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公平之我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一、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理论综述
随着国外“政府再造运动”及其政府绩效评价理论引入到我国,国内掀起了政府绩效评价以及公共支出管理的热潮。教育公共支出,由于其对国家发展的战略重要性以及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
马国贤(2005)提出政府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为:政府花钱买服务理论”、“公共委托―理论”、“目标―结果导向管理理论”、“为顾客服务理论”等。该理论从新公共管理学、公共财政学、制度经济学等角度对政府公共支出的绩效评价进行比较全面地理论论证,使国内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理论得到系统性地整合。另外有一些学者从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的角度阐述教育公共支出的必要性。
从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目标和原则来看,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5)认为,绩效的主要内容是“三E”,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吕炜(2006)认为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制度的目标是3E:经济(经济:表示投入最小化产出最大化)、效率(边际要素产生的边际产出最大化)和效益(产出最终的结果对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程度)。陈工,袁星候(2007)提出财政支出的基本目标是追求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益性(Effectiveness)和公平性(Equity),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实现“4E”目标,就可以全面综合地反映财政支出的绩效状况。
从绩效评价关注的环节看,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5)认为政府绩效评估是结果导向型的,与过程管理不同,它将重点放在目标的设定和评价上,而将管理过程委托给部门、单位等。刘旭涛(2003)认为政府绩效评估不仅仅要关注结果,还要关注过程;绩效评估的考核功能只是其初级阶段,诊断、分析和改进功能是其今后要强调和发展的方向。陈明选(2006)认为学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不能仅仅关注教育投入的产出和结果,必须从输入、过程与产出的全过程来评价绩效。
从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层次和指标体系设计来看,王敏(2005)提出以财政教育资金运行中涉及到的主体为标准,可分为各级财政部门的绩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绩效、各级各类学校的绩效和监管部门的绩效。马培祥(2005)提出义务教育绩效指标的设计应从五个角度来把握:一是教育资金在学校是否有效利用,二是对学校教学成果的考察,三是学校综合发展的指标,四是对学校自我发展能力的考察,五是教育资源配置是否有效,按以上思路,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可以从微观绩效指标和宏观绩效监控指标两个方面设定。吕炜(2006)提出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制度就是要考察公共教育支出的执行过程以及结果,并检验教育资金综合满足多个层面标准的情况,结合“三 E原则”,可以从资源配置、财政支出和支出管理三个维度构建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制度。王健,施伟国(2006)提出从学校财力资源投入方向、学校财力资源利用效率、学校财力资源产出结果和学校发展潜力四个模块来组成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财政投入方向方面的指标主要是要考察学校财政投入的价值取向;过程管理方面的指标则侧重考察学校的管理能力和水平(预示着学校发展能力);实际结果是评估学校财政支出的效率和效果;发展潜能是评估学校当前的财政支出对学校今后发展的贡献。任晓辉(2008)指出义务教育绩效评价有两个不同层次:一是财政部门对教育部门的评价,二是教育部门对具体学校的评价;指标的设计可以从投入、产出、教育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
关于指标设计的原则,陈明选(2006)认为必须遵循经济性、效率性与有效性的统一,完整性与导向性相结合,有形绩效与无形绩效并重,当前绩效与未来绩效并重等原则。刘国永(2007)认为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以一定的价值取向为指导,必须在明确的职能的前提下展开,要遵循客观性原则、统一性原则、间接性原则。王健,施伟国(2006)认为中小学教育绩效评价指标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必须体现发展性评价理念并能促进学校发展;必须处理好定性与定量的关系,量化的评价存在很多缺陷,因而要同时使用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必须正确处理全面与精简、可行的关系。
(二) 关于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国际比较。
邵巍巍,邵洪宇(2007)介绍了国外的高等教育拨款的形式大致分为教学和科研拨款两块,大部分国家都在科研拨款方面使用绩效指标,美国和英国是典型的科研绩效导向拨款,即高水平科研的高校能得到更多拨款,这种拨款是典型的产出导向型拨款。而英国的教学拨款是投入导向型拨款,绩效结果并不作为拨款的标准。严吉菲(2007)介绍了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和美国田纳西州绩效拨款的评估机制,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如何构建适合我国绩效拨款的指标体系、核心指标、指标类型、指标权重、指标制定方式以及指标稳定性。王莉华(2008)详细介绍了美国田纳西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的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运行情况和指标设计,并对这两州的高校绩效拨款制度进行了比较。张玉龙等(2006)介绍了美国和日本的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美国和澳大利亚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比较早地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它们的特点是先设定公共支出应实现的绩效目标,从过程入手,对公共支出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绩效考评和监督,其所有的环节、步骤都是以考察绩效目标或绩效结果是否实现为行为导向。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尝试建立自己的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制度体系。1991年将大学的评估以法律形式固定,同时,将考评的重点由高校内部考评转向外部的绩效评估。并逐步以考评结果为依据,分配公共教育资源。改革后的日本高等教育公共支出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统一分配,也称为定量分配;另一种是按照业绩进行的差额分配方式。
(三) 关于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
恩施自治州财政局课题组(2005)对恩施自治州义务教育绩效评价进行了实证分析。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财政基础教育投入总量和支出结构进行评价,分析考核恩施州基础教育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是否符合本地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二是对基础教育财政支出效益进行评价。课题组从指标库中选取了28个计量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恩施州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效果有待加强的结论。该课题分析了当地的基础教育公共支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马培祥(2005)以天津市为例分析了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意义,指出:教育投入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管理环节存在漏洞。刘国永,马国贤(2008)探讨和分析了我国2005年试点地区(江苏无锡市、河南郑州市、宁夏银川市,上述均包括市和所属县、乡学校,此外,还确定甘肃庄浪县(国家级贫困县)作为贫困地区代表)的义务教育绩效评价的运行情况。结合我国实际,从基本情况(含教育条件)、教育投入(包括客车、在校生、教师、教育经费等)和产出(毛入学率、教学质量、 毕业生、 素质教育、 社会综合评价等 ) 3个方面设计了一套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我国政府对义务教育是比较重视的,我国义务教育的质量地区差异过大,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重点学校,忽视了农村中小学的质量问题;绩效评价改善义务教育管理的作用有效。任晓辉(2008)基于三次试点绩效评价的实践(2005 “三市一县”,2006年江苏全省和2007年上海浦东新区的试点绩效评价)探讨了评价结果所揭示的共性问题,即教育质量与生均投入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义务教育的地区和校际差距大于城乡差距,教师超编和缺编并存,并分析了不同的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部发达地区的特征表现。李志勇,楚昕(2008)采用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的研究成果,选择了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和实效性指标为分类指标,选取2004年我国东部沿海七省市(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初等教育支出数据进行研究。文章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初等教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在东部地区内部也有一定的表现,但总体上不明显;提高初等教育服务水平,重在对财政资金使用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四)国外关于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研究。
国外学者很早对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早在1955年,美国货币经济学派代表人物密尔顿・弗里德曼在《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中,提出了教育券理论。他认为可以通过发放教育券来保持对教育的投入,同时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体系,在“教育券”流动中实现优胜劣汰,遏制教育中的垄断和,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教育券”理论蕴涵了一定的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思想。随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在各国的确立,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体系也日趋完善。伦敦经济学院的努托尔(D.DUTTALL,1992)指出,绩效指标“能反映一个教育组织的绩效或行为,能够为决策提供信息。”,他还强调并不是所有的教育统计数字都是绩效指标,能成为绩效指标的教育统计数据要“反映教育事业的关键方面,而且必须提供参照,以便做出判断”,其思想对后来研究者产生了很大影响。(Cave,1992)指出绩效指标体系还是尽量用“序数性的”、“基数性的”、“绝对值的”、“相对值的”,对教育机构的活动及性质做出权威性的测量。Galianient.al(2001)发现,在阿根廷,随着教育服务从中央政府下放到省级政府,公立中学学生的成绩显著提高,公立中学学生的成绩与省级政府财政赤字负相关。
二、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
(一)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
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开始于二十世纪末,起步相对较晚,发展面也不是很广。
1990年,为加强文教的行政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制定了《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办法》。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教育方面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文件。1995年,湖北省财政厅按照建立效益财政的思路和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文教行政财务改革意见,制定了《 湖北省教育经费使用效果综合考核试行办法》。考核对象主要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中小学校,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工资兑现、定员定额管理、专项经费管理、收入管理、教育费附加管理、中小学校舍建设、勤工俭学和财务监督等8个方面。
1998年,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对原《办法》进行了修订,新办法的主要内容:一是明确了考核目的、原则、对象和级次;二是制定了考核指标体系,分为综合考核指标(12项)、单项考核指标(47项)两大类,其中单项考核指标又分为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三是规定采用百分制量化,并结合因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差额分析法进行分析计算。
2001年,湖北省财政厅根据财政部的统一部署,率先在恩施自治州选择了恩施高中等5个单位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随后,财政部和湖北省财政厅派员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全过程的跟踪调研,认为恩施州在试点工作中,已建立起较为有效的评价工作组织体系、探索出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工作流程、制定了财政教育支出等9套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建立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有关制度,为今后全面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并向全国推广。
2003年,财政部为了进一步深化财政支出改革,提高教科文事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制订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指导各地区如何逐步开展本地区的教育项目绩效考评工作。
2004广东省财政厅和省人大财经委专门对广东省16个市的山区老区2000所小学的6亿元改造专项资金进行了绩效评价。广东省财政厅成立了专门的评价机构,联同省人大财经委抽查了个7市14个县的39所小学。现场查核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帐目,实地察看改造小学的情况,为财政教育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总结了经验。
2005年,我国启动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研究,参与试点的地区有:江苏、无锡市、河南郑州市、宁夏银川市,上述均包括市和所属县、乡学校。此外,还确定甘肃庄浪县(国家级贫困县)作为贫困地区代表。
2005――2007年,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中心课题组先后开展了三次较大区域范围的试点评价工作,即“三市一县”试点(江苏无锡市、河南郑州市、宁夏银川市、甘肃庄浪县)、江苏全省和上海浦东新区的试点评价。
三、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和实践的情况看,我国义务教育绩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缺乏明确的义务教育绩效评价目标。
国内虽然有很多学者对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进行研究,但是在研究中,往往没有很明确地提出义务教育绩效评价的目标;有些虽然有所提及,但并没有对此进行清楚的解释。在绩效评价过程中,绩效目标的确定是实施绩效评价的第一步,是非常基础和关键的,没有明确的绩效目标会导致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失去方向,得出的绩效评价结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缺乏公平指标。
国内学者在研究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时,往往采用3E原则,即经济行、效率性和效益性,对于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公平性研究很少,在指标体系设计中,也很少看到这样的指标。义务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具有覆盖广,外部行强的特点,它对公平性有较高的要求,另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义务教育支出的公平性已经到了必须要引起重视的阶段。所以研究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公平性必须要考虑。当然,如何对公平性进行绩效评价是研究的难点,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进行破解。
(三)绩效评价的结果没有得到有效应用。
实践中的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实践重视绩效评价的过程,但对于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非常有限。本来绩效评价的目的是通过绩效评价来找出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现在问题找出来了,但是结果却得不到应用,这就意味着绩效评价的目标无法得到实现,绩效评价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
(四)缺乏统一的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国内有不少研究者对义务教育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也设计了很多种义务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实践中,国内不少地方实行了义务教育绩效评价的试点,绩效评价的体系也都各异。这说明了义务教育绩效评价体系还不完善,理论出现百家争鸣的好现象。但是要推广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没有统一的绩效评价体系就会缺少权威性,各地区各自设计体系不仅造成了指标设计的重复工作,还造成了各地区结果的可比性。
(五)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覆盖面不够广。
虽然我国从2001年开始就进行了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试点,试点范围得到扩大,积累的经验也逐渐丰富,但是实施这一制度的范围仍然不够广,很多省份还没有开展这一工作,更没有把它当成常规性的工作来开展。
(六)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自从引入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管理的理念以来,实践中相关的法律制度在不断地进行建设,特别是文教领域,但是法律制度仍显得不够完善。绩效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科学的指标体系,还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依据和支撑,需要有责任明确的相关机构来组织和实施这项制度。我国的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
(作者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注释:
裴苏英.构建财政基础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探索.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2月
杨柳.中国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参考文献:
[1]马国贤. 政府绩效管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范柏乃. 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实务.人民出版社,2005.
[3]丛树海. 公共支出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姜异康,唐铁汉. 政府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3-0036-02
[作者简介]林华玲(1988―),女,广东湛江人,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读硕士;刘艳(1989―),女,湖南衡阳人,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读硕士。
一、教育券制度简述
教育券,是在教育领域使用的一种代金券,也称“教育凭单”。美国货币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其著作《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书中首先提出此概念。它是指政府把教育经费折算成一定数额并且可以用作学杂费抵充的有价证券。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教育券计划”的论证和可行性研究。政府将投入教育的资金以教育券的形式直接发到家长手中,无论是公办还是私立学校,无论学校所在地是否在所居住的城市、州、学区,家长都可以在任意一个愿意接受子女的学校使用政府发放的教育券。
二、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建国后,我国的基础教育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东西部、城乡差异明显,入学机会不公平
至今,我国仍有很多适龄儿童没有享受到在学校读书的机会,尤其在西部贫困地区,这个问题更加明显。相关数据显示,在城市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升初中比例达98%,而农村还有10%左右的学生不能升入初中;初中升高中,城市从1985年的40%提高到1999年的55.4%,而同时期农村从22.3%下降到18.6%。
(二)教育资源不公平,分布存在偏差
2001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人均教育经费之比为1∶0.43∶0.46。由此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抢夺优质教育资源的“择校风”愈演愈烈,社会中下层家庭的子女因交不起高昂的择校费用只能到薄弱学校就读,而高收入和特权阶层家庭的子女可以尽情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进一步加重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三)教育结果不公平,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我国社会存在大量弱势群体,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会阶层子女的成功机会是不均等的。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就近入学”的政策和户籍制度限制,很多学生不得不进入薄弱学校读书,无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前总理曾说过:“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在农民工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身上,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表现得更为明显,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丧失了上学机会。教育不公平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对此,国外的“教育券”理论值得借鉴。
三、美国“教育券”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基于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借鉴美国实施教育券制度的经验,对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公平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建立相应的评估制度,促进公平
基础教育公平发展需要巨大的财政经费拨款作为支撑,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也是不可取的。在美国实施教育券制度过程中,政府从直接控制者和垄断者变为参与者和间接调节者,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政府需要做的是处理好“左手”和“右手”的关系――用“右手”拨款给公立学校,现在用“左手”发教育券给学生及其家长。但是处理好“左手”和“右手”关系的一个关键之处,在于政府要对参与教育券制度的学校进行评价以及质量监控。政府应转变职能,对拿到“教育券”的学校应有一定的管理,对实施教育券制度的学校实行长期评估。因此,对我国政府来说,发挥自身以及非盈利组织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起一种跟踪、调查机制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二)营造良好的教育市场环境
在实施教育券制度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教育市场环境,需要政府、社会、家长三方进行监督。其中,政府应发挥政策制定和规范及保障实施的作用。例如,南京幼儿教育券在实施过程中,政府规定要每年对接受资助的幼儿园进行审核,符合资质要求的予以公示,否则将不再具有教育券资助资格。由此看出,政府对教育券政策的制定以及规范保障,有利于正规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壮大,淘汰社会上的一些劣质非正规学校,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良好的教育市场环境,从而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
(三)实施健全的教育券流通制度
虽然教育券制度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与有效利用,但是它却受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比如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教育券的流通,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然而,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体现在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上。因此,教育券政策的实施应当在政府相关部门引导下进行跨区域合作。比如,北上广地区可以与内陆地区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之间相互流通,或者不同地区达成地区协议来建立起健全的教育券流通制度,以此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全龙.中国教育券制度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3:150-151.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法宝之一。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理实结合的考试制度,更是以其突出特点在德国职教考评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我国职教领域的教育考评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德国的考试制度(Prafungswesen)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有关教育考评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考评种类、形式和内容的总称。
一、双元制职业学校中教育考评的组织管理机构
1.主管部门。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的考试制度是由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受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的委托制定的,包括制定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的考试制度框架法律和相关规定,并负责考评制度的研究与发展工作。
2.法律基础。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对每种国家认证职业都制定了相应的《职业考试规定》。它是程序性法律文件,对各种国家认证职业的考试形式类型、命题范围、考试过程和考试时间都做了具体详细地规定。《职业考试规定》是依据《职业教育法》、《手工业协会规定》、《职业教育条例》等法律和规定制定的。
3.考试委员会。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设有联邦职业教育考试委员会,负责依据《职业考试规定》制定考试指导性标准。各州及地方设有下属的国家认证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负责考试的具体组织和实施。下属的考试委员会是按照每一种职业资格考试设立的,受与职业院校无直接关系的各个行业协会管辖。并按照各行业协会的行政区划分布设立。考试委员会是由雇主、雇员和学校三方代表组成的,人数不得少于3人。每一个考试委员会中的2/3的考评人员必须来自企业,并且雇主和雇员的人数相等。
4.考评人员。考评人员在自愿报名、选举推荐的基础上,经过培训和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可上岗。其年龄必须在24岁以上,任期一般为5年。职业技术教育考评人员是荣誉职位,从事职业技术教育考评工作的人员没有工资收入,但可以报销有关考评工作的费用和获得相关补贴。按照2007《个人所得税法》,考评人员通过教育考评工作获得的相关收入纳税起征点为2100欧元。目前,德国共有30多万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在各地考试委员会担任各种国家认证职业资格考试的考评人员。
二、双元制职业学校教育考评的种类
2007年,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在颁布的《对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要求的建议》中对职业教育考评的种类进行了重新划分:
1.考试委员会组织的中期考试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了检验双元制职业学校和企业进行职业教育的水平是否达到联邦职业教育的标准。双元制职业学校必须在第二学年的开始、中间或结尾组织学生参加中期考试。中期考试的时间和命题由各地行会设立的考试委员会确定,统一专业的考试在同一天举行。考试目的是有针对性地检查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以促进学生在之后的学习阶段能更加明确地、有针对性地接受知识和提高能力。
学生在双元制职业学校完成全部学业后,一般都需要参加国家认证职业资格考试,也称为学徒期满考试。考试都是免费的,并且是统一标准、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阅卷和统一发证的考试。通过考试者,可以获得某一工作领域或某一职业的《国家认证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总成绩是由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组合而成的,分别占40%和60%。第一次参加某一职业国家认证职业考试未通过者,在该国家认证职业考试委员会只能获得两次补考机会。学生虽没有义务必须参加国家认证资格证书考试,但因为获得的《国家认证职业资格证书》与学习地点无关,是由行业协会颁发的,在全国甚至在欧洲其它国家都予以承认,有了《国家认证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好的工作。因此,学生~般都参加该考试。
2.适应某些特殊职业的阶段考试。阶段考试,是指联邦考试委员会对某些特定职业的毕业考试设置了前后相关联的两个阶段的考试规定。阶段考试的第一部分不同于中期考试。中期考试,只是有针对性地检查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而阶段考试的第一阶段是对该特定职业领域的基础性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检验,通过第一阶段考试的学生证明具备了该特定职业领域的必备的基础性知识,可以继续进行第二阶段更为严格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完成后参加第二阶段考试。通过第二阶段考试者,方可获得该特定职业《国家认证职业资格证书》。
3.由企业培训部门组织的实习、培训结业考试。培训结业考试,也不是指某一特定的考试,而是对学生在企业实习、培训期间长期地、持续性的学习考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能力及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学生结束了在企业的学习之后都会得到由实习、培训企业或实训教师出具的“教学证明”,从法律角度而言,它实际上又是一种工作证书。它证明学生与学习场所和实习、培训企业之间的教学关系,常常带有补充说明的涵义。
三、“多证书”制度
从以上教育考评的种类可以看出,德国的职业教育考评最终是与颁发各类证书相关联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评制度下,学生得到的《国家认证职业资格证书》与学生的学习地点无关,是由外部第三方,即行业协会颁发,这就确保了考试的可靠性和独立性,证书也具有权威性。企业培训颁发的实习、培训证书和职业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与学习地点有关,证明了学生在校学期期间的表现和成绩,代表着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时间经历。学生只有同时具备两种或三种证书才能上岗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这样的证书制度也能够对公平、准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供保障。
四、双元制职业学校教育考评的形式和内容
在双元制教育体系中,无论是中期考试、职业资格考试,还是阶段考试都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宗旨,每~个考试都包括理论笔试和实际操作两个部分,并且实践能力考核比重远大于理论考核,对技能和能力的考核要求严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要求。双元制职业教育理论考试的时间,一般为5~6个小时,试题量大、知识点多,一道试题往往包括了多个知识点的灵活运用。理论考试试题基本上采用标准化试题模式,以提高评卷的客观性。实践性考试一般长达十几个小时,注重动手能力的考核。在考试时间安排上,实践考试约占总时间的65%。实践考试内容包括本专业所学的各种技能,主要测试学生对自己工作的安排能力、与其他学生协同工作的能力、合理利用设备资源的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及沟通能力等。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试内容逐渐变化更新,不断添加有关的新技术和新技能,其考核的技能几乎完全接近生产实际,培养的人才更趋于实用性,
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试方法也丰富多样。理论知识考试采用开卷、专业口试、论文、闭卷、报告、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实践能力考试采用项目过程观测考试、小组项目考试、模拟工作过程考试、产品设计等。
五、对我国职业教育考评的借鉴
1.德国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考试强调实践性、统一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质量,促进了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反观我国职业教育考试,则大多是由学校各自实施,考试质量衡量的尺度不一。没有形成统一化、标准化,且实践性不强,造成了考试成绩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使社会和企业难以鉴别、挑选和聘用合格实用的人才。
现代的教育理论认为:成功的教育者应该是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并充分尊重学生,班级的管理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情感交流的过程。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面对着有感情的学生,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的潜能、智力发挥出来。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尊重学生呢?下面是我的点滴看法。
一、做学生的榜样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应该具有换位思考的思想,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深入到他们当中去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始终把自己看作是班级中的一员,自己带头遵守班级纪律,要求学生做的自己也必须做到,不允许他们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让自己的良好风范影响学生,让自己的风采感染学生。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教师是尊重他们的,是和他们平等的。例如,我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为了做好学生的表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我从不耽误给学生看作业,第二天及时发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上交作业就及时了,不再拖拉。
二、公平对待学生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正视这一点,不要按照统一的的标准要求学生。可是在工作中,有不少的教师特别偏爱学习好的学生,对学习差的学生则漠然置之,这样就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我与班内的一名学生聊天,他说:“老师,我们大家很喜欢您,您上课很幽默,善于听取我们的意见……”我问:“难道没有缺点吗?”他小声说:“老师,我说了您不能生气。您偏心,成绩好的学生犯错误,您从不大声嚷嚷,可是,成绩不好的学生犯错误,您就……”新形势下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使他们享受到教师的爱。从此以后我这样要求自己:(1)不以成绩好坏评价学生;(2)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3)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尊重学生是我们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的前提,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定要与时俱进,不能唯我独尊。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尊重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心声,使班级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渡江出版社,2005-06.
1、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
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在满足于是什么,而要深究为什么了,因而高中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布惑巧设学习障碍,干扰学生,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辩,“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下,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政治教学要求教师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来阐释相关的政治理论,让他们身临其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或高效学习,使他按自己的性向尽可能发展自身潜力,从而尽可能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站在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学习成功的角度来考虑、选择教学方式,让教学方式成为学习的拐杖,而不是教师讲技和讲艺的展演。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
《课程标准》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课的建议有:社会调查研究、参观活动、课外讲座、参加生产劳动、军训活动、社会服务活动、撰写小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新的课程,是在教育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提倡的是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科学、重实践。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任务要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文摘、百科全书等)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高中政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等方面的目标得以实现。
3、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如果应用于政治课堂教学,并与政治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将可以提高政治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可见,教师以影视显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对象,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渠道,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作为政治教师不仅需要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培养情操。
一、导入生活,激发兴趣
《经济生活》教材第十一课在导入第一框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中设计了一个“通过中山人生活的巨大变化,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取得了伟大胜利,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的探究活动。作为中山本地的学生,在感到骄傲的同时,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这一内容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什么样的事例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学生日常生活事例。因为这些事例跟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以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事例导课,引出政治课的主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在学中受益。例如。在学习《企业的兼并和破产》这一内容时,笔者先以昔日中山人的骄傲——“威力洗衣机”更名为“东菱威力”设疑,导出曾经连续六年国内产销量第一的中国洗衣机大王——“威力洗衣机”被民营企业“东菱凯琴”收购的事实,引起学生对企业兼并和破产的重视,激发他们积极探索“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能力实际和社会实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走出课堂后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去关注周围的人与社会。
二、筛选生活素材,使学生体验感悟
课程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生活时代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在生活中感悟到抽象的道理。
三、让教学回归生活,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正因为这些都是源于生活,那么,课堂教学就应回归生活。这样,强化教学和生活的融合,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去做,在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素材,然后把它们带到课堂上。这样,不但能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更能让课堂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也可从中感知到生活的生动。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理解、接受相关的知识要点,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变为具体、形象的事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知识。让教学回归生活,不但能促进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现实中的问题,还能帮助他们利用所学的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样做,才能真正体现出高中政治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与魅力。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
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应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不要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一、自主参与 协调合作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专题性研究课程。所谓研究性课程是指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过程。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展研究性课程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主参与社会调查,搜集有效信息资源,再通过学生自己建构专题性知识网络,综合提取多学科的主干知识并给予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如高二经济学重视社会生产一节中,可以针对当前的热点“三农问题”体会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节中可以就当前的新闻热点“农民工权益保护”、“都市繁华街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教育均衡化”等来讨论追求“社会公平”下的效率。如适度合理消费一节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子课题如:“绿色消费之我见”、“三代人的消费结构变化”、“中学生的高消费面面观”“中学生名牌消费分析”、“寄宿制学生消费结构分析”、“中学生高消费剖析”、“现代消费方式与勤俭节约的辨证统一”等等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基础上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中学生消费之我见”、“农民工与城市发展”、“贵族学校与教育均衡”三个专题,通过6课时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成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发挥。
二、培养创新精神
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思想政治课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当前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对传统的教学要有“离经叛道”的精神,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教师还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科学的训练方法,正确的评价制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否则如果教师只满足于传统教学模式而不愿做新的探讨,那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只能成为泡影。高中政治教师只有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以创新的精神实施创新教育,才能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来的一连串问题,教师不可能也不需要“全知全能”、事事都懂,所要做的是指点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通过哪些途径去寻找答案。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检索查阅书刊杂志、上网、谈访、问卷等形式获取资料的方法,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研究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得出相应的结论;指导学生运用各种通讯手段——信、电话、email等向专家请教,使他们学会学习。教师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巳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使他们学会思考。
三、实践尝试有感
初中英语学习主体的兴趣培养
浅谈体育教学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学习
浅淡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情境的创设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土家文化走进语文学习
浅谈思想品德课渗透研究性学习探索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艺术
语文课堂要有趣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上网
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困境及成因、对策探讨
有效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教学策略探究
『正常?『早恋?——读懂高中男女生的交往
用"心"教好初中语文
走进"生活",实现德育目标
试论高中语文情境教学及其基本途径
兴趣是乐学英语的关键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浅谈合唱的教育功能
一样的活动,不一样的精彩——小学英语口语训练活动方式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
怎样教小学生学古诗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
思说同步现真意话图会意速解题——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说图能力的培养
浅谈注重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的趣味性
走进后进生的心理
浅议数学生活化教学
谈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原则和方法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积累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论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社会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找寻快乐因子收获灵性文字——小学生快乐习作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初探
幼儿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恰当把握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契机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走进维吾尔族音乐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语文情境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领会新课程标准激活美术课堂
让拼音教学"活动"起来
学生阅读一幅"活动"地图时的疑惑
语文课结尾艺术形式的探索
初探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多媒体在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让写字课插上现代教育技术的翅膀
信息动态
困境即是赐予
浅谈英语的教与学
初中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探讨
关键词:兴趣;高效性;情感
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教材,领会教材的最新理念并加以实
践。根据教材的板块进行综合的融会贯通,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知识,进而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最终落实课程标准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自身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将这些板块进行融会,让学生置身其中。
课堂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的最重要场所,是教与学相互融通的平台。因此,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互动、平等的教学氛围。针对初中阶段教学任务繁重、课堂气氛沉闷的特点,教师应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师生、生生互动等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例如,运用采访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实际互动应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实现素质教育。
情感态度因素是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也是传统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方面。牛津版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情感培养对于增强学生综合情感有着重要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心理起伏变化大,教师在传授英语教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生活和情感方面的关注。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并公平地对待学生,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进行帮助,尤其是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另一方面,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贯彻勤奋、爱国等情感价值引导,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师应全面实践“知识和能力统一、过程与方法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三维新课程理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接受的过程又是一种探究的过程。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创新和改善的过程,英语课堂教学要有效进行必须使学生的创新学习与老师的点拨教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让EPD走进科学课堂——刍议EPD教育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渗透与实施陈法金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科教文汇 车寿琴
建立师生信任关系策略研究汤琳,叶兰霜
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之成效、问题与对策陈国凤
团体辅导在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刘雪珍
关于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刘营军,张杨,刘志斌,吴海盛
外语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研究庞凤娇
设计艺术类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探索李军
对我国部分青少年"明星中毒"的诊断——由"杨丽娟事件"引发的冷思考胡宁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蒲晓骏,黄清德,王军
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新探陈佳
现代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探索科教文汇 时红玲
探析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丁锁娣
研究、发散与创造性思维叶华
关于技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沈海州
高职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力培养探讨巩健,杨芳
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罗叶旺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楼杭青
自主创新性发酵实验的研究张佐,周寿然,周军,彭淑红
谈中药炮制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范晖
浅谈汽车维修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刘书琴
《机械原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钱东洲
浅议中专生的就业障碍及措施褚平级,关建军,郭斌
令人生疑的"奖励"刘子真
让教材、情境、实践走进口语交际严秀春
民办幼儿园内教育不公平现状及其成因分析蔡丽父
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浅谈黄源镜
浅谈教师在学生作文意义生成中的作用赵海霞
浅析汉语交际中的避讳李果云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王丽芳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科教文汇 陈冬云
阅读教学的基本立意陶立生
语文课要让细节完美化蒋晓东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杨明青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胡大祺
试谈作文教学中的"立意"周红雷
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周军
群体调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宋晓华
我国高校学分制实施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向阳
高校引进人才的管理与使用问题探析陈英群
我国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唐逖
对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探讨余少华,宦志宪
Vague集相似度量在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综合评价中的应用许蓉艳,叶军
教师期望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孙玲霞
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能力发展探索马玲玲HtTp://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要求王万江
浅谈教师的职业道德王平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许礼生,杨丰华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一点思考刘蔚,耿长胜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徐计水,商凯文
新课改:与你同行——新课改形势下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注意三点马春荣
体育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转变倪静
浅谈我国闲暇教育的现状和启示科教文汇 吴新悦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研究概述李晋媛,张迎春
当代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曾凯
校区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的思考曾令波
试论大学生自我知识管理赵树雕,陈燕
浅析高校团委学生干部团队建设王谦
论高校学生干部的素质及培养王瑞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中技能教育与德育陈文璇
寻找更多的教育空间王伟
教学过程是提高函授教育质量的关键于学平
双语教学的课程研究周丹,胡玉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教学路径探析黄艺羡,李成福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素质教育万桂珍
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探究王海霞,周军
计算机教学中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郑丹
计算机基础教学思考王秋荣,周春花
电机学课堂教学的探讨与实践王秀琳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创新思路科教文汇 於红梅
谈电工基础课堂教学高士友
"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在"楞次定律"教学中的应用侯雁
让"伙伴教学"走进信息技术教学刘建娥
优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激趣"策略钱松华
浅谈班级管理与学生周记郑芳
人性化的高校艺术系班级管理张霞
职业学校轧钢专业教学研究高敏
班级管理中的辩证法沈长萍,席欣圣
浅析班级管理的艺术李艳荣
浅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朱三
谈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暴露窦福良
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科教文汇 崔颖
爱的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李小丽
论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张晓磊
构建语文课堂的和谐美吴永胜
略谈职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高振太
浅谈语文课导入艺术刘洪山
谈谈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李志杰
关于语文情感教学的探讨代文波
(1)企业经营业绩分析评价中应引进eva分析 张芝华
(3)重构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思考 王松华
(7)关于我国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的思考 王兵
(10)运用商业汇票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方法分析 田春红
(13)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 索一飞
(15)“两山一湖”整体开发与旅游灾害的探讨 黄成林 许成林 丁经莲 吴娟 俞飞
(18)“三农”问题与政府对策 王朝云
(22)公平理论修正的尝试 陈秀楼
农林科技
(23)安徽怀洪新河续建工程重点区域环境绿化方案的探讨 张茂章
(25)安徽省蜂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沈杨
(29)论林业在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王兴致 王勤
(31)合肥、滁州两市色叶植物的比较研究 朱有山
(35)砀山酥梨黄粉蚜的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 韦士成 岳兰菊
(37)黄山松天然更新问题探讨 王静茹
(39)淮北地区风信子的盆栽技术 龚雪梅
(41)y型篱架葡萄园建园和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童生福 徐照华 董福生
(43)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园绿化 林文群
(45)麦茬辣椒高产栽培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顾虹
(46)石楠生理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梁淑云 梁国胜
教育教学
(48)管理创新——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卢嘉
(51)浅谈新形式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郑亚辉
(54)新形势下图书馆业务机构与人员的整合 汪健
(56)从接受教育评估看高校档案工作 张巨芹
(57)浅谈企业档案馆室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 方彩莲
(60)高校档案工作如何践行“三个代表” 张家迎
(62)浅议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内涵与实现途径 赵洪梅
(65)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组织关系留校党员管理工作的思考 王龙建
(69)辅导员工作之我见 禹莉
综合
(71)windows系统托盘程序的实现 王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