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土建中级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5:0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土建中级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土建中级论文

篇(1)

图书馆为资源中心以及公关活动场所,在城市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信息时展产生的挑战,需要在根本上做好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保证每个节点均可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认同度。其中,中庭空间作为读者集中使用的场地,其设计是否合理,将会在根本上决定着读者对图书馆的看法与态度,因此中庭空间一直都是图书馆设计要点。

1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分析

中庭空间一般为整个建筑的中心位置,是建筑内部所有走廊过道的交通枢纽,决定着整个建筑内部的交通性能。设计时,需要基于内部空间流动性、丰富性等要求进行分析。并且基于图书馆功能的特殊性,中庭空间可为读者提供心理过渡空间,作为行为转换场所存在,便于读者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行为方式,可以更舒适的使用并享受图书馆。现在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在建设与运营上也将要面临更大的挑战。作为图书馆要点,中庭空间的设计需要在基础功能前提下,结合不同人群特征与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最大程度上来反映出图书馆环境的特点,提高自身的可识别性,既可以成为地标性建筑,同时又可以突出人文特点[1]。

2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特点

2.1宽敞性

中庭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穿插在建筑内部,创造出一个宽敞的空间,无论是从内部任何位置望去均可以给人带来开阔感觉。为提高空间的层次感,以及交通的顺畅性,经常会选择桥、廊、平台等形式对不同空间进行连接,根据需求营造出重叠、贯通等形式,视觉上具有更强烈的穿透与开阔感。中庭空间的存在,可以为人们提供连续、共享大空间,使得人们在精神上感觉更为放松和自由,不但可以同时容纳更多人员活动,且从视线上可以看到很远。

2.2流动性

中庭空间还具有流动性特点,可以通过梯道实现不同空间的不断延伸与交叉,引导人们在建筑内不断前进,在有限的空间内达到无限效果。多个空间间相互渗透、延伸、过渡,即实现了中庭空间的流动性,提高人们行为活动的自由性与流畅性,空间变化更为丰富,空间组合方式也更为复杂。具体可以体现在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两个方面,其中水平流动即在空间水平方向利用渗透、引导、联系、分隔等方法创造出多层次空间,使得水平空间得到有效扩展[2];垂直流动则主要体现在层与层间贯通,利用连续的序列变化产生竖向流动,并借助水平流动逐渐向上发展,形成有效的垂直流动空间。

2.3复合性

中庭空间可根据实际需求,与功能不同、类型不同以及时期不同的建筑有效结合在一起,体现过渡空间的复合性。基于图书馆功能需求,通过设计使得人们可在中庭空间内进行阅读、休息、交流以及咨询等多项功能,且因为中庭空间未设置任何边界,人们的行为更为自由,人与人间的交流也更为紧密。另外,还可以通过中庭空间实现新老建筑结合的桥梁,综合利用传统与新兴专业技术,对传统建筑功能进行丰富化设计与更新。

3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要点

3.1整体化设计

(1)形式设计。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时经常会选择应用几何形状,对基本几何体量进行切割和增减。基于简单几何形状,添加多种有机形态变形后不规则形状,使得空间形式更为多样化,例如最基本的直线、曲线、斜线等灵活应用,提高空间设计的趣味性。实际需求中庭空间所处位置不同,对应的设计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在选择设计形式时,需要确定空间多元化发展趋势,以满足使用者功能追求为核心,如垂直式可以确保最多量阳光在顶面天窗或侧面幕墙射入,满足光照要求。空间形式处理简单,读者可以快速准确的确定自己位置,实现中庭空间核心空间作用。(2)交流组织。水平交通为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要点,中庭空间不仅可以作为休息场所,还可以实现自然过渡,具有较高的空间文化性。天桥主要用于调节水平与垂直交通问题,有效缩短直线距离,且对空间进行分隔与联系,提高内部空间丰富度,还可以对空间比例尺寸进行调整。廊道最大的特点的是通风和采光,与中庭空间有着密切联系,读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围绕其座。

3.2人性化设计

(1)空间模式设计。空间秩序多样化设计,可以使得图书馆中庭空间组织模式更为丰富,提高内部空间趣味性,保证读者在长时间阅读后可以在室内通过视觉来体会到一定乐趣,使得整个中庭设计更具人性化特点。设计时可以根据功能、类型以及时期等元素对不同建筑进行有效结合,构造出阅读、交流、休息等功能区域,不设置明确的界限,不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使得读者可以体会到更高的自由度。(2)情感体验设计。图书馆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点,在对中庭空间进行设计时,需要确定人性化设计的核心目标。不仅要满足读者生理需求,还需要满足人心理需求,在保证空间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空间设计品质。例如通过不规则空间形式向人们提供自然、流畅空间感觉;开敞空间给人自由、流动感觉;高挺空间为人打来崇高、神圣感觉。通过不同空间尺度来向人们传达相应的精神感受,直接影响到读者思想,同时搭配相应家具,全方面满足人们需求。

3.3生态化设计

中庭空间生态化设计,需要尊重自然环境,以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来代替传统能源,达到节能降耗以及环保的目的。例如设计太阳能中庭,并在室内搭配景观元素,太阳光直射到室内树木上,建筑内外交互性更强,且建筑间阴凉走到与室外空间还具有休息区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人工照明,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与自然环境的交互,有效缓解了图书馆过于严肃的气氛。另外,还需要提高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的灵活性,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新型材料与技术的应用,对中庭空间意境进行有目的的打造,使得读者可以从心理上得到满足。

4结束语

将图书馆中庭空间作为对象进行分析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充分利用各项新型技术与材料,在保证基础功能的同时,可以满足读者生理与心理需求。

作者:杨静 单位:中山市第二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篇(2)

Abstract: China possesses the national condition of vast territory and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 The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is the important work before project construction, the guidance for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an important link in project construction. Its status and importance has drawn increasingly attention!

Keywords: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analysis; suggest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在于解决和处理建设工程中与岩土介质有关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和其质量的可靠性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视。将岩土勘察中常见的问题加以归纳,分析。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对提高勘察技术水平、保证勘察成果质量、减少勘察过程中的错误不无裨益。

二、当前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

1.勘察依据不充分,目的不明确

建筑工程的设计意图必须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合理布置设计工作量,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明确规定详勘时应“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和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但目前市场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导致有些工程在无设计要求和建筑物荷载等状况下,勘察单位仅凭业主的陈述,按其要求勘察,导致勘察报告深度和广度不符合要求。如某汽车制造的厂房,设备荷载很大,天然地基承载力远远不够,需用桩基,但造成勘探孔深度不够,桩基设计参数无从谈起,最终导致补勘。所以施工前一定要弄清勘察设计要求和目的,尤其是一些特殊要求,如电阻率测量、基坑支护、地下水渗透性等,才能在广度和深度上满足设计要求。

2.勘察工作取样分布不合理

第一手资料质量下降对野外及室内测试分析所收集的分散、零乱的原始资料必须经过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以便于设计人员结合场地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是岩土工程勘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是当前该环节存在的大量问题:

(1)对统计概念与理论不明确。在岩土参数的统计与分析中,对异常值不加分析剔除,一律参与统计分析,导致分析误差过大,标准差、变异系数过大,得出场地分忻不合理、不正确的结论。

(2)对岩土参数的取值不理解。对岩土参数的标准值理解片面,不论什么岩土参数均提供标准值。对于工程特性指标(例如标准贯入锤击数、原位测试所得土的强度指标和室内测试土的强度指标等)必须提供标准值、基本值或特征值,士的一般性物理指标统计其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就可满足要求。

3.岩土参数选择不够准确

由于岩土的不均匀性和各项异性,试样采取、运输、加工扰动等因素的不确定性、试验仪器和操作方法的差异性及试验人员自身的素质问题,测试结果失真难以避免。所以,加强土工试验问题和试验成果的综合分析必不可少。可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勘察单位不仅没有自己的试验室,而且勘查技术人员对实验原理不清楚、对试验成果根本不进行分析评价,仅仅作为附表附在勘察报告后,甚至勘察报告所提供的有关参数与试验成果南辕北撤。常见的问题有:

(1)在提供岩土性状参数时一概以平均值蔽之;

(2)原位测试结果与土工试验成果确定的岩土性状、状态强度相悖的现象时有出现而不究其原因;

(3)参数统计时对相关参数与样本往往不一致;

(4)根据岩土参数确定的地基土强度往往与推荐的结果不符;

(5)提出地基承载力指标时不了解允许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的内涵;不明白承载力的基本值、承载力的标准值、承载力的设计值和承载力的特征值几个概念的本质区别。

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的深度不够

(1)地下水的分析评价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是地基基础设计和基坑设计施工十分重要的依据,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对基础影响极大。

勘察单位对地下水的类型分析含糊,对多层地下水没有严格不分层观测地下水位,往往以混合水位代替,水样的分析数量不足,水质分析报告中不注明地下水位的类型、腐蚀性评价不考虑环境类型和地层渗透性影响;对近年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历史最高水位、最低水位更是避而不谈。对需要施工降水或隔渗工程不进行水文试验。

(2)地震效应评价

勘察中常见的是对高层建筑的剪切波速测试数量不足,对场地覆盖层厚度的把握不准,甚至于没有三个勘探点就进行液化判定或按错误分层进行液化评价,液化判别时的地下水位深度不考虑设计基准期内的年平均最高水位或近期内最高水位而采用勘察期间的平均地下水位等。

5.勘察报告欠缺

勘察报告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很多勘察报告往往不问具体工程条件,不具体研究分析,又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多的是一般化、老一套,设计施工真正需要的内容不全或不准。而不需要的内容却洋洋大观。近年来,勘察报告有越写越长的趋势,实际上其中很多内容是重复或者不需要的。

三、完善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作的几点建议

1.确定勘察依据在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程中,就要首先制定好合理的勘察纲要。岩土工程勘察纲要是指导岩土工程勘察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勘察工作顺利完成的保证。应加强勘察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及早推行岩土工程监理体制;加强对勘探合同、勘察纲要的审查和管理。防止越级或盲目勘察,加强对勘察报告的审查,对勘察报告中的工作量、勘探质量、资料数据分析及其结论建议逐一进行审查,特别是对基础选型论证,场地稳定性评价及施工建议等内容进行重点把关。防止勘察报告中重视描述,缺乏深入分析的现象发生。从而确保勘察市场的健康发展。其次要合理确定场地地层工程地质性质。如:地层工程地质性质好、埋藏浅且厚度大的地区勘探孔深度可适当减小,勘探间距可适当放宽;而地层工程地质性质差的地区勘探孔深度较深,勘探间距应加密。第三是野外地层的划分应尽量详细。按颜色、状态、湿度甚至钻进难易程度、岩心采取率等不同指标详细划分,为室内资料整理提供最详实的编录地质资料;对多钻机共同作业情况,应首先集中技术人员勘探一二个钻孔,统一编录形式,避免各行其是,尽而造成野外资料分层、定性、描述等难以统一,给资料整理带来困难。

2.合理整理与编录资料勘察资料的整理应有现场技术人员的参加。很多勘察单位由于勘察分工比较详细,现场技术人员回来后将现场编录和原始班报表交给报告编写人员就不管了,这样容易造成两者之间的脱节。对原始编录资料、室内化验结果及现场测试、现场拍照等逐一比对,出现异常和矛盾时应认真查明原因,确保资料准确无误。按勘察技术要求,依据各类规范和当地的通常格式做好各类资料的整理工作,各资料整理成果除整理者自检外,尚应有他人再进行校对检查,做到无一纰漏。根据整理出的成果资料,写出勘察报告。由于各勘察场地的岩土特征、拟建建筑物、勘察要求等千差万别,因此勘察报告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变,勘察报告应注意重点突出,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勘察报告中应特别重视场地的稳定性评价、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的评价以及场地地下水的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中的地震评价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尤其是高层建筑和大规模的建筑场地。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是相辅相成的,与地基基础的选择一起应综合考虑、综合评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合理选择勘察测试手段和方法不同的勘探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和适宜性,对勘探装备、勘探手段、取样方法的适宜性和合理性要充分了解。现在有不少勘察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大量地布置静探孔,甚至于全静探。在沿海地区的湖沼相和海相冲沉积平原中多分布有淤泥、淤泥质软土、填土,地下水位埋藏较浅,静力触探在这种场地条件下应用效果较好,既能帮助准确分层,又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地基土的强度性质;而在一些山前冲洪积地层中,由于地层土一般颗粒较粗,地下水位埋藏较深,不适宜静探,甚至在河床河漫滩相的沉积地层中,静探的测试结果也不能准确反映地层的实际情况,一般得出的强度变形指标偏高,所以应用时要适当考虑。标准贯人试验适用于砂土、粉土和一般粘性土,而不适用于碎石土,淤泥、淤泥质软土中也要酌情使用,因为软土的灵敏度高,钻孔时存在扰动影响,同时标贯击数的精确度对评判地基土的强度性质影响也较大。所以勘察施工中,应当针对地基土的性质,用适宜的测试手段和方法对其进行勘探,以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

四、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是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勘察工作的准确详实与否,决定了工程建设的投资效率。但是与这一课题有关的许多问题目前解决得还不太完美,科学研究尚薄弱,科学性及方法性的文献也比较少,而且由于有效的技术手段、仪器和设备不足,故在工程勘察中先进方法也运用得很少。所以,在工程地质学面前存在着大量道路工程勘察方面的问题,仍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去解决。

篇(3)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的建筑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环节,土木建筑施工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尽管如此,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中,有些项目对于土木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仍然不够重视,使得土建施工中存在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影响着整个建筑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1.土木建筑施工的进度控制

1.1进度控制问题

我国的土建工程施工存在着总包与分包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对进度控制有着不能统一要求的问题。建筑产品是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对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计算与规划,但是在进行分包的过程中由于分包项目比较单一,往往会对施工进度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整体的土建施工不能按照总体的工程项目预定时间交付使用,严重影响土建工程的投资效益,增加工程施工的管理费用,从而增加了工程施工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工程按时投产所带来的效益。

1.2对策措施

建设工程进度的控制,不仅能够确保工程建设项目按预定的时间交付使用,及时发挥投资效益,而且有益于维持国家良好的经济秩序。建设工程进度控制的重点是要建立起实际有效的进度计划,而进度计划必须对所以的施工项目都做出明确的规定,而对于施工的分包单位也必须签订进度合同,对延误工期做出硬性的赔偿控制。另外,在招投标的时期就要对工程施工进度问题做出明确地规定,以保证从施工源头就对进度控制做出要求。同时,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包括相应的软件、局域网、可联网以及数据处理设备),在进度控制中的应用。虽然信息技术对进度控制而言只是一种管理手段,但它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进度信息处理的效率、有利于提高进度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促进进度信息的交流和项目各参与方的协同工作。

2.土木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2.1安全问题

由于当代的土木建筑工程的规模都相对较大,施工现场所涉及到的人员和机械材料等较为复杂,存在的安全隐患也就相对较多。其中,安全管理主要是对施工技术的安全和施工现场所有人员的安全进行控制管理。在目前的土木建筑施工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技术是否安全可靠、脚手架的搭设和应用是否正确合理、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以及高危作业中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等方面。安全是建筑施工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若施工现场出现了安全事故等问题,不但会极大的影响土建工程的施工进度,甚至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的严重损失。

2.2对策措施

就目前的土木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来看,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施工现场的硬件问题。首先,在施工设备机具中,要改进加装安全设置或更换先进的机械设备,使土建施工中所应用到的所有机械,尤其是专用施工机具,都能够满足安全性能的需求。其次,在脚手架的搭设中,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要求的连接方式进行搭设,严禁施工人员私自乱搭脚手架或擅自改变脚手架的搭设方法,以确保脚手架的稳定安全。在利用脚手架进行施工时,严禁施工人员在脚手架上打闹嬉戏,或做出其他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动作,以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再次,在施工人员的防护用品中,要加大安全设计的力度,尤其是在高空作业中,对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用品要保证既能满足安全保护的需求,也能满足方便施工作业的需求。最后,要从整体的角度做好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求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都佩戴相应的安全帽,定期清理作业现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3.土木建筑施工中的项目管理

3.1管理问题

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土木建筑施工中出现问题最多的一方面这是由于土木建筑施工管理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若不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制度和方案,很难对每个点都做到有效管理。当前土建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建设方与承建方的合同不够完善规范,违约现象严重,合同制定和管理的人员没有很强的法律意识,增大了企业合同管理的风险;施工监理市场混乱,施工中的监理人员素质较低,且专业性不强,不能很好对土建施工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使得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3.2对策措施

首先,强化施工企业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只有建立起质量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程的质量,同时要将提高工程质量意识贯彻到整个企业,使其成为全体工程人员的自觉行为。其次,把好原材料质量关。从源头抓起,采购的钢材、木材、砂及其他重要原材料要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再次,严控施工检验程序。在施工过程中,质检员要严格按照施工程序,逐个逐项检查,有质量标准依据的要根据标准核对,能够实际测量的要实际测量。只有这样,才能全力保障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另外,要完善建设合同管理体制,规范建设工程市场秩序。增强施工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合同的签订、审查、授权、公证、监督的程序来执行,进而提高合同的管理水平。最后,完善建筑工程监理制度,充分发挥监理的积极作用。提高工程监理人员的素质。借鉴发达国家提高工程监理人员素质上的先进经验,对监理工程师的认定。扩大监理人员的监理范围。将监理法范围扩大到工程项目设计、生产设备招标、工程进度和质量控制等重要环节。规范监理市场。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费用标准,提高工程监理的积极性,促进监理市场的良性发展。

4.结语

土木建筑施工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建设施工,其施工中对各项内容的管控对于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建设优质的建筑物;政府的监管部门也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维护建筑业的市场秩序,促进建筑业的良性竞争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1)水文气象条件。

场址地处秦岭南麓,秦巴山区。该地四季分明,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1.7℃,极端最高气温37.3℃,极端最低气温-15.0℃。年平均降雨量621mm,集中在7,8,9三个月,日最大降水量181mm,年平均蒸发量493.8mm。地下水以孔隙潜水为主,局部为基岩裂隙水和上层滞水。主要含水层为粉质粘土层和强风化基岩层,粉质粘土层渗透系数0.02m/d,强风化基岩层渗透系数0.02m/d~0.06m/d。

2)构造地质。

该地区内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以差异性升降运动为主,有多条活动断裂并发育有大量的滑坡。近场区内发育了规模不等的11条断裂,其中1条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活动断层,8条为早中更新世断裂,2条为前第四纪断裂。场区内无断裂构造,地壳基本稳定,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为抗震一般地段。

3)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地层分4层,自上而下依次为:①填土层(Qml4):层厚0.20m~1.60m。土质不均匀,以粉土为主,含姜结石颗粒及植物根系等,稍湿,稍密。②粉质粘土层(Qdl+pl4):厚度0.60m~27.40m,依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土质较均匀,局部裂隙较发育,分布有粉土薄层,见白色钙质条纹,含钙质结核,可塑~硬塑,中等压缩性。具湿陷性,湿陷等级为Ⅰ级非自重。③强风化基岩层(N2):厚度2.30m~5.40m,依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出露部位产状为65°/SE∠10°。半成岩,砖红色,以砂质泥岩为主,表层含少量钙质结核,分布有砂岩薄层。矿物成分以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长石等为主,泥钙质胶结,岩体呈巨厚层状结构,岩石呈碎屑结构,块状构造,微裂隙及风化裂隙较发育,遇水易软化,致密。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④中风化基岩层(N2):厚度2.80m~43.70m(未穿透),依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矿物成分及岩石结构同③层。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

1.2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

长期以来粗粒料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一直是全球性的难题。粗粒料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世界各国高土石坝工程的兴建,粗粒料被广泛应用,随着我国大型工程的广泛兴建,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粗粒料特性问题,由于粗粒料具有物质组成的不均一性、颗粒破碎性、剪胀性、湿化性以及较强渗透性等诸多工程特性,加之岩土体中裂隙杂乱分布,使得各种大型粗粒料填筑工程显得异常困难。拟建场地位于强风化岩层出露区,根据“填挖平衡、就地取材”的原则,填筑材料必然要采用挖方区粉质粘土与强、中风化岩组成的粗粒料。虽然各相关行业都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尚处于初期阶段,并不十分成熟,在民航领域还没有专门研究。而且机场粗粒料高填方与土石坝工程仍有很大的区别,有些经验也不适用。另外粗粒料造成的破坏是长期的、反复的和潜在的,而机场的建设周期又比较短,拟建机场工程填挖方高度均比较大,所以对于该工程而言,可能会遇到如下问题:1)粗粒料的工程特性;2)机场高填方地基的稳定与变形(沉降与差异沉降);3)高填方和深挖方边坡的稳定性;4)填挖交界面的处治。

1.3对存在岩土工程问题的分析

1.3.1粗粒料的工程特性

工程填筑材料采用挖方区粉质粘土与强、中风化泥岩组成的粗粒料,其工程特性决定了存在如下岩土工程问题:

1)粗粒料的级配。

由于粗细颗粒的不均一性,在填筑体粗粒料中,泥岩、砂岩的大颗粒作骨架时,细料粉质粘土充填孔隙,充填愈好,土体密度愈大,其抗剪强度愈高,沉陷变形愈小;反之,则沉陷变形大,不利于岩土体工程的稳定性。泥岩作为填料时,破碎粒径指标、填充粉质粘土的粘度特征、粘粒含量、粗细粒的比例关系等对高填方工程至关重要,应进行重点研究。

2)泥岩的遇水软化和崩解。

该工程粗粒料主要由泥岩组成,泥岩在一定的应力状态下浸水后,由于颗粒间被水以及颗粒矿物浸水软化,颗粒发生相互滑移、破碎和重新排列,导致岩体软化;当水贯入泥岩的孔隙、裂隙中时,细小岩粒的吸附水膜便会增厚,部分胶结物会被软化或溶解,从而引起岩石颗粒的崩裂解体,产生岩土体变形失稳,使得控制地表沉降以及高填方边坡稳定性显得异常困难,因此研究泥岩遇水软化和崩解性对本工程的建设尤为重要。

3)粗粒料的蠕变特性。

粗粒料大多采用人工爆破等方法开采出来,往往存在很多微裂隙,加之棱角尖锐、填筑高,在高围压条件下产生蠕变,岩土体会沿着破裂面破碎,宏观上表现为开裂、折断或整块断裂等形式的颗粒破碎,从而引起高填方沉降变形以及边坡失稳等一系列岩土工程问题。

4)粗粒料的强渗透性。

粗粒料具有强渗透性,降水能较快的入渗填筑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高填方破坏失稳的进程。因此应研究粗粒料的渗透特性,为坡面、道面的防水和排水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5)粗粒料的施工工艺。

如何控制粗粒料填筑施工质量,如何确定其施工参数及采用哪种方法和控制指标对填筑体质量进行检测也是该工程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1.3.2高填方变形

沉降变形是高填方工程中普遍存在,又没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由于拟建机场工程填方高(预计最高达45m)、荷载大且填料具备颗粒破碎性、剪胀性、遇水软化崩解、蠕变、强渗水性等诸多工程特性,地面沉降控制难度极大。如何去监测,如何埋传感器,在哪些位置埋设能够有效的监测,采取哪些措施既能经济有效、又能降低总沉降量和工后沉降量,是本机场工程建设的另一核心技术难题。

1.3.3高边坡的稳定性

高填挖边坡稳定性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包括挖方区、填方区两部分。对于挖方边坡,由于场地地形复杂,自然坡度陡,高差大,开挖卸荷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加之岩土体强风化、胶结程度低、节理裂隙发育等特性,一旦降水沿裂隙入渗,极易导致边坡滑动破坏,因此,需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填方边坡,由于本身填筑高,同时粗粒料具有颗粒不均一性、泥岩遇水软化、蠕变、强渗透性等工程特性,在外界诱发因素(降水、地震、施工振动等)的作用下,极可能引发失稳等岩土工程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采用不同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探索粗粒料工程特性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确定合理的填筑体边坡坡比。同时,拟建场区位于地震高发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考虑到该工程的重要性需提高1度设防,即按9度考虑。因此,需高度重视地震工况下边坡的稳定性。

1.3.4填挖交界面的处治

受地形地貌的限制,该机场建设中存在多处填挖方交界面,不可避免的面临填挖交界的处治问题。从总体上看,填挖交界处具有材料或结构的不一致性,在纵向上刚度出现差异,加之原地层是倾斜的,一旦工程处治不当,极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填挖交界处发生偏移,甚至滑动破坏,对于填挖交界的有效处治问题是该机场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又一个难题。

2岩土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2.1解决方案

由于该项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的复杂性,仅靠室内试验参数进行数值计算及分析是不能满足要求的,通过现场试验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案,结合实际工程,采用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原位监测、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对该机场工程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2.2试验研究的技术路线

该处理方案的技术路线概括为:首先开展文献调研,收集资料,对研究现状、类似实例进行调查分析,寻求突破点进行初步研究;其次对粗粒料高填方工程技术方案进行初步论证,确定粗粒料高填方工程试验研究方案;再次进行粗粒料的工程特性试验及高填方稳定性理论分析,根据分析展开现场试验段研究,包括现场的模型试验、检测及监测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粗粒料工程特性的分析方法与处理对策,提出与粗粒料工程特性相适应的高填方问题的处理对策,通过高填方变形监测,对地基的稳定性做出准确评价,同时提出控制高填方沉降变形的工程措施,预测高填方的工后剩余沉降量,对研究结果进行初步总结,得出初步结论,进行粗粒料加筋处理与土方设计,待土方工程结束后对全场重要部位进行变形监测,并对试验段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同理论分析及数值计算进行比较,验证所提出的分析方法与工程处理对策方法,必要时予以修正;最后编写试验研究总结报告。

篇(5)

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设一门能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体制结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三个部分。

体制结构目标主要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目标和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微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及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规则较为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顺利实现、政府职能得到完善等。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经济增长方式等)和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及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

2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2.1经济学被边缘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萎缩

在中国经济学被边缘化,甚至已无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马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已被严重压缩,中国经济学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关经济学内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虽然打着经济学的招牌如《劳动价值论》,却在宣扬资产阶级要素价值论的观点。

其次,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对经济学的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们在学期间发表的经济学论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经济学的不到10篇。经济学专业的教学队伍中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者也日益缩小。

2.2中国经济学传统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于国际化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改革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仍严重滞后于国际上经济学专业的新发展。首先,教学内容重复。以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例,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政治经济学内容在高中就曾经完整的学习过,研究生阶段则开设专题性课程,但在体系性、知识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没有差异。其次,理论体系被人为割裂。一是将政治经济学从体系中分割出来。二是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在范畴与原理上没有科学衔接,尚未建立整体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再就是,教学方式的“封闭性”。当前中国经济学教学缺少足够的教学参观或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

2.3经济理论脱离经济现实,教学方式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理论脱离经济现实,难以满足本土化的要求。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目前,中国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选定一本教材,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国内经济学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较长,教材内容与现实经济问题极易产生距离与脱节;再者,由于国内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论,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本身也有距离。其次,“满堂灌式”教学,忽视教学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讲清楚全部的经济学理论,这就要求老师主要传授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化训练,则缺乏课堂交流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4理论研究缺乏规范性,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过去几十年间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当数量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还认识模糊。这一点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开始经济学分析?用什么作为主线将这种理论体系贯穿起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场经济怎样才能真正与社会主义、与公有制有机结合起来?对这些根本问题的认识尚缺乏基本规范,认识相当混乱。

在研究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的偏差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片面倾向:一是排斥和轻视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现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采取一种简单否定的态度;一是把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当作唯一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忽视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成分,否定经济学的科学意义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总起来看,后一种倾向在当前呼声甚高。此外,中国经济学研究中也存在诸如选题过于宽泛、研究结论草率等其它问题。

3中国经济学的构建

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西方经济学中意识形态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相分离,将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成份嵌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实现两种经济学说的整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理论

劳动价值论更多关注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本源性问题,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均衡分析理论更多描述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外在表现,为揭示价格与供求的内在关系及其资源优化配置规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任务已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将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克服马克思经济学说价格变动分析的不足,赋予劳动价值论以新的时代内涵。

3.2整合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和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注重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认为劳动仅仅是谋生手段,这种分析框架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生产关系及其行为动机的本质特征,但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局限。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反映了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动机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却“往往具有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倾向”。将两种行为动机理论整合为在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

3.3整合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西方发展经济学

马克思晚年时期未能构建起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广义政治经济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发展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新古典学派,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理论;从宏观模式的经济增长理论到微观分析的人类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均从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经济落后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工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理论,是中国选择适合国情的科学发展战略的需要。

3.4整合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在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来生产方式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动力源及各劳动者阶级之间以及阶级成员内部潜在的利益矛盾对其的影响。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制度经济学则从供求关系、均衡价格的技术分析转向了产权关系、交易费用的制度分析,从而揭示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条件下,产权界定、国家干预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对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作用。尽管新制度经济学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不妨碍我们将该学说中的科学因素嵌入经济学阶级分析理论框架中。

4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4.1走向规范和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越来越走向规范化。但是,中国经济学从总体上看还是不成熟的。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研究方法还比较落后,学科规范还不够严格,中国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还在形成,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规范。建立学术规范,发展学术评价,是中国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经济学理论仍然落后于实践,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仍受着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为此,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实际。对于中国经济学来说,当务之急是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中国所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问题,仔细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并且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4.2走向开放和世界

经济学的开放是不可避免的。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决于是否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而不论源于何时,出于何人,来自何方。经济学走向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引进来,将外来的理论综合到中国经济学理论和中国实践中去;二是坚持走出去,要加强交流和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多学科理论、多元研究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学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必须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须立足经济,关注技术,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使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篇(6)

Abstract: with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ore and more quickly, mass concrete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concrete, the concrete mixing, concrete pouring and curing of concrete, must be strictly control of mass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assur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This paper is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mass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Keywords: modern architecture; Mass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V544+.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物大体积混凝土因要求强度高,如今单方水泥用量大、水化热导致的内部温差高以及结构面内配筋较多等特点而被广泛运用,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和组织较为复杂,施工过程中一旦疏忽则易出现裂缝等施工质量问题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 大体积混凝土的概述

大体积混凝土指的是最小断面尺寸大于 1m 以上,施工时采取相应的技术妥善处理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值,合理解决温度应力并控制裂缝开展的混凝土结构。它的施工特点主要体现在:①结构的体积较大,浇注后混凝土产生的水化热量大,并集聚在内部不易散发,从而形成内外较大的温差,引起较大的温差应力;②整体性要求较高,往往不允许留设施工缝,一般要求连续浇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尤其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较为广泛,其基础工程大多数都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如高层建筑的箱形基础、筏板基础、桩基厚大的承台等,都属于体积较大的混凝土工程。

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

2.1 施工准备

2.1.1 施工器具

施工器具包括:耙子、扫把、白线、铝合金刮尺、尖锹、平锹、混凝土地泵插入式振捣器、平板振捣器、配电箱、塔吊、水泵等。

2.1.2 材料准备

(1)采用低水化热或中水化热的水泥品种配制混凝土,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水泥等。水泥应不结块,符合质量标准并有质保书和复验单。

(2)骨料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所占比例一般为混凝土绝对体积的80%~83%。应选择线膨胀系数小、岩石弹模较低、表面清洁无弱包裹层、级配良好的骨料。砂子采用中砂,石子采用大粒径的卵石或碎石。砂子含泥量不得超过3%,石子含泥量不得超过l%;粉煤灰在混凝土的配合比中以部分粉煤灰代替水泥,不仅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有利于施工操作,而且对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有益。粉煤灰只要细度与水泥颗粒相当,烧失量小,含硫量和含碱量低,需水量比小,均可掺用在混凝土中使用;掺量一般以15%~20%为宜。

(3)水应用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4)尽可能按设计和规范掺用外加剂,减少单位体积水泥用量,外加剂应有质保书和复验单,配制计量要正确。

2.1.3 技术准备

(1)浇筑混凝土前,预先与混凝土供应单位办理预拌混凝土委托单及浇灌申请,委托单的内容包括:混凝土强度等级、方量、坍落度、初凝终凝时间以及浇筑时间等。

(2)所有机具均应在浇筑混凝土前进行检查,同时配备专职技工,随时检修。

(3)在混凝土浇筑期间,要保证水、电、照明不中断。在现场准备一定数量的人工搅拌和振捣用工具,以防备临时停水停电,防止出现意外施工缝。

2.2 配合比的确定与优化

合理选择混凝土的配合比,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配来确定合适的配合比,试配时应按设计强度提高,并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以减少水泥的水化热,坍落度控制在 lcm~3cm 内。从实践经验看,水泥用量控制在450 kg/m,是可以防止裂缝出现的。

2.3 混凝土拌制

因大体积混凝土有单方水泥用量少,需掺外加剂粉煤灰等特点,故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延长,每槽搅拌时间 30min。各种材料的投放量应准确,外加剂和粉煤灰由专人投放。

2.4 混凝土的浇筑

全面分层。即在第一层全面浇筑完毕后,再回头浇筑第二层,此时应保证第一层混凝土还未初凝,如此逐层连续浇筑,直至完工为止。采用这种方案,适用于结构平面尺寸一般不宜太大,施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推进比较合适;分段分层。混凝土浇筑时,先从底层开始,浇筑至一定距离后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其他各层。由于总的层数较多,所以浇筑到顶后,第一层末端的混凝土还未初凝,又可以从第二段依次分层浇筑;斜面分层。要求斜面的坡度不大于 1/3,适用于结构的长度超过厚度 3 倍的情况。混凝土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渐上移。

2.5 混凝土的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主要有保湿和保温法。保湿的作用是使尚在混凝土强度发展阶段内,潮湿的条件可防止混凝土表面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另外可使水泥的水化顺利进行,提高混凝土的抗拉伸强度。为了确保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防止在早期由于干缩而产生裂缝,应在混凝上浇筑完毕后 12 h 内加以覆盖浇水;保温是为了保持混凝土表面温度不至于过快散失,减小混凝土表面的温度梯度,防止产生表面裂缝,使混凝土的平均总温差所产生的拉应力小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防止产生贯穿裂缝。

三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本建筑工程项目由地下2层,裙房3层,主楼20层组成。建筑总高度为 72.9m,总建筑面积为 35195.2m2。工程建筑结构形式为框剪结构,基础为筏板基础,混凝土体积约 5500 m3。混凝土为C45P12 防水混凝土。

3.2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选用

42.5 级普通水泥;Ⅱ级粉煤灰;中砂,MX=2.5,级配合格;碎石粒径为 531.5,级配合格,针片状含量、含泥量合格;缓凝高效减水剂 NF,膨胀剂采用 HPE 低碱型混凝土膨胀剂。混凝土配合比经试配后作了适当调整,见表 1。

表 1 C45P12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 kg

3.3 混凝土输送

根据该工程自身特点,考虑到基坑深达 11.65m,纵向净长70.5m,基础大体积采用泵送混凝土,首先优化配合比,掺入减水剂、保证混凝土出机和入仓时的质量要求。试验人员根据砂石的含水情况及时对施工配合比作相应调整,混凝土的拌制时间控制为 60s,试验人员对混凝土坍落度和拌合温度必须严格控制。泵送现场实测混凝土坍落并保持在 160mm~180mm之间;浇筑温度在 6.7℃~8.6℃之间,混凝土工作性能良好。根据施工要求每小时向工地输送混凝土约 60 m3。为了在浇筑过程中不形成施工缝,混凝土初凝时间大于6h,整个浇筑任务在95h内顺利完成。

3.4 混凝土浇筑

该工程的混凝土采用斜面分层法浇筑,每层的厚度不超过600 mm,斜面坡度为混凝土振捣时自然流淌形成的坡度。混凝土的浇筑应连续进行、间歇时间尽量缩短,并不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次层混凝土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成。

3.5 混凝土振捣

该工程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振捣混凝土。根据混凝土泵送时自然流淌和振捣时形成的坡度,分前、中、后三段布置振动棒,前面为泵管出料口布置一台,中间布置一台,后面为坡脚处布置两台。振动棒作业时,为了使上下层相互结合,要使振动棒自然沉入混凝土且插入到下层尚未初凝的混凝土中 5.1m。为了保证混凝土均匀密实,应注意将振动棒上下抽动 5.1m。

3.6 混凝土的养护

基础底板混凝土采用内降外保的养护工艺,当混凝土表面温度骤降时,启用内部降温系统。混凝土于终凝前开始收平表面后开始养护,并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再加盖双层草袋;为了避免混凝土因失水过快而产生干缩裂缝,对于塑料薄膜无法盖到的地方用三层湿草袋覆盖并经常保持湿润。由于该底板混凝土浇筑期在冬期施工阶段,考虑气温骤降、表面失水等不利影响,对基础底板表面的覆盖养护保持了28d以上。

3.7 混凝土施工缝处理方法

混凝土施工缝按设计要求需留置纵横二道后浇带,留置起来施工很困难,为了解决此矛盾,决定配制等强膨胀混凝土进行技术处理,并一次性浇筑,解决了混凝土由温度引起的内应力。

篇(7)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中所有员工在创业、发展中形成的并且是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其中包含了精神、制度和物质层面上的内容。企业文化应该是扎根在企业每个员工心中的,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让员工因此而更加向企业靠拢。企业文化强调的员工在企业中的价值,重视企业员工个体的人格以及对人才的挖掘。只有企业建立了自身的文化建设才能够使得员工感受到企业的精神文化,在良好的文化气氛中工作,这样员工对企业也会有归属感,其工作也会更加的努力,更好的为企业风险。因此,企业文化内容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基于企业的发展需求确定企业的文化。此外,企业的文化建设还应该突出个性化,能够彰显企业的特点。

一、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教育作用

工会存在于企业中是为了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可以为企业建设一支“四有”团队。通过工会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道德和公德教育,让员工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责任和使命,让员工全心全意置身于企业改革中去。只有推动着企业的文化建设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向前发展。

(二)凝聚作用

做好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经过工会来将企业的员工凝聚,然后使得员工的潜力和才智充分的发挥出来为更好的推动企业建设奉献。工会在企业中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性活动,诸如社会劳动竞赛、技术攻关活动等等来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成长,这是作为工会存在于企业中一贯的传统,也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开展群众新的活动激烈了企业员工学习科学和学习技术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将企业员工这个群体的创造精神凝聚起来,体现了工人阶级在文明建设中的巨大影响力,也激发了这个群体在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企业培养大批的具有素质的人才。

(三)引导作用

企业进行文化建设是为了能够促使职工参与到企业的民主管理中的,能够创建一种和谐的民主氛围,推动着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这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工会的主要任务。工会参加厂务公开工作,对员工关注的敏感和热点问题公开,主动的接受职工的监督,其效果是良好的。诸如,对于一些工程的招投标和干部自律等工作在公开栏上公开,公平的接受员工的监督,以此来发挥民主管理以及监督的功能。

二、实现途径

(一)积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工会可通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来丰富企业的文化。文化体育活动可以说是工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最常使用也是较好的一种方式,更是工会的一贯传统。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能够潜在的对员工进行教育,基于文化体育活动来做好企业的文化建设,构建文化网络加强文化阵地的服务作用。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为员工建立健康文明的气氛,让各种员工相互沟通了解,加强彼此间的感情。企业在不断的深化改革当中,工会开展的文体活动也要基于企业员工的实际需要以及企业改革中员工的心理和生活情况,能够把握员工的内在心里想法,才能为员工打造出一个满意的文化建设平台,员工才能积极的参与进去。

(二)做好宣传思想工作

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其主要的对象就是人,应该体现出对人的理解和关注,是基于人本思想的对其进行管理。工会组织应该采用员工喜欢和感兴趣的方式来对其进行信念任务教育和理想教育。而且,还要善于利用其优势是来对员工进行思想工作,能够让思想政治工作不再使人觉得厌倦和严肃,而是人充满性化和人性化。工会应摆正自身的位置,能够真心的为员工办好事情,维护员工的权益,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情况,在矛盾萌芽阶段就能将矛盾扼杀。

(三)提高员工主人公意识

员工是企业的基础,也是企业得以生产和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员工又何谈一个企业呢。因此,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很重要。工会尽管不会直接参加企业的生产等活动,但其工作是以企业的活动为中心进行的,其目标也是以促进企业发展为主的。工会应当积极的同企业制定相关的发展目标和制度,让员工认识到企业的制度和自身的责任感;工会还应当落实好工会法中的相关规定,能够健全企业的民主制度,扩大民主监督和管理的渠道,提高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监督的意识。

(4)提高职工素质提升企业文化

工会从员工的素质出发来提高企业的文化建设。因为,员工的素质同企业文化之间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有更高层次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叶若廷.体育节庆活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之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2]俞世周.围绕中心积极发挥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3,08.

篇(8)

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应力及温度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施工中混凝土常常出现温度裂缝,影响到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其次,在运转过程中,温度变化对结构的应力状态具有显著的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本文对混凝土施工中的一般技术与温度控制做一探讨。

一、混凝土建筑裂缝形成的温度因素

水泥水化过程是混凝土路面中的主要温度因素,水泥在水化过程中要发出一定的热量。而水泥混凝土路面一般断面较厚,水泥发出的热量聚集在结构物内部不易散失。通过实测,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升,在水利工程中一般为15℃-25℃,而在建筑工程中一般为20℃-30℃,甚至更高。水泥水化热引起的绝热温升,与混凝土单位体积中水泥用量和水泥品种(主要是水化热值)有关,并随混凝土的龄期(时间)按指数关系增长,一般在10d-12d接近于最终绝热温升(视气温变化而异)。但由于结构物有一个自然散热条件,实际上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多数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初3d-5d.

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施工阶段,外界气温的变化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外界气温愈高,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也愈高;而如果外界温度下降,又增加混凝土的降温幅度,特别是气温骤降,会大大增加外层混凝土与内部混凝土的温度梯度,这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是极为不利的。

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是水化热的绝热温度、浇注温度和结构物的散热温降等各种温度的叠加,而温度应力则是由温差所引起的温度变形造成的;温差愈大,温度应力也愈大。同时,在高温条件下,水泥混凝土不易散热,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一般可达60℃-65℃,并且有较大的延续时间(与结构尺寸和浇筑的块体厚度有关)。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合理的温度控制措施,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引起的过大温度应力,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混凝土施工技术

1、混凝土强度及主要影响因素。

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3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温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

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此外,影响混凝土强度还有其它不可忽视的因素。

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3.2cm左右,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所以混凝土公式内没有反映砂种柔效,但砂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因此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要求,并根据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不能把实验配比与施工配比混为一谈。混凝土强度只有在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保证正常发展,应按施工规范的规定予在养护、气温高低对混凝土强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冬季要保温防冻害,夏季要防暴晒脱水。现冬季施工一般采取综合蓄热法及蒸养法。

2、混凝土标号与混凝土平均强度及其标准差的关系。

混凝土标号是根据混凝土标准强度总体分布的平均值减去1.645倍标准值确定的。这样可以保证混凝土确定均有95%的保证率,低于该标准值的概率不大于5%,充分保证了建筑物的安全,从此推定,抽样检查的几组试件的混凝土平均确定一定大于等于混凝土设计标号,其值大小取决于施工质——J90量水平,即取决于大小。通过公式计算可以看出,施工人员不但要使混凝土平均确定大于混凝土标号,更重要的是千方百计的减少混凝土确定的变异性,即要尽量使混凝土标准差降到较低值,这样,既保证了工程质量,也降低了工程造价。

3、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混凝土质量控制包含两个基本内容:(1)使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质量标准。(2)在满足设计要求的质量指标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这两条要求实际上是尽量降低泥凝土的标准差。混凝土的强度有一定离散性,这是客观的,但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控制其达到最小值,因此混凝土标准差能反映施工单位的实际管理水平,管理水平越高,标准差越小。可以说,混凝土质量控制实质上是标准差的控制。实际上控制标准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设计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由实验室通过实验确定,除满足确定、耐久性要求和节约原材料外,应该具有施工要求的和易性。因此要实验室设计合理的配比,必须提供合格的水泥、砂、石。水泥控制强度,砂控制细度、含水率、含泥量等,石控制含水率及含泥量等。只有材料达到合格要求,才能做出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才能使施工得以正常合理的进行,达到设计和验收标准。

(2)正确按设计配合比施工

按施工配合比施工,首先要及时测定砂、石含水率,将设计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其次,要用重量比,不要用体积比,最后,要及时检查原材料是否与设计用原材料相符,这要求供方提供两份同样材料,一份提供给实验室,一份给工地,工地收料人员应按样本收料,如来料与样本不符,应马上向上级汇报,及时更改配合比(材料不合格不收料除外)。

(3)加强原材料管理,混凝土材料的变异将影响混凝土强度。因此收料人员应严把质量关,不允许不合格品进场,另外与原材料不符及时汇报,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4)进行混凝土强度的测定,我们以28天强度为准,为施工简便和质量保证,我们一般做7天试块等,以对混凝土强度尽量根据其龄期测定其发展,以明确确定其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应从各个方面控制混凝土质量,以确保整个工程质量,以保证企业信誉和发展。

三、混凝土的温度控制

1、温度应力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自浇筑混凝土开始至水泥放热基本结束,一般约30天。这个阶段的两个特征,一是水泥放出大量的水化热,二是混凝上弹性模量的急剧变化。由于弹性模量的变化,这一时期在混凝土内形成残余应力。

(2)中期:自水泥放热作用基本结束时起至混凝土冷却到稳定温度时止,这个时期中,温度应力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冷却及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早期形成的残余应力相叠加,在此期间混凝上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

(3)晚期:混凝土完全冷却以后的运转时期。温度应力主要是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前两种的残余应力相迭加。

2、温度应力引起的原因可分为两类:

(1)自生应力:边界上没有任何约束或完全静止的结构,如果内部温度是非线性分布的,由于结构本身互相约束而出现的温度应力。例如,桥梁墩身,结构尺寸相对较大,混凝土冷却时表面温度低,内部温度高,在表面出现拉应力,在中间出现压应力。

(2)约束应力:结构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受到外界的约束,不能自由变形而引起的应力。如箱梁顶板混凝土和护栏混凝土。

这两种温度应力往往和混凝土的干缩所引起的应力共同作用。

要想根据已知的温度准确分析出温度应力的分布、大小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依靠模型试验或数值计算。混凝土的徐变使温度应力有相当大的松驰,计算温度应力时,必须考虑徐变的影响,具体计算这里就不再细述。

3、温度的控制措施

控制温度的措施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采用改善骨料级配,用干硬性混凝土,掺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2)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3)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散热;

(4)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入冷水降温;

(5)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

(6)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

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保温应达到下述要求:

1)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梯度,防止表面裂缝。

2)防止混凝土超冷,应该尽量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不低于混凝土使用期的稳定温度。

3)防止老混凝土过冷,以减少新老混凝土间的约束。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以达到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一方面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

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是相互关联的。混凝上的保温措施常常也有保湿的效果。

从理论上分析,新浇混凝土中所含水分完全可以满足水泥水化的要求而有余。但由于蒸发等原因常引起水分损失,从而推迟或防碍水泥的水化,表面混凝土最容易而且直接受到这种不利影响。因此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初几天是养护的关键时期,在施工中应切实重视起来。

篇(9)

二、造价问题

关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造价问题对水泥和沥青路面的维修费用,经过分析比较确认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维修费用要比沥青路面高出30%—50%,以30年为期限的总投产费用计算,包括修建费。养护费(水泥路面1300元/年公里,沥青路面4500元/年公里以几沥青路面使用末期的大修补强费(按10厘米的沥青混凝土计,16万元/公里,如果考虑一倍的材料涨价因素,到15年末期的大维修费用为32万元/公里,利率按8%计,折现金为10万元,水泥混凝土路面比沥青路面少17%,所以,从长远看来维修水泥混凝土路面是经济的。

三、配合比设计中的材料要求

我国现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中,关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强度,是以其抗折强度为标准,为满足强度要求而进行的配合比设计。这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中的一象重要内容,而组成水泥混凝土的水泥和集料的质量,又是影响其强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对材料的质量应充分重视。

1.水泥

水泥是混凝土中的胶结材料,其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水泥混凝土的强度,故在配合设计比中。首先应对水泥的标号及其特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特别是用水泥修建混凝土路时,更应该如此。因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要区的抗折强度高,所用的水泥标号最好不低于425号。由于地方小水泥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的不均匀性。即安定性不良,会使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产生危险的裂缝,所以对小水泥的利用应持慎重态度。特别是在不能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用小水泥修建混凝土路面,更容易出现问题。在施工中应根据小水泥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法和采取一定措施,以保证施工质量。采用复合式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即面层采用优质水泥,下层采用安定性较差的水泥,按结合式施工方法进行,这样既可利用当地水泥,同时也能保证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强度。

2.中砂或细集料

混凝土中的细集料,一般采用天然砂,并要求砂颗粒具有耐磨粗糙等特点。《规范》中对砂的级配、含泥量、有机质含量等均有一定要求。但是从全省各地砂的质量来看,能够完全满足《规范》要求的并不多。这意味着,在配制混凝土过程中,需进行加工,必要时甚至还需远运,这样不但增加了投资费用,而且质量也难保证。如果能根据当地材料供应情况,就地加工石灰岩石屑代替普通砂,既可降低造价,又能保证质量。

根据我省的建筑部门的试验成果表明,石灰岩石屑有下列特征:①具有可靠的化学稳定性。②石屑杂质少,含泥量小。③石屑与水泥的黏结力比中砂强,石屑的表面积比砂子大且表面粗糙。④吸水率低、用水量少,有利于强度的提高。⑤级配连续,粒径的搭配有利于堵塞微小空隙,使其达到最大密实度。石屑的上述特点,为配制混凝土提供了广阔的料源,特别是对石灰岩储量丰富的山西,必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篇(10)

  

一、诉讼监督概述  

诉讼监督,是指检察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司法诉讼活动过程中发现违法、纠正违法的活动,包括刑事诉讼活动中对侦查活动、审判活动和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以及民事诉讼监督和行政诉讼监督,因为主要是针对公安、法院、司法行政部门的司法行为的监督,也被称为适用法律的监督。①可以看出,所谓诉讼监督,就是检察机关通过提起诉讼或参与诉讼的方式来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是检察机关进行法律监督的重要方式和组成部分。诉讼监督对于促进司法公正、消除司法腐败,维护法律的统一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制约,检察机关在开展诉讼监督时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诉讼监督职能的发挥。  

二、诉讼监督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诉讼监督的理论体系尚不成熟  

诉讼结构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诉讼应存在三方关系,否则就是两方的行政管理关系,并要求控辩平等。在我国的刑事诉讼等腰三角形结构中,检察机关被定位为兼具公诉、诉讼监督这样两个职能的机关,而不是单纯的公诉机关,该种规定是否违背控辩双方平等武装的原则?其合理性、正当性为何?部分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以诉讼职能与法律监督不能共存于同一主体为主要理由,建议限制、取消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权。因而,如何回应上述质疑就成为检察机关有效行使诉讼监督权的一个首要问题。  

(二)诉讼监督的对象范围有待开拓  

现有的诉讼监督法律规范中,关于监督权限范围的规定容量较小,大量诉讼行为游离于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之外。  

就刑事案件而言,检察机关的监督贯穿了刑事诉讼的全过程,包括对审前程序、审判程序、执行程序等方面的监督,但在司法实践中,这一范围被人为限制得较小。具体表现为:在刑事立案监督方面,仅规定了检察机关监督公安机关有案不立的问题,而对不应立案而立案的情况如何监督没有规定;法律没有规定检察机关能否对刑事自诉案件进行诉讼监督;在法院决定逮捕和变更强制措施程序、死刑复核程序等方面,检察机关能否进行监督的规定均有所欠缺。  

在民事和行政诉讼领域中,虽然原则上规定检察机关诉讼监督权的作用范围涵盖整个民事审判活动或整个行政诉讼过程,但检察机关无权提起或参与民事或行政诉讼,监督内容仅限于生效的民事、行政裁判,极大的制约了监督的效果。  

(三)诉讼监督方式被动、缺乏刚性,制约了监督效果的实现  

现行法律规范关于检察机关可以采用的监督方式存在如下问题:第一,监督方式被动。就审前程序的监督而言,②检察机关主要是通过书面审查案卷的方式进行,这种被动的方式很难发现其中的违法行为;现行法律没有规定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案件侦查时享有技侦权,影响了侦查效果;没有规定检察机关在对民行案件进行监督时享有调阅案卷的权力,使得监督流于形式;第二,监督方式的事后性。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多以抗诉形式对“确有错误的”生效案件提起事后监督,即使对审前程序进行的监督,也多是在发现违法行为时提出纠正违法意见或检察建议,此时,违法行为已经发生,侵害结果已经造成,诉讼监督的成本较高;③第三,监督方式缺乏约束力。我国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是一种程序性的监督,其功能一般是启动相应的法律救济程序或提出相应的违法纠正意见,而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没有明确规定被监督机关接受法律监督的义务和不接受监督的后果),诉讼监督的目标需要其它机关的配合与制约才能实现。④如果被监督者消极推诿,检察机关也无能为力,极大地影响了诉讼监督的效果。  

三、诉讼监督机制的完善建议  

(一)检察机关诉讼监督权的法理解读  

针对本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基于我国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权具有以下特点,其可以在行使公诉权时进行诉讼监督:  

第一,审前程序的监督。检察机关的起诉工作虽与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具有目标上的统一性,但检察机关的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及起诉工作本身就带有对侦查活动进行监督,加以制约的性质。⑤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依法收集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证据、不批准逮捕、不起诉等活动就是对侦查活动进行监督的最好例证。同时,检察机关也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消除外界提出的种种质疑,比如广泛推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职务犯罪案件审查批准逮捕权上移一级的规定等。  

第二,审判阶段的监督。检察机关如果在庭审中发现有违法情形,应当在庭后向法院提出书面监督意见;同时,该种监督仅是程序性的监督,其效力只是引起一定的纠错程序,最终取得的效果要看法院(或其上级法院)是否认可检察机关的监督以及采取的纠错方式,因此,检察机关所担负的法律监督职能并不会对审判的权威性形成挑战。  

第三,被告人一方也可以监督法庭的审判活动,发现违反法定程序时有权提出纠正意见;在认为法院的判决有错误时还可以通过提出抗诉或申诉的方式进行监督,只不过被告人的上述监督非法定意义上的诉讼监督而已。由此来看,检察机关享有的诉讼监督权也没有违背控辩平等的原则。  

综上,我国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职能具有其中国特色,与其享有的追诉职能不会产生冲突。  

(二)诉讼监督的对象范围如何拓展  

在刑事诉讼方面,第一,赋予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不应立案而立案案件的监督权。对此,《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第六条至第九条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建议将来修改刑诉法时采纳;第二,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对自诉案件享有监督权。部分自诉案件的被害人由于缺乏侦查手段,在取证等方面收到诸多限制,制约了其有效行使诉权;同时,由于审判程序的简化,发生违法行为的几率增加,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对自诉案件享有监督权就可以克服上述两方面的弊端。  

在民行案件方面,比较一致的认识就是赋予检察机关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的起诉权,即在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利益或社会利益的代表,作为原告提起诉讼,启动民事诉讼程序,从而使受侵害的国家利益、公共利益获得有效的救济。  

篇(11)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年来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混凝土结构设计作为其中重要的内容,它的质量问题不仅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着严重的影响,还使得建筑物的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在对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就要对设计技术进行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工程施工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保障。但从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就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就需要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处理,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1、关于结构计算与分析阶段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计算与分析阶段的常见问题。目前的工程建设中,大都是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结构设计等工作,这样不仅使得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进一步的保障,还满足了现代化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要求。但在不同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其软件系统的应用效果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阶段中,就需要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和分析方式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设计师们在对建筑混凝土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对计算软件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比较研究以外,还要对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了解,从而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处理,以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而且在施工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也要根据工程施工的相关要求,对混凝土结构的尺寸大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采用相应的设计技术方法对其进行处理,以确保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强度得到有效的控制。

我们还要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避免在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其质量无法满足工程设计的相关要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要标准和准则。也是高层建筑设计单位提高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质量与效益的重要保障。只有在一定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支持下。才可以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总体来讲。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建筑结构基础方案需要配置完善的施工地质调查报告。最大程度的发挥建筑物地基的潜力。必要的情况下设计人员还需要对地基的变形做好相应的演算。另一方面。设计单位还需要对建筑物进行综合性分析。尤其是对于建筑物负荷以及上部结构类型。通过对这些综合性分析。最终选定最适合的基础方案。从而可以在提高设计质量的基础上提高设计单位经济效益。一条基本原则是设计单位经常忽略的。那就是结构措施完善原则。设计单位在进行建筑物结构的设计时。 需要注意结构组件的延展性。例如建筑物中钢筋的锚固长度等。同时。设计单位还需要注意建筑物薄弱环节以及建筑物本身温度对于建筑物组件的影响。对于这两方面的问题。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以及强压弱拉&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以及牢靠性。

2、关于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地基与基础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基础结构的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保障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在对其地基基础结构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其建筑物时常会出现沉降的现象,这就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着一定的影响。而且如果其基础结构的稳定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可能会破坏了建筑基础底板的质量,为此我们就需要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处理,从而保障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针对不同程度的沉降量的工程,地基与基础设计所采取的处理措施也是不同的。对于沉降量相对较小的工程,可以采用褥垫的方法处理,也就是说在地下室与持力层之间建筑一层保护带,在沉降作用发生时,保护层会承受一部分的附加应力,防止地下室地板因受力过度而开裂或沉降。同时,对天然地基也起到了养护的作用。这样,地基保养便从根本上达到了解决。对于有地下室的建筑,地下水的季节性变化也是影响地下室底板的重要因素。当降水期来临,地下水位升高。底板的防水设计得尤为重要。一般的地下室建筑,由于柱下承台的形式比较复杂,其基槽地膜形状也是较为繁复的,建筑复杂的外在轮廓一方面加大了防水设计的难度,另一方面,增加了工程造价。很多设计工程师仅仅考虑到建筑物当时当地的地理状况,忽视对降水这一因素的考虑,而导致在地下室底板设计时对防水工程的不全面。不科学。在室外地坪之下的结构部分,外轮廓形状设计应尽量简洁,这样有利于建筑防水的施工。另外,在具体的设计方略上,采用统一地下室底板和柱下承台的下标高的反承台法。这一方法的具体做法:在地下室内部做滤水层和覆土,同时对柱下承台进行加厚工程的设计。这样一来,基槽地膜形状变得简单,方便施工,缩短了施工时间,从而施工质量也可以得到保证。.

3、关于混凝土上部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

混凝土上部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问题解决混凝土上部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的对策。由于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难免会需要反复的修改。所以在设计之前很有必要将相应的准备工作做好。进行设计更改的时候。也能有一个调整的余地。一般常用的方法是对结构设计进行建模计算。通过计算机将结构设计中容易出现了问题进行一个周密的预测和估算。在上部结构设计阶段,要考虑建筑物的抗震功能,当遇到中震时,我们应考虑第一级别的剪力墙。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要使得工程造价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这就需要在建筑结构设计上充分考虑投资商的经济效益。

权衡建筑质量和投资回报之间的重要性)所以在设计时。应该尽量的优化结构设计。要始终牢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压弱拉原则。具体来说。设计时要注意测试地基的抗压性%检查支撑架的稳定性%控制钢筋的锚固氏度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建筑结构设计的最终效果令人满意。在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之前。必须要和承包商投资商有一个全面和谐的沟通过程。主要是来讨论建筑结构的类型以及施工的具体要求。 这样将会有利于设计人员充分了解本次建筑工程的施工基调。对整个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思路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对于不同的基础形式,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也各不相同。常见问题如下:对于地下车库中的柱下独立基础,基础埋深的计算方法因各地方基础规范有不同的规定,对基础底面积大小影响较大。当地库底板厚度满足一定要求的情况下,独立基础的埋深可取自室外地面及室内地面计算埋深的平均值。对于平板筏板基础,上部结构刚度、板底地基土的基床系数等都对筏板的计算有一定影响。设计时应将上部结构刚度传给基础,考虑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并合理选取基床系数,有效降低基础工程量。另外,基础底板及地下室的外轮廓应尽量简洁,有利于防水工程的施工和降低造价。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不仅对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着严重的影响,还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效益,因此我们就需要的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处理,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