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老年服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6:4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老年服务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老年服务论文

篇(1)

2《社区与老年护理》授课时的技巧

《社区与老年护理》是社区健康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健康观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医疗费用的增长,《社区与老年护理》已经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此门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条条框框较多,学起来比较枯燥无味,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以下几种技巧。

2.1提高教师的素质及授课的吸引力

兴趣是影响学生注意力集中和注意力稳定的重要因素,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他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原动力,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感到获得知识是一种美好而有兴趣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讲每一节课时都应该认真备课,同时注意仪表,授课时口齿清晰、充满情感,幽默生动,课后随时听取学生的反应,与学生保持良好关系。

2.2造良好课堂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一个既严肃又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自由发挥和积极思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果老是过分严格,学生将心情紧张,不敢发言,课堂气氛严肃呆滞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反之,教师管理太松,会造成课堂秩序差,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断利用各种技巧或变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习兴趣。在教学时当看到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表示他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教师应设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较常用的方法有:

(1)案例分析法:在讲到孕产妇保健时,我们先不讲具体内容,先给同学一个案例,社区护士对正常分娩后第4天的产妇进行一次家庭方式,发现产妇体温38.8摄氏度,心率88次/分,血压116/74毫米汞柱,血腥恶露,量与正常月经相似,无特殊异味,产妇精神状态较好,意识和睡眠都正常。肿胀明显,有胀痛,但吴红、肿、热,奶量充足,婴儿能正常吸吮。请问产妇发热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处理此种情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想,然后带着问题来听课,效果非常好。

(2)影片播放法:在讲到精神分裂症时,学生很没兴趣,我们给学生放一个小录像片,讲的是一个精神分裂症的年轻人用打气筒将自己的母亲给活活打死的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有利于进一步授课,并提高学生的兴趣。

(3)顺口溜法:顺口溜简洁明快,顺口押韵,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便于学生记忆不易忘记。在讲艾滋病时为了便于学生的记忆,我们用顺口溜的方式进行讲解如艾滋病,行为病,无疫苗,防才行;染此病,三途径,血和性,母传婴等。他将艾滋病的流行病学及预防说得非常全面、准确到位,学生一边读一边记掌握得非常快。

(4)三字经法:讲到健康长寿时可用三字经人到老,莫烦恼,忧愁多,催人老。常锻炼,抗衰老,量力行,误过劳。经常笑,变化少,心胸宽,寿自高。它能使学生在兴趣中解读,在兴趣中记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2)

■《美国老年人肢体残疾患病状况及趋势:对中国老年阶段残疾的启示》

发言者: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Man Guo

背景和目标 这一研究旨在探究当前美国老年人身体残疾的流行趋势,调查与美国老年人相关社会政策和方案,从而对中国老年人的残疾晚年提供潜在的借鉴指导作用。

方法根据美国国家调查数据,回顾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老年人的残疾趋势。根据国家2006年社区调查,提出了最近美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残疾趋势,及主要社会人口群体之间的差异。

结果现有数据表明,高龄人、妇女和只具备最低限度教育的人,身体残疾情况相对严重。

结论和推论调查当前美国老年人身体残疾流行趋势有助于深入了解两国老年人残疾问题的政策和研究。

■《论澳大利亚有关残疾人的社会政策和实践》

发言者: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Lesley Chenoweth

背景概述论文概述了澳大利亚有关残疾人及家庭的社会政策和规定。作为联邦制国家,澳大利亚分别由联邦和国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包括直接或间接针对残疾人及家属和相关服务性措施。联邦法律明确规定反对歧视残疾人,国家法律规定应为残疾人提供相关的服务性工作。联邦法律及政策为残疾人提供收入保障系统,并支付伤残抚恤金、护理津贴,提供支持性就业服务及信息。国家负责为残疾人提供住房支持服务、家庭支持和临时托管照顾服务、社区咨询及娱乐服务。这些服务通过政府相关残疾部门承办给非盈利组织和私立机构。

论文核心内容不同领域政策和政府的协调困难,这种协调能确保残疾人获得持久而适当的支持。社会福利改革对残疾人就业的影响。为农村及偏远地区提供服务。在劳动力短缺情况下,残疾人服务的持续性。

■《论香港老年残疾人照料状况》

篇(3)

我是___社工班的学生,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篇(4)

【摘要】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大张旗鼓地宣传安全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性, 师生员工必须绷紧安全这一根弦,充分认识到安全重于泰山的含义和意义,学校必须至少开好四次安全会议, 学期初、末都必须讲安全问题,各系在学生干部会议上和全体学生大会上必须时刻叮嘱学生注意安全。

【关键词】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本页关键词】欢迎论文投稿 省级期刊征稿 国家级期刊征稿

【正文】

第一,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大张旗鼓地宣传安全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性, 师生员工必须绷紧安全这一根弦,充分认识到安全重于泰山的含义和意义,学校必须至少开好四次安全会议, 学期初、末都必须讲安全问题,各系在学生干部会议上和全体学生大会上必须时刻叮嘱学生注意安全。第二, 形成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网络。学校必须有一名领导主管全校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各系部必须有一名领导主管系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系学生分会必须设立安全部,各班必须有一个安全委员,各寝室必须有一个安全员。第三,建立学生安全协会和大学生安全教育基地。学生安全协会主要是传播安全文化, 宣传安全知识,组织安全学习,参加安全实践,调查安全隐患,反映安全问题,研究安全理论。通过安全协会召集热心安全宣传的同学,通过会员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形成讲安全和重视安全的氛围。在农村或城市社区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基地,通过“基地”平台去教育和影响社会上更多的人,形成讲安全的习惯和优良传统,从而保证社会安全和谐。第四;让安全知识、安全思想进教材、进教室、进大学生大脑。所有教师都有责任向学生宣传安全知识和安全思想, 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真负责地讲解安全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应独立安排一章安全观(安全基本理论),具体阐述大学生应具有的安全意识、安全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大学生安全素质等。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针对性。全社会都在重视安全问题, 但是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既不同于中、小学生、幼儿园安全教育与管理,也不同于农村、城市社区居民的安全教育与管理, 同时也不同于其它生产部门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文化的一代青年,在安全问题上也很容易麻痹大意,其中主要表现是:1、有理想但缺乏理智,办事凭感性、感情,情绪好,做事就放心、安全;情绪坏,做事就出乱子、不安全。2、有文化,但缺乏细致,不全面,办事粗心大意、丢三掉四。3、大学生有朝气、有活力、有胆量,但易冲动、易走极端、易产生心理问题。大学生虽属于成年人,但处于不明世事的幼童和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人之间,他既打上幼童不明世事的痕迹,又有中、老年人的一些经验。幼童靠成年人照顾、帮助,中老年人靠经验处世,而大学生正好缺乏中老年人的经验又缺少父母的照顾和帮助。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要突出其文化内含,着重于安全情感教育和安全渗透教育。只有用情感和渗透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文章来源】/article/87/5846.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篇(5)

“为医者,德为先”,医德是医务人员立身之本。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始终以“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为服务宗旨。在思想上,我时时处处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的组织纪律从严要求自己,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提高政治鉴别力和防腐拒变能力,始终做到重事业、淡名利,以满腔热忱地为患者服务,事事处处以病人为中心,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只要病人需要,我都随叫随到,毫无怨言。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患者极端负责,关爱病人,甘于奉献。

二、和谐的医患关系

工作中,我对前来就诊的患者做到耐心接待,认真解决患者及家属的疑虑,尽量减轻患者、家属的压力,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工作是很辛苦的。身上时刻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且还常常受到来自患者及其家属的责难和不理解不配合。但是,当与死神的拔河终于获得胜利;当瘫痪在床的病人能站稳他的脚步;当痛苦的表情被放松的微笑所代替,作为医务工作者,那一份满足和喜悦,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那是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体会到平凡中的快乐。路遇时一句不经意的问候,相逢时一个真诚的微笑都在无形间拉近我们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我们带给他们战胜病魔的勇气和能力,他们让我们在凡俗的生活中得到自信和升华。

三、专业技术情况

做为中医骨伤科主治医师医师,我必须为其他人做好表率,做好榜样。取得主治医师资格9年,我主要从事中医骨伤科门诊工作,还从事门诊急诊急救工作,对门诊急、危、中重病人有较强的处理能力。同时带领全科医护人员不断学习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更使全科医护人员意思到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当然,我并不满足于这点儿进步,要知道,医学是无止境的!我们在医学上每前进一小步,就能救活和治愈成百甚至是上千的人。所以,我一直致力于研究新技术,希望自己能够带给病人更多的福音,让更多的笑容在患者脸上绽放!

2002年-2011年间,我参与抢救180余例急、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98%以上,成功转诊300余例患者,专业方面师从董福慧教授,独创采用腕“休息位”固定法治疗Barton氏骨折12例获显著疗效,解决了Barton氏骨折复位后不易固定的难题,自创“划船法”治疗粘连性肩周炎68例,方法简便实用,疗效显著,并在《中国民间疗法》杂志发表相关论文,获得好评。

2004至2006年本人考取长江大学医学院就读中医本科,致力于软组织损伤的中医辩证治疗,尤其在膝关节疾病等软组织损伤方面有独特见解及较强的诊治能力,利用手法加局部外敷、中药熏洗等方法治疗膝关节病变100余例,取得良好效果,并在《现代中医药》杂志发表相关论文2篇。

2008年本人受聘小黄圃社区卫生工作站组长,勤于学习,以身作则,多次组织本站职工参加院内业务学习,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任职期间发表国家级论文2篇,省级3篇。由于热爱教学工作,于2008年,本人带教顺德大学2006届全科医学大专班共8名,指导实习生对全科医学的了解和提高临床实践技能、热爱社区工作,成为合格的全科医师,获得好评。

同时本人还重视科研项目研究,2009年申报《针药结合对佛山市老年男性肾阳虚患者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获广东省佛山市卫生局医学科研立项课题,(立项编号:(2009331)本人为此项目第一负责人,科研已结题,并在国内期刊发表相关论文。本课题采用针药结合对佛山市老年男性肾阳虚部分患者(中医诊断标准确诊)52例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对比,用药后的T均值明显升高,E2均值下降,E2/T之比值也明显下降,与用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温针灸法配合补肾阳中药有促进中老年男性作用,并可调节中老年男性体内性激素水平使之达动态平衡。取得显著疗效,对提高佛山市中老年男性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篇(6)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有幸接任第一届编委许淑莲教授,参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委工作,从此与它结缘。我为它被评为医学和心理学双核心刊物而骄傲,为它从季刊一步步发展为双月刊直至月刊而振奋,也为它的影响因子分逐步提高而欣慰。

下面仅就本人审阅文稿所见,谈几点想法:

第一,论文涉及的研究领域不均。儿童、青少年、尤其中学生、大学生的相关论文最为多见,而老年的论文甚少,比重相距悬殊,显然与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不相称。我国自2000年已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2005年底超过1.47亿,占总人口的11.2%。未来几十年,老年人口仍将高速增长。人口老龄化既是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也使社会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创刊二十年之际,再次领会《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名誉主编彭瑞聪教授当年所确立的办刊方针,“从婴幼儿到老年人,无一不会遇到各年龄组特有的心理卫生问题,特别是在社会深入变革时期,不断受到许多新的心理卫生问题挑战,需要各方通力合作研究解决”,深感其正确和重要。然而,过去老年人往往不受重视,甚至受到歧视,对这弱势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研究较少。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特有的心理卫生问题同样突出,必须予以重视。

2002年在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提出了“积极老龄化”,其框架为“健康、参与、保障”,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措施。老年人不但健康,而且还能参与社会,老有所为,这无论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十分有利。老年人不再是社会的负担,相反成为社会资源,他们从中也获得了自我实现的机会,其意义深远。当然这一切需要得到社会保障,这是实现积极老龄化最根本的条件。心理卫生工作应为此服务,关注老年人心理,其中大有我们施展才能的空间,需要去挖掘、去研究。

第二,论文变化趋势。过去仅用单个量表测查某一群体的心理状况,结果简单,内容多为描述性的,研究无法深入。如今使用多个量表,数据处理难度加大,统计分析很多变量,结果丰富。但遗憾的是讨论并未深入,往往是结果的重复,文章冗长,复杂难懂。有的作者根据很多相关分析,推论出因果关系,得出的结论欠科学,致使论文水平仍难提高。

第三,近年来自编的量表增多。过去使用的量表多为国外引进,研究者自己编制符合国情的量表是满足目前国内需求的好事,但有的人对自编测量工具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往往认识不足,考虑过于简单。要知道,合格量表的编制者必须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和心理测量学方面的功底,还要有一定的实力(人力、物力),尤其建立常模投入更大。否则量表编制往往不合要求,如:取样缺乏代表性、标准化过程不规范、信效度检验不合格或勉强通过等等。这些“硬伤”将影响测量结果,使研究缺乏科学性。量表编制中有时还出现“夸大化”,取样范围仅局限在某地区,但量表却标上“中国……量表”的头衔,这万万要不得!

第四,干预研究的内容较少。心理干预投入多、周期长、收效慢,并有一定风险,是费时费力、有时不一定显效的工作。鉴于此,目前开展的干预研究较少或有的水平不高。实际上干预是真正推动心理卫生工作和提高大众心理卫生水平的重要途径,建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考虑如何对这类研究予以倾斜和支持。

以上仅为个人拙见,供诸位参考。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正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进一步规范化,尽快与国际接轨。愿更多作者、读者参与,它也将更好地为大家服务。未来,这平台一定会越来越扎实、宽广!

吴振云

篇(7)

论文摘要:解决养老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必然要求,它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存在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养老问题已非常迫切摆在人们的面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空巢老人孤独而寂寞

据有关部门调查资料显示:发达城市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形成家庭生活无人照料的孤独而寂寞的空巢老人群体。因此,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特别是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关注与关心,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

(二)“四二一”家庭模式难以承担养老问题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20多年,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陆续进入婚育年龄,“四二一”(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家庭模式已经非常普遍。两个独生子女组建家庭后要承担四位甚至更多老人的赡养及照料。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青一代工作、生活压力普遍加大,外出打工与经商多等客观因素存在,必然导致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照料老人。

(三)老年人经济拮据影响生活质量

城市老人随着退休,工资收入明显下降,如果没有子女的资助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假如没有退休养老保险金(特别是农村老人),加上沉重药费负担,生活的拮据就可想而知,从而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四)老年人健康问题十分严重

身体健康状况差是非常普遍的问题。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曾对本街道辖区的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生活和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1305名老年人中,患有各类慢性病的就有1035人,占调查人数的79.13%,说明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非常突出。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党的十七大以较长的篇幅描述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中“在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中,重点提到了要加强老龄工作。毫无疑问养老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一)呼吁政府推动,逐步建立完善的养老机制

做好养老工作是一项得民心,暧人心的夕阳工程,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的推动引导具体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二是政策,三是协调。特别要建立专项资金帮助生活困难尤其农村老年人。

(二)动员社会参与,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养老机构

1、从社会化居家养老入手,建立社区与家庭合作的养老机构。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因此,以社区服务为载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促进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密切结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区和家庭安度晚年。

首先,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对其中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和缺少家庭照顾的高龄老人,仍需要通过养老机构来解决,使他们在养老机构得到多方面的照料服务和精神慰藉。政府和社区组织要鼓励、提倡、支持低龄健康老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参与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体现“独立、参与、照料、自我实现和尊严”的老年人基本原则。也可依托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老年大学,使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化、体育、教育活动;对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服务的中高龄老人。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复站等形式服务。对独居老人、残疾老人等特殊群体,社区应该将他们列为服务的重点保障对象,对他们要按照政府救助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原则,构筑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救助网络。

其次,要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要从目前以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为主,逐步扩展到居家帮助服务、暂托服务、医疗照顾服务、娱乐学习服务、情感慰藉服务一体化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可以包括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照料中心、日间护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支援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

2、从整台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入手,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

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聘请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参加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利用老年人同老年人容易沟通的优势,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

3、从营造市场运行机制,推进养老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拓宽思路,改变单纯由政府、社区创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路,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使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以满足群体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

4、从提高老年人健康入手,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老年人不仅有物质需求,而且更渴望情感关爱,企盼心灵慰籍。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篇(8)

中图分类号:[TU985.1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已于20世纪末提前进入老龄化国家,目前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我国进入老年型社会后,老年人活动需求对城市公园绿地资源提出了新要求。与其它年龄段人群相比,老年人的生理机能相对退化,行动及思维敏捷度降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减弱,心理上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因此,老年人对户外环境有着特殊的需求。建设者应从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方面去考虑如何创造一个真正地适宜老年人活动的空间,使他们老有所乐。

二.老年人生理特征及心理需求

1、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项感官能力都会相应下降。老年人视力变差,对光线的感觉迟钝,因此在环境照明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这一生理特征的改变。老年人听力衰退,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社交空间和尺度。老年人更喜欢有围合感,空间相对较小的环境进行交流。老年人容易跌倒,是因为平衡感迟钝,身体不易取得平衡所致。在环境设计上应该注意地面的防滑处理。

2、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一)失落感

老年人在步入离退休生活后,生活节奏一下子由紧张、有序,转为清闲、松散甚至无所事事的状况,如果没有思想准备和妥善安排,心理上就会出现失落感,甚至郁郁寡欢。多到户外活动,陶冶一下情操将有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焦虑恐惧感

有的老年人担心年老多病,患上“恐癌”症,担心中风瘫痪,顾虑心绞痛、心脏骤变猝死等,以致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通过人际交往空间的创造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心灵交流的活动空间,创造真正属于老年人活动的空间环境。

(三)消沉没落感

这类老年人常为体弱多病或旧病复发,或罹患新病,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对待这些老年人,一方面积极防治老年病,解除实际病痛,另一方面亦要反复给予鼓励,减轻这种对健康有害的消沉没落情绪。通过合理的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增加老年人之间的交往和活动参与积极性,减轻或消除老年人的孤独与空虚感,使他们心情舒畅地度过晚年生活。

(四)孤独感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与同事间接触减少,社会活动和交往不多,以致消息闭塞,信息不灵。若是体力不佳,视听减弱,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时间长久,会出现“与世隔绝”“孤立无援”的心境。丧偶的老年人这种心境更为显著。创造一个舒适的人际交往空间对老年人的生活将会增添乐趣。

三.老年人行为习惯特点

老年人行为习惯特点是老人活动区规划设计的依据和基础。通过对老年人的调查、分析,老年人的行为习惯主要有5个特点

1、社会性 老年人社会责任心较强,渴望参加社会和集体活动

2、趣味性 返老还童,喜欢热闹,对各种文体活动兴趣较大

3、持久性 由于空闲时间多,对所喜爱的活动(运动)专注力较强,能长期坚持

4、选择性 由于文化修养、身体素质及爱好的不同,对娱乐活动有所选择。主动性游乐的意向强,不愿过多受人牵制

5、局限性 因年龄较大,精力体力不及年轻人,因此,活动的范围、内容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时间、季节、气候的变化,对老年人的娱乐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

四.城市公园老年人活动场所设计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很多地区将收费性公园免费对外开放,这大大提高了公园利用率,使每个市民享受到在公园游乐休憩的机会。根据老年活动场所功能的特殊性以及景观与老年人身心状况的关系,总结归纳设计原则有以下几点:

1、安全性原则

2、生态性原则

3、易达性原则

4、可识别性原则

5、交往性原则

五.城市公园老年人活动场所的构成空间的设计要点

1、步行空间

散步或慢跑是老年健身主要方式之一,步行空间的设计显得格外重要。在进行园路设计时,要把握好道路的尺度,以便安全地集散人流。路线应蜿蜒并富于变化,还应避免高差变化过急,如果有较大的高差变化,一般要设置台阶与无障碍坡道并存。在坡道的入口或醒目地段应安装国际无障碍通用标志。坡道与铺装广场材料要求坚实、平整、防滑,更好地服务于使用轮椅的老人。

2、坐息空间

通过观察发现城市公园中老年人的活动类型主要以体育锻炼、聊天、看报、兴趣小组活动为主。坐息空间要采用多种方式,来满足老年人交流等不同的活动需要。坐息空间设计时,座椅可以延长老年人的滞留时间。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座椅的平面构成,摆放方式以及所设置的位置。一般来讲,半封闭的空间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多凹型或凸凹两边形、弧形等形式的内向形空间可以形成一个使老人们使用的小空间,产生领域感,满足他们的交往需求。其次,桌凳组合满足了老龄棋友、牌友的需求;对于一些多人参与的活动,常常有部分老人旁观, 这种主动式与协从式的活动,可以采用亭,廊,花架的设计来满足老年人的活动。座椅的扶手和靠背应按老年人的特点制作,座具的材质以木质为好。

3、庭院空间

庭院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归属感,在公园中设置一些有意义的庭院也是十分必要的,庭院可以由建筑、植物、地形及水体围合而成。庭院的布置设计上较为随意,功能上满足老年人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开展画展,书法展等活动。较为私密的空间也给老年人聊天交谈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六. 城市公园老年人活动场所设计方法

1、满足老年人活动的功能要求

对公园老年人活动场所的设计首先要满足老年人活动的功能要求,创造不同的功能空间,足够大的活动场地对老年人开展社交和运动很重要,而小空间,小尺度的活动场所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围合、覆盖、下沉等手法创造相互连接渗透的有边界限定和细部处理的小空间,对老年人之间的交流起到促进作用。

注重公园绿地的人性化细部设计

无障碍设计可以使老年人充分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同时给老年人带来了安全感。因此,在进行空间组织和细部处理时要注意安全性的问题。如地面高差变化应尽量减少,台阶处设置坡道,配置扶手栏杆等。

3、植物景观的营造

植物景观可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种植方式,注意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搭配,活动场地可以用绿篱的形式对场地进行围和,静态坐息空间要以观赏植物为主,乔木、灌木、地被相结合,从而形成良好的活动空间。可以在植物配置上创造一些养生保健型生态群落的类型,构建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户外环境。

七.结束语

老人为城市公园利用率最高的群体,作为设计人员,我们有责任创造一个舒适的户外活动场所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活动,从而帮助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1]穆光宗 张 团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期刊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期

[2]孙樱 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系统需求分析与建设对策[期刊论文] 《资源科学》 -2003年3期

[3]郭子一 徐峰 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研究综述[期刊论文] 《城市问题》-2009年8期

[4]王欢 公园绿地中老年人活动特征调查——以南京为例[期刊论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1期

篇(9)

在脑培训方面,我的脑班坚持上到了第六个学期,学习内容为flash动画软件,学员中有一些能力强水平高的同志。在课上我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实例和内容,使学生获得了提高,他们学会了动画制作软件的大部分功能,许多老年同志到学期末能自己制作贺卡,年历,名信片等,在提高电脑技术的同时,也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同时我还为了更多的服务于社区居民,在10月重新开设了汉字纵横输入法班和图像处理班和办公软件制作班,利用我周二、周四、周五三个上午的时间,现在计算机成人学员有将近60名,他们来自金融街地区和周边辖区,他们均对我的工作表示了支持和肯定,是我工作前进的动力。

XX年8月5日,金融街街道和社区教育学校选送2名选手参加了XX年全国纵横输入法比赛,经过我在赛前的精心辅导,2名选手取得了残疾组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我辅导学员的论文获得了全国论文二等奖,同时我的论文也获得了本次全国比赛的二等奖。

篇(10)

一、老龄产业理论研究历程

在我国,老龄产业还是新兴事物,对老龄产业有关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国内学界对中国老龄产业的研究应该说起步于90年代中期,最初的研究比较关注中国人口老化与老年市场的发展的关系,对老年市场分层、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陆杰华,2001年);老龄产业理论的研究历程的线索以三次老龄产业研讨会为主线。1997年全国第一届老龄产业座谈会上正式提出老龄产业概念(张文范,1997),并达成比较一致的认同;同时对老龄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行、老年市场与老龄产业的关系、老龄产业所涉及的基本服务范围等理论问题达成了共识;但是对老龄产业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则是近几年的事。随着老年商品和服务市场的逐步发展,对老龄产业的理论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2001年第二届老龄产业研讨会,在总结过去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老龄产业的十一条政策建议(程勇,2001年),从而使老龄产业研究从局部、微观的市场、企业研究走向全局、宏观的战略、政策研究方向,把发展老龄产业是看作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的战略。2004年第三届老龄产业理论和实践研讨会,回顾了近十年来老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出今后民营资本的参与将是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的主要动力源(陶立群,2004年)。而且认为,发展老龄产业要立足本国国情,在优先发展老龄产业的重点领域之一??养老服务机构过程中,国家有必要建立一套包括建筑设施、卫生条件、服务水平、管理能力在内的资质评估认证标准,明确管理认证机构,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资质认定和监管,使老龄产业发展规范化、标准化(程勇,2004年)。这一建议指明了今后一段时期,老龄产业的发展将进入有序的健康发展的快速通道。

二、老龄产业的理论研究上存在的争议问题

1、老龄产业概念的界定问题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集合。“产业”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研究领域有不尽相同的含义,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的内涵不断充实和丰富,其外延不断扩展。按照一般理解,产业是指“财富”,指各种生产的事业,也有的指工业。产业指财富,多见于文学作品中,常指家产、财产;产业指工业,是相对农业而言。在经济理论研究中,现今,多数经济学者谈到产业,指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的经济单位。在产业经济学理论中,产业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水,2000年)。在西方经济学中,经典的产业定义是“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框架内,产业是指生产同质产品的、相互竞争的一大群厂商”。显然这个产业定义比较狭义即指企业;而“集合概念”的产业是比较宽泛的。至今为止,关于老龄产业概念的界定仍然存在争议(翟德华,2003年;牟新渝,2004年)。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将其界定为为老年人提品或劳务、满足老年人口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需求的各种行业、部门的通称(陆杰华,2001)。从这个概念看,老龄产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而是跨行业、部门的综合产业群。而且,这是一个非经济学角度的定义。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指“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服务生产及经营的各部门”。抽象地说,一个产业就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从企业层次上说,就是同类企业的结合体。因此,按照现今国际社会较为通用的三次产业分类标准,老龄产业的称谓是很“特殊的”。简单的理解,老龄产业可以说是一种锁定服务对象在年龄上属于老年人的专门产业,其划分的基础和依据是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强和老年人口数量的庞大与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老年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顾鉴塘,2001)。此外,老龄产业的概念提出具有中国特色,因为在国外没有老龄产业的提法,只有“银色产业”或“健康产业”的概念。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通常社会化服务的程度非常高,向老年人提供的社会服务也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各种专门针对老年人喜好的商品也很丰富。因此似乎没有必要单独提出老龄产业的概念。老龄产业概念的不清晰,表现在没有把握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的区别和联系。老龄事业是指老龄工作体系,具体为一系列的具体工作计划、目标和任务;而老龄产业是社会化、产业化的经济活动。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说“老龄事业是一项新型的社会事业,也是一项大有可为的新兴产业”。对这句话,现在学界和实际工作者在理解上存在歧义。有学者认为,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都是以老年群体为服务对象,她为老龄群体提供与生活保障相关的各种制度、设施、物品、服务等老龄产品。当这些老龄产品的提供主要由政府承担时,我们称之为老龄事业,当这些产品主要通过市场提供时,我们称之为老龄产业。当老龄事业逐步脱离政府包办的局面,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越来越以企业化经营为特征后,老龄事业就转变为老龄产业,老龄产业是老龄事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表现形式(《上海老龄事业社会化、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课题组,2004)。老龄事业性质上是社会公共管理的政府行为活动,而老龄产业性质上指经济单位的市场交易活动。在我国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实际上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让政府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借助社会资金的市场参与,缓解过去计划经济遗留政府打包大揽的老年福利支持增加的压力,为满足老年人口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需求,提高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宏观管理模式改革行为。今后,政府要从直接的管理转向间接的服务,政府必须承担的对老年人社会福利支持、最低生活保障将借助市场手段进行更为有效的分配。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内在的联系,那就是与其说政府鼓励发展老龄产业,不如说政府是在通过老龄产业的发展来解决原本应该政府出面解决、而又无力解决的中国老龄问题(乔晓春,2004年)。

2、老龄产业的定性问题

由于目前老龄产业的性质徘徊在事业和产业之间,因此部分学者坚持认为,福利性和微利是老龄产业的显著特征,是老龄产业和其他产业的主要区别。因为,任何企业都以盈利为目的,不盈利的企业或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老龄产业也不例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促进老龄产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必须既要强调她的福利性,又要保持她的微利性(冯长荣,2001;张智敏 唐昌海,2001;程勇,2004)。有学者认为由于老年人群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大地位,决定了老龄产业是一个带有公共性、福利性特征的领域(李本公,2004)。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目前相当一部分优惠政策和法规只给予福利性的、非盈利的老龄产业,导致大多数社会养老机构依赖财政拨款支持、不积极开拓市场。对那些以纯粹民间资本涉入老龄产业方向上(包括老龄产品、老龄住宅、老龄旅游、老龄服务等)的企业排除在政府的扶持之外。实际上,老龄群体是个消费需求多样化、多层次的异质消费群。不同年龄段、收入的老年人口,在老龄产品的需求和消费能力上差异很大。目前,处于老年阶段的老年人与将来进入老年阶段的老年人,在消费理念、消费习惯上,也存在差异。目前各地政府的老龄产业政策侧重扶持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在老龄产业发展的初期可能有效,但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可能有不利于老龄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的积极参与老龄产业领域的现象,并且已经出现不少成功经营老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她们的实践证明了,走完全市场化运作模式也是可行的思路。有学者在比较社办养老机构和政府福利养老机构在管理能力、盈利水平以及提供养老服务的质量的差异时,发现社办养老机构比政府福利养老机构更具竞争能力,入住老人对社办养老机构的满意程度比政府办养老机构要高(《北京市社会办养老机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课题组,2004)。老龄产业的定性问题还表现在老龄产业“产品”性质的分类上。从经济学角度看,任何产品在产品性质上,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公共品”、“私人品”和“准公共品”。老龄“产品”应该主要指老龄产业部门所提供的产品,这类产品主要是为老年人所消费或为老服务。简单说,老龄公共产品指由政府财政和民政等部门免费给老年人提供的“为老服务”;私人品是老年人通过市场按照市场价格而获得的产品和服务;准公共品是指老年人以低于“市场价格”获得的由特定组织或团体提供的服务。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老年人实际能享受的老龄产品都是选择的结果,这主要由老年人自身特征、家庭状况以及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而一般意义上,发展老龄产业主要在于鼓励市场提供更多的老龄“私人品”。因此,认同老龄产业的“产业”性质,一定程度上弱化老龄产品的福利性,至少现阶段对于刺激更多的商业资本介入老龄产业领域,形成老龄产业规模发展是必要的管理意识转变。否则,保持现有的老龄产业扶持政策,过于强调老龄“公共品”和“准公共品”,不仅会加重政府财政负担,而且会丧失当前老龄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3、老年经济实体是否属于老龄产业范畴?

老年经济实体是指以老年人主办的企业单位(刘书鹤,1993年)。有学者认为,老年经济实体涵盖在老龄产业范畴内是具有中国老龄产业的特殊性表现(顾鉴塘,2001年)。多数学者则认为,老龄产业既然称之为产业,按照产业的基本含义,老年经济实体应该属于老龄产业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而且不能包括那些不为老年人提品和服务的老年经济实体(翟德华,2003年)。老年经济实体属于老龄产业的范畴首次出现再在第一次提出老龄产业正式概念的第一届老龄产业讨论会上。以后,随着对老龄产业的认识加深,老年经济实体大部分被排斥出老龄产业的范畴,但是如果老年经济实体生产或提供的服务是针对老年消费者的,仍然属于老龄产业的范畴。

4、老龄产业的理论基础

4.1、人口老龄化理论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在论述老龄产业时都认同老龄产业的兴起是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适应老龄社会到来的产物。人口老龄化理论认为,老龄群体的日益增加,既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新的挑战和难题。老龄社会与以往人类所经历的年轻型或成年人口结构社会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养老问题更加凸现。传统家庭式养老模式或国家福利性集中养老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化养老----一种通过市场整合/优化社会资源的模式,不仅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做出的明智选择,也是大多数不发达国家-----通常保有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国家或地区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必须选择。人口老龄化理论通常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的支持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的需求,因此寻求社会支持将成为趋势。发展老龄产业实质上是老龄社会中社会资源倾向老年群体,或者说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日益增加的老年群体的需求将影响整个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老龄产业也是适应这样一趋势而必然产生与发展。因此,发展老龄产业必须考虑老龄化(社会)的背景(萧振禹,2004年),老年人口增多是老龄产业赖以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基础(袁新立,杨东法,2004)。

4.2、市场理论和产业理论

一般经济学的理论认为,需求是市场存在的前提,而市场是由人口、购买力(需求)和购买愿望(需要)三因素的统一体。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市场的需求为原动力的,即市场需求刺激产业的产业与发展。当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即形成一定市场体系时,一个产业就形成了。老龄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由老年人口规模、老年人的购买力水平和购买欲望所决定的市场需求。因此,老龄产业实质上是一个以老年消费品??老年商品和服务??为主体的市场体系。由于老年需求的特殊性,因此老龄产业与其他产业比较更加复杂,但主要以老年照顾服务为典型特征。发展老龄产业就是借助产业形式,利用市场机制高效配置社会、家庭与个人的养老资源,满足老龄群体的养老需求。依据市场理论和产业理论推导,老龄产业并不是人口老龄化出现之后才产生的,而是老年群体存在时就开始了。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商人们很早就为那些少数富裕的老人提供服务了,尽管规模和范围不如现在明显,但已经属于老龄产业的雏形了。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老龄产业是以年龄为标志划分消费群体的产业。

4.3、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老龄产业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认为社会文明的进步标志是“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因此,发展老龄产业不仅是老年人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意味着老龄产业的存在的合理性在于为老龄群体的提供符合老年人特殊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熊必俊,2004年)。我们必须承认老年群体是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他们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社会作用,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对老年人错误的偏见,正视他们合理的需求,发展老龄产业正是迎合这一潮流的切当的市场手段和方式。

4.4、“五个老有”

篇(11)

1.从生理、心理角度关怀老年华人的健康状况。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老龄化研究中心暨社区医学系的学者以波士顿的177名华裔老人及上海428名条件相当的中国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项目。研究人员对比分析了上述两组老人的健康问题与沮丧症候的关联程度,进而得出尽管移居国外后需要面对种种挑战,但与不曾移民的同龄人相比,美国老年华人的心理更为健康,而在两组老人身上,各种慢性病均与沮丧症候的累积有关等结论。研究还表明,文化因素更有可能影响中国老人对健康服务的利用(如看牙医),而同化程度(degree of accuhuration)会对美国老年华人利用同类服务产生作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社会工作学院D.w.L_Lai的Impact 0fCulture 0n Depressive Symptoms of Elderly Chinese Immigrants和Effects of Service Barriers on HealthStatus of Older Chinese Immigrants in Canada等文,则分别探讨了文化因素、医疗服务障碍因素等对加拿大老年华人健康的影响。

2.关注华人青少年移民适应当地社会的过程。美国旧金山大学教育学院的c.J.Yeh在Development of a Mentoring Program for Chinese Immigrant Adolescents’Cultural Adjustment一文中,以新近从中国大陆地区移民到美国的32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引入一种名为“同龄人顾问计划”(Peermentoring program)的研究模式,在为期一年的跟踪研究中,观察这32名高中生与由美国当地所高中的学生充任的“同龄人顾问”(Peer mentor)之间的互动情况,建议学校辅导员、社会工作者和其他心理健康专家对移民青少年提供辅导。而在Chinese Immigrant High School Students’Cultural Interactions,Acculturation,Family Obligations,Language Use,and Social Support一文中,C.J.Yeh等学者则认为,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流利程度,对于缓解他们适应全新环境时的焦虑情绪至关重要。此外,学校还应为移民学生提供各种论坛,让他们参与各种社交场合,以便他们与操英语的同学展开充分的交流。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家庭与儿童生态学系的D.B.Qin在Doing Well%Feeling Well:Understanding Family Dynamics and th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Chinese ImmigrantAdolescents一文中,以两组中国移民家庭为对比样本,分析“尽管亚裔美国学生的成绩普遍较高,但他们通常在心理与社交适应方面表现不佳”的原因,涉及家庭教育方法、父母期望、亲子关系等方面。

3.透过各种社会现象思考华人的相关问题。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与地区问题研究院主任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的The Hispanic Challenge一文,聚焦美国社会族群的融合状况,重点讨论美国墨西哥裔及其他拉美裔族群融入美国社会的相关问题,其中部分内容涉及到华裔,如提到在非美国出生的外来族群中,墨西哥裔为数最多,约占27.6%,华裔和菲律宾裔分列第二、第三位,分别约占4.9%和4.3%,还建议所有美国人都应该掌握包括中文在内的至少一门重要外语,以利于了解一种外来文化,并方便与该文化的族群人士交流;2001年,美籍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影片“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获第73届美国奥斯卡4项大奖后,各国学者纷纷撰文探讨该现象。新加坡国立大学的K.Chan在The Global Return 0厂the Wu Xia Pian(Chinese Sword―Fighting Movie):Ang Lee’s“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一文中,讨论了该片所建构的中国意象(Image 0f China)及男女平等的可能性,认为导演李安在影片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家长权威进行了冲突性解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Klein的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A DiozporicReading一文,则从海外散居者(Diaspora)的视角,分析了导演李安呈现的电影语言和美学模式,探讨了他与中国故乡、与其他散居海外的中国人之间的各种联系。此外,Xiaochun Jin和MunyiShea等学者则分别透过治安、就业等社会现象,思考了华人的相关问题。

4.重视应用地理学、考古学、民俗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地理学方法的应用上,加拿大瑞尔森大学Lu Wang的Global Connectivity,Local Consumption,and Chinese Immigrant Experience一文,通过对多伦多华人移民消费偏好的分析,揭示了族群特征及族群文化对移民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英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理系的s.Y.Teo在Vancouver’s Newest Chinese Diaspora:Settlers or‘Immigrant Prisoners’?一文中,从海外散居者和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ism)两个概念人手,对新近从中国移民到温哥华的技术型移民(skilled immigrants)展开研究,分析其在异国他乡语言、就业、婚姻等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随后提出了“他们是移居者?还是为再次移民而暂居温哥华的‘移民囚徒’(immigrant prisoners)”的问题。在考古学方法的应用上,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环境生物学实验室的A.H.Harris在Additions to the Archaeological Fauna of the Former Chinatown Section Df ELPaso,Texas一文中,考察了美国得克萨斯州艾尔帕索(E1 Paso)一处19世纪末唐人街遗址的出土物件,并就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华人葬礼习俗等问题提出了看法。美国斯坦福大学文化与社会人类学系B.L.Voss的The Archaeology 0厂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一文,通过对加利福尼亚州圣

何塞(San Jos6)马克大街(Market Street)唐人街的考察,对同化模型的理论和方法论提出质疑,认为历史的证据表明,该华人社区的居民并非总是生活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格格不入中。此外,F.Lau和D.L.Li等人还分别将民俗学、文学等学科方法应用于对华侨、华人的研究中。

二、国外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1.对弱势群体给予持续关注。上文列举的论文中,关注华族老年人、青少年等弱势群体在相关国家生存、发展问题的占一定数量,主要从医疗卫生、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培养、社会责任等方面人手,探讨帮助华族老年人维系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以及辅导华族青少年适应移民后新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等问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分析其原因及各种后果,并从社会学与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各学科的角度探讨对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较显著的社会价值。今后,此类研究中所折射的人文关怀精神,将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2.华族研究的触角更为细致、灵敏。当前,国外华侨、华人研究的触角几乎深入到相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体健康到族群适应性,从经济到政治、文化等,与此同时,学者们还将具有国际问题研究色彩的华侨、华人研究,置于国家社会稳定、族群和谐等框架内加以讨论。此外,从上文列举论文作者的姓氏看,部分作者本身即为华族的可能性很大,如B.Wu、D.w.L.Lai、C.J.Yeh、K.Chan和Xiaochun Jin等,他们大多供职于所在国家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具备一定的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而由于其华裔背景,他们也较多地以与自身族群相关的问题作为研究旨趣,进而与其他族群学者一道,共同推进所在国家华侨、华人研究在广度上与深度上的不断拓展。

3.“学科”痕迹淡化、“领域”意味增强。时至今日,国外华侨、华人研究中多学科方法的应用已屡见不鲜,以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方法为基调,讨论华人社会变迁、家谱个案、侨乡纽带以及华人与中国的关系等主题的论文相对为主流,如J.C.Dorsey的Identity,Rebellion,and sociafJustice among Chinese Contract Workers in Nineteenth―Century Cuba、)M.Williams的Honk Kong andthe Pearl River Delta Qiaoxiang、Wei―Wei Zhang的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Concept 0f“GreaterChina"以及Sheau―yueh J.Chao的Tracing Their Roots:Genealogical Sources,or Chinese Immigrantst0 the United States等。此外,如前所述,国外华侨、华人的研究学者还广泛应用了地理学、考古学、民俗学、文学等学科方法。可见,今后国外华侨、华人研究的“学科”痕迹可能会趋于淡化,而逐渐演变为一个兼容并蓄的研究领域。

三、国外华侨、华人研究可供借鉴之处

1.秉承人文精神。当前国内华侨、华人研究成果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经济议题或相近的方向上,如有学者曾指出:“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导向下,关于华商和华人经济状况的研究最为泛滥。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后,几年内关于‘华商与东南亚金融风暴’的论文及相关著作竟达数百种,造成研究资源的极大浪费。”经济要素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仅从经济视角出发,不可能圆满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问题,就华侨、华人的研究而言亦然。前文提到,近年来国外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论文已越来越多地将关注重点置于老年人、青少年等弱势群体的身上,致力于探讨对其提供帮助、辅导等的途径与方法,进而达成社会稳定与族群和谐,其中体现的人性关怀的价值认同值得国内学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