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5:4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发展素质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

篇(1)

第一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它属于高层次水平,对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

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这些属于中间层次。它们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

第三层次,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等,它们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这些因素充满活力,对学习的作用十分明显。

(二)非智力因素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素质就是学生身体的、心理的、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专业的一系列基本特点和品质的综合。学生素质的高低,主要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因素来决定。智力因素指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心理因素主要指学生认识、信心、感情、稳定性和承受力等。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动机、兴趣、性格、情感、意志和毅力等。由此可见,缺少非智力因素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在同龄的青少年中,智力水平的差距很小,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由非智力因素决定,譬如:学生缺乏兴趣,学习就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缺乏信心,就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意志薄弱,抗干扰能力就差等等。尤其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程的改变,将改变学生的学校生活,他们将发现,学校正在努力的适应着他们,而不再是一味地要求他们去适应学校。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都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每个人的潜能,能顺利就业的目的。因此,职业学院的素质教育过程必须把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上,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适应于社会;才能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能顺利就业,满足社会需求。

(三)非智力因素教育的作用。

1.动机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器”。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走向成功的“系统软件”。“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一旦由需要引起,个体的行为(如:吃、玩、学习、工作等)就表现出对追求某一事物或从事某一活动的兴趣。兴趣是力求认识某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对事物的感觉、喜好的情绪。对事物的爱好和兴趣,则是求知的动力,攀登科学高峰的力量源泉。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动机的发展和升华,能促进这种内在动力的持久发展。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转化为精神的需要和学习的动力。转2.性格和情感是学生不断进取的“兴奋剂”。“性格”指人在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人的性格和他的思想观点、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做什么”,说明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反映了人的活动动机或对现实的态度;“怎么做”说明一个人如何去追求要得到的东西,如何去拒绝要避免的东西,反映了人的活动方式。如果一个人对现实的一种态度,在类似的情景下不断的出现,逐渐的得到巩固,并且使相应的行为方式习惯化,那么这种较稳固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动方式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性格有了比较深切的了解,我们就可以预测到这个人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将会做什么和怎么做。“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们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情感是对事物的一种好恶的倾向,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着不同的好恶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的态度,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如愉快、满意、喜爱等等。反之,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与人的需要相抵触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消极的态度,使人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如嫌恶、愤怒、憎恨等等。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个人都有它自己的性格和情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包含教师要通过语言和情感的引导,使学生之一主体能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要在一个温馨的、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由此可见,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根据学生性格特征、情感变化、培养目标、学生需求和社会需要来有的放矢的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篇(2)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广东中等职业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到2004年底,广东全省有中等职业学校870所(含技工学校186所),其中国家级重点学校98所,省级重点学校90所;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94.5万人;优质学位占40%,省级以上重点专业131个。在整体规模、在校生人数、优质学位比例和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均居全国同行前列。广东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一、省委、省政府加强领导,大力扶持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统筹全局,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省领导经常关心、了解全省职教工作情况,及时给予指示。2002年广东省举办了首届职业技术教育展示会,广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亲临指导,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熟练技术工人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才层次,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和全社会要从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提高广东省的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熟悉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广东省委、省政府把职业技术教育列为全省“十项民心工程”之一,要求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每个市要建设一所以上国家重点技校,经济发达的县要建设一所技校,力争5年内全省技校在校生规模扩大到36万人。”2005年,广东启动了“三年30万”技能人才工程。为了激励更多学生报考中职学校和从事技工工作,广东省还从政策上给予照顾和扶持,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已经实行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和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对等待遇的政策。下一步的目标是建立高技能人才奖励和津贴制度,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福利待遇,促使全省技能人才队伍的稳定发展。

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增,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率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是,目前广东技能型人才在全部城镇从业人口中仅占43.89%,缺口很大。2005年初,广东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据统计,到“十五”期末,全省仅数控技能人才缺口就达到10多万。广东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以制造业为主,数控、汽车维修、计算机技术等几大类产业的需求人数超过100万。此外,在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零售业、商务服务业、物资流通业、社区服务业和餐饮旅馆业等部门也都需要大量技术应用性人才。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制约点。

由于对技能应用性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广东省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20多年来全省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2004年就业率高达97.8%。中职毕业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也逐年有所提高,据调查显示,广州市初级工平均月薪是1470元,中级工月薪为1836元。就业有前途,促进了全省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学生、家长转变观念,讲求实效

过去,由于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上一些实际新问题的困扰,不少学生不愿选读中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很多学生、家长对就读中职学校逐步有了正确的熟悉。

广州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为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算了一笔账,分析了初中毕业生面临的四项选择及其优劣势,很有参考价值。

其一,读高中——考大学——就业。家庭投入摘要:约4.7万元。优势是高学历,增值潜力强。劣势是要承担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的风险,对家庭经济压力大,大学毕业生队伍庞大,就业形势严重,教育投资有时很难回收。

其二,读高中——就业。家庭投入摘要:约7000元。优势摘要:无。劣势是无一技之长,很难就业。

其三,读中职——就业。家庭投入摘要:中职3年约1万元。优势摘要:有一技之长,就业轻易,待遇逐步提高。劣势摘要:边工作边学习,比较辛劳。

其四,读中职——高职一就业。家庭投入高于第三项。优势摘要:专业优势较明显,就业较有保障。劣势摘要:经济负担重,可能面临来自传统观念的压力。

以上四种途径,各自的优劣势十分明显。怎样做出合理选择?关键在于学生不要好高骛远,而要实事求是,根据各自的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的学习能力进行统筹布置。就读中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早日成才的明智之举。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实施品牌战略

(一)打破条条框框,进行制度创新

过去,中专、技校的学科门类设置单一,专业设置较少,技术工种不多,各校自成一体,相互缺乏联系,学生知识面较窄,技术能力适应面不广。进入21世纪后,面对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进行改革,首先冲破中专、技校、职中的界限.按照市场需求统一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一层次上,在制度创新上先走一步,使各中职学校的内涵更宽,技术含量更高,适应能力更强。

(二)紧紧面向市场,调整、更新专业

随着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熟练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广东各类中职学校都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和更新专业设置。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在这方面的成绩尤为显著,其特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扩大专业覆盖面。到2005年上半年,广州市中职学校共有400多个专业,涵盖11个大类,包括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能源、土木水利工程、资源和环境、商贸旅游、财经、文化艺术和体育、社会公共事务、农林等。二是大力发展高新、紧缺专业。广州市以发展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为目标,迫切需要大量机电类、汽车类、电子技术类、信息技术类等专业的技能人才。同时,作为华南地区商贸中心,广州对电子商务类、现代物流类、市场营销类、商务外语类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广州旅游餐饮业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旅游业收入占全国的1/10,餐饮营业额列全国第一,因此旅游餐饮业的人才也十分紧缺。目前,广州市的建筑业正处在人才结构的调整期。需要大批现代建筑应用性人才。随着广州市民对生活和工作环境要求的提高,物业管理这一新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对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需求量很大。上述这些高新技术、紧缺人才,急需中职学校加速培养。广东省、广州市均把这些专业作为重点,给予大力扶持。三是实行“专业末位淘汰制”。通过中职学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所反映的市场供求情况来调整专业设置,就业率低的专业予以淘汰。

(三)放宽招生限制,扩大办学规模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群众子女求学的愿望,广东省放宽中职学校的招生限制,采取按中考成绩投档录取和注册入学两种招生办法摘要:各中职学校先按考生中考成绩和志愿顺序从高到低、从前到后的顺序录取,然后再接受注册入学的学生。对注册入学的学生实行“三不限”摘要:不限年龄、不限地域、不限应届生,只要有初中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都可以到中职学校申请注册入学。没有报考中职学校的学生,或者想从甲校转到乙校的学生也可通过注册入学。以上办法,为中职学校扩招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生源。广东有关部门加大财政投入,想方设法扩大中职学校办学规模,增设一批中职学校,扩大招生人数,促使全省中职教育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广东全省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划招生达40万人,占全省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0%,比2004年增加4万人,增长率达10.8%。

(四)关心弱势群体,实施职教扶贫

广东省职教扶贫计划规定,凡是家庭人均年收人在1500元以下,或者有《广东省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免费证》的,都可以到中职招生学校申请入学。全省有一批优质中职学校招收一定数量的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就读,并推荐就业。2005年广东职教扶贫计划布置招收2000多名贫困生入学就读。这些贫困生毕业后,将帮助其家庭实现脱贫,这是政府关心弱势群体、实现职教反哺农业的有力办法。

(五)增加优质学位,创立特色品牌

近几年,广东中职学校扩招发展,以创办重点学校、增加优质学位为主。到2005年初,广东省中职学校的优质学位占40%;广州市中职学校的优质学位占60%,比3年前增加了1倍。优质学位是指被评上省级以上重点学校的学位。这批重点中职学校的教学设施、硬件设缶、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均达到很高要求。广州市的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中专和职业高中)全部实行“学分制”,根据岗位需要重新构建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岗位需要灵活选择课程。这些重点中职学校的专业特色明显,教学质量较高,学生素质较好。毕业生经常是供不应求。

(六)办好实训中心,加强实践教学

为了培养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技能人才,各中职学校均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了一批高水平、高仿真的实训中心。学生在实训中心可以进行高度仿真的模拟练习,练就一手过硬的工艺技术,通过“上学如上岗,上课如上班”的模拟练习,可以达到“零距离就业”,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七)实行订单培养,学习、就业相联

广东很多中职学校都采用校企合作办学,实行人才“订单培养”。学校和有关企业约定摘要:学校招收的新生根据企业岗位的需要进行对口培养,学生毕业后,由企业招聘就业。有的企业还为“订单培养”的学生提供3年的学杂费。

(八)广开办学门路,以利学生深造

为了打消部分中职学生怕一辈子当工人不能升学提高的顾虑,广东中职学校采取多种办法,广开办学门路,以利学生深造。很多中职学校和普通高校的成教学院、技术师范学院、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学生在考取该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外,还可以考取合作学校的学历文凭。广东省教育厅为了解决中职和高职教育的衔接新问题,预备采取“3+2”模式,学生在中职读3年以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读2年,毕业后获得高职文凭。很多中职学校还贯彻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国外知名职业教育机构合作,邀请外国教师授课,引进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有些学校还选送优秀学生到国外学习。

五、建好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提供合格师资

篇(3)

调查发现,河南省内34所“三本”院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时,90%以上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普通本科院校区别不大,仍然以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讲授为主,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三本”院校的教师较普通院校的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这一点可以用近年来“三本”院校的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率来证明。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使得“三本”院校的学生踏上社会后在适应社会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跟普通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并不明显。

1.2对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关注度不够

当前文科类院校学术科技活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些院校已意识到个性化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工业生产的模式影响了学校教育,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教师在学生完成学业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工作环节的角色,教师重视的是管理好自己的任务,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实施个性化教育相对较少,人的个别差异不受到重视,在教学活动实施的以创新为主题的科技活动较少。教师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关于创新方面的课程较少,关于创新和创业的讲座也较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等仍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大力加强和改进。在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感兴趣,有参与的意愿,但是往往找不到切入点,无从下手,原因多是学校缺乏长效机制,学缺乏活动载体,导致学生的创意和想法仅能停留在的思维层面,得不到落实。

1.3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水平不高

大多高校会有“科技月”举办多次科技作品展示、社会调查、科技竞赛、学术沙龙、学术探讨等活动,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深得学生的喜爱。“三本”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能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状态,但由于对科技发展态势关注度不够高,学生创新活动体系尚不完善,除了部分活动能收到一些高质量的作品外,相当部分的创新活动水平不高。这一点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做得比较到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在“赢在校园”“大广赛”“赛扶”等活动中多次取得佳绩,充分证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另外,2014年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在迎新活动中首次组建了校友讲师团,通过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工作成就和丰富得社会实战经验,让“大一”新生透彻了解社会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需求,给大学新生带来与书本教育不同的理念和引导,发挥校友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榜样性和示范性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2“三本”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实施的紧迫性

2.1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大学生素质教育

知识已经发展成为比原材料、资本更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因此,培养一大批能够掌握知识并且熟练运用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成了当今教育界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而社会群体中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大学生必须奠定坚实的基础和过硬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主力军。“三本”院校的学生较普通院校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欠缺,更应该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2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工业经济时代,大学生要能够适应一定岗位的要求就必须具备相应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特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作岗位对知识的综合性要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将来的就业前景。当代大学生面对这种全新的需求唯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的同时不断提高知识应用的技能,系统掌握各种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当今社会,“三本”院校的学生要在众多的毕业大军中脱颖而出,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3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国的竞争将是全方位、多元化的竞争,是高新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标志。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在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阶段,而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多少级优劣直接决定着一国国力的强弱,我国人力资源储量丰富,只有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才能够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和建立人才优势,通过高等教育造就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高智能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主力军,我们就可以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我国高校审视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全面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三本”院校更应该抓住机遇,全面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3“三本”院校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笔者认为“三本”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应以创新为目标,以“产业+企业+专业”的内涵建设为主线,坚持“特色性、综合性、前沿性”的教学方针,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不断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探索。突出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注重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大类培养、夯实基础;多向发展、专业定位;能力训练、注重素质”为培养方针,力求使学生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采购管理专业为例,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以外,更应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素质培养,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3.1市场分析能力

学生毕业后要能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市场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消费者购买心理,分析供货商的销售心理,从而在采购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3.2团结协作能力

采购过程是一个与人协作的过程,一方面采购人员要与企业内部各部门打交道,如与财务部门打交道解决采购资金、报销等问题;与仓储部门打交道,了解库存现状及变化等。另一方面采购人员要与供应商打交道,如询价、谈判等,采购人员应处理好与供应商和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3.3语言表达能力

采购人员是用语言文字与供应商沟通的,因此,必须做到正确、清楚地表达所欲采购的各种条件,如规格、数量、价格、交货期限、付款方式等。如果口齿不清,只会浪费时间,导致交易失败。因此采购人员的表达能力尤为重要,是采购人员必须锻炼的表达技巧。

3.4成本分析与价值分析能力

采购人员必须具有成本分析能力,会精打细算。买品质太好的商品,物虽美,但价更高,加大成本,若盲目追求“价廉”,则必须支付品质低劣的代价或伤害与其供应商的关系。因此,对于供应商的报价,要结合其提供的商品的品质、功能、服务等因素综合分析,以便买到适宜的商品。

3.5前景预测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与供求在不断变化,采购人员应根据各种产销资料及供应商的态度等方面来预测将来市场上某种商品供给情况,如商品的价格、数量等。

4“三本”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对策

4.1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

“三本”院校在制定课程体系时应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三本”院校的办学优势、灵活性和生源具体特点,探索适合“三本”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并构建有效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这是学校生存的根本,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4.2有效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举办各类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组织创业大赛、ERP沙盘模拟对抗赛、电子商务大赛等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学科竞赛;组建专业科研小组或学术沙龙;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开展各类第二课堂活动,有效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等专业素养,有效地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4)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独立的、无法替代的高等教育类型,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药学职业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将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落到实处,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一、当前药学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教学管理者面临着传统普通教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的转变,教师受普通高校传统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注重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传统三段式教学专业课教学本科学科型教学模式依旧存在,注意理论性、系统性,不注意或忽视技术技能教学理论课教学习惯于以教师为主导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忽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计与实际应用的有效对接,学生实验、实训尤其是模拟实际工作场景的综合性实训的力度不够,因此,难以较好地实现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

面临的问题还表现在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用人单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往往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可见这是当前高职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药学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基本上都是学科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对职业教育不熟悉,职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都非常的缺乏。所以,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要求广大教师要从原来的学科型教学思维中摆脱出来,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师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同时又是具有丰富实际业务能力的职业人。

(二)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有“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保证。而“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办学机制改革有待突破等等,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知识、先进技术和娴熟技能。因此,及时引进在药厂、营销企业、医院具有丰厚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做专职教师,或聘请作为专业实践课的指导教师,或者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尤为重要。

(三)探究药学职业能力培养内涵,构建适应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首先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以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这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我们首先在企业、医院等学生可能就业部门进行问卷调查,确定药学相关专业一线就业岗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建立适应药学相关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由“多而全”转为“少而精”,避免课程设置专业面太宽,专业知识不够精的弊病。基础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通过课程整合适当减少系统的理论内容讲解按照岗位能力需求设置必须的专业课课程,重点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力度,以提高学生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

2.实践课程设计实践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重要环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进行实践课程规划是课程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如增加实验、实训课的学时比例,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计并实施药学专业技能的综合实训,从学生人学初安排学生去未来的就业岗位医院、药厂、药品经营企业参观,加强专业技能的感性认识,逐步确立自己的职业规划学习期间根据课程特点设计课间实习课,创造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毕业前设计校内模拟性药品生产、药品市场开发、药品零售服务、药品调剂等综合实训。

3.重视并加强职业关键能力课程设置职业关键能力为除职业技术能力外,职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跨行业、跨专业、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包括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学习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这也是药企近年来人才招聘别看中的能力,而且需求迫切。因此,在必修的公共课基础上,我们选取社交商务礼仪、人际沟通、演讲与口才、营销与消费心理学、商业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以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以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为教学改革切人点,推进课程建设

对学生职业能力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养成教育,有了相应的课程体系构建,更重要的是由教师实施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将学生全方位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带头人和任课教师在思考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时,也要注意考虑是否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看到与实际工作上的联系。如药理学课程教学中药品名称杂,内容多,学习后印象不深刻,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学习药理学的意义。在学习药物的基本知识之后,如教师设定角色由学生充当医药商品购销员和医药公司经理、药店营业员和患者,在进人角色中考察学生对药物知识、礼仪知识、推销技巧、心理学知识掌握的情况,不仅使学生在自然、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复习、巩固了药理知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还对学生进行了礼仪、营销、心理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医药市场营销学、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企业管理概论聘请一线专家授课,并组织学生去相应企业参观,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知识面,扩大眼界,对学生就业选择也会有所帮助。

(五)开展贴近实际就业岗位的模拟性综合实训

药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为药物制剂岗位、药品检验岗位、药品营销岗位、医院药品调剂和管理岗位等。几年来,为使学生到达就业岗位能够尽快顶岗实习或顶岗工作,我们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

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某些专业课程由教师给学生布置药物提取、药品检验的工作任务,学生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程序进行资料查询,设计实验工作流程,进行实验物品的准备,开始实验过程,最后进行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和总结。通过自主性实验的训练,学生们对将来所面临的工作有了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都有了显着提高。

2.药物制剂实习前模拟训练—“药学综合大实验”

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号文件所要求的“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文件精神,我们在实验课也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各主干课程在实验教学内容尽满足实际需要方面做了大的工作,开展了药物制剂实习前模拟训练即药学综合大实验。

“药学综合大实验”即学生从生药鉴定、提取、制备、药物分析多个环节参与实验过程,创造仿真工作场景,较好地实现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是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前的重要培训环节。实践表明,药学综合大实验使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纵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事药物制剂岗位的职业技术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5)

在教学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计算机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1、目标激学:目标是一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地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近景,上课伊始,展示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2、竞赛激学:争强好胜,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于汉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测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二)、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重组教材激发兴趣。

学生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年龄心

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样做,不仅符合儿童现阶段的认知结构,以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赋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养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为此,我用画图、“扫雷”、“纸牌”、“连连看”等益智教学游戏,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机操作课中,我通过学校的双向控制系统,将高年级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小电影、配上优雅的音乐在教室里播放,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问这问那,我都一一给他们解答,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一定能成功。于是就开始手把手耐心给他们讲解画图的有关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对电脑已不陌生了,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 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使得抽象和枯燥的讲解变的形象有趣。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们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通过复制、剪切、粘贴和移动,学会了画《春游》、《未来世界》、《我们的校园》、《美丽的家园》等作品,互相欣赏,直到下课,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作品做好了,如何输入汉字给自己的画取名或将自己的大名也写在画上呢?这时让学生认识键盘,用键盘练习卡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同学们终于能找到26个英文字母的位置,汉字也会输了,我又指导学生构思新的作品,给自己的画起上名字,也把自己的大名写上。看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同学们非常高兴。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针对学情化繁为简。

    给四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成新颖的课件,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一课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先读一些少年电脑报上的科幻文章吸引他们,再讲计算机的神奇功能,吸引学生。接下来就开始讲计算机的组成了。首先提问:人是怎样处理问题的?然后在黑板上写“2 + 3 =?”这道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我又读“2加3等于几?”,你又是怎样知道的呢?告诉学生:1.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将信息输入给大脑;2.通过自己记忆的知识,经过大脑运算;3.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同样计算机也是这样工作的。这时马上有学生举手问计算机的耳朵、眼睛、大脑、手和口是什么呢?我告诉学生:计算机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用键盘和鼠标把信息输到计算机内,这两个部件就是我们说的耳朵和眼睛。大脑就是记忆运算部件,也就是我们看见的那个形状象箱子一样的东西,它叫主机。最后的运算结果就通过显示器(形状象电视机)和打印机显示出来,这就是电脑的手和口。经过这么一讲,学生明白了,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中文名字叫中央处理器,英文缩写:CPU。形象的类比,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都学会了。

    3、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给五年级上《浏览我的电脑》一课时,不是单纯讲解,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在上课前,我首先用教学光盘将我的电脑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上课时通过双向控制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方法,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观察“我的电脑”中的内容,我又让学生看着屏幕上的演示,反复练习,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排除了心理障碍,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上机时,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由于我有了这种新理念、新意识,学生们平时就主动积累了大量的操作题。

    4、精讲多练加深印象

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

篇(6)

一、忽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的原因

第一,“记诵之学”,即背诵章句,不求甚解之风盛行的传统影响太深,使人们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非智力的培养。第二,长期以来受苏联的教育模式影响。三十多年来,我国的中小学的教学工作只强调用系统的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而严重忽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及其他一切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第三,我国制订的教学大纲和编写的教学参考书,对各科、各章、各节的“双基”要求明确、具体,可以落实和检查,而对于非智力的培养和发展则非常笼统模糊,抽象空洞,教师难以落实和检查。第四,一些学校往往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升学率上,这样在教学中就必然只注意知识的传授,要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演算。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仅是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探索,很少有意识地考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第五,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曾中断了多年,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心理学也在1958年被作“伪科学”、“资产阶级的东西”来批判,这使得我国教育科研与国外的差距越拉越大,教育科研落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懂教法,不讲究教法,就更不用说培养和发展非智力了。

二、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被忽略的现象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经常容易被我们所忽略。我们常常不能正确地看待语文教学中所蕴藏的非智力因素与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困难和简易、成功与失败、以及成绩的高低等方面的密切联系,而只是常从智力因素方面找原因,导致学生学习状况不能有所改观。

三、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大多数学者已经认识到: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发挥各自的作用。但其实,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其中起着决定性因素的非智力因素。但作为语文教学者的我们,在实施教学中仍然常忽略这一点。这样,就容易造成我们的教学方法的方向性错误,更使得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信心,甚至对自己的智力程度持有怀疑态度。这样,不仅不利于我们的教学,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危害学生的健康发展。

目前,多数中学生将语文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这已经趋于一种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则与教师的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的薄弱性有着绝对的相关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总是抱怨需要识记的知识内容过多,自己的智力程度和脑容量超负荷。从而,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有甚者开始对自己的智力都持有怀疑态度。这也是引起语文这一学科出现被“冷落”现象的原因之一。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正视非智力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动力和调节等作用,运用它来促进学生有效并有质的语文学习。当然,中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智力活动的确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忽视。但我们可以遵循两者互相促进的教学原则,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并借助这一因素直接影响他们智力活动的质量,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效率。由于教师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也会逐渐被学生自己所肯定,并日益受到重视。当我们的教学做到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教育目标之一。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会变得轻松而简易(至少与原来相比)。

另外,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首先就应该明确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在能力和素养的养成上,而要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就要求语文教师就更应该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我们应该遵循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分析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杜绝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被忽视的现象,探索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来促进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重建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将其应用到实处。让学生意识到非智力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并使家长认识到这一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

让更多的人清晰地了解到语文学习本应该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呈现出最为轻松的学习过程。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会使学生认识到:把理解作为学习语文的前提才是正确的。这样,学生通过“理解――印记――掌握――运用”这一途径,真正掌握到学习语文的“窍门”。而这扇“门”正是在学生先天的智力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后天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非智力的培养和发展的推动而获得的。这样,学生便会纠正错误的观念,语文绝对不是单纯的“背”会的,而是“想通啦”。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会使其调整心态,愿于学语文,更要达到乐于学语文。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更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后天培养,只有以发展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才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自我激励、攻克困难、获取成功,进而形成完整、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验报告》潘进,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7-12-15

[2]《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区别》许远理,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10

篇(7)

 

当前,由于应试教育依然存在,中学实验室工作还存在两种现象:一是有不少领导仍然没有长远的观点,只有短期行为,他们舍不得在实验室建设投资,有些学校虽然实验室楼房建起来,但建得不符国家规范,且里面设施配备不足,实验材料长期短缺,实验教学工作开展照样困难。领导层忽视实验室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存在“实验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思想;二是平时老师的教学出现一些误区,例如:重理论,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等现象。其实,实验室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科学实验的启蒙园地。本文拟围绕中学实验室工作这个话题,谈谈如何加强实验工作,推进素质教育。

一、提高认识,明确作用

有一些领导同志对实验室建设说起来重要,但实际做起来并不真正重视,在实验室建设上总强调资金紧张,而不舍投资素质教育论文,忽视内部建设与管理。一件事做得好,群众有句话“关键在领导,领导在认识”。因此,解决实验室建设问题,关键是领导认识问题,而提高认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加强实验室建设是学校内部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问题,因此对实验室的投资是深层次的投入,是战略性的投入。

2.加强实验室建设是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实验能力的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它可大大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3.明确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除看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外,其实实验室建设和教学装备如何也是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反映校长素质高低的镜子。

4.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各校领导外出参观学习,请先进单位的同志作报告,使参观者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二、纳入计划,保证经费

认识提高了,要抓落实,把实验室建设摆上议事日程。①学校要把实验室工作纳入校学年工作计划,且必须有一位校长主管实验室工作。要把实验室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有意识有重点地搞好实验室建设和设备工作。②在经费使用上,保证实验室重点使用。经费,一方面要在依靠政府的基础上,发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另一方面要依靠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创造条件,用于改造或新建实验楼,添置教学设备,创建标准的实验室。

三、做好规划,坚持标准

首先,做好规划。实验室建设要纳入学校建设的规划中,要在规范化、标准化的规划中发展。要按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实验室建设的文件要求,使实验室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上新台阶,无论改建或新建都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向高标准迈进,加速现代化实验手段的建设。

其次,学习国家标准,明确要求。①明确初中、高中和完中实验室的仪器室、准备室、办公室和实验教室间数的设置、面积的规定,水电安装的要求,排气扇的功率等实验室设施的详细说明。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改造一个合格一个,新建一个达标一个。坚持标准,反对只图省钱,而不讲标准。②明确国家规定的中学各类学校的仪器设备配备标准素质教育论文,从而配足仪器设备。

第三,抓典型,促建设。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在推动基层学校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抓典型,以典型引路,促进其它学校实验室建设标准化、规范化进程。

四、加强实验管理,推进素质教育

硬件设备上去了,管理和使用是关键,只有管理跟上,使用才能出效益,才能推进素质教育。作为领导,要切实加强实验管理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狠抓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是加强实验室建设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制度对设备的使用、管理及实验员的职责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制度要装框上墙。作为学校领导,要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并把执行情况列为对实验人员的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

2.抓实验开出率。实验不能仅限于满足教材规定的项目,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投资效益,就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精神,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要鼓励教师多做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自选实验课题进行实验。具体要求与做法有:①把部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②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③开放实验室;④开展课外科技活动;⑤加强实验会考等。此外,要求实验人员在学期末,要根据实验教学记录单,对照本学科教材要求的实验,统计各年级各位老师实验完成数量。统计表要能反映各位老师是否100%完成教材要求的实验,以及超额完成教材规定的实验数量。实验统计表要送交学校教务处存档,以备查阅。

3.加强实验队伍的建设。这是加强实验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而队伍建设重点是稳定、提高素质和调动其积极性这几方面工作。具体方法:①稳定实验教师队伍 ,严把人员进入关。怎样管好、用好仪器,使仪器在实验教学中发挥的效益,实验教师的素质起一定作用。因此,作为领导要有长远眼光,严把人员进出关,不要让老弱病残的人充数,更不要让没有责任心的人充当。要注意培养新生力量,充实实验队伍。②解决实验教师业务进修问题,例如:组织参加省、市专业培训,鼓励进修等。③切实加强实验队伍的思想工作,严格管理,从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调动其积极性。例如:解决评职称、工资福利和劳保待遇等方面问题,以稳定队伍,鼓励进取素质教育论文,调动积极性。④明确实验教师业务工作的标准要求:a.懂得实验室财产帐的做法;b.掌握仪器、药品性能特点,以及保管储存和维修保养;c.熟悉教材与课程标准,明确实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d.明确各年级的实验教学进度;e.熟悉实验步骤、过程和结果等。

4.检查评估,总结交流。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要抓好各校实验室的检查评估。这是触动各校校长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通过检查评估,表扬先进,批评落后,总结交流,促进进步,以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检查评估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检查评估的内容:①学校领导是否重视。通过听汇报,和检查学校学年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是否有实验室工作内容,检查召开实验工作会议记录和领导听实验课记录。②实验设施是否配备齐全。③规章制度是否落实。④帐务是否健全,帐物是否相符,存放是否科学、美观。⑤实验通知及实验教学记录单的记录情况。⑥抽查学生做实验等。总之,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检查评估,触动各校校长,从而引起其重视并付出行动。

篇(8)

如何判断一个刊物为是否是正规刊物?  

以下是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特别提示的非法刊物:

《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 

《全国教育优秀论文摘》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  

《教育科技探索与实践》 

《中国现代教育论坛》  

《中国教育(高教版)》 

《中国新教育》  《亚洲教育》   

《当代教育科研》 

《教育新发展》   《当代教师》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  

《中国当代教育研究》  

《中国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教育新导向》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

《当代素质教育》  

《教育管理与科研》   

《教学理论与方法》

《中华素质教育杂志》  

《中华创新教育》

《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中国教育理论杂志》   

《中国教育研究》   

《当代南方教育论坛》

《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      

《中国现代教育研究》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杂志》《中国教育纵横杂志》  

《中国创新教育》   

《当代教育》 《教育纵横》

《中国教育家杂志》

《中华百年教育》《今日教育》

《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  

《中华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杂志》   

《中国教学纵横杂志》 

《中国现代教育教学杂志》  

《中华现代全科》   

《中国人文科学研究》   

篇(9)

 

探索素质教育个性化发展教学新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我们通过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一、与时俱进,转变

1、树立正确的人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工作,教学是培养人的具体教育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我们不但需要

2 、树立多维的教

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灌输书本知识的过程,是以传授静止的知识为特征,把育人渠道仅限于校内、课堂上、书本中,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新的教学观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把课堂教

二、开展实践探索,优

1、调动主体性,培养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学生的主体

2、强化实践性,培养学生

强化实践性的教学就是给学生本源的学习空间,将学生的两个世界——生活

实践性教学就是让学生了解现实中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克服时空的限制,真正达到将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目的。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个案分析等方式进行

3、强调个性化,开发

每一个体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教学中必须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个性的表现,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教育的责任在于每个人的智能得到更好地发

三、探索素质教育个性化发展

1、以“自主——合作——探究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也将成为自我调节的学习。(1)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2)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给学生需要或渴望的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要有以下条件:(1)有吸引力的主题;

探究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

2、以活动为中心的同

所谓“以活动为中心的同时学习”是指以活动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促进多种才能同时发展。其结构可以简单地表述为“活动——发展”模式。“活动”属于课堂的基本组织形式,一是课堂中可以以一种活动贯穿始终,也可以几种活动有机组合。活动的形式可以有

四、改革评价机制,增强

1、改革学生的评

学生的学习效果可分为课业知识掌握效果和智能行为发展效果。课业知识掌握效果是学生掌握的内容,它容易用各种测验、考试的办法进行评价。而智能行为发展效果是学生智能思维、

2、改革教师的评

教师的评价内容包括德、勤、能、绩四个方面。德指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奉献精神、为人师表等方面的表现。师德的核心是爱: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勤指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的表现。能是指教师具有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

3、强化实施考评

实施考评制,即通过课程作业、单元测验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观察记录、学生之间的互评互测、学生自己命题、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

4、推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学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应注重全面素质的测评素质教育论文,充分体现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广泛性。因此,采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单形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发展。素质发展报告单的内容包括文化知识、实践技能、思维能力、道德品

推进素质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发展学生多种才能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质、行为习惯、身体、心理、观念、态度、特长、兴趣、社会交往等方面免费论文下载。以概括性、实质性的、贴切的词语进行描述性评价,使考试的区分功能得到淡化,以减少学生、教师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报告单制度

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作出评定。尽可能给学生创设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轻松、欢快气氛中得到充分的张扬。

实际工作水平及胜任本职工作的业务能力,包括管理学生能力、思想工作能力、教学能力、教改和科研能力。绩指工作实效,学科教师指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差、学生素质的培养及教科研成果的价值、参加各类比赛成绩和论著发表情况。

行为习惯等素质发展效果能力。由于学生个性差异较大,这些能力很难用一纸试卷加以检测,因而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生活过程、思维过程,对这种过程的评价就十分重要。

素质教育实效

模拟式、实践式、表演式、创作式、探讨式等等。二是多种才能同时发展,努力追求一举多得的成效。该模式的教学形式是立体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情绪、形式,活动的内容都比传统教学更加丰富、生活,发展的不仅是传统的学习才能,还有表现才能,沟通才能,创造才能等等。

时学习

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大目标。

(2)可分解的任务;(3)有凝聚力的稳定的团队;(4)激励性,发展性的评价;(5)合作学习经常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

额外帮助;(3)以建设性,激励的方式给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4)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与他人联系和被尊重;(6)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履行责任的能力。

”为主的合作学习

的课堂教学模式

挥,使每个人更具特色。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涉及多个智力领域,提供各种智能展示的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智能展示的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完全挖掘潜能。

学生潜能

研究,学会了分析与综合,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等三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真正将所学创造性地运用到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中。

世界与学习世界统一于学习过程之中,还学生一个健全的人格。

的多种能力

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促进其学习能力的发展。

自我教育能力

化教学过程

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把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与未来的创造发展结合起来;把学校的工作与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开放的多维网络系统,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全面地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

学观

各方面的高级人才,而且迫切需要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和其他受过良好训练的劳动者。

才观

教育观念

篇(10)

 

一、前言

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就是指当代大学生“发现和捕捉商机,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并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 [2] 我国也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因此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素质教育论文,引导大学生走创业之路,把大学生培养成未来职业的创造者,为一个新世纪培养有创业能力的新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中,许多大学生的创业举步维艰,往往因创业能力不足和缺乏管理知识而以失败告终。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其创业能力的提升,而创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发展。1989年11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

二、我国创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于1990年下半年,由当时的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劳技处牵头,在北京、江苏、四川等地开始进行创业教育的实验和研究。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虽然确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但综合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中西部高校的创业教育普遍缺失,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还相当薄弱。突出表现在:

1.思想观念陈旧,认识不到位。对于创业教育,部分高校还缺乏明确的认识,更没有从行动上重视起来,无非是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重新包装。

2.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分离。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中的创业教育开展得还不普遍,对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没有统一的要求。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

3.教育形式单一,创业教育师资匮乏。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缺乏多样性、系统性,教学模式局限于知识传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是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基于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体制

1.树立新的人才教育观

传统的教育是以它的知识观作为理论基础的,在教育教学中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的练习。建立在这种知识观点之上的传统教育,是束缚和压抑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3]传统的人才教育观已经不能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时代要求。教育要向学生提供创业的知识和机会素质教育论文,教育要强调培养创业能力,这种能力无论对工资形式的就业还是自谋职业都是极其重要的教育理念,已为所有发达国家普遍认同。为此,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理念。“从教育观念上看,器具型教育应被智慧创造型教育所取代;从教育目标上看,知识型、专才型应被复合型、创造型、发展型和国际型培养目标所取代;从教育过程看,知识灌输式和知识习得式教育应被知识激发式和知识识得式教育所取代。” [4]

2. 建立教育服务的管理思想

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也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在应试教育中成长的大学生和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教师,不容易树立创造、创业、创新等观念。因此,特别要加强对教师创业教育观念的培养,使之建立教育服务的管理思想。要从观念上改变仅仅为创业而进行创业教育的思想,而要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校的各方面教育中,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中。

3.改革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全球经济和科学技术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期,我国高校办学要改革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实行开放办学,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沟通,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比如,高校可以根据实用化、共性化教学的要求,聘请创办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也可请工商税务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专家,解答创业政策问题。同时,学校内部加强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资源共享。

(二)整合校内资源,构建创业教育的实现机制

1.加强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

高校要在自身的特色定位中推动创业教育,与传统应用型专业和新办应用型专业学科教学的融合,形成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业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特色人才。

首先,依据创业型人才培养标准来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素质教育论文,就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将创业教育内容纳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大力推动适应创业教育的新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开设专业课程、创业案例课、模拟创业过程的活动课、实践课程。

其次,要根据创业培养要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创建符合创业能力要求的培养体系。要把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到培养体系中来,加强课程融合,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的创业课程体系。

2.建设适应创业教育的师资

高校必须尽力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使教师得到深造和实践,以提高他们的水平和素质,并通过教学、科研、实习和技术开发、企业挂职锻练、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创业教育教师。应从当前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出发,打破传统封闭的格局,积极进行创业师资的培训,不断提高创业教育指导的科学性。

3.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认真讲课、学生认真听认真记笔记,教师主要是传授知识。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教师应主动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体现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等,并充分表现出其创业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少讲结论,多讲过程,多讲方法,多提问题,让学生多思考,多争论,多实践。

4.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的训练

社会实践环节是培养创业人才不可缺少的措施。高校要改变以往刻板单一、学用分离、简单管理的传统,要让学生利用见习、专业实习、岗位实习、社会调查等各种方式,直接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发展学生谋生的真本领。

此外,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比赛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实践训练方式。通过参与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开拓了知识视野素质教育论文,锻炼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学习积累了创业知识, 提高了创业的思想素养,培养了创业能力。

5.积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积极搭建实践活动平台。一方面,学校积极创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有前景的创意融入到校办企业中去,从事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商务活动。

四、结语

着力打造提升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时展的新要求,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只要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加强创业教育,措施到位,当代大学生一定会激发创业热情,迅速提升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郁义鸿等.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9.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蔡志勇.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培养持续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0,(1):14.

篇(11)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怎样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实践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就成了探索的必要。

一、“活动课程”的理论背景

(一)“活动课程”的理论来源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形成的“活动课程”理论,有的来源于“自然教育”和“实用主义”思想,有的则来源于“活动主义”思潮。而无论哪种“活动课程”都体现出同一种教学思想,即“活动教学”的思想,活动教学的思想最早萌芽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维多利诺、拉伯雷和蒙田为代表的一批人文主义教育家,在对中世纪封建教育的批判中最先表述了活动教学的某些观点;他们反对摧残儿童身心发展的强制性教学,反对纯书本学习,提出应尊重儿童的个性,主张让儿童通过观察、考察、游戏和劳动等活动来理解事物,获取经验。

到了近代,活动教学的思想在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义教育思潮影响下得到迅速发展。卢梭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要保持儿童的自然本性,他认为“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他不仅要求从现实中去找真理,而且在教学方法上,反对教条主义而着重行以求知,他说:“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你都要从做中来教学,而且只有在做的方面没有问题时,才进行文字教

学。”\+①他的后继者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福禄倍尔则主张“自我活动”。这些思想的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欧美各国新教育运动的开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这种哲学认识和“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和不断改组”、“从做中学”、“儿童中心”等观点,杜威认为教育“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是个人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课程理论即后人通常所说的“活动课程”理论,且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关于活动教学所具有的人文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活动的本质所做的明确规定也可以作为佐证,他把人的实践活动规定为本质活动,他既不同意费尔巴哈的纯客体理解,也不同意黑格尔的纯主体的认识,而是“把他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③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活动课程”来源于什么,其要义都只有一个,即教育应当以儿童的活动为基础,围绕儿童的活动来设计课程,重视儿童的本性与自由,体现出浓郁的人文精神。

随着1896年~1903年杜威芝加哥实验学校活动课程的开展,这种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为基础的活动课程,在美国历时五十多年,影响深远。我国于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中就有关于活动课程的规定,日本1947年制定的《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日本初中开展“特别活动”,这些举措显然都受到了杜威实用主义活动课程理论的影响。

(二)新型活动课程界定

我国新型活动课程是对杜威“活动课程”理论的扬弃与创新,杜威主张为了学习,必须动手做些事。他认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活动的能力”\+④叶圣陶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⑤新型活动课程吸收借鉴前人的理论精华,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以最新信息和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种实践活动项目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辅的课程形态。

我们把“活动”定义为一切内隐和外显的精神和肌体动作,是“外在的物质活动与内在的观念活动”的统一。\+⑥新型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相比,从内容上看,活动课程主要是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的、融合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从师生关系来看,活动课程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独立自主活动,教师则起辅导作用;从活动的空间来看,活动课程不受课堂限制,可以灵活选择,既可选择在课堂内或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从学生所处的状态和地位来看,活动课程表现为学生的亲自实,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学生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居于主体地位;从活动组织形式来看,活动课程可以开展群众性活动、个别活动和小组活动。尽管在课程计划中,学科课程是主要部分,活动课程是辅助部分,但活动课程可以弥补学科课程的诸多不足,具有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直接经验为辅,学科课程可以满足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需要,却不能满足学生掌握直接经验的需要,而间接经验的学习也必须通过活动来帮助理解,从而形成能力,培养情感。同时,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又相互联系。活动课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掌握学科课程难以包容的最新信息,同时使学科课程知识融于主动积极的活动之中,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真正变成学生的有机知识构成;育人功能上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能实现特色发展。

二、语文活动课程的内涵

要充分说明语文活动课程的内涵,应当从什么是“课程”和“活动课程”开始。课程论专家钟启泉老先生在《课程设计原则》一书中论述了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科、学生和社会为理论基础,由此就构成现代课程的三个板块,即:理科课程、实用性课程和人文社会课程。而语文活动课程便是以学生因素和社会因素设计为主的,是一门实用性课程。活动课程又常被人们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目前学术界对于活课程的内涵的理解尚未达成共识,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对活动课程内涵的论述为: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

三、语文活动课程的作用

语文活动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走向素质教育的桥梁。

(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决不是简单的起传授知识的作用,更应当承担起素质教育的任务。“现代课程论力求把理论框架放在一个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中心为人的素质。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语文才可以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设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⑦而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一堂好的语文活动课,最终实现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而往往是多种语文能力的综合实现,甚至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具有开放性,决不是仅限于语文科内。

(二)语文活动课有助于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和系统化。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不仅需要有较高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还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具有较好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来进一步完成。语文活动课决不是教师的讲解课,而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操作。在活动中学生必须运用课内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获得对语文知识的直接经验,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熟练的基础上高度迁移,形成语文能力。语文活动课课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安排、方法的采用,都要经过形象生动的感知性活动上升到理性活动,所以在活动中有助于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系统化、完整化。

(三)语文活动课能做到把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使知识活灵活现,更好地把语文教学的审美和人文因素挖掘出来。比如在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可以开展配乐的朗诵比赛。

(四)语文活动课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明显的弊病就是不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别情况进行教学。学生在个体上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而多样的语文活动课正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以及知识能力缺陷有目的地加以锻炼。学生可能在 “听”“说”方面的能力较差,那在语文活动课中通过教师的诱导鼓励他参加演讲比赛,使学生在语文的缺陷方面得到锻炼和补充。

(五)语文活动课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极佳途径。语文活动课以课堂为阵地,但也可以走出课堂,如参观人文景观、检查城镇标牌规范用字情况、了解民风习俗等等。而活动课程的这种与生活贴近性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语文活动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在教与学的关系中,长期以来比较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和自我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近年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了较大的重视。在现代的建构主义理论中就非常强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语文活动课中不但要求学生在协作和会话中完成任务,而且特别强调满足学生个性心理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得到培养。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层层深入,通过语文活动课这座桥梁,将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这片广阔的天地,使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

[注释]

①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17页

②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3页

③选集编委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卷第18页.第2卷第118一119页

④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9页

⑤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上、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17页

⑥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5页

⑦陈钟墚・中学语文教育参考・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1994年第8-9期16页8

[参考文献]

[1]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上、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