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地基施工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本文重点分析现阶段工程施工中几种常见的建筑地基施工技术,再结合相关标准,对如何开展地基施工质量控制进行简单分析。
1.建筑地基基本施工技术
(1)优化地基基础
地基在整个建筑工程中的作用明显,是整个建筑重量的主要世家对象。因此,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地基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能够满足建筑承重的要求。对施工人员而言,在未来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尝试选择独立基础。例如,若项目规模较大,且重量高,但地基相对脆弱时,可选择筏形基础等。目前,常见的软土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富含水分、土壤中存在空间等。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分析土壤成分,并根据土壤特点选择正确处理地基的方式。
(2)预压法施工
在建筑施工前,要根据施工要求与地质特点,计算地质可承受的重量并施加压力。在施工中,要有效排除在地质中可能影响承载能力的相关要素,以进一步提高工程施工效果。在预压法施工中,本文推荐真空预压法与推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通过在地面下施工,并设置竖井,通过竖井充分排出土壤水分,可获得较好的余压效果;推载预压法是一种常见于软土施工中的施工技巧,先大量挖掘施工地区的软土,再对挖掘区域填充砂石,最后对填充地区进行预压,最终达到夯实地基、提高地基承载能力的目的。通过预压法施工,能够有效控制地基沉降现象,提升地基承载能力。
(3)强夯法
在地基施工中应用强夯法的关键,就是要在施工之前做好数据调查工作,并根据调查的数据确定基本施工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对地基场地进行预压、平整处理,根据已调查好的数据确定夯点。若此时发现地基场地中土壤的水分相对较多,可采用竖井排除法充分排除土壤水分你,并对排水地区进行填充;②从四周向中间的方式逐步开展夯实,可有效避免二次平整的工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③夯实结束后,可根据施工要求,进行二次夯实。在强夯法中,其基本施工顺序为:牢固深层土壤牢固中层土壤牢固表层土壤。根据上述流程进行夯实之后,可启动夯锤进行二次夯实。某施工单位在为山西一企业进行施工中,充分认识到该企业的特点(该企业临山而建,且企业中的相关装置在施工之前,需要进行土方平衡施工),提出强夯法的地基处理方法。夯实结束后,经检查发现,该企业各个生产区的夯实区域满足基本施工要求。后经统计发现,该企业从建成之后到现在,未出现严重的不均与沉降现象。
(4)注浆法
在应用注浆法之前,要准确定位钻孔点,并结合钻孔深度确定注浆调配比例。在注浆时,必须根据预先选定好的钻点与孔的深度确定注浆量,避免漏浆等现象发生。在钻孔之前,要考虑土壤承载能力,保证注浆量在土地的可承受范围内。若施工中发现周围土壤存在较强的渗透性,要对周围土地进行加固。注浆中,为避免浆液大量溢出,可对涂层进行硅化加固,并在上方添加(0.9±0.1)m的自然土。要注意的是,若在注浆中发现邻近建筑物变形、错位等现象时,要立即提供,分析诱发变形的原因。必要时,可二次确认注浆参数,以进一步提高注浆质量。
2.地基施工中质量控制方法
(1)强夯法的质量控制
在使用强夯法过程中,首先要做好数据测量工作,为地基加固提供数据支撑,若施工单位难以确定夯实度,可通过试夯的方式,测试相关数据;其次,在应用夯实法之前,应使用推土机对目标地区进行2-3次的预压,在平整地基场地之后,测量夯实点与测量放线点是否一致。若发现地下水位偏高,可在表层铺设一层砂石垫层,以避免夯实设备在施工中出现下陷现象。最后,可实施分段施工策略,从边缘向中央依次施工,并在每阶段施工之后检查夯实效果,若发现夯实不满意处,可用白石灰标记,并在二次夯实中做重点处理。
2.施工组织后会造成路面侵蚀,发生沉降,甚至导致路面硬化公路桥梁工程一般的施工组织材料为混泥土物质,这类的材料对于雨水的抗侵蚀性较强,容易发生路面侵蚀问题,最终影响材料的紧密度。在降雨量较多的月份,易导致大面积的路面破损,甚至使得路面结构出现松散与材料的脱落,长期下去就会影响整体安全。因为路桥软土层受到长时间的地下水冲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大大降低了软弱地基的强度;或者因为施工组织不当,导致施工组织质量下降。导致公路在施工组织的过程中出现路面沉降,最终威胁到使用寿命与行车安全。
二、软弱地基施工组织技术分析
1.表层处理方法这种方法一般被用在地基表面相当软弱的情况下。主要是借助排水、敷设与材料增添等办法来提升地表的强度,避免地基局部出现剪切变形的情况,确保施工组织机械能正常运作;还可确保填土荷载在地基上均匀分布。表层排水法:对于那些土质不错但是因为含水量太多而变成软弱地基的情况,填土前应该对地表面进行开挖沟槽,排除地表水,减少地基表层土的含水量,以确保施工组织机械能顺利通行。为了将开挖出的沟槽运用在盲沟的施工组织中,应当回填一些透水性好的砂砾碎石。砂垫层法:这种方法常用于软土层不太厚,排水性能好,砂砾资源充足,工程工期不紧张的情况中。一般当砂垫层厚12—24cm时,应当结合提升排水面理论,利用软弱地基在构造物荷载下能有效加速排水固结凝结的作用,来强化软土层的强度,实现稳定要求。在选择砂砾垫层施工组织材料时,应当控制好洁净中、粗砂,确保5%以下的含泥量,还应注意选择那些粒径在5cm之内的天然级配砂砾。为了确保显著的排水效果,应当在施工组织时做好洒水压实工作,施工组织前要检查好砂砾表层,表层湿润时则可采取施工组织处理。敷垫材料法:对于地基土层不均匀,可能发生局部不均匀沉降和侧向变位,可利用所敷垫材料的抗剪和拉抗力来增强施工组织机械的通行能力。均匀地支承填土荷载、减少地基局部沉降和侧向变位,提高了地基的支承能力。添加剂法:当表层为粘性土时,在其内渗入添加剂,以改善地基的压缩性能和强度特性,确保施工组织机械的正常行驶,也提高了固结的效果。工程上常用生石灰、水泥及熟石灰作为添加材料。石灰类添加材料通过现场拌和或厂拌,能产生团粒效果,降低土壤含水量,被固结的土也会发生化学性固结,确保土体的稳定。
2.粉喷桩加固法粉喷桩主要适合用在深层地基加固中。这是以水泥、石灰等材料作为固化剂的主剂,用搅拌机械将软土和固化剂强制搅拌,通过固化剂与软土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将软土硬结成强度较高的优质地基。这种方法就是使用粉体状固化剂来搅拌处理软基,常用在淤泥及粉土等粘性土的加固中。水泥搅拌桩法此法以石灰、水泥等材料为固化剂,通过深层搅拌机械的作用,将软土与粉体或浆液桩的固化剂在地基深处进行强制搅拌,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形成强度高、稳定性好的复合地基。水泥搅拌桩法常用于对粉土、松散砂土等地基的加固,其优点表现在施工组织过程中对路堤的干扰较小,非常适合扩建工程施工组织。在施工组织之前,首先要保证场地平整,如果有低洼下陷的区域要用粘土填平,同时需要清除场地内的一切杂物,如砂垫层和生活垃圾等。竖向排水同结法将垂直的排水柱设置在粘性土地基中,缩短了排水距离,促进了地基排水固结,增加了抗剪强度。垂直排水柱所用的材料分为砂井和纸板排水两种。根据砂井的施工组织方法不同砂井排水法可分为水射式、螺旋钻式、打入式、振动式及袋装式等。此法很少单独使用,多与加载法或缓速填土法并用,对层厚大,均质的粘土地质最为有效;对泥炭质地基效果稍差。
由于软质地基的受力计算和分析模式均较为复杂,所以必须按照设计要求在规定位置埋设路肩沉降观测标进行观测,提供路基沉降数据。水平型沉降管一般采用全塑高精度测斜管,直径为7cm。水平放置于平宽路堤底部并延伸到新的护坡道。利用混泥土小方桩埋设于新路堤的护坡道外侧或拼宽桥头路堤前缘,利用测斜管观测整个软土层的水平位移情况。
1.2土工格栅、路堤桩及搅拌桩技术
土工格栅控制新老路堤不均匀变形,在路面底基层与路基之间铺设土工格栅。土工格栅一般应采用缝合搭接,其受力方向联结处需高于材料设计的抗拉强度,横向与纵向搭接长度分别应在20mm及100mm以上,且在铺设时不得有褶皱并拉紧固定。路堤桩一般作为软土层埋深在13m以上的路段的桥头。在施工时为便于排水,施工场地应高于地面,碾压的压实度应达到85%。搅拌桩主要有粉喷桩、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在施工中由于粉煤灰的占粘结性较弱,应用时应掺加固化剂固结成型,为加速粉煤灰混合物的流动,需应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2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中地基处理技术分析
下面根据在韩城龙门下穿下桑线框架立交技术工作经验对高速公路桥梁地基处理施工的技术要点进行分析。首先,应根据施工地区具体的地质环境设计地基处理方案。考虑地基处理的相关客观制约因素,总结地基处理过程中的经验及地基处理规范和规程的涵义。设计方案中应重视对施工桥梁中的地基与施工地区具体土壤地层、流沙、地下水等情况之间的联系,并对此联系做出探讨。在实施地基处理时,可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CFG桩的优点为施工成本低、操作简便、速度快、质量高。CFG桩的技术应用于施工中,施工垂直度偏差应控制在1%以内,对于桩径、桩长等其他指标应根据具体实际施工而定。
3高压旋喷桩技术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本次结合自身在黄延高速合同部的经验,分析高压旋喷桩技术在地基施工处理中的应用。黄延高速公路是由包头到茂名线在陕西境内重要组成部分,全长143.2公里,是由黄陵县到延安的和白坪。其中某段高速公路穿越山区,填土高度为6cm,地基承载力为180KPa以上,沉降量至小为300mm。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地基加固处理,旋喷桩直径为60-90cm,桩深达11-18cm,施工为单管法。
3.1高压旋喷桩施工技术参数
首先将钻机移至设计的平面坐标空位上,探头对准空位中心,插入旋喷注浆喷嘴,并进行钻孔,两者需同时完成。水泥浆水灰比例为1:1,材料为普通水泥和掺加剂,搅拌3分钟,喷射过程中的压力为20MPa左右,速度为每分钟22cm,喷头旋转速度为每分钟26r,可适当提高喷神压力和速度降低回转以加大股阶梯尺寸。在完成搅拌喷后应及时冲洗注浆管等设备避免管内凝结堵塞。
3.2高压旋喷桩技术应用要点
3.2.1高压旋喷桩的施工的问题与处理。首先,对于应用高压旋喷桩容易出现冒浆、固结体顶部出现凹穴、压力骤然上升等问题。对于冒浆的处理主要可根据冒浆地质层情况、旋喷效果等判断旋喷参数。检查冒浆原因,若为软质土出现不冒浆或断续冒浆则可视为正常,若为空洞、通道所致可采取继续注浆。冒浆量多大为注浆量与有效喷射范围不适应,解决措施为缩小喷嘴孔径或提升旋转速度。固结体顶部凹穴的解决方法为开挖出固体顶部,灌注浆液或直接填满凹穴。压力骤然上升可设置过滤网,通过检查浆、水、风通道,加强注浆泵的保养,高压泵压力偏小需采取检查活塞、阀等零件等一系列措施进行预防。
3.2.2高压旋喷桩质量检测。第一,做好开挖检查,开挖检查需在水泥浆凝固后进行。检查固结体的质量、有效直径、垂直度及固结体态。第二,进行钻孔检查,在旋喷桩半径处钻芯取样,观察固结体的整体性及长度,鉴定其物理性质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第三,室内试验、试样对象为钻去的试件,测验其无侧现抗压强度。第四,载荷试验,本段高速公路进行了16组平板静荷载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平均单桩承载力为216.5kN,桩间图的平均承载力为101KPa,旋喷桩符合基地平均承载力为228KPa,符合设计要求。
4PCC技术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PCC技术应用于高速公路地基处理其主要流程为:对场地进行平整与清理,做好控制点定位及水准点及引测交接工作。固定活瓣,将沉管压入土中,准备混凝土,搅拌混凝土并灌注混凝土至管顶,沉管灌满之后,先振动再拔管。在施工过程中应控制施工质量。在管桩施工场地附近设置基准点,并由基准点引出管桩桩位,并设置控制桩,并对其进行检查和保护。对材料严格检测至合格,采用高频率的打桩锤,桩机的垂直度和水平度应做好调整,垂直偏差应在1%以内,混凝土浇注管桩的量应大于理论计算体积。为确认孔深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需在沉管外侧或桩架上设置标尺。
一般的软土往往会包含30%-70%的含水量,换言之,软土层是流动于水体上的,所以,如果施工组织的现场存在较多的路面淤泥,就会导致施工组织机械无处放置,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组织。
1.2渗水能力不强
因为软弱地基本身具有较高的含水量,所以对于外部的水分吸收相当少,会导致下渗的水速度逐渐变慢直至停止。施工组织时,软土的凝固速度也需要较久的时间,并且土中的某些有机质会造成通水管堵塞,如果不采取排水措施,水流就会汇聚到一千,时间一久,水会流至土中深处,进一步加大软土面积。
1.3具有较强的压缩性
在施工组织软弱地基前,常会借助压力排除土中的水分,这时因为软土具有高含水量,在压力的作用下,就极容易挤出水分,这时就会导致土层下陷,甚至某些地区出现较多的漏洞,一旦发现这种情况时,可以采取使用别的土来对下陷及漏洞部分进行填充的方法。
1.4具有较低的抗剪强度
在快剪时,软土的粘聚力大约为10kPa左右,由于软土的抗剪能力会跟排水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有效增强软土的抗剪强度,必须对排水管道进行特殊处理,将排水管道中的杂质进行大清理,保证排水的流畅。再者,抗剪强度还会跟软土地深直接相关,深度越大,抗剪强度越强,它们之间的关系大致是:软弱地基每加深1m,抗剪强度会加多1———2kPa。所以,如果在此类地基上面修建公路桥梁工程,往往会出现地基的沉陷和失稳等众多问题,严重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试验功能。
2软弱地基的危害
2.1施工组织时不够安全
因为人们无法预见软弱地基的实际情况,要是施工组织时并没有高度重视软弱地基的性质,就极有可能会导致施工组织存在安全隐患。在对路基进行施工组织时,常会发生各类问题,施工组织人员进行地质勘测时,要是没有控制好勘测结果,导致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误差,可能就漏掉一些本该进行处理的软土,最终使得工程施工组织无法顺利开展。在进行施工组织时,若是加固不够或者没有进行软土的加固,或者填筑没有分层进行,结果就极有可能会导致路堤失稳。
2.2施工组织后会造成路面侵蚀,发生沉降,甚至导致路面硬化
公路桥梁工程一般的施工组织材料为混泥土物质,这类的材料对于雨水的抗侵蚀性较强,容易发生路面侵蚀问题,最终影响材料的紧密度。在降雨量较多的月份,易导致大面积的路面破损,甚至使得路面结构出现松散与材料的脱落,长期下去就会影响整体安全。因为路桥软土层受到长时间的地下水冲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大大降低了软弱地基的强度;或者因为施工组织不当,导致施工组织质量下降。导致公路在施工组织的过程中出现路面沉降,最终威胁到使用寿命与行车安全。
3软弱地基施工组织技术分析
上述软弱地基的特性和施工组织的不当等因素,会严重影响到公路桥梁工程的本来功能,必须进行适当的处理,才能有效提高公路桥梁工程的使用寿命和安全。
3.1表层处理方法
这种方法一般被用在地基表面相当软弱的情况下。主要是借助排水、敷设与材料增添等办法来提升地表的强度,避免地基局部出现剪切变形的情况,确保施工组织机械能正常运作;还可确保填土荷载在地基上均匀分布。
(1)表层排水法:对于那些土质不错但是因为含水量太多而变成软弱地基的情况,填土前应该对地表面进行开挖沟槽,排除地表水,减少地基表层土的含水量,以确保施工组织机械能顺利通行。为了将开挖出的沟槽运用在盲沟的施工组织中,应当回填一些透水性好的砂砾碎石。
(2)砂垫层法:这种方法常用于软土层不太厚,排水性能好,砂砾资源充足,工程工期不紧张的情况中。一般当砂垫层厚12—24cm时,应当结合提升排水面理论,利用软弱地基在构造物荷载下能有效加速排水固结凝结的作用,来强化软土层的强度,实现稳定要求。在选择砂砾垫层施工组织材料时,应当控制好洁净中、粗砂,确保5%以下的含泥量,还应注意选择那些粒径在5cm之内的天然级配砂砾。为了确保显著的排水效果,应当在施工组织时做好洒水压实工作,施工组织前要检查好砂砾表层,表层湿润时则可采取施工组织处理。
(3)敷垫材料法:对于地基土层不均匀,可能发生局部不均匀沉降和侧向变位,可利用所敷垫材料的抗剪和拉抗力来增强施工组织机械的通行能力。均匀地支承填土荷载、减少地基局部沉降和侧向变位,提高了地基的支承能力。
(4)添加剂法:当表层为粘性土时,在其内渗入添加剂,以改善地基的压缩性能和强度特性,确保施工组织机械的正常行驶,也提高了固结的效果。工程上常用生石灰、水泥及熟石灰作为添加材料。石灰类添加材料通过现场拌和或厂拌,能产生团粒效果,降低土壤含水量,被固结的土也会发生化学性固结,确保土体的稳定。
3.2粉喷桩加固法
粉喷桩主要适合用在深层地基加固中。这是以水泥、石灰等材料作为固化剂的主剂,用搅拌机械将软土和固化剂强制搅拌,通过固化剂与软土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将软土硬结成强度较高的优质地基。这种方法就是使用粉体状固化剂来搅拌处理软基,常用在淤泥及粉土等粘性土的加固中。
3.3水泥搅拌桩法
此法以石灰、水泥等材料为固化剂,通过深层搅拌机械的作用,将软土与粉体或浆液桩的固化剂在地基深处进行强制搅拌,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形成强度高、稳定性好的复合地基。水泥搅拌桩法常用于对粉土、松散砂土等地基的加固,其优点表现在施工组织过程中对路堤的干扰较小,非常适合扩建工程施工组织。在施工组织之前,首先要保证场地平整,如果有低洼下陷的区域要用粘土填平,同时需要清除场地内的一切杂物,如砂垫层和生活垃圾等。
3.4竖向排水同结法
将垂直的排水柱设置在粘性土地基中,缩短了排水距离,促进了地基排水固结,增加了抗剪强度。垂直排水柱所用的材料分为砂井和纸板排水两种。根据砂井的施工组织方法不同砂井排水法可分为水射式、螺旋钻式、打入式、振动式及袋装式等。此法很少单独使用,多与加载法或缓速填土法并用,对层厚大,均质的粘土地质最为有效;对泥炭质地基效果稍差。
(一)普及低碳意识,树立低碳价值观当前,很多市政工程延续着传统的施工管理理念,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或“先节约后浪费”。这种管理模式对发展低碳经济是十分不利的。为此,要求市政工程相关单位普及低碳意识,在思想上重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将其落实到施工各领域。市政工程建设之初,要对施工企业、施工业主、施工人员等进行低碳施工培训,使每个相关人员都了解低碳施工,并努力践行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在施工管理中,要深化认识低碳施工的概念,彻底摒弃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在施工管理各环节贯彻低碳经济理念。作为施工企业,要将低碳施工、绿色施工、文明施工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积极进行宣传和引导,使每个施工人员在思维、观念上重视低碳理念,从而促进低碳施工理念彻底落实。
(二)推行绿色施工,节能减排促环保施工企业要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基础上,开展绿色施工。绿色施工的概念较为宽泛,其包括了施工管理及具体施工的各个环节和施工材料等。推行绿色施工,就要科学的规划整个施工过程,包括设计、管理、检查等各个环节,具体来说:首先,要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对于周围环境造成的破坏,如减少粉尘、处理污水等;其次,要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如节能、节材、节水等,将节能减排进行到底;其次,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建材,从根本上大幅度减少市政工程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最后,严格检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提高施工效率,既要保证工作效率高,还要保证施工能耗少。此外,施工前,要仔细设备和材料,禁止高污染设备和材料进场。施工结束后,要及时处理施工造成的环境破坏,如降低扬尘、处理废弃物等,尽量保持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环境的不受影响。
(三)使用低碳化施工技术,提升施工技术水平市政工程多为工程量较大,工期较长的施工工程,因为要保证施工技术的低碳化,进而保证施工过程的低碳化。企业应认识到低碳施工对企业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低碳施工技术对施工人员的要求较高,施工企业要加大对低碳施工技术培训方面的投资,加强相应的施工管理,促进低碳技术的合理应用。在施工工程过程中,要注意施工各环节的处理,如利用水净化设备,循环利用水资源;施工破坏自然环境后,要选择适当时机,运行生态修复技术还原生态环境或创造新的生态环境;鉴于施工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应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设立检测点,并使用二氧化碳动态检测仪,随时检测碳排放量,以控制施工过程的碳排放量。
2施工中含水量的要求
施工中含水量有着自身较为明确的要求,例如在工程的地基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重应用垫层法来对于地基进行相应的加固工作,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保证道路地基自身的坚固性。除此之外,在施工中含水量的要求中,施工人员往往会发现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对于地基的含水量进行合理的控制。一般而言施工人员需要进行含水量的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了3个方面的工作内容。首先是应当在素土地基的使用过程中尽可能的对于含水量的数值进行控制,从而能够使地基处于最良好的状态。与此同时,在进行拌合的过程中,每当存在水分过多或者是水分不足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应当通过灰土的晾晒或者是进行洒水来对于其水分进行有效的调节。
3控制垫层质量的因素
3.1环刀法的应用
环刀法的应用是控制垫层质量的因素的基础和前提。在环刀法的应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保证垫层的质量并且对于一些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控制。除此之外,在环刀法的应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首先应用200cm3容积的环刀来进行地基垫层中填料的抽取工作,然后将抽取出的样本作为代表来进行测样,从而能够实现其对于干密度的有效测定。
3.2灌砂法的应用
灌砂法的应用对于控制垫层质量的因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灌砂法的应用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针对无法有效应用环刀法来实现的地基干密度的测量工作来进行灌砂法的有效应用。例如在道路地基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通过选择部分具有较好代表性的地基部位,通过试坑的合理挖设来将挖出的卵石进行合理的保存,然后通过试坑工作的有效进行来确保路基的深度被控制在240mm到320mm之间。
4道路地基工程中砂垫层的作用
4.1提高浅层地基的承载力
提高浅层地基的承载力是路地基工程中砂垫层作用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提高浅层地基的承载力的过程中地基的质量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始终是影响到道路的正常使用和道路使用安全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在提高浅层地基的承载力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通过垫层的使用来替代被剪切破坏的软土,从而能够在增强道路工程中地基的整体承载力并且有效避免道路地基中破坏出现的同时促进道路地基工程施工效率的不断提升。
4.2减少道路地基的沉降量
减少道路地基的沉降量是路地基工程中砂垫层作用的重中之重。在减少道路地基的沉降量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针对可能存在的裂缝现象来有效控制具体的沉降比例。除此之外,在减少道路地基的沉降量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重对于道路基础下浅层出现的沉降比例进行有效的判定。从而有效减少其对于道路路面正常使用和安全使用可能带来的影响。
4.3加速软土层的排水固结
路地基工程中砂垫层作用之所以能够得以体现与加速软土层的排水固结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加速软土层的排水固结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重确保荷载的具体作用,从而有效避免固结困难问题的出现,并且合理的减少相应的孔隙水压力并且促进道路地基的工程强度被控制在一个令人满意的范围内,最终促进道路地基工程施工精确性和可靠性的持续进步。
4.4清除膨胀土的胀缩作用
如果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地基的性质是膨胀土性质,应用垫层法,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对地基基础底面和两侧膨胀土的挖除。然后,换填非膨胀性土,可以消除道路地基中产生的胀缩作用。施工人员在进行垫层施工时,应该先对需要换填断面的厚度和宽度进行科学的计算,在满足道路地基稳定性和变形要求的基础上,还有适应施工的要求,避免慢盲目施工,有效节约成本才能发挥道路工程的价值。
1.2高层建筑施工中应用沉降观测技术的必要性在现代化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常常受到水质以及水文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某些基础部分有着不均匀的沉降,从根本上使得高层建筑的变形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地超过了相关的技术指标,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而沉降观测技术往往有着严格的技术指标,其严密性的观测,不仅仅对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有着一定的保证,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建筑使用的安全进行最大程度上的保障。
2高层建筑施工中地基测量的沉降技术分析
就高层建筑实际的施工过程而言,地基沉降往往需要控制在一定的指标范围内,并从根本上避免地基失稳现象的产生。就其实质性而言,地基检测的不准确不仅仅使得建筑物的安全得不到实质性的保障,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将高层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明显缩短。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地基测量而言,首先就要对基准点位置进行精确的确定,并科学的分析沉降数据。
2.1基准点位置的确定就单体建筑物而言,其基准点主要有三个,但是对于较大面积的建筑物而言,基准点在实际的设置过程中,往往采取区分设置的方法,并从根本上将监测网加以设立,充分的考虑基准点的实际位置,一方面要保证基准点的点位长期稳定,另一方便要为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的沉降观测提供实质性的便利。在确定基准点位置的过程中,使得与建筑物的距离在30~40m,并使用标准化的水准尺,尽可能的将基准点选取距离电线杆以及墙根相近的位置,并减少观测的误差。
2.2沉降数据的科学性分析科学的分析沉降数据也是高层建筑物安全保证的重要因素之一。观测成果不仅仅指本次的沉降量的记录,同时也包括所累计的沉降量,正确分析沉降量,并对误差最大限度地加以避免。一般而言,高层建筑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其地基的沉降往往难以出现线性等速下降,一旦等速下降情况发生,将会使得高层建筑物处于失稳状态,其安全性也就难以得到实质性的保障。
3高层建筑施工中地基沉降观测技术分析
3.1高层建筑施工中地基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高层建筑施工中地基沉降观测往往需要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严格的遵循相关的技术指标。其基本要求如下。1)施测要求以及精确度的沉降观测要求在施测的过程中,首先就要使得仪器与设备有着规范性的操作方法以及合理的观测程序,并在首次观测之前,及时检测校正所用仪器的指标,并鉴定其计量单位。仪器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要再次的检测校正所用的仪器和设备,规范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协调操作人员的额整体工作步调,并加强操作人员的整体配合。对于沉降观测的要求往往就要保证沉降观测有着一定的精确度,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选择往往依据于建筑物实际的测量,并通过对二等水准测量观测法加以采用,从根本上实现沉降观测的精确要求。2)观测时间以及观测点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保障高层建筑物有一定的安全质量,就要保证沉降观测有着极高的精度测量,并将误差降低到最小值,其仪器的选择往往更加倾向于精密水准仪的使用,并受环境以及温差变化的影响较小。观测人员在实际的观测过程中,要依据于工程的具体特征和条件,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和观测程序,及时的纠正观测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将每次观测工作的目标做到及时、高校以及精确。其观测时间的周期设置往往有两个时间间隔,在第一次进行观测的时候,就要复测其它阶段,并定时开展工程的施工,对沉降情况精确测量,并及时的掌握沉降规律。其观测点的要求就要使得建筑物纵横向的沉降观测点相对对称,并保持其相邻的间距点在15~30m,并在建筑物的四周均匀分布,设计具体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依据于施工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沉降观测点埋设,提高观测的意义。3)沉降观测的遵循原则高层建筑物在实际的沉降观测中往往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就要依据于一定的基准点、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点以及工作基点,稳定电位。其次就要保证使用的仪器以及其设备处于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和精确性,保持其稳定性。再次就要保证观测过程中有着相对一致的观测环境条件。再其次就要对观测人员进行稳定。最后就要固定观测路线、镜位以及程序方法。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从根本上将观测不定性的误差最大限度上降低,才能对统一化的观测结果进行保证。
3.2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的质量控制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的质量控制往往包括对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对基准点的布设以及对高层建筑物定期沉降的观测。1)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在对沉降观测点进行布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就要依据建筑物地基实际的沉降特点,另一方面则要对地质情况和建筑物结构的具体特点进行实质性的沉降观测点的布设。2)基准点的布设基准点的布设相对来说有着一定的严谨性,直接决定着沉降观测的精确性。基准点在其布设的过程中,就要将沉降观测的整体效果直面烘托,并合理的分析整体沉降观测。首先,在对基准点进行选择的时候,对一些松软地层和相对滑坡区尽可能的将地下各种管道设施加以避免,基准点选择最主要的目的是为沉降的观测提供实质性的便利。其次,基准点埋设应提前进行,最好是提前一个月。再其次,就是要对基准点以及基准点周围的保护标志进行保护,防止基准点被其他因素破坏。最后,在基准点布设的过程中,就要将一些障碍物最大程度地加以避免,以便于观测点的长久保存和固定,进而提高观测的精确度。3)高层建筑物的定期沉降观测高层建筑物的定期沉降观测是在沉降观测点以及基准点布设之后进行的,要依据科学合理的观测方案和按观测周期进行。为了保证初期数据的准确性,往往对每一点的初期观测进行多次测量,并对观测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处理。
3.3高层建筑施工中地基检测与沉降观测技术应用时应注意的相关问题高层建筑施工中地基检测以及沉降观测技术应用时要从施工工程的实际角度出发,对仪器设备进行统一化的管理,并及时对其进行检测和校正,定期进行维修。采取一定的施工技术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沉降观测精度。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更应该对沉降过程的相关技术指标加以明确,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严格的执行相关的技术指标,规范沉降观测的操作,对沉降观测点的距离进行合理的控制,并使得沉降观测点相邻的间距点在15~30m之间。基准点的设置要对一些障碍物最大程度地加以避免,在其地基的检测过程中,本着建筑物最大变形的角度出发,增强地基的坚实度,并对观测的路线以及操作人员加以固定。高层建筑物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水准点之间的距离约为62.6m,分析沉降结果时,要遵循科学的原则,从根本上减少误差。
二次振捣北京富国海底世界是一座大型的海洋生物展览馆,位于北京工人体育场南侧人工湖中,且埋在湖底之地下,总建筑面积为7456m2,由新西兰“富国”集团投资。除两个入口外,整个工程主体为水下全现浇钢筋混凝土箱形结构,其中水下2层,水面上局部出入口1层。按使用功能划分为观赏、商业、教学、办公、检疫5个区,其中观赏区又包括主池、展厅两部分。主池高7m,面积1152m2,装有4000多t海水,模拟海底景观。1结构防水要求两个出入口首层±0.00绝对标高37.8m,主体顶板相对标高一3.8m,底板相对标高一12.0m,湖底相对标高一3.0m,湖中常年水深1.5m,工程非凡,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尤其对防水要求极高。
本工程结构底板、顶板、外墙为刚柔双防,即抗渗混凝土外包柔性防水材料,柔性防水层为两层4mm厚SBS聚氨酪卷材,防水面积1万多m2;主池、过滤池、甬道、鱼缸等内墙,为防止防水材料污染水体,一律采用纯刚性混凝土自防水。底板、顶板、外墙混凝土设l道贯通的后浇带。全部工程混凝土用量15104m3,其中防水混凝土7742m3,均为S12.
2防水施工难点及部位
①如何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密实性,防止有害裂缝的产生,尤其是混凝土刚性自防水部位;②如何保证甬道墙结构精度,使其能够满足预先加工定做成型的玻璃钢拱罩安装配合尺寸要求;③柔性防水材料及其作法的控制。
3关键技术的探究
3.1防水工程施工重点
该工程防水的重点应放在防水混凝土,其次是卷材防水和抗渗灰土。即在保证卷材防水和灰土质量的同时,把防水施工的重点放在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抗裂性,以及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上。
3.2提高混凝土抗渗、抗裂性能
本工程在防水混凝土中添加水泥用量12%的UEA,作为混凝土抗裂、抗渗的一种手段。
由于施工受场地条件限制,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坍落度较大,水灰比达不到理想要求,所以采用“混凝土二次振捣”技术,以保证混凝土抗渗质量。
3.3保证混凝土结构整体性
3.3.1取消后浇带
本工程①一⑩轴共72m长,根据规范和设计要求,在⑤一⑥轴线间设1道800mm宽的后浇带,横贯所有内外梁、板、墙。这无疑是人为地埋下了渗漏通道。经过论证,认为该工程地质均匀,结构对称,荷载均匀,不会产生沉降差;室内外都处于恒温环境,不会产生温度差;由于采取了添加UEA和混凝土二次振捣的作法,已完全可以保证混凝土不裂且密实。因此,改变了原设计,取消后浇带。
3.3.2非凡部位的处理
(1)底板、顶板不留施工缝。墙体必须留设时,垂直方向尽量少留,整个外墙不留垂直施工缝,只在个别内外墙交接处留置;水平施工缝采用设置凸槽,槽顶加BW止水条,结构外侧预留八字槽用油膏嵌缝密封的多道防线控制办法,在延长渗水路线的同时,彻底切断堵死渗水路线(见图1)。
(2)底板、顶板和墙体接缝处,内墙和水池接缝处、穿墙螺栓等部位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如图2—5所示的处理办法。
3.4钢筋防腐新问题的控制
由于盐水区采用混凝土结构刚性自防水,取消常规做法中内衬玻璃钢防水层,因此如何防止盐水侵入结构,对钢筋造成锈蚀是一个重要新问题。本工程采取加大保护层厚度的方法进行控制,即将保护层由通常的35mm增加到70mm.为保证施工中保护层厚度能够准确达到预期要求,特加工定做了如图6所示的混凝土垫块,其上设有十字凹槽,凹槽宽度、深度均和钢筋直径相同。支立模板前将垫块卡于钢筋上,间隔1.5m.此外,在所有和盐水接触的混凝土表面,涂刷388水溶性无毒无异味的防水防腐剂涂料3道,增强防腐蚀性能。
3.5甬道墙结构精度控制
由于甬道墙上插槽内所装的玻璃钢拱罩,以及甬道内的活动走道和装修件都是根据施工图纸尺寸在国外提前加工定做的,为此业主要求,3条轴线间距及2个插槽和甬道宽度混凝土浇筑后成品误差均不得超过±5mm,相对误差为1摘要:75000,以保证混凝土墙体和之良好配合安装。
为保证甬道墙混凝土结构精度要求,且满足自身抗渗功能,本工程采用一次连续浇筑,并配以合理的测量放线方法,优质的模板体系,以及一系列浇灌技术。
3.6柔性防水层施工技术的确定
柔性防水层采用聚乙烯薄膜胎两层4mm厚SBS聚氨酪卷材防水层。考虑到施工时间为九月份,汛期刚过,基层表面含水率难以达到北京市标准《新型沥青卷材防水工程技术规程》中第4.4.1条有关“基层表面应干燥,其含水率不大于9%”的要求,根据工程情况,采用平面部位空铺,但卷材接缝处满粘,立面墙体全部满粘。卷材接缝处加盖口条,增加其抗拉强度,结构阴阳角处加设附加层。粘结全部采用热熔法。
4主要施工方法
4.1防水混凝土浇筑二次振捣
本工程所有泵送防水混凝土浇筑全部采用二次振捣。当混凝土入模经过第1次振捣,待其坍落度消失并开始初凝时,再进行第2次振捣。若慢慢拔出振捣棒混凝土能够均匀闭合,而不会留下孔洞,此时进行二次振捣最为合适。考虑到冬季施工水分损失较慢,经试验这一时间定在第1次振捣后3h左右。
4.2底板防水混凝土浇筑
采用2台混凝土泵,每台泵最小排量q=20m3/h,分泵分层浇筑,底层厚h1=0.5m,上层厚h2=0.4m,混凝土接茬最长时间(加缓凝剂)t=3h,基槽宽度l=56m.泵1底层混凝土一次浇筑宽度b1≤tq/Lh1=(3×20)/(56×0.5)=2m;泵2上层混凝土一次浇筑宽度b2≤b1.
由于底板厚度不一致,局部加深部位混凝土量较大,必须先分层连续浇筑此部位混凝土到底板底面,然后再开始底板大面积混凝土浇筑。具体浇筑方法如图7所示。
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为了避免混凝土振捣后表面积水产生裂缝,采用表面真空吸水多次抹压的方法,即采用l台真空泵,接1块l5m2真空吸水垫将混凝土表面多余的水吸走,再经两次抹压,保证了混凝土表面没有开裂。
4.3施工缝处理
水平施工缝在放BW止水条前,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凿毛喷砂处理,垂直施工缝处先将混凝土墙接茬处剔凿平整。清理干净浮灰,然后钉BW止水条,浇筑时不得漏振。
4.4甭道墙防水混凝土施工
测量放线工作是在对图纸中各段甬道长度、角度进行精确计算基础上进行的。首先采用测设导线法布设导线点,其坐标值取平差后数值,该导线相对闭合差1摘要:100000,按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施测原则,其精度满足施工放样的需要。然后以导线点为依据,用极坐标法放样测量,直角坐标法复核,来提高测量放线精度。经平差后再实施支立模板。
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支撑用剪刀撑并用花篮螺栓拉锚,采用撑拉结合的办法,在两墙顶模板用L50mm×5mm固定,以防浇筑时相对变形(见图8)。因精度要求高,所用钢模板须进行精心检查,翘曲度、平整度不合格的不用,木模板所用的木料须经过上炉干燥处理后,上刨刮平方能使用。考虑到浇筑时模板的外张,支横板时每边按一2mm支设,最后再精确检查,确认无误后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初凝前再进行精确检查,用花篮螺栓进行微调。
采用坍落度7—8cm商品混凝土,罐车运至现场后改装手推车,送至作业面,再由人工布料,进行强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同时也避免了用混凝土泵输送混凝土冲击模板而变形。甬道墙拆模后最终误差为轴线间距误差±4mm,宽度误差±3mm,混凝土外观平整、顺直、光滑,相当密实,无一处裂缝,使甬道安装一次成功。
4.5SBS聚氨酪卷材防水层施工
卷材施工采取外防外贴法。在平面和立面相连处,先做500mm宽附加层,然后再铺贴卷材,铺贴时先铺平面,再由下至上铺贴立面,并使卷材紧贴阴角,不得空鼓,卷材接缝部位距阴角中心400mm.所有接缝做热熔满粘搭接,搭接宽度长边100mm、短边150mm,接缝之上做120mm宽盖口条进行补强附加处理。卷材防水层构造如图9所示。
4.62摘要:8灰土施工
2摘要:8灰土施工重点放在对白灰质量的控制上。考虑到目前建树市场上成品灰存在着质量不稳定、CaO含量较低、施工效果不佳的新问题,在施工中改用块灰,自行淋制过筛,拌制灰土。
5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设计交底,即设计图纸交底。这是在建设单位主持下,由设计单位向各施工单位(土建施工单位与各设备专业施工单位)进行的交底,主要交待建筑物的功能与特点、设计意图与要求等。
2、施工设计交底。由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单位(或编制人)向施工工地进行交底。将施工设计的求全部内容进行交底,使施工人员对建筑概况、施工部署、施工方法与措施、施工进度与质量要求等方面,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以便于在施工中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3、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这是一项工程施工前,由工地技术负责人向施工员(工长)、或施工员向施工班组进行交底。通过交底,使直接生产操作者能抓住关键,顺利施工。
分项(分部)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是基层施工单位一项重要的技术活动。但笔者通过查看一些基层单位的技术交底记录,发现并不是所有单位对此项工作都能予以足够的重视。有些单位仅仅把技术交底作为“技术资料需要”的一部分,为“归档”而写(或补写)交底,其内容往往只是简单地抄写施工规范或工艺标准上的条文与要求,只是游戏形式而已。
为了使技术交底能真正成为指导施工、预防事故、保证质量、提高技术素质的技术性文件,结合工作实践,现对技术交底的内容和做法,提供以下参考意见:
一、技术交底应包括的内容
1、工程概况与特点。
2、图纸及规范的主要要求:包括主要部位尺寸、标高、材料规格及使用要求、配合比要求等。
3、施工方法:包括工序搭接关系,垂直运输方法、主要机械的使用及操作要点。
4、对施工进度的要求。
5、质量标准、要求与保证质量措施。
6、可能发生的技术总量及处理方法。
7、节约、成品保护要求与措施。
8、安全、消防等要求与措施。
二、技术交底方法
技术交底应以书面形式交底为主,召开班前会口头为辅。以重要部位或较复杂部位,应另附翻样图纸,必要时结合实际操作进行交待。最后,填写技术交底记录表(单),由交底人及被交底人签字,并存档一份。
注意事项
1、因为工地的各项技术活动,均是以执行和实现施工组织设计的各项要求为目的,因此,技术交底也应以施工组织设计为主导内容。
2、对技术交底要有针对性,即要根据各方面的特点,有要点,有预见性,有预防措施。
2房建工程地基处理目标
地基作为房建工程当中最基础的关键部分,其重要性无可比拟,为了保证地基功能性、作用性的有效发挥,开展有效的房建工程地基处理计划至关重要。基于房建工程基地的重要性分析,可得出房建工程地基处理的基本目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实现对地基动力特性的改善
地基动力特性是指地基在受到外界大程度振动(地震)时所产生的松散饱和粉发生液化,导致地基稳固性能严重下降,引起地基土体与房建工程混凝土之间的粘合力大程度下降,形成剥离情况,造成地基抗压能力的降低,进而导致地基结构无法负荷地面结构所带来的巨大垂直压力。在这时只要地基结构出现变化,那么整个地基动力特征就会急剧下降,引起地基的沉降、倾斜问题,最终导致房建工程坍塌,危及居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对地基工程进行合理处理,能够实现对其土体加固,改善地基动力特征,使地基状态满足房建工程的基础需求,提升地基的稳定性。
2.2实现对地基抗剪性能的强化
抗剪性能是房建工程所必须基本的性能之一,地基在未进行有效处理之前,其抗剪性能是非常低的。如果不对基地的抗剪性能进行增强,那么一旦地基出现剪切力破坏时,地基土体的内部就会发展压力变化,进而出现巨大的离心荷载力,这会导致房建工程的上部结构出现失衡状态,出现倾斜、坍塌等问题。在有效的地基处理技术下,钢筋混凝土会给地基以强大的固定作用,提升地基的抗剪力,帮助地基在遇到离心荷载力时将其有效的抵消,避免地基状态的变化而导致房建工程失稳,为房建工程提供安全保障。
3房屋建筑的地基处理施工技术
在房建工程施工水平不断进步的支持下,地基处理技术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目前能够应用与房建工程地基处理的技术类型有很多种,文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技术类型予以分析。
3.1注浆技术
注浆技术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地基处理技术之一,其适用于含水量较低的软土地基处理。注浆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混凝土注入到软土地基当中,让软土地基与混凝土浆体充分的融合,依靠混凝土凝固时所产生的强大作用力将软土地基进行固化,实现对软土地基的有效处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先要对地基土质进行充分的研究,记录土质的相关信息,根据土质实际情况设计出注浆方案,然后根据注浆方案对地基进行分布式钻孔。在钻孔时如遇到过于疏松的土层,可利用硅化加固法对其进行处理。钻孔完毕后,施工人员根据施工设计配合比对混凝土进行制作,制作完成后方可进行注浆。在注浆之前,为了避免浆液冒出,可填充素土并对其予以夯实。注浆时,注浆压力要控制在1~3Mpa之间,要保证对土地的加固顺序为自上而下。由于在注浆过程中可能遇到相邻土层土质与工程地基土质存在差异的情况,为此施工人员可对渗透系数较大的土层进行加固,之后在进行注浆施工。
3.2强夯技术
强夯技术也是房建工程施工环节中,处理地基问题的重要技术。强夯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机械设备的强大夯实作用力,将原本土质较为松软的土体进行夯实,以提升地基土体的整体性能。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夯实点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夯实点选择不正确,那么强夯技术很难达到预计效果。施工人员要先利用试夯法对夯实点进行确定,确定夯实点后现用推土机对土层表面进行预压和平整,平整完毕后需采用放线测量技术对夯实点进行二次确认。对于一些地下水位偏高的地基土体,施工企业要现用抽水机对地下水进行排出,保证地下水位符合强夯技术的施工标准。完成抽水后,可用砂石铺设在表层之上作为垫层,避免地下水位的再次上涨,导致设备出现下陷情况。强夯技术要分两次进行,其中第一次要由四周向中心汇集,夯实施工完毕后用推土机进行找平。第二次夯实则由中心向四周扩散,以保证土体各位置夯实的均匀性,实现对深层土及中层土的加固。
3.3加筋技术
加筋技术也是地基处理技术当中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之一。加筋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针对具有一定抗压能力但抗拉能力偏低的土体进行加筋,来实现对土体抗拉能力的提升,保证地基土体的综合质量。加筋技术一般应用于地基土体为散粒料土体处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根据对土体实际情况的分析来予以计算,设计出合理的加筋方案,确定加筋类型、加筋数量等。完成上述工作后,施工人员要按照施工设计进行加筋技术处理,在土体中正确的加入条状加筋带。在加入加筋带同时,施工人员还要加入适量的高强度土工布,以实现对土体抗拉能力的增强,帮助加筋带更好的发挥出作用,实现对地基质量的有效提升。目前,我国较为成熟的加筋技术材料有加筋带、土工布、土工格栅等,施工企业可以根据土地的实际需求来选择加筋材料。为保证地基处理质量,加筋材料和单独使用,也可相互搭配使用,具体情况视地基工程的实际需求而定。
1.1承载能力差因为软土基的含水量较大,因此土体的压缩量增加,在承受较大载荷的时候就容易被压缩,形成大规模的沉降,外界压力容易导致地基的整体性破坏。这也是软土基最突出的特点。
1.2沉降量大软土地基所含有的天然水量大,其松散程度也就随之增加,施工中因为压力失水就会导致沉降,如果处理不当出现的沉降呈现不规则的情况,就会导致后续施工的困难,严重的时候会导致路面出现倾斜甚至塌方,尤其对桥梁施工的影响最大。
1.3压缩性大软土的特征是孔隙大,呈现松散的状态,其可以被大范围的压缩,如果在市政施工中不能进行妥善处理,其在后续施工中容易出现基坑边坡失稳、边坡错位、路基塌方等情况,导致施工的安全性降低,也会影响周边建筑的稳定。
2市政路桥施工中出现软土地基的基本思路
2.1因地制宜各个地区的土质特征不同其选择的处理技术也就存在差异,因此在市政路桥施工中应对软土地基的具体情况进行考察,如粘性土可以采用压实技术为主,在施工中尽量减少对地基的扰动,以此保证整体性;砂性土质则可以利用挤压技术为主,进行压实,包括砂桩或者震动压实等,改善地基的流动性,这样的选择主要是因为粘土已经扰动就会降低强度。再如,应根据软土地基的深度和厚度选择处理技术,如果土层浅则选择表层处理技术,即换填技术。而软土厚且无砂层,则应采取固结技术为主加以处理。
2.2根据市政道路要求处理市政道路建设中对道路的要求不同其稳定性和平整度要求也就不同,等级高则应选择强力的软土地基处理措施,将沉降降至最低。如果等级低则应进行加载等技术待沉降结束后进行施工。如果先铺设简易路面沉降结束在铺设常规路面。还可根据道路形状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设计宽度与高度也会影响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通常采用换填技术的时候,对于宽且低的路堤而言就容易出现破坏的情况,设计高度大且不够稳定的路堤时应考虑加载的措施来增加地基承载的极限强度。
2.3考虑周边情况市政路基施工对周边的建筑会产生影响,如果震动、噪声、地下水、环境污染等都应考虑在技术选择中,因此在软土地基的处理中应综合诸多因素进行确定。对路堤高而地基软弱的情况更应注意对周边建筑的影响。因此如果路堤坡脚附近有建筑的时候,应考虑减少总体沉降的技术,以此保证周边建筑的稳定。
3市政路桥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
3.1排水技术软土地基的突出特征就是含水量高,因此在处理中如果可排除过多的水分则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因此排水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如表层排水技术。表层排水处理是提高土体固结性能和稳定性的重要技术措施。具体的做法就是在软土基上设置砂垫层,这样改善软土地基的含水量,通过砂垫层的压力和排水实施配合,排除地基中大量的水分,以此促进软土层固结沉降,保证施工后续作业的稳定和安全。
3.2粉喷桩技术该技术在市政路桥工程中经常被纳入到软土地基的处理中。所谓的粉喷桩处理技术就是利用设备在软土地基上钻孔,并利用压力将固化剂压入软土中利用固化剂与土层中的水发生化学反应而促进软土地基失水,从而达到固结软土地基的作用。固化剂通常为石灰和水泥,多数工程选择的是水泥,在实际的应用中应考虑掺入比的选择。其标准为桩的强度,如高于1.5MPa则选择425号以上水泥,如低于这个标准则选择325号水泥。这样可以增加掺入比,提高桩体的性能。为了保证固化剂的流动性,可以掺入减水剂或者硫酸钠、石膏等材料,这样可以增加固化剂的处理效果。同时喷粉桩在加固中还形成多个相对稳定的隐形桩,这样可以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为后续的施工打下基础。当然其必须在场地整洁且作业空间较大的场地上进行施工。在粉喷桩技术应用前还应对地质土质进行检测,尤其是土质、含水量等技术参数都会影响喷粉桩的固化效果。所以应按照技术要求对其进行采集和分析,并利用工程实验室进行试验保证固化剂的适应性。
3.3深层排水技术排水是软土地基处理的核心思路之一,排水固结技术与表层排水技术不同,其主要是利用挤密技术对软土基的深层水分进行排除,通常需要配合排水井来完成对软土地基的排水措施。该技术利用向软土地基中打入挤密装置的方式来挤压软土层,促进其水分排除,然后利用排水井抽出多余水分,促进地基失水固结。该技术的选择应考虑地基含水量、软土厚度等情况,按照技术流程进行操作,这样才能保证处理效果最佳。但是此类方法不能单独使用,应配合其他方式促进水分排出,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3.4加载压实处理加载压实技术是一种静态固结技术,在软土地基上施加一个外表载荷,人为的促进土体的压缩,出现超载沉降,以此达到处理软土地基的目的,但是单纯的加载不能保证地基的承载能力提升,因此该技术也必须与其他技术配合使用。在使用加载压实前应对软土层的厚度和含水量进行分析,计算加载的重量,如果超过范围则不能采取该项技术。技术的核心就是降低地下水位,在加载的过程中可以打入钢板来保证施工中地基的稳定性。主要是防止其对周围的建筑和土体产生影响。应注意的是填土加载的技术主要是保证路面铺装后的残余应力被提前释放。如果加载过大反而会导致地基的稳定性丧失,因此应缓慢的增加加载速度,每一次加载都应保证地基稳定后进行。并在施工中做好观测工作,控制沉降的速度和范围等。
3.5挤密技术挤密技术就是通过外力对软土地基进行挤压,在市政桥梁施工中较为常见。通过挤密桩间的土体来提高地基强度。将桩孔用灰土、素土等回填并夯实。因为土质的类型不同其方法也存在差异。如果使用素土则称之为土桩挤密法,使用灰土则为灰土挤密法。这两种技术措施对于厚度较大的地基作用较好,其中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效果最佳,应在具体的工程中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