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食品科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食品科学实践教学包括六个环节,分别是社会实习、社会调查、平时作业、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其中重点是平时作业、实验教学、社会调查和毕业设计。各个环节在食品科学课程中的教学目的和手段均不同(见表1)。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的基础性,激发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在毕业设计的最后阶段还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1实践环节设置方式设置目的平时作业教师布置巩固课堂知识实验教学开设实验课验证和巩固所学课程知识,培训基本实践技能社会调查开设教学实习环节学生将课堂知识点对号入座,培养主动观察、分析、综合运用食品包装知识的能力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食品包装问题的能力(1)基础性方面。在食品科学课程实验中,让学生动手实验,深化巩固课本基础知识,在学生自己摸索过程中,达到教学培养目标。如对食品材料的鉴别、食品包装原理实验和食品技术应用的实验。(2)实验积极性,不仅是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包括提高教师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对实践教学充满信心,将热情贯穿于实践教学每个环节,带动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调查,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3)学生毕业阶段的系统性。毕业设计是对学生食品科学学习结果的验收。教师应当重视毕业设计中阶段性知识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整理升华平时所学的食品科学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实践调查。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整合与实践。(4)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食品科学是近几年兴起的交叉学科,新技术、新成果不断产生。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把学科前沿知识,结合生活生产需要融入学习中。事实证明,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基础上开展的食品科学调查,效果明显。学生通过查询跨学科知识,结合自己的理解,学习效果超越了课堂教学。
2多媒体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2.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在以往的食品科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借助静态图片向学生讲解教学内容,学生凭揣摩和想象理解机械原理和内部结构。对于较难理解的内容,学生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打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示机械操作的原理和食品生成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简单明了,将单调枯燥的学科知识直观形象地传递给学生[1]。例如:讲解生物的屠宰过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屠宰过程视频播放给学生,展现生猪击晕、脱毛、劈半等过程。这种反映生产实际的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减轻了教师备课的压力。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不断向教师提出问题,师生高效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2.2适应实践教学信息量大的特点食品科学课堂教学信息量较大,教师如果按照板书画图加讲解的方式授课,课堂教学效率太低,无法在规定学时内完成课程教学。而课本囊括的内容有限,学生需要了解更多食品科学的实践知识才能适应目前食品科学市场的需求。如在饼干生产教学中,要讲清楚如何在一条生产线上进行全自动化生产,教学信息量非常大。为节省教学时间,教师可以将饼干生产中各个环节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并结合视频进行讲解。在学生到食品生产企业实习之前,开展这样的实践教学,效果更好,针对性更强。
2.3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的结合,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主动投入食品科学课程学习中[2]。教师通过多媒体对学生开展启发式教学,在学生不懂不会之处,师生进行交流探讨,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在心中留下疑问,启发他们在课下进行二次思考,加深了课堂实验的效果,巩固了所学知识。
2.4有助于学生实践创新专业性强是食品科学学科的一个特点,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探索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是本学科真正魅力所在[3]。学生的实践是创新的实践,这些新的知识,课本上没有,也没有具体成型的教学资料,但是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这些新理论散落在社会各方面的碎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启发学生开展食品科学知识创新实践研究。
3食品科学多媒体教学的实现
(1)从实践角度理解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同时,教师要从学科特点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新的思考。教师要处理好传统教材与现代食品科学教学之间的关系,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更要提高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要注意知识的逐步传授和新知识的发展。例如:在“关于食品营养成分的分析调查中”,要求计算好食物的营养成分。食物的营养成分包括维生素类、脂肪类、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在6个学时的教学中,如果不对学科知识划分重点,每个环节、每个知识点都讲解,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新的教学思维指导下,我们从学生实践的角度对本节内容重新编写。学生毕业后,本节课中广泛运用的知识点是水分和蛋白质类的测定方法。在对分析方法进行重点讲解之后,我们给学生播放食物分析过程的视频。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后,引导学生从实践角度对知识进行区分,然后讲解分析实验中的采样、检测等具体问题。在教学中,我们配以课堂教学实验仪器设备进行生动教学,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2)精心制作课堂多媒体课件。笔者以“凯氏定氮法”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为例,介绍食品科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将检测过程拍摄下来,剪辑好多媒体教学素材。拍摄之前,我们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实验方法的可操作性,二是配套仪器是否与单个实验相同。拍摄时,要有关键点,如蒸馏倒吸和碱化终点、滴定终点等重点问题,要注意对比变化,便于学生从多媒体素材中快速抓住学习重点。多媒体教学的重点是有效传播知识,所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进行细致认真的思考,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知识结构进行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要对实验器材、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延伸[4],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动态思考。同时,要注意课堂之外趣味知识的补充,如行业发展前景等。
(3)提高课堂内容的实践性。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要保留和发展传统教学中的有益手段,把实验的思考方法教给学生,培养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可以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开展,如对比、系统分析和实例解剖讲解、定性和定量实验法等。在学生学习实验原理时,教师要从实验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调动学生开展食品科学实验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实践思维。
(4)其他注意问题。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势,但教育过程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在某些情况下,板书教学更简单,更易于学生理解。开展多媒体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直观展示知识,避免繁复冗长的表达。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多媒体能够承载更多的信息量,但在长时间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跟不上教师授课速度。为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二、本次课程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
乳品的加工工艺是《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熟悉乳制品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加工原理;了解市场鲜乳的主要种类及其加工工艺特点及产品质量标准;通过学习,能自行设计消毒乳和灭菌乳的加工工艺,会分析消毒乳和超高温灭菌乳加工的参数及质量问题的原因;掌握制品品质控制的手段及检测方法;为学生在今后在工作中处理实际问题作好准备。亦希望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职业道德意识。教学重点在于对消毒乳和灭菌乳的区别及其加工工艺的设计,存在问题的分析及解决办法的设计。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PBL教学模式中尤其强调集体协作和团队精神,因此,为了便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在实施PBL教学前先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6~7人,各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学习。对课前准备阶而言,由于在PBL教学模式中,特别强调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带着问题边听课边寻找答案,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问题的设置是PBL教学的核心。好的问题可极大的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而设置不佳的问题却会使学生感觉课程枯燥、无味,丧失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规划学习的重点、难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资料并设计有针对性的讨论问题。根据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亲身经验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作用,考虑到市售鲜乳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接触的实际产品,为学生设计安排了分组进行市场鲜乳产品种类调研,通过该活动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市场鲜乳产品的主要包装形式、保藏条件及其感官风味特点。对教师而言,为了有效调动课堂气氛,也需要在课前收集准备不同形式的市售鲜乳产品,如消毒乳(新鲜杯、玻璃瓶、塑料桶装、屋形乳)、超高温灭菌乳(利乐包、塑料袋),以便在授课过程中展示说明。此外,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视听技术、录像设备、网络等具有直观、形象、动态、交互和重复性的优点,可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因此,教师在课前已收集大量的资料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及巴式杀菌乳生产过程的影像资料。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设计
1.已有知识的激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程导入可以先声夺人,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对后续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对本课程而言,考虑到专业知识的系统连贯性,可以从总结讲授过的内容入手,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例如,可以围绕前期已讲授过的乳的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加工特性设计以下问题:原料乳有哪些特点?其主要营养成分有哪些?原料乳中有无微生物,相关卫生标准是如何规定的?原料乳中酶的作用?原料乳的保藏特性?这样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设问、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思路顺利过渡,并最终归纳出“原料乳若不及时加工,就会腐败变质,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这一结论,引出对原料乳进行进一步加工的必要性。
2.问题的提出和探究。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所有的学习由问题而起,因此,提出问题是问题导向式教学中一切探究活动的起点,也是教学设计的要点。对教师而言,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的学习更丰富是问题导向式教学的中心;对学生而言,提出自己疑问的过程,可以加深、拓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深层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把握在课堂中提出问题的时机、目的及方式。在本次课程中,基于课前准备阶段安排的各小组已对市场鲜乳产品种类调研活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此时多媒体课件给出问题,如市场的鲜乳产品按保质期可以分为几种?按保藏条件可以分为几类?在包装上又有什么特点?并请各小组对本组的调研活动进行简单汇报,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进行提问。在课堂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全局,对学生理解上的偏颇进行有效引导,对学生回答不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各小组的调研活动进行点评。然后教师出示准备的各种市售鲜乳的样品,对讨论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3.学习迁移,形成认知结构。通过汇报和提问环节,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前期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对问题的疑团也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此时,应顺势将知识融会贯通,构建有效的乳品加工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可以先请学生观看“巴氏杀菌乳”的生产录像;随后提出问题,你在录像中看到了什么?(生产加工环节),并开展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建立学生对于巴氏杀菌乳生产工艺的感性认识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巴氏杀菌乳加工工艺流程图,并与录像中的加工工艺和设备相关联。再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加工环节(单元)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相应的归纳说明,并借助多媒体对加工工艺操作环节的参数要点进行说明,点明加工工艺操作环节的作用,使学生对加工过程的学习与加工原理相关联。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在“杀菌”环节引出产品保藏条件和保藏期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及教师的归纳总结,使学生能将前期微生物中所学的杀菌原理与实际杀菌工艺相关联,并理解此类乳品的特点(保藏条件)以及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引入下一个问题:鉴于巴氏杀菌乳的保藏期相对较短,一般在冷藏条件(4℃)下不超过7天,若需要保藏期更长,更简单方便保藏的乳品,该如何加工?借鉴市场乳制品分类的调研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可能的加工工艺。进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UHT灭菌乳加工工艺流程图,让学生比较UHT灭菌乳和巴氏杀菌乳加工工艺环节上的区别?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在对UHT灭菌乳特殊加工操作单元和参数要点进行相应的归纳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UHT灭菌乳优缺点及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方法。并适时引入案例,如三聚氰胺事件、抗生素、劣质奶等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分析讨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4.归纳总结,升华教学效果。从理论上讲,课本内容是已有经验的总结,且基本上已形成了一定的解决方案。而学生而言,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除了会面对已知问题,更多的会是面对未知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理解并构建有效的UHT灭菌乳和巴氏杀菌乳加工工艺知识体系,才能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思考并设计独特的解决办法。小结归纳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通过对本节内容的重点知识要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市场鲜乳的种类,理解UHT灭菌乳和巴氏杀菌乳加工工艺的特点,掌握UHT灭菌乳和巴氏杀菌乳加工操作单元和参数要点。引导学生将相对独立的模块化知识打通,实现对本节课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延伸,有助于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有效调动所学知识,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PBL教学法的效果及体会
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取知识的主动学习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有效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学生不再是单向的“知识接受及记录器”,而是转变为实际问题的主动解决者,让学生带着兴趣去主动学习,而且学习氛围相对轻松,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当然,在PBL教学设计中,有部分以往由教师课堂讲授的部分内容被作为调研任务预先安排给了学生,而且在课堂中有大量的分析讨论环节。为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就要求学生改变传统课程学习中养成的被动听讲的习惯,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与团队成员协同作战,完成市场调研、文献查阅、问题讨论等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使PBL教学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们的文献检索、归纳总结、综合理解、逻辑推理、口头表达、主动学习等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虽然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看似“隐退”,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支架与教练的作用,实际上,PBL教学法对任课教师的知识面、教学水平和工作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而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科专家、信息的咨询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但熟练掌握本专业、本课程的内容,还要扎实地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课前一定要做足功课,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合理规划学习的重点、难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来源于生活、生产或科研中常见的、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提高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增强培养自身动手能力的意识,更好地体现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的重要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帮助学生树立起对学习任务的责任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并质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自己也应当在平时注意积累,打好基础,摸索合理的奖惩制度,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当然,若可以在《食品工艺学》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PBL教学法在相应的实践教学中的尝试,设计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使学生能够主动通过实验证明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对设想方案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和完善,则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样将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2注重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满堂灌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要越来越高,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互动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达到师生心理或行为的改变[3]。加强课堂互动,既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课堂提问、现场解题、专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过程中,同时对一些性格内敛、自信心不足的同学进行语言鼓励并分析参与课堂互动的益处,让他们在分析化学课堂中也能积极参与互动并逐渐找到自信,学生参与互动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3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习理论知识主要是想把它运用于实践当中,所以分析化学课堂教学要与分析化学实验内容紧密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实验原理潜移默化到理论教学中来,例如在讲授酸碱指示剂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解答为什么用HCl溶液滴定NaOH溶液时一般采用甲基橙指示剂,而用NaOH溶液滴定HCl溶液时以酚酞为指示剂,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操作的疑惑。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验中的问题,采用启发式、提示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并能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4优化考核方式,增强考核方法科学性
成绩考核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考核方法中,期末考试占有很大的比重,平时成绩考核不够全面,不仅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且不能做到全程考核学生学习效果,以这种方式评定成绩,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使社会对人才质量的判断出现偏差。我们可以结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对分析化学课程考核方法进行改进,首先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由之前的20%提高到30%,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学期末的考试压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增加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平时成绩由课后练习题成绩、课堂讨论成绩、课程小论文成绩、课堂笔记成绩和考勤成绩等几部分组成,并且每个考核指标均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比如课后练习题成绩,首先精选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给出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分析化学课程总共布置10次课后练习题,学生课后练习题最终成绩为10次课后练习题的平均成绩;最后期末考试根据本课程特点,在考查学生知识点情况的前提下,增加知识应用性强的综合题比重,以检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后的分析化学课程考核方式可以全程、全面地检查和督促学生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更能科学地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该考核方式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一、艺术地运用导入环节,诱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应该简洁明快,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这课的需 要。教师要发挥创造性,使开头新颖、别致、巧妙。
列举几种常用的开头形式予以说明:
1.问题引入:根据教学内容的设问让学生回答,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2.小品表演:把教材内容编成小品,以形象的表演导入新课。
3.情境渲染:通过播放录音、电影、录像片断、放映幻灯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 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
4.启发谈话:把握教学要求,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用情真意切的语言,亲 切自然地导入新课。
5.设置悬念:教师先把课文中的故事或事例的矛盾冲突揭示出来,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6.游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游戏、竞赛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艺活动导入新课,给学生创设轻松愉 快的学习气氛。
除此之外,还有“以情激情”、“实物、图片演示”、“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对比分析”、“ 故事引题”等导入新课的方法。总之,思想品德课的导入环节没有固定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 况而精心设计。
二、认真把握明理环节,提高道德认识
明理,即讲清观点,使学生对本课的道德要求有个明确的认识。
本阶段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道德知识的阶段,也是学生道德形成的初级阶段,是一节课的主体部 分,是教学的重点,这个阶段要在“理”字上作文章。
要把握明理这一环节,就得深入挖掘教材的明理内涵,找出与学生道德认识的结合点。
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对行为的评价多是着眼于行为的、直接的、具体的后果,而不是着眼 于行动的、间接的、深远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教师对那些思想深刻、意义深远的教材难以把握,这就更加要 求教师认真把握明理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如教十二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课时,教师对这类看起来较为“口号式”的教材进行分析时,首先指 出:“利益”是什么?“人民”指群体还是指个体?个体是人民的什么?在此基础上深入阐明“人民的利益高 于一切”有三个层次:低层次,要热爱人民,而热爱人民须先从爱同桌、同班、同校的同学,爱师长、爱邻里 做起;中层次,努力学好各门功课,长大后去努力为人民服务,教师可进一步点明:在我们的国家,过去、现 在和将来大多数人只能是这个层次;高层次,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而这一层次并不是人人都 能做到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录音、投影、录像等电教媒体列举出过去革命战争年代,80年代在祖国南疆的英模 ,小英雄赖宁等的事迹,使学生从中逐渐感受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是可以从平时的 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的:通过分析讲评,表扬好人好事,使学生认识逐渐升华到新的高度,达到明理的目的。
三、精心设计深化环节,培养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培养是思想品德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品德课中深化环节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契机,不可 忽视。
如教学“过马路,不乱跑”一课时,通过听录音故事《我的教训》,使学生懂得了不遵守交通规则则会带 来惨重的后果,接着采用投影展示出每年在交通事故中死伤的人数及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然后让学生看录 像。录像中一个个“血的教训”,触目惊心的事例,真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强烈的 震憾,从而产生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强烈愿望。
在教学中,明理和激情环节结合得尤为紧密,二者相互依存,有机结合。
四、切实落实导行环节,指引良好的道德行为
导行是在讲明道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分辨是非,使他们知道应该“ 怎样做”,同时要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并具体指导行为方式。
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评价能力、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关键,也是由“理”到 “行”的过渡阶段,是对明理环节的论证。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辅助材料丰富观点、运用观点 、深化观点,增强教育的效果,使学生不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探求真 理的精神,让学生敞开思想,解决模糊认识,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升华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
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让学生先想、议, 然后归纳出采取什么样的道德行为;(2)运用小品 表演从中悟出道理;(3)运用投影、录像等媒体创设情境,学生进行行为辨析;(4 )联系实际进行“现身说 教”,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5)表彰好人好事, 评析不良现象;(6)指导完成课后练习;(7)完成《 达标与检测》。
如“过马路,不乱跑”一课的导行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红绿灯模型,认识红绿灯,采用抽拉投 影片进行演示,使学生懂得了红绿灯的作用,明白了在有红绿灯的路口应怎样过马路;接着用投影出示一组填 空题,通过“考考你”的形式使学生轻松地了解了基本的交通常识,然后用投影出示交通法规中对行人的具体 要求,同时放录音《交警叔叔的话》,对学生渗透初步的交通法规意识;最后利用投影为孩子们创设情境,请 他们扮演“红领巾交通警”,对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进行批评教育。孩子们积极思维,热心参与,在分析比较中 ,得出结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合理组织总结延伸环节,强化观点,形成习惯
课的结尾应当既画龙点睛总结全课,又意味无穷对今后提出希望。因此,思想品德课的结尾应当在下课前 安排足够的时间,先对全课进行总结,使学生对这节课所讲的道德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有个系统的认识,或者利用板书通过简洁的语言进行总结,然后又要对课后怎样实践这一道德要求提出希望, 恰到好处地结束全课。低年级常用儿歌结尾,使学生对这一课所讲的观点回味无穷。
学校即便有的少量的艺术类专业教师,宁可搞科研、挣外快,也不愿开设公共选修课。出于无奈,公共艺术选修课只能由新进人员、青年教师、甚至业余艺术类教师开设,教学效果差,引发学生不满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尔雅网络通识课程大都由名师讲授,面向不同层次的高校,囊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类课程,其他精品网络课程也是种类繁多。为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生要求,只要视频课程名称与艺术类相符即可引进作为公共艺术选修课,但往往难以符合本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如何选择适合本校的高质量课源成为教学管理的第一难题。
1.2网络运行环境难以保障
视频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师生联系起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为使学生观看流畅的视频,学校需要配置服务器以及无线网络。为解决网络技术问题,须有专门的网络技术人员负责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网络技术问题。目前学校没有完全覆盖无线网,学生需要去机房或者自己花钱上网,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而辅助教师不一定是网络技术人员,学生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
1.3教学管理及考核质量方式需要完善
视频网络公共艺术选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没有现成的管理制度及考核评价机制。目前,视频公共艺术选修课由教务处组织选课,辅助教师负责批改作业,考核由观看视频比例、作业成绩、讨论成绩、考试成绩四部分组成。由于视频网络公共艺术选修课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进行学习,教师无法监控与掌握真实的学习情况,难以对教学质量监控做出规范的要求,教学管理的程序化也无法实现。
2视频网络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管理路径探索
麻省理工学院在2001年拉开了视频网络公开课程的序幕,一些世界名校随后也陆续开放课程。从2010年开始,像哈佛、耶鲁等名校的视频公开课在网络上非常火爆,我国2011年也在网上公开了名校的课程。专业课的视频网络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由于视频网络课程的特点,作为学校公共艺术类选修课很有优势。
2.1选择优质教学资源
目前视频网络教学资源丰富,精品课程视频、视频公开课、“微课”、网络课程等适合教学用的资源“铺天盖地”地放在网络上。学校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校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选择教学资源。网络视频的内容应与学校培养目标一致,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开拓思路、,激发创新活力为标准。选择的视频网络教学资源时长不应过长或过短,要与课堂教学总课时能对应起来,以便于折算学生选修课学分。视频网络教学资源分为教学资源平台和后台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平台上应有课程的基本教学资料、交流平台、文件传输、课程评价等模块。教学基本资料包括:课程大纲、考核大纲、课程简介、课外作业等;交流平台可以实现学生与辅助教师的在线交流及留言功能;文件传输是为了便于学生提交作业,每段视频相关的作业可以及时提交给辅助教师;课程评价模块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对本课程及时评价。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视频课程,学校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严格把关,选择高质量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用于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补充课源。
2.2明确教学目标,严格管理教学过程
公共艺术选修课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应该严格管理教学过程,首先应建立辅助教师制度,网络视频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课程学习主要通过视频进行,网络视频教学中学生占主体地位,学校要保证在学生遇到问题或者有自己的想法时,在固定的时间段能通过网络联系到辅助教师。每一集视频网络课程对应于一节课,为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监督学生学习,学生每看完一段视频,都有相应的视频的作业可做。可以通过系统设定,只有做完作业才有权限观看下一集视频。辅助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看到学生所提的问题,在后台管理系统中了解学生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提交问题的次数。对于学习进度慢或者未及时提交作业的学生名单应及时公布于网上,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完课程。课程结束前一周,辅助教师把课程考试内容放于网上,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考试,最后根据学生上网学习情况、作业提交情况、讨论交流以及考试得分给出本门课程的成绩。
2.3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网络视频公共艺术课程的特殊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对课程资源的评价、对辅助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课程资源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分为课程内容和平台的网络技术性两个评价指标。课程内容可以从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性、艺术性来评价,网络技术性可以从画面的清晰度、流畅性、界面设计结构来评价。对辅助教师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教务部门的检查和对学生的调查完成。教务部门可以不定期的检查辅助教师通知、作业、和学生交流讨论的情况,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务网上对辅助教师进行评价,教务部门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则得出对辅导教师的评价结果。对学生的评价则是一个动态过程,通过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交流讨论情况以及最终考试情况来进行评价。教务部门建立一套符合高校公共选修课视频网络教学原则和规律的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及时双向反馈学生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成一个回路,促进公共选修课视频网络教学的完善和发展。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可见,只有先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能力,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这种认识没有得以体现。平时课堂上大多存在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甚至提不出什么问题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又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这种现状,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先找出症结所在,再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还思想品德教学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
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造成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1.现实的应试环境。
虽然素质教育已推行了很多年,但是在一些地方应试教育的思想却依然左右着我们不少的老师和学生。思品老师为了追求较高的考试分数,往往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忽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而轻探索过程,重知识的灌输而轻学法的指导,重答案说明而轻思维训练。在升学至上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把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当作升学的“敲门砖”,整天忙于记答案、考试得高分。长期这样做,学生的思维刻板化、公式化,积极探究问题的思想淡化,问题意识被抛弃在教学之外。
2.传统的教学方式。
现在中学思品课教学使用较多的依然是讲授法。这一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连贯地给学生传授较多的知识,它的缺点在于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容易成为“一言堂”、“满堂灌”,或者成为貌似启发式、实为注入式的“满堂问”,这样势必造成学生片面追求知识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去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形成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同时,在运用讲授法教学时,教师比较习惯于讲解现成的知识,不太习惯带领学生探索和实践,往往使思想禁锢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中不能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
3.学生的学习态度。
受传统观念、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讨厌学习思想品德内容的现象,他们偏执地认为思品课“假大空”,思品老师讲课是“说教”,枯燥乏味;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在课堂上问问题是老师的“专利”,与自己毫无关系。由于学生头脑中存在种种不正确认识,因此他们在学习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能对学习内容自觉地高度集中注意力,当然也就产生不了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势必造成问题意识的淡薄。
二
针对上述的这些问题,思品老师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思品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舞台。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点:
1.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思品课的价值性,使学生想提问题。
思想品德课作为培育健全人格、形成良好品质、树立正确观念的一门奠基性学科,它强调教育的实效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基本理论和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和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学生所了解的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充分展示理论的价值,进而发挥思品课对学生不可缺失的价值性,以增强其内在吸引力。思品老师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把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起来,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知和反思。学生会在课内和课外的学习、实践中慢慢发觉学好思品课的重大意义,会听得入耳、学得用心,热爱这门学科。这样学生就会动脑筋,就会思考、发现问题,就会想提问题。
2.改进教学方式,增强思品课的趣味性,使学生乐提问题。
思品老师要积极改变那种迷信书本知识,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特征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努力增强思品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鼓励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对所探讨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逐渐体验到思品课的趣味,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自然会乐于接受思品课程,乐于思考、提出问题。
3.加强情感交流,体现思品课的人文性,使学生能提问题。
在思品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使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得以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从而为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创设一个有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氛围。为此,思品老师必须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某一问题。在沟通过程中,既要采用师生纵向的形式,又要采用学生之间横向的形式,激励学生相互提出、讨论问题。在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将会更积极主动,问题将会更丰富多样,思维能力将会不断提高,问题意识也将会逐渐增强。
二、《食品安全与检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年来,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经常被采用,但这两种新型教学方法在食品科学领域教学改革上的应用还需要摸索和尝试。其中“案例学习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代表性案例,启发学生积极讨论并获得正确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小组讨论法”是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通过引入“小组讨论法”,能提升学生参与“案例学习法”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思考,鼓励发散性和逻辑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并应用于《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教学,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中,对食品安全法的部分内容采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布置案例分析作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熟悉案例。将班上学生分成6~7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在组长的组织下对每人预习的案例进行讨论,最后综合整理本组成员的讨论提纲或结果,得出本组案例分析的结论,待课堂上发言。这些工作在课前完成。其次,在课堂上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其他同学可以做记录和补充,教师留些课堂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通过讨论,问题越辩越明,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学习和借鉴他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及理解能力。此外,有利于师生互动,针对所分析的案例,学生可以就某个迷惑的问题向教师提问,或师生间讨论,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最后,教师对本次案例分析进行总结:总结学生的结论,并提出教师本人的结论及学习建议,及时表扬学生做得好的方面,让其获得成就感,激励学生继续努力探究。当然有的学生会不太接受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教师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沟通。教师设置问题或案例应依据课程内容的需要,精选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然后进行启发式教学,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分组讨论,强调组内合作、任务共担、资源和成果共享,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讨论中得到启发,主动地学习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与小组讨论法有机地结合是比较适合本课程教学改革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食品安全与检验》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课堂上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检验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有关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评价方法,为将来从事食品安全控制以及监督管理工作提供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这是课堂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由于食品的种类繁多,本课程仅针对有代表性的粮食、肉蛋乳、调味品以及饮料等典型食品开展实验研究,使学生掌握各类典型食品的主要安全问题、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影响因素的控制及如何正确评价。原有实验课以验证性实验项目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很少。原因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需要的时间长,仅利用实验课的学时较难完成;验证性实验只针对某一检测指标的知识进行实践应用,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无法继续深入探究,不能前后连贯的研究和解决一些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项目,开展不宜分散安排的食品分析与检验综合实习和食品工艺与质量综合实习教学实践活动,通常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的假期和开学前,连续六周时间进行。在实习过程中教师提供一些选题,学生也可以提出感兴趣的题目,自行查阅文献设计方案,与教师探讨,然后开展相关安全项目的测定、综合比较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及预防措施等。通过这种基于研学理念的《食品安全与检验》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学生对感兴趣的选题开展实验探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全面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各门学科都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在不少的地方,还沿用着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还存在着不少的弊端,需要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名符其实的,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跟上迅猛的教育发展趋势。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在改变其原有面貌的基础上也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的选择上是非常严格的,这些新文章必须要经过仔细审核才可以加入学习课本,这些内容的扩充使语文教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贴近生活,拉近了小学生与大自然间存在的距离,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这种改革备受教师与学生的喜爱。除此之外,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的号召,在编改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有部分小学也开始逐步尝试加入其中,并且对编写成果加以使用,为展开校本课程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限制于成绩的好坏与学历的高低,更加侧重于人才的实用性,所以教育要从小学生抓起,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学生的运用实践能力做为重点教学内容。教材文章中分别配有预习内容以及课后思考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目标性的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自行收集相关内容材料并加以分析;学校还设置了部分教学实践课程,这对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上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在现在的教学体系中,大部分教师依然在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观念陈旧并且机械式的教学过程,严重的忽略了小学生爱玩好动的本质,课堂气氛压抑再加上学习内容的乏味无趣,容易导致小学生的求知欲受到大幅度的挫伤,这样以来,教育便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
2.教学策略形式化
当前的社会现实让校方更注重的是升学率以及学校排名。教师在学校施加的压力之下,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必然也是针对于考试重点进行深度分析。这样一来,教学过程毫无创新可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讲解为主,全体学生以听记为辅,这样严重的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引导监督的作用,学生才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不可以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把书本的理论知识教于学生,那么学生所接受的也不过是乏味无趣的文字符号,这样不但会减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学策略形式化的存在是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绊脚石。
三、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改进措施
1.增强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
创新是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教师是课程学习中的主导者,所以教学效果要达到创新的目的,必然得要求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掌握一些课本最表层的东西,这样学生的学习思维会受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开拓思维,把课堂内容做成幻灯片或者是小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这样一来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把学习内容加以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对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传授学生知识为目的,这样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教学方式,会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这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政策相违背,不利于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发展,针对这种教学状况,对教师的教学结构及目的进行了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必须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与监督下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维,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论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它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语文是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学科,它做为陪伴学生终身的教育学科在整体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部分成就,但是这个过程中仍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陈旧的教学理念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在提升自己修养及创新意识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其对学习的积极性及趣味性。
参考文献: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随着学生们年龄的逐渐增大,出于虚荣心或害羞的心理,他们往往有了问题也不敢提出,久而久之,便使学生无疑可问,而没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变得有些冷漠,这种冷漠不仅是对国家、对社会,甚至对自己。教师可以利用科学性、启发性的设问,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化思维和意识,增加看问题的理论深度,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例如:在讲授《享受学习》这一课时,我一直很忧虑,这节课课本上的知识很少,就短短的几行字,告诉我们学习可以获得知识,获得行为上的指导。就这么几句话,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可是他们不会有质疑到解疑再到深入内心的过程,于是我想到了,让学生们在回答问题中体悟学习的乐趣。我设置的问题有:“世界奇迹是什么?”“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电视剧《宫》系列说的都是哪个朝代的事?”等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他们自觉地讨论着,体悟着问题弄明白之后的快乐,也从中初步感受到原来学习这个过程是非常有趣的。这样的问题设置让他们在内心中自觉地产生疑问,自己解决,自己体悟,比单纯干巴巴地理解课本上的文字要有效也有趣得多。
又如:在教《学会调控情绪》这一课时,我事先提了一个问题:“科学证明,在通常的情况下,女性的寿命比男性的寿命长,这是为什么?”顿时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度很高,讲了很多自己的理解,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愉悦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激发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讨论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质疑,有机地把认知和情感结合起来,促进了身心的和谐发展。可以说,教师利用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能自然地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他们解决问题,合作学习在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融入恰当的社会现象激发学生质疑
思想品德是一个涉及面特别广的学科,很多时候需要结合时事热点、社会现象分析知识,解决疑问。由于学生总是呆在学校,对社会关注的很少,所以需要教师把课本上讲的与社会现实、自己的认识相对照,看二者是否一致,多角度思考,进行联想,由此及彼,由此发现问题也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种方法。例如:《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通过观看中国发展的照片回顾,聆听体现爱国主义的音乐,加之老师的讲解,从而较容易地引出民族精神的概念。在学习民族精神含x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探究民族精神的对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我和同学们一起介绍了祖国发展的成就,查阅大量资料,既进行纵向比较,又进行横向比较,让学生看到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年平均递增率远远高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事实,目的是让同学们产生疑问,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既然那么好,为什么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比,我们还比较贫穷呢?”这个问题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有的,大部分学生只能感受到祖国发展的成就,而无法产生以上的质疑,所以需要教师精心安排,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了这样的困惑,目前我国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国家还不够发达富裕,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发达”的基本观点就能较好地接受,较好地全面地理解了,而且不仅是知识层面的理解,还有情感方面的体悟。
三、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触发学生质疑
思想品德课要想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需要让课程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与自己经历的有差别,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形成困惑,这也是进行适时点拨的良好时机。
记得在讲《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一课时,我也很苦恼。这节课是一节情感感悟占大部分内容的课,需要同学们从方方面面不仅感受到整个人类的生命的独特性,还要感受到自身的生命的独特性,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从而能够找到自信,珍惜自己的生命,健康快乐成长。书本上还是这样的几句话,可是需要教师开发的特别多。我怎么才能够让在一节课上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真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需要加强真实的、可触摸到的素材。于是我在课前特地花了很多心思询问同学们关于班级里一些调皮的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把这些孩子的优缺点编排到一个课堂活动中,名叫“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根据我描述的一段话,让学生去猜这位学生是谁?课堂很活跃,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感受到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很珍贵,同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很多同学会问身边的同学:“我是这样的吗?”“我真的有这么好吗?”“我还有这些毛病啊?”因为与学生们的生活特别贴近,所以学生感到特别真实、亲切,他们心生的疑问都是真实的关乎自己的,这时候对这些疑问或是困惑进行指导是非常好的时机,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并在实践中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导学的问题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仅就知识点提问题,缺乏生活性,也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课本知识点,答案固定,思维固定,缺乏开放性。
3.问题的提出笼统、呆板,有时直指结论,或者提问包含着深奥的问题,让学生无从下手,缺乏层次性。
4.问题的设计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简单的一问一答,缺乏探究性。
以上问题的存在让思想品德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无法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笔者通过研究课堂问题的设计,针对课堂中导学性问题的设计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温故知新型问题设计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有意识的将复习的内容设计成彼此相关联的问题,并预设部分新问题,为新的学习内容铺垫,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可是学生巩固拓展旧知,发现新知。
例如,在九年级的第一课,设计这样的问题:1.生活中你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的?2.我们为谁履行责任?学生思考后发言,在家孝敬父母,做好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社会遵守法律、社会公德等。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复习旧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生活化问题设计
教师在开发利用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设计一些富有层次感的问题。在编排上,教材每个知识领域都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上升,并且依据“前有铺垫、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体系呈现知识内容,教师设计自学问题时要善于把教材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将课标中规定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有机的组成一个主题,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以现实问题为切入口,展示丰富多彩的活动世界,在活动中生成知识。
例如,在初一思想品德课中,“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自学时,教师设计一个具体案例:魏某从小沾染了不良行为,开始小偷小摸,后来逐步发展到撬门破锁、入室盗窃,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自学问题:
1.魏某的小偷小摸行为和入室盗窃行为都是什么行为?2.两者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有何不同?3.由此可见,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
上述问题的设计从具体案例入手,体现了知识的逻辑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容易接受,教材难点迎刃而解。
三、情境问题设计
其实,大多数的思想品德课堂都是一个个生活场景的缩影。教学中如果恰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将生活中的案例拿到课堂,结合情景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案例中解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例如,有一位政治老师在讲创新课时,将科技发明小英雄的“跑步洗衣机”搬上课堂,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思考:1.小英雄为什么受到了表彰?2.从他身上可以学到什么?通过小组的思考、讨论,同学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要从小培养创新;2.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3.要创新就要学会思考,发现问题,从而深化了课本的内容,实现了德育目标。
四、时事问题设计
思品课的内容与社会时政、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所以在自学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用所学观点去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时代性和鲜活性的特征。这样,学生的自学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背诵之中,与实际相联系,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思考,才能达到有效地自学效果。
例如,有位思品老师,在讲授“保护大自然,我们在行动”这一课时,结合当前的西南旱灾,设计问题:
1.西南旱灾的原因是什麽?
中国菜系讲究的是和谐,追求的是整体,而且在烹饪的过程也是将菜品中的味道作为烹饪的核心,同时辅助色、香、形等标准,中国的菜品在制作上很灵活,而且菜品的种类很多,这都是其他的国家都不能作比较的。中式菜品在烹饪的时候,要注意材料以及搭配,而且选用的烹饪技术也很重要。在烹饪的过程中要保证科学营养,从而保证食用的人身体健康。
1 科学营养烹饪的问题
尽管人们对于食物营养观念在上升,在食用食品的时候也注意食品中富含的营养物质,但是这种观念还是比较薄弱。一部分听说服用膳食可以为身体补充营养就盲目的追求膳食。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有些膳食中的营养物质人的身体并不缺少,而过多的服用还会对人的健康有损害。由于人们对于食品营养不够了解,因此更多的依赖于营养工作者,当营养专家建议食用这种菜品的时候,就一直的食用,而且不注重数量。很多的菜品营养价值高,但是味道并不是很鲜美,因此很多人不食用这类的菜品、大多数的人对于科学营养的认识还有限,而且在日常饮食的时候,不规律。随着人们与西方交流的增多,很多的人认为西方的饮食对人的健康有助,开始一味的仿照西方的饮食习惯,但是却出现了健康问题。
2 实现菜品中科学营养的方法
2.1 食材选取和烹饪的科学化
好的食物具有新鲜以及纯真两个特点,在选购食材的时候,也要坚持这两点。判断食材是否新鲜的时候,可以通过四审的方法。首先是看,用眼睛去看食材是否新鲜例如在向蔬菜的时候,可以用肉眼直接判断蔬菜是否新鲜,蔬菜有光泽颜色亮丽就是优质的。其次是触用手去触,优质的食材大多数都是坚硬的,如果触摸有软绵的感觉,那么这个食材一般不新鲜。再次是嗅,如果是劣质的食材会有腐烂的味道,直接可以嗅出来。如果嗅起来有香味而且味道扑鼻,那么就是优质的。再次是尝,味觉是最直接的感觉,通过品尝就可以知道食材是否新鲜。例如西瓜,汁多味甜的就是上等的西瓜。
选购食材是第一步,在选购好食材之后,就可以对食材加工,然后再烹饪。烹饪食材的时候,要注意三个原则,第一个是优化;第二个是净化;第三个是美化。我们以青菜为例。优化处理就是摘菜的过程,将青菜中老的枝叶去掉,而且切到青菜的根。净化就是洗菜,一般洗菜的时候用清水清洗,而且是反复清洗。美化就是切菜,将青菜切成可以直接烹调的形状,形式没有限制,根据自己的选择。
2.2 烹饪风格的科学化
在烹饪的时候,要坚持“我化”的原则,“我”就是使用菜品的人。烹饪的过程容易产生毒性,例如煎、炸、烘、烤等,使用这几类的烹饪方式会让食物有较大的毒性,不仅没有营养作用,还会让人的身体里有毒素。因此为了让人的身体吸收更多的营养,一般不会采用这几种方式。同时好要注意,食物不需要造型,很多的餐厅,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客人,每一道菜品上都会雕刻依稀装饰,但是这种方法是不科学,一般不推荐使用,尤其是在个人烹饪中,都长不会使用。
2.3 烹饪方式的科学化
2.3.1 冷菜的烹饪方法
通常冷菜制作的烹饪方法有腌、拌、卤、冻、熏等。无论在喜庆宴会或是小吃,服务员大多都会先上一些冷菜(小菜)给客人开胃,这也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习惯。冷菜是厨房生产相对独立的部门,如果冷菜品质优良,出品及时,就可以诱发客人的食欲,给客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尤其在筵席或套餐中冷菜都是作为头菜入席,因此冷菜品质的好坏对筵席菜肴的影响很大。
分量的控制:冷菜多在烹调后切配装盘,装盘时用什么原料或每份装置数量多少。既关系到客人的利益,又直接影响成本控制。虽然冷菜又称冷碟,多用小型餐具盛装,但也并不是越少就越给人以细致美好的感觉,应以适量、饱满,恰好用以佐酒为度。要控制冷菜分量,有效的做法是测试,规定各类冷菜的生产和装盘规格标准,并督导执行。
中餐冷菜具有开胃、佐酒的功能,因此,对冷菜的风味和口味要求都比较高。风味要正,口味要准确,要在咀嚼品尝中感觉味美可口。
2.3.2 热菜的烹饪方法
中国菜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烹饪方法都有不同的火候要求。这是口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烹调方法,具体可分为生炒、热炒、滑炒、干炒四种,烹制的对象主要是加工过的丁、丝片、条、球,用小油锅,油量多少视材料而定,炒时先将锅烧热,然后将油放入,先做配料炒至五六分热,再放主料,同炒至热为止。一般使用强火和高温的油,但火力的大小和油温的高低视材料而定,特色是脆、嫩、滑、爆、用油量和馏一样,但是一定要旺火沸油,材料下锅动作要迅速,快炒、翻锅,出锅也要快,爆的材料大部分是小型无骨,厚薄粗细一定的,烹调前要先做好调汁,调味后快速操作,均匀调味,使菜肴在光泽。爆菜的特色是脆、嫩,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油爆、酱爆、盐爆、葱爆等。烹,将材料用旺火两边煎透,再用小火烧到汤汁完全收干为止。另一种方法是等均将材料放在油锅炸成金黄色后,将锅中的油滤出,再放入调味品和汤汁,用小火把汤收干,通常使用的材料有挂糊或未挂糊两种,材料挂糊的叫做炸烹,未挂糊的叫清烹,适合于烹的材料有明虾段、鸡段、鱼块等。烩,将材料切成小块混合,然后将汤及调味品加入做成汤汁菜。它的特点是有充足的浓汤,味浓厚而鲜美。方法是将锅中放油,炒葱可姜,然后加入调味料、汤及预先切成的丁、丝、片、块的材料,依次放放锅中,用中火或弱火煮。
结束语
由上述可知,烹饪是饮食中的一部分,在发展饮食文化的时候也注意食物的烹饪。烹饪学也是一门学科,而且与其他的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烹饪的食物不仅仅要有色、香、味,同时还要有营养,烹饪是依靠人类思考的一个问题,而且烹饪技术也是人们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是与社会文化以及过国家的生产能力有关,因此要提高国家的饮食文化,保证烹饪出的食品都是科学有营养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