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食堂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3:3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食堂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食堂管理论文

篇(1)

2.自主经营、自我服务。我国高职院校最初的办学模式和后勤管理都是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进行的,表现出高度的封闭性、福利性和供给性,由学校将广大师生的的一切生活所需全权包揽,这样就导致了学校机构冗杂、管理效率低、服务质量差。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做了一定的社会化改革,但是部分高职院校思想上仍然保留着对“统、管、包”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留恋,从而使得食堂经营管理工作,仍处于封闭式的自我服务体制。当然也有部分高职院校认识到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始进行食堂经营管理的社会化改革,但是由于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学生食物中毒事件的影响,它们纷纷放弃了食堂的社会化经营,将食堂经营权重新收回,自己经营,回归到“不求质量,但求安全”的传统模式中。

二、目前高职院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体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社会化招标的过程中,对投标商的经营资质和管理能力没有进行充分的考察,导致很多承包商在经营管理上存在较多的问题,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意识。更为严重的是,承包商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不惜以购买低价劣质的食品原材料来节约成本,给高职院校食堂的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同时还存在随意加价的现象,导致菜价偏高增加了师生的经济负担,降低了师生对学校食堂的满意度。这些现象在短期个体经营中尤为严重,由于缺乏足够的制约措施,短期承包商只考虑眼前利益,对食堂卫生安全所需的基本设施都配置不齐全,存在严重的卫生问题和安全隐患。此外,个体承包商管理混乱,没有形成完整的卫生管理制度,聘用的工作人员素质较低,没有经过培训,缺乏食品卫生安全知识,也给食堂的安全卫生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2.自主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自主经营以高度的封闭性进行食堂的经营管理,因此缺乏对师生饮食需求的了解与满足,每日的食品供应基本雷同,饭菜质量和服务质量都不能保证。同时自主经营的福利性决定了食堂服务质量不具备提升的经济基础,只能维持食堂的基本经营,也给学校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后勤管理工作压力。综上可知,高职院校食堂的自主经营模式虽然保证了食品的卫生安全,具备较高的福利性和无偿性,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饮食质量要求的提高,这种模式已经完全无法满足师生们对饮食质量的需求,不利于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和形象提升。

三、优化高职院校经营管理模式的措施

为解决高职院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减轻高职院校自主经营带来的经济压力,同时确保师生的饮食安全和饮食质量,提升广大师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对高职院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进行社会化改革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而高职院校食堂经营管理的社会化改革需要发挥好市场、学校、行业、政府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共同促进健康优质的社会化经营管理新机制的形成。

1.公开招标,严审资质。社会化公开招标是高职院校食堂经营管理进行社会化改革的必经之路,通过招标形成租赁承包模式下的企业化运行,解决了自主经营带来的经济负担和质量问题,同时可以在招标时对承包商的经营管理资质严格审查,选择出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承包商,以此来达到保证食堂饮食安全和质量的目的。对承包商进行考察的因素很多,承包费用只是其中一部分,更要注重的是,对承包商的经济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行业信誉、技术水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及健康情况等因素的审核,在确定承包商后要将食堂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写进承包合同,以此来对承包商进行规范和制约。

2.引进竞争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如果将食堂的经营管理承包给单独一家承包商,极易出现由于垄断经营而带来的服务意识差、工作态度消极的情况,而将食堂的经营管理承包给3个以上的承包商共同经营,可以增强承包商的竞争意识,从而自觉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让广大师生在就餐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和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3.统一购置食堂设施,合理控制承包利润。食堂的基础设施是决定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完善食堂的基础设施对提高食堂的经营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如厨房的厨具和消毒、保洁设施、餐厅的桌椅、餐具等设施都应由学校进行统一配置,严格保证设施质量,为师生的就餐质量和环境提供基础的保障。这部分产生的费用由承包商承担,同时承包商在缴纳风险抵押保证金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在餐厅的就餐数量进行承包费的测算,严格控制承包商的利润率,使之保持在20%左右。学校从总利润中抽出40%作为学校管理食堂的经费,这样学校可以在重大节日时给学生一定的就餐补贴和伙食改善,以及作为食堂设备维修、更新的储备金,其余的60%归承包商支配,用于利润获取和更新设备。

篇(2)

高校食堂供应链是原材料需求供应经过采购、物流、原材料加工再到餐桌的一体化流程。高校食堂供应链结构由该供链上的合作企业构成,并围绕核心企业与食堂开展生产、装卸、运输等工作,客户需求是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运作的驱动力。该供应链具有动态性、复杂性、交叉性等特点。

(二)供应链环境下的高校食堂采购管理

1.高校食堂采购管理实施过程。高校食堂采购管理重点在于正确处理与供应商的关系,加快物流及信息在供应链中的流动,并将采购及供应商的活动看作是自身供应链的有机组成。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以下三个过程。一是对高校食堂采购原材料分类管理。如高校食堂将食品分为油、米、蔬菜以及生鲜产品等,按照采购需求的不同通过零星采购或者集中采购来选择供应商。二是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在传统采购模式下,对于同种原材料,可能会通过不同选择机制选择供应商。在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管理中,高校食堂一般会先确定重要原材料,然后再挑选合适的厂家并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三是加强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培养。可以通过信息反馈和教育培训促使供应商保证或改善供货质量。双方通过质量控制和作业过程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供应链环境下的高校食堂采购管理模式。基于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管理模式是管理采购过程以及高校食堂和供应商之间关系的模式。基于供应链的视角,采购连接高校食堂和供应链全过程。目前高校采用的采购管理模式大体分为订单采购、直通采购、VMI三种模式。订单采购模式。订单采购模式又称为契约或合同采购模式,由于订单的稳定有助于采购合同的稳定性,加上高校食堂的顾客需求相对稳定,因而采购量也处于稳定状态。高校食堂采用订单采购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从采购源头控制产品质量,降低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概率;稳定食堂服务水平,避免现货市场中的供应波动和价格波动;规范食堂采购活动,维护公有资产的安全,杜绝高校食堂采购行为中的违规、腐败等不法行为。如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工程学院以及中国药科大学的食堂都采用订单采购模式。直通采购模式。直通配送可以直观理解为商品不经过中间环节,从生产者或上游节点直接进入终端消费市场的模式。目前,高校食堂主要是现货市场临时采购,所采购的食品原材料主要从终端批发商处购买。这种采购模式往往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一方面,经过长时间转运的原材料很容易处于不太新鲜的状态;另一方面,层层转运也增加了原材料质量安全风险的概率。直通采购模式能够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如南京药科大学、正德学院、金陵协和神学院食堂的原材料是由后勤部配送中心进行配送;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承包商自有的配送中心进行采购直通配送。为此,采用直通配送模式的高校组建了专门的采购部门,主要负责管理高校食堂的原材料采购工作。在一定条件下,高校还可以组建自己的配送中心。

二、南京高校食堂采购现状分析

2013年,南京各类本科院校达54所,全市高校在校大学生71.16万人,在校研究生9.94万人,按南京常住人口比例来说,南京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大学生,位于全国第二。全市各类食堂和餐厅多达上千家,食堂物资年采购规模为70多亿元。高校食堂物资采购工作不仅涉及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同时也影响着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本次调研于2014年9—10月在南京18所高校展开。按照高校分布集中度将南京分为仙林区、建邺区、鼓楼区、江宁区以及浦口区六个区域,并将六个区域的高校划分为三类院校,分别为本科、独立院校和高职高专,并通过随机抽样确定院校。此次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90份,剔出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85份,样本有效率为85%。

三、南京高校食堂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食堂组织结构

目前南京高校食堂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门设置不全面,缺少必要的监管部门。高校食堂监管工作主要由饮食中心分管主任负责,但是分管主任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全面顾及。二是职权设计有缺陷。一般高校食堂采用的是直线型组织结构,存在管理职能由一人承担和协调性较差的缺陷。

(二)采购流程

采购流程较为简单,仅由简单的计划、采购、仓储组成,这就显示出其在结构以及构成方面的不足:一是缺少监控部门;二是采购流程不够连贯,缺少了供应商的参与;三是质量检验环节的缺失,现有的流程将质量检验交给了供货方,而自身并没有设置质量检验这一环节,这样容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四是流程操作较简单落后,电子信息化程度较低,采购环节仅仅是简单的订单—采购—仓储的流程,中途缺少数据的分析,容易造成采购量过多或不足的情况。

(三)配送模式

现在各高校所采用的配送模式一般是由供货方主导,由于没有高校的监督,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食材安全隐患。

(四)采购供应商

许多高校食堂在进行供应商的选择时,会对供应商进行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食材来源的安全性。但是在随后的合作过程中,许多食堂渐渐忽略了对供应商的监督以及评价。由于缺少监督机制,供应商比较容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四、基于供应链视角下的南京高校食堂采购管理改进措施

(一)加强高校采购组织的人力资源建设,努力培育专业的管理团队

在食堂工作人员选择标准提高的情况下,扩大原有的采购组织,使食堂采购组织能够达到明确分工、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二)实现对供应商的全程管理

1.加强供应商管理。在食堂采购的不同阶段,对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的特点、侧重方面和评价标准都不尽相同,只有对供应商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因地制宜,选出符合要求的供应商。本文将供应商的选择分为初选和精选两个部分。初选阶段,根据高校食堂的需求特点挑选出适合的供应商;精选阶段,则需要细致的考察,最终确定合作的供应商。

2.建立对供应商的日常评价机制。建立供应商日常评价机制,能够在采购工作中对供应商的确立和维系进行有效的指导,在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食品安全质量的目标。由于高校食堂的规模较小,因此,对供应商的日常评价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形式来进行。比如定期检查食品合格证、猪肉检疫证等,以此来保障食品安全。

3.严格控制采购业务。高校食堂采购必须严格按照流程来执行,控制成本,严格管理,所有食材必须经过市场调查、比价格比质量、检验食材安全、核对信息入库四大环节。在与供应商的合作过程中,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采购业务进行审查,此审查环节需要采购员、分管主任、厨师长、仓库管理员、会计等共同审查,起到相互监督、相互配合的作用。

(四)加强客户优先的服务意识

与一般餐饮企业的盈利性目的不同,高校食堂主要为保障师生的食品安全以及为学校的教学科研进行服务而设立的,这就要求食堂管理人员必须将服务意识放在首位,一切以师生的用餐安全为标准,始终把维护学校稳定和为师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放在首位。因此,高校食堂必须与时俱进,培养客户优先的服务意识,不断完善采购管理。

篇(3)

二、影响历史课堂管理策略的因素

(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步骤,教学环境条件分析,教学时间的分配以及教学效果的预估等内容。教师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如果能够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和准备,就可以大大提高历史课堂管理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设计内容,一步步地推进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直至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会降低因准备不足造成失误的几率,避免课堂管理的隐患的出现。

(二)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是影响历史课堂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看法。首先,教师在历史课堂管理过程中应尽量客观地评价学生,但是有些教师容易出现偏爱成绩较好而歧视成绩较差学生的现象。其次,教师应尽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平等相处,而不是习惯于发号施令,高高在上。再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真诚、热情的对待每一名学生,应该相信不管是安静的还是顽皮的学生最终都是能够接受教育的。

(三)教师的影响力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的身份与地位本身具有的在历史课堂上进行控制、指挥及决策的权力所带来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这使学生不得不被动地接受,带有强制性;其二,是教师个人的良好品格带给学生的影响力,学生会因为敬佩教师的学识、能力,喜爱教师的性格等原因自然的接受,这种影响力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四)学生情况。班级学生的人数多少也会对教师的历史课堂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班级人数越多,就越不利于教师进行历史课堂管理。这是因为,班级学生越多,差异产生的几率就越大,统一认识的难度也就越大;班级学生越多,师生互动的频率就越低,影响师生互动的效果,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难度。此外,学生的性别比例、学习成绩、班风与凝聚力等情况,也会对教师的历史课堂管理产生影响。

三、历史课堂管理策略

(一)制定有效历史课堂纪律。教师进行有效的历史课堂管理离不开历史课堂纪律作为保障。传统的教育观念让一些教师习惯于用严格的历史课堂纪律限制学生的自由,使学生屈服于教师身份的权威,产生压抑的感觉,缺少参与历史课堂活动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融洽的课堂氛围应该具有积极的学习热情、和谐的师生关系、频繁的师生互动以及教学环节的有序推进。教师在制定历史课堂纪律时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尽量采用积极的语言,明确提出希望学生如何做,减少消极的语言,如不准学生如何做,做到尊重学生;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制定历史课堂纪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提出应该遵守哪些规定,自我监督;再次,历史课堂纪律的要求不要太高,应该是最基本的,完全可以做到的。这样的历史课堂纪律是学生更容易接受的,也就会逐渐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为,实现教师历史课堂管理的效果。最后,教师也可依靠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有效地维持历史课堂秩序。

(二)注重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人际交往。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历史课堂上度过的,学生与教师在历史课堂建立起的人际关系会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观、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有些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时,往往因为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而使学生感到不愉快。教师进行历史课堂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但是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为了避免这种交流障碍的产生,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时,要注意放下身份,充分尊重学生,积极倾听,在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进行开放、自由的沟通与交流,与学生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篇(4)

这是以让学生获取新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边讲边演示。从逻辑上看,这往往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演示时,先讲述实验原理、条件及注意事项;当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教师再通过谈话启发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其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讲“铵离子的检验”时,采取的方法是先演示“氯化铵和硫酸铵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的实验,然后总结得出检验铵离子的一般方法。为此在开始演示实验之前,要突出强调铵盐能跟碱起反应放出氨气(讲铵盐性质时学过的)。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装有铵盐(氯化铵和硫酸铵)与氢氧化钠混合液的试管口时,试纸颜色的变化,能闻到什么气味,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结果来回答,并由教师加以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像这样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就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说服力,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所获得的新知识。

使用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演示实验时,学生并未掌握有关实验的理论知识,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观察实验时往往会忽略掉最关键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的条件、环节和实验的主要结果(亦即告诉学生观察什么、如何去观察),使学生能看懂实验,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是这种演示实验的感性阶段。

②在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应通过谈话启发学生自己去做结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例如,在前述有关铵盐检验的实验中,当学生观察到“试纸变蓝,有刺激性氨味”时,应启发学生思考产生此现象的原因。这是这种演示实验的理性阶段。

③要注意把实验中所得出的特殊(或个别)的结论推广到一般(或同类的其它对象)中去,使学生类推地掌握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例如,应把从演示“氯化铵和硫酸铵中铵离子的鉴定”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其它铵盐的鉴定中去,总结得出“化学上检验铵盐的一般方法”,这是对这种实验的归纳。

④应要求学生用文字或图表把实验的结论记录下来,或结合指导学生读书把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做上记号或摘录下来以巩固知识。

二、验证巩固所学知识的演示实验

这是以验证或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在讲授完新知识以后进行的实验。从逻辑上看,这往往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过程。教师讲课时,先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结合使用各种直观教具讲授新知识,待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再进行有关的演示实验以验证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先结合有关氧气制取与收集的挂图,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原理与收集方法,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先具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课堂现场演示实验室制取及收集氧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进一步加深印象,提高当堂课的巩固率。又如,介绍“常见的碱——氢氧化钙”时,先通过复习碱的概念,指出氢氧化钙是一种碱,应具有碱的通性——使指示示剂变色,然后再演示把紫色的石蕊试液及无色的酚酞试液分别滴加到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中,让学生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以验证刚刚学习到的事实。

使用这种演示实验法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演示实验前,因学生对有关内容已有初步的印象,所以教师在演示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初步掌握的知识来观察实验的过程及现象,同时应该强调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即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

②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演示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除了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外,能否用排空气法收集?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证明收集到的是氧气?

③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敦促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如在演示氢氧化钙溶液与指示剂作用时,当学生观察到“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蓝色,而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红色”后,让其解释该现象,指出该现象所证实的问题。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篇(5)

2.解决自治课堂流程管理的问题

在这一“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职责很明确了,那就尝试着让每一个成员都走进课堂担任不同的角色,把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大致分为五个环节)。

(1)独学(即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课本,结合导学案,借助工具独立完成预定的独学任务。这一环节旨在锻炼和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初步掌握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为进一步进行合作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独学版块中,分成两个部分:课前独学:课前独学即学生自主预习教师指定的学习内容和自行安排的练习。教师在每节课后将下一节课所需的预习任务和相关练习布置给相应学科代表,学科代表将该课程的预习内容和练习及时公布。在晚自习相关课程时间内,由各科学科委员统一安排预习。课任老师进行适当的辅导和抽样批改,及时掌握学生预习情况。课中独学:课堂中的独学是对课堂每一个预设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过程,包括课前预习中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和在合作探究板块中的问题。课前独学和课堂独学的突出问题要在小组内或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反馈。在学生自主处理这一环节时,要求学生合理分配各学科的课外独学时间,且教师一定要及时地掌握好学生的预习状况,为学科课堂的自治作好充分的准备(我们有明确规定师生的各环节任务)。

(2)互学(即合作探究)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能独自完成的问题,通过小组内或异组同学帮忙完成,以达到互帮互学、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即: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简而言之,互学,是“相互学会不会的”。包括对学和群学。对学:在一个小组中有三个层次的学生,如果统一进行群学,将会导致基础薄弱的同学不能进行有效讨论。在解决一般问题情况下适宜采取一对一的“对学”,对学的学生之间的差距不宜过大。群学:在解决重点和突出问题时适宜采取群学,以小组为单位,由各学科委员牵头,确定本组的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对问题的理解进行一个阐述,组员各抒己见“,百家争鸣”。通过对学和群学,从两个层次上来让同学的思维和思想进行全面的碰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整个课堂真正的“生动”起来。教师在这一环节内,可以参与到合作能力较弱的小组进行讨论,及时关注到各组的探究情况。

(3)展示提升(含组内展示和班级展示)

通过独学、互学,小组内基本形成了对问题的共识后,再由小组选派同学或自愿或由老师指派进行口头或板书展示。一般问题基础问题采取组内展示,重点问题突出问题采取班级展示。这种方法既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这一课堂新思想,又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还加深了学生对已生成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体现的是集体的智慧(即起到了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的作用)。当然,展示时不能拘泥于任务的分配,这样会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局限性和局部化,会顾此失彼,经常穿插随机的展示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往往是基础较好的学生更有优势,基础薄弱或性格内向的同学无法或不敢进行展示。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需要教师明确指定某组某个基础薄弱或内向的学生展示,然后由本组同学进行帮带,把展示留给这部分同学,把点评留给基础较好的同学;另一方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合理的评价机制来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参与度。

(4)检测反馈

教师根据课堂需求,当堂检查学生达成课堂目标情况,学生自主完成,及时对改,检测课堂效果。

篇(6)

课堂作为幼儿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需要具备主动管理意识,但有些幼儿园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就是“教书”,习惯于单向的灌输知识,认为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负责,过多的课堂管理甚至会影响到幼儿的责任心,所以缺乏相应的主动管理意识。究其原因,在于幼儿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管理的重要性,不能准确地认识、识别和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缺乏管理技巧,从而影响了课堂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缺乏足够的课堂管理能力

有的幼儿园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忽略了个人课堂管理能力的提升,在面对幼儿在课堂上的各种失常行为时,没有采取正确的管理办法,或者管理方法运用不当,导致幼儿课堂的秩序比较混乱,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此外,有的幼儿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没有充分顾及到幼儿的个性化差异,或者过分看重个人在课堂上的权威,没有充分尊重到幼儿在课堂上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反而不利于幼儿个人情感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没能保证幼儿在课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是有些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要么太“紧”,要么太“松”,没有留给幼儿合理的自主管理空间,加上缺乏科学的引导策略,让幼儿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管理的地位,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幼儿教师加强课堂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重视语言管理艺术

幼儿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就是语言,所以语言管理艺术是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掌握的课堂管理技能。高水平的课堂管理语言艺术,可以有效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启迪幼儿的智力发育,加快幼儿对知识的吸收。首先,幼儿教师要尽量保证自身语言的诙谐幽默,这样可以有效吸引幼儿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激发出幼儿的求知欲,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幼儿课堂的管理效率。其次,幼儿教师在管理活动中要注重语气上的变化,使教学管理语言有“乐调”,如教师批评幼儿时,语调、语速和节奏上的变化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再次,幼儿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幼儿的想象力和探究欲进行充分的激发,促进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幼儿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能够正确认识个人在课堂上各种行为的对与错。

(二)充分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有效的课堂管理活动,需要幼儿教师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充分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开展“因材施教”式的管理。对此,幼儿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幼儿分别制定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付出更多的个人精力和情感,认真了解课堂上每个幼儿的性格特征和兴趣偏好,在课外多加强同幼儿及其家长之间的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这样教师就可以更好的了解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制定更加科学的课堂管理策略。

(三)提高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和管理反思能力

幼儿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个人的职业素养,只有幼儿教师喜欢幼儿、热爱幼教工作,以积极、良好的心态投入到课堂管理活动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管理水平。因此,幼儿教师要重视自身情绪调控能力以及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掌握一些合理宣泄和控制情绪的方法,减少对幼儿的负而影响,同时要对自身在教学管理中的不足和失误多进行自我反思,这样方能实现课堂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建立科学的课堂管理评价机制

幼儿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个人的职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整体上的学前教育质量。因此,幼儿园要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行为评价机制,帮助幼儿园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和课堂管理的目标,认清可以采用和不能采取的课堂管理行为,帮助教师形成科学的课堂管理理念,实现课堂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在评价幼儿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时,可以从教师个体的行为倾向、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师生互动等多个角度出发,实现结果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效统一。

篇(7)

二、教师课堂管理观的特征

(一)个体性

课堂管理观作为教师对课堂管理的一种观念具有深深的“个人烙印”。观点、观念是个人的一种认识,这意味着教师所有的关于课堂管理的认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他自己的独特看法和见解”。发生认识论论证了认识是由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逐步建构的结果,而教师就是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在实践中加深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的。每位教师的课堂管理观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这反映了每位教师在建构自己对课堂管理的认识时,对同样的客观教育事实认知所选取的视角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另外,教师头脑中对同样的课堂管理观内容的结构方式也不一样。因而,无论是教师课堂管理观念的内容,还是其表现方式,都具有个体性。

(二)外在表现的复杂性

教师的课堂管理观一般表现为在课堂管理中外显的语言、行为,即教师课堂管理观与其课堂管理行为之间表现为一致性的关系。但是研究发现,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践行的行为与头脑中持有的课堂管理观并不一致,有时甚至是矛盾的。研究者如张婷婷、黄敏及朱江涛等已经提出了教师课堂管理观和课堂管理行为存在差异的观点。教师课堂管理观能否表现为相应的行为受很多因素影响,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课堂中师生的行为是多样化的,师生在课堂中发生的行为都有从事这一行为的需要和理由,每一种行为的产生都受到主体当时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以及当时环境的影响。〔4〕

(三)情境性

“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认为,人不能被看作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研究一个人,一定要同时了解他所处的环境,即他的家庭、学校、朋友、工作场所等在社会中的状态。因此应重视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所折射的课堂管理观与当时所处的具体情景之间的关系。这也提醒我们根据教师个别的课堂管理行为去判别教师的课堂管理理念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脱离具体的情景去谈论教师的某种课堂管理观将失去意义,也即是要求我们要将教师的某些课堂管理观与具体的情景相结合来分析。

三、教师课堂管理观的作用

(一)教师课堂管理观对教师的作用

1.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影响其课堂管理行为

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影响其课堂管理行为,教师在课堂管理上的行为也是其课堂管理观的外显,而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并不必然反映其课堂管理观。现实中,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与其课堂管理观会出现脱节现象,其原因复杂多样,但毋庸置疑的是教师课堂管理观念在不同层面和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斯波戴克认为,“当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时,他们要处理收集到的信息,他们会与已积累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联系起来考虑这种信息的含义。因而,教师的行为和课堂决策是由他们的观念支配的。”

2.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影响其课堂管理效率

不同的教师会持有不同的课堂管理观,而课堂管理观的不同使教师采取不同的课堂管理方式,进而产生不同的课堂管理效果。有效的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而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一些教师不科学的课堂管理方式,不仅没有促进课堂管理效果和课堂教学效率,还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失败,导致其人生理想的破灭。当今,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及关注课堂中师生间的关系等课堂管理观已经深入人心,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管理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完美人生奠定了基础。

3.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影响其认知

教师的课堂管理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认知活动,而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就像一个过滤器,当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管理活动时,他们会将收集到的信息和自身的课堂管理观联系起来去思考、解释和处理信息。帕贾斯(Pa-jares)认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广泛地影响着其认知加工过程,它不仅影响着注意选择、信息检索、贮存、提取等信息加工过程,而且还通过影响其情绪情感来间接地影响认知过程。课堂管理观从属于教师教育观念,在一定层面上折射出教师的教育观念,因此,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必然影响教师的认知及认知加工过程。

(二)教师课堂管理观对学生的作用

1.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影响学生的课堂态度

教师受课堂管理观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课堂管理行为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影响学生上课学习的情绪状态,也即是影响学生的课堂态度。一方面,教师以严格的课堂纪律、批评否定等课堂管理方式进行课堂管理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有效的课堂纪律、适时恰当的批评否定是维持良好课堂秩序和提高课堂管理效率的保障。另一方面,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兴趣、特长等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标准,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感受到被关注和被重视,进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信心。

2.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

20世纪60年代对课堂管理的研究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管理中的参与性,在管理理念上达成了排斥严格的稳定性和只强调课堂中秩序的共识,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课堂管理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德雷克斯逻辑后果模式强调要尽可能的利用行为本身所产生的逻辑后果使学生从经验中体验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进而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良好态度。根据这一观点,教师在课堂管理理念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强调师生彼此尊重,将会有助于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负责,有利于减少其问题行为的发生。

篇(8)

确立实训课堂共同学习目标就是使全体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有共同的努力方向,在制定实训课程学习目标时通过学生的共同参与从而对学生产生激励效应,形成强大的学习凝聚力;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工作任务学习目标的实现使学生知道这些都是全体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从而使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实训课堂学习氛围。实训课堂共同学习目标一般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目标。

2.制定实训课堂规章制度

在实训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光依靠学生的自觉性是不够的,还必须制定切合实际、全体学生认同的规章制度。但是我们要清楚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不是处罚学生,而是组织课堂教学、支持课堂教与学的手段。只有制定学生理解和接纳的规章制度,学生才能自觉执行课堂管理制度,才能达到实训课堂管理的最佳效果,才能实现有序、有效的实训教学。实训课堂规章制度通常包括实训课堂纪律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实训设备管理制度、实训物料管理制度、产品质量管理制度等等。

3.建立实训课堂管理机构

营造积极向上的实训课堂学习氛围不仅需要有一位好的实训教师,更需要有一支素质良好、能够独立工作的学生干部队伍,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能够使实训课堂充满活力,能够带领全体学生共同健康发展。实训课堂管理应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建立健全统一的、强有力的实训管理机构。通常在实训课堂管理中结合企业管理模式,根据学情确定车间主任、职能组长、工段长、班组长、技术人员、工人,同时制定实训课堂内部职能组、工段、班组等各项组织和车间主任、职能组长、工段长、班组长、技术人员、工人等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从而确保在实训课堂教学中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工作学习有标准,考核有依据。通过学生在实训课堂中的自我管理,促进学生树立实训课堂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提升了实训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实训课堂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1.与企业管理对接原则

企业对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是实训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企业对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关键能力等方面,其中职业道德是职业能力的根本。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要求一般是通过企业管理制度反映出来的,企业管理制度作为强制性的章程,它规定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要求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并通过对应的奖惩措施体现出来。在实训课堂管理中,我们应充分反映企业管理制度要求,让学生知道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员工,不仅劳动技术是一流的,而且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遵章守纪观念;知道遵守企业制度是成为一名合格员工的基本条件。我们要通过实训课堂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有效对接,激发学生形成自我需求的良好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实训课堂学习氛围。

2.服从学校管理原则

学校管理是以教育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设置、教师出勤考核、学生学籍管理等方面为管理对象,其中课堂教学管理是学校系列工作的核心所在,是整个学校管理的起始环节。实训课堂教学是在学校课堂教学管理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实训课堂管理应该服从学校课堂教学管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校企合作下的实训教学,对实训教师而言就是要面对学校和企业两种活动场所、师傅和教师两种身份,但实训教师的职业本质是教师,其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是实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也是课堂管理的需要。另外,对于学生而言,在他们心目中实训教师就是老师,实训教师的一言一行是他们行动的榜样。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如果教师希望学生表现良好的实训课堂行为,那么教师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教师只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动学生、带动学生,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确立教师威信,才能创建良好的实训课堂学习氛围。

三、有效实施实训课堂管理的具体措施

师生的有效沟通是有效实施实训课堂管理的基础,教师必须明白地告诉学生校企合作下实训课堂管理是与企业职业素养要求相应的;实训课堂管理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一种手段;只有达到自觉服从实训课堂管理将来才能适应企业生活,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

1.走进企业,认识职业

建立实训课堂管理秩序是实训课堂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为整个实训教学能否成功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实训课堂管理秩序。实训初期是建立良好实训课堂管理秩序的关键时间点,由于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有一定的区别,学生一般以前都没有接触过实训,他们对实训学习目的是什么很不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创建企业教育情景,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教育,让学生了解实训的重要性以及让学生明白实训课堂管理的意义。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积极的自我应验预言效应,根据学情与学生一起制定实训课堂学习目标、规章制度、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的实训课堂管理秩序。比如第一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企业,通过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技能要求、职业道德要求和关键能力要求,然后教师、企业人员与学生一起结合实训课程标准和学校规章制度确定实训课堂共同学习的目标和制定实训课堂规章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同时为以后营造实训课堂教学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好准备。

2.校企融合,支持实训课堂管理

校企合作下的实训教学过程应是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再现。我们要在真实的企业生产项目引领下,创设企业生产工作情境,使其成为支持校企合作下的课堂管理情境的支撑。

(1)实训工场“车间化”,课堂文化企业化。

实训工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增强实践经验的学习与训练平台。实训工场里除了“物”的因素外,还存在着“实训工场文化”。所谓实训工场文化是指所有实训工场活动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并为大家所共同遵守和享有的各种文化形态。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总是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对课堂管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按照企业生产场景布置实训工场,并在实训工场张贴实训课堂规章制度、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使学生踏进实训工场就仿佛置身于企业生产车间之中;悬挂该行业国内外或本地知名企业家、劳动模范、优秀技工的寄语,使学生具有奋斗的目标;通过宣传栏,传递与本专业联系紧密的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规范以及行业质量标准,使学生懂得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必要性;按照管理要求,学生统一穿工作服、带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使学生具有企业员工意识。这样,通过实训工场“车间化”,创建良好的实训课堂文化气氛,促进有效的实训课堂教学。

(2)实训项目产品化,课堂管理企业化。

实训课程开设的目的不是知识的掌握,而是职业的需求。师生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和企业要求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共同制定为实现共同学习目标而组织的统一行动,这将对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比如企业、教师、学生在教学前应根据课程标准同时结合企业调研的结果,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实训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上,依据项目教学选题原则,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引进企业典型产品作为工作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企业产品的过程中形成学习目标,而这种企业性质的学习目标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实训课堂管理便于顺利实施。真实的企业产品加上真实的企业管理形式,对有效的实训课堂管理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实训课堂企业化管理应该是制度管理、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文化管理等等。在管理过程中通过管理者与执行者的一体化,使实训课堂管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是生产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比如实训课堂管理者由教师、学生与企业人员组成,企业人员根据学生在生产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时评价,告诉学生哪些行为是企业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企业不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企业鼓励的,然后学生根据企业人员的反馈意见进行自主管理。这种有目的的自主管理能够对学生思想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使实训课堂形成浓烈的生产学习氛围,促进实训的有效教学。

3.强化职业能力评价,营造职业岗位竞争氛围

在实训教学中,职业能力评价是激励师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机制。校企合作下的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是对学生整个工作过程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劳动技能评价、劳动责任评价、劳动秩序评价、关键能力评价等等。而评价的结果一定要对学生有重要影响,比如可以将评价的结果当做企业今后录用员工的依据,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评价的高度重视。因此通过职业能力评价,在实训过程中形成学习竞争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实训课堂管理的实施效果

实践证明: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重视课堂管理能够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9)

我们是在贫困县贫困乡的一所薄弱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要克服物质条件和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等制约因素,必须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珍惜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弘扬“自强不息,勤俭办学”的精神,以精神力量之长,补物质条件之短,力争尽快跻身课改样板校的行列。为此,也必须更加重视师德师风教风学风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加快创建课改样板校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精神文化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师德建设既是创建课改样板校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更是创建课改样板校的强大动力和优势。

近年来,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素质过硬、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和根本,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过去一年多来,学校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目前还在研究和制定新的重要的制度和办法。特别是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集中推出和宣传了谌朝晖、蒋勇军、蒋建文、蒋丽丽、王金莲、蒋玖玉、蒋宏量等师德先进典型,专门开展了“感动校园十佳教师”评选活动,在校园内大力倡导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师风教风和清除赝品、拒绝平庸的学风。学校将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严肃处理个别害群之马,为激励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同心协力创建课改样板校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我校的师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新的时代条件下师德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外部环境看,教育事业面临的市场经济考验、对外开放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教师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师德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从学校师德工作现实状况看,教育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需要进一步扭转,师生关系需要进一步密切,时有发生的道德失范行为需要进一步防范,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的约束力、执行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不惜毁坏学校声誉和利益而只图一己之利、一己之快的歪风必须整肃。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和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以更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更有力的举措,持续深入地抓好师德建设。

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我校的光荣传统,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深刻认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把立德树人作为师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作为教师工作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职责,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紧密联系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新趋势,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实践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教出水平,教出特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把爱岗兴校作为师德建设的应有之义。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自觉传承学校精神,珍惜已有的荣誉,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牢记社会责任;执着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坚持追求卓越,敢于拼搏,敢为人先,开拓进取;以潜心教改为己任,甘为人梯,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将办人民满意教育、学校创建课改样板校的目标与教师个人的职业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学校改革发展的合力。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学校的声誉和形象,不能因自己的不当言行给学校声誉和形象带来伤害,也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不负责任的言行损害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把正面引导作为师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加强师德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建设,从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师德规范、人格情操、法制素养、心理素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师德教育的内容,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将师德教育强化和渗透到教师的岗前培训、组织活动、业务研讨、社会实践、网络交互平台等学习方式中,注意区分教师、教辅工勤人员、管理服务人员等不同维度,多渠道、分类别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注重发现和宣传优秀师德个人和集体,多关注有可比性的中青年教师、普通教师和不同领域、不同工作岗位上的教师,增强先进典型的亲近感和说服力,通过典型示范的作用,推动师德建设工作深入发展。

篇(10)

一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不平衡

受办学目标以及教学发展理念的影响,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专业课教学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重实践轻教学,在这一理念的导向下许多教师公然在高职院校内主张“知识无用论”,“唯有实践出人才”的教学理念,这种错误的方针理念造成了高职院校错误的教学观。在高职院校中许多专业课程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做铺垫,就很难在开展实践活动,即便实践活动已经开始学生往往也是不知所云,不能对实践有一个很好的领悟。

(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学科化较为严重,即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一味地遵从高职专业课设置的系统性,而这样往往忽略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即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这种课程设置体系没有针对社会所需的岗位进行特定的课程设置,受学科化禁锢,好多专业课在进行课程设置以及教材选择时缺乏并没有将社会所需的专业内容涵盖在专业课课程设置中,导致了学生实践内容与理论学习内容的脱节,同时,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方式还会使学生的学习不知所云,对于未来的就业方向倍感迷茫。

(三)教师专业教学技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高职专业教师教其他高校教师而言不仅强调教师要有一定的理论教学经验,同时还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学科实践经验,能够在专业课堂中有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与实践。但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在这两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首先是教学能力的欠缺,主要表现在随着高职院校扩招,青年教师比例扩大,许多青年教师刚毕业就走上讲台,导致他们的教学能力较弱,此外,高职院校内还有许多专业教师缺乏先进教学设备的使用能力,从而导致教学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就是高职院校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当前高校内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以教学为主,很少有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师,同时,青年教师中也极少有具备一定企业工作经验或自助创业经验的教师,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只能以干枯的案例为主,不能用亲身的经验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

(四)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科研意识较弱

高职院校长期以来的教学指导方针与办学宗旨就是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实践型人才为主,因此,在教学中高职院校的领导与教师都着重强调学生实践学习的重要性,但在这一过程中,却忽略了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教师在高职院校中的科研意识淡薄,许多教师认为在高职院校中实践教学是第一位的,脑海中缺乏对实践教学与科研能力提高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导致他们自动忽略科研素质水平的提高;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压力下无暇顾及科研。诸如此类的原因使得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缺乏一定的科研意识。

(五)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中还存在许多旧有的教学观念在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教学理念中根深蒂固:首先,是“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其次,是许多教师对于多媒体以及新兴的教学方式应用能力不足,或者对新兴的教育方式在头脑中没有一定的应用理念;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这并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而是片面强调书本知识,不做课外延伸。

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

(一)课堂热情

高职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专注力低、学习兴趣不大,有的学生甚至有厌学倾向,还有许多学生到课堂中学习纯粹是受学校制度的约束,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师就更要怀有一颗热情的心与激昂的精神投入到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中,用热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热情的感召下,不自觉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怀抱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兴趣进行有关专业课的学习。

(二)讲课能力

教师的必备技能就是课堂讲课能力,但课堂授课能力的高低还是会因师而异。打造一个生动、有趣的高职专业课课堂对专业课教师的教课能力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最基本的台风,还要求他们的语言清晰、流畅、富有感染力,能够将学生带入到相关的教学情境中去,同时,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将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传递给学生。尤其是刚刚毕业就走上专业教师岗位的教师尤其是要注意这些方面,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讲课能力。

(三)多媒体演示技能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依托互联网、计算机以及大数据库资源的教学设备开始逐渐兴起,多媒体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就日渐普及,多媒体所内含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要求以及幻灯片制作等技能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也提出了不小的要求。此外,教师在进行多媒体展示时,也要通过不同的变换形式以及讲解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要充分挖掘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有效的服务于高职的专业课教学。

(四)与学生互动能力

教学是以一个双向互动的形式开展的,在高职专业课课堂更是如此,在上文中提到过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中进行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只有通过与学生交流,才能真正使学生在课堂中有一种参与感,否则,依高职学生的的学习特点,很可能自行其事,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为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养成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教学能力。

(五)延伸课堂知识能力

延伸课堂知识的能力就是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外知识能力,在教学中除了要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教授外,还要通过专业课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帮助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知识延伸,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专业课知识。

(六)启迪学生的能力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要做到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习,还要能够做他们的心灵导师,人生路上的指明灯。这就要求高职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总拥有启迪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不能只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还要交给他们知识学习的方法,做到“授之以渔”。

三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学路径研究

(一)课程体系的创新设定

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体系时要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课程设置理念,要使课程体系的设定更加灵活、具有针对性,在制定的过程中要以不用专业的社会发展需求作为课程设置的衡量标准,在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以社会人才发展所需的应用能力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对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以及教材进行重新构建,同时在进行课程体系设定时要有一定的岗位针对性,使学生们能够明确今后的就业方向。

(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设计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中也同样重要,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高职专业课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设计成为可能,在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模式设计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一是案例教学法,其在专业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二,就是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通过任务导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第三是抛砖引玉式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通过一定的问题引入教学,进而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例如,微课教学法;第四,是现实模拟实践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实践型人才,因此,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也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一定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引导,还要有一定的科研意识,要注重从方面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水平,同时,高职院校也要通过多种方式鼓励教师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以及科研能力。尤其是随着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库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要求更为迫切,为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重视科研对于教学的理论引导作用。

(四)在专业教学中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不能只注重教授学生书本中的知识,而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课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使高职院校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重视书本的显性知识,还要注意教授所隐含的知识内容。

作者:江红霞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11)

二、基于网络课堂视角的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范式创新的意义

1.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因此从网络课堂的视角对公共管理类课程范式创新问题展开研究,是落实党的十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

2.公共管理类专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传统的教学范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从网络课堂的视角对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范式进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教学理念上,必须由教师一个教学主体向师生两个教学主体转变;在教学方法上,由填鸭式教学向参与式教学转变,并通过构建学生学习组织,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和学习积极性;在能力培养上,充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及小组沟通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弥补了传统课堂时间、空间的局限;在考核方式上,把学生对网络课堂的参与计入平时成绩,丰富了平时成绩的考核维度和内涵。

3.网络课堂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展示提供了平台

我国波澜壮阔的公共管理实践对公共管理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课堂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展示提供了平台。随着我国行政改革的推进,政府把一些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让渡给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使得其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公共管理人才是具有管理知识、实践经验、协调能力、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4.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迫使公共管理类课程必须占据网络平台,应对网络社会的冲击与挑战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海量信息及新鲜的资讯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学生信息量的增大对传统课堂教学,尤其是包括公共管理类在内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构成重大挑战,网络课堂的建设成为高校回应网络冲击的重要手段。网络课堂可以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起到过滤的作用,从而把新鲜、营养、有价值的信息呈现给学生。当然,教师在网络课堂交互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调控和引导作用,并通过传统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基于网络课堂视角的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范式创新的路径选择

笔者所讲授的“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等公共管理类课程均开设了网络课堂,并在学校及省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在近四年的使用、开发和探索过程中,不断探索如何利用网络课堂进行公共管理类课程范式的创新。

1.教学理念创新

观念的改变本身就是一场革命,新一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宽,是网络中最活跃的群体。时代变迁使得大学生不再甘于做单纯的教学活动的客体。教师需要及时转换思维,使教学主体由教师一个主体,变为教师、学生两个主体,实现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充分参与,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网络课堂为此提供了技术条件。

2.教学方法创新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探索尝试在每个班设置一个网络课堂助理,协助教师打理网络课堂,为学生参与网络课堂提供帮助。把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分成学习小组,设置一名组长,让其担任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学习小组的负责人,负责监督和管理学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是否及时传到了网络课堂。公共管理类课程与现实联系非常紧密,针对热点问题学生利用网络课堂可充分进行讨论,从而实现教师课程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相结合,强调了参与式教学的应用。

3.教学过程创新

在教学改革探索中,在网络课堂上,每一章都相应上传教学课件、相关参考书目、视频资料、案例、精品期刊文章和报纸文章,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下拓展学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与此同时,鼓励学生查找资料、编写案例资料,并上传至网络课堂,以及时更新和补充网络课堂资料。

4.考核方式创新

变革考核方式是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前提和保障。利用网络课堂平台,把平时成绩设置为20分,其中10分来自于课堂的出勤和讨论,另外10分来自于网络课堂作业的完成。在教学中通过分组,布置小组作业,要求每一小组一个学期完成一项专题研究或一个公共管理方面的个案研究。为了避免搭便车的现象,要求学生个人撰写心得体会,并把研究成果传至网络课堂。同时要求学生撰写博客文章,进行小组讨论,以此评定平时成绩。

5.对学生社会实习监督管理创新

对学生专业实习、岗位实习的监管一直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软肋,学生实习往往流于形式。可以探索尝试利用网络课堂平台,强化对学生实习过程和效果的监督与检查。要求学生在网络课堂相应版块撰写实习日志,并通过录音和视频的形式记录实习、访谈过程,要求随时上传至网络课堂,教师可以了解和监督实习过程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