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问题的提出
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教育部决定自1999年起开始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据《人民日报》报道,到2005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超过2300万人,毛人学率达到21%,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人大众化教育阶段。另有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北京和上海的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分别达到52%和53%,进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05年,天津市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超过55%,成为继卜海、北京之后第三个进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城市这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化的同时,发达省市走向高等教育普及化已成为必然。
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从毛人学率看,北京、海和天津等地区的高等教育已进人普及化阶段,也有省市提出到2020年本地区的高等教育进人普及化阶段,但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仍存在函待解决的问题。
1.中国高等教育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层次还比较低。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主要集中在专科(高职)层次,而发达国家则主要集中在本科层次。这样的高等教育发展层次使我国难以培养大量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及传统管理的局限性,部分毕业生素质呈下降趋势,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有数据显示,61.15%的毕业生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的使用率不到1/3,甚至基本上没有使用。此外,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注重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变成了被灌输者、被强制者、被驯服者,培养出的学生思想僵化、创新能力差、动手能力差、交往能力差。而社会和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恰恰是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教育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值得反思,高等教育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高校学生的国际化程度低学生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方面,而衡量学生国际化的一个主要指标是留学生人数。我国高校要吸引留学生,除了依靠中国传统文化外,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必须得到普遍认可,即中国的高等教育达到国际标准。因此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IS09000认证非常必要。但目前我国此项一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是在进行理论探讨,教育部还尚对全闰高校教学水平进行评估。教育部关于教学水平的评估标准与IS09000体系中的教育标准还存在差距,对全国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教学缺乏指导作用。
3.办学效率和效益相对较差。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管理效率低下,集中表现在机构臃肿,缺乏竞争机制,教师流失严重。我国对高校教师的学历要求高,教师的收人低,工作负担重。这导致高校缺乏吸引力,大批优秀人才从高校流失。相比之下,韩国社会对教师就极为尊重,教师的工作稳定、收人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愿意投身教育事业,并能够在教育岗位上尽忠职守。以韩国最大的港口城市釜山为例,其人均收人约相当于上海人均收人的4倍到6倍,但高校教师的正常工资收人是上海高校教师正常工资收人的10倍以上,而且学校对教师的课时量和工作量没有硬性规定。韩国鼓励教师在外兼职或者自己开公司,积累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不但给学生带来更多与产业相关的信息,还能让他们更早地进人实践环节。学校的教育不至于与产业脱钩,也有利于学生就职。
鉴于上述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和建立旨在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迫在眉睫,特别是高等教育进人普及阶段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应率先在国内探究有我国特色的质量管理标准模型。
二、国外高等教育现状及启示
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和质量认证。在美国,教育质量奖正式纳人美国国家质量奖的评奖范围。1999年教育质量奖正式启动,美国的任何一个学区或一所中小学、高等院校或其所属机构,都有权利申请这一最高教育质量奖。美国国家质量奖质量管理模型遵循如下核心价值和理念:愿景领导;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组织和个人的学习;重视教师、员工和合作伙伴;快速反应的能力;强调未来;管理革新;事实管理;社会责任;强调结果和创造价值;系统观。欧洲也设置了教育质量奖,即欧洲质量奖卓越质量管理模型。欧洲质量奖质量管理模型遵循如下核心价值和理念:结果导向;以顾客为中心;领导和坚定的目标;过程和事实管理;人员开发和参与;不断学习、创新和改进;发展伙伴关系;公共责任。
在德国、日本和英国,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如德国制定了质量认证发展战略;日本正在探索加强社会第三部门对大学的评估和监督,平衡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英国政府面向全国统一制定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基本框架。
1992年,美国借鉴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并予以实践的高校已达到220所。英国、加拿大已有许多教育和培训机构成功地采用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IS09001质量管理标准。他们认为质量形成于生产全过程,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必须在生产的全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通过“过程管理”来保证产品质量。
三、ISO质量管理原则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关于ISO质量管理原则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应用的研究已经很普遍。IS09000系列标准是一套被国际上各认证评审机构认可的唯一的质量保证体系。IS09001标准的引言中明确指出:“标准是通用的,不是专门为某一工业行业或经济部门而制定的。"IS09000系列标准覆盖了房地产等39个行业,教育为第37类。IS09000系列标准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过程”方法和PDCA循环。IS09000标准的最大特点在于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以及预防性和持续改进性等,它融合了当前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并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
在理论上,将IS09000引人教育领域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学校质量管理理论,同时也符合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在实践上,IS09000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利于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有利于规范我国学校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和支持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综上所述,对我国已经和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地区采用IS09000体系进行教育质量管理,可以体现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和全面管理的质量管理思想,使这些地区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成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四、提高普及高等教育地区的教学质量的建议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议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凸显。当前,教育跨境服务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跨境教育的质量。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仅要加强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经验,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国家教育质量奖的模型。在这一点上,我国已普及高等教育的地区应为其他地区起到表率作用。
首先,高校结合办学定位和行业需求建立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教育管理ISO认证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并与国际接轨的“金钥匙”。全球化的趋势必然要求教育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更具前瞻性。随着教育国际化兴起,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需要一套各国认可的质量保证系列标准。
虽然教育管理国际认证发展较快,但我国对此一直态度谨慎,至今尚未建立自己的认证机构,全国仅有十多所学校通过了ISO质量认证。对此,很多人呼吁组建教育管理国际认证机构,开展教育管理国际认证。目前,我国已着手组建教育管理国际认证机构,并准备从民办教育人手开展教育管理ISO认证。
其次,建立专门的社会评价机构,对高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进行监控、评估、咨询。目前,国内高校的教育督导室几乎都是学校内部教学管理机构,难以发挥社会监督和评价作用。
第三,学校组建专门职能部门,对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对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参与教育教学的“供方”进行评估、监管。加强绩效考核,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收入,鼓励教师公开参加社会兼职工作、社会实践和职业技能培训。
第四,启动“人才一工程”“大师工程”“育苗工程”。缺少大师的学校和课堂,很难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
第五,明确办学特色,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高校的领导和决策层应组织对IS09000标准的学习,掌握其内容和实质,结合自身教育质量管理的现状和特点,根据自身定位、办学规模和条件、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和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建构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超级秘书网
第六,改善学生和社会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改善教师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把教育标准和企业标准能统一起来,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思维方法训练,使学生成为“会做人、会做事、会思考、会动手、会研发”的“五会”人才。
第七,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和综合实践(训练)性课程建设。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课程教学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本要素,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高校要利用质量管理评价标准来评价课程和学生,根据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加强课程建设。
1.课堂环境的布置
课堂管理包括很多内容,其中一方面是课堂环境布置。有研究表明,重视课堂环境布置的教师与不重视课堂环境的教师相比,前者学生的学业成绩会比较高。课堂环境的布置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来具体考虑,经过课堂观察发现,有些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需要通过合理地摆放桌椅,形成一定的课堂讨论氛围;有些教学内容是要向学生传递基本的知识,需要学生集中精力注意听讲的课堂环境布置。合理的课堂环境布置在学生学习和减少学生不良行为上有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课堂环境布置对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师生之间有效互动、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等有重要意义。也有研究者发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状态与布置良好的学习环境之间成正相关。布置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积极促进学生对待学习任务的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责任。
2.课堂规则的制定
研究表明,在有效的教师课堂教学里,教师明确制定出具体的、明确的、有用的课堂规则,这些规则有助于教师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则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向学生把课堂应该遵守的规则解释清楚,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熟悉这些规则,并最终自觉遵守课堂教学规则,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当优秀教师考虑采用哪种课堂管理策略时,必须考虑到要建立哪些需要学生遵守的规则。卡尼恩在一项研究中表明,当单个学生或一群学生的行为不规矩时,教师所采取的惩罚或制止方式对全班的学生有影响,实验表明:教师的制止行为实际上伴随着对全班所有成员的影响。卡尼恩称之为“涟漪效应”[2]。爱文森和哈里斯强调了建立日常课堂教学规则的必要性,强调教会学生这些规则并使学生遵守这些规则是期待学生有良好表现的必要条件。布罗菲也证实了清晰明确的课堂规则与学生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课堂教学管理规则是针对教学情境中如何管理学生的一套方法。许多课堂管理规则是由教师有意识选定的,他们以课堂规范的形式教给学生,这些规范明确禁止了某些活动,或者明确指令学生在某些时间内以某种形式完成某种活动任务。这些规范的建立能够保障教师和学生双方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学生也获得了最大的学习收获[3]。
二、有效课堂管理的要素
优秀的教师会建立师生互动的基本原则,并且会采取恰当的方法来阻止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并能够迅速解决矛盾和冲突,而且能够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教学设计环节和教学过程适时进行调整。有效的课堂管理取决于以下几个要素[4]。
1.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时间
教师要合理地安排一节课的时间,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有效课堂教学时间一般分为四种层次:分配时间、教学时间、投入时间、学业学习时间。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的教学任务是繁重的,教师除了教学准备、设计、组织以及评价等环节之外,还要考虑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教学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因此,课堂教学管理是保证各项活动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优秀的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原则和策略,对整个教学过程和可能发生的事情都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2.学生要有更多的学习时间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卡罗尔学校学习模式[5]:在这五个变量中,前三个决定学习一项任务的时间,后两个决定实际应用于学习的时间。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的质量,如学生投入时间和学业时间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而学业时间指的是学生真正投入有价值的学习活动,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生更多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即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积极的课堂管理和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存在紧密关系。有研究表明,成功的课堂管理或者成功的课堂教学,关键是学生有效利用学习时间的能力,即要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最大化地利用学习时间。有学者提出“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他们能够凭借积极的组织和管理行为,营造促使学生最大化投入的学习环境”[6]。而对于教师而言则是很好的组织教学,使学生在等待活动开始的时间、各个学习任务转化的时间、学生无所事事的时间、学生不专注于学习的时间最小化。
三、有效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有效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包括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和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有效教学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成功实现了学生有效学习和身心发展及教师自身专业不断发展的系统的教的行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教学效能是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影响教师的努力程度和行为策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
1.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
有效管理的教师更多地依靠有效教学行为。有效的管理者按照一定的环境规则将教学组织起来,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有效管理的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教学,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学习目标,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7]。优秀教师会使教学策略与管理密切配合,形成整体,使课堂运作顺利、秩序井然、富有成效。科尼恩早在1970年的研究中就发现,优秀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组织及活动之间的顺利过渡上,都会表现得更出色。他们重视激发并维持学生注意力,尽力为学生安排个性化的、有趣的作业,并能凭借敏锐的观察力预测学生的需求和课堂潜在的问题。克里克山克则认为优秀教师具有卓越的管理专长,尤其在计划课程教学内容、学习活动、学生活动方面,课堂管理能力较强[1]。“优秀教师在班级生活中,善于营造各种有助于学习的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进对学习的内驱力。因而,良好的班级气氛不仅具有条理性、效率性的特征,还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持”[8]。
2.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
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会影响课堂管理策略。这意味着,当教师计划课堂管理策略时,需要考虑想要哪种课堂环境,以及建立这种环境所需要的规则和惯例。此外,你必须学会如何使学生遵守规则,以及如何加强和奖励学生的这种行为。最后,你必须计划在不良行为确实产生时如何制止[1]。有研究者发现,高教学效能的教师比低教学效能的教师对学生更容易采取民主的态度。民主的课堂教学管理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质量高的教师相信自己的教学能力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因此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灵活地执行教学设计。伍尔福克在此基础上发现,教学效能高的教师愿意使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并且教学效果越好;而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认为学生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需要外部的奖励和严格的纪律才能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才能更好地维护教师的权威和地位。
四、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1.吸引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度
优秀的教师很注意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学生对一个事物的注意力是有时间限制的,教师要注意避免让学生长时间做旁观者的活动。当前,很多教师仍然喜欢一言堂或者让一两个同学到黑板前解决问题,其他同学则无事可做,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分散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这不仅浪费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业投入时间,也为学生的不良行为打开方便之门。如,有些同学会做一些小动作,在桌底下玩玩具或者想其他的事情。研究表明,优秀的教师更愿意提供给学生更多积极参与的机会。尤其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比独立的课堂学习时间要多得多。有效课堂管理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和学习问题,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监督学生执行或修改计划并不断努力来追求成功。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学习进度,有效利用学习时间。当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相信他们是课堂中最重要的和被尊重的个体,教师就会营造一个积极的、支持性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引导学生正确地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当学生的某些行为出现偏差时,教师也不会去一味地否定学生,纠正其错误,而更多的是强调每个学生的内在价值,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力优势,并通过积极的反馈来激发学生做得更好。这样,学生了解了教师的要求,也会进行自我管理和自律,教师也不必在课堂管理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生的学习上。
2.保持教学活动的紧凑性、节奏和流畅性
教师在一节课里避免被打断或放慢教学进度,即保持教学的紧凑性。在对教师进行访谈时,有教师认为课堂管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有事可做,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全身贯注地听讲,排除在教学中扰的因素。课堂教学节奏指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分连续不断地交替,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形式。这些可比成分有教学的密度、速度、难度、重点度、强度和激情度。流畅性指的是教学从一个活动向下一个活动过渡所花的时间要少,教学活动的过渡要自然,避免从一个主题向另一个毫无关系的主题过渡,表现在前后内容不一致、重复或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教学活动要准备充分,避免中间停顿或准备下一个环节时用太多的时间,否则学生会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效果。
高初中语文教学要求之间的这一类重复,恐怕远不止这一对“姐妹”。如果处理不当,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出现不少低层次的重复。这也许就是效率问题!
换一个角度说,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在初中阶段也应该有可能基本过关。如果初中阶段真能“基本过关”,那么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做些什么、怎样做,倒是值得注意的了。
为了了解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程度上的差别,笔者利用当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在本校初三毕业上了重点中学分数线的学生中抽了一个班规模的学生,外加本校高一、二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同时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本校当年参加高考的文科班学生的语文高考估分结果作比较,还与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统计分析与科研处的《一九九五年全国普通高考抽样报告》所列的数据作了比较。
第一个印象是,这些初中毕业程度的学生其语文成绩与那些高中毕业程度的高考学生的差距,不如想象的那样明显,有些方面还略超全国抽样的平均分值。(见下表)题次一二三四五满分3020101812全国(文)16.5810.066.076.226.81全国(理)16.499.936.565.946.76本校初三12.869.826.174.514.20
第二个印象是,高中三个年级的语文程度与学习的年限没有呈明显的正相关状态。(见下表)题次一二三四五初三12.869.826.174.514.20高一14.249.056.605.906.26高二17.6411.217.365.096.47高三(估分)20.0811.807.244.355.88
这些数据不一定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至少可以引起我们对目前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些思考。
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谈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时说:“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一批评,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推动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改革、实验。十多年过去了,应该说有了不少进步,但是问题依然存在。1993年10月26日,著名的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写给特级教师林炜彤先生的信中认为,“效率太低”,还是我们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很多有识之士已经从语文教学的任务、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及师资队伍素质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想从“课堂教学质量”的角度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课堂教学质量”,是指“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关诸要素的体现程度。
在布卢姆(B·S·Bloom)看来,决定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变量是:第一,认识的前提能力;第二,情感的前提特性;第三,教学的质。(钟启泉《布卢姆的教学论及其现实意义》,《教育研究》1986年第9期)本文表述的“课堂教学质量”,是从属于“教学的质”这一变量又限定在常规的课堂教学范围内的一个概念,不包括各种“课外”的教学活动。
哪些是体现“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一般以为至少有这样三个:一是目标达成度的增量最大。即教学目标课前达成度为0(全员未达标),课后的目标达成度为100%(全员达标)。二是全体学生以最大深度参与教学过程。三是以最少的时间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高效化。
依据这三个必要条件,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理想化的课堂教学模型”。模型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状态,我们也许永远达不到这一理想状态,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地逼近这一状态。因而,建立这样一个模型具有强化必要条件的意义,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可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目标的达成度
语文教师难当,相当程度上就是难在目标不甚分明。如前所述,初中讲散文,高中也讲散文,处理不好,学生就会觉得你不教我也知道一点,你教了我也不见得懂得更多。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突出存在的目标达成度问题。要使每一堂课都有一定的达成度,就要注意目标设计的科学性。
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注意目标内容的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三个“有机结合”,即认知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态度、兴趣、意志、品格等)的有机结合;智育目标与其它各育目标的有机结合;达成性目标(课内可达成)和方向性目标(带有指向性、较长时间才能达成)的有机结合。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情感目标”,二是“达成性目标”。
关于“情感目标”。
提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学只注重理智的发展,而忽视人的情感学习。他说,“没有情感的知识不是知识”!因而强调“要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协同起来”,以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既能用情感的方式,又能用理智的方式来行事的人”。有许多事实证明,一些“智商”很高的儿童,长大后并不出色;那些“智商”一般,然而“情感智力”高的儿童,却能有所作为。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最近在《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对话》(《文汇报》1996.4.15)中提出了“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文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这一命题。她在阐述“人文教育”(即从知、情、意、人格、情感、性格、心理品质等方面入手的教育)的意义时,注意到了语文教学片面强调“认知目标”、忽视“情感目标”这一应试教育的弊端,很有见地,值得一读。
关于“达成性目标”。
我们语文教学目前所多的是“方向性目标”。由于高考这一“指挥棒”的作用,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所编的“考试说明”受到大家重视,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考试说明”跟“教学大纲”的出发点不同,“教学是学生从不知或知之较少到知或知之较多,从能力较低到能力较高的过程,而考试只检验学生学习的结果。”(“考试说明”序)“教学大纲”指导我们的教学过程,而“考试说明”只实行终端管理。尽管“考试说明”中具体规定了“考试内容”的五大方面共30条“目标”,但终究只是些“方向性目标”。这些目标不是30堂课可以一一达成的。因此,我们要努力实现“方向性目标”与“达成性目标”的有机结合。结合得好,这些“方向性目标”能产生正效应;结合得不好,就产生负效应。大量的重复的高考模拟训练就是片面强调“方向性目标”所带来的负效应。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达成性目标”,是实现第二个“有机结合”的关键。当然,要做好这一件事,很不容易!但是今年的《人民教育》第2期刊出了报导“汩罗教育现象”的长篇通讯,其中介绍了汩罗市一个通过“组织行为”大面积推广的“目标教学”教改项目,就是成功的例子。
以上说的是,目标设计要注意目标内容的和谐性。此外,目标设计还要注意目标水平层次的合理性,即目标层次要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目标的设计也要注意表述的明晰化,即尽可能用学生的外显行为表述目标,做到达成目标可检测。其理自明,这里不一一阐述。
二、学生的参与度
全体学生以最大深度参与教学过程,这是学生参与度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所有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达到高度同步、和谐。这是参与的广度。
(德)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处在消极地接受“奉送”的地位,就谈不上“参与”!这就是说,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相信学生的参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去发现。有一种叫做“头脑风暴法”的教学方法,是美国教育家奥斯本首创的,他为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而强调要设置这样一种氛围,那就是:“只求创见,不作评价!”据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比常规的多两倍。湖南汩罗市的老师们从1991年开始,在课堂上开展了“问号行动”。他们认为,一堂课上得好不好,重要标志之一就看课堂上产生了多少“问号”,以及这些“问号”的质量高不高。这也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高明之举。
其次,从参与的深度来说,理想的状态是要让学生智力活动达到最高层次,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参与,不是单纯地追求课堂教学活动的表面热闹,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作心智上的积极参与。布鲁纳(Bruner)主张“通过发现来学习”,就是鼓励学生心智上的积极参与。这种心智上的参与,才是更高程度上的参与,是本质上的参与。要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这样的高层次,需要设计好引导学生参与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不是“披着问题外衣的假问题”。因为“挑战性的问题”能使学生注意事物各个有关方面,引导学生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因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有了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第三点,就是这种参与应能产生一种全体学生想继续学习,想深入一步学习的效果。这是讲参与的后效。
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之后,适时地给他们加一点“困惑”,让他们觉得山外有山,还有新的不懂。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既然是“例子”,我们就可以运用类比法,让学生由这一个“例子”推进到另一个“例子”;可以运用归纳法,由多个“例子”推进到一般规律的把握;可以运用演绎法,由已经掌握的一般规律推进到新的“例子”……由此产生的“困惑”,就可能成为刺激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因素。比如,在学完《风景谈》之后,再学《天山景物记》,不妨运用类比法,比较一下两文的异同,体会一下“形散而神不散”在特定散文中的个性表现,使学生觉得旧知识在新课文中有另一种面貌,因而产生“想继续学习”的愿望。
三、教学过程高效化
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高效化,是我们追求的又一种理想的境界。这种理想境界的实现,有赖于三个问题的解决,
一是时间的利用率为100%。
布卢姆(B·S·Bloom)的掌握性学习策略强调时间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变量,他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能达到精熟的水平。根据布氏的理论,时间与学习程度成正比。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用了“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为什么还是学不好本国语文?问题在于这“2700多课时”是否都是“有效时间”!
因此,提高时间利用率的关键是要去掉“无关时间”和“无效时间”。
“无关时间”,是指与达成教学目标无直接关系的时间。而“有关”的时间处理不好,也不一定就是“有效时间”,例如,低层次的机械重复、过于显形化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在未把握学生程度的情况下,学生已懂的,还讲;学生实在难懂的,也讲。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恐怕这“无效时间”特别表现在这几个“多”:教师自己分析过多、自问自答的问题过多、按教材原结构原顺序原样式作程式化教学处理的过多、板书过多、给学生以统配作业多……
二是选择最适合学生智力活动水平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的包办性、划一性,只能压抑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只能吃“大锅菜”,没有选择的余地。
为了适应不同智力活动水平的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也许可以构建一种“促成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代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先生(1895~1931,余姚人)说:“主动是成人的,被动是成器的”,“成人的能够用器、能够造器,成器的只被人用、只听人造。”为了促成学生“自主发展”,使学生“成人”,高中语文教学可以多一些研讨式的教学。理由是:高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已获得了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自主研讨式学习的主观条件;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要求,有相当部分是初中语文教材教学要求的螺旋式重复,适宜于自主研讨学习;而且,为了避免在知识层次上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简单重复,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以能力训练为主的达成性目标体系,这个体系需要多一些研讨式的教学。
三是最大限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019-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的趋势,高校唯有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双赢、行业与专业的双赢。目前,我国有三百余所高校相继在自己相关学科专业基础上开设了环境工程专业,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缺乏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或者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控制仅仅局限于在学校内部进行常规的教学质量监测、教学质量评价和督导,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新形式下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新要求。近五年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充分挖掘西部特别是绵阳科技城企事业单位的优势资源,加大专业与社会的联系,与多家企(事)业单位遵循 “资源共享,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建成了由专业、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共同参与的、内外结合的开放型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
一、人才培养质量联控模式的构建原则
校内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和关键环节。在高等教育发展和实施质量工程的新形势下,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坚持用先进教育理念提升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不断完善校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开放型的人才培养质量联控模式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目标性原则。根据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规范检查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的全程教学环节,发现偏离人才培养目标的误差,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发生的偏差,确保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是系统性原则。由学校教务处、学院督导专家、环境工程专业教研室、专业班级及合作单位等构成一个多层次、纵横交叉的网络,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
三是全程性原则。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质量监控系统对专业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监控实施过程,事后监控整改过程,然后进入下一循环的监控过程。
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设计
控制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本科人才质量、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其在本科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调节、控制和导向作用。而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从教与学两个角度着手,以常规教学管理制度为基础,以规范化管理为依托,以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为重点,以教学过程监督为核心,完善既有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制度,建成了各部门、各环节相互渗透、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其中,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质量以专业内部控制为主,校外完成的实践教学质量以企事业单位控制为主,合作教育课程由专业和实行单位共同完成,并通过多种方式获得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意见,同时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状况进行实时跟踪,及时发现、识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目的性地对专业建设目标与特色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关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等进行调整。
三、企事业单位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联合控制模式的运行及管理
新形势下,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专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求得专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充分利用学校“产―学―研联盟”的优势,以西部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环保人才的急切需求为契机,主动实施校企合作,积极争取中物科技集团、长虹集团、四川科学城神工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等相关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的支持,强化人才培养质量。近五年来,专业坚持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原则,聘请二十余位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的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组建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管控小组”,重点开展专业建设方案研究、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及信息反馈等工作。为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管控小组的有效运转,管控小组制订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制度,坚持每学期初对专业各项建设工作进行一次专题研究。同时,也组织专家每月进行一次督查,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期末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和总结,还不定期组织自评和督促检查,针对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培养问题进行磋商,并要求专业及时进行整改,通过近五年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动态调整机制。
方案研究是指针对新形势下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围绕学院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市场需求,研究分析人才培养质量现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咨教服务等,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是重点监控教材的时效性、规格、创新性、先进性及学生的满意度,教材能及时反映生产实践中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等。同时也参与制定课程方案,建设精品课程,组织编写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的教材,组织精品课程、优秀教材、优秀教学成果奖的申报等。
队伍建设是指根据行业急需的、有针对性地引进新教师,有目的性地培训青年教师,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和教学观摩活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育需要一支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又具一定工程经验的师资队伍。然而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绝大部份教师是博士或硕士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参加工作,本身进行科研素养高,但是他们实际工程经验少,在指导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上往往感到所学知识与工厂生产有些脱节。多年来环境工程实施了以增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培养计划,要求青年教师根据工作需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实践锻炼,同时青年教师往往也会把实践经验与企业最新技术运用到本科教学中,丰富了教学内容。
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是指参与修订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联合申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组织教师实施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撰写高层次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论文等。特别是近两年来,环境工程专业与绵阳长虹格润再生资源公司、四川千业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绵阳流能粉体设备有限公司、江油市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有限公司、江油鸿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水务分公司、绵阳环保实业公司等14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建立校企合作的学生顶岗实习校企联合管理制度,强化了顶岗实习过程的监控、管理和评价,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信息反馈主要是由校内外学生指导教师、毕业后工作稳定的学生完成,他们在质量信息反馈、校企合作交流与合作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多年来坚持根据毕业生分布情况,有选择地在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用人单位建立毕业生质量信息监测站,建立毕业生信息档案。与用人单位联合,建立更为完善的毕业生情况追踪和定期反馈制度,使之常规化、规范化、全面化,可更真实、更及时地了解毕业生就业及表现情况,取得了良好效果。2012年环境工程专业采用走访用人单位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已毕业的05到08级136位同学的思想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计算机能力、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进行调查,调查表明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全部九个方面都表现良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尤其在思想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计算机能力四个指标上的社会满意度都在80%以上。
环保行业中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控制是专业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深化、拓展、完善的需要。整合校内的各项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引入以企业为主的第三方,构建以开放式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在西部高校同类专业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