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5: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非艺术类专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

篇(1)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是指大学生扣除正式上课和满足生理需要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及其生活状态[1]。近年来,有关高职生闲暇生活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却缺乏针对高职生闲暇生活的专业异质性研究,加强和重视高职生闲暇生活的差异化论证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职生闲暇教育的成效[2]。同时有研究表明,高职院校传媒艺术类学生存在自卑感强,学习兴趣低,集体观念淡薄,功利性强,责任感和道德观较弱,虚荣心强,相比一般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更为浮躁,甚至出现对课堂上老师的说教不感兴趣等问题[3]。针对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闲暇生活现状开展闲暇教育,对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与非艺术类学生闲暇生活的差异及原因



本文以湖南大众传媒职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回收有效问卷402份,其中艺术类学生202人,非艺术类学生200人。调查发现,艺术类学生与非艺术类学生在闲暇时间利用的合理性和满意度以及对学校如何丰富闲暇生活的认识上基本一致,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平均闲暇时间多



表1 每日平均闲暇时间



 

小于3小时

3-6小时

6-9小时

9小时以上

艺术类学生

13.9%

40.6%

16.8%

28.7%

非艺术类学生

31.0%

篇(2)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态势,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这就要求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作为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高等院校,如何推进高校的素质教育,真正构建起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合格人才,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从这方面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形式进行探析。

一、联系实际,把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从事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首先要对他们的鲜明个性特点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只有在把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基础上,通过树立全新的促进艺术类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思路,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既鼓励他们个性发展,又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育人目的。

经过多年的学生管理实践,与学生接触交流,我基本上掌握了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这些个性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观察能力强。

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长期受专业学习的熏陶,往往表现出观察力强、富有想象力的特点。在强调艺术创新的过程中,他们追求鲜明的艺术个性特色,讲求艺术个性的积累,他们善于以独特的视角生活,对社会的观察往往比较细致。但与此同时,艺术思维、感性思维强的特点使艺术专业的学生总是倾向于自然而然地对事物作出审美判断,而导致对其他的价值判断不够敏感。加上缺乏理论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因而,往往不能从整体上看问题,不能从本质上分析问题。

2.敢于竞争。

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进行社会艺术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专业实习经验,比别的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文化表现形式。因此,他们勇于面对未来的挑战,能够主动出击,为理想事业的成功积极拼搏、竞争。这一特点表现为艺术专业学生的自信心和好胜心极强,总认为自己的作品和表现是最好的。由于缺乏一分为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不大容易听得进不同意见,甚于看不起老师。有时为了追求他们的创造风格和艺术性,而把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性抛在脑后,创造出不太健康的艺术作品,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

3.个性突出。

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容易从中西方文化艺术中得到启迪和熏陶。因此,感情就要比普通大学生细腻丰富,活动能力较强。但又由于专业的个体作业性,因此他们大都不愿意自己的行动受到约束,不愿被管教而要求行动自由,要求自我表现。具体在平时就表现为,有些学生感情容易冲动,明知有些事情是校纪校规禁止的,但到时就会头脑发热,置校纪校规于不顾屡屡违纪。

4.重专业轻理论。

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多数从小就培养自己的艺术爱好和兴趣。高考时的专业考试占用了他们的学习空间,这样势必影响文化课程的学习。因此,艺术专业学生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在进入大学后,艺术专业学生普遍接受专业,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专业学习。但是一方面,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政治理论和基础理论的学习的关系。对政治理论和基础理论的学习重视不够。这些直接导致艺术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今后的职业生涯。艺术类专业学生政治理论和基础知识不足的严重首先反映在人文知识欠缺、文化素养不高、底蕴不足。他们毕业后走进社会创作时,往往难以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新意。其次,道德观念模糊,受社会环境影响,不可避免存在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再就是哲学思维缺乏,由于对哲学、政治学人文课题普遍没有兴趣,因而不仅对时事缺乏关心,而且因为缺乏哲学思想教育,影响了逻辑思维、辩证分析、科学判断等能力。应当指出,一件真正的可以传世的艺术品诞生是离不开严密的哲学思想指导的。艺术作品本身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与文化,反映了一种意念。如何将作品适当的表达,体现出深刻的内涵、深远的意义,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这些需要巧妙的思量与把握。而在这种思量与把握的过程中,哲学思维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这方面理论学习对成长中的现代艺术专业学生而言十分重要。

5.适应能力不强。

由于学校不很重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教育和培育,加上自身习惯性的忽视,自我中心意愿较强,因而使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不强。产生的结果是艺术类学生缺乏健康乐观的情绪与承受挫折的耐力,进入社会后往往无法调整角色,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正确看待得失,导致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二、教育引导,注重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1世纪是以创造为特征的时代,也将是揭开众多科学奥秘的时代。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就是要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特点,不断抓好教育引导,为社会培育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综合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我们要依据《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标,始终不渝地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十分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首位。

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新型人才的“四有”是一个有机整体,而其中的关键是道德。由此看来,德育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它关系到艺术人才的根本性质,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同时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我们要在抓好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坚持把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艺术类学生素质教育的一根主线。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受改革浪潮的冲击,学生的价值观处在摇摆状态。在他们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坐标时,一定要加强对他们的价值取向方面的教育。只有让艺术类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才可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有效的艺术人才。否则,培养出的人才也只能与社会格格不入。

在这方面,要努力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认知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前提和基础。荣辱观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应着力强化学生的内心体认和道德自觉,使之在认知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坚定性。努力发挥情感在人的行为中的主要影响作用。在加强荣辱观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到耻感和羞耻之心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人格塑造的基础。要极力激发和培育现代大学生良好的自尊心,从而使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为社会服务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

2.树立正确的创作观,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

要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创作与创造的思想性,就要在学生文化素质上下功夫。因为文化素质会制约或促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表现、艺术审美、艺术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大家知道,艺术本身是对美的体现。由于部分学生片面地追求“技法”的学习与提高,热衷于考级、考证和社会工作,却忽略了自身人文知识的积累,以致审美能力不足,审美情趣低下,不知道什么是美,也不知道怎样欣赏美,更谈不上去表现美、创造美。因而创作的作品缺乏思想性和灵魂,自身虽处在风华正茂年代,却不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意气风发、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人因为富有精神和思想,才使自己与动物发生了根本性的区别;人也因为各自精神境界和思想品位的不同而形成了能力和素质的差异。所以说,艺术的精魂在于思想。正因为如此,艺术创作才充满着思想性的涵意和激扬。倘若每个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坚持做到这一点,那么一定能以卓越的头脑和高尚的精神赋予作品以活力、韵律与灵魂,并以之提升作品的美学品位与精神价值,发挥作品对人和社会的激励作用与引领功能。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美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对于文艺作品来说,不论其形式多么新颖,都要有思想,有灵魂。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不能没有人文底蕴,否则就无益于社会进步。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决定作品的感染力。

要提高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就要教育引导学生坚持大众化的艺术创作之路,大众化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艺术创作的出发点。疏远大众的艺术作品,必然被大众所疏远,贴近大众的艺术作品,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当今社会,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和欣赏能力越来越高,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广,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所以这就要求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思想上要有融入大众的真情实感,在创作形式上要适合大众。如果高高在上,孤芳自赏,采用艰深晦涩的表现形式,最终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而所创作的作品也被大众接受,从而失去生命力,没有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中要坚持大众化教育,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思想意识。只有时刻把握大众对艺术的切实需求,才能创作出贴近生活、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转贴于  3.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把艺术素质教育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与非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不同,艺术素质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各种素质的核心。艺术素质包括艺术审美、艺术表现、艺术创造。就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离开了艺术素质就不能称其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如何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呢?我认为应在坚持正确的艺术观前提下,通过授课、观摩、写生、采风,学习中西方的艺术精品以及艺术鉴赏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素质。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主要提高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一是艺术欣赏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对于创作与创造的水平提升关系极大。这方面能力的大小反映了学生的艺术基础。一个艺术类专业学生接触一件艺术作品时,仅停留在直观的、表象的、肤浅的认识上是不行的。要从历史、美学、价值上深刻地分析作品的涵义。所以说,艺术类专业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欣赏方法,只有这样,其艺术欣赏才能由情感欣赏上升为理性和综合性欣赏的高层次欣赏。

二是艺术表现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方面是艺术表现能力。这也是艺术学生的基础能力。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不能没有思想性、艺术性。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如何,主要看作品的内在寓意,以及是否给观众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

三是艺术创造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艺术的目的,是要能独立地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并能产生出一定的艺术作品。进行艺术素质教育的方法首先是继承和学习,即继承人类文明的优秀艺术传统,学习人类文明的优秀艺术成果。但是,艺术类专业学生不能只偏向继承与学习,要着眼于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艺术创造是艺术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培育艺术创造力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重社会效益。一个好的作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点。

三、创新形式,切实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

扎实推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在素质教育内容、形式、要求上要有新的思想,而且在素质教育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要进行新的探索。要积极探索提高素质教育成效的途径、载体和方法,在更加科学、全面、有效的素质教育中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更新艺术学习理念。随着时代条件、社会环境、生源结构的变化,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等院校艺术类学生首先要更新艺术教育理念,明确艺术专业是人文学科性质,它已不是简单的技术学科,而是为了丰富人们精神生活而产生的。艺术是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的一种体现。它本身是历史传承的媒介,不仅是人类文明内在灵魂的表达形式,而且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反映。所以当今的艺术教育已逐渐脱离技术本位及精致所主导的教学模式,而迈入以全方位人文素养为内容的艺术学习。更新艺术教育理念,就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学生当做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艺术专业教师需要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差异,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做准备,按照学生的成长需要及特点来设计开展活动。

调整专业培养计划。为了弥补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文化素质先天不足的状况,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应当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向完整与合理。在这方面,要树立“大教育”、“大艺术”的观念。在按专业大类招生基础上,设置大类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这样既能满足加强基础通识教育的要求,使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又使学生的专业教育有了保证。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针对艺术专业学生有个体作业特点,组织他们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助于发挥这些学生的才能,展示个性,又能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集体凝聚力。所以说,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采取以下做法:(1)抓好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培植校园人文环境,如广告牌、横幅、宣传栏等气氛布置;(2)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化体育竞赛、作品展览、作品欣赏评论、艺术节等;(3)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及学生社团作用,积极组织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踊跃参加各类活动,如政治思想教育讲座、读书心得交流会等。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进一步调动教工、学生共创人文精神的积极性,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进行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艺术类专业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加强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们认清形势,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己就业的准确定位。要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首先,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心理特点最突出、独立、自我管理意识强的特点,可以采取学生主动参与的模式,积极引导他们多参加职业训练。通过精心整理、收集、设计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如现场演练、模拟招聘等,使学生充分体验求职过程。利用艺术院校的师资优势,开展各种类型与内容的艺术讲座,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加强他们的职业定位。其次,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对于求职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态,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去适应。不要幻想和要求第一次选择的就业岗位或从事的工作就是十全十美的,符合自己理想的。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调整,终身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因此,每个艺术学生应该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了帮助艺术类专业学生提高素质及投入社会之中进行艺术创造,进行创业,他们在校期间就要在第二课堂或创业园实习。我们要加强与校外企业的产学研联合,组织学生参与企业产品、广告的设计,组织好暑期社会实践团活动,营造奋发向上的创新实践的教育氛围,为学生创造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组织和指导学生总结在实习和社会实践期间的作品创作经验,并创造机会组织参加作品的展览评选活动。这种活动既锻炼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助其树立信心,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同时又提高了学校声誉,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丰富了自己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就业的经验。

提供增强素质教育实效的组织保证。要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我认为关键在组织工作。一方面要重视高校艺术专业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身就对文明与文化、艺术与科学所知甚少,学生艺术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将会成为一句空话。艺术类专业教学毕竟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以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并结合提高的艺术造诣,在专业的思想深度、对人生社会未来的认识方面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管理辅导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高等院校系辅导员从事政治思想教育和生活管理,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不时要渗透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加强自身人文和思想修养,树立向上的人格精神,这样才能与学生交朋友,达到增强素质教育的成效,再就是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利用党团和社团活动开展素质教育。在学生先进分子中评选出素质教育的模范,开展创优争先活动,从而带动和促进周围同学共同努力提高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群.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2007,(5).

[2]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3]彭伏期.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文教育短缺问题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1).

[4]庞黎明,杜淑梅.素质教育与学生个性[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

[5]刘丹,许洪范,李伟.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7-129.

篇(3)

 

 

什么是信心?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一种信念和评价。信心可以使学生取得学业上成功,也会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自信,是人类最基本的内在品质,是人格结构的组成因素,代表着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信心教育引入到教学中是创新教育的新思路,是非常有助于教育工作的。 

1信心教育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必要性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专业,是不是就是自己的理想,在部分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遗憾情绪,介于艺术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学科专业,从高校的录取分数上来说,许多高校该专业的分数低于其他非艺术类专业,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虽然高于纯艺术类专业,但却没有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精,这种情况下,很多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负面效用,造成学生无法正确对待学习,对学习也失去了动力。造成这些原因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生自己自信心不足,没有认识到艺术设计专业的优势所在,因此不会产生优越感,其次就是教育工作者忽视信心教育的重要性,只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班级的日常教学管理中,认为学生的自信心教育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需要专门的去进行教育,长此以往造成学生越来越没有信心 [1] 。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开展信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有了信心,就会集中精力去学习,才会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信心教育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表现 

2.1鼓励,最好的表现形式。 

 作为人的基本心理特征之一,都喜欢被表扬和鼓励,没有人愿意被批评。所以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加强学生的信心教育,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于其闪光点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比较高,但对于以后的目标还尚未明确,因此班主任要给予他关心和鼓励,首先要对学生抱有积极的信念,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肯定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大学的校园,相比落榜的学生,他们就比较幸运,完成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折,从心理上消除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不认可,避免学生因为专业而产生自卑感。第三就是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打好专业基础,鼓励学生向更高的方向去努力 [2] 。日常生活中,教师教师可以向学生灌输学好专业本领的观念,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取得好的成果。通过这样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并感受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这样学生才会更有兴趣的去学习,并且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3] 。 

2.2 榜样的作用。 

榜样,一直以来在教学工作中屡试不爽。它会催人奋进,甚至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而言,可以让他知道和他相似,但已经取得成功的榜样来锻炼他的自信心,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实际上,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有很多出色的设计师,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在工作以后成为优秀的设计人员。通过这些出色的设计人员的榜样作用,让学生明白虽然自己现在还只是一名普通的高校学生,但要让其看到自己在毕业以后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以榜样来要求自己 [4][5] 。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学生知道,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也可以成为这样一个优秀的设计师。 

2.3专业与就业相结合。 

 现在,一些招聘单位在招聘时,不仅仅要求毕业生要有学历,有的甚至还要求工作经验,这让很多毕业生面临尴尬的境地,因此显得信心不足。但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动手能力要比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强,因为专业的不同,面对的就业形势也就不同,而当前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则把个人能力放在第一位。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没有工作经验不要紧,可以慢慢积累,但是一个人要是没有学习的能力,那么学历再高也没有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不断的去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只要拥有真才实学,掌握牢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才会赢得优势。要让学生明白艺术设计专业在就业形势面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树立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心。 

3小结 

 总而言之,对于学生自己来说,要相信自己,并不断超越自己;对于教师而言,班级管理工作固然重要,但对学生的信心教育业不容忽视。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信心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怎家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艺术设计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 张文皎. 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j]. 教育与职业, 2006, (23): 22-24. 

[2]谢庆良. 多维度探寻大学生自信心教育的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06, (21): 129-130. 

篇(4)

随着艺术设计行业和市场的蓬勃发展,各高等职业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高职院校中的艺术设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师资队伍建设也面临着挑战。在师资力量引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从事艺术与设计专业的青年人投身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队伍当中,成为学院发展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特点

与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不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及教学对象等方面均有自身特点。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从事艺术设计行业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基本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是以培养艺术设计应用能力为主线,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专业结构等都充分体现应用性。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设计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沟通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培养中更为强调艺术设计实践能力的训练。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始终以“应用”为主旨,强化商业性的设计实践为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适应设计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多以实际设计工作案例为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艺术设计工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设计要求、明确设计目标、制定设计计划、完成设计任务的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对从事该专业的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青年教师现状分析

1.思想波动起伏和生活压力困扰青年教师。高职院校艺术类青年教师年龄大多集中在25岁到35岁之间,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社会上,都处于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工作中,由于教学科研、职称晋升、学历提高等各方面的压力,导致思想上会有一定的波动。这个阶段的青年教师,正处于人生的上升阶段,面临着许多生存和生活现状,如:工作、家庭、住房等因素的困扰,部分青年教师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在承担一线教学任务的同时,在外兼职。因此,思想和经济上的压力大迫使青年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上精力投入少,教学成果无起色。

2.招生压力大,工作存在不稳定性。随着高等院校艺术类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很多综合性大学和非艺术院校都纷纷开设和新增艺术类专业,对于正在发展中的高职院校来说,扩大艺术类招生规模提高生源面临着挑战。部分院校会制定政策,给教师增加招生任务,给青年教师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转贴于

3.缺乏教学经验,影响教学质量。高职青年教师大多工作时间较短,在

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和科研方面缺乏经验,给各方面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一些

艺术类青年教师是没有师范类院校背景,讲课过程中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弱,教学

准备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表达能力、把握课堂氛围和管理课堂的上都有有

待提高。部分教师对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情况不了解,对高职艺术类专业教育

培养目标不清晰,对教学大纲教材研究不透彻,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4.自我满足,不思进取。部分艺术设计专业青年教师觉得自己是高文凭高学历又是专业出身,应付教学绰绰有余。不主动学习新知识、扩展各个知识面和知识结构,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许多陈旧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得不到改进,知识的不到更新,在教育教学中缺乏动力,工作主动意识弱,甚至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提高艺术设计专业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措施

1.学校应提供较为宽松的教学和工作环境,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进行有效的疏导,协助青年教师缓解思想负担和经济压力,为其解决后顾之忧,使青年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为青年教师提供实践和培训的机会。

2.抓好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为青年教师走向讲台奠定基础。针对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认识不足、对专业教学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准、对学生基本情况不了解等情况下,进行合理的培训,在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师职业素质素养等方面做系统的指导和要求,让青年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加强自身的学习。

3.建立新进教师导师制,进行“一帮一”指导。老教师一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进行一帮一的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将会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具有很大帮助。

4.养成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注重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完成日常教学的同时,应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做到所学知识与时俱进。

5.深入到企业基层锻炼和学习,实现“双师型“教学 。现代高职教育特点要求艺术设计专业青年教师要求了解设计实践全过程;了解岗位规范、技术要求、设备性能;能够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和主持设计实践。多数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设计市场的了解和设计实践经验,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应深入公司企业中去提高设计实践能力,实现“双师型”教学,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篇(5)

数据统计显示,有近半数高校过去3年“投入多,产出少”,显得“高耗低产”;另有29所高校“产出高于投入”;还有7所高校投入和产出的排名一致,“投入产出相当”。

整体绩效得分前3名的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投入排在第27位,整体绩效得分排在第4名;电子科技大学投入排37位,整体绩效得分为第5名;北京语言大学投入排69位,整体绩效得分为第7名;中南大学投入排16位,整体绩效得分为第8名;湖南大学投入排33位,整体绩效得分为第30名。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办法公布,8类考生有保送资格,拟保送名单初定后将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gaokao. chsi. com. cn)进行公示。

8类享受保送资格的考生为:在高中阶段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高中阶段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得一、二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高中阶段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经教育部批准具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中学,可向高校的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推荐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优秀且高中阶段均在本校就读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符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6部(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中有关保送要求的退役运动员;符合公安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公安院校招收公安英烈子女保送生的暂行规定》的公安英烈子女。

《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撰写方,就业专业调查公司麦可思对连续三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发现,2007、2008届本科生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文学、法学、医学和教育学等专业大类中。

据麦可思计算,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中医学、音乐表演、运动训练等11个专业为红牌调控专业,这些专业连续两年落在全国失业率前10名或失业量前10名,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临床医学、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5个专业为黄牌警告专业,是除红牌专业外同时落在全国应届毕业生失业率和失业量上升最快的前25名的专业;石油工程、材料物理、金属材料工程、工程力学、地理科学等5个专业为绿牌发展专业,是就业率高居全国专业前50名,且就业率或薪资增长最快(或金融危机时下降最慢)的前10名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一贯以读研读博为荣的中国科技大学学生,现在也越来越多地踏入职场。中国科大招生就业处负责人介绍,中国科大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大约有2000人,往年这些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一般都在40%以上,但是从2008年开始只有30%多,另外,本科生也越来越多地选择走进职场。

不少学生刚进科大的时候,也想着要出国、要读博读博士后,但现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一些海归、研究生也大量涌进就业市场,因此想早点就业。

面对学生们日益增强的就业意识,中国科大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人说:“多年前,本科生们都不好意思找工作,基本上都想着继续深造。科大现在每年也有30多位学生考上公务员,这在以前很难想象,但确实是新的多元发展。社会需要不同的人才,我们也鼓励学生们走出校园。”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5843(2012)03—0129—03

[作者简介]郑艺,任慧丹,吉林艺术学院教务处(吉林长春130021)

在各种教学资源中,课程是最基本的教学元素,是学生接触最直接、受益最全面的教学单元。课程建设在教学基本建设中处于核心位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就是有效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和学习的网络平台,实现高品质课程共享的重要举措。本文在考察分析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高等艺术院校申报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对国家和地区教育行政机构进行指导与评选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一)课程建设年度分布情况

(二)学科专业分布情况

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版)将艺术学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自2003年度开始,但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是2004年度才批准建设第一批,各年度艺术类旧家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是:2004年入选5门,2005年入选,1门,2006年人选5门,2007年人选9门,2008年入选1()门,2009年人选14门,2010年人选17门,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这说明教育部和各高校正逐年加大对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与建设力度。然而,至2010年底,全国范围内已入选的本科层次国家精品课程为2 542门,作为美术类上级学科的文学人选236门,其中艺术类入选6.1门,仅占到总数的3%,可见其建设还是十分薄弱的。

这个一级学科分为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等8个二级学科(专业)。将64门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按照上述8个二级学科来归类,音乐学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这3个二级学科占到总数的81%,而其他5个二级学科仅占19%,其中最能代表艺术研究领域理论性和(三)学校分布情况

这64门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来自全国31所高校,其

若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计入非艺术类院校的话,我国独立建制的各类高等艺术院校共有31所,但拥有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的高等艺术院校只有上述15所,其中中央音乐学院以入选10门国家精品课程遥遥领先,还有半数以上的高等艺术院校尚无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说明校际间发展很不平衡。将64门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按行政区域来统计,则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人选比例很大,而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尚无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说明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地域分布不均衡。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集中于部分高校、地区,既反映了某些高校、地区对精品课程的重视

(四)吉林省精品课程分布情况

由于国家精品课程要经由“校级一省市级一国家级”的逐级建设过程,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对于省级精品课程参评国家级精品课程非常重要。然而,为保障申报的成功率,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荐课程时首先考虑的是“211”大学或部属院校,而较少统筹考虑各具体学科课程体系的分布。而教育部每年度的推荐数量对某一个省来学术性的艺术学在国家精品课程中仍是空白,说明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各学科发展极不平衡。

中高等艺术院校人选37门课程,非艺术类院校入选27门。程度及其建设成效,也反映出精品课程有限的辐射范围与带动力。

作为专业性的高等艺术院校,理应在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事实上,就目前的建设情况看,16所非艺术类高校以其教学水平和整体实力建设了总计27门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占总数的42%。这给各艺术类高校带来了很大压力,当然也为艺术类高校建设精品课程起到了推动和借鉴作用。因此,如何争取更多的课程人选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是各高等艺术院校特别是尚无国家精品课程的艺术院校迫在眉睫的任务。说,也是有一定的规定额度,这样就难免有失偏颇,不能宏观统筹,容易造成学科门类建设的不平衡。

以吉林省为例,8年来共评选出67门本科国家精品课程,其中工学18门,理学17门,医学9门,三大门类占了评选结果的65%;文学只有4门,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类占了2门,中国文学类占了2门,新闻传播学类和艺术类仍是空白,学科(专业)建设的不均衡已经十分明显。林省的两所“211”大学,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共有47门,占到了总数的70%,说明校际间发展极不平衡。

二、进一步推进高等艺术院校申报与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对策

精品课作为“质量工程”的建设项目,其评审等都是针对全国所有高校的,其中评审原则未作分类,用整齐划一的尺度来评审艺术与非艺术类院校,以至艺术类高校在具体申报和评审时会经常遇到诸多问题,艺术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常常被置于不顾,艺术学科相对其他学科与生俱来的不足却被放大。

笔者认为,艺术教育在本科阶段主要是立足实践的技能教育,课堂教学主要依托的是实验或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境。艺术教育的实践性特质决定其成果的呈现形式和课堂的组织形式都有其独特性。

艺术教学成果的呈现具有多种形式,交流的方式也是多重的,论文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主要的形式。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教学,教师们首先要专注于大量的实践教学、演出比赛和创作项目,这些方面既是他们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保持旺盛的艺术创作力和表现力的重要基础,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及教学研究成果的直接反应,这些环节同教学、科研论文共同构成了对艺术类教学的检视要素。然而,在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对于的级别和数量都有着较高要求,所占分值比重也大,如艺术学科博士的数量要求、艺术学科教师在中文核心期刊(包括CSSCI收录论文)的数量、发明专利的数量、获奖项目的认定和级别等等。评审中经常会遇到诸如:明明是艺术专业领域的最高大奖,但因为不是政府主管部门承办,没有带国徽的公章就不被承认;教师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国际、国家、省市级等各级各类奖项和表彰,但在申报表中的教学表彰和奖励中却不得填写指导教师奖等问题,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艺术类成果恐怕有失偏颇,对于艺术类教学来讲,奖项是艺术教育界公认的最能说明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另外,艺术表演专业的教师在学历学位层次上存在着种种客观限制,使艺术类高校的博士数远低于其他高校。其原因首先是,国内高等艺术院校中的博士培养单位寥寥无几,且大都以培养艺术理论专业博士为主;其次,即使艺术表演类的教师到国外的艺术院校读学位,拿到艺术硕士学位已经表演类的最高学位了,如想读博士学位,往往要攻读其不感兴趣且不擅长的理论专业——这些瓶颈都成为艺术类精品课程申报和评审的重要制约因素。

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是精品课评审的初衷,旨在搭建网上授课平台,创新教师的教学模式,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基于此,艺术类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实现网上视频课堂与学习者需求的对接,优化网上课堂的有效性。精品课指标体系中要求的课堂实录仅仅是上课过程的展示,然而,对于很大程度依赖“一对一”教学模式,鲜明体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学特征的艺术教学,课堂实录的通识性和普适性受到很大限制。

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大都遵循从专业技能学习到艺术品格及风格引导的教学规律,艺术学习的过程必须注重技艺培养和艺术修养培育并举。尤其是艺术表演类课程及创作类课程,表演类课程如音乐表演、戏剧影视表演、舞蹈表演等,创作类课程,如作曲、编导、绘画等,师生间的交流、互动非常强。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除简要的讲授和示范外,还需要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点评,即“即时反应式”的指导,这种示范和指导主要根据的是教学经验和学生特点,每次示范和点评都是因时因人因作品而异,教师讲解的少,学生实践的多,表情的拿捏、动作的精准、旋律的流畅等“细节”通常还需要重复多次。这种“即时反应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性很强,并不是面对大众,对于自主学习者来讲借鉴意义有限。笔者认为,艺术类精品课程的视频应该变课堂实录为艺术讲座,之中穿插图片、音乐、艺术品、影像等辅助教学资料,才能他艺术类精品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成为审美愉悦的体验过程。即使有学生的参与,也是起到示范和实践作用即可,不应针对某个学生进行授课。这种组织方式与授课的实施更便于通过网络平台将课程呈脱给课堂以外的“听众”或“观众”,消除资源共享障碍,提高艺术精品课网站的交互性和共享性。

篇(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21世纪教育研讨会对新一代人的呼吁是:“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培养健康人格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艺术教育本质上是人格教育,正如北京大学美学教授董学文先生所说的:“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1]艺术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种灵魂的净化剂,它最能穿透某些人的感情麻木的铠甲,使受教育者在内心留下深深的印痕。艺术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有巨大的塑造作用。  

(一)让艺术文化“润物无声”  

校园艺术文化是指校园中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它是一所学校潜在的艺术教育资源,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积淀下来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文化,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育人优势,对学生的心灵涵养、美好灵魂的塑造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校园艺术文化包括物化的艺术文化与非物化的艺术文化。物化的艺术文化,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文化,如校舍建筑、场馆设施、花草树木、园林景观、雕塑饰物等各种散发艺术气息的东西。它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独特风格的外化与体现。绿树成荫的校园大道,芬芳四溢的花苑草园,错落有致的雕塑景点,独具特色的艺术长廊,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  

学校的精神文化在校园非物化艺术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虽不具备校园物化艺术文化直观可视的特点,但它是学校艺术气息、生命活力的体现,对学校师生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全体教职工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高度认同,形式多样的艺术社团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二)用人格塑造人格  

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在与教师朝夕相处中,不仅观察、模仿教师的穿着打扮、言谈方式、艺术表演技巧和风格,而且还模仿教师为人处世的态度、精神风貌、气质等,久而久之学生的人格就刻上了教师的人格特征的印记。艺术学科教师一般都毕业于艺术类专业,在人格特征上,与毕业于非艺术类专业的教师相比,有其鲜明的人格特征:好奇心较强,敢于冒险,富于挑战性;擅长形象思维,有较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自我意识突出,个性鲜明,勇于创新等等。艺术教师如能充分发挥其人格独具风采的魅力,以充沛的情感、良好的情绪去感染、教育学生,去影响并陶冶他们的情感,学生的人格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艺术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所谓“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为此,艺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增强人格魅力,以人格去影响、感染、塑造人格。艺术教师应该牢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告诫:“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  

(三)挖掘艺术学科及优秀艺术作品的教育力量  

舞蹈艺术通过优美的动作、婀娜的身姿、独特的造型及其所塑造的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人、启发人和教育人。古今中外许多的事例表明,舞蹈艺术造就了人坚定不移的事业心和满腔的热情;诚实、认真、正直和顽强的意志。音乐艺术通过多样的节奏、丰富的音色、悦耳的音响、优美的旋律影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言语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感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注意到,音乐是对年轻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2]有研究者专门研究了合唱艺术对学生人格美的塑造作用,指出:合唱的艺术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合唱的节奏规范能磨炼学生的自控力,合唱的情感体验能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合唱的高度统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绘画、书法等通过直观的形象、优美的线条、巧妙的布局、多样的造型等等,对学生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艺术学科教师,应充分挖掘各艺术门类的人格教育因素,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刻的寓意、丰富的情感、善良的人性,易引起学生美的享受、思维的启迪、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升华。正如滕守尧先生所认为的:“通过创造和欣赏美好的事物和艺术品,人的情感就会结晶成美好的形式,这一美好的形式进一步对人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使之成为一种有道德的行为。”[4]为此,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选艺术作品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们认真地欣赏、细心地品味、真切地感受,从中使他们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升华。  

艺术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只有各方面综合发挥作用,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注释:  

[1]董学文.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0(4).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92-02 收稿日期:2016-07-14

作者简介:崔媛媛(1986―),女,河南开封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学生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德行等各方面的培养。

一、 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有利于思想道德及精神文化的提高

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满足并且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艺术教育能够陶冶情操,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学校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艺术和文化素养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美、认识美,了解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科学文化常识,而且也有利于学生“三观”的正确培养[1]。艺术教育通过音体美等艺术形象和艺术创作,在艺术和精神之间得到碰撞,实现情感的传递和交流,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思想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2.有利于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文化视野的扩大

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丰富多彩,涉及中外文学、音乐、美术及戏剧等。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基本国情下,高校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弥补学生在中学时期的知识局限性和阅读面窄的欠缺。通过这些学习认识社会的发展态势和人类的发展历史,使学生精神得到升华,心理功能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并且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丰富精神生活,开阔文化视野。

3.有利于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可以美化人格,促进人们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将各类艺术形式以授课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艺术教育丰富了自身的见识和艺术体验,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能力,使学生的生活情趣朝着更高层次发展,从而令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不管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4.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创新思维的培养已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创新思维就是运用非逻辑思维去处理问题,而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则可利用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来实现[2]。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它通过联想、情感、感官等方面,帮助学生养成敏锐的洞察能力和丰富的创造想象力;公共艺术教育还有利于对学生直觉和灵感思维的培养,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突然出现的情绪就是直觉,而灵感往往都是在直觉出现的刹那间产生。公共艺术教育巧妙地结合了人的形象和逻辑思维,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很多高校均已经设置各式各样的公共艺术课程,大多数以选修课或者公选课的形式出现,这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力,有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近年来,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发展迅速,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1.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体制不完善

教育部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有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但在具体设置上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设置要求,而且很多高校并没有为公共艺术教育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而是把它挂靠在学校的教务处,这就导致公共艺术教育缺乏制度和政策的保障,教学缺乏监管,教学效率低下。综合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有一些高校的艺术教育机构在教学管理、人事财务等方面缺乏自,在一定程度上受外界影响较大,教育管理机构有名无实,很难融入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去。

2.课程设置不被重视,教材选择随意

在普通本科院校中,课程设置首先考虑的必定是专业课和必修课,之后才会考虑到选修课程的设置,而大多数高校通常会选择把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放在选修课中,这往往最容易被老师和学生忽略,当遇到师资或外部环境的干扰时还会被替换,加之一些高校的课程考查是通过采用开卷考试或是结课论文的形式实现的,这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的反映很不利。还有一些高校由于艺术教育方面师资力量的欠缺,比如一些地方综合类或者理工类院校没有专业的授课老师,学校就会采用网课的形式授学,无教师的现场教学和指导,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的效率。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高校在艺术教材的选择上过于随意[3]。比如一些高校本身设置有艺术类专业,这时为了方便起见,他们会直接采用艺术类专业的相关教材用于公共艺术教育中去,选择教材没有针对性,没有将艺术生和非艺术生的需求考虑进去;还有一些学校会采用本校自主开发的教材,通常这些教材内容创新性不足、整体水平较低,这都很难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利于学生艺术理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

艺术教育的师资情况将直接影响艺术教育的效果。在实际情况中许多高校均存在公共艺术师资不足的情况,即使有配备专职公共艺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往往不高,经验不足,文化底蕴欠缺,这都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接触公共艺术;还有一些高校往往会采用团委等其他行政部门的非专职老师授课公共艺术,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责任心差,缺乏学科带头人,教学技能单一无新意,授课很容易朝着自己擅长的领域靠,教学面窄,这就使教学效率不高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授课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由于高校自身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度不足,考试形式又过于流程化,这就使学生不自觉地把公共艺术课程不当回事,应付现象严重。目前高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大多都是理论的教学,缺乏实践的支持,学生上课兴趣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小动作频繁,大多数学生仅仅为了结课考试或者获取学分,真正用心学习的学生并不多,这完全违背了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初衷。

三、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对策建议的探讨

1.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专业的教学机构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但是一方面由于学校自身学科设置问题以及资金等方面的外在因素,使得学校没有能力建立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只能将公共艺术教育依托在别的部门或者临时调动一些非专业的艺术教师来维持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因为艺术教育是一门主观性较强的学科,教育效果缓慢,相比一些专业性强的学科,学校对其的重视度远远不够,学生也将其默认为可学可不学的课程,这都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重视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制的建设,给予资金和组织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使高校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专业的教学机构,规范公共教育管理制度,完善考评体系,增加教师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从而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充分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4]。

2.优化课程体系,合理选材,因材施教

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选择不能盲目,应结合高校所在城市的特点以及高校中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开设课程,既能够体现当地的地方特色,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公共艺术教材的选择不可随意,应结合学生层次和专业的不同合理选材[5]。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若教材太过专业,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使学生厌学;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力弱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教材选择时应考虑到理工类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教材,这样既实现了艺术教学的目的,而且也满足了学生对艺术的需要,做到了合理选材、因材施教。

3.强化师资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在教育中具有示范性,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应当掌握娴熟的专业知识,并且应当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方面的欠缺亟须弥补,一方面,学校可以优化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来强化师资团队,并应全方位考虑专业设置,既考虑到年轻思维活跃的艺术专业毕业生,同时也应当考虑社会上那些有丰富教育经验的精英。另一方面,学校在一定程度应当给予公共艺术教育教师与优势专业教师同等的政策,不定期为艺术教师开展业务培训、校内外相关专业合作等,加强教师间对专业知识的交流和学习,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接受新时代高科技教学的新思路,并及时吸收新的成功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强化师资队伍,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供优质的条件和扎实的基础。

4.开展公共艺术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展艺术活动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训练了学生多元化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去学习艺术。艺术活动不像课堂教学那么死板,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进去,在玩的过程中也能使学生接触到艺术,并亲身体验艺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艺术。比如开展书画展览活动,学生自愿参加,将优秀的作品在校园内展览,这样既塑造了学校的艺术氛围,也激发了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通过艺术活动,促进学生多元化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王 巍,钟天娥,池阿海,等.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84―87.

柏志华.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大众文艺,2015,(13):224.

篇(9)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学生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德行等各方面的培养。

一、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有利于思想道德及精神文化的提高

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满足并且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艺术教育能够陶冶情操,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学校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艺术和文化素养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美、认识美,了解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科学文化常识,而且也有利于学生“三观”的正确培养。艺术教育通过音体美等艺术形象和艺术创作,在艺术和精神之间得到碰撞,实现情感的传递和交流,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思想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2.有利于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文化视野的扩大

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丰富多彩,涉及中外文学、音乐、美术及戏剧等。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基本国情下,高校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弥补学生在中学时期的知识局限性和阅读面窄的欠缺。通过这些学习认识社会的发展态势和人类的发展历史,使学生精神得到升华,心理功能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并且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丰富精神生活,开阔文化视野。

3.有利于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公共艺术教育可以美化人格,促进人们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将各类艺术形式以授课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艺术教育丰富了自身的见识和艺术体验,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能力,使学生的生活情趣朝着更高层次发展,从而令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不管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4.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创新思维的培养已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创新思维就是运用非逻辑思维去处理问题,而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则可利用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来实现。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它通过联想、情感、感官等方面,帮助学生养成敏锐的洞察能力和丰富的创造想象力;公共艺术教育还有利于对学生直觉和灵感思维的培养,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突然出现的情绪就是直觉,而灵感往往都是在直觉出现的刹那间产生。公共艺术教育巧妙地结合了人的形象和逻辑思维,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很多高校均已经设置各式各样的公共艺术课程,大多数以选修课或者公选课的形式出现,这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力,有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近年来,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发展迅速,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1.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体制不完善

教育部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有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但在具体设置上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设置要求,而且很多高校并没有为公共艺术教育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而是把它挂靠在学校的教务处,这就导致公共艺术教育缺乏制度和政策的保障,教学缺乏监管,教学效率低下。综合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有一些高校的艺术教育机构在教学管理、人事财务等方面缺乏自,在一定程度上受外界影响较大,教育管理机构有名无实,很难融入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去。

2.课程设置不被重视,教材选择随意

在普通本科院校中,课程设置首先考虑的必定是专业课和必修课,之后才会考虑到选修课程的设置,而大多数高校通常会选择把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放在选修课中,这往往最容易被老师和学生忽略,当遇到师资或外部环境的干扰时还会被替换,加之一些高校的课程考查是通过采用开卷考试或是结课论文的形式实现的,这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的反映很不利。还有一些高校由于艺术教育方面师资力量的欠缺,比如一些地方综合类或者理工类院校没有专业的授课老师,学校就会采用网课的形式授学,无教师的现场教学和指导,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的效率。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高校在艺术教材的选择上过于随意。比如一些高校本身设置有艺术类专业,这时为了方便起见,他们会直接采用艺术类专业的相关教材用于公共艺术教育中去,选择教材没有针对性,没有将艺术生和非艺术生的需求考虑进去;还有一些学校会采用本校自主开发的教材,通常这些教材内容创新性不足、整体水平较低,这都很难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利于学生艺术理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

艺术教育的师资情况将直接影响艺术教育的效果。在实际情况中许多高校均存在公共艺术师资不足的情况,即使有配备专职公共艺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往往不高,经验不足,文化底蕴欠缺,这都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接触公共艺术;还有一些高校往往会采用团委等其他行政部门的非专职老师授课公共艺术,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责任心差,缺乏学科带头人,教学技能单一无新意,授课很容易朝着自己擅长的领域靠,教学面窄,这就使教学效率不高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授课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由于高校自身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度不足,考试形式又过于流程化,这就使学生不自觉地把公共艺术课程不当回事,应付现象严重。目前高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大多都是理论的教学,缺乏实践的支持,学生上课兴趣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小动作频繁,大多数学生仅仅为了结课考试或者获取学分,真正用心学习的学生并不多,这完全违背了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初衷。

三、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对策建议的探讨

1.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专业的教学机构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但是一方面由于学校自身学科设置问题以及资金等方面的外在因素,使得学校没有能力建立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只能将公共艺术教育依托在别的部门或者临时调动一些非专业的艺术教师来维持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因为艺术教育是一门主观性较强的学科,教育效果缓慢,相比一些专业性强的学科,学校对其的重视度远远不够,学生也将其默认为可学可不学的课程,这都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重视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制的建设,给予资金和组织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使高校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专业的教学机构,规范公共教育管理制度,完善考评体系,增加教师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从而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充分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

2.优化课程体系,合理选材,因材施教

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选择不能盲目,应结合高校所在城市的特点以及高校中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开设课程,既能够体现当地的地方特色,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公共艺术教材的选择不可随意,应结合学生层次和专业的不同合理选材。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若教材太过专业,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使学生厌学;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力弱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教材选择时应考虑到理工类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教材,这样既实现了艺术教学的目的,而且也满足了学生对艺术的需要,做到了合理选材、因材施教。

3.强化师资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在教育中具有示范性,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应当掌握娴熟的专业知识,并且应当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方面的欠缺亟须弥补,一方面,学校可以优化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来强化师资团队,并应全方位考虑专业设置,既考虑到年轻思维活跃的艺术专业毕业生,同时也应当考虑社会上那些有丰富教育经验的精英。另一方面,学校在一定程度应当给予公共艺术教育教师与优势专业教师同等的政策,不定期为艺术教师开展业务培训、校内外相关专业合作等,加强教师间对专业知识的交流和学习,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接受新时代高科技教学的新思路,并及时吸收新的成功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强化师资队伍,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供优质的条件和扎实的基础。

4.开展公共艺术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展艺术活动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训练了学生多元化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去学习艺术。艺术活动不像课堂教学那么死板,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进去,在玩的过程中也能使学生接触到艺术,并亲身体验艺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艺术。比如开展书画展览活动,学生自愿参加,将优秀的作品在校园内展览,这样既塑造了学校的艺术氛围,也激发了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通过艺术活动,促进学生多元化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巍,钟天娥,池阿海,等.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84—87.

[2]柏志华.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5,(13):224.

[3]刘颖灵.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7):195—196.

篇(10)

按理说,大学里的艺术类学生在入学前都已经有几年的绘画功底,不存在从零开始的问题。本人之所以会探讨从零开始的素描教学,缘起于我近年来在教学中常常遇到的一类特殊专业:非艺术类招生的设计专业。这些专业方向虽然和艺术有关,却是按文科,理科专业招生。例如:广告学(文科),工业设计(工科),数字媒体技术等等专业。学生们在入学前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艺术教育。而且,他们入学后所学的主要科目不是艺术类的课程,而是文科、理科、工科等方面的课程。但是为他们开设的艺术类课程又不同于仅仅作为素质教育的艺术公共课,因为它还带有一定程度的专业性,因为这些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工作中会部分地用到艺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素描,是一切艺术科目的基础,这些专业亦然。但是,目前艺术类专业主流的素描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欧洲文艺复兴建立的写实传统为主,强调真实再现自然对象的技术能力,特别强调造型的准确、空间的深度、质感的表达等等。而这些都需要常年的严格训练才能达成。面对这样的高门槛,这些零基础的学生难免望而生畏,产生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在短短几周的时间里无法获得这样的写实能力,于是对于素描课兴趣索然,干脆随便应付了事。

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如何让这些学生学出兴趣,在有限的几周时间里获得明显的进步?这成了我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这又引出了进一步的思考:这些学生究竟需要获得哪些能力?在哪些方面获得进步?他们和拥有一定美术基础的纯美术专业或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的需要有何不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最需要的是首先对素描产生兴趣,在画素描的过程中体验到游戏的。其次,是对于画面形式美感的把握能力,最后,是运用风格化的语言表达具体形象的造型特征的能力。

根据这个判断,我把素描课程的实践训练分为三个阶段:涂鸦阶段、临摹阶段和写生与照片改造阶段。

一 涂鸦阶段

(1)感受材料

首先,我会向学生介绍画素描可以使用的工具材料。我不把素描限定在用铅笔或炭笔在素描纸上作画,而是要鼓励学生尝试任何材料。我甚至也不把素描限定在只能使用黑白两色,而是可以出现其他色彩,但是不以色彩变化为重点。作为载体,我会介绍各种不同的纸张,除了常用的素描纸、水彩纸、铅画纸、新闻纸、宣纸之外,也可以使用牛皮纸、硫酸纸、彩色卡纸、报纸这些不常用的纸张,甚至厚纸板、木板、布料、树叶等等其他材料。在笔和颜料方面则分别软笔、硬笔、固体颜料和液体颜料,例如铅笔、炭笔、木炭条、色粉笔、钢笔、圆珠笔、签字笔、笔刷、毛笔、水粉、水彩、墨水、墨汁等常用的绘画材料,也可以鼓励学生使用滚筒、刮刀、草棍、铁丝、大头针、硬纸片、塑料片、牙刷甚至自己的手指等其他工具。

在介绍的过程中,我先向学生演示各种材料的组合使用带来的不同痕迹效果,同时用一些作品图片做辅助。然后让学生自由地尝试使用这些工具材料,在各种工具和材料之间自由组合。

这个初始阶段的诉求是在触碰材料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最原始的游戏:勾勒、涂抹、刻划、拓印、喷绘、粘贴、泼洒、滴流、刮擦、揉搓等等,总之一切能够产生痕迹和新形态的方法都可以鼓励,而不要求产生任何具象的形象。简单地说,这个阶段就是涂鸦的状态,宣泄的状态,画出什么东西都可以,评价标准是产生的效果越多越好、差异越大越好。

(2)形象联想

接着,我在这个阶段中进行延伸,让学生对刚才获得的那些抽象的痕迹和肌理进行观察,看看像什么东西,再通过有意识的加工进一步发展出具体的形象。这是一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的游戏,我们都有在各种各样的云朵中发现一匹马、一张人脸的经验,人们也经常根据山岭的形状给他们命名,比如“美女峰”、“象鼻山”、“九马画山”等等。这同样也是一个被画家们广泛使用的方法,达芬奇在他的日记中就记载过他如何在墙面的污渍中看到一幅千军万马的壁画构图。恩斯特则是用画纸铺在地板上拓印出地板的肌理,再根据这些肌理画出各种神秘的形象。

这个阶段属于自发性的训练,类似于超现实主义者的“自动绘画”。通过这个阶段的尝试,学生对各种绘画材料的特性有了初步了解,知道它们的组合使用能够产生什么效果,并且激发了对于新形象的想象力。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绘画行为中获得了游戏一般的兴趣,进入一种比较放松、自由的状态。

二 临摹阶段

在自发性的训练之后,我们会进入有限制的阶段:临摹。

(1)图式分析

在真正的临摹之前,首先需要一个预备阶段,即图式分析的阶段。如果之前已经上过构成基础课,这个阶段就比较简单,否则的话,还需要先把构成的观念传递给学生。就是以抽象的视觉元素的观念看待画面,把一幅画面转移成为点、线、面、黑、白、灰的排列组合。这个阶段所选择的范本可以是任何风格的绘画作品,学生尽量用几何造型来归纳、简化范本,只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构图即可。经过这个训练,学生将会养成以构成的观念审视画面的习惯。

(2)完整临摹

在临摹的阶段,我们尽量回避古典时期的,写实性的作品,突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的现代主义绘画。但是不必拘泥于素描作品,即使是水彩和油画作品也可以临摹,但是可以摒除其色彩因素。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风格化倾向,画面以平面造型和几何建构为主,有利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平面形式语言的学习,而不是写实造型方面。另一个可以临摹的资源是“素人艺术”,即那些未经过专业训练、但在形式方面有独特天赋的自学成才的人。这一门类概念最先由法国艺术家杜布菲提出,法语名为“Art Brut”,英文翻译为“Outsider Art”。这些人的作品没有圆熟的技巧,却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原始直率的视觉美感,其造型也更具特征性。这一类作品对于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来说显得更亲近,更容易学,但在临摹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学习到形式语言的审美规律。在完整临摹的过程中,学生仍然要保持以构成观念审视画面的习惯,但不要再归纳、简化,而是要尽量地接近原作的面貌。但重点关注形式语言方面的因素,比如线条的轻重缓急,黑白灰色块的虚实变化,不同材料所制造的笔触痕迹与肌理效果。对于具象绘画中独特而强烈的风格化造型,学生也可以着意学习,预备在以后的阶段中运用出来。当然,也不必要求学生想复印机那样严格地复制范本,而是要强调学习范本的特征,得其风神即可。

这一阶段虽然从构成的观念开始,但不同于构成课的纯抽象演绎,这里强调的是从具体的绘画形象中归纳出构成因素。不是直接从审美规律开始研究,而是从具体形象范例开始,其效果更加新鲜生动。

这个阶段的主要成果是,学生通过临摹储备了一批形式语言图式和风格化造型模式,这也为下一步从自然物象中研究形式语言做好了准备。这也是为什么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传统艺术学习都强调临摹的原因。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学徒们是必须先师法古人,而后才师法自然的,其目的就是在面对自然的时候心中能有图式来应对。临摹的另一个好处是使学生看到自己也能画出像模像样的画面,从而增强他们对于绘画的信心。

三 写生与照片改造阶段

在临摹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进入写生或参考照片作画的阶段。写生的题材可以涉及人物、静物、风景、组合场景等等,尽量的丰富多变,这有助于保持学生的视觉兴奋。每个对象可以速写和慢写相交替。速写可以迫使学生抓取对象的大致特征,对其进行大胆的夸张强调,而不会早早陷入细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放开手脚。慢写则可以帮助学生仔细观察对象,尽量画出丰富的细节。并且可以对作品的构图、造型、用线、黑白灰关系等因素反复修改,力求达到形式语言的协调。但慢写也不宜太长时间,最多用一整天的时间画一幅画就够了,不能搞那种连续画几周的长期作业。一是课程时间本身就不允许,二是初学者没有能力对一幅作品进行长时间的雕琢,太长时间面对一幅画会令他们产生厌倦。

在慢写训练中,我仍然要求学生们先做图示分析,使他们保持以构成的眼光看待自然和画面的习惯。这在写生中具有更大的意义,因为它可以使学生以整体的观念去观察对象。

写生阶段比临摹要更生动,但难度也更大,因为临摹的范本是已经由艺术家经营好了的完整形式,可以直接照抄,而当初学者第一次面对自然本身的时候,他们需要从自然到画面的转译过程。而自然比最丰富的绘画还要丰富,并且经常处在变化之中。初学者难免不知所措。因此,这个阶段可以通过拍照,借助照片的方式来帮助完善作品。照片首先把空间中的自然对象转换为一个平面图像,自然为初学者降低了描绘的难度。但这个平面的图像仍然是未经过艺术处理的,中性的图像,仍然需要学生们利用前阶段已经习得的形式语言图示来进行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我给予学生们更大的自由度,鼓励他们把自然对象仅仅当做一个视觉的起点,主动地改造自然对象,甚至会取得比照片更“像”对象的效果。

篇(11)

二、艺术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艺术类学生和非艺术类学生在英语学习的态度、动力、方法、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不少艺术生一提到英语就头痛,英语学习一直是一个难题。从入学条件看,我国艺术类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对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文化课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大多数艺术生都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课的练习上,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很多家长更是因为孩子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为了孩子能上一所好大学而让孩子选择艺术专业。他们对专业课程情有独钟,文化学习热情偏淡,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专业学习占用,而对待文化课则持“得过且过”的态度,致使文化课程学习无计划、杂乱无章。在英语学习方面具体体现为词汇量匮乏,语法基础知识薄弱,大部分学生未接受过系统的听说训练,有的既听不懂又讲不出。词汇量严重不足,能够积极使用的词汇少,影响到他们的交际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提高。学生英语成绩参差不齐,水平层次呈现多样化。在英语基础不好的情况下,艺术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厌学畏惧的情绪,这样便形成了恶性循环,直接导致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截然不同。以我院为例,学生根据个人学习目标的不同,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小部分学生重视英语学习,基础较好,英语学习兴趣浓厚。他们重视文化课学习,理解英语成绩在未来就业中的重要性,因此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愿望十分强烈。他们早早开始准备考试,在英语学习上下了很多工夫。课上不仅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做笔记,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更加重视四、六级过级的技巧和能力要求,经常和老师沟通,提出相关问题,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认真作四、六级模拟试题,分析试题,研究考试,态度十分积极,效果也很明显。但这部分学生把专业学习与英语学习脱离开来,认为这是不相干的两件事,没有把英语学习融入专业学习中去。

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距离英语四、六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他们更注重期末成绩。这些同学在课上纪律较好,按时到课,课上能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课后能做到及时复习,对英语还有一些兴趣,希望通过四、六级考试,但意愿不是特别强烈。在英语学习上有延续学习的能力,但投入英语学习中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待提高。

最后一类学生对待英语态度则很明确,即在期末考试中60分即可。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对于考级不抱任何希望,对英语学习的投入几乎为零。他们只在期末考试之前进行突击复习,或抱有考试作弊的侥幸心理,最后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从以上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中不难看出,不少学生把英语学习与专业培养看成了对立面,要么放弃专业课学习英语,以便应付将来就业的需要;要么全身心投入到专业训练中,抛弃兴趣不浓的英语学习,顾此失彼,很难兼顾。

三、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间交流的一种工具,是国际化青年必须具备的特征之一,如果不能熟练掌握,将来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会遇到很大的阻碍。很多学生想在网上获取信息,而网上的信息以英语书写占大多数。很多大学生向往去外企工作,但有的人一打电话,听到对方说的是英语,就不敢回答,立马把电话挂断了,进而失去了工作机会。英语是国际化的语言,不再单属于英国或是美国,没有了国界。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对外交流扩展到了整个社会,扩展到了科学、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即既精通专业业务又有较强外语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需要已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一般的、单一的外语技能已很难满足国际化市场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大学纷纷开设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金融英语等ESP课程,而且社会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

2.艺术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学英语,学英语到底有什么用时,很多艺术生都很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更没有意识到英语学习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有的学生仅仅把目标定在过四、六级上,以为过了四、六级就大功告成。现在很多学校四、六级和学位不再挂钩,所以有些学生就觉得可以不考级了,甚至认为可以不用学英语了。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了解英语的重要性,但认为只要掌握基本的会话技巧,应付表面的沟通就可以了。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很多艺术的前沿在国外,许多伟大的作品是英文原著。没有专业英语的支持,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精髓,只能去学习翻译过来的译著,失去了领略原汁原味艺术作品的机会,对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造成很大的损失。还有很多艺术学生想要出国深造,到国外大学里继续艺术学习,若不具备英语交流能力,或者仅限于表面交流的程度,则会极大地影响专业学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艺术院校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把英语学习与专业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对专业学习的作用,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进步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李红.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1,(1):40-42.

[2]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2001,(12):25-28.

[3]Hutchinson,T.& 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