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跨文化商务交际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引言
随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跨国公司的涌现和不断增加,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务往来频繁,不同文化的碰撞在商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于是在商务领域中很多商务活动不仅仅是商务行为,更是在文化层面上的交流与对话,是在商务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从而出现了跨文化商务交际。因此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成功进行商务活动、不同国家的商务合作、商务谈判等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概念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涉及交际和文化两个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交际即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文化得以形成。而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而在国际商务环境中,不同国家的商务活动中必然渗透进不同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差异必然影响商务行为,“大多数成功的企业不仅熟谙世界经济状况和全球竞争力,而且具有同国际企业有效交际的能力”。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具备高超的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还要深入了解他国文化以及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以便在商务活动中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冲突,从而进行成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达到预期的商务目标。
国际商务的本质是发生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活动。经济交往的目的在于物质与服务的交换,而物质与服务的交换是通过人际交往实现的,所以国际商务活动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跨文化的以商务为目的的交际活动,即跨文化商务交际。跨文化商务交际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是跨文化交际行为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的体现。
而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因素则是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很多方面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具体到商务领域,则主要体现在对于商务管理及管理人员的文化观、商务礼节、商务预约、礼物的馈赠、商务谈判和策略,以及对于商务活动中女性的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三、国际商务环境中重要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
跨文化交际行为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这里着重探讨国际商务环境中言语行为层面的文化差异的几个值得特别关注的方面。
1.对于管理和管理人员的态度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自身文化的特定内涵和界定,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对于企业管理和管理人员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了解这一差异对于商务活动中了解他国企业管理及与其管理人员打交道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美国和德国,商务管理的价值观就不同。在美国,企业看中成就和成功,崇尚勤奋、实用主义、乐观主义、清教主义、工作中人际关系的淡薄、机会均等以及对于竞争和个人主义的接受。而德国人的管理观念则不是很强,这源于他们历史上就看重专业技能和能力。在他们看来技能高超的德国工人根本无需管理人员激励他们。
而在中国,商务价值观则与二者更为不同,中国企业重血族关系、人际关系、尊重长辈及阶层关系。这样的价值观必然使管理模式具有显著的集体主义特点。
2.商务礼节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进行商务往来时,恰当的商务礼节是必要的。可以说某些必要的商务礼节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间建立贸易关系的开始,甚至决定了企业间能否建立良好的贸易关系、为进一步的业务往来奠定基础。这里就介绍在建立贸易关系之初的几个重要的商务礼节。
2.1预约
在国际商务环境中,最初安排与对方国家企业的签约和预约包括打电话、使用中间人等具体细节。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在预约时间及最初签约的安排不尽相同,如在正式签约前多久约见企业有关人员最为合适,就要考虑对方企业的文化背景。例如,在墨西哥等很多拉美国家,企业一般提前一个月发邮件或打电话进行预约,然后在签约前一周还要联系一次。而在中国,在进行商务投资之前同对方企业建立关系是很重要的。在与中国企业进行贸易往来时,与当地的企业政府官员预约见面,认识进口人员、购买者及商和合资伙伴,将有助于进行进一步的业务往来。这就是因为中国文化重关系、重往来。
2.2打招呼
预约之后就是见面打招呼。而注意观察东道国的打招呼礼节尤为重要。例如美国人的打招呼方式倾向于非正式和友好的。在美国,无论男女,在见面和告别时都要握手,在彼此熟悉的女性之间甚至男女之间,一个拥抱或脸颊的亲吻也是合宜的。他们常常直呼彼此的名字,只是在正式场合或对长辈除外。而在沙特阿拉伯,见面则显得更为亲密——不仅要频繁薄收,还要滔滔不绝;而且男性之间也经常拥抱,彼此亲吻脸颊。可见,不同文化的会面礼节如此之不同,因此见面之前要对东道国的会面礼节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才会避免在实际会面时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尴尬和误解。
2.3馈赠礼物
对于商务往来过程中的礼物的赠送,由于文化差异,不同国家的企业也有不一样的礼节。大多数美国人就将在商务环境中馈赠礼物看作是贿赂的一种形式,而在其他许多文化中,馈赠礼物是商务礼节的一部分,是再寻常不过的了。因此,在商务环境中,不仅要了解对方企业对于礼物馈赠的观点和态度,还要了解馈赠礼物的相关信息,如,何时馈赠礼物、赠送什么样的礼物为宜等。商务环境中关于礼物的馈赠,日本企业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日本文化重视礼尚往来,馈赠礼物在日本文化中是极其普遍的事情,而且非常讲究。对于日本企业,有几个日子是一定要送礼物的,如一年中的七月十五日和元月一日,而且通常在首次商务会面时赠送礼物。此外,如果受邀到日本家庭里去,通常要带上鲜花、点心或糖果之类的礼物去,这是必要的礼节。可见,日本和美国的馈赠礼节相去甚远。因此在与不同文化的企业建立商务关系、馈赠礼物时,一定要了解必要的馈赠礼节,从而使馈赠礼物的环节对整个商务往来关系的确立起到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
3.谈判
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语言风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各方面也表现出其文化特色。在跨文化的商务谈判中,各国企业在谈判节奏、谈判风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北美国家、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喜欢速战速决式的谈判风格,而中国、日本及大部分拉美国家则偏爱慢节奏的谈判风格。在交流风格上也有不同,如有的国家喜欢直截了当的风格,而有的国家则更偏向于间接含蓄的风格。
四、结语
实现有效的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关键是要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风格以及进行商务活动时的商务礼节等也不同。在向文化背景不同的企业寻求合作时,了解其文化特点及其与本国的文化差异,对于商务关系的建立、企业间进一步的业务往来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商务人士,特别是企业管理人员自身对不同文化有所了解的同时,在制定企业发展策略时,也可以把培养企业有关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而提高企业进行国际商务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为企业在商务活动中树立良好形象、建立广泛的商务关系奠定基础。总之,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时代,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在现实交际过程中,特别是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理解、适应他国文化,对于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客套语。中国人一般在受到友好接待时会显得非常客气,因此有时使用的话语模棱两可甚至并非本意。一个搞外贸工作的朋友曾受邀在一位英国人家中作客,主人问他:“ Would you like some wine?”朋友回答说:“No trouble, please.”这纯粹是按中文“请不用麻烦” 的含义来套译的。当然言下之意还是想品尝一下“洋酒”。但主人对客人的回答感到困惑,推测客人可能不需要,因此自斟自饮,使客人一脸的茫然。其实,在商务交际中,如英美人士问你需要点什么或还需不需要什么时,如想要,就直说“Yes, please”, 如果是假装客气,在国内可能朋友会反复劝你“尝一下”,“再来点儿”之类,在国外就不会有下文了,所以同西方人打交道这方面不能“绕弯子”。
2.谦虚语。谦虚是东方文化中的一种传统美德,我们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教育,而且一直在贬己褒人的文化氛围熏陶下长大。可在西方国家,突出自己,表现自己,肯定自己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受到赞扬或感谢也不必推辞。比如在一次商贸交易会上,一位外商夸中方公司的一位接待小姐英语讲得好,接待小姐满心高兴,但却不好意思地说:“No, no,not good at all.”外商听到这样的话语,感到十分愕然,心想:难道是我的判断有问题?
3.恭维语。在恭维这一常见的交际行为上,中国和英语国家有很大差异。汉语中往往以“你”为中心,这是中方特色。英语中往往以“我”为中心,这是具有西方特色的恭维方式之一。例如,一位英国服装厂的女士参观中国的一家工艺品厂时说:“I really like your headscarf.”(我真的很喜欢你们生产的头巾。)外宾的本意是恭维,说说而已,但厂方听后非常高兴,热情、好客的中方人员竟然随即送上一条头巾。
4.习惯语。中国和西方国家都有许多不同的风俗习惯,因而在不同场合使用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往往不同。比如在英美国家人们见面打招呼时一般就用Hi. Hello. How are you? How’s the day? How are you getting on?等语言来表示。在汉文化中,为了表示热情、友好,我们习惯于“没话找话”说,类似“吃了吗?” 、“上哪儿去?”等等。实际上,说话人本意只是打个招呼或出于礼貌闲聊几句而已。但英语国家的人多半听了会有不愉快的感觉,有多管闲事之嫌。他们的反应很可能就是怎么老问“我上哪儿去”,“我去了哪儿” 呢?这是我自己的事情呀!
5.关心语。在中国文化中,帮助人、关心人也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普遍现象。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亲属之间、邻里之间,大家往往关系融洽,常常聊一些涉及家庭、婚姻、年龄、收入等方面的情况。如果是上级询问下属这些情况,被询问者往往还会心存感激。同样的话题在西方文化中就不适当了。涉及年龄、收入、婚姻、信仰等属于个人隐私,通常是不能随便“关心”的,否则对方会很尴尬或觉得不愉快。
6.礼貌语。汉语中,在客人就餐时,我们为了让听话人吃舒服、吃好,往往出于礼貌会说“慢用”、“慢慢吃”等;有时如有贵客上门,客人离开时,也会礼节性地送到房门或大门口,并说“走好” 、“慢慢走”等以示礼貌。客人有时也会礼貌而客气地说“请留步”之类。如果这些话语直接译成英语,“Go slowly” 、“Walk slowly” 、“Stay here”等,是很不自然的,外国人会不明所以,可能还会以为你在暗示他脚下的路面有问题,才需要小心地“慢慢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经济市场的交流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正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背景下,面对国际业务交往的密切往来,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与传统的英语专业人才不同,商务英语更加强调英语在国际商务往来中的运用。除了必须掌握基本的英语交流方式外,商务英语由于其对象都是外国人。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背景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培养商务英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概念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地理、风俗、历史、法律、习俗、价值观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因此跨文化带来的文化差异问题是需要注意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就是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如何避免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沟通与交流。而商务英语在实际运用之中,大部分时候面对的是商业交往,其主要目的是要为自己所在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更加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减少误差。
二、商务英语中跨文化问题的表现
商务英语交流中跨文化所带来的问题是我们需要重视的,而跨文化问题在商务英语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交流方式差异
正常的商务往来活动一般包括两种交际行为,一种是语言交际行为,一种是非语言交际行为。中国的语言交际行为与很多国家的交际行为都有一定的区别。中国的传统交流方式一般比较委婉,而且在进入正题前双方会聊一些看似与商务活动无关的话题,继而慢慢的将话题引入到商业活动交往之中。但是很多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最明显的是欧美国家。因为他们的文化就是一种开放、追求自由的文化,并且受到“人文主义精神”中探险思维的影响,使得大部分欧美人习惯于直接引入正题,在商业活动交往中亦是如此。这就导致在于中国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尤其是当我们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对方会觉得我们没有诚意,交流过程拖沓、浪费时间。还有就是在交流过程中,中国人在发现对方错误或是有不满意的时候,一般不会直接说出来,而是用一种比较委婉或者看似开玩笑的方式来解决。但欧美人一般语气、用词比较直接,会直接说出自己的不满。双方在交流方式上的差异是商务英语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到的。
除了语言交际行为外,非语言交际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商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所在方获得利益最大化,因此除了语言交际外,非语言交际也是十分重要的。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非语言交际能力可以给人提供一些更加真实的信息。但是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交流方式的差异。例如在欧美国家的交流方式中,他们认为直视对方是礼貌和尊重的表现,而中国人在交流过程中,如果一直直视会带来一种压迫感,甚至认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而对于外国人来说,他们也有可能认为中国人不敢直视双眼是因为缺乏自信,从而对商务活动成功的信心大打折扣。
(二)思维方式不同
思维方式是我们在跨文化问题中最常见的表现,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以及成长环境的限制,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极大影响,及时在科技发达的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儒家文化的精髓仍在影响着国人的方方面面,甚至在一定时期内,还出现“儒商”一说。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是“一个注重形象思维、综合思维、整体思维的国家。而英语国家恰恰相反,他们更加注重个体思维,习惯先从个体出发仔细考虑,以小见大,从而掌握整体。”这种差异告诉我们在商务交往中除了灵活运用英语外,还需要学会用对方的思维模式来考虑问题,以此探究对方的真是想法,继而尽可能获得利益最大化。
并且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对参与商务活动的相关人员的策略应用产生影响。例如对于中国和美国公司来说,中国的公司在商务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以大局为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适当忽略一些细节问题。但对于美国公司来说,他们更注重细节问题,认为细节决定了一切。这就导致在一些国际合作中,中国公司往往注重最终的合作成果,而对具体的合作过程不太注意。但是美国公司往往会更加注重商业合作合约中的各项条款,逐一核对,确定万无一失后才会拍案定论。这就要求在商务交往活动中,需要和对方一一解释各项条款的具体内容,以增加合作成功的保障。
(三)价值观不同
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文化的核心部分,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不同国家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必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也是商务英语在交往活动中需要格外重视的。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众,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工作和朋友的界限不会分的那么清,甚至经常出现“熟人好办事”的情况。但在很多英语国家,参与商务活动交往的人们会将工作与朋友的界限划得很清晰,工作就是工作,不会因为之前认识或者合作过就会更加偏向你。这就导致在很多时候,中国的商务人员在于外国商务人员交流时,常常会显出十分热情的样子,却没有受到对方热情的回应,而猜测对方是否对自己某方面不满。因此商务活动交往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商务交流,否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为商业合作的成功奠定基础。
(四)习俗差异
习俗的差异是商务英语中最常见的问题,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各国的习俗和风土人情当然有所差异。
例如在时间方面,很多中国公司在时间上并没有过于注重,然而很多外国公司对时间尤其看中,目的性强。在交往合作的过程中不仅不能迟到,而且在双方谈判一开始就会直接切入主题。其次,由于不同国家的法律衡量标准的不同,很多中国公司更愿意从常规的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去解决问题,但很多英语国家更愿意直接走法律途径,通过法律来决定谁是谁非。这是很多中国公司在交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而且在一些日常交往的习惯中,不同国家的习俗也是有所差异的。例如在印度人的习俗中,点头表示否定,摇头表示肯定,这与中国的习俗正好相反。那么如果在于印度公司的交流过程中,就一定要注意,与对方沟通好到底是肯定还是否定,以免造成商业误差,带来损失。
三、商务英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一)目前存在问题
跨文化差异问题在商务英语的交流过程中频繁出现,但是很多时候,无论从高校的人才培养还是公司中的人才培养来看,大多不注重对跨文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注重英语实践能力的掌握。这就导致很多商务人员可以熟练的用英语与国外公司人员交流,但却有时候因为忽视跨文化问题而带来一些误差,继而导致合作不顺利或是直接带来损失。
(二)具体培养方式
首先从高校的专业培养来看,现代很多高校已经开设商务英语专业,为商务英语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但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仍然偏向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跨文化交际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高校中的专业培养来看,应当加大对跨文化交际内容的课时教学,在学习跨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更多的课堂情景式教学,模仿现实中的商务活动交往。并且教师可以把跨文化交际容易出现的问题融入到情景教学中,增加学生对这方面内容的深入理解。
从现实的人才培养来看,很多公司中的商务英语人才并不完全都是相关专业出身,有的是英语水平较高而进入公司,但商务英语专业出身的人员也有可能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存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需要对人才进行再培养,强调跨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将实际的案例展示给相关人员看,让他们感受到由于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我们需要理解、包容不同的文化环境,理解对方的思维模式,以一种平等的角度来看待跨文化交际问题。“想要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就要对使用目的语的人们的思维与行为进行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而导致对语言的误解,才能够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过去人们认为商务英语只要熟练掌握英语沟通技巧即可,但是在日益频繁的国际商业往来中,我们越来越发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失误的根源主要是交际双方没有取得文化共识。”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在增加文化认同感的前提下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国际间商业合作增加保障。
参考文献: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加入WTO,许多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实现跨国合并与合资来增强企业竞争力。但当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时,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经营者之间的文化冲突现象日益显著,合作双方在经营与管理时所产生的矛盾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利润的回报。著名跨国公司文化差异研究专家戴维・A・利克斯对此做了如下结论:凡是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那么如何使在外企工作的职工意识到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问题需要得到尽快解决。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是外企职员的未来主力军,对于这支主力军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开始加强对学生文化,特别是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二、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从语言的功能特征来看,语言是个工具,是个思维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文化从广义上看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看是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语言是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而文化是语言的底座。
而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价值观念体系,它是经过时间的推移慢慢积淀起来的一种具有文化标志性的产物,使得人们对事物产生独特的认识和感知,并对该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起着支配作用。
我国语言学家胡仲文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应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会能力。语言能力指能否正确无误地说出这种语言;而社会能力指说出的语言是否恰当得体,能否被对方接受,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只掌握了语言本身的结构和体系方面的知识不能认为是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必须同时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样,在交流中才不会因产生文化碰撞而造成种种误解。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种能力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三、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是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4月版对英语专业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提出要求:“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新大纲》对于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方面提出了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这说明文化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因素。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语言知识,商务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三者缺一不可。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佳办法。”经贸,金融,证券,商务谈判,旅游等各个商务领域的内容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
2.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培养跨文化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彻底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得体地使用英语。例如:东方人重辨证思维,讲究悟性,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文化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不同。汉语句子主动句较多,反映了中国人长期以来以人为中心的思维习惯;而英语中被动句较多,反映了讲英语民族重客观,重逻辑。明白了这种差异后,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和翻译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向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去靠拢。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也富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例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很多学生会翻成“four Asian dragons”,但如果明白在中国文化里“龙”是一种吉祥的神物,而在西方文化中被看作是希腊神话里似鳄鱼或蛇的一种凶残怪物后,学生就会有意避免使用“dragon”,而会寻找一种西方文化中同样代表吉祥,有活力的动物“tiger”。因此,学生对“four Asian tigers”的记忆会非常深刻。同样,当中国学生们读到John Mascfied的这句“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一种温暖的风,西风吹时,万鸟争鸣)时,会觉得难以理解,因为在汉语中西风指代凄凉,萧条;而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西风在西方文化中常与春天联系在一起,用以描绘美好的事物。
3.有助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就业
在就业面试时,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如果能够与外方应聘者讨论外资管理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和文化冲突问题,就能在应聘大军中脱颖而出。在中外双方实际谈判中,如有文化冲突,他们就能够帮助中外谈判参与者分析东西方思维差异引发的谈判困惑的原因,及时化解僵持局面。有些学生在外资企业中身兼“语言翻译”和“文化翻译”两重职责,帮助外方老板了解文化差异在企业管理中的表现行为。
四、如何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进行教学改革,优化语言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改变原先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模式;从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能够从事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的听说,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从原来的以评价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评价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
2.有效利用现有教材和课堂教学时间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跨文化交际技巧的培养放在与语言技巧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有效地分配课堂时间,将文化与语言相互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典型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例如:一个中国警察A想向他的英国上司B请假,送母亲住院。对话如下:
A: Sir.
B: Yes. What is it?
A: My mother is not very well, Sir.
B: So?
A: She has to go into hospital, Sir.
B: Well, go on with it. What do you want?
A: On Thursday, Sir.
B: Bloody hell, man, do you want?
A: Nothing, Sir.
通过这个案例的讨论分析,同学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中国警察在他的英国上司那里碰了壁,因为在中国文化里,得知下属亲人生病,上司应该主动表示关心让下属请假回家,而在英国人价值观里,下属亲人生病是个人的私事,如需要请假,可以直接说明。造成上述的尴尬局面的原因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教材选用上,尽量选用原版教材,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原汁原味的英语素材,掌握西方特有的文化知识。现有的一些国内英语教材,如《综合英语教程》在每个单元后面专门设置了cultural information一栏,通过短小精悍的文章介绍了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加以介绍,并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对这些文化知识加以延伸。有些教材对文化知识往往加以备注,教师在备课时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强调,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营造跨文化的氛围
除了课堂英语教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课外学习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如欣赏英美文学作品,原版电影电视剧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地道的英语书面和口头表达方式,还能让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同时可以邀请外教进行文化方面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学习西方的文化习俗和交际技巧。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过一过“洋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等。学生在为节日做准备的阶段,会对这些西方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庆祝方式等文化知识了解,并且会和中国的对等的传统节日加以比较,这样东西方文化差异就不在是书面文字的介绍,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小型的比赛,如辩论赛,趣味知识竞赛,模拟商务谈判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英语文化知识,又能提高文化交际能力,在实践中挖掘自己的潜力。
五、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外语的学习,今后就业,以及能否在外资企业中胜任自己的岗位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英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的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研究, 2006 (11)
[2]胡文仲: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一、引言
模糊语言在英语中被称为“fuzzy language”或vague language.”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将其诠释为“原为数学术语,有些语言学家用来指分析一个语言单位或形式时涉及的不确定性”。它是人类认知局限以及思维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语法结构的不明晰,语义界限的模糊,语境差异的影响等诸多因素,这就产生了语言的模糊。英语模糊语在英语使用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在当今的英语广告用语中其模糊则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为此就必须掌握英语模糊表达法的有关知识和使用技巧。
语言顺应论,或作为一种语言顺应理论的语用学,是比利时语用学家Verschueren在他出版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完整提出来的语言综观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当今的语用学。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意义必须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即是语用者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即“一个经常不断的,有意无意的,受语言内或语言外因素左右的语言选择过程”,这种选择可以是形式的选择,也可以是策略的选择。同时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三大特征使得人们对语言的选择成为可能。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者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语言使用者能够从可供选择的事项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际的需要”。语言的顺应性包括四个方面: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
模糊语言进而英语模糊广告词的使用,能在顺应理论的关照下更加得体,语用功能更加完善,这亦是本文研究和讨论的价值所在。所谓广告模糊性,是指在广告语的创作过程中,创造者为了某种特定意图,故意把本来就能清楚表达的语言或则信息用含糊的语言加以表述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模糊语言在广告领域的个性体现。广告模糊语言的使用是语言选择和顺应的结果。因此,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对广告语言中的模糊现象进行阐释,更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
二、模糊英语广告词概述
1.语境关系顺应下的模糊英语广告词
作为信息时代重要的交流手段,广告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生活观和价值观。广告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诱导人们去购买广告所推销的产品和,这也是广告词生成的决定性因素。如何吸引注意力,引起兴趣,激起欲望几乎是所有广告的主要任务。现实中大多数广告由于借助了煽动性的形容词和比喻,使得广告语言变得含蓄、模糊。比起那种直白的语言,模糊的广告词需要更多的心思去创作和构想,使得广告的吸引力保持得更久,同时记忆更越久。英语模糊广告词的语言使用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过分精确的语言往往使语言变得贫乏,生硬,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顺应语境关系的体现。广告中分等级的形容词使用教多,这是因为广告语要体现语言的艺术性,以达到吸引顾客。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习俗使人们受到很多的约束,这些约束也能在他们使用的语言中得以反映,其中也包括广告语言。比如,由于受社会及文化因素的影响,与禁忌相关的话题(性、女私、人体排泄、死亡等)都不能在公开场合直接谈论,否则会被认为是粗俗的、无教养的。在这一方面,直白的语言是不恰当的、近乎猥亵的,而且让人难以接受的。这时就需要运用语用模糊策略,用模糊语言来表达。例如:
The inside story is leaking out.――尿布广告。
以上例子中,广告人通过运用委婉语,这些由禁忌引发的不愉快联想得以掩饰,使得广告听起来更可接受。
另一方面,人们普遍不喜欢被强迫接受某种事物。因此,广告语需要具有委婉功能的模糊性语言,例如:
We can give you a better view of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Pacific.――Citibank广告。
如若在广告中直接用“buy”,多半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广告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give”,让消费者毫无戒备,却收到了与“buy”异曲同工之效。
2.模糊英语广告词的顺应性
大多数国家的广告法要求广告要进行公平、公正、合理、合法地竞争,反对虚假广告,但广告语言是具有煽动性的语言,广告创作是一种具有强烈倾向性的活动,广告的目的都不外乎影响消费者的行动。以上不同的要求使广告语言容易碰到一些敏感性问题,因此广告商常常借用模糊语言来回避问题。比如说,很多情态动词具有使语气趋于缓和,模糊暧昧,不那么肯定的功能。形容词也属于模糊词汇,它们表达的概念的外延往往是模糊的,几乎没有明确的界限。较形容词本身,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使用使其外延扩大,意义更加模糊,同时也使广告内容的语义得以扬升。但值得一提的是,英语广告中虽然常用形容词的比较级,但很少指明比较的对象,所以在广告中很少有better than的句型。有了比较对象,广告商就把比较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如果没有比较的对象,范围可能扩大到所有同类产品,其模糊性概念扩大,消费者随意理解所产生的效果反而更好。例如:
(1)Let’smake things better.让我们做得更好。(飞利浦电子)
(2)The most natural kind of beauty for every kind of skin.(护肤品)
卡尔・P・赖特列举了75%的英语广告都使用比较典型的模糊词help,以此说明该产品可以起到某种辅助作用而非直接作用。因此,无论help后面夸张到什么程度,广告人都能自圆其说。
其它动词的模糊性也不容忽视,如make、keep、help、give、bring、last等,它们侧重于从商品或服务本身的作用来加以渲染,而语气却不怎么绝对;一些表示人的感觉的模糊词look、taste、feel、smell等可以表示主观意念,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诱使消费者产生丰富的想象。
(3)This toothpaste helps prevent caries.(牙膏广告)
(4)It makes you look much younger.(化妆品)
(5)You can feel the feature in Philips design.(家电)
在日常生活,数词往往是精确表达,广告中的数字却经常用于模糊意义,表达模糊的概念。例如:
(6)This year is twenty, and next year is eighteen. This is the mystery of Belie. Belie化妆品)Belie广告中的数字显示了化妆品的功能,使人们看上去更加年轻。
(7)Is 2 months`salary too much to spend of something that lasts forever?(钻石)在这个例子中,花两个月的薪水留得永恒的纪念,多吗?这则英语广告中,钻石带给用户的精神享受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只能用模糊的语义来表达。“2 months salary”是精确数字,但不是精确反映两个月薪水的具体数目,它以模糊语义表明花少量钱能买来有永恒价值的东西。
以上看似精确表达却蕴含着模糊概念的数词,能充分体现出广告人想提供更精确信息的愿望,迎合了消费者注重广告精确表达的心理,从而达到了较好的促销目的。此外,这样的广告还能为广告商推卸责任提供一定的条件。
3.模糊英语广告词的艺术性
传统的修辞格往往寓意深刻,回味无穷,具有模糊的特点,丰富人们的想象,使人们在丰富的联想中获得美的感受。在广告语中常见的有拟人、比喻、双关、婉语和重复等。例如:
(10)尽早下“斑(班)”,请勿“痘(逗)”留。――香港一化妆品广告。
(11)默默无蚊(闻)的奉献。――华力牌电蚊香广告
上面两则广告中,都使用了同音异义的双关来产生歧义。通过使用同音异字,广告者不仅展现了对消费者的关爱并引发他们的无限遐想,而且还将产品的优点表述得淋漓尽致。比如“默默无蚊”有三层含义:(1)没有蚊子;(2)没有声音;(3)全心全意,不图回报。第一层意思,指产品的功能;第二层意思,指产品的特点;第三层意思,指产品生产商的服务。片言只语却暗含多重含义,叫人怎能不对他留意,又怎能抵挡住诱惑,产生购买的欲望。
(12)Have a nice trip,buy-buy(bye-bye).――伦敦希思罗机场免税商店广告。
这是伦敦希思罗机场免税店的广告。在机场这个特定的语境里,运用同音双关“buy-buy”和“bye-bye”很自然地提醒旅客两层意思:一是愿您旅途愉快,再见;二是欢迎来本店购物。
(13)Spoil yourself and not your figure.――Weight- Watcher牌冰淇淋广告。
这则广告运用一词多义的双关,在“spoil yourself”中“spoil”意为“enjoy”,而在“spoil your figure”中“spoil”意为“ruin”这一双关,暗示消费者可放心享受其产品而毋庸担心其产品会使身体发胖。
此外,语用模糊策略更能引起读者无尽的遐想。例如:
(14)We lead,others copy.我们领先,他人仿效。(理光复印机)
(15)Obey your thirst.服从你的渴望。(雪碧)
(16)Good teeth,good health.(牙齿好,身体就好。)Good为语义模糊性词语。(Colgate高露洁牙膏广告)译文既可传达原文的意义,最大限度地获得与原文同等的广告效果,又可保持原文修辞的生动性,丰富译文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最佳关联,激起读者兴趣、购买欲。
(17)Good to the last drop.(麦斯威尔咖啡)。译为“滴滴香浓,意犹未尽”,“good”为语义模糊性词语,该词似乎是回味咖啡香浓的味道,意犹未尽。
三、模糊英语广告词的消极作用
广告作为产品信息传达的媒介在表意方面与一般文体相比,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广告应该把产品的特点用文字表达出来。由于模糊语言从内涵和外延都不明确,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并非所有的广告都适合使用模糊语言。如某电脑广告:
Intel Pentium processor 400MHZ front side bus
Intel 440BXagpset chipset
Adam dim memory
此广告中,精确数字明确了此电脑的规格,让消费者对其性能一目了然。如果使用模糊限定词把精确数字模糊化,那么这不会是一个成功的广告。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的模糊性在广告中可起到特殊的效果。我们应充分认识模糊语言存在的价值,遵循广告创作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将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造出独具匠心的妙言隽语,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同时,也要警惕不法商人出于利润的驱使而利用模糊语言迷惑消费者。
参考文献:
[1]五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引言
文化因素在当今的外语教学中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文化教育在外语学习中的具体实施并没有充分的讨论,文化教育的有效性也得不到较好的体现。本文试以图式理论为基础,探讨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文化导入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一些方法。
二、现代图式理论
关于图式(Schema)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康德对其哲学意义的论述,康德认为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a bridge between percepts and concepts),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建构想象、创造意义的必要程序,是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心理学中的“图式”最早始于20世纪20-30年代的完型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到了30-4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再次运用“图式观“强调认识主要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可通过自我调节使得客体被同化到主体的图式之中,或主体调节图式或创立新图式来适应新客体。
对“图式”含义的理解各家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图式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储存和处理,而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历有机的组织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是相互关联的知识构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统。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赵艳芳,2001:189)
图式具有以下特征:1、结构性:大脑中所有知识的图式互相连接,构成知识系统或知识网络;2、抽象性:图式是人的经验的一个个具体实例基本共性的集合,是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的模式;3、灵活性:图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应用于不同的情形,而每次应用又改变着图式本身,新形成的图式又为下一次信息处理提供了框架。(李福印,2008:190)
综上所述,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大脑中储存的概念和认知网络为其理解新事物提供了基础,而且大脑中已存的图式与新摄入信息的吻合程度越高,人们理解和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就越快。
三、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商务英语是一种特殊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即ESP),它受到语言学和若干其它学科的综合影响,可以说是一门以语言学为主导,吸收了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学科。商务结合了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与商务等方面知识。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的专业性更强,这就要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而且要熟悉商务文化知识并且能把他们自如地运用到商务活动中。也就是说,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后,可以达到阅读或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的水平,并且可以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或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关于交际能力,美国语言学家Hymes(1972)首次提出了此概念,指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运用语言知识进行有关交际的能力的多种因素。Cantle&Swain(1980)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此概念,提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
(一)语法能力,即广义的语言法则,其中包括语音、语调、语法规则和书写规则。
(二)社会语言能力,包括语言运用的规范和语言的得体性。
(三)语篇能力,即组句成段、组段成篇、口头和书面语言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涉及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应对能力,比如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生词或谈话中讲不下去的时候,应采取怎样的策略以达到目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当中,至少有两个方面――社会语言能力和应对能力,与文化意识的养有密切的关系。对中国的商务英语学习者而言,他最终的交际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的文化意识程度的高低。由此可见,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导入理论的探讨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图式理论与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包括礼仪习俗、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语言教学与能力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或者广泛的接触,那么在学习或者真实的商务交际过程中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困难或误解就能够避免。本文试在图示理论的指导下,对如何优化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提出以下看法:
(一)设置真实场景,激活学习者已有的图式
接触真实的商务文化的渠道多种多样,如商务英语报刊、电视广播等,或者参加国外教育展览会、参观观摩跨国公司等。教师可以在教授单元文章之前,设置这些学生已接触过、但不是充分了解的商务交际场景,然后将整个班分成几个小组进行brainstorming,讨论他们可能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这样就可以激活了学习者头脑中的背景图式,只是这些图式可能是不完整的或甚至是错位的。值得注意的是,场景的设置要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并且与该单元的内容密切相关。例如,关于机场接待外商的情节,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与首次接待的外商交谈。答案可能是简单的“Nice to meet you. How are you doing?”之类简单的寒暄,也可能是边热情的握手边说“You must have a tough joumey.Please let me help you with the luggage.”(您一路辛苦了,请让我来帮您拿行李。)这些答案是学习者已有的背景图式,前者是基于其摄入的外语知识,后者则是基于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背景。学习者已有的图式与目的语的规范是有冲突,教师可以留作学习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
(二)入文化知识,建立新的图式
教师不可能将课文讲解过程变成一节文化课,只能在词汇和课文讲解中穿商务文化的讲解,比如词汇的如词汇的讲解侧重该词的语义、语域、文化内涵及其联系意义,而课文讲解则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结合。这样也可以巩固学习者已有的背景图式,同时帮助构建新的图式。例如,关于“Friday”一词,因为英美人大多信奉基督教,而耶稣受难的日子正是星期五,因此有了“Friday Face”(愁眉苦脸)、“Black Friday”(灾难的一天)等习语,所以一个词的内涵是综合了该地区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和心理特征等文化意识。同样,“Sunday"与耶稣复活、做礼拜、过节等联系密切,因此,常常有神圣或欢乐等含义。这样,人们就把最漂亮的衣服说成是“Sunday"或“Sunday best”。这些新的图式是在一定文化背景基础上形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多种角度采用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新的文化图式。
(三)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大部分学习者,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缺乏商务英语实践的经历,因此,他们的知识框架大多是由其教师帮助其建立起来的。所以,承担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除了英语功底扎实外,还要掌握系统的商务基础知识,并且了解一定的行业知识背景。此外,教师可以多参加外贸商务活动,积累从业经验,提高操作技能,从而搜集更多的真实素材以供课堂教学之用。
五、结语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和国与国之间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对外贸商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是着力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跨文化商务交际与应用能力。教师要在语言知识技能的教授过程中,渗透商务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所以,有效地实施文化教育成为了商务英语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
1引言
随着各国之间国际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和文化交流的深入,人们在商务英语写作中更多地注意到跨文化交际问题,解决跨文化冲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需要的是懂国际商务规则、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化特点的复合型人才,而能否跨越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是国际商务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想要克服跨文化冲突带来的问题,就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商务英语学习者需要熟练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协调商务活动,避免冲突。
2文化差异与跨文化冲突
霍夫斯坦德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文化差异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西方人以直率为真,对当面的称赞喜形于色;东方人视谦虚为美德,对别人的称赞往往显露出羞怯的心理,有事甚至以自贬的方式迂回接受称赞。又如.中闲人爱讲客气,请客吃饭明明是一大桌丰盛的宴席,嘴巴上却说:“请吧,没怎么好好准备,简单吃点,廖表心意”两方入对此不理解,认为我们虚伪,而他们通常一起吃饭的时候是AA制,如果有人请客,参先会说明谁买单。中两双方有着: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不了解史化差异而进行跨文化交际,必然造成文化冲突。在巾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比如隐私方面的冲突、时间观方面的冲突、客套语方面的冲突、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等等。在商务英语写作学习和实践中,只有多注意各个方面的冲突,积累经验教训,才能避免其对国际商务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3商务英语写作中因文化意识欠缺所致的错误分析
商务英语写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技能。一些作者写作时往往参照汉语商务文化及语用规则进行思维表达,造成不同程度的失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正常开展文化因索造成的英语表达汉化现象是多层次性的。它们可以出现在商务英语表达的各个层面,包括词汇层、句子层、段落乃至篇章层。笔者择其一二,略加分析。
3.1修饰语使用不当
中国人一般重直觉与具象,所以汉语词义一般比较笼统宽泛,这与中国人表达重“意合”轻“形合”有直接关系。而英语词义较为明确具体。在中国人写的商务英语信函中,常常能看到汉语思维表达方式影响下的冗余现象。
3.2语态使用不当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还表现在语态使用方面。中国文化具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因此巾国人在表达思想时十分注意主题意识,常用人称代词作主语,多用主动语态和无主句,而在英语中则广泛使用破动语态。
3.3语气使用不当
英汉语言的差异还表现句子的语气上。从语法层面看,英语有直陈语气和虚拟语气,并借用动词的虚拟形式来表达。汉语属于分析性语言,虚拟意义主要通过“如果/要足……就”等关联诃语来体现,远不及英语虚拟表现形式多,这使得中国人掌握英语虚拟概念和及其语用规则不那么容易。
3。4句子关系衔接不当
英汉民族的思维表达方式的差异还表现在句际关系平面上。英语篇章结构特征突出,句子在形式上具备粘联性(cohesion),在语义上具备连贯性(coherence),而汉语则重句子语义逻辑的衔接和连贯性,不太重视形式上的显性(overtness)衔接。
4商务英语写作中消除文化冲突的培养方案
4.1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4.1.1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干:
(1)了解自身文化。了解自身文化的特点及其优缺点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民族中心主义中的狭隘倾向,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了解自己的情感态度。处粤态度往往决定交际质量。
(3)了解自己的交际风格。
(4)自我观察。自我观察是了解自己的交际风格,待人接物的态度等交际行为的有效方法。
4.1.2考虑物理环境因素和人际环境因素
(1)时间概念。交际能力较强的交际者知道时间概念的重要性,知道在何时谈论某一话题。
(2)物理环境。文化定义交际,不同文化在不同语境中的交际规则大相径庭。
(3)习俗。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适应当地文化的习俗和传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
4.1.3掌握不同的信息系统
到一个陌生文化中生活或者工作,或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进行交际,需要交际者掌握该种文化的信息系统,包括言语和非言语交流方式。有效的途径包括:学习本国及外国语言、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及熟识非言语交际系统。
4.1.4培养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是情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摆脱民族中心主义的束缚,不以本民族的价值观念看待和评判其他文化,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4.2学习处理冲突
无论在跨文化交际中还是文化内部交际中,都有可能发生冲突,不同文化对冲突持不同的态度。美国人一般采用五种方法处理冲突:
(1)退避。退避是比较常用的避免冲突的方式,也是最简单的方式。如:保持沉默不参与谈话,远离冲突,表明了交际者不愿意卷入的态度。(2)和解。和解建立在放弃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满足他人的要求,达到他人满意的基础之上。(3)竞争。竞争的策略代表交际者坚持立场,争取胜利的态度。(4)折衷。使用这种策略时,人们通常要牺牲某些东西以换取解决冲突的方法。(5)合作。合作的核心是双方都想解决冲突,使用富有建设性的方法可以满足双方的目标和需要。合作是最理想的解决方式。
近些年,外语教师开始关注和重视文化与跨文化交际,他们发现外语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教些语音、语法和词汇,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我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研究方面,胡文仲教授堪称鼻祖。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意R到文化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在随后三十多年的研究中,他颇为重视和文化有关的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先后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全面介绍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研究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学的关系及如何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他还主编、编选了数本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著作和文集,如《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超越文化的屏障》、《跨文化交际面面观》、《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跨文化交际学选读》等。此外,先生还撰写了《英美文化辞典》。这些论文和书籍为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与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将对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十年的研究进行梳理,粗略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选取三个阶段中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综述。
胡文仲先生1935年生于天津,1951年初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1954年本科毕业后留校在翻译班及师资班进修。自1957年起先生开始在英语系任教,1979年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修,1981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之后在英语系继续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文学》主编。
胡文仲教授早期就认识到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跨文化交际教学是文化教学沿革”的观点,认为在“文化真空”中进行英语教学是不可能的。据笔者统计,80年代初至今,先生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外语期刊上发表和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文章共计23篇,现按时间顺序由近及远列表如下:
1. 80年代的研究
80年代先生发表了以《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为代表的5篇论文。在《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这篇文章中,胡先生通过例证法提出“学习英语不能不同时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一观点。然而,在长期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大家对中西文化差异重视不足造成在英语写作或口语中经常犯“语言形式表达无误,而不合乎西方文化情理”的错误。此外,权威机构编撰的英语教材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社会意义,即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中的运用。英语学习者对下列几组“对话”似乎都不陌生: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Li Hong.
-How old are you? -I’m twenty.
-Where do you come from? -I come from Nanjing...
-Where are you going? -I’m going to the library...
这类对话是英语学习的开端,它们都是“中文思想+英文形式”式的表达,语法自然正确,却忽略了是否适合交际场合这一现实。除了在医院、移民局这类地方外,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会碰到“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ere do you come from?”这类私人性的问题。然而,若干年来一直使用的英语教材基本不会注意到这些文化、心理上的差异,学生又喜欢机械模仿,缺乏对语言学习中文化的意识。
如何让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注意并重视这个问题呢?胡先生在文章结尾处提出“以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指导教学”的合理性建议:(1)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外语院系除了设置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课程外,还应该增设社会学、人类学这类课程;(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用一定比例的国外出版的外语教材,在自编的教材中多用一些“真实材料”(authentic material);(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时多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4)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应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还应该重视语言运用是否得当;(5)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直观媒介;(6)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和讲这种语言的本族人接触十分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这种接触是其他方式所无法取代的;(7)开展汉英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先生80年代提出的这些建议很具前瞻性,甚至对现在的英语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文化差异种种》[1]这篇文章中,胡先生列举了几个较为突出的文化差异的表现,比如中西方在“打招呼,致谢,表示谦虚,礼物的赠予和接受,身势语,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英语教育者在教学中如何做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呢?胡教授提供了一些好的方法。首先是学生的态度问题。英语学习者应该努力尝试理解外国文化,不能认为异于我国文化的都是荒唐可笑的。其次是英语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图片、照片介绍外国的艺术、雕刻、建筑、风俗习惯;可以利用大众传播工具,比如报纸、杂志、电视节目、广告等,选择与文化有关的一些材料让学生读,然后组织讨论;还可以放映介绍外国文化的短片及一般的外国影片;可以组织学生演剧、为某些外国影片配音,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外国文化的细微之处;可以请国外客人来校与学生接触,或做报告,或举行讨论,使学生有比较直观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做翻译练习,引导学生注意那些包含丰富文化内容的词语(culturally-loaded words);引导学生阅读专门论述文化和语言关系的书籍等,小说、剧本及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的书籍。小说和剧本虽然不是为介绍文化而写,却有许多反映文化的生动例证。
在这个时期胡先生发表的其他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论文,有谈及论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有谈交际与语言的关系。总体来看,先生在这个阶段发表的文章主要是讨论教师如何将文化差异贯穿于课堂、学生在学习中如何提高文化敏感度。笔者认为,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应该把先生提出的那些建议铭记在心,并将之贯穿于语言教学和学习之中。
2. 90年代的研究
和其他时期相比较,胡先生90年表的文章数量较多。纵观这些文章,先生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浅谈文化对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重要这个微观层面,他的研究视角开始转向跨文化交际这个更宏观的层面,比如在此期间发表的论文《跨文化交际研究如何起步》[2]、《试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3]、《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4]。同时,先生开始参与以跨文化交际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关注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国际发展动态并发表《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5]等相关论文。除此之外,胡先生开始着手文化辞典的编撰,在90年代期间发表了论文《关于编写文化辞典的探讨》[6]。因此,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开始进入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视野,各大高校也陆续使用了相关教材。他在此期间对一些教材进行了推介和比较,相关文章有《迎接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局面――评介最近出版的三本跨文化交际学著作》[7]、《介绍一套具有中国特点的交际英语教材》[8]和《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评〈欧洲文化入门〉》[9]。可以说,90年代先生研究视域的拓展及对一些文化教材的引荐为国内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英语学习的引导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 20世纪后的研究
搜索中国知网,先生20世纪后在国内较重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6篇:《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10]、《趋势与特点:跨文化交际研究评述》[11]、《跨文化交际课教学内容与方法之探讨》[12]、《评介英国出版的一部跨文化交际著作》[13]、《从学科建设角度看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现状和未来》[14]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15]。从文章名称可以发现,胡先生这个时期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焦点继续关注在国际层面并进一步向实证方面延伸。在《从学科建设角度看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现状和未来》一文中,先生把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讨论并总结了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长期以来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研究偏重于外语教学,研究范围不够宽泛,研究视野不够广阔,其他学科的参与较为单一;提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学科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学科研究基地建设需要加大投入等。这些问题确实是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值得大家关注并加强的方面。对于一门新兴的学科,胡教授的这些观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4.结语
本文对胡文仲先生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三个阶段进行了综述,发现三个阶段虽然有相对明显的特征,但前一阶段后期的特征已显示出后一阶段主要特征的萌芽,正可谓承前启后,衔接无p,这恐怕也是历史发展的常态,任何历史分期似乎都难逃“人为干预”之宿命。论从史出,以史为鉴,由于“文化”与“交际”无处不在、无所不包之特征,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30年来的一大局限是:凡是涉及语言与文化差异比较研究成果几乎都可“扔进”跨文化交际研究这一领域,这一表面风光景象提醒我们注意学科边界,因为当一个研究领域无所不包时,势必影响我们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深度。笔者认为,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对象的未来应更加注重学科相关概念的探讨,更加注意文化与交际的相关性研究,同时促成诸如跨文化商务交际一类分支学科的繁荣发展。此外,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成为眼下外语专业学科建设的航向标。小而论之,英语专业中英语报刊选读课程最需要跨文化批评,孙有中主表的《跨文化视角》和《跨文化研究前沿》所选辑的大量论文就是明证;大而论之,英语专业任何一门课程几乎都与跨文化(交际)批评相关,有待全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合力攻关。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差异种种[J].教学研究,1985(3):1-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研究如何起步[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1):2.
[3]胡文仲.试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1):2-5+10.
[4]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2):3-9+80.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J].外语研究,1994(1):4.
[6]胡文仲.关于编写文化辞典的探讨[J].外语界,1995(4):2.
[7]胡文仲.迎接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局面――评介最近出版的三本跨文化交际学著作[J].外国语,1998(4):3.
[8]胡文仲.介绍一套具有中国特点的交际英语教材[J].外语界,1991(3):3.
[9]胡文仲.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评《欧洲文化入门》[J].外语界,1991(3):58-59+60.
[10]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
[11]胡文仲.趋势与特点:跨文化交际研究评述[J].中国外语,2006(3):4-5.
[1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课教学内容与方法之探讨[J].中国外语,2006(4):4-8+3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商务英语概况
商务英语是以英语为载体商务知识为核心的一种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即 ESP)。本文拟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广大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差异性进行比较,希望通过比较能对商务英语专业设置合理的培养方案提供一些参考
2 差异性比较
2.1 培养目标差异性比较
(1) 培养目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宽广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以及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适应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商务活动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娴熟的英语交际能力、良好的文化素养、系统的商务知识、宽阔的国际视野、善于跨文化交际,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能胜任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部门工作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
(2) 具体要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①掌握扎实的英语知识与技能。②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理论,熟悉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知识和政策法规。③必须选修一门第二外语且达到学校要求的学习标准。④掌握比较宽广的中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知识。⑤熟练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⑥掌握获取专业学术信息的科学方法,具备独立从事英语研究的基本能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①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②熟悉英语国家文化,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③系统掌握国际商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④具有第二外国语的初步应用能力。⑤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用英语撰写与国际商务相关的毕业论文。
可以看出,两所学校在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上都大同小异,都强调了对学生语言技能,商务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二外水平的培养。
2.2 课程设置比较
英语语言类课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56%,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63%。
英语文化类课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8%。
商务类课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9%。
(1) 英语语言类课程。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综合英语、 英语听说、 英语语音、 阅读指导、 英语写作、 第二外语、语言学导论(英)、 传意学导(英)、 英语文体学、英语公众演讲、 交替口译(一)(英)、英语论文写作、高级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写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综合英语、商务英语、英语写作、商务英语 写作、高级英语阅读与写作、高级英语阅读与写作、英语听力、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听说、英汉口译、英汉笔译。
(2) 英语文化类课程。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美文学导论(英)、欧洲文化(英)、 美国文化(英)、欧美戏剧鉴赏(英)、散文(下转第165页)(上接第147页)分析、跨文化交际导论(英)、个人商务交际技能(英) 、 跨文化商务交流(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文学和跨文化商务交际。
(3)商务类课程(略)。
可以看出,两所学校在英语语言类和文化类课程比例上差异性较大,笔者认为这种差异受地域性特征影响。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相应加重了英语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坐落于国际贸易中心广东省,在商务英语专业下细分为四个方向,以服务于国际贸易不同需求。
2.3 师资结构比较
2008年,对外经贸英语学院成功申报了商务英语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主要围绕语言技能、商务知识、跨文化交流、人文素养四大模块展开。
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学院设有五个研究中心,分别为商务翻译研究中心,法律语言学研究中心,商务英语研究中心,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以及跨文化商务研究中心,约有1/3的既掌握语言又掌握商科知识的复合型教师。
3 加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一些思考
面对这种新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形式,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要找到合适的专业定位,逐步改善目前的专业建设情况。
3.1 培养模式市场化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的特性。通过本文对对外经贸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比较也可以看出两所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地域性差异特征。
3.2 人才国际化
从对外经贸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商务英语专业作为服务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应用型学科,更应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生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等硬件方面的培养,也应注重学生国际视野,人文素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
3.3 课程系统化
专业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合理处理语言类课程和商务类课程关系,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关系。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包括语技能,商务知识,跨文化交流,人文素养,计算机及实习课程等方面内容。
3.4 教学案例化
作为哈佛商学院MBA教学的代名词,案例教学化在我国也得到不断应用和推广。案例教学法对加强商务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5 教师复合化
一、引言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毕业后不可避免地要从事商务活动,与外界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是否具备较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跨文化商务交际》是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近年来,国内教师已开始关注并越来越重视外语教学中跨文化商务交际的作用。但是,大部分教师只能做到单纯的文化知识的灌输,将商务英语专业的文化教学等同于普通英语专业的文化教学,忽视了专业特点,即商务文化内容的教学。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教师就成了“主讲者”,而学生自然就成为听众,只能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在进行商务交际时仍然是一头雾水。因此,如何让你的课堂动起来,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成为目前该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让《跨文化商务交际》课堂动起来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渠道。《跨文化商务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Business)课程旨在通过相关理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正如胡文仲先生所说: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我们经常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只是不自觉而已[1]。因为,即使我们不从事外交、外贸工作,也不在外企供职,甚至不与外国人直接打交道,仍然可能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由此看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交际是已跨文化为特征的。,和谐互动。,和谐互动。著名学者文秋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组成的。其中,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概括地说,交际能力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一定场合里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的能力 [2]。 对商务英语学生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与听、说、读、写、译同等重要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了培养这种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必须改变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引导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亲身感悟,用创新性的教法指导学生思考、质疑、探究,真正让《跨文化商务交际》课堂动起来。那么,如何让课堂动起来呢?
(一)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虽然目前对于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态度褒贬不一,但是多媒体教学较之传统教学,仍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事实证明,课堂上恰当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技能,以求达到学得快,记得牢的效果,是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的学习策略。如果在学生观察了媒体的演示或借助媒体而创设的情景后,教师不是越俎代疱式地分析、说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探究蕴含其中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抽象、概括得出理性的结论,这样就使媒体的作用发生了质变,由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进行跨文化知识讲授,给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协作能力,也有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二) 灵活多样的课堂导入技巧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在《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实践中, 经常运用的课堂导入方法有如下几种:
1.影片导入法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影片图文并茂的特点,创设生动情景,使导入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所选歌曲、影片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有联系,不能为导入而导入。因此,在开始《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时,可选取著名影片《刮痧》(Gua Sha Treatment)作为导入课。《刮痧》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反映了华人在国外由于文化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使困境最终被冲破的感人故事。,和谐互动。该片聚焦东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误解,与本课程教学内容息息相关。通过观赏影片,引起了广大学生的反思和共鸣,让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较强的学习需求。
2.问题导入法
问题是思维的先导,是激活思维的最简捷而有效的方式。教学中以设问导入,不仅能激活思维,诱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而且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起到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测作用。设问导入的关键在于问题本身的启发性、开放性和对于学生的适合性。具体来说,问题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去激活生活经验中那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能够与学习内容直接联系,而且是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相吻合的。如:《跨文化商务交际》第一章主要为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基本理论,在讲解文化的定义时,可以设置以下问题:“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of culture?”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的知识,发散自己的思维,说出尽可能多的理解。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于该部分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和谐互动。教师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当总结,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3. 图片导入法
(三) 图片是最简单最方便的直观教具,以图片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较好导入形式。使用图片导入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图片本身不仅是新颖有趣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内涵,便于引起话题,进入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二是图片的呈现要与师生的对话、问答等形式结合在一起,目的是使导入的对话能够建立在形象感性的基础之上,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第三章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时,我们利用各种面部表情(happy, angry, sad, etc.)的图片、手势(“V”forvictory,“OK”)、姿势(叉腰、耸肩)等图片,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导入新课,引出本章主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谐互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 情境式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情境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摘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该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实践中,为体现中西方言语交际的差异,在讲解第二章(Verbal Communication)时,特设置以下情境:一名中国商人和一名美国商人初次见面,此时如何展开对话为关键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分组讨论,确定不同的见面场景和交际对话。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体现中美文化差异对开展跨文化商务交际带来的影响:
The Chinese:What’s your name?
The American: Myname is John Ports.
The Chinese:Where are you from?
The American: I’mfrom New York, USA.
The Chinese: Howold are you?
The American:(Hestitating) I’m 40.
The Chinese: Areyou married?
The American:(Hestitating again) Yes, I am.
The Chinese: How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The American:Three. Two sons, one daughter.
The Chinese:Where do you work now?
The American: Iwork in 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he Chinese: Howmuch do you earn a month?
The American:(No reply) [3].
2. 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研究表明,合作学习能减轻学生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使他们表现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能使学生产生大量有利于语言习得的交互修正,能使平时沉默或害羞的学生都积极活跃地参与其中。在《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施任务式教学,使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要求方法和步骤。教师应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设计活动,组织学生完成“任务”[4]。如在讲授第二章第二小节(Oral Communication & Written Communication)时,可设置以下几个任务:
任务一:分别用中国人和美国人常用的方式给你的同学打个电话,并比较两者的异同;
任务二:写一封商务信函,注意其格式;
任务三:写一张商业便签,注明五项(To, From, Date, Subject Heading and Message);
任务四:写一份商业报告。
3. 案例研析式教学
案例研析式教学指的是,选取有代表性、新颖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习跨文化商务知识,让学生从辩论中去捕捉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5]。在课堂上,由教师给学生提供案例,同时提出相应的要求,但是不做其他任何的解释或罗列文化差异点,而是由学生自己去分析、去讨论、去辨析。教师仅仅负责整个教学过程的总体把握,在学生辩论结束前由各组的代表总结发言。通过课堂实践证明,案例研析式教学可让学生深入理解跨文化商务交际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具体案例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作了铺垫,便于在将来的实际生活中处理跨文化差异问题。如在讲解第五章“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时,有这么一则案例:
为更好地入驻中国市场,一家美国公司代表团到中国与一中国公司签订合同。中方为表诚意,在一家五星级饭店为美方代表团设宴款待。但美方代表团看到餐桌上的饭菜和各式佳肴十分震惊,第二天没签合同就离开了中国,这也让中方十分不解。通过同学们的分组讨论和分析,总结出中美双方的文化差异点:中方认为款待来宾是待客之道,为美方代表团提供最好的饭菜是热情好客的表现;而美方认为这样注重外在形式、奢侈浪费的公司无法有效管理企业,因为人们商务交往最重要的是商务活动本身而不是过分的礼节。可以说,中美双方都经历了文化休克,认为无法接受对方的做法。,和谐互动。从文化层面上讲,中美双方都无过错,只是文化差异导致合同无法正常签署。因此,跨文化知识对成功开展商务交际十分关键。
三、小结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中,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尝试,认为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和课堂“动”起来,参与课堂教学环节,从而营造和谐互动的教学局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肖勤.交际教学法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3]王维波车丽娟.跨文化商务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4]郑云娟.合作互动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尝试[J].职教专讯, 2006: 3.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并成功加入wto,英语学习已从单纯的语言交流走向多元化,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又熟练掌握英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商务英语是目前高校英语专业中较为热门的专业方向,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英语语言与商务专业知识的密切结合。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蕴含着丰富的商务文化,包括不同国家的商务传统习俗,商务礼仪习惯等,使学生在掌握商务知识的同时,也全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应定位在对学生语言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上,以提高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熟练运用外语,熟悉国际事务、懂得并遵守国际惯例和国际礼仪,具备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多元化社会中发展。
1、跨越文化界沟
1.1 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各国各民族文化都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积淀,它们的形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并带有各自民族的特点,是一种人们共享的社会模式。但是,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完善与发展的问题,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吸收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阐述文化,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可以折射出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顾嘉祖认为: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反映着文化的内涵、价值和精华。[1]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核心因素,商务活动是离不开语言交流的,语言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给中西方文化交际活动带来巨大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就表现为语言差异。由于文化与语言的差异,任何跨文化交际都不能只从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理解语言差异,而应兼及文化差异。随着商业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样性在商务活动中与日俱增,国际市场体现了文化的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对要开拓国际市场者来说,必须重视合作管理工作中异文化语言的学习和理解与这种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
1.2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2] 这个看似简单的定义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首先是文化和交际两个基本概念本身内容丰富;其次是文化几乎渗透到人们生存环境的各个层面,交际作为一个语言和非语言使用过程涉及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认识和感知以及社会文化环境,跨文化交际作为两者的结合所研究的内容也就更为丰富。
“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21世纪的时代特征,任何希望参加国际事务、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国家、民族和机构都无法回避这一时代所提出的挑战。”[3]跨文化交际可以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人之间的交际活动,其内容也可以涉及政策、政治观点、价值观、风俗习惯、礼貌、称谓等方面。
1.3 跨文化交际能力。“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4]由于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超越本族语与非本族语之间相应的具体文化的约束,了解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进行跨文化学习与对比时能更准确、深刻地认识到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异同,跨越文化界沟,开拓视野,建立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商务英语教学中导入商务文化
2.1 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英语是国际商务的通用语言,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商务人才,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学方法,又要注重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教学不仅应包括语言教学,而且还应该包括文化教学,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既得懂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还要通晓商务文化及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2.2 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的导入。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涵盖了所有学科,孤立地为语言而学语言的方法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而商务英语最突出的特点是英语语言与商务专业知识的密切结合,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的导入是密切相关的,是在了解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思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
商务文化是蕴涵于整个社会的文化中,商务文化中的任何变化都会在社会文化中体现出来,但商务文化并不涉及社会文化的每一个方面,它只包含对商务交易有用的部分。[5] 商务文化因素渗透在国际商务活动之中,并对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能否跨越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这是国际商务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导入商务文化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基本语言知识外,还应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向学生讲解西方国家中称呼语、介绍、访问、宴请、告别等社会交往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形式的正确性,重视语言应用的得体性,从而逐步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这样既做到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使学生在掌握商务知识的同时,也全面了解外国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习惯,即可使文化的教学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应用及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也可直接影响着语言学习的目的--跨文化交际,从而使英语教学与实际应用不致于脱节,这是商务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
3、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1 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商务英语是用于商务交际的一种文体,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成为从事国际商务领域的相关工作,与外商打交道,开展商务活动的现代企业人,这就使得商务英语教学具有"跨文化"性质。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按照英语语言文化的要求进行商务交际交往,也就是学会英语换位思考。经验表明,我们应结合语境,恰当地谴词造句,尽量避免因受汉语干扰而误用与当时情景不符的表达方式。同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策略,促进跨文化交流。”[6]这种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现代企业人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鉴于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3.2 商务英语学习过程转变成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着适应全球化形势新变化的挑战,借鉴“美国21世纪的外语教育目标归纳一下即为5个以c开头的单词,即communication(交际)、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贯连)、comparisons(比较)和communities(社区);如果把这些目标说得再具体一些,那就是:运用外语交际、体认多元文化、贯连其他学科、比较语言文化特性、应用于国内外多元社区,这5c的目标都体现了文化理解的重要性。”[7]所以,教师在做文化导入之前,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真应对学生存在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想象力、判断批判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有所欠缺;文明礼仪修养尤其是与国际接轨的文明修养有所缺失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除了系统的学习语言外,还必须有机会的接触该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本民族文化至上"的观念,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能力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帮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
3.3 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教学不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唯一途径,但商务英语教学完全可以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既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注重以下几点:
3.3.1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这是在教学中进行随文解说,注意寓教于乐的文化导入,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商务英语教学中,也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加强教师自身文化修养,注重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
3.3.2 夯实英语基础知识和日常英语交际能力。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既要培养出会用外语表达外国的事物文化的学生,也应会用外语来表达我国的事物、文化,向外国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以达到在对外交流中的平衡发展的学生。所以,通过以内容为基础的商务英语学习,交际文化的传授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才能使语言和文化学习真正情景化、语境化,提高学生鉴别与鉴赏异国文化的交际能力,同时加深其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3.3 了解多种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风格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由于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在理论和认识上的局限,在语言课上对文化因素的导人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把精力过多地倾注在语言形式上,而对文化问题重视不足,使得学生对中西文化在传统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行为等方面的差异缺乏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低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经过多渠道商务英语的视听接触,可以接收大量的商务英语题材的材料,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商务英语语言文化意识,加深对于商务文化的敏感性,培养积极的商务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3.3.4 文化教学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跨越文化障碍。这是由于在与英语国家的商务交际过程中,却因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了解,经常下意识地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来进行交际活动,频频出现语用错误,或是误解和冲突常常发生,使得人们对跨文化交际时常感到不安,在商务交际中语无伦次,局促不安,束手无策,或尽可能回避,因此失去体验跨文化交际实践过程的机会。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通过对反映商务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释,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各抒己见,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员身临其境,有时甚至有意让小组之间展开激烈的谈判。这样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复述者,学生则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能够使学生跨越文化障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并增加对跨文化差异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培养商务交际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并成功加入wto,面临着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的时代,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又熟练掌握英语,并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国际通用型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按商务英语专业特点设置跨文化教学课程及科目,使教学能更好的渗透文化知识,符合与时俱进的时展要求,最终实现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p66
[4]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