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测量评价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物理科学伴随着物理实验的发展而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物理实验教学发展到今天,对物理教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新课程标准提出“三位一体”的目标应该是我们教学实践追求的终极目标。然而,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为解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就需要我们找到问题的“瓶颈”。
1.问题的提出
1.1新课标的实验要求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1〕明确提出: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
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学校和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安排足够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力求利用多年闲置的器材开发新的实验;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实验室的丰富课程资源,尽快改变实验室的封闭式管理状态,实验室应该尽快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主动做课外实验。
开设“物理实验专题”模块,目的是使学生较为深入地学习物理实验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本模块中,学生应完成不同难度的实验,原则上实验数量不少于8个。模块的设计尤其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2)强化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3)深入对实验过程和实验误差分析;(4)重视对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评估。从中我们不难看到新课标已经重新审视了基础教育中的实验问题,并提出明确的要求,中学物理实验的改革势在必行。
1.2实验教学的现状
我们的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归结起来,主要有教师、学生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的问题。
1.2.1来自教师的主要问题
(1)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
不少高中学校对物理实验重视不够,而且实验教学的效果也不理想。在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里,口头上讲素质教育,实际上还是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只关心考纲考什么,学生考试分数如何,而很少问学生做了什么,能力如何。尤其是物理学科,由于教学中的“书本上讲实验”、“黑板上开机器”现象的存在,本应在生动、有趣的实验中,通过学生自身的感受、自己动手建立和发展起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老师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理论说教中泯灭了。
(2)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学方式呆板
当前,实验教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就分组实验来说,教材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写得面面俱到,然而每次实验课教师还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根据教材讲实验目的、原理……然后学生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或跟着教师动几下,取几个数据,实验就算完成了。学生草率完成、凑数据等现象屡见不鲜。这样的实验课,实际效果很差。
综上,核心问题是教师观念有待更新,素质有待提高。
1.2.2学生的主要问题:
笔者在多年的高中物理实验会考监考中,发现很多问题,主要有:
(1)对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不规范
①使用某些仪器不知道调零或不会调零;②不明确仪器的测量范围,不会正确选用合适的仪器进行测量;③没有掌握仪器正确的使用方法;④不能正确地读取数据。
(2)动手操作能力差
操作过程中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程序颠三倒四。例如,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时,电路图能够画出,但实际连接电路时便错误百出。
(3)以“背”实验结论“代替”实验操作
当一部分学生拿到实验题目后,首先做的不是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依据实验记录,推出实验结论,而是只凭脑子里死记硬背的知识,机械地默写实验结论,以“背”实验结论“代替”实验操作。
综上,核心问题是学生操作技能明显滞后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1.2.3评价体系不完备
另外,教育现实中,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还存在着如学生实验在一些学校没有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学生的实验能力也不能进行评定,实验操作评价理论与实践缺乏全面的深入整合,难以找到可行的评定标准……学校的教育评价很多时候只是简单的文化课的考试,即使是具有权威的“高考”也不能对实验操作、亲身实践等环节进行直接评价,我们深思这种状况,其结果是学校、老师和学生都忽视了实验的本真意义。核心问题是缺乏到位的可操作性评价体系。
2.实验教学研究的现状
目前,广大学者和物理教师对高中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并已经开始着手分析和解决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研究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但综合来看,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
首先,人们开始关注实验教学的功能,从具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出发,提出各种实验教学模式,并探讨它们所能起到的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例如:中学物理实验情境教学研究〔2〕、中学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研究〔3〕、设计性物理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研究〔4〕、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探索和实践〔5〕、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实验研究〔6〕、探索性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及其设计的研究〔7〕、开放式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8〕……
其次,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测量。例如:中学物理实验能力测量研究〔9〕……
再者,是对中学物理实验的评价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例如: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目标分类测量与评价体系〔10〕、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分类测量与评价初探〔11〕……
毋庸置疑,以上各种研究和探讨,不论从哪一方面,对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都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尤其具有指导性价值的例如张军朋教授(注11)和丁玉祥老师(注10)在论文当中对实验教学的目标分类和建立相应评价体系的讨论。但是正如张军朋教授所指出的“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分类与制定和实施的可操作性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11〕,在现实的实验教学改革中,要实现目标和实践的接轨,光有理论框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架起一座联系二者的中间桥梁,这便是以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为基点,加强实验考核。
3.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3.1对问题的思考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弊端存在是现实,高考、会考及其存在的价值是现实,教师的观念亟待更新是现实,普通高中现有的实验条件和实验员的配备是现实,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考试的需求是现实……;物理教学需要改革,物理实验教学需要改革,实验教学目标需要贯彻,相应评价体系也需要建立并付诸实施……从新的课程改革提出到现在,还是没有多大改观,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问题出现的根源不在于实验重不重要,不在于客观环境条件允不允许,不在于教学改革是否合理,不在于评价体系是否完备,不在于有多少人做多少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笔者认为只在于“考”。这也正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做各种有益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与研究,而在实践中却只表现出做做样子,研究过后还得回到起点,使研究的意义变得索然的原因。
笔者不是反对考试,“考试”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考试有它存在的必要,这是不可否认的。就从高考选拔的角度来看,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国家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张大昌先生在2006年11月河北省骨干教师培训当中所讲:高分低能是有的,但高分高能是具有统计意义的。那我们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为何不能从“考试”入手呢?
针对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为避免教学改革的形式化,符合普通高中的教学现状,使改革具有现实价值,实验教学改革应以实验考核做为切入点。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当理论体系相对完备,客观条件比如学校教育教学体制以及人们观念相对成熟一些时,再逐渐地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完美地融合。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应该允许这个渐近过程的存在。
3.2强化实验考核──我们的实践
在实验教学总目标的指导下,我们没有将每个实验目标具体细化,这种分解细化后再进行考核的方式由于涉及到教师素质、参加实际测量的教职人员、仪器以及测量时间等的分配问题,实行起来非常困难,就我们的现实条件还不允许。从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尝试。
(1)从考核形式上,我们采用的是实验操作与书面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根据实验教学目标进行命题,由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完成试卷。
(2)实验操作考核测量过程。
测量前,根据操作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编好若干实验操作题,并提供一定量的仪器设备。试题突出典型实验,题目形式多样,包括排除故障式,读取数据式,设计实验方案式等,题目按名称,仪器要求等栏目写成卡片编号。由学生抽签决定考核哪些内容。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观察记录,然后综合评定成绩。
4.总结与展望
这种方式包含动手动脑的操作内容,以操作考试为主,笔试测量为辅,两者有机结合,在实验教学领域当属有益的尝试。在引起师生对物理实验重视的同时,学生在实验方面的精力投入也相应增加,对实验的理解、操作和设计等方面都有较大程度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准备考核的过程中,学生由不会、不懂、不能完成实验到能较好地完成实验,并能进行实验设计,收获了自信,体验了成功,为完成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当然,我们的实践还很不完善,距离我们的目标也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坚信,以实验考核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以“考”带“改”的策略在实践当中是有其实际价值的。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具体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实验教学目标制定和评价体系的逐步完善,必将会使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向着有效性方向发展。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聂六英.中学物理实验情境教学研究〔G〕.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4
〔3〕衡耀付.中学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研究〔G〕.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
〔4〕漆建军.设计性物理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研究〔G〕.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6
〔5〕汪端红.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探索和实践〔G〕.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5
〔6〕胡凤花.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实验研究〔G〕.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8
〔7〕李科敏.探索性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及其设计的研究〔G〕.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4
〔8〕刘峻松.开放式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G〕.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3.8
〔9〕王振东.中学物理实验能力测量研究〔G〕.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3.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5)01-0059-05
收稿日期:2014-11-3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项目“高校有效学生学业评价研究”(XJK012CGD002);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发展性学习评估的国际经验与借鉴”(13YBA077);全国教科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高校学业评估的国际比较研究”(DIA130302)。本文同时受湖南大学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经费资助。
作者简介:刘声涛(1976-),女,江西萍乡人,教育学博士,湖南大学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教学与学习评估研究。
《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实施以来,教育部核准了多所大学的章程,这些章程对学生学业评价工作的表述高度一致,即:学生公正地获得学业上的评价。这个表述中有两个看似平常实则复杂多义的概念:公正、学业评价。博登海墨(Edgar Bodenheimer)说:“公正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且有极不相同的面貌。当我们仔细查看这张脸并试图揭开隐藏其表面之后的秘密时,我们往往会深感迷惑。”[1]在不同的时代与人类活动中,人们对公正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者对于公正也有不完全相同的阐述,迄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公正论。教育领域中的评价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概念,其内涵在不断地扩大与丰富中。国际上,学生学业评价近几十年正在产生教育评价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革[2]。当公正与学业评价两个复杂的概念在一起时,有必要了解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如何理解公正评价学生学业,这种理解是否有偏差,如果有偏差那么更合适的理解又是什么。章程是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正职责的基本准则,探讨上述问题有益于高校章程制定及以章程为依据来办学。
一、对高校公正评价学生学业的实际理解
有三方面的证据表明,当前我国高校学业评价相关群体主要将公正评价学生学业理解为通过以考试为主的方式来给予学生应得的分数或等级的活动。第一方面的证据来自于学生调查。2014年1月,笔者在某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了学业评价书面调查。调查包括三个问题:(1)大学期间,你的学业有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2)请给出你或同学的学业被不公正评价的例子;(3)你认为被不公正评价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针对这三个问题主要围绕教师如何考及如何评分作答。第二方面的证据来自于高校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有研究者对E大学学生评价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课程学习评价规定、学生实习评定和毕业论文评定的相关规定、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现行高校对学生评价的理解与要求是以专业知识为主要评价内容,以考试为主要手段进行考试成绩鉴定[3]。第三方面的证据来自于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以“高校、公正、评价”或“大学、公正、评价”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查询到论述高校公正评价学生学业相关问题的3篇论文,这些论文对公正评价学生学业的界定都是给予学生客观公平的学业成绩。可见,人们对于高校公正评价学生学业的理解与实践主要是围绕学业考试和评分进行,评价即考试,公正即评分准确。
注重考试和评分的学业评价活动发挥了评价的测量功能:收集并量化信息。从测量功能角度理解学生学业评价并不奇怪。我国考试文化盛行,在不少人看来,学业评价即考试是自然而然的。首先,考试在我国有长期的历史。1930年教育评价专家泰勒(R.W.Tyler)开始在教育领域使用评价一词,此前评价学习的术语就是考试和测验,而西方的考试和测验发展的源头正是我国的科举制。其次,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欠发达,社会诚信体系不成熟,考试依然是对社会有重大影响力的人才选拔手段。
测量意义上的公正评价学生学业要求评分准确。简单地说,公正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使每一个成员得其所应得[4]。测量意义上的学生学业评价分配什么?最容易被想到的就是学业评价的直接分配――分数或等级。直接的分配类似于代币,用来获得真正的分配,如保研资格、奖学金、工作机会等社会资源或和社会资源密切相关的东西。分数或等级是学生学业成就客观真实状态的数字表征,公正则意味着数字表征准确或地位表征准确。数字表征准确指数字完全和学生学业成就客观真实状态相符。因为公正主要和分配有关,数字对学生学业成就在其团体中所处位置表征准确也能确保学生在分配时得其所应得,这就是地位表征准确。本文中将数字表征准确或地位表征准确统称为准确。
二、测量视角下公正评价学生学业的挑战
研究者若对测量意义上的学业评价的基本技术有更多的了解和思考,会发现准确评价学生学业在测量的各环节上都面临着挑战。
首先是收集哪些方面的信息。学业评价需要收集学生在预期学习成果上的表现信息。高校中的学业评价主要是课程学业成就评价。为了保护高校教师的学术自由,同时也因为高校课程多且不断变化,课程应该有怎样的学习成果由教师自行决定。在制定高校学术标准和质量标准方面世界领先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 QAA) 也仅是在学科层次上制定基准,不再细化到专业、课程层次。表层上,教师理解课程、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的能力以及个人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课程目标多样化。深层上,课程到底该取得何种学习成果及价值判断,原本就是一个难有统一答案的问题。因而,不同教师授课的同一门课程上被评价的很可能是学生不同的学习成果的表现。
其次是用什么评价方法去收集信息。按学生在评价活动中要做出的反应,测量学意义上的学业评价可分为选择――反应评价和建构――反应评价。选择――反应评价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匹配题等需要学生找出答案的评价形式,建构――反应评价包括论文题、表现性测试、档案袋评价等需要学生自己产生答案的评价形式。每种评价方式都有其适用情形及局限。选择――反应评价能考察学生大范围的知识掌握情况,易于计分,但难以考察高层次能力;建构――反应评价能引发学生在高层次能力上的表现,但难以对学生的真实状况做准确推论,难以计分。迄今为止,从测量技术上没有找到能很好地克服每类评价方式局限性的方法。
再次是收集多少信息。由于用于信息收集的时间有限,实际工作中只能在预期学习成果中选择若干并设计有限的评价任务,因而学业评价只能测量学生特定的、有限的行为样本。测量实质上是对学生的真实状态作出推论,推论基于有限的行为样本,同时推论本身会有或多或少的误差,这些都导致评分有误差。
最后是收集到的信息如何量化。选择――反应评价具有易于计分但难以测量高层次能力的特点。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如理解分析综合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等都需要借助建构――反应评价方法来评价。教育测量学中,建构――反应评价的评分者一致性受到高度关注。因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难以量化,人们希望至少不同评分者对同一行为样本的评分不要相差太远。但这种对评分者间一致性的期望也面临挑战:评分者的标准设定或对已有标准的理解不尽相同,同时教育测量学已经证实学业评价中各种心理效应导致的评价偏差客观存在且难以克服。基于评分的困难,波帕姆(W.James Popham)等著名教育评价专家都认为应对论文题或档案袋评价的使用持谨慎态度[5](P139)。
事实上,对测量技术有更多了解和反思的学者对考试有着冷静而客观的认识。波帕姆认为应该降低教师对分数能反映学生实际成就水平的迷信[5](P28);沃尔弗德(Barbara E.Walvoord)建议放弃拥有完美、简单的等级评分体系的幻想,接受它会有缺陷和限制的现实[6](P10);刘易斯(Harry R.Lewis)认为分数决不可能成为准确比较不同学科成绩的标尺,即使在一门课程内,分数也是不准确的[7];韦墨(Maryellen Weimer)指出分数能够精确地衡量与客观评价学习的认识是错误的[8]。
可以说,准确评价学生学业是一种误解和想象,但当前我国高校却对它有着过度的依赖和关注,并且高校教和学中的很多负面现象都和这种依赖和关注有关。
尽管多数教师不能从测量技术的角度说清楚给学生准确评价学业有多困难,但是他们会感受到这点,尤其是面对建构――反应题时。有的教师会因没有合理评价学生而内心不安,还有教师担心评分不合理导致学生投诉。为避免评分可能带来的麻烦,高校教师经常使用以下策略:(1)抬高分数。给全体同学更高的分数,尽管这对于优秀的学生不公正,但可以避免因评分过低而被学生投诉;(2)对学生按正态分布评分。正态分布是众所周知的能力分布,按正态分布分配不同分数等级的人数比例,这样使得分数看起来很正常;(3)尽量用选择――反应题。选择――反应题好评分,在理工科的测验中普遍使用;(4)秘而不宣的标准与任务。若公开标准与任务,教师担心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做准备,导致分数看起来不符合学生水平。
一直以来,大学生学习研究不断地证明着学业评价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9]。学业评价过于依赖与关注考试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包括:(1)肤浅学习。选择――反应评价主要考查记忆、再认等低层次的认知能力,这只需要学生的肤浅学习即能应对。即便是形式上的建构――反应评价,若没有对题目及评分进行精心设计,也可能只是考查学生低层次能力。(2)突击学习。考试发生在学习告一段落后,再加上考察低层次能力,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突击学习通过考试,部分学生甚至还能获得高分。(3)舞弊。既然评价注重的是分数而不是学习,学生就会想方设法获得分数,包括以舞弊的方式。(4)对课程的误解。事实上,学生是根据学业评价而不是教师的课程介绍来定义课程[10]。一门只要求死记硬背的课程在学生眼中就是枯燥无味、干巴巴的。不合适的学业评价会让学生对真实的成人智力世界产生误解。(5)失去通过学业评价调整自己学习的机会。考试在学期末进行,没有反馈,而反馈被认为是改进学习的核心要素。
三、高校公正评价学生学业:以改进 学习为首要目标
面对测量意义上公正评价学生学业的挑战,自然要提高测量技术,以不断提高对学业的测量能力及测量准确程度。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并承认考试固有的局限性。承认这种局限性不仅是正确使用考试的关键,更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态度,它告诉我们要改变对考试与分数的过分依赖与关注,正确认识公正评价学生学业的内涵。
首先要正确认识学业评价的内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学业评价被不断地审视与反思。早在1930年,泰勒开始在教育领域使用评价概念,提出评价比考试和测验有更多的功能和目的,认为教育评价仅用于检测学生的成就是不够的,同时也要关注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学生活动、学习的多种结果。20世纪60年代初,克龙巴赫(Cronbach,L.J.)建议评价者们重新确定评价的概念――不是根据竞争的成绩,而是作为一个搜集和报告对课程研制有指导意义的信息过程,强调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11]。可见,在评价的最初发展阶段,学者主要就“什么需要被评价”及“评价起什么作用”扩展了评价的含义,认为评价的功能是信息收集及分析反馈,这一功能不仅学业成就检测上需要,与学习相关的多项工作上都需要。在此阶段,教师被认为是评价的组织实施者及评价信息的分析使用者。1968年,布卢姆(Benjamin Bloom)将形成性评价的概念用于学生学习,认为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检测诊断学习中的问题。形成性评价主要就“什么时候评价”扩展了评价的含义。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同时认知心理学等学科揭示了学生在学习中发挥积极主动性的作用,大量学者开始进一步挖掘评价在学习中所能起的作用。学者主要就“评价的核心功能及其实现途径”、“学生在评价中的角色”扩展评价的含义。评价依然是信息收集及分析反馈工具,但这一工具被认为应该是以改进学习为首要目标。不同学者或研究组织用不同的名称来称呼这种以改进学习为首要目标的评价,如学习导向评价、为了学习的评价等,并且总结了这类评价的特征。英国的评价改革研究小组(Assessment Reform Group,ARG)认为,为了学习的评价应该是:有效的教学设计中的一部分;关注学生如何学习;课堂活动的核心内容;教师需要掌握的关键专业技能;建设性的,因为任何评价都会带来学生情绪、情感的影响;考虑到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性;促进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在评价标准上应该达成共识;保证学生得到如何取得进步的建设性指导;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他们进行反思和自我管理;认可学生各个方面的成就[12]。不同学者或研究组织总结的为了学习的评价的特征大同小异,从这些特征中可以明显看出为了学习的学业评价从目的到形式完全不同于考试。
其次要正确认识学业评价中公正的内涵。为了学习的学业评价分配什么?分配的是能改进学生学习的信息以及根据这些信息所确定的合适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在谈及教育中的机会平等时指出:“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即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如目前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13]应像理解教育中的机会平等一样理解学业评价中的公正,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使命――让学生学会生存,获得发展。
澄清学业评价工作的首要目标不仅是评价内涵扩展和丰富的结果,还是使评价活动有效的要求。选拔、甄别、诊断、鉴定、认证、发现、发展、管理等等都是评价可能具备的目标。研究者认为,包括学业评价在内的评价活动之所以很困难就在于评价可以同时具备多种目标[14],但难以同等良好地实现所有目标,得到最重视的目标决定评价的内在结构与外在形式。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学业评价的研究文献中总是可以看到学者指出对某些评价功能和目标“过于重视”、“过于关注”、“过于依赖”、“过分强调”,认为对某些评价功能和目标应该“突显”、“强调”。评价工作需要确定首要目标,并从这个首要目标出发设计评价,以确保首要目标的达成而不是其它。
人们依赖考试一方面是对考试的局限性了解不够,另一方面是强调了学业评价在人才培养中不合适的目标――管理。当前我国高校中的学业评价,与其说是一种教育方式,不如说是一种管理方式。在高校管理中,考试是高效且便利的以考促学的工具。高校中的学业考试是高利害的,因为它和毕业及各种荣誉有关,这样的考试自然能促使学生学习。但我们必须追问,有没有导致正确的学习?不管考试在管理上多么高效和便利,它终究是以牺牲学生的利益为代价。正是对于以管理为目标的学业评价的依赖,人们很难看到它和改进学生学习的关系。只有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管理的效率和方便放在第一位,才能正确理解公正评价学生学业的内涵。
为了学习的学业评价在国外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明确将以改进学习为首要目标的评价写进政策文件中。美国高等教育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AAHE)制定的良好学生学习评价活动的第一条原则是:评价学生的学习必须从教育的价值开始[6](P171)。QAA明确要求:评估实践应促进有效学习[15]。其次学者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并和教师一起进行学业评价改革。如,美国学者安吉洛和克罗斯(Anglo,T.&Cross,P.)等在20世纪80年代组织的课堂研究项目;澳大利亚学者南丁格尔(Nightingale,P.)等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组织的大学教学促进项目(Committe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University Teaching,CAUT)。这些项目均是由评价专家组织及指导教师进行学业评价改革行动研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丰富的学业评价资源。如,学业评价方法、学业评价范例供更多教师使用,并致力于在高校形成以改进学习为目标的评价文化。相比之下,我国对高校学业评价的认识及实践还停留在考试阶段,高校中盛行的依然是考试文化而不是评价文化。
四、结语
在各项教育改革中,评价均被视为最难点或瓶颈。评价的首要目标选择不当是评价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业评价均承担着测量者的角色,人们认为公正评价即公正评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从政策层面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进行正确引导。翻看我国《教育法》,可以发现教育部已核准的章程中,对学生学业评价工作的表述基本上和《教育法》中的表述一致。章程要与教育法保持一致无可厚非,但保持一致并不意味着原封不动,其遣词造句若能有利于纠正对高校学业评价即考试的片面认识,引导高校进行有利于改进学生学习的评价则更有益于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使对学生学业评价工作沿用和教育法一致的表述,也需要高校相关群体正确认识与实践公正评价学生学业,让学生真正从学业评价活动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美]博登海墨.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38.
[2] 崔允t.促进学习:学业评价的新范式[J].教育科学研究,2010(03):11-15.
[3] 沈晓丽.我国普通高校学生评价实践研究――以E大学为个案[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摘要.
[4] 洋龙.平等与公平、正义、公正之比较 [J].文史哲,2004(04):145-151.
[5] [美]W.James Popham.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6] [美]Barbara E.Walvoord & Virginia Johnson Anderson.等级评分――学习和评价的有效工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7] [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7.
[8] [美]玛丽埃伦.韦默.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给教学实践带来的五项关键变化[M].洪岗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82.
[9] Nightingale,P.,Te Wiata,I.,Toohey,S.,Ryan,G.,Hughes,C.,and Magin,D.Assessing Learning in Universities.Sydney: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1996.117.
[10] David Carless,Gordon Joughin,Ngar-Fun Liu.How Assessment Supports Learning:Learning-oriented Assessment in Action[M].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6:2.
[11] 王萍,高凌飚.“教育评价”概念变化溯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39-43.
[12] Assessment Reform Group.Assessment for Learning:10 Principles[R].Cambridge: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2.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基金项目:2010年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SGH10120; 商洛学院2009年教研教改项目 09jyjx03010; 商洛学院2010年教研教改项目 10jyjx0102。
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技术素养已为人所共识。创新人才的科学素养由智商(IQ)来评价,因为智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文素养由情商(EQ)来评价,因为情商(EQ)[1]则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方面的品质。但长期以来没有提到关于技术素养的评价标准,而智商和情商又都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技术素养。如何评价技术素养受到人们的重视。
行 商
1.行商的概念及其内涵
2009年河北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创造学会大脑开发研究会主任吴祖仁先生鉴于对心理学自身的学科逻辑体系的理解,类比智商和情商,他提出了一个用来评价创新型人才技术素养的心理学概念——行商。
行商 (action quotient),用AQ表示,“反映人在行为领域的心理品质,反映行为习惯修养和技术素养,反映实现目标、完成计划任务的能力和把灵感、创意变成现实的创造力。简而言之,行商反映行为习惯、技术素养、实现能力和创造能力。”[1]吴祖仁认为行商有三方面的含义。首先行商包括个人基本行为习惯修养和技术修养。基本行为习惯靠长期的培养训练,是一个可以测量的量,技术素养国际上已经有标准。[2]其次,行商包括实现能力。所谓实现能力是个体的适应能力、驾驭能力、管理能力、策化能力等的综合,可通过完成任务的速度、强度、效率和质量得到反映,因此它也是可测量的。最后,行商还包括创造能力。创造能力表现在面对环境、问题和困难时所表现出来超越常规、传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可通过创新策化、改革设计方案、技术革新等来评价。实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均可测量,但是到目前没有测量标准。
行商的意义
1.行商概念的提出是国家技术创新艰巨任务的需要
赵凯华先生在《物理教育与科学素质培养》[3]一文中曾区别了科学和技术。他说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这些事实和关系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和技术并不是一回事。科技部的工作报告[4]中称2005年我国已拥有科技人力资源总量35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科技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总数已居世界前列,特别是SCI收录的中国科学家论文数已与英、德、日三国相当,但是我国计划到2020 年实现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 以下。[5]30%以下说明我国现在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依旧很高。SCI收录的中国科学家论文数已与英、德、日三国相当证明了我国科技者的智商并不低于其他国家的人,但是为什么我们的技术要依赖于其他国家呢?同时也说明智商高的人,一定擅长科学工作,并不一定擅长技术工作,特别是技术创新。我国的技术创新任重而道远。要完成这个艰巨任务,就要求科技者同时具备高的智商和高的行商。
2.行商的提出符合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
我国教育要把学、思、知、行四个字结合起来,作为教学的要求,也就是说要做到学思的联系、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等。教育还要努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6]。这是2009年总理在北京作了调研后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之一。这个要求给出当代教育的方向之一 ——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一点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化纲要》中也有体现。纲要中提到“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 [7]这说明我国当前教育的缺陷——只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行商反映个体的行为习惯、技术素养、实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好反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符合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这个概念提出的很及时。
3.行商可以正确地评价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对于理论学习出众的学生可用高智商来评价他们。还有一类学生,他们“对于用脑的工作表现很差,但对于动手的工作特别灵巧,这类学生可对于实验科学有很大的成就。国内科学教育对这类学生似乎值得特别重视。”[8]我国现代物理学奠基人吴有训先生于1940年曾这样肯定过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因为一个人在面对一个机遇、创意、计划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在行动上、在实施过程中,在技术层面上和操作层面上的品质.很难用智商和情商进行全面地、准确地评价这类学生。因此需要增加一个新的评价指标——行商。可以说这类学生具有高的行商。因此用行商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动手能力特别强的学生。
提高学生的行商,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教育的枢纽》主要有七个主体章节,主要从公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对中国高考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进行解读,并以云南省考试招生工作改革为主旨,详细介绍了中央及云南省内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在个别章节,作者倡导崇尚实学、突破创新的教育风气,主张从现代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出发,提出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新思维,建立符合中国文化特征、符合中国民众意识、符合时代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制度。显然,这也是华山先生的现代教育理想,它并非单纯意义上的改革思路,而是于其中贯穿着的现代教育文化意识。在此基础上,他列举了大量事例,运用对比、互证等方式,总结研究出了众多招考改革经验和成果。
读华山先生的《教育的枢纽》,还产生一些感慨。他说,“文章荟萃了一些实践经验,收藏了一些辛勤付出、聚集了一些关心呼声,大多论述的是中国教育改革,都是以当事者的身份在解释、评述、分析和探索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既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教育改革成果的欣悦,也展开了自己对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憧憬。”每读这段话,我都不禁怦然心动。这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位关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者的心声呢!
推荐书目:《教育的枢纽》
作者:朱华山
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
一、引言
广东省已建立17所独立学院,且皆已发展成为万人大学。对于这些瞬间成长起来的“超级航母”,如何提升他们的教学质量、打造他们的竞争力,创新优势,持续成长,不仅是整个教育界,更是独立学院本身生存和发展迫切要考虑的问题。
独立学院成立之初的投资,仅限于硬件层次,即开展正常教学所必须的硬件设施,而对于核心竞争力等软实力是没有概念,更缺乏一套针对性的体系对各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估。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必不可少的新生事物,但是其综合办学效果和竞争力的评估目前却没有成熟的理论和评价体系。因此,如何构建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通过此体系如何对广东省独立学院进行评价,并找出其发展中的优劣势,是高等教育管理者、独立学院运营者、学界研究者关心的重点。
二、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论文对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归纳出对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研究的总体评价方法,主要有1.围绕独立学院体质优势来研究核心竞争力;2.从知识的角度研究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3.从某一具体要素角度研究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虽然以上的观点对于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阐述各有千秋,但是只是从特定的历史时期或从某一方面来研究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缺乏量化的研究方法,达不到理想效果。为了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理想效果,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理论还需在与应用的结合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结合文献研究和实践工作经验基础上,我们认为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学质量、资源竞争力和管理能力三个方面,因此,本论文将高校独立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约简,得到了3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体系:
图1: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在确定评价指标之后,我们需要设定这些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在评价中使用的是层次分析法(AHP),其主要思路是,在判断矩阵中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根据设定的标度为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打分,通过得分加总就可以得到指标权重。通过邀请专家对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打分,可以计算得出所有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见表1)。
表1:各二级指标权重
三、广东省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评价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之后,本报告的核心就是对广东省17所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对广东省独立院校核心竞争力进行测量之前,应该制订一个测量标准,本课题根据《2010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独立学院综合排名第一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为核心竞争力各指标评分基准(各项为满分5分),找出广东省各独立学院的相应测量分值,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广东省各独立学院评价指标分数
注:其中A-Q为各独立学院,按次序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可以得出广东省独立学院各二级指标的均值如下表所示:
图2:广东各独立学院二级指标测量图
从以上的二级指标可以看到,其中最高分为B25,即科研能力,从电子数据库的搜索情况来看,广东各高校的发稿量较高,如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其检索论文篇数可达843篇,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广东独立学院论文检索量都非常高,比如新办学院,如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其发稿量只达64篇。同时B12指标也偏高,也可以看得出,广东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情况比较良好,这与广东经济等有一定的关系,也跟广东独立学院的明确定位也有一定的关联,比如位于花都的华南工业大学汽车学院定位于花都的汽车区域经济,华软软件学院定位于游戏动漫等特色专业。
同时B11与B15分数较低,因为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低下,这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的。因此独立学院要取得长远的发展,制订相关人才招聘计划,留住人才,提升人才是不可忽视的。
四、广东省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得出广东省独立学院在成长阶段,仍然面临着来自外部和自身的重重困难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而这几个方面也制约着广东独立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制约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1.政策法规缺失;2.认识上的不足,观念上的制约;3.内部管理体制不清;4.融资渠道过窄,发展后劲不足;5.教师流动率大,结构不合理。
未来十年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黄金期,若要在此十年黄金期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必须解决上述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鉴于此,本课题提出一些尝试性建议:1.完善政策法规,健全的法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是独立学院及民办高校得以茁壮成长的先决条件;2.充分发挥体制优势,营造和谐共生环境;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科学弹性的办学定位。
五、结论
在独立学院的最终发展是独立,而要顺利独立,核心竞争力不可忽视。独立学院只有发展及增加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本论文不仅构建出一个评价各独立学院的评价体系,而且还对广东省各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各个指标进行详细分析,为各学院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广东省独立学院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论文是从属于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为《广东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研究》
[参考文献]
[1]石志红.试论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消费导刊,2009;
[2]C・K・Prahalad and Gary Hamel(1990),The core Competency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68 lss.3, May/June,P79-91
[3]刘瑞波.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及其展望,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
[4]郭秋平.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演进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3):77-82;
[5]王继华,文胜利.论大学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1(4):83;
[6]杨昕,孙振球.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进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1(4):83;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8-0059-07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8.012
对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美国的教育技术领域在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促进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内容分析的核心在于建立分析框架,它决定着整个研究的方向与质量。本研究以1995-2004年美国产生的935篇教育技术学博士论文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内容分析框架,尽力做到系统、科学和严谨,保证同一维度中的类目具有互斥性、完备性和较高的效度。
一、分析框架的初步提出
1.从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出发,确定主要分析维度
本研究基于刘美凤教授的教育技术的广义定位理论和AECT'94定义及其他一些美国学者对教育技术的理解。
教育技术的广义定位理论认为教育技术的知识构成包括三方面:教育技术知识I和教育技术知识II属于研究内容方面,教育技术知识III属于方法论方面。该理论还探讨了教育技术的知识来源问题。那么,美国博士论文到底研究了教育技术知识中的哪些内容?采用了哪些方法?依据了哪些理论,或者利用或转化了哪些学科的知识?所以,分析框架拟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基础3个一级维度。
AECT'94定义分析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和影响这些范畴的主要来源,以及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因此,在框架的“研究内容”维度,可以从研究范畴和实践领域两方面分析。定义中对影响范畴的来源的分析,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维度的分类提供了参考。
2.参考已有的教育技术内容分析框架,设置框架类目
1988年后,伊利(Donald P.Ely)连续四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教育技术的文献进行回顾,并从中预测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其中的很多趋势也被后来的事实所证明。伊利的框架对研究主题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在管理、技术开发、设计与开发、评价、教育过程/服务这些方面都有子类目。1989年,迪克和迪克(Walter Dick&W.David Dick)的框架对文章的研究类型进行了分类:文献回顾、方法类、理论类、经验和实验、描述研究、评价研究、专业相关。1995年,里夫斯(Thomas C.Reeves)的框架从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两个维度来考察,研究目标包括理论研究、经验研究、解释性研究、后现代研究、开发研究、评价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定性、批判性理论、文献回顾、混合方法。2000年,奥萨赫(BaderA.Al-Saleh)的框架对论文类型、分析主题、研究方法、目标群体进行了分类。另外,还参考了Edward, P.Caffarella、祝智庭、焦建利等的分析框架。
3.分析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论文的题目,丰富框架类目
我们分析了935篇论文的题目,发现这些论文题目的字数较多,研究问题很小,对研究范围规定明确,从多个维度命题。这样,分析框架就需要分多个维度和层次,并丰富了框架的类目。例如,很多论文探讨具体学科的问题,如数学、科学、外语等,所以可以考虑学科问题,并分析教育技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另外,论文关注的群体多样,学生、教师、妇女残疾人、军人、黑人等,所以可以考虑关注群体。
二、分析框架的修改
1.分析框架的三轮测试
经过测试,我们对框架进行了修改与补充。前两轮,分别抽样选取了200篇摘要进行分析。第三轮,对所有论文的摘要进行了分析,笔者作为主评判员,并邀请其他5名教育技术学硕士生作助理评判员,对内容评判进行互相校验。
2.访谈相关专家
我们访谈了一些专家,对框架进行了修改。专家包括有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求学经历的博士、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知名学者,还有熟悉内容分析法的博士。
3.德尔斐法完善分析框架
我们采取德尔斐方法对10位专家进行了两轮的意见征求,对分析框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专家组的质量是保证德尔斐方法信度和效度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选择专家的标准为:(1)对教育技术有深厚的理解;(2)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3)愿意参加本次意见征求。通过领域专家推荐和专业期刊的查询,我们形成了专家组,他们均为有多年教育技术研究经验和丰富研究成果的教授或副教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等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时间较长的学校;既有老一辈专家,又有中青年专家。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是他们共同的研究方向之一,对教育技术有着深厚的认识与理解,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有着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三、分析框架的确定
最终确定的分析框架如表1所示,包括4个一级维度,每个维度都有具体的类目,逐级分类。同一维度中的类目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是每篇论文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即这几项必选,在表1中用灰色区域表示;另一种是每篇论文可能只属于这些类目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但不是所有,在表1中用白色区域表示。例如,第一维度中的4个类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等)之间为第一种关系,即每篇论文都会从这4个方面分析;“研究目的”中的4个类目之间的关系为第二种关系,即每篇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其中之一。
四、分析框架的类目描述
对框架类目进行描述就是清晰地界定框架中的每一个类目,它有三个作用:让不同的评判者对框架有共同的理解,掌握类目的界限,在内容评判中易达成一致;有助于研究结论的表述;让读者了解框架的具体含义,利于学术交流。
1.研究目的
每个研究都有一定的指向性,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1)基础研究
进行探寻和求证规律的活动,指向具有普遍性,可以为现有学科的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2)应用研究
指向特定的问题,具有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目的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回答“怎么用”的问题。
(3)开发研究
指向方法和策略。目的在于发明或优化方法、策略和产品,回答“如何改进”的问题。
(4)评价研究
评价一项活动或方案在一定情境下的价值,帮助在特定情境下制定决策,回答“效果如何”的问题。
2.研究内容
(1)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研究
指有关教育技术学学科自身的研究,可以为其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或者讨论这一学科发展的问题。
1)学科建设
是指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研究。
①专业人员能力素质: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和领域工作人员需具备的能力素质、能力标准等方面的研究
②专业伦理道德规范: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和实践需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的研究
③课程设置:教育技术学专业需要开设的主干课程
④学科历史与发展:有关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研究
⑤学科定位:有关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定位的研究,回答“教育技术是什么”的问题
⑥专业名词、概念、内涵的界定:有关教育技术学专业中重要的名词和概念的界定
2)知识体系研究
指关于教育技术知识的研究,建立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又能够指导实践问题的可以操作的理论原则、操作程序、方法、技能与技巧、资源与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以及方法论等方面的知识。
①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方面的知识:根据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寻找并依据、利用和转化与教和学相关的科学与技术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通过研究、实验或探索,创造性地形成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操作程序、方式或方法、技能或技巧以及对所需资源的要求方面的知识
②与促进教学有关的过程的理论:对解决方案的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过程指的是指向实现目标的一系列的操作或活动
③与促进教学有关的资源的理论:对解决方案所需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
④教育技术的方法论:有关教育技术的方法论研究,如系统方法和形成性研究方法
⑤教育技术学的分支理论:从其他学科的视角研究教育技术,从而形成的理论或知识,如教育技术的批判理论等
(2)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是指应用已有的理论、方法或媒体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1)问题层次
①宏观:大规模的问题,如一个学校、企业和组织的整体性改进或规划方案
②中观:中等规模的问题,如一门课程、一个系统、一个班级等
③微观:小规模的问题,如一个单元、一堂课、一个媒体材料等
2)研究范畴
①问题解决的方案规划:根据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寻找并依据、利用和转化与教和学相关的科学与技术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通过研究、实验或探索,创造性地形成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
系统方案设计;采用系统方法,对较为综合和复杂的系统进行设计,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等步骤
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
课程开发:根据社会对教育活动的需求、学习者的基本条件和特征、教育者和教育机构的特征而制定能有效地适应社会需求及其变化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的程序或模式,并开展相应的实施和评价活动
②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包括:
需求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确定目标和途径
教学环境:教与学赖以存在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教师特征: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心理、性格等特征
学习者特征:影响学习过程有效性的学习者的经验背景的各个方面
任务分析:在确定需求之后,对需要进行的任务的分析
教学策略: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学习策略:学习者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前提下,为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主动性调控行为。主要体现在资源管理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上
讯息设计:对讯息的形态进行操作的计划,包括注意、知觉和保持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指导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交流的讯息形态的具体设计
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和学设计的有关软件资源
③开发: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包括:
媒体开发:即对硬件和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资源开发:对媒体所需材料、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④应用:使用各种媒体或资源,以促进学习或改进绩效的活动,包括:
效果评价:研究媒体使用对于某一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效果。常采用实验研究,结论表现为有无显著性差异
影响应用的因素分析:分析影响媒体使用的各种因素,或只分析其中的一种,如教师、政策、文化等
政策法规:影响教育技术的推广和使用的社团或组织的规则和行为
文化与道德问题:团体或组织中媒体需要考虑的文化或道德方面的问题
健康问题:媒体对用户(中小学生等)身心健康的影响
教育技术应用标准:国家、政府或学术团体制定的技术应用的标准
应用的策略:研究如何使用媒体或资源,以促进学习、教学或者绩效
应用状况:分析某个国家、机构或学校的技术应用情况
推广应用:为了使革新能被采纳而通过有计划的策略进行传播的过程
⑤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技术
管理者素质:管理者应具有的素质
组织管理:对一个组织或者团队进行的管理
项目管理:计划、监督和控制教学设计和开发项目,或其他项目
信息管理: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总称,包括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和储存等过程
知识管理:对人力资本与资源、知识及其载体的管理,是基于知识的企业管理、对知识型组织的管理,目标是提高组织的知识生产力、知识增值率和知识创新能力
人员管理:管理企业、组织或其他团体中的人力资源
资金管理:对企业、组织或其他团体中的资金的管理
设备与资源管理:计划、监督和控制设备、资源支持系统和相关的服务
传送系统管理:计划、监督和控制媒体传送系统中的过程和产品
⑥评价:对计划、产品项目或课程等的价值确定
评价对象:论文的评价对象可能是下面其中之一。项目评价:对在限定时期内执行某一特殊任务的活动进行评估:产品评价:对某一物品的优点、效果或者价值进行评估;成本效益评价:对某一技术、产品或方案等应用的成本和效益比例的评价;评价模型的设计与开发:设计和开发某一个评价/测量模型,该模型可以被多次测量某一类型的对象;评价模型的评价:对某一个评价/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价
评价方式:论文的评价方式可能是下面其中之一。诊断性评价:活动开始之前,对事物的情况进行“摸底”;形成性评价:搜集达标方面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总结性评价:搜集达标方面的信息和使用这些信息来作出利用方面的决策
3)应用领域
论文解决的问题属于哪个领域或行业,包括学校教育:远程教育:由各类学校或其他社会组织实施,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的相对分离;企业与组织:解决企业、公司或者其他组织中的管理、发展、绩效和培训等问题;卫生:解决医疗、卫生、健康、医生等方面的问题;政府:解决政府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的问题;科研:解决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图书馆/博物馆:解决图书馆、博物馆或其他数字资源中信息的查询、加工和利用等问题;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如报纸、广播、电视方面的传播研究。其中,学校教育、远程教育、企业和组织是主要的实践领域,我们进行详细分类。
①学校教育
从研究主题分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如何将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网络教学:研究如何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问题:教学设计:研究学校教学中如何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过程;教师教育:研究教育教学中的教师问题,如教师的素质、教师培训等: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研究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教学资源中心等的使用问题
从学校的类别来看,论文研究的领域有以下几类: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学龄前儿童的教育
中小学教育:在美国称为K-12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从社区学院到研究性大学,不包含专门开设远程教育的学校。又可分为医学、军队、体育、理工科、文科、艺术、政治/经济、其他、没有区分
成人教育:针对成人开展的教育、教学
职业技术教育:针对工程、技术等职业开展的教育
其他教育:家庭教育:研究家庭在儿童教育中所起的作用、父母如何影响儿童的学习;宗教教育:宗教开办的学校,或者培养牧师、宗教人员的学校;特殊教育:有关残疾人、智力障碍、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文化教育:有关公民素质、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4-H教育:社会性的青少年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Hand)、头脑(Head)、心灵(Heart)、健康(Health);健康教育:有关公民的健康、卫生教育
②远程教育
需求分析与规划:远程教育项目的需求分析与系统规划
发展状况:分析国家、区域、学校的远程教育发展状况
远程教育传送系统:实施远程教育的一些技术手段,如印刷品、广播、电视、网络等
工作人员分析:分析远程教育领域的各类工作人员,如远程教师、辅导教师、服务人员、研究人员等
教学过程和模式:分析远程教育过程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一些进行远程教育的教学和实施模式
学习资源建设:如何设计、开发远程教育资源
学习者分析:分析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特征
学习策略:分析远程学习者如何进行学习
远程学习者的失学问题:分析远程教育中学生失学的现象、原因、对策等
交互设计与分析:分析远程教育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的交互和情感的交互,并设计策略以促进交互
协作学习:远程教育中,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学习
质量保证:为使人们确信某个远程教育项目能够满足质量要求,在质量体系内实施并按照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的和系统的活动
学习支持服务:为了促进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信息、资源、人员和设施服务的总和
③企业与组织
企业绩效技术:企业或组织改进绩效、促进发展的问题
企业人员素质分析:研究企业某个岗位的员工需要的素质,或者现有的素质
常规企业培训:研究企业如何对员工实施培训,不包括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的培训
企业e-learning:研究如何用计算机、网络来培训员工
组织文化与学习:研究一个组织中如何形成文化、促进学习,以促进组织发展
组织变革:研究组织发展和变革中的现象和规律
4)关注的媒体
多数应用研究类的论文涉及了媒体,从三方面分析:
①媒体类型:具体类目见表1
②是否为专门教育开发的媒体:如教学、课件、群件技术、Webquest、WebCT、电子教学设计工具
③研究角度:从哪些角度研究媒体,包括;
媒体性能:研究媒体的属性、特征,他们将会影响到媒体的设计与开发
媒体设计:设计某一媒体
软件或资源开发:开发软件或者相应的资源
媒体使用:研究使用媒体的策略、方法、制度等
媒体效果:研究媒体使用对于某一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效果评价
媒体文化:研究使用媒体的文化环境
构建环境:构建使用媒体的建筑物、硬件、软件等环境
5)关注的群体:具体类目见表1
6)应用学科:研究某一门学科的问题。类目见表1
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收集数据的方法、收集数据的手段、分析数据的方法则作为工具帮助上述这些方法的实现。
(1)方法论
方法论是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包括有基本的理论假定、研究逻辑和思路等。
(2)一般研究方法
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共同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包括:
①系统科学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
②归纳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即用若干个别性事物来证明观点的方法
③演绎法: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
(3)具体研究方法
适用于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方法,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
①理论研究;对复杂问题的性质和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发现其规律或一般性结论
②实验研究:根据一定的假设,创造能验证实验假设的系统和环境,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
③调查研究:在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资料,从而对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④人种学研究:是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地、动态地、情境化描述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⑤案例研究:在现象和其背景的界限不清晰时,使用多种资料源调查现实世界当前现象的一种实证的探究。目的是产生新理论和证明已有理论
⑥历史研究:对过去发生事件的了解和解释,目的在于通过以往时间的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事件和预测未来研究
⑦内容分析研究: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的分析,其目的是弄清或测度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或趋势
⑧相关与比较研究:相关研究是对两个或以上的变量间是否相关及相关程度进行判定,目的是建立相关或用于预测;比较研究是按一定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共同规律和特殊本质
⑨设计研究: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采用逐步改进的设计方法,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检测效果,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设计,甚至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而有效的设计
(4)收集数据的方法
①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
②实验法:综合采取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前测和控制组等方法,对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进行严格地控制
③前实验法:对无关变量没有控制,因而效度很低
④准实验法:在现场背景下难以对无关变量进行充分的控制,只能做到最大限度地保证实验的内部效度
⑤访谈法: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事实材料,以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
⑥问卷法:根据研究需要而编制成的一套问题表格,由调查对象回答的一种收集资料的工具
⑦测量法:利用工具按照规则给对象或事件赋值,能充分地测出研究中的变量、概念或现象,从操作意义上提供研究所需的数据
⑧文献法: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岗位能力培养,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出发,而是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要求。因此,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就要从考试内容、形式、成绩构成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与分析,力求探索出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试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
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地形测量》、《控制测量》、《工程测量》、《GPS测量技术》、《数字测图》、《测量平差》、《摄影测量》等,各专业课程的考试均应具有显示功能、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因此要结合现有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专业课程考试存在的弊端,构建新的考试机制,同时促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现有的考试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形式单一、考试目标的模糊等情况,造成学生创造力的抵制,综合能力的下降,具体分析主要包括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考试目标僵化。考试是一个学习过程,这应该是一个考试的主题教育管理论文,其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更深入学习的手段,是为了对所学知识的一种提升,为今后的运用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拓宽思路,成为创新人才的起步。而现在考试形式促使学生考试目标僵化,态度不明确,认为考试是学习的终结者。
2、考试方式过于单一。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科考试主要是是采取终结式考核, 即教师出各种题型的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闭卷笔试,教师按标准答案进行阅卷,给出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学生平时成绩,做出学生该门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考试的单一性,使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之前便习惯性产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惯性思维。不光答题纸张耗材,教师阅卷、试卷回收也耗时。
3、考试内容主观性过强。目前考试内容大多由任课教师或专业教师自主出题,自主阅卷。老师出卷自由度小,试卷质量低。多数老师在出卷时都只会侧重大纲中的重难点,而忽略或者说是无法把各科知识进行链接,也无法区别对待,从而测试出个体真实的成绩论文服务。导致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强调考试内容,便会导致理论知识的传授过于倾斜。试题内容的泄露,批改阅卷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判错、计算错误等现象都会促使最后结果失去客观真实性、公平性。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同时又有测试内容不全面的因素,因此考试形式的改革和创新是迫在眉捷事宜,只有改革考试模式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4、考试评价方法片面。目前期末总评成绩中,期末考试成绩是主要的决定因素,而期末考试往往是书面闭卷形式,这就给学生造成了很大压力和侥幸心理,有的同学在考前搞题海战术,有的同学把“投机取巧”的功夫用在考场上,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平时时间努力学习,就必须对传统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一个真正全面、客观、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
5、考试反馈机制缺乏。由于考试是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学生考试结束,就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不能与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与交流。这样的考试模式有可能将学生引向一种僵化、死板的学习轨道。
这些弊端的出现都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新性以及个体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导致高职教育教学目的失去重心。
现代科技的发展教育管理论文,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计算机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其中,凭借计算机的考试系统以方便快捷等优点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驾驶理论考试就是运用计算机考试的一个实际应用,它实现了理论考试的无纸化,以往出题、印试卷、批改试卷等繁琐的工作也随之被计算机所替代。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担负着因材施教、选拔人才、评价教学等众多功能。随着时代变迁,这种计算机无纸化考试系统由于安全性高、便于组卷和评阅、资源消耗低、自动化程度高、可以实现远程考试等特点,在学历考试、各种职称考试、证书考试中已被广泛使用。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改革应首先通过对专业考试现状的分析,收集资料建设试题库,同时与计算机编程技术人员合作构建考试模拟系统。因此,核心内容便是依托建立的考试模拟系统,其原理应同驾校理论考试一致,可以随机抽取题库试题组卷、计算机智能阅卷评分和试卷分析等功能于一身,更能体现客观、公平、公正的考试特点,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测试更适合信息时代的考试要求,也切合了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采用此考试模式,不仅使得教学管理部门不再面临人工印刷试卷的艰巨任务,也让教师从此告别了出题、组卷、人工阅卷、评分、试卷分析、登记分数等繁琐的工作,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考试模拟系统代替传统的考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以下从多方面对其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1、随机抽题功能,降低了考生作弊的可能性,达到公平、公正性。支持随机组合卷,可以从指定的若干试卷中按要求随机抽取考题进行考试,或从试题库中随机抽题供考生作答,保证每个考生的试卷都不一样。用于考生平时自测也十分方便。由于试题是随机抽取的,所以考生试卷的试题顺序是不同的,这极大降低了考生作弊的可能性,有效防止相互抄袭行为,也确保了考试的公平性。
2、题型可以丰富,自主选择性强。教师可以在选择单选、多选、简答等题型的基础上,如条件充裕,可以设计新增判断题、不定项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识图题、简答题等题型。
3、考试过程自动控制,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动交卷、评分。整个考试过程由系统自动计时,时间到系统将自动提交试卷,避免了传统考试中考试结束时,考生还不愿意停笔交卷的拖延现象论文服务。
4、成绩分析功能,有效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情况。考生提交试卷后,系统将立刻对试卷进行自动评分,生成成绩通知单。最终将整个班级学生的成绩汇总教育管理论文,并按分数段排列,形成分析报告。真正实现考生考完即刻知道考试成绩的愿望,也体现出考试高效、快捷的特点。
5、可支持试题库管理,方便录入、导出试题,也可以在网上共享题库资源。该系统可拥有简单快捷的试题录入模式,方便对试题库的管理。试卷可以直接导出到WORD文档或打印出来。可以把所有试题保存到数据库,通过互联网方便地进行模拟考试,也允许设置为练习模式,让学生考试过程自行判题。
6、考试模拟系统扩展性强。其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增加各种功能。如新增考生身份检查功能:对考生重考、二次登陆和考后查卷时进行身份检查,只有班级、考号、姓名和第一次考试输入的信息一致方允许登录,防止考生身份信息输入出错的情况。
7、界面可设计人性化,操作简便。在实际使用中,从每一位学生到教师,在操作方面都没有障碍,界面人性化,方便可行。
军事机器人论文参考文献:
[1] 李建祥.机器人教育的感受和认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9).
[2] 周俊波.机器人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1).
[3] 曹宇.独立学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特色平台——以大学生机器人竞赛[J].文教资料,2010(16).
[4]阮晓钢等著.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研究与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
[5]曹其新,张蕾编著.轮式自主移动机器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6]杨林权主编.机器人足球竞赛与设计技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0).
军事机器人论文参考文献:
[1] 赵明仁.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1(10):25-26.
[2] 董海真.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9):40-45.
[3] 李莉.巧用语言艺术,活跃教学氛围——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口头用语艺术[J].考试周刊,2012(89):46-47.
[4] 骆巍.开源平台在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中的应用—基于Arduino的机器人学习平台建构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48-49.
[5] 赵中建.为了创新而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2-6-15.
[6] 李俊港.关于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思考与分析[J].求知导刊,2016(45):53.
军事机器人论文参考文献:
[1] 朱敏,高弘博,肖震,等.WSN中一种基于虚拟锚节点的VA-RSSI定位算法[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3(11):110-114.
[2] 石为人,熊志广,许磊.一种用于室内人员定位的RSSI定位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17):232-235.
国际上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基于教育学理论基础的评价体系,例如David I. Hanauer、Graham F. Hatfull和Deborah Jacobs‐Sera等学者在专著Active Assessment:Assessing Scientific Inquiry中的研究[1];其二,基于心理学的评价体系研究,例如Jane S. Halonen、Ted Bosack、Shirley Clay和Maureen McCarthy等学者的标志性文章A Rubric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Scientific Inquiry in Psychology[2]。
通过查阅期刊网上相关资料,笔者发现,我国科学探究能力研究主要集中于国际视角、考题分析、理论研究、评价研究、学科应用与幼儿教育6个方面,分别占研究论文总量的6%、3%、45%、10%、32%、4%。国内关于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论文很少,而且也是近年才出现的。这些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国外的有所不同,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其一,评价工具的研究,例如罗国忠的《基于工作单的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研究》;其二,评价量表的研究,例如唐劲军的《量表法评价中学生化学科学探究能力》;其三,国际科学探究评价方式综述,例如廖元锡的《国际三大评价机构科学探究能力评述》[3]。
综上所述,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已经建立起较为成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体系,对于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往往借鉴了很多学者们的经典理论。尽管国外各类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和国际上的大型测试都是各种理论的综合,但是评价的模式逐渐分化为两种类型。然而,我国对于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研究却涉及不多。大多数研究的主题仅限于科学探究能力的学科应用部分,即研究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某一学科的探究能力,并且大都采用“七要素分析法”。
二、国际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教育学模式
现在的教育学者们对于科学探究能力的划分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主要涉及两个问题:科学探究的定义以及评价所采用的测量方式。当代科学教育学者认为,科学探究能力可以被看做是一系列元素的综合,但关于元素有哪些,学者们仍然持有不同的观点,见表1。
三、国际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心理学模式
心理学关于科学探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97年,Morgan和Johnson认为心理学没有固定的测试方法,如果非要建立一个心理学教育标准反而会把事情搞复杂。同时,一些课程论学者认为,需要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作为心理学教育的基本目标。1999年,Hogan认为学生应当在学习并接纳科学规律的同时,学习如何建立和评价一个科学规律。2000年,Hogan和Fisherkeller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四要素:形成假设、设计实验、解释结果和交流结果产生的因素。2002年,Zimmerman又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学生应当有机会去试着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假设、设计实验、观察、测量、作出推断,并且形成理论。此外,学生应当会从规律的理论中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部分学者根据前人研究成果,设计了新的心理学方向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体系。Hogan和Fisherkeller通过对四要素的完善,提出将科学探究能力定义为描述性技能、概念性技能、问题解决的技能、道德推断的技能、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领域的技能、交流技能、合作技能、自我评估技能等八个领域的能力。针对这些领域的能力,他们设计了对应的评价指标,竖行三项代表不同水平的能力组成,横行从没有接受过训练到专业能力结束,适合于能力的不同水平,具体见表2—表9。
四、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指标特点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以及对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笔者总结出了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要具有以下特点,即多维度评价,分值设立多层次,评价方式多样化,问题内容要具有真实情境。
1.多维度评价
评价角度应当多样化,应当将科学探究能力按不同标准分成多种,而不是按照科学探究能力的操作步骤进行分类。保证所分成的各项技能之间没有绝对的联系,可以考查一个学生不同的能力。
2.分值设立多层次
对于同一项技能,学生所表现出的水平会有所不同,应当对学生的不同的、可能的表现给予合适的分值。并且对不同年龄、不同地域或者不同生活环境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分值标准,便于比较出学生能力的层次。
3.评价方式多样化
从各国对科学探究能力考查的评价方式来看,大多数的考查都不只采用了一种评价手段,虽然很多考查模式仍以纸笔测验为主,但是为了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应适当地增加管理人员进行工作单的测试和现场考查等。这样可以对一些不易在纸笔测验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进一步了解。
4.问题内容具有现实情境
通过对各国考查评价问题的总结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到,真实情境下的任务会有效地增加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只有真实情境下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才能够准确地描述出教育和科学活动的本质,才能够反映出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表现。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与发展研究”(CAA1100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David I.Hanauer, Graham F. Hatfull, Deborah JacobsˉSera. Active Assessment: Assessing Scientific Inquiry[M].Springer, 2009:31—42.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十年来,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我国多所高校包括不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得到迅速发展,然而有调查显示,该专业学生认为本专业存在课程设置欠合理、理论联系实践少、实验少、教学手段较单一等不足,特别是“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被认为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最近对207名在校学生的专题调研中也发现,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表示了较为强烈的愿望!根据以往的调研和我们的体会,不少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长期主要存在如下不足:一是专业教育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教学偏少;二是实践教学模式较单一,缺乏创新性,实践教学系统性、针对性不强;三是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亟需具有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四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这方面突出表现为传统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基地偏重学校心理教育,难以适应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亟需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灵活机动的实践教学基地;五是实践环节与实际应用缺乏有机联系;六是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共享程度较低。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分层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内容
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心理学教学中,应该始终把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等实践紧密结合。心理学要与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不同文化等密切结合才会有生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等都大有裨益。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应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专业学习的需要,注重分层、多样化、立体化协调发展,以利于培养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
(一)实践教学目标建构的层次化、多元化
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有不同取向的实践教学目标,可以在不同教学阶段进行多样化的单项能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培养;或毕业、就业前的上岗前培训、技能提高培养等。在实践教学目标层次上,应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出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
1.认识实践
认识实践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的目的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感性认识;实践方式有教师讲解、课堂演示、实验演示、软件仿真模拟,进行课堂讨论,参观见习与实习、考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参观等。还可在假期安排集中实践,如心理学调查等。
2.模拟实践
模拟实践的目的在于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促进专业学习,为校外实践奠定基础。模拟实践主要利用校内实践场所,如心理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室等,进行模拟心理咨询、普通话实践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
3.专业综合实践
专业实践的目的以形成和提升专业能力与素质为主。校内专业实践主要是在中、高年级进行综合性专业训练,如在心理实验、心理咨询、心理测量、认知心理学、广告与营销心理学等课程中的综合性项目中,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测量、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方法进行专业实践;校外专业实践主要是专业实习,时间至少8周以上,最好实施轮岗实习。
4.研究实践
研究型实践教学是指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是学生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以完成课题研究为动力,经历选题、搜集资料、选择方法、研究设计、组织实施、分析结果、提炼观点、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的实践过程。研究实践的目的以展示能力、拓展能力为主。研究实践应提倡选用来自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实用性课题或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
研究实践应注意处理好一般要求与提高层次的关系:如对于那些有较强的专业兴趣、专业基础较好的学生,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在自愿的基础上试行导师制度,师生结对,具体指导。指导学生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知识,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创业大赛”等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专业意识、思想行为等多方面进行指导。要使各个不同层次上都有指导教师参与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本专业这方面近年来每年均有10余位学生的项目获得大学生挑战杯校级立项。
(二)实践课程设计的系列化与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的多元化
实践课程设计主要是在某一门专业基础或专业课内安排系列实践教学学时或专用周,这些课程主要有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学校心理学、行为矫正、心理学研究方法、广告与消费心理学等。课程设计的选题尽量来自于社会的实际需要,使课程具有真实性,从而使结果具有实用性;课程设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根据现有学生已学的知识结构情况而定,并使课程设计题目层层深入,形成系列,从而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基础技能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项目设计除了各种多样化的单项实践教学项目外,可以开展各种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根据专业情况和实践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可以采用“复制型”、“模拟型”:在校内复制、模拟某一实际工作现场,重在模拟职业环境、职业氛围和工作流程,建立与工作现场的设备和工作情景完全相同的实训场所,如学校心理咨询的场景训练等;也可以采用“虚拟环境型”:实训中的学生形成虚拟工作环境,采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法等手段开展实训活动,让学生以专业人员的身份(学校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社区心理学工作者、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师、企业营销人员等)出现,完成某项虚拟专业任务;还有“混合型”:即进行各种混合型实训项目训练。
(三)建构分层立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
1.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立体化建构
一是实验室实训课程的实践训练。实验教学是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自己主观努力完成的教学过程,它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是无可替代的。通过实验教学,主要是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基本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基本规律验证等)、专业综合实验(现代心理实验技能、专题实验等)以及研究性实验(心理学规律的探讨与研发工作等)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具体如开设SPSS与心理统计、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认知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技巧等实验实训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心理学实验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是在实验操作台上通过机械和手工完成的实验,二是计算机模拟实验,它们各有功用,二者配合使用,可以相得益彰。然而实验教学应该避免完全以计算机软件系统模拟和代替传统的仪器操作的趋向,以利于培养学生整个实验的操作能力以及创造性研究实验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实验室的开放,要将实验室的所有实验项目对所有学生进行开放,对不同实验课程设立不同的实验教学计划,建立网上选课的机制,设立相关值班制度,充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二是开设应用技能课程。这方面课程主要在校内通过校内实训场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实验室、团体心理训练室等)的课堂教学进行。以该专业学校心理教育方向课程为例,应用技能课程要围绕“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课程与教育”和“心理测评及应用”三大实践技能展开,以便完成对服务对象心理“了解”、“发展”和“补救”的任务。在应用技能课程教学中,可以广泛使用案例教学,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以案例情节为线索,自觉进入案例现场,充当其中角色,独立思考,独立决策,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应的实践技能。
三是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撰写与研究。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综合性地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自主研究与探索。特别是教学计划中,第八学期最主要的教学工作就是指导学生撰写学位论文,这不仅是对过去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凝练的过程,更是对学生综合科研实践技能的检阅与提升的过程。
2.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分层、多样化建构
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这项工作仅仅靠一两个实践教学基地是难以达到效果的。为了保证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校外见习、实习的效果,应形成较为完备的层次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梯队。如以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实践而言,我们适应面向针对不同层次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群体进行相关了的教学实践:一是针对普通心理需求的群体(如普通学校);二是针对一般问题行为群体(如青少年成长特训学校);三是针对严重问题行为群体(如劳教所);四是针对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群体(如康复医院)。
3.注意实践教学课内常规体系与课外非常规体系的协调建构
实践教学课内常规体系主要是指在教学计划中有系统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一是集中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实训环节,如在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课程中增加实践内容,增加运用专业知识从事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二是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及专题性、有组织的系列社会实践。如将专业实习、见习与理论课穿行,让学生参加一些实际的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学得一些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课外非常规体系主要包括:一是积极指导与心理学相关的学生社团活动等课外活动,每年组织心理社团成员开展大规模的新生心理素质测量与评价活动;经常举办应用心理学学术沙龙或学生论坛;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心理援助服务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二是定期邀请校外名家和校内专业教师举办一些心理学专题的讲座,如“应用心理学发展前景”、“心理援助知识讲座”等;三是举办“心理剧”、“心理学知识大赛”等比赛,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竞争意识。四是在校内通过导师制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研究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创业团队间的合作能力。对于有突出表现者,如各种重大学习竞赛、辩论大赛、演讲大赛、心理剧比赛、知识竞赛中获奖,在正式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者,经本人申请和学院批准后可酌情代替选修课或实践课对应的学分。五是校外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必须参加的实践活动,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各种调查与专题研究、案例分析和学生的兼职工作等。对于参与课外工作实践表现突出的学生,设置奖励学分。通过课外实践环节,拓展个性化教育的空间,保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们指导本专业学生为主体的湘中大学生心理学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了多种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特殊教育学校支教活动、四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该协会荣获“湖南省优秀大学生社团”荣誉称号(2007年)。
4.注意实践教学实体资源与网络资源的协调建构
互联网的兴起,为拓展实践教学实体资源的功能提供了新的平台。如实验室建设可以采用网络化管理,形成了各实验分室―实验室办公室―校园网的三级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建设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的运行机制,可以营造不同层次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在网上递交报告、下载作业,教师可在网上批阅实验和设计报告、布置作业等;另外将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实验项目、课程设计项目和实习内容都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挂在校园网上,方便学生进行下载。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与教师的教学信息交流、与同学的学习资源共享,这样极大地拓展了实践教学的资源空间与灵活性。
5.注意实践教学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的协调建构
实践教学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是相辅相成的。如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就业意向或考研方向选择毕业论文的选题,并结合毕业实习进行调研、访谈等,通过使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与就业意向相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项工作与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均相关联。又如实验教学其实既包括实验室实验,也包括实习基地的实践性实验,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科研实现一体化,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心理学研究的能力和素养。
(四)在实践教学上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采用“启发式”教学,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如在实验教学中,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项目的比例,在实验过程中,分层次提出实验要求,并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在各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出不同层次、不同设计要求的多个设计项目,加强引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学生必须完成设计文档。在设计指导安排上,学生可自主进入开放实验室,也可通过校园网进行预约,教师在网上进行设计过程的指导。
在教学形式上要注重多样化。如对于综合性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产学紧密结合型”,如在实践单位、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习的毕业前学生,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专业实践,由学校实践教师和所在单位专业人员人员共同指导实践教学;也可采用“试用型”、“定单型”,对于已经联系就业单位的学生,除结合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产学结合实践教学外,可以与就业单位进行订单式实践教学,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采用“提前就业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单独实习”;“创业型”,对于创业型专业人才,可以提供创业条件,进行创业实践训练。
(五)实践能力评价的多元化
对于实践教学的能力考核可以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专家评价、社会评价等不同方面的评价;考核形式可以采用解决实际问题式考核、试卷式考核、小论文形式、口试、答辩、实践小组评议、自己申报与小组评价相结合、专家评价等不同方式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分层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保障
1.相关政策与行政支持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坚实支撑
这方面包括:学校行政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支持、在仪器供给和维护中的支持、在课程教学方式、大纲和考试设计、立体化教材的编写、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赋予教师更多的灵活性和支持、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专业分层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支持等。
2.“双师型”专业教师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主导力量
建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掌握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可通过参加专门的心理学师资培训、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以上证书、主动服务社会、也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些有心理学应用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兼职来充实师资队伍。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支既能从事心理学专业教学与科研,又能亲自参与各种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我们现有6位教师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有多位教师面向校内外开展了讲座、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其中有教师如陈杰副教授也在学院和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于2009年获得湖南省优秀教师荣誉。教师在学科专业建设、教改与科研方面也注重突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取向,有较丰富的相关教学与科研成果。这些成果紧紧围绕当代应用心理学的重要专业方向之一――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为专业办学提供了较为强有力的学科专业保障。教师队伍在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方面面向广泛,社会效益显著。
3.积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社会资本,注重实训场所建设主体的多元化
校内实训场所建设主要由学校自己投资兴建;也可学校与社会共同投资兴建,引进企业或科研院所在校内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利用企业在学校投资实践教学设备为企业做广告宣传等方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主体也可多元化,要积极取得政府、有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学校、医院、劳教所等的支持。
总之,要逐步摸索一条符合学校实际情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并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实验教学、实习、竞赛、毕业论文等相关环节不再孤立,彼此都能够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到积极作用。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的需求,形成阶梯的立体化培养方式,让各层次的学生均能充分的发挥其个性,得到适合其的培养,并使之均能成为具备高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应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秦素琼,等.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A].李其维.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
[2]任其平,黄警钟.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改革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9-30.
[3]谢倩,辛勇.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81-82.
[4] [7]阴山燕.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7,(9),819.
[5]谢爱武.关于高师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140.
[6]吕建国.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路[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