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实验诊断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7:1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实验诊断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实验诊断论文

篇(1)

2实验诊断具体方法

2.1实验诊断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实验诊断技术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学习,钻研专业技能,经常去医院了解医学发展动态,以便使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而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其次,上课前要熟悉每个实验的目的、要求、试剂配制、用具的准备、提前预示,以掌握实验诊断的全过程和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微生物基础实验课中如果标本制作的结构不清楚、不典型、染色模糊、有人工假象,那么学生观察起来则很吃力,不能独立找到所要了解和掌握的结构内容。还有在进行细菌生化鉴定方面实验时,如果没有进行预示,不知道细菌培养生长的情况如何,实验诊断中出现的问题就很难给学生解释,这就必然影响学生的实验情绪,影响实验诊断结果。因此实验诊断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2.2运用实验诊断教学方案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多以“满堂灌”方式指导进行实验,故导致学生有依赖心理,不动脑思考,对实验诊断过程及结果不甚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多以“满堂灌”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故导致学生有依赖心理,不动脑思考,对实验诊断过程及结果不甚明了,从而使整个实验课效果不理想。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综合性实验诊断教学,即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一次实验,教师只提供必要的器材和试剂,提出实验诊断技术要求和操作事项。

2.3做好实验诊断的考核方法

以往实验成绩的考核,过分依赖报告的优劣,导致学生不注重实验过程,片面追求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实验报告的篇幅与整洁程度,严重制约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的不重视,不当回事。近几年我们将实验课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一门课后,学生普遍重视起来,提高了他们对实验的重视程度,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成绩评定的客观和公正、提高了实验的教学效果。

3展望

篇(2)

1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技术

①数控系统自诊断。开机自诊断数控系统在通电开机后,都要运行开机自诊断程序,对系统中关键的硬件和控制软件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在CRT上显示出来。运行自诊断运行自诊断是数控系统正常工作时,运行内部诊断程序,对系统本身、PLC、位置伺服单元以及与数控装置相连的其他外部装置进行自动测试、检查,并显示有关状态信息和故障信息。

②在线诊断和离线诊断。在线诊断是指通过数控系统的控制程序,在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下,实时自动地对数控装置、PLC控制器、伺服系统、PLC的输入输出和其他外部装置进行自检,并显示状态信息、故障信息。脱机诊断当数控系统出现故障时,需要停机进行检查,这就是脱机诊断。脱机诊断的目的是修复系统的错误和定位故障,将故障定位在最小的范围。

远程诊断实现远程诊断的数控系统,必须具备计算机网络功能。因此,远程诊断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诊断技术。数控机床利用数控系统的网络功能通过互联网连接到机床制造厂家,数控机床出现故障后,通过机床厂家的专业人员远程诊断,快速确诊故障。

2数控机床故障的实用诊断方法

①诊断常用的仪器、仪表及工具万用表-可测电阻、交、直流电压、电流。

相序表-可检测直流驱动装置输入电流的相序。转速表-可测量伺服电动机的转速,是检查伺服调速系统的重要依据。钳形电流表-可不断线检测电流。测振仪-是振动检测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仪器。短路追踪仪-可检测电气维修中经常碰到的短路故障现象。逻辑测试笔-可测量数字电路的脉冲、电平。IC测试仪-用于数控系统集成电路元件的检测和筛选。工具-弹头钩形扳手、拉锥度平键工具、弹性手锤、拉卸工具等。

②诊断用技术资料主要有:数控机床电气说明书,电气控制原理图,电气连接图,参数表,PLC程序,编程手册,数控系统安装与维修手册,伺服驱动系统使用说明书等。数控机床的技术资料非常重要,必须参照机床实物认真仔细地阅读。一旦机床发生故障,在进行分析的同时查阅相关资料。

③故障处理。故障软故障-由调整、参数设置或操作不当引起硬故障-由数控机床(控制、检测、驱动、液气、机械装置)的硬件失效引起。

故障处理对策除非出现影响设备或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不要立即切断机床的电源,应保持故障现场。从机床外观、CRT显示的内容、主板或驱动装置报警灯等方面进行检查。可按系统复位键,观察系统的变化,报警是否消失。如消失,说明是随机性故障或是由操作错误引起的。如不能消失,把可能引起该故障的原因罗列出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必要时进行一些检测或试验,达到确诊故障的目的。

④数控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直观法(望闻问切):问-机床的故障现象、加工状况等看-CRT报警信息、报警指示灯、电容器等元件变形烟熏烧焦、保护器脱扣等听-异常声响闻-电气元件焦糊味及其它异味摸-发热、振动、接触不良等。参数检查法:参数通常是存放在RAM中,有时电池电压不足、系统长期不通电或外部干扰都会使参数丢失或混乱,应根据故障特征,检查和校对有关参数。隔离法:一些故障,难以区分是数控部分,还是伺服系统或机械部分造成的,常采用隔离法。同类对调法用同功能的备用板替换被怀疑有故障的模板,或将功能相同的模板或单元相互交换。功能程序测试法:将G、M、S、T、功能的全部指令编写一些小程序,在诊断故障时运行这些程序,即可判断功能的缺失。

⑤故障诊断应遵循的原则。第一,先外部后内部数控机床的检修要求维修人员掌握先外部后内部的原则,由外向内逐一进行检查排除。第二,先机械后电气首先检查机械是否正常,行程开关是否灵活,气动液压部分是否正常等,在故障检修之前,首先注意排除机械的故障。第三,先静后动维修人员本身要做到先静后动。首先询问机床操作人员故障发生的过程及状态,查阅机床说明书、图纸资料,进行分析后,才可动手查找和处理故障。

数控机床是现代化企业进行生产的一种重要物质基础,是完成生产过程的重要技术手段,强化管理是关键,“防”与“治”的结合是解决数控机床“使用难、维修难”的唯一途径。

篇(3)

IGBT开路故障诊断原理

单个IGBT发生开路故障的情形导致IGBT功率管开路故障的原因主要有器件破裂、绑定线断裂或焊接脱落、驱动信号丢失或电路失效[3],或者任由IGBT短路也可导致IGBT烧毁而形成开路故障[14]。IGBT开路后将导致其不能正常导通,在IGBT不是因烧毁而开路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其反并联的二极管向直流侧回流。列车上的辅助逆变器的主电路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图1中:CT(currenttransformer)为电流互感器,PT(potentialtransformer)为电压互感器,共有6只IGBT功率管(T1—T6),这里假定最多有2只功率管同时发生开路故障。在该假定下,我们可将IGBT开路故障大致分为单管故障和2管故障。下面就将对这2种故障后的电流流向和做功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以找出能够明确区分正常和故障的特征,实现对IGBT开路故障的识别和定位。A相上侧IGBT开路后电流途径如图2所示,i代表流过A相桥臂的电流。假如逆变器在正常运行情况下,A相刚好流过正半波的电流(简称正电流),这时电流将通过T1和T2的反并联二极管流通。但当T1发生开路故障后,电流将只能通过T2上的反并联二极管向直流侧电源反送电流,如图2中的箭头线所示,此后,故障相的电流将会很快衰减为零。如果流过的是负半波电流,则在电流过零点之前故障对逆变器工作没有影响。此后,逆变器的A相将不能通过T1流出正半波电流,其对应的功率将为0。如果在另外两相的作用下有正半波电流出现的话,也将是通过下侧IGBT的反并联二极管从负极流出,形成向直流侧充电的情形,则此时正半波电流对应的功率将为负值。同理可以得出,当T2开路时,电流负半波部分(简称负电流)对应的功率也将为0或者为负。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果上侧IGBT发生故障,则正半波电流对应的功率将为0或者为负;如果下侧IGBT发生开路故障,负半波电流对应的功率将会为0或者为负。但对于正常的IGBT,反应其输出功率情况的正负半波电流功率都为正。

2个IGBT同时发生开路故障的情形2个IGBT开路故障的情形又可以分为3类:同一桥臂的上下2个IGBT故障(如T1、T2)、2个桥臂的异侧2个IGBT故障(如T1、T4)、2个桥臂的同侧2个IGBT故障(如T1、T3)。对于前2种故障类型,故障后每个IGBT的表现和单个IGBT故障后的表现类似,即发生开路的IGBT对应半波电流功率为0或者为负。而对于第3种情况,即其中2个桥臂的同侧2个IGBT发生故障,因为三相对称调制的缘故,第3相的2个IGBT即使是正常的,它们当中与故障IGBT对侧的IGBT也将不会流过电流。如功率管T1、T3同时发生开路故障,则功率管T6中将没有负半波的电流。因为如果有电流的话,此电流也将是通过T2和T4中的反并联二极管流通,这样将会造成A、B、C相同时和直流侧的负极接通,这样将无法继续形成电流,所以C相的负半波电流对应的功率也将为0。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每相电流的正、负半波部分对应的功率分别反映了该相桥臂的上下侧IGBT的工作状况。当某相桥臂的上侧IGBT发生开路故障将会导致该相的正半波电流对应的功率为0或者为负,下侧IGBT开路故障将会造成负半波电流对应的功率为0或者为负。对于正常的IGBT,反映其输出功率情况的正负半波电流功率都为正。2)在2个IGBT发生开路故障的情形中有1个特例,即2个桥臂的同侧2个IGBT同时开路时,第3相中对侧的IGBT也将会表现出和开路功率管一样的特征,即其对应的半波电流的功率将为0。由以上分析可知,可以通过检测每相正负半波电流对应的功率来对IGBT开路故障进行诊断。若某相一个周期的正半波电流对应功率小于阀值S,则说明上管发生故障,一个周期负半波电流对应功率小于阀值S,就说明下管发生故障。对于上面提到的特例,可以明确地判断出同侧的2个IGBT发生了开路故障,第3相中也将会有1个IGBT被判为故障,应该将其剔除。因此,可以通过下面的步骤来对IGBT开路故障进行诊断和定位。1)选用6个变量Plm(la、b、c;m、),用来分别记录当前周期三相6个正负半波电流对应的功率,这里可通过下面的数值方法计算得到Plm[15]。2)将步骤1)得出的6个功率值Plm与阀值S进行比较,如果Pl<S,则说明l相的上侧IGBT发生开路故障;如果Pl<S,则说明这一相的下侧IGBT发生开路故障。如果判断出有2个桥臂的同侧2个IGBT出现开路故障,第3个桥臂中也被判为故障的IGBT应该被剔除,因为这里假定最多只有2个IGBT同时发生开路故障。

利用以上方法对逆变器的IGBT开路故障进行诊断,将不受负荷波动和调制方式的影响,适合于各种恒压恒频(constantvoltageandconstantfrequency,CVCF)的逆变电源做功率管开路故障诊断;并且因为是利用功率作为判据来检测故障,所以需要在带有负荷的情况下发生故障才能进行诊断。如果在空载情况下发生故障,也能够反映并检测到故障;但该情况下故障特征不明显,容易造成正常功率管的误诊段,此后如果加入负载,待稳定后也能给出正确的诊断结果。因此本方法非常适合于列车辅助逆变器这类在工作时一直带有负荷的逆变器做开路诊断使用。另外,根据检测的原理可知,用该方法检测故障的时间在1个周期以内。

仿真验证

试验条件。在Matlab/Simulink里搭建了一个闭环控制的SPWM调制三相逆变器模型,接上一台SimPowerSystems工具箱里面预制的异步电机,对各种单管/双管IGBT开路故障进行模拟,根据得到的数据利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进行诊断。这里所有的IGBT开路故障都是通过移除其对应的驱动信号来实现,其反并联的二极管仍然是连通的。仿真所用的三相电压型逆变器输出的线电压为380V,频率为50Hz,电压和电流的采样频率为1600Hz。

单个IGBT开路故障。图4是在A相上侧IGBT发生开路故障情况下仿真得到的三相电流波形,图5为各相电流正负半波部分各自对应的功率。t0.2s时带上负载;t0.28s时,A相桥臂上侧IGBT引入开路故障。由图4可以看出,故障发生后,A相基本上没有正半波电流流出,只出现负半波电流。由图5可明显看到,故障后,A相正半波电流对应的功率不断减小,直至近似为0,当其小于所设置的阀值S后,就能被立即被检测出来。除了A相正半波电流对应的功率近似于0之外,其他半波电流对应的功率都大于0,因此可以明确地识别出故障,由前面的理论分析可判断出是A相桥臂的上侧IGBT出现开路故障。由图5可知,从故障发生到其对应的功率减为0的时间小于半个周期,也即检出故障的时间在1个周期之内。

同一桥臂的上下2个IGBT发生开路故障。同样在0.2s开始加入负载,但在0.28s时在A相桥臂的上下2个IGBT上都引入开路故障。T1、T2同时开路的三相电流波形、各相电流正负半波部分对应的功率分别如图6、7所示。由图6可知,故障发生后,A相的正负半波电流都存在,而且其值还较大,与此同时另外两相的电流也增大了很多。因此只可能是这样的情形,即A相桥臂上下2个IGBT中的反并联二极管作为另外两相电流的回流通道,向直流侧回送电流,因为是以向直流侧充电的形式回流,所以另外两相的电流也必须增大以补充这个回送功率。由图7可知,在故障发生后的不到1个周期内,A相的正负半波电流所对应的功率都从正开始减小至0,接着往下变为负值。故障后不到半个周期T1故障即被检测到,T2故障也在1个周期的时间内被检测到。

篇(4)

1.1创新性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可行性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实用性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科学性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前瞻性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选题的基本方法

2.1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在科研过程中选题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在临床实践中选题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从文献资料中选题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实验研究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临床分析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疗效观察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病例报告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病例(理)讨论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篇(5)

1.1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 选题的基本方法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篇(6)

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

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

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

;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

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

、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

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

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

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

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

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

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

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

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

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3.7 文献综述 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查阅、收集大量国内外近期的原始医学

文献,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整理而写出综述,以反映出该专题的历史、现状、

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等情况,并做出初步的评论和建议。

3.8 专题讲座 围绕某专题或某学科进行系统讲授,介绍医学发展新动向,

传播医学科研和临床上实用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更新传统的理论

篇(7)

从QUADAS标准和STARD报告规范谈开展诊断性研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数据收集的时序性问题

从数据收集的时序上讲,诊断性试验可以分为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二者的区别在于:前瞻性研究是先有试验计划,然后根据试验计划开展诊断性试验(同时对患者进行“金标准”和“待评价测试”的检查);而回顾性研究并无预先设计好的试验计划,仅仅是研究人员回顾性地收集了一些病例进行研究。前瞻性研究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控制病例募集,结果解释过程中潜在的混杂因素,因此,通常具有较高的论证强度;而回顾性研究无法控制各种混杂因素,因此,论证强度较弱。目前国际上开展的高质量的诊断性试验研究几乎都是前瞻性的研究。

在STARD报告规范的第六条中,就明确规定了研究人员在在撰写诊断性试验论文时,需要在“材料与方法”部分说明开展的研究属于前瞻性还是回顾性的研究。然而,遗憾的是,国内的部分诊断性试验研究论文,在“材料与方法”一栏中并未对研究的性质进行说明,而只是简单交待了研究受试对象的样本量,疾病诊断状况和一些基本的临床特征。这种不规范的报告方式往往让读者无法判断研究质量的高低以及论证力度的强弱,同时也削弱了研究成果在本领域的穿透力。此外,开展SR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分析各个研究结论之间的差异是否与试验设计特点有关,为同行继续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如果在研究论文中不阐述研究的时序问题,往往不利于系统评价员分析各个研究之间异质性的来源,也就削弱了研究在本领域的影响力。

2.研究对象的选择

疾病的诊断首先是基于简单的、易于获取的临床资料(比如病史、体征、人口学特征)然而,有部分疾病在症状和体征上极其相似,依靠上述资料往往无法对患者是否患有目标疾病做出明确判断。比如,对于以呼吸困难为主诉的就诊患者,仅仅依靠症状和体征往往无法确定造成呼吸困难的病因是否为心力衰竭,因为部分哮喘、肺炎、主动脉夹层和心肌梗死患者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此时,临床医师就需要借助现有的物理检查,影像学检查或者实验室检查手段(比如检测BNP),对患者是否患有心力衰竭做出明确的诊断。由此可见,诊断性试验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组症状和体征相似,需要借助实验室检测手段、影像学手段等以明确诊断的人群。国内的部分诊断性试验研究,将健康个体设置为对照组。这样的设计并不足以体现实验室指标对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引入诊断性试验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论。QUADAS标准的第一条就对诊断性试验研究对象的疾病谱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其中规定:若诊断性试验以健康个体作为对照,就视为不合格,此条标准的QUADAS得分为1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与干预性研究不同,诊断性试验的试验组(疾病组)和对照组(非疾病组)是自然形成的,所以比例方面没有要求(即无需遵循病例对照研究和干预性研究中的“均衡原则”),关键是研究对象要有临床代表性和完整性,能反映临床工作中需要借助待评价手段才能确诊断的人群的特征。比如2012年报导的BEFAST研究,是一项评价血清神经胶质细丝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对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纳入研究的对象是205例具有脑血管疾病症状,且症状发生时间在4.5h以内的患者,其中,他们募集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仅为39例,而非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却高达166例。

3.受检对象的纳入、排除与募集方式

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的设定是开展诊断性试验研究的重要环节,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纳入标准通常应该包括研究对象的主诉、病史和体征等;排除标准一般则应为因特殊原因,无需新的诊断手段就可以确诊或者排除的疾病。比如Potocki评价了MRproANP和NTproBNP对呼吸困难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7]。该研究的纳入标准就设定为:以呼吸困难为主诉而到急诊科就诊的患者;排除标准为:年龄<18岁;透析患者和创伤患者。这一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较好地反映了临床怀疑为心力衰竭患者的特征,具有较好的临床代表性。QUADAS标准的第二条就要求研究者在开展诊断性试验研究时,应该有明确的病例选择标准;否则,研究在该条记录上的得分为0分或-1分,会导致QUADAS整体得分偏低,影响研究的总体质量。此外,在撰写研究论文时,还应该遵守STARD报告规范的第十五和十八条规定,详细列举最终进入本次研究的受试对象的临床特征,便于读者分析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

研究对象的募集方式也是设计诊断性试验研究时需要充分考虑的一个方面,不正确的病例募集方式会导致最终募集到的研究对象缺乏临床代表性,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正确的病例募集方式应该是在不违反医学伦理学的前提下,采用随机募集和连续募集的方式募集一段时间内来医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人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研究对象具有临床代表性完整性,这也是为何“诊断性研究无需遵循‘均衡原则’”的原因所在。STARD报告规范的第四和第五条就要求研究人员在其研究论文中必须陈述病例的募集方式。国内的部分诊断性研究,可能是由于在开展研究前并未制定确切的诊断和排除标准、病例募集方式,因此,在论文报告中并未陈述相应的内容,只是简单在材料与方法中说明了研究对象的样本量,最终的诊断结果以及一些基本的人口学特征,让读者无法根据研究内容分析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以及结论的可靠性。

4.金标准的确定

临床诊断性试验的评价首先要确立“金标准”,即最终可以确诊疾病的标准。比如,肿瘤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检查,败血症的诊断金标准是血培养,冠心病的诊断金标准是冠脉造影等。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尽管金标准是作为疾病诊断的最终手段,但是这并不排斥新的手段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和地位。因为金标准虽然是疾病确诊的最终标准,但是其本身也具有无法克服的缺陷,比如:病理检查是有创的检查,且检查结果与病理医师的经验有关;血培养耗时费力,可能延误患者的治疗;冠脉造影对医疗设备要求较高,且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造影剂可能导致急性肾脏损伤)。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去探索新的诊断手段,以弥补金标准的缺陷,丰富疾病的诊断手段。在开展诊断性研究的过程中,所设立的金标准必须是公认的的疾病诊断标准,而且,必须在报告论文中进行详细的陈述。这在STARD报告规范的第七条和QUADAS标准的第三和第九条是有明确规定。此外,在开展诊断性试验的过程中,金标准的作用不仅仅限于诊断疾病,而还应该包含排除疾病。即所有的受检对象,不论目标疾病的最终诊断是否成立,都必须接受金标准检查。在QUADAS标准的第五和第六条中,就要求研究者在开展诊断性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让所有的受试对象都应该接受金标准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开展诊断性研究时,金标准和待评价试验应该相互独立,即疾病的诊断和待评价试验的实施应该相互设盲:临床医师在诊断疾病时并不知晓待评价试验的检测结果,开展待评价试验也应该是在不知晓患者最终诊断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以避免潜在的诊断偏倚。这在QUADAS标准的第七,第十和第十一条中有明确的规定。STARD报告规范的第十一条也要求作者在撰写报告论文时需要阐述是否在研究过程中实施了盲法。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与回顾性研究相比,前瞻性研究的研究质量之所以较高,主要是因为在前瞻性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实施盲法,可以在制订金标准时回避待评价试验。国内的诊断性研究报告论文,虽然大多能够正确选择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部分论文并未陈述是否所有的受试对象都接受了金标准测试,也未陈述金标准的实施与待评价试验是否相互设盲,是一种十分不严谨的行为。

5.诊断界点设定的问题

对于定性检查结果,无需设立诊断界值,即可直接通过四格表反映待评价试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而对于定量检测的结果,一般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法去评价试验的总体诊断效率。ROC曲线以“1-特异性”为横坐标,以敏感性为纵坐标,曲线越靠近左上角,其曲线下面积(AUC)越大,表明待评价试验的总体诊断效率越高。当然,在进行待评价试验总体效率比较的过程中,还需要借助统计学方法。目前,关于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在统计学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目前多采用Delong等[8]提出的方法进行比较,该方法可以在Sigmaplot软件中实现。值得注意的是,以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来衡量一个待评价试验的总体诊断效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当曲线下面积较大时,即使是发生微小的变化,也会导致对诊断性能产生较大影响[910]。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待评价试验的诊断效率进行评价,通过待评价试验的优势比的比较来反映待评价试验的诊断性能,不失为一种较好比较待评价试验诊断性能的方法[11]。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在特定诊断界点(比如敏感性或特异性为0.95),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多个待评价试验在诊断敏感性或特异性上的差异,可能更具有专业意义[12]。这一思想也很快得到了学界的认可,最近开展的一些高质量的研究也采用了该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13]。值得强调的是,这些统计学方法只适合于初步比较待评价试验的诊断性能,最终确定诊断待评价试验是否对疾病的诊断有益,引入该诊断手段以后是否有助于提高患者总体预后,还要以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予以证实。

ROC曲线的走势比较清晰地反映了待评价试验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之间的关系,为寻找最佳诊断界点提供了参考。一般而言,对于可以定量的待评价试验,通过改变诊断界点的方式提高诊断敏感性就会牺牲诊断特异性,反之亦然。如何确定待评价待评价试验的最佳诊断界点视专业需求而定。对于某些对敏感性要求较高的疾病,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在制定诊断界值时,可以适度牺牲特异性以换取诊断敏感性的提高;对于某些对诊断特异性较高的疾病(比如恶性肿瘤),在制定诊断界值时,则需要适当提高诊断特异性。如果疾病的诊断对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同等需求,通常情况下可以将约登指数(YI)最大时的诊断界值作为推荐诊断界值,因为该界值较好地平衡了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可以达到最高的诊断准确性。

在多数情况下,多个诊断手段之间并不矛盾,因此,读者关心的往往不是诊断手段之间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能否相互弥补?联合使用是否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以往对于联合诊断效率的评价往往采用系列诊断试验和平行诊断试验,这2种方法都存在固有的缺陷:前者以牺牲诊断敏感性换取诊断特异性;后者以牺牲诊断特异性换取诊断敏感性,而且这2种方法也无法从统计学上回答“联合检测是否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这一核心问题。在诊断性试验研究中,为评价一个新的诊断手段(比如一个标志物)是否能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新的,临床常规资料所不能提供的信息,主要有3种方法[1617]:(1)Cstatistic 采用logistic回归整合已有的有助于疾病诊断的临床信息(不包含待评价试验),构建一个回归方程,得到一个新指标(命名为A);采用同样的思路构在上述方程中加入一个参数,即待评价试验,构建另一个回归方程,生成另一个新指标(命名为B)。然后以ROC分析法对A和B的诊断性能进行评价,通过比较其曲线下面积的方式分析B是否优于A;若B优于A,则证明待评价试验可以提供常规临床指标所不能提供的诊断信息,在临床实践中引入该指标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2)净重分层改良(netreclassificationimprovement,NRI)该法前期的统计学处理与Cstatistic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绘制了两条ROC曲线后,并不是直接比较曲线下面积的大小,而是预先设定一个最佳诊断界点,绘制重分层表格,以Z检验分析引入新的诊断手段以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划分的总体准确性是否增加;(3)综合区分改良(integrateddiscriminationimprovement,IDI) 该法前期的统计学处理与Cstatistic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对于每一个特定的患者,都可以通过两个logistic回归方程,生成两个指标A和B,然后直接采用Z检验比较所有患者A和B之间是否有差异。

国内的部分诊断性试验研究,以参考范围的上限作为诊断界值,是一种不科学的行为。参考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反映了该试验在表面健康的个体中的分布状况,并没有充分考虑其在有疾病的患者中的分布状况,因此,不宜作为诊断界点。同时,大部分诊断性试验研究论文并未通过科学的统计学方法,回答“新的诊断手段是否可以弥补已有的诊断手段的不足?多个诊断手段联合使用是否更有助于提高总体诊断准确性?”这些疾病诊疗过程中临床医师最关心的问题。

篇(8)

一、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系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安全技术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1、本专业隶属的一级学科为矿业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是针对大型基础设施的公共安全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该学科以保证大型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目标,主要进行监测技术、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健康诊断与评价技术等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该专业可招收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机械工程、力学、安全工程、信息技术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

2、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结构健康监测与信息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监测与诊断系统、监测信息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远程监测技术等研究。

2)结构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主要包括结构健康诊断理论和技术、结构健康状态及安全评估技术等研究。

3)既有结构性能评估与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既有结构检测技术、仿真分析技术、承载能力及耐久性评定、寿命评估、结构控制及加固技术等研究。

4)大型施工机械安全技术与工程:主要包括大型施工设备的设计、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施工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研究。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要求在前一年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硕士生培养实行学年制,学制2.5年。硕士生的在校学习年限为2~3.5年(含休学)。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学位课,非学位课分为选修课和必修环节。硕士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26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8学分,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专业学位课不少于5学分,选修课不少于5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最高学分不超过34学分。学分积要求是学位课学分积不少于51,选修课学分积不少于15,总学分积不少于66。

课程的考核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方式A:平时成绩(20%)+闭卷考试(80%)的考核方式;

方式B:闭卷考试(50%)+课程论文(50%)的考核方式;

方式C:平时成绩(30%)+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70%)的考核方式;

方式D:考查。

课程

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开课单位考核方式

ⅠⅡⅢ

公共课学位课

100401自然辩证法322√人文分院B

10040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61√人文分院B

101201公共外语64+324√√外语系A

100001专业外语161√B

基 础 理 论 课111105数值分析483√数理系A

111108应用数理统计322√数理系A

111103随机过程483√数理系A

111003有限元法基础483√工程力学系A

专 业 学 位 课121701安全系统工程322√大型结构所B

121702现代结构测试原理322√大型结构所B

121703智能材料与结构322√大型结构所B

120101桥梁结构理论483√土木分院A

120102高等结构动力学42+63√土木分院B

120103高等岩土力学40+83√土木分院B

120105高等混凝土结构学483√土木分院B

120106高等钢结构理论483√土木分院B

120803数字信号处理322√电气分院A

130907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322√计信分院C

选 修 课131701结构工程仿真技术322√大型结构所C

131702风险分析322√大型结构所C

131703结构健康监测实验技术322√大型结构所C

131704现代传感器技术322√大型结构所C

131705风工程概论322√大型结构所C

131706结构振动与控制322√大型结构所C

130118工程抗震24+82 √ 土木分院C

130109弹性薄壁杆件理论322√土木分院C

130116环境岩土工程与灾害防治322√土木分院C

131002结构分析及反分析方法322√工程力学系C

130903嵌入式系统及应用322√计信分院C

131201日语161√外语系C

130401人文社科系列讲座161√人文分院C

必 修

环 节140001科研(教学)实践1√D

140002学科前沿报告与学术活动8次1√√D

141501信息检索161√图书馆C

补修课程

五、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也是培养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实验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主要环节。要求做到:

1、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着重选择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要充分考虑实验的各种条件、课题的份量与难易程度;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在第三学期期中(10月底前)完成,开题报告统一交培养单位办公室。

2、学位论文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践性、实验性的原则,论文内容应以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为主。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3、硕士生论文科研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4、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一般应在第四学期(5月底)进行,汇报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遇到问题和困难及时向导师寻求帮助和指导,保证论文顺利完成。

5、学位论文送审分两批进行,第一批安排在第五学期期中,论文送审截止日为11月10日;第二批安排在第六学期期中,论文送审截止日为4月10日。

6、论文答辩、学位申请和学位授予参照《石家庄铁道学院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硕士点负责人:

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

(分委员会公章)

篇(9)

1  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 ① 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 ② 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 ③ 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但不论是实践水平或是理论水平的衡量,均应与同类成果当时的现有的水平相比较,如与国外的、国内的、本地的同类课题水平比较才能给予评价。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 ① 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 ② 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能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一是与临床联系的课题,二是可重复性。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所谓科学性是指论文所介绍的方法、论点,是否用科学方法来证实,是否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这就要求: ⑴ 进行科研设计时即有周密的考虑,排除一切对结果可能干扰的不利因素; ⑵ 要设立必要的对照组,甚至双盲对照研究; ⑶ 对实验和观察的数据,要进行统计学; ⑷ 无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对其结果的分析要从实际资料出发,得出恰当的结,切忌空谈设想和抽象推理。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  选题的基本方法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 ① 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 ② 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再寻找主题; ③ 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 ① 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 ② 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 ③ 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④ 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 ① 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 ② 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 ③ 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 ④ 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转贴于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3.7  文献综述 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查阅、收集大量国内外近期的原始医学文献,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整理而写出综述,以反映出该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等情况,并做出初步的评论和建议。

3.8  专题讲座 围绕某专题或某学科进行系统讲授,介绍医学发展新动向,传播医学科研和临床上实用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更新传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改善知识结构,推动医学科技进步。根据对象不同,可分为普及讲座和高级讲座。

3.9 其他还可包括:述评、学术交流、专题笔谈、经验介绍、简讯等。

4 医学论文的基础结构

医学论文(论著)的具体撰写,一般可分为题目、序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项。

4.1 题目:论文的题目必须切合内容而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能够明确表达论文的性质和目的。题目一般都采用主要由名词组成的词组来表达,且标题不宜过长(一般少于 20 字)。

4.2 摘要:全文通过什么方法,得到什么结果,资料数据,提出有意义的结论(包括阳性及阴性)。具体按四要素来书写中、英文摘要:目的( Objectives )、方法 Methods )、结果( Results )、结论( Results )、结论( Conclusions ),中英文内容要一致。字数控制在 200 字左右。关键词或主题词 3 ~ 5 条。英文摘要尚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作者应列出前 3 位, 3 位以上加 “et al” 。

序言:过去研究的情况、方法、目的和所获得的主要成果或特点。这段文字不宜超过 100 ~ 200 字。

4.3 材料和方法:这是执行科研的关键部分,对于要进行的研究工作,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在事先: ⑴ 选择好合适的即合乎一定条件的、一定数量的研究对象; ⑵ 采用一定的实验、诊断或治疗方法(包括实验步骤、方法、器材试剂、药品); ⑶ 经过一定时期的观察,相同条件下的对照组,与他人结果比较并综合分析。这部分内容要求简明准确、材料完整及可信。

4.4 结果:把全部原始资料集中起来,在处理这些原始资料时,应是随机,客观地加以分析,不应有意无意地加以挑选。对于一些阴性结果,不必一一列出。尽量组织严,符合逻辑、进行对比观察。

4.5 讨论:论文中很重要的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探讨 “ 结果 ” 的意义。

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⑴ 主要的原理和概念; ⑵ 实验条件的优缺点; ⑶ 本人结果与他人结果的异同,突出新发现、新发明; ⑷ 解释因果关系,说明偶然性与必然; ⑸ 尚未定论之处,相反的理论; ⑹ 急需研究的方向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10)

2优化实验教学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根据多年教学、科研和临床的经验,笔者认为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2.1多媒体组合教学

医检专业本科教育开设分子诊断学时间不长,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期待改进的地方,其中实验教学软件这方面就比较欠缺,国内目前难以购置较好的整体优化的分子诊断学实验多媒体课件和影像教学片,创作整体优化的分子诊断学应用型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将提高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并为暂时尚不具备条件的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型分子诊断学实验提供较为理想的课件,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组合教学就是在教学工作中运用数码相机、摄像机、录像机、大屏幕投影仪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进行整体组合优化,根据实际情况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和电视教学片等教学软件,在课堂上讲解实验理论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视频或动画等方式,为学生演示实验室常用仪器和器材的工作原理和规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实验室安全知识以及实验原理和步骤等,这样学生可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实验技能的理解。教师还能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外,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联合应用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向学生展示现代分子诊断学研究设备、新的研究技术以及受实验条件、学时和安全性的限制使得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到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最新研究手段,同时同学们还可以掌握规范正确的操作,又可在网络上模拟整个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达到加深学生对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整体认识和掌握常用疾病针对性实验室检测的目的,实现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大家共同学习,学习的方式和环境发生了改变,知识的传播不再受时空的制约,并可实时进行。通过多媒体组合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2.2分组讨论

在实验前可设置与实验相关的临床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以及结束后,针对预设性问题、实际遇到的问题和异常的结果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讨论不仅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和结果的理解,还可加强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2.3双语教学

根据实验相关内容,结合分子诊断的最新知识和学生外语水平实施双语教学,同时教师向学生讲授查阅文献的途径、技能和方法,并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的论文文献。双语教学有利于鞭策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专业英语水平的能力,指导学生查阅国际最新的文献资料,及时了解前沿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丰富课外科研知识。

2.4实验报告论文

采用论文的形式写实验报告,根据原理、操作步骤,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文献,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充分论述,借以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可为日后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2.5完善实验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技术及不断加入的、随技术发展的、能与临床学科通汇贯通的先进性、临床型实验,以疾病为主线,以国家批准的临床常用的诊断试剂盒为材料。另外还可以将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到综合性实验中,用新颖、前沿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实验课的兴趣和主动性。经过这些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强化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按教学规律和大纲要求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选择临床应用型分子诊断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关键技术为题材。拟为:(1)质粒DNA的提取;(2)真核细胞DNA和mRNA的分离纯化;(3)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4)DN段的连接;(5)核酸的鉴定;(6)重组质粒在体外的表达;(7)表达产物的分离和纯化;(8)Westernblot;(9)转化与转染;(1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DNA;(11)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丙肝病毒RNA;(12)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13)CD4+CD8+绝对计数;(14)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15)DNA指纹分析;(16)改良TRAP法检测端粒酶的活性。其中核酸的分离、纯化、酶切、连接、鉴定与表达是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的技能训练,实时荧光定量PCR是临床上用于绝对定量病患体内微生物核酸量的最常用的方法,流式细胞术属于临床常用的是一种在功能水平上对生物分子进行定量分析的检测手段,改良TRAP法检测端粒酶的活性是综合性实验,包括提取小鼠组织DNA、匀浆、测蛋白含量、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

篇(11)

临床医生在平时的诊疗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病人的临床表现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畴,不能对其按已有的知识归类,这种病例有可能就是一个罕见病例。当然,要确定一个病例是否为罕见病例,还要认真全面地进行文献数据库检索,以了解他人有无报道。罕见病例可能是一种特铁的组织病变或生、生化紊乱所致。所以,凡遇到特殊的罕见病例时,应尽可能用各种现代化手段检测和实验研究,力求对疾病的机理进行深入的阐明。

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少见病并发在同一患者,或某种综合征与某种少见症状并存于同一患者,可能说明其间存在某种相关性,甚至一种疾病可能是由另一种疾病所引起。这类病例报告应有足够的实验室及影像学证据,或病理学证据,以支持并存病的机制与因果关系。

某些病例的反常或者是常规经验之外的临床表现或转归可能提供新的病理、病因或治疗机理的线索,为进一步开展前瞻性研究提供依据。疾病的这些反常表现或特殊转归可以是由药物或其它干预措施所致,也可以是疾病的独特表现。这类病例报告要有足够的临床检查和各种检验的证据,以说明反常表现和特殊转归的确凿性。

病例报告一般分为题目、作者姓名、单位、前言、病例介绍、讨论、参考文献等部分。

病例报告的题目要求直接写出病名或新方法及例数,紧扣论文内容,使读者读了以后,对论文报道内容有一直大致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