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护理医学生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029-02
毕业论文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综合检验和对学校及教师教学质量的全面、综合的检查,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掌握技能途径。我院自2006年开始第一届医学信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现已完成三届,本文就2006、2007、2008届学生毕业论文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提高我院的毕业论文质量,改进我院毕业论文工作。
1 毕业论文工作分析
1.1 基地建设及其作用:我院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主要是在高校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需要到相关医疗单位进行基础技能、医学信息获取、处理、整理技能及毕业论文设计能力的实习,这些能力的获得对做好毕业论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为保证学生毕业论文正常顺利进行,我院建立了一批以医院为主毕业论文实践基地。
1.2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是由学院根据专业需要聘任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历或学位,有较丰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水平、教风严谨、责任心强,能够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师担任。2006届21名学生由16名教师指导,2007届25名学生由6名教师指导,2008届14名学生由5名教师指导,基本情况,见表1。
2 讨论
2.1 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我院医学医学信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够承担医疗部门信息设计、建设和管理,从事医学信息学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根据我院该专业的教学计划,毕业实习及论文时间计18周(含10周的医院相关部门实习),我院该专业安排了10周的生产实习,主要内容为HM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CIS(临床信息系统)、LIS(检验信息系统)、PACS(医学图像存储与通信系统)、医保信息系统、医院网络和医学数据的建设与维护等。这说明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受到高度重视。
2.2 基地建设及其作用:
我院选用的是具有一定的带教条件、科研条件与设施三级综合性医院,每个医院接收5-6名学生,分组安排到医院管理部门,护理部、各临床科室、病案室、检验科、影像科、信息科进行轮转实习。实习基地除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基础技能、医学信息获取、处理、整理技能外,还对实习生政治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及教育及实习生在本单位的人身安全负责。从三届学生的毕业论文实习基地的建设来看,我院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满足我院学生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需要。
2.3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由表1可以看到三届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配备比较科学,正高级职称水平的老师呈上升趋势,高级职称的教师占的比例较高,2006届的62.51%,2007届62.5%,2008届60%,由于学院信息方面师资相对不足,2007届、2008届学生又没有聘任外单位指导老师,所以每位教师所带学生数呈上升趋势,由2006届每位教师平均带教1-2名学生增至2008届位教师平均带教2-3名学生。
2.4 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选题是做好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是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前题条件。从两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情况来看,选题是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实践教学基本要求,能做到一人一题并体现中、小型为主的原则,能较好地结合科学研究,大多能与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来源于科研的选题比例分别是2006届占14.3%,2007届占44%,2008届占50%。呈上升趋势。来源于社会生产实际的选题尚未涉及。
2.5 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
从三届学生的选题内容来看,学生选题涉及医院信息管理类、远程医疗和区域化卫生信息、医学信息教育及培训、医学网站建设及标准化建设及医学信息其他内容各个方面。所有选题均属于医学信息学范畴,而且与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最新进展紧密相联,有利于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综合训练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分类情况看:研究医院信息系统(含电子病历)的及远程医疗和区域化卫生信息直接指导医院院的课题所占比例达40%~50%。
2.6 毕业成绩: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是对学生的写作态度、毕业论文的水平、答辩情况等的全面评判。由指导教师(占40%)、评阅教师(20%)、答辩小组(40%)三部分组成。从三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分布,均成正态分布,组成合理,大多数学生成绩达到良好水平。
2.7 存在问题:首先,毕业论文实习基地尚待完善和扩充,到医院信息化管理程度较高的医疗卫生机构去实习,到目前为止学生的毕业论文实习只局限于医院各科室。第二,由于我院前二届学生不多,指导教师的配备只局限于学校的信息教研室老师及图书馆研究信息的老师,使学生联系社会生产实际内容课题缺乏。第三,通过三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写作能力偏弱,外文翻译能力不强等情况。第四,学生由于受就业、考研、毕业前补考等影响,时间上把握不好,存在前松后紧的现象,同进存在论文书写上的不规范。
3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在管理上必须健全完善的毕业论文工作的规章制度,规范的毕业论文质量标准与撰写规范;在质控上,要加强对毕业论文的全程指导和监督和反馈,严格毕业论文的前期、中期、后期质量检查;在基地建设上,建立、完善毕业论文实习基地并加强对基地的投入与建设;在教师方面,建立梯队型的指导教师队伍,坚持奖惩激励机制,选拔对工作高度负责,教学和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强,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任指导教师, 并对指导教师工作有具体、规范的要求。定期举办毕业论文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水平;在学生方面,应要求学生弄清完成毕业论文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写作,文献资料查阅、收集,数据处理等提出全面具体规范要求[3],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好毕业论文的时间,掌握好毕业论文的进度,正确处理好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及参加毕业前补考等关系。要提高毕业论文相关研究经费的投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抓好毕业论文的选题,打好毕业论文的质量基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4]。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汪炜(1980- ),男,江西上饶人,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林慧(1982- ),女,江西上饶人,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鄢印根(1982- ),男,江西南丰人,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江西 上饶 334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81-02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各个领域开始注重对人才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高职高专对学生的培养重心偏向于对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及熟练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医学专业领域对人才素质需求的转变,缺乏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将逐渐被淘汰。现阶段,医学本科专业就对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专科毕业生若继续深造则离不开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到了更高层次的专业研究领域,科研能力越发重要。提高对高职高专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方式的创新与突破,成为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培养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1.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变化。跨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教育体系提出的要求更加具体、符合国情,2010年7月29日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可见,教育必须要紧随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创新,才能真正逐步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结合要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着重强调了“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培养卓越医学人才”。党和政府对医学教育的重视更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与卫生事业提出的新要求。科研能力作为医学学科领域重要的素质,其重要性不可忽视,是需要高等教育重点培养的方面。
2.医学专业领域学术培养的要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讲话中也重点强调:“医学发展新趋势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挑战。”落实到高职高专医学专业教育领域,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继续深造,而且能够提升医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科研水平。现阶段,人们对于医学的社会需求正逐渐由防病治病转向对生命质量的提高。在这个趋势下,专业学术领域不仅需要更多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更需要科研应用型人才。传统的纯技能型人才和纯理论性人才培养方式不再满足社会的需求。医学专业领域需要的学术型人才必须拥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探索精神。在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拥有创新精神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激情。
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突破方向
1.创新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方式。在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中,基础医学课程主要有病理学、药理学和生理学等。教学方式主要有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其中理论讲授主要是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的方式,讲解基本的概念、原理和应用知识;实践指导主要是在实验室进行试验演示和主要要点的强调。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学到已被证明的知识和原理,可以很好地传承已有的医学知识。然而,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却是欠缺的。经过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么自行通过理论推导,完成实验报告;要么敷衍实验过程,欠缺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最后为了呈交的实验报告显得完美,即使是实事求是观测到的实验数据也轻易篡改,将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抛到脑后。
为了改变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教学状况,教育领域尝试将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调换。先尝试引导学生自行实验,并认真将数据记录下来。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将学生分成实验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不同的实验。如在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中,有一门药理学,以镇痛药的镇痛效果为例,学生实验是以生理盐水为参照,测试吗啡的镇痛效果,同时以安乃近溶液做对比。若是学生事先已经在理论课上学习过药理的经典实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就不存在求知的欲望了,最多只是求证的过程,然而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并不多,有时候实验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的结果大相径庭。此时部分学生要么放弃实验,要么照着教材的实验数据操作,使得教学的过程无效。
鉴于此,教育工作者经过尝试性引导,增加学生的实验时间,开放公共实验室,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在得到实验结果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研究,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述或者演示的教学方式,让已经获得成功实验的学生代表进行总结和讲述,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这个教学过程的改变是培养学生科研探索能力的一个突破点。
2.激发并维持学生撰写小论文的积极性。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注重激发并维持学生撰写小论文的积极性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个突破点。科研能力的主要培养方式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做实验,将自己的学术观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以论文的方式表现出来,不仅能够让学生拥有成就感,更有效带动了整个专业的学术氛围。在医学专业的教学规划中,合理调配学生的课堂教学时间与实践教学时间,留给学生充足的实验空间。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提出论文的课题,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可以每个学生派发一个论题,或者将学生分组后,一组派发一个课题。在一学期内,引导学生将论文完成,并根据论文完成的状况进一步规划。
学生的科研能力需要持久培养,不仅需要学生的坚持,更需要教师的持续指导。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刚开始会遇见困难,无从下手。我国的地方教育各有差距,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处于同一个水平,因此重点培养在所难免,这与精英教育不矛盾。在高职教育中,教师将论文写作的过程教导给学生,首先根据论题做实验,整理出实验数据,即数据统计、绘图、制表等;其次搜集资料,确定并阅读参考文献;接着撰写论文。论文完毕后,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审核与评估,若是优秀的论文,可以推荐到校报或者地区学术杂志上发表。这是对学生莫大的肯定,也是维持学生撰写论文积极性的最有效方式。
3.扩增院校科研项目的学生参与度。医学教育中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系列相关的过程,在上述培养学生论文撰写能力的过程中,可以为学校的相关科研课题提供一定的基础。学生撰写论文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同样,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学校科研项目成形的过程。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是高层次的项目,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什么是高层次的科研项目,也能时刻提醒学生不骄不躁,认识到学术研究是没有底的。
三、创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具体方法
1.整体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在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战略层面,把握整体课程设置的方向是重中之重。医学教育的思想、观念和管理理念都需要融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思想;医学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内容具体甄选、教学方法的具体选择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均要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宗旨。不同的医学细分专业,在相关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差异。因此,高职高专医学专业的教育研究团队,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所有细节、方面。
2.培养学生获取科研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实践和运用为目的的医学专业不仅需要学生懂得所学的知识是什么,更需要明白如何运用知识,如何探索知识。与从事纯理论研究的学科相比,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将所有获得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理论到临床,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需要展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是较高的。医学专业的大量专著与文献的阅读,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主要方式。其中有效地提取知识也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医学分析根据其发展的深度,非常细化,也具备相关性。在大量的文献中,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是需要一定技能的,如电子文档的检索速度就关系着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进一步说,关系着学生的学习进度。经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提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形成文献综述,是完成科研论文的重要步骤。通过开设专门的文献检索课程,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是十分有效的方法。现今,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速度令人叹为观止。在这个背景下,信息的膨胀是十分巨大的,这加大了学生获取所需要知识的难度,增强学生捕捉事实、数据和关键性案例的能力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另一重要方法。
3.创新实验课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医学领域所有的科研成果,均需要实践的证明。从课堂教学开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实验课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这是有效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方式。如解剖学课程中的解剖实验是考验学生的实践课程。这个实验是综合性的大型实验,在解剖过程中,学生对生物体所有器官的认知是一个立体的画面,需要根据实践,将解剖过程中的重要部位进行图解和标示,并将所研究的器官制作成标本。所涉及的细微步骤均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技巧与专注力。实践的过程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如生物体各个器官的功用、药物的效用等。在医学解剖实验中,并非一开始就开始解剖人体,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有效规划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路径。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只有三年,是相对较短的,需要有效规划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路径,这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校园学习与实践有效性提高,更能有效与工作岗位接轨。毕业设计的有效规划是整体教学规划的一部分,经过教学实践的尝试,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年,基础的理论与实验为学生的入门认识打下基础。在第二年,学生需要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研究方向,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大量阅读论文研究方向的相关文献,形成初步的论文综述。第三年是临床的时间,专科生的学习时间短,理论知识较浅,在临床上接触的必定是常见的病例。因此,关键的任务是最大化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并从临床获取理论知识的反馈。教师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列出论文题目,与学生一起确定毕业论文的最终课题。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的文献资料,撰写论文,并从临床获取辅助数据资料。如此的规划将有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最终使学生能通过毕业论文巩固和强化知识与实践。
科学研究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医学研究与实践更是充满了坎坷和波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领域,更体现在临床上。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科学态度与科研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都是现代医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华危持.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5).
2.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模式探讨
3.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实践
4.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面向21世纪临床医学教育的思考
6.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7.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成效——以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为例
8.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考试改革思考
9.浅议多媒体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0.对临床医学专业设置《护理学》课程的调查分析
11.以本科评估为契机 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
12.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及解决措施
13.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14.适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改革临床医学教学方法
15.对临床医学生推行实习生导师制的探讨
16.关于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17.循证医学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启示
18.双向整合案例(PBL)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9.以器官系统为模块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实践
20.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教学中的探索
21.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的临床调查分析
22.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基本技能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
23.OSCE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临床技能考核中的应用
24.临床医学专业国际班《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25.培养创新型临床医学生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26.Jigsaw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比较
27.湖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实验班“基础学习”生物化学模块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28.历版《临床医学概论》教材的比较和反思
29.低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现状
30.案例教学法联合传统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本科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31.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肿瘤学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探索
32.提高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神经病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33.新疆医科大学六所附属临床医学院输血医学师资队伍调查分析
34.临床医学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方案研究与实践
35.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36.临床虚拟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发与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7.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分析
38.地方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循证医学认知及态度调查
39.可视喉镜在中医药大学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0.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药理学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41.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性的探讨
42.Mini-CEX在医学影像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3.医学教育管理提高传染科临床教学实践中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44.关于医院临床医学工程科的建立与管理策略的探讨
45.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模式探讨
46.重症医学的临床带教应分阶段量化
47.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48.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以成都医学院为例
49.新医改背景下临床医学定向生免疫学教学实践研究
50.加强临床实践培训基地建设,促进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学人才
51.“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医学信息素养教育
52.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53.提高临床医学教学水平的研究
5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五大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55.临床医学生对不同类别公共卫生课程的学习兴趣调查研究
56.临床医学专业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初探
57.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再思考
58.临床医学类期刊编辑审稿决策能力及提高举措
59.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的全科医师职业趋向调查
60.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MBBS)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61.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体验
62.建立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心的实践与思考
6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64.医教协同 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海市的改革实践
65.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之现状及其策略分析
66.论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协调发展
67.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在高等医学课程改革中的体现
68.教改医改互动 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模式改革
69.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70.现代临床医学正在走向危险的边缘
71.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哲学
72.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7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74.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
75.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新生学习目标与就业预期的现状调查
76.过程控制与精细化管理: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发展之路——欧洲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框架应用述评
77.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78.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证研究
79.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
80.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
81.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82.关于转化医学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8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质量现状调查
84.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85.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角色认知为视角
86.基于ESI的学科热门论文的计量研究——以临床医学学科为例
87.国内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文献分析
88.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现状调查及分析——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之一
89.国际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热点论文产出状况分析及对我国医学期刊的启示
90.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9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
92.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93.临床医学生对循证医学课程认知和态度分析
9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
95.“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五年制教学改革的思路
96.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97.构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如何增加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提高其动手能力,是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的重点。在逐步改革和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为改变实验教学的附属地位,我校将原来分散在性质相近、互相联系的多门临床课程中的实验及临床技能训练内容集中在一起,组建单独的临床技能实训课程《中医临床技能实训课程》,课程分为3个部分:基本临床技能训练项目、专科临床技能训练项目和综合临床技能训练项目。时间分别安排在第2至第4学年。实验课教师仍属于原来的学科,即不设固定的实验课专任教师,实验课教师由学科选派。由教务处及实验中心组织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后,再将任务分配到相关学科,委托相关学科派出教师队伍并组织实施,实验课教师同时也承担理论课教学任务。形成了以中医技能教学实验中心为平台、临床实习医院为支撑的立体式教学模式,促进了中医技能模拟教学-床旁教学-临床实习的有机结合。
同时,临床技能实验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设备、场地分布、课表、教学人员等信息实现网络化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内部建立了局域网,并通过中心的服务器与校园网联通。将实验课程主要实验内容的教学课件、实验教学短片、相关知识挂在网上,供学生自学;校园局域网还可借助学校现有国家、省及校级精品课程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网上实验教学,拓宽教学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医学基础知识,掌握更多的临床技能。中医技能教学实验中心和相对独立的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旨在倡导利用一切模拟手段创设出模拟患者、模拟场景、各学科技能训练考核模拟实验室、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乃至模拟医院等软硬件条件,以尽可能贴近临床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进行临床实践教学,正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注重临床实验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中医技能实践教学更重视基本技能、诊疗思维和综合处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就是强调了作为医者须直接面对患者进行诊治实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了培养和启发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该校将医学研究中的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实验教学当中,如自行研制开发的教学软件“WF文锋-III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将中医学理论联系实际,是临床诊疗活动的真实再现,可以对学生进行完全诊疗思维的能力培训,其所涉及的知识点覆盖《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多门基础临床课程。通过模拟临床常见中医病证诊断练习,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另外中心构建了模拟标准病房、模拟ICU实验室,引进了高端模拟人,通过模拟临床疾病及危重症演变的过程,拟在加强培养学生的临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和各项临床操作能力、培养敏捷、正确临床思维,可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在临床实践中的发生。
不断摸索临床实验教学考评方法
对医学生临床能力的评价一直是该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0年,湖南中医药大学就组织了以“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评估与监控”为主题的教学研究课题,并制定了《湖南中医药大学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考核项目与评价标准》、《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技能操作考核项目与评分标准》及《针灸推拿技能操作考核项目与评价标准》等质量标准,用于考核评价临床实践技能教学效果。2008年推出了医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考核改革方案,取消毕业论文答辩。借鉴职业医师临床技能考核方法,分别设置中医辨证思维、中医临床技能和西医基本技能、专科技能等多个考站,对医类本科毕业生进行毕业考核,客观评价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通过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以了解学生掌握中医临床技能情况,并反馈到临床技能实验任教老师,做到相对应地强化训练。
中医技能教学实验中心教学效果
2.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
3.TBL教学法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整合中的改革与应用
4.推动卫生学教学改革,培养实用型基层卫生人才
5.对氟作业现场进行的职业卫生学调查的分析
6.设计性实验在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7.新生儿洗浴游泳中心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措施
8.分子生物学技能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分析
9.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10.赣南医学院重点建设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
11.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人力资源调查分析
12.治疗室血液透析室环境卫生学标准的探讨
13. 浅议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
14.南极劳动卫生学考察
15.全科医生小词典——预防医学与临床预防
16.八十年代军队刊物发表的部分卫生学文献题录索引
17.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应用
18.关于开展食品安全与卫生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构想
19.环境卫生学的内容和当前的任务
20.斗山覆铜板工厂职业危害因素预防情况调查
2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现状及预防控制措施
22.济宁市城乡中小学校新建校舍及设备的卫生学调查
23.1998~1999年黑龙江省出口鸡肉卫生学分析
24.医学专业卫生学现场实验教学
25.现代苏联的环境卫生学
26.中日劳动卫生学专题讨论会简况
27.苏联放射卫生学的基本总结和发展远景
28.加强中等卫校预防医学教育的设想
29.苏联对培养未来的卫生学家和流行病学家专业素质要求
30.贵州省首例人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31.我国环境卫生学核心期刊初步调查
32.俄学者论现代军队卫生学的方法学问题
33.以案例为中心,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思维的教学实践
34.地下汽车库空气质量的调查与预防性卫生监督探讨
35.加强护理管理有效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
36.基于“标准预防”的维和二级医院职业防护
37.苏州工业园区托幼机构的预防性消毒效果
38.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39.加强院感知识培训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40.关于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
41.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科人才建设实践与思考
42.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考试反映出的问题初探
43.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卫生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44.任务教学法在军队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实践
45.PBL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46.关于多重耐药菌患者感染现状及预防控制措施
47.某酒店客房层空调系统竣工验收卫生学评价
48.启发式教学在卫生学课程中的应用
49.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三个基础
50.卫生学预评价在某医院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分析
51.预防医学、卫生学核心期刊互引分析
52.针对预防医学本科生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
53.构建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探讨
54.校园暴力和公共卫生学预防
55.2006年-2010年中国部分地区高校预防医学、卫生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统计分析
56.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思考
57.省级精品课程《环境卫生学》建设对提高预防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58.从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变化看预防医学和卫生学期刊的进步
59.PBL教学模式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
60.预防医学中环境卫生学教学实践与体会
61.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初探
62.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和科研中培养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63.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预防医学学会儿少卫生学组成立
64.预防医学专业“儿童少年卫生学”本科教材建设历程与新版教材特点
65.浸取硫酸锌预防砷化氢中毒措施的卫生学评价
66.预防医学、卫生学核心期刊及检索工具介绍
67.施工监督在预防性卫生监督中的卫生学意义
68.预防医学卫生学英文文献中有关词语的汉译探讨
69.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设计性实验的实践及效果分析
70.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71.用循证医学思想指导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卫生学教学
72.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序表”
73.预防医学、卫生学
74.预防性卫生监督信息管理与卫生学评价可视化系统的研制
75.南昌市建设项目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分析
76.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被引量分析
77.大连市某大型超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竣工验收预防性卫生学评价
78.启发式教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
79.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核及卫生学评价要点分析
80.《环境卫生学杂志》编辑部与《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编辑部合作交流
81.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专利申请报导
82.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环境卫生学》实践技能考核指标设计
83.关于预防性卫生学评价的探讨
84.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进展
85.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86.联黎临时部队卫生学和野战预防医学的组织和实施
87.分析儿童少年卫生学在学校常见病预防中的重要性
88.预防医学长学制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
89.预防医学本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
90.谈如何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
91.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教学效果的调查报告
92.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需求与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
93.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选修课教学及课程优化研究
94.公共场所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审查的政策环境分析
95.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96.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环境卫生学》专业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97.轨道交通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学评价相关技术的研究
YE Yumei XU Rong WANG Le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Clinical teaching is a crucial stage during medical student training. How to improve clinical medicine of seven-years-program students' clinical skills while enhancing their psychological and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develop comprehensive medical personnel, is a major problem i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in recent years to explore. This paper mainly talks about the management of clin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in improving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strengthening their anti-pressure ability and enhancing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
[Key words] Seven-years program; Medical student; Clinical teaching
首都医科大学从成立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以来,一直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七年制医学生在校期间实行两阶段教育,即前三年于校本部完成基础教育,后四年于临床医学院完成的临床教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从2005年开始承担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教育工作,每年招收近40名学生,目前已培养出很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临床教育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笔者一直以提高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加强其抗压能力、增强其医患沟通能力为临床教学工作宗旨。现将多年来临床教学体会做以下总结与分析:
1 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七年制医学生因其特有的培养模式,以及课程多、时间短的结构特点,教学计划安排十分紧凑,大致分为四部分:临床专业课程学习及见习;临床内、外、妇、儿通科轮转实习;二级学科定向实习;科研能力培养及硕士毕业论文完成。其中,前三部分主要在于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如何使医学生高效利用见习及实习机会,最大限度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是近年来的工作重点之一。
1.1 扎实医学生理论基础
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是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前提。七年制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后需要完成1年余的医学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在此阶段,学习环境由学校变为医院,学习内容由基础变为临床,需要学生们尽快适应这种转变[1]。多年来,我院采用往届优秀学生经验交流的方式,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较大,非常有助于尽快掌握临床学习方法。此外,大量的专业知识在短时间内输入大脑,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及掌握的牢固程度均不足,需要在后期临床实践中不断巩固[2]。可采用定期组织学习讨论会的方式,学生间将各自临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病例相互分享,并对相应疾病的理论知识予以回顾总结,让其真正做到做自己的老师,相互学习。
1.2 激励医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
临床见习是理论向实践过渡的关键阶段。见习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标准化患者的典型症状、体征,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进一步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激励医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是我院近年来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之一,笔者有三方面的体会,即介绍、监督、协调。首先,在医学生第一次由课堂走向临床前,作为班主任,需要对带教老师、临床环境、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全面介绍,以尽可能消除学生对未知的恐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临床见习[3]。第二,监督是见习过程中督促学生必不可少的方法。平时成绩及表现成绩的双线评分制度是实现监督的基础。由带教老师根据出勤情况记录平时成绩,同时每次见习选择一名学生主要负责问诊、查体、完善辅助检查,并做简要病例汇报,带教老师根据表现评分,每名同学最终见习成绩由平时成绩及表现成绩构成。如此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临床见习,而且可以让每名同学都有机会独立思考疾病的诊断依据与治疗原则,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培养临床思维方法,熟悉临床诊疗常规。第三,做好学生、带教老师、患者三者之间的协调工作对见习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根据学生的专长合理分组,以促进相互学习;做好与带教老师的沟通,是实现监督及严格评分制度的保障;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对见习更是不可或缺[4]。通过上述三方面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完成由课堂到临床,由理论到实践的顺利过渡。
1.3 充分发挥医学生临床实习的能动性
临床实习是在见习基础上对临床实践能力的进一步培养。临床实习的目的是应用医学理论解决实际疾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临床各专业学科(二级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疾病信息的能力,病历书写和诊疗操作能力以及接触社会,与患者、护理人员交流的表达能力[5]。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分为内、外、妇、儿通科实习及专科定向实习。而学生们实习能动性不足主要发生在通科实习阶段,专科定向实习阶段学生们一般在带教老师指导下独立管理患者,而且伴有科研任务,所以能动性较高。
七年制医学生在临床通科实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不足是带教老师反映出的普遍问题。所以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通科实习中的能动性是我院近年来一直努力探索的另一问题。首先,狠抓医学生的理论基础。如前文所述,扎实的理论基础是临床实习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前提。第二,注重实习前临床技能的强化培训及实习中临床操作量化管理[6-8]。近年来,我院采取实习前强化、集中式技能培训,利用业余时间,应用专业模型,集中对各项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并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四大穿刺、心肺复苏、消毒换药等基本操作技能。在实习过程中对临床操作项目及数量制订标准,并由教学干事定期检查学生操作的完成情况及规范程度。通过组织院级、校级技能大赛,督促、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临床技能操作,并相互学习。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的技能评价越来越高,一方面老师放心让学生参与临床操作,另一方面学生也更愿意参与临床实习。第三,提倡提问讨论式教学查房。教学查房分为讲解式、提问式及提问讨论式[9]。讲解式对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不利,提问式容易导致查房气氛紧张,而提问讨论式既可调动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的积极性,又可以在讨论及上级医师的总结中学习分析疾病的临床思维方法。此种教学查房模式在临床实习中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肯定。
1.4 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我院教育处联合相关科室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例如:组织医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参与义诊,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对社区病患进行问诊、查体、基本辅助检查、初步诊断等一系列诊疗工作,不仅有助于医学生诊疗思维的建立、了解社区常见病种,而且通过耐心细致的服务,进一步体会身为医生的责任与奉献精神。
2 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加强抗压能力
医学生一个常见的心理问题是考试焦虑。我国约55.2%的大学生存在考试焦虑,而医学生由于学制长、课程多、内容抽象、专业技能要求高,考试焦虑情况尤为突出[10],过度的考试焦虑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抑郁是我国医学生的另一个常见心理问题。有研究显示,我国医学生抑郁发生率约为10%,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抑郁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医学研究生的抑郁发生率约为15%[11]。医学生学习竞争大,工作环境特殊,人际关系复杂,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是导致高抑郁发生率的原因。其中,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是根本原因[12]。据不完全统计,63.8%的医学生存在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情况[13],这导致医学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抗挫折、抗压力能力差,因此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医学人才,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利用所学医学知识服务社会。
2.1 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结合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医学教育不仅要重视医学科学文化教育,也要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14]。在此主要探讨笔者对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些摸索与总结。
当下医学教育的主要问题不是没有充分重视心理素质教育,而是在于没有意识到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开设有心理学相关课程,但是由于此类课程多从心理学专业角度进行授课,不少学生反映理解困难,收获不大。医学生进入临床医学院后,临床教学本应是促进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的一个良好平台,但是大部分临床医学院没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导致一部分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通过与学生面对面进行心理疏导,发现医学生抑郁主要源于抗挫、抗压、自我定位等能力不足。一方面,七年制医学生大多是高中时的佼佼者,但是步入大学后,高中时的优越感变为大学的挫败感,大幅度心理落差以及抗挫能力不足,导致抑郁发生。另一方面,医学生进入临床后面对不同的患者,会遇到各种困难,加之当下医疗环境紧张,临床工作体力及精神压力均较大,此时需要临床带教老师或临床辅导员识别学生心理变化,积极给予引导,使其努力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并学会适当释放压力的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适应未来的工作生活。
2.2 提高临床教师自身素质
临床教师是临床教学的主体,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结果[15]。目前,临床教师工作普遍由临床医师承担,临床医师在医学专业知识教学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其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并不具有优势。在紧张医疗环境下,一部分医师自身消极情绪较重,会对医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还有部分医师自身心理素质较好,但是不具备系统的心理教学方法。所以遴选高素质的临床医师教师团队,进行规范化心理专业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培训,对提高临床心理素质教学的整体质量至关重要。临床带教老师及辅导员与医学生接触较密切,有助于早期识别学生心理、情绪变化,早期通过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给予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不良情绪。同时,为人师表,自身素质高低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
2.3 加强医学生心理干预
当医学生面临心理健康问题,会同时对生理、认知、行为产生严重影响,表现为失眠、免疫力低下、记忆力减退、迟到早退等。及时、正确地予以心理引导及干预,可以帮助学生尽早从心理危机中解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陆凤艳等[16]尝试构建“多元化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包括朋辈支持体系、师长支持体系、学校支持体系、医院支持体系四部分。其中,辅导员在医学生生活生扮演者亦师亦友的角色,与学生接触较密切。接受过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术培训的辅导员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心理辅导及咨询,有助于早期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尽早予以疏导。心理干预亦可通过指导学生自我定位实现。医学生作为高学历人才,具备自我定位的能力。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做的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在其自卑或是自大时引导他们做一合理的自我定位。教会他们确立合适的奋斗目标,不狂妄自大,亦不妄自菲薄,保持自信,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3 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伴随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纠纷发生率不断升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引起。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可以使学生适应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实习医生诊疗水平的有效手段[17]。一个合格的医生应具备较强的医患沟通能力,以便充分获知患者疾病相关信息,简单明了的向其交待病情,了解其所需所想,自如开展和终止谈话[18]。而目前七年制医学生临床教学中对医患沟通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缺乏与患者沟通的心理准备及应对技巧,因此其医患沟通能力普遍偏低。所以在临床教学中应注重以下三方面,以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3.1 医患沟通课程
在临床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加入医患沟通课程,采用书面教学、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强化医患沟通技能教育[19]。通过医患沟通课程教育,使学生们掌握语言、心理、行为沟通技巧[20],同时认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即高效的医患沟通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诊断的正确性、治疗的有效性及患者的满意度。伴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开展,医师的临床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培训更加规范化,所以有研究者建议将医患沟通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善考核系统,将医患沟通能力考核纳入规范化培训考核内容[21],增强住院医师综合素质。
3.2 模拟训练
针对临床中常见的医患问题或典型的医疗纠纷案例,通过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22-23]。标准化患者是临床教学中常用的提高医学生沟通技能的模拟训练方法[24]。所谓标准化患者即经过专业训练,可以为医学生提供标准化病史采集及沟通交流训练的正常人。通过与标准化患者反复演练,既不干扰临床工作,又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临床场景,因此对临床专业技能及沟通技能的掌握更加深入。我院目前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进行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模拟训练,即学生分别扮演某种疾病的“患者”或“医生”进行问诊及交待病情等沟通交流,并予以录像。一方面,通过模拟训练增强学生医患沟通的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参考录像带对照,使学生有机会观察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如此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以利于改进交流方式和提高沟通能力。
3.3 实战训练
基础化学实验“水质总硬度测定”[5]除了自来水样外,增加了岳麓山泉水、白沙井水两个样品,不仅激发学生兴趣,还能通过水质硬度大小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讨论,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
在“熔点测定”[6]实验中,除了练习毛细管法外,还将显微熔点测定仪以及数字化熔点测定仪的使用方法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经典方法的同时认识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待实验经费较充裕时可以考虑购买,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引导学生对实验手段、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常压蒸馏及沸点测定”[6]除了蒸馏工业酒精外,将另一样品溴苯改为汽车防冻液,因为溴苯毒性大,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另外,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横向整合,纵向打通”,重视课程的层次性和教学内容的相关性[1],将《基础化学》理论课中学习的依数性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与《有机化学》课程基本操作训练联系起来,既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又补充和完善了防冻液的基本性能[7]数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及时将文献中介绍的新知识、新方法及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中。例如,“乙酸正丁酯的制备”,将催化剂由浓硫酸改为一水合硫酸氢钠[8]及TiO2/SO42-固体超强酸[9],按照绿色化学的理念对实验内容进行相应改进。同时,该实验对产品的表征除了根据馏液的沸点外,将折光率的测试改为确定样品密度,只需在称量产品质量后量取产品体积即可,操作简单易行。产品沸点以及产品密度相互佐证,提高了产品表征的可靠性。
2 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
化学实验一般遵从学生预习、老师详细讲解示范以后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模式,在实验讲解的过程中总会有少数学生心不在焉或似懂非懂,导致实验过程不顺利或影响实验结果。采用提问式、讨论式或其它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乙酸正丁酯的制备”:如何创造条件使平衡右移?反应完成后最经济有效的除去杂质方案?产品的表征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等问题的提出,都能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参与讨论,或者由某一学生演示实验装置的安装、分液漏斗的使用操作等,使每位学生都能用心参与,不再有旁观者,进而对实验方案、操作步骤以及原理都有充分地认识,做到动手前对整个实验过程思路非常清楚、实验时心中有数。
对实验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尽可能采用启发式或者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和学生通过讨论找出问题所在并得到解决方案,比如“分子模型操作”实验中,有学生对含两个相同手性碳的酒石酸化合物的球棒模型与Fischer投影式的表达以及内消旋化合物、对称面和对称中心的概念理解感觉有困惑,指导老师在学生做好模型的基础上,先要求学生回忆Fischer投影式书写规则,再结合模型进行Fischer投影式的表达;接着借助内消旋酒石酸分子模型说明对称面、对称中心的定义;最后和一对对映体的模型进行对比,使学生充分理解内消旋化合物的含义。“乙酸正丁酯的制备”,直接回流法和分水回流法哪种方法产率较高?建议和同组同学商量后选定其中一种方法进行实验,合成产品产率的高低影响因素有很多,只有通过整个班甚至整个年级两种方法实验结果的统计才能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水质总硬度测定”实验,有些滴定后的样品放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返红?分水回流法制备乙酸正丁酯,分水器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发现有点漏,如何补救?等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而是要求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分析可能原因并通过实验确认结果如何。启发式或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同组同学的商量、讨论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时代。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高等教育适学人口减少,教育培养成本加大,高等院校增设、升格等导致竞争加剧,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院校已经由规模扩张为主转向以内涵发展为主,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决定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生存发展的关键,已成为社会、家长、学生选校、选专业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昆医海源学院为例,探讨提升高等医学“精英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些路径。
一、竭力改善办学条件
在昆明医科大学和昆明富达发展实业集团及海源学院董事会的领导、支持、帮助下,海源学院依托昆医的品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党政管理,得益富达集团的大力建设,已走过了12年的办学历程。
海源学院现拥有昆明市嵩明“杨林校区”和高新开发区“高新校区”两个校区(“一院两区”),“杨林校区”为主校区。两校区已投入使用的办学用地698.2亩,建筑面积29万多平方米;拥有图书馆大楼、科技实验大楼、容纳5000余人的多功能“文化艺术中心”和校园网、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100多间多媒体教室、两块塑胶田径场等一系列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
学院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和比较完善的院、系(专业)、室(教研室、实验室)教学组织系统。设有一馆(图书馆)、两部(人文社科部、基础医学教学部)、八系十四专业(临床一系、临床二系、临床三系、护理系、口腔系、药学系、公卫系、文理系等),拥有13个公共课教研室、13个基础医学教研室、11个专业综合教研室,17个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640万元,生均5250元;共享昆明医科大学16个专业、10所附属医院、40多所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实习基地优质的教学资源,并拥有海源学院附属医院――石林天奇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省健教所等多个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设有十四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医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等5个学科。其中,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口腔医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7363人。
二、突出营造浓厚的“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办学工作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具有办学及其教育价值的导向、熏陶、凝聚、激励、认识整合等功能,对学生成长成材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海源学院建院以来就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尊师重教、热爱学生,倡导“公道、正派、正气、务实、敬业、勤奋、追求卓越”的作风,努力让师生员工在主流社会价值导向和舒畅愉快的人员“生态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
11年来,学院通过“制式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并加强《海源学院简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和各类宣传橱窗、视觉标识系统的建设,有序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报告、政治理论讲座、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塑造“海纳百川,博极医源”的校园精神,营造浓厚的高等医学院校文化氛围。
文化建设中尤其注重尊师重教文化的点滴具体养成。学院从大一新生入学教育起就不断教导学生尊师长、有礼貌,“要从见到老师就主动喊老师好!从上课排山倒海般地喊老师好,下课整齐地喊老师再见”做起;不断培育“学生尊重老师,老师喜爱学生”的优良师生关系。
全院“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倡导党政工团学各部门学习教学、研究教学、关心教学、支持教学、服务教学;经常强调“不为教学操心的院、系领导,不能算好领导!”日常工作中叫响:教学工作是“推上坡车”,“不推即滑”!旨在不断地“推”教师,“推”学生!
三、“推教师”:以教师为办学第一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凸现教学工作中“以教师为主导”
院校教育中,教师承担着组织教学、培育人品、教授知识、带训技能等不可替代的重任。所以,教学必须“以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不断加强师资建设、提升师资水平。
三本院校的教师多是“爷爷奶奶带着一群孙子孙女”,普遍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急需提升、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如海源学院有专职专任教师222人,占全院专职专任教职工数的55%。其中20~30岁的154人,占69.4%;31~40岁的42人,占18.9%(40岁以下的占88.3%);41~50岁的7人,占3.2%;51~60岁的6人,占2.7%;60岁以上的13人,占5.9%。
根据学院的特点和实际,采取了如下主要措施:退休的赶快请来!年轻的抓紧招来!社会的主动聘来!
(一)积极遴选优质教师。学院积极面向社会招聘专职专任教师,硕士及以上学位者、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同时,面向合作办学单位聘任了1300多兼职专任教师。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分两批组织专职专任青年教师试讲,一般是7名及以上专家评委,2/3评委通过者才可以上课。
(二)切实开展师资培养。学院建立了青年教师三年师资培养制度、骨干教师评选制度、讲课(实验技能)比赛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设立了师培、科研、进修学习、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专项经费(在职获得硕士学位一次性补助学费2万元,在职获得博士学位一次性补助学费3.5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师培和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坚持开展集体教研教改活动。学院每两年各组织青年教师、实验技术人员“课堂教学比赛”“实验技能比赛”1次。教学及教研教改的成绩与分配、表彰奖励、晋升挂钩。各教学部、系(专业)、教研室、实验室,按学院要求,每月均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认真研究教学理论和方法,经常备课、说课、试讲等,并根据专家、领导、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不断地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讲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强化教学过程监管
我们坚信:只有过程的高质量,才会有成果的高质量。
1.抓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长期坚持了教研室、系、院三级领导、教指委专家教授听课制度和每月学生评教制度,制作了规范、统一的听课表。听课意见、建议和学生的意见,原汁原味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促进教师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
2.实行了课后基本作业量制度。为保持一定的学业压力,“拉动”低年级学生课后上自习,学院规定公共课、医学基础课各门课程,每月至少各布置两次课后作业,教师必须认真批阅并计入“教学基本工作量”,既有效促进了学生上晚自习,又促进教师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
3.有量、有质的要求,抓好实验课、见习、毕业实习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学院对各实验课编写了实验教学大纲,完善了基本实验内容(教学实验项目设置及次数)的设计,对各实验室课有了基本的内容、次数和质量要求;对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专门安排时间,提前安排学生到医院、药厂、卫生管理部门、疾控中心、医保机构、医药研发销售企业单位等参观、学习,扩大学生的视野,超前增强理论知识和感性认识的结合,并撰写见习报告,计入学分;毕业实习有专门的“毕业实习规程”,如要求每位医学专业学生完成规定数量的“病种”和“操作”次数,严格各科目实习轮转和出科考试(政治思想、理论、技能操作等),定期组织大小讲课、讲座、教学查房、病案分析,并经常组织专家教授到各医院巡查、指导等。
(五)严格考试,认真分析考试成绩,查找“教与学”的问题
1.坚持期中考。一些高校早已不进行期中考了,我们认为针对“三本学生”,坚持期中考,“敲打”一下,促进学生“经常抱佛脚”,总比“从来不烧香”好的多。所以,海源学院一直坚持期中考试。考后,组织专家教师对学生考试情况质量分析,及时组织召开全院师生座谈会,师生面对面交流,互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很有利增进师生了解,促进教学相长。
2.坚持期末考试后教学分析制度。各课程期末考试后,均认真组织专家教授和教师对期末考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向教务部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写出分析报告。
四、“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加强学风建设为基点,突出“自觉、刻苦、坚韧、诚实”学习习惯的“教育和养成”
办学,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教与学”是教学工作不可偏废的两个重要方面,相辅相成,必须“两手都要硬”;只有教师的热心,没有学生的用心,何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毋庸讳言,三本医学生与“一本”“二本”的学生是有较大差距的。这个差距不仅是表现在“高考”分数少几十分至百多分的差距上,更重要的是一种“自觉、刻苦、坚韧”的学习习惯的较大差距。因此,我院一直强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功夫,首先要体现在学生学风上;要围绕学风,抓教育、抓管理、抓良好学习习惯的点滴养成。
针对当代青年学生,尤其是90后三本医学生的实际,我院着重:
抓教育:促进学生认识、醒悟学习的意义,激起内心的学习愿景。
养习惯:创建集体学习行为和规章纪律约束的外界影响和压力。
行措施:学习表现、成绩与助困、评优、入党、提干、入选社团、就业推荐挂钩,学习不好的学生不能评选优秀学生;各学习阶段筛选进入。
(一)抓三早(早起、早操、早读)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多年来,院学生工作部和团委、各系学办和党、团总支、值班辅导员,按学院要求每天检查“三早”情况,促进学生养成早起、早操、早读的好习惯,起到了较好的成效。
(二)查上课、查晚自习。海源学院建立了教务部、学工部、系学办每月至少两次随机抽查学生上课和辅导员(班主任)每晚抽查学生上晚自习的制度,并把抽查书面记录全院传阅,对旷课学生进行全院通报批评,对到课率低的班主任进行“约谈”,促进了各系、各专业、各班主任加强学生管理,督促广大学生养成按时上课、上自习的良好习惯。
(三)注重发挥学生家长的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刻苦上进
家长最关心孩子,学生也最听家长的话。学院注重发挥学生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规定班主任(辅导员)定期电话联系家长,每学期给家长一封信,向家长报告学生的各科成绩、思想表现和政治进步等,保持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听取他们对学院的意见和建议,增进学生家长对学院的认同、理解和情感,促其关心和督促学生学习。新生报到时,邀请新生家长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和入学教育,参观校园、教室、宿舍、食堂、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教育教学设施和环境;邀请家长参加表彰大会和毕业典礼。对于成绩较差或者严重违纪的学生,由班主任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共同寻找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办法;学生延长学制、毕业实习等大事注意听取家长意见等,构建了“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
(四)维护高等医学“精英教育”声誉,学籍管理中严格实行“各学习阶段筛选制”
1.择优转专业。通过高考招生进校后,不少学生及家长“热衷转专业”。学院因势利导,努力把学生转专业的希望转化成刻苦学习的动力。在省教育厅帮助下,学院实行,新生入校就读一年后,考试成绩平均在85分及以上者,可申请转专业。
2.公共课、基础课补考后“挂科太多”,不能进入临床及专业课学习。学院主校区迁杨林后,高新校区用作临床及专业教学,学院据此实行了两段式教学组织管理体制。各专业在杨林校区学习公共课、基础课2学年左右后,再到高新校区学习、见习和毕业实习。学院就势规定:公共课、医学基础课,期末考及补考后,仍有3科及以上不及格者,暂不进入高新校区学习,留在杨林校区重新学习。挂科降至2科及以下,才可以进入高新校区学习。
3.临床暨专业课补考后“挂科太多”,不能进入毕业实习。临床暨专业课,期末考及补考后,仍有3科及以上不及格者,暂不进入毕业实习,留在高新校区重新学习。挂科降至2科及以下,才可以进入毕业实习。
4.毕业实习、毕业考、毕业论文不合格者,暂不能毕业。
五、取得的初步成效
很多学识和技艺的成就取得,多不在于有多少“高新”的举措,更在于对教育规律中重要基本点的坚守、平凡地不断重复与改进、持之以恒地努力!
经学院长期坚持从“教与学”两大方面各关键环节上,重过程,抓具体的一系列认真管理,加之学院多年来不懈开展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科技及社会实践活动、就业指导等,有力地保障了学院教育质量和水平,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995年,北京图书馆建成我国首个电子阅览室,至今已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20年中,电子阅览室作为各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的热点,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主要表现为:(1)软硬件不断升级;(2)功能不断增强;(3)服务范围不断扩大;(4)用户不断增多;(5)工作人员素质不断提升。但是当前,互联网的深度普及已使得图书馆用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搜索和接收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方式更加多样,信息量也更大。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电子阅览室的发展也遭遇了新的挑战和难题,如何更加准确地把握用户的信息需求,采用更加准确到位的服务方式,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要是图书馆亟待深挖的课题。对于医学院校图书馆而言同样如此,如何更为方便和更多途径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加有深度、更加专业的医学信息服务,是目前医学院校图书馆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任务。
1医学院校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现状
电子阅览室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作为基础,其主要功能有电子图书借阅、Internet服务、查阅服务、VOD点播、读者教育培训、休闲娱乐等。电子阅览室设置的初衷是为了方便学生以最快捷的方式获取学习资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广大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但是,随着各高校软硬件设备规模的不断扩大、服务范围的不断升级,电子阅览室的利用效率却并没有发生正比例的提升。对此,本文对我校电子阅览室利用情况展开了调查。
1.1电子阅览室概述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共有新校区、老校区两个图书馆,设有医学书库、社会科学书库和综合书库,主要以医学文献为特色馆藏。阅览室设有电子阅览室、期刊阅览室、医学阅览室和综合阅览室。其中,电子阅览室建于2005年,共有服务器4台,各种计算机终端和外部设备50台(套),专业管理人员5名,注册学生共6800名,约占全校学生的95%。我馆电子阅览室已经建成高带宽的馆内局域网和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可通过CERNET和INTERNET向网上用户提供文献服务。电子阅览室功能较为完备,可为学生提供在线阅览、文献检索、听音收视、课题查新、读者教育、文献复制、文献传递等多种服务。
1.2电子阅览室利用情况调查
本文对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电子阅览室的学生利用情况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本次问卷调查跨越时间久,调查对象分布均衡,客观真实,取得了具有研究价值的一手资料,为深化信息服务提供了方向。调查时间:2015年4~6月。调查对象:本校1000名已注册学生,其中一年级学生268名(26.8%)、二年级学生389名(38.9%)、三年级学生343名(34.3%)。被调查学生专业涉及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等,分布较为平均。调查方法:服务器日志、阅览室访谈、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其中抽样调查是调查每周二、四、六的9~11点、15~17点、19~21点三个时间段的学生人数、上机时间、浏览内容、读者满意度等。
1.3电子阅览室调查结果分析
1.3.1电子阅览室取得的进展。通过调查结果发现,比较积极的方面主要有:(1)学生对电子阅览室开放时间较为满意。我馆的开放时间基本能够满足学生需求;(2)学生对软硬件较为满意。计算机设备、网络速度、公共资源等得到学生好评;(3)学生对电子阅览室依赖性较高,大约50%的学生每月都要到电子阅览室约10余次,每天都来的学生约占5%,每次来阅览室时间超过2小时以上的学生约60%,完全没来过电子阅览室的学生约占1.5%;(4)实验资料、论文、职业资格考试等资料利用率较高。
1.3.2电子阅览室存在的不足。通过综合分析用户调查结果,其对阅览室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阅览室电子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需要增加;(2)工作人员实地指导次数少,质量不佳;(3)检索能力不足,针对性不强;(4)计算机水平不高,影响学习效率;(5)除了用于学习之外,有超过30%的学生利用电子阅览室听音乐、看电影、聊天和玩游戏。
2深化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的对策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电子阅览室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学习资源有待充实、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学生检索能力有待提升和电子阅览室收费问题四个方面,下文分别提出对策,以深化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
2.1建设医学院校特色电子馆藏
首先要找准定位。医学院校不同于普通院校,因此应建设具有医学院特色的电子馆藏,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三个结合:
2.1.1教学需要与学生需求相结合。也就是说,电子资源的引进应紧紧围绕课程设置的教学需要,还要结合学生的拓展学习、考试需求、就业需求、心理需求等其他需要,一专多能,除了推进学生专业学习之外,要根据学生兴趣适当拓展。
2.1.2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相结合。由于医学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研究课题,医学院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国内动态,还要密切关注国外最前沿的医学信息,因此在选择资源资料时要注重引进国外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资源。
2.1.3付费资源和免费资源相结合。目前很多人误以为只有付费的资源才更加具有参考价值,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相关人员要重点研究如何引进更多免费的,同时又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资源,以扩大用户范围,节省成本。只有做到这三个结合,才能使医学院电子资源更加具有针对性,用户才能够根据各自需求和情况找到各自需要的资料。
2.2提升馆员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馆员是否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服务能力,是影响电子阅览室利用效率的直接因素。现实中,很多电子阅览室馆员自顾自玩着手机与电脑,只要没有学生要求,从不去主动询问和帮助学生,甚至在学生提问时极其不耐烦。这类馆员将自己的岗位定位为“网管”,不仅与现代化图书馆要求相违背,对其自身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应正确认识自身岗位职责,通过不断学习计算机技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等,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不仅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设备,还要具备基本的维护和修理技能,以便在计算机和网络等设备发生问题时能够及时修复。另外,工作人员要积极转变服务意识,改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主动、耐心、认真地为学生解答问题,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3加强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培训
经调查,大部分院校的学生信息检索能力都不高,直接影响到了查找资料的准确度和速度。目前我校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的方式主要是大一新生入学时的培训,这种方式有两个缺点:(1)目的性差:大一新生入学时普遍没有接触过图书馆,也不明确学习检索的目的,因而听课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比较盲目;(2)应用性差:学生真正需要使用检索技术时,可能是其遇到大型考试或者写毕业论文时,这时距离入学的培训已经有较长的时间间隔,所学知识已经不能应用或者说已经落伍。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1)在适当的时机开设专门的检索课程。这种课程应采取检索实践课的方式,在学生有检索信息需求时,开设专门的课程,边教边学,边学边教;(2)在平日的电子阅览室中,应有专门辅导学生检索的馆员值班,以便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及时辅导,这种方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2.4实施合理的收费制度
据调查,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目前采取免费的上机制度,我校图书馆也是如此。此举措大大减轻了学生的上网费用。因为电子阅览室的收费制度是影响一部分学生使用电子阅览室的重要因素。但是单纯的免费上机也引起了一些问题,比如电子阅览室秩序难以维持、卫生不好保持、有些学生长期占用机位等问题。为此,除了以上提到的更广泛地去开拓免费资源之外,还应当设置收费与免费相结合的收费制度。比如,我们可以在每学期专门设立一定金额的上网基金,供其免费使用。此外,还可以以助学岗位的方式进行费用减免,如在一定的工作时段内设置一个勤工俭学岗位,学生可以帮助馆员清洁、维护计算机设备等方式积攒奖金,也可以利用助学岗位免费浏览电子资源。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还要重点将医学生的学习特点考虑进去。与普通专业相比,医学院校的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不仅专业性强,而且门类繁多,学习任务繁重,再加上解剖课等,需要锻炼极强的动手能力,此外还要学习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总的来讲学习压力很大。在这种特点之下,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除了应当满足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目标之外,应尽量保持氛围的宽松、舒缓,以愉悦学生身心,使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阅览室在医学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各高校图书馆应重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和深度,更好地为学校教育工作服务。本文以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从建设医学院校特色电子馆藏、提升馆员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加强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培训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深化医学院校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在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文中观点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龚晓林,冯洁.贵阳医学院电子阅览室学生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情报探索,2007,(9).
[2]赵培云.深化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工作的对策[J].图书情报知识,2002,(1).
[3]陈亚泽,王淑琴.医学院校图书馆外刊利用率低的原因及应对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17).
[4]曹红院.医学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学生上机情况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
一、问题的提出
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后,图书馆面临着馆舍面积、藏书量、数据库建设、服务类型转变等方面的问题。中专学校图书馆的主要工作核心以管好书、看好人为主,重点放在借、还上。目前面对的是14个专业5000多学生和246人的专业团队,图书馆服务对象扩大了,服务要求提高了,服务方式多样化了,从而,图书馆存在着不堪重负的现实。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馆藏建设单薄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院校图书馆管理规程》第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馆藏书2l万册,馆舍面积1000平方米,馆舍面积和藏书量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严重不足。
2 特色数据库建设空白
中专时期我校基本没有数据库,更没有特色数据库。特色数据库是指一个单位收藏的文献资料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或具有更全面、更丰富的资源信息。对图书馆或情报而言,建设特色数据库具有重要作用,在未来图书馆数据库方面,拥有特色数据库将成为个体机构存在的基础。
由于每个馆藏单位拥有的零散资料都与该馆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学校特色或服务性质有很大的关系。相对来说与其他馆的重复率低,特色数据库更容易形成特色,具有真正的共建和共享价值。以网络为传播手段,以办学特色数据库的广泛认知度为立足点,依原始收藏为支撑,建立具有自己特色和个性的数字化资源体系,使其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以及学科建设中发挥巨大的效益,是高校图书馆走向数字化图书馆的重要途径。升专后我校图书馆要服务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工作,数据库建设摆在眼前,势在必行。
3 服务方式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中专时期以借还书为主,升专后文献检索、专题服务、电子阅览等服务内容的增加对工作人员的数量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4 馆员思想认识不足,情感态度还停留在中专图书馆时期
图书馆管理员的思想还停留在中专时期,按时上下班、打扫好卫生,借书还书等没有紧迫感。总认为我上好班就行,服务对象的改变没有引起服务观念的改变。
5 队伍结构失衡,力量组织有“散兵游勇”之困
中专时期的图书馆人员以老弱病残或者是其他部门安排不了的人员为主。《高等院校图书馆管理规程》第二十九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加强图书馆的专业队伍建设,按照合理的结构比例,有计划地聘任多种学科的专业人员。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应逐步达到60%以上。目前,我馆本科学历2人、专科3人、中专2人。与《高等院校图书馆管理规程》有较大差距。
三、我校图书馆研究发展的基本出路
1 提升思想认识,强化高校图书馆研究
高校图书院是我校教学、科研、师生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图书馆管理员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强化高校图书馆研究,把思想从单一的服务型转变到学生型、研究型上来。
2 逐步提升馆员业务素质
学校要有走出去、请进来的观念,分期分批地送出去培训、进修或请专家到馆亲临指导,以提升馆员业务素质,这样才能适应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需要,才能正常地开展工作。
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馆舍和馆藏建设
原有馆舍1千平方米,藏书7万多册,按照教育部的办学评估条件,馆舍面积远远不够,藏书也差之甚远,只有投入大量的资金才能改善馆舍和馆藏硬件设施。
4 调整馆藏结构,把特色数据库建设放在核心位置
根据专业特点调整馆藏结构,包括藏书、图片、影响以及相关专业特色数据库,以便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特色数据库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数据库有传播速度快、知识面广、知识结构更新快等诸多优于纸质图书的特点,所以,特色数据库建设是我校图书馆馆藏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5 加强课题规划,切合现实地选择研究课题
专业学科要研究的是专业技征,它依赖的是专业信息。要以我校医药为特色的专业学科为重点,加强有针对性的一、二次文献检索课题规划。服务于学校科研工作、教学工作和学生毕业论文答辩。
过度医疗是指医方使患者健康和财产权遭受不必要损害的行为。
一、过度医疗的具体认定
认定过度医疗行为,应该主要从实施主体,行为、损害后果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是否存在过错等方面加以把握。
(一)具有合格的行为主体
过度医疗的实施主体应该具体包括经登记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机构、个体诊所和依法取得执业证书的医生和护士。因此,未取得职业证书的非法行医者和药店服务人员不属于过度医疗的实施主体。
(二)医务人员须对患者采取了不必要的医疗行为
不必要的医疗行为,是指医方违反法定及约定义务,对患者提供不必要的诊疗服务活动,超出诊疗患者病情的实际需求,甚至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二次伤害的医疗服务行为。主要包括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和过度手术。过度检查,是指医务人员使用先进、高端、新型的医疗检查设备对病人进行超过诊疗限度的检查。我国侵权责任法对此有规定。过度治疗,是指医方违背医疗伦理道德,对病人实施超出病情实际需求的治疗行为。过度手术,是指医生借患者的信赖感和追求治疗效果的心理,过分宣髦瘟菩Ч,甚至不与患者商量而私自为患者做手术。
(三)医疗行为须对患者造成实际损害
实际损害,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对患者造成了实际的损害后果[7]。实际损害后果主要包括:第一,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第二,患者的财产权益受到损害,包括高额的医疗费和因身体健康权受到损害后而实际减少的收入;第三,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精神损害是无形的,但其对患者的危害性甚至比其他伤害更加严重。
(四)医方的医疗行为与患者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指医疗行为与患者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客观的联系,即特定的损害事实是由医方提供的医疗活动引起的。医疗活动本身具有风险性,损害后果的产生与患者体质特殊、病情异常或者不可抗力、意外事件以及有限的医疗水平也存在复杂的联系。因此,此处的因果关系并不是必然存在的,只要医务人员实施的诊疗行为有可能对患者造成损害或者促使该损害结果的形成,就可确定与过度医疗行为具有因果关系。
(五)医方须存在过错
医疗过错,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的医疗行为违反了法律或者与患方的约定,或者违反了合理诊疗、告知及注意义务,或者违反了医疗伦理道德。过错是医务人员主观上的心态,即医务人员是故意的,如明知患者不需要做某项检查或手术却仍然劝导患者接受这些检查或手术。但这种主观心态是难以确认的,目前一般采用客观认定标准,即通过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加以认定。医务人员的行为具有过错是指违反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等。
二、过度医疗的成因分析
过度医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应从立法、医疗体制、医方和患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医疗机构市场化和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
医疗机构日渐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和医务人员的素质低下是过度医疗产生的重要原因。第一,医疗机构逐渐市场化。医院从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逐渐演变成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医院的经济收益存在直接关系,促使医务人员通过大量开药、全面检查、提高检查费等不正当手段,赚取额外的收益。目前,公立医院运营成本中,国家补贴只占很少一部分,剩下的大部分要靠医院自身的医疗服务来支撑,促使了过度医疗的产生。第二,医务人员采用诱导式的治疗方法。医疗机构为了降低检查仪器的闲置率,使仪器创造更多的收益,医生私自为患者多做检查。第三,医疗机构服务水准低下和职业素质缺失。
(二)患方的经济承受性和医疗观念非理性
从患方角度来看,过度医疗主要与患者对自身健康的刚性需求、经济承受性和医疗观念有关。主要原因如下:第一,患者“点名式”的医疗消费。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患者可支配财产逐渐增多,为了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治疗效果,部分患者或者其亲属主动要求医生为患者进行多方面的检查。第二,患者存在非理性的医疗观念。患者认为药品价格越高治疗效果越好,主动要求使用先进高端的诊疗设备和仪器。第三,患者过分相信医疗广告的宣传效果。医疗广告过分夸大疗效,患者要求医生为他们开广告宣传的药物、使用广告上宣传的诊疗设备。第四,患者缺乏相关的医疗卫生常识而被动接受不必要的治疗。第五,患者缺少维权意识。
(三)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立法不完善是造成过度医疗的制度原因。第一,缺少相关立法界定过度医疗。我国仅在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三条中对过度检查作出规定。由于法律运行中缺乏有效限制,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有很大的自由处置权,而患者却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第二,过度医疗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采用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和举证责任倒置的举证责任。医务人员为了避免陷入医患纠纷和诉讼,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采用初步询问病情加多种医疗设备检查的方式对病人进行诊断,主要靠仪器的检查结果增强诊疗结论的说服力。第三,过度医疗侵权损害赔偿的方式和数额没有明确的规定。患者的健康和财产等权利受到损害后,缺乏有效的救济。
三、过度医疗的解决途径
我国对过度医疗的法律救济途径还不完善,立法机构应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救济手段。
(一)过度医疗的责任追究
我国法律应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由于医疗活动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患者很难对医方在医疗活动中存在过错进行举证。实行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可以减轻患者维权时举证的困难程度,有利于患者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可以对医疗机构进行法律监督。
(二)过度医疗的预防
1.规范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
过度医疗与医务人员的医德素质没有达到应有要求有关,因此,增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学教育对过度医疗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教育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先教育医务人员如何做人,然后教育其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坚持以患者为本。
2.纠正患者错误的就医观念。
一是普及医疗检查常识。把各种检查仪器的作用面向社会推广,引导患者主动减少不必要的检查。二是加强普通药物和高价药的治疗效果无差别的宣传。引导患者减少^度用药,从而降低医药开支。
3.改革医疗机构的运行体制。
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第一,严格把关医疗机构的开设程序。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管理水平和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以患者的健康和财产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对医疗机构大型检查仪器采用严格的批准制度和登记原则,对使用者的资质严格要求。第三,完善第三方制约机制。如采取有奖举报的方式,提高大家对过度医疗行使监督权的积极性。第四,建立检查和治疗分开的医疗运行机制。切断医疗机构与医疗器械商家的利益链条。第五,医疗机构定期举行免费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公益活动,如医术精湛的专家走近乡村为患者义诊,开展医疗自救知识讲座等。
4.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为了遏制过度医疗,立法机关应结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侵权责任法,完善过度医疗立法。政府部门应增加对医疗机构的财政补贴,降低大型检查仪器的收费价格;实行健全的医疗保险制度。一是将医务人员的职业保险与医生的职业责任联系在一起,减少过度医疗行为的产生。二是推广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参保后患者大部分的医疗费由保险公司承担,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看病就医的经济压力,缩小医疗机构对患者的差别对待,有利于患者平等接受诊疗。
参考文献:
[1]周士逵,曾勇:过度医疗行为的法律研究,载《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年第22期.
[2]展波:《过度医疗行为研究》,烟台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