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校心里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良好的学习氛围,深厚的师生情感,形成外部的有效动机。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课堂上要有活泼的气氛,要有游戏的成分,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论。”在高职类的院校,因为较多、较深入的专业课让学生倍感枯燥,大学语文恰好能营造一种与专业课不一样的良好的课堂气氛。通过演讲、辩论、讲故事等轻松方式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使其情绪高涨,学习兴趣更浓,快乐学习效率更高。同时,除了课堂以外要主动同学生多交流,建立深厚的思想情感,这样能让师生间获得一种沟通,有助于课堂上的零障碍交流。
(三)积极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喜欢某个老师的教学方式从而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充分得到学生和尊重,从而让学生“爱屋及乌”对大学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更能使他们的品质得到铸造。
二、运用有效强化原理,挖掘学生学学语文的内在动力强化是一种事物增强另一事物的过程,适度的强化能让学生保持更有效的注意力
(一)制定明确、具体而恰当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奋斗的方向”。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往往是盲目的,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学习却要求学生有较高而具体的要求,需要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所以教学目标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奖惩分明。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两种有效强化方式。对在课堂上积极表现的同学要能适时的给予肯定;对在演讲、写作等方面有特长的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舞台。不能忽视在大学语文学生过程中的“吃力者”,语文老师要结合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给予引导,帮助成长。当然,也不能盲目的只给予肯定,要奖罚相结合,但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让强化在大学语文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三)重视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班级中大学语文学习较好的榜样作用;同时,可以引用已经在工作岗位的已经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校校友的示范效应。通过树立典型,激发学生学习。其次适当引入竞争,增强学习积极性。
三、运用成败归因理论,正确认识自我,产生积极效能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提出著名的“效果律”。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相对应的评价和认定,使学生能准确定位自己,并根据教师的评价对自己的学业水平作出正确认识。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心理学的教学反馈原理为基础,以课堂作为舞台,对学生作出正确评价。首先学会更多地肯定。大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评价,以肯定为主。其次是适时的运用批评,并予以纠正。这样才能起到强化作用。三是教会学生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问题的强化。
1.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利用学生间的相互教育,促进心理学生健康
同学之间,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语言,较为接近兴趣爱好,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例如,“数学作业错题较多怎么办?”“怎样才能学好数学?”“你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最理想的心态,以提高自身的心里素质。
3.为学生搭建成长与体验成功的平台与机遇
3.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协作
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不同学生间互交朋友,形成积极向上学习的集体气氛,让学生中聪明者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乐于助人;思维迟缓者也不自卑,而是虚心诚恳。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让那些相对缺少同伴,性格孤僻、胆小的学生,在大胆的交流、沟通等中,既学会与同学交流与沟通,又在对学习内容的探究中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来龙去脉,从而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与大家一起研究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能探求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明白周长意义的基础上,我拿着一张照片对大家说:“我要为这张照片制作一个相框,需要准备多长的相框料?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拿出尺子量与照片等大的学具卡片(A4纸的一半),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4条边的长度都量了,有的就最了一条长和一条宽,反馈上来的算式有:21+15+21+15=72(cm);21+21+15+15=72(cm);21×2+15×2=72(cm);(21+15)×2=72(cm)。师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上述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然后因势利导问: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记,最简便?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确定(21+15)×2=72(cm),最简便。并由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十宽)×2,这节课的许多内容都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在课堂小结时,他们为自己会学习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3.3分层要求,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学生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既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实现“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学习,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为学生营造出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学习环境。
3.4运用积极合理的评价,促成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地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更新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准确把握、积极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积极悦纳自己。
;3.5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我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对学生来说,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觉,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计划是的那种满意的心情。也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4.要重视给学生提供适时援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心理认知障碍,苦恼,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及时恰当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难。
提供援助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和波折,不要讽刺、挖苦,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个别学生与全体学生的兼顾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都以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为主,其他的学生被自然地忽略掉了,这些学生的情况如何呢?他们在大学生活中能感受到幸福快乐而有希望吗?这些就不得而知了。积极心理学的引入,对所有人的积极情绪、积极品质以及潜力发挥的关注,能从理论上补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打破当下以少数问题学生为重点的局面,使更多的人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视线范围内,实现个别学生与全体学生的兼顾。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几点意见
1.更新观念。班主任教师仍然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主要参与者,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刻地认识新课改的核心目标和内涵,把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自己教育的核心目标。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学生考评机制和考评办法。
2.加强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新课改顺利进行的保障,更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必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上工作日程,作为日常工作。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为了能够让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教育教学发展计划,符合新课改对于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教师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角,把他们放在教育教学的核心位置上,使日常的教学能够科学、有序地进行,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传递最直接的途径,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最纯粹的场所。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及传统素养的一种传承,是对学生思维、意识、行为、情感的一种调剂。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上均呈现出单一趋势,此种形势使学生陷于被动,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与教学效果的强化。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探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解放,是对新课程标准的一种延续,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视。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维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只在于教师如何教,也不只在于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以及一定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综合心理状态的一种现实反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认知、态度、行为的一种体现特征,是维系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远近距离,可以激进低落的情绪,可以焕发师生精神,可以激发师生的内在潜能,可以端正师生的教、学态度,可以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以教师的人格、性情等的传递塑造高素质人才。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影响力量,抑制课堂教学中的本我冲动行为,自行监控本体情绪,要以现实原则调节课堂教学矛盾,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调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行为的修饰,要以幽默的语言和趣味的肢体行为活跃课堂气氛,以此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增添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体主动求知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挖掘与培养。所以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必须着眼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要充分创设自主探究活动,以自主探究方式带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发展,以自主探究形式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挖掘学生的积极本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创设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揣摩,鼓励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个性化地挖掘语文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中了解语文真实的深厚内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情感的递增。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行为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评,要以激励性的点评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同学们,请你们先自行读一遍《小石潭记》这篇课文,然后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喜欢作者描述的这个小石潭么?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最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或者是哪一句话,并告诉我何故喜欢?等等。通过这样活动的创设,激发学生认真读取文章,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以此实现学生主体潜能的有效激发。
三、创设贴切生活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生活是炼就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强化知识掌握的主要阵地,是检验与融合语文知识的力量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切生活的教学情境,就要以适宜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生活素材为依据,以学生主体的情感升华为根本,以情境的强化效果为最终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找取素材,将语文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将静态的语文知识以动态的现实生活形式展现出来,以生动的生活情境转化枯燥单一的文本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失物招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请问大家有没有捡到过他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捡到过什么呢?对于捡到的物品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踊跃地谈一下吧。以此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快速回想,引发学生思维快速运转,激起学生情感与语文知识的共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73-02
一、前言
随着整个科技水平的发展变革,社会对于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人们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加深。小学语文对于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分析了几点小学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以供同行参考借鉴。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言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在这个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小学阶段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初高中等未来阶段的学习,乃至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工作开展以及继续教育培训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小学时期是学生智力、世界观的高速发育时期,在这一阶段如果能够有效的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对于其在今后学习、工作与生活中的理性思维运用都大有裨益。
其次,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大纲明文规定的要求之一。我国修订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求教师队伍采取相应的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整体创新能力水平。因此,教师队伍必须认真对待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创新问题。
再次,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程度。这是因为如果想在小学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靠陈腐老旧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这一目标,那么教师就必然要采取相应的创新教学手段,而这类教学方式往往充满趣味性,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其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1.明确学习动机,激发创新意识
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的明确可以给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引一个清晰的前进方向,是维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基本心理因素。而小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心智以及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定型,注意力也无法长期集中,因此他们很难为自己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动机以及合理的目标,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为学生树立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采取引导式教学,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辨思维。
2. 创造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的教育课堂大多都过于严谨压抑,而这种严肃的气氛与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恰恰相反,即使教师能够采取相关手段让学生安静下来听课,那么这种强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所产生教学效果必定是微乎其微的。
小学生只有处于相对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自身的思维、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才能最大程度的活跃起来,只有这样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记忆才能加深,理解才会有所提高,否则思维就会脱离课堂教学内容,信马由缰的在课堂上溜号,连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无法有效接收,更遑论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3.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多媒体工具的传播使用,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传统的板书与教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信息传达方法方面显得比较单一,学生大多为被动学习,而我们都知道被动学习的学习效率远低于主动学习。而多媒体工具可以将图片、声音、文字、视频等沟通要素相结合,这种多元素共同传递信息的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板书、教材,更能够吸引各方面心性还不够成熟的小学生,只有先得到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教学工作才能进一步有效开展。
在具体结合现代信息手段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放一些教学动画类视频,让学生在图像、语音相结合传达信息的氛围中更加集中注意力,主动的接受知识并积极的参与到问题思考与讨论当中。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学生较为熟悉的博客、微信或网站等与学生交流,通过媒体社交平台发放趣味思考题目,并辅以相应的奖励机制,将交流广度拓展到课堂之外,提高学生在课外对课程的参与积极性,这样更有利于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密程度,对于日常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也大有帮助。
4. 完善互动式教学
根据教育学家的研究结论,学生在单方面听老师讲课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不及在双向交互式学习过程中吸取的知识量大。教学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任务,相反的,学生应该作为其主体,而教师起到知识引导和教学主导作用,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总体方向指引下,加强与老师的互动沟通,在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主动提出并深入思考,教学相长,这样才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水平。
为了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多设问题、巧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性的学习,这样学生才有与教师沟通交流的空间。如在教到《乌鸦喝水》一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交代故事背景而不立刻揭示乌鸦喝到水的方法,相反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然后将学生们的想法列在黑板上,逐条分析讲解,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夸赞,提升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都意义深远,因此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造自由的课堂氛围,并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互动教学模式下逐步培养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全方位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亲子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在父母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学生被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的影响更大。所以说家庭关系和谐,青少年的心理才能健康发展,青少年才能够顺利地渡过青春期。总结当前家庭中面临的亲子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亲子之间沟通不良
职业学校中的学生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亲子冲突的爆发期,逆反心理较强,此时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而父母面对子女的冲突,一般都是通过对话直接针对问题进行交流,事实证明这一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据调查,职业学校中的男生与父母冲突的数量比女生要多,但是整体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都存在与父母冲突的问题,这就说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方式单一,效果不佳。
2.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亲子关系
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子女性格的形成以及身心的发展,不良的教育方式会使子女产生不良的行为。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会增大亲子之间的冲突频率,影响感情,最终导致子女拒绝与家长沟通,形成性格缺陷甚至心理疾病;而过于宽松的教育则容易导致孩子娇惯任性,家长说话失去权威性。所以说,家长把握好教育的度,给予孩子适当的关心和理解,可以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
二、通过家校一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2.学生缺乏教师的认可,自信心明显不足。有的学生一直以来被扣以“差生”的帽子,也是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无法继续升学而不得不就读中职院校的。她们往往认为自己天生就不聪明,无法在学习中取得良好成绩,因此不会用心读书、学习知识。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特点
1.心理学是一门涵盖多种专业领域的科学,其研究涉及认知、行为、人格等多方面,目的是为了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它既有教育学的性质任务,同时还有心理学的性质任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教。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相对实践课来说,显得枯燥,往往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会接触到理论性较强的学习,因此,她们常常找不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一门全新的课程。
三、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策略
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使用相应的教学策略。针对中职生现状和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难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如下策略:
1.启发式教学策略。填鸭式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大量的知识,但就长期效果来看优势远不如启发式教学。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缺乏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即使他们掌握了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能力。一种方式是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写出在你心目中小孩子有哪些独特的方面”。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既可以了解到她们对问题的认识情况,又可以调动她们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另一种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拥有创新的“开发区”,同时训练了她们的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综合性和独特性。例如,在讲解时间知觉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向学生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新入园的孩子哭着问你“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时应该怎样回答。这是一个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学生们大多积极动脑,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有的学生说:“妈妈下班就来接你了。”我问:“小孩子问妈妈什么时候下班,该怎么回答?”学生答:“妈妈四点钟下班。”我问:“小孩子继续问什么时候到四点钟,又该如何回应?”学生答:“……”此时,学生没能给出更好的答案。我引导道:小孩子对于时间概念并不清晰,什么样的事情能让他们有时间有大致的概念呢?学生们答道:“他们熟悉的事情。”随着引导和讨论,学生们最后得出了“吃完晚饭妈妈就来接你回家”这个比较恰当的答案。
二、通过优秀人物与现实的对比,形成适应当代的正确价值观
课例中的人和事很多也许离学生的生活很远,教师一味地说教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当然也就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意义。所以,我们要适机地将课文内容与当前发生的实事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再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正确的价值观。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学生在感受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我们身边的具体体现,从而明白每个人只要心中有他人,有社会责任感,必然换来“人人为我”的境界。学生的情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与升华,美好的心理品质也在耐人寻味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得以塑造。
三、以优秀人物为榜样,优化教师的评价策略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错误”,比如,上课开小差、与同学交头接耳、作业马虎等,面对如此众多的问题时,直接评价“你真让老师失望”或“你这样做不好”等,效果都不是很好。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学过的课文人物故事对他们进行引导,如《学弈》一文,通过学习两位学弈者的不同表现,在故事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对比自己的行为。只有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接受教师的建议,改变不好的习惯,进而产生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
(一)深入调查研究学生的心理形成与发展
除了学校教育外,还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就家庭环境来说,我们调查发现以下几种问题:家庭独生子女依赖,自私、不能吃苦、生活自理能力差;富裕家庭子女乱花钱、贪享受、高消费、勤俭观念差;破裂家庭子女情感受挫折,缺乏家庭温暖,孤僻,自卑;不良家庭子女棍棒教育,经常被训斥,打骂,逆反心理重。在深入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分析、心理疏导,使学生能深切地体会到自己的心理健康与自己成长和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只有营造一个互相信任、相互尊重的氛围,师生之间才能容易进行思想沟通,才能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发生情感感应和情感支持等作用。
(二)确定实验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多学科理论的综合为依据的,在价值取向、具体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与德育工作有所不同。我们结合基础教育性质和特点,制定了实验方案,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培养学生有“自我意识、群体意识、学习意识”。
(三)构建课程体系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课程体系里并融合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有机渗透到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中,构建“尊重、激励、合作、愉悦”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单一的学科结构的限制,弥补教学大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完善教学目标体系。
(四)呼唤乐学回归
乐学是我国优良的教学传统。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生产生了怕学、厌学、甚至拒学情绪,扼杀了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成功感、自信心,就会妨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老师要注意学生学习心态的平衡,寓教于乐,实现成功教学、和谐教学,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慰和满足。
(五)协调师生关系
教师上课时会在课堂上有很多方面的表现,教师各方面的表现都能被学生观察到、注意到、进而仿效。如果一个教师心理不健康,就容易出现暴躁、焦急、恼怒的情绪,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会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从而使课堂教学中产生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产生不稳定的情绪。所以要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克服师道尊严,教师决不能讽刺挖苦,也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因为这样做就会让学生对教师疏远甚至畏服,最后导致出现逆反心理。
二、在职业学校中要建立起必要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
在职校中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职校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校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上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建立舆论导向机制
1.舆论导向。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既需要用现代教育理念做指导,也很有必要更新观念,转变旧的传统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2.理论指导。在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必须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地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等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循序渐进地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老师、家长,尤其是有实验班的学校老师、学生学习,提高理论认识。
3.目标导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健壮的体魄,正常的智力,并且有较好适应能力,把他们锻造成为新世纪的新人,总体要求是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教师心中必须有明确的培育目标,在家长心中必须明确孩子发展的方向。
(二)评估机制每学期可以建立两次“负担监测”制度
通过座谈、抽样调查、普查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业负担、心理负担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反馈、调控,从素质教育目标出发,建立学校管理规程。通过每年的“评先”,每学期的考核以及职称评定、各种奖励活动,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实验,大胆探索,对改革实验有成效的给以奖励。
(三)参与机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
1.领导重视。我校的实验得到了各方面有关领导的支持、关心。领导经常亲临班级,鼓舞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2.专家指导。建立了实验领导和课题研究机构,学校建立了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并请专家教授作为我们课题组的顾问,开展指导。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我们老师的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老师只有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一、坚持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教学中,教师要坚信学生的探索能力,对他们的探索活动进行合理引导。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师生关系。研究发现,开课半小时后,学生会出现疲劳、精力不集中和听课效率下降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下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站起来进行动作模仿,一起诵读课文等。如果发现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的情况,还可以安排他们上台进行课文情景演示,教师通过播放配音朗读进行配合,他们精彩的表演与配音的完美结合必定会赢得热烈掌声,这就是所谓的教学中的点睛之笔。
二、课堂教学鼓励质疑,不断增强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思考和提问是紧密联系的,有思考才会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又是学生进行开发创造的基础。爱因斯坦指出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中,有的学生可能会问:表兄妹在回答是谁打碎了花瓶时,说“不是我”后面为什么是叹号,而列宁的“不是我”却是句号呢?对于这种需要仔细读课文才能发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来解答:拿出一个摔坏的黑板擦问一个学生:“这是不是你摔坏的?”他肯定会马上说“不是我!”这是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感叹号是表达的非常肯定的语气,而句号则表示由于撒谎而表现得语气不很肯定。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大大调动他们提问题的积极性,使很多问题经过讨论得出满意答案。由此可见,鼓励质疑能够很好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以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因材施教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的智慧类型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逻辑思维,同时又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不同,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获得不同的心得体会,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学习的独到之处,积极创设交流活动,使得学生能在与别人的思维碰撞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提升自己的认识,丰富自己的认知方式。承认差异,承认个性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小学语文课上把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全面发展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设法调动学生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教师更要使自己成为值得学生信赖,让学生感到敬佩的好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并用期待和赞许的目光激励他们,即便是回答错了,也要采取先鼓励,后纠正,再表扬的策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耐心引导他们做出正确回答,并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美好体验,在调动了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强了信心。
四、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科学把握激励标准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应该多运用激励性评价,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错误地把这种评价方式的适用范围扩大化,没有很好地把握好评价标准,过多地进行激励和表扬,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审美疲劳,对于被表扬的渴望度降低,最终导致教学评价不能发挥最大功能。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既要努力保证激励性评价的功效得以发挥,又要注意科学把握运用标准和运用时机。在时机选择方面,尽可能选在公共场合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成功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个别学生的成功经历会对未接受过激励的学生带来强的的动力。而在选择运用标准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划分不同层次的激励标准,要把标准定得略高于学生的实际能力之上,学生的努力付出得到激励,能够激发他们更强的求知欲望。当然,优秀学生和后进生在激励标准上是不可能一样的,教师必须科学把握激励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相对复杂和繁琐的过程,我们语文教师要随时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自身的执教能力和执教水平,促进语文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