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化学测量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4:5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化学测量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化学测量论文

篇(1)

一、发挥学生在复习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应侧重从以下几方面操作: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启动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考试复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头脑清晰地站在掌握化学知识体系网络的高度领会化学科考试说明,心中有本“考点”账,不当浩瀚题海的“盲游者”,更不做稀里糊涂的演题“奴隶”;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准出发来确定复习训练的标尺;教学不平均使用力量,要以学生反映出来的实际难点为复习的主攻目标,借助基础知识为载体,侧重于能力的训练。总之,整个教学的部署,从学生所需、所求为基本出发点,这样才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突出学生在复习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地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体现在他们能否充当复习活动的“主角”。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如下的举措比较有效。首先,给学生腾出自学课本的时间,坚持每章复习之前,发给学生阅读思考题为其导读,用思考题激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讲复习课时再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重点和看来平淡而易被忽略、其实内涵深厚的段落文字,进行精读。其次,给学生开辟课堂活动的空间,尤其是每当复习到知识难点及思考坡度大的典型问题时,便设计若干阶梯式的思考题,指引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展开讨论。

二、激励学生在学习思考时发挥主动精神

激励学生在复习中发扬主动精神,笔者在实践中感到以下的运作比较成功。在基础复习的训练阶段,就穿插若干启迪思维的“踮脚题”,鼓励学生面对这些在化学之树上结得高些的果子,踮踮脚,跳一跳,把它摘下来,不要胆怯,更不要自暴自弃。开始时,可能多数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应先做适当提示,激励他们挖掘潜能,开辟思路。渐渐地多数人习惯了,发展到后来,一般学生提高了兴趣和信心,面对能力题会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局面。学生信心和兴趣的提高,重要的还应归结于教师坚持做到训练精选,每练必评,评讲时借助一些典型题目练习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抽象等科学思维的方法,既强调学生对化学现象进行形象思维,又引导他们学会抽象思维,不断强化思维品质。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会得到提高。

三、把握复习内容,形成“三点”构织网络的化学知识体系

复习伊始,我们就将复习计划印发给学生,这份计划确定了首轮基础知识复习的安排,以考纲规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五大块”为纲目,统摄各册课本,把各章分别纳入包容它的大块之中,形成知识构架编排复习体系,但仍以课本为依托按章复习。每章教材复习之初,又将考纲对该章内容规定的考点编织成教学目标印发给学生,使其成为贯穿全章复习始终的脉络。所谓难点,指的是学生在明确考点、掌握热点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障碍、理解疑难和易混淆之处。考试复习容量大、内容广、时间紧,平均使用力量既不可取也不可能。因此,我们注意从学生认知的实际出发,舍得在热点里的难点问题上花时间、下功夫,以保证学生脑海里构建的知识体系脉络畅通,统摄自如,启动灵活。

四、讲究复习策略

化学教师所要采取的策略较为重要的是处理好三种关系: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

篇(2)

 

随着中日两国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日语的学习与应用更加普遍,日语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流畅沟通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事关高校日语教学质量能否持续提高的现实问题。而将日本文化导入日语教学各环节,则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高校日语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文化导入内容的层次性。

文化内容渗透于语言的各个层面。按照文化内涵的层次性来划分,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主要包括知识文化、词汇文化、话语文化和观念文化。

1.知识文化。知识文化指的是政治、经济、人文、科技等方面的背景知识。缺乏这些知识会导致阅读困难或理解偏差。在日语教学中有效地导入相关的知识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知识,促进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需要教师具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广博的异国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日语教学做到收放自如,授课内容引人入胜,从而使教学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2.词汇文化。教师在词汇讲解时提升教学质量,可用图片、实物等来加以说明,以便增强学生对所讲词汇的感性认识,并把握词汇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桜”是日本的国花,但在日本人眼中还把“樱花”比作人生。“樱花”的花期虽只有短短一周,但却开得多姿多彩。日本人认为人应该像“樱花”那样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又如,日语中的“きれい”有两个意思:一为“美丽、好看”,二为“洁净、干净”。这说明,日本人很爱干净,他们把洁净与美丽等同看待,认为只有洁净的东西才可能美丽。这样,学生就能透彻地领会词汇的意义,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3.话语文化。语法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语境来训练培养学生的“日本式”思维,去体验日本文化。如,教师设置一个询问对方愿望的情景对话,多数学生都会按语法做出“たいですか”来询问。日语中“たいですか”表示第一人称愿望的问句时,可不受人称限制。但学生却没有真正理解日本文化所体现的暧昧性。日语表达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尽可能不要直接触及对方的感情,而多采用诱导式询问,让对方说出自己的愿望。因此,使用“たいですか”过于直接,不符合“暧昧性”表达方式,而应采用“~はいかがですか”去诱导对方。

4.观念文化。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在尊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客观介绍异国文化,而不能盲目地加以推崇或运用。如,日本人一起吃饭时,付账的习俗是“割勘”(即AA制),一方面日本人保留了中国的一些习惯,依然是一盘菜大家同吃,但另一方面日本人追求高效简练的生活方式,不愿欠下人情债,所以饭钱酒钱平摊提升教学质量,两个人吃就各掏一半,三个人吃就各掏三分之一,如此类推;可以在客人面前公开算账、掏钱,甚至恋爱中的男女朋友也不例外。我们在日语教学中要辩证地引导学生认识日本的传统文化习惯,而不能单纯地说日本的文化习俗有好坏之分。

二、文化导入方法的多样性

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可用比较法,对比中日文化的异同。也可用解说法,不拘一格地对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随文解读。还可用实践法,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课、日常与学生思想交流谈话、开设日语角、举办日语晚会、订阅日语报刊等来加强对日语文化的了解。

1.比较法。俗话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理解其中的同异,并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具体可通过说明比较、道具比较、事例比较的方式从中国有但日本没有、日本有但中国没有、中日两国都有但有差异等方面进行。

2.解说法。讲解法是指在对比学生的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选出目的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特征,尤其是容易引起交际困难的文化特征进行讲解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情绪不高、课堂互动反应也不积极时,勉强继续授课效果不佳。这时可放慢节奏,转而讲授一些趣味性内容或做一些游戏,让学生稍作休整后再继续授课。如用幻灯片看一些日语民间故事、讲日语笑话、练习绕口令、词语接龙等。还可通过设置会话场景、启发式提问等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活跃课堂气氛。

3.实践法。实践法是指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如听、说、读、写、译等学习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包括与日籍人士接触、看录像和电影、举办专题讲座等。近年来,来华工作或留学的日本人不断增多,我们可以请日籍人士面向学生开设相关讲座,并开展与学生相互交流与讨论。日籍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深层日语本土文化的载体。在交流中,这些异国风情的语言文化背景将逐渐植入学生的心底。能促进他们感悟到学习外语除了要掌握一定语法知识外,还要重视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好一门语言。

三、文化导入手段的灵活性

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中日报刊杂志、幻灯机、录像机等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采取措施调动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有机地将这些手段与课堂教学结合,选择和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都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1.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声音、影视、图像于一体,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日本的民情风貌,增加学生的认知体验和学习兴趣,显着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网络、电视、多媒体、广播等直观道具提升教学质量,随时积累日本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日本着名的文学作品和故事。此外,通过网上阅读获取日本的最新信息,也是了解日本当前社会动态、社会问题及社会关系最快捷的途径。

2.优化课程设置。高校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三个层面。对于日语课程的设置,要改变以往只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在精读、报刊选读、语法、会话、写作等课程之外开设相关的社会文化课程。在日本社会文化课程的设置中,不能只局限于交际语言的培养,还应重视非语言要素的培养。此外还可采取文化专题讲座的方法,聘请学术界各个领域的专家定期举行有关跨文化交际知识讲座,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还可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开展趣味教学。高校日语教学只靠课堂上的短短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可通过课前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作简短的小报告,或模拟生活场景自编对话练习、演小品等方式。还可组织课外教学活动,如举办日语专题讲座、开设日语角、组织日语演讲比赛、编导日语短句等,制造日语学习的人为环境,使学生学到有关文化知识并从这些具体形式中得到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章斌.如何在日语课堂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知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学术版), 2 009(8 ) .P:208

[2]黄双颖.谈高校二外日语教学与日本文化[J]. 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20).

篇(3)

 

铝土矿是一种土状矿物,化学成分为Al2O3·nH2O,所含大部分为一水或三水铝石矿物,少部分为高岭石、蛋白石、赤铁矿等其他矿物。铝土矿常含Si、Fe等杂质。铝土矿及粘土的主要分析项目为Al2O3及SiO2, Fe2O3、TiO2、CaO、MgO等组份也需要测定。

目前铝土矿中常见组分的定量分析通常采用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分析方法复杂,操作程序繁琐,耗时费力,分析误差较大。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法具有多元素同时测定,分析范围广,精密度高,简单快速,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本方法采用熔剂熔融处理样品,消除了样品的粒度效应、矿物效应等不均匀性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仪器测量条件和主要试剂

日本理学公司生产的波长色散全自动X射线荧光光谱仪(ZSXPrimusⅡ型)。端窗铑钯X射线管,最大功率4Kw、30µm超薄窗、最大工作电压60Kv、最大工作电流160mA。

高温熔样炉;Pt-Au专用坩埚。

Li2B4O7,Li2CO3,200g/L的NH4Br水溶液备用。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科技论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元素测量条件见表1

篇(4)

 

化学反应微分截面的实验测量能够最细致地反映一个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而通过求解在势能面上运动的原子核的薛定谔方程来得到基元化学反应的微分截面则是量子动力学理论计算的终极目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经过包括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张东辉等研究组在内的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人们已经基本解决了三原子化学体系的量子动力学难题,能够定量地计算三原子体系的微分散射截面。然而,从三原子体系发展到更多更复杂的反应体系,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为向前发展第一步的四原子体系相对于三原子体系,体系的自由度从3增加到6,这意味着无论是势能面的构造还是散射动力学的计算,从难度到计算量都有巨大的增加。譬如,对于势能面的计算,如果每个维度计算100个位点,那么四原子体系的6个自由度相对于三原子体系的3个自由度,所需计算的位点数量就增加了一百万倍!而每个位点的能量计算、势能面的拟合等的难度和计算量都因为原子核和电子数量增加而急剧增大,由此可知量子动力学理论计算从3原子体系发展到4原子体系,困难之大超乎想像。   H2 + OH → H2O + H反应体系是四原子反应体系的基本范例,是燃烧化学和星际化学中的重要反应,其逆反应则是选模化学的研究样板。在过去的几年间,大连化物所杨学明、张东辉研究组对该反应的同位素替代反应HD + OH → H2O + D进行了反应动力学研究。理论上,他们发展出一套非常有效的含时波包方法,能够对六个自由度的四原子反应进行精确的计算,同时用更精确的方法构造了该反应体系的势能面,从而完成了该体系的第一个全维量子态分辨的动力学计算。实验上,他们采用高分辨的交叉分子束—里德堡氘原子飞行时间谱方法测量了HD + OH → H2O + D在不同反应能下的微分截面及其随碰撞能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高度吻合。   这是首次对一个四原子反应体系的态-态微分截面取得理论和实验高度吻合的研究结果,是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意味着大连化物所在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继续牢固占据着国际领先地位。   该项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2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Science 333,440(2011))。(来源: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

      硕士论文、职称论文、医学职称毕业论文、、、,更多详细信息请关注。   原文链接:《科学》摘要(英文)   英文摘要:   Quantum dynamical theories have progressed to the stage in which state-to-state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can now be routinely computed with high accuracy for three-atom systems since the first such calculation was carried out more than 30 years ago for the H + H2 system. For reactions beyond three atoms, however, highly accurate quantum dynamical calculations of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have not been feasible. We have recently developed a quantum wave packet method to compute full-dimensional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for four-atom reactions. Here, we report benchmark calculations carried out for the prototypical HD + OH → H2O + D reaction on an accurate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that yield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in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those from a high-resolution, crossed–molecular beam experiment.

篇(5)

 

PH工业在线检测及控制系统应用非常广泛,如食品、制药、化工、表面处理、水处理行业等,由于系统的检测实时性、网络稳定性及其操控性能都非常优良,所以已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所采用。萃取生产现场的PH检测及控制有许多实际操作上的难点,诸如现场采集点比较多,操作及检测不方便造成检测失准及寿命缩短等等。

选择合适的电极,是整个系统中较为关键的因素,因为一般的PH电极的探头都是一种玻璃类膜状物质制成的,里面注入有参比溶液,工作时参比液从玻璃膜中渗出,有机酯类会堵塞探头造成电极的损坏。

特征

萃取工艺目前PH检测探现场采集点比较多,PH检测不准,操作复杂科技论文格式,其运行不稳定。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将PH自动控制系统不断的改进为:系统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检测质量高,控制反应快的一套系统。这里将我个人的一些方案和体会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请大家多多指教。

方案

笔者通过不断的摸索发现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可以得以很大的改进:

萃取工艺现场在线PH检测及控制系统,萃取工艺现场在线PH检测及控制系统,包括至少一个PH检测器,以及与PH检测器连接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主机、以及与主机连接有至少一个PH控制器。PH检测器用以检测待测物的PH离子浓度,测量变送器将信号转化、传递回控制系统。PH控制器控制模拟量输出,以此输出模拟量控制PH值调节。

所述的PH检测器包括测量变送器,且测量变送器与控制系统连接。

所述测量变送器连接有PH测量探头,测量变送器通过测量电缆与PH测量探头连接,PH测量探头设置有PH电极。所述的PH电极为E+H电极。

所述的主机为PC机或者PLC控制器。

所述PC主机,PC主机连接有RS232主线, RS232主线连接有RS232转RS485转换模块,RS232转RS485转换模块连接到RS485主线。

PLC控制器直接与RS485主线连接。

所述的PH控制器主要包含模拟量控制模块,模拟量控制模块主要由CPU、以及模拟量输出单元、以及扩展I/O单元组成。模拟量输出单元包括连接单元、设置输出量程、模拟量输出接线、以及梯形编程架构的CPU。模拟量控制模块通过RS485主线连接与主机连接。

模拟量控制模块连接有电控球阀。

所述的电控球阀并联有手动球阀,且所述的电控球阀与反应釜连接。

测量原理:PH值测量的PH值,用于度量单位的酸度或碱度的液体介质,玻璃PH电极提供具有电化学的潜力,这种潜力取决于介质的PH值论文格式。而这种潜力将生成的H 正离子通过外层膜的离子选择性渗透。在一点形成一个具有潜力的电化学边界层。以一个集成的Ag或AgCl参考系统作为参比电极。PH检测器将相应的PH值转换为能斯特方程测量的电压。

将PH测量探头探伸到反应釜中,PH电极将选择性的渗透外层膜的离子,从而形成电化学边界层,采用集成的Ag或AgCl参考系统作为参比电极。PH检测器应用能斯特方程测量出电压科技论文格式,从而将电压转换为电压数字信号。该电压数字信号将被传输到控制系统进行处理与应用。

模拟量控制模块内置有根据能斯特方程编写的编码程序、以及模拟量输出单元。编码程序将存放于梯形编程架构CPU中,模拟量输出单元将输入的数字量转换为模拟量,模拟信号的输出范围如下所述,其中横轴为十六进制数;纵轴为模拟量。

如图5所示,模拟量为:–10 到10 V 。

十六进制数F448到0BB8对应–10到10 V的电压范围,完整的输出范围是–11到11V。使用补码来指示负电压。

如图6所示,模拟量为:0 到 10 V 。

十六进制数0000到1770对应0到10 V的电压范围,完整的输出范围是–0.5到10.5V。使用补码来指示负电压。

如图7所示,模拟量为:1到 5 V 。

十六进制数0000到1770对应1到5 V的电压范围,完整的输出范围是0.8到5.2V。

如图8所示,模拟量为:0 到20 mA 。

十六进制数0000到1770对应0到20mA的电流范围,完整的输出范围是0到21mA。

如图9所示,模拟量为:4到20 mA 。

十六进制数0000到1770对应4到20mA的电流范围,完整的输出范围是3.2到20.8mA。

控制系统将根据电压数字信号做出对应的模拟量控制信号。模拟量控制信号通过模拟量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输出信号,输出端输出信号为预先设置好的配置参数,该输出信号被传递到电控球阀,如果某站PH值偏离了设定点,则通过控制加药的流量来调整PH值。流量通过控制加药管路中电控球阀的开闭程度来进行控制,可以使球阀开闭在任意位置。通过模拟量控制模块来控制待测溶液的入料溶液的流量,以调整溶液的PH值。一般采用DA041作为模拟量控制模块。

基于现场采集点多而分散的情况,系统采用分站采集,集中检测与控制的方法,以利于现场管理与系统维护。

采集点向用户提供工业控制中通用的RS485通讯接口。通讯协议采用MODBUS标准通讯协议,每个采集点的PH控制器可以作为从机与具有相同通讯接口并采用相同通讯协议的上位机,如PLC控制器、PC机通讯,实现对现场PH值的集中监控,另外用户也可以通过RS485主线连接数台PH控制器作为从机。以实现PH控制器的多机联动。通过该通讯口可以连接远程控制键盘。可实现用户对PH控制器的远程操作。

改进后系统的MODBUS通讯协议支持两种传送方式:RTU方式和ASCII方式,用户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方式通讯。

笔者发现如果做如上改进以后与现有技术相比科技论文格式,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系统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检测质量高,控制反应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PH检测多级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PH检测单级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PH检测器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PH检测器;2、反应釜;3、有机相;4、水相;5、搅拌器;6、电控球阀;7、手动球阀;8、水相出路;9、有机相进路10测量变送器;11、测量电缆;12、PH电极;13、PH测量探头;14、药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2、3、4所示,萃取工艺现场在线PH检测及控制系统,包括至少一个PH检测器1,以及与PH检测器1连接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主机、以及与主机的至少一个PH控制器。

所述的PH检测器1包括测量变送器10,且测量变送器10与控制系统连接。

测量变送器10通过测量电缆11与PH测量探头13连接,PH测量探头13设置有PH电极12论文格式。

PH电极12为E+H电极。

如图1所示,当主机为PC机时,PC机连接的RS232主线, RS232主线连接RS232转RS485转换模块, RS232转RS485转换模块连接RS485主线。

PH控制器与连接RS485主线。

主机PC机与RS232主线连接后,信号通过RS232转RS485转换模块联通到RS485主线,其做出的应答反应传递到PH控制器。PH控制器内包含模拟量控制模块,模拟量控制模块内置有相应的根据能斯特方程写的编码程序,其通讯方式为:RTU方式和ASCII方式,用户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方式通讯。

当主机为PLC控制器时,主机直接连接到RS485主线进行通信,以实现控制器的多机联动。

如图2所示,PH检测多级连接,反应釜2中的有机相3与前一反应釜2中的有机相3联通,反应釜2中的水相4与前一反应釜2中的水相4联通。

PH检测器1的PH测量探头13置于反应釜2中,PH测量探头13检测反应釜2中的离子粒度,将PH检测信号通过测量电缆11以及测量变送器10发回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PH检测信号做出相应的应答控制信号。应答控制信号通过线路传输到PH控制器科技论文格式,PH控制器的模拟量控制模块根据编码程序做出应答反应。应答反应信号被传递到与模拟量控制模块连接的电控球阀6,电控球阀6的开闭程度来进行控制待测溶液的入料溶液的流量,以调整溶液的PH值。当电控球阀6不启用时,可以启用手动球阀7。测溶液的入料溶液入口可为图2中所示的有机相进路9,反应釜2中内置有有机相3和水相4以及搅拌器5,水相4联通水相4出路8。

篇(6)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0593

国内刊号:11-2200/O4

邮发代号:82-6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A 科学文摘(英)(2009)

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7)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关于教师的职称论文

反思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师素养

摘 要:据化学教学论介绍,化学教师素质是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化学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师;素养

探讨现代化学教师素质结构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化学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1、现代化学教师教师素养构建的依据

构建现代化学教师素质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代教师职业本身的独特性。教师是独特的专业人才,要有全面教育学生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的操作还必须娴熟,规范,具有示范性和创造性。二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教师应前瞻性地看到未来教育具有重视素质教育、通才教育、终身教育、创造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的特点。三是新世纪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和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现代化学教师素养结构

(1)具备健全的身心素质:

健全的身心素质是其它素质的保障,教师只有具备健全的身心,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健全的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只有具备健康的生理素质,化学教师才能具备做实验的要求:娴熟的操作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正常的交流能力。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和非智力因素(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只有具备良好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师才能顺利而持久地开展工作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些名人名言也说明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如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根源都在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

(2)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整个现代化学教师素质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形成化学教师具体素质的先导。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首先要具备先进的教师观和先进的学生观:教师已经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为集多角色于一身的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学习者、建设者、开发者等,学生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主体性、创造性、发展性的人。因此,针对新课程必修模块的基础性的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要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决不能就知识而教知识。比如模块三《金属及其化合物》中代表金属Na、Al、Fe、Cu的学习,学习完以后,学生可能觉得金属之间关系不大,感到知识凌乱难记。但是此时教师若趁热引导学生意识到Na代表了活泼金属;Al代表了两性金属;Fe代表了变价金属;Cu代表了不活泼金属,同时通过Na,Al,Fe分别与O2,H2O的反应的差异,总结出不同金属跟O2,H2O反应的情况与金属活动性的关系,用金属活动性来统摄Na、Al、Fe、Cu的性质,就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迁移能力,归纳能力和教材中的重要思想――分类思想。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不仅能正确使用新教材,还要研究建设新教材。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评鉴各种教材,分析各种情况,改变评价方式,即以一种研究者、学习者、建设者、开发者的身份参与到新课改中去,为完善新课改添砖加瓦.。

另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还要树立先进的教学过程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批判过分突出教师的师道尊严观和过分突出学生的无师自通观。先进的教学过程观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探究性实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都起重要作用。那如何才能真正达到这种效果呢?这就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的共同研讨。

(3)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我们知道:“无知便无能”,“空口袋是立不起来的”。这些话说明了知识对形成能力起了基础性的作用。现代教师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包括三大系统:一是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精深的化学学科专业知识;三是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现代化学教师具备精深的化学学科专业知识是合理知识结构中的核心。是化学教师胜任化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是化学教师其职责的专业要求。一个在知识上漏洞百出的化学教师决不会是个好老师。化学教师也只有在学好本体性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按知识的科学性和科学规律,教材意图设计教学。比如,同样涉及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现象知识,在新课程必修模块和过渡必修教材中,其功能有明显不同。在新课程必修模块中本课题是在学习纯净物的分类之后,学习混合物的分类方法的,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现象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确实与溶液有所不同。因此,本课题的目标并非胶体的制备,而应理解为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为分类标准,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当然,仅仅具备精深的化学学科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左膀右臂――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前者涉及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科学素养。后者是指教师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学习论、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教育伦理学、教育艺术论、教育技术学等课程,这些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教师理解教育政策,课程目标,完善教学和教育,提升科研水平等。像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由此可见像以前“唯分数论英雄”的评价观是极其狭隘的,相当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具备完整的能力结构:

现代化学教师的能力结构素质指化学教师成功地完成化学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化学教育教学中体现的,又是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发展的。它在现代化学教师的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化学教师的中心工作是化学教学,首当其冲要具备教学工作能力,它是现代化学教师的能力结构素质中的核心部分。要顺利而完美地完成一节课,化学教师要有强大的教学设计能力,出色的组织调控能力,良好的多讯道表达能力以及合理的教学测量评价能力。另外,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能力为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顺利地完成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它是现代教师应有的一种通用能力,是整个教师能力素质结构的基础。还有,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对现代教师提出了一个极大的挑战――现代教师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吃“老本”的教师终将被时代所淘汰。现代教师要有计划地争取参与脱产式或不脱产式的学习,以使自己能够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提高技能技巧;还要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在化学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以教推研,以研促教;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创新,不断作出个性化的成果,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新课改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面向学生的生活,即课程设计上要面向学生周围的日常生活环境,已有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发展趋势。但是中国地区如此之大,学生如此之多,面向学生生活的教材是每个地区具有各自的一套教材吗?显然这是不实际的。但是实际教学中又存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不同的个性,怎么办呢?所以笔者认为就需要教师的二次创作能力,把书本上涉及的生活材料能结合当地实际转化为当地的生活材料,使教材真正地面向学生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化学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常汝吉.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导(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阎立泽,韩庆奎,于清江等主编.化学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12.

看了“高级职称论文的字数”的人还看:

1.副高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高级教师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篇(8)

[分类号]G311

科学论文被世界各国广泛用作科学技术产出的一类指标,科学论文的学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体系的状况和特征,同时也是表征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国际大型文献数据库的开发和成熟,特别是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SSCI)的推出,许多学者采用文献数据库统计数据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绩效、结构及影响力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国内社会科学文献数据库的开发也逐渐繁荣,为研究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影响力提供了数据基础。范并思利用报刊资料索引文献数据指标,采用文献数量和增长率等定量方法研究了中国1978~1995年社会科学以及学科结构、增长及其变化。一些学者利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文献数量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及2l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科学生产力及影响。莫作钦利用408种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文献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1996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状况及其学科发展态势进行了揭示。蔡曙山采用国家社科规划申报项目数据分析了各省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科研生产力。

不同国家或地区对社会科学不同学科领域的发展有优先和轻重缓急之分,那么对于一个省份来说也应该选择自己优势和特色学科研究领域。选择和发展优势领域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是要以之前的优势积累,了解和知道哪些领域具有优势。科研优势可以通过多种指标来反映,如科研投入中人力投入、经费投入,科研产出中论文产出等,在这些指标中最具有可比性的是论文产出。对于所有的优势可以体现到该学科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和国际上所处的优先地位,这可以通过科研产出指数来测度各地学科结构及优势领域。本文以反映国内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CSSCI检索系统论文统计数为基础,建立社会科学研究优势指数,借以分析和比较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分布与优势。

尽管科学论文只是衡量科学体系结构的一个方面,但它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科学研究学科结构的产量、质量和覆盖面。分析和揭示各地区社会科学研究学科结构分布及优势领域,对科技宏观管理部门来说,可以作到系统规划、突出优势、兼顾一般、协调发展,调整和建设优势领域,对整个国家学科优先领域的选择和科研基金的投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1 数据来源

本论文统计分析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 1998~2004年的数据,时间跨度为7年。CSSCI精选了国内出版的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比较规范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作为来源期刊,该检索系统具有较完善和规范的学科分类论文省区归属检索系统。

CSSCI根据文献来源分为25个学科,表1给出1998~2004年我国25个学科领域论文数量及比例排序。部分学科进行了简称:(简称马克思)、新闻与传播学(简称新闻学)、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简称图情学)、社会科学总论(简称社科论)、人文地理(简称人地学)、环境科学(简称环境学)。

从表1可以看出:

从25个学科领域7年论文量占全国论文总量比重和排名看,第一位的是经济学,占30.3%,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领头羊,一支独秀成为显学。分列二、三位的是教育学和政治学,各占9.6%、7.1%。有7个学科所占比重不超过1%,分别是宗教学(0.9%)、考古学(0.9%)、民族学(0.7%)、统计学(0.4%)、人地学(0.4%)、社科论(0.2%)和军事学(0.2%)。

所有25个学科领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性增长,各领域波动的年份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一方面收录来源期刊数量不稳定;另一方面来源期刊变更所引起的。

2 各地学科优势与结构

2.1 各地优势学科领域

各地的学科结构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科学研究能力,也预示着各地的社会科学体系的发展方向。要对各地的学科领域的地位进行分析,必须求助于全国比较。对某个具体地区而言,有必要对衡量社会科学领域成就的绝对优势学科领域和相对优势学科领域两个指标进行区分。两种优势的界定如下:

在某一学科领域中,一省区的论文在全国论文总数中的份额,这个指标可粗略评估该省区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力量,取全国3l省区中每一学科领域前5位的省区,以定义它在该领域具有绝对优势。测算公式:

在某一学科领域中,一省区论文在该省区全部社会科学领域论文中的份额与该领域中各省区论文总数在全国全部社会科学领域论文总数中的份额比较,这是从学科领域的角度来展示相对优势指数(RCA)。它表明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省区应成比例地比其他省区做出更多的贡献(发表更多的论文)。相对优势指数的测量方法是:

因此,如果两者的比值大于1,则说明该省区在该学科领域中具有相对优势;如果比值小于1,则需要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工作。

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和测量各地区的社会科学优势学科领域,同时也为了消除各地区年度论文变化的影响,取7年各地区论文数据,分别按25个学科领域进行汇总,按上述的计量方法进行测度。各地区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学科领域如表2所示。

观察表2并分析数据可以得出:

从各地区绝对优势比较看,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和广东在大部分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这5个省市属于第一层次。很明显,北京在全部社会科学学科领域的论文产出中占有绝对领先地位,各领域的论文数占全国相应领域论文数的15%~48%不等,没有哪一个省份在任何领域能与北京匹敌。北京在所有领域都具有绝对优势,但不是所有领域都具有相对优势,在管理学等10个领域不具有相对优势。上海在、考古学和民族学既不具有绝对优势又不具有相对优势,在管理学等11个领域不具有相对优势,但具有绝对优势。江苏考古学和民族学既不具有绝对优势又不具有相对优势,体育学只具有相对优势,在宗教学等9领域不具有相对优势,但具有绝对优势。湖北在管理学等8个领域既具有绝对优势又具有相对优势,但在宗教学等6个领域既不具有绝对优势又不具有相对优势。广东在等4个领域既不具有绝对优势又不具有相对优势。

管理学等16个学科前5名都集中在第一层次,而马克

思主义等9个领域就比较分散,特别是考古学最为分散。

四川、山东、陕西、河南、甘肃、云南和广西分别有4至1个绝对优势领域,其他省份不具有绝对优势领域。这表明少部分省市产出了大部分的社会科学论文,全国绝对优势学科是相对集中的,对于具有绝对优势学科的省市应该继续保持这种绝对优势地位,因为这是最具特色的优势。

从相对优势领域比较看,各地区相对优势领域的数目不等,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领域,除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和广东外,其他具有绝对优势领域的省份,他们的绝对优势领域几乎也同时是各自的相对优势领域。对于同时具有两种优势学科的省市,更应该继续保持这种特色的优势学科。对于没有绝对优势学科的省份,应该在各自的相对优势学科里发挥力量,使优势更突出。

从各学科相对优势值比较看,社会科学研究能力比较强的省份差异小,而能力比较弱的省份差异比较大,也就是说社会科学能力弱的省份相对比较优势更突出。

中部地区省份的相对优势领域主要分布在、哲学、语言学、文学、图情学和教育学。而西部省份的相对优势领域主要分布在民族学、文化学、人文地理和环境科学,这是西部所处地域环境的反映。

社会科学研究的地区产出与综合性大学和文科院校的地区分布有很强的相关性。社会科学研究产出能力强的省份也是拥有高等院校比较多的。

2.2 各地区相对优势学科领域比较

为了考察各省区相对优势领域在时间上的纵向变化,将1998~2000年和2002~2004年的各省区25个学科的论文数汇总,也分别计算出各省区的相对优势领域。这样可以比较各省区前期和后期相对优势领域的变化。采用蛛网图可以清楚地显示相对优势领域发展的强弱变化。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在东中西省份中各选取一个省份,东部的上海、中部的湖北和西部的陕西。

分析数据和观察图1可以看出:

我国大部分地区社会科学学科保持相对稳定的结构,这种结构稳定性高于自然科学或工程学科。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强的地区学科结构稳定性高于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弱的地区,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不发达地区的学科结构更容易发生变动。

上海的民族学、环境科学和军事学相对优势得到加强,统计学、艺术学和文化学相对优势被消弱。湖北的新闻与传播学、统计学和文学相对优势得到加强,而艺术学、宗教学和教育学相对优势降低。陕西的人文经济地理、军事学和管理学相对优势得到大力加强,而体育学、心理学和宗教学相对优势降低。

2.3 各地区学科结构比较

各地社会科学学科结构异同和变化可以通过两个指标加以测定:

从表3可以看出:

大部分省份的社会科学学科结构与北京极为相似,这表明我国各地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模式基本相同。只有部分省份如青海、重庆、河南、内蒙古等结构稍有不同。

社会科学研究能力较强的省份结构变动度较小,如北京、上海、湖北和广东等;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较弱的省份结构变动度较大,如青海、海南、黑龙江和江西等。

总体上,社会科学学科结构变动低于自然科学或工程学科。

3 结论与建议

当前经济学成为我国社会科学领域中第一大学科,远远超过其它学科。

北京、江苏、上海、湖北和广东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最强的地区,其它地区具有少量的绝对优势学科,每个地区都拥有数目不等的相对优势领域,中部地区省份的相对优势领域主要分布在、哲学、语言学、文学、图书情报与档案学和教育学。而西部省份的相对优势领域主要分布在民族学、文化学、人文地理和环境科学。

大部分省份的社会科学学科结构与北京极为相似,这表明我国各地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模式基本相同。全国各地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特色与优势并不突出。

选择和发展优势领域,首先要结合本身具有的学术优势基础和特色。各省区优势领域的存在与各省区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强弱有很大关系,所以各省区选择和发展社会科学,应主要结合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分布力量,特别是各地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和社会需求。其次,在选择学科研究重点时,必须确立学科主体研究方向和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并以此为重点加强建设。在选好方向的基础上,建设和培养学术梯队,没有一流的学术队伍就没有一流的学科,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动力所在。

篇(9)

作者:尚宏利 李军 桑雪梅 王敏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学生根据指导老师提供的实验题目或自选的实验题目,自行查阅参考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选与组装实验设备,自拟实验操作步骤,实施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的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过程。其基本操作过程一般有三个步骤。准备阶段选题选题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以及知识结构等,且考虑实验室的实际实验条件来指导学生选择课题。(2)所选的课题要有一定的深度,选题覆盖面要广,综合性要强,保证学生对知识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注重提高自身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要结合物理化学设计性实验的形式。物理化学设计性实验一般有四种形式:扩展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方法或装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以及开辟新的物理化学实验等。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可以采用以下途径:①用已学过的仪器装置做某些实验体系在实验条件发生重要变化时的探索;②相同的实验方法在新体系中的应用研究;③物理化学研究方法在与生产、生活等跟实际有关的课题方面的应用;④教师科研课题中的子项目等。例如《蔗糖水解动力学实验》设计实验内容添加温度和酸浓度的影响,实验除了测定速率常数和半衰期,还可测定活化能,综合运用了动力学知识,加深学生对速率方程的理解[3]。针对制药专业学生,如果把实验中的催化剂改为酶,除了以上的内容外,还需了解酶催化反应、酶的分离提纯及活性测定等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实验方案、步骤及结构分析等都有更高的要求。

查阅资料确定选题后,就要着手收集相关资料。除了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外,还可请教资深老师;或利用图书资料、网上资源等查找相关数据。在搜集充分的文献资料后,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阅读、整理和选取,寻找合理的条件,初步拟定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为拟定实验方案作好充分的准备。拟定方案(1)拟定方案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环保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设计过程都要科学、合理,所采用的设计标准,方法和步骤等都要有一定的物理化学理论依据或实践基础。创新性原则要求实验设计要敢于突破陈规,独到新颖,能反映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思路等。环保性原则是指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考虑实验的设置、手段、方法等各方面因素,尽可能采用简约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装置,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仪器,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效果明显的实验。培养学生建立绿色化学理念,培养学生用“3R”原则[4](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和如何解决化学实验中出现的污染问题,达到较好的环境效应。例如《二元金属相图实验》,实验中使用的铅替换为铋或锌。实验经改进后转变为绿色实验,实验药品用量减少,降低实验成本,且测量结果理想。例如《燃烧热的测定》无需改变实验方法,可以用蔗糖直接代替有毒的萘。(2)拟定方案的要求拟定方案要求学生要充分运用已掌握的理论和实验知识或技能,综合地考虑问题,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具体要求,寻求科学的、可靠的的实验原理,根据实验原理拟定实验方法;根据实验方法,合理地选择仪器和准备实验器材,周密地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拟定消除或减少这些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最后确定实验的实验步骤,安排实验进程等;完成实验方案后提交指导老师审阅,以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实验阶段实施设计性实验的方案是设计性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关键主体。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实验药品。认真阅读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熟悉物理化学实验仪器的性能构造、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准确,安全地安装、调试、维护和使用仪器,以便在精密的条件下测量到所需的数据。例如旋光仪的使用,在测量前,要将旋光仪预热,和调零等。学生按操作要求要认真操作、细心观察、作好记录,将测得的数据按设计方案的原理进行处理、分析,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结果处理阶段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取得有关的数据,通过作图,列表等手段,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等活动来获取结论。在获取结论后,还应对实验的步骤进行反思、讨论和总结,并以论文的形式写出实验报告。

为了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制定了成绩评定标准:包括查阅资料、方案设计、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协作精神、实验安排、创新内容、环境保护、清洁安全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以论文的形式考评,格式要符合科学期刊的要求,标出标题,摘要,关键词,报告最后还要附有参考文献等。论文的内容除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与药品,实验的操作情况,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外,还可以写上实验过程的心得体会,指出实验中的不足、改进的地方及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以便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通过开设设计性环保物理化学实验,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工作过程,包括实验选题、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观察和数据采集、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环保意识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总之,我们力争通过实验训练,把学生培养成综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篇(10)

二、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熟悉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 掌握工程地质、工程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地下工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电工、工程测量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有关工程勘察,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政策、规范和法规。具有进行工程勘察、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主干学科 地质工程

四、主要课程

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计算机基础、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岩土力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道路勘测与设计、地下结构、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地质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要求)

设计1——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钢筋混凝土结构

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初步训练。设计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为钢筋混凝土楼盖设计,一部分为单层厂房结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及结构设计图纸。

设计2——岩土体工程课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岩土体工程设计

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及岩土体工程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岩土体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设计3——基础工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有关资料选择基础方案,并进行设计、计算、绘出施工图。

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基础工程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基础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测量实习,安排在第5学期,时间1周,内容为工程测量,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实习报告。

认识实习,安排在第4学期,时间3周,内容为地质认识实习。

教学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时间7周,内容包括工程地质勘察、原位测试、室内资料分析与整理。要求编写一份实习报告。

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时间12周。

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达到工程师工作能力的初步训练。

要求:选题尽可能结合生产实践,做到一人一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答辩: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由系统一组织答辩。

六、主要实验

室内试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测试、建筑材料试验等)、野外现场试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现场原位测试、工程监测及检测等)

七、最低毕业课内总学时:2500学时

篇(11)

本书为第11届意大利传感器与微系统会议的论文集,其中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会议论文。这次会议展示了在传感器与微系统领域的理论模拟与实际应用的最新成果。传感器与微系统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涉及到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

本书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传感器,主要介绍了: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光谱仪原位测量平流层微量气体;四苯基卟啉在高有序热解石墨上的组装:前所未有的吸附压缩驱动的双层模式组装;一种室温下的基于铂/氧化铱复合物的氧气传感器;聚合物涂层的长周期光栅作为高灵敏度化学传感器;用于低温下检测氢气的光纤传感器;溶剂对复合薄膜形貌和传感特性的影响;纳米钛对气体的传感性质;基于二元金属的碳水化合物传感装置;一种快速检测牛奶中M1黄曲霉素的便携式荧光计;利用光学传感器检测橄榄油的质量;质量标准体系在计划、设计和实现厚膜气体检测器中的应用;基于单壁碳纳米管的光纤传感器;合成且表征用于二氧化氮检测的纳米材料;铂金元素作为覆盖层的P型一氧化钛薄膜用于对氢气的检测;包含银纳米簇的氟化聚亚酰胺纳米复合薄膜用于对有机气体的光学检测等等。第二部分为物理传感器,主要介绍了荒芜环境中的固体定位风速计;一种具有溅射内核的二维平面磁通量阀门;一种用于探测RF电场的光学探针;通过拉曼散射来测量多孔硅结构的应力;对热传感器的一种十分有效的计算机模拟模型;对硅化铬应力传感器的认识。第三部分为生物传感器,主要介绍了基于不定型硅基器件检测DNA分子;抑制酪氨酸酶的有机相酶传感器;用于人瘤病毒检测的DNA压电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硬质小麦安全型的用户友好的电化学手持设备;采用SPR成像技术来研究DNA―DNA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第四部分为微米纳米技术,主要介绍了实验室芯片技术对基因进行分析;利用硅基玻璃芯片对化学物质进行快速光学检测;采用不同导电纳米颗粒来控制复合材料聚合物的传感性质;采用电化学刻蚀硅片的方法制备嵌入式微通道;采用超声束沉积方式制备具有气体传感的金属氧化物/有机物杂化材料;聚焦离子束刻蚀用于气体传感技术;一种模拟IPMC传感器的软件工具;对印迹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机车安全与舒适度测量;悬臂梁的强制型阻尼振动。第五部分为传感器阵列和多重传感系统,主要介绍了整合型微重力化学物质检测装置;采用杂化电子鼻原位检测硫质喷气孔火山口喷发的火山气体;对主要公路旁的漂浮粒子和氧化氮化合物的检测;多传感器布局在敌对环境中的机器人。第六部分为传感器网络和对传感器的数据分析,主要介绍了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览:对ZGIGBEE网络架构一瞥;动态场景下尘埃传感器网络:在城市环境中普遍应用性能的研究;一种配置了IEEE 802.15.4的移动设备的便携式软件工具;一种神经光谱分类的光学传感器;对城市环境污染检测无线网络设备的设计;应用多传感器微型化系统对橄榄油进行评价。

本书几乎涵盖了传感器方面的所有方向,包括化学、物理、生物以及传感器构架等等。相信从事任何传感器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都会在本书中找到有参考价值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