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职会计专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中、初级实用型会计技术人才,是摆在我们会计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而迫切的问题。笔者认为改变会计教育观念,加强和改进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是办好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教育、实现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
一、实践性教学是实现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特征是以培养中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等特点。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实践性教学是职业会计教育的重要特征,离开了实践性,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就无从谈起。作为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面对经济全球化、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技能高手、管理高手。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会计专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实践性教学的好与坏,是影响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环节,是中职会计专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二、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尽管中职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中初级应用型会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看,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技能方面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甚至引起用人单位强烈不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过度的重视会计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面对接受直接会计经验为目的.强调按照职业活动体系来组织会计教学强调会计知识的实践性、需求性和应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会计操作能力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
(二)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实践性课时偏少受过去计划经济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仍偏重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数偏低。职业教育强调的是‘‘用什么学什么”。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然而传统的会计专业在教学计划上仍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不能满足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
(三)在会计实践技能的训练方式上,采用封闭式训练很多学校都配有专业的会计模拟实验室.采用封潞式的训练形式。即按着教学进度计划,首先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然后期中、期末或基础理论全部学习完毕后,利用一段时间在教室或模拟实验室完成所谓的实践技能训练,造成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际严重脱节,结果是既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又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光。
(四)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教师队伍的现状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部分是普通高校毕业学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自身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中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有效的落实。
三、改进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会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要获得良好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必须首先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而当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综合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提高会计教学水平的关键。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运用已学知识等能力。比如,可以由教师限定阅读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者阅读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引导等方式,达到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经济业务,如企业债券,可先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比较,最后教师参与,从而让学生分清区别和联系,正确处理经济业务。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一是将教材中抽象说法具体形象化;二是将难记的概念进行分解,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1.1.1重理论轻实践。由于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所以,各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为了增加就业率,几乎均把会计考证课程作为重中之重的课程来对待。但三门会计考证的核心课程—《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情况比较严重,而且考试难度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造成较大困扰。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中职会计专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但由于教师及实训条件的限制,在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中仍然以理论教学体系的设计为主,加上传统惯性思维的作用,在实际执行教学计划过程中形成一种“理论偏好”,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
1.1.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虽然很多中职学校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大了实践教学的课时,但是实践教学多数是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如进行整周集中实训,毕业前进行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即专业课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学习是分开的,学理论的时候没有联系实践,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学生所学理论忘记了很多,再加上时间有限,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实践效果。
1.2传统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国传统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的禁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现在,虽然很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进行了开发,但尚停留在研究试点阶段,在教学中主要沿袭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以学生为主的、不做太多教师预设的互动、自我展示的教学模式几乎没有。这种以教师为主或者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不能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参与意识淡薄,缺乏进取精神,抑制了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湮灭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2培养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建议
2.1转变教育观念,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人们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观念的转变,确立起相应的新理念。要树立创新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师观以及学校观。
2.1.1建设创新性师资队伍。作为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和开放教育的新型教育理念。不管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要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教师的态度。教师素质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创新思想的启迪和熏陶,以调动学生的主动行为,更好地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与实践,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是难以开展创造性教学的。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倡导教师教学应以独特的教学风格进行创新教学,要善于启迪、诱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
2.1.2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精神。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以教师应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具有丰富个性、具有生命色彩的主体,而不是消极的被管理的对象。也不把学生当做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学生真正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任务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2.1.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职学校应该把建设重点从硬件建设逐渐转移到软件建设上来,更新教育理念,努力给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把创新作为一种校园文化,加强创新意识宣传,在校园里形成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支持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2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职学生的好奇心大,喜欢新鲜事物,喜欢动手操作,所以教师应该珍惜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创造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起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在会计专业课的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提纲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图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会计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在《经济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也可以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并巧妙地把问题楔入课堂,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新。而《基础会计》等专业课程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边学边做,在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3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会计专业由于其本身具有实践性强和操作性强的特点,所以实践教学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教学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在实践中强化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
2.3.1构建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手工操作与电算化操作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除了基本技能训练(珠算、点钞、书写规范等)、专业单项技能训练(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模拟实训)、综合应用技能训练毕业顶岗实习外等,应将ERP沙盘实训、SYB创业课、社会调查纳入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2.3.2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引导和开展第二课堂,为学生培养专业兴趣、拓展专业知识、开阔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思辨评判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搭建广泛的活动平台。
①成立专业性社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沙盘社团,ERP沙盘是通过直观的企业经营沙盘,来模拟企业运行状况,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一个企业经营者直面市场竞争的精彩与残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综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1课程体系存在的新问题
(1)传统的公共基础课过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实际布置中,一般有35%左右的课时布置的是公共基础课,如数学、语文、英语、政治经济、“两课”等;其他65%布置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摘要: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模一样,没有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竞争加剧。
(2)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和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和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新问题。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以培养符合社会用人市场要求的综合性会计人才。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各课程的考核形式往往是笔试,没有其他一些灵活的考核方式。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中考的落榜生,这类学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也缺乏自信心。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继续沿用一成不变的笔试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要进行深入有效的课程改革,必须依靠于正确的指导思想。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调整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中等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会计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摘要:培养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判定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进入高等职业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综合现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应重组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准绳。
3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
(1)重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①公共基础课以“够用”为度,坚持“少而精,忌多而滥”。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落选者,文化基础较差,认知水平较低。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降低教学要求,以学生“够用”为度,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也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网络教学、学生自学等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使其逐步形成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人格及能力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②专业课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适当增设专业选修课。
为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益性和经济性,体现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建议各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杜绝各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使学生学会必要用的知识,同时,又有时间和精力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专业选修课,提高自己就业的筹码,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③开展“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
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采用“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是指在课程设置时将会计职业相关证书考试课程嵌入到该专业相关课程体系中;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既进行学历教育又进行认证教育,在学生毕业时既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又可以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等。从而保证了学生在毕业时、甚至最后一学期参加社会实践时就有了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
④增加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往往采取卷面笔试的方式,这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应根据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采取卷面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应答应学生以会计相关资格证书作为相应科目的考评成绩,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在毕业时获得“双证”。
⑤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几乎都布置的《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或纯粹为了学生考证而进行该课程的教育。没能很好的重视加强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结合实际案例,运用儒家伦理不断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
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企业对会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近年来,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不断升高,在发达城市达到了70%以上,大中型企业更是高达90%以上。因此,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要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布置,不光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还要争取提高学生计算机普通的维护能力。
(2)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理论知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喜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扩大课堂容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逼真的会计实物,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理论知识。
(3)组织实施会计案例教学,搭建实践仿真平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对会计人员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是当前会计人员中层次较低的行列,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必须有较好的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接触的理论知识由书面的转为当前企业实际,由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新问题,进而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实施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时,应尽量为学生搭建起仿真程度高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进入实践环节就有一种步入工作岗位的感觉。在碰到新问题的时候也能考虑到该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而不是一味的寻找课程中的纯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杨汉东.中等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构想[J].职教论坛,2004,(7)摘要:40-41.
一、会计专业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系统设计
“会计”是一项面向社会开放的经济服务活动,以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理念为目标的班级文化建设则不能仅仅放在“班级”这个空间当中,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模拟真实存在的“会计主体”――“企业”,以职业场景化的背景模拟企业的管理过程,帮助学生转换角色, 培养职业素养和能力。班主任老师的主要任务引导构建这样一个环境,在过程中起指导和掌控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我组织和管理实现班级的管理,锻炼学生的能力。
1.引导转变角色
构建会计专业班级特色文化的第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角色的转变。学生要逐渐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勇于担当,敢于面对责任,要逐渐脱离对于家长的依赖,变得独立自主,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班主任也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集体管理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每一个人都对集体的兴衰荣辱负有责任,只有团结一致,才能保证集体的长盛不衰。
2.企业环境的情景创设
班级即是企业,教室即是公司或者厂房,考虑到中职毕业生就业去向一般为中小企业,结合会计知识内容的关键点,会计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可以将教室创设为一个小型加工制造企业,教室就是车间。结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可以将学生分小组设立,不同小组为不同“生产线”。如此,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可视化的企业环境,同时也可以让专业课程中一些遥远、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更贴近,更容易理解。
3.企业氛围的立体打造
为了全面创设企业的环境, 需要立体化打造出企业文化氛围。首先是“企业生产经营背景”的创设,“企业名称”、“企业精神、宗旨”的确立。在布置教室的时候,对“企业”的文化内容进行综合的布置和体现,同时对于专业知识中涉及到的一些场景或业务流程以图片、展板形式展示在教室四周。在企业氛围打造过程中, 可以与会计专业课程《沙盘模拟企业经营-ERP》结合起来,可以利用课余或者晚自习的时间定期进行具体的企业运作模拟。
企业氛围立体打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进行制度的创建。结合班级组织管理,由各“生产线”全体员工组成“员工大会”;全体团员组成“员工支部委员会”。“员工支部委员会”推选“厂长”或者“总经理”经“员工大会”表决通过。由“厂长”或“总经理”牵头组织选拔成立“生产部、销售部、采购库管部、财务部”等具体负责班级学习、文化娱乐、清洁后勤、财务等各个方面的事务。同时由“员工支部委员会”推举成立“纪检部、宣传部”等部分负责相应事宜。此外,“员工大会”还必须讨论出“《员工守则》”,规范“员工”各方面行为操行。“企业制度的创建”实质上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创建,在这个过程中与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主要区别在于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为主要目的,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和掌控主要通过相应的组织机构实现。
二、会计专业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分析
根据上述“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系统设计”思路,笔者曾在担任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2013级(2015届)会计专业特色班班主任时将具体内容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实施过程的管理和对学生毕业后的调查反馈,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在班级日常管理过程中,由于始终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同时在班级“综合模拟企业管理”的制约下,学生逐渐养成了思考独立,行动自觉的作风特点,行成了能相互体谅,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根据过程记录,在整个特色班级管理过程的1年里,学生出勤情况极为良好,没有出现任何纠纷或者打架斗殴现象。同时,各类班级或者校级活动都由相“厂长”、“经理”牵头,由具体负责的“部门”实施,学生各司其职,效果良好。在该学年中,班级获得了校“运动会入场式优秀班级”、“动感操”评比一等奖、“艺术节优秀班级”等荣誉或者称号。
2.学生专业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班级环境“企业化”的情景创设和班级氛围的立体化打造,填补了学生专业背景知识的空白,辅助了会计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的学习。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系统设计下,2013级会计专业特色班的专业学习成绩非常突出。该班级有15人代表学校参加了2015年重庆市中等职业学生技能大赛会计专业的比赛,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3.学生综合素质扎实,职业前景良好
根据专业教学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面向中小企业和会计服务机构,培养从事出纳、会计核算及财经相关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最终评价学生的主体是企业。通过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系统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企业的管理要求和运作情况,逐步提高了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达到了企业的用人要求。学生在单位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在学生实习结束,绝大多数单位都选择了聘任学生为正式员工。根据2013级特色班学生的就业情况, 笔者特意向部分学生的实习就业单位情况做了调查回访。
根据笔者回访统计, 超过90%的企业对学生实习表现情况极为满意, 并且愿意在学生实习结束后聘任学生为正式员工。学生在短期的就业实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砹私细叩淖酆纤刂矢在校期间的班级氛围和管理方式息息相关。
关键词 :中职 会计专业学生 问题解决能力
一、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必要性
1.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需要
相较于高职、本科及以上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和就业情况的多样性,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较为明确,主要面向的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笔者在走访调查当地企业的过程中,听到了一些关于毕业生在公司中的真实现状-——一个在建筑公司当出纳的学生居然给企业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一个在电脑公司上班的学生在盘点好库存商品后不知如何填写盘点表,一个在工艺品公司上班的学生在给企业报税时一脸茫然,无从下手……这些公司对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印象就是缺乏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笔者通过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进行分析,发现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提出了业务能力、职业素质、独立处理问题、自学等多种综合能力的要求。
2.会计制度、准则改革的需要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技术革新的飞速进步,知识淘汰更新的周期也不断缩短,会计改革亦是如此。2013年1月1日起,《小企业会计制度》停止执行,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中小企业的会计处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14年,财政部相继对《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第2号、第9号、第30号、第33号、第37号进行了修订,并了第39号、第40号和第41号三项具体准则。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政策变动,会计人员如果不进行自身会计知识的及时更新,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势必要被新形势所淘汰。
二、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途径
1.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因为解决问题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涉及相关知识,没有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不仅很难发现问题,也缺乏分析问题的基础以及提出假设所必需的依据。在对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中,毕业生认为工作中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包括凭证编制、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纳税申报、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及其他专业技能。因此,笔者总结出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点钞与小键盘知识、出纳基本业务知识、凭证填制知识、会计核算知识、编制报表知识、成本计算知识、电算化知识、税收知识、财经法规知识等。同时,会计专业学生也需具备其他学科知识,如语数英等文化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电子商务知识、国际贸易知识等。这不仅符合用人市场需求,也可以为学生在会计问题解决过程中提供必要的知识关联。
知识经济时代已到来,学校应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使之养成通过多种途径来查询资料、利用多样资源去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会计专业学生可以经常浏览以下网站:中国会计视野、会计网、中华会计网校、东奥会计在线、凤凰财经等。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进行图书借阅、期刊浏览,以开发学生的信息需求,初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此外,学校还应该组织各种特色的读书报告会、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汲取自己所需资源充实自己的知识面,为今后学习、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解决积累知识储备。
2.完善学校的实训环境
中职学生偏向于喜欢需要动手、接近实际工作的实操类课程的学习。因此学校可以适当、合理地加大此类课程的设置,在经费可行的情况下可以引进具有场景模拟形式的财务软件,同时完善教学所需的硬件,调动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解决会计问题的热情。一是开设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模拟教学,在实验室内应设置相应的会计岗位牌,如出纳、总账报表、薪资、固定资产、往来款、存货等岗位,以利于操作时的分工协作。同时,应模拟财务办公环境的设置,配备装订机、验钞机、印章等会计实训用具,以会计岗位为导向,同时设置银行结算、纳税申报模拟工作台,为学生提供仿真的职业环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通过与实际就业环境相一致的会计岗位体验,正面感受到了社会激烈竞争,不仅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作用,还能有效地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有利于升华学生的会计职业情感。二是学校同时应开设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室。这些实训环境的改善都能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锻炼,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3.优化教材的内容设置
中职会计教学必须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不仅要考虑教学层次,而且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就业情况,调整教学侧重点。笔者发现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中,少数成绩优秀的通过高考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除此之外,其他的毕业生有少部分集中在临海市的中小企业,从事与财务相关的小岗位,如负责出纳、统计、收银、仓管、基层办税等工作,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是不对口的,比如从事文秘、售货员、营销员等职业。
因此,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要依据就业岗位进行调整教学,因毕业生在出纳、仓管、统计等岗位就业较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这些岗位进行倾斜,对原教材相关内容作些补充、延伸,突出岗位的问题解决训练。例如,在讲解企业财务会计中货币资金的核算时,可以结合出纳实务进行扩充;在讲解存货的取得与发出时,可以结合仓管业务进行实操等。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会计问题时才会融会贯通。
当地的社会需求是中职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台州当地经济而言,中小企业居多,而小微企业数量更是达到10万家之多。财政部要求2013年起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而台州中小企业数量如此庞大,就要求我们要在现有的课程中适当增加小企业核算课程,使毕业生一进入小企业就能上手做业务,提高解决实际业务的能力。
4.提升教师的师资水平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教师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从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来看,绝大部分并非师范出身,其中,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占了很大比例,而从事过企业财务工作、具有一定实战经验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强会计教师素养,提升会计师资力量。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要求,中职专业教师每2年必须有2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60-001
会计是一门与实践有着密切联系的专业学科,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教育体系中,“双师型”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十多家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职业学校在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建设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引起重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
1.“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上无完善体制,导致无法实施针对性的激励
据调查显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缺乏一套“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包括任职资格、管理条例、考核办法、评审体系等等各个方面,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制订和实施适合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工作特点和要求的管理措施,存在对“双师型”教师实践及应用能力管理上的盲点,因此不能有效地进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职业发展,不能准确衡量他们对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应用的贡献,当然就无法对“双师型”教师实施针对性的激励。
2.“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上无特殊政策,导致职称评定激励无法实现
众所周知,职称评定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之一,然而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定尚无特殊政策,依然重论文轻教学,重研究轻应用。在现行中职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指挥棒”下,“双师型”教师们只能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将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论文、著作等硬指标上,而无暇顾及专业实践和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从而导致我国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普遍存在“能讲不能做”现象。
3.“双师型”教师福利待遇上无独特之处,导致无法调动工作积极性
据调查显示,大多数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起步时间短、底子薄,资金几乎全部投入到基本建设上,从而使得教师福利待遇始终停留在一个低水平,这不能不视为人才难留的一个客观原因,据笔者所知,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并没有在待遇上体现出“双师型”教师的独特之处。只有在提高福利待遇的基础上,才可能留住人才,进而吸引更多的高级人才,否则,劳燕分飞,很难保证培养出独具特色的合格人才。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施行针对性的激励
在德国,政府要求职业教育师资报考人员要有一年以上工作经历或在地方院校毕业后取得教育部高级技术员证书,修完大学四年学业后通过国家第一次考试,然后到职业学校实习一年半至二年,再参加国家第二次考试,通过者方可取得职业教师资格证书。我国目前可参照国外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办法执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这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的核心所在,同时利用认证制度,可以调动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学院做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以便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双师型”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2.建立科学的职称评定标准,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
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中,基础理论课教师可参考普通中学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专业理论课教师要兼顾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职业实践课教师可按技术等级职称评定,也要适当考核其教师基本功。对于教学科研成绩突出、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特别是对近年引进的硕土、博士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要采取措施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评定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在外部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可先考虑实行内部政策。
3.提供优厚待遇,稳定“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中职教师中,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可以优先聘任,两年内还未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可以不予聘任。在职称晋升、骨干培养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当年度未参与实践教学的不予评先评优,另外对于一些具有潜力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将有计划地安排外出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双师型”素质。在市级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取较高名次的,学校应予以重奖。
4.以政策制度为导向,促使“双师型”教师获得实现自我价值满足感
政策和制度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根基,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制度和实施正确的政策,才能充分调动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为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打下基础。以我校为例,在所有会计专业教师中,仅仅有会计证的教师比例占12%,初级会计师占61%,中级会计师占27%,所有会计专业教师都具有了一定的专业素养。有鉴于此,学校应将“双师型”教师分为初级“双师型”教师、中级“双师型”教师和高级“双师型”教师,以鼓励专业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此体现“双师型”教师的价值。
民族振兴,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随着我国中职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设计一套科学、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中职教师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已成为中职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只有把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多种激励有机进行结合,才能更好的去激励教师,发挥教师更大的潜质,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本文是参与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南通市职业学校为例》成果,课题编号为:XHZZ2015051
参考文献: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中职会计教育的尴尬处境,本文对此做了系统分析,以期对我国中职会计教育有所裨益。
1、目前中职会计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成因分析
1.1中职会计教育的现状
1.1.1中职会计培养目标模糊对于中职会计教育,如果继续沿用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会计教育目标,学生学起来很枯燥。过去缺乏对中低层次会计人员专业能力的细致调查分析,因而没有一个长远的中职会计教育发展规划,培养目标的模糊,使得办学没有特色,社会的认同程度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会计教育的良好发展。
1.1.2中职会计教育办学观念、模式依然比较陈旧中职会计教育缺乏和社会以及会计职业界的沟通,过去国内财会人才缺乏,培养企业需要的中低层次的财会专才符合当时我国国情。现今市场对中低层次的会计人才需求已经饱和,作为一个中职学校,如果一直沿用的学历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模式,片面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略岗位技能培训,显然存在很大问题,搞理论不如本科生,做实务,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尚未形成。当中职学校失去了办学特色的时候,中职会计教育便从先进走向了落后。
1.1.3办学条件比较差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主要表现为专业师资的缺乏。富有人格魅力,专业知识精深,实践经验丰富,操作会计软件娴熟的专业讲师在中小城市的职业学校普遍缺乏。其次就是教学设施明显落后于教学实际需要,教室里没有装多媒体,课堂讲授内容非常有限,以至于像会计报表填制那么重要的内容往往没有时间讲的很细。最后就是实训条件差,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即便是有,也缺乏教学专用的软件,和中小企业中实际使用的软件有一定差距,不能完全达到教学要求。
1.2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1.2.1中职会计专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在1999-2003年之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只占到整个教育经费投入的7.4% -11.47,且呈下降趋势,比中学,小学,大学都差了一大截,尤其是专业教师的培训问题,直到2007年由国家出资开展师资培训后,才有所改善。
1.2.2会计职业教育没有职业特色介于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逐渐演化为普及性知识,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交融日益增多,而中职会计培养目标定位一直都过于校园化,缺乏社会性;过于规范化,缺乏职业性;过于学历化,缺乏实用性。表现为:一方面大量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急需持上岗证的会计人才,却找不到满意的,会计教育已经和会计需求背离。
2、对中职会计教育改革的建议
2.1根据长远发展规划,正确定位中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企业以及会计人员对职业能力的要求集中体现在知识、能力、技能、品德等四个方面。现阶段,中职学校招来的学生大都动手能力比较强,不擅长理论的学习,如果我们按老的教学目标去培养,矛盾很难化解。中职会计教育应该根据宏观政策的变化和社会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我认为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一定专业能力的中低层次的会计人才,以及培养通过“中升专”进入高等教育对口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
2.2改革课程体系当今,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不在其宏观结构,而是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能否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我们在探讨面向21世纪的职教课程改革时,在模式目标的取向上,不能不跳出“只见物不见人”的“能力本位”模式,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在“能力本位”的基础上,以提高全面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致力于人格的完善为目标,培养跨世纪的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的人。具体改革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展开: 转贴于 2.2.1课程内容应体现职业能力培养与人格教育相结合的特点根据会计岗位设置教材,把大块的专业知识分解到具体的岗位技能中。根据市场需求,用人单位的要求,加强实操课程具体内容的开发和拓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岗位进行会计实操,体现出“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把人格教育的内容编入会计法规等课程中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
2.2.2聘请合作企业的财务主管参与课程开发指导聘请企业的相关财务会计主管配合学校老师做专业课程的开发设计与改革,并一起开发模拟会计操作流程的实训教材,做到按需培养。
2.2.3理论教学课程内容配套仿真练习内容为专业课老师提供多媒体技术支持,改善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根据会计操作性强、实务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学仿真软件,巩固理论教学成果。
2.2.4主干课程内容开设围绕会计资格考试展开这样,可以很好的将获取上岗资格的会计知识,融入到我们的专业教学体系中来,方便对教学成果进行检验。
2.3改良会计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指运用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可以是视听,也可以是实践活动。会计专业课教师在选择教学手段时要遵循“该用什么用什么,什么有效用什么”的原则。目前看来主要的会计教学手段就是:
2.3.1在会计专业教研室中和专用实验室中配备网络,实现计算机教学。
这样一来可以用使用电子教案,制作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PPT课件,专业的内容往往变化很快,电子教案更新和修改也方便,能减轻专业老师书写教案的工作,可以把精力用来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做到个性化教学。
2.3.2在手工模拟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比如,在会计教学中,我们可以边讲(基础会计》边到手工模拟实验室里,对学生进行填制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更正错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等实训操作的训练。在讲《财务管理》时,可以播放一些结合筹资,投资,分配等章节内容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讨论,给学生一些视听方面的刺激,激起学生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兴趣。
摘要:会计专业中职和高职职业教育衔接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的研究:一个层面是指对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
另一个层面是指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实践研究。无论是哪一个层面的研究,都可以促进会计专业的发展,都可以促进职业教育
的发展。因此,我们从事职业教育实践的教师对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
关键词: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意义;具体研究
以会计专业中职和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为研究对象,深入研
究会计专业,特别是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不仅能够促进会计职
业教育的发展,而且也为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继续学习打下了良好
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下边结合自己对会计专业中职和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的思
考,参考其他研究者的论文,对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相关
问题阐释如下:
一、研究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意义
研究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会计专业的发
展和学生的职业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重要的意义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会计专业
的课程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现代会计教育发展中,无论
是会计专业的中职职业教育,还是会计专业的高职职业教育,他
们都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从学生的学习角度讲,中职职业教
育与高职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相互独立,各自成为自己的学习阶
段。在每一个学段,学生学习专业课程针对自己的教育目标,又
在知识体系上独立成为一个学习系统。从学生终生学习的角度
讲,或从国家对会计专业教育的统筹安排上讲,会计的中职职业
教育与会计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又相互补充而合成一个体系。在
这个大的课程体系中,会计的中职职业教育是会计高职职业教育
的基础,高职职业教育又是中职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继续。因此,
在会计专业的中高职业教育中,彼此之间存在着衔接问题。并且
对这个衔接问题的解决程度又影响着中高职业教育的发展。这种
发展方面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中职职业教育方面,而且也体现在
高职职业教育上。
其次,研究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对职业教
育理论和职业教育实践均有重要的影响。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
育的衔接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研究职业教育既不能忽视中职职业教育,又不能忽视高职职业教
育;现在,在重视两种职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对职业教育
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在这个思路下探讨会计专业的中高职职
业教育的衔接问题,才可以得出有利于指导当前职业教育实践的
理论,当前的职业教育的实践才可能在研究结论的指导下正确发
展。所以,在无论是研究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还是研究
其中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我们都必须注意理论
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统一,都必须注意理论对实践的影响和实践对
理论的检验。
二、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具体研究及意义
按照上边的思路探讨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
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和叙述,即理论层面的研究和实践层面
的研究。
(一)会计专业中高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理论研究
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理论研究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的理
论研究涉及课程设置理论等的教育教学理论问题。会计专业是一
门学术性很强的实用性专业。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既要符合现实
社会产生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中
高职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既相互衔接,又要彼此不同。相互衔
接是为了保持会计教育的完整性,相互独立是为了保证其与社会
发展和学生整体特征的协调。为此,我们需要会计课程专业设计
的理论研究者重视这样两个事实:一个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
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前者可以保证学生所学有广阔的适用背
景, 保证学生学有所用, 后者可以保证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
既有利于身心发展,又能够接受所学的知识。这种双保证式的事
实,才能使相关的研究取得正确而客观的结论。
其次,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又是一个职
业教育实践问题。从理论层面研究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
接问题,目的是为了使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在实践发展能够有正
确的理论作为指导。一个实践问题的研究和发展,有两个重要的
作用:一个作用是为实践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提供丰富
的资料,即,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实践为其理论研究提供
专业的、客观的研究现实;另一个作用是会计专业的中高职职业
教育实践对以其为对象的理论研究提供检验正确与否的机会。即
以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所得出的结
论,必须在这个现实中得到验证。否则,理论研究将失去研究意
义。
再次,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除了具有如上所
述的意义之外,还具有如下的意义:首先,研究会计专业中高职
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是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一种补充和拓
展。在传统的职业教育研究中,研究者比较注意会计专业的中职
职业教育研究,或者只重视会计专业的高职职业教育的研究。这
样的职业研究虽然目标明确,对现实职业教育的研究有较强的针
对性。但这样的研究却没有从整体上对职业教育作出科学的、统
筹的研究。因为,无论是会计专业的中职职业教育,还是会计专
业的高职职业教育,它们都处于一个知识系统之中,都处于一个
系统的教育体系之中。如果对这个教育体系缺乏整体性的研究,
不仅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整体进步和发展,而且也不能对各个学
段的会计专业的研究取得科学而利于整体学科发展的结论。即,
这种研究有失偏颇的存在。其次,研究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
的衔接问题,也是对学生终生学习的一种关注。一个中职会计专
业的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它不断
地补充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如何在学
生接受中职教育时就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这对其以后的学
习和发展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因此,研究会计专业中高职职
业衔接问题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
(二)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实践研究
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
一样重要。没有实践研究,理论研究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没有理
论研究,实践研究又会无所适从。因此,实践研究更应该引起我
们的重视。
在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应该关注以下问题:首先,结合自己会计专业中高职的职业教育的实践,对
现有的理论研究结论作出检验。这样的实践检验不仅有利于理论
研究的发展,而且也利于会计专业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因为,
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会计专业的教育实践一定会得到快速发
展;如果我们的结论不适合现实的职业发展,那么这些结论就会
在实践检验后被研究者所摒弃。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把理
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都是一个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过程。其次,
在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应该注意以
下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中高职教育中教材知识体系的衔接问
题。如果教材在知识体系的衔接中出现问题,不仅不利于学生的
学习,还会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从而阻碍职业教育的发展。第
二个问题是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学生的工作能力的衔接问题。如
何培养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工作的潜能,是当前职业教育中的重要
问题。所谓工作潜能是指学生在会计专业学习中,通过职业教学
培养起来的潜能。这种潜能能够使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中获得学
习上的优势。它相当于其它学科教育中所为的自学能力。但在会
计专业的职业教育中,它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工作能力为主。
第三个问题是职业教育中,从事具体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具有这
种衔接问题的研究意识。如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具有对
中高职职业教育之间衔接问题的研究意识,那么他不仅会在具体
的教学中关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而且还会把相关的理论应用于
自己的工作实践,并对应用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这种对实践
工作的分析和总结,既对职业教育的实践有利,又对职业教育的
理论研究有利。所以,一个合格的职业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学实
践中,对中高职职业的衔接问题给予关注,并且在把这种关注表
现在对其理论的关注上,把这种关注表现在对工作的思考上。
总之,研究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既对会计
专业的职业教育发展有利, 又对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有利。 因此,
在我们职业教育实践中,我们广大教师应对此给予高度的关注。
而且把这种关注表现在对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衔接的理论研究
中,把这种关注表现在对会计专业中高职职业衔接的实践中。这
样的关注才有可能对会计专业的中高职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做
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舒岳.中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衔接的构建[J]内蒙古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我们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普高升温,中职生源质量明显下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或倾向,学习自觉性、自信心差,没有学习热情。有的学生表现为时冷时热,即学习的积极性维持时间不长;有的学生表现为厌倦、逃避学习,尤其是理论课学习,上课纪律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愿做作业,害怕考试或对考试麻木不仁。而专业实践课上,虽然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但不少学生并不是出于求知的需要,而是出于一时好奇或觉得好玩,或者是对理论学习的一种逃避。因此,中职会计专业教师面对此种现状就必然要走教学改革之路。
1.加强中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1)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会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会计的发展。加入WTO后,会计从电算化走向信息化,会计理论不断更新发展,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仅要学习新的会计制度、会计法规,还要学习计算机操作,更新知识结构,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2)让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接受更多的教学培训。目前,大部分中职的教师都没有受过正规的教学训练,只有极少数教师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增加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培训势在必行。
(3)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要获得良好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必须首先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而当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提高会计教学水平的关键。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我国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中,过多地强调讲授和作业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法着重于知识的传授和生硬吸收,却忽视了知识的应用,从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财会法规中所规定的操作方法,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运用已学知识等能力。比如,可以由教师限定阅读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者阅读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引导等方式,达到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经济业务,如企业债券,可先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比较,最后教师参与,从而让学生分清区别和联系,正确处理经济业务。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一是将教材中抽象说法具体形象化;二是将难记的概念进行分解,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3.加强会计模拟教学,促进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会计职业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然而,在长期的会计教学中,一直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掌握得较好,到实际工作中却难以适应。由于课堂上不可能提供一个仿真场境,让学生直接参与经济业务的处理分析,也不可能顺序地、真实地再现整个财务账套的制作过程,只能简单地介绍几大流程的步骤,而去企业实习又有诸多条件限制,因此,学生很难有真正实践的机会。对此,笔者认为,学校应该建立一个会计实习基地,模拟企业的经济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实际操作,既获得感性认识,又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实践能力。
(1)增加会计模拟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会计模拟实践是以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实际经济事项以及跟这些经济事项相关的内部和外部经济联系、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凭证在各会计岗位的传递程序为模拟实验对象,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采用直观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的一项活动。会计模拟实践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了清晰直观的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其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会计模拟实践能把学生推向系统学习和自觉实践的主置,提高学生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组织好会计模拟实践,完善会计教学环节
会计模拟实践可分为模拟前的动员准备、模拟过程中的实际操作和模拟后的总结评价等三个阶段。为发挥模拟实践的技能,避免走过场,在模拟实践之前,先要让学生了解模拟操作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模拟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模拟操作的程序和注意事项,然后由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际操作过程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的过程,是会计教学的关键,也是锻炼和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根本途径。为了使模拟操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克服学生敷衍了事的现象,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实践操作完成后写出实验报告,然后由指导老师根据模拟操作的情况及实验报告评定学生成绩并记入档案。
(3)组织会计模拟实践,应贯彻以下教学原则
①教学实践性原则。
普通的会计教学,往往是教师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学生通过分录、计算等练习来掌握基本操作;而学生的毕业实习受条件限制,只能接触到企业的局部账簿,不能体验企业会计核算的全部过程,这两者一起削弱了学生学习的效果,特别是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某一企业在一定时期的会计模拟实践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教师讲授完基本理论知识后,学生可马上进行模拟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②教学直观性、形象性原则。
通过模拟操作,让学生直接与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接触,使他们增强感性认识,从而形成凭证、账簿、报表等具体概念;再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掌握技能和技巧,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③教学系统性、一贯性原则。
会计模拟实践可以让学生从操作上把所学的知识回顾一遍。学生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审核,记帐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成本的计算,财务成果的核算,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达到对会计核算各种方法的系统、连续地运用。
2008年新华社全文播发的《中国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当前,国家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这也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办好,办出特色,为农村建设输送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要适应新形势,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
中职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较大,成绩差的学生在学习中经历过很多挫折,缺乏信心,认为自己学什么都不会:而成绩好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只靠死记硬背,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缺乏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材与实际脱节,不能促进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现在学生学习的部分会计教材与实际脱节,表现为: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专业与经济紧密相关,知识更新速度快,而中职的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里,平时只学习专业知识,接触企业、社会的机会较少,职业的道德、职业态度以及就业能力欠缺。
(三)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系统理论为主,内容枯燥。
现有的会计课程设置主要是按照系统的理论来设置,每门课都有大量的理论知识。教师每天在教室里讲授枯燥的理论,导致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
(四)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操作时间少,过于集中,不利于学生掌握会计各岗位的工作。
目前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每个学校都很重视实习实训。如我校每年都安排学生实习。但是笔者发现在全部教学内容结束后再进行实习,由于学生所学的很多知识已经遗忘,并且因为时间的安排,学生不可能一一复习,这导致出现老师教,学生做,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现象。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统一的时间内完成实习,各种业务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再到账簿登记,最后到会计报表,所有岗位的工作都由学生一人完成,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各岗位工作的掌握。
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架构
(一)学生培养的总体目标。
中职学校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以及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的蓝领工人。根据我们的调查,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商场收银、企业出纳、小企业会计、仓库保管员以及保险员等工作。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成功就业,并可持续发展,我校设立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以会计岗位工作项目教学为主体,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总体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
在具体设计中,做到四分:分年级,分模块,分岗位,分目标。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模块,设置不同的岗位工作,达到不同的培养目标。(见下表)
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不但能学会会计专业的技能,还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不但能取得职业高中毕业证书,而且还取得各种技能证书:不但能够就业,还能够安心工作,提升发展。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
为了更好更科学地评价学生,我校在评价学生时采用学分制。只要学生各科总学分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就可毕业。在学分设计上,每科根据总课时确定该科的最高学分,再根据学生考试的成绩设置分段学分。如固定资产岗位的总学为6分,成绩100分的学生得6分,成绩99-80分的学生得5分,成绩79-60分的学生得4分,成绩60分以下的学生要补考,补考通过的学生得4分。采用学分制主要是考虑到中职生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学生不会因为一两科成绩不佳而放弃学习,反而会在自己有优势的科目更加努力。
此外,还可采用多种的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1)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考试(理论占30%,实操占70%),如会计电算化会计岗位的考核;(2)只进行实操考试,如大多数岗位的每个项目的考核,在岗位考核中可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占40%,结果占60%) ; (3)口试,如人际沟通与礼仪与就业面试指导的考核;(4)报告,如毕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考核:(5)证书,如计算机基础和办税员岗位的考核。
三、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注意事项
(一)完成前期教材的准备,是实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
在实行岗位工作项目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校本教材。因为现在很多的教材都是以系统理论为主的,练习和作业都比较少,不适合职中生使用。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应以理论简单、直接、精简为原则,注重实践操作。教材编写的内容可主要包括:(1)准备的理论知识;(2)需要的工具;(3)项目的任务;(4)操作的具体步骤:(5)考核要求;(6)扩展训练:(7)作业。同时,教材还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补充,随着知识的更新要不断地进行修改。这样的教材才更适合学生使用,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实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保证。
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会计岗位工作项目教学要求教师不但有理论的基础,还要有实践的操作能力,因此在实施改革前要对会计专业教师进行岗前培训。首先,教师应具有:(1)会计从业资格证;(2)双师型教师,除有会计专业的教师证外,还要有会计技术资格证;(3)电算化工作岗位的任课教师还应该是双专业型教师,有计算机等级证书和办公软件证书等。其次,教师要深入公司、企业调研学习,做到与企业无缝接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最后,教师教学的岗位不宜频繁更换,应该通过在一个固定岗位上的学习—教学—再学习—再教学的循环,使教师成为每个会计岗位上的教学专家。
(三)进行分层次教学,保证学生顺利获得资格证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中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特点是:培养一大批职业型人才,也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为学生找寻未来的就业出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这样的教学性质要求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来提高学生素质,会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专业,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中,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例如:编制账目、记账、甚至根据账目做预算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以及结合理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中职教学必须增加对学生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增加课堂问题探讨,积极引入案例分析
以往的会计教学更加注重理论的讲授与作业的布置,没有强调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或理解一些理论性概念,可是一到工作岗位却无法将这些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其中,解决问题。所以,中职会计教师要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增加实际问题探讨的方式来充实课堂,可以一边陈述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在学生对问题的探索与解答中,自然引入问题隐含的理论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更多的课外工作,要广泛搜索、旁征博引、善于设计、选取经典案例,确保其能够准确、全面地衔接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这些案例问题的探究与解答,达到对理论知识的自然理解。让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中,达到对知识的灵活利用,这样学生就能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灵活变通、融会贯通的良好学习效果。
例如:可以在列举的案例资料中,故意添加一些非法凭证,故意通过某些问题资料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会计问题处理能力。
二、创建设施完善的会计实验室,完善学习内容
现阶段,多数中职院校为了学生学习方便都建立了专门针对会计专业教学的会计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可以作为培养学生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基地,然而,总的来看,实验室内部设施的布置仍然有待完善,应该朝着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向去建设。例如:要一改以往的人工手动记账的训练模式,而引进现代化会计软件信息系统,增加电算化会计实践训练课程比重,同时为学生配备教材;为了能够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在确保所有学生都完成了必修课程后,也设置一些选修课,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锻炼空间;同时,也要设置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以此来完善实验室各项设施的管理,实现会计实验室的不断更新。
三、开展真实的模拟实训,加强技能训练
模拟实训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锻炼他们的会计实践技能。这就需要中职学校为学生建设专门的会计模拟实训实验室,每一个模拟工作台配合一名学生会计,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的是:第一,确保实验过程的高模拟、高真实性,学校可以试着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深入模仿企业会计工作的各个流程,确保所建立的虚拟实验室能够包括整个企业的会计工作流程;第二,要确保实验资料的模拟性与真实性,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来巧妙、灵活地编制一个任务系列,其中包括:凭证、账簿、报表等等。或者灵活利用以往校企合作的业务资料,将上面的数字适当地进行调整,达到让学生获得积极锻炼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这些账簿来获得牢固的实践锻炼机会,或者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开展会计工作业务,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四、校企合作,增加实习机会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一项实践技能的形成都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或实验锻炼就能够实现的,要为学生提高客观、实际的锻炼场所,那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工作岗位,学校可以与一些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企业的会计岗位为合作对象,组织学生一批一批去实习,让学生真正深入会计岗位,切身体会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下的会计实践操作,事先融入工作氛围,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同时,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各项条件,对于一些后勤工作可以实行开放式的管理,也就是广泛吸纳本校学生前来参与财务或会计方面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大舞台,让学生能够在学校会计管理这一环节自由发挥,充分展示自身才能,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过程,就是实践操作的过程,不仅减少了其他实习方式所带来的成本,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机会。
中职会计专业具有实践性强、专业性强等特点,教师要不断改革旧式教学方法,本着全面锻炼学生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会计能力的原则,为学生提高更多的实践机会,全面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金一鸣.高级中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和课程改革[J].教育导刊,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