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图书情报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1“信息”是iSchool的核心要素首届iConference就明确地指出信息以及与信息活动相关的研究和教学活动是iSchool院校的重点关注内容。信息在iSchool各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只有以它为基础,其他各专业的跨学科研究才可能开展,iSchool院校才会对诸如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某些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进行相关的教学与研究。
1.2“技术”是iSchool的关键要素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运用,关注由于新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新的社会关系成为iSchool的重点关注。在各iSchool学院中,包括通讯技术、人机交互、软件开发等方面的IT课程成为主干课程。但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先进技术都只是信息活动中的手段与工具,它的作用在于推动信息活动的进行而不能主导信息活动的目的与方向。
1.3“人”是iSchool的主体要素iSchool致力于探讨与理解信息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其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能力的提高。因此,“人”对信息运用能力的提高作为iSchool运动的最初动机与最后归宿,始终在iSchool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人”是该运动的发起者、运行者,也将是最后的受益者,是iSchool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如“德州大学强调人处于整个信息生命周期的中心地位,信息技术必须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用户需求”[3]。从另一个角度讲,iSchool强调的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也是对传统图书馆学情报学以人为本理念的一种呼应与回归。
2国外iSchool的教学情况
2.1国外iSchool学院的教学特点目前美国参与iSchool项目的有19所学院,其中在美国“最好的研究生学院排名榜”位居前10名的学院都是iSchool联盟的成员。这10所大学是:UniversityofIllinoisUrbana-Champaign(美国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SyracuseUniversity(美国雪城大学)、UniversityofWashington(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密歇根大学)、Indiana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UniversityofPittsburgh(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ofTexas(德克萨斯大学)、FloridaStateUniversity(佛罗里达州立大学)、Rutgers,theStateUniversityofNewJersey(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通过对这10所大学的学位教育进行分析,可以看出ischool学院的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2.1.1教育层次多样化,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以上10所院校中,有6所学院都开设了本科专业,而全部10所学院都开设了硕士、博士的学位教育。这种多层次的教育模式使iSchool学院的学位教育兼顾了学士、硕士、博士的3个层次,但其显然更加倾向于通过硕士、博士层次的专业教育培养出本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以及具有实际技能的专业从业人员。
2.1.2教育重点向信息学和技术领域倾斜在设置了本科教育的6所院校中,其专业设置主要在信息及信息相关方向,并没有出现图书馆学专业,甚至在硕士和博士阶段,纯粹以图书馆学作为专业设置的也很少,而是大多数与情报学、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等共同出现,显示出iSchool学院向情报学和信息管理与技术领域的研究与探索。
2.1.3跨学科研究趋势明显在ischool学院的学位设置中,出现了哲学(DoctorofPhilosophydegree)、电信和网络管理(TelecommunicationsandNetworkManagement)、通信和信息研究(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Studies)等专业学位,显示出其学科与其他相关专业的交叉、合并,也是ischool“信息、技术、人”这一宗旨在学位教育中的体现。
2.2iSchool学位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国外iSchool的课程体系大概可以做如下分类。基本上,国外iSchool学院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2.2.1技术类课程成为必修,并且比重日益增加美国的图书情报学学校很早就将关于多媒体及其使用等方面的课程增加到了教学中,而随后的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也在图书情报教育得到了体现,并且该类课程所占比重也日益增加。到了iSchool阶段,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使用几乎成了图书情报学课程体系的必备组成,www资源设计与检索、知识网络可视化与导航、信息多媒体技术、元数据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几乎和传统的编目、检索课程一样成为学生的必修课[3]。在华盛顿大学和匹兹堡大学,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之一。
2.2.2课程安排多样化、个性化和自主化同我国的图书情报教育相比,大部分iSchool学院的学生在课程安排上享有很大的自主性。学院将必修课程外设计和选择课程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的选择安排选修课程,这一方式在扩展学生学科背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依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ofIllinoisUrbana-Cham-paign)图书情报学研究生院在要求情报学硕士必须学习两门基础课程(信息组织与获取;图书馆、信息与社会)之外,还为学生设计了7类参考课程体系:信息组织与知识展现、信息资源、利用和用户、信息系统、历史、经济与政策、管理与评价、社会、群体与组织信息学、青少年文学与服务。每一个体系都包括10~15门不等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对未来职位的设想选择课程体系[4]。
2.2.3课程名称突出iSchool特色iSchool学院设计包含了人机对话、信息服务、信息职业的法律问题、系统设计中人的因素等课程,这些课程名称明显体现出了跨学科的特征,契合了iSchool强调的信息、技术和人三者缺一不可且相互作用的核心理念,体现了iSchool利用信息及信息技术为人和社会服务的理念。
2.3其他
2.3.1多类型的辅助教育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除了通常的课堂教学形式外,很多iSchool学院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辅助手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类机会与实践平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SyracuseUniversity(美国雪城大学)设置7个研究中心或者实验室,为专项师生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设备;Indiana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定期举办教师讨论和讲座,为教职工教师、学生提供信息和智力交流平台;大多数学校都为学生提供研究项目,鼓励参与;Indiana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出版了2种期刊,展示研究成果,并建立学院内的研究论文交流制度。
2.3.2多层次的教育模式形成了完整的iSchool教育体系在学位教育以外,iSchool教育还包含了各种形式的非学位教育,如资格认证教育、远程在线教育和继续教育等,而远程在线教育正成为iSchool教育的重要形式,形成了完整iSchool教育体系。
3iSchool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启示
3.1iSchool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理念的启示iSchool研究的是信息、技术和人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其改变了以往只以某一要素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理念,为图书情报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多种不同的发展思路,一种是以信息为导向强调技术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至今仍为众多图书情报学院所认可并实施,但其过于强调技术特征而忽视了图书情报学以人为本的传统理念;另一种是以信息为导向的强调人的视角的教育思路,这一思路沿袭了图书情报学一贯的传统,但忽视了技术手段对手段对信息社会的推动作用;直至iSchool联盟成立以来,将信息、技术和人三者共同关注,而不再单方面发展,同时将三者的关系纳入研究中心,为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构建了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框架。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我国图书情报教育首先应当坚持其已形成的在信息收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方面多年形成的学科优势,其次,应当借鉴iSchool的学科理念,将研究领域向信息、技术和人及其相互关系发展,并重点研究因其三者的相互关系而衍生出的交叉学科,“在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知识融合中确立自己的核心知识范畴和学科特色”[5]。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医学信息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传统医院图书馆职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医学信息已逐渐成为医院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医院的建设与发展也更多地依赖于医学信息。作为医学信息贮存基地的医院图书馆,理所当然地将面向医疗信息市场,面向医院经营、管理和决策信息市场,面向医学信息服务及咨询市场。
国际图书情报界曾把2000年定为“知识管理年”,足见其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我国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作为医院图书馆,如何深入理解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的核心能力建设,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核心服务模式,值得思考和探讨。
1医院图书馆核心能力的构建
医院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实质上就是依靠自身的信息资源来强化图书馆在医学信息领域竞争力的一种体现‘2j,可划分为多元载体文献的综合整序能力、多元载体环境下的文献获取能力和面向医疗市场竞争的医学情报信息服务能力。
1.1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核心竞争力是衡量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和文献资源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核心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必须具备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医院图书馆的各种特征及其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由资源、能力和知识三要素组成,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2核心竞争力的基点
知识经济时代最具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并非仅限于图书馆的藏书和设备等软、硬件环境,其主要依附于图书馆员而存在,衡量医院图书馆竞争优势的基本尺度即基点就是馆员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核心能力的建立、提高与应用均离不开馆员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勇于接受挑战,在挑战中激发自己的潜能,保持旺盛的创造力是新时期医学馆员的基本特征。
1.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核心竞争力是提升医院图书馆员核心能力的最佳途径。馆员应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医学专业的学术判断能力,在不断的知识积累中,将获得的显性知识变为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并善于从知识中提取智慧,为医院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活动创造内在价值。医院图书馆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特色资源优势,在考虑自身能力和资源优势基础上确立合理的竞争战略,建立创新的制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2知识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
作为管理学领域的一个新名词,知识管理目前尚无一个被众人广泛认可的统一定义,由于所站角度、立场、理解和需要的不同,各学者对“知识管理”也提出了不同的解释J。但不可否认的是,知识管理是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竞争的环境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管理理念也逐渐走近医院图书馆。
2.1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是信息经过综合、归纳、分析及思考提炼后的深加工产物,是能给人类生命、生活和学习带来变化的一种模式,医学领域的一切相关知识,对医院的医、教、研活动均具有启迪、启动和促进作用。广义的知识管理还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和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及全过程的管理。
知识是思维的成果,知识只能通过人的能动创造性的发挥而产生,并依附于人而存在。信息管理的重点对象是显性知识,知识管理则既包括显性也包括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比之信息管理更加先进和完善,它充分矛U用信息技术,使知识在信息系统中加以识别、处理和传播。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知识管理的目的明确,强调知识的增值性和创新性。
2.2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医学科学已呈现出高度分化、高度融合、高速发展的“三高”趋势,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面对“浩如烟海”的医学信息,医院图书馆如何利用知识管理来构建和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目前面临的一大课题。美国学者认为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医院图书馆有必要建立知识型图书组织结构,调整图书馆组织体系,使之更加柔性化、便捷化和个性化,充分而有效地开发利用其知识资源,提高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在图书馆内部营造一种开放的、自由的、高度信任的文化氛围,工作流程中正式明确哪些知识必须保留下来,以便作为日后创新知识、创造新价值的基础,并形成知识共享的良好习惯。
3知识管理服务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医院图书馆必需以知识管理的服务理念来指导其服务模式的改革,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医院图书馆是实践性很强的领域,知识管理也不应拘泥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应通过分析和吸收知识管理思想的精华,提取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理念,并将此作为知识管理实践的切人点。
知识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以文献为单元的管理,代之以文献核心即知识为单元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将有利于更好地辅助医务人员实现临床医学的目标,给每一位病人提供一个最适合其疾病和本人情况的治疗方式,同时也突出了医院图书馆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从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图书馆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来看,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均是以知识管理服务为基础的,比如美国一些医学图书馆实施的“学科馆员”体系,就是按医学学科知识来组织和构建的,其服务对象包括医院的管理与决策者、临床各科专家和科研人员,并显示了很强的个性化服务特征。图书馆员根据读者的反馈信息,及时分析用户的兴趣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隐性知识,起到“医学信息经纪人”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4-0013-02
当前,世界各国的许多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都在加强对图书情报的研究,许多世界一流院校,比如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Massachusetts Inst.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等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情报学教育体系。而比较而言,在我国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对图书情报学的相关研究,明显要相对落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有关情报学的招生和课题研究有所提升,并呈现出较为快速的增长态势,然而由于研究内容相对较为高深,而且研究的靶场显得较为前沿化与多元化。基于关键词对学位论文进行统计、研究与分析是文献计量学的范畴,是图书情报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即以学位文献或学位文献的某些特点为标的,以聚集梳理一定数量文献为基础,由此展开对某一时域某一领域科学技术基本状况与基本特征的研究,并由此论述和预测该领域科学技术在今后一段时期的研究趋势与特点规律态势。基于独特关键词进行图书情报领域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是情报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方法,是一种将文献资料中的众多核心要素关联起来,进行统计分析的引证分析方法,其可以较为科学地评价文献所研究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揭示学科当时研究的热点,较为准确地评价文献所代表的学术水平。
1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对象定位于对国内图书情报领域这一总体框架,并于此基础上将“靶向”集中于硕士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与研究,将“靶标”聚集到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趋势、重点、前沿以及其变化情况,从而更加清晰地梳理出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从而为我国情报学教育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集中于国内著名的学位论文收集库――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三大论文数据库”,以及国内高等院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其中,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是国内收录学位论文最为全面的数据库,因此,为了确保分析研究的数据具有较高可信度与代表性,分析研究检索的数据源即来自该两个数据库,着重定位于“学科专业名称”、“学科专业分类”选项进行检索,而检索的时间区域定位于近10年,对于两个数据库检索出来的文献,对于相同的通过采用SQL 语句进行筛选,剔除重复的以及不符合的。
由此,以“情报学”作为检索词,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获得1640篇硕士论文,从万方数据库中获致1315篇硕士论文,通过SQL筛选剔除重复的以及不符合的795篇,总共获得有效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论文2160篇。
2 基于高频关键词的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特点
通过对获取到的2160篇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论文进行研究,综合统计论文的关键词,累计关键词有13976个,经过分析研究,去除不能表达论文主题概念的关键词3645个,共得10331个,平均每篇硕士文献关键词数为4.78个,由此可说明该统计是科学的,与国外科文献资料对关键词的标引规则相符(国内外科技期刊要求的每篇关键词应标出 3-8 个),接着对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分析,将关键词的频度大于60作为标准,将其定义为“高频词”,通过对“高频词”的统计分析,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有关“知识管理”这一主题的频次最高,多达126次。无疑,这也证实了近些年来,学术界对知识管理这个方向的研究热点。此外,“电子商务”为121次、“信息化”为118次、“信息技术”为112次、“竞争情报”为102次、“信息服务”为98次、“信息检索”为96次、“数据挖掘”为87次、“数字图书”为84次、“信息资源”为79次、“电子政务”为75次、 “知识服务”为71次、“知识共享”为68次、“数据仓库”为63次,从中也反映了我国对信息化建设、知识服务、数字化建设等关注在日益提升,也验证了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重新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的实效,表明了情报学与管理学之间渗透和结合日益加强,也可以折射出当前研究的重点、热点仍然集中在情报学基础领域,并预示着今后情报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将是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
3 基于聚类共词的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特点
通常来说,仅仅通过孤独地察看论文的某一关键词,通常是难以有充足的理由说明该论文所研究的主题,然而通过关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关键词,将可以给予人们更加充分的信息去把握论文的大致内容和论文的主题脉络。通过采取计算机数字高效处理作用,充分发挥Excel的数据透视功能,再次对出现次数高于60的高频出现的关键词进行“聚类性”分析,统计在同一论文中两两同时出现的关键词,从而构建出60 × 60的“聚类共词矩阵”,通过这一矩阵的研究,非常清晰地显示出“聚类共词矩阵”是一个对称矩阵,其中位于矩阵对角线上的数据显示的是某关键词自身一同出现的频次,这个一同出现的现象就实质来说,就是论文之间的相关度,对于非对角线上的数据,则表示不同关键词之间的共现频次。通过这个矩阵可以从另一个侧反题出,关键词分布既有交叉、相互渗透又具有群组分布的独立性。通过Excel的数据透视处理得到共现频次较高的有:“知识管理”为124次,“电子商务”为106次,“竞争情报”为101次,“高校图书馆”为98次,“信息服务”为92次,“数据挖掘”为87次,“数学图书馆”为83次,“信息资源”为81次,“电子政务”为79次,“知识共享”为72次,“数据仓库”为66次。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中,当前基于数字化、信息化、电子化的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是个热点,同时也说明我国情报学教育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拓宽。
综合以上,关注独特关键词下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学科结构特点,获得了基于高频关键词的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特点,以及基于聚类共词的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特点,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出了一些有较为充足理由支撑的结论,那就是从中可以较为清晰地得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侧重点在于“数字化、信息化、电子化的知识管理与数据信息挖掘”。
参考文献
[1]曾学喜.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11).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79-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知识化为特征的文献数字化的数字化时代应运而生[1]。由于数字图书馆存储电子化、传输网络化、资源共享化、服务用户化的特性,其知识产权风险日益突出[2]。使得知识产权保护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瓶颈问题,只有与知识产权保护共同发展,才能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更有效地促进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一、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侵权问题
(一)信息资源采集中的侵权风险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信息采集对象一般是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籍文献或书目数据库、电子报刊等,这些信息采集主体的主要特征是丧失版权或版权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为了使数字图书馆具有竞争力,必须有新的高质量的作品或高技术含量作品不断加入。因此,信息资源采集需要不断吸收加入新的高质量的作品,同时还应辅以网上资源和电子出版物的采集。而这种未经作者许可的采集与加工必将涉及众多拥有版权的、以多种载体形式发表的作品,很有可能引起知识产权问题[3]。
(二)文献数字化处理中存在的侵权行为
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实质上是信息载体形态的转换,普遍认定是一种复制行为,复制权是著作权的内容之一,受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权利人许可而复制其作品构成侵权。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目的其一是为了保存的需要,经过数字化的资源更容易保存知识;其二是为了知识传播的需要,数字化后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扩散,更广泛便捷地为公众所利用。但是,这会使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主体、客体以及权力使用方式变得非常复杂,也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的传播利用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三)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侵权风险
数字图书馆在著作权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尽管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但实际上仍难真实有效地控制其信息的传播空间和使用群体,这既有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有人为的因素,馆际互借和联机检索服务诱发的侵权行为就是具体表现。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无限延展性,事实上,以网络传播信息,极易造成传播者对著作权作品传播范围和使用对象的失控,进而引发侵权纠纷。
二、知识服务面临的网络知识产权问题
(一)公共借阅服务中遇到的版权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图书馆信息存储和传播突破了传统图书服务模式,文献传递主要基于网络进行,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方便地下载浏览所需要的文献资料。这样,传统的纸质图书借阅和购买方式受到冲击,这必然给出版业带来极大的损失。由于图书馆的外借服务是免费的,读者可以免费使用,这也造成对出版人的影响,所以产生了一个公共借阅和出版人之间的侵权问题。因此,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也是知识产权立法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广泛推行公共借阅制度,借鉴国外的经验,按图书的出借比例征收一定的版税给作者,并将其扩大到其他载体资料。
(二)参考咨询服务中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
参考咨询服务方面,在收集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有复制权问题、署名权问题、隐私权、版权问题以及商业秘密问题[4]。在图书资料的数字化处理中,数字化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复制;而在提供信息资料时不注明文献资料的来源及信息资源的下载处,这就构成了署名权的侵权问题;向用户提供咨询服务,出于服务的目的,了解到的用户的作品材料,如立项的内容、研究范围等,还包括用户的自然情况,如姓名、email地址、电话号码、兴趣爱好等,这些都是用户的隐私权;在收集和提供咨询服务时,有可能会涉及商业秘密,如专有技术、经营秘密等,在明知会造成对商业秘密的侵犯时仍采用非法手段获得他人商业秘密,依有关法律应将这种行为作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处理。
三、在现行法律体系下探索有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解决方式
(一)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信息环境的有序化和法制化有待加强,人民大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虽然我国在网络知识产权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但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我们应该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经验和案例,加快我国网络信息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并向社会大众广泛宣传。
(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及其提供的服务中,需要一批高素质、综合型的专业人才,不仅要高学历、懂法律,还应该精通知识产权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网络化的发展和需要。建设一支专家型、律师型、网络管理型复合型人才队伍,这是执行知识产权法规,有效保护网上知识产权的重要基础和保障[5]。
(三)充分考虑版权保护方面的经费投入,把握“合理使用”尺度
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应充分考虑版权保护方面的经费投入,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措施,筹措所需要的资金,以用于合法获取所需资源的知识产权或使用权[5]。在此基础上,应不同程度地利用版权法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所赋予的“合理使用”权利,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努力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环境,澄清教学及服务中使用的各项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把握好尺度,遵循“合理使用“限定的范围、权限。
(四)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来支持知识产权保护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及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行最终要依赖于技术,对不同类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要采取适合的技术方式。目前国内外对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的技术支持主要有以下几种:加强权限设置的访问控制技术,密匙管理与加密算法技术,采用数字水印技术、CA认证技术、VNP技术、防火墙技术。
(五)均衡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
信息资源共享大幅度地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节约了资金,避免了重复建设,已成为当代图书情报机构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但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知识产权问题。因此,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应该协调发展,在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的过程中,一方面切实加强产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另一方面以有利于信息流通、推动资源共享、扩大社会效益为基点,注意避免私权过度膨胀,以寻求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合理的平衡[6]。首先,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其次,应该建立与信息资源共享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保障权利人知识产权的基础上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的长久发展,使更多的知识产品能够通过网络途径传播、利用。再次,在网络环境下,应该将法律措施与技术手段相结合,更好地对知识产品进行保护。只有实现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两者的有机结合,才会真正提高社会对信息资源的获知能力和利用率,才会真正实现知识资源的不断创新与有序传播。
结语
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它将分散于不同载体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以网络化的形式传播,为读者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建设涉及技术、法律和道德的诸多问题,它需要图书馆界和法律界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并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法,才能保证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开发与建设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石.数字图书情报领域中的知识产权问题[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5).
[2]袁圆,张文德.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图书馆论坛,2012,32(1).
[3]曹竟.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共享的矛盾与和谐[J].图书馆,2007,(5).
1 相关说明
本文所作统计的资料来源仅限于期刊论文和文章,不包括相关的专著或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等。
特定时期内发表的相关期刊论文和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某个学科或主题的研究现状、所取得的成绩及发展方向。所以,本文采用关键词“网络计量学”在大型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国报刊索引》等)中查找有关我国网络计量学研究方面的文献,经过合并去重后,统计出2000—2007(9)年有关网络计量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共218篇。
2 统计分析
2.1 论文出处分析
本文所统计的218篇论文,分别发表在35种期刊上,其中26种为图书情报类期刊,占所发期刊总数的74.29%;9种为其他学科期刊,占所发期刊总数的25.71%。可见,网络计量学主要是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研究领域,而且它在其他学科领域还未得到像文献计量学一样广泛的应用。35种期刊中,刊载论文5篇及以上的12种刊物及其相关数据见表1。论文参考网。
科学交流的广场――她为专家学者开辟了学研结合的示范园区,为精英才俊构建了学术交流的优秀平台,为后生新秀架设了迈向成功的阶梯。她是多维的知识传播空间,拥有广大的读者群、稳定的作者队伍和强干的编者班底,早已成为读者、作者、编者,乃至同业者的纽带和桥梁。
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两栖权威核心期刊,《图书情报工作》使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在理论、实践等多个层面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堪称我国图书馆学与情报学融合之典范。《图书情报工作》总是以深邃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紧紧抓住理论上的最新亮点和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及时介绍给图书情报界的同仁,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科发展和图书情报工作的繁荣进步。她的理论性文章具有预见性、前瞻性和先导性,实践性文章有很强的针对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理论、实践两者并重,并能够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该刊提倡学术争鸣,发扬学术民主。在选题内容上不排斥不同的观点,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作者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天地。该刊的内容新颖,很多文章立意独特、说理透彻、论证有力、阐述精辟。该杂志的内容广泛,包括了图书情报领域内各个方面的文章,其分析和论述问题既有一定的深度又有一定的广度。文章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精练,言简意赅,有一定的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图书情报工作》鲜明的办刊特色和上乘的办刊质量吸引了全国乃至海外的一大批优秀作者。在《图书情报工作》的作者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又有理论深厚的中年学者,更有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青年学子。作者不仅遍及全国各地,而且不少还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图书情报工作》还十分注意发挥核心作者群的作用,由一批核心作者队伍组成主力军,其中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具有高级职称的作者占有较大比例,从根本上确保了《图书情报工作》的载文质量。《图书情报工作》给了许多青年崭露头角的机会,注重新人的发现和培养,广纳英才,为青年学者的成长提供了一片广阔天地,在引导青年进人图书情报领域、鼓励他们大胆从事研究与创新方面功不可没,为他们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发展的旗帜――经过杂志社几代同仁的不断努力,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办刊模式,锐意改革创新,不断发展壮大,不管是在栏目设置、编辑出版和期刊经营上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成为我国大型图书馆学情报学权威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走出了一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成功之路,打造出了中国大陆本学科领域极具权威性与指导性的品牌刊物。
根据学科的发展,结合社会、读者的需求,该刊对栏目不断进行新的定位,并向国际化栏目发展的趋势靠拢。该刊物的栏目设置大众化与特色化搭配,满足业界人士的多样化需求,栏目比例张驰得当,栏目轮廓简洁清晰,充分体现刊物的前沿性、指导性、科学性与实用性。根据论文内容和特点,将学术论文加以整合,体现了思路清晰、宗旨鲜明的办刊理念。该刊推出了一组又一组很有份量的专题论文,使我们既集中又全面地了解了某一专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增强了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刊物还采取专家把关、打造品牌的方针,对编委会进行了部分调整,编委会成员都是具有高级职称的图情界的专家学者。编辑们对稿件认真负责,始终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对文字修改认真,校对程序严格,保障了文字的高质量。不管是年长的资深编辑,还是年轻的编辑人员,对投稿者充分尊重,给予作者认真细致的回复与指导,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为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默默奉献。他们还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和编辑工作技能。几代编辑都辛勤耕耘,精心培育,编辑部形成了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严谨认真、服务周到的工作作风。正是因为这样一群优秀的编辑工作者,《图书情报工作》以其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受到广大作者的好评。
[分类号]G353
1 前言
科研机构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当前对科研机构的认识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宏观层面是从科研管理的角度,基于系统论的观点,从投入一产出进行分析,根据机构类型的不同,评价指标有所不同和侧重,是一种政策上的评价,涉及的因素和指标比较多;微观层面主要是图情领域研究者基于文献计量的角度,对科研机构的成果――如论文进行的评价,围绕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析,或者是通过合著网络等方法探讨科研合作交流情况。本文探讨微观层面机构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引用认同,该方法最早由德鲁克赛尔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教授white H D提出,用来研究个体作者,之后被国内外学者相继应用到作者分析和期刊分析中,达到了良好效果。
众所周知,文献引用反映了作者之间的引证关系,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引用哪些文章,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是与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密切关系的,也许不能排除故意引用或引用动机不同带来的可能,但是大量引文的总体趋势却不是主观造成的,而是一种长期积累下的客观存在。与此同时,一个机构有多个作者,每个作者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引用特征,一旦将这些作者的所有引文集中起来研究,就反映了机构的引用特征。因此,对引文信息的挖掘,可以发现机构的运作规律和特点。目前从一个机构出发,来分析整个机构的引文(即参考文献,下文的引文都指参考文献)还未进行过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尝试将引用认同应用到单个科研机构分析中。
2 引用认同应用于科研机构分析――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为例
作者引用认同是基于某个作者的所有文献的引文,即:待研究作者一该作者发表的文献一这些文献的引文一引文的作者;期刊引用认同是基于某个期刊的引文,通过引文文献来研究期刊,即:待研究期刊一发表在该期刊上的文献一这些文献的引文一引文的来源期刊;当引用认同用于科研机构分析时,由于科研机构有多个作者,因此其研究思路就变成了:待研究科研机构一该科研机构的所有文献一这些文献的引文一引文的作者一作者所属机构。
由此,本文认为研究某个科研机构的引用认同即研究该科研机构所引用的其他所有机构的集合。由于科研机构比作者和期刊更加复杂,机构的科研能力都是以论文为载体反映出来的,因此本文将从被引机构的国家(地区)分布、被引机构被引频次分布(包括自引)、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三个角度进行科研机构的引用认同分析。
2.1 研究对象及检索方法
本文以ISl Web of Science平台下SCI―EXPAND―ED、SSCI和CPCI―s三个子库为数据源。考虑到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在全美排名第7位,研究水平较高,且该学院学者是最早追随White教授研究引用认同的,因此选择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进行机构引用认同实证分析。检索策略如表1所示:
将表I检索出的结果预处理,最终得到314篇文章,这是该学院的主要科研成果,随后利用“火车采集器”(专业的网络数据/信息挖掘软件,是国内主流采集器之一,具有强大的网站登录采集、多页和分页的采集、网站跨层采集等高级采集功能)采集引文的著录信息。由于该采集器只能对有URL链接的记录进行采集,没有被ISI收录的文章没有URL链接,因此这部分引文采集不到。经过对这314篇文章的引文著录项进行信息采集,得到2 785条引文记录,去除著录项标引不完全即没有地址信息的引文,采集到有效地址信息的引文记录是2 599条,这是本文的分析样本。
2.2 结果分析
本文对所有统计项进行绝对数量统计,并不去重,由于:①去重会加大数据处理的难度;②绝对数量统计能真实反映引证情况,引文中出现1次,则在引用认同上加1。
2.2.1被引科研机构的国家分布对所有引文的地址字段进行统计,若地址字段为空,则以通讯作者地址代替(ISI Web of Science用地址字段检索时,并不区分通讯作者地址和作者地址)。据统计,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共引用了53个国家(地区)的机构,大部分属于北美洲和欧洲国家,其中被引频次超过20的国家(地区)有16个,如表2所示:
从表2看出,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研究主要与本国和欧洲国家(地区)保持较高的关联度,其中约2/3来自美国的科研机构,说明该学院的研究大部分还是基于本国研究成果,这其中可能有语言、地域以及文献获取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忽视的是美国研究机构在图书情报领域确实有全球引领的影响力,这从每年美国的科研论文产出可以看出。其次是英格兰、加拿大,虽然排在第二位,但数量只是美国的约1/10、1/20,紧随其后的是荷兰、中国和德国,基本处于同等地位,对于法国、澳大利亚、芬兰、匈牙利等国家,该学院的引用相差不大,基本上平分秋色。整体上来看,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研究视野比较开阔,吸收和借鉴了多个国家(地区)的科研成果。
2.2.2 被引科研机构的频次分布将2 599条引文的地址信息预处理,按照被引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得到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引用的所有机构的集合――引用认同,约900多个机构,其中包括公司企业、大学、研究所等,各个机构的记录数、比重和所属国家如表3所示:
分析表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自引最高。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对本校的引用最高,有346条,若进一步细化则该学院本身有235条,该学校其他学院或实验室有111条,自引依然是最高的,和作者引用认同中自引比率最高结果一致,表明该学院在图情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性,当然也不排除可能因为地域性原因。本文在统计时为了分析方便,对于其他大学机构没有细化到学院,只到学校层次。
・集中一离散分布趋势。机构的引用认同模式也如作者引用认同一样,体现出明显的集中离散分布趋势,按被引机构的被引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后,该序列同样分为两个集合:①该学院多次引用的机构集合;②只引用了一次的机构集合。其中多次引用的机构中排名靠前的除自己本身外是密歇根大学和德鲁克赛尔大学,分别占2.01%、1.93%;其次是马里兰大学、伊利诺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华盛顿大学等,说明印第
安纳大学的图情研究与这些机构维持着较高的关联性,或在研究主题和研究兴趣上相近,或吸收和借鉴了这些机构的科研成果,他们之间的“纸上科研交流”活动相对活跃。
若科研机构利用引用认同方法进行自我认识,可进一步按被引频次将这些机构分成不同区域,每个区域有一定数量的机构,它们的被引频次相同或相近。根据自身发展政策的需要,选择一定区域的机构进行研究,即处于前几区域的,这些机构正在进行哪些研究,与本机构之间是否已开展了合作,本机构与这些机构的研究水平相差有多大等,以此来调整本机构的发展战略。若研究其他同等地位的科研机构,也可采用此种方法。
・重要机构的国家(地区)分布情况。在排名靠前的机构中,美国的机构占了绝大多数,其次是英格兰、荷兰、加拿大、丹麦等国家的机构。虽然丹麦皇家图书情报学院的总体论文数与其他高被引国家有差距(见表2),但是从引用认同来看,比某些国家的机构还靠前,说明该学院与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科研领域、学术思想上有密切联系,同时也反映了丹麦皇家图书情报学院的科研实力、论文质量偏高。
2.2.3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图书情报学领域学科交叉性很强,尤其是和计算机领域,从引用认同中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可以看出该学院研究领域的变化特征。314篇论文及2 000多条引文的学科分布情况(只展示排名比较靠前的),见表4。
从表4中看出,该学院的论文大部分集中于图书情报科学以及计算机信息系统方面,对于计算机跨学科应用、计算机软件科学、计算机理论与方法也有研究,但相对较少。从引用认同分析,排在前两名的依然是图书情报科学、计算机信息系统方面,除了具有与314篇论文同样研究的领域外,对于综合性学科、管理类、计算机硬件与架构方面,也出现了较多的引文分布,说明该学院的研究与这些学科存在一定交叉性,即该学院的图书情报研究工作已经与管理学、计算机硬件与架构等方面的研究相结合,并开展了相当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发展。虽然在已发表的论文中还没有明显体现,但从引用认同上看,这种特征是存在的。
3 结果与讨论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3-0020-02
1 图书情报科学概述
1.1 图书情报科学的概念
图书情报科学总的可以归结为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的专业学科,主要是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参考文献的提供,读者文档的审阅,为读者服务的全方位科学。然而有人简单的把“情报科学”与“情报学”混为一谈,其实这两个词语的内涵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情报科学和情报学两者都包含: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情报,内容也都是由于情报产生、从而形成和发展了自身的规律和属性。同时也都有对情报的研究和技术手段的探讨。然而,情报科学为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的一种综合科学,情报学是研究情报的产生、传递、利用规律和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手段使情报流通过程、情报系统保持最佳效能状态的一门科学。显然来那个这还是有区别的,总而言之图书情报科学是研究情报的创造、存贮、检索、传递及其效用发挥的理论、方法与规律的科学。
1.2 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在当今社会科学飞速发展的年代,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非常重要的。现如今我国的学者主要把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两个主要方面:1)信息情报科学,自从70年代开始,我国的图书情报科学主要是信息研究为主的科学,注重信息资料的收集把握和整理动态的科学交流过程;2)知识情报科学,到了80年代末,图书情报科学就慢慢转变为以知识为主的动态科学,知识慢慢为主要研究的对象,知识也逐渐的发展和更新;3)手段情报科学,到了90年代,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又转变为手段,手段慢慢成为主导科学研究的对象。而情报科学的内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美国《情报科学论文周刊》系统全面的把情报科学的研究内容划分为:情报的产生、特点和结构;情报的传播;情报的标准;情报的用户需求。
1.3 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趋势与热点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集全球化,信息化于一体的图书情报科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同时国内外的众多学者也都希望能够完整的了解未来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那么究竟它的研究热点有哪些呢?情报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又会怎样?经过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反复研究后,大致的认为,未来情报科学研究的热点主要会在教育和科技方面。而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趋势主要为:一是随着当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数国家会重视计算机在图书情报科学工作中应用的教育;二是重视培养情报科技人才,提高社会情报意识,以适应未来信息化科技社会的需要[1]。
2 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必备手段创新
2.1 当前图书情报科学的必备手段
当今社会,一方面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其发展历程也充满了坎坷和纷争。伴随着社会主义科学信息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广大知识爱好者资料收集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同时也为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手段也成为一时的焦点,众多学者在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必备手段上有着不同的说法。为此,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学者成立专门研讨会针对此现象做出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经过学术论坛会的激烈探讨与协商,终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关于图书情报科学研究的必备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1)信息资源管理手段;2)知识管理手段;3)情报检索手段;4)竞争情报手段;5)数字图书馆手段
2.2 图书情报科学必备手段优化创新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在当代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生活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社会主义科学事业上重要的推动力。这就要求必须充分了解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影响因素,同时也要顺应信息时代的需求,优化创新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必备手段,进一步推进图书情报科学的健康良好的发展[2]。
随着众多学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相关学科,服务对象,等三个因素。信息技术的影响主要由于信息载体形式的变化以及信息传递形式和组织形式的变化。而相关学科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图书情报科学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的科学研究,一旦相关学科的产生和变化,必然会导致图书情报科学研究的调整和手段的创新。而图书情报科学只有不断吸取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手段,才能进一步完善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发展。服务对象需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图书情报科学研究主要是为读者,社会,教育等各行业提供一些列的资料信息,服务对象的变化,同样也需要图书情报科学研究手段的创新来劲以更好的服务与众多对象。由于此,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必备手段也就随之优化创新为:1)社会调查手段,通过现场调查针对社会现象搜集数据,进行分析;2)文献计量统计方法对以记录形式进行交流的各个方面进行计量统计,如对于某国、某学科的论文数量、年度增长率、利用状况、对文献中所附参考文献种类、数量等进行计量统计;三数学分析法,即利用各种数学函数针对不同的情报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3 结论
总而言之,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必备手段的优化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当前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相考虑,坚持实事求是应对不同形式变化的方针。正因为这样,才能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共同推动图书情报科学研究的重大发展,真正体现图书情报科学研究的具体意义。
参考文献
[分类号]G232
1 引言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的SCI-E、SSCI引文索引是衡量科研单位和研究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JCR(Journal Citation Repots)通过客观统计SCI-E、SSCI收录期刊所刊载论文数量、论文参考文献数量、论文被引用次数等原始数据,再应用文献计量学原理,计算出各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即年指数、被引半衰期、特征因子等反映期刊或所载文献质量和影响指标的数据,是期刊馆藏发展、期刊特性研究、学术研究评估等有力的分析评价工具。
本文基于JCR2008对SSCI收录的“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61种期刊进行分析,参照Thomson Reuters的ISIS当前收录期刊,以了解SSCI选刊的地域分布特征。通过解读JcR2008各指标特征,并系统整理数据,展示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来源期刊文献计量指标的最新表现,揭示国际图情学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为我国图书馆、情报科学期刊跨入国际行列提供参考,同时为图书馆学及情报学研究人员选择投稿期刊及管理部门对科研进行合理评价提供参考。
2 SSCI收录ISLS期刊概况
JCR2008共收录1 985种SSCI来源期刊,涉及56个学科,而ISLS包含的61种期刊,代表了目前图书情报学研究的主流和核心期刊。JCR2008 ISLS期刊国别分布及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
由于SSCI对其所收录的期刊采取动态考核与评价,因此收录期刊数量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不断发展和期刊学术水平逐步提高,SSCI来源期刊的数量也呈逐年递增趋势。Thomson Reuters统计的SSCI当前收录期刊较JCR2008增加854种,而ISLS期刊增加19种,期刊所属国家及地域分布均随之扩
在SCI-E和SSCI收录的期刊里,存在期刊跨学科现象,即有些期刊同时被SCI-E和SSCI收录。在ISLS 61种期刊中,有19种期刊同时被SCI-E收录,其中有14种期刊属“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学科,5种期刊则分属于其他多种学科。
3 JCR2008评估指标及ISLS期刊分析
从JCR2007版起,JCR除了以前的几个评估指标,即总被引用次数、影响因子(IF)、即年指数、期刊被引半衰期,新增了5年影响因子、特征因子分值和论文影响分值。这些评估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期刊或所刊文献的影响力,而且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3.1 总被引用次数
总被引用次数指某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刊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总次数,该指标从信息反馈的角度来评价期刊,显示期刊被使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期刊被引用次数越多,表明该刊的影响力越大,受重视程度越高。当然总被引频次还与载文量及创刊期长短有一定关系,但总体能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ISLS的61种期刊总被引数为42430次,被引频次最多的为美国期刊M/s Quaaerly,共计5 684次,该刊在整个社会科学中总引用次数排名78位,同时被SCI-E收录;被引次数最少为4次,平均引用次数约为695.6次。ISLS期刊总被引次数在SSCI收录的56个学科中排名第26位。由此看出,ISLS期刊发展并不均衡,但在整个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领域的研究和贡献相对较突出。
按被引次数对61种期刊排序,前14种期刊(约占22.95%)共被引用31007次,占总被引次数的73.02%,基本上符合文献的“二八定律”,即80%左右的被引频次是由20%的期刊所贡献。这14种期刊中有10种期刊同时被SCI-E收录,体现了这些期刊在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科的相对地位和影响力。这14种期刊及相关指标如表1所示:
3.2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总数之比。该值可以用来评估同一研究领域不同期刊的相对重要性,影响因子越大,说明期刊影响力越大。JCR2008社会科学类期刊影响因子总值为2730.594,期刊影响因子最大值为16.217,影响因子的平均值为1.376。ISLS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总值为68.649,最大值为5.183,为美国的M/s Quakerly,该刊在SSCI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7位;非零最小值为0.019,平均值为1.125。61种期刊影响因子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ISLS学科里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不多,影响因子大于3的只有两种期刊,而多数期刊分布在IF
3.3 5年影响因子
5年影响因子指某期刊前5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5年内总数之比。相对于传统的2年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更能评估那些被引用周期很长的领域定期刊的影响。由于社会科学领域需较长时间引用才会达到高峰,所以5年影响因子尤其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期刊影响力评价。
在61种期刊中,有7种期刊被JCR收录可能未满5年,所以没有提供5年影响因子,其余的54种期刊中有68.52%的期刊5年影响因子大于传统的影响因子,说明这些期刊在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有相对持久的影响力。5年影响因子最大的仍为美国期刊Mis Quarterly,其他期刊的5年影响因子与总被引次数和影响因子的排序相比变化较大。
3.4 即年指数
即年指数是影响因子的一种变化形式,指某刊当年载文被引次数与当年载文总数之比。这是一个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指标,数值越大,说明论文被引用的速度越快,期刊的核心度和影响力越强。从即年指数来看,最大值0.864,为美国的AnnualReview of Infor-matr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该刊为年刊,当年的载文量是13篇。即年指数排名前10的期刊如表2所示:
从表2看出,虽然有些期刊总被引次数或影响因子并不高,但即年指数相对较高,可知其具有很强的情报渗透力,该刊上发表的论文很快被学术界吸收利用,由此体现该刊的价值。对于具有突破性发现或见解的
文章,若要及时在学界显现,应考虑在即年指数高的期刊上发表。
3.5 特征因子分值
特征因子分值测度一种期刊过去5年出版的论文在当前年的整体价值,如同影响因子,特征因子分值实质上仍为引用次数与论文总数的比值。然而,特征因子分值与影响因子不同之处在于:①对期刊引用的统计跨越所有学科,即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②引用总次数去除了期刊自引;③基于研究人员阅读期刊时间的随机测度来衡量每条文献。特征因子分值提供了测量期刊总体影响的方法,可了解特定期刊在学术引用社群的总影响力,而不是基于每篇文章影响的测量,也不仅仅是某期刊被引用次数,还要考虑施引期刊的重要性,因此特征因子分值更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期刊的重要性。
对61种期刊按特征因子分值进行排序,美国的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rtformat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特征因子最大,为0.100 09,引用次数排名第二,为月刊,年载文量也最大,为184篇。由此可知,出版文章数越多的期刊可能具有较高引用次数,能见度较高,通常有较高的特征因子分值。
3.6 论文影响分值
论文影响分值决定该期刊在过去5年中论文的平均影响力,是基于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情况来测度期刊的相对重要性,计算方式=(该期刊的特征因子分值/5年载文数)*0.01。JCR数据库中所有论文影响分值的平均值为1,若期刊论文影响分值大于1,表示该期刊每篇文章影响力居于JCR中所有文章的平均值以上,小于1则在平均值以下。
在61种期刊中,有5种期刊的论文影响分值大于或接近1,这5种期刊分别是M/s Quarterly(分值3.541)、Information Systms Research(分值2.363)、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分值1.068)、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分值1,027)、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分值0.998),可以看出这些期刊收录文章的质量相对较高。
4 核心期刊确定
中图分类号:G25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4-0109-03
1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
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是该学科研究中最主要的情报源,是发表和传播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以及学科理论建设和事业发展的窗口。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出版和发行不仅丰富了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内容,而且其本身也成了独特的研究对象,日益受到业界的重视。
1.1媒体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现状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品种的不断增加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从侧面反映了图书情报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研究的日趋繁荣。就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隶属关系而言,编辑出版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有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从出版周期看,有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按评价标准区分,有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等。
1.2图书馆学资料室的功能、特点
1.2.1专一性。专一性是针对服务群体而言的。毫无疑问,图书馆学资料室主要收集和储备的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期刊和图书,主要面对本馆或者一定区域内的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因而其服务群体比较专一。
1.2.2新颖性。①报道及时。期刊与图书相比较,出版周期短,刊载论文的速度快、数量大、内容新颖、发行与影响面广,能及时反映国内外专业研究的新成果、新水平、新动向。②内容广泛。期刊发表的文献大多数是原始论文,提供的资料包括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仪器装置、结果讨论和参考文献等。此外,期刊还刊登文献述评、动态介绍、会议消息、书评和新书预告、产品广告等,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如此,其他类型的文献也常常在期刊上发表,如会议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等,重要的专利在期刊上也常有报告。③连续性。期刊连续出版,不仅有利于情报的传递,而且它们所积累的大量文献,历史、系统地记录了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期刊每期都有目录,卷末或年末编有各种索引,有的期刊还出版多卷或多年的累积索引,方便使用者进行文献信息检索。
1.2.3静态性。静态性是指资料室内收藏的图书、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所承载的信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基本是不变的,能够给研究人员提供一段时期内相对静态的学术成果。
1.2.4多元性。多元性是针对文献收集的渠道而言的。传统的采集、购买、交换等方式已不能适应资料室收集文献“新、特、快”的要求。采访人员可以从网上下载信息,或收集外出参会人员的会议文本及与多个相关兄弟单位交流资料等。
2多媒体时代陕西省图书馆专业资料室利用情况
2.1期刊利用情况
经过统计,陕西省图书馆资料室截至2015年11月30日收藏的国内常见图书情报学期刊有55种,其中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配发国内统一刊号的正式出版物有34种,内部资料有21种(包括《当代图书馆》),每年和其他刊物交换有28种,2016年尚有33种期刊继续订阅。其中有10种期刊是既订阅又交换。
由表1可以发现,2005年和2006年借阅资料的馆员很少。因为当时职称评审对专业数量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所以查询和借阅专业期刊的人员较少。2007年,陕西省开始推行人事制度改革,职称评审逐步规范,专业人员的学术成果成为专业职称评聘的重要条件,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专业期刊的利用率。所以,从2007年开始,借阅的人数有所增加,2008年达到高峰,到2011年滑至低谷。而2012年、2013年又再次开始攀升,2014、2015年又开始回落,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当年报名参加职称评聘的人数有很大关系。2013年发展研究部承接了一个专业课题,完成课题需要查阅参考大量的专业学术成果,为此借阅量突然增加至115次。
2.3从借阅人数上分析
从表1和表2统计数字看,2005―2015年共有90人(次)在资料室借阅过图书和期刊,平均每年只有8.2人(次),占陕西省图书馆在岗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2%。据不完全统计,这90人(次)在11年间陆续都解决了职称晋升问题。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图书馆学专业资料室确实能给需要解决职称问题的馆员研究学术、撰写论文提供必要的文献信息帮助,但同时也说明,几乎所有人只有在解决职称评审问题时才会想起使用专业资料室。
2.4从借阅年份上分析
这11年中,陕西省图书馆资料室共借出图书和期刊850册,其实从借阅的年份看,表面上是2012年、2013年比较高,实际排除发展研究部为课题研究借阅的数量,2007年借阅量是最多的,这也是因为2007年陕西省颁布了职称评定规范,加上2007年陕西省图书馆进行了新一轮的人员招聘,所以借阅专业资料的人数增加了。
2.5从借阅者所在部门分析
在这11年间,借阅最多的是发展研究部,借阅最少的是阅读推广部。发展研究部和阅读推广部同时在2007年成立,可两个部门的借阅量反差如此悬殊,也许是因为阅读推广部主要注重给读者推广阅读了,反倒不重视自己的专业阅读,也可以说明这两个部门重视专业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3多媒体时代陕西省图书馆馆员学术研究概况
3.1从借阅者的效果上分析
近年来,各省修订的图书资料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条例都对中级以上职称提出了论文数量要求,这就使得一大批从事具体业务的工作人员都要。从陕西省图书馆2005―2014年职称评审的结果看,2014年6月招聘前陕西省图书馆共有18个部门,在编职工197人,实际在岗人数181人。截至2014年底,初级职称50人,中级职称93人,高级职称32人,其他22人。从2005年开始,每年职称晋升人数平均为14人,陕西省图书馆共有140人晋升了职称,其中2006年晋升人数最多,初级和中级人数基本持平,高级人数平均每年3人,这也符合高级职称占总人数的比例(见表3)。
3.2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至2014年这10年时间,陕西省图书馆在编人员共提交372篇,平均每人发文只有1.9篇,其中核心期刊发文69篇,其余都是在其他刊物或论文集上发表的。
4多媒体时代图书馆学资料利用过程中的困境
4.1外部因素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馆员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仔细阅读专业资料,借阅率下降也就成了必然现象;另一方面,多媒体阅读的冲击和阅读习惯改变的冲击,成为影响资料室借阅率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资源的快速发展,CNKI、维普、万方、龙源等数据库的诞生,馆员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更加灵活、便捷,纸质资源的价值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4.2内部因素
4.2.1缺乏学术研究氛围。笔者所在馆没有形成很好的学术研究氛围,90%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一年内没有任何学术成果产生,尤其是初、中级职称人员中的93%没有成果,这也反映出陕西省图书馆高级职称人员对较低职称人员的专业指导工作没有正常开展。
4.2.2资料室的位置。资料室作为专业期刊阅览室,处于行政区域内,没有专管人员,常年处于关闭状态。馆外读者既不知道有这么个阅览室,即使知道了也无法进入,馆内员工需要借阅时才开门,这样会给大部分馆员留下只藏不借的印象。
4.2.3文献资源建设速度相对迟缓。藏书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书籍更新缓慢、期刊征订没有连续性,这就造成馆员关注的热门专业书从采购到上架流通时间较长,也是造成馆员借阅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5多媒体时代图书馆学资料室开发利用的路径
5.1给馆员营造一个宽容求实的学术研究气氛
目前,仅仅与个人职称评审相关联,不能够带动、影响馆内整个学术氛围。学术研究需要一种宽容求实的平和心态和研究气氛,研究者和专业杂志应该容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评论、不同的批评等,这样的研究氛围才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发展和深入。
5.2专业资料室要积极主动宣传,提高专业期刊利用率
图书馆学专业期刊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图书情报工作者和教学、科研人员。潜在的读者对象是图书馆的广大读者和情报用户。一部分刊物应调整编辑方针,面向读者和用户,多刊登书评文章,报道专题文献,也可报道科技、经济信息,直接为用户服务。
5.3加快图书更新速度,推荐购置新书
5.3.1提高采访员素质。多做馆员调研,摸清馆员阅读脉络,让馆员代表直接参与购书,让馆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挑选符合专业发展需求、利用率较高的图书和期刊,尽量做到有的放矢。
5.3.2加速新书、新刊上架时间。加快图书更新速度,减少中间环节,新刊到馆后尽快登记上架,缩短从订购到上架流通的时间,让馆员第一时间能在资料室看到业界的热点资料,吸引他们来借阅。
5.4服务内容要更新
资料室也要与时俱进,在服务功能、服务模式上创新,变守摊子为主动寻求读者,迎合馆员需要,开展检索咨询、学术交流、论文写作培训等多种服务。
5.5提高读者的借阅积极性
传统的资料室借阅服务是单向的出借图书或期刊,读者也是被动型的。要想提高馆员的积极性,就要让馆员主动、自觉地形成一种学术研究热情,这就要求馆内采取相应的学术成果奖励机制,激励馆员踊跃投入到学术成果研究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馆员业务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专业期刊的借阅率。
参考文献:
[1]张芝兰.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河北图苑,1991(1):29-30.
[2]乔好勤.中国图书馆学期刊研究的现状分析[J].图书与情报,1996(1):68-70,25.
[3]杨沛超,宋凤云.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建设之我见[J].图书情报工作,1994(5):44-45.
[4]龚永年.论我国图书馆学期刊的普及化倾向及对策[J].图书馆杂志,1996(1):11-15.
[5]王爱功.图书馆学期刊面临的冲击及发展策略[J].图书馆,2008(5):102-105.
[6]马爱芳.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期刊上网现状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6):6-8.
[7]彭俊玲.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发展现状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04(12):6-13.
[8]金泽龙.高职院图书馆“给力”阅读之科学发展[J].图书情报论坛,2012(3):22-25.
[9]王传清.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发行[J].图书情报工作,2005(2):137-140.
[10]刘宏锦.略论图书馆学研究与图书馆学期刊[J].图书与情报,1994(4):41-44.
现面向国内图书情报界与出版界征文。优秀在《图书情报工作》或相关期刊上。
会议主题:学术出版与图书情报机构转型变革
分 主 题:
1. 学术出版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2. 学术出版与图书情报功能的融合趋势
3. 图书馆出版(library publishing)的现状与前景
4. 学术出版机构与图书情报机构的竞合战略
5. 学术出版变革对图书情报机构发展的影响
6. 图书情报机构参与学术出版的模式与路径
7. 技术驱动下的学术出版与图书情报机构变革
8. 图书情报机构在新的学术生态圈中的定位与能力
9. 其他相关主题
主 办:中国图书馆学会用户研究与服务专业委员会
《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
承 办: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
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
特别支持: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一、会议时间:2016年5月30-31日(5月29日报到,6月1日离会。注:6月1-2日,将接续举办2016’图书馆学情报学项目申请与论文写作研修班,研修班通知另见)。
二、会议地点:江苏省徐州市
三、会 议 费:850元(2016年5月20日前转账或邮寄交费的为800元,徐州本地参会者优惠一半)
四、会议住宿:见报到通知。
五、征文投稿与会议报名方式:登录: “会议与培训”栏登记注册或投稿,注明“2016徐州会议征文”或“2016徐州会议报名”。也可填写会议回执表发送至邮箱 报名。
六、会议费转账信息:
开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关村分行
户 名:《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
账 号:11001007300059261059
会议费邮寄地址:
北京北四环西路33号《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收。
邮编:100190
七、征文及会议报名截止日期:2016年4月10日
八、联系方式:联系人:赵芳
联系电话:13718119893;010-82623933
传 真:010-82621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