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声乐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3:4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声乐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声乐教育论文

篇(1)

二、声乐教育在通识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一)声乐教育能够引导学生追求人类最永恒的价值

声乐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成果,通过声乐,学生们能够感悟到古代圣贤的价值追求,而这种感悟又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融入到学生的潜意识当中。在信息时代,尽管学生能够非常容易获取一些讯息,但是能够震撼到人们心灵的讯息又过于难得,甚至一瞬即逝,过后让人不再回想。而声乐传递给人的讯息是跨越时代的精神感悟,它能够让学生体悟到“美”的存在[3]。

(二)声乐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声乐教育并不强调实用性,这也让它有了非功利性和非物质性的特点,在声乐教育中,学生只需要全身心去享受,无需有太大的压力,通过声乐教育,学生的精神人格和文化品味会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在诸多的表演形式上,如重唱、合唱、齐唱等都需要学生进行协调配合,因此,声乐表演更是一门高度团结协作的艺术表现。声乐教育让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集体当中,学生之间团结协作,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三)声乐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声乐艺术讲究身心合一,技巧的形成要通过正确地控制和协调身体的各器官来实现,这本身对学生的体能和心态就是一种锻炼和发展。从这一点来看,声乐学习过程也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只不过这种运动强调的是由心来控制,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要保持不急不躁的心态,同时,这种运动还需要长期的坚持和训练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例如动感节奏的训练,对人的身体会产生时而紧张时而舒畅的影响,这种控制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4]。此外,声乐教育的价值内涵对锻炼学生的艺术情操,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声乐要通过人们各种复杂的情绪来演绎,反过来又能够调动人们的各种情绪,使人不自觉就与声乐融为一体,所以让学生经常接触优秀的声乐作品对他们的人格塑造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篇(2)

第一阶段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我国的民族声乐学科教育与建设还没有完全走上正轨,这时的民族声乐无论在教学和演唱上都受到传统民族声乐的深入影响,无论是在演唱方法还是作品艺术风格层面,如郭兰英演唱的《一条大河》、郭松演唱的《乌苏里船歌》、王昆演唱的《秋收》《南泥湾》等等。这时的民族声乐作品或改编自少数民族或地方性民歌,或源自戏曲曲艺的曲调,在演唱的处理与表现上也带有鲜明的传统民族声乐的唱腔和韵味。

第二阶段是20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这一时期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来讲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因为很多特殊的原因我国的社会十分封闭,动荡不断,一切艺术都陷入停滞甚至倒退,但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却仍在夹缝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由于极端的思想影响,在我们的学术界出现了一种否定外来文化的思想,武断的否认一切外来文化的作用和价值,而一批早年有过欧美留学经验的声乐教育家则坚决的抵制这种思想,并与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主张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必须走一条“土洋结合”的道路,这便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史中非常著名的“土洋之争”。而随着我国社会动荡的结束,改革开放的开始,我国开始再次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而争论的结果自然是“土洋结合”道路的胜利。而这次争论的积极意义则在于从此明确了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理念与发展防线,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教育重新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开始至20世纪末。这一时期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也重新开始发展和完善,民族声乐也正式作为一种艺术学科进入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因为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一直完整的沿用西方音乐教育体制,因此,这时“土样结合”的音乐教育理念与思想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和发展。通过以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为代表的一批声乐教育家不懈探索和努力,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演唱水平的民族声乐教育家与歌唱家,如、阎维文、宋祖英、等等,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和繁荣。而大量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专业化声乐作品也大批的出现,这些作品同这时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和风格一样,鲜明的带有欧洲古典音乐的艺术特征,无论是在音乐形式还是在音乐风格上。可以说这一时期堪称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在演出市场的繁荣程度还是在教育教学的学科建设上。而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时我国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完全起到了民族声乐艺术进步发动机的作用,在借鉴和吸收外来声乐文化,尤其是欧洲美声唱法上完全做到了多元化的理念和思维,在坚持本民族艺术特征与审美特质的前提和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做到了开放性与包容性,兼收并蓄,才使得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形态最终确立。

第四个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进步、发展和转型。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实际需求的变化,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演出市场和舞台上出现了很多新鲜的元素。“原生态”的抬头“,跨界风”的盛行“,学院派”的坚守,等等。一批新生代民族歌手也相应而出,如融“民声”与“美声”为一体的吴碧霞,“民声”与“通俗”无痕跨界的谭晶,“神曲制造者”龚琳娜等等。多种多样的声乐演唱方式、表演方式、声音理念、审美理念纷至沓来,对我们高等民族声乐教育提出了严峻和现实的拷问和鞭策。我们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在教育理念与思想、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等层面上何去何从,是当前我们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要正视和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前文已有所提及,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民族性是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想使其在新时期进一步发展和进步,我们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就一定不能忽视对于传统的秉承和发扬。而民族性的保持本身就是多元化音乐教育理念与思想重要部分与明显特质。重视传统民族声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从传统民族声乐中发掘和提取艺术养分本身也是多元化思想更加全面和彻底的贯彻。“事实上如果我们对我国的戏曲艺术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的话就会发现,几乎我国每个地方和民族戏曲艺术都有着自己明确、鲜明的发声理念和规范系统的发声方法。例如我国的最大地方戏曲剧种京剧,其演唱发声方法就极具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与美声唱法相比甚至在很多方面更为具体,要求更为严格,有很多专用的声乐演唱学术名词,如:真嗓、假嗓、左嗓、调嗓、喊嗓、丹田音、云遮月、塌中、脑后音、黄腔、冒调、走板、不搭调、气口、换气、偷气、嘎调、长吭、杂夯等。每一个名词都是一种十分具体的声乐演唱要求或声乐演唱标准,并且这些声乐演唱术语与西洋美声唱法中的学术名词相比更加易于国人的理解和掌握,如果能够在声乐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和融入诸如此类的一些声乐名词和声乐演唱概念和要求对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都是大有裨益的。”诚然,科学性的声音理念与意识对于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作用、价值和意义是不容否定的,这是高水准声乐演唱声音质量的最基本保证,但如果在演唱中一味片面的强调科学性,而忽视或者忽略了民族性的概念和意识,或者对民族声乐作品本身没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知,那么无论如何完美的声音也不能引起我国听众的情感与思想共鸣。

因此,在我们的民族声乐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声乐艺术作为必修科目系统的纳入我们的教学计划,并有效的开展和实施,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艺术本质与内涵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知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牢固的民族意识,才能最终在演唱中完美的表现出来。另外,加强对于各地方,各民族的原生态民歌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原生态民歌的概念,价值和意义我们已经有过很多研究,了解也比较详细,无需过多赘言,但需要之处和强调的是,当前,从民族声乐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原生态民歌一定要避免矫枉过正的态度。我国原生态民歌众多,类型多样,举不胜举,每种原生态民歌的自身性质、类型、状态也都不尽相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我们学习原生态民歌,最重要的是要从其中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核心审美特质,并将这些潜移默化的应用于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而不是浅显的学习某些特殊的发音方式、民族语言、方言或曲调,或是将其生硬的套装于课堂教学或者实践舞台、这样才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艺术发展的科学规律,切不要形而上学。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符合了多元化的艺术发展精神与思想,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们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进步与完善。

二、在坚持民族与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多元实践探索与尝试

近年来,谭晶、龚琳娜、吴碧霞等“跨界民族歌手”的不断出现,以宋祖英为代表的学院派歌手与其他类型歌手“混搭”取得成功效果,都不停的冲击着人们的视听感受,同时也在极大程度逐渐突破了人们以往对于民族声乐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但从严格的声乐学科种类划分的角度来看,这些看似不同类型的歌手都属于民族声乐的范畴,但又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吴碧霞本身具有深厚的传统民族声乐功底,她在艺校期间学习的是湖南花鼓,进入大学后正式开始学习民族声乐专业,而在研究生阶段却转而攻读美声专业,这种中西合璧的学习经历极大的拓展了她的艺术道路,展现出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但如果我们对整体声乐艺术或者声乐理论有一个较高的认知水平就不难发现,如果单单从演唱的专业性与规范性来讲,吴碧霞的美声演唱只具其形,不具其实,是较为业余的,其根本性质上是一名非常标准的民族歌手,但即使她的美声演唱较为业余,只表现出一些皮毛,但这也极大的丰富了她的歌唱艺术层次,增强了她的艺术规格。再比如“民俗”唱法为代表的民族歌手谭晶,虽然她的民族与通俗唱法结合只是简单用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演唱流行性质的歌曲,在声音的运用于表现层面上并没有突破民族声乐的范畴,但至少为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和演出实践上拓展和丰富了曲目的选择。再比如凭一首神曲《忐忑》,以奇葩形象出现在人们视线里的龚琳娜,则以民族声乐为基点,开创了一条极为独特的蹊径,树立起自己鲜明的风格。如果我们深入的分析它的演唱风格,不难发现其实她无论从声音的运用还是表现的方式上人属于民族声乐的范围,首先,她的声音具有明显的非常正统和规范学院派特征,但在具体的艺术处理和表现上融入了非常多元的艺术风格。比如《忐忑》、《金箍棒》因为编曲和配器上完全由她的德国音乐家丈夫操刀,所以表面上带有一定的后现代风格,但究其实质,她此类型的声乐作品则运用了我国传统戏曲音乐的元素,也正是这种民族与现代结合所产生的非常独特的,甚至有些怪异的、令人啼笑皆非的艺术效果才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冲击,使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了这位其实成名已久的民族唱法的歌手。同时,无论你对她的这种演唱风格是喜爱还是厌恶,认同或者唾弃,我们都无法否认其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丰富和多元化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上述事例说明,首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的基点是民族性为基础与科学唱法相结合,而民族声乐多元化的方向一方面是继续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的艺术元素、精神与气质,同时要继续秉承包容性与开放性,兼收并蓄的吸收外来音乐的艺术元素,从艺术处理与表现上不断的丰富和拓展自己,而现有的成功经验也为我们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更加彻底和完善的贯彻多元化的理念和思想,我们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坚持民族性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学生声乐演唱的科学性、专业性与规范性,紧跟国际上美声声乐艺术发展的潮流,吸收先进的声乐演唱理念,另一方面还要在演唱的艺术处理、曲目选择、演唱实施上大胆的探索、创新和尝试,鼓励学生在合理的艺术范畴内,在教师的指导下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多元的声乐演唱实践。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与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概念和课题,这本身也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多元化的最根本体现,但需要指出的是,美声唱法本身也是多元化的,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对于美声唱法的概念、意识都源自俄罗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于美声唱法的理解和认知才真正与国际接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可以说意大利的声音理念占据主流,而21世纪初,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意大利的美声艺术发展逐渐陷入停滞,但在德奥地区美声声乐艺术则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这时德奥的美声声乐理念与风格独占鳌头,而近年来,随着我国与法国之间交流的广泛和深入,我们发现法国的美声声乐艺术风格与我们的亦有很多契合和相融之处,所以,可以说,我们对于美声声乐艺术的借鉴与应用要具有发展性和国际性的眼光和视角,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具普世性,才能更好地走向国际声乐舞台。同时,我们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市场意识。作为新时期的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对当前社会的艺术发展形势与艺术市场需求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与认知,并从社会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的高等教育不是空中楼阁,我们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高大上”的基本声乐演唱技能以外更要面对毕业后残酷的职业竞争,因此,在大学期间仅仅具有专业的歌唱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在保证学生专业演唱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艺术表现力。首先要不断的拓展教学曲目,传统的教学曲目固然很多是必须要学习的,但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实际表现,必须要积极鼓励学生演唱更多的新创作的曲目,而在选择类型上也不应拘泥于固有思维,无论是传统的民族声乐曲目还是新创作的曲目,无论是流行歌曲还是音乐剧选曲,只要是符合民族声乐演唱的风格与特质就可以为我所选,为我所用。而在演唱的表演形式上也要尽量的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堂、考试和实践演出中选用对唱、重唱,甚至可以与流行唱法、美声唱法、民族乐器、西洋管弦乐器进行组合,然后教师要对其进行规范和指导,这样不但能够极大的拓展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富有创造力的艺术思维和意识,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使学生在走进社会后真正适应多元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实际需要,成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同时这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杜绝教育资源的浪费。

篇(3)

二、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切实转变民族声乐教育观念

加强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努力传承和发扬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创造更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培养具有民族声乐素养的专业音乐人才。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切实转变,即要树立与时展相符合的新的民族声乐价值观念,转变过去那种唯西方化的教育理念,逐步实现多元化的民族声乐价值观念。切实转变民族声乐教育观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1.加强对传统民族声乐理论的研究我国的声乐艺术从原始社会一些简单的声乐符号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历程中,伴随着民族声乐教学实践经验道德不断累积,相关的声乐理论也在日益积累和发展中逐渐丰富起来。而随着民族声乐在唱法上“土洋之争”的展开,使得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教学理论遇冷。但是从我国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实践活动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传统声乐理论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吸收的地方。但是,目前这些传统的民族声乐理论却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因此,目前最应加强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研究,注意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加强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传承和发展,积极探寻其在传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对传统声乐理论中不合时宜的部分进行修正和创新,积极探索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和价值。2.尊重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理念现今,我国的音乐教育逐步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历程,并根据这一标准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在民族声乐教育中体现多元文化因素,其关键就在于必须确立平等对待各种文化的教育理念。我国教育部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中强调新时代,强调在发展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时,还应该平等地对待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思维来理解和尊重其他形式的世界文化,让学生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形成具有平性的多元文化发展观。多元化教育理念的形成能够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使得民族声乐教育的格局变得更加宏大,给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开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不断强化和完善民族声乐教育,就应该积极加强民族声乐教育理念的更新发展,努力转变教学思维模式,在民族传统声乐教学中落实多元化教学观念,让学生能够更加平等地对待民族声乐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文化。

(二)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设置的改革是民族声乐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实践基础,没有科学、完善的课程设置活动做支撑,民族声乐教育改革的各项内容就无法得到落实。加强民族声乐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1.改革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的原则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首先要确立“实践性、综合性、系统性”的课程教学原则。将实践性切实落实到民族声乐教学之中,这是由民族声乐这门课程的实际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所决定的。民族声乐教学的最终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技巧、唱法等内容的实际掌握和运用上。因此,加强民族声乐课程设置的实践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仅是实践教学是无法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一名优秀的表演者还必须具备很好的理论知识素养、娴熟的歌唱表演技巧以及扎实的舞台表演功底。加强民族声乐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的综合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专业的民族声乐歌唱家方面还比较欠缺。这种缺乏系统性的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定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和衔接,进而影响到民族声乐事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在民族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计划性也十分重要。2.建立完善的民族声乐课程体系加强对民族音乐课程的建设,主要包括民族声乐理论课程建设和民族声乐表演课程建设两方面内容。加强民族声乐理论课程建设,就是要加强文化理论方面的教学,应加强民族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等课程在文化课程教学中的比重,以此来帮助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音乐教学文化基础,强化其对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应在开设西式专业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中国传统乐理基础课程,实行“双语”课程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同时学习专门的声乐技能知识与本土的民族音乐文化。扩充民族声乐课程教学的内容也是帮助学生增加音乐理论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开设戏曲艺术、说唱艺术等课程也十分必要。这些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民族声乐理论知识体系。3.加强世界音乐课程的建立发展文化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还要注意加强西方音乐课程的建设,即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进程,将世界各国优秀的音乐积极引入到我国的民族声乐课程教学中。目前,这一想法在我国还属于初步发展阶段,只有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这三家专业院校在开展世界音乐课程的建设活动。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加入世界音乐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拓展其视野,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音乐文化,以此来丰富其音乐知识体系,帮助其确立多元化的音乐价值观。

(三)加强民族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现代化的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仅局限在声乐知识的学习上。如果仅仅学习与声乐知识相关的内容,而不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的声乐教学就是闭门造车,能够获得的教学成果会非常有限。加之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声乐教学也应该积极改革,努力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要将民族声乐教学建立在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之上,以此来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积累。因此,要切实将民族声乐教学与社会、人文、历史、哲学等各个学科结合起来。只有先做好了人文知识的铺垫,才能在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品位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其文化视野,增强其对民族声乐作品中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而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了作品的意义,才能激发出其创作力,使其在民族声乐上的创作独具魅力。

篇(4)

二、普通高校开设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意义

(一)声乐是大众最喜欢、最易掌握和普及的艺术

声乐是人类诞生最早的艺术,千百年来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一门最受大众喜欢、最能直接抒情、最容易掌握和普及的艺术。现在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无论专业舞台还是业余场所,无论何时(从古至今)何地(厂歌、军歌、校歌、山歌、渔歌、儿歌)都能感受到声乐的魅力。和其他种类相比,乐器(声带)人人都有,随身携带,更容易为大家喜欢和接受。所以,“声乐艺术是上帝赐予人类情感生活与文化世界达到相互沟通最通俗、最直接、最独到新颖的一座桥梁”[2]。

(二)根据学生兴趣开设的公共声乐教育,更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公共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3]。公共声乐教育是公共音乐教育的一个分支,和大学开设的其他纷繁芜杂的公选课相比,声乐无疑最具普及性。很多学生选课完全是为了修学分,导致上课没有积极性。公共声乐课程则不同,对学生学习而言,很少有不喜欢唱歌的人,而且中国素质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都开设了相应的唱歌课。对于课程而言,声乐可以是一种娱乐休闲的手段,也可以是一种宣泄抚平心绪的手段,轻松娱乐的上课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感觉不是上课,而是放松和享受。所以在大学期间,完全可以以声乐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其他公选课相比,声乐公选课更容易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三)声乐演唱与欣赏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更接近学生的心理特征

“声乐欣赏是人类最早感知音乐作品存在的基本方式,它先于器乐作品欣赏”[4]。音乐欣赏活动作为人类听觉审美的需要,在欣赏活动中与纯音乐的欣赏有很大的不同。声乐欣赏的主要方式是感性体验,首先,欣赏者可以根据歌词的描绘间接感知音乐形象,在欣赏过程中,听觉的感性认知可以直接激起欣赏者的情感。此外,声乐欣赏活动所唤起的审美体验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欣赏者无需做欣赏前的研究准备工作,便可直接感知和理解作品内容。而纯音乐欣赏需要通过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的基本要素,合成主题、旋律、乐段、乐章等音乐结构,最后合成一首完整的乐曲。这类欣赏需要有背景和理性研究才能获得审美感受。作为欣赏主体的高校学生,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以感性体验为主的声乐欣赏。

(四)声乐艺术中的语言艺术对大学生的教化作用

声乐是一门由声音、语言、旋律、器乐、形体多部分构成的综合性艺术。歌曲中的歌词往往是词作者喜怒哀乐情感由衷的抒发,真情实感自然的流露,是对现实生活深刻的体验。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中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出吟咏,而形于歌诗矣。”所以声乐的语言艺术即歌词不仅仅可以获取生活知识,还能解释某种观念,也可以讲述故事,宣传思想。歌词所描述的内容一般皆与人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比如由张寒晖作词作曲的《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此作品深刻地反应了“九一八”之后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生活情况和精神面貌,是作者深感国破家亡的苦难和耻辱后激起的极大愤慨。马克作词作曲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是因为作者看到了当家做主的工人们的豪迈气概和冲天的干劲后由衷的抒发。“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了样!”几十年过去了,这首歌曲仍然铭记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可以通过学习声乐而学习中国的历史。

(五)声乐艺术更能直接表现和激感

声乐首先是一门情感艺术,其初衷是“表情”而不是正确发声,是用来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再现生活的艺术形式。因为有歌词为依托,声乐在表情上更胜一筹,“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任何艺术都是通过不同的表情手段来达到感人目的的,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自然也取决于声乐的情感表现”[5]。所以说到底声乐是表达感情的。“歌咏言的声乐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的子艺术仅仅是依靠声音的律动,它是不依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火焰”[6]。“音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乐音及节奏......引起各种激情”[7]。音乐强烈的情绪感染力深刻地渗透人们的感情、体验和情绪之中,超过其他任何种类的艺术。比如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其雄浑悲壮的旋律,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之魂,体会到胸怀的博大,气势的非凡以及理想的崇高。声乐艺术也是一门表演艺术,所以又有较强的参与性与推广性。开设大学公共声乐课,不仅可以帮助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更好地演唱和欣赏声乐作品,还能帮助他们接触、了解声乐文化,以提升他们的音乐鉴赏力、理解力。普通音乐欣赏课是学生被动感受音乐的过程,而声乐演唱则是主动学习,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

(六)声乐艺术有助于调节情绪,促进身心健康,消除疲劳,振奋精神

声乐演唱和欣赏可以使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得到审美体验,以此调节人们的情绪及情感,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声乐可以调节情绪和体力,最好的佐证是原始的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原始的“歌、舞、诗”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不仅可以协调劳动,还能表现当时内心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劳动号子也能充分证明这点。历史上有诸多关于声乐消除疲劳和振奋精神的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管仲随同齐桓公出征,遇到高山峻岭阻挡行走非常艰难,战士们疲惫不堪。于是管仲编写了气势磅礴的《上山歌》、《下山歌》,战士们你唱我和,一下加快了速度,翻山野岭如履平地。齐桓公问其原因,管仲答道:“凡人为其形者疲其神,悦其神者忘其身。”可见人的力量是可以从歌声中获得的[3]。

三、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内容

(一)教学目标

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歌唱艺术更广泛更普及,通过演唱和欣赏一些声乐作品,了解相关的声乐文化知识,普遍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

(二)教学对象

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教育对象为普通高校所有非音乐专业的学生。

(三)教材的编制与课程的设置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内容和依据,是完成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大纲的基本材料。于学生而言,声乐教材是具体的学习材料,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于教师而言,声乐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依托,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学质量。可见,声乐教材的编制非常重要。其内容的选择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在了解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等因素之后组织专家学者精心编写。教材的选编应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主,所有的教材可以分为精唱、泛唱、赏析三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难易程度。可在所有声乐艺术中选择相应的内容,比如《传统民间歌曲》、《地方性民间音乐》(系列)、《各地戏曲艺术》(系列)、《中国艺术歌曲》、《中国革命群众歌曲》、《中国某一时期的歌曲》(系列)、《中国民歌的演唱与欣赏》、《中国经典歌剧片段的欣赏与演唱》《西方艺术歌曲的欣赏与演唱》、《外国歌剧的欣赏与演唱》、《某种风格歌曲欣赏与演唱》(流行)、《简谱入门》、《五线谱入门》等等。公共声乐教育的课程设置首先必须以提高高校学生音乐素质为目的,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选择学生熟悉、喜爱又适合学习的作品为主,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精神内涵,达到音乐教育的最高审美效果。课程设置还必须符合非音乐类专业学生的特点,符合高校学生的智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特点。课程内容不能专业化,分清高校非音乐类学生与音乐专业学生基础、特长、爱好、教学目的的不同,所以教学内容应有区别,因为理论性、技巧性、专业性太强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是声乐演唱与声乐欣赏两个部分,可以根据上课情况自由选择。(1)科学发声。学习科学的发声状态不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专业演唱能力,而是了解科学的发声原理,有助于学生学会保护嗓子,学会尊重自己的发声器官。还可以摈弃一些不好的歌唱习惯,让学生学会自然优美、更为持久的歌唱。(2)名曲赏析。古今中外让人神往的名曲实在太多,要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教会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其目的是了解各个时期风格特点、形成原因,以及作曲家、歌唱家作曲和演唱等特点。(3)经典歌曲精唱与泛唱。在诸多声乐作品中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对歌词、音准、节奏、风格有大致的了解。另外,在适合自己嗓音条件下精细演唱几首经典名段,从歌曲的创作背景入手,心理上完全理解该作品,然后从声音变化设计、内心情感体验各个方面实现该作品,最终成为自己的保留曲目。(4)表演环节。歌曲都有自己的情感走向,选择合适的作品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声乐表演的魅力。如一些电影歌曲和歌剧因为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更像是说故事,不过是用唱的方式。课堂中可以根据剧中人物特点选择学生扮演、演唱,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歌唱兴趣。(5)歌曲创作背景与情感表达:每一首歌曲都是作曲家呕心沥血之作,中间包含了大量的情感内容和故事情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在演唱时更易走入歌曲的规定情感之中,体会到歌曲情感的来源,感受歌曲的魅力。(6)识谱:根据学生需求,可选择简谱和五线谱。学习识谱是为了让学生更理性地学习音准、节奏与歌词的关系。(7)演唱形式:根据上课的内容选择独唱、齐唱、重唱、对唱、小合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最终目的是为了普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所以上课还是以集体教学形式为主,小组和个别教学形式为辅;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主,个别学生的提高为辅。

(五)课外教学计划与内容

1.讲座与学分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拓宽视野,可定期举办声乐类的学术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是课外知识的延伸,以满足那些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的需要,也可以邀请声乐名家将学术性、思想性较强的艺术内容通过明白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感悟声乐艺术真谛,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实践力。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可以把讲座和学分挂钩,即明确标识听多少讲座可以折算多少学分。2.网络平台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在高校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建立校园网声乐课程系统,让学生在上课之余随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学习、欣赏。校园广播站和宣传栏也可以用来丰富学生的课外音乐生活,比如经常播放各种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或者经典音乐,介绍一些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内容,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3.积极发展学生艺术团(合唱团),开展各种艺术实践活动独唱和合唱有很大不同,合唱团不仅仅是学习声乐的地方,它还是一种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象征。4.开展各种声乐活动,加强校园艺术环境建设学校应该尽可能多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比如校园歌手大赛等。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实践机会,还能让学生在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氛围中,逐渐加深对音乐艺术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拓宽学生的兴趣范围。

篇(5)

美声声乐艺术之所以冠之以“美”之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声音美感的规格和标准上有着极高的,近乎于苛刻的要求。主要包括充沛、流畅、沉稳的气息;连贯的声音;饱满圆润的共鸣腔体;完美的音质、音色等几大方面。大型的歌剧咏叹调对于声音的戏剧性有着极高的要求,音域通常大起大落,强弱对比也非常强烈,这些对于声音来说都是极大的冲击。这并不是说大型的歌剧咏叹调就不符合美声艺术的各种审美规格和规范,而反之恰恰正因为如此,其需要演唱者要在演唱中更加严格的遵守美声唱法的声音技术理念和规范,但事实证明,如果演唱者没有经受过严格的、全面的、扎实的基本声音演唱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直接去演唱大型咏叹调的话是无法真正掌握和拥有这些演唱能力和声音控制能力的,因此可以说,我们在重视德奥艺术歌曲重要性的同时并不是要否定歌剧咏叹调,而是要强调扎实的演唱基本功对于演唱的重要性。首先,德奥艺术歌曲创作规范严谨,音乐结构完整、旋律流畅富于连贯性,分句规范而富于科学性,对于呼吸的稳定性、声音的连贯性,和分句的科学性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因此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对于训练学生稳定的呼吸方式和连贯自然的声音连接有着极好的作用和效果。第二,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可以使学生的音色和音质更加纯净。与歌剧相比,德奥艺术歌曲更加具有理性的气质,因此,音乐情感更加细腻,音乐优美、规整,意境唯美幽远,因此在音乐情绪和表现方式上也更加理性、克制和含蓄,因此演唱德奥艺术歌曲对于音质和音色有着极高的要求,容不得声音上的半点杂质和瑕疵,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要保证音质的绝对纯净和音色的绝对优美,这就会极大的提高学生对于音质和音色的处理和表现能力。第三,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可以增强学生的声音变化与处理能力。之前已经有所提及,艺术歌曲在音乐的规范性、严谨性、科学性上都有着极高的规格和标准,因此音乐表情也更加细致和丰富,因此对于音量及音色的变化上也就更加细腻和丰富,每一个重音、每一个强弱对比,每一个渐强渐弱、每一个音乐表情变化、每一个分句,因为艺术歌曲的变化性极为细腻,不像歌剧咏叹调那样鲜明,因此音色和音质的变化和处理上就要拿捏的更为准确到位,这就要求学上在演唱时要具有较强的声音变化和处理能力,这样才能表现出艺术歌曲中细腻的情感和深远的音乐意境。第四,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可以使学生掌握“轻声”的唱法。具有一定声乐素养和声乐理解力的人一定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在美声声乐演唱中声音唱“强”容易而唱“弱”难,能够唱出完美的“由弱到强”和“由强到弱”更是难上加难,如果只演唱大型的歌剧咏叹调作品可以很容易让人唱出强音的效果,但同时也很容易使人丧失弱声歌唱的能力。而必须指出的是,只有懂得真正的“弱”,做到真正的“弱”才能做到真正的“强”,而不具备真正能力的“弱”,也就做不到真正的“强”。而德奥艺术歌曲的情感极为细腻,情绪也更加平稳,要求演唱者要始终在一中冷静的情绪基调中演唱,因此会有效地杜绝歌唱过度用力,从而掌握真正的轻声演唱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声音力度控制及表现能力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2.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能够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文素养与音乐素质

音乐从社会功能属性的角度来讲都包含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不同的音乐种类有着不同的侧重。流行音乐,或者通俗音乐侧重娱乐功能,而欧洲古典音乐则更加侧重于审美功能。也就是说欧洲古典音乐具有了更丰富的、更深厚的、更加深邃的文化性与审美性。浪漫主义音是在欧洲人文主义思潮兴起的大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浪漫主义人文思潮的直接产物,因此与以往的古典主义音乐相比具有了更加丰富的人文内涵,而德奥艺术歌曲则是浪漫主义音乐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体裁,其最鲜明的代表性体现之一就是其将音乐与优秀的人文主义诗词相结合,具有极强的文学色彩和民族色彩,而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哲学性、严谨性也更加增强了这种文化的色彩,从这个角度来讲德奥艺术歌曲已经突破了音乐的范畴,而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文化学科。因此,要想真正理解、掌握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学生就必须要对人文主义诗词、人文主义思想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认知,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诠释能力,这样才能在演唱中真正表现出声乐作品的本质精神内涵和思想情感,而学生在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的同时就能够极大的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从整体的美声声乐艺术学习而言,美声声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科学、一门学术,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分析理解能力才能够真正掌握美声声乐艺术的真谛,才能够眼馋出纯正的美声声乐艺术,展现美声声乐艺术的魅力。正如之前所提及的,从纯音乐的角度来讲,迄今为止,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在音乐种类、类型、风格、表现力、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等诸多方面都堪称人类音乐发展的当之无愧的顶峰。在其之后,虽然诞生了很多种音乐流派或音乐理念,但没有一种能与浪漫主义音乐的音乐理论体系相提并论。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音乐种类或音乐流派的理论体系也都源自欧洲的古典浪漫主义音乐,可以说浪漫主义音乐是现代音乐诞生和发展的肇端,而作为浪漫主义音乐代表的德奥艺术歌曲艺术具有极为完整的音乐结构、理论体系、和声体系、曲式类型,及任何声乐作品种类都无法匹敌的钢琴伴奏艺术。与器乐专业的学生相比,音乐素质一向是大多数声乐专业学生的一个“短板”,而通过学习艺术歌曲会极大的补足这一“短板”,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从而增强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诠释能力与表现能力,从根本生提高专业水平。

篇(6)

基础知识的讲授都是声乐教学的内容。对歌曲情感、意境的认识是声乐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无论是何种教学,最本质内容和最核心的教学目标都是通过声乐作品的演唱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歌唱方式、自己的声音、对于歌曲的理解讲歌曲的情感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逐步提高声乐的演唱技能。“混声”的交叉协调联系是传统练声中十分需要注意的一点。在低声区的声音偏真,假声略少,同时要以胸腔共鸣为主,其他共鸣为辅,如果胸腔共鸣少了声音会显得单薄。声音偏假,真声较少,头腔共鸣为主、其他共鸣为辅是高音区的主要特点,这样的演唱方式使声音集中且明亮。建议学生在正确的指导下不断练习,找到适合自己发声感觉,协调运动各个发声器官,从而提高自身歌唱技能。

2.心理素质声音

是上帝赋予生命的最珍贵的美丽,以声音为工具的歌唱则更是人类精神唤醒及升华的最佳形式。声音中的抑扬顿挫都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的自我创造与自我追求。情感是歌曲的艺术生命。如何激活歌唱学习过程的情感心理,让演唱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想象力完美诠释歌曲,都是声乐教学的灵魂所在。好的演唱者能在体会歌曲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用深切的感情、充满激情的吐字、共鸣、勇气,对于技巧的运用,将歌曲内容深刻地表达出来。无论从视觉或是听觉上来感受音乐、表达情感、积极投入歌唱演唱中。

3.文化素养

声乐演唱是将声乐作品以演唱的方式进行再次的把握和展现,是二次展现艺术作品的一个过程。但是,由于演唱者个体的差异、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认知、自身的文化修养、受教育的多少。实际生活中,自身声音条件突出的人并不少见,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将歌曲的内涵淋漓尽致的表现,也就是说不是每一个爱好声乐的人都能够成为歌唱家。很多演唱者热衷于歌唱技巧的修炼,却拙于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作品无法深入挖掘,导致演唱效果粗糙,缺乏深度和内涵,丧失了演唱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的魅力。

篇(7)

二、多样性声乐教学的“四个层次”

20世纪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倡导是人类文化史的一次重要观念转变,并视“文化多样性”为族群平等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批评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以文化价值相对的观念来看待多样的“他者”文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界定的、以保护弱势文化的为初衷之一的“文化多样性”有所不同,马秋华倡导“多样性”声乐教学在哲学层面是与声乐教学的普遍性相互对应。它既有着尊重世界不同声乐演唱技术的“文化价值相对论”的文化价值观,在中国声乐教学的语境下又有着丰富内涵和教学方法为支撑。

1.多种声乐作品的音乐情感体现

声乐作品蕴含的多种情感需要通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声乐技巧进行表达。在马秋华的声乐教学实践中,一直采用以作品的风格来决定科学方法的运用,同样的一首作品可以唱出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感动,作品内容不同则更要体现出不同的情感。教学中她一直强调为感动而歌,为情感而唱,幸福地歌唱。她要求学生在演唱每一首作品之前,做好案头准备工作,细心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时代背景、民族语言、词曲家的意图等。她主张声乐教育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音乐修养与文化艺术修养合二为一的人才上,提出只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达到演唱不同作品时情感内涵的准确把握。声乐的学习不仅是技巧的学习,也是文化修养的提高过程,学生需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多听音乐会、多阅读、多听课,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真正做到在演唱时唱情感、唱修养、唱个性。

2.多种演唱方法及其“跨界”

中国声乐的大学科下有美声、民族、通俗三种不同形式的歌唱。由于三种形式的演唱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为了顺应时代脉动,培养出为大众喜闻热见的声乐演员,马秋华积极探索跨界的歌唱理念和方法,力图让美声走下神坛,贴近百姓,通俗则变得科学,倡导美声时尚化、美声民族化、民族通俗化、民族美声化等等。“美通”(美声通俗化)唱法即是在美声的基础上加入流行音乐演唱技巧,将古典因素与时尚元素融为一体,美声的声音控制与高音的技巧加入流行歌曲的气声,打破了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对立的局面,获得情感细腻、贴近大众的美妙声音,增加歌曲的表现力,如她的学生王莉,现为空政文工团女高音歌唱演员,她在美声唱法的训练中加入了时尚的元素,逐渐形成大气、婉约的演唱风格,成功演绎《蓝色爱情海》《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民通”(民歌通俗化)即是民族唱法加上通俗元素的演唱,强调地方民族性与通俗演唱的融合,彝族姑娘阿鲁阿卓演唱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充分展现了现代音乐元素所融入的彝族音乐血液。她在掌握好科学方法的同时,结合自身固有的民族基因,合理地与通俗融合,形成带有浓郁民族色彩和时尚风格的演唱艺术;“美民”(美声民族化),这种带有美声色彩的民族唱法,将中国的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起来。跨界演唱中尤其要注重平衡统一的声音状态,声音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时都要进行真假声的转换,亦即混声的调整和支点的运用,通过支点运用调整声音的明暗虚实。为了帮助学生做到声音的平衡与支点的合理运用,她常以“圆规画圆圈”原理做比拟:圆规心是歌唱的着力点,为了避免喉咙紧张,一般都把声音的支点想象为游离于喉咙的位置,圆规心站稳的情况下,圆圈可大可小,到了高音,圆圈要划大,也就是共鸣腔打开得更大一些,这时候唱的是“利息”而不是唱“本钱”,“利息”是共鸣腔,“本钱”是嗓子;到了低声区的时候圆圈画小一点,加强真声的比例,声音则不容易散。马秋华教授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断探索,与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在民族、美声中配上通俗的时尚元素,将三种演唱形式融会贯通,进行跨界的创新实践,体现声乐教学的多样性精髓所在。

3.多样化声乐培养定位

马秋华常说“不怕大家都唱同一个作品,就怕大家都唱成同一个样”,因此,教师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应该有多样化培养定位。对于这点,马秋华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有准确的定位,定位准确与否,决定其今后声乐事业发展的成败。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因生理机能不同而在音色、音域上存在的差异,甚至每个学生的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性格都要考虑在内,教师要突出学生个性、因材施教,这在声乐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其次,教师要能根据学生各自条件的不同设计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就具体的教学措施而言,马秋华曾因为王莉爱好通俗歌曲和现代舞的特点,根据她的嗓音条件给她定位为时尚化的美声,王莉因一曲《蓝色爱情海》获得第十一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专业组美声唱法金奖,她能用流行唱法唱音乐剧,也能用民族唱法唱《江姐》,被誉为中国的第五代江姐。获得青歌赛通俗唱法第一名的姚贝娜,此前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民族声乐,也是因为她非常喜欢流行音乐,才改为通俗演唱。

篇(8)

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比如在对《长城谣》这首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歌曲进行学习时,可以通过对歌曲产生的背景、歌曲的内涵以及歌曲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行事先的讲解,使学生在歌曲学习时能够深怀爱国情感。智育,是指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输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等。

(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中,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是教育重点,而且声乐教育是一项包含了历史、人文、社会和自然的综合性学科,所以在其学习中要注重对学生文化修养方面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触类旁通,比如对相关的语言教学、美学、心理学的知识都有所涉猎,又比如通过对电影、音乐剧甚至绘画等相关艺术进行鉴赏,都可以从中学到丰富的文化知识。

(三)专业能力培养

首先是要打好扎实的唱功基础,对于声乐教育来说,学生的唱功是最为基本的能力,所以要注重唱功的锻炼,唱功锻炼要注意喉头的安防、呼吸以及共鸣;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和鉴赏音乐;最后要使学生掌握熟练的伴奏能力。

二、如何提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一)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单一而机械,对于知识点的讲解采用的是强硬灌输的方式,学生不仅理解困难,而且知识分散零散,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突出重点,加强知识点间的联系,多安排对于学生能力的训练。比如通过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模拟,让学生投入到声乐教育的实际教学中去,更好地感受作为声乐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又比如,对于歌曲的学习可以通过学和教的方式进行不同角度的理解,这样就可以在新知识学习的同时对已学知识再进行回顾和巩固,体现出了知识的迁移。进行一定的课堂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实际的运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训练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通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

(二)结合多元的成绩评价方式

成绩评价是学生能力和教学成果的检验,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重点和方向。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定期考试是成绩评价的唯一方式,这种单一而机械的评价方式成为应试教育的根源,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新课改中对成绩评价的方式提出了要求,要将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同考试结合,并逐渐扩大学习能力在成绩中的比重,比如可以将实验操作、论文撰写等方式考虑到最终成绩中。多元和科学的成绩评价方式,是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教学重点转移的动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民族音乐

在柯达伊的教学理念中,民族的传统音乐不仅是生活的体现和联系,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具体形态和珍贵宝藏。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传统的音乐类型多样,传唱至今的艺术瑰宝甚多,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能养成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进行传统蒙古民歌《嘎达梅林》的教学时,不仅能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蒙古音乐,还能通过音乐了解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和历史。

(四)多组织学生进行合唱

由于声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高师声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将声乐融入到实践中,而合唱便是科学的实践方法。有些歌曲只有通过合唱的形式才能体现出最高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在进行合唱时,学生们可以通过集体的活动锻炼其纪律观念和合作观念,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组建合唱队,挑选合适的歌曲进行排练。比如《黄河大合唱》等,在节庆时机,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加强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的引导

在中小学生声乐教学中,教师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对于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以及教师的职业素质,都直接影响着中小学声乐教学的质量。而且由于中小学生的心智正处于发育阶段,模仿能力很强,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师的培养上,不仅要求教师拥有专业的音乐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责任感和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感知中小学生的情感,才能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

篇(9)

二、传媒变革视角下当代声乐教育应强化感悟力的培养

当今传媒业都把形形的哲学、宗教及艺术和权力等进行了放大,同时也使人们钝化了的感觉和想象力得到激发,同时对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价值观的认同也在变革的大潮中被图像化了。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在追求成功与梦想的同时,也不断进行个性化的创意探究,想通过别具一格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来引起人们的关注,想成为传媒变革中永不退却的主角。因此,传媒变革视角下当代声乐教育应强化感悟力的培养,在适应传媒变革发展的战略中,要提高学生的视听知识和以镜像生成为中心的知识结构,以此激发起学生的创作灵感。虽然眼下的传媒节目和声乐剧作水平越来越高,但要想使一个节目或声乐作品大放异彩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了,这就意味着要提高创作者的感悟力,能让其在制作过程中脱离平庸,用独到的眼光和不凡的悟性去突出作品的特色。因而学生感悟力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学习和对声乐知识的储备,而是在博览群书基础上,能够做到一点即通、心领神会的效果,能把对书本和作品的领悟及时转化为对创作的感悟,能为自己的声乐作品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传媒变革视角下当代声乐教育应重视表现力的培养

篇(10)

灿烂的俄罗斯文化从彼得大帝时期开始逐步走向辉煌,随着国家的崛起,民族艺术也随之生发,特别是在文学、绘画、音乐、芭蕾舞等方面,都得到了彻底的发展。到了19世纪俄罗斯艺术已经进入入全盛时期。俄罗斯音乐道路是在借鉴英法德意宫廷音乐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本国民间音乐的特点,艺术家更把芬兰、波兰、格鲁吉亚、西班牙等音乐学习的模式融入教学当中,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歌唱艺术也得到全面发展。俄罗斯声乐教学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特别是在高等声乐教育之内,教学目标鲜明,建构了独特的高校声乐教学体系。尽管历尽波折,但是最终俄罗斯声乐教育还是在发展中存活下来。

一、沙俄时期。在沙俄时期出现了俄国乐坛的奠基人米哈伊尔•格林卡,他生活在19世纪,在教学上开创了独特的教学思路。米哈伊尔•格林卡早年游学意大利,回国后产生了写歌剧的想法。这让他在声乐教学里产生了很多自己的发声理念。尽管他热衷于作曲,而且成绩斐然。他的歌剧《伊凡•苏萨宁》首演成功后,其声乐手段立即影响了俄罗斯声乐教学领域。格林卡第一部歌剧的成功,使得俄罗斯音乐教学艺术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一时期,在俄罗斯音乐教学上重视年轻歌手的内外开发。追求处于自然状态中的进行训练,歌者要有舒适感,不强迫声音、情绪常态化,进而影响呼吸的常态化,俄罗斯的音乐家认为歌者必须在歌唱中获得自由,要有就像日常生活一样的情绪。在这个基础上,古典俄罗斯音乐教学基本没有发生更大的改变,被作为高教音乐发展时期基本的声乐教学理念保留下来。

二、苏联时期。苏联有一大批著名的歌剧演员。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费•伊•夏里亚宾,他是俄国著名男低音歌唱家,著名曲目有《伏尔加船夫曲》,由于原因种种,他在1922年出国后,永远没有返回祖国。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抒情男高音歌唱家谢•雅•列美舍夫也是为苏联观众所喜爱的歌剧演员。他在发声领域影响了苏联一代音乐者。纳•安•奥布霍娃是一位女中音歌唱家,她和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瓦•弗•巴尔索娃都是当时最为有影响力的、最著名的女歌唱家,在后期还产生了伊•康•阿尔希波娃。她们都成为前苏联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歌唱艺术家。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百废待兴,红色艺术家们都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在艺术科研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甚至影响着中国和东欧一些国家的音乐教育,他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被世人所瞩目。在发声教学领域追求发音的自然性、柔韧性、音调饱和性、准确性、张力性、舒缓的发音、力求音质的纯净。他们把这个视为基础素质。在教育环节中对于任何一个学生又会因材施教,拒绝大数据教学给个性学生的发展带来不便,在追求整体发展时,不排斥个性培养,在不同时期的教学时段里,会制定不同的高校教学内容。苏联的声乐教育家们认为,在声乐教学发展中最值得强调的就是发声和技巧的和谐,技巧必须利于发声,而不会产生相悖的结果,强调技巧的实际性,同时也是完美的自然结合。在走入规范教学之后,首先是进行简单声练习,这是掌握任何声乐方法的基本理念。音乐教育家都应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发音,让学生熟悉自己的发声习惯和规律,使自己的发音拥有最好的音色,精神饱满,情感丰富。音乐教育家认为歌唱里没有抽象的发声,任何发声都应具有人的思想,其中包含着起码的艺术内涵。我们会在高校声乐课上经常听到“活泼可爱的”“柔韧的”“热烈的”“颤动的”发声,美妙的钢琴和歌词。清楚地认识到发声是生命的象征,一切音调都赋予生命的张力——这就是产生于俄罗斯高校音乐教育的声乐教育原理,同时也是俄罗斯舞台表演的传统。

三、苏联解体后。上个世纪90年代,强大的苏联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走向解体,在复杂的经济社会里,很多领域走向萧条和暗淡,艺术家的思想也进入彷徨时期。但是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们便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特别是叶利钦执政的后期和进入普京时代,在自由经济主导体制下,艺术家也开始追求彻底的个性化教育,基本不再接受任何意识形态的左右。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尽量发挥自己在艺术教育的新思维。歌唱家卡普松从苏联解体到当下的俄罗斯歌唱艺术领域,男女老少对他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成为解体后的俄罗斯音乐界代表性人物。他的发声理念也直接影响部分音乐学院的学生和老师。重视作品的积累,教师素养显得非常重要。重视舞台实践,反对与实际生活脱离。在教学中要掌握自己的声部教学。老师和学生都要具备一双不是普通人所拥有的耳朵。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在文化课的要求上,甚至要掌握西方四个国家的语言,其中更包括艺术史学和音乐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格涅辛音乐学院,声乐的学制为五年。从三年级开始,声乐课每周都要上两次。非常重视中声区和换声区的练习,对于作品的选择,老师不妨碍学生的个性,一定按照自己的好恶,在学校约定的范围内进行择取。每个学生要熟悉四部经典歌剧。每一个学生都要有决心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家。纵观俄罗斯声乐教学的发展历程,可见其高校学生的声乐教学随着时代的进步,更加完善,更加进步。

作者:张婷婷韩彦婷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篇(11)

二、中国现代声乐的发展

从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中西文化的交流开始日趋频繁,中国的声乐教育开始进入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对于音乐的要求越加渴求,各种新颖的唱法开始渐渐浮出水面,激荡在人们的心中。例如原生态的唱法、饶舌、摇滚等,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电视、电影、网络等造就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影像时代。就声乐而言,随着这样发展的普遍化,平民化,虽则彼此之间无联系,但音乐就是亘古不变的传送情感的纽带。声乐教育从体制到体系逐渐庞大与成熟起来,一个世纪对于一个名族的发展太短了,中国的声乐教育也是将还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的。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中国民族声乐概念还不是完全认可,但是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这么一个悠久的历史古国怎能不发展自己的民族音乐呢?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的艺术表现的中国民族音乐未来一定会受到世界的瞩目的。声乐的教育从口教到书本,再到现在的信息化时代,历经了长时间的摸索才形成现在这个文化繁荣的氛围,而未来的发展也必将是漫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