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绘画心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5:0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绘画心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绘画心理论文

篇(1)

2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社会管理的现状分析

2.1社会管理创新的信息化成效

信息化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信息化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了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比如通过构建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平台,通过网络系统就可以随时掌握社会动态信息;其次提升了统筹城乡发展水平,有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通过为农村地区安装电话、网络等指导农村经济发展,了解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农村进行社会管理。

2.2信息化背景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2.2.1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公共资源共享性差

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员专业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政府部门开发信息资源的力度不够,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信息资源透明度不高,基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政府部门不愿意公开相应的信息,影响人们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与评价,以最近网络中出现的“多地车主向31市申请公开停车收费依据及钱款去向”为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给与不答复或者模糊回答的方式应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政府信息需求的要求;二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些基础部门仍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手工工作模式,比如对当地居民信息的登记管理仍然是采取手写记录,纸质档案保存的形式,这样的方式存在主要是因为我国对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

2.2.2政府工作人员的水平与业务能力障碍

造成政府部门缺乏信息化社会管理创新意识缺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政府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与应用能力不足产生的:首先政府工作人员认为信息化工作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将自己的工作暴露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中,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益,甚至一些政府管理者为了获取灰色收入而不愿意进行信息化建设;其次对信息化产生的价值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一些人员却意识不到信息化的社会价值;最后政府工作人员存在懒政现象,他们安于现状不愿意学习信息化知识。

2.2.3安全问题

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做好安全问题是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安全问题,做好安全问题,基于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职能,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利用网络技术手段通过网络渠道窃取国家重要机密或者给政府部门制造消极的影响。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专业的人员与技能,因此在信息安全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3完善信息化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对策

3.1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综合数据平台

政府机构要紧紧围绕创新管理模式,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原则,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顶层设计:一是要站在全局角度对社会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论证,认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定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并且落实工作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具体的人,从而形成科学的社会管理组织架构;二是大力构建信息技术设备,实现“省、市、县(区)、街道(农村)”的四级联网,并针对当前社会基础信息与上级信息对接不畅的问题,要积极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实现资源间的相互传输;三是扩大政府资源的共享,避免出现资源的充分建设。当前社会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网格化”管理,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实现大数据的集中管理,有效解决重复建设的社会管理模式。

3.2实现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完善互动沟通渠道

随着人们应用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网民数量逐渐递增,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度,通过公开信息不仅可以缓解民政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消除人们对政府工作的误解,还可以实现公民参政问政,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并且为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提高政府公众决策的科学性与利民性。具体措施:一是推行电子政务。政府部门要大力构建“网络政务大厅”,实现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站式办理,提高为民服务的效益,比如内蒙古通过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系统,实现了政府多职能业务事项集中到社区便民服务站办理,扩大社区的代办事项,大大获得群众的赞许;二是拓展信息化的应用范围。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积极开展党务信息网上公开、项目投资网上公开、群众诉求网络上访等,实现社会管理的网络化管理。

3.3健全信息网络安全防范,提升社会管理效率

基于当前政府信息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政府部门要从加强信息安全环节入手,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和制度方式构建文明、健康的虚拟社会,首先要加强对网络市场的监管,制定完善的网络发展规划,营造良好的网络使用氛围,整个社会要充分以“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为契机,打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其次要加强对政务信息安全监管中心的建设,对于涉及到国计民生的社会基础信息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与评估,并且提高安全监管部门的设备与技术,防止被不法分子所侵入破坏;最后多渠道培养懂信息化技术的社会管理人才。高校要加强对社会管理专业人才的信息化教育,提高他们应用信息化进行社会管理的技能,同时政府部门在招录公务员时也要加强对其信息化技术水平的考核,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同时要侧重考量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篇(2)

首先,不少独立院校会计信息化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电算化初级阶段,简单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以“电算化”代替“手工账”,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停留在懂核算、会软件操作这样较低的层面上,这直接导致了会计信息化高端人才供需失衡。其次,现今大多高校都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会计高级专门人才”“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务操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高级专门人才”为定位目标,显然培养目标笼统、定位过高。这一目标定位导致大学生在出校后眼高手低,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无法从基层、从具体的工作做起。独立学院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更是如此。

1.2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首先,大部分独立学院对会计信息化教学不够重视,许多学院只设置一门会计信息化的课程,而且教学时间比较短,课时量不多,一般为64课时或72课时。其次,独立学院在会计课程体系方面基本采用了会计专业课程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双轨运行”的模式。割裂了原本一体的会计信息化知识体系,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无法将这些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造成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再次,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课程设计不够完备、实践与理论课程的衔接以及知识更新与改革的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缺乏由浅入深、从点到面的多层次多视角全面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方案和信息化实践教学体系。

1.3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分析

独立学院中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有些教师的专业性不够强,知识结构不全面,往往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教师会注重计算机技术以及系统建设方面的知识,而会计专业出身的教师则会偏重于会计理论上的讲授。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工作的教师实践能力不强,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真正的从业经验,而且大多数独立学院不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组织上、经费上和时间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

1.4教学评价体系分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成绩评价机制是比较单一的,这种单一性主要体现在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两方面。在评价方法上主要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在评价内容上主要针对所学的会计电算化理论和财务软件操作进行考核。这种以“理论+技能”的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显然不尽合理,它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认定,容易使学生产生为了考试成绩而努力学习的功利思想,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学习不扎实、考完就忘的现象。

2构建独立学院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案

2.1定位教学培养目标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应综合考虑人才培养计划和会计岗位需求两方面因素,教学环节应以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一般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为主,辅之以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和数据维护、不同会计软件的操作差异、会计软件设计等内容,培养能维护和管理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解决会计软件异常性操作问题、适应各类会计软件的强能力和高素质专业人才,以适应未来会计岗位的不同需求。具体来说,独立学院培养的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目标可考虑定位在:让学生在掌握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的基础上,站在整个企业管理的角度,把握当代先进的管理思想,能够运用一定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构建、应用及维护。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综合运用管理软件中涉及财务会计的部分,并能将先进的管理方法、企业实际需求、计算机的特点结合起来,优化企业相关的业务流程,能参与二次开发,提出应用解决方案。此外还要掌握有关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和计算机审计的基本知识。

2.2重新构建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尝试将会计信息化课程中涉及的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课程的教学中,重点强调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以此为基础进行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如图1所示)。首先,在会计信息化前期基础课程设置中,应包括计算机类课程和会计类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类课程不但包括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学生紧跟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前沿,应考虑增设数据库应用基础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其次,会计信息化配套课程的学习是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核心,除了传统的会计学专业课程外,还需要设置新的配套课程,包括会计信息化、计算机财务管理、计算机审计和ERP沙盘等。

2.3建设复合型的师资队伍

首先,独立学院应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选送青年教师到生产单位培训或者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锻炼,通过教师和企业人员合作,教师参与企业实际业务,实现教师专业能力到实践能力的过渡。与此同时学院应加大投入,从组织上、经费上和时间上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其次,学院还应聘请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来校给教师和学生举办技术讲座或直接授课,组建一支由社会同行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同时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会计信息化专业人员,到学校举办案例讲座和进行实践指导,或承担一些课程的讲授任务。这样既可拓宽师生视野,又可促进师资队伍结构的不断优化。

篇(3)

随着各级部门尤其是档案部门对档案社会化服务认识的加深,人民群众查阅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档案越来越成为可能,其中,民生档案是人民查阅最多的档案资源,且越来越受到人民的重视。人民群众利用文件、档案信息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房屋产权、就业就学等相关政策的查询与证明等方面。民生档案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为人民群众拓宽信息来源提供了基本的资源和渠道。民生档案也是人民群众维护个人利益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在社会保障方面不断出台惠及百姓利益的政策,但人们享受这些政策,需要出具工龄、相关家庭收入、生活条件等证明。民生档案为出具这些证明提供了支撑。就长沙市而言,档案工作渗透性不断增强,全市13家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1405个,448万卷(盒),116万件,资料8.5万册,比1991年馆藏量增长12倍多。档案部门积极参与和林权确认、企业养老保险业务规范化管理等工作,服务职能更加凸显。市档案馆民生档案馆藏量新增29万卷。查阅利用服务明显提升,市档案馆目前可向公众提供7686条政府信息和编研资料电子目录查阅,年均接待一万人次以上,成为集档案保管保护、政府信息公开和现行文件查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社会公共档案馆。

2.民生档案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原始资料

民生档案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成为领导干部开展工作的有力工具。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街道是有名的“破产企业一条街”,破产企业人员上访一度占到同期案件的82%。街道办事处以低保救助和就业这两个百姓关注的焦点作为突破口,建立起涉及扶贫济困、子女入学、劳动就业、医疗卫生、低保救助等方面的民生档案。他们通过“爱心档案”制订具体帮扶方案,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通过“就业档案”了解失业人员的就业愿望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再就业培训,组织劳务输出;通过“居民健康档案”掌握辖区特困人员的健康状况,依托辖区医疗资源,有效解决弱势群体看病难的问题。各级档案部门要增强档案服务的敏锐性和主动性,提高信息开发的层次,抓住热点,贴近中心,利用馆藏档案资源,编辑整理相关专题的档案材料,为决策层提供高水平的参考资料。

3.民生档案是化解当前人民群众权益纠纷的重要凭据

长沙市出台了《关于做好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规范了民生档案收集、整理、管理、利用,成立市民生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民生档案工作指导,取得了较好成效。比如,浏阳市社港镇创造性设立民情档案,16个村(社区)13742户居民的家庭情况、生活状况全部入档,为社区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各级档案部门提供的民生档案为解决纠纷提供了依据,达到化解矛盾、排除纠纷、平息上访的效果,有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篇(4)

二、工会资产信息化管理要达到的目标与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工会信息化管理需要达到的目标

从长远来看,工会实现资产信息化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工会资产管理软件的全面应用,构建起由上至下的一套工会资产管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来建立起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安全可靠的全国性工会资产管理系统,最终实现统计数据的电子汇总和网上直报;同时需要以网络来作为依托,对工会资产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建立起规范的业务管理体系,提高监管体系与宏观决策体系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具体来说主要是以下的三个目标:(1)实现工会资产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2)要建立起有效的工会资产监管体系;(3)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宏观决策体系。

(二)工会信息化管理需要遵循的原则

原则一:需要做到完整、正确、统一、及时,能够统一进行规划、统一标准、指导,按照要求分步实施、分级管理,实现网络互联、信息共享。

原则二:进行纵向建设,横向对接。各级工会都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工会资产管理系统,并且要能够确保独立性与完整性,在条件成熟时还可以与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

原则三:实现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工会必须要通过系统将资产统计数据进行及时的汇总和上传,要让全总能够随时的查到中央、省、市、县、基层五级工会组织的资产情况。同时积极的利用网络。将工会资产管理服务延伸到基层中。

原则四:做到经济实用性。要积极的避免重复建设和力争节约,各级的工会都应该尽量的做到统一使用工会资产管理软件,充分利用,切实发挥其作用。

三、信息化的环境下工会资产管理的措施

工会资产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工会长抓不懈。要通过推广应用工会资产管理软件,搞好工会资产统计。

(一)通过信息化积极的发展工会企事业,确保工会资产的保值增值与拥有更多的优良资产

要积极的利用信息化建设来发展好工会的企事业,使得工会能够拥有更多的优良资产,进而能够起到联系职工、服务职工、教育职工、凝聚职工的作用,进一步的起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作用,壮大工会实力、扩大工会的影响。通过工会资产信息化建设盘活工会资产,维护工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将工会的企事业资产都运营打造成优良资产,为工会开展活动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通过信息化的建设为工会增加更多的工会资产存量规模。信息化建设,将会使得工会的资产管理更加的合理,进而能够更加容易的争取到党和政府的支持。加强工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将会让使得对工会经营性资产的管理更加的合理,进一步的优化工会资产结构,形成服务职工、服务工会的特色产业。

(二)发挥工会资产管理软件作用,推进现代化管理手段实施进度

利用资产管理软件进行推进分类管理。以资产管理软件为基础,根据相关规则以及工会资产的存在形态,分别制定出工会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以及其他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积极利用资产管理软件实现管理的程序化。软件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过程清晰、规定严格,因此利用资产管理软件将更加有助于对管理过程进行规范,从而实现工会资产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使得与工会资产相关的各项操作制度更加的健全、规范。利用资产管理软件实现工会资产的民主管理、透明管理。管理软件中会对工会资产的一切活动都进行记录,因此可以定期的利用软件公布工会资产管理的信息,使得工会资产管理更加的透明化,同时还可以根据软件来逐步建立工会资产使用、清查及评价制度,完善内控制度,接受职工群众和上、下级工会的监督,保持工会资产完整。

(三)将工会资产管理软件与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相结合

篇(5)

二、以互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的激情

初中美术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被动给予”,这样的教学模式看似能够较为迅速地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较大的制约,他们在美术学习中缺乏直观的参与体验,求知欲和参与欲望没有得到满足,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效率以及美术综合素养等方面都会产生制约影响。笔者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参与性为抓手,紧扣学生内心的参与想法,满足学生的愿望,以师生互动、教师启发、学生自主为主要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在欣赏《熟悉的物品》时,笔者结合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渴望参与、渴望自主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分组研究,感悟和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尝试描绘物体的立体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发展富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不同材料与内容的静物图片,引导学生从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解读,并尝试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感悟作品蕴含的情感,在范图分析引导后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生分析与交流之后,笔者要求学生运用现有的工具笔进行造型,重点掌握好位置与比例关系,以及通过增加明暗的方式提高静物的体积感。学生完成作品之后,在小组内进行点评,每个小组都推荐一幅作品参加全班的点评活动,其他学生提出相关的意见,师生共同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实施评价,以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每位学生都成为了美术学习的主角,思维积极,相互之间也能够密切合作,动手操作能力与美术鉴赏能力、构思表现能力等都有了显著进步,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与效率都得到了同步提升。

篇(6)

为什么要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许多人不明白,其实,儿童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小画家为目的,它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让儿童参加美术绘画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儿童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的完美人格。

一、电脑绘画

(一)所谓电脑绘画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续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奇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这是一种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它以生动的形式,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眼前展示了一幅诱人的美术教学前景。

(二)电脑绘画对喜好的重要功能

1.所谓喜好,心理学上是指一个人力求熟悉某种事物,探究某种事物,获得某种事物和心理反应。喜好,创造的原动力。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使小学美术教学突破封闭的静态结构;小学生不喜欢一味地面对老师熟悉的面孔,聆听单一声音;老师空头说教,已无法满足他们的直观性具体思维的要求。而电教手段恰好能解决这一矛盾,利用电脑资源,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苏联闻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摘要:“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喜好。”少年儿童的喜好喜好是多方面的。由于他们对事物的熟悉总是由具体到抽象,由表层到本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只凭空洞的说教统统引不起他们的喜好。只有大胆实施喜好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3.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法,非凡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是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那么,我们的美术教育岂不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小孩刚生下来,什么也不会,但整个世界对他来说是漂亮的、惊异的。孩子天性就是好动、好奇、好问、好寻找奥秘。我们就可以通过绘画让孩子来观察、来了解这个世界,培养他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

二、影响创新能力的目前状况分析

(一)教师教育观念陈旧,限制学生思维发展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摘要:“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的影响全体学生。假如教师很有威信的话,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因此,假如教师没有创新意识,自身视野狭窄,思维僵化,又如何引导学生创新呢?这样的行为观念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错误的熟悉,不创新,只接受。

(二)教学活动单一,抑制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活动越积极,观察的收获就越大。长期临摹教学,封锁了学生的视觉感官,限制了学生的手和脑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依照着范画样本摹仿描画,一旦写生实物和进行忆想创作就束手无策,有眼睛不会看,有脑子不会想,有手不会画,更不可能会创作。只能跟在老师和古人后面爬行,不能画出更新更美的图画,它的最终发展结果,只能是摹仿表现,永远也不会达到模拟性写实表现和创造性艺术表现的高度。

(三)绘画空间狭小,约束学生心灵空间

小孩子生活的空间太小,小孩子的自由支配时间太少,这是传统教育所造成的弊端。小鸟关在鸟笼里生活,虽然有吃、有唱、能跳跃、能鸣唱,但鸟笼并不是鸟的世界,大自然才是鸟世界。小孩子假如只是关在鸟笼式的学校里天天临摹画,是不行的。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我们应当多让学生和大自然接触,多面对真花、真草进行写生,这样便于儿童熟悉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常带学生去公园、去码头写生,让他们和大社会接触,熟悉大社会,了解大社会,这样他们通过各式各样面对大自然,面对大社会接触中,提高了他们的广博知识,对他们进一步创造绘画也是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评价的态度,抑制学生的主体意识

现代教育观中,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到穿针引线的功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然而,在对学生评价中却存在诸多抑制学生的现象。表现出摘要:

1.价形式的单一化。往往采用一种方法评价,语言单调。

2.评价标准的绝对化。将判定的范围集中在很小的范围内,只有达到同一标准才符合要求,俗话说摘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不无道理,美术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只要有一种理念的体现就是成功的。

3.评价观念的陈旧。表现为只看中结果,不注重过程。对绘画艺术讲,更应注重过程中的体验,将情感融入后,也就反映出个性对其表达的感受。

三、电脑绘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电脑绘画独特功能和优势

1.绘画工具把握较熟练

电脑本身就是现代科技创新的产物学生学习和使用电脑绘画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在刚开始学电脑画时,学生只会在老师的示范下,使用一些最基本的绘画工具,如“铅笔”、“橡皮”等,画一些非常简单的几何图形。中高年级学生随着对绘画工具的熟练把握,他们的作品便有了一定的主题,内容也更加丰富,趋向多样化和个性化。

2.高效的教学效果

电脑绘画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树叶贴画》时,我们就可以用计算机中的动画或图片,将所用的每一片树叶呈现在学生眼前,看清每一片树叶的纹理,让同学们分析每一片树叶放置在何处最能合乎利用它们的原有纹理,并且出示各种不同的摆法供学生选择。这样减轻了难度,又突破了重点。通过计算机的动画演示,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降低了学习难度。

3.内容丰富,扩大学生知识面

电脑资料容量大,选择性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轻易搜索到自己所需的材料,毫不夸张的说是一个美术欣赏图书室。

(二)丰富内容,击起创新欲望

1.选材贴近生活

计算机的巨大容量,可以帮助储存大量的信息。不管是优秀画,学习习作,还是世界名画,教师都可借助扫描仪存入计算机中。另外,利用现代英特网技术,可把世界各地、各种各样对教学有关的图文资料下载到计算机,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资料库中随意欣赏。这样给每一位学生都提供选择审美对象的机会,产生创作喜好。多看一些有趣味的观赏性比较强的动物或景物的电视录像。并经常把他们带到生活中去,多接触大自然,增强其感觉能力。

2.丰富多彩的处理效果

由于电脑绘画软件的非凡功能,使得电脑画的处理效果丰富多样,极具魅力。如许多绘画软件都提供了“旋转”、“变形”等命令,可使图画产生旋转、变形等非凡效果。至于photoshop等经典图像处理软件,其效果更是让人叫绝,可随意制作出“模糊”、“扭曲”、“纹理”等梦幻般的绘画效果。在千变万化的画面中,学生的创作欲望被大大地激发了。

3.不断激励、体验成就感

珍爱童真,答应出错,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当学生主动积极参和实践和创造后,不一定每个学生的作品都能得到成功,但孩子们的每件作品都凝聚着儿童的童趣和天真,我们的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应采用审美的眼光来讲述和评价;让学生自评、互评;在学生的作品中找出他的闪光点,给他以适当的评价和肯定。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喜好越来越浓,求知欲望也越来越强,达到真正育人的目的。电脑绘画和美术课有所不同,有的学生不会素描,可在电脑上点击素描工具,即可完成。学生较轻易获得成功,对作品喜不乐滋时,可以通过屏幕广播,让全班同学来欣赏,点评。如可以,打印出来给孩子保管让家长看看孩子的成绩,有时看到内容丰富,有创新的作品应鼓励去投稿。若是被刊登了,就把作品张贴在宣传栏橱窗里展示,起到以点带面的功能,来诱发更多学生的创作欲望。

(三)多种形式培养创新能力

1.随心所欲、充分发挥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能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在美术教育中,只有努力设计新鲜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创设宽松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新的起点和新的机会,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创意设计,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工具,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另一方面也给予了他们一种新的创造途径。

计算机给予学生一个不怕犯错误的虚拟世界,让他们随意去实验、去探索、去创新,消除了他们在传统学习中所碰到的种种困难。学生所想到的,难以想到的,甚至从未想到的构思都可以在计算机中获得表现的锲机,寻找从未迸发的灵感火花。如在《为将来的自己设计一张名片》一课中,学生由于自身基本技能和工具材料的局限,设计出的名片总不能达到自己满足的效果。通过“金山画王笔”等软件进行设计练习,丰富的资料即可以随意更改的特征,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促使学生在设计时不断思索,大量的动脑筋活动产生出来的设计作品,使学生更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鼓励他们在设计创作中作进一步的尝试。不经意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2.利用感观激发创新思维

(1).利用听觉、启发联想

从美术的“声”来讲,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声音。根据平时所见所闻,往返忆和联想这种声音可能出现在画面上。例如摘要:美术教材中漂亮的鱼群一课,我先放一段录音,是海中各种鱼发出来的声音。让学生猜是什么声音。再配上话外音,学生把“听”化为“想象”,学生的思维表现得非常活跃,热烈的讨论着自己的感受,不仅观察了解了事物本身,还意识到和它相关联物体的环境,从而延伸了学生的视觉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2).运用视觉、启发联想

从美术的“形”来讲,通过视觉效果,来引起学生对将要展开的学习内容的关注。小学第二阶段(3—4年级)是儿童的成熟过程,心象逐渐失去其强度及个性化,而代以概念进入初步的思想和逻辑推理历程。这一时期,在美术教学中对儿童视觉上的沟通是我们应该非凡重视的。

由一种事物想到和其有相似特征的另一种事物的思维活动叫做类似联想。联想是创造才能的构成因素之一,联想是想象的开始,联想和想象是创造活动的导线。例如摘要:在上《用图形画动物》一课时,由猫想到老虎,是因为猫和老虎的身形及眼、嘴、爪很相似。以这些为基础,设计出“猫变虎”的变形画。屏幕上例出各种动物的图形,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猫变虎的活动由此展开了,竞争非常激烈,许多同学说出其他的东西可以变成什么,并且行动起来。说明这是他们感喜好的。

(3).视听结合、创设意境

实践中侧重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个融声、形、色、光、动态一体的“真实”情境将远离学生生活环境的事物逼真的呈现在眼前,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喜好和创作欲望。同样可以启发儿童从天想到地,从人类想到动物,从昨天想到今天。这种思维方式,表现了儿童思维能力的整体性和灵活性。可以从正向思维、反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几种方式考虑,如《龟兔赛跑》,生动的画面呈现在眼前,第一则故事摘要:白兔跑的快,但它骄傲的睡了一觉,结果乌龟胜利了,这种常规思维是正向思维。第二则故事摘要:龟兔不爱比赛了,都在大树下睡着了,为反向思维。学生都很新鲜。第三则故事摘要:龟兔赛跑后又比拳击,为横向思维。喜好倍增。第四则故事摘要:龟兔举行第二次赛跑,白兔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结果胜利了,为纵向思维。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能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要求的人,要着力以不同的方式动员、启发和拓展儿童的思路,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的摘要:“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新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创造力是健全和丰富个性的核心,离开了创造力的培养,就谈不上培养个性,也谈不上培养时代所需要得人才。

参考文献摘要:

①《教育现代化》(京),2001.3

②柳斌摘要:《美术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7)

后勤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实现阶段我国疾控中心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疾控中心是我国卫生服务系统中的公益事业单位,其主要承担疾病的预防、控制与卫生检查的工作,且具有较强专业性,因此,大多数部门领导均将疾控中心的工作重点放在了疾病的防控工作中,对于疾控中心的后勤保障工作缺乏重视,导致了我国疾控中心的后勤管理部门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由于现有的后勤人员大多均是工人编制,且学历较低,其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与习惯并不能满足实际后勤保障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由于受经验与年龄的限制,现阶段疾控中心后勤人员严重缺乏服务意识,这为我国疾病中心的前线防控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与挑战。

(二)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因为任何企业或机构的后勤管理部门均是一个消耗性的部门,所以本部门的成本控制与核算直接影响着企业或机构的整体发展情况。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疾病防控中心过度地强调相关物资的保障供给工作,而忽视了物资的成本与使用效率对整个疾控中心的重要作用,导致了财政部门每年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与物力为疾控中心的后勤管理部门提供资源,在导致了相关资源严重浪费的同时,也使得部分后勤管理人员产生了工作中的惰性,且毫无成本控制的观念,不仅使后勤部门的管理工作失去了前瞻性,而且使财政部门的投入失去了计划性,严重阻碍了我国医疗事业的整体发展。

(三)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疾控中心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对相关设备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以及对后勤的财务支出与收入缺乏科学的管理办法两方面。首先,缺乏对设备等固有资产的现代化清查方法,使得疾控中心无法为前线相关的疾控工作提供可靠而准确的设备数据,在增加了设备管理难度的同时,也为相关疾病的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较大的阻力。而就现阶段而言,疾控中心的后勤财务核算管理办法仍然是由人工进行财务的盘点工作,严重降低了财务核算工作的效率并阻碍了疾控中心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观念、设备运行条件以及员工业务能力水平的限制,使得疾病防控中心的内部网络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极大地增加了疾控中心后勤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就基建、采购、安全、餐饮等多种疾控中心后勤工作内容而言,现阶段的管理水平仍无法满足相关工作的具体需要,在降低了后勤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阻碍了疾控中心本身的壮大与发展。

二、后勤管理中应用社会化工作模式的必要性

我国疾控中心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为:后勤部门接到前线疾控部门的相关指令后,再为其准备相应的物资,并对已经使用完毕的相关物资进行具体处理,从而为疾控部门提供物资保障,而对于财务的管理则是简单地对物资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核实与查证。而后勤管理工作的社会化模式则是指通过提高全体后勤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使其掌握先进的科学管理办法,将后勤管理工作融入疾病防控工作的整个体系中,从而为疾病防控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基于这种模式下的后勤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

三、社会化工作模式在疾控中心后勤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提高后勤人员录用标准

社会化工作模式要求疾控中心在聘请后勤管理人员时需要提高相应的标准,从整体上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首先,应根据疾控中心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将应聘人员的学历规定为专科或本科以上,进而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其次,相关部门应该提高对疾控中心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定期对管理人员展开培训工作,例如提高其对相关设备的管理意识、提高其对服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意识、加强规范自身工作行为等,通过使其掌握正确的后勤管理办法从而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后勤管理部门可以为前线的疾病防控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促进疾控中心的壮大与发展。

(二)加强网络信息化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社会化工作模式要求疾控中心的后勤保障工作要符合现代化科技的相关标准,一方面,由于后勤管理工作涉及到后勤保障、物资流通与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因而在后勤管理过程中相关工作者需要将多种性质的工作进行协调,使其形成一个细致而全面的后勤服务体系,从而有效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疾控中心应该加强其内部的网络建设,为后勤管理提供信息化的工作平台,从而实现信息的双向沟通,例如,在将疫苗信息化管理系统与温度监控系统应用到疫苗管理工作后,可以大幅度提高后勤管理人员对相关生物制品的管理效率,从而在保证疫苗质量的同时,也减少了疾控中心后勤部门的人力、物力支出,为加快疾控中心自身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经济环境。

(三)建立健全的社会化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的社会化管理机制是社会化工作模式应用到疾控中心后勤管理中的重要手段。首先疾控中心相关部门应该在现有的后勤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完善相关的应急处理机制,并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人身和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其次,后勤管理人员应该在工作中加强对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并通过建立相应的数据检测网络的形式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预防和控制。最后,疾控中心也需要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后勤管理人员工作行为的监管,通过制度来规范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从而提高后勤管理的工作效率。

篇(8)

一、以人为本要以“心”为本

人心所向,无往不胜。当前,自上至下都在反复强调“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这一论断,其实,加快发展和解决矛盾是辩证统一的,两者都是民心所盼、民心所在,“以人为本”必先以“心”为本。一是发展的心气要“高”。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解放思想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必须源于实践、先于实践,应用于实践,体现于实践。从当前看,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发展的问题,所有的问题必须依靠发展来解决。现阶段的发展“快”是第一要义,没有速度,原地踏步,就不是真正的发展;而没有发展,根本谈不上和谐。因此,必须以培育区域经济极其突出增长点的目标来凝聚人心、聚集人气,在发展上体现大胆识、大气魄、大力度,敢于求快、敢于求高,抓牢项目这条主线,扩大对外开放,壮大特色产业,拓展城区规模,形成“思想大解放,心潮逐浪高,全民抓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执政的心态要“平”。就是要有平民心态。为什么发展?根本目的就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温总理讲过,“我心里始终有三件事放不下,一是让农村孩子能上学,二是让农民看得起病,三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为人民发展更是硬道理。关注民生、民计已经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必须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怀民心、深察民意、深谙民情,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在平凡的事业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二、以人为本要以“实”为本版权所有

篇(9)

自14世纪意大立文艺复兴开始,乔托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先驱之一,开始了对写实性绘画的探索。众所周知,写实性绘画旨在模仿自然,表达客观对象的真实性、准确性。艺术家们则是利用自己已掌握的手段去描绘眼中的可见世界,力图在二维平面中制造出一个三维的可见世界这样一种错觉。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性绘画渗透着人文主义的关怀,但艺术家仍无法逃脱宗教的影响,绘画的题材选择上也大多由此而来,还不能够关注到周围人群的真实生活。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艺术家们也将目光转向了他们所生活的现实社会,并诞生了卡拉瓦乔、伦勃朗等等那样一大批的现实主义大师。他们的笔下总是饱含着对人民大众苦难生活的同情,对不公平社会制度的控诉,而这样的画作都是以写实性的绘画技巧将生活场景如实的展现于观者的眼前,激起观者的经验并产生联想。而这之后,写实性绘画更由学院派继承并发扬光大。

20世纪人类世纪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摄影技术出现,它使我们可以不依自身的感觉为转移看到物体,并可以充分表达细枝末节,使公众对写真的心理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这对于写实性绘画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wWW.133229.CoM

而为何要广泛应用这些写真图象呢?“我们明确人们对这样的图象是最容易接受的,被真实再现的事物比起抽象性的事物也更容易记忆,这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人们心理上总会不自觉的将以往的经验投射于图象之上,满足自身对写实性的心理需要。”生活中为我们传递大量写真图象并且也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电视”,它所播放的图象在观者的观念中知道所看到的是一种二维平面中的三维深度的感觉,但观看是自身意识却又把这些图象看作是真实存在的,这其中观看者心理投射去匹配这样一些情境则发挥着巨大作用。

公众在看到戏剧布景时总会沉浸于艺术家所设置的情景中,唤起自己以往的经验匹配于布景之中,完全它作为真实存在,这样一种心理投射无法避免。正如我们总会把天空中的云朵读解为一些图象。在所谓的“罗夏测验”中,把一批标准墨迹交给受试者进行解释,同一块墨迹会被解释为蝙蝠或蝴蝶,更不用说在用这种测验方法所积累的浩瀚文献中我们所发现的无数其它可能情况了,罗夏本人强调说,在正常知觉即我们心灵中的印象归档跟由“投射”引起的各种解释之间,只有程度的差异。当我们意识到这种归档过程时,我们就说我们在“解释”,当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归档过程是就说“我们看见”。这完全取决于用已存储在自己心灵中的事物或物象去匹配的能力。 “我们得到的忠告是:有许多绘画应该隔一段距离观看,这会使我们发现我们的想象力回把一片杂乱无章的色彩转化成一个完美的物象,艺术家则把观看者拉入了他们所制作的圈子”。京剧艺术中挥鞭为骑马,人物立于两旗之中则为乘船渡河等等这样一些读解均为艺术家对观看者以往经验的唤起投射于情境之中。我们可以发现观看者或大众在心理上无法回避在经验与物象之间这种投射的匹配过程,并总是在寻找着写真性情境,而人们对这样写真的需要也将持续存在,并且我们不可否认,记述性绘画也许暂时可被人民忽略,但饱含要感情的,负载着历史的这样一些写实性绘画仍然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现代社会图象这一形式不仅唤起了生活经验,而且也在描述中包含了对生活本身的评论,是对经验的反馈与联想。“这个时代的每个人身上都深深的打上了这一时期的烙印,都不约而同的赞成着这个时代的见解、感觉、甚至错误。”在绘画中,艺术家则以基本写实的语言去关注显示人生,这时的现实主义绘画则被赋予了85新潮体现着艺术自由精神有着思想解放,但没有自己的艺术语言,也没有体现中国的社会现实这样一种盲目的抄袭与模仿阶段后,90年代,创造和丰富着都市文化的“新生代”这样一批艺术家的出现,则给当代中国美术史上增添了划时代的一笔。这时期的社会生活对艺术的发展与表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艺术家们在追求图象表现力的同时,更追求着对真实生活的表现,剖析着自我的内心亲情感。90年代初期一个真正现代的物质社会向中国走来,困惑、理想的失落、无聊,对物质利益的渴望充斥于都市的每个角落。新生代的艺术家刘小东、方力均、申玲等人则用基本写实的语言表达着自己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认识与感受。他们的绘画图象具备着纪实性、真实性。而这种真实有着不同的指向,可以指向完美、纯洁,也可以指向痛苦与虚无,指向所愿意真实表述的每一个方面。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们自身的心理上是不可回避的对写真图象切实需要的同时,我们更加欣赏这样一些具有时代深刻性的现实主义绘画,它们具有这样一种真实:时段性、背景性和现实性。不论时间过渡到何时他们都具有着实实在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10)

1.引言

文学语用学(Literary Pragmatics)旨在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文学评论,将一贯以口语为研究对象的共时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与文学研究结合起来,把文学看作人类言语交际的一种形式,纳入到交际研究的普遍框架中,把文学创作和欣赏当作一个互动的交际过程加以研究。 R. J. Watts (1991:27) 认为文学语用学是研究“文学作品本身语言结构之外的篇章意义”。文学语用分析使读者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加深读者对作品如何表现人物及人物关系的认识。本文拟以会话含义理论为框架,对小说、戏剧中的对话选段进行语用分析,旨在表明将该理论用于文学作品欣赏,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提高其文学欣赏能力。

2.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 H. P. Grice)在“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1975)中提醒人们注意一个普遍现象:人们说话时,用意与字面意义往往有所区别,交际中大量信息不是“实话实说”,而是通过“暗示”(implicate)所传递的。由此产生的所谓言外之意就是格赖斯所说的“含义”(implicature)。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愿意进行理性的合作。在这样的理性前提下,形成了双方所默契的合作原则:根据谈话目的或者走向,在适当时机,说出恰如其分的话(Grice,1975:45)。会话含义的产生在于会话的交际语境和交际双方对语用规则特点的认识,它随语境发生变化。其特征首先是必须经过推论得出的,而且有争议的可能性。格赖斯(1975)认为合作原则具体体现为以下四条准则,每个准则针对说话的一个方面:信息量、真实程度、相关性和表达的清晰度:A.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包括超出需要的信息。B.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C.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要有关联。D.方式准则(Manner Maxim):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练;井井有条。(何自然,1997:49-51)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及其次准则具有如下特征:它们不用于语法规则,不是人们在使用时一定要遵守的规则;以上准则可以遵守,也可以违背,而且准则之间可能相互冲突;违背准则时可以产生一定的会话含义;合作原则及其次准则是有关人类交际的总原则,但不同于涉及文化特征的礼貌等现象。(冉永平,2006:58)这些默契的原则和准则的存在,使我们得以在对方违反了合作原则时,根据语境推断出对方的话外之音。

3.会话含义理论在文学欣赏中的具体运用

为了探讨会话含义理论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运用,本文就小说和戏剧中人物对话选段进行语用分析。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的短暂快乐生活》讲述的是弗朗西斯・麦康伯和妻子玛格丽特同职业猎手威尔逊在非洲打猎的故事。麦康伯是属于有钱而没有精神的美国人。他与妻子到非洲猎狮,就是为了寻找一点精神。然而,在第一天的打猎过程中,胆小的麦康伯被受伤的狮子吓得仓皇而逃。为此,遭到妻子的恶言嘲讽和威尔逊的鄙视。当夜,妻子便明目张胆地钻进了威尔逊的帐篷。下面是麦康伯在妻子回来与她的一段对话:

“你上那去了?”麦康伯在黑暗中问。

“唷,”她说,“你醒了吗?”

“你上哪儿去了?”

“我刚才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你干的好事,真该死。”

“你要我说什么呢,亲爱的?”

“你上哪儿去了?”

“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这倒是这种事的一件新鲜名称。你是一条骚母狗。”

“你是一个胆小鬼。”

第一个相邻对中,妻子没有正面回答丈夫的问话,而是用一个招呼语和不带信息的明知故问,其目的是以违反相关准则来避免违反质的准则。第二和第四个相邻对中,妻子的回答违反了合作原则中质、量、相关及方式准则,其目的是想掩盖其这一事实。与别人,妻子非但不以为耻,反而理直气壮地攻击丈夫,玛格丽特盛气凌人、为所欲为、放荡不羁的形象跃然纸上。

当麦康伯完成了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正在享受作为一个强者的短暂幸福的时候,却死在了妻子的枪下。小说结尾处威尔逊与玛格丽特有一段对话:

“干得真漂亮,”他用平淡的声调说,“他早晚也要离开你的。”

“别说了,”她说。

“当然了,这是无心的,”他说,“我知道。”

“别说了,”她说。

“别担心嘛,”他说,“免不了会有一连串不愉快的事情,不过我会照一些相片,在验尸的时候,这些相片会是非常有用的。还有两个扛枪的人和驾驶员作证。你完全可以脱离干系。”

“别说了。”她说。

“还有多少事要料理啊,”他说,“我不得不派一辆卡车到湖边去发电报,要一架飞机来把咱们三个人全部接到内罗毕去。你干吗不下毒呢?在英国她们都这么干的。”

“别说了,别说了,别说了,”那个女人嚷叫起来。

“我的工作现在算是结束了,”他说,“我刚才有一点火。我原来有一点喜欢你的丈夫了。”

“啊,请别说啦,”她说,“请,请别说啦。”

丈夫麦康伯的转变使玛格丽特非常害怕,她杀死了丈夫,其心境是极其复杂的。栩栩如生的对话中,玛格丽特八次重复“别说了”,严重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产生了丰富、深刻的会话含义,反映出她矛盾而复杂的心绪。麦康伯的怯懦让她鄙视,而他的勇敢又使她害怕。麦康伯被她杀死后,她的心境会是怎样?是悲伤,是内疚,是高兴还是悔恨?作者没有明确交代,只把“别说了”给读者去思考、去推测。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语用分析,读者能更深刻地了解人物性格及其关系,矛盾冲突和心理活动,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故事情节。

4.结语

文学作品人物语言的语用分析给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阅读教学一个很大的启迪。在外语教学中,应加强对语言知识的学习,但要做到正确、得体地用语言表达思想和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仅仅懂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懂得语言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对语法的分析,难句的讲解,篇章结构的分析。对语用知识的了解及运用也是必要的。在帮助学生学好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应有意识地增加其对语用知识的了解及运用,培养学生的语用分析能力及文学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Bolt,R. A Nab fir All Seasons[M]. London: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1963.

[2].Grice,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C]. In Cole,P. & Morgan,J.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 3:Speech Acts.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3]. Watts,R. J. Cross-cultural problems in the perception of literature [A]. In R. D. Sell (ed.),1991:27.

[4].陈良廷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篇(11)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媒体技术所引发传播革命已经愈发显现出其颠覆传统媒体的巨大力量。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此消彼长,深刻影响着话语权力的分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意味着打破现有的传播格局,从技术结构升级、生产服务模式转型,到媒体组织结构调整、现代传播体系建构,一场结构性的变革正在发生。从表面来看媒体融合是一次由传播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信息传播需求变化所诱发的功能性调整,具有应激性特征。如果不能透过融合的表象,洞悉其背后真正的变革动因和发展方向,媒体融合就极有可能陷入技术决定论。新闻传播结构作为传播活动内在基本属性,应该成为与媒体改革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方向突破口。但恰恰是在新闻传播结构的概念上,目前尚无统一认识。技术、生产、组织、市场、管理、人才等等似乎都涉及结构,但又不能完全代表结构,状态描述式的“结构-功能”“系统-元素”框架,难以对变革发生发展的内外动因及其相互勾连做出更为深刻统一的阐释。对此,笔者将从结构化理论的路径尝试破解新闻传播结构概念的迷思,进而从多个角度图绘(mapping)新闻传播结构面像。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新闻传播结构研究路径

“结构”这个在建筑、工程、几何等自然科学领域,内涵非常清晰的词汇,在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早期孔德、斯宾塞、涂尔干等学者的自然主义结构论,到后来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再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等等,不同领域、不同学派的学者都对结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新闻传播结构的认识自然也不尽相同。

首创社会学概念的孔德采用的是有机体类比的方式来研究社会结构,他把一些特殊的社会结构和生物学的概念进行了类比,如把家庭类比为社会细胞,阶级或种族类比为社会组织,城市和社区类比为社会器官。当然,孔德的这种结构类比还比较粗糙。其后,斯宾塞在孔德的有机体观念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有机体类比,提出社会是由支持、分配和调节三大系统组成的结构。涂尔干则着重强调社会整体对部分的不可还原性,通过对功能、必要条件、需求及常态或病态进行有机体假定,涂尔干进一步确立了社会结构的有机体原则。

进入20世纪40年代,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异军突起,成为美国社会学界的主流理论。帕森斯将社会结构视为由“适应”“目标达成”“整合”“维模”基本功能(缩写为AGIL)组成的整体系统,社会整体系统又可以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含AGIL四项功能,这些子系统还可以再被分为四个功能部分,依此类推。帕森斯是从功能倒推结构实体构成,其功能框架倾向于功能,结构通过四个基本功能的叠加生产出来。

较之结构功能主义更偏向功能分析的实体性结构观,起源于索绪尔语言学结构主义思潮,则更关注符号与关系的问题。列维-斯特劳斯认为,所谓结构是那种决定历史、社会与文化中的诸具体事件和行为的基本的规则整体,这种规则整体意指深层结构,深层结构决定表面秩序。这延续了索绪尔的“语言-言语”概念。作为人类学家的列维-斯特劳斯关注的微观和心灵层面的结构,与结构功能主义关注宏观和实体层面的结构有较大区别。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中,指出所谓结构是一种关系的组合,其中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依赖,是以它们对全体的关系为特征的。他认为,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自调性。结构主义的结构观重点关注的是社会现象背后深层的规则,而非社会组成的实体要素。

上述对结构的认识,多数是围绕实体、功能和关系进行论证的,在整体与部分、关系与功能、秩序与平衡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理论贡献。正如布洛克曼总结指出,一般的意见是,“结构”一词能引起某些一致的联想,例如,认为结构就是一种关系的组合,其中部分(成分)之间的相互依赖是以它们对全体(对整体)的关系为特征的。

目前学界对新闻传播结构概念直接进行界定的还比较少,有部分研究从社会信息传播层面对“传播结构”概念进行的界定,基本上都是从结构功能主义或是结构主义衍生开来进行讨论的。姚君喜提出,传播结构是人们在社会传播活动中的各种传播主体之间相对稳定的传播关系模式,以及由这种传播关系模式所决定的社会意义网络的构成。颜其松提出,传播结构指的是社会结构中的传播关系,描述传播关系和传播过程所呈现的社会结构特征。宫提出,传播结构指的是在社会大系统中,参与传播的不同阶层在传播活动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传播作为信息的传递在各阶层之间的动力原理,如传递的方向、效果等。传统意义上的传播结构(静态传播结构)则是大结构中的单一理想运动闭路。这些研究或用“实体间的关系”来解释“结构”,或用物理学中的力学结构类比“结构”,脱不出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的理论范畴,关注的是静态与稳定的结构,对结构动态变化过程的解释力不足。运用这样的传播结构定义对于新闻传播体系稳定时期的分析有一定解释力,当面对新媒体变革时代,这样的定义已经难以满足解决新闻传播实践问题的理论需求。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国内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对传播结构的关注重点聚焦于微观层面,诸如网络新闻传播结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结构开始成为焦点,而且往往将传播结构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先验性概念加以运用。如彭兰提出,将网络新闻传播分为信息流与意见流两个层面,其中信息传播结构分为信息的结构、流动结构和循环结构,意见的传播结构分为意见的形成结构、冲突结构和流动结构。施雯认为,微博舆论演变可以分为突发期、加速期、持续期、恢复期,其传播结构是全通道式网络传播结构,传播过程具有非线性特征。李彪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近年来40个网络热点事件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网络事件传播的空间结构模型――双核心式的哑铃传播结构。此类研究不能说没有价值,但是对于传媒改革而言,过于聚焦新媒体技术细节的视角,难以为新闻传播结构的整体调整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一般的结构功能主义传播结构研究路径认为,传播技术发展以及社会传播需求导致新闻传播结构的变化,新闻传播结构是适应社会传播需求的结果,人的行动只能是社会需求决定下的被动行为。在社会传播实践中,这种论证模式把传播结构作为一种外在于人的实践的功能性结构,人的实践主体性在传播结构中消失了。由此而来的技术导向和需求导向的改革,最终仅仅停留在对传播媒体结构、体制机制的调整改变上,实际上仅仅停留在传播结构的最表层,难以对传播结构内部的规律性变化以及人作为传播主体的实践作用的探索发挥指导性作用。事实上,传播结构并非一种能够从社会结构中剥离出来的实体,而以实体形式存在的媒体结构并不能与传播结构划等号。而且,传播结构并非一种独立于传播行动者存在的“外在物”,而是通过人的实践生成的一种“状态”。因此,对传播结构的研究必须摆脱结构研究的实体化思维以及结构与功能的简单因果性思维。

二、结构化理论视角下的新闻传播结构

新闻传播结构作为涉及物质生产、精神生产、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状况等多元因子的一个复杂系统,在不同的角度考察有不同的面像。尤其是当前研究讨论媒介融合时,单纯从某一个层面进行研究,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误区。只有综合考察新闻传播结构的不同面像,及其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才能真正构建起新闻传播结构的整体化概念。

那么,如何解决静态化传播结构观点对社会传播实践发展问题解释力的不足,以及微观层面新闻传播结构对整体传播态势难以把握的问题呢?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思路。吉登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结构化理论,力图解决主体与客体、宏观与微观、个体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之间的对立问题,建立一种综合化的社会理论。

吉登斯指出,在功能主义者(其实也是绝大多数社会研究者)的眼里,通常是把“结构”理解为社会关系或社会现象的某种“模式化”(patterning)。主体和社会客体对象的二元论与这种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这里的“结构”体现为人的行动的“外在之物”,对不依赖其他力量而构成的主体的自由创造产生某种制约。吉登斯给出的结构定义比较特别,较之结构功能主义或结构主义定义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更加需要仔细地揣摩。他认为,“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里反复涉及到的规则与资源。可以抽象地把“结构”概念理解为规则的两种性质,即规范性要素和表意性符码。而资源也具有两种类型:权威性资源和配置性资源。前者源于对人类行动者活动的协调,后者则出自对物质产品或物质世界各个方面的控制。

一定的结构总是通过特定的资源配置才得以实现的,通过把规则、资源和社会再生产统一于结构的概念之中,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对结构做出了一个具有解释力的界定。王水雄认为,吉登斯的概念突破了“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二元论,也突破了功能主义对结构的无解释性陈述,把结构与人类行为者‘反复涉及到’的行动联系在一起了。”吉登斯的这种综合化尝试,为弥合表层实体性、功能性结构与深层规则性、关系性结构的断裂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结构化理论对新闻传播结构最大的启示价值在于,填补新闻传播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裂缝。

参考吉登斯对结构所下的定义,笔者将新闻传播结构定义为:新闻传播系统再生产过程之中反复涉及到的新闻传播规则和资源。这其中的新闻传播规则包括新闻传播的规范性要素和表意性符码,新闻传播资源包括权威性资源和配置性资源。从这个结构定义出发,要对新闻传播结构的特征状态进行研究,还需要做进一步细化。吉登斯指出,“我们可以区分开社会系统在结构方面的三种维度:表意,支配与合法化。”吉登斯进一步将表意结构分为符号秩序和话语型态两种制度秩序,将支配结构分为涉及权威化资源的政治制度秩序和配置性资源的经济制度秩序,将合法化结构与法律制度秩序联系起来。

借鉴吉登斯对结构的划分,可将新闻传播结构划分为表意结构、支配结构和调控结构三重面像。对照新闻传播结构的定义可见,表意结构和调控结构两个方面是从新闻传播规则衍生而来,表意结构重点分析新闻传播活动的符号秩序和话语型态,涉及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新闻符号编码一解码、新闻符码变迁、新闻框架、新闻语言规则等方面的问题,调控结构重点分析新闻传播活动的各种显性的政策制度调控和隐性的规范约束,涉及新闻传播制度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媒体默会知识、意识形态约束等方面的问题;支配结构从新闻传播资源衍生而来,支配结构依赖于对新闻传播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的调集,媒体新闻资源、媒体资本、媒体话语权力、政府传播权力资源等方面的运用问题。

吉登斯特别强调,“表意的各种结构也同样承受着权力在社会生活里无所不在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把握表意结构的时候,始终应该注意结合支配和合法化维度。”因此,在分析研究新闻传播结构的三个面像时,是无法完全割裂进行研究的,要始终牢记新闻传播支配结构是表意结构及调控结构存在的条件,不能脱离资源谈规则,三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三、新闻传播结构三重面像图示及含义

将新闻传播结构的上述定义和结构构成进行模型抽象,可以得出一个由三个面像组成的循环式新闻传播结构模型,其中每个面像又各由两个维度构成。可以用结构图和象限图表示如下:

如图1所示,每个结构面像之间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调节,形成互为存在、互为倚靠的循环式三角形结构。当这个三角形结构达到均衡时,即各结构面像处于最佳结构状态(即各维度处于较为协调的状态)、面像与面像之间处于最佳结构状态,整个新闻传播结构达到最佳稳定状态,能够实现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通过三结构循环往复,形成对新闻传播结构的结构化解释,是吉登斯所言“反复涉及社会再生产的规则和资源”在新闻传播结构中的运用。

如果对各结构面像的各个维度进行定性界定,可根据不同维度状态的组合,将各面像划分为四个结构状态区域,用于对各结构面像的状态进行定性分析判断。

如图2所示,表意结构包括符号秩序和话语型态两个维度。符号秩序的可由编码程度高低表示。需要指出的是,编码是一种双向性活动,一方面提升语言符号的复杂程度,从而传达更为复杂的信息,另一种降低语言符号的复杂程度,传达更为简明直接的信息。所谓高度编码,是编码形式和达至效果的统一,并非单指提高语言符号复杂程度的编码活动,而是根据受众的认知,通过提高或降低语言符号的复杂程度,以达成最佳传播效果。话语型态以强势和弱势作为判别标准,凡是占据社会主流话语位置,话语对社会的影响力较大的是强势话语型态,反之,则为弱势话语型态。在区域1,由于符号编码偏低,话语型态偏弱,表意结构处于自发状态;在区域2,由于符号编码较低,强势的话语型态没有与之匹配的符号形式,因此表意结构处于说教表意状态;在区域3,符号编码和话语型态均处于良好的配合状态,表意结构处于整合表意状态;在区域4,符号编码处于高度编码状态,但话语型态处于弱势,表意结构的符号形式优于话语内容,处于形式表意状态。

如图3所示,支配结构包括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两个维度。配置性资源可用丰富与匮乏标识,代表传播主体对物质现象控制能力的强弱,控制能力强则能够优化物质资源的配置方式,反之则无法使各种物质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权威性资源则可用权威的高低来标识,代表传播主体对行动者(包括传受双方)的控制能力强弱,控制能力强则能够有效支配行动者的意志和行动,反之则难以有效达成支配目标。在区域1,由于两种资源控制能力都处于较低状态,因此支配结构处于失序状态;在区域2,配置性资源较为匮乏,难以对整体结构提供有效的物质支撑,支配结构处于思想支配状态;在区域3,两种资源控制能力均为良好状态,支配结构处于综合支配状态;在区域4,由于缺乏有效的权威性资源保障,仅靠物质资源的强化配置使用,支配结构处于物质支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