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现代汉语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6:0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现代汉语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现代汉语论文

篇(1)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完善,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现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包括语音文字、文学、词汇、语法、修辞五部分。内容丰富,概念繁多,知识结构复杂。在授课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产生兴趣,使他们通过学习不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理解、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能有所提高,为其将来从事的工作打好基础。

一、课程定位问题

提起教学改革,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教学方法的改进,这可能对于自然学科很适用,但对于现代汉语就未必适用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当前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问题还没解决,即通过现代汉语教学应达到怎样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等都还没能得到解决。关于现代汉语课程的专业定位有多种提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点:一是重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简称“三基”)的训练;重视理解语言、分析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简称“三能”)的培养。二是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并获得初步的研究能力。该课程的教学建议指出,这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带有共性的抽象性表述导致在现代汉语教学中,一方面教育者盲目施教,不知道到底该教些什么;另一方面学生容易产生“不知道学些什么”的厌倦心理要想改变这一尴尬局面,必须首先明确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目标。我们常常将基础层定位在“三基”“、三能”上,这本身并没有错,但不够全面。因为这没有体现其专业特点,导致很多人对现代汉语课程定位产生了误解,把“现代汉语学”理解为“学习规范的现代汉语”。所以,现代汉语课程定位应该在培养学生“三基”、“三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为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论意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目标,唤醒其对现代汉语的自觉学习意识,实现认识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构建较为系统的现代汉语知识体系。

二、针对课程特点落实素质教育

现代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小听的说的用的就是现代汉语,课本中有些内容又是学生在中小学接触过的,如汉语拼音,句子成分,词类、修辞手法等,这样不仅缺少新鲜感,而且容易使人产生没有必要学习现代汉语的思想。加之语言本身比较枯燥,它不像文学有形象有情节,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所以,提高现代汉语教学的趣味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当然,趣味不是目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其潜力。根据现代汉语课的特点,教师应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现代汉语的社会意义及其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是根据语言学的特点,帮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语言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认识语言学在人类科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认识现代汉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在微观上从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认知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自主意识。

其次,在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现代汉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寓教于乐,力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培养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恰当选用笑话、相声和小品片段,选用有关诗文和寓言故事等学习语音与词汇知识,体验审美感受,培养语感能力,赏析语言大师的名篇佳句,引导学生体悟句型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妙用,提高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一些语言材料学习语言,如老百姓的鲜活口语,富于时代气息的网络语言和时尚词语等。

三、借助多种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熏陶与影响

发挥汉语教师的外语优势,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与适时点拨下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能力。当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在影音世界中,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五音杂色的侵扰和污染。作为汉语教师如何开动脑筋将汉语教学和当今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语言美的教育的同时,自觉地将所学到的语言理论与现实中的语用现象结合起来,并且学会将汉语与英语进行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就显得相当具有紧迫性。我们在教学中大胆运用不同的现代影音设备如:电子课件、录音机、影碟机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熏陶与影响,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我们知道,不同语言从大的理论体系上讲是相通的,但是不同的语言又因文化背景和适用地域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表达特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及学生对外语知识的了解及外语水平的提高,在汉语课上加强汉语与英语的对比分析是可以行得通的。汉语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利用语言优势将语言知识融会贯通,以贯通古今,纵横中外的气度,将语言课讲活讲深。具体做法是,语音从两种语言的发声技巧作对比,词汇从汉语中的外来词和英语中的“借词”着手,语法从汉语史上成功引进美国结构主义的语法体系讲起,全方位立体地将汉语与英语作对比、分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加以及时的点播与提醒,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语言的热情。

四、联系社会生活,着重语言应用

理论脱离实际就会失去生命力,任何学科研究的终极目的都是应用,不面向应用就没有出路,现代汉语教学更不例外。汉语教师必须走出象牙塔,现代汉语教学必须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应用才有出路,这是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总原则。上课时,教师要尽量使用第一手语料,要关注那些鲜活的语言事实,要研究口语。现代汉语教学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解决一些语言运用中的实际问题。如《现代汉语》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都涉及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以及汉语规范化等与社会语言运用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知识的讲解不能只讲一些抽象的定义,而应该联系实实在在的社会语言生活。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去调查招牌、广告等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然后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相关讨论。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现代汉语课本该是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但目前的现代汉语课较之其他课程显得更加远离生活,这应该引起所有教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应该让现代汉语课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让学生充分感受时代进步的节奏。其实,学生可能比老师更敏锐地感受着时代变化所带来的语言词汇变化,只是他们缺少理性的认识,教师可以织学生有意识的收集社会上出现的新词新语,并引导学生从语言规范化角度进行讨论,条件成熟时可以撰写相关的小论文,这样可以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改革与创新意识.中国大学教学,2002.(12).

篇(2)

Abstract:ByanalyzingEnglishloadwordsinChinese,thepaperpointsout3featuresofloanwordsandundertakesculturalandsocialanalyses.ItfindsoutthatEnglishloadwordsbearculturalmeaningsandpredictsthatthenumberofloanwordsinChinesekeepsincreasing.

Keywords:modernChinese;loanwords;socio-culturalpsychology

一、前言

外来借词又叫外来词。现代汉语大量吸收外来词语,丰富了自身。而英语作为世界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其大量涌入和广泛流行构成了现代汉语最庞大的外来词阵容。它们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其蕴涵着的社会文化心理意义,已经成为语言现象中引人关注的一个热点。国内学者对外来借词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来对外来借词的分类及其发展的研究见多,如张锦文从英汉借词对比的角度[1]、谢晓虹从其引入的翻译的方法探讨汉语借词的分类问题;莫秀兰[2]、黎昌友[3]、习强毅[4]等均对汉语中的外来借词的发展趋势做了有益的探索。英语外来借词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是特定时代大众文化心理的体现。本文将就现代汉语中英语外来借词的特点探讨分析其所蕴涵的社会文化心理,同时预测汉语中的英语词汇将会持续上升。

二、现代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特点

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具有数量多、涉及面广的特点:既有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类,也有生活娱乐、饮食穿着、艺术体育类,呈现出词汇的多方位渗透多层次引进的态势。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这类词汇呈现出流行与发展的趋势。从当前流行的词汇来看,当前英语外来词呈现出如下特点:

1.音译形式和外文缩写形式大量增多,在各种形式的外来词中占优势

现代汉语的英语外来词中,音译词量出现了增大的趋势。董秀梅认为,人们对音译词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已逐渐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因而引起音译词的数量剧增[5]。除了人名、地名、国名外,其他词也用音译的形式,如基因(gene)、伊妹儿(E-mail)、纳米(nanometer)等等。不但新产生的词多用音译的方式,已经意译的词有的又变成了音译。如:carton,早期曾被音译为“卡通”,后代之以意译的“动画片”,一直流行了几十年,而近年来,却又以“卡通”一词取而代之。又如:Taxi一词,最初传入我国时,其音译为“的士”,后人们根据其用途及性质译为“出租车”,总想把前者打入不规范之列,结果“的士”一词不但没有隐逸,反而在口语中十分流行,还衍生出了与之相关的“打的”、“货的”、“面的”、“轿的”、“摩的”、“板的”、“的票”等说法。

为了使语言简练而对词语加以简化、缩略成了新词语产生的途径之一。将一个词缩短是现代英语的一种普遍构词现象,其简缩的途径是把各种词语的关键性词素抽取出来简缩而成,如音乐电视MTV(MusicTelevision);世界卫生组织WHO(WorldHealthOrganization)、碟片CD(CompactDisc)、托福TOEFL(Testof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CT(CellTherapy)、VCD(VideoCompactDisc)等。

汉语外来词的缩写形式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大致保留原有的信息,而且出现频率越高,简缩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流行方式愈烈。如: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当高科技走入千家万户普及之际,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ProcessingUnit)、因特网协议IP(InternetProtocol)、集成电路IC(IntegratedCircuit)等已成人们的日常话题。在科技信息发达,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形式简单而表意丰富的字母化外来词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尤其是以缩略词方式引进的字母化外来词极显其表意之能,应积极合理地加以运用。从目前的趋势看,音译形式有可能成为汉语大量、便捷地吸收外来词的主要形式,而缩写形式将会长期存在。

2.外来词的吸收和引进不再限于科技等专业领域,在生活和娱乐方面呈现增长的态势,许多是商品名称和商标

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象征,一定时期的新词新语是一定时期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我们都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领域的交流日趋频繁,为了更直接、更快捷地进行交流,科技领域里有大量的外来词,如CPU(计算机中央处理器)、DNA(脱氧核糖核酸)、ISO(国际标准化组织)、ABS(汽车刹车防抱死装置)等;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有关计算机的词汇产生速度之快,让我们根本无暇统一译法,于是干脆直接借用,例如Windows95/98/Me/2000/XP、Excel、Word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商品不断涌入国内市场,新外来词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在生活和娱乐方面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

如娱乐休闲方面有:卡拉OK、KTV包房、保龄球(Bowling)、迪斯科(Disco)、蹦极(Bungee)、舍宾(Shaping)、粉丝(Fans)、瑜伽(Yoga)、热狗(Hotdog)、桑拿(Sauna)等。

生活方面有:丁克(DINK)家庭、AA制,PC(个人电脑),ATM(自动取款机),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DIY(自己动手制作的)等。

商品、商标方面有:比萨饼(Pizza)、苹果派(Applepie)、汉堡包(Hamburger)、布丁(Pudding)、XO、耐克(Nike)、雪碧(Sprite)、飘柔(Rejoice)、奔驰(Benz)等一大批外国商品名称。

3.外来词的派生和组合能力都很强,呈现词素化、口语化的趋势

英语外来词一旦被人们接受,便迅速流行开来,并被用于派生或组合其他词语。如:由E-mail派生出E时代、我的E家等;由Talkshow派生出服装show、我型我show、汽车show、婚纱show等。

现代汉语中有的词本来是纯粹的音译词,不含任何意,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音译词中的某个音译字逐渐取得了独立性,不表意的成分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或单独使用或派生组成新词,成为一个音义结合的汉语语素。如:

由bar(酒吧)产生“吧”,派生出吧女、吧台、吧柜、吧椅等“吧”;“吧”现在有广泛使用的趋势,语义也发展了,例如琴吧、陶吧、瓷吧、画吧、布吧、网吧、氧吧,甚至于出现了书吧、迪吧、水吧。

由beer(啤酒)派生出生啤、熟啤、冰啤、黑啤、扎啤等。

由bus(巴士)派生出空中巴士、巴姐、豪华巴士、旅游巴士、巴士公司、巴士专线、大巴、小巴、快巴等。

由pie(派)派生出蛋黄派、草莓派、蓝莓派等。

三、现代汉语英语借词所携带的社会文化心理

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和心理现象。它们的广泛传播与流行,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底蕴和深层的大众心理因素。一些词语之所以流行,在于它们所携带的社会文化含义,即人们对所指现象的社会观念、文化心态、审美趣味以及怀有的某种心理偏见等。它们的产生与发展体现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是特定时代大众心理条件的特殊体现。

1.音译形式和缩写形式的大量流行是当前汉民族文化在英语借词的选用中求新尚简的语用心理的体现

当今社会是个开放性社会,高效率是时代的特点与要求,对语言来说,最为理想的效果是在保证准确无误的前提下,用最简洁明快易懂的手段,达到交际的目的。英语音译形式和缩写形式的大量出现,就是现代社会要求经济、省力、高效率的产物,也体现了在语言选用上的一种求简的原则,也与今天的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生活有关。如APEC这一缩略词被直接运用到汉语中就经历了一段步步简化的过程。APEC的汉语全称是“亚洲和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在该组织成立的十多年里,我国媒体都使用其汉语简称“亚太经合组织”,直到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各媒体才开始使用该组织的英语缩略形式APEC来报道。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每年各大媒体都会报道亚太经合组织的年会,所以前提条件是人们对这个组织已经非常熟悉,这就为APEC的这一英语缩略形式的借入创造了条件。该组织的名称在我国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的过程:汉语全称——汉语简称——英语缩略语,相比之下,APEC要比汉语简称更简单。

当然,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有很多缩略词没有经历这一过程,直接进入了汉语的使用。如2005年随着超女大赛的火爆,“PK”频繁进入人们视线。这个词源自英语短语“PlayKiller”,本来是足球赛中表示罚点球的术语,后来又被网络游戏和媒体广泛使用。现在的“PK”,综合了“淘汰、胜利、打擂、竞争、二选一”等含义。“PK”被收入200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言之一。这再次印证了:在并存的语言形式中,人们往往习惯于选择音节简短的表达。

2.现代汉语中外来借词在生活和娱乐方面呈现增长的态势体现了人们在语言运用中追求个性、求新求异的心理

语言心理和其他文化心理一样,有追求时髦的倾向[6]。改革开放以来,在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等物质文明成果的过程中,代表着西方文明的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对我国造成一定的影响。我国城市人群,特别是知识青年对西方文化普遍抱有好感,多持认同和崇尚的态度。而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也就自然引起人们的兴趣,得到很多人的喜爱。现代汉语外来借词流行的人群,多数为年轻人。年轻人喜欢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因此,他们喜欢用新奇有趣的语言来张扬个性,引人注意。如粉丝(fans),这是一个正在流行的音译英语借词,它是“fans”的戏谑音译,意思是崇拜或崇拜者。我们平时所说的“迷”,如歌迷、球迷等等都可以称为“粉丝”。粉丝这种食品是和其他菜类一起煮食的,和什么菜煮在一起,就会有什么菜的味道。用“粉丝”来戏谑那些疯狂的歌迷、球迷等形象地表现了他们在偶像面前丧失自我的状态。另外,“粉丝”的使用也体现了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求新求异的心理。青年一代对歌迷、追星族、发烧友等词语已经司空见惯,对英语的fans也不以为奇,于是用音译造出粉丝一词,试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的使用为文章或娱乐节目、新闻报道增添了戏谑效果,因而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一个高频使用的英语借词。

再如,构词词素bar(吧)最初指西餐馆或旅馆中卖酒的地方,即酒吧,而后在相关行业领域中就延伸出了吧台、泡吧等词;后来语义进一步发展引申出网吧、氧吧、书吧等,用以标榜自己的经营场所具有较高品味或休闲意味,都可以冠以“吧”的名号。

3.外来英语借词词素化、口语化趋势体现了中华民族自信、包容的社会文化心理

汉语言及其文化在引进外来词的时候,经过不断地融合与调整,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语言,而且迅速地普及。其词素化与口语化的态势说明:现在的中国已不再是过去闭关自守、盲目自大的中国。中国人越来越能够坦然地面对外来的新鲜事物,变得越来越自信,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对新思想、新概念的巨大的包容性、创新精神和对外来文化的融汇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代表着西方国家新文化、新思想、新科技、新产品的新词汇大量进入现代汉语。来源于英语的借词将越来越多地为大众所接受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

英语外来借词的发展是中国同国际交往的结果,它们已经渗透到我国城乡的每一角落,人们正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地球村的意识,积极吸收与接受这些新词汇。如今的时代对外语学习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外语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外语日益熟悉和了解。这为英语外来借词的流行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发展。

四、结语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语言的发展都需要从别的语言吸取营养来取长补短。从一种语言中的外来词,我们往往可以看出这一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历史关系和文化交流情况,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借词的多少是一个国家开放程度高低的标志。英语借词给当前的汉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异域的文化风情和科技发展,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功能。当前在外来词的引进中确实存在滥用外文、盲目洋化等倾向,这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并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不过从整体上看,外来词大量引进,积极作用要大于消极影响。当然,由于汉语自身的筛选机制,我们相信,吸收外来词和否定传统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关系,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吸收消化外来新词。汉语外来词已渗透到汉语的各层面,成为汉语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预测,汉语中的英语词汇数量将会持续上升。

[参考文献]

[1]张锦文.关于汉语借词的分类问题[J].辞书研究,2003,(3):69-75.

[2]莫秀兰.汉语外来借词的新趋势[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S1):49-50.

[3]黎昌友.新时期新词的来源及发展趋势[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22):74-76.

篇(3)

1.音译形式和外文缩写形式大量增多,在各种形式的外来词中占优势

现代汉语的英语外来词中,音译词量出现了增大的趋势。董秀梅认为,人们对音译词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已逐渐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因而引起音译词的数量剧增[5]。除了人名、地名、国名外,其他词也用音译的形式,如基因(gene)、伊妹儿(E-mail)、纳米(nanometer)等等。不但新产生的词多用音译的方式,已经意译的词有的又变成了音译。如:carton,早期曾被音译为“卡通”,后代之以意译的“动画片”,一直流行了几十年,而近年来,却又以“卡通”一词取而代之。又如:Taxi一词,最初传入我国时,其音译为“的士”,后人们根据其用途及性质译为“出租车”,总想把前者打入不规范之列,结果“的士”一词不但没有隐逸,反而在口语中十分流行,还衍生出了与之相关的“打的”、“货的”、“面的”、“轿的”、“摩的”、“板的”、“的票”等说法。

为了使语言简练而对词语加以简化、缩略成了新词语产生的途径之一。将一个词缩短是现代英语的一种普遍构词现象,其简缩的途径是把各种词语的关键性词素抽取出来简缩而成,如音乐电视MTV(MusicTelevision);世界卫生组织WHO(WorldHealthOrganization)、碟片CD(CompactDisc)、托福TOEFL(Testof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CT(CellTherapy)、VCD(VideoCompactDisc)等。

汉语外来词的缩写形式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大致保留原有的信息,而且出现频率越高,简缩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流行方式愈烈。如: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当高科技走入千家万户普及之际,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ProcessingUnit)、因特网协议IP(InternetProtocol)、集成电路IC(IntegratedCircuit)等已成人们的日常话题。在科技信息发达,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形式简单而表意丰富的字母化外来词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尤其是以缩略词方式引进的字母化外来词极显其表意之能,应积极合理地加以运用。从目前的趋势看,音译形式有可能成为汉语大量、便捷地吸收外来词的主要形式,而缩写形式将会长期存在。

2.外来词的吸收和引进不再限于科技等专业领域,在生活和娱乐方面呈现增长的态势,许多是商品名称和商标

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象征,一定时期的新词新语是一定时期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我们都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领域的交流日趋频繁,为了更直接、更快捷地进行交流,科技领域里有大量的外来词,如CPU(计算机中央处理器)、DNA(脱氧核糖核酸)、ISO(国际标准化组织)、ABS(汽车刹车防抱死装置)等;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有关计算机的词汇产生速度之快,让我们根本无暇统一译法,于是干脆直接借用,例如Windows95/98/Me/2000/XP、Excel、Word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商品不断涌入国内市场,新外来词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在生活和娱乐方面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

如娱乐休闲方面有:卡拉OK、KTV包房、保龄球(Bowling)、迪斯科(Disco)、蹦极(Bungee)、舍宾(Shaping)、粉丝(Fans)、瑜伽(Yoga)、热狗(Hotdog)、桑拿(Sauna)等。

生活方面有:丁克(DINK)家庭、AA制,PC(个人电脑),ATM(自动取款机),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DIY(自己动手制作的)等。

商品、商标方面有:比萨饼(Pizza)、苹果派(Applepie)、汉堡包(Hamburger)、布丁(Pudding)、XO、耐克(Nike)、雪碧(Sprite)、飘柔(Rejoice)、奔驰(Benz)等一大批外国商品名称。

3.外来词的派生和组合能力都很强,呈现词素化、口语化的趋势

英语外来词一旦被人们接受,便迅速流行开来,并被用于派生或组合其他词语。如:由E-mail派生出E时代、我的E家等;由Talkshow派生出服装show、我型我show、汽车show、婚纱show等。

现代汉语中有的词本来是纯粹的音译词,不含任何意,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音译词中的某个音译字逐渐取得了独立性,不表意的成分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或单独使用或派生组成新词,成为一个音义结合的汉语语素。如:

由bar(酒吧)产生“吧”,派生出吧女、吧台、吧柜、吧椅等

“吧”;“吧”现在有广泛使用的趋势,语义也发展了,例如琴吧、陶吧、瓷吧、画吧、布吧、网吧、氧吧,甚至于出现了书吧、迪吧、水吧。

由beer(啤酒)派生出生啤、熟啤、冰啤、黑啤、扎啤等。

由bus(巴士)派生出空中巴士、巴姐、豪华巴士、旅游巴士、巴士公司、巴士专线、大巴、小巴、快巴等。

由pie(派)派生出蛋黄派、草莓派、蓝莓派等。

2、现代汉语英语借词所携带的社会文化心理

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和心理现象。它们的广泛传播与流行,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底蕴和深层的大众心理因素。一些词语之所以流行,在于它们所携带的社会文化含义,即人们对所指现象的社会观念、文化心态、审美趣味以及怀有的某种心理偏见等。它们的产生与发展体现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是特定时代大众心理条件的特殊体现。

1.音译形式和缩写形式的大量流行是当前汉民族文化在英语借词的选用中求新尚简的语用心理的体现

当今社会是个开放性社会,高效率是时代的特点与要求,对语言来说,最为理想的效果是在保证准确无误的前提下,用最简洁明快易懂的手段,达到交际的目的。英语音译形式和缩写形式的大量出现,就是现代社会要求经济、省力、高效率的产物,也体现了在语言选用上的一种求简的原则,也与今天的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生活有关。如APEC这一缩略词被直接运用到汉语中就经历了一段步步简化的过程。APEC的汉语全称是“亚洲和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在该组织成立的十多年里,我国媒体都使用其汉语简称“亚太经合组织”,直到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各媒体才开始使用该组织的英语缩略形式APEC来报道。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每年各大媒体都会报道亚太经合组织的年会,所以前提条件是人们对这个组织已经非常熟悉,这就为APEC的这一英语缩略形式的借入创造了条件。该组织的名称在我国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的过程:汉语全称——汉语简称——英语缩略语,相比之下,APEC要比汉语简称更简单。

当然,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有很多缩略词没有经历这一过程,直接进入了汉语的使用。如2005年随着超女大赛的火爆,“PK”频繁进入人们视线。这个词源自英语短语“PlayKiller”,本来是足球赛中表示罚点球的术语,后来又被网络游戏和媒体广泛使用。现在的“PK”,综合了“淘汰、胜利、打擂、竞争、二选一”等含义。“PK”被收入200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言之一。这再次印证了:在并存的语言形式中,人们往往习惯于选择音节简短的表达。

2.现代汉语中外来借词在生活和娱乐方面呈现增长的态势体现了人们在语言运用中追求个性、求新求异的心理

语言心理和其他文化心理一样,有追求时髦的倾向[6]。改革开放以来,在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等物质文明成果的过程中,代表着西方文明的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对我国造成一定的影响。我国城市人群,特别是知识青年对西方文化普遍抱有好感,多持认同和崇尚的态度。而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也就自然引起人们的兴趣,得到很多人的喜爱。现代汉语外来借词流行的人群,多数为年轻人。年轻人喜欢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因此,他们喜欢用新奇有趣的语言来张扬个性,引人注意。如粉丝(fans),这是一个正在流行的音译英语借词,它是“fans”的戏谑音译,意思是崇拜或崇拜者。我们平时所说的“迷”,如歌迷、球迷等等都可以称为“粉丝”。粉丝这种食品是和其他菜类一起煮食的,和什么菜煮在一起,就会有什么菜的味道。用“粉丝”来戏谑那些疯狂的歌迷、球迷等形象地表现了他们在偶像面前丧失自我的状态。另外,“粉丝”的使用也体现了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求新求异的心理。青年一代对歌迷、追星族、发烧友等词语已经司空见惯,对英语的fans也不以为奇,于是用音译造出粉丝一词,试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的使用为文章或娱乐节目、新闻报道增添了戏谑效果,因而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一个高频使用的英语借词。

再如,构词词素bar(吧)最初指西餐馆或旅馆中卖酒的地方,即酒吧,而后在相关行业领域中就延伸出了吧台、泡吧等词;后来语义进一步发展引申出网吧、氧吧、书吧等,用以标榜自己的经营场所具有较高品味或休闲意味,都可以冠以“吧”的名号。

3.外来英语借词词素化、口语化趋势体现了中华民族自信、包容的社会文化心理

汉语言及其文化在引进外来词的时候,经过不断地融合与调整,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语言,而且迅速地普及。其词素化与口语化的态势说明:现在的中国已不再是过去闭关自守、盲目自大的中国。中国人越来越能够坦然地面对外来的新鲜事物,变得越来越自信,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对新思想、新概念的巨大的包容性、创新精神和对外来文化的融汇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代表着西方国家新文化、新思想、新科技、新产品的新词汇大量进入现代汉语。来源于英语的借词将越来越多地为大众所接受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

英语外来借词的发展是中国同国际交往的结果,它们已经渗透到我国城乡的每一角落,人们正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地球村的意识,积极吸收与接受这些新词汇。如今的时代对外语学习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外语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外语日益熟悉和了解。这为英语外来借词的流行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发展。

3、结语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语言的发展都需要从别的语言吸取营养来取长补短。从一种语言中的外来词,我们往往可以看出这一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历史关系和文化交流情况,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借词的多少是一个国家开放程度高低的标志。英语借词给当前的汉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异域的文化风情和科技发展,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功能。当前在外来词的引进中确实存在滥用外文、盲目洋化等倾向,这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并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不过从整体上看,外来词大量引进,积极作用要大于消极影响。当然,由于汉语自身的筛选机制,我们相信,吸收外来词和否定传统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关系,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吸收消化外来新词。汉语外来词已渗透到汉语的各层面,成为汉语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预测,汉语中的英语词汇数量将会持续上升。

[参考文献]

[1]张锦文.关于汉语借词的分类问题[J].辞书研究,2003,(3):69-75.

[2]莫秀兰.汉语外来借词的新趋势[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S1):49-50.

[3]黎昌友.新时期新词的来源及发展趋势[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22):74-76.

[4]习强毅.新时期外来词的引入及其发展趋势[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3,(1):114-115.

[5]董秀梅.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思考[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2):120-122.

篇(4)

 

现代汉语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师范类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仿照苏联的“现代俄语”开设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校的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与研究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以教材编写和修订为重点的阶段(1978—1985);(2)以教学内容调整为重点的阶段(1986—1992);(3)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阶段(1993—1995);(4)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的阶段(1995至今)。总体来说,现代汉语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教学质量也获得了长足的提高。[1]

但是,目前高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仍是在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框架下进行,随着语言本身的不断发展、新课标的实施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迫切要求培养创新型的复合人才。面对新形势,高等师范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出现了种种新的问题。

同时,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性课程,现代汉语在师范专业的课程中理应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它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现状。[2]但是多年来现代汉语教学界却颇有这样同感:学生普遍反映现代汉语课不如文学课生动活泼,考试及格率不理想,造成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为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现代汉语教学改革进行更深层次的审视与思考。

一、高师现代汉语教学现状简析

(一)课程定位欠科学

目前的现代汉语课程体系是五十年代确定下来的。我们模仿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的极富形态变化的现代俄语,把现代汉语分割成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五大板块。之后,又把这种语言分类的方法和语言研究的路子直接运用于语言教学。现代汉语作为一门社会的学科,跟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符号学等其他学科有复杂的联系。目前忽略了语言学是在与诸学科的交叉渗透中发展的特点,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现代特点。

(二)教学内容缺乏领先性、全面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首先,现行课程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部分的内容都比较陈旧,缺乏深度,有的内容跟中学教材简单重复,也比较保守,没有或很少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因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从严格意义上讲,现代汉语应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可目前的现代汉语教材及课堂教学往往只讲共同语,不讲或很少讲到方言,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事实上,无论从教学还是从研究讲,共同语和方言都是相互促进的。

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师范学校的现代汉语教学,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提高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和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与现实的需求错位,学生学了现代汉语课程后,语言素养并没有明显提高语文教学论文,尤其是作为教师运用语言的技能没有明显提高。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只重视书面语的教学,忽视了口语是未来教师传授知识时运用语言的主要形式。这就直接导致了高师现代汉语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严重脱节,造成大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三)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和实践性

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往往只重课堂讲授,满足于一般知识的介绍,缺少课堂讨论和双边活动,没有着力启发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而且不太注重语言实际和研究实践,不是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分析现代汉语共同语的种种事实,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由于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作为语言课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因而学的都是一些死的知识,并未转化为实际能力,而且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极易形成学生僵化的思维方式。

二、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内容

(一)转变观念,构建适合高师专业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现代汉语的很多分支学科发展极不平衡,如现汉语的结构学研究和教学相对要强,其中的语音结构和法结构的教学研究则更为成熟,语义、语汇的教学研究近来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的现代汉语教材(包括使面最广的胡裕树先生、黄伯荣与廖序东先生主编的两个本),都是由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大板块组成。内容大大超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后新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结果往往因课时不够而匆匆结束语法教学,修辞部分几个常见辞格了事。我们认为,针对现代汉语学科系统性特点,应调整教内容,形成“一主多选”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即把语音、词汇、语法这一构成语言本体的三要素作为现代汉的主干课程(“一主”);而将语言本体以外的文字、修辞、用这些又十分必要的知识逐一剥离,系统配套,形成“汉字通论、语用学、方言学”三门选修课。在保证现代汉语基理论和基本知识教学总量的前提下,增设“演讲与口才”“朗诵学”等基本技能训练课,强化口语表达和口才技巧训练,使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语文教学的实际在专业能力的延伸方面,开设“中外语言学史”“语言和文化”“语法研究专题”等选修课,促进师范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

(二)创新课程内容,构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现代汉语课应反映出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加进文化语言学的有关内容,在语法教学中引进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增加语用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如广告用语、校园用语等。现有现代汉语教材将语言当成一种游离于社会和人文世界的纯形式系统,把语言各要素的分类、特征、构成和关系等作了详尽的形式化描写,学生从中感受到的只是一个零件和部件组成的机械的语言世界论文格式范文。因此,要把语言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次的认识和阐释。在教学中加进文化语言学的有关内容,加进社会语言学的有关内容,会使学生充分考虑到语言的动态因素。

课程内容应该贯穿两条线索:一条是现代汉语共同语(普通话)的主线,一条是现代汉语方言的副线。一主一副,相互配合。我们认为,作为主线的共同语固然是主要的讲授对象,但作为副线的方言也当受到应有的重视。之所以在教学内容中穿进副线,是因为汉语方言复杂丰富,是发展我国语言学的一大宝库,在现代汉语课程中加强方言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共同语的认识,对于学习古代汉语和语言学理论也有好处。

(三)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

现代汉语属于语言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师范大学生教学技能至关重要。为了调动师范大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他们对语言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语言现象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语言实践形式。

以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为例,由于地域的影响,贵州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本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的双重影响,形成了自身较固定的语言模式,所说的普通话与实际的普通话存在较大的偏差,给普通话学习带来了严重障碍。[3]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校园流行语调查”“某某城市街头店名调查”“互联网络用语”等社会用语调查,使学生了解我国的语言文字政策,增强语言规范意识,自觉使用规范语言。或组织学生开展方言调查,使他们更进一步理解“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或组织学生广泛开展正字、正音比赛,开展辩论大赛、诗词吟诵大赛、新生普通话大赛、名话剧表演大赛等,在活动中使学生切身体会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语言能力和水平。

(四)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造信息交互平台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论文,教师和教材好比导演和剧本,教师组织教学就是在导学,导学艺术水平的高低与教学效果有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创新。一方面采用引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尽量少讲、精讲,讲关键内容,尽量多提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发,指导学生去观察研究,形成“精讲-多问-生发-研究”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在制作生动活泼多媒体课件的同时,本项目研究还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建立了适合他们实际的习题库,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努力把只注重结果的考核转变为注重过程的考核。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态度的考核。

三、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施步骤

我们的课程改革拟以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汉语教研室教师为主,组合教学与科研成团队展开研究。具体实施步骤是:调查研究→优化现代汉语教学体系,构建“一主多选”课程体系并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践阶段→跟踪反馈,理论总结。

首先,研究需要具体展开进行几个方面的调查:一是深入中学校园,了解中学教师和学生的语言知识结构,了解当今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有哪些;深入调查中学课本中现代汉语知识的分布及讲解方式。二是调查了解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时最主要的语言技能需求;三是深入了解高师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的现状,进而分析其与中学语文教学脱节和重复的地方。

第二,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在基础上构建适合中学课程改革实际的大学现代汉语课程体系;改革和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整个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正确处理“普通话”和“方言”的矛盾,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充分运用自然语言资源———方言,进行语言对比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并结合贵州的区域特点,探索适宜发展学生教学能力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模式。

第三,对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对改革的内容进行修正。

最后,确定汉语文学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班的一部分同学作为跟踪调查的对象,检验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

通过研究主要打算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能否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与贵州省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相切合的有针对性的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2.对于现代汉语教学来说,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为高师学生一下四个方面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服务:

(1)合格的教学、教育口语能力;

(2)合格的书面表达能力;

(3)合格的社交口语能力;

(4)语言运用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

3.对于较之文学显得枯燥乏味的语言类课程,对学生如何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建设.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初探[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2]李宇明.师范大学生的语言文字状况及其教学问题[J]. 语言文字运用,1994,2.

篇(5)

一、高职文秘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开设专业分析

《现代汉语》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其他中文或者语言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高职高专院校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以我们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和法规为依据,系统的讲授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内容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各方面知识,是阅读、写作、理论学习的基础和工具,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以促使学生对于现代汉语的语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中文相关类专业都选择性地开设了语言类、文学类和文艺理论类三大类型的课程。一般而言,《现代汉语》所属的语言类课程对学生来说吸引力不是很大,文学类课程却大受学生欢迎。

2.课时及学生重视程度分析

就我校文秘专业教学实践表明,同《现代汉语》相比,同样是语言课,《大学英语》更受重视些。现在四六级英语考试正在改革,由应试型英语向实用型转变,英语的教学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英语成绩要与文凭学位挂钩的,关系到个人的前程和事业,所以学习热情普遍高涨不下。

作为理论知识传播课程,《现代汉语》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尤其是语法部分,对各种语言单位的分解组合,显得更是抽象乏味;现行的几种影响较大的教材,大都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在教学理念上重理论轻实践,过于强调系统性和科学性;《现代汉语》课不重视对口语的研究,脱离现实语言生活,只是从静态的、形式的角度去研究语言,枯燥乏味,学生的兴趣度很低;大学《现代汉语》课中的许多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在中小学时代就接触过,到了大学不过是将其系统化条理化,并增加一些深度而已,很多人认为在汉语母语国家考试《现代汉语》,不学也能够混个及格吧,这样的心理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普遍存在。

3.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便于系统地教授学科知识,但是这种类似新闻联播式的教学常常使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和心理上产生疲惫感。师生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重要,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取最大值的学习效果,包括知识、理论、方法、技能、操行等诸多方面。以上这些,教师在教学中都有深刻的共识。不少教师希望通过提问来争取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主要原因是提问也有局限性,提问过滥,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等,同样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结果往往是“启”而不“发”,甚至出现“问”而无“答”的尴尬局面。更多的时候,不少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情绪低落、消极漠然,教师的热情反而被学生给冷却了。调查发现,许多学生是冲着学分来学《现代汉语》的,这种心境下,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都很难进行,更不要说理想的教学效果了。

二、解决《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教学对策

1.打破现代汉语原有的教学体系,调整原来的教学内容

根据学科特点,废除落后陈旧的知识体系,取消原来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大板块各自独立的格局,吸纳语义学、语用学、句法学等方面的科研新成果,建构一个各部分密切相关的科学的动态的汉语教学新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加强现代汉语的本体研究,重视语言和社会、语言与人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把最新的科研成果适时的介绍到课堂中去。教师要多做科研,以科研促教学,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充实、更新教学方案,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

2.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结合教学内容,课堂设计有关语言方面的趣味问题,或者选择一个语言热点 ,或者引入一些精彩范例,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寓教于乐,乐中有得。如在讲授语音时,不妨举些这样的例子,“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中的孩子是真正的孩子吗?首先提问让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而不解的情况下,结合方言知识把答案讲出来,原来“孩子”是南方方言“鞋子”的谐音,南方一带,声母“x”也有发“h”的习惯,“鞋”一般读成“hai”,所以这里的“孩子”应是“鞋子”,因为做父母的不可能狠心到把孩子扔出去套一个狼回来的地步。讲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语法特征时,举例说明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名词不能重叠,但有一个例外,儿童语言中常把名词重叠起来。

其次,课堂上经常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灯谜、歇后语、笑话、幽默小品等,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教学质量都有很好的帮助。还可以将外国人学习语言的体验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如比较下面两句话“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中国队大胜美国队。”两句话中胜利的是哪一方?学生们会迷惑起来,因为可以体会出两句话意思完全一样,但是表面用字却是相反的。这时,教师再适度引导答疑则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教师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做出针对性的教学,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突破教法上的单一性、一贯性,适当引进现代教学技术,把有关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声情并茂地进行演示,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现代汉语》课的内容包括知识、理论和技能,但是教师往往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授,却忽视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一学就会、一用理论分析问题就不知所措的现象。在《现代汉语》课上使用问题教学法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和意义,就是督促高职院校学生使用普通话来表达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思考。通过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现代汉语各部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将自己的观点自如地运用普通话来表达,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现代汉语》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指引性作用,但是学生对于自己一知半解、没有多大趣味的教材内容,感到味同嚼蜡之余往往是浮光掠影的浏览一遍,学而不思则罔,慢慢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多问学生一个为什么,施行启发性教学,体现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老师要因势利导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是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获取最大的信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工具性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发现《现代汉语》不仅仅是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而且是可以用来解释说明奇妙的生活语言现象的工具,这样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让这门课程在学生的心目中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发挥到它应有的作用。

4.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开展适当的专题讨论课

在教学中,除了讲授书本知识外,要较多的引用并分析现实语言生活中的相关用意,引入相关学术性的信息。例如,对歌曲《牵手》中的“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这句话中的快乐和悲伤二词的用法解释,前一个“快乐”“悲伤”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后一个“快乐”“悲伤”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再有分析歌曲《大中国》中的“看那一条长城万里在云中穿梭”这句歌词里长城的量词用“条”可以不可以……通过分析这样的例子,学生就懂得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开展适当的讨论课,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提高课堂的生机和活力。

三、文秘专业提高《现代汉语》教学效果的措施

改善《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围绕着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能力的理念来进行,建立面向21世纪的实用型的现代汉语教学系统模式,让现代汉语教学充满生机和美丽,让《现代汉语》课成为老师喜欢教、学生喜欢学并且能够学以致用的课程,我校文秘专业教师大胆进行了如下教学改革:

1.删除教学中过于繁琐的语法理论知识,以贵在精要而不在繁复的原则去构建知识点体系,适量增加与语言运用密切的文化内容,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能分析并解释语言现象,并长于听说读写,具有较高的语言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2.安排丰富的技能训练和语言实践活动,构建一个技能训练的结构,课堂上安排合适时间进行这种有语言背景的技能训练,课后还要求学生做若干练习,以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与语言实际的联系,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力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1)讨论式教学。课前拟好问题,发给学生资料,课堂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师生互动,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引发式教学。教师尽量少讲、精讲、讲关键内容,尽量多提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指导学生去观察研究。

(3)比较式教学。通过古今对比、汉英对比,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分析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实践性教学。建立现代汉语学习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如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普通话知识竞赛等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语言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4.优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利用网络提供大量的与《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有关的资料,吸收《现代汉语》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和优秀教学软件,并应用于课堂,精心挑选和设计网络教学内容和课题,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5.选取据有广泛代表性的语料进行课堂分析。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中的语料,应用写作中的语料,提高知识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6.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密切联系。语言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体现着民族的思维模式、习俗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我们认为不能离开文化的背景去谈论语言教学问题,适量引进文化内容到现代汉语的课堂,以增强课程的厚重感,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热情。

四、《现代汉语》教学今后仍将努力的方向

1.改进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活动就不存在教学。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全身心参与教学活动成为活动的主体,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价值,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改进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有信心。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和过程。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语言学习活动,尝试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改变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1)就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对于语言学习而言,既没有高涨的参与热情,又没有全身心的投入,这很容易使人厌倦,因此提倡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将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消极变成积极,这样,教学效果则事半功倍。

(2)就思维能力而言,要把讲给学生问题,指给学生思路,转变为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联系当代社会语言世界中的语言现象,列举他们感兴趣的语言事实,促进言语表达的丰富性。

(3)就实践能力而言,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设计形式多样且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二,要把学生上课――做作业――参加考试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创设广阔健康向上的学校大舞台和社会大舞台,引导学生自我投入、自我选择并全身心活动起来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利用时间能力,开创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6)

二、 汉代漆艺的历史价值

在我国汉代,漆器工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开始普遍使用漆器。汉代漆器通过对先人漆器工艺的继承,发展是盛大空前的。漆器艺术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如同商周时期青铜器、明清时期的瓷器一样,无论是工艺还是艺术水平,在手工业行业中都居首位。尤其是漆器的绘画,更加典雅、生动、华丽和精美,使漆器工艺的艺术价值倍增。汉代漆器不仅继承传统工艺技术,还在各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商周以来,青铜工艺开始衰落,漆器手工作坊逐渐兴起,战国至汉代时期是漆器工艺的蓬勃发展时期,汉时期漆器工艺进入黄金时代,由于汉代时期有着非常发达的手工艺,社会环境又极其稳定,对漆器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汉代的婚丧嫁娶以及各种祭祀活动中,漆器随处可见,不仅华丽轻巧、又实用和方便,将笨重的青铜器逐渐取代。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漆器工艺的发展。汉代初年,政府采取一系列“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国力强大、经济繁荣,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在这种安定的生活中,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汉代手工业往往都是自产自销的模式,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促进了漆器制造业的创新和发展。就汉代的经济发展来讲,有着非常发达的纺织、铜器和陶瓷。漆器的工艺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49。不仅品种多,产量也十分大。呈空前繁荣之势,无论是创新和发展,其风格和特色都非常独特。汉代漆器的生产技术也获得了很大的提高,汉代时期,出现了许多官营手工业作坊。汉代官营手工业漆器作坊分工细致,管理严密。生产组织严谨,据有关史料记载,官营汉代漆器生产分工明确,主要有素工,主要做漆胎灰底;画工,主要在漆器上作画;髹工,主要在漆胎上涂漆;上工,在漆器上进一步涂漆;清工,相当于现今的检验工,还有专门制漆的漆工;专门供应材料的供工,还有造工,作坊主;可见汉代官漆有着极其细密的分工。官营的漆器作坊主要是对官府、军队和皇室的需求予以满足。因此,官营的漆器精工细做,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轻巧华丽方便的漆器,在汉代贵族日常生活中逐步成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汉代贵族不惜大量的金银财宝,购买漆器制品装饰自己的殿堂。据史料记载“赵飞燕女帝,居昭阳殿,中庭彤朱,而殿上丹漆”。长沙马王堆一、二、三号墓出土约七百件漆器,虽然经过了两千多年,但一、三号墓漆器色泽如新,光彩照人,这些漆器证明,汉代的漆器制品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并且受到了不少贵族们的热捧。汉代的贵族阶层,不仅将漆器制品运用在日常生活和建筑中,还将漆器当作馈赠的礼品。这种馈赠所用的漆器制品,有着华丽的装饰和精美的制作工艺,其历史价值也更高。汉代漆器用色上大多用朱红描绘,底漆为黑色,色泽光亮,单纯而典雅。同时,也有一些汉代漆器用色上运用色彩的组合,一般情况下,常用白、灰、黄、绿、褚等色,通过平涂渲染等表现技法,效果华丽丰富,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1973 年,湖北江陵凤凰山八号汉墓曾经出土了神人怪兽纹龟甲形漆盾,这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漆器艺术品。此件漆器底色为黑赭色漆,平面呈龟腹甲形,神兽奔走欲飞、昂首屈身。漆盾的背面相对而立两个衣着相同的人。右边的人还身配长剑。此漆盾在构图上采用了对称的表现方法勾勒人物,神兽用简练粗率的线条,以浓笔平涂,不仅概括地表现画面,还增强了神兽的力度感。动态可掬、寥寥数笔,其风格不仅超越了时代,还符合现代派的风格[3]63。还有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彩绘漆棺,棺外的朱漆底上,采用明亮的漆色,如青绿、粉褐、赤褐、黄白,对仙人、朱雀、龙、虎、鹿等纹样进行了描绘。盖板主体对二龙二虎相斗的纹样进行了描绘,其形象栩栩如生。该棺所绘图像,与长沙砂子塘出土的一具朱漆彩绘棺图像颇为相似。长沙砂子塘出土的朱漆彩绘棺也是西汉早期所埋[4]36。还有马王堆 1 号汉墓出土的黑底彩绘棺,上面彩绘的仙人和禽兽大约有 90 多个,这些仙人和禽兽形态各异,在通体复杂多变的云气纹中,仙人或满弦将射,或翩翩起舞,挥动长袖,而禽兽则翘尾回首、惊恐奔逃,整幅画面以黑色为主,主题花纹采用粉绿、灰等偏冷的间色,其花纹为流云纹、卷云纹为中心的带状图案,画面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运动感和丰富的感彩。动感十足,形象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4]12。考古发掘中我们发现,小型墓室漆器较少,漆器多出于大中型墓室,亲王贵族漆棺贵至万金。制作精美的漆器价格十分昂贵。名贵华丽的漆器,只有贵族和统治阶级才享用得起[5]21。因此,也可以说,研究汉代漆器工艺,对于了解汉代历史发展,了解漆器艺术对于工艺美术以及装饰艺术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篇(7)

文字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辅交际工具,因而,我们需要正确的书写和使用文字。汉字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咿咿呀呀学语的小孩口里吟唱的汉字,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本的过程中会认真地学习还不认识的汉字,到高中乃至大学的学生们对优秀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的痴迷,再到书法爱好者对汉字书法的喜爱及人们对汉字的深厚感情。为了更好地传承汉字文化,要求我们规范书写汉字。我们国家最早的汉字规范化是秦始皇实行的“书同文”。明清科举考试,要求写字不能出现任何错误。1956年国家语委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建立了现代的汉字规范。[1]1977年的“二简草案”也提供了汉字的规范书写标准,但是已经废除。“”以后,吹起了一股复古风,简繁乱用。而且各地写法不同,似乎“以乱为美”成了一时时尚。[2]这并不是正常现象。

现今人们写的不规范的字,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写了多笔画、少笔画或笔画不对的字,如(伟)“拔”“长”“蚌”(“长”应为四画,而写成五画)等;第二,写错偏旁的字,如把“偃旗息鼓”写成“偃旗息鼓”,把“辨析”写成“辨析”等;第三,写了不规范的简化字,如“餐”“菜”并没有简化等。

汉字数量巨大,字形与字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人们认读时很容易把字念错。最常见的读错字音的现象有四种:一字多音,该读作这个音时念了那个音;如:“参差”、“处分”等易读错。把字的某一个偏旁的音读作该字的音;如:“蹴”读为“就”、读“犴”为“干”等。两字形体相近,把这个字读成那个字的音,混淆两个字的读音;[3]如:读“桨”为“浆”,读“沮”为“阻、祖”等。没有根据国家的规范文件正音,按旧读音读;如:读“期”为“几”音。

汉字有相当数量的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形体相似,字义相近。如“安和按”、“扳和板”、“班和斑”、“辩和辨”等等。如果不注意这些音、义、形相近字之间的区别,就很容易用错,写了别字。如把“自己”写成“自已”、“竞争”写成“竟争”、“裨益”写成“脾益”等。因此,为了不写或少写错别字和提高全民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和规范化水平,我们要注意积累容易用错、用混的字,具体分析原因并指出应该如何正确使用。[4]我们要以国家正式公布施行的《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则》等为规范。

另外,现今网络用语的不规范使用的影响人群的范围很广。如 “吃饭饭”、“吃奶奶”、“睡觉觉”等、网络交际用语把“不要”说成“表”,把“男朋友”说“男票”等。一种新用法在刚出现时,往往会被盲目跟风。所以会有一部分人担心汉字的写法和使用规则受到了挑战,我们的汉字受到威胁?当然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不是危言耸听,但是不用过分担心。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过。新出现的汉字写法或用法如果经济适用被大多数人们接受会自动保留下来,如果经过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不符合人们的需要,不经济实用,便会自动消亡。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如果一种新用法已形成大势所趋了,而且这种用法越来越符合汉语语言系统的规则,更加经济方便实用,我们就应及时调整规范的要求以适应发展的需要。比如“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现实生活中都用成了“臭皮匠”了,何不因势利导,承认“臭皮匠”为规范?如果硬要倒回去坚持“三个臭裨将”,并指责“臭皮匠”是文化低下的表现,这真的没有必要。

为了使人们有意识地避免书写不规范的汉字,经过多次努力,我们探究出一些方法,即对汉字进行定量、定形、定音和定序。

定量指的是对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汉字数量进行精确的计算,确定现代汉Z常用、通用汉字的数目。现行汉字的定量工作已作了下面几个很重要的工作:选定常用字;常用字的选定考虑了以下几方面的因素:第一,使用频率高的;第二,学科分布广的;第三,日常生活学习中常用的。这三个主要方面的因素应该综合运用,不能仅仅依靠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做决定取舍。

定形就是规定汉字使用的统一字形。异体字的整理和异形字的整理是汉字定形工作的两个关键方面,为了给现代印刷通用字提供字形规范。

南腔北调现象在我国是长久存在的,普通话水平出现地域性不平衡性。于是国家大力提倡推广普通话。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正确的发音和声调的正确认读对提高普通话水平及其重要,可以说是学习标准普通话的一个突破口。汉字存在一字多音的现象,我们要为汉字提供共同遵照的读音规范。1985年国家语委、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广播电视部等机关联合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了异读字的标准读音,要求全国所有部门和单位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

在书写汉字时我们很需要专业科学的字典。汉字具有形音义三个方面的属性,根据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建立起字序,经常用到的是形序和音序。汉字的字序法有部首法、笔画法、四角法和音序法。汉字的排列方法包含义序法、形序法和音序法。义序法是根据汉字的义项顺序的整理。音序法是按照字音排列汉字的顺序。形序法按照字形排列字的顺序,主要有笔画法、部首法和号码法三种。笔画法指是依照汉字的笔画数目和笔顺编排汉字。部首法依据偏旁来排列汉字。号码法按字形确定的号码编排汉字。[5]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学习汉字的检索方法的理论知识,为汉字定序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全社会要根据国家及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正字法标准使用汉字,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我们在用汉字的时候不要随心所欲,需要熟悉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特别是学校语文老师有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同学们规范使用汉字。

参考文献:

[1]张书岩. 姓名・汉字・规范[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75-94.

[2]费锦昌,黄佑源,张静娴.汉字写法规范字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1.

篇(8)

西方现代文化对自身普遍性的认识和表述,肇始于启蒙时代以来欧洲人通过自我认知。其在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现代性的全球性的扩张和发展,不断的扩大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外延,并在当前全球化和后现代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或普遍化。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它已经成为现当代世界的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文化价值秩序,一种判断世界文化、文明与否的普遍性的价值标准。

这种西方世界文化概念,通过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哲学话语中被确定下来的。历经卢梭、康德、黑格尔、尼采、韦伯等思想家逐步确立和建构起来,通过从抽象的个体、私有财产、权利、理性、市民社会、世界历史到目前的普遍性的国家形态、全球帝国的形态等诸概念在意识形态中的确立,使现代西方文化的主体性作为资本主义文化精神获得了一种“历史规律”的普遍性,获得了广泛的合法性或合理性。这种普遍性的自我认识和表述就是“包含着一种将价值、利益和意义领域里的西方关于自我的认识和表述作为客观历史领域里的普遍性强加给他人的过程,并将它作为改造整个世界,改造一切他人及其固有的文化、社会制度和习俗的一种理论依据。”尤其是德国学者韦伯提出只有西方的精神生活才能内在的通向资本主义,也就是说只有西方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心理结构才能孕育和产生资本主义精神,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和普遍性进行论证。这种理论表述实际上就是将现代世界历史看作是西方的内部世界,把变化的世界据为己有,进而把西方的历史、资本主义看作是西方自身内在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的一个产物。而在这个过程中,消解了非西方地区和国家的历史文化及价值体系,使其追随资本主义现代性所规定的方式在现代化和西方化的进程中,与西方对现代世界历史的内在化和普遍性表述相比,其他非西方世界的“他者”文化就从整体上被外在化和“他者化”了。

一般认为,通过康德、黑格尔、尼采及韦伯等西方思想家对西方现代文化的自我认识和表述,西方现代文化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及在法律和公理基础上将自身作为现代世界的普遍性建立起来。一方面宣称西方现代文化就是文化本身,是世界唯一的、普遍性的文化,因为“它最符合人的本质,是最自然和最发达的。”从而,力图将“他者”“西方化”或“美国化”,这种片面的普遍化的企图成为现代世界文化价值冲突的根源;另一方面又使西方现代文化的核心,即所谓的普世价值、普遍人权、个人自由等与基督教信仰之间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逻辑,这就意味着非西方的国家因为不信上帝,也就没有信仰,因而也就是没有自由的国家。所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他们政府的打击和军事干预,乃是西方自由精神和自由意识在历史世界中的实现。在他们价值认识上,那些国家因为不信上帝,“所以他们不配享有、也更不能产生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仰,以及由基督教所保证的个人自由的信念,那些建立在异教基础上的国家,因此就不能被称为是自由国家乃至国家。”这也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待和解决世界上许多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矛盾冲突时,主要是通过干预而不是谈判的方式的原因所在,在其背后凸显了这种普遍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和文化自我认识及主张。

篇(9)

传统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比较侧重语言结构的学习,忽略了文化教学和学生背景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没有对中国文化进行系统教学。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其背后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支撑的语言,就如婴孩的随手涂鸦,虽有其形却无其意,亦无人通晓。所以,透彻理解一种语言必须与其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平常的对外汉语课堂中,留学生主要学习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在这些知识点中渗透的中国文化比比皆是,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提高留学生汉语学习效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文化教育的内容落到实处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中国文化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使文化更好地服务于语言教学,在现代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会在语法教学上进行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让学生在不同层面对所学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这种强化式教学方式无疑是一种好方法,但笔者认为,在知识统合方面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对文化零散浅显的认识加上学生主观因素的认知和负迁移的影响,容易造成对中国文化的曲解,所以在汉语学习的基础上,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有必要计划性地增设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教学,增加文化教学的比重,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教学,加深留学生的文化底蕴。

针对留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高校已经有意识地开展文化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为语言学习打下基础。但由于课程开展中出现一些问题,使得教学任务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1.学生个体学习情况

(1)对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性不强。在华留学生当中,部分学生以学习汉语为主要目的,忽视对中国文化的学习,认为语言是主要学习的方面,文化只是辅助语言学习的一个小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影响对汉语的学习。

(2)汉语基础差,对中国文化课失去兴趣。每个人学习语言的接受能力都有差异,所以在同一个班中的留学生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在中国文化授课过程中,会有学生出现迷惑,感觉力不从心,跟不上节奏。

(3)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方式各异。大部分留学生喜爱从亲身实践中感受领会文化的魅力,而相反,部分学生更愿意听老师的讲解,通过第三者的引导学习,对中国文化有理论上的认识。

2.文化课教学质量情况

(1)课程安排不当。在留学生培养方案中,学校主修课程多以汉语学习为主,而中国文化课程则以选修课或是课外活动的情况出现,课时相对较少,且在选修课当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同时,部分高校对文化课设置带有随意性。参看下表:

表 一

表一是某高校的汉语春秋季班(为期18周)必修课与选修课课程设置,该高校根据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在语言必修课大致上都设置了比较明确的学习方向,选修课中也出现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但选修课中的文化课程比例相对较少,未有明确的选修课课程安排计划,可以看出某高校较忽视中国文化课程的比例,更加侧重语言教学。

(2)教师教学能力不足。高校中并不缺乏擅长中国传统艺术的教师,在对留学生进行中国文化课教育时,这些教师可以大放异彩。但是由于缺乏对授课对象的充分认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有时让留学生们觉得隐晦难懂。本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多半注重对汉语言的研究,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探究,在教授文化课上教师本身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

(3)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文化课集中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主要以讲授为主要手段,学生亲身体验的时间占少数。基本上很难实现“走出课室,走进社会”,体验切切实实的中国文化氛围。

3.课堂资源筹备方面

文化课内容单一,覆盖面窄。中国文化课一般会设置较容易开展的课程,如包饺子、剪纸艺术、书法等,而像中国传统乐器、舞蹈、中国哲学思想等内容很少出现在文化课上,导致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单一性,缺少全面接触本土民族文化的机会。如下表:

表 二

表二是某高校汉语短期进修班其中两个星期的课程安排截图,不难看出该高校对文化教学有相对集中的时间,但文化学习的方向仅仅围绕中国功夫、剪纸和书法这三块内容进行。这样,对于曾对中国文化有所接触的学生来说,可能会缺乏兴趣,也可能会让学生存在这三块内容等同于中国文化主体部分的错误观念。

三、如何优化中国文化课程

1.课程设置安排

(1)优化文化课程设置。学校应将更多的中国文化课纳入必修课当中,并增加在必修课中的比重。在选修课中,要求留学生修满中国文化课程的学分方可毕业,避免留学生不选或漏选中国文化课的情况出现。

(2)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对于初次接触中国文化的学生,多以实践代替理论知识,实践性的活动能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偏重理论内容的学习可以放至中级或高级阶段,这样,随着学生语言程度的提高开展不同难度的文化课程,使学生的文化知识框架得到不同层次的扩展和延伸。

2.教师资源方面

(1)注重“双文化意识”教师的培养。对本土文化有深刻了解的同时,对学生的文化背景也不觉得陌生。在文化课的教授中,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大量阅读关于跨文化交际类的书籍,将各国家的基本国情与习俗牢记于心,培养对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的敏感度,避开文化忌讳,减少文化冲突,向学生传授具有实用性的中国文化。

(2)鼓励教师多学习文化知识。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擅长讲解语言语法,还要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在文化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参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人文科学专家要注重对自身语言的精简,将深奥的学术用语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在文化课堂中,让每一位留学生都各有所获,各有所得。

(3)因材施教,尊重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差异,课上互动,课下多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感受体会、知识接受的程度,从而在学生的反馈中,不断增强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式。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尊重与关心,方便日后文化课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3.课程教学方式

(1)以参与式教学为主导。“参与式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全体师生在平等的人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互动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能投入到学习的快乐之中。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教育的目标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将这种教学方式引入留学生中国文化课堂当中,颠覆传统文化课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离开讲台走进学生群体,切切实实与学生交流,融入学生群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起“解决问题”。

(2)以小组合作式学习为中心。合作式学习方法主要体现为学生间的小组形式,教师要充分了解留学生的个人背景,合理安排分组,减少出现小组成员中的偷懒行为。以广外南国商学院中国国画课为例,考虑到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课上,每两位留学生都会搭配一个中国学生,这些中国学生大多数对自己所负责的留学生比较熟悉,过去在校曾有不同方面的接触。在教学过程中,留学生可以在中国学生的协助下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这种利用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合作的学习方式,降低了留学生学习课堂内容的难度,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必须重视留学生个体情况,科学合理分配小组任务,鼓励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用集体的力量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篇(10)

前言

太极拳是中国体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十分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强调身心兼修,以求健康长寿的文化特色,其文化内涵与当代休闲理念如出一辙。我国学者胡小明认为:“太极拳是休闲的,人类在21世纪跨入休闲时代的进程中,最能得到世界性认同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属太极拳。”本文从休闲的角度探讨太极拳所蕴涵的休闲文化以及在休闲时代的价值,期望在休闲时代太极拳能与过度注重“追求极限”的西方体育文化相辅相成,共同为人们的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1.休闲时代来临的必然性

著名的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中认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许多学者也提出并论证了21世纪将是休闲的时代。

从闲暇时间的角度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工作时间不断减少,空闲时间越来越多。从20世纪最后20年至今,许多国家陆续出现了休闲时间超过工作时间的情况。我国从1995年开始实行5天工作制,并在1999年实行春节等长假以来,人们的余暇时间也大幅增加,人们对休闲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从人们经济收入的角度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财富的创造即使在劳动时间日益缩短的条件下仍然不断得到提高。人们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的增加,而收入的增加给人们创造了休闲生活的经济条件。从人们的价值观看,人们的价值观经历了从现代化到后现代化、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的变化,人们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进行休闲活动。在收入和休闲权衡的问题上,美国劳工部曾做调查表明:平均每个工人准备放弃他的4.7%收入以换取更多的休闲时间。

从以上三个维度分析可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以及人们价值观的转变,21世纪休闲必将成为一

个时尚的话题,休闲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2.休闲时代背景下太极拳的文化内涵重构与多元价值取向

2.1太极拳的休闲文化内涵重构

伴随休闲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也在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不断碰撞与吸收中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当西方体育为利益驱动而严重异化的时候,当人们沉迷于不健康的休闲中不能自拔时,代表东方文明的太极拳及其文化将为人类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积极、健康的导向。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也在人们的不断加深的认知中进一步得到深化和拓展,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融入自然,天人合一。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太极拳文化的一大特色。太极拳着重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在许多思想家看来,人与人、人道与人道、人性与人性是相通的,自然和谐理念和“天人合一”思想是太极拳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是一种先进的自然观、人生观。太极拳要求人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它是对征服自然错误理念的反思和纠正,继而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共存共处、和谐发展的新型关系。在太极拳习、练过程中,要求在意念上使自己的身体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就是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天人合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宇宙、自然、人、物的和谐与统一,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始终贯穿在太极拳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在充分体现并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以祥和、恬静的心态去追求身心和谐统一、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不仅可以排遣忧虑,抛却浮躁,还可使人的身心上升到一种轻松自在的境界,对陶冶人的风仪和内在心境是颇具裨益的。这与休闲时代人类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是符合人类未来价值趋向的休闲文化方式。

2.1.2宁静致远,松静为本。

太极拳通过身体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质。其基本活动理念便是松静为本、动静相兼、以静驭动、动中求静。太极拳以其行云流水般柔和舒畅缓慢的身体动作,去表达生命中“动中求静”、追求永恒的意念和要求。其动静方式体现了传统中医关于“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不当使极、持之以恒”的基本原则。在修心养性方面,它按照穷通易变、宁静致远、返朴归真的方式,去体悟那空灵神妙和大化流行的大道,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自由。太极拳仪态上的要求是“神舒体静、意气腾然”,这就是“宁静致远、返朴归真”的结果和表现。从人生之修习的角度讲,修习太极拳要求一种虚怀若谷、恬静无欲的平和心境,表现为“安静闲活、虚融淡泊”。在摆脱了激烈竞争、紧张节奏的工作之后,练太极拳使人进入一种无干扰、无欲念的宁静之中,会获得神清心静的情感,去感知人生的另一面。太极拳“贵柔主静”的思想与精神,将为人类身体文化的发展带来启示,符合人类未来休闲价值趋向。

2.1.3形神兼备,内外兼修。

“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是武术的基本特点,同样也是太极拳的基本特点。太极拳运动的最高境界是外在的“形”与内在的“神”的“合”,《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中有“心静身正,以意运动”。内外兼修可以培养人的精神面貌,对塑造稳重、成熟的性格具有一定的作用。太极拳用意练拳,行拳练气,虚静其心,以心行气,将气与心结合,以人的思想、精神、心理状态为修炼的基础,既蕴含生命本原论,又涉及道德精神论。太极拳休闲既能够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同时能够通过文化熏陶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因此,太极拳休闲是一种文化塑造,是一种“成为人”的状态。这与休闲研究中关于“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becoming)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的观点是一致的。

2.2休闲时代背景下太极拳的多元价值取向

2.2.1太极拳作为一种休闲健身方式的生理学价值。

太极拳要求修习者要清静用意、精神内守、意动身随、形神兼备,要有较强的自控力。因此,经常从事太极拳运动可以使人体各个肌群相应的运动神经中枢之间,以及运动神经中枢与植物神经中枢之间达到高度的协调。这种有规律的调节过程能改善各种分析器的功能。坚持太极拳锻炼,对神经衰弱、失眠、头晕、记忆力弱,以及由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造成的其他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太极拳在运动过程对血管与淋巴管能起到良好的机械按摩作用,保持气血通畅。经常参加太极拳锻炼的人,其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血容量及每搏输出量增加。同时,太极拳的练习又要求全身肌肉的放松,从而反射性地引起血管舒张,从而减轻心脏负担,有利于身体健康。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明显提高心肌的机能,对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会起到良好防治作用。

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一动无有不动”。从“内气”的舒通到外形的变化,从五脏六腑到四肢百骸都寓于动中。“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上下相随,快慢相间、内外结合,节节贯穿,可使人的运动组织器官都得到活动和锻炼。长期练习太极拳,不但能保持骨骼、肌肉应有的弹性和韧性,使各关节周围组织的营养状况得以改善,而且对关节变形、肌肉萎缩等病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2.2太极拳作为一种休闲健心方式的心理学价值。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太极拳练习要求身体各部位均放松,精神意识集中,呼吸自然协调配合。主张以意为主,以力为辅;圆活连贯、轻灵沉着的“身动”;不急不躁、不张不狂的“心静”;气沉丹田、以意导气的“气敛”和朴实无华、自然随意的“神舒”,这使太极拳具有调整心态平衡、修心养性的作用。太极拳认为“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其重在养心,要求清静,泰然处世的自足心态,通过自我意念控制,使身体和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放松。太极拳修炼到一定层次,每一次演练都不是简单的重复比划,而是追求对自然、人生的自我感悟,内心世界的自我净化与升华。

因此,长期习练太极拳,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培养沉着从容、温和冷静、耐心细致、做事有恒、意志坚强、乐观进取等优良心理品质。把太极拳作为休闲选择有利于消除、缓解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精神紧张,情绪烦躁,思绪紊乱等不良情绪而保持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

2.2.3太极拳作为一种休闲文娱方式的社会学价值。

“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从生物体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瑰宝,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修身养性等价值功能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得到了积极的拓展,其追求“中正和谐”的精神内涵和“内外兼修”的健身理念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太极拳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其道德文化体系中承载着广泛的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要求。汲取太极拳文化中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文化精髓,通过太极拳休闲活动渗透到修习者的思想观念中去,可使修习者在追求轻松闲适、恬淡自然的休闲方式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积极的、健康的休闲太极拳和谐的文化思想观。因此,太极拳对于人尤其是青年人来说,在促进其社会化方面有很大帮助。

在今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将步入老龄化国家。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就成为老龄社会中的重要问题。太极拳这种动如抽丝、静若处子、行如流水、轻若浮云、强度适宜、内外兼修的拳术,十分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最佳选择之一。

3.积极拓展太极拳的生存空间,发挥太极拳的休闲文化价值的对策

休闲时代的来临,对于太极拳乃至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与挑战。虽然太极拳的休闲文化和恬然的运动形式与当今时代人们所追求的休闲内涵是一致的,但我们不能无所作为、裹足不前。我们必须积极迎接挑战,为太极拳的发展做好准备。

3.1积极创立太极拳休闲俱乐部。

体育俱乐部模式是促进体育项目正规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类体育俱乐部,鼓励和支持各系统、行业、社会组织及个人组建各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扶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主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这为发展太极拳休闲俱乐部提供了政策支持。多年来,我国城镇居民聚居区存在着一些松散的太极拳组织。这些组织和太极拳辅导站避免不了向俱乐部模式逐渐过渡。发展太极拳休闲俱乐部,一方面,要反映出太极拳浓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要给人们创造一个古典、优雅的休闲氛围。通过俱乐部为习练者提供习练场所、太极服装、音像资料、教练、组织参与竞赛表演等服务,可使人们在俱乐部不仅收获练习技术带来的健康和拥有归属感,而且受到太极文化对人情操的陶冶。

3.2加强宣传,树立太极拳的休闲文化品牌。

太极拳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记载和表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松静为本、内外兼修等中国先哲对精神世界的内省和追求,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大优秀品牌。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影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太极拳,让人们对太极拳及其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宣传不仅让大家知道以太极拳作为休闲运动好,还要让大家知道太极拳作为休闲运动为什么好。此外,在宣传时要注意太极拳术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减少太极拳推广工作中的障碍,为更多的国际友人认识、了解、接受太极拳提供便利条件。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太极拳、体验太极拳,太极拳的休闲文化品牌才能树立起来,进而为太极拳的良性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语

太极拳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松静为本”、“内外兼修”的思想,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统一,强调伦理道德和修身养性共修的方式以求健康长寿等的文化特色,这与休闲时代人们所向往的融入大自然,享受宁静氛围,追寻身心健康的休闲生活理念极为相似。不仅对习练者有着“修身养性”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对其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分析,太极拳显示出其重要的多元休闲文化价值,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因此,我们应积极拓展太极拳的生存空间,使更多群众从中受益。通过在群众中大力倡导、广泛宣传太极拳运动、发展太极拳休闲俱乐部等多种方式来树立太极拳的休闲文化品牌,使其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宣兆凯.论以可持续伦理为基础的休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9:14-16.

[2]马惠娣.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

[3]马惠娣.休闲――文化哲学层面的透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59-64.

[4]周兵等.休闲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楼嘉军.试论休闲发展的趋势及其对策[J].旅游科学,2004,3:45-48.

[6]隋克.对中国太极拳价值的新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4,4:428-430.

[7]阮纪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J].岭南文史,2002,2:38-41.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1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词汇也不断变化。作为汉语词汇成员之一的介词也在不断地消长更迭,由其构成的介词短语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汉语介词及介词短语历来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对象,成果丰硕,而对于汉语“介词框架”的研究却不多。汉语“介词框架”的提法和命名及较早研究见之于陈昌来(2002a)一书。该书中对汉语介词框架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界定和分类,并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其做了宏观的概括和分析。

而现代汉语介词框架的形成和成熟具有前因性和过程性,现代汉语介词框架研究具有系统性、适用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三个平面理论、语法化等理论和方法,对汉语介词框架进行一个概略性考察,以期能够补充或推进汉语介词框架的进一步研究。

1 20世纪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研究概述

汉语介词的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但到《马氏文通》(1898)时才有马建忠从语法学角度确立的“介字”一类。《马氏文通》(1898)奠定了汉语介词的基本格局,也影响了后人对介词的认识,但此后较长一段时间没有能够对介词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专题研究。直到《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1924)的出版,才真正标志了汉语介词研究的开始。此后,《中国现代语法》、《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等研究论著相继出版,介词被分别称为“副动词”、“准动词”、“受导词”、“次动词”,但“介词”这一名称却没有被确定下来。

到了20世纪中期,张志公(1953)提出设立介词的主张,影响颇大。《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后,介词的身份讨论和纷争得到了统一,以后的语法书和教科书以及研究论述中基本上都肯定了介词的存在。此后汉语介词及介词短语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金昌吉(1996)就是其中的代表,该书第一次对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从全新的角度进行了概述,对后世的汉语介词及介词短语研究提供了依据和可参考的资料。随后,汉语介词及介词短语的研究论文和论著逐年增多。诸如:《近代汉语介词》(马贝加1999)是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汉语介词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原因的专著;刘丹青(2002)基于语言类型学的理论框架,根据汉语的共时和历时材料,考察了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即在名词短语前后由前置词和后置词一起构成的介词结构;目前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也对介词和介词短语进行了一定说明。他们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介词的来源、性质、分类、内部差异、句法功能、语义功能、与介词有关的句式(如“被”字句、“把”字句、“在”字句、“从”字句等)等方面上。

2 汉语介词框架在汉语介词短语研究中的初步讨论

“在……上/中/下、在……的时候、在……以前/后、除(了)……以外、对(于)……来说、从……到……等等”,这些介词性结构都是由介词同一些方位词、连词、助词、准助词等词语前后搭配使用而形成的固定格式。在20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虽然汉语介词及介词短语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汉语学界没有系统地考察过这类结构,也没有给它们一个特定的称谓。

而前人的研究并不是完全忽略了这类结构,语法学者在研究介词及介词短语的过程中也曾注意到了这些结构并对它们做出过一些说明。《马氏文通》(1898)注意到了“自……至……”、“自……以下/以上/以南/以来/以往”一类的结构。黎锦熙(1924)认为时地介词与其所介引的词有时连着其他词而构成一种“副词语”,来表示一定范围的充实性(如“在……以内/以后”)、表示“所从”而“所经”的连续性(如“从……以/而……”)、表示“所从”至“所到”的起讫关系(如“从……到……”)等。高名凯(1948)认为“在……上、于……之上”等是由受导词加名词功能的词组成的,并对结构层次进行了分析。张寿康(1978)在《说“结构”》一文中,也已经注意到这样的结构了,他将其命名为“复合的介词结构”。崔希亮(1996)把不属于介词性结构的“在……呢”叫做“框架”。詹卫东(1998)在研究“N的V”结构时,把“在……下/上/中”称为“介词槽”。可见学者们已经注意到语言中的一些前后搭配结构,且其中的一些人已经有了类似于框架的概念,只是缺乏对它们的专题研究。

21世纪以来,汉语介词框架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新编现代汉语》(张斌主编2002)中提到“在・・・・・・上/中/下”是一种固定格式,只是没有明确说明其为汉语介词框架。

吴福祥(2003)在《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籴论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两种演化模式》中提及“用……来”是一个可以填入有限词语构成逻辑关系的框架。葛婷(2004)认为:“X上”和“X里”框架格式相通交叉甚多。通过深入考察各种文本,发现了两者不仅在单纯的空间方位上有相通之处,而且在隐喻的概念范畴中,也有相通之处。该文作者尝试从隐喻角度说明和解释了这种框架现象。刘兵(2005)在探讨研究汉语中介词的隐现及介词省略时的功能替换手段问题时发现:框式介词的前项一般可以省略;标识处所、源点、终点、时间、原因、目的等论元的框式介词中的前项省略后,框式介词的标识功能就全部转移到了后项上。曾传禄(2005)谈到:汉语方位词“里、中、内、外”组成的框式词组在时间、范围、数量、状态和地位关系五个目标域中具有鲜明的表现形式和隐喻意义,其背后反映了人们的认知习惯和模式。吕兆格(2005)指出:介词与“里”、“外”组成的框式介词短语是汉语中常见的两个固定格式,它们的用法灵活多样并表现出不对称性。杨丽姣(2006)分析了介词激活其附着言语成分主题性的四种情况,其中包括框式介词的主题标志功能。讨论了介词主题标志功能的语用、语义以及句法动因。黄芳(2007)认为:汉语方位标“里”、“内”、“中”的用法功能是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方位标“里”、“内”、“中”使用的纠结现象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历时演变特征,造成了“×里”、“×内”、“×中”介词结构在使用上纠结的原因。

以上列举,都只是在汉语介词或介词短语研究中涉及到介词框架研究,没有能够深入下去。但他们对当时汉语介词框架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问题,也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研究成果,对汉语介词框架的进一步研究起到了推进作用。

3 汉语介词框架的研究概况

21世纪初期,有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汉语介词框架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刘丹青(2002)提及与介词框架类似的内容:“基于语言类型学的理论框架,根据汉语的共时和历时材料,考察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即在名词短语前后由前置词和后置词一起构成的介词结构。”该文通过比较其它语言的框式介词等类似现象,从共时角度分析了框式介词中前置词和后置词各自的句法范域(domain),指出了范域大小与语义抽象度的关系,并指出框式介词本质上是一种句法组合现象,而不是一种词汇现象。所以,其专著《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刘丹青2003)将其定义为框式介词,认为这是一种句法概念,而不是词类概念,通常由前置词和后置词临时搭配而成,多半不属于固定词项。框式介词可根据句法特点分成下面几类:(1)双重赋元框式介词,如:“在……上;为……起见”等。(2)词汇性框式介词,如“对……来说”等。(3)强化式框式介词,如“比……来得、为……所”等。(4)连接式框式介词,如“因……而、通过……去”等。

直接提出“介词框架”这一说法的是陈昌来。陈昌来(2002a)认为:“介词框架”是介词在前,其他词语在后,介词所介引的对象被夹在中间,形成一个框架的固定格式。这个提法的影响颇大。姚莉在《〈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评介》中认为:“《介词与介引功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介词的功能。该书立足于三个平面理论,区分介词的三种功能:句法功能、语义功能、语用功能,这构成了对介词语法功能的全面认知。尤其对介词在语义结构中所起的语义功能以及介词的语用价值和篇章功能给予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对介词的语法特点,介词的范围和类别,介词跟动词和连词的区分,介词短语的构成和句法功能,介词的分布,介词的内部差异等传统课题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显示现代汉语介词的源流和特点,该书还把现代汉语介词跟古代汉语介词、近代汉语介词、现代汉语方言介词进行了比较,涉及到介词的发展和语法化问题。该书的贡献在于:a.全面区分了介词的三种语法功能;b.从汉语句子语义结构的系统性角度对汉语介词做了全新分类;c.具体讨论了每一个介词在句法结构中的分布位置,进而指出现代汉语的介词短语只能充当状语和定语,从而认定介词短语是典型的加词性短语;d.首次对由介词构成的“介词框架”给予了详细描写和分析;e.考察了汉语介词的源流和发展,讨论了介词语法化问题语用功能。”

陈昌来(2002a)在对现代汉语“介词框架”的描写中认为:汉语的介词框架是汉语介词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古代汉语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没有介词框架;到了中古汉语、近代汉语中,才开始出现介词框架;现代汉语中介词框架得以大量使用。构成现代汉语介词框架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词语都可以进入介词框架。根据现代汉语介词框架后部词语的情况可以分为四个类型:(1)后部是方位词的。单音节方位词和双音节方位词都可以跟介词构成介词框架。如:“从……起/以后/以来、在……之前/之后/同时”等。(2)后部是名词性词语的。“时、时候/的时候、期间、方面”等可以跟介词构成介词框架。如“当……的时候、在……的时候、待/等/到……的时候”等。(3)后部是连词、动词、介词的。连词“而”、动词和介词“到、往、向”可以跟部分介词构成介词框架。如“从……到/往/向、打/打从……到”等。(4)后部是准助词的。“按、据、依着、对于、就、拿”等介词在介引事理、情理、话题范围、施事或主体、目的等对象时,往往采用介词框架,后部用“说、来说、说来、看、看来、来讲、想来、起见”等与之搭配。

陈昌来(2002a)最后还认为:汉语中存在两类不同类型、不同结构层次的介词框架,其表现复杂,形式多样,意义灵活,很值得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此后,关于介词框架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如:陈昌来(2003b)、付琨(2004)、王萌(2006)、朱峰(2006)、陈全静(2006)、段佳佳(2007)等。

目前,汉语介词框架的研究尤其是现代汉语介词框架的研究正蓬勃发展,态势良好,我们希望更多的学者加入到汉语介词框架的研究中来,共同推进其研究。

参考文献

[1] 崔希亮,1996.“在”字结构解析――从动词的语义、配价及论元之关系考察,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2] 陈昌来,2002a.介词与介引功能.安徽教育出版社.

[3] 陈昌来2003b.现代汉语“介词框架”的考察.中国语言学报(11).北京商务印书馆.

[4] 陈全静,2006.汉语介词框架“PP上”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段佳佳,2007.“在N的V”介词框架考察.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付琨.2004.介词框架“PpAu(来说)”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高名凯,1948.汉语语法论.上海开明书店.

[8]葛婷,2004.“×上”和“×里”的认知分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1期.

[9]黄芳,2007.方位标“里”、“内”、“中”的历时考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第1期.

[10]金昌吉.1996,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南开大学出版社.

[11]黎锦熙,2001版.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

[12]刘兵.2005.汉语介词的隐现与论元标识功能的转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13]刘丹青.2002.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当代语言学.第4期.

[14]刘丹青.2003.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

[15]吕兆格.2005.方位词“里”“外”的语义认知分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期.

[16]马贝加.1999.近代汉语介词.中华书局.

[17]马建忠.1983版.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

[18]王萌.2006.“里”类介词框架的句法、语义及隐现规律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吴福祥,洪波主编.2003.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20]杨丽姣.2006.汉语介词的主题标志功能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21]曾传禄.2005.“里、中、内、外”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22]詹卫东.1998.“NP+的+VP”偏正结构在组句谋篇中的特点.语文研究.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