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会展营销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8:5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会展营销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会展营销论文

篇(1)

我国的会展行业是在进入WTO之后才逐渐兴起的,为了满足对外贸易和交流的需求并充分实现人力和资源的优化利用,极具商业头脑的会展企业经营者们将商业贸易所需要的一系列展厅、会议厅、餐厅、休闲场所结合起来,并为商业贸易提供相关的文件打印、语言翻译等一系列服务,使参展的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贸易目的,实现贸易价值。最初的会展产业是以政府主导的,但在进入21世纪后,会展产业形成了独立的产业链并逐渐独立,目前,我国各省市都在当地政府和大型贸易集团的帮助下拥有了本地的会展企业,为商业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二)我国会展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会展产业出现的比较晚,而且早起以政府为主要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因此会展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企业结构老化块、服务设施更新慢等问题,而会展产业在品牌创建的过程中的盈利可能与投资之间的差距很大,导致地方政府无力支撑产业发展,因而导致大量会展产业发展停滞,产业资源另投他用;在非政府主导的会展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以及对地方商业信息搜取不足、宣传不够等原因,很多会展产业往往出现了“昙花一现”的景象,在大型展销会期间为商家提供服务,而展销会结束则销声匿迹,无法将会展企业的优势继续发挥下去。

(三)会展产业发展的必要手段

我国会展产业在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究其根本都在于会展企业自身实力不强,对自身的宣传力度不足,无法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市场。在达不到一定的营销额度、不能保证企业的日常开销的基础上,会展企业不得不以其他经营方式保证本企业有会展经营能力,因此,大多数企业都将会展当成了企业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专门的企业规划来进行,会展产业也因此缺乏品牌影响力,要在众多企业当中脱颖而出就更加困难。要改变我国会展行业需求大、市场宽而企业经营能力差的局面,会展行业应该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营销并建设会展品牌,在网络时代,利用社交平台如微博平台进行会展营销,就是可行的方案。

二、会展产业开展微博营销的方法

(一)建立公共微博账号进行企业形象宣传

微博是一个庞大的人际交往平台,拥有数以亿计的用户,这为企业形象宣传奠定了强大的用户基础,并且,微博平台对信息的传播速度比广播电视和广告牌更加迅速。因此,会展企业可以在微博平台上建立公共帐号,通过微博消息的发表和微博用户的浏览进行企业形象宣传。

(二)利用当地其他组织微博平台进行业务宣传

利用微博进行会展营销,应对会展企业的业务以及提供的服务进行相应的宣传,而这些宣传的可信度以及吸引力,则可以依靠当地其他组织的微博平台来实现。例如,会展企业与当地政府微博公众号进行互动、与曾经服务过的其他参展企业的微博公众号进行互动,通过互动使其他组织对会展企业的服务进行评价,这也是一种有利的宣传方式。

(三)微软文广告

在微博平台上,会展企业还能够实现的营销活动就是通过为软文进行广告的。公众人物及名人的微博以及社会热点微博通常是人们关注的,一旦这些微博中出现有关于会展行业的信息,就会对会展企业的发展起到变相的“广告”作用,这种广告的不仅比现实广告的花销低,而且效果更好。

三、微博营销对会展品牌建设的影响

(一)加快会展品牌建设的速度

微博营销使会展企业的品牌建设赶上了网络时代信息速度传播极快的大潮,这也是微博营销对会展品牌建设的第一个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传统营销过程中,会展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分析消费者,即参展企业的服务需求,并通过广播电视广告和宣传展板的设立、外勤业务员的委派来实现企业经营目的,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运作时间,会展企业的品牌建设速度也比较慢。使用微博营销之后,不仅会展企业能够从微博平台上直接获得参展企业的意图,分析参展企业的服务需要,也能迅速地将自身的服务能力宣传出去。会展企业这种积极迎合消费者的经营意图很容易被参展企业意识到,双方的沟通也更加顺畅,在这个过程中,会展企业尊重消费者的服务态度、强大的服务水平都展露无遗,品牌建设的速度也有所提升。

(二)扩大会展品牌的影响力

互联网络已经能够完全记录下消费者从认知产品、筛选产品、购买产品、产品评估等完整的购买行为路径。所以不管是一般的整合营销,还是网络整合营销,它们传播的核心都是以消费者为中心。会展企业在利用微博进行营销的过程中,通过使用一些网络消费者的需求所扩展的沟通方式,详细了解记录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动向,为企业品牌和产品建立起一种认知购买的价值。一旦会展品牌在某一家或某几家贸易公司中树立起了积极的品牌形象,那么这些公司在微博上的内容更新会直接起到帮助会展企业扩展品牌知名度的作用,也就是说,由微博营销手段形成的消费者认知购买价值能够最大程度地扩大会展品牌的影响力。

(三)实现会展品牌建设的社会职能

在互联网上进行会展活动信息的、招展、展示、查询等信息的传播,能够增加会展产业的文化和现代技术含量,加之政府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快速加大对会展业的科技支持,展开与科技行业的合作,那么会展企业所在的城市将会分享科技进步给会展业带来的变革成果,推进会展业的跨越式发展。这将使会展行业在树立品牌形象的同时实现其社会职能:第一,一旦会展品牌建立并得以推广,会展企业一方面能够通过更多的会展会动获取利润,当地政府的税收也会同时有所增加;第二,会展品牌建立直接促进会展企业发展,为城市当地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三,会展企业所在城市的声望得意提升,会展品牌的建立将吸引更多大型企业云集并实现贸易交流,这对城市其他产业的发展也有影响,甚至有些企业会因为会展当地的经济环境较好而直接选择投资建厂或成立分公司,这将对城市经济发展直接产生推力,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四、利用微博营销进行会展品牌建设时应注意的问题

会展企业利用微博营销,对会展品牌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营销过程中,要始终注意营销方法的选择符合会展企业发展的需要,如果会展企业正处于形象建设期,那么营销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品牌形象宣传上,而不是服务消费方面;另外,利用微博营销一定要保证所的信息的真实性,避免由于信息不实使参展企业形成误解,反而不利于会展品牌形象的建立。

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本身具有高度的活跃性和流动性,作为其他企业资源效能转换的关键枢纽和手段,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兴衰成败。因此,在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无可替代,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取决于其所接受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水平和质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外企业对高水平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管理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才,他们需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强以及系统意识,能够从企业整体战略的角度来整合人力资源,提出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略,从而提高企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获得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仍然坚持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1、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

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这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大众化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众化教育注重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或实用型人才以适应各行各业对实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术,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意义重大。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根据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对其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使学生真正地领悟到管理的艺术和真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人际关系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积累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塑造职业素养,提升就业能力,以扎实的综合能力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需要。

3、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体系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首次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而截至到2008年底,全国已有158所高校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并且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但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仍未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薄弱环节,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因此,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完善教学手段,完备学科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模糊

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关系到毕业生未来职业角色的设定,如果培养目标设定不清晰,就会直接给后续的教学环节带来连锁性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毕业生缺乏竞争力,难以与市场人才需求相匹配。国内许多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多表述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定位比较模糊,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从理论知识到专业技能再到就业目标,都没有很好的突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独特性,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理论知识定位模糊笼统,与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差无几;没有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具体能力和综合素质;市场定位宽泛,缺乏针对性。

2、教学手段单一落后

教师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目的的认识偏重理论,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缺乏其他手段尤其是实践环节的支持。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仅没有发挥老师的创造性,也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对课程内容被动接收,进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更有甚者认为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获得学分或通过考试,不影响毕业,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填鸭式”教学方法的种种弊端已经无法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转换学生的角色,变客体为主体,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

3、教学实践性水平较差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这就需要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多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弊端,首先,实践教学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过低,而且时间安排不当,与就业冲突。其次实践经费不足,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把实习代替了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另外实践地点过于分散,不利于指导,由此可看出多数高校明显存在着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同时,现有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机械记忆能力,一味的灌输知识,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使得学生很少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迁移能力差。

4、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本身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当前许多高校教学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师资力量已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所以大多数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专业设置都较晚,但招生规模增速太快;任课教师对于本专业的实践及教学经验明显不足,虽然大多数都具有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但绝大部分是近几年才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另有一部分则是各高校留校的毕业生。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的策略分析

1、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进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主要目标。首先,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以及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制定有差别的培养目标体系,比如高校应以为企业培养具有胜任能力的一般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作为本科教育目标,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应是为企业培养人力资源经理人员,经理人员的培养也应分为基层、中层以及高层三个目标层次。其次,各高等院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特色定位,具有较深厚历史积累的综合性大学注重培养具备高水平理论知识的人力资源专业学生,而地方性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应以操作性技能培养为主。

2、创新并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弊病百出,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更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和方式。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多采用提问和分析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在案例学习中发现并提出问题,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讨论和思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利用高职院校丰富的实习资源,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去有关实习企业考察,利用所学知识对企业有关人员招聘、薪酬管理、人员测评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在课堂上讨论并总结出改进意见提交给实习企业。这种实际案例问题的解决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教学的实践性水平

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的作用,结合自身优势,利用校内外资源,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一方面,根据课程内容与学生自身特点,加大课程实训力度,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提高实训课时比例,通过经典案例来使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具备感性认识,从而深刻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及具体运用。同时,大量的实验室模拟训练和岗位认知实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锻炼其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往往拥有大量的校外实习企业,某个特定企业接收某个专业学生的实习。因此,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高职院校在向企业派遣大量实习学生的同时,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分派给实习企业,让他们参与实习学生的管理。通过这种方式,既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又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实际管理经验。

4、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制度具有引领和规范的积极作用。要建立和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使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步入良性化运行的轨道,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首先,引领优秀教师主动承担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任务、探索教学规律、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质量。其次,要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机制,对论文指导、实践指导等环节制定规范的标准和考核评价办法,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最后,要建立教学保障制度,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应给予一定的帮助与引导,从师资、经费等方面确保高质量教学的顺利实施。

5、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只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师资队伍才能真正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质量,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教学队伍的建设力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多种手段,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首先制定优厚的人才引进政策,引导、吸引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的师资队伍素质。其次,更应该重视原有师资的培养力度,通过校外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教师的教学及学术水平。再次,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力资源部长、人力资源管理师等作为实习指导导师对学生实践性环节进行辅导及监控。

【参考文献】

[1]王道理: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

篇(3)

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30年代,这个时期是市场营销学的初创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市场营销学发展中,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还处在最初的建立的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的市场环境变化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在自身的经济发展方面不断开辟新的发展路径,这对于市场营销工作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社会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获取最大化的利益价值为目标,在提升企业发展能力以及劳动生产率方面有很大的关注和发展。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发展速度加快,整体的市场运行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对于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发展背景和环境下,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走向了最初的创立阶段。这一阶段的营销管理工作还处在初期,管理人员对于管理工作的认识多半是从管理经验中得来,对于营销理论的应用还比较少。

2.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在1931年至二战爆发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市场营销理论开始真正建立并发展起来,二战时期,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范围有所拓展,资本主义社会和市场对于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重视程度有所上升,在过去,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研究比较有局限性,无论是研究的内容还是所涉及到的领域都受到一定的局限和影响。到1937年,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开始出现新的拓展,"全美市场营销协会"建立并开始运行。"全美市场营销协会"的建立标志着营销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发展阶段,营销理论的研究走出了大学校园,成为社会上众多营销行业领域发展中人士的研究对象。市场营销这门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对于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广泛地研究范围基础之上,所以,束缚在市场营销理论研究方面的种种研究枷锁应该不断被剔除。"全美市场营销协会"的建立就是市场营销理论研究实现突破的一个重要表现,实现了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的突破和发展,提升了市场营销的整体水平。这一时期,在营销管理工作方面,营销管理人员已经开始了解并试着在管理工作中应用相关的理论,整体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出现萌芽和发展。

3.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的市场营销理论研究在二战以后到60年代末期这段时间,在这个时期内,市场营销的理论发展开始进入了期,最主要的表现是,这一时期的市场营销理论中,提出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丰富了市场营销的理论框架构成,消费者是市场营销活动需要面对的对象,市场营销这种行为最终是实现消费者购买行为,因此,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和认知能力,是需要市场营销人员进行推广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也需要经历一个转化的过程,消费者中心的观念兴起,成为市场营销理论丰富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于市场营销的整体理论发展来说,这种营销思想和目标的转变是营销理论发展的一大进步。这一时期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原因,二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开始发展起来,整体的市场经济环境开始变得繁荣,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环境开始变得更加完善和开。市场营销这项营销活动本身是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同时,在市场的发展中,营销理论的丰富又需要在不断地社会实践中去丰富和完善,因此,这一时期,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实现了不断地丰富,对于整体的市场营销活动来说,是一个开放发展的重要时期,相比于之前的几个时期,这一阶段的社会环境中,给市场营销理论的建设提供了非常完善和丰富的发展空间。在这一时期的营销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开始重视从管理经验中总结理论,将自己在营销管理工作中总结出的工作经验和市场营销相关的理论相结合,通过自己的经验来丰富营销理论的建设。

4.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的市场营销理论发展,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这一阶段的市场营销理论发展又称为市场营销的完善阶段,70年代以后,整体的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平稳,虽然经历了一些短暂的经济危机,但是对于整体的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还是逐渐的化解掉,因此,从整体上来讲,20世纪70年代以后至今,世界市场的发展还是趋于平稳的发展环境,市场营销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完善阶段。

篇(4)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2014年对外投资就超过4.3万亿元。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经济和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中国抢抓机遇,创建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海上丝绸之路银行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持续的对外开放,使得我国在海外投资、金融、法律、市场营销、国际物流等涉外商务领域的人才严重短缺。自从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和2008年批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试办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以来,截至2015年,已经有293所高校开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12年商务英语专业成为目录内基本专业,专业代码为050262,成为外国语言文学目录下的专业。然而,随着申办学校的增多,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合格商务人才成为一大问题,尤其是一些独立学院,生源基础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更要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014年教育部组织编制了“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价的依据。根据国家标准,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英语基本功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国际商法)等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的通行规则和惯例,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我们可以用五个词组概括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功、人文素养、国际化、复合型和应用型。同时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应具备五种知识和五种能力:语言知识、商务知识、跨文化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以及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50学分,总学时不低于2500学时,其中专业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00学分或1600学时。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按四大模块设置,各模块占专业课总学时的比例为: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为50%~60%;商务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为25%~35%;跨文化交际课程模块为5%~10%;人文素养课程模块为5%~10%。商务英语的教学目标为:掌握商务话语的特点;如何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能力;如何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的能力,要着重系统学习商务专业知识;应对国际商务环境的能力。除了核心课程之外,还可以按选修和必修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突出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商务交际和人文社科素养。实践环节涵盖实讯、实践和实习,占总学分的10%~25%,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指导完成。鼓励学生取得外贸、金融、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司法等行业资格证书。专业实训在商务实训室等模拟仿真教学环境中操练外贸、金融、财务、营销、法律等实务流程。专业实践在第二课程活动和涉外商务活动等课外环境中完成。毕业论文重点考查学生商务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毕业论文可采用实践类或学术类形式,要求符合行业或学术规范,用英语撰写,正文长度不少于5000词。实践类包含项目报告和调研报告。

通过商务英语国家标准,我们可以得出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广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外事等工作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各个高校都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比如广外就制定了英语语言类课程+英语文化类课程+(全英教学)商务类课程的课程结构(平洪,2009)。广外的生源底子好,师资力量强,这样的课程结构非常合理。但对于一些独立学院来说,学生的高考成绩不高,英语基础比较差,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笔者所在的高校正是一所独立学院,下面以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

3.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于2013年设立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专业下设三个方向: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贸易方向和国际会展方向。国际商务方向主要培养涉外企业的国际商务人员,开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实务、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国际贸易方向主要培养外企的国际贸易业务员、外贸公司的业务员,开设国际经济学、跨文化商务沟通、国际物流等课程;国际会展方向培养掌握会展与广告设计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会展设计规划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造设计的实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从事国际、国内各种会展的组织与策划、会展翻译、会展协调与服务、外事办公等工作,开设国际会展概论和国际会展管理和服务等课程。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三个类别: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及实践课程,共155.5学分。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共45学分,占总学分的28.9%。公共基础课包含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体育和第二外语。公共选修课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艺术体育类课程,要求在本领域至少选修4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共91学分,占总学分的58.5%。学科基础课包含商务综合英语、高级商务英语、英语语音、英语语法、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视听、英语国家概况、会计学、同声传译、国际贸易单证等。专业核心课程则包括商务英语翻译、商务函电、管理学导论、电子商务、国际商法、跨文化交际学、经济学导论、商务英语口译和国际金融等。商务英语专业下设三个方向: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贸易方向和国际会展方向。国际商务方向主要有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商务礼仪和国际沟通课程,国际贸易方向主要有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国际会展方向主要有国际会展概论和国际会展管理与服务课程。实践课程指的是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共19.5学分,占总学分的12.6%,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军事理论、军事训练、专业实习实训、校内劳动实践和实践创新能力训练等。

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不高的情况,我系在选择商务英语教材时,尽量选用双语教材,尤其是金融学、会计学这种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上课时以使学生听懂学会为第一目标,不会只采用英文上课,而忽视学生的基本需求。结合近三年的学生表现来看,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比英语专业的学生知识面更广,性格更活泼,更愿意做社会实践活动。

4.结语

根据商英国标的要求,高校应该分层分类建设商务英语专业,避免千校一面。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高校在建设商务英语专业时应突出本校的专业定位,并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独立学院也应如此。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绝不是简单地在英语课程中加入商务的内容,而是依托外语、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交叉,突出商务语言运用、商务知识与实践和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一门复合专业。独立学院的商务人才培养应该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Brieger,N.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Handbook[M].York:York Associates,1997.

[2]Dudley Evans & St John.Developments in ESP:A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Ellis,M.& C.Johnson.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黄福荣.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科技信息,2012(34).

[5]李玲玲.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教育探索,2012(4).

[6]平洪.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外语,2009(4).

[6]汤伟,杨亚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篇(5)

会展业作为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商机与发展潜力。通过举办各类展览、会议及各种节事活动等,可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迅速提升区域经济活力及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随着中国一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构想的提出,加快广西会展业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发展广西会展业需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由于区域经济的特点以及自然地理条件,广西会展业发展应注意不同类型会展活动的均衡发展,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让人们较为关注会议展览活动,而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节事活动却是一个更具特色的会展活动类型。

建立广西民族节事整合营销平台必要性

民族节事是会、展、节、演、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节事文化,可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目前,广西的一些民族节事已经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与品牌知名度,如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旅游节、三月三壮乡歌圩、阳朔漓江渔火节、资源河灯节、瑶族盘王节等,然而,民族节事在广西会展业中的经济贡献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广西民族节事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相关论文有《广西节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浅析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民族旅游节庆策划研究》等。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文旅学院、广西社会科学院在广西民族节事的研究方面亦是硕果累累。但这些成果尚有待进一步运用于广西会展经济活动中以产生更大的效益。

目前,广西民族节事活动在营销方面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各地分别独立进行的节事营销导致了传播、渠道、促销等方面效率的低下,各个独立的节事品牌难以形成合力,阻碍了广西民族节事的营销取得更好的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建立一个广西民族节事整合营销平台。

现代社会,网络营销有其独特优势,它可低成本运营,可供信息量大而丰富,有互动性,更新率高,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多种优势。目前在国内,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与节事或民族节事相关的网络平台已有数个,这些网络平台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网站在建设中,许多内容缺失,对广西民族节事的相关介绍占的比例非常有限,同时缺乏系统科学的营销手段。另外一些网站对广西节事有一些介绍,但并非基于整体概念、有一定深度的、系统的全面的网络平台。基于上述现状,广西非常有必要整合资源,建立一个全面、系统、有效的广西民族节事网络营销平台,用统一的传播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广西民族节事活动信息,并将其运用于与会展、旅游消费者的沟通,更好地引导消费者,进一步降低节事营销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营销效率,以促进广西民族节事的良性发展。

建立广西民族节事整合营销平台的操作思路

广西民族节事营销平台建设,可以由地方政府、企业、研究机构或高校合力而为。从政府层面上看,民族节事整合营销有利于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如旅游局文化厅以及各市县政府等,可行使其职能起到支持、协调、联络的作用。研究机构或高校可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挖掘整理广西民族节事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网络营销平台,可联合网络运营企业,运用先进的营销理念和高科技的营销手段,并通过市场化运作和整合营销,将丰富多彩的广西民族节事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为广西会展业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此外,广西节事营销平台也可成为民族文化研究、会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网络资料库,在广西旅游、会展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促进广西民族节事的可持续发展,它还能成为广西乡土教育的极佳资料库。在美国,重要民族节事的宣传营销有较成熟的案例;夏威夷的火鲁奴鲁节、拉斯维加斯的赫拉朵节等,网络平台丰富而成熟,是节事营销与管理的重要工具,值得借鉴。

篇(6)

关键词 展览会;参展商;展览会营销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3 年度校级青年项目(2013QN003)。

【作者简介】蒋露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生态旅游规划、会展旅游;潘冬南,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

一、国外展览会研究综述

展览会的表述方式各异, 有贸易展览会(trade show)、大型会议(conventions)、博览会(expositions)、技术/科学会(technical/scientifeicconferences),尽管表述方式不同,但其内涵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一致认同。国外学术界普遍引用Black对展览会的界定:贸易展览会是在特定空间汇聚众多供应商,这些供应商搭建展台向观众展示他们在某一产业或领域的产品和服务(Black,1986)。

国外展览业起步早,有关展览会的论文研究和学术专著相对较多。以“fair”“show”“trade fire”“trade show”“exposition”“expo”“exhibition”为检索词在elesevier学术数据文库进行搜索,目前检索到的年份最早的文献可以追溯到1967年。公开发表的以会议展览为主题的专著已有上百部,多数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之间。

国外学者对展览会的研究较多关注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展览会功能研究、参展商研究两个方面。

1.展览会功能研究。在展览会的功能研究方面,企业界和学术界对展览会主要体现销售功能还是非销售功能这一问题存在分歧。一方面,只有少数企业高管认可展览会的效果,大部分公司高管和营销人员认为展览会主要体现非销售功能,仅仅是一种社交活动(Skolnik,1987;Herbig,Palumbo&O’Hara,1996)。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现有研究过于偏重展览会的销售功能(Bello&Lohtia,1993),而对展览会的非销售功能不加以重视,导致企业高管对展览会的非销售功能产生质疑(Sharland&Balogh,1996)。为了论证展览会的作用,Kerin和Cron于1987年首次运用实证法验证展览会的销售与非销售功能。他们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并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展览会的两大功能:一个是销售功能,包括现场销售、新产品测试、新产品推广;一个是非销售功能,包括树立企业形象、服务老客户、结识新客户、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等(Kerin & Cron, 1987)。Rosson & Seringhaus(1995) 综合各类文献,进一步揭示了展览会的多层次功能,他们所提出的概念模型展示了参展商与展会其他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总结出展览会具有销售功能、营销功能、网络功能。关于展览会对企业营销的影响和作用,学术界也一直在关注和探究。Gopalakrihna, Lilien, Williams & Sequeira(1995) 为研究展览会在营销组合中的作用,选取Restek色谱制造公司这一案例,以Restek公司的潜在客户和两种新产品为对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展览会可以为公司带来正面经济效益,展览会短期(4个月) 投资回报率为22.7%,长期投资回报率为112%,展览会对企业产品的兴趣和企业产品认知产生积极作用。Smith,Gopalakrishna(2003) 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验证展览会对企业人员产生的作用和作用的程度,以及对参展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他们的研究结果是参展分销商的购买量大于非参展分销商,且购买时间缩短,即采购过程和采购决策速度加快;根据时间长短的不同,展览会对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在25%~300%之间。WoosoonKi?ma 和Matthew Walker( 2012) 对大型活动的非经济性影响进行了研究,从增强社区自豪感、增强社区归属感、事件刺激、社区振奋、致力于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的自豪感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2.参展商研究。在参展商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参展商的参展目标、参展商行为特征、参展商的组织管理、影响参展效果的因素以及参展效果评估。Tanner (1994) 以调整性销售理论(adap?tive) 为基础,研究销售人员在展览会中是否能够根据顾客类型的不同实施调整性销售。Hansen(1996) 提出不同于传统展览会的参展模式,他认为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在展览会中都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供应商同时又是买家。该研究从一个新视角揭示了展览会的功能和作用。Poorani(1996) 以1994年参加纽约国际旅游设施交易会的参展商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旅游类参展商的特征和效益以及成功参展与预算及展会规划之间的关系。Herbig,O’Hara&Palumbo (1997) 通过对参展企业和非参展企业的研究,归纳总结出参展企业与非参展企业的特征。对于参展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些学者运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Kerin&Cron (1987) 提出了一个参展效果影响因素的概念框架,首次运用实证法验证影响展览会绩效的公司因素、产业因素、参展策略因素。经过研究发现,与非成功参展商相比,参展商参加展览会成功的影响因素有企业的潜在客户多、参展产品数量多、有明确的可量化的参展目标、参加专业展览会的数量多于综合展览会数量。研究还表明销量与参展效果没有相关关系。Tanner(2002) 运用实证研究,对获得良好参展效果和参展效果不佳的小企业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影响小企业成功参展的因素,为小型参展企业成功参加展览会提供借鉴。

二、国内展览会研究综述

我国展览会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早期的著作有1990 年出版的《展览学概论》, 潘杰(1993) 撰写的《中国展览史》,林宁(1999) 所著的《展览知识与实务》。目前有关展览会及展览业的学术文章最早始于2000年,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我国展览会发展现状、展览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展览会的营销和管理、国外展览会对我国的启示等几个方面,多数以描述性研究为主。

1.展览会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在展览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方面,刘英茹(2002) 认为一个城市要发展展览业,必须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从城市形象建设角度出发,选准主题,明确展览会宗旨,把会展活动与城市文化、城市理念结合起来,使会展形式与该城市的人文特征相吻合。连漪(2003)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用实际数据对影响会展业的因素进行评估,对不同城市展览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周常春(2004) 通过向杭州旅交会和昆明旅交会的参展商发放调查问卷,初步估算出会展对城市的直接经济效益,研究得出参展商的住宿开支在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的开支中所占比例最高,说明旅交会对举办地酒店业的拉动作用最明显。罗秋菊、陶伟(2004) 选取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 为研究案例,运用回归分析法对会展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验证。罗秋菊(2005) 以广交会为例,分析广交会对广州酒店业的带动效应,研究表明广交会既影响广州酒店业的空间布局,又提高了广州酒店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该研究对城市会展与酒店之间的配置提供了重要启示。艾险峰(2011) 选取晚清至当代以来的武汉博览会事业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展开对武汉市博览会事业与武汉城市社会发展的整体研究,以全面把握武汉博览会事业,并谋求使武汉博览会事业更好地为推动武汉城市社会的发展服务。

2. 展览会营销管理研究。在展览会的营销管理方面,李原(2003) 探究了展览会的营销功能,认为展览会是一种功能强大的营销形式,其具有协助企业相互交流,了解市场、驾驭市场,协助企业树立企业形象、产品形象,检验参展商品是否适销对路,寻求商贸合作,低成本、高回报地实现销售等优于其他营销形式的多种功能。张玉明(2005) 从营销学视角阐述了展览公司应承担的强制性社会责任,主要责任有设计开发高质量的展览项目、适度促销、规范分销、公平买卖、合理定价、恪守信誉、优质服务。朱琪琪(2007) 介绍了我国展览业的现状,以及我国展览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展览会营销策略建议,包括展览项目产品策略、多层次营销策略、品牌策略、差别化价格策略、促销策略、营销网络策略和优质服务策略等。李晓宇(2008) 通过分析我国会展营销面临的问题,提出我国会展营销应从营销理念、手段和内容上创新。吴长亮(2009) 从参展商的决策过程来谈会展营销,他把参展商的消费决策分为问题认知、信息搜集、方案评价、购买和购后行为五个阶段,通过对这五个不同决策阶段的分析,为展会举办者对参展商进行有效的营销沟通提供参考。崔舒波(2009) 对会展营销的概念、特点以及我国会展营销的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阐述,提出我国会展营销的创新策略。俞瑜(2013) 分析现代营销手段在会展营销当中的运用,通过现代营销手段制订更有竞争力的会展营销计划,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提高市场份额和塑造企业形象。

3.国外展览会对中国的启示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一些展览业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英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在展览会的运作和管理方面拥有较成熟的经验,我国一些学者通过总结国外(境外) 展览业的成功经验,发现了一些规律,这些经验对我国展览业的发展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肖毅强、许吉航(2001) 详细介绍了德国会展中心的规划建设以及德国展览业的发展历史。许懋彦、张音玄、王晓欧(2003) 总结了德国大型会展中心的选址模式,阐述了会展场馆的规划。朱海森(2004) 以中国香港和德国的展览业布局经验为例,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分析展览业空间布局的条件和要求。立青(2004) 通过阐述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展览会的特点和成功经验,为我国办好投资贸易洽谈会提供借鉴。王方华、过聚荣(2009) 在《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中分析了东欧一些国家(如捷克、俄罗斯) 展览业的发展情况,并把中国的会展业与东欧一些国家进行比较,总结出东欧国家会展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三、总结

总体来说,国内外对展览会的研究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运用了包括旅游管理、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学、统筹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方法上既有理论探讨,又有案例研究;既有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又有量的研究(Quantitive research)。前期研究主要以量的研究为主,后期研究中质的研究所占的比例逐步提高。在研究手段上,运用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预测和评估模型分析工具,并在企业会展策划实践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但现有研究还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研究内容重复单一,科学研究方法缺乏,个案实证研究较少,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缺少一套系统的研究范式。

在今后的展览会研究中,应加强对展览会效益的直接创造者专业观众进行研究,尤其是对如何提升专业观众参观效益方面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Black, K. Talking Turkey on trade show [J]. Business marketing,1986, 72(3): 94-103.

[2]Skolnik, R. Getting the brass to take trade shows seriously [J].Sales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 1987, 139(10): 99-102.

[3]Bello, D and Lohtia, R. Improving trade show effectiveness byanalyzing attendees [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1993, 22(4):311-318.

[4]Sharland, A. and Balogh, P. The Value of Nonselling Activitiesat International Trade Show [J].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Management,1996, 25: 59-66.

[5]Rosson, P. and Seringhaus, F. H. visitor and Exhibitor Interactionat Industrial Trade Fairs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5, 32:81-90.

[6]Gopalakrihna, S., and Lilien, G. A three-stage model of industrialtrade show performance. [J]. Marketing Science, 1995(b), 59:75-83.

[7]刘英茹. 会展经济城市形象的一抹靓彩[J].城乡建设, 2002,(4):57-58.

[8]罗秋菊, 陶伟. 会展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3): 30-37.

[9]李原. 展览会营销功能初探[J].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3, (4):62-64.

[10]张玉明. 营销视野中会展企业强制性责任分析[J].求实,2005, (3): 44-46.

篇(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誉为“朝阳产业”的会展产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中国服务业中增长快、发展潜力大、前景看好的行业之一。会展业是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多个功能的特殊行业,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国际性的展览或者会议都具有非常广泛的参与性,加上会展与其它各个行业的关联之大、影响之深,都决定了政府在会展业中必须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如何定位这种角色?如何能把握好尺度成为业界关心的话题。

二战后,德国将会展业视为实现国家经济和国际贸易战略的支柱性产业,受到德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建设会展所需的重要基础设施——现代化大型会展场馆、提供国际领先的、全方位的展览服务,到对专业素质完备的从业人员培训,这一切都是在政府全力支持下进行的。从2001年至今德国政府为举办会展提供的财政支持都在3400万欧元以上,各州的经济促进部、农业部和食品部等机构都制定了相关促进会展活动的鼓励政策。在这一系列的政府支持和引导下,现在的德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展览王国,德国的众多省市也因为会展业的繁荣成为了世界著名会展城市。

美国的会展产业起步较晚,但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世界地位给会展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其走上了创新发展的道路。美国大部分展览中心都是公有的,政府通过制定和实行一些计划和项目,实现对展览会质量和组展水平的监督,对会展业进行有效的扶持、规范和协调。比如美国政府对于会展产业的管理并不直接干预,而是由商务部制定的“贸易会展认证项目(TFC)”和“国际采购商项目(IBP)”来施行对国际会展的资格评估,以此来要求和完善相关会展的举办和运营。获得贸易认证的国际会展,美国商务部官员将提供各种支持,帮助展会单位提选潜在的贸易商,商务部相关刊物会展信息,邀请外国政府和贸易协会前来参展。

我国的会展业相比于其他产业起步晚、整体起点低,但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会展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都将会展业作为本地的支柱产业加以扶持。我国的深圳市成立了“深圳市会展业发展协调小组”,由主管经贸的副市长担任组长,专门审核全市会展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政府投资建设的会展场馆的管理和经营方案,协调大型会展活动。杭州市专门成立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会展业的管理协调,并组织大型的城市会展活动项目。杭州市政府每年从财政安排约500万元的会展业扶持资金,3000万元的西博会办会资金来推动城市会展业的发展和壮大。

从世界会展业先进的经验和我国目前的一些会展业发展实践中可以看出,政府在发展会展业中的推动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政府在会展业管理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目前,国内许多地方政府牵头办展、办会、办节,这样能为会展活动提供强大的支持力,提高了会展的整体影响力,但同时也暴露出政府过多干预或者直接参与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会展企业的市场运作和正常经营。比如由于政府过度介入, 在组展过程中太多运用行政命令手段, 展位不够用行政摊派任务或免展位费,客商不足靠部分海外“老关系”和本地群众捧场, 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且政府在实际管理中“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身份干扰了会展市场的公平竞争,抑制了展览企业的发展壮大。

结合以上国内外会展业发展中政府推动作用的总结与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尝试性地提出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的六大角色定位:

1.战略规划者。会展业在不同地区发展所依托的资源不同、发展受制约的条件也有所不同。政府对本地优势产业和旅游资源、人文环境等方面有深刻的认识,因此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认清形势,在宏观层面对整个会展产业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根据基础建设、交通状况、配套服务设施等分布状况来科学选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2.法规建设者。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在法律的保障下建立各种契约关系的经济活动。会展业公平、公正的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来保证,由于国内会展业起步较晚,在法制建设方面相对比较滞后,严重影响了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为此政府应当认真审视会展业发展情况,通过立法或制定行政法规来规范会展经营行为,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和良好的法律环境,切实保障会展业发展中各主体的合法权益。

3.产业扶持者。产业扶持是政府引导会展业快速发展的基本手段。政府对会展业的产业扶持更多的应通过制定一些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政策来实现扶植和支持会展经济发展的目的。在创造公平公正环境的前提下,政府利用其在行政管理、金融、税收、价格、商贸、交通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制定行政计划、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合理的引导与促进整个行业的综合协调发展。比如美国拉斯维加斯市政府为了激励会展企业办好会展活动,制定了在宾馆的客房费中,另加10%的特别税,将这部分税收收入再划归展览公司作为其税后利润收入的扶持会展业的税收政策。

4.综合服务者。综合服务是“服务性政府”的具体体现,由于会展产品兼具公共产品的特性,政府的综合服务更加显得重要。政府为会展业作好综合服务主要是建设良好的外部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外部空间环境是指城市的硬件设施和开展会展工作的基础设施,如公益设施、旅游资源、公共交通、供水供暖、通讯物流、生活服务等设施服务。社会环境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对外开放的心态,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主要包括人文传统、居民素质、行政法规、政府办事效率等。会展业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激烈竞争,决定会展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不仅需要优惠的政策和功能齐全的场馆,更需要健全开放的市场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服务环境。

5.营销推广者。虽然会展企业也会进行营销,但会展企业的宣传只会针对本企业,很难涉及到整个城市的形象。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所举办会展活动的吸引力。政府应该从城市的整体角度对城市形象进行宣传, 宣传的目的是让外界了解本地的状况, 为会展业的发展作推广。宣传的重点是城市良好的发展环境、会展业的发展前景、政府对会展业的扶持等方面。政府主导会展业的营销推广,几乎已经成了各国会展业发展中的惯例。比如新加坡会展局的核心任务是招揽会议展览,其将本国优势大力宣传给世界各国,活跃会展经济氛围,吸引各个国家及各种国际会展组织来新加坡办展。

6.调控监督者。政府在推动会展业发展过程中,除了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服务以扶持会展业加快发展外,也要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由于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在举办会展的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有时会不择手段,出现骗展、霸展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给参展商带来极坏的印象,还会扰乱会展行业的正常秩序,不利于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只有对会展业进行广泛、深入和系统的监管和调控,才能引导会展业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并且这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

综上所述,政府在会展业中应承担六大角色:战略规划是前导,法规建设和产业扶持为保障,与时俱进地推进综合服务和营销推广,并要长期进行有效的调控监督进而促进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丹.城市会展业国际合作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4

[2]杨斌.德国展会:从国际化到本土化(上)[J].中国展会.2006.

篇(8)

关键词:重庆; 会展产业; 发展战略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会展产业在国外一般起步很早,而对于会议与展览的理论研究,却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刚刚起步,七十年代后,有关会议和展览的学术专著和研究论文逐渐广泛起来。相对于会展产业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来看,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了很多。而对于国外对会展产业的理论研究,最起初是将会议和会展分开进行的。这是由于展览业在欧美历史悠久,早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行业,研究成熟许多。

美国的翰伦(1982)出版了《营销作合下的贸易博览会》,这是本教材性质的书,该书里将贸易展览会作为一种有用的营销工具,讲述了其发展历史、展览意义、展出原因以及展览设计、成本控制、客户关系、效果评估等相关事宜,被广大展览会认为是一本极其实用的书籍。

美国著名的Prentice―Hall(1991)出版公司出版了由克里斯汀・克罩斯曼女士所著的《贸易博览会展示大全》一书,该书内容齐全,并附有大量的清单、表格和案例,对展览筹备、运作管理、后续工作等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国外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也有一定基础,特别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2007)在其代表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国家钻石体系是迄今为止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然而鉴于会展产业的特殊性,经济理论工作者尚没有对会展产业竞争力进行过系统的理论研究。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实行改革政策以来,引入了许多的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著作,对于我国学者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论著的消化、吸收、研究和创新陆续发表了研究成果。

金碚博士(1997)发表了《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竞争力,拓展到采用管理经济学的方法,他的看法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竞争力表现一个企业比其它的企业更有效向消费者提品和服务,并且获得自身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

学者金嘉荣(2012)发表了《北京市会展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将国家钻石体系理论的分析框架应用于会展业,对北京会展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学者王敏芳(2013)阐述了山西省发展会展经济的重要性,分析该省发展会展经济的优劣势,最终提出山西省发展会展经济应该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采取措施。

而学者张向楠(2014)从产业个性、发展趋势、文化、旅游资源4个方面剖析了重庆发展会展经济的优势,并从发展总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相关行业发展、展览场馆、配套设施等5个方面分析制约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并基于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发展会展经济的策略。

二、总结

迄今为止,会展经济已成为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新型经济形式。在现代的发达国家,会展产业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例如德国的汉诺威、慕尼黑、法兰克福,意大利的米兰,法国的巴黎,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等都是著名的“会展城”。而发达的会展产业也推动了这些城市和地区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会展经济作为都市型服务经济,在一些经济水平发展较高、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迅速崛起。重庆地处中国内陆,由于历史及地理原因,第三产业在重庆产业结构中一直以来所占比重就低。展览业在重庆的发展和全国其他一些大城市相比更显落后。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在重庆未来二十年的发展规划中,经济重心将由一、二产业转入三产业。

所以,在借鉴会展产业发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重庆经济特点和资源优势,建立重庆会展产业发展战略,对促进重庆会展经济的发展乃至促进重庆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龚宁. 基于资源整合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柯颖,于玲玲. CAFTA框架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2,03:35-40.

[3]温如春,钟新桥. 中三角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特区经济,2012,10:157-160.

[4]姜大鹏. 烟台会展业发展战略研究[A].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06首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06:10.

[5]刘维奇. 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05:85-90.

[6]孙德林.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2,S1:206-211.

篇(9)

会展是会议展览的简称。它是指当代城市以一定的会展企业与会展场馆为中心,用完善的基础设备与相应服务为依托,来举行各类形式的会议或展览活动。会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用途:一是信息的传送功能;二是消费的指导与市场的培育功能;三是调节产业构建、提升经济效应功能;四是对于营销的整合功能。此外,会展还能在表现城市功能、提高城市荣誉,发掘城市亮点;推进外贸发展、促进国际进程;引领技术革新、提升竞争能力;加快区域物流、扩大产业关联等方面释放巨大的效应。

会展业作为会议业与展览业的总称,它是服务行业的关键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力,极高的关联度。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之一。会展业运用到农业、工业、商贸等许多产业,对调整结构、拓展市场、推动消费、增加产品出口、增进协作沟通、促进经济健康持续高速发展有着巨大的效用。会展业在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这些方面的位置及效用也逐渐体现。

一、会展策划内容

会展策划关联许多方面,其主要的几个方面是协作竞争、市场营销、公关广告、观众组织、服务管理等。

(一)合作竞争策划

当前,在越来越多的展会中,要想举行一个内容全新的展会是很困难的。即便绞尽脑汁的想到了,不过当预备举办第二届时,与之差不多的也能跳出好几个。所以,就必然形成了竞争。对于竞争,我们应当采取一些基本的应对举措,如确立信心,增强策划,考究对方,辨析优劣,勤练内功,取长补短。

(二)公关广告策划

公关策划要应对的是包含政府与行业支持单位、需求合作单位,从确定名录、实现协作形式、方法到责任权利等方方面面的关联。广告策划是处理选择哪些媒体(大众与专业)的时间、印刷宣传品的类别与投放及展前、展中、展后的宣传事宜。在策划时,对于经费的计算与安排也是不容忽略的。有一些展会就失败在对于公关广告的使用经费没有很好的安排,常常是前松后紧,导致原本计划的经费由于超支而拖欠等。

(三)市场策划

市场研究对于会展的市场营销是必不可少的。确定目标对象、找准突破口、形式多样、价格定位等方面。其中比较关键的方面是选准突破口、价格定位、形式多样,同时,也是往往容易被忽视的。应正确定位层位的价格,不能草率盲目,对于那些高定位价大幅削价或者是买一送一此类情况,是不可取的。营销也需有多样的变化,仅实施招商资料、打电话、发传真此类基本的方式是不够的,还要采纳会议推介、耐心跟踪、上门拜访、编辑寄发有关简报等方式,让准备参加展会的企业对我们有信任感与好感。

(四)观众组织的策划

对于观众的组织也需要有好的策划方案,这已经成为许多业内人士共同的认知。举办比较好的展会,对于观众组织的策划也是很有必要的。瞄准目标群众与做好大量宣传,是观众组织策划的中心思想。目标群众由贸易群众、专业群众及普通群众三部分组成。做个有心人,要多多搜集目标群众;做个热心人,要经常和目标群众保持联络;做个细心人,要完善和管理里好目标群众档案。在策划安排做好宣传时,需留意要分时间段并且还要持续开展。同时,还要重视印刷品的质量与类别,让其真正的发挥效应。

(五)管理服务的策划

会展管理的策划主要着重于材料策划和人员策划两方面。材料的策划包括相关文本、合同,从格式到内容,从寄发到归档。人员的策划包括共需要多少员工,培训新员工及检查相关的工作等。策划会展服务主要着重于展商和观众。策划展商服务时有展前、展中、展后三方面。展前着重于加大宣传力度,展中着重于增加服务质量,展后着重于增加信息供给。在对观众服务的策划时,最主要的是提供信息和便利。

二、会展市场营销的作用

(一)宣传的战场

在会展市场营销中,会展公司能够很好的宣传自身的品牌。会展就像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在开展营销活动时,才能够有形的让广大的参展商观众认识熟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早已过时,特别是会展业在我国才处在不完善、不成熟的时期。参展商不能很好的判断出展览会的好坏。因此急切需要企业营销自己的产品,这在企业自身形象的提高及产品的宣传上起到了重大的效用。

(二)信息的平台

会展营销活动对于参展商而言,给他们带来了本行业或者关联行业展览会的信息,参展商就能够以此为根据,综合自身实际,从而参与到有助于自身发展的展览会。更能够防止参展商上当受骗。

(三)会展场馆品牌、影响的辐射力平台

就会展的展馆而言。举办一次成功的会展,能够有效的提升该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当前,在我国展馆的空置率都比较高,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不多的城市以外。这对于会展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同时对会展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对于会展公司,场馆方应该积极主动的去联系,并为他们做好对展会的宣传和营销工作,如此既能提高自身场馆的利用效率,增加收益,还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荣誉。

(四)国家、城市形象和影响力的助推器

国家和城市由于有“城市的面包”、“经济的晴雨表”等荣誉的展览会,在对各方面的发展上,都起到了难以衡量的作用,因此国家和城市更要增强会展营销的调研、组织、策划和施行,以此提升国家和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同时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很大的提高。

四、会展营销策划的策略

(一)会展营销的定位策划

当我们在确定举行会展活动时,必须要客观的分析当时的市场状况,绝不能拿不相符合的市场现况来开办展览会。通常而言,产业带的中心城市或者消费地区的中心城市都是大型展会所需求的环境。在举办国际展会时,还要注意到外商在中国市场的惯性做法:偏向于由东部大城市迈入中国市场;偏向于迈入基础设施完善、投资软环境与国际接轨的城市等。展会在成长过程中,要有其战略性抉择——会展定位,它是解决客户提问“你是什么?”“你能做什么?”的方法。培育品牌的重要部分就是是否有清晰的会展定位,而一个清晰的会展定位对一个会展项目是否能做强做大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会展项目立项开始时就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展会的定位有项目涉及的产业的定位以及市场的定位这两方面。

(二)会展营销的主体策划

会展要灵活的应用策划理论来确定营销的主题,应当依据客观现实的转变,集约化地整合、调动和运用各类资源。会展主题的策划就是为了取得一种有利的形势,全面应用政治、经济、文化及国际等多方面有利因素,提升所策划会展项目的地位、规模和成效。大方向的形势是持续变化的,会展主题的策划是在持续变化的形势中谋求和构建优势,并发挥优势,维持和加强优势。进行会展主题的策划时,策划者既要有策划的理论和相关的信息,还要对举办展会机构的优劣有一个清晰的意识,之后取长补短,做出抉择。通过评价估量细分市场,策划人能就能够找到一个或多个值得举办展会机构迈入的行业。同时,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要求持续改变,会展人员还要掌握时尚生活的脉络,不停策划出新鲜奇特的会展主题。

(三)会展营销的品牌策划

“往后的营销就是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商界与投资者都将清晰的认识到,只有品牌才能促使公司长远的发展,拥有市场要重于拥有工厂,而仅有的方法就是拥有其市场优势的品牌。”在场馆的设计、主体的立顶、会展活动的策划、会展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只要有如此的品牌观,才能实现会展品牌化的长远发展。会展还需提高会展品牌质量,而会展品牌质量的提高着重于展会活动的软、硬件两方面。在国际著名的品牌展会上,其所拥有的设备也常常是最先进的;软件就是指会展活动的专业服务水平,一方面是扩大对专业人才的引入来实现会展活动的主体,另一方面是让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到国际性的会展组织中,经由这些方式实现展会服务与国际接轨。同时,会展活动组织者还要灵活的应用各式的经营方式和手法,尽可能的增大会展品牌在时间、空间上的影响力,最后落实对会展品牌价值的提高。另外,会展品牌策划还应利用网络会展和现实会展的结合,来互惠互利,达成优势资源的有效利用。

篇(10)

目前,我国会展业有许多缺陷,如资源浪费、主题不明显、缺乏自主品牌等。对会展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整合会展业资源,解决会展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主体与培育方式较为落后

(1)尚未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正确运营理念。由于会展场地多数都是由政府投资建设,因此场馆也是由政府所掌控,各类会展活动都通过政府进行举办,严重干扰了会展行业市场的正常运转。

(2)多数会展企业都有市场定位不准问题。很多会展中心的运营模式缺乏品牌、企业形象,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3)专业化分工不明确。由于与会展业相配套的各种服务水平比较落后,会展业整体质量不高,服务形式较为单一,严重影响了会展业经济的发展。

2.管理体制不完善

(1)在计划经济期间,展览活动只有经过政府审批才可以进行,而且主办方也一般是政府机关或是下属事业部门,参展方也多数都是国企,相关的公安机关、工商部门、海关部门等都需要办理经政府审核通过的手续。

(2)由于会展业与其他商贸活动不同,短时间内会在展览场地聚集大量的观众,人流量非常大,因此也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目前在我国如果没有审批文件,则无法举办会展活动。同时在审批中也存在着多方审批、重复办展的缺陷,这对规范会展市场是非常不利的。面对不同部门不同的审批程序与审批标准,我国的会展业也难以有统一的规范标准,从而严重影响我国会展业有序发展。

3.市场秩序混乱

(1)倒卖批文。由于我国的会展业管理仍然采取审批的方式,因此批文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由于在批文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就给投机倒把会展单位提供了可乘之机,变相出售批文来获取暴利。

(2)商业欺诈。会展举办方为了把会展规模办大,会故意吹擂会展质量与水平,致使参展单位来了之后才发现上当,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出现纠纷。

(3)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由于会展业在举办时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观众和游客,给周边交通、治安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再加上会展业举办方自身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足够的安全防范措施,会展经验缺失,因此很容易会发生安全问题。

(4)会展业运营过程中缺少科学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允许那些大型国企、政府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举办会展业,却限制中小型企业的会展参展资格,这样很容易让那些本身不具备参展条件的国有企业进入会展业市场,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会展业参展,加剧了会展业市场的秩序混乱程度。

4.会展资源较为分散且整体层次较低

大多数城市都建设了会展场地,但是却很少有会展知名品牌城市,这些会展场地都存在着面积小、会展业务单一、设备陈旧、服务质量低下等缺陷,也不具备承办现代化国际会展业的条件。北京、大连、深圳等城市在兴建一批会展场地,但是由于在建设之处缺乏科学的规划,使得会展资源分散性问题未得以解决,更加重了会展业的竞争。会展业目前存在重复办展、多头办展的缺点,造成会展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整体会展质量都不高,难以与国际化会展业水平相比。

5.会展业人才较缺乏

由于会展业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短,会展业市场还不成熟,同时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培训机制,造成会展业专业人才较缺乏,而具有丰富经验的会展业高级经理人数更是少之又少。

二、公共管理视角下会展业资源整合的概念界定

1.会展业资源整合主体概念界定

在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对公共机构所起的作用不应是全权管理并控制,而应是促使公共服务机构不断完善,为公众提供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部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综合利用各种会展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规范会展业市场秩序,将会展业务相关资源进行引导并加以优化整合,这是我国会展业发展在面临着诸多问题时政府部门当务之急的工作。所以,在会展业资源整合中,政府是重要的主体,此外充当主体部分的还有会展业协会以及会展企业。会展业资源整合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共同引导,主要表现为政府起着一体化的引导作用;不同主体间需要加强合作;各个主体之间实现多元化发展;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会展企业要因地制宜地实施发展战略。

2.会展业资源整合客体概念界定

在会展业资源整合中,客体主要包括会展、会展业及相关的各种资源。要想使得会展业资源顺利实现优化组合,就需要对于各种客体间进行优化重组,实现一体化发展。会展主要是指各种展览、会议、庆祝活动、体育赛事的总称,它以展览与交流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运用商业化发展模式来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是一种有着一定规模的集体性与综合性产业活动。会展业则是借助于会展场馆与会展企业,利用较为完善的会展设施与相关服务体系,从而举办一系列的展览活动,实现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与互动。而会展业资源则是可引起会展活动的各种利益动机、可为会展活动提供服务的各种资源以及相关的产业、产品、教育、文化等各种资源。会展资源有着很强的现实性、潜在性、物质性等特征,随着会展行业的不断发展,会展业资源内涵也在逐渐增加,而且也在不断向外扩展,会展资源范围在变得越来越大。

3.会展业资源整合概念界定

整合就是将各个主体与客体都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行业自身发展特点以及周围环境,对于会展业进行准确定位,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会展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可更好地为主办方、参展方、观众服务,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而资源整合则是将所有资源都当做一个整体系统,对这个系统内尚未被有效利用的资源加以挖掘、组合、优化,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最终促进会展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促进会展业资源整合的途径

1.公共支撑要实现体系化发展

(1)理清政府部门职能,并且明确政府与会展企业、参展方之间的关系,建立现代化的会展业运营模式,促使会展业市场不断完善,实现公共基础支撑设施朝着系统化方向发展,实现全新的公共管理理念下的会展业资源整合。

(2)政府应创新管理机制,整合各种管理资源,建立行之有效的会展业管理模式,提高领导层的责任意识,使得政府部门在会展活动中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3)政府应加大会展业扶持力度,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并给予资金支持,在土地资源、税收、会展宣传方面都制定必要的优惠措施,完善会展业整合法律体系,为会展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会展品牌要实现系列化发展

由于我国会展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品牌形象缺失问题,因此加强会展品牌系列化建设对会展资源整合作用非常突出。通过将参展知名品牌、企业形象进行整合,从而提高整个会展活动的影响力,实现品牌系列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实现主题体系化发展,以某一鲜明的主题作为发展主线,整合各种会展活动,举办有不同区域特色的会展活动,在国内外树立知名品牌形象。其中主要包括:打造核心品牌,实施带动化发展战略;提高现有品牌地位,促进会展主体的体系化发展;统筹安排会展活动,在时间安排上实现科学合理;注重长久营销战略,加强品牌营销的机制化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3.空间布局要实现科学化发展

综合利用不同区域会展资源,通过发挥会展中心的辐射和吸收作用,加强会展资源的整合。

(1)建立CBD发展模式,实施带动化发展战略。

(2)拓展会展场馆业务内容范围,实现因地制宜发展。

(3)提高会展场馆的基础设施质量,实现国际化发展。

4.会展服务要实现多元化发展

(1)在会展活动中,相关的配套服务水平高低会影响到会展业的整体质量,对会展经济、会展效益都会有重大作用。因此,大力培养会展服务人才、提高会展服务水平、优化政府服务体系、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互动服务是非常有必要的。

(2)会展企业要推进会展活动与国际接轨,实现国际化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市场化建设,加强与同行业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郭峦.城市会展业与旅游业的整合发展战略模式[J].商业时代,2007(25):82-84.

[2]廖兆光,肖鸾.区域会展资源整合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36):234-235.

[3]范道津.公共管理视角下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绩效研究———基于对代建制的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篇(11)

一、国内外特色人才培养趋势

在国外,不少国家培养广告专业人才都不局限在大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日本不设广告专业,而是采用学校通才教育再加广告公司专业上岗培训的方式培养广告专业人才,美国也是采用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战创新能力是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

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广告业成为国家重点扶持产业,并融入了中国主流产业的行列。该规划提升了广告业的地位,进一步促进了广告经营额的大幅增长,广告经营公司和从业人数的扩大,广告表现形式的丰富多样,广告运作理念的不断深化,广告公司组织形态的变化,中国广告市场角色地位的变化,为广告学学科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目前,我国广告专业本科教学点已有328个,有的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学科已经在迈向国际化、谋发展、引领行业发展发向上有所突破,如: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而有的院校则还受制于师资、设备、科研发展资金上,在学科生存线上挣扎。综观国内的大学,北京大学和传媒大学利用自身优势资源都是采用特聘广告业界教师讲授一门课程或专题讲座的方式提升来培养学生的。国内不少高校都想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广告人才的方式,因为这个专业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必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但是,由于跟企业关系建立的难度,所以大部分高校还是闭门教学,因此很多广告公司抱怨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用,上手慢,脱离市场,缺少实践经验。于是不少高校开始探索结合区域特色和学校自身优势资源培养特色人才的办学之路。如上海大学的会展策划与设计、广州美院的品牌设计。

在区内,广西艺术学院注重广告专业的设计人才培养,广西财经学院侧重会展人才培养,而随着东盟博览会、北部湾经济开发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广西的品牌策划和广告营销、品牌传播人才需求量猛增,但高校培养这个方向的人才却缺乏,为自治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二、广西广告专业区域特色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以来,广西的广告业对会展策划与设计、会展经营管理、商务策划、品牌形象塑造和推广、旅游策划与宣传等专业人才的需求猛增。但是广西的广告教育严重滞后于产业的发展,广告人才的供求矛盾非常突出。虽然广西高校的广告教育从1993年开始已经有高职高专的教育,但至今广告人才培养和研究还未能跟上市场和经济的要求。据调查,广西广告市场对广告创意人员需求达到93%,对AE人员需求达到91%,而东盟落户南宁以后,对会展策划设计人才需求猛增。但是目前广西高校培养的广告人才多是设计方面的,对于策划、创意和管理的广告人才培养才刚刚起步,部分高校广告专业策划和营销类还没有本科毕业生。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广告专业人才的紧缺已成为广西广告教育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广西高校的广告教育要尽快探索和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突出“产学研”人才培养和东盟贸易、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依托地方经济发展和中国--东盟贸易区建设的大环境,为广西经济乃至北部湾经济发展提供高品质国际商务营销、会展策划和设计、品牌广告传播等方面的实战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近两年,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新亮点和新热点,中国-东盟港口、中国-东盟海运、中国-东盟航空等合作,各个国家旅游路线的开通与合作。经济、贸易、物流、旅游、广告等专业人才需求变得紧迫。泛北部湾周边国家和地区有6亿多人口,而东盟博览会又每年都落户南宁,稳定而活跃的经济市场需要有专业的广告人才为市场进行广告宣传、品牌推广、会展策划、城市营销、旅游形象策划等。可见,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为广告专业毕业生的创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而需要广西高校面对区域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契机下探索区域人才的培养,将有机会直接面对东盟各国品牌营销、城市营销等广告市场,并有条件获得争取与国际合作的机会。研究具有区域特色及适应区域发展能力和知识结构、同时又具有国际化视野、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需求的实战型广告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广西高校广告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的优先选择。掌握东盟各国文化礼仪、商贸洽谈、品牌推广、会展设计、旅游策划、广告公司成长战略等专业知识的广告专业毕业生,将能直接获得更大的就业空间,从而出现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优势就业的双赢局面,实现教育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三、广西区域特色人才培养实施策略

1.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再是专业教师研究国内一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来了,而是在本区域人才需求的深入调研基础上,根据区域人才能力要求而设置课程。我们在论文《广西广告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中有过一组数据:在被调查的广告公司中认为在校毕业生最缺乏的要素“对项目的整体统领水平能力差”占28%、“动手能力不足”占14%,“创意能力不行”达到12%。可见高校培养的学生离企业需求的素质还有不短的距离。因此,高校要跟上社会的高速发展,重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积极改革课程方案。针对东盟博览会和北部湾经济发展的需要,广告专业可以增加些国际营销、会展策划与设计、东南亚文化、东南亚国家小语种语言等方面的课程,强化区域化的知识体系,创设实践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开设创业指导、就业指导课,让学生对职业有更清醒的认识,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

2.双师型的师资培养

教师的实践经验与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双师型”教师虽然说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教师提出的要求,但是广告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技能和实务运作能力也是人才培养的重点,如果教师本身只具备理论知识而无实践能力和经验,那么是很难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的实战训练的。因此,广告专业教师既要具备专业较深厚的理论知识体系,也要具备专业的技能和实务运作能力。要提高教师自身能力,一方面采用企业兼职或承接项目的方式培训,另一方面则通过进一步的深造提高理论水平。学校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一方面派青年教师到相应企业学习培训;一方面邀请企业有技术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高级技师等来学校任教,充实师资队伍,丰富教学手段;在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上,寻求与同类学校相近专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多参加各高校和企业论坛、学术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3.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平台的搭建

只有跟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让企业成为人才培训的实训基地,才能有效的保障人才培养的成功。一方面与东盟国家和本土企业协作办学,将企业项目带入课堂;另一方面与东盟国家和本土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到海外和本地企业实习实践;三是企业可以委托广西高校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四师邀请企业成功人士讲学和授课,大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这种多元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强强联手,能获得双赢的效果。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效果要好还需探索出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给高校及时地反馈学生素质能力的具体指标,而高校要积极主动到企业跟踪,建立毕业生跟踪数据库,实时进行人才培养的方案修正,使培养的人才能跟进市场的需求。还要建立完善相应的社会监督和消费者投诉仲裁机制,通畅学生沟通渠道,主动联络多种媒体,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监督、社会监督功能,加强对合作办学的监督。

4.专业实践中心的建立

实践中心不同于专业实验室,他不仅仅是教学实践环节的需要,更多的是学生课程之外实践,承接具体的项目,基本属于实战,而不是模式的状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师指导和学生共同运作,是师生与社会紧密相连的环节。

我们学院成立三个专业实践中心:创意工作室、舆情调查室、广告效果测评室。创意工作室主要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文案、策划、营销策略、设计等的创意;舆情调查实验室主要是通过电访系统和网络调查了解消费者对政府政策、品牌形象等的意见;广告效果测评室主要调查和测试受众的广告传播效果、心理效果。三个工作中心操作性、应用型和社会服务性都很强,而且随时可以对师生开放。实践证明,实践中心能很好激励师生的专业激情,锻炼能力。

区域人才的培养能让专业人才有了用武之地,也使得企业不再有用人荒的紧张,这样的人才培养观念还需要更多的高校一起探索,让教育能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浅析基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 汤明、时淑华、章利明,“区域特质型”人才相向协作培养模式探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S1期 。

【3】 秦少卿、罗文洁,中国- 东盟经贸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会计之友2007 年第7 期上,61。

【4】陈秀琼.广西与东盟高校合作办学的战略思考.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9 卷第5 期2007 年9 月。

【5】张国强.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与反思[J ]1 高教发展与评

估. 2006 , (1)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