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管理学基础期末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2-12 11:26:2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管理学基础期末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管理学基础期末论文

篇(1)

1中美两高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1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管理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当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学生学习后续的管理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管理学》课程在广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分和学时设置为3学分、48学时,开课时间为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课学院包括工商管理学院、经济与统计学院、政治与公民学院、人文学院等15个专业,约1600名学生,由工商管理系管理学课程教学团队8位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和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由于课程学生人数较多,管理学课堂通常是2~3个专业班合班上课,课堂人数多达一百多人。目前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计划及统一的期末考试命题试卷模式。

《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理论学习外,还必须辅助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广州大学的管理学课程团队成员围绕课程教学大纲,建立了包括教科书、电子教材、案例库、习题库等资源的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编写了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管理学》教材,增加了本土企业案例、趣味阅读、管理启示、课后思考、技能训练和自我检测题等模块,并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管理学课程团队定期进行教学研讨活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反馈的意见进行讨论并做出适时的调整和改进。

1.2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分和学时设置为3学分、45学时。美国的高校每一学年通常划分为3个学期:春季学期、夏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卫斯理安学院在春季和秋季学期都会开设《管理学》课程,一般开展的是小班教学,人数控制在10~30人左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上课学期。目前该校有两位教师讲授《管理学》课程,分别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开课,课程讲授内容和考核方式由教师自主决定。笔者通过对该校两位教师的《管理学》课程的全程观摩和学习,了解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提供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计划安排,明确提出教学要求及成绩评定标准,让每位学生都清楚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教学计划。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教材中相关章节的内容,并在系统中按时完成和提交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师会认真批阅学生作业并给出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针对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而不是每个知识点面面俱到,一般一次课时就要完成一章的学习。教材章节覆盖面较广,讲课效率比较高。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穿插3~4次测验,这些平时测验的成绩是构成课程总评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结束会有期末考试,并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或案例研究报告,训练学生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及技巧。

2中美两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比较

教师的课程教学活动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教学管理活动,从初始的教学计划到教学组织,再到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即领导)以及最后的教学过程及质量的控制,管理的四大职能始终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活动中,因此不妨从管理的四大职能出发,探寻中美高校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不同。

2.1课程教学计划的不同

计划作为管理的首要职能,在课程教学的管理活动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样,在高校的课程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做好教学计划。目前国内各高校在课程教学计划方面都会要求任课教师编写好课程教学大纲,在授课学期提前制定好课程教学进度表,但这些计划主要是用于上交给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存档备查,学生对此知之甚少。除非教师在课程之初向学生进行介绍,否则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安排以及成绩评定方式都不太清楚,学生一般是这个月不知下个月将会学习什么内容,甚至不知下周的课程将学习哪一章节,难以积极主动地掌握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基本上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走[1]。

而在美国高校,教学计划虽然也需要提交给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但更重要的是面向学生。课程教师会在每门课程的第一次课将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的纸质版本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初就能清楚地了解课程教学的相关信息。同时所有的教学相关信息都会在该校教学系统(Wesleyan Portal)上,只要学生选择了该门课程,并完成了注册,随时都可以进入系统中及时了解课程有关信息。学生的作业提交、教师对学生的考勤记录、作业、作业反馈及成绩评定等教学相关活动都会在系统中进行。

笔者对比了广州大学和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可以发现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教学大纲都包含了课程名称、课程编号、授课教师、课程简介、教学目的及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具体见表1。

在师生交流方面,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教学大纲中将包括教师个人联系方式及办公地址在内的个人信息都明确告知学生,方便学生有问题时可以找到教师,教师会在给出的工作时间段进行答疑,学生也可以提前与教师预约时间见面;在教材和参考书的指定方面,美国高校的参考书目更多一些,如《管理学》课程除了指定的教材外,还列出了能在该校图书馆看到的24种经济管理类专业期刊,其中包括《Harvard Business Review》《Forbes》《Fortune》《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知名期刊,要求学生定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帮助学生完成平时作业和课程论文;在教学目标方面,美国高校的教学目标除了给出课程的总体目标外,还会结合具体章节内容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中还明确地规定了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和对学生的考勤、纪律以及行为规范的要求,让学生能在一开始就了解到整个课程绩效评价的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来完成学习;在教学大纲后面所附的教学进度表中,会明确标注出每一章节的学习日期,以及教师计划布置的平时作业和提交日期、课程论文进度安排、中期?y验时间等信息,学生需要严格按照教学进度安排来提交作业和课程论文或报告,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计划性和主动性。

课堂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组织得好,教学效率就高,反之,教学效率就低。课程教学的组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作为名词的组织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动词的组织则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一系列组织管理和调节控制的措施。教师应运用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活动向着既定的教学目标推进。本部分的讨论将围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分为班级授课、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目前国内外高校《管理学》课程都是采用班级授课为主、分组教学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点时多采用班级授课形式,而进行案例教学或情景模拟时则采用分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国内高校的授课班级是按照专业和年级的不同将学生编成相对固定的班级,学生在班级中同步接受教育和学习,班级人数一般40~50人。由于《管理学》开课班级和人数较多,经常都是2~3个班级合班上课,因此大班教学的情况比较普遍。而美国高校则没有按照专业和年级组成固定的班级,只是按照选课的不同组成不同的课程班[2]。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班中有来自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甚至还有一些是在职的从业人员。美国课堂人数相对较少,一般一个教学班10~30人左右,这样可以保证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都非常了解,互动也更为充分。

在教学模式方面,中国的《管理学》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和练习为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则是知识的传授对象,是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1]。美国的《管理学》课堂则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只是起到咨询、辅导、启发和激励的作用,主要讲解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中美两所高校的区别不大,章节的设置都是围绕管理导论、管理的发展史以及管理的四大职能展开。由于国内高校更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每一个知识点都会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因此每一章的讲授时间会相对较多,一般需要4~6学时完成一章的教学,由于总学时数有限,因此整个课程会有选择性地讲解教材中重要的8~10章内容。而美国高校的教师讲课是基于学生已经自学了相关章节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讲授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解答学生在预习或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太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全面,只突出重点。一般一次课就会完成一章的学习,课程讲授一般会覆盖整个教材的所有章节。教师讲课过程中联系实际比较紧密,经常会给学生分享和分析与课程相关的近期时事新闻或管理领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选择的方法和手段,既包括教师的教的组织方式,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方式,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1]。目前国内高校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学习和借鉴了国外高校的很多很好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游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大班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实施的效果也不太理想[3]。美国高校《管理学》教学则多采用参与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更多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教师会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解答。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会经常停下来,询问学生是否有问题需要提问[4]。由于是小班教学,案例讨论和情景模拟等也更容易实施,效果相对较好。

2.3教师领导者角色扮演的不同

如果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也看成是一种管理活动,那么教师无疑是整个教学管理活动中的领导者。但是作为教学领导者的教师应采用何种领导风格和领导方式来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良性沟通,是值得探讨的。在教师的领导风格、对学生的激励方式及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方面,中美高校也存在一定差异。

领导风格通常有3种类型:专断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中国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风格类似于专断型的领导方式,教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学生要求在课堂上要绝对服从教师的指挥。教师通常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记好笔记,课后再将所学内容记熟,并据此来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一般不太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更不希望学生质疑教师的观点[1]。而美国高校的课堂中,教师的领导风格则更接近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教师和学生是平等自由的关系。教师很愿意也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会对学生提问或质疑给予耐心的解答。每堂课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用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当然,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者的风格需要与下属的成熟度相匹配,民主式的领导风格必须建立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成熟度的基础之上。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通过对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双学位项目55位交换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在美国学习压力比在国内学习压力大得多,压力主要来自于课程的平时测验和教师所布置的平时作业、课程论文等,学生必须在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否则无法完成平时作业和应对平时的测验。这种压力无形中就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样做的好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学习边复习消化,避免了在国内高校学生们主要是在期末考试前一两周才开始看书和复习、死记硬背以应付期末考试的状况,考试一考完全部忘光,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外,美国高校期末复习也与国内教学方式不同,复习串讲并不是由任课教师将本课程的重点再串讲一遍,而是由教师提出课程中的重点复习问题,由学生分工完成问题的回答并在课堂上共享,这样既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理论知识。

在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方面,美国高校的课堂氛围较为轻松随意,教师上课时比较放松,甚至于坐在课桌上讲课[2]。学生在课堂上的姿势也是轻松随意的,在课堂上吃东西喝饮料也是允许的,有时教师还会发一些巧克力给学生作为奖励。在美国高校,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可以随时发问,教师都会及时进行解答。课后学生也可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答疑,只需要提前预约好时间即可。而中国高校的课堂则更加严肃,上课讲话、吃东西、玩手机等都是绝对不允许的。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相对较少,有时教师主动提问,由于学生事前并没有做好自学或预习工作,被教师点名提问却哑口无言,不能达到双向沟通的效果。

2.4教学过程控制的不同

在管理的四大职能中,计划和控制是遥相呼应的,好的计划和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靠有效的控制手段来加以保证。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服务,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对教学的期望、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等[5]。教学服务质量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服务过程更应得到关注和有效的控制。本部分将从教学中的两大主体分别探讨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其差异详见表2。

首先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效果评价。以《管理学》课程为例,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采用的是期末闭卷统考的形式,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平时不愿看书,等到临近期末考试时才突击复习,考完之后很快就会忘记。而且学生只有一次机会来评定其学习效果,“一考定终生”,期末考试成绩直接影响到这门课程最终能否通过。而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和标准是由教师决定的,并在第一次课就向学生清楚地说明,整个课程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测验、期末考试、平时作业、考勤、课程论文等几个部分构成。其中期末考试所占比重比较小,与单次平时测验成绩所占比重相当,每学完4、5个章节就要复习和测验一次,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边学习边消化,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平时作业的提交时间和平时测验的时间都在教学进度表中清楚列出,学生可以提前做好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其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评价是教学过程控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国内高校在教师的教学评价方面经过不断地改革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广州大学,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来自于授课班级学生的评分和督导听课的评分。除此之外,广州大学还有同行听课和领导听课的要求,如专业教师每学期的同行听课不少于4课时,领导听课不少于6课时等。除学生的评分外,其他评价结果一般不会反馈给教师,有时难免会流于形式。教学评价的分数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绩效工资和职称晋升。而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教师的教学评价则更接近于企业的360度员工绩效评价模式,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来自于学生的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和包括系主任、院长在内的上司的评价。其中学生的评价采用单独的量化评分法,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和上司的评价则采用相同的定性评价指标。所有的评价结果都会反馈给被评价教师,其中学生的评分最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晋升和能否续签合同,但一般不与教师工资和奖金挂钩。

3对中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启示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相比,还存在不足[6]。通过以上对中美两所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比较,可由点及面,为中国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3.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模式

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大学教育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教学过程大都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生对学术权威的尊重和对知识的传承,注重对知识的灌输积累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美国大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与权威的质疑以及对知识的创新和拓展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4]。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把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获得的经验将十分深刻[1]。

高校教学服务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符合市场营销学中的“以顾客为导向”的营销理念。高校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都应当处处考虑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要兼顾市场和学生自身的需求,课程的设置尽可能人性化,给学生更大的选课空间。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精心准备教案,采用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游戏法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意愿,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对学生的疑问要进行耐心的解答,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7]。

3.2教学计划应让学生清楚明了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沟通和互动至关重要。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迫切需要了解教师关于教学活动中的相关信息,如教师的联系方式、教学计划进度安排、课程考核方式等信息。在美国高校,每门课程的第一次课都是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说明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师应在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就清楚明确地告知学生相关信息,即使不能做到人手一份,也可以将电子版本共享给每位学生。教学计划进度安排应具体到每一个章节的授课日期,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或者其他任务也尽可能具体到阶段性的时间点,让学生能尽早了解教学进度安排,提前做好预习和准备工作,使学生的学习更具计划性。教师应留下联系方式方便与学生课后的交流、咨询和指导,真正做到与学生亦师亦友。

3.3教学方法应注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课程教学不仅要学习现有知识,更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探究,自主学习,互相学习对知识进行分析、整合、评价与创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能力[5]。因此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借鉴美国高校教师的做法,让学生在课前自学相关章节内容,在课堂上采用提问、测验等形式来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学生只有经过认真的事前准备,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中接受和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布置的案例讨论、项目研究以及课程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和展示,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为后续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3.4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工商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企业需要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要有效地提供从事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训练,为学生运作和管理未来的企业、创造财富提供支持[5]。随着管理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管理理论和方法日新月异,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增加管理领域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的选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知识点的讲解可结合一些知名企业的实例来加以说明,切不可照本宣科。在案例教学中,应选择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本土企业案例,或采用教师的科研项目所编写的案例,这样效果会更好。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与学生分享一些最新的与管理相关的时事新闻或重大管理事件,剖析其中所蕴含的管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吸引力。

3.5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成绩评定方式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标准应设置一些阶段性的目标,而不宜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体系。国内高校在学生成绩考核中普遍表现出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特征,而美国高校的学生成绩评定则更为灵活和全面[2]。因此,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面可借鉴美国高校的一些好的做法,如采用多维度、多指标的评价标准,除了期末考试以外,还可以增加课程论文、项目答辩、案例展示等多种形式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另外也可考虑将期末考试分为阶段性测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保持均衡的学习压力,边学习、边消化、边应用和实践,加强知识的内化和固化。由于国内高校班级人数众多,增加多次平时测验和平时作业,教师的工作量会成倍增加,但测验和平时作业是目前高校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力,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更为主动地学习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值得一试。

3.6加强教学硬件及软件设施的配备

篇(2)

1.2考核内容局限。现行管理学考核内容,偏重于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记忆,课程考核内容也局限于管理学教材、课堂笔记、授课时划定的范围和指定的重点,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普遍不足,以至于普遍出现“上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核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标准化、结构化的考核笔试试题的题型有限,考试时间及题量也相应地有限制,考核内容难以覆盖全部教学目标。掌握一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因此,基本知识的测试非常必要,但单一凭借这种形式是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水平,并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考核成绩构成简单。与高中阶段以卷面成绩为课程最终考核成绩不同的是,大学阶段的课程最终的考核成绩为综合成绩,也就是说课程成绩主要是考勤、课后作业及卷面成绩三个方面构成,三项成绩前两项占30%,期末占70%计算得到,虽然考勤和课后作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况,但对学生的团队精神、表达能力、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核没有涉及,而所占的比例反映仍是以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正确评价学生,也无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

2、改进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目标

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教学目的不只是为了理解和掌握管理理论知识,更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善于运用掌握的管理知识、理论提高活动效率并进行各种创新活动,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具体来说,改进“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要实现以下目标。

2.1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课程考核方式要顺应扎实基础、拓宽专业、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评价标准,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要帮助学生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自由地思考,在不断探索和反思的过程中,提升其观察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改进考核方式,改变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促使对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的思考及动手能力。

2.2体现理论的适用性。管理学理论是在管理活动中对其活动规律系统总结而形成的、且对管理活动具有指导意义,课程考核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考查学生对于书本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在于考查学生在实践中将管理学理论知识地加以运用的能力水平,要通过考核促使学生去主动地接触真实的社会问题,将抽象、深奥的理论应用实际管理工作当中。考核应侧重于考查学生学习理论后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决策能力,促使学生将课程理论与零散的管理实践进行整合,从而从知识体系上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管理原理。

2.3强化教学组织能力。在教学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同等重要,教师通过讲授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学生领会并创造性的使用,课程考核也应通过考核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教师关注课程的配套设施建设,认真研究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强化其教学组织能力。考核是对教学过程评价的唯一标准,直接影响着连接教与学的两端。因此,考核方式应该是公开、公正、公平、客观、透明和多元化,避免出现教师凭主观印象随意评价的现象。

2.4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当前的管理强调效率,而整体效率的取得取决于团队合作的效率,考核目标应增加团队合作在课程考核体系中的比重,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突出多样性、针对性和生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融入团队,学会如何沟通,如何协调,克服种种困难,体验团队合作的成效,了解团队工作规律。

3、管理学课程改进考核方式的思路

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新知识的更新和替换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理论的运用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更为重要。与之相对应的,在考核方法上。需要改革现有的手段和方法。在考核评价结构的构建上下功夫,创新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真正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为适应社会发展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管理学教学中要多渠道收集信息,加工并指导教学工作取得新的发展,单纯重视期末考试无助于提高学生实际学习及应用能力。因此,还需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加大对学习过程学生表现的考核力度,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考核形式。课程考核方法由单一的期末考试,过渡到由期末考试、平时课中考评和平时课后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特别是要实事求是,根据学校、班级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和选择。具体来说,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可采取三三四制考核方式进行。即平时课中考核占30%,平时课后考核占30%,期末考核占40%。考核的主要内容既包括理论知识理解掌握考核,也包括理论应用能力考核,以期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3.1平时课堂考核包括考勤、课堂讨论、互动游戏、主题辩论、案例总结,严格考勤制度,加强课堂纪律约束。课程讨论及互动游戏、主题辩论、案例总结分组进行,认真记录每组整体及个体成员的表现,以此作为评分依据,并结合自评、小组评价与小组互评方式,杜绝只出勤不出工的现象。在百分制下,考勤占10%,其余部分可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任何一种或两种形式进行考核,所占比例为20%。这部分考核成绩即平时课堂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3.2平时课后考核包括作业、小论文、分组活动。作业及论文考核学生管理理论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所占比例10%;分组活动以组为单位考核对理论应用能力,考核学生关于计划编制的可行性,具体实施中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发挥个体的作用,如何协调,激励以实现计划目标,其实施的效果通过个体评价,分组评价汇总作为考核成绩,这部分所占比例20%。为保证个体考核的公平性,实行目标管理的方式,小组围绕要求制定小组及成员各自可接受目标,小组组长以个体完成各自目标的成效进行集体评价;组长的考核以组为单位考核小组整体实际活动完成的成效进行评价。

3.3期末考核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和能力考核,所占比例40%。其中知识性考核占30%,能力性考核占10%。为全面真实考核学生对所学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原来传统笔试的基础上增加口试的形式以考核学生的能力,课程结束前一周先进行口试,准备案例及结构性问题要求学生大胆思考、独立作答,鼓励其发挥主动性,口试过程做好记录,必要时可以录音以作为评分依据,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理论学习发挥的能力,成绩所占课程总成绩比例10%;课程结束后再集中统一以闭卷形式进行理论知识考试,比例占总课程成绩比例30%。

4、改进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改进考试方式是课程建设及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改进课程考核方式,是教学改革的必要体现,从其实施来看是一项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随着管理环境的变化,管理学的理论知识相应地出现了更新和变化,鉴于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对管理学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科学、实用的原则,结合专业的实际应用,环境的要求,在原有理论的教学基础上调整管理学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放在坚持实用够用为准。

4.2改革教学方法。为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的,达到课程考核要求,改革教学方法非常重要。需形成系统化教学模式,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整合。将案例教学、讲授教学、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方法有机结合,减少理论灌输,加强技能性、创造性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篇(3)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很强实践性、操作性的课程,是高校经管类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该课程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学科,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法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研究人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一般规律,内容涉及到职位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等诸多方面,为组织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理念和发展趋势,理解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流程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有关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还比较少。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不是孤立的某一个教学环节的改革,而是整个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考核改革的滞后,使得教学改革等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而是依靠考前突击复习过关,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考核改革,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高校很多课程以期末笔试考试作为考核方式,所以学生平时上课的积极主动性不高,都抱有最后冲刺的侥幸心理。而且有些老师还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学生考前通过复印笔记和考试重点,通过一两周“临时抱佛脚”就能过关甚至能取得优秀成绩。虽然有些高校也规定平时成绩要占一定的比例,但实际上,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一般不超过30%,而且考核的衡量标准很模糊。二期末的考试占考核成绩的比例过重,一般占课程总成绩70%以上,这削弱了考试在教学中的诊断反馈功能,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才发现问题。第二,重理论而不重技能。由于传统课程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造成课程考核也以考查知识点为重点,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及备考时,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记忆,而不是理论的运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设计。第三,评价方式单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以闭卷考试为主,考查的重点多是知识点的重现。为了应付考试,学生们往往死记硬背,小部分学生还根据教师划定的考试范围制作成小纸条带进考场。也有以期末课程论文作为课程成绩,一些学生上网复制粘贴,抄袭情况普遍。第四,考核题型客观题偏多。受标准化考试方式的深刻影响,名词解释、填空、判断、单选、多选等客观题偏多,而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案例分析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题偏少,而且答案标准化,很少留给学生结合实际、探索创新的空间。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第一,考核内容多元化。对这门课程的考核,即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更要考核学生运用基本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能根据不同要求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流程进行设计的能力。第二,考核过程全程化。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教学的进度,逐步进行平时考核,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第三,考核方式的多元化。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确定不同的考核方式,如作业、论文、情景模拟、小组汇报等。第四,考核主体多元化。既有教师考核评价,又有组长评价及个人自评,不同主体考核的侧重点及权重不同。第五,课程成绩结构多元化。课程成绩应该由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论文、期末考试等不同部分组成,同时要注重各部分的权重不同。第六,考试题型的主观化。减少考查知识点再现的客观题目,多采用开放型的主观题目,如案例分析、论述题等等。评分的要点不在于答案的一致性,而在于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圆其说,并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体系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由三部分组成:出勤及课堂表现,占课程总成绩的10%;平时考核,占60%;期末考试,占30% 。

1.考勤及课堂表现

首先,考勤是衡量学生学习态度的,以抽查方式进行考核,考勤共5分,针对旷课的同学,一次扣1分,扣完即止。其次,课堂表现占5分,针对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每次加1分,5分封顶。

2.重视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循序渐进进行考核。以笔者所上课程为例,使用的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董克用主编的《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三版),该教材一共分为11章,其中第1-3章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第4-11章为人力资管理职能。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及职能,平时考核方式如下:

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各项任务的考核中,要将自评与组长评价、教师评价结合起来,不同的评价主体权重不同,而且评价的指标也不同。第一,自评,占30%,根据具体工作、工作准备及课堂表现进行自我评价;第二,组长评价,占40%,根据组员在团队中的贡献、工作配合程度、工作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第三,教师评价,占30%,主要根据小组前期准备情况、模拟情况、报告等进行评价。针对学生个人完成的论文或作业,教师评价的指标主要在于:能根据所学的内容分析问题、思路清晰、逻辑性、表述等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的指标,进一步细化为不同的标准。

篇(4)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管理学》课程是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开课时间早,教学内容前置于其他课程,因此做好《管理学》课程内容设计至关重要。我们从以下方面入手对《管理学》课程内容进行了总体设计:

1.妥善处理与后续课程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我们对《管理学》从课程体系上进行了科学的界定,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将原来隶属于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的内容,安排到具体的专业课程中去学习,并吸取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样,使得目前的《管理学》课程的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从而既保证了《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又建立了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并为它们的教学活动预留了所需的空间。

2.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大信息量。一是做好《管理学》课程优秀教材选用。我们选用的《管理学》课程教材是高教出版社周三多教授主编的教材,并结合斯蒂芬•P•罗宾斯编写的《管理学》教材。其内容不断更新,信息量大,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得到的管理学知识始终处于世界前沿领域,与国际接轨;二是数字化处理管理学的课程内容。本着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原则,把新开发的管理学教学基本文件针对不同授课对象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与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整合,形成了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该教学课件把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管理实践中的不同问题。

3.适时调整课程教学大纲。一是从提高管理类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出发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注重培养学生通用管理能力,如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协调等能力;二是压缩基本理论讲解,增加实践环节课时,如增加案例分析、管理实验等实践环节课时量。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管理学》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讨论、ERP沙盘模拟、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理论和方法的理解。鼓励学生不但向教师和书本学习,更要重视向实践学习、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形成一种刻苦钻研理论、师生交流互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融合的良好学风和氛围。具体如下:

1.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引用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尤其是本地优秀企业的数据和实例。

2.坚持团队合作,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命题和考试等,课程组成员对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学模式等经常进行研讨、沟通和交流。

3.以课程论文形式加大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测试,通过论文的写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4.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配合一些情景模拟等其他互动式教学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掌握。

三、教学条件的改革

管理学课程教学条件的改革主要从实践教学开展和教学软硬件设施建设两个方面来进行,具体如下:

1.依托现代商务实践教学基地,引进当前国际最流行、具有明显实效的“沙盘模拟实战训练”模式。采用教师指导与学生团队合作相结合,采取学生分组完成,学生在决策中灵活运用管理理论与方法,自选路径,每个小组完成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教师帮助各小组角色分工、明确规则,并进行沙盘初始化,带领模拟第一年决策,编制报表。通过企业模拟运行,使学生能在模拟实战中愉快地体验经营技巧,学习经营知识,提高管理水平。

2.收集、归类、整合管理学网络课程资源。一是在资源环境的建设中,我们收集和整合与管理学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源,既有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性论文,又有生动的案例,使学生在人性化的网络环境中既能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充分结合网络资源的优势,收集与课程内容结合紧密的资料,从而使得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生动化,开阔学生视野,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便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二是我们进行了管理学课程网站功能扩展和资源库的建设。

管理学课程网站资源库由课程大纲、媒体教学、案例习题、前沿动态、视频课堂等七个模块组成,管理学课程网站设立交互功能,由学习评价、在线答疑、实践教学3个模块组成。

3.通过局域网(校园网)和互联网等进行教学,一是通过管理学课程网站,使课程信息和课程计划、大纲、内容和各章节的电子讲稿、PPT讲稿得以在网上呈现。二是通过互联网下载公司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及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变化等。

4.建立了合理的教学团队,课程组成员在研究方向、教学经历、学历、年龄、职称等方面形成互补,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教师以科研带动教学,学生以小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学,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篇(5)

在传统教学中,课程的主要安排是课堂理论教学,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本身缺乏企事业管理的实践经历,他(她)所教给学生的也只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与实际容易脱节,对管理原理的解释缺乏针对性的案例或有案例而解释不到位,结果常常是纸上谈兵。

(二)教材建设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是国内和国外企业经典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层出不穷,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断更新、完善和发展,一方面却因为不少高校把管理学等同于其他专业基础课,所使用的教材仍然是多年前出版的老教材,知识陈旧、案例老化、方法落后,大大影响了学生对前沿知识的学习、接受和理解。

(三)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落后

原理课的教学最容易陷入“填鸭式”的“满堂灌”,没有师生互动,或即使有也因为互动不到位而流于形式。虽然在有的教学过程中也引入案例分析,但因为方法不佳,学生参与度低,没有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充分锻炼,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现行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主要依靠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虽然平时成绩占了一定比例,但因为课堂教学内容容量很大,课堂理论教学时数又少(36学时或54学时的),不能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要在期末卷面考核成绩中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的努力度、创造度、收获度是件比较困难的事。

(四)合适的教学案例较少

案例在原理讲述中的作用,相似于高等数学课的公式应用:数学课为了让学生掌握公式的应用,必须通过多个例题的讲解练习,学生才能掌握;要让学生对管理学原理理解透彻,也得通过多个案例的分析。但国内教材中多为理论阐述,配套的教学案例较少(多为每章或多章后附1-2个),使得课堂教学所能选择的案例内容少,纯理论讲述往往引不起学生共鸣,吸引不了学生的眼球,收不到应有效果。

二、管理学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重新审视课程定位与教学理念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它的教学目标,一方面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管理素养的任务,具体包括引导学生明确管理的角色认知,掌握工作方法,提升协调、沟通和决策能力,拥有团队精神和人本主义意识,形成现代管理思维理念等。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层次目标应该是企事业单位的中层管理者。根据管理学原理,中层管理者的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三者之间的比例应该是相当的,从而决定该课程的定位:

(1)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坚持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

(2)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实训,注重能力培养;

(3)重视学生的实践、参与度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所“教”的管理原理原则应该结合目前企事业单位的现实,而不是从理论到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原理原则提些思考问题,让学生课外查资料寻找答案,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我总结发现、自我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实现这些转变,不是单靠管理学科的教授者转变理念,院校的管理者,直至教育部门的管理者都要对此有认识,在众多部门的配合下才能保证付诸实践。例如上海市教委吸收MBA的好做法,规定应用性学科的教师必须到企事业单位挂职半年以上,并给予一系列的配套政策(给予时间与经费的支持),切实解决任课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为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如在20世纪90年代海尔集团迅速发展的时候兼并了青岛红星电器厂,并很快利用海尔的管理经验使红星电器厂扭亏为盈,这一经典管理案例被哈佛商学院收入其管理学教材中。我们在管理学教材建设方面也要向国外学习,对国内外管理学的最新理论及案例进行精心选择,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案例。另外,因为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的宽泛性,与后续的有些专业课程如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在内容上会有不同程度的重复。因此对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基础性特点,对涉及后续课程的有关内容的讲述要做适度的调整。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法是最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要提高这种方法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大力推行参与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和教师一起为谋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方面可以给自觉性差的学生以学习的压力,一方面成功解决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现在常用有效的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管理游戏、团队教学法等。但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首先,教师要对管理理论理解到位,才能挑选到与之相适合的案例;其次,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才能挑选到时效性强、现实性强,同时又有一定深度的案例,才能达到真正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再者,对案例教学还需要特意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有备而来、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能遵循事先的教学安排进行讨论活动,避免案例教学最容易出现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松散局面。哈佛商学院MBA的学生一共要学800个案例。我们国内教材中没有那么多的配套案例,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现在被教师尝试采用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和团队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是学生参与教学中。教学设计的方案不同,学生的参与度是不同的。例如有的学校将班级改制成模拟的贸易公司,选出总经理、副总经理,成立人事部、财务部、采购部、市场部、销售部等。根据每章节内容,创设不同的模拟子情景:每个学生根据所学的组织职能知识拟定自己的岗位工作职责,让总经理、副总经理与各部门负责人一起协商组织结构的设计,讨论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这些管理职能中的具体方法等。但实施这类仿真模拟有时需要昂贵的设施,另外,参与的学生多了,课堂突发性事件难以防范,教师难以左右教学局势的发展,因此一般条件下较难以做到。

(四)改进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应用性非常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课程目标的重点。现行的课程考核一般分为两部分:形成性考核(即平时成绩)和总结性考核(即期末成绩)。例如重庆三峡学院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平时表现占20%,大作业占20%),总结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知识性考核占40%,能力性考核占60%)。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国际经济学院平时课堂考核占1/3(包括课堂讨论、主题辩论、案例总结等),平时课后考核占1/3(包括课后作业、小论文、专题调研报告等),期末理论考核占1/3(包括知识性考核占40%、能力性考核占60%)。平时成绩该记哪些内容,期末笔试又该如何出题与分布分数?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1)合理成绩折算比例。形成性考核成绩内容应该有平时表现(包括出勤、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情况,大作业(主要是指课后作业、小论文、专题调研报告等)情况;总结性考核(即为期末考试)成绩内容包括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两部分,占分一般前者略少于后者。考试题型多样化,使课程考试既有一定深度,又有一定广度。

篇(6)

[作者简介]郭宁(1981- ),女,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天津300457)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31-02

人们常说,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的确,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谁优先获得了人才,谁就获得了一份最宝贵的资源。而对于管理者来说哪些人属于管理人才呢?这就是管理学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正是基于此提出了“应用型本科”和“应用型人才”的概念。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目前在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在这一办学理念下培养的学生称为应用型人才,即能将成熟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实现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无缝连接。这一理念和要求的提出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管理学教学模式,并在充分吸收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一、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应当以传授管理知识为基础,以提升管理能力为本位,以培养高管理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这一要求对照目前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一些制约教学效果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教学内容安排相对呆板,缺乏系统性

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好后续课程的前提和基础。这为管理学教学提出了一个要求:融知识与兴趣于一体。然而在实践中,多数教师都会选择一本教材从头至尾按部就班地讲解。教师讲得没兴趣,学生听得没兴趣,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无法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尽管部分教师想方设法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来努力提升学生的兴趣,但对案例的分析往往是就案例说案例,忽视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是零散的、呆板的。这与目前很多教师缺乏实践管理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很多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重点不突出,甚至偏题。例如,现在很多管理学教材中会将诸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内容安排进去。实际作者的初衷是希望初学者能对这些专业管理领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熟悉,培养其将具体的专业知识与工作岗位实际结合起来的意识。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自己在其中某一方面研究较深而大做文章,使得学生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扎实,甚至出现了与后续课程的重复现象。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

管理学这门课程实际上是非常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然而为什么提到管理学很多人就觉得晦涩难懂、空洞不实际,甚至有些学过的人都不记得这门课程中讲了哪些内容呢?这值得教师深刻地反思琢磨。其实产生上面情况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并不是教材本身,而是教学方法。现实中多数教师采用一味灌输的教学法,学生很少有动脑、发言、讨论的机会,学习积极性和能力被大大地抑制,久而久之旷课、逃课现象时有发生,上课睡觉、走神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三)考核方式单一,无法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现在很多院校的管理学课程考核呈现出“重结果”的特点,考试方法单一。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重期末考核,轻中间过程考核;另一方面,考试形式基本采取笔试的方式,只要学生死记硬背基本能通过考试甚至得高分,而没有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在这样的形势下,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即是否认真听课不重要,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也不重要,只要期末认真背一定能通过。这一点严重违背当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应用型本科中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如前所述,应用型本科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此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可以尝试对管理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以下改革:

(一)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下,优化教学内容模块

1.为了扭转当前教师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现状,可以尝试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划分。例如,管理基础知识模块,主要引导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常识、主要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等;管理能力模块,主要是针对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和三项通用职能进行练习和实践,提升学生的能力;管理素养模块,主要是介绍一些管理思路和管理理念,使知识更加系统、实用。针对不同的模块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选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为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思路清晰,并大量选取新鲜、恰当的教学实例,不断添加一些有关管理学最前沿的知识和实践,从而使教材“动”起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对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体现管理学的实践性特点。其次,教师在不同模块、不同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也应当突出重点难点,该细讲的地方一定要细致,该略讲的地方一定要适可而止。这样张弛有度,使学生思路清晰,学习兴趣提高,也更易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塑造和培养。

2.丰富学生的学习参考资料。教师应当在第一次课做课程介绍的时候就给学生推荐和介绍几本区别于所用教材的相关参考书籍,甚至是学术网站等。因为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可能在学习方法上有一种惯式,即教材上的内容是绝对正确的,其他书上提及的是不重要甚至是错误的。为此要使学生尽快转变这种思维模式,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这种做法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学习能力,激发个人潜能的有效手段。

(二)教学方法的开放化、多样化,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进行以下探索:

1.参与式、启发式案例教学法。自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提出后,我国高校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也时常采用这种方式,这符合管理学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学科特点。但我们的案例教学法仍处于初级阶段,即教师找出案例、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问题。对此,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方法的转变,不是要教师来对案例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而是由教师根据案例内容一步步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仅仅是扮演引路人的角色。

此外,为了提升案例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找案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会转变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且也能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加强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能力的开发者和培养者。为此在课时的安排上,可考虑适当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例如在系统学习过每一管理职能后,可根据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考察现实工作环境中各类组织的管理工作情况,这样能使学生随时掌握和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当然实践环节比例的增加,也给学校和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即积极争取和联系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这样才能使实践环节得到真正落实,避免表面化。同时,为了使教师在教学实践环节能够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果,也建议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从而为更好地落实教育教学目标提供必要的保障。

3.合理使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某一岗位或扮演某一角色,在教师创设的一种背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和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与案例教学法的不同在于将大学课堂与今后的管理岗位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真实地体会今后的工作情景,了解今后职场的情况和挑战,找到工作岗位的需求与自身能力的差距,从而为后期的学习明确目标。

4.发挥网络教学资源的作用。网络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那我们的教学何不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优势呢?为此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与其他人共同交流探讨管理学课程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现实案例的分析思考。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交流范围、开阔视野,丰富学习资料来源,而且能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管理与实践的关系,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5.开展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与讲座是丰富学生知识面、紧跟现代社会管理实践的重要渠道,也对管理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激发和启迪作用。通过专家和成功人士对最新管理知识、管理技能的介绍,以及一些亲身经历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做一名合格的管理者需要面临的挑战,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理性衡量自己的现状与职位要求的差距,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上不断努力。

(三)考核方式灵活化,突出能力考查

管理学的课程考核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能达到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考核方式上可尝试进行以下探索:

1.调整考核重点:向“重过程轻结果”考核转变。以前的考核基本是一张卷子定输赢,很难掌握学生能力情况。为此应当树立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核心的考核模式,突出能力本位的思想。增加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即“阶段性考核”,方式灵活多变,如采用试卷、论文、辩论、调研报告等,关键是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体现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提升情况的共同考核。

2.考核方式多样化、立体化。如前所述,目前我们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笔试试卷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相对呆板,效果不好。依据管理学课程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除增加阶段性考核外,对于期末的考核可以尝试进行以下改革:采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方式,各占期末考试成绩的50%。(1)闭卷部分:就课程最基本的概念、原理、结构等进行闭卷笔答,由概念比较、图示分析、简答和案例分析几部分构成,实行百分制。(2)开卷部分:在课程即将结课的一个月内,教师安排几个主题由学生任选并准备;在这个过程中会安排交流、讨论和修改环节;然后以论文形式呈现,并要求学生在期末考核时对所选主题进行答辩,最后教师点评。这样通过读、写、听、说的统一,调动学生潜能,力求较全面地锻炼、提高和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然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学生调研的调查报告、实习体会、辩论等多种形式来考查学习效果,衡量教学教果,最终使我们的考核方式成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考核模式。

三、结语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它有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更有利于解决我国应用型人才相对短缺的现状,很好地迎合了市场需求,为此我们必须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优化调整教学模式。而管理学作为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更应当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21世纪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7)

管理学原理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其核心课程之一。管理学的一般性决定了它有很大的适应性,本课程对了解管理过程、内容及管理规律有重要作用,对解决管理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课程的改革必须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管理学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在本阶段学习的特点相结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材选用与编著。当前,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为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理论丛林,国内各种管理学教材也是百花齐放,数量繁多。根据文献检索统计,目前发行在外的管理学教材有数百种之多,而适合本科阶段的亦有百种以上,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从国外引进的译著,主要是以哈罗德•孔茨

与斯蒂芬•罗宾斯等管理学家的经典原著为主,这些教材包罗万象,知识繁多,图文并茂,体系看似松散实则严谨。另一类是国内学者的编著,这些编著教材一般呈现以下共性:一是知识体系基本相同,都是按照法约尔的管理职能来进行编排,辅之以管理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发展方面的章节。二是教材连续性不强,很少有再版,对管理学的热点问题缺少跟踪研究与持续探讨。三是教材中理论与实际脱节严重,对于实践问题往往是辅以简单的案例,对于案例的编写也停留在简单的描述,而缺少系统地设计,难以使学习者产生深度的思考与共鸣。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教材的选用与编著时,着眼点既要对传统管理思想进行继承与批判,又要紧跟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管理学热点问题,同时适合本阶段学生的理论基础与学习兴趣,进行系统统筹与设计。

2.内容结构的设计。许多从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在前人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去研究现代管理问题,由于研究条件、掌握材料、思维方式、观察角度、学缘范围、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具一格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不论是何种教学思路,该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管理基本职能理论必需介绍。二是管理理论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不能太低。三是对最新的管理学理论的教学时间不能少于传统管理理论的教学时间。四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工商管理各专业课程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的教学内容必需严格的区分。五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内容的设计。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掌握管理理论体系的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基础层次方法。主要方法有:(1)课堂教师理论体系讲解方法。讲授内容主要以管理的核心职能、基本管理思想为主。(2)增加阅读量方法。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为学生指定参考教材,要求学生对课堂讲授不到的管理理论进行自我学习。(3)理解管理理论的方法。如可对课程主要理论知识点进行小论文的写作,并要求学生对论文摘要进行宣讲。

2.掌握管理实践应用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中间层次方法。主要方法有:(1)案例教学法。即以某一实际或假设的企业管理事例为基础,鼓励学生以管理理论来分析或预测事态的发展及对策探讨。(2)主题辩论法。如在学习冲突管理时可对企业内部冲突对企业发展的利弊组织学生进行辩论。(3)角色扮演方法。即给一组学生一个管理场景,由学生分别扮演各种角色进行讨论,其他学生作为旁观者,角色扮演完后由其他学生与教师进行点评。(4)管理游戏方法。如可通过管理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的区别。

3.提高管理创新能力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较高层次方法。主要方法有:(1)实地参观调研方法。通过调研,加深学生对管理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并要求完成调研报告,可提高他们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2)学习成果汇报方法。可要求学生分组就某个管理专题作深入研究,并要求他们用多媒体向全体同学与教师汇报。(3)管理知识共享方法。可利用公共网络平台,以班级、专业、年级、系等为单位创建管理知识共享论坛,学生、教师就管理问题的看法、新观点、经验相互交流。

三、教学条件的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条件的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教学硬件设施的改革。二是教学软件的改革。对于硬件改革,主要思路如下:一是建立管理实验室,进行企业模拟管理系统、ERP系统等的实践教学。二是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利用声音、视频等增强教学效果。三是创建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四是建立校园管理网络平台。五是建立管理专业图书室。对于软件改革,主要思路如下:一是要有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大纲。二是要有详细的主要教材与参考教材体系,以及课程习题集、案例库。三是要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教师队伍在研究方向、工作经验、学历、年龄、职称等方面要形成互补。四是要在本专业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教师以科研带动教学,学生以小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学,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创造性、柔性,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管理理念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管理能力,因此,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即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点的识记、理解与应用,以识记为基础的考核方式不能应用于管理学课程的考核。笔者认为,本专业该课程的考核可采取三三制考核方式,即平时课堂考核占三分之一,包括讨论、主题答辩、案例总结等;平时课后考核占三分之一,包括作业、小论文、参考书学习汇报、专题调研报告等等;期末理论考核占三分之一,主要考核学生掌握管理理论知识的辨析而不是识记。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增强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概言之,在工商管理本科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本课程教学目标有清醒的认识,在学生掌握管理理论与运用管理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之间寻找一个有利于教学过程良性互动、教学效果稳步提高的平衡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考核方式等方面探寻课程教学改革的良方,以学生为本,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彭冬芝.管理学基础理论教材存在的问题与演化趋势.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

篇(8)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管专业”)是在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镇化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于1998年由国家教育部修订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后通过的新专业,该专业是在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基础上产生的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边缘性、创新性。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根据该专业的培养要求,学生必须了解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管理学原理》就是为了提高资管专业学生的管理素养,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开设。国内典型院校该专业都不同比率设有与管理学有关的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管理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同时作为一门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理论,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由于管理环境、条件、对象的不同,没有一种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放之四海皆准。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必须重视管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既重视基本理论的讲授,又要加强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文主要面向资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对《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该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1、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目标单一

《管理学原理》课程在资管专业教学中主要定位为理论学习,开课时间大多在低年级,而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基础理论学习,因而出现简单地将传授经典的管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作为惟一目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以教授理论知识,考核理论知识为主的现象。最后形成了重结论掌握,轻思维培养的结果,学完该课程后,学生的管理技能并没有得到提高。

1.2 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

首先管理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目前还没有一套普遍公认的完整的管理学原理体系,不同版本的管理学教科书和辞书,各有一套不同的管理学原理体系,管理学教材也主要集中在工商或是公共事业管理两大领域,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配套的管理学教材缺乏。其次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是先指定教材,再依据指定教材内容组织教学,且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都要求紧扣教材。因此,一旦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就随之固定下来,无论专业与方向如何,其教学内容都基本相似,未能充分体现不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特别是在新专业、新学科发展较快的形势下,教学内容就更显现出滞后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调

目前,资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对规划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实践环节都分布在相关规划设计课程中。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多侧重于理论教学。同时受教学课时的限制,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灌输仍为主要的教学方法。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普及,教学过程中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为主,教师缺乏与学生沟通讨论所学知识的时间。虽然各种期刊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都一直强调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性,强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理论灌输仍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而基于案例讨论的互动式教学往往停留在浅层次水平上。教师对于案例的选择也只是基于课堂理论教学的需要从案例库中搜罗,并没有实际的经历,只能以文字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其精彩性、新颖性、趣味性都不足,而学生从中学校门跨入大学校门,对管理的感性认识更加不足,参与探讨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是采取案例和专题讨论的形式,也只是流于一种印证理论的形式,起不到唤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1.4 考核方式机械化

《管理学原理》在资管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所以课程的考核不但要了解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况,还要兼顾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在课程的考核中采取的是平时成绩与期末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的到课情况,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往往则见仁见智,无标准化可言;而期末测试则采取的是以主、客观题相结合的闭卷考试方式,其中,客观题一般为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一般占到总分的70%~80%,主观题一般为分析论述、计算、案例分析题型,一般占到总分的20%~30%。闭卷考试的客观题型迫使学生必须以教材上的阐述方式为标准,通过机械式的记忆,以合乎答案的要求,而考查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主观题如若考前老师没有针对性的指点,则普遍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得分较低,难以通过考试。这样的考试方式促使学生以通过考试为主要学习目的,在学习中关心的不是要学什么,而是考什么,为了考试而学,对于各种理论和案例应用只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也不想去理解。训练的仅仅是学生的记忆能力,看似分数很高,其实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管理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管理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2、教学改革探讨

2.1 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根据资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将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重点向学生讲授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及管理的各项职能,目的是培养学生作为职业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和素养,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应用知识,在毕业后能够迅速的融入社会,在岗位上尽快的进入工作角色。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最大程度的教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同时最大化的缩小课堂理论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因此,在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中应综合考虑,在培养学生对于管理和管理学课程兴趣的同时,体现课程知识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又要体现专业素质培养目标,让学生进行团队及个人的能力训练与展示,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判断是非、持续学习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等。进而提升将来作为知识工作者和职业管理者的一般素质。

2.2 教学内容

由教材结构显示,本门课程主要分为管理学基本知识和管理职能两大块,重点讲授管理四大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其内容主要来源于西方企业内部管理经验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满足不了资管专业多领域、跨行业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按照从“基础理论到专业实践”的路线进行整合,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可根据教材各章节的内容,将教学过程分成三个层次,在第一层次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加强管理基础理论的教学,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融合到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中,在此基础上,补充近年来与该章节理论内容有关的最新研

究成果,克服教材滞后于理论发展前沿的缺陷,让学生能够了解管理理论的研究动态,培养学生对管理学未来展望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在新形势下解决管理问题、加强科学管理的新途径与新方法;在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案例,探讨管理理论的应用,重点结合资管专业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领域,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分析,选择的案例要典型化,要有成功的,也要有失败的。引导学生在给定的管理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第三层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主题社会调查,参与横向课题,企业兼职等实践内容,锻炼学生在在现实管理环境中,自主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教学方式与手段

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树立以教为导、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以课堂讲授为主,讲座报告、商务演讲等多种方式为辅的形式进行。

2.3.1 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法

管理学教学案例是根据管理实例加工而成的,案例本身无疑是向学生提供和介绍了管理工作人员的宝贵经验,学生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经验,接受了教训,掌握了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案例的呈现方式上可采取文字描述、教师口述和学生等方法。其中角色演练法学生的参与程度最高,有两种做法:一是有计划的安排,在演练之前进行讲解、准备,在一种演练的气氛和环境中,让学生进行实地角色演练。二是即兴的角色演练。学生没有事先准备,全凭即兴发挥,做一件或几件事情。角色演练既可以单人进行,也可以成组进行。

2.3.2 举办讲座、报告,让学生与成功人士面对面交流

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管理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变化趋势,学校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学院从其他知名学府聘请专家、学者来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及报告,向学生介绍知识、技能及管理学理论的动态变化,从知名企业或实习基地请来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与专家、学者面对面、近距离地交流,可以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这样做,也便于教师与社会各界进行适时沟通,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为以后授课积累大量的素材和信息。

2.3.3 引入商务演讲的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观察的积极性

商务演讲的前期准备工作很多,包括进入所选定的单位收集资料,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对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将讨论的结果撰写成报告,最后将报告的内容演示出来。通过这种形式,能培养学生与人打交道的技能、调研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2.4 考核方式

篇(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13102

1 普及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三十多年的较快发展,作为经济主体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企业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企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实践遇到一系列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如何解释这些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对管理学理论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的管理传统和管理实践与西方的发达国家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国管理学的广大研究者在对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学科学理论体系。然而,这套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的作用,脱离了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管理学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更是值得怀疑。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把管理学研究方法列为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主要选修课程之一,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可以帮助工商管理类本科生掌握管理学理论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规范并将之应用于管理实践分析,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 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师的教育背景局限了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

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主要由一、两位教师承担,任课教师往往由于只钻研于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而难以对工商管理类这个涵盖广泛的专业领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授课内容只对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有明显的指导作用,而对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学生的方法论认知则作用不大。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需要让本科生对自己所在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形成的相关方法论知识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把握,然后他们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的管理学理论研究。但授课教师教育背景的专业性局限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仅适用于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这就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难以全面顾及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需求。

2.2 适合本科生的教科书较为缺乏,难以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教科书既需要向学生展示种类众多的研究方法理论知识,也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真实科研情境中的研究实践及其成果,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方法论的认知上同时获得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然而,现有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科书往往重视传授方法论的理论知识,对于真实科研情境的例子说明则比较缺乏,这一方面使得学生对方法论的理论知识感到讳莫如深和羞涩难懂,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管理学研究方法形成透彻的理解,更谈不上使学生能够在科研实践中掌握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形成科研成果,这样的结果无异于纸上谈兵,事倍功半。

2.3 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没有较好地配合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

由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内容中会用到其他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方面的知识,很多本科生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上的差异,对某些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缺乏基本的认知,从而使学生难以有效掌握具体方法与技术的精髓,这对于他们在科研实践中有效运用这些方法与技术必然大打折扣。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先系统地学习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专业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才可以更好地领悟和运用其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从而才能将之与专业领域的研究有效结合起来,形成教学双长和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 改善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虽然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上述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其教学的有效安排需要任课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3.1 采取理论传授、范例教学、文献评价、软件操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讲授如何运用统计技术来解答研究问题的课程,按照科学研究过程和管理研究论文的逻辑构成,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性质,可以把课程分为确定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理论构建、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等五个教学模块,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向本科生传授这五个模块的基本理论知识,让本科生对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管理学科学研究打下知识基础。除此以外,选择经典论文,结合典型范例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也是本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比如,教师在讲授研究问题的来源和形成时,可以以樊景立教授等人研究中国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基本内涵及其形成机制为实例,讲解如何发现研究问题,阐释如何将观察到的有趣现象转化为一般性的研究课题。范例教学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科研情景,使他们在学习范例的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是如何在科研实践中运用的。另外,文献述评的讲解也是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努力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查阅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详细评价现有文献的进展与缺陷,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学习与钻研,还可以培养本科生的文献搜索、分析和提炼能力。软件操作是学生从事管理研究的重要技能之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现场演示如何运用SPSS或者其他具有相似功能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研究资料的处理,同时也给学生设计一些课后的上级练习作业,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对这些常用软件的认识和运用,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管理研究数据处理的基本操作。

3.2 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

目前,高校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仅仅停留在研究方法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这对于学生运用科学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分析管理实践问题,并将之上升为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必要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但方法与技术仅仅是工具,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更重要的。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培养从管理实践中发现研究命题、并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解释和预测管理实践的能力。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考虑在期末考试或期中作业中安排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从企业管理实践中提炼出相关的理论问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如何运用现有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理论建构、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外,任课老师也可以考虑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这是因为,一方面,任课教师对自身的研究领域较为熟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投入到同一领域的科研活动,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学生在研究方法与技术方面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在这种科研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模拟学习,能够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任课教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恰恰可以弥补以往教学中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机会的不足,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更深入地掌握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运用。

3.3 重视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科研活动中的科研能力

随着管理学理论发展的日渐深入,其研究中不同模块的技术和分工也越发深化,管理学研究的复杂性也因此迅速提高,从而越来越多高质量的研究需要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培养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向学生布置以团队自由组合的形式制作研究计划书的大作业,这是本课程的一种重要的考查方式,要求各团队做好组织结构、模块分工与协作的安排,并需要严格按照课程教学模块的进度完成研究计划书,同时在每次上课开始之前必须由负责研究计划书相应模块的学生报告其写作进度。在课程结束时,每个团队必须按时提交研究计划书,并将此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教师评阅研究计划书后,可以考虑举办研究计划书报告会,挑选研究计划书做得比较好的团队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汇报他们的制作经验,特别是分享交流他们分工与协作的成功经历,从而既可以对学生开展团队协作的科研活动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在团队协作的科研活动中提高科研能力产生显著的实际效应。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3-0121-02

1引言

统计学是从数量方面入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規律的一门方法论科学。本门课程主要讲述如何搜集、整理数据和进行定量分析、综合评价的方法[1]。统计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等,它是后续课程《旅游市场营销》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市场调研分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学生以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有重要帮助。

2统计学课程调研情况

2018年7月对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4个班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主要通过问卷星网页链接,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进行填写,共收到239份有效问卷。各专业方向具体填写问卷的人数为:旅游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72人、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方向)62人、旅游管理(邮轮管理方向)56人、旅游管理(高尔夫管理方向)49人。

3统计学课程现状

3.1学生基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文科生比重大,普遍数学基础较薄弱,被调查的239名学生中182人高中学习文科、54人高中学习理科,还有3人高中所在地区高考时不分文理科。班级学生中文科生比例超过70%,对数字、数学类的课程接受度不高。加上旅游管理的专业课多以偏文科的文字类课程为主,学生文字功底较好,相应地计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而统计学是需要计算能力和逻辑能力的课程,对学生而言考验就比较大。

3.2学时设置

教学计划中统计学学时设置较少,三亚学院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统计学学时为32课时,全部为理论课程。统计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相当有难度的课程,32个课时只能够教师讲授基础知识点,不能很好地让同学完全掌握统计学的核心知识,如果课堂需要扩展,就需要更长的学时来支撑。现在课程改革都在提倡课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仅仅32个课程不足以将课程知识点进行展开,否则教学计划里的核心知识点就讲授不完。

3.3开设时间

三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开设在大三下学期,这样设置的优点是临近大四写论文的时间,同学们学习了统计学课程,可以立即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毕业论文的调研工作,并能制作相应的图表和进行数据分析。但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在大三上学期进行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从实习岗位回来后普遍学习状态不如实习前,并根据长期观察可知高校高年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不如低年级学生,故建议将统计学课程设置在大三实习前,最好在大二阶段。

3.4教材选择

教材选用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所著的统计学教材,这本教材知识点全面,理论丰富,逻辑清晰,选用这本教材对学生系统学习统计学知识很有好处。全国大部分经管类专业都选择了这本书作为教材,这有利于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深造。只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接触此类课程较少,对理论知识感兴趣的人不多,学生更喜欢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教材中的案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的较少。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教材难度大,特别是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章节对学生的逻辑能力要求太高,班级里能掌握的学生数量很少,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在对239名旅游管理学生进行的调研中,有112名学生认为目前选用的教材比较难,认为教材比较容易和非常容易的学生加起来都只有7名,所占比例仅为2.93%。3.5作业情况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每一个章节讲授完毕后,教师都会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这对统计学这门学科而言是必须的。只有通过练习积累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但在调研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现在学业负担较重,每门课程都有较多的作业,加上学生活动,学生们的休息时间明显不够,这导致部分同学出现上课睡觉的现象,影响正常教学活动[2]。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学生最希望的作业频率为一学期布置三次,有95人选择此选项。一学期五次作业的选择的人数较少,仅有10人。

从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的作业质量上来看,大部分同学能够按时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有个别同学拖交、欠交作业。作业雷同率在30%左右,少数同学之间存在互相抄袭的现象。鉴于此种情况,建议增加课堂练习,节约同学们课下的时间,课堂练习既可以很好地督促同学们及时完成练习,并且教师能够现场监督,防止抄袭现象,及时准确掌握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得到准确有效的反馈。但这需要有相应的课时作为支撑,才能安排专门的习题课。

3.6统计软件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科学,学习统计学不可避免地要学习统计软件[3]。SAS、SPSS、EXCEL、EVIEWS、STATA都是同学们写毕业论文可能用到的软件,特别是EXCEL、SPSS这两个软件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应该是必须掌握的软件,而且这两个软件的统计功能非常常用,不仅学生写毕业论文会用到,也是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很有可能用到的软件。EXCEL、SPSS功能强大,操作简单,只要保障一定的教学和练习量,是每位同学都可以掌握的。但目前由于课程设置中没有安排在计算机房上课的实操课,普通教室条件有限,仅仅通过教师演示相应操作的方式来学习统计软件,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练习,大部分同学虽然上课听懂了,但没有实际操作,到自己用的时候就不会了。

3.7考核方式

针对三亚学院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期末考试所应占比例这一问题进行调研时得到以下结果:32.64%的同学认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应为50%,有78名同学选择此选项。最少一个选项的选择人数占填写问卷同学数量的8.79%,仅有21名同学选择期末考试比例应占分数的70%。即大部分同学认为一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不能完全代表他们的水平,应该降低期末分数占总成绩的比例。有些同学可能平时学习认真刻苦,但不善于考试。所以认为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五比五”比较合理,能较公正地代表学生的学习成绩。

篇(11)

《管理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发展中的科学,它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的特点,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特点。随着我国企业模式的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既要重视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更要重视管理理论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

目前我校《管理学原理》教学存在教学手段当落后、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我校的《管理学原理》课程面临着严峻挑战,改革势在必行。更好地响应学校培养创新基层管理应用型人员、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号召,实施“做管理思想的践行者”的商科理念,促进同学们对管理的实践认知,其教学改革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甚至是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极探索创新高效的教学方式,应改革教学方法,推行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建立实习基地,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我们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应用知识,但是“管理学” 课程现行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我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对管理学教学的反馈我们发现学生对“管理学”教学中的教材内容、课堂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看法。

(1)课堂教学内容照搬教材较多,“管理学”教材不符合我校高职高专教学和促进创业的要求,目前校所用的“管理学”教材虽然属于高职高专专用教材,但教材的编写理论偏多,实践内容较少,并且与我校学生日后所从事职业的相关度很低。因为在我校所有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专业的 “管理学”教学中,教师用的是同一本教材。虽然说管理是具有普遍性的,管理理论普遍适合于各类组织,但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可忽视了管理的艺术性,也就是它的权变性,当面对不同的管理对象时,管理方法同样有所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所用教材应有所针对性。在我们的管理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 “ 教教科书”,而学生则是“学教科书”。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对教科书中的知识懂了没有,学生最关心的是对教科书中的作业能否顺利完成。

(2)授课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目前,我们的“管理学”课堂教学大多仍然以口述加板书为主,几乎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而且一讲到底。这种“填鸭式”、“满堂灌”依然是高职院校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主旋律,教师只铭记 “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忽视了学生个性需求种消极的学习态度。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中,教师其实只是仅仅传递了教材上的字面信息,由于“管理学” 的学科特点,这些信息其实学生自己基本上也能看得懂或者至少自我感觉能够看得懂,这样他们也就没有什么兴趣去听。这对我们“管理学”的教学是相当不利的,因此,对“管理学”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3)案例分析课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校的教材每章后面会有一个案例,在“管理学”的课堂上,教师也想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去吸引学生的兴趣。但问题是我们缺乏适合教学的合适案例。但我们的教师普遍实践能力欠缺,案例多选择国内的企业案例,案例的适用性差。特别是对我们的高职教育来说,更是要注重学生实际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所选的案例最好要与他日后所从事的行业相结合,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普遍都没有行业的实践工作经验,因此使案例教学变成了案例介绍,失去了其应达到的教学目的。

(4)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尽管“管理学”的特点对该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然而,现有“管理学”课程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偏重于理论讲授,案例和现场实践教学较少。这种教学方法很难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可眼下对很多学校来说,要实现这样的实践教学显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去实现。

3.我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的思路

3.1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宗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型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体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突出思维开发和能力培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设计上,要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的结果如何?教师如何指导?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发展空间留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50分钟的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根本,树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思想,致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3.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都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理论教学内容,又要包括实践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内容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基础理论,即各种管理学教材中介绍的管理的基本职能,更要包括现代不断发展创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等。在实践教学内容中,要结合我校作为高专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我校创业教育开展的导向来精心选材,比如案例分析课中案例选择要贴合实际并能加大比重,更要让学生能把课堂转化为模拟实践的舞台,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改善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效果。我校可以将“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融入案例分析课堂,因为“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在案例式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并不是简单的“案例式”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相加,它是将“案例式”教学容入到“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去,将课堂最终还给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和管理过程,从而建立真实的管理感受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上尤为重要。

转贴于

3.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3.3.1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我校由于可用资源的限制,多媒体教室比较紧张,除了工商和连锁经营专业外,其他专业的《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环节仍然在普通教室进行,基本上采取的是老师口述和板书的传统的“填鸭式”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即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也不免如此。显然这种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和满足我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理论指导管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因此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景,让课堂成为我校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交流、展示自我的场所,课堂教学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需要运用更加灵活有效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管理游戏法就是通过教学游戏让学生领会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管理思想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使学生在决策过程中面临更多切合实际的管理矛盾,决策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都同时存在,它需要参与者积极地参与训练,运用有关的管理理论与原则、决策力与判断力对游戏中所设置的种种遭遇进行分析研究,采取必要的有效办法去解决问题。 也可以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出生活说管理、故事懂管理、小品演管理、看图说管理等系列课堂互动教学活动,实现了课堂内外学习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管理思想与日常行动高度统一。

3.3.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