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外语教学与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5:0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外语教学与研究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332-0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加深,中国的外语教学界积极引进西方的外语教学原则和方法,许多有志之士,大胆使用或尝试了外语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外语教学又有着非常特殊的教学环境、对象和目标,因而需要我们探索出适合外语教学的规律、原则与方法。研究外语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其意义就在于可以促进中国的外语教学,以利于培养出大批的外语、涉外工作者和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

一、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中国的外语教师从不同的方面观察问题,对外语教学做了深入探索之后,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和论述,也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世界上大约有四十几种外语教学方法。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的听说法(也叫口语法)影响最大,直到现在还很流行。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产生出自觉对比法,法国产生了视听法(也叫情景法),美国产生了认识法,英国产生了交际法(也叫功能法,交流法或意念法)。交际法曾在中国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使用过,也有较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国内提出了结构―情景―交际教学法。法国南锡研究中心酝酿出一种只注重听、读的异语交流教学法。在美国又兴起一种全部动作反应法(TPR,即 Total Physical Response),适合于幼儿、少儿学习英语。钟兆隆同志创造了“逆向英语学习法”,李阳推出“疯狂英语学习法”,国内还进行过一些“阅读学习法”(English through reading)。还有人反对“疯狂英语学习法”,说不必疯狂也能学会英语。几年前在电视上就播过两种新的学习英语方法。沉默法就是又一种学习外语的方法。

刘润清、戴曼纯认为,现在国内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六种:(1)交际法;(2)语法翻译法;(3)听说法;(4)视听法;(5)综合法;(6)其他方法。

赵爱国、姜雅明把外语教学模式归纳为八种:(1)语法翻译法;(2)直接法;(3)听说法;(4)视听法;(5)自觉对比法;(6)自觉实践法;(7)综合法;(8)交际法模式。

束定芳、庄智象把外语教学的方法归纳为八种:(1)口语法和情景教学法;(2)听说法;(3)交际法;(4)全身反应法;(5)沉默法;(6)社团学习法;(7)自然法;(8)暗示法。

目前在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师中最常用的外语教学方法是:(1)听说法;(2)视听法;(3)交际法;(4)多媒体教学法;(5)综合法。

不论你采用何种方法,我们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转变外语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一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一言堂”,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当然不好。学生是授课的对象,只有以学生为中心,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才会好。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电话教学。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行人机对话,等于不止一位教师在给学生上课,另一方面可以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勇于开口说外语。

3.最初阶段,不要过多纠正学生错误。学生说外语,其实是,任何人说外语,只有说得多的人,出现的错误多,说得少的人出现的错误少,不说外语、不开口讲话的人才不会出现错误。因此,教师不应当以出现错误多的就认为是学习不好,不能在此画等号。

4.不同的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鼓励教师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切不可呆板。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灵活变通方式进行教育。河南科技大学打算在2006级新生中再次实行英语分级教学。即使不进行英语分级教学,本科生、专科生都有差异。即使全都是本科生,也存在有艺术类学生、农学类学生、建工学院的学生英语水平总体上要差一些,若“一视同仁”,僵化某一种教学形式,效果就不好了。

5.要有爱心,爱学生之心。加强责任心,加强辅导。对于所教的学生,不能只喜欢学习好的尖子生,而不喜欢学习差的学生。学习差的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爱心,并需要经常加以指导。要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尽力帮助他们。在有能力有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给差生“开小灶”,使他们“吃得好”。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够遵循这些教学原则,灵活多样地采用上述的外语教学方法,我们的外语教学肯定能够在上一个新台阶。

二、外语教学原则的研究

从本体论层次上来看,即对语言本质特性的认识上来说,我们可以肯定语言有如下四个本质特征: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社会交际需要和实践的产物。语言在交际中才有生命。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才真正学会使用语言。因此,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作为符号,语言由两个方面组成:形式和意义。整个语言系统实际上是个符号关系的系统。

3.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人类思维依赖语言这个工具,而语言又是思维过程和结果的体现。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规律必然要在语言中反映出来。而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又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作用于思维方式和习惯。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代码,因此说,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

4.语言具有特殊的生理基础。动物不可能学会人类语言,小孩过了一定年龄就不可能顺利地学会语言等种种现象表明人类大脑中有一套特殊的语言习得和处理机制。

从实践论层次上,即教学本质特上来看,束定芳、庄智象认为外语教学有以下五个基本原则必须遵循:

1.系统原则:根据语言是个符号系统的原理,在外语教学中应突出语法教学的重要作用。语言的系统性在于语言符号间关系的密切联系。外语学习者中介语研究表明,学习者所掌握的外语知识形成一种连续体(continuum),从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新的语言知识的输入,再加上适当的交际实践,必然促进这一连续体向高级阶段发展。在语法教学中,语言符号间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可作为编制学习者语法知识网络的经纬线。

2.交际原则: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时刻牢记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外语进行交际,而掌握外语这一交际工具的最终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交际实践。形式为意义服务,工具为目的服务。外语交际能力包括准确接受信息和发出信息的能力。接受信息包括说和写。所以,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意味着全面学习者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有两个方面组成:语言知识和交际知识。语言知识的积累可以提高交际能力,交际的实践可以巩固学到的语言知识,这样又可以反过来促进交际能力的提高。但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是为最终学会外语交际服务的,所以应十分注意语言知识教学和交际技能教学之间的关系。

3.认知原则:在外语教学中强调认知原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原有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有意识地对比母语与外语之间的特点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新的语言系统的理解;二是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记忆习惯的作用。

4.文化原则: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对外语词义的准确理解,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一是通过对该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学习,而是通过对该族语言文学作品的研读;二是通过对该族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的了解。在外语教学材料的选择中,应特别注意遵循文化原则,选择富有代表性的语言材料,使学习者对外族文化变得越来越熟悉。

5.情感原则:情感原则包括对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动机和态度加以引导,以及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其他情感因素,如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或控制。一般来说,外语学习者的动机可分为综合型和工具型两种。持综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希望通过学习目的语,融通该目的语文化,得到该语言社团成员的认同;而持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则是为了达到某一短期目的,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职位等。研究证明,持前一类动机的学习者成功的比率较高,坚持学习的动力也大。

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外语教学实践中还应研究其他不同性质的教学原则,如阶段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等。

赵爱国、姜雅明则认为,外语教学是在教者(教师)与学者(学生)两个主体或双方的共同合作下进行的,因此,应当遵循以下六项基本原则:

1.交际原则(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ы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所学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首先把外语作为一种工具――交际工具、思维工具、信息工具来教授和学习。

2.系统原则(систематический принцип):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外语教学应始终突出语言结构系统教学的重要性,以使学生建构起一套新的语言规则系统。

3.文化原则(культурны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要结合符号知识的传授和学习,适时移入所学语言国的文化知识,以使学生在学得和习得语言的同时而学得和习得文化,真正形成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4.综合原则(синтетически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其教学科目不宜分得过细,课程设置不宜过窄,应采取综合的方法,将广泛的语言教学内容、多样的言语形式及技能培养等进行有机的整合性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认知原则(когнитивны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母语知识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及文化差异的认知能力,以加深对所学语言及文化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记忆习惯等的作用。

6.实践原则(практический принцип):实践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及特点之一,也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外语教学必须贯彻实践原则,以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和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经过七年一线英语教学实践,根据我的经验总结出了英语教学的六大原则:

1.实用性原则:外语教学也像其他门类的教学一样,应该熟悉授课对象,选择合适的教材,选择合适的内容,以便使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

2.趣味性原则:所谓趣味性原则就是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如果教材或文章不能使学生们产生兴趣,肯定效果不会好。如何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外语教师的教学艺术,外语教师必须要重视并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原则。

3.循序渐进原则:这一原则最为明显,即,由容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学。束定芳、庄智象也认为,外语教学还须坚持循序渐进性原则。

4.对比性原则:学习外语的学生,时时处处总想在与母语对比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接受外来语言的。但在实行这一原则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避免负迁移,尽可能地努力争取正迁移。

5.重复性原则:所谓温故而知新、熟能生巧口,这几种说法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了不同的语言来说明重复的重要性的,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只有不怕重复,才能学得更好。

6.博杂原则:这一原则强调知识面一定要广,各类体裁的文章都要看,各方面的知识都要学到。

我们在教研室教学研讨中有人就提出了外语教学至少应实行三原则:

1.兴趣性原则:学生如果对外语学习根本无兴趣,那就很难学好外语。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多下功夫,多想办法。

2.实践性原则:(三个75%)包括教学实践活动的广度、密度、深度。从量上来看,教师讲解与学生活动的比例不应大于1∶3;广度,就是指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面要广,量要多,特别不能冷落学习困难的学生。密度,就是教师保证操练的频率较高、节奏较快,避免松散、拖拉。深度,即指学生的活动质量,高质量的学生活动应具有递进性,并且形式多样,内容有趣,以利于学生自学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养成。

3.高频密度的原则:贯彻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的原则,是课堂管理成败的关键。多信息,要求有足够的信息刺激量;高密度,要求学生积极地互相交谈,增加语言实践和信息交流;快节奏,要求思维主动,积极地快速反应。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当然,还有许多学者、专家和外语同行对于外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提出了许多类似的或不用的看法,我们不能轻易地就否定人家。事实上,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我们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原则去指导他们,方才有效。正如一则广告词说的:这里总有一款适合你的,你会满意的。

参考文献:

[1]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78.

[2]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8-40.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2-226.

[4]Richards,J.C.,& Platt,H.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Linguistic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0

[5]Mills,D.Web-Based Technology as a Resource for Form-Focused Language Learning [J].TE SOL Quanterly,2000.

[6]Hickey,Leo.2001.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7]戴炜栋.外语教学法的机遇与挑战:第二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出版社,2007:2.

[8]杨雄琨.对中国高校教育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改革性思考[J].南京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9]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10]王枫林.综合编排教学法的原则与方法[EB/OL].网络杂志Magazine《综合语言知识》教育论文,2005-11-25.

[11]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出版社,1999.

Researches into Teaching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Foreign Languages

CHEN Ru

篇(2)

一、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探讨价值

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总体而言是根据院校学科内容,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专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众多专业性学科领域中,高职院校培育人才局域一定的专业特殊性,而其培育人才获得的专业知识,也同样有部分内容具备着专业的特殊性。在此其中,专业外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借由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研讨总结所得成果,均通过专业术语形式应用于受教者日常工作者,因此,专业外语学习,是确保从业人员行为专业性的重要考量。与此同时,专用外语并非独立存在,其与公共外语的有机结合,才是保证世界性专业交流的手段,因此,专业性人才不能局限于本国内的自行发展,其应通过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学习,实现国际性专业交流,从而提升并革新现有技术,实现专业的长足发展。由此可见,在专业性人才培养的摇篮中,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的新颖与先进,是保证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实现专业良性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故此,探究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对地域性专业发展十分重要,值得各大高职院校重视并研究发展。

二、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现存弊端

1.教育主体关注偏差致事倍功半。当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存在弊端之一,便是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所导致的事倍功半。分析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的应用主体可知,其重点落实于受教群体的有效利用,因此,教育主体应着眼于受教群体的本身。然而,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师填鸭式教学为主,完全不顾及受教群体的吸收程度与理解状态,久而久之,无论是专业外语,亦或是公共外语,受教群体都只是一知半解,别说很好的专业交流,甚至连基本对话都有难度,很难达到专业交流水平。

2.教育方法运用不当致费时低效。相较于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教育方法应用拙劣则是导致受教群体不能良好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的又一大问题。就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方法而言,杂乱无章,缺少系统性是其最大弊端。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分科太细,无法有效实现相互渗透,彼此促进作用,外语语言教学环境建设力度不足,同样无法良好的实现教学引导。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不足,无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外语教学中来,更加不利于受教群体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同时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3.教育兴趣培养不足致成果难结。结合以上两点来看,教育主体关注偏差及教育手法运用不足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将是教育兴趣的培养不足。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只能是负担。然而,目前教育教学模式过渡注重知识的教导,而轻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吸收,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将无法正确面对外语教学,更不可能于教学中收获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内容。

三、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策略

1.科学定位主体促事半功倍。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的过程中,科学定位主体是其教学目的落实的重点所在。就高职院校的教育特殊性,及其专业需求的特殊性,教学主体的定位准确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实现专业知识的渗透与落实。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公共外语知识的了解,决定了其学以致用的程度。

2.时效教育手段促节时高效。保证了教学主体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教学手法将获得巨大的改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先学后教、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将引入课堂。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疑问学习、情景体验等多种方法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认知所学知识,从而更为科学与合理的运用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

3.落实兴趣培养促成果凸显。科学的教学主体认知与全新模式的教学手段落实,将促进教育以学生兴趣培养为优先考量点,落实受教群体的外语兴趣培养,从而实现受教群体应用公共外语会话,采用专业外语学术交流。将兴趣这一老师引入外语教学之中,外语教学不再会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趣味学习方式,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实现兴趣培养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令专业外语不再冰冷,公共外语更为灵动,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生活化、常态化,从而扭转现行外语教学教育弊端。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教学策略的科学落实十分重要,尊重教育主体,科学教育手段,实现兴趣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是保证高职院校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志康.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就业需要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04:42-44.

篇(3)

一、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探讨价值

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总体而言是根据院校学科内容,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专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众多专业性学科领域中,高职院校培育人才局域一定的专业特殊性,而其培育人才获得的专业知识,也同样有部分内容具备着专业的特殊性。在此其中,专业外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借由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研讨总结所得成果,均通过专业术语形式应用于受教者日常工作者,因此,专业外语学习,是确保从业人员行为专业性的重要考量。与此同时,专用外语并非独立存在,其与公共外语的有机结合,才是保证世界性专业交流的手段,因此,专业性人才不能局限于本国内的自行发展,其应通过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学习,实现国际性专业交流,从而提升并革新现有技术,实现专业的长足发展。由此可见,在专业性人才培养的摇篮中,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的新颖与先进,是保证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实现专业良性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故此,探究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对地域性专业发展十分重要,值得各大高职院校重视并研究发展。

二、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现存弊端

1.教育主体关注偏差致事倍功半。当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存在弊端之一,便是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所导致的事倍功半。分析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的应用主体可知,其重点落实于受教群体的有效利用,因此,教育主体应着眼于受教群体的本身。然而,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师填鸭式教学为主,完全不顾及受教群体的吸收程度与理解状态,久而久之,无论是专业外语,亦或是公共外语,受教群体都只是一知半解,别说很好的专业交流,甚至连基本对话都有难度,很难达到专业交流水平。2.教育方法运用不当致费时低效。相较于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教育方法应用拙劣则是导致受教群体不能良好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的又一大问题。就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方法而言,杂乱无章,缺少系统性是其最大弊端。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分科太细,无法有效实现相互渗透,彼此促进作用,外语语言教学环境建设力度不足,同样无法良好的实现教学引导。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不足,无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外语教学中来,更加不利于受教群体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同时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3.教育兴趣培养不足致成果难结。结合以上两点来看,教育主体关注偏差及教育手法运用不足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将是教育兴趣的培养不足。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只能是负担。然而,目前教育教学模式过渡注重知识的教导,而轻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吸收,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将无法正确面对外语教学,更不可能于教学中收获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内容。

三、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策略

1.科学定位主体促事半功倍。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的过程中,科学定位主体是其教学目的落实的重点所在。就高职院校的教育特殊性,及其专业需求的特殊性,教学主体的定位准确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实现专业知识的渗透与落实。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公共外语知识的了解,决定了其学以致用的程度。2.时效教育手段促节时高效。保证了教学主体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教学手法将获得巨大的改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先学后教、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将引入课堂。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疑问学习、情景体验等多种方法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认知所学知识,从而更为科学与合理的运用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3.落实兴趣培养促成果凸显。科学的教学主体认知与全新模式的教学手段落实,将促进教育以学生兴趣培养为优先考量点,落实受教群体的外语兴趣培养,从而实现受教群体应用公共外语会话,采用专业外语学术交流。将兴趣这一老师引入外语教学之中,外语教学不再会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趣味学习方式,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实现兴趣培养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令专业外语不再冰冷,公共外语更为灵动,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生活化、常态化,从而扭转现行外语教学教育弊端。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教学策略的科学落实十分重要,尊重教育主体,科学教育手段,实现兴趣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是保证高职院校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

作者:杨国 单位: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Abstract: The essay is a discussion on research done into current efforts aimed at improving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students in the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t forms a study on the training of proper learning habits and improved learning efficiency, by means of developing students'non-intelligence factors. The result shows marked improvements in students'ability to apply English—a fact reflected by a 25% increase in test results, when compared to those of former students.

Key word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learning efficiency, vocational education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已经成为学生工作与就业的基本需要。笔者根据多年从事高等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经验,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需求,摸索了一套旨在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率的强化时间训练教学模式。这是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尝试。

1. 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蓬勃发展。它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为目的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主要差别在于学校培养目标和被培养对象。

1.1 培养目标

与本科或普通专科相比,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的突出特点是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这种类型的人才恰恰是我国目前需求量最大的人才。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应该注重实用和实效的原则,强调培养语言应用能力。英语教学要扩展其实用性和专业技术性,强调英语语言基本训练和实用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从而达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1.2 学生特点

普通高校的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高专学生生源总体文化水平的下降,突出反映在外语知识的欠缺,外语的应用能力不足,外语学习兴趣不足等方面。笔者就江西一些高职院校机械工程类学生展开就业调查,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的去向主要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外资企业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看不懂产品说明书,听不懂技术人员的指令,传达不准上司的意图,不敢交流等等。这种对语言方面存在的不适应现象,是职业学校的外语教学需要解决的严峻课题: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

职业院校学生较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且大多不具备有效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因此,面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客观现状,为满足学生在外资企业工作的需求的问题,如何提高外语教学水平与质量,向课堂要效益,提高 45分钟教学效率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2. 外语教学效率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规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研究者对教学实效的定义不同,总结起来,主要是围绕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时间等三个基本量进行分析,主要定义为三种,即:

1)以教学时间为条件,确定一定时间内,教学效果与教学消耗之比。张璐(2000:37-38)沿用经济学概念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2)以教学消耗为条件,即在既定的教学消耗下,教学效果与教学时间之比。

3)以教学投入和教学时间为条件,即在既定的教学消耗和教学时间内,实际教学效果与应得教学效果之比。

以上三种教学效率的定义,实质是一致,也就是说,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张庆林、杨东(2002:6-9)把教学效率表述为:

教学效率=(学生学到的知识+学生形成的应用能力+学生养成的良好非智力因素)/(学生投入的学习时间×学生的脑力负担)

从教学效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针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行研究。这就是说,学习效率不仅有智力因素的作用,也有非智力因素的成分。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动机、习惯、方法、情感和意志等。(姚敏,2004 :72 ;金亚芝,2004:60-61)总体来说,职业院校学生的智力因素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比,但职业院校学生的普遍特点是:耐挫折力强、兴趣广泛、好奇心强、重感情等。可见,外语教学可以从打开非智力因素这个缺口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发挥职业学校学生的优势,重点培养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兴趣。提高整体教学效率的最好办法就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差异(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特长),关注学生的学习强项,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确定最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方式,以切实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3. 提高外语教学的具体实践

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3年,但3年级学习主要以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为主,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时间只有2年。随着生源水平的下降,外语仅达到初中的外语水平,按照以前五年制高职高专的要求,外语所学课时应在300-360学时。目前,按照英语每周4课时,每学期16周算,2年共256学时,根据高校的英语(四册)的学习要求,仅学习了2/3,仅掌握了英语学习的基本知识,远远达不到企业对英语的要求。所以采用速成、快节奏的英语强化教学方法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及良好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增加教学内容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即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校期间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和良好学习品质。

3.1 教学方案

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21-02

1.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老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采用了更多新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翻译法、满堂灌的方法等,向以学生为主,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外语学习转变,通过教授学生适当的外语学习策略来促动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以授之以渔替代了过去的授之以鱼,这样有利于学生外语水平的全面提升。大学外语老师对外语的学习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可以使得大学外语的教学效果更好。

2.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

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的某种步骤和方法,使得学习效率高、学习效果好,这就是学习策略。常规的学习策略包括认识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学习者通过分析、概括、做笔记等方式完成学习的任务就是认知策略,学习者在进行分析的时候主动的对计划、评估的过程进行调整就是元认知策略,还有一种比较新颖的学习策略,专家们称之为情感策略,情感策略是指学习者在进行学习的时候,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并对自己的不良情绪进行调控,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我认为在进行外语的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策略就是认知策略,认识策略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大学外语的学习,可以使得大学外语教学的效果更好。

3.学习策略对大学外语教学的意义

老师在进行大学外语教学的时候,要注重研究学习策略,这样不仅可以使得老师本身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还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更好地学习外语的途径与方法,有利于学生外语成绩的提升。在进行大学外语教学的时候,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效率更高的学习策略,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外语的方法,使外语学习中的困难减少。

学生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学习策略,而且非常符合自身特点与实际的学习能力的学习策略,这样有利于学生外语成绩的显著提升。相反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可以促使更合理的学习策略的选择。学生在进行学习策略的选择的时候,要根据自身的学习外语的基础和学习外语的能力来选择,而且选择学习策略的不同,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可以推动外语学习的、科学合理的学习策略。

4.学习策略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面

4.1了解学生

外语老师必须能够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这样才可以使得学习策略的指导有更好的效果。所以,老师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于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有一个及时全面的了解,这样才可以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了解学生的困惑是在什么地方,这样老师才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的策略指导,才有利于解决学生的问题。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这样对于学生进行区别对待,才有利于学生的自身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好外语。例如,学生在进行外语的单词记忆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采用的都是死机硬背的方式,如果老师不及时的和学生沟通交流,就不会发现这一问题,不能做出具体的指导,所以老师要及时的了解学生这一学习方式,及时的做出学习策略的指导,要他们通过多读单词,掌握语感,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外语单词的学习与记忆。

4.2要善于观察和总结

大学外语老师在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要对于学生使用的不同的学习策略进行观察和总结,通过将不同学习策略进行对比,精选出一些比较优质的学习策略推荐给学生。老师精选出的学习策略要有比较高效的学习效率,学习效果更好,而且对于学生的自身特点比较合适,这样才可以使学习策略的作用体现的更加明显。例如在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发现一些阅读能力比较强或者听力比较好的同学更喜欢对不懂的东西进行猜测,他们可以在听力课或者阅读课的时候对于不懂的词语或者句子敢于大胆的猜测,这种学习策略能够使得学生听读的连贯性的技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猜测的策略,教授学生猜测的原则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够顺利的解决听读过程中不懂的句子和词语。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使用猜测的外语学习策略。

4.3在外语教学的不同的阶段学习策略的应用要有所侧重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各个外语学习阶段的不同的薄弱环节,指导学生应用学习策略要侧重不同的点,这样才有利于解决学生的薄弱环节,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外语成绩。例如,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因为其在初中高中都是在老师的要求监督下进行学习,而到了大学是自主的学习,所以学生可能不会很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因此老师要对学生对于元认知的策略进行更多指导性训练,让学生在进行外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这样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好外语,有利于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的长远目标,这样也可以利于学生更快的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

5.总结

外语学习策略能够促使外语教学取的更好的效果,外语教学的过程与经验可以为学生选择更合适的学习策略起到很大的作用。外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特点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不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学习策略,这样不仅能够使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取得很好地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外语水平的显著提升,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外语的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

篇(6)

一、研究内容

外语教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外语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探讨、分析和解释,从而总结出某种教学规律,并构建相应的理论体系。关于外语教学的科学研究,不少学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研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产生了不少研究模式和理论框架。尽管外语教学研究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合理、系统的外语教学研究都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推导结论。传统外语教学的研究重点放在如何教的问题上,侧重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设计等,而对于如何学以及学习主体的特点重视不够。而二语习得研究主要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对学习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与研究,对学习者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以及学习者个人差异进行深层次地研究,研究对象从教学法过渡到学习者。所以,传统的外语教学研究物,而二语习得教学是研究“人”,从人的角度来研究如何学好外语。

二、外语和二语的区别

首先,我们先从概念来看:第一语言(L1):根据不同情况,有时是指本族语,即儿时习得的本族语言;有时指的是日常优先使用的,主要使用的语言。第二语言(L2):是在时间上晚于第一语言习得的语言。其次,在语言掌握程度上通常二语水平要低于一语。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区分:第二语言通常具有官方语言的地位,是参与政治、经济生活必不可少的,但外语不具备这样的地位和功能。因此,英语在中国是属于外语,而不是二语。Stern(1983)对外语与二语进行了的区别,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外语和二语教学。

Stern(1983)认为,第二语言一般指在本国有与母语同等或更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外语一般指在本国之外使用的语言,学习的目的常常是为了阅读有关文献、旅游等。Ellis(1985)认为,第二语言不一定与外语相区别,第二语言习得泛指自然和课堂习得两种。区别第二语言和外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语言和外语在学习环境方面存在差异;第二,两者学习过程的情感因素方面存在着本质区别;第三,两者在语言输入方面存在不同;第四,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所能掌握的语言程度不一样;第五,由于第二语言、外语和母语之间的关系不同,母语知识对另一种语言知识的习得的影响也不一样。由此可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探求人们在掌握母语后是如何习得第二语言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就是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过程。

三、研究方法

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有洞察、归纳、演绎、实证研究、假设检验等。二语习得研究分为理论二语习得研究普遍语法理论(Chomsky 1965)、监察理论(Krashen 1982)、文化适应模式(Schumann)、适应理论(Giles 1982)、功能理论(Givon)、多变语言能力模式(Ellis& Widdowson 1984)等和应用二语习得研究:如何运用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来改进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如何撰写教学语法、设计课堂活动和在课堂环境中提高教学效果,研究课堂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以及第二语言学习学习者的个体差异。Ellis(1986)提出二语习得过程中相互作用的五个因素:情景因素(有意识和无意识);语言输入;学习者个体差异;学习者的加工工程;第二语言输出。二语习得研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它从众多相关学科中吸收滋养,但并非这些学科的简单结合,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范式(包括个案研究法、自然观察法、自我内省法)和定量研究范式(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现在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多数是采用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所以,在研究方法方面二者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四、研究意义和价值

陈坚林教授认为外语教学研究的目的或价值是为了在现有理论和认识的基础上,向人们提供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从而推动现有的理论和知识向前发展。因此,它应具有系统性、客观性、创造性三大特征,同时还具有一条最基本的准则,即实事求是。研究者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科研结果,无论自己的研究结果究竟如何,都应如实地予以反映,决不可臆造或篡改。近年来,随着外语教学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外语教学研究在方法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其主要表现为:外语教学研究愈来愈注重研究的生态化、研究的现场化、研究的综合化及研究的现代化。而二语习得研究的意义在于:二语习得理论关注学习者,使研究英语的视角发生了转换;二语习得研究尊重科学,有助于科学的外语教学观的形成;而且能够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因为二语习得研究是在借鉴语言学、神经学、认知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必将对其他相关学科产生影响。总之,二语习得研究成果有可能为最终揭开人类的语言和认知之谜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从四个角度阐述了外语教学与二语习得研究的区别和联系,得出:二语习得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外语教学,所以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目的应该是结合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外语与第二语言各自许多不同的特点,考虑二语习得相关理论是否符合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是否适合自己学习者的条件。根据中国外语学习者的特点,科学地探索他们学习外语的语言过程、心理过程、教育过程,把握学习的规律,从而寻找最适合的外语教学模式,提高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坚林,《现代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陈坚林,《现代教学外语教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陈坚林、胡加圣,《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篇(7)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06-01

1、MOOCs课程

MOOCs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的简称,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中的“M”代表Massive(大规模);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

2012年,开放教育资源这一领域又开始出现新一轮的,以在线课程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纷纷涌现并获得飞速发展,从Udacity、Coursera到edX、Udemy,它们以免费、高质量的课程内容为卖点,对学习者提供广泛的在线支持,包括课程任务布置、学习评估、师生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甚至可以为顺利完成课程的学生提供学习证书。2012年也因此被称为“MOOC元年”。

2、中国MOOCs的发展

2012年起,上海市教委创建了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首批推出的7门共享课程可供全市30多所高校的学生选修。试行一学期下来,7门共享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2013年9月23日起,北京大学推出首批七门全球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2013年10月,清华大学在中国大陆首次借助美国Edx平台使在线课程成功上线。同月,Edx的最大竞争对手Coursera宣布了与台湾国立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合作关系。正如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所说:这场变革犹如一场海啸,它颠覆传统的教育观念,它同样也能给高等教育带来重大机遇。

3、MOOCs课程的理论价值

3.1创新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

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树立系统思想,突出研究性学习,创新教学模式。MOOCs课程这种“翻转课堂”可以加快从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的转变,让学校教育更多从静态知识传授转为智能教育。

3.2打破传统的教学垄断,有利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MOOCs模式的可贵价值在于:从实质上拆除了大学的围墙,使得大规模并且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使全球各国不同人群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可能。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幕课”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教育革新,更重要的是,它将改革大学教育,重塑高等教育版图,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最终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

3.3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培养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还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4、MOOCs课程的应用价值

4.1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MOOCs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它不仅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效能,也要求教师兼顾学生积极要求参与学习互动的热切要求。借助席卷全球的“幕课”风潮,推动大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做好内涵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才是立足之本。

4.2学生:打破学习方式的时空界限,使学习方式多样化

传统课堂、校园、教室、教师、学生,包括教学的内容、方式等都相对固定,而“幕课”的到来则通过互联网拓展了新的学习场域。这种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强调视频型的在线网络课程,并支持多种学习方式:如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完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4.3促进教学质量的改善及信息化的推广

MOOCs促进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日渐完善,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进程,它是促使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

4.4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混合教学方式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信息时展的需求;“幕课”与课堂研讨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才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5、MOOCs课程与语言教学的有效结合

5.1合理化课堂内容,梳理知识结构,课堂利用效率最大化。

在学时不变的前提下,如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挑战。MOOCs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之外快速掌握更多的知识,有效的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5.2整理课外教学内容,与课堂内容相辅相成,注重学生的实践和运用能力。

为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仅凭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学习就成为关键。MOOCs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大量可供学生学习的信息以及和师生、同学之间进行课外交流互动的空间。

5.3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对于语言教学来说,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巧是需要通过时间积累生成的。在学校的课堂上,需要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有效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在课外的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课外教学成功的关键,MOOCs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学习内容,多种学习方式以及时时互动平台,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之一。

6、结语

语言学习强调的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课题活动的能力。教师是配角,是导演等多种辅助角色,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MOOCs模式+课堂研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之长,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之短,这才是未来高校语言专业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MOOCs课程的出现并不会代替传统课堂,而是传统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是信息时代下高校教育的颠覆性改革。

篇(8)

 

一、对教学法的继承 

后教学法又称后方法。它摆脱了教学法流派中推崇一种或叠加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采取灵活、开放、动态的外语教学思想,吸取教学法中的合理成分,继承并超越了教学法。 

几个世纪以后,全世界各个国家的语言学者和外语教学研究者一直不断地钻研、探所各种教学法,以便提出更加有效的新理论为教学服务,其中外语教育界最有影响力的七大流派有: 

(一)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三)听说法(audiolingualism,audiolingual method) 

(四)情境法(situational method) 

(五)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六)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七)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通过对各教学法优缺的不断学习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发现共同的特点是忽略了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事实上外语教学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教师应该全面分析具体教学环境,把握影响外语学习的种种变量,把教学法和教学实际相结合。 

后教学法在强调学习、分析、综合和创新教学法的理念下,使教学法成为其理论创新的来源,把学习教学法作为自己理论的起点和基绌,并认为教学法是外语教学有益的工具。教师掌握的教学法越多,对外语教学理解就越全面、越深入,就越有可能创新教学法。后教学法鼓励教师建构自己的教学理论,推动基于对当地的语言、社会文化和政治特征正确理解之上的“语境语言教学”。 

据此原则,库马批判教学法,进而提出十个宏观策略(macro-strategies)。一是学习机会最大化,课堂教学是创造和利用学习机会的过程,其中离不开教师的合理参与;二是意图曲解最小化,尽量减少师生之间的意图被曲解的可能性;三是促进协商式交流,鼓励使用目的语的有真实交际意义的师生交流和学生间交流;四是培养学习自主性,指导学生发现掌握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和自我监控能力;五是增强外语语感,不仅注意语言形式结构,还要注意语言的交际价值和社会功能,增进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六是启发式语法教学,提供丰富的语料库并引导帮助学习者逐渐形成内化知识的能力;七是外语输入的语境化,提供语言输入的语篇上下文、交际环境和文化背景;八是语言技能综合化,听、说、读、写技能综合全面发展;九是语言教学的社会性,注意语言知识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的结合;十是提高文化意识,鼓励语言学习者以自己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为基础,积极创设学习机会,参与课堂交际。 

二、对教学法的超越 

后教学法是kumaravadivelu于2001年提出的一个三参量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三个基本参量分别是具体性、实际性、社会性。他提出对待教学法的新思路。其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教学经验理论化。 

他提出教师的教学经验应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是后教学法超越教学法的重要体现。教师经验理论化意味着教师的教学经验应当通过自我实践不断反思,通过教学实践来证实或证伪教学理论,并使之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外语教学经验来源于教师不断的外语教和学的实践经验,对于外语教师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可是又有其自身的缺陷,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具有片面性和非本质性的特点。 

(二)三种身份(教师、学习者、教师教育者)重新定义。 

在“后方法”外语教学的理论框架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理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研究者、实践者和理论构建者的统一。教师应该对教学中各种变量作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筹划方略并依据具体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检验各种教学理论,反思修正自己的信念,接纳新理念,从而不断构建和完善出一整套符合教学实际要求的个性化教学理论。有关学习者,强调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主动地位,认为外语是学会而非教会的。学习者在外语教师帮助下掌握认知、元认知和情感技能,努力培养学生成为那些愿意和能够负责自己外语学习的自主学习者和与他人有效合作的共同学习者。外语学习中与他人协作学习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学习者要协商讨论面临的共同困难,承担搜索和分享学习信息的责任,同时主动把握与合格外语使用者交流的机会。有关教师教育者,传统教师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各种教学法灌输给未来的老师们,并建议他们采用最佳教学模式,同时据此进行训练并评估。而在后教学法中,教师教育者主要作用是帮助教师确立和掌握外语教学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使教师在获取教学技能的同时,开阔自己的视野,创新自己的思维,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使自身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b.macro-strategies for the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er[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2. 

[2]kumaravadivelu,b.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94,(1). 

[3]kumaravadivelu,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 

[4]kumaravadivelu,b.a postmethod perspective on english language[j].teaching world englishes,2003,(22). 

篇(9)

一、对我国外语教学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

自从世界上出现外语教学以来,人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外语学习的目的有不同的认识。这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认识过程。人们的认识水平一方面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受制于与外语教学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人们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真正的交际场合中进行有实际内容、有实际意义的交际。外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这种交际能力。我国外语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外语教育从产生那天起便借用了国外外语教学法,各种教学方法都曾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和交际教学法。

1.翻译法

翻译法,也有称它为语法翻译法,它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母语与所学外语经常并用。1862年成立同文馆一直到解放初期,我国的外语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翻译法。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2.直接法

《韦氏英语大辞典》这样解释:“直接法是教授外语,首先是现代外语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的会话、交谈和阅读来教外语,而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这一定义勾划出直接法有别于语法翻译法的基本特征:直接用外语讲练外语,不用翻译,也不作语法分析。19世纪下半叶,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语言不通也就成为最大的障碍。这种社会需求,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外语应当大普及,不仅学校应普遍开设外语,而且应开办短期见效的各种现代外语训练班。其次,外语教学中,口语应成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原有的翻译法在这种新的社会需求面前显得完全无能为力,于是直接法应运而生了。

3.听说法

听说法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问题的。听说法把听说放在首位,主张先用耳听,后用口说,经过反复口头操练,最终能自动化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即把听到的外语能用口头表达出来。听说法的产生在外语教学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它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促进了外语教学法的发展。

4.交际法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进行教学已成为国外语言教学颇受青睐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就是交际教学法。交际法的根本点是,它所采取的一套方法能促使语言学习者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进行语言活动,这些活动是有目的性有交际意义的,是将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进行交际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技能,还要教他们将这些语言技能灵活地运用到外语交际中去。教学要为用语言进行有效实践创造条件,要把学习手段与其最终目的——即为交际的目的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越来越多的语言教师认识到,外语教学的过程就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过程,学生在交际中不断地掌握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以及异邦文化的特点。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外语教学法的特点与成就

1.翻译法是外语教学的原始方法

翻译法是历史的产物,它的产生是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它培养了大批符合当时社会需要掌握阅读外语能力的人材。随着科学的进步,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翻译法吸取了其他教学法的一些优点,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在以阅读为主的情况下,兼顾听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学形式也变得多样,方法较为灵活,活跃了课堂教学。

2.直接法的基本原理是“幼儿学语”论

从语言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是先有口语而后有文字的。文字符号只是在语言产生很久以后才产生的。口头语言是第一性的,根本的,而书面文字则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直接法便是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来设计外语教学过程和基本教学方法。直接法比较适合于以纯实用为目的的外语训练班。外语专业的初级基础阶段,特别是入门阶段也比较有效。直接法在外语教学法史上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对于语法翻译法是教学史上的一大进步,并成为以后教学法现代改革派的发端。

3.听说法的理论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语言学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同一语言的口语与该种语言的传统语法有些地方是不一致的。在他们看来口语是活的语言,学习语言主要是学习口语。心理学家根据观察、分析动物和人的心理结果,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刺激和反应。在进一步的研究基础上,得出语言教学即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音刺激和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应过程的理论。

在教学中听说法分五步完成,即认知、模仿、重复、变换和选择。第一步,教师发出语言信号,同时借助实物、图片、手势、情景等说明信号所表达的意思。第二步,当学生理解了新的语言材料后,教师批复示范,学生跟着模仿,教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再模仿。第三步,让学生不断重复所学的语言材料,直到能背诵为止。第四步,作变换句子结构练习,选择某些词汇、成语和句型,用来描述特定的场面、情景或某一事件,以培养学生能运用学过的语言材料进行交际实践的能力。

听说法无论是在外语教学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对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它将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用于外语教学中,使外语教学法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因此,听说法在外语教学法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交际法旨在发展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以别于那种纯粹的“语言”能力

篇(10)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能力,努力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1]。外语教学理应在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目前,我国一直不断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经过多轮尝试,高职外语教学终于摆脱复制大学外语教学模式,逐步明确高职外语教学目标是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技能水平。可是,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密切往来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型人才,而跨文化外语教学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解决高职学生人文素养问题的突破口。因此,本文旨在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跨文化外语教学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跨文化外语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与师资培训等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跨文化外语教学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可行性。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参与国际事务,与各国间的交往日益密切。2015年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进出口总值24.58万亿元,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进口10.45万亿元,我国继续保持第一贸易大国地位,民营企业出口保持增长,成为出口的主力军。而我国高职学生就业渠道主要是企业,更确切地说是民营企业,因此,未来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较高要求。首先,我们先明确两个概念,何为人文素养,何为跨文化交际,再来探讨我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一)关于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内涵

1.关于人文素养的内涵关于人文素养的内涵,在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例如,有“综合论”“学问论”和“根本论”等。概括其主要观点:一是“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因素综合而成”;二是“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2]”上述观点其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2.关于跨文化交际我国学者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认为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3]。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多个领域,不同学者对这一概念从不同侧面进行了论述。例如,Bennett、Bennett&Alle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三个层次含义:“超越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能力、善于欣赏其他文化的能力以及能够在一个或多个文化环境中恰当表现的能力。[4]”将“恰当”和“有效”作为评判跨文化交际表现的两个主要标准在跨文化交际学界已得到普遍的认可。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

近些年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得到职业教育专家和教学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如下问题:高职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知程度整体较低;高职学生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水平较弱;高职学生对跨文化的敏感度较低,对不同文化的兼容性和适应性不足;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自觉度较低[5]。另方面,高职生人文素养水平也不容乐观,高职学生存在着人文素养缺失、缺乏良好的人格修养、基础知识十分薄弱、缺乏理想与信念等问题[6]。根据高职教师们的反馈,高职院校缺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和理念,大多数尚未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高职教师缺乏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相关培训。这也是我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整体薄弱的主要原因。

二、跨文化外语教学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无论是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国家贯彻的指导文件中都明确指出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7]。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学习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体验文化内涵,内化个人品质,以求实现“学会做人”,做一个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外语教学所具有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潜力是基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如图1所示。的大方框代表文化,它构成语言和交际的环境,任何语言的使用和交际活动都以文化为基础,同时反映文化。中间的椭圆代表交际,它以语言为主要渠道、文化为环境。内圈的小方框代表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外语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因此外语教学具有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巨大潜力。语言的文化性质具体体现在两方面: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本身蕴含丰富的文化含义;语言使用离不开文化环境。通过这两方面的论述,外语教学就是文化教学的结论更具说服力。由此可见,外语教学在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语言,而且引导学生感悟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敏感度,不断内化自身人文素养。

三、跨文化外语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有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行动教学法和认知教学法等,遵循的教学原则是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是英语学习活动的主体,应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相较于传统外语教学,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有文化讲座、关键事件、文化包、文化群和模拟游戏等方法。教学原则和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可以归纳如下。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

随着世界各国间人们往来日益密切,跨文化外语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一门外语,而且要实现来自世界不同文化的人们有效沟通、消除误解、减少冲突,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是文化传递的载体,文化为语言学习提供背景舞台,只有语言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的双赢。打个比方,跨文化英语教学好比是一枚硬币,而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就像硬币的两面,只有二者合一,才能实现有效的跨文化英语教学。

(二)调动学习者的情感体验

传统外语教学中,尽管在课堂中教师采用情景教学法,努力营造语言情景,但是由于缺少较为真实的语言氛围和恰当的语言输入材料,学生很难体验到跨文化交际所包含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因此,在进行跨文化外语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着重选择具有情景化的语言材料,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多种学习潜能和机制,调动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将情景化与学习者的个人成长紧密联系起来,不断促使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进行反思,最终才能实现学习者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教材编写与师资培训

以上探讨了跨文化外语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跨文化外语教学为语言教学和人文素养培养搭建一座桥梁。那么,为了能够保证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有效开展,这里有必要再谈一谈实现跨文化外语教学的两个重要因素:教材与教师。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不要被教材禁锢思维,要灵活选取教学材料,但是内容丰富、设计合理的跨文化外语教材确实对帮助教师和学习者进行语言和文化教与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教学材料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在涵盖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突出文化特色,做到语言与文化内容的有机结合,增加适合学习者练习的情景任务,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解决跨文化交际情景中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教师是跨文化外语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关系到跨文化外语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不少学者关注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实施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例如,颜静兰撰写的《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口’与‘补漏’》一文中,笔者通过利用研讨会等机会,对高校外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不少外语教师本身跨文化交际能力较薄弱,有不少“缺口”,他们缺漏跨文化交际能力认识,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缺少体验外国文化的机会,缺失跨文化交际知识结构,缺损跨文化交际教学新理念等问题[8]。关于外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普遍问题,只有得到国家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广泛关注,才能实现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和各国间的密切交往,迫切地需要熟练掌握外语又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高技能性技术人才。通过对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现状分析,总结制约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的原因。通过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本质论述,笔者认为,跨文化外语教学可以实现学习者语言习得,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学习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实施跨文化外语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其自身教学原则,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跨文化外语教学人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最后,在跨文化外语教材编写和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深入开展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研究,期待实现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水平的稳步持续提升。

作者:李杉 单位: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A].

[2]赵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述评[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4):55-60.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

[4]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67.

[5]孙嫘.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6(4):98-101.

篇(11)

[作者简介]李文艳(1962- ),女,吉林白城人,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及ESP教学。(吉林 白城 137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探索英语教学在医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项目编号:GZGZ7611-264)和2012年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探索医学高职院校英语护理人才模式的培养”(项目编号:GH11412)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82-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健康,追求幸福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特别是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大门,经济全球化、知识一体化进程正在加速,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医学科学知识,健康长寿秘诀和医疗保健理念必然要传入我国,同时我国几千年积累的中医中药研究成果也要传入了国外,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成为中西方医学知识传递的瓶颈和桥梁纽带,要求我们的医护工作者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更好地进行中西方医学知识的交流,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

一、目前我国医护人员掌握外语现状

我国医护人员组成比较复杂,文化程度不同,学历层次差别很大,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更是参差不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医院和医疗保健机构对医护人员的外语水平要求也不尽相同。为了有效提高我国医护人员的外语水平,达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目的,有必要对我国现有医护工作者的外语水平和实际工作过程中对外语的要求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查找原因,探索出提高广大医护工作者外语水平的有效方法。

1.医护人员的外语基础普遍薄弱。尽管我国的外语教学已经从娃娃抓起,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就开始学习,但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人没有把外语当成一种交流工具去掌握,而是当成考试手段来学习。死记硬背单词,机械套用语法,考前滚瓜烂熟,考后一干二净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医护领域专业性强,所涉及的单词和术语更是枯燥乏味,虽然大部分医护工作者都是中专、大专、本科毕业生,学习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外语,但外语水平较低,词汇量掌握有限、发音不准成为涉外医疗交流和对外护理服务的主要障碍。

2.医护人员外语听、说能力差。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只有遇到国外同行以及外国患者才需要使用外语进行沟通,而我国地域辽阔,改革开放的南方地区和相对保守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接触外国人的机会差异较大,使用外语的语言环境也明显不同。一些中小城市医院和乡镇医院等医疗服务机构,很少遇到外国患者,更不要说接触到外国同行了,所以长时间没有使用外语交流的机会,这些医护人员的听、说能力逐渐下降。毕业几年以后,就很难用恰当的词汇和正确的语法进行表达。加之本身语言基础知识欠缺,外语功底不深,词汇贫乏,语法错误,当有机会参加一些国际学术会议时,就无法听懂和了解会议内容,无法与外国同行、外商等交流,也就无法掌握和运用先进优质的国外医疗资源。遇到外国患者容易出现沟通障碍,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工作。

3.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差。由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国外同行进行医疗合作机会有限,平时工作中遇到外国患者来院治疗的情况又少,我国大部分医护人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医院的医护人员学习外语的动机不明确,集中表现为对外语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外语多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只有晋职晋级时才突击学习一段时间,等职称评定一过又把外语放到一边。甚至有很多医护人员抱着侥幸的心理,觉得平时遇到外国人的机会很小,等遇到时候再说,导致其英语学习态度消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医职院校加强学生外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医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医疗工作者,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医疗护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医疗交往越来越频繁,涉外护理工作也逐步走向常态化,急需一批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医学护理人才。因此,加强医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我国医护人员外语应用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1.实现与世界医疗卫生同行的直接交往。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知识一体化的信息社会,语言成为这个时代最核心的沟通工具,通过外语学习,准确掌握国际通用语言,才可能将我国几千年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和所取得的优秀医学科研成果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为世界各国医疗卫生同行们所共享。只有他们了解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医疗水平和丰硕的医疗成果,听到来自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声音,才能使我国传统医学体系走向世界,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2.便于掌握国外先进医疗设备和药品的使用方法。随着医疗高新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国外先进医疗设备和成熟的护理方法引入我国,大、中型医院和医疗机构在临床上使用国外医疗器械和药品相当普遍。然而,伴随着国外医疗器械和专用药品的大量引进,熟练掌握和准确应用这些大型医疗设备和医药产品就成为我国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而这些医疗设备和医药产品的专业而复杂的使用说明书一般都是用外文书写的。因此,如何准确无误地理解和使用,要求我国医务工作者具有非常精通的专业外语水平,才能正解理解和准确把握器械设备和药品的使用说明、性能,从而合理应用并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3.及时获取国外最新的医学信息动态。医疗护理专业知识是不分国界的,医疗护理技术研究成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国外许多医疗创新技术和前沿科研课题、先进成果大多都是用英语等主要语言报道的,我国医护工作者要想洞察医学科技前沿的发展动态,及时了解国外最新的医学发展情况,掌握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就得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和外语运用的能力,通过国际医护专业的书刊、杂志、报纸以及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和方式迅速获取国外最新医学进展,并将这些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我国医护工作的实践中,以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素质,促进我国医院整体医护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医职院校医护人员外语水平的策略

涉外医护专业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一种或几种语言的同时,将语言工具与医护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外语工具了解、吸收和掌握国外先进的医学科学知识,传递、推广我国传统医学精髓,真正融入世界医学大家庭中去。学生通过对专业外语的学习,能够掌握大量的医学专业词汇,能够准确阅读和理解外文医学期刊、药品说明书以及外文病历等医院日常业务所涉及的外文资料。根据这一目标,我们在涉外医疗护理专业学生外语教学中做了大胆的尝试,将外语学习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加强临床外语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外语水平和临床应用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1.改革传统医护专业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合理的教学大纲、优质的教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完成学生培养的重要手段,涉外医护专业外语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出能够准确运用外语完成涉外医护工作的专门性人才。改革的具体内容必须从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入手。英语作为涉外医护专业的必备学科,教学大纲的制定必须突出专业特点,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有机衔接并合理区分,以提高医护涉外工作能力为专业外语培养的目标,完成涉外医护人员的培养。教材需要根据目前在校大学生外语水平和社会需求的现状合理选择,注重实用性和可教性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教材为主要参考,又不能唯教材而教,应加强医护专业实用内容的补充和训练,使学生能够真正学习和掌握医护专业相关外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内容的手段,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工具,改变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引进国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开放的涉外医护人才培养之路。

2.加大外语教学力度,强化基础外语教学。学习外语不仅是学习语言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语言获得相应的技能,熟练地将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专业工作实践中。涉外医护专业外语教学应该首先夯实基础外语教学,学生入学后要从字、词、句等基础内容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涉外医护外语学习的关键是扩充专业词汇量。医护专业外语的特点是专业词汇不仅量大,且词句的构造复杂,与日常用语差别较大,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不容易掌握。因此,在涉外医护外语教学过程中必须探索专业外语的学习规律,把枯燥、难记的专业词汇汇总起来,通过讲解词根、词缀、词意培养学生猜词、造词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营造专业氛围,寓教于乐;通过医护记录的书写训练,使学生学会规范的专业英语表达,提高学生医护外语的综合能力,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优势。在医院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有些语言表达是固定而专业的,医护之间、医患之间和护患之间的对话是医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是医职院校在教学中应重点强调的。只有基础英语口语能力而没有专业英语口语的强化,并不能完成临床工作语言应用的重要任务。

3.以临床工作为核心,突出医护专业外语教学特色。通过一门或多门外语语言的学习,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培养既精通外语又熟悉自己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的根本目标。当人们用外语从事某一专业时,使用的是专业外语而不是日常生活外语。只有通过这种“专业语言”,人们才能在所属领域沟通交流。例如,护理(涉外方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出路很多,可以在大城市的涉外医院或一些涉外病房中工作,也可以通过产学结合途径到国外医院进修或工作,但前提之一是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外语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以医护人员的临床工作为核心,强化涉外医护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医护外语专业教学应当是基础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升华,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有效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密切配合出国培训展开教学,以国外医护市场需求为方向,科学、合理地进行外语教学与改革。

[参考文献]

[1]段国升.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外语水平[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4).

[2]洪江,卢君明.二十一世纪医生的素质与医学专业英语教学[J].医学教育,2003(2).

[3]李婕.浅论中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J].广西教育,2009(7).

[4]王守仁.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