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探究学习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学习中将探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是在好奇心与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以问题为指导,主动参与学习,而获取知识,了解教学的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技能。探究性学习是内容和形成丰富的学习活动。
探究性学习的步骤一般可分为以下几步:提出探究问题做出假设验证假设讨论分析总结运用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是多样的,一般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
一、预设
1.1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纸杂志、媒体网络、旅游科技、综艺体育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生物知识和敏感具体的生物问题,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生物知识。让学生课外要注意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及时查阅收集、检索处理生物信息。这不仅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充实知识、丰富阅历的有效途径。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知识,要使自己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培养勇于实践、创新学习的意识。
1.2观察、调查及推理等能力的培养
生物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国内外新的生物技术等热点,让学生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例如,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水果为什么很甜?肥胖是因为脂肪吃得太多吗?还可以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周围生物的影响等。学生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1.3创设问题情景,提出新的问题
杜威曾指出:“教学法的要素于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思维本身就具有发散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酿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比赛时我们常常感到上气不接下气,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食物腐败通常是由于腐败细菌在食物中进行有氧呼吸使食物腐败变质的,做泡菜就是利用水来隔绝氧气抑制腐败细菌活动。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③酿酒时为什么要密封?为什么酿酒离不开好酒曲?酒曲在有氧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H2O和CO2,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酿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酿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
二、生成
2.1教学活动的分析
教师将学习的生物知识通过问题情境或事件呈现给学生,并通过活动将学生过去和将来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这将引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注意和兴趣。在实际的运用中教师必须要做到:鼓励学生在没有教师的直接指导下的一起学习,并给与充分活动和学习的机会;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经过假设、讨论、归纳等一系列再发现的认知操作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一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来展开讨论,设计的问题要遵循学生实现再发现的认知规律。
2.2“问题情景”在研究性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先讲生态因素的概念、种类,接着讲不同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举例说明,最后练习巩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列举许多事实,可能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学生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而“问题解决模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光照时间长短是否影响生物繁殖?可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剖析问题能力。如:在瑞士,银灰狐是在每年的1月至2月进行的,有人将银灰狐于12月初从瑞士运到南美的阿根廷饲养,发现银灰狐要到第二年的8月开始和繁殖。
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度里银灰狐和繁殖的时间存在差异呢?
在回答中,学生一般都认为,阿根廷8月的气候与瑞士1月至2月的气候相似。这样的回答应该是对的,但这种回答跟这节课的关系不大,不过它体现了问题的隐蔽性。如何与生态因素联系起来呢?到底是生态因素中的什么因素呢?这一问促使学生主动的阅读课文内容。他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生态因素,接着探讨不同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样,把本来教师要讲的内容,转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对象。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以后,小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最后,各小组派代表阐述其观点。回答过程中,有的认为温度对银灰狐的繁殖有很大影响;有的则认为是光照时间对银灰狐的繁殖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月份变化,温度和光照都在不断的变化。
如何分析是温度还是光照对生物的繁殖有重要影响呢?
问题1.假如把银灰狐终年饲养在恒温(瑞士七八月份的气温)的空调房中,光照自然变化,它还能繁殖吗?反过来,假如人工给予银灰狐固定的光照时间(瑞士七八月份的光照长度),温度自然变化,繁殖情况又将如何呢?
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研究事物,可以通过假设来进行分析,以便帮助学生迅速摆脱无所适从的思维状态,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门路”。让学生领悟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假设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从中也学到了开展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问题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假设—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讨论)结论的运用。
实验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更难。因此,这个环节放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完成不太现实,而且完全没有必要。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材料进行分析,也可以提供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讨论。如银灰狐在恒温的空调房里繁殖,在固定的光照时间(瑞士七八月份的光照长度)没有繁殖。这说明光照时间对生物的繁殖有重要影响。其实在瑞士,每年的1月至2月白昼开始延长,而在阿根廷,白昼开始延长时间是8月,因此银灰狐和繁殖是需要在日照开始延长的条件下进行的。由此可见,光周期对生物繁殖起了很大的作用。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获取知识,然后应用知识。学生举例,如人们可以通过人工延长(给予人工光照)或缩短光照(放在黑暗中处理)来改变生物的繁殖时间。开花需要在短日照的条件下进行,为了使在夏天开花,就可将它每天放在黑暗中处理一段时间。
问题2.除了光周期外,温度对繁殖没有一点影响吗?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要知道了光周期对生物繁殖有重要影响,而忽略了温度等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不仅习得了生态学的基本知识,而且领悟到了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对照实验法(此实验中,恒温中的银灰狐、固定光照下的银灰狐、自然条件下的银灰狐)。学生掌握这一实验方法,有利于解决一系列问题,如雷鸟的换羽,影响雷鸟换羽的生态因素是光照还是温度。
三、探究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3.1积极参与获得知识
学生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识—能力—科学素质”的过程。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不一致时,个体就会出现惊讶、质疑、迷惑和矛盾,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从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看,他们虽然已具有初步的感知、思维能力和知识经验,但周围的许多事物对他们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新奇的,并且随着活动和感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注意到、接触到比以前多得多但同时又不太懂得的新事物,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的促使,他们特别喜欢从事以前没有玩过的游戏,尝试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从中得到欢乐,产生兴趣,获得知识。
例如,在传授“根对无机盐的吸收”的知识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做好“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实验。上课时,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植物在蒸馏水中生长得小且黄,在肥土浸出液中生长得大而绿。紧接着教师提出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按自己的思维态势进行推理、质疑、寻找答案。教师再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渴望得到正确答案时,教师给予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解疑中,获得肥土浸出液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无机盐的新知识。
3.2观察分析培养能力
喜欢观察新事物是青少年的天性。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生命现象,直观教具,是成功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观察、实验不但是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详细分析、研究生物教材,联系实际,精选教学内容,认真组织开展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为主的探究性活动,教学中尽量以探究性的讲解代替结论性的解释。课堂上应创设探究情境,精心设计选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充分观察,允许学生动手拆卸组装,使他们在愉快的情境中体会到生物学概念是通过反复的探究过程而形成的,进而培养他们探究学习的能力。
3.3探究未知提高素质
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即“教师中心论”。受这种观念的困扰,教师常会有意无意地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这样,往往压抑了学生独立思维的发展,尤其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解构主义出现在20世纪后期,因对传统形而上学中心性的反叛而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解构方法:消解中心,颠倒秩序,解构人的理性优先地位,从而突出差异以及存在的不存在性。解构主义自出现以来,在哲学、美学、文学乃至整个文化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响应,它浓厚的否定色彩使人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它独到的怀疑精神给人启迪。笔者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就当代教育改革中常常谈及的探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思考。
变“举一反三”为“无中生有”
孔子说优秀的教学法应该做到“闻一知十”和“举一反三”。但这种说法有个前提:知识内部存在一个逻辑结构,人们的思维沿着这个规律拾级而上。《猜想和反驳》的作者波普尔对此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他认为知识的发现和生长过程不是逻辑的,其中充满着灵感、顿悟和直觉。回顾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某些非逻辑因素确实常常主宰着人们的创新思维,在知识的生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现在各学段都在提倡创新教育,试想如果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流畅的演绎叙述“举一反三”的话,学生只会在这样精密的知识体系面前感到自己的渺小卑微,丧失挑战的勇气,那么创新教育就只能停留在表层。
就语文学科而言,教材编写的专家们把相同题材或体裁的文章集合在一起,人为地使文学条理化,以便传统教学法的实施。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结构主义堂而皇之地通过“学习”活动去提取早已置入结构的意义,文本的内在意义通过结构的稳定性而早已被阅读,解读文本只不过是对先验设定的真理的模仿,文本中闪烁着作者灵性火花的部分被遮蔽起来,取而代之的是对结构、意义的理性分析。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分析结构相同的文章时没有积极性,提不出问题,课堂机械、枯燥的原因,这也是笔者之所以反对单元教学法的原因。
在解构者看来,无论是科学还是文学,任何被看成是固定和确定的意义都是虚幻的,意义是流动和易变的,那种所谓的真理范式只是一种创造,是适合于我们目的的想象的虚幻。教师对文本的精彩解说只是成功地掩饰了意义的非确定性,而没有清除它。为了使文本的非确定因素更好地显现出来,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从过去的“举一反三”变为“无中生有”。教师不应急于呈现知识的结果,不应扰乱学生自然发生的认知错误,不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或规律引导学生。相反,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与以往的认知发生冲突,促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和新知的矛盾中经受震荡,从刺激和挑战中激发创新潜能,产生飞跃。许多熟知的文本在师生思想的互撞中产生出许多新意,虽然它们不尽完美,有时甚至很快就“自生自灭”了,但是,学生在一次次的猜想和试错中得到了探索的,这正是创新教育所期盼的。
变“掌握知识”为“理解知识”
“本课要求学生掌握……”是当代教育中经常使用的表达教学目标的语言,也是教学评价时重点考核的内容,语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包含着这些需要“掌握”的知识的文本就成了课堂上反复训练的材料,师生已经适应了这种“工具价值”、“双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学规范。因此,语文课程改革始终不能突破原来的窠臼。
从哲学角度看,“掌握知识”的观点具有实证哲学的特征。在这里“知识”只有被视为与人的意识、价值无关的实证理性世界,一种单纯的符号系统,才能被“执掌”和“控制”。而这种“知识”一旦被掌握,它就会反对科学对自己所经验的理性实在做出本源的解释,反对科学对自己的本性做出终极关怀。具体表现就是教师只以简单的是非对错来评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允许学生对知识体系中的构件提出质疑。现在实行教育改革,提出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等都是在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大胆质疑;原有的评价制度也相应发生着变化,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被打破,对统一性和确定性加以思想解构,以突出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如果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仍希望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达到“掌握”某种知识的目的显然是荒谬的。这种所谓的“探究式学习”也只能流于形式,因为语文知识中包括了许多非理性的、具有价值取向的“形而上”的文化,这些无形之物是无法被“掌握”的。由此,笔者认为在教学目标中应该以“理解知识”代替“掌握知识”来表述。
一般来说,“理解”的内容包含了两个维度:一个是以语言提供思维工具,通过判断、推理来说明的理性内容;另一个是以直觉或心灵感悟来把握外在事实或事物特质的非理性内容。可见,“理解”不但更全面准确地体现了语文人文性的学科特点,而且还给学习者留下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当教师以“理解知识”的教育观指导教学的时候,就会自动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允许学生理解上差异的存在;另一方面,当学生在“理解知识”教育观的指导下学习的时候,就会自动解除头脑中的传统一元中心论思想,放弃能一劳永逸地与真理面对面的幻想,积极思考,不断创新,享受文学带来的欢欣。从“知识权威”到“合作伙伴”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施瓦布发表了《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报告之后,探究性教学方式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广泛推崇。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唯一的,连答案也是不确定的,所以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教师中流传着一句俗语,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后来“一桶水”改成了“一条小溪”。可是不管是“一桶水”还是“一条小溪”,都是学生那“一杯水”的来源。这句话过分强调了教师知识储备的重要性,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知识对学生学习的决定作用。在这样的传统思想影响下,学生也总是抱着这样一种幻想:自己最终能够一劳永逸地与客观真理面对面,所谓的客观真理就在教师那里,教师给出的结论是超验的,终极的。于是,以往课程教学的改革,主要是教师授课方式的变化,学生的学法被弱化,教师在专业课程上的权威地位始终没有动摇。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先知者,学生利用课外资源占有的知识优先于教师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的主导地位被解构,师生关系转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所以,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定位不是主导而是指导,指导的结果是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而不是引导学生走向既定的结论。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修养只是教师能力培养的一小部分内容,要想成为优秀的合作者,教师还应在教学方法论、学生管理、边缘学科拓展和教学经验积累上下工夫。在师生合作过程中,学生希望教师能在他们迷茫时创设情境,在他们手忙脚乱时帮他们协调分工,在他们处处碰壁时为他们提供精神动力,这些对教师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更高的要求。教师权威地位的解构,师生地位的平等并不意味着教师减负,相反,教师要适应这一新角色,必须经常参加教育心理、课程理论和教学法的系统培训,提高对学生指导和评价的准确性。
从“走出教材”到“善待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误区:教材中文本的解读已经接近完善,没有值得研究的问题了,探究性学习必须走出教材,越是生僻的作品越有研究的价值。
日内瓦学派意识批评的主将米勒提出了两种文学批评观:一是重稳定、延续、空间的传统批评观;一是重变化、断裂、时间的解构批评观。前者以科学的方法寻绎作者原意,以找出作品中的中心论点或终极意义,从不敢越雷池一步;后者却大胆想象,不受作品钳制,从而在作品中发掘出全新的意义来。可见观念不同,阅读的方法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解构批评者之所以能在同一作品里发掘全新的意义,是因为他们认为语言不过是永无止境的游戏,文本的终极意义可望而不可及。文本的解析总是对未来敞开,在自身不断的否定中生成新的意义。当你阅读文本时不是一味地接受,而是怀着防御心理,那么阅读必然会产生出新意或歧义来。由此可见,文本意义的产生是读者参与的结果,教材里的文本仍然可以成为探究性学习的材料,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品读。
解构主义不相信存在什么文学的“独创性”,它认为所有的文学都是互为文本的,也就是说一部特定的作品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它不断扩散到周围的作品中,产生多种不同的情境,随后消失。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立足教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文本的全部文化信息;学生利用课堂以外搜集到的相关书籍资料作为研读的佐证,畅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只有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都体现出创造性来,才能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l、探寻规律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去寻找规律,去发现规律,例如《商不变的性质》为例,教师创设情境,提供正反材料,引导学生围绕“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时,商才不变”这一中心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探究中体验,最终发现商不变性质的规律,并通过对一些变式材料的进一步探究,加深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使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
2、验证猜想时。提出探究内容后,可让学生先大胆地猜想一下,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去验证猜想。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提问: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猜一猜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猜到的?学生在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联系长方形与直角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提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同等条件下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猜想。然后组织学生去探究、去验证猜想。
3、争执不下时。在运用概念、性质或定律等数学知识去判断、辨析正误中出现不同意见时,组织探究,进一步探究本质特征,即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表见解的机会。
4、攻克难题时。当教学中出现一些挑战性题目时由于思维力度大,开放性强,依靠个人力量往往难以找到解答方法或者思考不全,此时需要小组合作,开展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
2、加强探究学习的指导
学生的探究活动要取得成功,还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作保障。当然,此时的教师不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创设情境,诱导探究。首先,活用教材,设计情境。在备课中,不要为教材所左右,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如悬念式情境,冲突式情境,操作式情境等,使学生在奇中问,在凝中问,在动中问,培养学生爱问的习惯。其次,鼓励自学,质疑问难。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我曾经进行了一些专项训练,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先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如对一个新课题,可以问这个知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作用;哪些旧知识和它有联系;这个知识与相邻知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第三,预留时空,引导“再创造”。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新等探索下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人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之中。
2、设计提纲,引导探究。通过设计一些探究提纲引导学生探究。提纲可分为课前和课中两种,课前提纲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有了先前的独立思考,学生课上合作探究时就能提高参与度。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这一内容,课前提纲可设计为(1)什么是商不变性质?(2)商为什么不变?而课中提纲可设计为:以60+20=3为例,研究8个反正例子的算式:
①哪些算式的商仍等于37把这些算式再分成两类;
“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可以激发学生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们对目前现有的生物研究成果有了全面的认识,并且从中还学习了与之相关的研究理论,从而使得学生们将来在未知生物研究范围活动中,应用已掌握的生物研究理论进行探索,由此可以看出,“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法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无疑有利于推动生物学科进一步发展.
2.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
由于在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背景下,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学生们之间以及与教师之间的感情得以增进,通过交流与探讨而弥补自身的学习缺陷点而提高自身综合学习成绩,从而使得学生们的学习信心得以增强而自愿参与到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由此可以看出,将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增进学生们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与此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人际交流能力,因此,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值得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应用,从而有效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
3.有利于学生们的思维发散
学生们在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背景下,通过对高中生物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索与学习,从而使得学生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们在此阶段活动中,其思维发散能力得以培养,从而促进学生们全面发展而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探究式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1.合理地对生物实验情境进行创设
在探究式学习的模式下,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通过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以此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同时,教师应该提供一定的学习素材,对实验情境进行创设,确保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与实验活动获得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教师在对生物实验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趣味性、启发性与实用性等.依照学生既有知识与能力水平等,主动积极的对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启发.例如,在生物技术实践课程《腐乳的制作》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腐乳制作的历史和腐乳较高的营养价值,引起学生对腐乳制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展开课题.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优选知识内容,有效地对问题进行设置,并熟练地演示实验.此外,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应该足够明确,不应该过于空洞与抽象化.
2.师生互换角色
在探究式学习的模式下,师生互换角色.在学和教的过程中,学生使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的变成课堂中的主导者与主持人.学生依照相关资料与教材内容,积极研究与思考,主动的加入到学习中,有效地把课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同时,教师应该多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使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在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起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支持与帮助,使学生亲身感受探究过程,并在实践中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自行制定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等习惯,鼓励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此外,教师还应该积极主动地和学生交流沟通,耐心地对学生意见进行倾听,从而为学生营造活泼与民主的学习氛围.
三、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以及途径
教师在对讨论的问题进行设置时,应该具备足够的趣味性与价值,确保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探究能力的目的.通常来说,教师在对问题进行选择时,应该尽可能选择难以凭借个人实力完成以及解决方法多样的问题,并依照学生心理特点,选择学生探究欲望强烈以及较为感兴趣的内容,在对问题进行呈现时,应该确保其具备科学化与趣味性.教师应该尽可能的设置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可以通过多角度实施讨论,充分的对学生思维成果与想法进行尊重,有效地对学生智慧进行挖掘,从而有效地使探究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例如,教师在讲解高中生物“相对性状”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展开实验,对班级内有无耳垂,或者是否会卷舌的学生的数量进行调查.在此过程中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其掌握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提高实验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教师在对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假设能力与设计实验方案能力进行培养,并依照实验过程,使学生获得相关结论,积极地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探究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水平的目的.
音乐是一门以审美为核心的情感艺术,音乐教育实际上是为了使学生充分地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通过近年来教学改革的初步试验,我以为在音乐课堂中推行探究学习能最为充分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下面我想就“音乐课堂中的探究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与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1]从这个定义我们可知,探究的主题既可以以学科领域的,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它最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其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性学习的三个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学习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要有探究的欲望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探究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探究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劲之中。
试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班级演唱组合》是一个演唱活动单元。在学唱歌曲、介绍“演唱组合”这一形式的特点之后,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一首歌曲进行组合演唱的排练。这是一个表现空间很大的学习任务,表演形式多样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和创造的好机会。任务布置下去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大家纷纷为自己的小组出谋划策。在这个过程中,从学生自己想办法到方案的讨论,意见的综合,再到方案的统一,直至最后共同完成表演,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承担并完成了这个共同学习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与自己的组员沟通,建立起了组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了小组内的冲突,为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过程。这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于是就有了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这种探索的情感。
2探究要有问题空间
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唱支歌这是无需探究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是一节以创作为主的综合课。意欲改变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新课教学是这样的,同学们平时唱过很多歌,也听过不少乐曲,音乐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也许是音乐世界的色彩斑斓,所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其实啊!在音乐的大家庭里,只有七个成员。它们分别叫什么呢?出示音符1234567,这七个成员就像童话中七个神秘的小矮人,七个小矮人生来就是我们的好朋友,每一个人都可以任意调遣它们。让我们一起来摆弄这些小矮人吧,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一组发一张老师已写好四小节节奏的纸板和铅笔,让学生在下面写谱。并采用每组计分的形式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2/4XX|XXX|XXX|X-||每组学生哼唱自己的曲谱,老师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创作,稍提些建议。非常不错,同学们很快就学会填写音符。但你们发现没有,有的小组旋律高低音符没有组合好,听起来并不好听。怎样组合音符音乐才能好听呢?这中间是不是有规律性呢?好,就让我们先来学唱几首劳动人民生活中产生的民歌吧!《信天游》、《小白菜》、《嘎达梅林》等。通过了解民歌,我们已经明白歌曲的创作是有一定规律的。让我们模仿民歌“同头换尾”的组合规则,进行创作吧。(准备4条不同的旋律,分别让学生在纸板上填写出四个小节音符,并唱出),学生学的特带劲。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谈到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实际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是“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是最具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我想七年级音乐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创作课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吧!
3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样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在旧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做法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教师常感叹学生呆,课难教,学生常抱怨负担重,没兴趣,难学。可见学习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应该是多样的、有趣的、富于探索性的。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的探究者。
4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建构主义把协作交流作为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因为,从理论上讲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生的思维彼此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我们的课堂一直是“一言堂”,“满堂灌”,还有什么探究可言。“探究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操作、资料搜集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有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课堂中的合作学习能唤起学习音乐的热情,并树立起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以此为前提对学生进行“自主”和“探究”学习的引导也就成了可能。
5反思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有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学生在体验中的感受,就会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探究的思考方式,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热爱音乐,学好音乐。在上《中国民歌》这一课,我们给学生讲到中国的民歌从内容上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而山歌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称。然后我们把“了解中国山歌”作为一个学习任务布置给同学们,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山歌的各种资料,在下一课时进行展示。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同学们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不但能知道山歌在陕北叫“信天游”,在青海叫“花儿”,在内蒙古叫“爬山调”,还能了解有关山歌的一些有趣的知识,自己学唱其中的一些歌曲。这种学习方式无形中引导了学生进行“自主”和“探究”学习,而后将“自主”和“探究”的成果回归到“合作学习中”,又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如果这些内容由老师作为知识在课堂上来讲授,那么同学们将永远也无法从中体会那种自己寻找的问题答案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学生的探究反思是把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上升到理性,让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变成学习的动力,成为一种思考习惯和生活方式。
二、探究式学习的现状
当前人才的衡量标准不再是对知识层面的考量,而是工作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教育价值的取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有探究精神.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为学生创造了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科学地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验验证,形成自主的理论体系.这种环境下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也掌握了基本的技能,积极主动学习,思路更加开阔,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了改变,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发表不同的观点,领悟科学探究的奥秘,加深对基础知识的体会与理解.
三、在探究式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结果.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后,思考问题都不会觉得疲惫,心情反而更加轻松,精神上得到满足,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思考,主动发现问题,不断探究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乐此不疲地学习,真正做到爱学习、会学习、学好习,不断开拓进取,获得更多的收获.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条理更加清晰,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有助于学生专心研究,不断创新,克服重重困难,形成坚韧不屈的性格,学习更多的知识.
2.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让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这些知识不但学生没有接受,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学习就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让学生从题目人手,捕捉探究着眼点。设疑:草船能借箭吗?是谁的妙策?从什么地方可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诸葛亮又是怎样利用草船来借箭的?通过设疑,合作交流,学生很快就步入了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再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就找到了探究释疑问题的结果。特别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同学们感悟:一个人不仅要学识渊博,遇事还要勇于探究新思路,努力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又如教学《白杨》一课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探究,拓展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转
3.教师要做好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文质优美,是融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等为一体的经典范文。教学时,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使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全面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围绕“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新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其教学设计为:(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文情趣。如“天堂”指什么?“鸟”属于什么动物?它能识别“美”吗?(2)自主学习,自读自悟。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究者。学生通过对文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其个性得到张扬。A:抓句子,谈感受。如“树叶真绿得可爱”,让学生探究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树如孩子般的可爱迷人;B:抓段落,谈感悟。如“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让学生知道:任何植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积极向上,都能无私地奉献自己,美化家园;C:抓品读,促感悟。在学生对文本知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品读,还学生时间和空间。感悟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情感、美的生命就在我们的身边。(3)主动探究,拓展环保。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寓意深刻。体会作者几次去看到的不同景象,让学生立足环保,怎样做一个热爱自然、关爱家园的学生?(4)综合实践,提高能力。让学生搜集与文本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当导游、写解说词;让学生临摹文本插图等。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知识与本领。
4.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与反思
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一节课获得整个系统知识和文本知识,也不可能说自己运用的方法都是科学的,更不可能说自己探究发现的新事物都是文本知识的整合。因此,在课堂探究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评价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所获取的知识。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探究人物的语言、动作、思想以及文本的布局等之后,教师启发学生探究:通过本文学习,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后的探究学习中,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理念。
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两个基本成分构成,前者为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后者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两者协同作用,使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和完成。作为学生学业表现的决定性因素,学习动机值得进一步关注。学习动机的分类可以根据教育工作的需要或研究任务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动机动力的来源可以区分为外部动机(如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动机等)和内部动机(如认知动机等;从学习动机内容的性质可以区分为正确的和错误的学习动机;从动机作用的久暂可以区分为直接的学习动机和间接的学习动机。可以看到,除了正确的和错误的学习动机分类,剩下两种分类往往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学生身上,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巨大动力。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动机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动机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动机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之农村初中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取向、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本县的3所初级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50份,回收有效问卷789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座谈会及个案调查。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三次农村初中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育价值取向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取向。74%的农村初中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农村初中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二)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农村初中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农村初中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农村初中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农村初中生数占相当份额。
(三)学习的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作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在调查中我发现,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农村初中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农村初中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48%的农村初中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农村初中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四)学习动机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农村初中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农村初中生选择就业,27%的农村初中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37%。农村初中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4、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初中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农村初中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二)帮助农村初中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农村初中生了解不同职业(主要是务农)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农村初中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三)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1986年,原国家教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应该从办学为了升学转到以为本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主,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这个方向上来”。我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我应该引以为鉴的是:传统的也是落后的农村职业高中教育,当前步入了关、停、并、转的境况。那么,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四)充分重视情绪的内在驱动和自我调节功能,加强教学过程本身的情绪吸引力,使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积极情绪满足,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使得学习动机得到强化。其次,针对情绪的“趋乐避苦”特征,要想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方法之一就是使他们从学习过程本身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再次,所谓的“寓教于乐”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应该是利用情绪的积极作用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不是一味地单纯迎合学生的情绪倾向,脱离教学目标,这样只会降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五)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六)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从而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来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习惯于课堂口头讲授的教师,可以适当采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经验性的练习作为教学的补充,教法越多、越灵活的教师会更受学生的欢迎。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即在针对某个话题的同时,要敢于逾越话题的界限进行思考,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分配任务引导并给出相关领域的链接,对学生的自我组织和自律等尽责行为及时做出奖励,学校课程也要对初中生强调这些成功的特质。
参考文献:
[1]刘晨华.农村生源新生大学英语学习动机调查及激发策略.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9.
[2]徐霞璋.浅谈农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校管理,2006,1.
[3]彭秀华.农村中学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英语教学.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一)实验方案探究设计
实验方案的探究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宏观分析能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实验按照统一的方案展开,学生没有选择性。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理论验证性的实验,但在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主的实验中,就会压制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因此,实验方案探究是实验教学策略的最重要部分。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认识和探索理论规律,掌握工程技能,应该以问题为驱动开展实验方案的探究,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自主制定实验方案,通过搭建实验对象,准备仪器设备、测量各种工况下的数据,整理和判断实验数据和结果的正确性。这就要求实验具有基于工程的实际背景设计,学生才可能在这种开放性的实验环境下,对多种可能的实验方案展开探究。英国开放大学的实验“能量转换(EnergyConversion)”是典型的实验方案探究型实验。实验设计背景是铜的工业化生产,实验问题是如何从铜矿石经过多个环节得到电解铜。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设计基本方案。学生在实验前1个月必须预习,由4人组成的实验小组需要集体制定实验方案,由于实验问题本身的开放性,实验方案也并不是确定的,指导老师只给出一些建议。从粉碎矿石到解析出铜的多步实验步骤中,有多种途径可以完成实验,学生们集体讨论得到设计方案。在实验过程中,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还继续修正。完成基本方案设计以后,实验完成过程也是实验方案探究过程。学生在实验室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讨论,每个实验环节都要求去解答或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如粉碎的效率、溶解浓度以及电解效率等,部分环节还要到计算机上进行数学模型的求解。实验过程中进行观察记录和模型预测,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束后,学生还必须根据本星期实验情况,做口头报告(Presentation),教师根据学生预习和作业情况、实验过程的表现以及口头报告,给出实验课程的最终评价。可以看出,整个实验过程就是针对如何从铜矿石得到电解铜的这个具有工程背景的问题,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制定和实施实验方案的过程,这对学生工程宏观分析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二)实验过程探究
实验过程探究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微观分析与操作能力。传统工科专业的实验操作基本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对于故障分析与解决、规范操作等重要技能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还较少涉及,这显然不能满足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实验过程探究式是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和提示,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施等途径去独立探索和研究,自行实现实验过程的教学策略。概括起来,在实验过程探究中,学生需要在实验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实施和运行,真正实现探与究的学习过程。在工程实际环境中,观察与发现各种现象、分析现象之间的联系。因此在线实验系统会较为真实地模拟这些现象,学生经过现象分析,确定现象发生的内因与外因;结合理论进行讨论,明确调节目标与调节手段,形成解决方案。实验系统设计必须便于讨论和方案设计。华东理工大学DCS实验是较为典型的实验过程探究型实验。实验主要培训学生DCS操作能力和故障处理能力。由于DCS系统本身的大多数操作都是基于计算机的操作,因此网上实验课程的界面仿真DCS系统的计算机控制部分操作的界面(如图1所示)。以下用一个简单的故障处理实验来说明实验过程探究的实验。在实验中,设计了一个常见的故障处理,在图1的界面中,学生观察到粗丙酮塔T-601顶温度仪表TI-6006出发异常过高报警,系统要求学生调节至正常运行温度73.0-80.0℃。在观察到异常过高报警后,学生将按照所学知识和工程常识,作出如下分析:粗丙酮塔顶温度上升可能有4三个工艺方面的原因,分别是加水量过大、回流量过小或再沸器回水量过小,也有可能是仪表自身故障因素。既然存在这三种可能,就必须通过其他观察和分析来确定故障原因,因此学生首先需分别检查相关三个仪表,即加水量仪表FRC-6015,回流量仪表FR-6019,E-601再沸器回水仪表FRC-6014,以确定仪表正常工作。学生观察到回流量仪表FR-6019读数偏小,就可以判断出是因为回流量不足造成塔顶温度升高。在通过观察分析找到故障原因后,学生根据工艺理论,确定解决方案,即增大塔顶回流量,需要调节FR-6019仪表。在工程环境中,不能进行一步到位的调节,以免造成大的扰动,需逐步小范围调整,边调边等。因此学生在实施解决方案,必须仔细阅读操作守则,将温度调节至正常运行温度的整个操作过程必须符合现场操作规范。操作实施时,首先将LRC-6023改为手动控制,每次增加调节阀阀位必须小于2%—这是操作守则要求的,如果学生超出这个阀位标准进行调节,训练中系统将给出警告,在考试中则行为将被记录,作为扣分依据。每次调节后系统会根据数学模型的计算将相应仪表调至相应位置,学生一边观察表显示情况一边调解,直至塔顶温度恢复到73.0-80.0℃,最后将LRC-6023设置为自动控制。可以看出,此实验在整个故障处理过程中,并不像普通课程实验制定严格的步骤,而是让学生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通过自主观察分析来制定解决方案,然后根据操作规范来一边观察一边操作运行,整个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探究式的教学策略。
二、基于过程考核的在线评价体系
对实验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是在线实验的重要环节,这样才能对学生探究式学习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传统现场实验模式中以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结果来评价只能作为在线实验中评价模式的参考。对于参加实验的学生,主要应考虑的因素是其在实验的准备情况、在实验过程中探与究的情况,即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准确性,设计方案的优劣,操作实施过程的规范性、和其他同学交流情况,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必须据此建立新的实验评价体系,即基于实验过程考核的评价体系。在线实验评价体系主要分为理论掌握情况、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其中实验操作能力是最为重要的指标。理论掌握情况主要考察预习思考题,实验操作能力包括是否选择了正确的仪器或仪表、设计方案是否适当、操作目标是否达到、操作过程是否规范、数据处理与实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等都可以作为实验过程考核的指标。同时,每一门实验课程提供BBS建立单门实验的学习社区,学习者就一些问题难题发帖,由专门的辅导教师回答问题,并确认学习者所发的有效帖数等。其中实验操作规范是较为特殊的指标,在工程实际中,操作规范化及其重要,否则将引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必须设定一个阀值,学生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操作规范问题,不论其他指标分数如何,都将判定为不合格,我们定义为罚指标。本文选取上述7个指标因子构成学生实验教学的基本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次设其为A1,A2,…,A7,其中A6为罚指标因子。通过在线实验系统中自动记录实验仪器选取、操作等参数,对学生实验过程进行跟踪。结合在线实验平台的应用,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一个有七个参数的指标体系,包括预习思考题分数、实验仪器选取、实验方案正确性,操作规范性、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在学习社区的交流情况。对这七个参数赋予不同的权重就可以得到该学生的最终成绩,下面分项说明一下每个指标的含义。由于每个指标因子只反映了学生实验学习的某个方面的特征,各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规定指标因子及其特征值,以及罚指标因子的规定。在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大致说明了其重要性,这七个参数基本上涵盖了学生从准备到完成全过程的表现情况,对每一个指标赋于权值并最终得到终结性评价课程成绩,各项指标的加权和就是实验评价分数。少数指标虽然权重并不高,由于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低于一定分数整个实验过程将评价为不合格。比如在前文提到的DCS实验中,在多次出现不规范操作并且在系统警告后仍然出现2次以上不规范操作,整个实验过程将被判定为不合格。对于通过经验方式得到的实验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在经过一定的数据积累以后,可以进行智能化的处理和分析,为学生提供更优化的实验方案。在选取的两个学生中,甲学生虽然分数略高,但操作相关的指标得分都不高,因此在后续实验中,主要给该学生提供注重操作及规范的实验,比如开关机实验和某些故障处理实验。而乙学生操作和动手能力较好,但不注意理论和实验设计,以及数据处理等工作,在后续实验中,应多推送理论学习的模块,提醒学生注意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的完成。
三、在线实验系统的设计框架
作为在线实验系统核心部分的探究式学习模式以及相应的在线评价体系设计完成以后,在线实验系统框架基本构筑完毕。在线实验系统应本着简单、适用、高效的原则,实行通用化、标准化、智能化、人性化的设计思想。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实验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教学的全过程,而在线实验平台则通过记录学生在线上参加的实验过程、实验练习以及培训交流等情况,实现对学生实验情况的全程跟踪管理和对学生实验教学需求的全面掌握。在线实验设计的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在框架核心部分的业务层中,支持探究式学习过程是贯穿设计始终的问题,所以应改变原先某些实验只是为验证理论的设计,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的探究式思路在实验教学中实现。同时需要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实验过程进行完整的记录,作为其是否按照教学思想完成实验内容进行考核的依据,同时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为学生提供经过优化的个性化实验教学模块。组件层和服务层和平台软硬件设计相关,在其他文章中有详细介绍,本文不再赘述。
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加强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政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需要政治教师转变观念,而且需要我们政治教师大力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把握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熟悉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更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帮助者和合作者。政治学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学生由于选择的问题不同、探究性学习方式不同、知识和能力的局限,因而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不同的困难、问题和挑战,此时,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迎接挑战。此外,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帮助其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激发其对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及时地鼓励学生。政治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选题上的指导,帮助学生出主意,特别结合时事热点问题或重大会议精神,但又不能越俎代庖。方法上的指导,要求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适当引导学生套索思考问题分主体,分角度等等。教师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达到丰富体验、完备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才干等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同时,教师要呵护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探究性学习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1.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只有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产生兴趣,才会自发去努力,追求不断的进步。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存在着比较狭隘的认识,认为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教学模式,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而对探究式学习缺乏兴趣。而实际上,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性学习,尤其对政治这门课程开展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多元的教学形式,因为它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很多知识贴近学生生活,所以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投入到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到通过合作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兴趣。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物质基本结构的一门学科,它是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石。学好物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的其它学科将有很大的帮助。而学生普遍感觉物理难学,觉得“物理概念越学越多,定律、定理越学越乱,题目越做越难”,因此,有不少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若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消除学生学习的障碍,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物理,会怀着一颗求知的心去探索物理这个美妙的世界,从而为学好物理奠定基础并提供保证。
一、提高学生对物理的认识
翻开物理学史,我们可以看到,物理学作为人类探索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的最有力的工具,有着和为人类一样古老的历史。物理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及人类本身的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要让学生意识到人类的进步和文明无一不闪耀着物理学的光芒,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进入科学技术的任何一个领域都必须敞开物理学的大门,树立学生学习物理学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物理的目的不仅在于单纯地学习一些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物理学,使自己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较好的训练,培养自己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唯物辩证观,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好物理学,不仅能了解物质世界的奥秘,同时还能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为将来进一步探索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利用“好奇”心理,激发求知欲,培养兴趣
中学生对成长过程中见过的很多新鲜事物和新奇现象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想寻找这些现象和事物发生的原因,这种好奇心正是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的动力和源泉。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仍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促使学生去探索。例如,大气压强这个概念,对中学生来说进比较抽象的,因而精心设计演示实验来调动学生积极探索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水杯厚纸片”的演示实验:在装满水的杯子上盖上纸片,将杯倒过来,放开手后,厚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是不是受到一个向上的力?那么这个力是谁施加的呢?接下来教师再和学生共同做“马德堡半球”实验,空心的半球合在一起,用两抽气筒抽出球内的空气后,请两个大个子学生用力往两边拉,结果两名学生滿头大汗,而结合在一起的半球并未被拉开。这是为什么?教师打开半球管子上的开关,嘶嘶声响过后,两手轻轻地就把两个半球分开,学生感到惊讶,充满了好奇。经学生们认真思考和热烈的讨论,学生最终认识到大气具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在任何方向都存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探索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愉悦,就会更加激发他们潜存的愿望,此时的学生思维就会十分活跃,教师这时应抓住时机,向学生发问: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呢?这时学生们就广开思路充分想象:有的说,在喝汽水时把吸管插入瓶中,用嘴吸就能吸到瓶中的汽水,这个现象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有的说,用嘴吸空的塑料袋,就会看到塑料袋瘪下去,这也是由于大气压存在的缘故……这样,通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三、利用“好动”特征,鼓励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在对自然现象观察的基础上从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物理学的发展也是如此”,可见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是实验的前提,实验是观察的发展。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在课内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实验,使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独立探索物理世界的本质,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在课外,多开展活动,比如参观、访问、听讲座、看科普展、参加物理竞赛等,让学生不仅从课内学习物理知识,在课外也能增长见识和开拓视野、丰富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同时,还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鼓励学生搞小发明、小创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四、注重师生的感情交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是双边活动,师生之间不仅有认知信息的传递,还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感两方面的动态人际过程。学生可能因为不喜欢老师而厌学,而学生的厌学情绪,往往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发挥,容易使教师在教学中产生急燥情绪,这样在学生中产生逆反心理,影响课堂的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所以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要有充分的耐心,一定要擅于利用情感因素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要很好地进行自我情感调控,使自己的情感一直处于饱满、愉悦、热忱的状态,以感染学生情绪,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还应对教材进行适当情感处理,避免学生学习时的枯燥乏味,并且能够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使用情感迁移法、言语情趣法、拟人比喻法、轶事插入法等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教学内容高质量完成。教师还应注意师生感情的交流与培养,在学习、生活中处处关怀和爱护学生,与学生多交流、谈心,对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要单独加以辅导,帮助他们分析学习差的原因,提出其改进学习的方法和建议。再者,教师还应该积极了解同学们对自己教学的意见和要求,根据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总之,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注重利用情感因素来教学,使学生爱上物理课,爱学物理。
五、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物理兴趣
有的学生在初中时对物理兴趣很浓,而到了高中阶段却逐渐失去兴趣,甚至讨厌学习物理。其原因是从初中到高中,物理学习的层次、要求明显不同。初中物理以定性讨论为主,而高中物理以定量描述为主,学生对这一转变常常不习惯,出现所谓的“台阶过高”的障碍,尤其是由物理概念的定量化而引进较多的数学表述、数学测量和数学计算,进一步增加了物理学习的难度。正因为此,使学生学习起来颇感吃力,往往花了功夫却没有成效,从而失去信心和兴趣。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足够重视,多了解、分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法降低台阶,适当放慢速度,逐步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加强理解和认识。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不应直接进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讨论,而应首先从力和加速度的概念入手,讲清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质量的概念,从而做好有关的知识铺垫,再引入定律的实验,最后进行理论讨论。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从而掌握好这一定律。总之,在实际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物理学习能力,使他们恢复自信,再次对物理产生兴趣并提高兴趣。
六、结束语
在中学物理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中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拓展学生思路,从而达到既让学生掌握了物理知识,有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国梁编,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M].青岛:青岛大学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