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与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4:3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心理行为与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心理行为与文化论文

篇(1)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消费群体也在不断的扩大中。传统的旅游项目是针对一些城市白领以及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退休人员。这群人的特点是有工作或者生活压力,他们需要一种方式来释放自己,而且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支付旅游费用。传统的旅游模式是由旅行社组团出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类似于自助游等旅游新模式逐渐出现。针对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消费计划,已经成为各个旅行社提高业绩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这一类群体在未来的十年内存在一个很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他们所需要的旅游模式是打破传统模式的。研究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是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业的重要方面,也是旅行社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相对比上班族来说,大学生的空余时间要多出很多。也就是说大学生存在旅游时间的可能性。传统的旅游消费群体又的仅是在假期或者是黄金周出游,除去这一周期,很多旅行社和景点都处在不饱和的状态,而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恰好来填补这一不足。避开旅游高峰出游已经慢慢的成为大学生旅游新观念。所以,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制定大学生旅游营销策略,不仅可以给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增加新的盈利模式,而且也能缓解目前旅游业出现的假期爆满,平时无人的现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篇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旅游消费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推广和运用制定一个营销策略。基本内容分为以下几点:

(1)从我国旅游事业和旅游政策入手,分析传统模式的旅游消费模式成功的因素和不适应时展的原因;

(2)分析我们旅行社的营销模式,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3)研究当代大学生特点,作为一个新的消费群体存在的商机和挑战;

(4)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提出一个以大学生为旅游消费群体的新的营销策略。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的营销策略。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打开大学生旅游消费这一道大门,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研究,了解大学生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优势;

(2)通过对旅行社的调查分析,结合国家旅游政策,深入探究旅行社生存环境;

(3)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针对大学生,作出一份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问卷调查,主要在在杭高校中做一次普遍的调查,了解大学生消费心理,可以给研究提供一份可靠的数据。

(2)文献分析法。收集相关研究文献、期刊、报纸,对文献进行分类分析。

(3)案例分析法。寻找营销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来证明研究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作出正确的且具有创新性的营销策略。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

总时间:本届毕业论文从2009年10月--2010年6月.

第一阶段:确定选题阶段

第二阶段:毕业论文实施(2009年11月—2010年5月)

1.2009年11月20日(第12周周五)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设计工作要求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前根据学院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撰写等工作。

3.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4.2009年12月22日(第16周周二)根据开题论证小组修改意见,将完善后的任务书、开题报告修改后交指导教师。

5.2010年1月中旬,上交经指导老师审核的论文提纲,提纲详细至三级目录。

6.2010年3月初(第二学期),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7.2010年5月初(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将毕业论文提交指导老师。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答辩(2010年5月—2010年6月)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柴松,王洪武.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指南[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31.

[2]王婉飞.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6.

[3]刘丹平.旅游凝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87.

[4]张文.旅游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6.

[5]陶虎.旅游广告——远离与创新[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68.

[6]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1.

[7](澳)赖辛格(Reisinger,Y.),托纳(Torner,L.W.).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65.

[8]耿步健.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12.

[9]李浪.心理学从书-旅游心理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67.

[10]高舜礼.中国旅游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5.

[11](英)摩根(Morgan,N.),安妮特•普里查德(Pritchard,A.).旅游休闲业的广告创意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43

[12]张小红,陈全.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4,9

篇(2)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5-0149-02

一、研究背景

品牌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产,在“全球扁平化”的商业竞争中日益凸显重要作用。工业时代的传统营销理论正转向后工业时代的体验营销。新媒体的出现,愈发加速了品牌的多元化发展。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视觉传达已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而听觉识别却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建立了更为有效的渠道,并高度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及品牌的态度形成,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品牌更深刻的内涵,对品牌传播及品牌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

本文试通过吸纳国内外在听觉识别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成果,阐述其在企业识别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并结合心理学、听觉学、消费者行为学等学科深入剖析听觉识别之品牌形象及品牌文化的重要性,梳理品牌声音将要面临的问题与机遇,进而尝试性地对品牌听觉识别的构建提以可行性建议。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阅读大量文献,包括消费者行为学、听觉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著作,听觉识别相关的前沿动态介绍及最新理论研究文章等等。

(二)内容分析法

选取经典品牌的声音案例,通过对它们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出听觉识别对品牌传播的影响机理。

(三)比较分析法

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对视觉识别与听觉识别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论证听觉识别系统建立的可能性与前瞻性。

四、研究综述概况

本文针对品牌听觉识别研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以反映该理论的研究状况。其基本理论前提是,采用心理学和品牌学方法论,将听觉识别作为一种基于品牌形象的存在介质进行研究,从而探讨品牌听觉识别的新视野。本文主要以Pro Quest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ARL)和EBSCO host两个国际英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使用了关键词“Sound Identity”进行文献搜寻。在Pro Quest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ARL)数据库中搜到27篇,从中选取近年相关领域学术论文4篇;在EBSCO host数据库中搜到196篇,从中选取近年相关领域学术论文58篇。这62篇文章均以听觉识别为主题,本人将其作为分析研究对象。按照主题域状况,对这些论文进行理论分析,概括出近年来品牌听觉识别的研究动向和热点。

五、主题域分析

从论文所涉及的主题来看,本人将这些论文分为:听觉识别构建与企业文化的初步研究、广告音乐对于消费者的影响探究以及专业学科分类研究三个方面。

(一)听觉识别构建与企业文化研究

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竞争是数量上的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竞争是质量上的竞争,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竞争则是文化上的竞争,而企业文化的建立离不开企业形象的建立,听觉识别亟待构建。(此领域论文有19篇)

听觉识别在与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的企业CI系统构建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但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内外学者以及业界都已对其显示了足够的重视。Fordon Ann E的Sound Identities《听觉识别》与Gluck Robert J的Sounds of a community: Cultural Identity and Interactive Art《社区声音:识别与互动艺术》均有详细描述。

(二)广告音乐对于消费者的影响探究

此领域在听觉形象的研究中占有43%的比重,可见国内外学者基本对广告音乐对于品牌建设的强势作用取得肯定。(此领域论文有26篇)

1.广告音乐的品牌价值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声学专家John Brown在其著作Music Acoustics中,将声音定义为“可以听到的某种东西”。它通过响度、音色、音高三要素的巧妙组合,承载了极其丰富的信息。[1]在树立形象的过程中,广告音乐的品牌价值对于消费者而言具有特殊影响。Robot Ary在Brand Value for music《广告音乐的品牌价值》中阐述,广告音乐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相结合的特性决定了其代表商品品牌价值的特殊必要性。无论它采用的是简单的“表音符号”[2], 还是特殊的“歌曲”方式,它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文化载体而存在的,并非根据音乐艺术的本质规律反映其自身的客观意义。

2.广告音乐的音色设置对于消费者的影响。Capps Brooke在More than just jingles:One shop uses sound to give brands voices《不仅仅是铃声:一个商店选用声音来赋予品牌生命》中阐述:铃声带给消费者清脆、亲近之情感,人们在一天疲倦的工作之后可以尽享它所携有的美好感受。例如全球耳熟能详的《Jingle Bells》,单纯的音色就赋以人愉悦之美。丹麦一著名公司的总裁Mr. Rupp提到:“We all have ears, but most brands don't have voices。”当Intel的四个单音在电视广告上频频亮相时,消费者从此再也无法对其忘怀。

3.广告音乐的传播与受众心理分析。Joyce Kurpiers在Reality by design: Advertising Image, Music and Sound Design in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设计的灵感:广告形象、音乐与声音设计在文化中的角色》中讲到,受众在接触广告信息时会产生信息加工的心理动机(Psychological Motivation)[3]。这一点通常由受众介入的程度来衡量,介入越深则心理动机越强烈。例如,一个古典音乐爱好者(Classical Bird)在接触音响广告时,由于对音响器材有兴趣,自然会积极地以自己的经验衡量广告中的各种信息, 但对于一些受众对其作用尚不十分清晰的产品,则需要通过广告中,音乐等形式因素拉近受众与产品的距离,以广告的外在形式因素来加深受众的感性诉求,即受众因为对音乐、画面等形式因素的熟悉与喜爱,而对广告产品产生兴趣动机。在这里,音乐等形式因素有效充当了受众认知与学习的桥梁, 进而增强受众对产品的购买动机。

(三)专业学科分类研究

听觉识别涉及的学科十分广泛。在各种类型研究中,符号学、心理学与消费者行为学这三方面的学科占据所有学科的79%之多。

1.符号学层面。从符号学角度探讨的论文有7篇,其中又以近六年的文章居多。Philip H. Pollock在A measure of the Multiple self states Model of Identity disturbance in Cognitive Analytic Therapy《听觉识别模型在认知分析治疗中的自我表述性》中描述――(1)不同的能指可以表达同样的所指。比如可口可乐(Coca Cola)公司的形象标识,可用英文表达,汉字表达或者可口的经典瓶身都指向同一个所指――饮料产品可口可乐。这些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不同的刺激感受的物质媒介都有一个唯一的和固定的所指。[4](2)同一个能指系统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所指含义。比如早期的可口可乐是作为一种药品来推向市场的,用来治疗头痛(Relieve Pain)。在那个年代,当听到“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时,人们会联系起它的药用功效,也就是该符号的所指意义。而当下这种饮料赋予的含义是年轻活力(Young Forever)。这种对同一个符号能指――饮料可口可乐经广告作用后在不同年代形成了不同的所指含义。

2.心理学层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的论文有5篇,其中以近5年的文章居多。一项信息传达的总效果二言词7%+声音38%+面部表情55%。其中38%的声音即指音色、音高、力度、节奏等声音特性,55%的面部表情我们可以理解为形体语言。Alain C, McDonald KL, Kovacevic N, McIntosh AR, Cerebral Cortex的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auditory “what” and “where” working memory《对于听觉识别中介质及渠道的记忆时空分析》与Argo JJ的 The sound of brands《声音品牌化》中均有相关表达,声音形象可以引发“通感”(Synaesthesia)的效果,这种声音形象可以不依赖视觉形象而独立发挥作用。

3.消费者行为学层面。从消费者行为学角度分析的论文有3篇,其中以近5年的文章居多。Elizabeth Burlingame, Harvey M. Sussman, Ronald B. Gillam, Jessica F. Hay在An Investigation of Speech Perception in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on a Continuum of Formant Transition Duration《对一个连续的共振峰过渡期的长短调查与特定言语儿童的语言感知》中提到:许多孩子选择麦当劳食物庆生,用“Auntie Mc Donald”扮演女主人,欣赏I’mlovin’ it的歌曲,它已成为消费的偏好模式。另外,英国的一项实地研究探索了音乐节拍(Music Beat)对实际和感知的就餐时间、支出餐费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播放慢速音乐时,英国消费者就餐的时间要比播放快速音乐长得多,并且慢的节拍增加了消费者在餐馆里的饮食消费。

根据上述统计分析,本人试得出以下结论:

1.听觉识别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现在情况有所好转。听觉识别的研究出现在近10年内,尤其是近5年来,作为企业文化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越来越受到各界学者的重视。

2.主题域方面,广告音乐对品牌塑造的研究是热点。

3.在对国外文献的研究过程中,本人发现国外学者大多会从访谈与实验的可操作层面来剖析声音的内涵,用第一手资料来把握其动向。

4.在对品牌听觉识别的现状及愿景研究中,多以IT行业及餐饮行业的知名品牌案例研究居多。

5.当今,美澳学者对听觉识别的研究独占鳌头。然而,纵观国内外,听觉识别尚未形成鲜明体系,其前景不可估量。

从实际意义上来讲,听觉识别的建立有利于重建企业文化,增强产品竞争力,并且有利于企业的多元化、国际化经营,对于企业来说则可以更加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最后借用哲学家叔本华的话:声音是对整个世界的‘摹仿’,是世界的‘副本’――这一事实的真实性极其深刻、无可置疑,而且着实令人惊讶:每个人都能在瞬息之间领会到它。

参考文献:

[1] 约翰•布朗.音乐声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篇(3)

 

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德育工作是教育最高、最后的目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标新增设的《文化生活》是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要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以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一、加强爱国教育,树立远大理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更高更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一是能面对市场自立奋斗,立志成才的精神;二是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三是要有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四是要重视信誉,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五是要在广泛的社交活动中能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具有合作能力;六是在与国外人士的交往中不亢不卑,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等。

如在进行《聚焦文化竞争力》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面对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当代青年学生绝不能袖手旁观,必须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肩负的责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于实践。在进行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的教学时,我把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让学生心潮膨拜,大大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在《我们的中华文化》的教学时,我引用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视频 ,让学生思考: 你能从中概括中华文化的特征吗?这样一场文化盛宴有哪些文化意义?在感悟中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青年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加强公德教育,规范日常行为。

开展对学生的道德道德教育中,应以社会公德、日常行为规范和家庭美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中华民族传统为源头,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主线,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二德一规”知识,并继承、吸收、创新、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道德教育还应坚持知与行统一的原则,即要明理又要参与,只有通过学习主导实践,才能将良好的道德品质转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伦理观念和人格力量,最终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学中,我引用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引导学生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长辈、尊敬兄长的传统美德。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文化》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以丰城创建文明城市的教学情境,并设置了问题探究:在创建文明城市中,谁是主体?作为市民,在创建文明城市方面可以做些什么?市民参与文明城市的创建有什么意义?启发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真正实现知行统一,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为构建和谐文化,形成文明风尚作贡献。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中,紧密联系时事焦点——食品安全事件,倡导学生要以诚实守信为荣,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加强生命教育,实施生存关怀。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生命教育,给予学生生存和人文关怀。具体表现为: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打好心理基础;二是开展和谐发展教育,使学生做到与他人、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三是开展生存教育,引领未成年人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御,不参加危害身心健康的游戏活动,让青少年懂得生命是可贵的、生活是丰富的,不应该轻易放弃生命等等。

在《文化塑造人生》的教学中,讲授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途径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并引用丰子凯先生曾做过的比喻:他把人格看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人的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完满健全的人格。 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格健全的人,并努力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在《永恒的民族精神》的教学中,列举我国近年面临的雪灾到震灾等灾难,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因此而倒下去,关键是我们有不屈的脊梁——中华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始终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品格,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好,走的更远。在《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教学中,课前围绕“上网”和“阅读”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在课堂上进行汇总和讨论,引导学生要文明上网、绿色阅读,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教学中,把诗歌引入课堂,引用了温总理的诗——《仰望星空》,引导学生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篇(4)

新兴市场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引人注目。世界各地的旅游营销人员都在奋力招揽来自金砖国家(BRICS)等“未来强国”的旅游者(WTM,2012)。就入境旅游而言,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估计,2030年时新兴市场的市场份额会达到57%,相当于10亿人次(UNWTO,2012)。新兴市场的增长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一些学者建议在新兴市场的环境背景下,一些传统的市场营销假设需要被重新评估,也有人认为是时候该摆脱旧的范式,推出专门针对新兴市场的新的商业模式和理论了(Burgess & Steenkamp,2006;London &Hart,2004;Sheth,2011)。“新兴市场旅游者行为”分会和JTR专题系列主要针对新兴市场的国内和出境旅游者,希望引起旅游学界对于这一重要话题的更多关注。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均可,鼓励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鼓励探索理论和研究方法新领域的新思维、新方法。

本次分会议题例如(但不局限于此):

·新兴市场旅游者研究的环境背景特征

·现有理论和模型对于理解新兴市场旅游者的作用

·国家文化与旅游行为

·研究新兴市场旅游者行为面临的方法论挑战

·产品偏好、旅行动机和限制因素

·旅游决策过程和信息搜索

·旅游目的地形象和认知

·不同细分市场的旅游行为和心理

在“新兴市场旅游者行为”分会上报告的论文中,少量严格挑选出来的优秀论文将有机会刊登在Jurnalof Travel Research的同专题系列里。如果您对于在此专题系列中感兴趣,请明确告知分会主席。论文一旦获选,您还需要向Jurnal of Travel Research提交论文全文以供进一步审稿。

所有的论文提交、审阅和通知均须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如果您在论文提交7天之内未收到提交确认,请联络分会主席。进入审稿过程的论文须通过双盲审程序。请采用Word文档提交论文,选用Times NewRoman体12号字。初次提交的会议论文需要标注页码,正文长度需在20页以内(双倍行距)。论文格式必须符合Jurnal of Travel Research的格式要求。请将所有图表放置于文章最末(参考文献之后)。论文作者的信息(工作单位、邮寄地址、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只能列于标题页。

请在2014年1月15日以前将论文提交给分会主席/客座主编李想博士(Dr.Xiang(Robert)Li)。

篇(5)

 

1. 引言

习语,作为人类发展的产物,大多来自于民间故事、文学作品及日常口语等各种形式,并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习语具有较强的文化特征。长期以来,人们对习语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习语词条的收集、编纂以及习语的文学以及文化特征的研究等。本研究将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之上,运用Lakoff的框架理论来分析习语理解、诠释以及运用。

2. 习语和隐喻的定义

2.1习语的定义

在汉语中,习语又被称作熟语,《现代汉语词典》(1998)将熟语定义为固定的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美国习语字典》(2005)将习语定义为固定短语(”set phrases” or “fixed phrases”)。《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1997)则将习语定义为不能依据其字面拆解的意思获得其含义、须要作为整体来理解的短语或者句子(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is not clear from themeaning of its individual words and which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 unit)。

2.2 概念隐喻理论

Lakoff和Johnson(1987)所建立的概念隐喻理论强调人们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义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文学艺术论文,提出了经验主义的语义观。他们认为,隐喻可以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论文开题报告。他们指出,“我们的许多概念系统是由隐喻构建的”(1980)。这种隐喻式推理一是基于人的经验,二是基于具体到抽象域的映射,即从源域(source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

3. 概念隐喻与习语

3.1概念隐喻理论对习语的阐释

Lakoff和Turner(1989)曾通过一般层次隐喻的假说解决两大问题——拟人和谚语。根据这一假说,我们也可以将其解释后者的方法运用于习语的认知研究和阐释。例如:

(1) 屋漏偏逢连夜雨。

看到这句话人们的脑海中首先出现一个屋顶漏雨的房屋的图式,一直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房屋是一个让人躲风避雨的栖身之所,但是假如房子漏雨了,偏偏还恰逢连夜雨,那么这样的房子便称不上栖身之所了。

由此特殊场景图式我们映射到一个一般场景图式。

一件事情已经发展到了困难重重的地步,但是假如这个时候再遭遇到连连的障碍,便会使整件事情几乎陷入举步维艰、难以进行的绝境。

由于万事万物间的联系性、依存性,由这个一般场景我们又可以映射到一个与之相关的人类行为的图式:

一个人身处困境,在这个时候又遇到更多新增的麻烦,由此陷入无所适从的绝境。

这样一个与人类行为有关的一般图式可以适用于各种具体的情景,因此,可以实现该习语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例如,

Lakoff和Turner将这种具体领域与一般领域之间的关系称作普遍即特殊隐喻(GENERIC IS SPECIFIC metaphor),即通过一个特殊领域到一般领域的映射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3.2 概念隐喻理论对习语阐释的不足

概念隐喻理论通过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方式为我们理解习语并运用习语提供了方便的途径。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由于该理论的解释大多局限于字面意思的解释,在解释一些具有跨文化差异甚至矛盾的习语时便显得捉襟见肘,无法深入地对该习语的文化背景以及深层含义进行阐述和理解。例如:

在汉语中,出门在外我们常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家靠父母文学艺术论文,出门靠朋友”,但是在英美文化中,却更多地流传着这样的习语, 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Self-preservation is thefirst law of nature(自我保护是自然的第一法则)。这些关于同一问题的习语却体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甚至矛盾,是我们无法单独地借助概念隐喻理论解释的。

4.Lakoff的框架理论与习语

4.1Lakoff的框架理论

“框架”(Frame)这一术语最早是由人类学家Bateson(1956)提出的心理学概念,美国人工智能专家Minsky(1975)首先提出了框架理论(frame theory),并将其运用于计算机心理学,Fillmore(1975)首先将框架理论引入了语言学。在这一背景下,Lakoff(2004)在《了解你的价值观并构建辩论》一书中将认知科学以及社会学中的“框架”(frame)运用到了政治学等领域中论文开题报告。

他认为,心理结构即框架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我们的心理框架可分为表层框架和深层框架。在我们平时的活动中,所见、所闻会激活我们的表层框架,并唤起代表了最根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深层框架,只有当我们所见、所闻的事物所代表的价值观、道德观与我们自身的价值观、道德观相契合时(即所见、所闻的事物所构建的框架与我们的心理框架相契合时),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反之则无法产生认同。也就是说,框架构建了我们的观念,决定了我们的思考方式,继而影响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如:

又如:

(2)tax relief

Lakoff认为,tax relief是布什使用最成功的词语。他认为,tax relief是一个隐喻,relief这个单词唤起了人们内心这样一个框架——一个无辜的人,由于受到一些外力的因素影响而深受苦难,而relief所传达的意思则是解除痛苦和烦恼(taking away of the pain or harm)。众所周知,在美国文化中,税收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大到买房产、买地皮文学艺术论文,小到买一支牙膏都需要付税。因此,当布什的tax relief通过演说、报纸传达到全家万户时,势必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唤起了上述心理框架,为他赢得大选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我们的心理框架决定了我们对所见、所闻的反应和看法,从而左右我们的决定。反之,心理框架也主导了措辞的选择和使用,即不同的措辞反映了不同的心理框架。而习语,作为长期流传于民间,为人类所用的语言,必然集聚了深厚的社会文化气息,因此也就必然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若要真正地了解一个习语的内涵且为自己所用,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该习语的字面解读,而要深入地解读和理解,因为只有当该习语所反映的价值观与使用者所处的文化背景相一致时,才可能产生预期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可以使用Lakoff的框架理论分析一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甚至自相矛盾的习语。

4.2 框架理论与相互矛盾的习语阐释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自然对相同的事物存在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理解,换言之,不同的习语也对应着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比如:

(3)a Our sins and our debts are often more than we think. (我们的罪和债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多。)

b 人之初,性本善

这两句习语都是关于人性的,前者阐述了人性原罪说文学艺术论文,而后者则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而究其根本,还是由于两个习语来源于不同的文化,基督文化信奉原罪说,而中国儒家思想则认为人性本善,因此对人性也就构架了不同于基督文化的框架,见诸于文字;反之我们也可以说,不同的习语反映了架不同的心理框架。又如下例:

(4)a Hard words break no bones. (难听的话不会伤筋动骨论文开题报告。)

b 棍棒伤皮肉,恶语伤人心。

前者认为别人的流言蜚语不会对自己造成影响,而后者则恰恰相反。这是因为,在西方社会,人们极其注重品德品行。西方文化认为,只要行得正,没有做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不重要。而在东方文化中,由于长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人与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甚至一体的,人在社会中得到的评价是判断名誉面子的标尺。

因此对心理结构即框架的了解为我们跳出字面意义的局限性,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习语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和方法。

4.3 框架理论与习语的使用

Lakoff的框架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了字面表述不同甚至矛盾的习语的深层含义,反之,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构建不同的目标框架,选用相应的习语,以达到传达的目的。比如,作为老师,我们常常要劝导学生好好学习文学艺术论文,积累知识,使用“知识多,不压人”;在和一个沉迷于电脑游戏,不思进取,不爱学习的学生交流时,我们可以说Art is long, life is short;而对于那种将时间过度用在学习上,而忽略生活的学生,我们则需提醒他们劳逸结合,则可以说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5. 结语

习语作为文化、思想知识的传承,既是值得珍惜的人文财富,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工具。本文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之上,运用Lakoff的框架理论,突破了以往研究局限于字面的局限性,阐释了部分习语的深层含义、文化背景以及蕴含的价值观、道德观,并为这一部分习语的使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根据个人的目的和想法,使用习语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Hornby A S, Li Beida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Chinese Dictionary[Z]. The Commercial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Bateson G. “The message ‘Thisis play’”. In B. Schaffber (ed.). Group preocesses: transactions of theSecond Conference. New York: Josiah Jr. Founation. 1956

[3]Fillmore C. “An alternative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 Proceedings of the 1st Annual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75

[4]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5]Lakoff G.& Turner, M. More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6]Lakoff G. Don’t Think ofan Elephant 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 [M]. Chesea GreenPublishing, 2004

[7]Minsky M. “A Framework forPresenting Knowledge”. In P. H. Winston (ed.) The Psychology of ComputerVision. New York: McGraw-Hill

[8]Ortony, Andrew. Metaphorand Thought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9]Spears R.A. Dictionaryof American Idioms [Z] Mc Graw-Hill Company, 2005

[10]郑勋烈郑晴.中国习语[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

[11]中国社科院词语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刷馆,1998

篇(6)

 

室内设计现在已不是一个新的名词,开始有很多人已经了解了室内设计也在接受室内设计,但并非任何的设计都叫做室内设计。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包括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从简单的介绍中不难发现室内设计具有很多的元素,而室内设计重要的无非是“设计”二字,何谓“设计”、为什么“设计”、如何“设计”?这是很敏锐的话题。从纸面上来讲回答可以简单理解成:一、用实物传达给人信息的一种方式叫做设计;二、为了表达设计者心里的想法和愿望所以设计;三、用设计者的思维去构思,用设计者的手去完成。论文格式,联系。

以上分析从设计上说明设计是源之于设计者也就是人,而人对设计不单是为了表达和传达信息,它是设计者本身的一种宣泄和真是自己的方式。当然室内设计也不然未然,而室内设计就不单是设计者自己为自己去表达和宣泄,他是为人,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人。在室内设计史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设计风格和不同的设计理念,更有不同的文明、思想、和科技。它在被不同的时代接受不同的人们去享受,它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其实室内设计它的诞生和发展的宗旨是以人的生活为起点以人的需求为目标。总的来说是“以人为本。论文格式,联系。”然而人的生活是什么?人需求又是什么呢?这就无非要接触到人的心理。接触心理,很多人不亦说乎的都会想到心理学,那是不是室内设计是不是和室内设计有很大的关联呢?

回答当然是有大大关系,但也不能说要做好室内设计就要去学心理学,非也非也。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些问题是这么说的:“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 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其实这是一观点说明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的情绪。这就说到一个重点问题环境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而室内设计则是去改变一些环境,宗旨是让人去舒适喜欢,而不是去厌恶。论文格式,联系。因此我要想改变好环境不仅是说要会设计构想、手法和方式,而是要去如何去运用这些手法和方式。手法方式千变万化,人的心理也是五颜六色的,那么如何使设计符合人的需求呢?

想要得知人的需求我们要去了解人得心理,心理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心理呢?我们知道我们是在室内设计,室内代表着一定的空间一定的环境。论文格式,联系。在设计的时候我要知道向上述所说的“什么环境适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去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人照成的心理和人对环境的理解。当然我们针对的是一个局部小的环境里的分析,但室内它也是一个环境相对于范围比较小点。

说到此处,其实我们可以参照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可能比较陌生。

首先,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论文格式,联系。

其次,我们在了解下环境心理学的含义。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在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在上述说明中大家都很清楚的知道环境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将它视为一系列刺激。围绕环境整体,它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环境认知;环境压力;个人空间和领域性;密度、拥挤和环境类型;空间行为;环境问题与行为对策。

可见,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论文格式,联系。但这正好是在借用与我们去做室内设计需要的过程,我们需要它的分析去配合我们的设计更好的符合人的需求。就像上述环境心理中所说的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由其知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3、依托的安全感4、从众与趋光心理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很广泛,: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3、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篇(7)

 

一、老子心理学学术思想概说

《道德经》又名《老子》,全书五千言,充满了深沉的智慧,主导意识是“道”。“道”在其中说明世间事物发展的总规律,又说明了人在社会活动中立身的行为规范,其核心就是“清静”、“无为”、“抱一”、“守中”。

“清静”一词见于《老子》,即去私寡欲,心里没有杂念。“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意思是说“清静”是治理天下的最高法则,心清神静可以治理天下。这是老子的一种最高人生境界,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认识自己,剔除不由自主沾染上的私欲杂念,“浊以静之徐清”,才会象浑浊的流水一样,静止下来,重新变清。“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自然无为常常被人们理解为放任不管,什么事都不做,这是一种误解。“无为而不治”、“无为而无不为”是说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努力去做,总可以做成的,自己的行为要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这种规律下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去实践,这才是“无为”。

那么,老子所认识的天地的规律又是什么呢?他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说事物在向前发展的同时总孕育着相反方向的运动,所谓“物极必反”。免费论文。所以他总是告诫人们不要过分追求什么东西,过分强盛就会衰落,要保持“清静无为”的状态。他反对世俗的逞强、骄傲、矜持、走到天下人前面。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他的这些专横者必不能持久的思想无疑是保持人的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心理素质差者,常常个性很好强,但处处事事又表现很胆小,怕这怕那,看不到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不符合道了,因而总是难以找到心灵的安宁和稳定。老子劝人说:“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教人们不要逞强、走极端,而要顺着自然的规律走,注意保护自己。这样就不会固执,不会矫揉造作而使自己活得很累。人只要顺着自然的规律去走,走在“大道”上,就会安全、平和、泰然,就会享受人生的乐趣。由于摸索出了天地的规律,摸索出了自己工作的规律,他就会把自己的工作,哪怕是单调而辛苦的工作,当作奉献,从中得到乐趣与安慰。

老子还主张少欲寡欲,生活俭朴,反对华而不实的东西,反对世人追求眼耳鼻口舌等五官的享受,认为这些会把人诱离大道,使人做事时违背大道而遭受种种灾难。

老子哲学中还有“无争”、“知足”、“守静”、“贵柔”、“处卑”等等特点,遵从这些教诲,无疑会为生活在这纷繁复杂社会环境下的人的心身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人们或许会认为这些思想是消极的,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但现代西方社会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及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充分地说明了他们那种对物质的过分追求是有悖自然规律的。事实上,人们如果接受老子这些合理的教诲,虽然暂时会有所失,但会因顺从了自古以来不变的正道,在经受了这一小小的损失后获得心灵的安宁、幸福和社会的安定、和平。这也就是“吃小亏,占大便宜(保护身心健康)”的含义。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人们究竟如何取舍呢?答案是很明显的,但人们往往难以为了获得未来的大收获而暂时舍弃小的损失。所以老子叹息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他主张,一个人如果理解了天地的规律就应该勇敢地、坚韧地走上正道。

从现代医学心理学角度来认识,要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特别是人们处于现代化社会变革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达到心理上的自我感觉适应、充实、满足,这就应将“清静无为”的观念植于心中,在清静心灵的引导下,顺应“自然”的规律,根据自身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环境条件,陶冶情操,坚定信心,完善个性,选择自己的价值目标。

“抱一”、“守中”,指按照既定的目标前进,脚踏实地,坚忍不拔,不依赖,不懒惰,努力去做,这样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心理疏导疗法抓住这些积极的原则,并使之融合于自身体系之中,以“清静无为”、“无私无欲”为导向,不断提高人们的自我认识能力,使之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及生活中处处达到“自我满意”(即“成功”的具体表现)的境界。

二、老子心理学学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从老子心理学学术思想吸取心理学的营养,受到启发,发展出影响深远的心理治疗理论,这就是其现代借鉴意义。

在国内,给具有原本及特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老子心理学学术思想赋予新的内容,也就不再是古老的文化了,而成了“古为今用”,为现代化服务,为心理治疗服务,成了为民造福的导向。免费论文。如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由杨德森教授晚年及其追随者历时12年涓积成流,是现代中国心理学家独创的具有浓厚本土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经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证明行之有效,尤其对“A型性格、精神应激及相关疾病、焦虑、抑郁、强迫等症状”效果卓著,被誉为“中国现代心理治疗方法之花”、“中国人自己的心理疗法”。该疗法基于中国道家传统的处世养生之道,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深刻分析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与心理特征、精神痛苦的成因、引起精神痛苦的内部因素、以及心理应激与生理应激的相关与区别、精神控制与精神虐待等现象,制定出精神超脱的“四个原则”(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和“四套方案”的操作方法,以及一系列的自我心理调节技术,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观念和应对方式来达到调节负性情绪、矫正不适行为和防病治病的目的,以帮助国人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实现健康人格与理想人生的完美结合。又如老子心理学学术思想不仅为心理疏导疗法输送了营养,而且使心理疏导疗法的理论更加丰厚敦实。

在国外,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与老子的自然思想是一致的,在森田的神经症发病原理与其具体治疗方法上也可在老子那里找到相似思想。免费论文。森田疗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相符的。森田疗法在中国是能够被广泛接受和推广应用的。如果用老子的道家思想来阐释森田疗法的理论原理,则会更易为中国患者所接受。“道”,这个中国文化中最为神奇的概念,也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一种内在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心理疏导疗法〔M〕.鲁龙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2001.2重印)

〔2〕老子德育思想的现代借鉴.文彦南、刘辉.杭州师院学报〔J〕,2006,5

〔3〕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申永荷、高岚. bbs.tecn.cn/archiver/?tid-135775.html

〔4〕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介绍.杨德森等.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J〕,2002(2)

篇(8)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04.01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4):312-313.)

文化适应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1]。但是,国内学界在少数民族社会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上较为薄弱。本研究探讨藏族大学生社会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被试抽样以班级为单位,在某高校4个年级中抽取319人,发放问卷319份,回收率为100%,有效样本为314人,其中男生142人,女生172人。

1.2研究工具

1.2.1 社会文化适应量表[2]

由26个项目组成,为1(没有困难)~5(极大困难)5点记分,量表分为三个维度,即物质生活维度、人际行为维度和认知价值维度,其中物质生活维度共有8个项目;人际行为维度共有10个项目;认知价值维度共有9个项目。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2.2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3]

共分为12个维度,即躯体化、焦虑、抑郁、偏执、强迫、依赖、冲动、攻击、退缩、性心理障碍、自我意识偏差以及精神病倾向,每个维度均有8个项目,另外还有8道测谎题,共由104个项目组成,采用0(没有)~4(总是)5点记分。该量表只计算分量表分数,不累加全量表分数,共12个分量表分数和1个测谎分数。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对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与方差分析处理。

2 结 果

2.1社会文化适应与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社会文化适应的各维度得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表1)。

2.2社会文化适应不同水平组心理健康量表评分比较

将社会文化适应分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按照25%、75%人数比例划分为高中低3个层次,其中高分组有78人、中间组有158人、低分组有78人。采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比较3组的心理健康量表得分。结果显示,社会文化适应高分组心理健康状况的12个维度得分均高于中间组和低分组,中间组高于低分组。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社会文化适应较好的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比较好,反之相反。Oberg等学者研究中认为文化冲击是文化适应中的一个必然过程,往往伴随焦虑、无助、动摇等心理状态,严重的则表现为抑郁[4]。当前正在经历急剧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对藏族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强烈冲击和震动,即形成文化震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5]。郑雪和David[6]研究认为:强的主族与客族文化认同及整合的文化适应方式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幸福感水平,促使他们对异质文化环境的心理适应。处在不同的文化适应阶段,幸福感水平不同,自然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也受到影响。本研究与这些研究结果一致。因此,深入研究文化震荡形成的心理机制和文化架构,有效提升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基于文化震荡的心理教育干预模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徐光兴,肖三蓉.文化适应的心理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9,(4):234-237.

[2] 张京玲.藏、壮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态度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3]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2.

[4]Oberg K.Culture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ylviron ments[J].Praltical Anthropologist,1960,7:177-182.

篇(9)

中图分类号:G619.29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和谐家庭”的构建属于社会范畴,构建和谐家庭要将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放到首要位置,以民主协商的氛围为构建方式,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家庭新模式。由于和谐家庭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我国各个地区都已经开始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单位的构建,其中,和谐家庭是基础。

1 和谐家庭的构建对子女的影响

1.1 和谐家庭是子女成长的重要基础

孩子能否健康快乐地成长,与家庭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孩子们在步入大学之前,除去学校的学习时间,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在父母的身边度过,家庭作为孩子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的语言环境、人际交往环境、心理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处世方式对子女都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就有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的说法,家庭作为孩子们成长的基础,环境的和谐与否决定着孩子心理素质的养成和处世方式的变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长期处在矛盾家庭中的孩子的行为与长期处于和谐家庭孩子的行为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因此,从这一层面上来讲,建立良好的家庭分为,制造和谐快乐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为人处世、非智力因素的提成都有着显著的作用。在和谐快乐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合作能力、自控能力、适应能力都较强,性格明显开朗,外向,且生活的独立性、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也较高,社会责任意识也更强。

1.2 和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情感保障

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帮助孩子们养成开朗、正直、热情、进取的优良品质,此外,和谐家庭的沟通氛围较好,父母也较为开明,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各种烦恼时,都可以自由地与父母倾诉,父母就可以给孩子心理上的慰藉和烦恼化解方法的指导,因此,和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情感保障,而在矛盾和冲突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当遇到烦恼时无法向父母倾诉,只能自己寻求解决方式,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2 和谐家庭的构建方式

2.1 重视沟通

重视沟通是和谐家庭构建的首要原则,在家庭中,父母的沟通不仅可以加强家庭成员的感情,也是合作教育孩子的基础,因此,一定要重视起沟通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沟通不仅要注意分担对方的负担,也要懂得分享内心的感情和感受,相敬如宾,重视礼数,尊重对方内心深处的信仰,建立好共同的人身观、价值观,在家庭成员之间培养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为和谐家庭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基础,让孩子可以在有序的秩序下快乐地生活。除了父母之间的沟通外,构建和谐家庭更为重要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这也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为此,父母在子女年龄较小的时候需要坚持带孩子散步、做游戏,参加一些亲子活动,热情地解答孩子的问题,尊重孩子的个人想法,与孩子站在同等的角度处理和思考问题,给孩子适度的空间,在工作之余要抽出适当的时间与孩子参加共同活动,培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共同爱好,增加与孩子之间的情感。

2.2 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各项行为对孩子行为和心理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指导,孩子年龄较小,父母是其第一模仿对象,因此,在和谐家庭的构建中,父母一定要起到“模范”作用。据调查表明,爱好学习的父母其子女一般学习兴趣也较强,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与孩子一起学习,帮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当然,父母的以身作则不仅体现在行为的表现上,也体现在精神领域的影响上,有些父母可能文化程度较低,但是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这种精神就会对他们的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孩子们可以从父母身上继承这种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3 尊重老人

家庭是社会的一份子,有相应的权利,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在家庭义务的承担中,最为基本的义务就是“尊老爱幼”,其中,又以尊重老人为主,尊重老人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和道德准则之一。据有关数据调查,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老人不尊重,那么在子女长大之后大多也缺乏尊重老人的意识,这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尊重老人在构建和谐家庭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尊重老人可以让家庭成员充分的意识到自己的义务,不仅改变了老年人的弱势地位,对子女也有着极强的感化作用,一个和谐家庭的标准之一就是父慈子孝,因此,“尊重老人”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必然要求。

2.4 重视教育

在和谐家庭的构建中,父母要充分的认识到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家庭中的核心,也是提高孩子心理素质的关键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不仅要鼓励孩子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要培养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在与孩子出现意见上的分歧后,要注意沟通方式,平心静气地解决问题,教育孩子尊重长辈,关心父母,切忌在孩子面前争吵、指责,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教育氛围。此外,家庭的教育是一门艺术,涉及面较广,父母必须建立系统的教育制度,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使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地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家庭是孩子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养成的主要场所,和谐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巨大,对孩子心理素质、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谐家庭也是和谐社会的组成单位,只有千千万万的和谐家庭才能够到和谐稳定的社会。在和谐家庭的构建中,父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也是最值得孩子尊重和信赖的依靠,因此,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尊重老人,懂得沟通,为孩子构建一个团结和睦、尊老爱幼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深刻地体验到家庭生活中的爱心和亲情,懂得生命的真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有益贡献。

参考文献

[1] 姚海涛.论和谐家庭的内涵及其构建[期刊论文].学术论坛,2010(8).

[2] 杨雄,刘程.当前和谐家庭建设若干理论与实现路径[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2008(9).

篇(10)

议论文范文的选择必须是规范的经典文章,最好的莫过于教材选文,如韩愈的《师说》、苏洵的《六国论》、鲁迅的《拿来主义》、赫尔曼的《获得教养的途径》,等等。在阅读课文时,要分析、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与严谨。

1副词使用的准确性

副词有表示时间、地点、程度、范围、语气等不同的作用,它们在议论文中对动词、形容词的修饰、限制与补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议论的力度。

比如《〈物种起源〉绪论》中:“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从第一句中的“可能”“任何”我们可看到作者工作的艰巨、材料的浩繁,“也许”“一些”用语准确严密;第二句“当时”一词表明作者思想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有新发现去修正自己的观点,折射了作者严谨的工作态度。

2关联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关注关联词,分析各个分句所表达的意思,细心体会论证过程中逻辑的严密性,这是提升议论文语言准确性十分重要的一环。

首先,单篇学习。比如在教《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时,用关联词进行语段练习:“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做后盾。”假设关联词“即使……也……”后紧跟着条件关联词“除非”,而在假设关联词里套着因果关联词“由于……而……”,在因果关联词里又套着选择关联词“不是……便是……”,准确地说明了文化传统的形成必须有共同生活、共同心理做后盾。

其次,综合学习。学完五册必修课本,将这些关联词综合梳理一下,提取因果关联词、假设关联词和转折关联词让学生练习。前两种关联词为因果关系和假设关系,可迁移为议论文中的因果分析法和假设分析法,从而避免学生只“叙”不“议”。转折关联词特别练习的原因,一是学生常用到转折关联词,但很多时候是强加转折关系,用了“其实”“可”等词却没有转折的意思;二是“固然/当然/诚然……可是/但……”这种让步转折关联词多了之后考虑会更全面,使文章更严密,从而避免文章偏激或绝对化。

二、发展:增强语言表现力

学生议论文写作时有个误区,即认为议论文不必锤炼词句,不需讲究文采。其实,在确保论点明确、语言缜密、论证有力的前提下,文采斐然的议论文说服力更强。与教材相结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议论语言进行提升和强化。

贬词褒用与褒词贬用。例如:“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记念刘和珍君》)

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运用。近义词连用,可以使情感的表述有层层推进的意味;反义词配合使用,两相比照,可以使情感更加显豁。例如:“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化雅为俗,雅俗共呈,合理地使用文言和俗语。使用文言词语,有利于形成典雅之美,文章显得精炼;而使用口头俗语,则可以彰显机智幽默,文章显得意趣别致。“如今日美国螃蟹气十足。今天到中东上思想政治课,明天到东亚办人权学习班,刚在南斯拉夫踢完了热身赛,又跑到印度半岛当裁判。”(网络评论)

篇(11)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开题报告和论文。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分院部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分院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和分院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6篇(不包括辞典、手册);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xx年10月26日。

5、排版格式:字体-小4号宋体,20磅行距。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撰写本论文的背景、意义

背景:

秘书是一项常青的职业,古今有之,中外有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对外贸易的往来,各种社会关系的多样化、复杂性,秘书工作也越来越新颖化和高深化,并能力阶段提升到其综合素质上。在新的形式下,秘书人员要胜任秘书工作,既要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意义

理论意义:在我国,秘书人员的工作繁重,特别是要谨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忍受无形的压力,在紧张的工作中所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挫折较多。如果秘书人员没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难以应付工作中出项的各种情况,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

现实意义:有些人做秘书工作,开始对秘书职业不是很理解,或者认识不足,不是那么感兴趣,这时就要调节自己的心态了。若不注意调整心态,就会导致心理失调和心理疾病。因此,秘书人员必须善于修养,不断优化心理品质,尤其是心理健康,重点克服焦虑、压抑、厌烦、急躁、自卑、嫉妒等心理障碍。

本论文的基本内容

秘书人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秘书人员善于自我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经常保持心理平衡,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克服困难,增强信心,做好秘书工作,逐步培育与秘书工作相适应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确定适度的抱负水平

3、克服不良的心理影响

4、学会调节心理压力,培养健康的情绪、情感

5、不惧挫折的信心,较强的适应性

难点:1、具备健康的情感、健康的意志、健全的性格

2、克服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意志的调节和控制

论文的撰写大纲

前言

一、秘书工作的现状

1.秘书工作的产生。

2.秘书人员由于工作繁杂性,很容易产生厌烦后消极的情绪。

3.秘书工作压力大,既紧张又累。

二、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1.秘书人员为了有效的工作,必须保持稳定、乐观、健康的心态。

2.心理充满对秘书工作的浓厚兴趣,面对困难永远自信。

3.性情温和,感情细致。

三、完善自身的性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博览群书,开阔胸襟。

2.完善自身的不足,克服心理障碍。

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秘书的工作活动是一项十分繁重的脑力劳动,当代秘书活动的紧张性、快节奏和高压力,都对秘书的心理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秘书在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进程中、要努力加强心理修养的自觉性。

关键词:秘书工作心理素质心理障碍心理健康

前言

由于领导工作政务日重,事务日繁,需要助手协助,使之能把精力解放出来,集中力量抓决策和决策的贯彻,这就逐步产生了为之服务的系列工作人员,秘书就是其中主要的一种。就秘书个人而言,古今中外的秘书,由于他们天天接近领导,了解情况,其中一小部分即亲且重又有真才实料的,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秘书,少之又少。当代秘书活动快节奏高压力和紧张化,对秘书人员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有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否适应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需要,成为衡量秘书人员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标准,面对任务繁重,时限紧迫,质量标准和效率目标都很严格的工作,很多秘书常常会望而却步或心生怨言,消极怠工。日久天长,由于烦躁,低迷的心理障碍便会产生,即影响了工作,又给自己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

正文

秘书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不仅人及关系较复杂,在紧张的而工作场所中遇到各种矛盾和困难挫折也较多。如果秘书人员没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难以应付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一、秘书人员由于工作的繁杂性、地位的附属性,很容易产生厌烦或消极的情绪,自己的辛苦工作被漠视,得不到领导的重用赏识,而后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康的因素。那么,影响心理素质的因素是什么呢?

1、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对心理素质的影响。

当代工作人员处在东西方文化交叉、多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东西方文化发生着从未有过的碰撞与冲突。东方重义,西方重利;东方尚礼,西方尚法;东方重和谐,西方重竞争;东方重群体利益,西方重个人利益等,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工作人员常常感到偶然、疑虑、混乱,诸如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个性放纵、自我意识与自我中心、享受与享乐等等认识上的模糊。求新求异的心理使人盲目追求西方的文化,而这些东西与中国现实社会在许多方面格格不入,是许多人陷入紧张、压抑、混乱、空虚的状态长时间的心理失调必然会给心理素质带来影响。

2、家庭环境对心理素质的影响。

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工作人员在步入岗位之前,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和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如对子女严格管教的父母,经常用命令、强迫、指责的方式让孩子去学习,把子女的学习放在中心地位,而往往忽视了对子女的能力、兴趣、需要的理解。处于这种类型家庭的人在日常交往中往往缺乏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虽然在性格上可能表现出诚实、负责、礼貌、细心,但在人际关系中往往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对人容易屈从。另外,我国许多心理研究的成果显示,家庭不和,甚至夫妻双方离异等等,都会造成对当今在岗人员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其心理素质。

3、工作环境对心理素质的影响。

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不胜任、工作单调以及居住条件、经济收入差等,都会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愤怒、失望等紧张心理状态,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二、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秘书人员必须善于修养,不断优化心理素质,重点克服焦虑、厌烦、嫉妒等心理障碍。那么,秘书应如何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呢?

1.嫉妒

秘书的嫉妒具有指向性和对等性,大都是对同事发生的。引发嫉妒的条件有:各方面条件与自己相似或不如自己的人居于优位;自己所厌恶而轻视的人居于优位;与自己同性别或年龄的人居于优位;比自己高明并有意无意去炫耀的人居于优位。嫉妒的中心往往是对方的地位、荣誉、权利和业绩。嫉妒往往使人变得偏激,带有心理紧张和攻击性意欲,甚至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嫉妒既然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就应该注意防范和加以消除。为了摆脱嫉妒这种恶劣情绪,可以首先停止自己和别人的较量,正视自己的差距,然后扬长避短,去发现和开拓自己的潜能,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改变现状。要有你强我要通过努力比你更强的积极心态,切忌我不强也不能让你强的消极情感。以冷静、达观对待事态的发展,从病态的自尊或自卑中解放出来,认识到每个人都会自得其所、各有归宿,甚至承认对方确比自己高明。这样就能达到一个新的思想境界,不当情感的俘虏,从嫉妒的恶劣泥淖中自

2.焦虑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业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