核以下内容:物理地址的列表、所有已加载的启动模块的大小,以及与每个模块相联系的由用户定义的字符串。这些启动模块和与它们相联系的用户定义的字符串由内核解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提供内核启动时需要的数据,诸如初始化程序、设备驱动和文件系统服务器,来减轻内核启动的负担。
3.2核心支持库
OSKit核心支持库的主要用途是让客户OS更容易访问硬件设施。它包含了一个较大的实用函数和符号定义的集合,该集合对于管理模式代码是非常具体的。与此相对应,OSKit的大多数其他库在用户模式代码中通常很有用。和OSKit的其余部分所不同的是,多数核心支持代码必须是针对特定系统结构的,而这些特定机器的细节对客户OS也是有用的。例如,在x86机器上,核心支持库包含一些函数,用来创建和操纵x86页表和段寄存器。其他OSKit组件通常提供建立在这些低层机制上的与体系结构无关的设施,但是为了提供最大的灵活性,与特定结构相关的接口始终可以被访问。
OSKit核心支持库在x86体系结构上尤为重要,因为该体系结构的OS级编程环境特别复杂和模糊。核心支持库仔细地设置了一个基本的32位执行环境(为了与MS-DOS兼容,x86处理器通常以16位模式开始),初始化段和页转换表,安装一个中断向量表,并提供缺省的陷阱和中断处理程序。当然,客户OS能够修改或重载这些行为。然而,在缺省情况下,核心支持库自动地做所有必要的工作,以便使处理器进入一个方便的执行环境,此时中断、陷阱、调试以及其他标准设施已经如预期的那样开始工作。该库在缺省情况下自动地定位所有随内核加载的启动模块,并保留它们所在的物理内存。接下来,应用程序可以很容易使用它们。客户OS只需以标准C语言风格提供一个main()函数。一切都设置好以后,内核支持库将用所有参数和由启动加载器传递过来的环境变量来调用它。
3.3内存管理库
如同在一个标准C语言库中实现的malloc()一样,内存管理代码典型地用于用户空间。通常并不适用于内核。设备驱动常常需要分配特定类型的内存,并伴随具体的调整属性。例如,对于内建的DMA控制器只能访问最初的16M物理内存。为解决这些内存管理问题,OSKit包含了两个简单而灵活的内存管理库:(1)基于队列的内存管理器(或称LMM),它提供了功能强大且高效的原语来进行分配管理,并支持在一个池中管理多种类型的内存。(2)地址映射管理器(或称AMM)被设计用来管理不必直接映射到物理内存或虚拟内存的地址空间,它对OS的其他方面提供了类似的支持,诸如进程地址空间、分页、空闲块或IPC名字空间的管理。尽管这些库可以很容易地应用在用户空间,但实际上它们是被特别设计用来满足OS内核的需求。
3.4最小C语言库
成熟的OS内核一般都包含着相当数量的仅仅用来重新实现基本的C语言库函数如printf()和malloc()的代码。与此形成对比的是,OSKit提供了一个最小化C语言函数库,它围绕着最小化依赖性而不是最大化函数性和性能的原则来设计。
3.5调试支持
OSKit的一个最实用的好处是:给定一个适当的硬件设置,它立刻就能提供给OS开发者一个完全源代码级的内核调试环境。OSKit内核支持库包括一个可用于GNU调试器(GDB)的串行存根模块,它在客户OS环境中处理陷阱,并使用GDB的标准远程调试协议通过一个串行程序与运行在另一台机器上的GDB通信。甚至当客户机OS执行自己的陷阱处理时,OSKit的GDB存根模块也是可用的。如果客户OS提供适当的钩子,它甚至支持多线程调试。除了基本的调试器支持,OSKit也提供了一个内存分配调试库,它可以跟踪内存分配并检测一般的错误,如缓冲区溢出和释放已释放的内存。这个库提供了与许多普通应用程序调试器相似的功能性,所不同的是它运行在由OSKit提供的最小内核环境中。3.6设备驱动支持
在OS开发和维护中最艰巨的一个任务是支持多种多样的I/O硬件。这些复杂的设备常会含有潜在的错误,而新硬件的又常常伴随着不兼容的软件接口。由于这些原因,OSKit采用了为现有内核开发的稳定的、经过充分测试的驱动程序。OSKit使用了一种封装技术,将现有的驱动程序代码基本上未加修改地合并到OSKit中。这些现有的驱动程序被一个OSKit粘结代码层所包装,从而使得这些驱动程序可以在与开发它们的环境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工作。目前,来自Linux的大多数以太网卡、SCSI和IDE磁盘的设备驱动程序被包括进来,总数超过了五十种。用同样的方式,来自FreeBSD的八个字符设备驱动程序也被包含了进来,它们支持标准PC控制台和串口及不同的多串口板。由于OSKit把这些驱动仔细地进行了包装,FreeBSD驱动程序可以与Linux驱动程序一起工作。
3.7协议栈
OSKit提供了一个完整的TCP/IP网络协议栈。如同驱动程序一样,有关网络的代码也可以通过封装机制被合并进来。OSKit当前可以从Linux中获取网络设备驱动程序,它们是PC平台可获得的最大的免费资源。OSKit的网络组件继承于FreeBSD4.4,它通常被认为具有更多成熟的网络协议。这显示了使用封装机制将现有软件包装成灵活的组件的第二个优点:即从不同的资源中获取最好的组件,并让它们一起被使用。
3.8文件系统
通过使用封装技术,OSKit吸收了NetBSD的基于磁盘的文件系统代码。NetBSD之所以被选择为首要资源库,是因为在可用的系统中,它的文件系统代码被最清晰地分离了出来,而FreeBSD和Linux的文件系统与它们的虚拟内存系统结合的更紧密。当前,OSKit也把Linux文件系统合并了进来,以便能够支持多种类型的文件系统格式,如Windows95、OS/2和SystemV的文件系统格式等等。
OSKit文件系统输出的COM接口类似于许多Unix文件系统所使用的内部VFS接口。这些接口具有很好的粒度,使我们可以不必接触OSKit文件系统的内部。例如,OSKit接口只接受简单的路径名组件,允许安全封装的代码执行适当的访问许可检查。
4OSKit的现状
自从在1996年6月了OSKit的第一个公开发行版以来,OSKit已经更新了多次,每次更新都增加了一些算法,并修正了一些错误。最新的发行版是2002年3月的版本。由此可见,OSKit一直处于操作系统开发平台的前沿,其自身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5结论
作为一个操作系统研究与开发的平台,OSKit大大减轻了操作系统研究与开发者的负担。它可以让开发人员避开复杂的底层,而把兴趣集中与他们所感兴趣的领域。开发者可以用自己编写的组件来取代OSKit中的部分组件,以满足自己特定的需要,从而丰富了操作系统的应用层。总之,OSKit满足了实际客户系统的需求,有助于操作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参考文献
(1)汤海京基于面向对象操作系统开发平台(OSKit)的分析与程序设计www-/developerWorks/linux/kernel/oskit/part1/index.shtml
一、经济系统的层次性
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定义:“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他强调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对元素的整合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是系统的特征,更是当今社会经济的特征。
经济系统是系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经济系统的层次性是系统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经济系统的层次性指根据某个或某些指标可以把经济系统划分为若干层次的经济系统,每个层次的经济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规律。根据组织水平的不同可以,将经济系统分成六个层次,即“家庭经济系统企业经济系统产业经济系统区域经济系统国家经济系统全球经济系统”。
一般来说,高层次的经济系统是以低层次的经济系统为其载体的。低层次的经济系统是高层次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或经济元(经济元是指具有一定功能的所有系统水平上的经济实体,经济系统是由经济元和经济元之间的关系组成)。
二、Android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在经济系统层级过渡的链接
1.家庭经济系统过渡到企业经济系统
沟通与交流是人类组成社会的充分必要条件。信息爆炸的现在,人与人、人与家庭、家庭与家庭的联系需求比以往的任何时期更加强烈。手机的出现更好的满足了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随着消费者对手机需求的增加,其对手机功能的需求却与价格成反向关系。
Android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成功研发,很好的解决了需求和价格的问题。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是开源的,采用Webkit浏览器引擎,具有触摸屏、高级图形显示和上网功能,消费者能够在手机上查看电子邮件、搜索网址和观看视频节目等,比其他手机具有更强大的搜素功能,可以说是一种融入全部Web应用的单一平台。它的开源性,极大地降低了开发成本,因此安卓手机受到市场强烈欢迎,市场占有率从2009年的1.3%①,一路飙升到2013年第一季度的51.4%。
Android手机系统的特征在于系统的开放性和服务免费,作为对第三方软件完全开放的平台,使开发者开发程序时拥有更大的自由度,突破了iPhone等只能添加为数不多的固定软件的枷锁;同时与Windows Mobile、Symbian等厂商不同,它免费向开发人员提供,可节省近三成成本。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家庭经济系统对其需求的加大,企业经济系统也在随之变化。
本文以代表性的三星集团为例。三星在市场上的崛起可以通过和诺基亚(生产Symbian操作系统)的市场占有率比较看出。2009年第三季度诺基亚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为50.08%,三星为12.36%,而到了2012年第二季度诺基亚却降到了2.5%,三星为22.20%②。2013年第一季度,全球安卓智能手机收益共达50亿美元。三星以占安卓智能手机总收益的95%份额主导安卓手机市场。
三星的成功依赖于充分运用了企业经济系统中各经济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企业系统的经济元包括很多,本文只选取对三星成功最重要的六个经济元和它们的相互作用来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智能手机企业经济系统
三星的高管对家庭经济系统的需求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将旗下50%智能手机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全面转投这个开源平台。三星的财务管理子系统向技术研发管理子系统投入了大量研发安卓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研发费用,像产品数据管理子系统投入设计费用,以便安卓手机能够更美观便捷,同时向营销管理子系统支出营销费用,进行系统营销。三星通过家庭子系统了解安卓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需求,进而通过企业经济系统的整体运作,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取超额利润。
2.企业经济系统过渡到产业经济系统
Android操作系统为制造智能手机的企业经济系统带来了超额的利润,这必定会带动相关企业经济系统的发展,为整个产业经济系统带来利润。
这里的产业经济系统的经济元主要有9个,即家庭经济系统、Android手机制造企业经济系统、广告企业经济系统、半导体企业经济系统、开发Android操作系统企业经济系统、移动网络运营企业经济系统、Android手机应用交易平台、支付平台、Android手机应用软件开发企业经济系统。
与安卓手机相关的产业经济系统中这9个经济元和经济元间的相互作用如图2。图中是以现金和服务或产品为链接,将家庭经济系统、Android手机制造企业经济系统同其他的经济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产业经济系统。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产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经济元能获得超额的利润,由于关联性,可以带动整个产业经济系统获得利润。
图2 与Android手机的相关的
产业经济系统之间的经济关系
3.产业经济系统过渡到国家经济系统
安卓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这种产品的特殊性,使之不能像其他传统产品那样可以按照家庭经济系统企业经济系统产业经济系统区域经济系统国家经济系统逐级过渡,因为安卓手机操作系统是一种虚拟产品,受到区域限制较少,所以可以直接从产业经济系统过渡到国家经济系统来分析。
安卓手机产业经济系统的发展,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重视。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在一份报告表示:“我国移动操作系统研发对于Android系统存在严重路径依赖。”Android操作系统是一种开源系统,但其核心技术和技术路线受到谷歌的严重控制,导致我国操作系统研发企业时刻面临谷歌的商业歧视。
我国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移动推出了自有的手机操作系统,名为Open Mobile System,简称OMS。由于其技术短板,导致我国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而且消费者对OMS系统几乎没有差异化的体验,与Android系统相差甚远。
手机操作系统作为向上支撑软件、向下管理硬件和横向构建手机产业经济系统的基础,必然成为提高我国智能手机产业竞争力的第一突破点。失去产业主导权将导致国际巨头长期垄断市场,掠夺利润,威胁安全,所以必须大力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进而提高我国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加快速地促进我国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国家经济系统中与智能手机经济系统相关的经济元主要有5个,即Android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产业经济系统,我国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产业经济系统、司法系统、政府、教育系统。国家经济系统的经济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图3所示。
图3 国家经济系统中
与智能手机经济系统相关的经济元及其之间的关系
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要想提高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应该从国家经济系统的整体出发,政府分别向司法和教育系统传递出支持研发和大力发展人才的信息,然后各个系统再做出反应,只有国家经济系统的每个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激励才能使国家这个总体经济系统得到整体的升级。
三、小结
本文以系统经济学的层级结构理论来浅析了Android智能手机占有率提升的这个经济现象。当今社会是“系统的时代”,经济的一些经济现象应该从系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解应该放到社会这个大的系统中来寻求,而非只是片面的拘泥于小部分来找答案。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艾媒市场咨询2006-2010年中国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份额。
②数据来源于艾媒市场咨询。
参考文献
[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4.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学术散墨[M].北京:中国书店, 2012.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071-01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可以追溯“从源头到餐桌”中的各个环节的全部信息,是从生产到最终消费建立起完整的一套可溯源性食品信息,从而可以追究相应环节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超标、检测和环保体系以及监管追溯信息平台不健全、法律法规缺失等问题严重存在。食品安全事件不仅引发大量食源性疾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造成生产力水平下降,经济效益减少。并且,食品安全事件增加医疗费用,造成国家财政支出上升,从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食品安全的管理,我国只是在控制食品生产的加工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方法,并没有将食品供应整个环节连接起来。传统的方法是采用食品检验,对食品供应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等手段,但由于管理不严,并且操作失误和人工误差,经常会导致效率低下和出错率较高等问题。为了确保全国人民的食品安全,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在我国建立食品跟踪、管理、追溯的“源头到餐桌”的信息溯源体系,将对食品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是我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非常重要方法。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
全球已有四十多个国家采用相关系统进行食品溯源,特别是英国、日本、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食品溯源体系建设与完善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目前我国整体上食品安全追溯技术体系仍然不尽完善,一旦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很难实施有效追溯,进行控制与召回,这一问题急待解决。
三、研究内容
(一)技术架构设计
WEB平台主要功能:对采集设备记录信息数据的查询、系统配置管理、溯源码/防伪码申请;数据采集设备主要功能:数据的录入;二维码打印系统(打印机 + 打印软件)主要功能:获取溯源码/防伪码图像进行打印输出;智能手机平台:扫描溯源码/防伪码,查询相关信息。
系统设计模式遵循以下原则:单一职责原则、开放闭合原则、里氏替换原则、依赖倒置原则、接口隔离原则。
系统多层结构的技术组成模型:表现层、中间层、数据层。
(二)功能设计
四、研究方法:主要技术路线
(一)RFID信息技术采集
食品追溯管理系统将利用RFID先进的技术并依托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实现信息融合、查询、监控,为每一个生产阶段以及分销到最终消费领域的过程中提供针对每件货品安全性、食品成分来源及库存控制的合理决策,实现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二)WSN物联网技术
WSN(无线传感器网络)就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构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三个要素。而构成WSN网络的重要技术,zigbee技术以其低复杂度、自组织、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的优势,逐渐被市场所接受。
(三)EPC全球产品电子代码体系
EPC的全称是Electronic Product Code,中文称为产品电子代码。EPC的载体是RFID电子标签,并借助互联网来实现信息的传递。EPC旨在为没意见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实现全球范围内对单件产品的跟踪与追溯,从而有效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EPC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综合的系统。食品溯源系统将结合EPC技术,把所有的流通环节(包括生产、运输、零售)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开放的、可查询的EPC物联网,从而大大提高对食品的追溯。
(四)物流跟踪定位技术(GIS/GPS)
要做到食品追溯,就要贯穿整个食品的过程,包括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全过程必须严格控制,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以保证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放心食品,并可确保供应链的高质量数据交流,让食品行业彻底实施食品的源头追踪以及在食品供应链中提供完全透明度的能力。因此,物流运输环节对于整个食品的安全来说就显得异常重要。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引导性课程,为计算机专业的新生提供了关于该专业学科的入门介绍。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并了解该专业的学生在该领域工作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和应遵守的法律准则。《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开设,新生虽然具有计算机的基本使用能力,但在计算机理论知识上的专业性不够,大部分的知识对新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如果一味地想把如此广的知识介绍给学生,理解上的难度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效果并不好。根据该课程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给出思考。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虽然相对浅显,但是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几乎包括计算机领域所有的理论知识,应用技术、热点研究问题等。在授课中不仅要把基本的概念介绍清楚,还要对最新的专业动态有所介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合适教材难以选择
我国的计算机科学导论教材非常多,按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种:一、内容为计算机各种办公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具有使用计算机的初步能力,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等同[1];二、将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学四年要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浓缩,内容涉及面广;三、计算机和计算的本质属性用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来刻画[2],内容进行系统化、形式化的概括。由于目前中小学已开始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新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所以选择第一种教材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过于简单,失去“专业引导”课程的本质属性;第二种教材在广度和深度上是比较难以把握的;第三种教材过于抽象,教师难讲,一般院校的学生难以理解。再加之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变化非常快[3],可谓日新月异,许多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严重滞后。
2.理论教学过于复杂
新生非常渴望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的新生对第一学期开设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抱有很大的期望。教师希望通过讲授该课程给学生初步建立整个学科的框架,指明计算机专业学习的方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把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编译原理等专业课浓缩为一章进行叙述[4],叙述方式上又较少考虑新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理论教学中勉强把计算机科学系统知识精装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5],不断出现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知识使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又要求他们在短期内消化吸收,这样不但起不到很好的专业引导,反而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望而生畏。
3.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
本课程配有相应的实验内容,但一般是以Windows操作系统和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为主,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
4.考核方式传统化
对学生来说,最熟悉的考试方式是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注重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在大学学习期间,很多课程没有单元测试、期中考试,采取的是直接的期末考试。学生到了期末死记硬背搞突击,平时很少去细细思索所学内容。本课程不只是介绍一些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一些问题。
教学的几点思考
1.教材内容和补充新信息相结合
教材的内容对基本知识介绍得比较全面,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需要适当地选择一些专业领域的新知识进行补充,如计算机技术和产品的最新发展、新成果、未来发展趋势等[6]。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专业新知识有所了解,紧跟时代的新发展,与学生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产品和概念有所共鸣,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兴趣。
2.构建启发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封闭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课,两者的交流比较少。学生的这种被动局面制约了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变为主动。教师在对基础知识的介绍过程中,根据相应的知识点设置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选择相应问题;进行前期的文献查找,撰写论文培训后,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提炼内容,形成一份综合的材料,并在课堂上讲解给同学们;教师及时对学生所讲内容进行总结评述。把课堂的某些时间让学生掌控,教学中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在问题中探讨学习,在参与中掌握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检索文献,整理资料,初步阅读计算机专业文献等;鼓励学生从问题出发,去钻研去思考,逐步训练专业的创新能力;在团队中学会合作;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培养学生专业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适当增加理论教学的实验
Windows操作系统和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这些操作技能需掌握,但课堂上讲到的有些内容最好配合相应的实践,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接触,这样能使理论教学的效果更理想。
4.改变考核方式
大学的课程在考核上一般采取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多,授课中若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结合专题讲座、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该课程的部分考核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例如,可采取分组合作课题和独立选题论文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分组合作课题在授课中完成,学生按所在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相关课题,上台讲演,并通过各小组之间的评比给出相应成绩,这项成绩在教学中完成;独立选题论文,学生自主选取与计算机领域相关的选题,以论文形式上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这项考核在结课后一定时间内完成。两者结合,不增加学生记忆的压力,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
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在专业知识整体介绍的同时要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难度和广度不容易把握,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晴媛.《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探索与改革[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3(3):303-306.
[2]何昭青.《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10(5):63-66.
[3]李明东,等.《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及体系结构改革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1):6-8.
目前,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在全球实现一体化、信息化的的背景下,财务管理工作也要逐步实现信息化,这体现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财务联系电子化;财务通讯科技化;管理人员专业化等多个方面。同时,对于许多企业而言,管理手段不断丰富,无形资产的比重逐渐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引进新式财务管理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笔者所在的公司,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新阶段。作为大型集团企业下属的地区公司,在筹融资及投资功能被上收的情况下,作为生产中心,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似乎只剩下了成本控制管理。以ERP作业链为基础的企业业务运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企业财务管理各个环节,有力支持了企业财务核算和管理。
一、EPR 系统概述
(一)EPR 系统简介
所谓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是指企业在资源管理过程中对资源分配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化安排,从而达到资产使用效率最高的结果。EPR系统的主要运行职能是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重新的安排、规划和优化,从而使得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公司资产的真实实时价值,为公司决策提供基本信息。。
(二)ERP 系统特点
EPR系统整合了公司内部的财务信息,从而使财务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能够清楚地获悉公司内部的基本资产状况。EPR系统的作用首先是统一信息,由于其运行模式具有高度标准化,运行内容有统一标准,因此EPR系统特点之一是统一性和高效性。
同时,ERP系统的信息获取和更新是实时的。这意味着,管理系统能够获取最新的生产经营状态。因此,EPR系统整合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有助于系统信息整合后及时更新总体数据,EPR系统具有高度及时性。
(三)EPR 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意义
从EPR的定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EPR的核心内容是价值链与业务链的融合管理。因为,在公司中对财务资产的管理一直是财务部门的分内职责,而财务数据又基本上来源于业务部门的生产经营行为。因此通过组织实施ERP系统,将业务部门操作与财务价值核算实时的连接起来,对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有很大帮助。我认为,EPR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意义如下:
1、EPR系统整合财务信息
在传统的信息收集模式和财务管理模式下,财务信息是十分不统一的,各个部门各自为战。信息难以及时传递,各部门对公司整体运营状况难以做出有效评估和调整。这极大地限制了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和各个部门能动性的发挥。在EPR系统下,通过各业务模块的融合,上述问题将迎刃而解。例如:生产计划部门通过生产模块下达生产计划、根据生产经营计划各业务部门会产生其各自的物料或服务需求计划。这些需求计划,在企业的采购模块里又会生成采购计划,相应的后续采购、验收、挂账付款等事项在系统中相应完成。采购的物料和服务,又会根据需求计划和生产计划分配到各自的成本中去,经过系统设定的成本核算模式,相应的成本将会实时计算出来。EPR的运用使每个部门摆脱其各自为战的尴尬局面,解决了财务部门难以掌握整体信息的困境以及各个子核算系统相互分离的问题,解决了内部财务信息传输和整合的问题。在EPR系统下,上述所以信息都会被整合核算成为一个整体。大大减少了财务信息失误的可能性,信息高度整合,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
2、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的财务状况、运营能力、生产能力、市场环境等方面与进行一系列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据以评估的信息是相互分离的,并且在不同的部门中进行管理,如:销售部门只关心销售数据、生产部门只关心成本数据、采购部门只关心采购数据,很多重大决策缺乏过硬的数据支持。在EPR系统下,上述信息得到了高度整合。举例而言,在原料供应的需求中,其要受到受到市场环境、和库存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在EPR系统下,上述信息得到整合,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状况、库存状况等决定采购与否以及采购数量,这一财务管理决策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EPR 系统协调各个部门信息,从而使系统自身产生价值,形成产品和信息的一致性,实现资金流动、实物流动、信息流动的高度统一,加强了财务管理的一致性。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3、EPR系统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EPR系统是一个现代企业中资源管理的科学分析体系,从而使企业的财务信息资源能够准确快速地提供,减少决策失误.EPR系统有效实现了对财务管理的信息整合,使得各个部门的信息能够及时得到汇总,实现数据的动态化管理。同时,EPR系统强调对数据的统一管理。系统论认为,数据的统一整合和系统分析,能够有效减少每一个环节在最终信息获得和决策中所占的比重,从而有效避免人工失误,保证系统的安全。
然而,需要企业注意的是,EPR系统的安全性是相对的。在计算机和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黑客无所不在,一些国际化大公司也存在不少被黑客攻击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例。企业应该提高警惕,加强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
二、EPR系统的应用
本文以笔者所在公司ERP系统为例说明,如何在财务管理中实现EPR系统的应用。
(一)数据采集系统的应用
ERP管理系统所采集的数据并以此建成的数据库主要包括总帐会计模块、物资采购模块、生产计划模块、项目管理模块等等,涵盖公司和具体业务流程,由此可见,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对EPR系统而言必不可少。
(二)ERP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融合
ERP系统作为整合公司业务的系统,其并不是专业的会计核算软件。其产生的原始数据信息,需加工处理成财务信息。为此,公司采取了ERP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融合的方式,将ERP原始业务信息,通过对照表等方式,转化成财务数据。这样,每当业务部门有业务发生,产生了实时的实物流,相应的就会产生实时的会计信息,为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实施财务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网路系统更新
EPR系统强调数据整合,因此在应用中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网络和数据系统,为分公司和子公司建立并并入公司主干网络之中。与此同时,网络及硬件的建设也为系统安全提供保障。
(四)操作系统统一化
EPR系统的数据格式应当统一,才能实现数据共享。在许多企业中,其信息设备尚存在多个操作系统并用的情况,这会导致信息处理的混乱。因此,在应用EPR系统时,企业必须统一操作系统。为此,公司在集团总部层面上控制编码标准化是较好的方法。
(五)财务制度的统一化管理
EPR系统中要求业务流程,编码等高度一致。而在现实操作中,许多企业的各个部门采用不同的标识方法和标识技术,造成企业内部存在人为的信息障碍,这对于企业长期发展十分不利。鉴于此,企业应当以总部EPR系统为模版,要求各个部门必须按照EPR系统的要求整理财务报表,整合财务数据。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统一的会计制度、核算办法、标准编码、业务流程和应用系统,才能实现财务管理的统一化。
另外,为适应ERP系统实时,相关业务流程会有所改变,因此切合业务流程的改变,相关的制度也应重新修订。
(六)EPR系统人员更新
EPR系统使得财务管理的处理在网络和计算机设备上完成,这就要求各业务部门操作人员需要提高认识,明确自己的操作在整个企业业务链条中的位置,并且明白每个操作所产生的财务后果。同时,传统许多由财务人员掌控和操作的程序已经被EPR系统自身所取代,这需要财务管理人员认真调整心态,及时更新知识,并将财务监督前移到业务部门岗位上去。
三、 结束语
EPR系统,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系统,是现代化企业进行管理的核心。因此,企业应当重视EPR系统的发展,高效应用EPR系统,使其真正能为企业健康高效发展发挥作用。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入展开,对日常行政的指挥、监督、控制成为强烈的必需,科学化管理的需求日益上升。实践证明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务效率与质量。因此,对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问题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行政管理的演变
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作为实践是历经无数人的努力,步步演变,才走向科学化的。从最初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工业化时期的泰罗制和福特制管理,管理开始进入科学管理时期。泰罗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中指出,科学管理是由组织、协调、合作、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等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这使人们对科学管理开始关注,特别是现代行为科学的诞生,为管理注入了新的心理因素,而系统论的发展,为系统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此时,以梅奥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管理不仅仅是追求有序化、合理化,同时也追求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且谋求管理的整个系统功能的优化。这就是管理的科学化问题。
现代行政管理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趋势性变化。首先是从流行程序管理变为倡导目标管理。程序管理要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明确行动的目标,且交代每一个行动的操作步骤,而目标管理仅需对被管理者明确目标及其工作要求,具体步骤由被管理者、操作层次的人自行解决。当然,不同的被管理者应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在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的今天,仍一味奉行程序性管理是过于落后了。
其次,从单一管理发展为分层管理。系统论中的结构——层次——功能理论开始在管理中发挥作用。不同人员结构的系统(单位)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管理方法不能相同。高层次的管理者仅仅关注战略性决策,而日常程序性决策都授权于低层次管理者操办。不同的管理者其管理半径不一样,其控制力、监督能力也不一样。
再次,从刚性管理发展为柔性管理。刚性管理强调硬性行政命令约束,管理思维是非此即彼,容不得权变。而柔性管理认为管理存在弹性,管理者往往根据不同的被管理者和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管理者注重对管理“柔性”因素的控制如管理风格、沟通、文化等。
第四,从无风险管理发展为危机管理。传统的管理强调对被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的对称即所谓的奖惩机制的建立。通过表扬的手段、树立典型的效应来带动一批人前进,不谈忧患,不提危机,害怕被管理者受刺激过度,产生惧怕心理,影响工作及效率。危机管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其独特、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都说明危机管理具有独特功能。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危机管理似乎有演变为一种经常性管理模式的趋势。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管理中强调“最好的软件公司离真正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有这种危机管理技能的运用,微软公司才会日益强盛。
不仅仅是管理模式在变,而且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在变。如鲶鱼效应和木桶原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的兴起等。鲶鱼效应是指在一批沙丁鱼的远途运输中,如果掺入几只凶猛的鲶鱼,反而会使沙丁鱼的死亡率降低,这是因为有了逃生的竞争,使沙丁鱼游动频率增高,从而生存力增强。同样,在管理中,如果多引入一些不同类型的人才,则会使单位的生命力愈加旺盛,这破除了传统的“一山难容二虎”的理念。木桶原理是指一只由几十块木板拼接而成的大木桶,其容量取决于最短一块木板。这给管理者的启示是:面对被管理者的差异与管理环节、问题的差异,其实是最薄弱的那一个环节,可能会导致管理上的麻烦与致命伤。因此,一名优秀管理者应从最薄弱环节改进入手,去提升整体的管理绩效。只有经常性检查,经常性抓落实,抓责任制的贯彻才会获得满意的管理效果。现代管理科学还告诉管理者,如何将自己所管理的组织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已是十分迫切的问题。传统的管理认为,被管理者一次充电,受益终生,知识、才能运用只须储备一次,便可应付全部的挑战。而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管理理念落伍了。只有带领组织成为持续学习型的组织,摆脱单纯的模仿,且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具有共同的愿景,一个单位、组织才会生机勃勃,不断发展,不断拓展成长空间,不断超越同行,取得成功。
二、现行行政管理的误区剖析
当前,一些人戏称流行的行政管理模式为“领导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一些管理人士甚至将其作为管理的金科玉律。这其实是行政管理庸俗化的表现,是明显的认识误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进行管理将贻害无穷。
首先,将开会布置任务,理解为可替代科学决策,这首先是管理者的悲哀。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会海”连绵,管理者开了会就等于任务布置了,事情完成了,长此以往,落实工作成为顽症。而没有落实的政策、措施等于一切都是空的,管理的效能无从体现。
其次,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仅仅是收费吗?把管理权限混同于单项财权行使、赚钱的所为,这是将管理极端简单化的表现。的确,好的管理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管理不是为了收费了事,这是管理导向的错误,会造成管理可有可无,机构形同虚设,人浮于事,最终断送了事业。
再次,协调就是喝醉,这是将管理极端庸俗化的表现。当然,协调是需要将方方面面的利益进行平衡,对各方倾向、意见进行妥协,但决不是一喝了事。管理既要协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使二者利益、愿望与目标等大体相一致。做到上下同心,形成组织的凝聚力。要协调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最终目标与近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也要协调管理者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还要协调被管理者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达到1+1>2的系统功能效应。还有一种管理误区就是一味多订制度,认为有了制度就有了管理,从而导致规章多如牛毛,有否贯彻执行则无人问津。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文山”现象,管理者须签阅大量的文件,哪有时间、精力去真正管理呢?其实,有了制度不等于就有了管理,有了制度,只是为管理准备了一些基本前提、准备了一些条件,这只是管理的开始,实际上,被管理者是否自觉执行这些规章,是需要监控、需要调研的,这都是管理的题中之义。制定过多的规章等于没有规章,因此规章过滥也会影响管理的效能。
三、新时期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走向
决策的科学化。作出一项正确而充分的决策,有赖于准确而充分的信息,也需有一套动力机制去刺激决策付诸实施。传统的管理以领导者“拍头脑决策”为主,凭经验、凭主观决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必须寻求决策的动力机制,健全为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办公的自动化。办公系统是决策系统与操作系统的衔接环节,是落实决策的重要一环。制度、决策的落实在于执行,它涉及到办公环节的启动,传达贯彻、督办决策的实施到位。传统管理中的这些环节都已齐备,但缺乏的是高科技手段。现代管理就是要借助于办公自动化技术,成倍地提高政务效率,建立督办网络体系,使事中、事毕都存在可测性与可控性,使决策者、管理者随时能得到确切、全面的信息反馈,以便实现全程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