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慕课建设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确定项目是否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资体制的改革,把原由政府财政统一分配投资的体制变成了由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的多元投资格局,打破了由一个业主建设单位无偿使用的局面。因此投资业主和国家审批机关主要根据可行性研究提供的评价结果,确定对此项目是否进行投资和如何进行投资,是项目建设单位决策性的文件。
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筹措资金特别是向银行申请贷款或向国家申请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也是其他投资者的合资理由根据。凡是应向银行贷款或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的项目,必须向有关部门报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银行或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对可行性研究的审查,并认定项目确实可行后,才同意贷款或进行资金补助。如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以及我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要求把提交可行性研究作为建设项目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
可行性研究是编制项目初步设计的依据。初步设计是根据可行性研究对所要建设的项目规划出实际性的建设蓝图,即较详尽的规划出此项目的规模、产品方案、总体布置、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劳动定员、三废治理、建设工期、投资概算、技术经济指标等内容。并为下一步实施项目设计提出具体操作方案,初步设计不得违背可行性研究已经论证的原则。
可行性研究是国家各级计划综合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调控管理,编制发展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投资的重要依据。由于建设项目尤其是大中型项目考虑的因素多,涉及的范围广、投入的资金数额大,可能对全局和当地的近、远期经济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如三峡工程不仅耗资大、
工期长,还需要大批的移民迁徒,因此这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内容更加详细,可作为计划综合部门实际对固定资产投资调控管理和编制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国家提出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过去那种普遍存在的条块行政隶属关系和无经济责任的状况已大部分被合同经济关系所代替。项目法人及项目主管部门可依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同国内或国外有关组织和生产业主签订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能源资源、运输、工程设施、工程发包、水电供应以及资金筹措等协议合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拟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供需采购计划的依据。可行性研究中对拟建项目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已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论证认为可行的,项目建设单位可依据可行性研究拟定的新技术引进和采购新设备的计划。
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向国土开发及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建设用地的依据。因为可行性研究对拟建项目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的设想提出了办法和措施,国家开发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可根据可行性研究具体审查用地计划,办理土地使用手续。可行性研究为确保项目达到环保标准,提出了治理措施和办法,这些信息可作为环保部门对项目进行环评、具体研究治理措施,签发项目建设许可文件的主要依据。
在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因为运用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一旦有关地形、工程地质、水文、矿产资源储量、工业性实验数据不完整,不能满足下一个阶段工作需要时,负责初步设计的部门就需要根据可行性研究所提出的要求和建议,进一步开展有关地形、工程地质、水文等勘察工作或加强工业性实验,补充有关数据。
二、可行性研究与设计项目管理的关联作用
可行性研究是编制设计任务书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初步设计和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可行性研究不仅对拟议中的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论证,判断项目是否可行,值得投资,要进行反复比较,寻求最佳建设方案,避免项目方案的多变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时间的延误。这就需要严格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的审批制度,确保可研报告的质量和足够的深度。假如在设计初期不能提出高质量的、切合实际的设计任务书,不能将建设意图用标准的技术术语表达出来,自然也就无法有效地控制设计全过程。如果使工程的初步设计起不到控制工程轮廓及主要功能的作用,或在只有一个粗略的方案下便草率地进入施工图设计,设计项目管理与施工肯定会出问题。可行性研究中的总的目标如控制不好,使设计过程中朝令夕改,设计者无所适从,顾此失彼,往往造成产品先天不足。因此初步设计概算必须在可研报告估算控制范围之内,初步设计未获批准,不得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重大设计变更必须报原批准机关审批。避免工程建设中不断追加投资使工程管理失控,造成“半拉子工程”、“胡子工程”,给国家及投资业主带来巨大损失。
工程项目的建造成本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可行性研究及设计。如果设计项目管理早一点介入到建设前期中去替业主把好关,在设计前就对项目设计提出一些功能要求,设计中变更工作量就会减少,设计周期就会缩短。由于设计任务书不完整,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不够,使设计者无从下手,其结果是设计图纸泛泛而绘,边设计边施工,很容易匆忙急就,草率交图,给施工和项目建设管理带来困难。
在现实经济环境中,业主建设单位希望挖潜降低工程造价,特别是一些民营、个体业主,他们缺乏懂技术的专家为他们的项目认证、研究,因此下达的设计任务书做为设计依据的基本文件就很不规范。可因人而异,条款过于简单,可执行性差,往往还隐藏着一些可行性研究中应解决的问题,不能为设计阶段提供良好的设计环境,造成设计工作不应有的反复,甚至在施工中产生过多的设计变更,造成部分工程废弃及延误工期。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设计项目管理尽早介入,就建设规模、标准、投资限额等,协助业主完善设计任务书,选择优秀的方案设计,这样可使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更切合实际,更便于控制建设标准,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最终目的。
因此,搞好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项目管理这两个环节非常有必要,这两个环节的工作做的不细,决策失误不但工程项目没有经济效益,而且损失可能是惨重的。可行性研究与设计项目管理是避免投资决策失误、保证工程项目建设及投产后经营效益责任的重要手段。
三、做好可行性研究的措施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勘察设计及工程咨询单位必须实现两大转变:一是改企转制,由过去的附属于部门的事业单位转变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转变经营机制,由过去局限于特定行业开展单一业务的职能型机构,转变为面向投资建设全过程服务、并按照市场机制进行的社会中介机构。在当前加强工程咨询勘察设计企业内部改革,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标本课程开设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大型项目的开发,熟悉项目开发流程,理解项目管理的基本理念,灵活运用需求分析及系统设计方法,提高技术的使用熟练度,充分锻炼团队开发的协作能力,理解测试过程及Bug跟踪的流程,从而积累真实的项目开发经验,拉近与企业用人需求的距离。项目培养的能力体系如表1所示。根据TOPCARES-CDIO能值指标体系,本项目重点培养八项3级能力指标。
1.2项目内容和进度安排
随着软件行业的不断发展,主流应用软件的类型也在不断变化着,从最初的桌面应用到基于Web的应用,再到目前的电脑、手机客户端与Web端多客户端平台应用。本课程要求学生开发的项目来自于合作企业中最新的项目,以达到和市场接轨的目的。在课程进度安排如表2所示,包括准备阶段和增量开发阶段。课程共200学时,50次课,进度安排包括准备阶段和三个增量阶段,表2给出了一个增量的进度安排。项目准备阶段完成整个项目的构思,各个增量阶段,按照分析、设计、实施、运行和评审等步骤进行。
2项目实施(Implementationoftheproject)
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主要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和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项目实施尽可能模拟企业的开发环境,教师担当类似项目经理的角色,负责监控项目的整个进度和项目质量,将每个学生小组视为一个开发团队,让学生模拟企业中相应的工程师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规范的软件开发过程进行项目开发,使得参与一级项目的学生获得更真实的项目开发体验,就业后能更快地适应企业工作。
3考核评价(Examinationandevaluation)
教师对各小组成员项目开发过程进行监控和打分,作为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项目结束后安排统一的关于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开发等的闭卷考试,作为课程的终结性考核。各项考核的内容与本项目的能力培养目标相对应,如表3所示。这样,当学生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从八个能力方面对学生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其今后的发展会比以往单纯的分数有更大的帮助。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等级公路新改建项目迅速增加。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公路建设项目在建设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对项目的建设规模、标准及重大技术方案进行比较,推荐最佳方案,估算所需投资并进行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为建设项目的决策和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审批提供科学的依据。山区公路建设落后的现状,已成为制约贵州等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结合当地的实际,本文就山区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下。
1.研究设计思路及理念
贵州地区拥有富饶的自然资源,但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特定环境下,我省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应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贵州地形条件复杂,路线平纵横三方面都受到约束,同时地质、气候条件多变,影响着交通路线的布设。设计者在考虑总体方案时应结合山区地形,使路线与景观协调,桥隧相连,相得益彰。
在公路等级的选择上,设计者要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质条件,克服常规思维模式,充分考虑各种路线方案的利弊,慎重进行公路等级方案的比选。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一条公路建设项进行分段拟定等级标准,以确保其实施可能性公路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将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公路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在选定路线方案时尽可能的避免或减少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这也是国家开发西部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设计者还要转变在工可阶段只重视路线走廊带方案,轻视细部研究的工作方法。因此,设计者在工可阶段要重视方案的细部研究,为下阶段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工可阶段要加强工程地质勘察,特别是对大型构造物、不良地质地段进行详细勘察,以确保方案技术的可行性。
2.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
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分为预可行研究阶段和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内容应包括:项目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建设项目的交通量;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及技术标准;工程环境影响分析;方案选择;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节能分析;实施安排等。首先根据上级任务书安排在1:5万或1:20万图上确定路线基本走向,确定交通及经济影响区域。进行社会经济、人口、资源调查、交通事故调查、路线勘察、征求当地政府部门对路线走向意见,现场调查主要控制点位置,确定主要工程规模,分析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等等,主要从技术上论证方案是否可行,分析研究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技术难点,按照预可研和工可研不同阶段深度要求,提出项目建设工工程数量及实施方案,进行投资估算,并提出主要材料及人工数量,提出资金筹措方案;根据工程规模和施工力量确定建设工期安排;进行经济费用调整,用影子价格对土地、钢材、木材、水泥、沥青等进行调整,对汽车运输成本进行影子价格调整,由建设费用调整为经济费用,进行国民经济效益计算、收费计算、经济评价及敏感分析、财务评价及敏感分析、借款偿还能力分析等。
3.目前山区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问分析题
3.1基础资料少
目前,国内统计制度及统计口径还不完善。如有的经济指标一些地区用不变价计算,有的按当年价计算,各年度不统一,难以统计分析;占公路运输7%-10%的公路运输部门车辆的运输量都有统计,而非公路运输部门车辆根本没有统计资料。从交通大队报表查到的交通事故资料和在基层到的数据有一定出入。国营和集体车辆运输成本可以收集到,而私营企业和个体户车辆往往收集不到。交通量资料,多数国省干道观测站数量不足,某些观测人员缺乏经验,统计队伍不稳定,影响了交通量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基础资料的质量又直接关系到下一步分析,预测工作的准确性,因此,各级部门要抓好基础工作,从组织机构和法律上加强统计和资料管理,保证数据资料的质量。
3.2理论不完善、参数不配套
3.2.1经济预测没有统一的预测方法。为了进行交通量预测,就必须进行经济与交通相关分析,也就必须进行经济预测,所用的经济指标较多,有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预测方法较多,主要有:
(1)调查7年至10年历史数据,采用趋势外推法、回归分析法、经济计量法、投入产出法、经济优化规划法、系统动力分析法等方法进行预测。
(2)在上述方法基础上结合专家预测法进行预测。往往我们采用几种方法进行预测,分别采用不同预测结果进行交通增长率预测,找出相关密切的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由于经济发展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特点各不相同,因此难以找出经济预测方法,同时社会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工程,有其不可预测的一面,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预测很困难。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经济发展趋于平稳,近期预测是相对比较可靠,远期预测值可控制性较差,预测年限一般不超20年。
3.2.2公路减少交通事故节约的费用。根据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编制办法,公路改建或新建导致交通事故减少,其节约的费用以事故率差及事故平均损失费计算。通过多个项目计算可以看出,从各个部门调查得到的公路交通事故平均损失费不真实,统计资料往往要比实际少;另一方面,国内现行制度统计得出的只是直接损失费,没有考虑因交通事故而引起的国家生产损失和家庭等间接损失。新建公路吸引旧路交通量,而使旧路交通状况大有改变,而减少交通事故,其节约的费用也应考虑进去。
3.3没有完善的从事可行性研究机构
在从事可行性工作人员组成中,工程技术人员占较大比例,他们当中许多人在工程技术方面经验丰富,但经济知识相对不足,多数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造成目前有些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公路工程本身的论述虽比较全面,分析比较深刻,而经济评价、交通量预测深度不够深刻。另外,从事可行性研究工作人员经常变动,从而影响工程可行性研究提高水平的提高。今后,应更加注重培养经济、交通人材,建立比较稳定的工作机构,把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4.工可研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4.1公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使用影子价格,计算期内各年均采用基年的价格,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财务评价采用财务价格,对于物价上涨因素,在进行项目财务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分析时,原则上宜作不同处理。
4.2公路建设及养护所涉及的主要投入物,包括钢材、木材、水泥等一般投入物和劳动力及土地两种特殊投入物必须使用影子价格;维持车辆营运服务的投入物,即车辆营运成本的构成要素,如司乘人员人工、燃料、轮胎、保修、零配件、折旧等必须采用影子价格。
4.3国民经济内部“转移支付”并未发生实际资源的增加和耗用,不计入项目的效益和费用。“转移支付”分为二部分,一是对政府的转移支付,如税金、补贴等;二是信贷转移支付,如国内贷款转移支付,如国内贷款利息等,但利用外资的国外贷款利息不能作为“转移支付”扣除。
5.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而贵州等山区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如果偏离实际,技术标准把握不准,国民经济评价失真等,将严重影响西部交通建设的科学性,因此,需要在实际工作结合实际及相关理论,对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论证和分析,以促进西部交通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16
1 国内外慕课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1.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慕课(MOOC)是目前最流行、最先进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国外对其质量评价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从慕课的课程设计对其质量进行评价。“课程”的含义较为特殊,一般为提供给学习者的各种学术课程,其中包括有很多种,例如在线教育的资源、学习者的目标、网络手段及工具、课程的具体评价等(Allen,I.E &Seaman,J,2015)。 慕课的课程设计体现慕课的制作水平,课程设计的质量是慕课制作水平的关键(Jean Charles Pomerol,2014)。(2)以慕课的实际效果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慕课应通过制定实际效果检验的标准来验证慕课的质量(A.M.F.Yousef ,2014)。慕课的实际效果是慕课成功的关键,能否让学习者掌握传授的内容是极其重要的(Peter,S,2013)。(3)慕课的评价标准设定。慕课应该设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包括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技术等(Wright C R,2003)。由此可见,国外的慕课质量评价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已经出现了设定统一标准的学术声音,但目前并没有系统、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1.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鉴于慕课建设及其发展的特殊性,我国的慕课研究则大多集中在高校领域内。目前,我国的慕课质量评价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慕课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质量评价的各种理论研究。如姜明文的《“慕课热”之思考》(2014)、吴万伟的《“慕课热”的冷思考》(2014)等。这些研究对我国现阶段慕课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研究,特别是对我国慕课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规划。(2)我国慕课建设路径与应用研究。如邓宏钟的《“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2013)、陈江的《慕课的建设与实施策略》(2014)、邱均平的《慕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2015)等。这些研究则针对我国慕课现阶段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力求找到一些解决方法,以完善慕课评价体系为目标,追求慕课的专业化、精品化发展。(3)慕课在一些专业化领域和具体细化到课程的规范化研究。如方旋旋的《面对“慕课”: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困境及应对策略》(2014)、李梁的《“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逻辑视角》(2014)等。这些研究力求规范化、细致化,切入点多为地方高校、专业课程等,使慕课研究更加精细,得出的研究成果也更具实际效果和说服力。因此,这也是我国慕课质量评价研究的一个趋势和方向。
2 量表的研究内容
量表构建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先从慕课的发展历史及其自身特点入手分析出研制质量评价量表的必要性,并结合量表的评价指标和测验方法等要素建立量表模型,将模型应用于三所高校进行试验,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最终建立成型、科学、客观的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
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制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必要性。通过研究慕课的发展历史及特点,发现现阶段慕课所存在的问题,总结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和适用性,依此阐述研制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必要性。(2)量表各级指标体系的初选和创建。评价体系研究必须以建立指标体系作为前提和基础,研究的重点在于将按照外语类慕课本质属性和特征某一方面的标识分解成为具有行为化、可操作化的结构,构建包含一级和二级指标的合理、规范化量表,并通过目前最流行的软件AHP计算指标的权重,以此确定量表的两级指标。(3)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创建慕课质量模糊评价模型,进一步分析现有国内外文献阐述的评价体系原理和测算方法,对该量表的信度、效度、难度系数进行定性和定量测验研究,依据外语类慕课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找出适合的量表效应模型和测算方法,应用于高校外语类慕课课程中。(4)量表的模拟应用试验。在试验高校选取相应的样本课程,并用此量表模型对课程的质量进行检验。以此来检验高校外语类慕课的真实建设水平和具体应用价值。(5)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建立。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研制出成型量表,通过质量评价量表的建立,为提高慕课的质量提供保障。
3 研制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突破点
建立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将突破以下三个重点难点问题:(1)量表与慕课质量评价的适配性。虽然量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的质量评价中,但毕竟在慕课领域中尚无较完善、系统的成型量表评价其质量,因此必须通过慕课发展及其自身特点,阐述选取量表作为其质量评价标准的适配性。(2)量表的专业化打造,依据外语类慕课的特点进行细分。质量评价标准不是统一的,必须锱铢必较,结合外语类课程的特点进行设定。将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应用于质量评价量表的研制中,力求量表的准确性、客观性。(3)量表的科学、有效性检验。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决定着量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经过大量检验后制定的量表将是判断一门课程制作水平、讲授效果、实际作用的权威标准,因此,必须在大量样本检验的基础上生成科学、有效的技术指标。
4 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研制的主要目标
量表的研制将追求实现如下几个具体实际应用目标:(1)为我国高校的慕课建设服务,探索出一系列合理、有效、精品化的课程教学手段,优化慕课,特别是提高外语类慕课质量。(2)以外语类学科的自身逻辑为依据,确定质量评价量表,找到客观合理的慕课质量评价体系,为我国外语类慕课的规范化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为我国其他专业课程的慕课建设提供借鉴经验。(3)进一步拓宽慕课的应用价值,以外语类课程为基础,不断为我国慕课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以及更实际的操作平台和应用渠道,在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全国高校的慕课平台建设做出实际性贡献。(4)服务中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制定科学的质量评r指标体系。
5 研制外Z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创新之处
(1)将慕课质量评价体系专业化、细分化,打破传统统一的慕课评价体系模式,以外语类课程为例,依据其专业特点、专业要求,量身打造慕课质量评价体系。
(2)首次将量表应用于慕课的质量评价中,将慕课质量评价体系规范化、系统化。
(3)创造性地将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应用于质量评价量表的研制中,力求量表的准确性、客观性。
(4)可以选取985院校、部属专业院校、地方院校等三所各具代表性的高校进行实验,充分保证质量评价体系的权威性。
由此可见,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慕课研究属于当今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研究多为慕课本身的理论性研究,而将量表应用于慕课质量评价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本研究将为同行研究者对慕课研究的新方式和新角度提供参考。量表的研制将慕课研究的理论性和应用型相融合,摸索出了我国慕课时代下高校外语类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新方向,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还将为我国高校的慕课建设提供直接的借鉴经验,特别是在建设专业类慕课进程中,起到积极指导作用。
基金项目:此论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天津市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EYP5027);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项目“我国英语能力测试等级量表研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IA140304)
参考文献
[1] 邱均平,欧玉芳.慕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5).
[2] 韩宝成.外国语言量表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6).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认知方式,人们的学习范围和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的混合式学习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高校文学课的传统教学普遍存在程式化、教条化的倾向,尤其是在外国文学课堂上,由于东西方文化视角的差异,学生的接受与课堂知识传授、文本内在含蕴的传达都存在落差。采用新媒体等新兴网络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利用混合式教学方法,构建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制作、慕课式教学相结合的立体化模式。发挥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学习作用,既可以调整这些落差,又可以保障文学课教学与学生期待视野的融合与超越,实现“用中国人的灵魂”研究外国文学史的教学目的。
一、在教材处理上,改变大学生课外不读教材,上课不带教材、不记听课笔记的现象
立足权威版本,选取以郑克鲁为主编,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教材”《外国文学史》及《外国文学作品选》为主讲教材,以其他原典书目为辅助,给学生提供阅读书目,将课堂文学史教学和文学原典阅读相结合,通过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再通过讲解重要作品,将之改编成课本剧或进行诗歌朗诵会等,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培养学生的听说、写作以及表演能力,从而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促进学生与书本之间的沟通。
二、在教学内容上,融合创新思维理念,将专业理论与学科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性课程内容比重,将听、说、读、写技能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因受课时量限制而在课堂上不能讲解的,但有助于理解作家作品、文学大思潮、文学现象的相关教学内容留给学生做课外独立学习。具体方法:(1)每次课程之前,利用课程平台上传的教学资料、教案、课件、教学笔记、参考书目、教学视频等,要求学生自学相应章节,在课前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并总结思考题,在课后练习。(2)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网络提供教师讲义、经典作品选读与分析、外国文化背景、英文作家作品介绍等内容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全面的了解。(3)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上的在线测试,衡量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4)对于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成果教师要及时汇总、整理,建立参观访问、观看影视资料的心得体会,建立社会调查报告、音视频等资料档案,并及时上传,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增长其社会实践活动能力。(5)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了解学情,并及时整理相关数据,以利于教学内容的适当增补。
如,在讲授第七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时,课前在课程平台上预习茨威格写的《列夫・托尔斯泰》朗诵视频,了解作家生平及社会影响,按照书目阅读作品《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理解和把握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和创作的密切联系。课堂上以讲授为主,分析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以及“宗法制农民思想”与创作的密切联系,讨论托尔斯泰主义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课后学生自己总结“托尔斯泰主义”的概念,写到课堂笔记本上。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总结。
三、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教学、第二课堂设计、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多媒体教学等多角度、多形式配合课堂教学,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教师成为“引导者”,学生恢复自我主导“角色”意识,使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1.在课堂教学上,以传统的课堂讲论法、讲演法为主,辅之以多媒体,依托课程平台,适当引入慕课式教学方法。(1)发挥多媒体教学内容比传统教学密度大、容量多的特点,精选经典视频片段和图片,摘录原著篇章,利用课件制作中的链接功能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国内外新信息、新动态、新观点、新数据等,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计算机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拓展学生视野。(2)利用新媒体等网络技术辅助高师文学课教学,如,利用校园网课程平台,采用微课、慕课式辅助课堂教学。通过上传教学资源,实现文学课教学与学生期待视野的融合与超越。具体方法是:①遵循优秀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从985、211高校引进MOOC教学视频,链接慕课中文网、网易公开课等,针对主讲教师不能亲临,无法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开设课程时设置辅讲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将教学视频内容深化;②在网络课程平台上进行辅助式微课教学,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和思考。教师课堂上引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在第二课堂设计上,注重实践性教学。具体方法:(1)适当采用人性化的“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依教而学”向“先学后教”的转变。在课前预习阶段,指导学生按照思考题,自主地、以自己的节奏、用一种较放松的心态在家学习。(2)每学期预留50本图书目录,其中必读10本,学生按照兴趣在预留书目里自由阅读文学原典,选择性地做读书笔记或在课堂读书报告会上以“我喜欢的一本书”方式向同学推荐。(3)鼓励学生公开、文学作品等,完成学生对文学文本意义的补充与完善。
3.在考核方式上,避免以往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弊端,建立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估体系。发挥网络教学作用,在课堂表现中引入在线讨论、在线测试、调查问卷等环节。具体由平时成绩、期中测试、期末闭卷考试三部分组成。在综述性论文报告、闭卷考试和平时出勤、平时表现基础上,引入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形式,学生发表作品可作为实践学分记入平时或考查课成绩,增大实践性测试部分的分值比重。
平时成绩重在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此项占总成绩的20%),由课堂出勤、课堂表现组成。课堂表现除包括学生当堂表现之外,也可通过在课程平台在线测试、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讨论,以研讨性教学方式进行。
课堂出勤占10%。教学周16~18周,一学期至少点名10次。缺勤一次扣1分。迟到或早退每两次扣1分。事病假每3次扣1分。
课上表现占10%。研讨会或读书报告会发言、课堂笔记检查、读书笔记检查;课程平台在线讨论和测试等各占5分。
在课堂表现环节尝试进行慕课教学测试方式,借助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在课程与课程之间设置进阶式小问题、小测验,学生只有全部答对才能继续听课;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最终会有来自教师或学习伙伴同步或异步的解答。
期中测评重在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此项占总成绩的30%。(1)引入半开卷考核形式。①从参考书目必读10本中,任选其一,要求当堂完成配合教学内容的从文论或文学批评角度进行的课程论文。(有原创观点,能自圆其说,字数不少于1500字。根据具体情况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②每章中选择一个代表性作家或作品进行续写或改编课本剧活动。(2)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习发表文章,学术论文,参加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活动获得奖励等,可作为优秀成绩取得的一个衡量依据。(3)每一次教学是讨论课的,可凭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实际表现为其打一个分数;有论文写作要求的,则依照论文写作情况,为其打一个分数。一个学期下来,为每个学生合算一个分数,列入本学期的期中成绩。核算百分比后记入期末成绩。
期末闭卷考试部分占总成绩50%,对期末考核环节的考题类型进行革新,减少考查外国文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的数量,增加考查综合运用能力的论述和作品原典阅读的文本分析题型比重,百分试卷里各占50%。五道大题中的最后一道为文本分析题,没有固定答案,要求学生主题思想清晰,利用学过的文论、叙事结构等方面观点进行分析,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除上述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革新外,为适应新时展趋势,整合校际教学资源,外国文学课程可进行如下资源建设。①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通过外国文学课程平台建设将已有的教学资源数字化;上传教学材料、教学课件、笔记、阅读书目、多媒体视频、图片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对转化后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编目存档,实行专业化规范管理。②参加外国文学慕课教学课题开发任务。MOOC(慕课)是一种新型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核心概念是“微视频、小测验、在线互动”,将在线学习与教学模式改革很好地结合起来。针对外国文学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现状,可以采取申报国家、省、市教育部门资助来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③实践教学资源。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外国文学实践教学行之有效的范式。
综上所述,只有适应时展的要求,将在线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与课堂外国文学教学融合,实行多重交互的混合式教学法,才能解决外国文学课堂长期以来的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使课堂教学设置更符合培养创造型人才目标要求。改变文学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毕业生个人没有产生太大意义,缩短所学的文学课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尽量减少文科大学生因就业能力不足而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参考文献: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不具备竞争力关键是看其能力符不符合企业的需求,越符合企业的需求就越显示出此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上的独创性、前瞻性和市场性。因此,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应该首先迎合市场的导向准确定位,确定培养方向,全面地有目的地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具备商务、语言、经济、管理等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全能型的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慕课(MOOC),作为一种新近涌现出来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了若干个微课程,而学生们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地全天候的学习,有了慕课微课的帮助,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有效地提高。本研究尝试让学生在课下通过慕课或微课的学习、电子课件及在线论坛交流和测试等多样化的形式对课堂知识进行学习掌握,课堂上通过讨论式学习(案例教学)和教师答疑方式达到知识交互巩固的学习目的或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通过慕课或者微课学习比较重要的但是放在课堂上会占用很多时间的知识要点,在学生们完成知识点理解和消化的前提再进行互动训练。这样学生和老师将能利用很多有效时间进行学习,而且会帮助学生们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使他们的学习走向“良性循环”。
2007年教育部批准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设立商务英语专业,标志着商务英语进入了稳定的发展阶段。此后,商务英语的研究进入了逐年增长的阶段,经过课题组成员进行文献检索后归纳国内目前所涉及的商务英语研究有商务英语语用学研究、词汇学研究、教学研究、商贸函电、商务写作研究、学科研究、研究方法的研究、商务英语测试研究等等。可以说近年来国内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商务英语研究范围不断扩展,但是,高质量的论文在数量上仍然比较少。从“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后发现,2010-2015年之间只有4篇博士论文是涉及到商务英语主题的,而且这4篇全部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分别为严明的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研究:构念界定与测试开发;周文萱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研究;黄芳的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式实践探索―一项基于商务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谷志忠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主题涉及商务英语测试与评估、课堂教学以及教材研究。由于商务英语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学科建设还不是那么成熟,因此系统的商务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根据王立菲(2013:7-8)对2002-2011年CSSCI来源期刊商务英语论文研究方法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商务英语论文中的实证研究只占32.8%,远远低于非实证研究。这说明商务英语研究的方法还是以非数据为主,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总的说来,对商务英语教学的研究在数量上是与日俱增,但是缺乏高质量的论文,商务英语研究呈现多样化,以非实证研究为主,在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
国外的学者普遍认为商务英语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从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或者“特殊用途英语”。特殊用途英语是指与某一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商务英语、科技英语、财经英语等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Hutchinson & Waters(1987:19)、Strevens(1977:1,1988)、Dudley-Evans & St.John(1998)。Hutchinson & Waters(1987:19)认为,“特殊用途英语不应该被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语言或教学法,它也不只包含某一特定的教材。他们还根据学科门类把特殊用途英语分为科技英语、商务英语、社科英语三大分支,每个分支又再次分为职业和学术两个分支。Dudley-Evans & St.John(1998)认为特殊用途英语应该包括三个根本特点和五个可变特点。20世纪70年代,随着现代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特殊用途英语语言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地得到了发展,已经细分为各类不同的语言教学。80年代,又受到语篇分析的影响,在写作领域,出现了“社会解释者写作法”(Dudley-Evans,1998),以体裁教学法最突出。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特殊用途英语在语料库等教学研究中得到了发展。时至今日,特殊用途英语在世界各地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国外的特殊用途英语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国内相比,已经非常地成熟了,涉及到了教学方法、教材设计与测试、需求分析、语料库研究等方方面面。特别是商务英语,随着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的高校开设商务英语课程,有关商务英语的研究文章不断增长。
通过研究,通过翻转课堂的实施,我们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商务英语时的思辨能力
在课外“翻转课堂”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进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知识得到了尽可能的多样化,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并且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而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2)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能动性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05
一、前言
慕课(MOOC)是一种新型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将网络远程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以教学视频的形式应用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让更多的学生可借由互联网平台学习知识。慕课提供的海量教学资源以及学习管理系统可以多维度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全程参与到教学课程中,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高学习兴趣。高校要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要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慕课教学模式的发展,为学生创设更好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作用。
二、高校课堂运用慕课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
慕课因其课程资源丰富、形式新颖等特点,在高校教学的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以网络课程的形式也伴随着缺陷。在应用过程中,学生没有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网络课程,缺少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专业知识系统的架构得不到保证,不利于学生情商与专业知识素养的培养。学生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学习,遇到某个不理解的知识点时,不能得到专业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思路来重点讲解,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思路来重复学习。慕课的学习很多时候都可以基于宽带网络下进行,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拥有一部联网的电脑,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家不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来到教室上课,缺少了传统课堂中师生互动与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偶尔在慕课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互动环节也以机械的问答模式展开,学生缺少一个灵活应变的学习氛围。本文针对慕课与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如何衔接,高校教学中需要改善的部分提出解决策略[1]。
三、高校教学实施慕课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进慕课学习课程
由于高校课程的理论知识枯燥,而慕课因其课程资源丰富、形式新颖等特点,学生可以事先了解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师再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调整,使每门课的内容构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这在专业知识体系的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师还可以对课堂教学做精彩细致的设计,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最先进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一睹世界级名师的授课风采,使教学过程如欣赏、参与舞台剧一般精彩,自身的授课水平也得到提高。通过课堂教学与慕课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吃力的问题,在线网络教学加深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实现了理论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二)加强慕课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与讨论
为了方便高校慕课在线学习的交流与讨论,每个慕课教学视频下面都有一个讨论板,教师和学生可以在页面上对所学内容开展交流,学生之间还以互相讨论,将不明白的问题在页面上做一个汇总,让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讲解,避免了问题的重复解答[2]。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过程,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氛围,而且降低了学生在线上学习的孤独感。教师还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在图书馆、宿舍、社团等场所进行交流活动,互动的形式也可以由讨论、交流、举办报告会、实习实践等方式开展,这样师生间互动不足的问题和缺陷就可以得到弥补。
(三)对学生学习慕课的效果进行教学质量评价
高校要对学生学习的课程质量进行评价,而对于在线学习慕课的学生来说,课程评价主要由学习者的平时成绩与最后考核构成,平时成绩评定以平时作业的练习完成情况与线上讨论交流表现为主,所占比例大于传统课堂教学,而教师根据学生上课的情况,事先制定好最后考核的内容与评分标准,可以按照标准化考试进行,对于不便参与考试的学生,则让他们以论文或作品的方式完成考核,使考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学生通过互评的形式,对其他人的作业进行检查评级,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自主独立地发展;在互相评价、共同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促进了人格的发展。慕课学习完成后,期末考试会将平时成绩纳入评价范围,作为发放证书的硬指标。最后考核要保证无论是现场考核或在线考核,都必须保证是学习者本人参加,以确保学分和证书发放的权威性[3]。
慕课教学模式可以提供独立的课程,使学生的创新需求得到满足,教师要改善课堂教学的管理模式,允许学生自由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要紧紧抓住慕课课程的发展机遇,充分借助慕课课程信息共享优势,发挥慕课教育的优势,优化高校的核心课程设置,大力推进课程、专业层面的建设与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斐.“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2-25.
一、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一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应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国内外 MOOCs 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1.国际MOOCs 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德国、英国、澳大利亚也已建立起自身的MOOCs 学习平台。这些学习平台大都采用xMOOCs模式,即强调平台、教师、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之间的深层互动。这些注册学习者中,“大部分参与者来自北美和欧洲,来自亚洲和非洲的参与者极少(如果有一些的话),少数来自东南亚”。可见,语言障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学生参与国际 MOOCs 课程的积极性。
2.国内 MOOCs 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近十所一流高校或加入美国三大MOOCs平台,由其提供课程;或建立自身MOOCs课程平台,打造自身网络系统。更有20 余所著名高中与研究机构合力将MOOCs从大学延伸至中学。从2013年开始,国内学者对于 MOOCs 开始高度关注,进行了大量研讨,并努力将其与中国大学教育现状进行有机结合,以寻求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但作为新兴事物,MOOCs在中国引发风潮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盲目跟风现象。
三、MOOCs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挑战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因此专业设置应与地方产业对口,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地方行业需求一致。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随院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而调整。教育部办公厅2007 年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四、MOOCs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顺应国家高等教育调整的大趋势
教育部副部长鲁听2013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教育部将推动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以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顺应国家高等教育调整的大趋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与重构,从重“人文性”“文学性”转变为重“技术性”“应用性’,同时,应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MOOCs结合,充分利用MOOCs平台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2.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传统的学术毛晋华:基于MOOCs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综合性大学有较大区别,前者培养的是具有专门知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后者培养的是具有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学术型人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与教学模式。
五、基于慕课资源和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慕课资源和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利用新的教学法和移动互联通信设备危新混合式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这种将基于联通主义和建构主义的mooc和基于移动互联设备的移动学习(mlearnm幻结合在一起组成移动慕课(MobiMooc)作者基于MobiMooc设计实施教学,利用国内外Mooc教学资源,进行一学期主题为移动学习的翻转课堂学习mooc教学资源选择与所学单元密切相关的主题学习者可在课堂外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无线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来获取mooc课程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学习。
六、结语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借鉴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用现今的移动互联时代结合Mooc和移动学习构建新型大学英语教与学模式慕课资源的利用很灵活河以借鉴网络各大慕课平台高水平的慕课资源池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创建自己的慕课资源还可以让学生推荐和创建自己个性化的慕课资源校园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翻转课堂的展开提供技术支持学生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让基于慕课资源和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实践是一种教育改革的探索激发教师去寻找更有创造性的、更有吸引力的、更加人性化的、卓有成效的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IN-1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MOOCs课程模式:贡献和困境田.外语电化教学,201-4(3).
[3]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田.外语电化教学,201-4(-4).
[4]焦建利.给慕课学习者的10个建议[[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
[5]焦建利mooc: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013(4).
[6]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10-17.
一、引言
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1]。所谓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是指通过互联网将大学课程传输到世界各地以满足人们求知欲望和追求的一种教育模式。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模式,作为传播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新途径,慕课成为中国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研究和追捧的对象[2]。早在2003年4月,教育部就开始投入大量经费,实施“精品课程”工程建设[3]。经过10多年的建设,也得到了不小的发展。随着网络公开课、国家精品课程的普及,依靠互联网而进行的网络教育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普及高等教育的一种新方式。
二、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一)学校与学校间差异较大
调查显示,在一些“985”高校,部分课程已经使用慕课。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强制要求该校大一学生在慕课上学习体育这门课。而在普通高校,学生对慕课别说是强制使用了,听说过慕课的人数都只是少数。也就是说,学校的水平影响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度与使用度。
(二)学生对慕课的使用情况不佳
慕课的学习是一种非组织的、自发的学习。这种不带约束性的学习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注册者众多,认真者较少,完成者寥寥。实际调查显示,即使是在“985”高校,完整学完一门课程的人也寥寥无几。这也说明,慕课即使在高校得到较大的推广,在学生中仍然无法得到较好的使用。而无法坚持下来的原因主要为:没有时间;教师讲得不好,听了一半没兴趣了;自己没有毅力;难以适应慕课这种授课模式,接受不了等。
(三)一线教师对慕课的接受度不高
通过访谈发现,几乎所有一线教师对慕课的接受度都不太高。他们认为,虽然慕课有作用,但它的作用有限。北京大学的陈平原教授也说:“我的课我一定要看着学生的眼睛说,我没法看着屏幕来说。”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两颗心、两个人之间的真诚互动,搞一个屏幕它就被隔断了。而慕课就是对着一个电脑来上课,傻傻的,前面一个人都没有,他拒绝那样上课。
三、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的未来发展
(一)慕课的固有弊端
首先是慕课的交互性差。无论慕课做得多么好,它始终需要学习者隔着电脑屏幕和教师交流,学习者跟教师之间很少有及时性的互动。
其次是慕课的约束性弱。慕课过分强调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但是这实际上也说明慕课的约束性弱。人们进行慕课学习的行为是自发性的,不要别人监督,它是一种自组织行为。从理论上看,这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与革新。但从现实来看,这种自组织的网络学习效率却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最后是慕课的盈利模式。慕课能够得到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免费,而制作一门慕课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却不小,免费就会导致慕课后期发展资金不足。所以,如果想要慕课网站长期发展,就需要资金融入。这笔资金来自企业,就会使得慕课的发展趋向于商业化,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慕课的发展。若无资金来源,则短期内会导致课程质量低下,造成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长远来看,会导致慕课发展的滞缓。
(二)慕课发展难以避免的现实困境
首先,慕课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任课教师压力巨大,教师在录制慕课之前,需要做很多费时费力的准备工作。而当今的大学教师是有教学任务要求的,也有大量的科研任务,若制作慕课所需精力过多,则会影响其他工作。为了避免这种结果,教师在准备慕课的过程中投入的精力必然较少。这样不仅使慕课的质量难以保证,也会造成任课教师的压力,进而使其对慕课产生抵触心理。
其次,慕课必须有高深的技术作支撑。高深的技术支持,也就意味着制作成本高,这不是每个高校都能承受得起的,因此也就制约了慕课在高校的发展,使得只有少部分高校才能开展慕课。
最后,慕课的接受效果不甚理想。有人总结出了学生“退学”的十大原因,其中包括课程投入时间太多,课程难度过高或者过低,课程讲授无趣等。同时,评价与测试是慕课的最大难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如课堂讨论、课外辅导、小测验、考试、写论文等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测试与评估。慕课显然难以做到这一切。
四、结论
慕课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在其出现、发展的过程中,有其自带的无法避免的弊端。同时,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与传统课堂教学相交融时,也会遇到现实阻碍。当然,也不能因为目前慕课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消极果断地认为慕课会在未来消亡。
慕课对世界教育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中国,要想让慕课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直面中国、服务教育、辐射社会、走向世界”应该成为未来中国慕课发展的路线图,要将慕课积极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Pappano L. The Year of the MOOC[N]. New York Times, 2012-11-02(3).
[2]郭英剑.“慕课”在全球的现状、困境与未来[J].高校教育管理,2014(04):41-48.
1.引言
电力电子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因为其变换和传输电能的功能,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使人们的目光开始转向环保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换必须依赖电力电子技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动电力电子技术的大力发展与应用,同时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也相应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部门均已认识到加强电力电子技术专业教育的重要性。通观全球的电力电子技术教育现状,“改革”的观念渗透到从课堂教育、仿真、实验到专业论文的方方面面。近十年,当高职完成规模建设的过程后,必然实现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立足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无论从该课程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还是从教学务实的角度讲,对于该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教学现状
(1)学生方面。对于高职学生,本门课程一般在大二开设,已有电学的基础知识,但是本门课程涉及的电学知识,被遗忘和不扎实现象特别严重,在讲授过程中因为没有掌握基础知识,所以学习这门课程很吃力,以致厌学。
(2)教学方面。近十年来电力电子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新器件和新的控制方法不断出现,《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内容必须随自身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但实际授课教材大纲往往内容滞后,与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不协调,造成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相脱节;基本沿用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与先进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深入理解;目前课时越来越少,给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难度。
3.教学方法改革
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电力电子课程的兴趣,被视为电力电子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仅被应用于实验室建设,而且被广泛作为课程教学的新方法。国内外许多大学都已开发出电力电子的网上授课内容,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其中以瑞士的iPES最著名。
通观国内外高校电力电子教学现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新方式、新方法,在我国电力电子教学改革中,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1)建立系统的观念。在教材编写与课程内容组织的过程中,从电力电子系统的观点出发,将相关知识有机融合,避免将各种电力电子器件、各种结构功能的电路作孤立讲解,因为电力电子电路通常都是几种电路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系统实现一定的功能的,仅仅孤立地讲解其中的一个意义不大。
(2)注重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电路设计思想和能力。从电路设计的角度出发组织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哪怕是最简单的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也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3)课堂教学、仿真、实验并重。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实验室中引入先进的仿真软件,如MATLAB、PSPICE等,同时下大力气建立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通过各种实验电路搭建完整的电力电子系统,应是实验室的基本功能,而不仅仅是对各种功能电路的验证。
(4)在教学中,为了跟上电力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仅仅讲授教材中的内容是不够的,还应采取调研、讨论、讲座、专题报告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前沿技术有所把握,为学生未来的科研与工作打好基础。
(5)积极开展电力电子及相关课程的网上教学,用动画、多媒体等先进手段展示电力电子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互式网页设计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强教学效果,如“慕课”(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4.MOOC+翻转课堂
近年兴起的“慕课”已在全球高等教育界引发热潮,我国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相继加入“慕课”平台。同时,国内高校认识到,应借势“慕课”冲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还能用较低的成本进一步均衡国内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中国式慕课”很快由理念变为行动。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网络阅读等形式课后自行学习。教师更多地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互动和指导。
把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法融入《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使师生共同走进课程,体验、思考,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这种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中尚属前沿。
参考文献:
[1]陶生桂,胡兵.长三角地区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及应用[J].变流技术与电力牵引,2007,1:38.
一、前言
MOOC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英文全拼写的首字母简称,它是网络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慕课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呈现出开放的、汇集海量的各类优秀师资资源的网上资料库。更为重要的是,慕课变革了我国原有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教学评估、教程研发、教学模式等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引起了巨大变化。
二、慕课理念下,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人说,高职教育很快将面临“慕课为王”的时代。这种说法也许并不过分,但是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慕课理念在引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冲击教学对象的问题。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成就了慕课的辉煌,使慕课对教学对象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但是,它也强烈地冲击了教学对象。慕课使高校教师的地位边缘化,因而使高校教师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慕课是以网络学习、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这必然会降低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可能更多的是通过网络、电子邮件和视频等工具来实现的,教师走上讲台的机会被大大地剥夺了。
(2)组织与设计教学内容的问题。慕课与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教学资料库、微课、微课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存在如何定位慕课的问题。精品课程有没有可能采用慕课形式?慕课是不是视频公开课升级而来的?作为一种在线自主学习方式,慕课给予学习者以极大的自。慕课可以在呈现原来课堂教学的全部环节,比如教学、互动、讨论和点评等。微课着重于对“点”的教学,比如技能点和知识点,呈现出一种碎片化、单元化的特点。慕课具有课程的完整性、 体系性和自我学习性,因此,教师需要从慕课的角度重新设计原有的教学内容。
(3)教学质量的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学生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有高有低,学科背景和个人经历有极大的差异性,这就给那些以慕课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生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有严格的自律性,而来源不同的生源必然使慕课难以保障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个体之间在学习效果上必然存在巨大差异。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必须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慕课的课程特点。
(4)对教学过程进行考核评价问题。传统的考核评价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成熟做法,比如,针对学生的考核,可以采用开卷或者闭卷考试、论文答辩、课后作业的考核评价方式。针对授课教师的考核,则有同行听课、督导听课、学生测评和讲课比赛等方式。但是,由于慕课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点,舞弊顶替的情况难以避免,如果安装视频进行监控,又与慕课的原意南辕北辙。较好的解决办法可能是避免一味排斥高职教育中使用的传统教学方式,应使两者互为补充、取长补短。
三、结语
慕课的课程开发周期非常漫长,一般开发一门课程需要耗费6个月以上的时间,而且开发费用和运行费用昂贵。此外,高职院校师生对慕课也有一个探索、适应和提高的过程。在此背景之下,高职院校的慕课建设不宜一味地铺摊子、上项目,更不能盲目跟风,造成浪费。可行的办法是,根据本校的特点,做好规划,探索提高,循序渐进。在慕课理念下,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慕课的开放式、自主式的学习特点,既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的考验,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契机。高职院校应当做好顶层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摸索出一条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学模式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