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民营经济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2温州家族企业开始走向现代化管理从“地下工厂”“、前店后厂”起步的温州传统私营企业,大都采用家族式管理。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家族式管理的弊病越发突出,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企业只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社会责任。企业管理模式简单化和随意化。造成不少专业优秀人才的流失。人才流失致使企业销售市场发生严重萎缩,而产品的老化使得大批私企纷纷转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些民企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并引入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家族企业,使得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得以分离。据有关部门透露,温州市计划到2015年末在境内外上市公司的数量达到30家以上,融资超过200亿元,保持上市后备企业50家左右。从2009年至今年3月,全市有正泰电器、金龙机电、森马服饰等3家企业上市融资,有华仪电气、报喜鸟服饰两家企业再融资,共融资89.94亿元,占全市上市融资额的88.69%。一批批优质私营企业营造出温州私企“想上市、敢上市、争上市”的浓厚氛围。由于家族企业纷纷转型和提升企业生产档次吸引不少国内外优秀专业人才回流,如此又进一步加快了温州家族企业的现代化转型。
1.3温州民营企业发展越发国际化发展至今,温州的一些优质私营企业逐步跨入国际市场,销售网络遍及世界各地,轻工产品如打火机、皮鞋等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主要份额,温州商人开始在海外建立鞋革、服装、工业电器、五金机电等专业市场、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如始创于1984年的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温州当地一家最为知名的民营企业代表。该公司现有员工两万多名,下辖专业公司、2000多家国内销售中心和特约经销处,并在国外设有50多家销售机构,正泰集团是温州民营企业走向世界的明星民营企业。它不仅为所在国提供了劳动力就业的机会,还把国内一些优秀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模式也带到了国外使得我国民企和国外企业有了零距离接触。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助于解决我国与国外贸易纠纷的问题。
1.4温州民营经济发展越加自律化在温州私营企业刚起步阶段,由于当时政府主管部门“无为而治”,导致一部分民营企业发展脱序“。假、冒、骗”曾经是温州生产的小商品“标签”。此后温州民企痛定思痛,在温州市政府“质量立市”的号召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企业的自律性组织快速发展壮大。目前共有市级行业协会(商会)80多家,其他地区的温州商会超过200家,形成了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自治机制。如今温州制造就是产品质量的保证,这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共识。
2温州民营企业的劣势(Weakness)
与国有企业相比,温州的民营企业无论是在资金的筹集还是在人才的引进等方面都受到各方面的掣肘。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引发老板跑路的现象在温州时有所闻。同时温州民间借贷的利率居高不下,因负债过高、资金链断裂,企业只能停产或关闭了事。自2011年4月以来,由于无力偿还巨额债务,温州市已有90多家企业老板逃跑、企业倒闭,而且关停倒闭企业从个别现象向群体蔓延,引发了所谓“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在温州,民间借贷之风盛行是与当下银根紧缩、外部经济环境趋紧以及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履维艰有关。温州传统的民间借贷一般基于一定的血缘、亲缘、情缘、地缘和业缘关系而发生,交易行为或活动没有固定的场所,但是因其交易频率高、交易主体多而呈高度分散性;民间借贷常处于合法与非法的灰色地带,交易双方通常不愿意公开而使其具有隐蔽性。往往难以追踪到交易的源头。目前温州有1000多家民间金融机构,只有46家是经主管部门审批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大量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存在,改变了温州的金融生态格局,出现了以“金融三乱”为特征的民间借贷乱象。由于不少民间借贷处于非法状态,于是各种非法集资、恶意逃债、暴力讨债事件屡有发生。一批涉足民间借贷的温州民营企业和担保公司为此扎堆倒闭,企业老板因不能偿债或潜逃或自杀,企业关门、员工失业等社会问题频发。
3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持经济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中坚作用。自金融危机以来,一些民营企业面临的资金困局,实质上是近几年大量民间资本从实体经济撤离,投入到炒房、炒矿、炒钱(放贷)等虚拟经济中,导致实体经济投资后劲乏力,实体产业空心化。在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2年初的金融工作会议上,引导经济“脱虚向实”成为一大亮点。在温州,有数据显示,在全市经济比重中,民营企业数量占99.5%、工业产值占95.5%、上缴税收占80%、外贸出口额占95%、从业人员占93%。发展民营经济、振兴实体经济是温州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做大做强民营企业,首先要实现精耕细作,不断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温州本土品牌美誉度;其次要以提升存量、发展增量为目标,全力以赴推进品牌建设和渠道经营,加速走集群化、高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之路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再次要增加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转换能力和现代管理能力;最后在广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化危为机,在逆境中成长,在洗礼中蜕变,要一如既往做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成功企业。
4温州民营企业的危机(Threats)
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上扬,这就意味着出口成本增加,如果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不变,成本增加则出口利润降低,这将会削弱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抑制出口。而温州的民营企业随着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对其出口业务的影响首当其冲。由于大部分在温民营企业的规模不大其抗风险能力较差,一旦出口受到冲击,企业就不敢接长期订单,导致客户资源的流失,利润下降。此外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后与国外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频繁发生,涉及行业面越来越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温州民营外贸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发补贴、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方面的贸易摩擦,给这些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阻力。同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由于民营企业工作环境较差,还经常出差和加班,工作压力又大,且员工福利不到位,导致优秀人才难以留住。企业为了留人,只能依靠加薪和增加福利等物质刺激,最终使得劳动力成本大增。另外民营企业的出口风险不断加大。由于全球经济低迷使得国外客户经营困难、资金短缺,他们寻找各种理由推迟付款甚至拒付货款。一旦企业遇到合同纠纷,就会面临外方拒付的风险,使得本来资金不厚的民营企业雪上加霜,举步维艰。
2.加强监督管理。
严格实施项目开发评估制度。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对所开发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资产评估、审批制度,科学地确定旅游景区的承载能力,运用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控制旅客超量涌入景区,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同时,要确保项目开发在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框架指导下进行,坚决禁止违反规划、仅凭个人兴趣好恶乱开发等破坏资源的短期行为,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科学推进资源保护与利用。严格民营旅游企业“进入退出”。采用公开招标等公平竞争性手段吸纳民营旅游企业进行景区开发,对中标企业进行深入调查,摸清实力底数,确保企业制度完善、有投资实力、社会责任感强的民营企业进入旅游产业。同时,要签订经营合同,约定投资数额、开发时限、建设内容和发展目标等内容,作为有效规范和制约民营旅游企业的依据,保证旅游景区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对企业开发建设进行严格的监管,要精心谋划,选择优秀施工队伍,严格施工监理,确保工程质量,注重细节,把每个项目做精,开发出独具魅力的旅游精品。经营期间,要对生态环境实行定期监测,确保生态资源的可持续保护。
3.完善旅游配套功能建设。
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在对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强对交通、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对交通、环境治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可采取政府主导、支持,企业参与、配合的方式来降低民企参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压力。做好社会安全、紧急救援及旅游接待辅助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服务。
4.规范民营旅游企业融资方式。
企业融资是企业成长的过程,也是企业走向规范化的过程。要引导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不断促进企业走向规范化,通过企业规范化来提升企业融资能力。一是要提高民营企业对融资的认识,要看到融资不仅仅是到银行贷款或是股权融资,还可以通过租赁、担保、合作、购并等方式来达到融资目的。二是要重视融资过程,聘请经验丰富、渠道广泛的专业融资顾问对企业融资及资本的运用进行整体的策划,充分考虑融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三要通过企业自身管理体制的完善来避免企业扩张过程中的经营风险,提高还本付息能力。
二、金融市场化程度和民营经济发展
(一)中国金融市场化情况
本文利用樊纲等(2011)计算的我国金融业市场化指数代表金融发展水平,这个指数包含对金融业竞争和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两方面的考察。其中,金融业竞争程度用民营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占全部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比例表示,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程度用民营企业在银行贷款中所占份额来近似反映。1999-2007年中国平均金融市场化指数的变化趋势,这一时段内,中国金融市场化水平一直不断提高。东部地区的平均金融市场化程度要高于中、西部省份,中部地区平均金融市场化程度要高于西部地区(邓伟,2011)。2007年金融市场化指数前五名依次是:浙江、上海、广东、辽宁、江苏,均为东部省份。
(二)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参照司政等(2010)的方法计算民营经济发展指标,将民营经济部门占国民经济总体的工业产值比重、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就业比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该指标,三者权重依次为0.288、0.377、0.335(樊纲、王小鲁,2003)。图3为民营经济发展指标的总体变化趋势,东中西部的指标差异。在民营经济增长过程中,东部地区始终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而自2001年后,西部与中东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
三、实证模型构建与分析
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对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结果列示在表1第一列。该结果表明,金融市场化指数越高(体现为民营金融机构吸收存款比重越大,和民营企业在银行贷款份额越高),即金融市场发展越好,民营经济就越发达。两者的弹性系数为0.0483—金融市场化指数每增加1%,民营经济发展指数就会增加0.0483%。这是符合现实情况的。国有商业银行很多情况下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它们为了完成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行政任务,普遍存在“惜贷”现象,在发放贷款方面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对中小及民营企业存在歧视,这种情况导致国有银行的资金配置效率较低,对经济增长不利。而民营金融机构和偏向民营企业业务的金融机构更加市场化,它们主要依据企业的盈利能力等因素发放贷款,这些机构吸收的存款越多,效率越高、盈利多的民营企业就越可能获得较多贷款从事生产经营,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以东部地区为参照组,中部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大,其弹性系数比东部地区大0.229,而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大0.206。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中西部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低于东部地区,所以与东部相比,中西部的发展潜力更大,同等程度的金融市场化指数提高在中西部地区会更多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另外,分析显示东部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对民营经济发展影响是负的,这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民间金融发展较快,融资不畅的民营企业更多依赖于民间融资机构和渠道,这导致本文基于正规金融的金融市场化指数对于东部地区来说不是一个完整的代表指标。
2.对企业减负由于商业活动中的一些交叉行为,会导致增值税和营业税征收重复,这一现象对施行营业税与增值税并行的国家来讲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是为何要进行营业税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重复征收对国家来讲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但是对企业商家来讲无异于增加负担,就长远来看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会严重打击商业活动的积极性。但是现在营业税改增值税必将减小企业负担。更由于这一部分税收可以节省下来为企业留下更多的流动资金,将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税收的减少也将刺激更多的商业活动。清末之后,政府一直采取鼓励商业活动,其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减税免税,而中国经济特区这一成功范例也是对降低税收可有效刺激经济发展活力提供了明证。因此对整体国民经济而言这一改革是一种福音。
3.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国务院总理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做出了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决定。而且2014年之后,电信业也被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从改革试点中的内容和后续政策的内容来看,改革的对象集中在第三行业中,这一项政策的推行对第三行业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三大行业所占的比重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而一个发达国家必将是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政策对于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服务业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间接地促进国家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从这一点上而言,营改增的意义重大。
一、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1.融资需求强烈,资金用途明确
一份对55家民营企业2004年~2006年三年的融资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有贷款意向的企业53家,占全部被调查企业的96.3%;最近3年曾经向银行申请过贷款的约占60%以上,主要用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扩大再生产,其中62.5%的民营企业用于扩大生产,用于维持正常生产的仅占25%。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成长发展的关键因素。
2.贷款门槛高、抵押物品种较单一
在走访调查的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表示根本无法或很难达到现有金融机构信用贷款的评级要求,很难提供符合金融机构规定的抵押物种类或足额抵押物,在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还存在抵押物折价过低且贷款数量少的问题。调查显示,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放贷总量的80%以上是通过抵押或担保机构进行放款的。在实际办理抵押过程中,金融机构接受的抵押物主要是土地和厂房,设备、原材料等民营企业拥有优势的资产则很少被金融机构特别是被国有商业银行接受,即使被接受,这些抵押物的折价也相当低。而以设备作抵押物的,获得的贷款金额甚至只有设备原价值的约10%,一些金融机构根本就不接受民营企业的设备抵押。
3.贷款期限短,数量不足
根据调查各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相对于民营企业对当地GDP、税收及就业等方面的贡献而言,贷款比例显得过小,且还存在着贷款期限过短等结构性问题,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获得的贷款基本属于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短期贷款比例占总贷款的80%以上,金融机构基本不提供或很少提供民营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长远发展所急需的中长期贷款,在融资贷款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数民营企业必须提前3个月筹措还款资金,名义上一年期贷款实际只有9个月,提高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了使用贷款的时效和效率。
4.企业融资担保能力严重不足,担保融资成本较高
在接受调查的民营企业中,有近80%的民营企业认为担保机构的数量太少,作用不能够充分发挥,运作机制很不健全。民营企业除向贷款银行支付贷款利息外,还要向担保机构支付2%~4%的担保费用,因此,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实际上的融资成本要远远高于国有大中型企业。
5.地方性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已成为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的权限太少,市级分行对基层银行贷款的控制严格,批准手续繁琐,成功率低。而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宗旨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办理贷款审批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优势。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1.民营企业方面的原因
(1)民营企业信用意识不强。一些民营企业管理层的现代企业意识,特别是信用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经营行为短期化、随意性大,对金融机构的现代管理制度和方法缺乏认同,适应商业银行信贷要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问题。加上目前金融系统中企业征信系统不健全,失信行为的企业得不到相应的惩罚,即使通过法律制裁,金融机构即便胜诉,也很难对其进行执行,从而打击了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
(2)民营企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当前,秦皇岛市民营企业生产经营领域涵盖面窄、生产性企业数量少,房地产和商贸流通领域等非生产性企业仍居主导地位。据粗略统计,目前秦皇岛从事具有一定科技含量产品生产的企业不足5%,虽然有像海湾公司等个别高科技生产型企业,但大部分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依然很低,个别企业生产项目属于国家限制发展行业。
(3)大部分企业缺乏合适的抵押、质押物。经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80%的金融机构选择土地和厂房作为抵押物,但秦皇岛市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存在着土地、厂房等证件不全的问题。
(4)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调查了解到,一些民营企业缺乏独立的财务人员,缺乏完整的、连续的财务报表,能连续3年提供合格财务报表的民营企业很少,存在多本账目的现象并不少见,受调查的金融机构普遍认为现有的财务混乱严重影响对民营企业放贷。究其原因,除了部分民营企业为降低成本、逃税、取得结算和价格方面的优势人为制造“多本账”因素之外,税赋不合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其税赋待遇不如外资企业,政策上不如大型企业,客观上降低了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而过低的盈利能力当然会影响到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
(5)民营企业缺乏主动适应商业银行对财务制度合理要求的意识。毫无疑问,准确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规范的财务报表是商业银行必须考虑的因素。但是,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没有认识到这是商业银行规范化管理的客观要求,没有主动配合银行提供准确、规范的报表,没有认识到建立企业财务信用的重要性,分别对税务、银行等不同部门提供不同的报表,“多本账”现象使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相信民营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部分财务审计部门也没有尽到财务监督义务,对民营企业的报表听之任之甚至共同做假,导致了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信任危机,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
2.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
(1)“抽水机”效应,导致民营企业信贷资金严重不足。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特殊企业,其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追求合理的盈利,盈利和风险控制目标的改变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把资金(存款)从经济相对不发达、信用环境和信用记录不好的地区转移到经济发达、信用环境和信用记录更好的地区。以秦皇岛市卢龙县为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卢龙县只剩下农业银行,其余均已撤出。其他县国有银行也成为纯粹吸收存款的分支机构。这样,拥有信贷最终决策权的市级分行与民营企业在业务性、信息上的联系与沟通更加困难,民营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此外,大型企业的贷款可为国有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润,耗费更少的贷款成本,例如:某国有商业银行向一大型企业发放一笔10亿元的贷款,需要两个业务员就能够办理,而向中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即使发放100万元贷款,同样需要两名业务员进行办理,所需手续与发放10亿元贷款相同。因此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不重视民营企业的贷款需要,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2)商业银行信贷制度改革有些矫枉过正,内部权责不对等,部分金融机构宁肯采取保守的信贷政策。历史上,各商业银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无法收回的民营企业贷款,形成了一些不良资产,而一些民营企业也在银行部门留有不良的“信用记录”,导致县一级放贷审批权已经完全被收回到市级分行,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放贷的条件极其严格,个别银行工作人员甚至出现追求“零风险”的思想。此外,商业银行内部信贷责任追究制度日益强化也导致一些基层业务人员存在“不做不错”的“恐贷”心理,即使在权限以内也不愿意放贷。
(3)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正逐渐步入以信用交易为主导的“信用经济时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然而当前社会信用信息体系还不完善,缺少一个被金融机构和民营企业普遍接受认可的中介性质的信用评估机构,民营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和分享难以实现,导致一些民营企业资金用途的真实性、合法性不被商业银行认可。
3.政府方面的原因
(1)政府对民营企业进行服务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一些民营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在为企业办理贷款业务时,需要企业提供贷款所需的一些由政府部门出具的房产、土地等的评估证明,银行只有在手续齐全的情况下才能向企业发放贷款,但是由于一些政府部门在对待民营企业时,服务意识不强,在为企业办理时相关手续时,存在不规范、不透明的现象,个别工作人员会找各种理由来敷衍,搪塞前来办事的企业,影响企业取得银行需要证明的时间,对企业进行贷款造成不必要的阻碍和影响。
(2)赢了官司得不到执行的现象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的放贷热情。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由于一些司法不公问题的时有发生,银行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打赢一些“恶意赖账”企业的欠款官司后,即使赢了官司,由于对“一些”恶意赖账企业执行不到位,很难挽回银行的经济损失,特别是进一步影响银行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的信心。
三、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1.增强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和实力
民营企业在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一是要完善自身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和商业银行要求,建立全面、准确、真实的财务制度,定期向相关各方提供全面准确的会计信息;二是要增强信用意识及时还本付息,主动消除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存在的误解和偏见;三是要保持合理的贷款水平,制定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加快资金回笼与周转,提高企业资金管理利用水平;四是要转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主动了解、适应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增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实现融资信息的互动;五是要不断增强民营企业的自身竞争力,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引进力度,不断推动技术更新和产品结构升级,培育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落后淘汰的产品坚决退出市场,创新企业经营理念。
2.加快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缺失、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培育信用需求、规范信用市场、完善信用制度、营造信用环境,对于缓解企业融资困难,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抵御信用风险具有重大的作用。
3.加大政府和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建立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定期沟通机制,加强三方联系,及时交换信息,研究解决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的实际问题。既要促进银行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又要帮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既要关心银行贷款,又要关心企业还款,既要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又要解决银行难贷款的问题,建议政府通过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拓宽服务领域,从财政、税收、政策性贷款和直接融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资金扶持政策体系。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努力创造政府与银企三方共赢的局面。
4.鼓励现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政府应鼓励现有商业银行进行各种金融创新以满足民营企业的多样需求。一是坚持商业银行自主原则,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与风险控制。通过财政拨款与金融机构合作,运用财政贴息、风险分担等方法,鼓励商业银行把钱贷出去;二是有针对性为某些特定民营企业提供有明确用途的短期应急贷款,将贷款对象严格限定于类似于农副产品收购加工等季节性资金需求特征十分明显的民营企业;三是积极鼓励各商业银行开展仓单等抵押和质押业务,尝试收购应收账款等适合民营企业的金融创新。
5.引进外资银行和国内民营股份制银行
外资和民生、华夏等股份制银行以中小企业贷款客户为主,服务机制较好。要实现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就需要引进机制更好的银行,可以尝试先由企业走出去,与它们进行业务联系,通过业务开展,最终吸引他们落户。
6.鼓励发展民营金融机构
随着我国金融机构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市场越来越细分,专门服务于民营企业的民营金融机构必将应运而生。因为专门化的民营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加贴近民营企业,降低目前各商业银行实行的受权受信制度的门槛,对提高民营企业融资的质量,从而达到企业和金融业和谐、互利的共赢局面具有重要作用。
7.构建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
尽快建立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准公益性的信用担保机构和由民营企业自发组建的互助担保机构以及商业性担保机构。不管哪类担保机构都应按照市场化、股份制原则运作,独立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同时,要建立信用担保基金的损失补偿机制,设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转向资金,以维持担保机构正常有效运转。
参考文献:
众所周知,乡镇民营企业在促进农民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乡镇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部门应该提升对于发展乡镇民营经济作用的认识,从战略角度,制定一些列的政策来促进乡镇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如: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乡镇企业实施必要的金融支持,搭建乡镇民营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平台,在土地审批,证照办理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优惠措施,制定出符合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政策措施等等。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还应当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和舆论环境,形成人人谋划发展、户户积极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另外还要积极的制定一些优惠的措施,促使乡镇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建立企业集团,帮助企业了解和完善现代企业发展制度和人才招聘制度,引导企业向着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电子商务,第三产业、环保产业等朝阳产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投资中小型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加深入的推进改革开放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的主要职能已经从管理转变为服务。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成为了乡镇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在一些地区的乡镇政府中还存在政企不分的情况,这种职责不分的情况一旦蔓延,就可能会产生钱权交易,还可能产生严重的腐败问题,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中,乡镇政府在为民营经济发展搭建良好服务平台的同时,还应当积极的推进改革开放,一方面改革原有政策中不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措施,给企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另一方面还要实施投资环境的优化,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方案,引进一批环保达标且投资数额较大的龙头民营企业,带动本地其他企业的发展。
(三)改革财政金融制度,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乡镇民营企业往往规模小,人员少,企业发展处在初期阶段,这使得企业在银行融资的过程中容易遇到很多困难。银行为了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往往选择那些规模大,发展较为成熟的企业进行放贷,而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乡镇民营企业往往不够重视,这无疑加大了乡镇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所以,资金也就成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改革现有的金融制度,使其向乡镇民营企业倾斜,让它们有足够的资金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政府应该尽快的建立中小企业的投资担保的机构,支持乡镇民营经济的起步创业。另外要积极协调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助力中国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设计一些适合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获得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为乡村的小康和整个国家的共同小康做出金融企业应有的贡献。
二、确保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平等有序
自1999年我国宪法修正后期,我国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被明确的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中。此后,为了有效解决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的问题,2005年2月19日,由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我国在对待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市场的“非禁即可”的原则,之后我国在处理和对待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上一直都是以该项原则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导。2010年3月2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上特别指出,要推进我国的经济改革,健全和完善收费补偿机制,以政府补贴和政府采购、信贷支持用地保障等多种途径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要积极地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电信、国防科技工业等重点领域,鼓励和兴办金融机构以及投资商贸流通产业,使民营企业充分地参与到社会的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之中。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因情况而施政。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发展要求实现全面的经济发展,要求鼓励和发展民营经济,因此除了法律和政策上所明文规定的紧着开办的经营组织外,应当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的自主经营,从而实现我国经济上的百花齐放
十七大报告讲“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矛盾这一社会矛盾没有改变,今后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乐有所居”。主要矛盾的叙述,说明不会打压消费而会鼓励消费,不会把收入差距作为主要矛盾,这些为民营经济顺利发展、健康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而且鼓励消费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一个令世界众企眼红的广阔市场。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法津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这“两个平等”是十七大在非公有制理论上的昀大亮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按照十七大报告“两个平等”的思想,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十七大非公经济理论凸显,民营经济将迎来更有利发展机遇。
政府改革步伐会进一步深化,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出台,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体制有望消除;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逐步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这有利于民营企业认识和把握国家宏观经济的方法、节奏和力度,从而从容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国编制的“十一五”计划,民营经济的发展被历史性地正式列入发展规划;金融体制改革也将取得实质性进展,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望得到缓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的基本结束,将为民营经济更好地与国外投资者合作,以及民营经济更好地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主要是负责基础设施的改善;制造业、服务业的投资,则主要依靠企业在市场经济基础上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西部市场的开发。西部大开发也将促进西部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改革。西部大开发,可以说为西部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民营经济应对措施
要彻底消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放胆推进民营经济的新发展和大发展;坚持一视同仁的政策和服务,放手为民营经济发展制造优良的竞争环境;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大力推进各项审批制度的改革;放开民营经济的生产经营范围,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环境的更优化,推动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从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看,目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采取家族式的经营方式,产权相对封闭,这已经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正如经济学家厉以宁强调的,家族制是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企业要发展,家族经营只能是一个过渡。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必须进行以现代企业委托制为方向的改革,所有权和经营权要分离,家族可以控股,但产权要开放,企业要接受外部的金融资产,这样企业发展才会更快。要按照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向产权明晰化、多元化发展。民营企业自身可以通过推行职工持股、经理人持股等,理顺产权关系,使产权进一步明晰,实现产权的再分配和经营权的交接,构筑经理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企业职工与业主的利益共同体,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行为短期化的倾向。严格科学的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民营企业要引入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模式,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一是适当分权。实际调查发现,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管理层次不清的问题,沿袭家庭作坊制,大小事情由老板一人决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种权利过于集中的管理模式必然成为发展的障碍。实行科学管理,就是要把统一管理与分层管理结合起来,营造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各得其所的良好管理氛围,做到层次清晰、权责分明,尽量避免越级请示和越级指挥。二是严格计划管理。与现代管理方式比较,民营企业管理存在随意性大、计划性不强的缺陷,科学管理是有计划的管理,包括计划的制定、执行、检查和调整,使企业向“管理制度化、工作标准化、行为规范化、操作程序化”迈进。三是重视规范与制度。民营企业在创业阶段,人员少、工作简单,大家齐心协力解决生存问题,此时管理的重点是“事”。当企业有了一定规模后,人员多了,管理也就复杂了,此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成为管理中昀主要的因素,管理重点应以“人”为本,不能满足于经验管理,应及时转变思路,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对产品开发、人事、财务、生产、营销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与控制。
第一是发展速度较快。98年以来,我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以年均4.5%和25.7%左右的速度增长。2002年与1998年相比,私营企业增加了1.9万户、18.5万人,分别翻了1番、增长了87.9%。到今年6月底,个体工商户已达20万户,私营企业达4.5万户。
第二是规模实力逐步增强。民营经济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从1998年的13%提高到2002年的26.3%,总量达399亿元。全市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则从98年的63万元提高到目前的91万元,总额从154亿元增长到374.46亿元,增长了1.4倍。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规模私营企业达1528户,其中千万元以上的517户,过亿元的5户。私营企业集团从无到有,达77户,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私营企业已超过40户,免冠行政区划名称的私营企业集团2户。
第三是效益、贡献提高。2002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454亿元,销售总额6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11.6倍、6.4倍和5.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已占全市总量的52.98%。五年来,个私经济税收平均以30%的速度增长,共完成64多亿元,其中2002年完成20.87亿元,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两成。在就业方面功不可没。1997年以来,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吸纳从业人员近25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万多人。民营经济成为实施“再就业工程”重要渠道。
第四是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目前,全市个体工商户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12:87,私营企业为1:43:56,与98年相比,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个体工商户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私营企业则呈现出二、三产业并重的局面。部分私营企业在生物技术、新型材料、电子技术、精细化工、医药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IT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等行业和领域也都有私营企业涉足。私营投资公司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79户,私营信息咨询服务业发展迅猛。
第五是品牌意识逐步增强。涌现出一大批品牌和企业,带动了企业产品质量和社会形象的提高。目前全市私营企业已经拥有5件省著名商标和36件青岛市著名商标,有15种产品被评为青岛市名牌产品,大大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私营企业“守信用、重合同”单位已达289户,占全市“守重企业”总数的26%。
第六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全市科技型私营企业已达1162户,比1997年的512户翻了一番。私营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明显提高。
第七是外向型经济有一定发展。1998年至2002年间,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294家,占全市获权企业总数的30%。2002年私营企业(不含私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外贸出口3.9亿美元,同比增长74.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58.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累计利用外资4.85亿美元。
第八是园区等载体经济渐成气候。全市已建民营经济园区100余处,入园私营企业占全部入园企业的近四成。市场总数达915处,专业村390个,专业镇16个。其中,欧美、红领等10个私营企业园区初见雏形,吸引大批个私业户向园区、市场和小城镇集中,形成了良好的集聚效应。
第九是地域之间发展各有特色。从个体工商户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等数据情况看,截止到2002年底,五市及城阳区占当地个私经济总量的六成以上,而私营企业仅占总量的四成左右,显示出私营企业向市区集中的特点。其中市南区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各项指标增幅均居榜首。从生产制造业占私营企业总数的比重情况来看,即墨、平度、胶南、胶州、城阳、莱西分别占到76.38%、70.85%、61.86%、58.41%、54.33%和47.13%,生产制造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市区则以贸易、餐饮、房地产业为主。显示出服务业向市区集中的趋势。(二)行政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一是行政审批不规范。一些办理前置审批的部门,审批标准不统一、条件不公开,期限无承诺、收费无依据,手续繁琐。二是执法行为不规范。个别部门存在对一般违章行为不择而诛、简单处罚现象;检查过多过滥,企业疲于应付,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三是行政服务不规范。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旧存在。
(三)“三乱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关于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8%的企业认为是三乱,成为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第一,收费项目“杂”且“多”。大部分民营企业要应付30多个部门,上缴50余种税费,其中大部分是各种收费项目;少数区市收费种类多达70余种,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不合理收费。第二,收费负担重,甚至费重于税。第三,收费标准不统一、依据不公开。
(四)“融资难”成为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一是融资渠道狭窄。民营企业创业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个人积累,在吸收外来资金中,大部分靠民间借款,这种半明半暗的借贷关系缺乏法律保护,引起了相当数量的民事纠纷。二是银企对接差距大。商业银行多考虑资金的安全,对民营经济贷款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等问题。结果是民营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服务。三是“两证”难办,抵押难成。民企担保主要以土地、房产作为抵押,但不少区域因为国家政策或者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困难,使贷款受阻。
(五)人才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38%的企业认为是人才问题,仅排在资金问题之后。企业反映,人才“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究其原因,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充分。现有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主要是提供一般性的、初级的或通用型人才,有自己专门市场定位或网络专门人才的中介机构比较少,劳动力供求双方缺乏有效、便捷的沟通渠道。二是民营企业用人育人的机制没有形成。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过多的考虑成本和眼前利益,挖人才的办法想的多,自己培养人才的措施太少。家族化的管理,封闭了人力资源的引进,削弱了企业发展的后续力。
三、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废除或修订体现所有制差别和不适应民营经济特点的政策,构建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平台。要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解决民营企业在申请立项、进出口、用地、职称评定、办理证照、收费以及科研项目申报、政府专项扶持资金使用、进出口配额和出口退税等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的非国民待遇问题。要深化政府“五项工程”,优化政务环境。改进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探讨建立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增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主动性、自觉性,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定期组织民营企业对各部门服务情况进行评议。减少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限,实行审批项目时间限制制;全面清理和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不合理收费。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行为;加强对执法、司法人员的教育培训,严肃查处执法不公,贪赃枉法的事件。
(二)突出重点,大力抓好民营经济园区建设和外向型企业培育
认真抓好民营经济园区建设。总体要求是完善规划、强化功能、打造品牌、招商引资。对全市现有和规划筹建的各类民营经济园区建立台帐,实施动态管理,有针对性的强化分类指导。在继续完善青岛私营(民营)工业园等市级园区建设的同时,重点扶持和促进市内四区异地设置的经济园区建设,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和产业协作,促进市内四区经济发展和个私经济质量规模的提升。要认真培育欧美、红领、巴龙、金王、德意利等重点私营企业园区,通过企业园区发展带动上游、下游产品,关联配套产业,推动企业作大、作强。要进一步完善各级民营经济园区功能,认真兑现招商引资时承诺的各项优惠政策。要强化服务意识,为民营经济依托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大力培育外向型私营企业。要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到国际市场上去经风雨、见世面,求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帮助私营企业申办外贸经营权的服务力度,指导帮助其尽快创造条件获权。要抓好民营外贸企业队伍、贸易方式、出口市场和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外贸出口量的显著增长。各区、市要引导私营企业与外商开展合资合作,通过吸引国外投资带动私营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管理技术水平提高和出口总量的扩大。要认真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扩大出口的各项优惠政策,对私营企业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三)加大服务力度,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1、加强资金支持力度,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建议借鉴深圳、广州的作法,以资金支持为突破口实现民营企业数量的大发展。一是加强引导。引导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定位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层面上,提高对民营经济信贷支持的比重,对规模大、后劲足、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重点企业给予倾斜政策支持。有关部门在为民营企业办理“两证”时,应事实求是区别不同情况,设身处地为民营企业着想,给予优惠,率先办理。要指导帮扶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做好上市培训,加强协作配合。二是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逐步建立私营企业信用评估机制,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和效益最大化。以信用创建为载体,实行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整合税务、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业务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建立“红、黑、灰名单”,利用信息平台定期向社会公示,弘扬诚实守信的信用观念。要充分发挥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信用评估功能,密切银企联系和借贷对接。三是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政府出资组建的各级贷款担保机构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公司制,按照市场化方式运做,进一步简化手续,强化服务,提高效率。要积极促成按照互利互助原则、由私营企业自愿入股组成的民间互助型联保机构或担保机构。
2、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关键是提高私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一是知识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外贸、法律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在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同时激发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管理水平。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靠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有效的机制激励人,丰富的文化凝聚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三是经营水平。尤其是骨干企业,应当关注其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决策,对明显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决策应尽量劝阻,对可行的决策应积极联系专家进行缜密地论证,项目一旦上马要尽最大努力进行扶持,确保项目成功。
3、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多元化为目标,有重点、分层次地引导民营企业跳出家庭经营、家族式管理的束缚,加快实施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控股、参股、兼并、联合和产业协作组建企业集团,探索走产权多元化和资本社会化的路子,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机构,推进企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加强民营企业园区建设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及时帮助其建立党工团组织,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一起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世纪下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1、国际环境随着中国加入WTO,也带动民营企业与国际接轨。面对世界性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否则难以与国外资金雄厚、管理先进、人才辈出、技术先进的大企业相抗衡。然而我国多中小型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着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传统家族式管理并且工作人员素质低缺乏素质人才等问题,因此企业改革刻不容缓。
2、国内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求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了做到绿色GDP这就要企业增加生产成本来降低污染。在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提高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的内涵式、集约式,从而来改变原有的技术低、员工素质低、管理模式传统落后等劣势。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要素。
(二)企业融资难原因
1、直接融资
从直接融资来看,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基本上是闭塞的,相对于间接融资,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更加困难。股权融资对于民营企业特别是对于民营高科技企业最重要的融资形式。但目前的证券市场主要是国有企业的天下,民营企业想进入十分困难;而能通过企业股份制改革上市的企业又是凤毛麟角。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通过民间集资的方式进行集资,但这种方式存在许多风险,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政府对此也严格控制。在刑法中就列了“非法集资罪”这就是民间直接融资的渠道受到政治阻碍。虽然政府已允许一些民营企业通过创业板进行集资,但那是以新技术为前提,只占有小份额不可能成为主要融资渠道。
2、间接融资
(1)国有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歧视性待遇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传统影响,国有资源往往更偏向于国有企业。而私营企业存在着贷款额小、时间短、风险大等特点使得同样对待国有和私营的贷款工作人员承担的风险责任不同。一些地方的案例表明:对待同样数额的不良贷款,贷款对象如果是国有企业,银行工作人员可以不承担责任,但如果是私营企业有可能要被司法机关追究责任。因而很难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支持。
(2)银行普遍对大企业争贷,对小企业惜贷尽管中央银行的信贷政策是支持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与大企业相比支持力度还差很多。很多商业银行出于对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的考虑往往将贷款投放给大企业。除此之外,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信贷管理、信贷业务操作上出现“一刀切”现象。由此出现对大企业贷款过剩,小企业不足的现状。从而使整个民营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
(3)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健全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是随着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主要是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资金贷款服务的。而我国金融体系主要有四大商业银行所垄断,他们几乎占有70%的市场份额,但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不健全,市场仅占有30%左右的份额。由此可见国有银行和新兴股份制银行信贷配给倾向仍较显著,具体表现为不断向大型企业、热门行业和重点地区集中信贷资金。定位于服务中小民营企业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热衷于参与追求“黄金客户”的市场竞争,未能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服务落实到实处。
(4)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制约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条件的创造和发展目前中小民营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一个中小民营企业的信息搜寻体系,使得无法为银行和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情况。另外任何一个申请贷款的企业对自己的经营状况和风险都有一定的了解,但这个信息无法通过一个权威的机构传递给银行和风险投资机构。
3、企业自身不足
(1)产权不明晰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长期挂靠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名下或事业单位,因此产权不明晰;另外由于家族式经营使得家族成员对企业拥有的产权不明晰,这也就阻碍企业向银行贷款。
(2)民营企业整体素质不高首先是大多数企业存在着发展规模小、技术力量弱,缺乏专门的科技研发部门,因此在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次由于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大多是通过自筹资金的方式进行创立企业、经营企业因此在机器设备上必然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企业效益有限;最后是经营管理水平落后,例如在我国典型的苏南、温州模式。
(3)财务管理不规范降低了自身的资信度民营企业在用人上往往是“任人唯亲”原则,企业中的许多财务制度往往是指对职工,对企业老板等高层缺乏约束力。此外,企业为了减少所纳税,往往采取作假账。对银行而言无法掌握真实的企业财务状况,为规避风险不得不对民营企业的申请贷款要求谨慎再谨慎。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资本市场
1、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一个分层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包括: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二板市场、风险资本市场。二板市场主要解决企业在创业中后期的融资问题,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主要是针对达不到二板市场要求的企业在资金上的需求,风险资本市场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在初期经营的私人权益性资本
2、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长期票据市场为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应理顺债券发行审核体系,逐渐放松规模限制,扩大发行额度,完善证券担保的信用评价制度,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型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
(二)创新国有银行金融服务机构
1、银行应该深入研究民营企业的发展特色,建立一揽子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针对不同发展层次的企业进行差别化信贷措施。防止在对待不同层次的企业贷款“一刀切”,对发展效益好,信誉好的企业简化贷款程序加快效率。
2、探索建立信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在强化责任约束的同时,建立良好有效的业绩考评办法,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纠正现在对待重罚轻赏,只罚不赏的现状。并且银行工作人员在办理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业务时承担的责任不应与对国有银行的责任悬殊过大。
(三)政府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于事实上采取了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近年来随着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持续增长,为保证人民币汇率稳定,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攀升,业已超过30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自2002年2月起美元对欧元和其它主要工业国家货币持续贬值,人民币相对其它货币也在相应贬值。这一现象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国内外有关人民币具体低估幅度的看法较多,其中以美国高盛公司经济学家胡祖六的估计值最大,约为15%.近来,国外不少经济学者及政策制定者纷纷提出中国应对人民币重新估值,某些日本学者和政府官员甚至指责人民币弱势是向世界,尤其是向日本输出通货紧缩。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人民币均面临前所未有的升值压力。
在进出口贸易总额同GDP之比已达50%的今天,人民币升值肯定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持续的时间会有多长?目前已发表的文献尚无法就这些问题得出量化的回答。本文通过应用China_QEM模型就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模拟,得出了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数量结论。
汇率的变动将首先影响到中国的国际收支,之后通过对经济总量及价格的影响波及宏观经济的其它变量。在事实上采用固定汇率制、对资本项目实施严格管制并且利息率市场化程度还很低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将不会对短期资本流动产生大的影响。另外,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在起步阶段,数额相对较少,因而基本上可假定,国际收支表中的金融项目是由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所决定的。同时,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在经常项目下,China_QEM模型也只考虑了商品进出口,未包括服务进出口等其它项目。因而,在引用本文所列China_QEM模型拟合结果时须加以注意。
在确定基准方案的基础上,我们利用ChinaQEM模型对汇率的三种调整方式进行了模拟,结果如下。
模拟方案一人民币一次性中幅升值的效应分析
本方案假定,2004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升值5%,之后汇率保持在新水平。
人民币升值,将首先影响到进出口价格、进出口额以及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外商直接投资。与基准方案相比,升值后人民币进口价格将下降5%.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受人民币进口价格指数下滑的影响,自第二季度开始明显低于基准方案,在持续低于基准方案约5年之后方趋于平稳。届时,与基准方案相比,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约下降1.5%.
消费者价格指数受人民币进口价格指数的影响较小,但受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影响较大,它与基准方案的偏离略晚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自2004年第三季度才开始低于基准方案,但偏离时间长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幅度也大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8年之后与基准方案相比,消费者价格指数间的差距仍在扩大,与基准方案相比降幅接近2%.以消费者价格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在最初两个季度几乎与基准方案相同,但第3个季度起开始低于基准方案约0.25个百分点,之后降幅渐渐回落,两年后虽仍低于基准方案,但已可基本忽略不计。
受工业品出厂价格和进口价格下跌的双重影响,人民币出口价格指数与基准方案相比,2004年第一季度将下降2.83%,自第二季度起下降幅度将有所减缓,至第三季度下降幅度达到最小,之后下降幅度将渐渐回升,在约8个季度后下降幅度稳定至3.3%左右。
尽管人民币出口价格指数呈下降态势,但由于人民币升值,美元出口价格指数仍呈上升态势,因而导致出口相对价格大幅上扬。2004年第一季度出口相对价格比基准方案上升2.29%,2004年第二季度上升2.47%,2004年第三季度上升幅度最高,达到2.56%.之后上升幅度逐渐下降,在人民币升值约8个季度后趋于稳定。届时,与基准方案相比,升幅约在1.8%左右。
尽管人民币进口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均呈下降态势,但进口相对价格仍大幅下跌。2004年第一季度,由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尚无变化,进口相对价格下跌幅度与人民币进口价格指数的下跌幅度相同,为5%.之后,随着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下降,进口相对价格下降的幅度有所减缓,至5年后降幅稳定在约3.6%左右。
人民币升值后,受进出口相对价格以及国内产出水平下降的影响,进出口额呈现下降态势,但由于J曲线效应,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额下降幅度在最初的5个季度内要小于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的下降幅度。之后出口下降幅度超过进口下降幅度,约在5年后两者下降幅度之差稳定在0.35个百分点左右。与此相对应,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额自人民币升值后却一直呈上升趋势。与基准方案相比,除第一季度出口增幅略小于进口增幅外,出口增幅在第2个至第6个季度均高于进口增幅,之后进口增幅开始高于出口增幅,约在4年后进出口增幅之差稳定至0.35个百分点左右。
相对于价格指数的下跌幅度而言,人民币升值对现价总消费的影响很小,仅使现价总消费下降不到0.7%;同时受消费者价格指数下滑的影响,不变价总消费却在短暂下降后一直呈上升趋势,8年之后与基准方案相比上升约1.2%.
名义固定资产投资在人民币升值后虽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极为有限。在汇率调整4年后下降幅度稳定在0.4%左右。
人民币升值,在最初的约6个季度内对名义政府消费基本无影响。此后政府消费与基准方案相比开始有所下降,至6年后降幅稳定在0.5%左右。
综合上述各因素的作用,与基准方案相比,名义GDP在人民币升值后下降较快,但在连续下降约10个季度之后降幅趋于平稳,约为0.6%左右。各价格指数虽均呈下降趋势,但各自下降开始的时间与速度有较大差别,因而GDP减缩指数在人民币升值最初的约8个季度内与基准方案相比却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其升幅在第2个季度达到最大,为基准方案的1.15%,之后升幅开始减小,约在3年之后较基准方案有所下降。在人民币升值8年之后较基准方案约下降0.7%左右。在上述两项因素的作用下,实际GDP同比增长率仅在人民币升值的前4个季度内低于基准方案,其中第一季度低1.29个百分点,第二季度低1.41个百分点,第三季度低1.32个百分点,第四季度低0.96个百分点。但在第2年的前3个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率却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较基准方案反而高出0.4至0.6个百分点。之后,虽仍高于基准方案,但超出的幅度却只在0.2个百分点上下波动。
由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证券市场规模还很有限,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还基本限于商业银行贷款,居民储蓄的主要形式也还是把钱放入银行(与存款利息率的高低基本无关)。鉴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已基本属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资本使用者成本(由通货膨胀率、折旧率、利息率以及税率共同决定)已成为决定企业投资的主要因素,货币供应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货币需求,而在利息率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基本取决于经济增长和相应的物价水平。因此从模拟结果看,货币供应量Ml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很小,8年后相对于基准方案也只下降了不足0.5%,但由于人民币升值对消费的影响,准货币的供应量(M2-Mi)相对于基准方案却在8年后下降了1.5%.不过总的来看,正如以消费者价格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所显示的那样,通货收缩的压力仅表现在最初两年,之后对货币供应量基本不再有大的影响。
模拟方案二人民币一次性较大幅度升值的效应分析
本方案假定,2004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升值10%,之后汇率保持在新水平。
升值后人民币进口价格较基准方案下降1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前两个季度几乎与基准方案相同,但自第三季度开始出现明显下滑,到8年后与基准方案相比降幅达3%以上。消费者价格指数基本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时下降,但与基准方案相比,其降幅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8年后与基准方案相比降幅已接近4%.以消费者价格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在最初两个季度几乎与基准方案相同,但第三季度起开始低于基准方案约0.5个百分点,之后降幅渐渐回落,与方案一相似,两年后虽仍低于基准方案,但已可基本忽略不计。与此同时,人民币出口价格指数在人民币升值后即开始低于基准方案,虽第2、3个季度下降幅度有所减缓,但之后降幅逐渐加大,约在8个季度后降幅稳定在6.7%左右。
与方案一相似,进口相对价格最初较基准方案下降达10%,之后随着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下降,进口相对价格降幅缓慢回升,8年后回落至7%左右。出口相对价格最初上升较快,前5个季度均在5%以上,但自第3个季度起升幅开始下降,约在8个季度后稳定在3.7%左右。由于J曲线效应,人民币升值后,在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额与基准方案相比均呈下降趋势的同时,出口额的降幅在最初5个季度内小于进口额的降幅。之后,出口额降幅将大于进口额的降幅,约在5年之后两者下降幅度之差稳定至0.7个百分点左右。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额在人民币升值后均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同时,与基准方案相比,只有第2到第5个季度的出口额升幅高于进口额升幅,自第6个季度起进口额升幅开始超过出口额升幅,并在约4年后两者之差稳定在0.7个百分点左右。
与基准方案相比,人民币升值10%,对现价总消费的影响从最初的些许影响到两年后稳定在低于基准方案1.3%左右,而不变价总消费只在第2、3个季度出现短暂下降,之后则一直呈上升趋势,8年后与基准方案相比上升约2.5%左右。
名义固定资产投资与基准方案相比下降幅度很小,在汇率调整4年后下降幅度稳定在0.8%左右。
人民币升值后的最初5个季度内,名义政府消费基本与基准方案一致,此后政府消费开始下降,但降幅在6年后将只有1%左右。
与方案一类似,名义GDP在人民币升值后呈下降的态势,但在10个季度之后将稳定在略高于1%.GDP缩减指数在最初约8个季度内较基准方案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升幅在第2个季度最大,达2.27%,随后开始缩小,并于3年之后开始低于基准方案,8年后将较基准方案下降1.2%左右。实际GDP同比增长率仅在幅度上与方案一有所差别,其趋势基本相同,也是先降后升,最后稳定在高于基准方案0.4个百分点左右。
与方案一类似,货币供应量Ml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不大,8年后相对基准方案也只下降0.9%左右。准货币的供应量(M2-M1)在8年后相对基准方案下降了约3%.通货紧缩的压力只体现在最初两年。
模拟方案三人民币小幅渐进式升值的效应分析
本方案假定,人民币自2004年第一季度起每季度升值1%,连续升值5个季度,之后保持不变。
相对于一次性大幅调整,如进行持续的小幅调整但最终调整的幅度相同,则由于误差修正机制的存在,系统调整的过程将大大缩短,对宏观经济的冲击要小一些。以价格的变化为例,无论消费者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还是人民币进出口价格指数,与方案一相比,相对于基准方案,它的下跌幅度均会有所减少。相对于一次性大幅升值,人民币小幅渐进式调高币值的做法,对进出口的影响在前两年明显减弱,但对更长期的影响基本与一次性大幅调整接近。同样的情形可见于其它名义类变量,如名义GDP、名义总消费及名义固定资产投资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变价总消费在第一年较方案一有所上升,而在第二年和第三年明显低于方案一,同时在长期也要略低于方案一。相比之下,实际GDP同比增长率第一年要高于方案一,而第二年低于方案一,但随后却基本与方案一相同。
尽管从长期看,方案三与方案一中以消费者价格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基本相同,但在前6个季度,方案三却高于方案一或与方案一持平,表明人民币的渐进式升值所产生的通货收缩压力要明显小于瞬间调高人民币币值的做法。同时从长期看,无论以M1或M2-M1所表示的货币供应量均高于方案广。
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合上述,采用China_QEM模型对人民币升值进行政策模拟的结果与经济学理论基本相符,如汇率调整之后所出现的J曲线效应、人民币升值所引致的通货收缩压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