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水文地质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2:5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水文地质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水文地质论文

篇(1)

2含水层介质

西山地下水系统的地下主要是以奥陶系碳酸岩类岩溶水,上覆石碳二迭系碎屑岩裂隙孔隙水,其含水介质主要是奥陶系中统的上下马家沟组为主和峰峰组石灰岩,径流排泄区上覆由石碳二迭系碎屑石。北山和东山的地下水都主要是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其含水介质北山为奥陶系中统上下马家沟组石灰岩,东山主要是奥陶系统上下马家沟组峰峰组石灰岩,其上覆基岩二迭系碎屑岩。盆地区则是以全新统松散堆积物砂砾石层和砂层为主要含水介质。

3太原地区地下水富水特征

太原地区地下水富水性主要是受到含水层岩性和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特征的综合影响,通常情况下边山强于山区,径流排泄区和冲积扇、冲积平原区要强于补给区和洪积扇、洪积平原区,碳酸盐岩石溶裂隙含水岩则强于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而其又强于基岩裂隙含水岩组,在这其中富水性最弱的是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1)西山地下水系统,从汾河沿岸至古交和河口周边地区,单井的涌水量为每日1000m3/d~2000m3/d,其后至边山断裂带富水性开始激增,白家庄地区涌水量为5000m3/d,开化沟和洞儿沟涌水量分别为7000m3/d和13000m3/d左右,最大单井流量为平泉自流井,其最大流量高达36000m3/d。2)盆地区地下水系统的富水性从整体上看冲积扇要强于洪积扇,例如西边山洪积扇单井单日涌水量在1000m3~5000m3,东边山则要小于1000m3,而西张盆地的单井涌水量则达到了5000m3/d。3)北山的地下水系统在汇流区的阳曲泥屯盆地的涌水量在1000m3/d~2000m3/d,径流至阳曲镇东焉一带后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每日的涌水量达到了1000m3/d~20000m3/d不等,集中排泄点兰村的单日涌水量则达到了50000m3。

4地下水系统水化学和水温特征

受到含水层岩性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影响,太原地区的地下水水化学及水温从整体上看基岩山区的裂隙岩溶水在补给区从水温和水化学类型以及矿化程度上没有什么很大差异,东山西山和北山三个地下水系统基本相同,但受到含水层岩性和其矿物成分、径流长度、排泄的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直到径流排泄区域才发生变化出现差异。北山地下水系统因其含水介质主要为奥陶系中统上下马家沟组灰岩、岩组中硫酸盐岩含量很少、较少会有峰峰组出现、矿化度小于0.5g/L、地下水循环深度较小所以北山地下水水温较低,一般为13℃~15℃。而西山的地下水系统在径流排泄区受到峰峰组地层下渗补给岩溶水和径流途径长、循环深度大等因素的影响,其水温从径流区至排泄区呈明显上升的变化,由14℃逐渐升高至25℃。

篇(2)

(2)地下水位下降带来的危害。我国属于多地形多气候环境,很多地区都缺水严重,地表水不足,地下水位明显下降,从而导致整个地质结构发生变化,这些是由于气候干旱带来的水位下降,从而影响了岩土层,影响施工操作;同时,还有一些水位下降是由于地表一些工厂施工,抽取了大量了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明显下降,也会直接危害到后续的建筑施工,从而使得水源越来越少,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建筑工程受到阻碍。

(3)地下水位影响岩土结构带来的危害。水文地质变化是影响岩土结构的主要因素,而且这种变化是没有规律的、随机的,地下水位如果忽高或者忽低,就容易造成岩土结构发生变形,导致地表开裂,对建筑物带来损害,水位上升时,岩土结构变得松软,强度低,使得低沉易于压缩,这就会造成建筑物下沉和变形;而数位下降时,岩土结构就会变得坚硬,强度增高,使得地基随之而下降,从而造成地表建筑下沉,遭到损坏。

2解决水文地质带来的危害的具体措施

(1)对地下水位变化危害的解决措施。地下水位的上升和下降都会直接影响岩土结构,影响水源分布,进而影响了建筑物地基的稳定性,所以,在工程地质勘察中,要高度观察地下水位的变化,结合周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密切注意岩土层随地下水位变化的规律,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先规划和施工方案,对发生意外的情感做好预测措施,使得建筑物所承受的危害降到最低。

(2)水源性质危害的解决措施。在实际的水文地质勘察过程中,地下水由于会和岩土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岩土层的含水量,使得岩土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对建筑物带来安全隐患,所以,在勘察时,要注意定期的对地下水进行取样和监测,使得岩土含水量变化可以更好的被监测,对地下水进行综合的分析,得出可靠的数据,以便于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解决措施,降低安全隐患。

(3)评价机制不足的解决措施。完善的水文地质评价体系可以提高勘察质量和水平,所以,勘察部门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责任意识,不断完善工程勘察的评价机制,从而提高管理水平,使得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更为高效和准确,对地下水位的监控更为严格,确保对各类问题可以做出正确的预防和解决措施,从而有助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规划,提高建筑工程的稳定性。

(4)地下水性质变化的解决措施。在勘察过程中,对地下水自身的性质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地下水的PH值、硬度等相关因素的变化,也会对岩土结构和建筑工程带来一定的危害,为此,必须要对地下水的性质做出准确的分析,找出性质变化与岩土结构变化的规律,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将风险降到最低,全方位的保证建筑施工可以有序开展。

篇(3)

二造壁止水步骤

(1)先把所要抽水的含水层、隔水层

岩层深度及岩石性质,依据实际钻进岩芯鉴定分层表及测井解释资料了解清楚,将所用套管丈量准确,备好其长度要超过止水层的深度3.0~5.0m,调好井口上余1.0~1.3m。

(2)架桥造壁

根据测井解释孔径资料,用一根岩芯管4.5~6.0m,顶端事前放入一块与岩芯管内径一样垫子,从下端装入粘土做成的泥柱、碎石及麦秸杆做成草把,岩芯管下口放入废钢丝绳5~6根,长度要比钻孔直径大些,堵住下端。然后下入孔内到预定隔水层深度后,用泥浆泵将岩芯管内所装物憋出管外,并提起钻具,而后下钻具试探一下所架桥位置能否托住钻具,如能托住,即达到目的,再下钻具其下端连接一个实心接头,轻轻将粘土泥柱子墩实。

(3)止水方法与步骤

架桥工作完成后,,进行封孔造壁,依据钻孔直径及所封厚度,计算所需水泥量,为增加水泥凝固强度,配入适量中粒砂,灰砂比1∶0.65~1∶0.7,灰浆搅拌均匀后,动作要快,立即用泥浆泵注入,在注入前一定要计算准确顶替水量,防止灰浆在高压胶管及钻具中凝结堵塞,灌注灰浆完毕后注入顶替水,即可提出钻具,待72~96h后完全凝固。即可透小眼,透小眼时,先用110mm岩芯管导向,下接异径接头变89mm岩芯管(2.0m长左右),钻出小孔后,拆掉导向管,用89mm岩芯管钻透所封厚度段,以便下入套管止水。下入套管,其下采用108mm×89mm的异径接头,下端接一根89mm的岩芯管,长1.5~2.0m左右,并用止水橡胶带在管外四周缠绕,其缠长度1.2~1.5m,用18号铁丝捆绑,上部套管四周抹上铅油,慢慢将套管下入孔内,当套管下到距封闭止水位置上时,用套管自重下压到造壁止水位,形成很好的密封。

三下管注意事项

(1)详细了解煤田地质钻探、电测井资料,根据井孔结构、地层柱状、孔径、孔斜情况,合理选定止水位置。现场地质人员要划出并提供地质柱状、井孔结构、孔径等资料的示意柱状。

(2)准确丈量孔深,并做好记录,做到准确无误。

(3)根据地层柱状及孔井结构资料,合理配置井管,丈量各孔段的井管,并对井管的长度计算准确,并划出简易孔径结构图,以备检查和核查。

(4)下管前要搞好冲孔换浆及顺孔工作,保证下管时畅通无阻。冲洗液的更换时,先在原泥浆的基础上,计算孔内所需新泥浆量,进行配制双聚泥浆,其中粘土粉25kg/m3,腐植酸钾25kg/m3,配制聚丙烯晴、聚丙烯酰胺泥浆的水解度30%~50%,皂化油180kg/桶,泥浆性能指标采用粘度28~30s,比重1.20~1.30,失水量小于20cm3/min。泥浆pH值不小于8~9。

(5)套管落底后,要准确丈量套管地面的高度,确定止水物所处位置,并做好记录。

(6)止水质量检查。洗井前在管外投放萤光红溶液,洗井期间认真观察井内是否有红颜色水出现及管内外水位差变化(指管外水位处于地面时判定),确定止水质量。若洗井及将来抽水时管内有红颜色水出现,可认为止水质量不合格,需重新进行止水。再者可以用泥浆泵加压,使泥浆泵压力达到40~80Pa保持24h,观察泥浆泵压力是否变化,若无变化即可。当压力逐渐变小时,需返工重新止水。当止水效果好后,孔口必须封闭严。

(7)抽水结束后,将原泥浆重新在孔内进行循环,并将孔内清水全部顶替完后,开始起套管。

篇(4)

实践证明,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但也是一个易于被忽视的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地下水既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岩土体工程特性,又是基础工程的环境,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至于容易被忽视,是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在勘探成果内因为很少直接涉及水文参数的利用,水文地质问题往往只被认为是象征性的工作,在勘察中大多只是简单地对天然状态下的水文地质条件作一般性评价。在一些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区,由于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研究不深人,设计中又忽视了水文地质问题,经常发生由地下水引发的各种岩土工程危害问题,令勘察和设计处于难堪的境地。为提高工程勘察质量,在勘察中加强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工程勘察中不仅要求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及其影响,更要提出预防及治理措施的建议,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以消除或减少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1、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在以往的工程勘察报告中,由于缺少结合基础设计和施工需要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作用和危害,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今后在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

(1)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2)工程勘察中还应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3)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天然状态和天然条件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分析预测在人为工程活动中地下水的变化情况,及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反作用。

(4)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

2、重视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和研究

岩土水理性质是指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各种性质。岩土水理性质与岩土的物理性质都是岩土重要的工程地质性质。岩土的水理性质不仅影响岩土的强度和变形,而且有些性质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往在勘察中对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比较重视,对岩土的水理性质却有所忽视,因而对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

岩土的水理性质是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显示出来的性质,而地下水在岩土中有不同的赋存方式,不同形式的地下水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而且影响程度又与岩土类型有关。

结合水是地下水在粘性土中的主要赋存形式,在砂土中含量甚微。结合水尤其是弱结合水与粘性土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性质如可塑性、膨胀性、收缩性等归为粘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因其受强力束缚,活动范围极为有限,对岩土的动态水理性质影响较小。

3、全面了解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地下水位变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但不管什么原因,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危害又可分为三种方式:

(1)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①土壤沼泽化、盐渍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

②斜坡、河岸等岩土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③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

④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

⑤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

(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3)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

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不仅使岩土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进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筑物的破坏。

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由于改变了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在移动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如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的形成条件和防治措施在有关的工程地质文献中已有较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水文地质工作在建筑物持力层选择、基础设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其必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将对勘察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篇(5)

三维地下水数值模拟是当前我国对水文地质孔隙水研究的主要的方法之一,三维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是根据某一个地区的孔隙水的水位、流速等情况计算孔隙水的储量的一种方法,对于有效的制定孔隙水的使用量有很大的意义,而且一旦孔隙水的储量大幅度的下降,人们也能够通过三维地下水数值模拟的方法提早得知,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目前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方法主要有有限差分法、有限单元法、边界元法等。有限差分法是一种古典的数值计算方法。有限差分法在研发时计算机还没有完全的普及,因此,有限差分法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使用,但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逐渐的普及,有限差分法也在地下水流动问题的计算得到了较大的应用。有限差分法的工作原理就是把描述地下水运动的偏微分方程近似地用和它相对应的差分方程来代替,然后对差分方程来求解。这样就能够根据计算的数值大致的推算出水文地质孔隙水的运动情况,方便人们根据计算的数值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孔隙水过度使用的问题。

1.2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研究方法。

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时一种根据孔隙水的各方面情况而建立的数学模型,这种数学模型刚刚被提出就因为其在水文地质探测方面的优势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水文地质结构的研究中。目前,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为基于表面的模型、基于体的模型和混合模型。基于表面的模型的应用原理主要是通过在某一个地区随机的选取大量的点,而且所选取的点的分布图像必须是不均匀和散乱的,因为只有散乱的随机的选取监测的点才能够最真实的反应某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结构,对所选取的点所在的位置的水文地质的情况进行监测,并根据这些点的情况推测整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基于表面的模型在应用中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水文地质情况是非常复杂和多变的,甚至可能会存在哪怕只是相差一毫米的距离,但是水文地质结构却完全不相同的情况,因此,通过基于表面的模型推测的水文地质结构的结果的准确性较低,不能够保证其完全正确。但是,基于体的模型和混合模型却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点,因此,混合模型在水文地质结构的研究中应用的最为广泛。

1.3在水文地质孔隙水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在我国水文地质孔隙水研究方法中存在很大的不足就是对三维地下水数值模拟和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的整体的研究较少,以至于在水文地质结构研究时大都将地下水数值模拟和水文地质结构分开进行研究,即使有研究者将三维地下水数值模拟和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置于一起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将模型分散地、静态地放置在一起,或者是通过三维水文质模型来更好的认识地下水系统,并没有将二者有效整合,尤其是在当地下水位变化时如何对三维水文地质模型产生影响方面研究更为不足。

2孔隙水文地质结构层三维动态建模数据获取方法

水文地质孔隙水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但是,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但是,由于水文地质孔隙水数据研究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导致人们不能够完全的收集整个地区的所有的数据,以至于建立水文地质孔隙水结构三维动态模型的数据不足。为了解决人们在水文地质孔隙水建模的数据采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较为适合的建模数据的获取方法,目前,在水文地质孔隙水的研究中使用的较为广泛的获取数据的方法有实际监测数据和模拟数据两种,顾名思义,实际监测数据就是研究者采用实际的监测手段对所测量地区的水文地质孔隙水的情况进行测量,主要包括孔隙水的水位、运动情况、地面的沉降高度等等,但是,由于水文地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想要全部测量整个地区内的每一寸土地的水文地质情况都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在监测时需要不断的重复测量,确定每天不同时间内水文地质孔隙水的变化情况,如此一来测量的工作量就会非常的巨大,而在实际的水文地质孔隙水研究中,没有足够的监测人员对每个监测点的数据进行采集,因此,在实际的水文地质孔隙水研究中大都是在地区内随机的选择大量的监测点,监测这些所选择的点在不同的时间内的孔隙水的变化情况,在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估算整个地区的孔隙水的情况,并将其作为水文地质孔隙水建模的数据,以便更好的模拟水文地质孔隙水的结构。而模拟数据方法则是与实际监测数据截然不同的数据采集方法,模拟数据在获取时不需要实际的检测地区内的水文地质孔隙水的情况,而是根据其他方面的数据推测出当前地区内的水文地质孔隙水的情况,水文地质孔隙水的储量、水位、运动情况等都与孔隙水的渗流和土层的沉降情况有关联,而且还与人们对孔隙水的使用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模拟推测水文地质孔隙水的数据时,需要根据孔隙地下水的三维渗流与土层压缩机制,建立三维地下水渗流与土层压缩的耦合模型,利用地下水动态开采资料与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数值模拟获取模拟层中各个计算节点上每个模拟时步的土层压缩量,该模拟压缩量较好地反映每个模拟时步每个模拟层计算节点上随着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土层压缩情况。利用模拟数据构建模拟区域的三维孔隙水文地质结构模型,一方面可以从三维空间上动态反映含水层与弱透水层空间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与地面水准测量、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与分层标监测获得建模数据比较,具有经济、数据量充足的优势。但是,模拟数据方法所模拟出来的水文地质孔隙水的数据虽然会很贴近,可是毕竟会与真实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使用模拟数据建立水文地质孔隙水动态模型时,要充分考虑到模拟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的差距,以此来保证模型的真实可靠。

篇(6)

②对回次位置及填写岩芯回次票进行校正。

③对岩芯进行整理,同时检查上下顺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岩芯长度进行适当的校正。

④鉴定岩性,同时对分层位置进行确定,并填写相应的分层票。

⑤终孔后,按照顺序将岩芯装箱保存。

2岩芯描述的顺序及内容

①定名、颜色、结构、矿物成分、构造破碎情况及次生变化等是描述岩芯的主要内容。

②测量岩芯标志面与岩芯轴夹角。

③在小范围内,丈量岩层、矿化、蚀变的变化,以及具体深度,并注明。

④钻孔内岩性分层时,对渐变关系、侵入关系等上下两层岩石之间的接触关系进行注明。

⑤按照繁简适度、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要求记录内容。⑥松散岩层的描述内容大致为:定名、颜色、胶结程度及胶结类型、化石等。

3计算岩芯采取率

①计算回次岩芯采取率:对于回次岩芯的采取率,通常情况下按照公式:回次岩芯采取率=本回次提取的岩芯总长/本回次进尺数×100%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如果采取率超过100%,一般是由残留岩芯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处理,其处理措施主要表现为:进尺数不变,修改岩芯实长数字,对于回次岩芯采取率超过100%的部分,依次往上一回次推,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加上推上来的岩芯长,如果上一回次的岩芯实长比进尺数大,并且回次岩芯采取率依然大于100%,这时需要继续上推,对于这种情况一般需要重复三个回次。经过上述处理,如果回次岩芯采取率依然超过100%,这时需要通知机长或班长进行相应的处理。

②计算分层岩芯采取率:对于分层岩芯采取率,通常情况下,按照下列公式进行计算:分层岩芯采取率=分层各回次取出的岩芯总长/(分层下界孔深-分层上界孔深)×100%。

4钻孔天顶角、方位角测量及要求

对于钻孔来说,需要按照要求(斜孔每钻进50米,直孔每钻进100米),对钻孔的天顶角、方位角进行测量。

5钻孔孔深测量及要求

在钻探过程中,每钻进100米或者见煤层、重要标志层等需要利用钢卷尺对钻具进行丈量,进而对孔深进行验证,并且校正误差控制在千分之一点五,如果超出允许的控制范围,需要查找相应的原因并做出调整。

6简易水文地质观测项目及要求

对于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来说,通常情况下是在钻进过程中,需要及时发现含水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初步确定含水层的富水性及岩溶在不同垂向深度的发育程度和发育规律等。其观测项目主要包括:地下水初见水位、稳定水位、水温、漏失位置和漏失量等。涌水、漏水、坍塌、缩径、溶洞等视具体情况与技术负责人进行协商,进一步提出简易水文观测的具体内容。详细的观测和记录岩芯采取率、钻进速度和钻进情况及变层、换径的位置等。在钻进过程中,记录掉钻、卡钻、埋钻、坍塌掉块、换径变层、返水颜色的突变及涌沙、气体逸出等现象的起止深度。

7判断含水层

在钻进过程中,对含水层进行判断,通常情况下,需要依据以下几点:

①破碎的岩芯,裂隙发育的孔段。

②在钻进过程中,涌水或严重漏水及水位突然上升的孔段。

③在钻进过程中,坍孔、掉块现象严重的孔段。

④岩芯采取率低、进尺相对加快的孔段。

8编录小结

钻孔完工后,通常情况下需要编写钻孔地质小结,其内容主要为:

①目的任务及施工结果;

②钻孔质量评述;

③孔内地质情况;

④存在的问题及认识。其中,需要对岩性分层情况,地质矿产特征、矿化蚀变特征及二者的关系和矿床类型等情况进行重点描述。

9室内整理

①随着钻孔施工编录的不断深入,需要对野外编录资料进行及时的整理;

篇(7)

1大型盆地水文地质特征

新疆的大型盆地包括塔里木和准噶尔两大盆地。盆地内的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天山南麓和北麓、昆仑山北麓的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地区,盆地腹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也有分布。

1.1山前冲洪积

平原区包括近山的砾质平原区和远山的细土平原区。含水层主要由第四系冲洪积卵砾石、砂砾石、含砾中粗砂、中细砂层构成,厚度一般在400~600m,局部地段厚度超过1000m。含水层结构由山前向盆地内部,由砾质平原的单一结构潜水含水层向细土平原的多层结构潜水—承压水含水层变化,含水层颗粒也由粗变细,在细土平原区出现了粉土、粉质粘土等构成的相对隔水层。相应地,含水层富水性也总体表现为由强变弱,单井出水量由砾质平原区的2000m3/d以上逐渐减为细土平原区的1000m3/d左右。该区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出山河流的入渗补给,其次为水库、渠系和农田灌溉入渗、山区基岩裂隙水的侧向径流补给,由山前平原区向盆地腹地的沙漠区径流,在径流过程中,通过泉水溢出、绿洲区蒸发蒸腾、人工开采等方式排泄。沿着地下水径流路径,山前平原区的地下水质不断发生着变化。塔里木盆地的砾质平原区,地下水一般为矿化度小于1g/L的硫酸—重碳酸盐型淡水,水质较好,至细土平原区,矿化度一般上升至1~3g/L,化学类型也大多变为硫酸盐—氯化物型,水质变差;准噶尔盆地砾质平原区,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在0.5g/L左右,水化学类型多为重碳酸盐型,水质很好,至细土平原区,矿化度升至1g/L左右,水化学类型也向硫酸—重碳酸盐型转化。地下水资源量大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一,主要受出山河流量大小控制。总体来说,出山河流的流量越大,其所形成的冲洪积扇区地下水资源越丰富。在这两大盆地中,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冲洪积扇主要有且末河、和田河、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克孜勒苏河、阿克苏河、渭干河、玛纳斯河、奎屯河等。

1.2沙漠区

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一带,有地下水分布。东部昌吉州境内沙丘覆盖下的第四系冲湖积粉细砂含水层承压水,属自流斜地延伸部分,为矿化度小于1g/L的淡水;西部莫索湾一带,沙漠下承压水为玛纳斯河冲积层,发现了矿化度0.34g/L的重碳酸钙型水,水质良好,单井涌水量小于1000m3/d。该沙漠北部新第三系出露地表,部分被沙漠覆盖,普遍赋存有第三系层间承压水,水量较小,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3/d,矿化度2~3g/L。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沙丘下的塔里木河古河道普遍有潜水分布,矿化度3~6g/L,单井涌水量小于500m3/d。其余广大沙漠区,虽普遍分布有地下水,但水量较小,水质复杂,浅部一般矿化度为8~10g/L左右。沙漠腹地第四系松散粉细砂含水层中,400m深度内由浅到深矿化度为8~10g/L、6~7g/L、5.25~3.4g/L,有逐渐降低规律;塔中KT1(深井653m)在埋深425.00~428.54m层段,找到矿化度为2.27g/L的地下水,单井涌水量603m3/d。埋深552.10~632.24m段,矿化度2.61g/L,单井涌水量751m3/d。沙漠区的地下淡水,大多为隐伏古河湖积平原或古河道带的地下水,由山前平原地下水侧向径流转化而来。

2山间盆地

河谷平原水文地质特征新疆主要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包括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拜城盆地、焉耆盆地、塔城盆地、博乐盆地等和伊犁、额尔齐斯河谷平原。这些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规模虽小,但具有和塔里木与准噶尔两大盆地相似的水文地质规律,含水介质、富水性、水质也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其中伊犁和额尔齐斯河谷平原区,由于当地降水较丰富,是新疆单位面积地下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上游山区的河流入渗补给和基岩山区通过断裂破碎带侧向径流补给3种形式。由山间盆地的洪积扇向盆地中央或河谷出山口向下游径流,在径流过程中,通过泉水溢出、绿洲区蒸发蒸腾、人工开采等方式排泄。由补给区到排泄区,地下水水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盆地或河谷平原的上游,地下水一般为矿化度小于1g/L的重碳酸—硫酸盐型淡水,水质较好,再向下游径流过程中,矿化度一般上升至1~3g/L,水化学类型也大多变为硫酸盐—氯化物型,水质变差;最终在山间盆地的最低洼处以矿化度大于3g/L,水化学类型多变为氯化物型,基本以盐湖的形式存在,如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拜城盆地等。各山间盆地及河谷平原地下水资源量大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一,主要受出山河流量大小控制。山区河流量越大,其所形成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地下水资源越丰富。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主要有焉耆盆地、博乐谷地伊犁河谷和额尔齐斯河谷平原等。

3基岩山区

水文地质特征基岩山区地下水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三大山脉的古生代及前古生代地层,多组成高中山地,构造含水介质的碎屑岩、岩浆岩、碳酸盐岩和变质岩含水层(组),褶皱形变复杂,多次的张扭性断裂发育,裸岩表层风化带厚度达20~30m;深部脉状裂隙纵横交错,浅部网状裂隙蛛丝密集,并相互贯通,导水性较好,在降水和地表水入渗补给作用下形成基岩裂隙水。雪线以上有带状永冻层地下水分布。区域断块深断裂,走向与山体走向基本平行,控水作用很强,一般在受压应力形成逆掩断层的基础上,又受新构造错动的影响,多形成压扭性阻水的结构面,在断层破碎带的地下水补给一侧,线状泉群多有出露,形成构造蓄水带,对地下水深部循环起着良好的导水作用。以上含水体分布面积约占山地总面积70%。高中山区基岩裂隙水富水性极不均匀,变质岩与岩浆岩裂隙水富水性较差,泉流量一般0.1~1L/s或稍大,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受发育程度所限流量差异大,一般泉流量多在3~50L/s。雪线以上多年冻土区融冻液态地下水泉流量也较大。高中山地地下水矿化度<1g/L,融冻层水及水循环条件好的构造富水带矿化度<0.5g/L。天山东部觉罗塔格、库鲁克塔格一带,由古生代、前古生代地层组成山峦低矮,为晚近缓慢上升区,剥蚀作用极为强烈,近于准平原化,无长年水流,降水<50mm,形成大面积的石漠,含有5~30g/L的高矿化基岩裂隙水,分布面积约占山地总面积10%左右,为新疆地下水极贫乏地区。山区岩土中的Ca和HCO3首先被淋溶于水,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优越,使之成为山地水尤其是地下水的标型元素,形成HCO3—Ca型水,矿化度小于1g/L;局部地区受围岩地层岩性的影响,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Na型水;如北塔山以东的中低山区及阿勒泰、塔城、博乐、伊犁的低山区或天山北麓的乌鲁木齐西山区,为HCO3-Ca和HCO3•SO4-Ca•Na型水,矿化度小于1g/L。在和田河流域中低山区,矿化度1~2g/L。

二环境地质问题

新疆普遍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是土壤盐渍化与沙漠化,另外还有煤层自燃、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地下工程塌方、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和地下水污染等。土壤盐渍化主要分布于准噶尔、塔里木盆地的细土平原、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区,全疆盐渍化面积9.7×104km2;沙漠化沿古尔班通古特及塔克拉玛干两大沙漠周边分布,沙漠化面积9.3×104km2。盐渍化重发育区主要分布在罗布泊及周围地区、叶尔羌河和喀什噶尔河下游区以及阿克苏河以东至塔里木河中下游段;盐渍化中发育区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牙通古孜河—且末县以西的细土平原区;盐渍化低发育区主要分布在天山北麓的细土平原带以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缘段、福海以南地区。沙漠化重发育区主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南缘西部、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以南地段以及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下游段、阿克苏河以东至塔里木河中下游段;沙漠化中发育区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牙通古孜河—且末县以西;沙漠化低(轻)发育区分布于北疆盆地边缘,南疆绿洲边缘地带。沙漠化重危害区分布于兰新铁路哈密段、塔里木盆地南北缘的沙漠边缘、绿洲内部或边缘地带以及塔里木河、和田河的下游地区;盐渍化重危害区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下游及阿克苏河以东至塔里木河阿拉干段;沙漠化、盐渍化中危害区分布于牙通古孜河—且末县以西,G315线且末—民丰段;沙漠化轻危害区分布于托克逊、阿克陶、英吉沙、墨玉县等地;盐渍化轻危害区分布于准噶尔西部山间盆(谷)地、准噶尔盆地南缘细土平原带、焉耆盆地;盐渍化、沙漠化灾害轻危害区分布于阿尔泰山南麓冲洪积平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缘、乌鲁木齐以东沙漠和绿洲的接触地带;沙漠化、盐渍化灾害弱发育区分布于平原区及人类活动稀少地区。典型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为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和地下水污染。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在天山北麓和吐哈盆地最为突出,奎屯以东-奇台县一带是新疆综合经济最发达地区,地下水开采程度在60%以上,全疆7个超采区有4个位于该区内。地下水污染主要分布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市及南疆的喀什、库尔勒市等地。

三地质灾害

新疆地质灾害较为严重,长期以来对城镇、重要工程设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历史上曾发生过地质灾害摧毁城镇、铁路公路、水利工程设施等重大灾害事件。随着全球气候转暖、人类活动加剧,近年来新疆地质灾害的发生呈现出范围扩大、时间提前、频次增加、群发性和经济损失增大的趋势。

1新疆地质灾害时

空分布特征空间上,崩塌、滑坡、泥石流出现最多的区域是3大山系,即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在时间上,年内具有汛期(4~9月)高发,其它时间低发,全年呈正态分布的特点,年际具有与大气候特征相对应的周期性(8~12年)变化规律。

2不同灾种的分布特征

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南坡、天山西段中低山区和昆仑山山区。其中,崩塌主要分布在山区交通沿线的陡坡、矿山边坡和自然斜坡的陡崖地段,以岩体崩塌为主,217国道独—库公路段、314国道中—巴公路山区段最发育;滑坡主要分布在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组成的中低山高陡斜坡区,以伊犁谷地山区黄土型滑坡最为典型;泥石流主要沿中低山区的河流、沟谷发育,重点分布在天山北坡乌鲁木齐—乌苏一带、阿尔泰山克兰河阿勒泰市区段、昆仑山与天山复合部位(克州与喀什西部山地)。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北麓低山丘陵的采煤工程分布区。

3地质灾害发育强度高

发育区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市区段,伊犁谷地山区,省道、国道山区段,南疆铁路阿拉沟至和静段,天山北麓乌苏—阜康低山丘陵区,西昆仑山西部中高山区;中发育区主要分布于各大山系的中高山区;低发育区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其它地区为弱发育区。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程度

重危害区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市区段,伊犁谷地山区,省道、国道山区段,南疆铁路阿拉沟至和静段,天山北麓乌鲁木齐—阜康低山丘陵区,西昆仑山西部中高山区;中危害区主要分布准噶尔西部山地,天山北坡中低山区,G312线、G315线山区段,各大山系的中高山区;轻危害区包括其他山区;弱危害区主要为平原区。

篇(8)

二煤矿水文地质勘探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煤矿水文地质勘探也有了越来越多新的技术手段。

1钻孔透视仪测量岩溶钻孔透视仪的工作原理

主要基于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由于电磁波在不同岩性的岩层中传播的速度和距离都不尽相同,在工作时,将无线电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别放置在两个钻孔内,相距一段距离,发射机作为点源发射电磁波,经过岩层介质,在另一端被接收机接收。利用这一特性,钻孔透视仪可以用来探测碳酸盐层地区地表以下不同深度的溶洞和岩溶通道,这些数据可以为研究岩溶发育规律提供重要的参考,对于孔间岩溶形态的探测,即使是在500米或者更深处也能探测得到;在注浆帷幕上清晰地显示注浆效果,还能方便地对突水点和堵水注浆巷道的位置进行比较准确的定位。

2流量测井法

流量测井法通常用于探测钻孔不同深度横截面纵向流量,对于有纵向水流的钻孔,流量测井法可以用来划分隔水层和含水层,探测含水层的层位、厚度、渗透性等。MDS-78I是一种流量测井仪,因其具有稳定的性能和简便的操作而被广泛使用,它的主要功能是流量和井径测量,可连续测,也可点测,具体选用视实际情况而定。另外,对于不同的试验井的测定结果评价也有不同的标准。

3γ射线找水法

γ射线找水法在上个世纪中期就被国外许多专家用来寻找水源,而我国在1974年由原子能应用研究所提出引进了这种方法,在对江、川中、湖北等许多地区进行了试用之后,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能够非常快速准确的探测出基岩的稳伏断层破碎带、裂隙带地下水的位置和分布情况。并且,这种方法操作起来相对比较简单,仪器携带也很方便,所需投入的成本不高,且能取得非常好的探查效果。因此,经引进以来,受到广泛的应用和改进。

篇(9)

2高密度电法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知,高密度电法具有简便,经济,勘查结果精确,勘查速度,应用范围广等众多优点。高密度电法在水文和工程地质勘探工作中被极为广泛的应用。例如可以采用高密度电法进行大坝稳定性评价、坝基渗流的探测,可以用以探测电站大坝基岩面的起伏,进行高速公路高架桥,高层建筑的选址,洞穴、涵洞的探测,岩土工程勘察,以确定湖河道、地下墓穴的分布和深度等等。接下来,笔者仅从海堤砌石体深度探测以及地下水探测两个实例方面来分析高密度电法的具体应用:

2.1海堤砌石体深度探测

利用高密度电法测试海堤砌石体的深度。测试区域内的堤防工程主要建筑在基础为抛石的地基上,并且地基结构属于土石混合型,迎水面方向主要是类似于直立的浆砌石挡墙,墙体后方为人工填土,此外,人工填土的下层主要由淤泥、淤泥夹薄层粉细砂以及含泥细砂层等组成。针对以上工程地质情况,我们采取高密度电法来勘测抛石层堤的挤淤深度以及横断面的具体形态。具体步骤为先在堤轴线位置布设高密度电法的剖面,且依据控制抛石层横断面形态的要求来设置测线之间的间距。测试结果显示,电阻率由高到低分为3层,起伏不大。依据施工现场的高密度电法的测试结果以及工程地质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比如,我们将抛石以及填土的划分依据设置为30-40Ω.m,将填土、淤泥、淤泥夹薄层粉细砂以及含泥细砂层的划分依据设置为小于10Ω.m。则经过分析计算后得知,砌石层的厚度大约为6.0m,填土的厚度大约为2.0m,-4.0m高程以下为淤泥、淤泥夹薄层粉细砂或含泥中细砂层。

2.2高密度电法勘探地下水

篇(10)

通常情况下,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往往体现在地面的沉降方面,这主要由于地下松散等原因导致地壳产生不规则变形,形成一种局部下降的运动。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主要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种,对于人为因素而言,则主要因过度开采地下水等相关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现象,同时还会随着地下水位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对于自然因素而言,则主要是因构造活动引起地面沉降现象。由此可见,人为因素是形成地面沉降的最大因素。

1.2引发软土地基变形

对于地质开发来说,软土地基变形是其中常见问题。由于软土具有较强压缩性和灵敏度,但透水性比较差,又加之土体结构稳定性不高,极易受到地下水运动的影响。基于这种情况,水文地质因素对软土地基变形产生重大影响。一旦原状土受到地质运动的振动后,很容易破坏其结构,使土质结构强度降低,进而使土体结构被破坏,最终造成软土地基变形。

1.3引发砂土液化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也体现在砂土液化方面。由于砂土液化饱水的疏松粉和细砂土等在临界地震作用下,受到瞬间破坏,进而呈现出液态现象。一旦呈现这种情况,便会使超孔隙水压自下向上运动,最终产生砂土液化现象。另外,由于砂土上部覆盖层具有较差的渗透性,很容易使地下水溢于地表,严重情况下还会产生冒砂等地质灾害现象。

1.4引起岩溶塌陷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也体现在岩溶塌陷方面。所谓岩溶塌陷,则主要是在溶蚀洞穴上覆盖有松散土体,一旦受到外力作用或人为因素,如洪水、干旱、抽水、排水等,都很容易使地面产生变形,引发岩溶塌陷等现象。通常情况下,地下水的流动及其动力条件是引起岩溶塌陷的主要因素,它很容易使溶洞底层结构牢固性遭到破坏,降低土体抵抗力等多种原因造成。因此,地下水流动及其动力很容易引起水文地质的影响。

2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防范策略

a)采取实时监测措施,充分做好预防工作。在水文地质工作中,投入监控设备,加强对水文地质工作的监控,监控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a)对施工工序进行监控,杜绝施工工序出现错误;

(b)对施工人员进行监控,保证施工人员认真施工,提高工程质量。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避免出现盲角,全方位地监控工程质量,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并且,要确保监控设备质量好,能满足监控需要,不易出现故障,故障易于维修。对水文地质工作进行监控,为管理人员或质量检查部门评估工程质量提供了依据。同时,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对施工人员进行约束,保证施工工艺和流程符合相关要求,提高施工的管理效率。污水治理是水文地质工作的关键,对地下水的保护意义重大,所以应尽快建立污水综合整治系统,引进相关的设备,在技术上实现对污水的自动化和程序化处理,提高治理污水的效率,节约治理成本,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人事管理,统筹规划,引导各部门重视污水处理,采取必要的手段加强污水的治理。总之,要从设备和人事上建立科学高效的污水综合整治系统。通过不断加强对地下水水质的监测和控制工作,从而使地质工作人员能够准确确定污染源,对地下水污染的相关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掌握,比如,在地下水中建立监测预报系统等相关措施,以方便工作人员掌握水质情况,一旦发现水质污染能够及时有效采取措施,将其扼杀于萌芽状态,最终达到防治地下水污染的目的。同时,应建立地下水区域评价系统,以方便对污水治理效果的监督,对环境的危害和社会的影响进行评价,并给出相应指导意见,使得污水综合整治系统更加高效、合理。并且,污水综合整治系统和地下水区域评价系统的建立有利于政府有关部门对水文地质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价,从外部强化原材料、施工工序、施工工艺的监督,从水文地质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污水治理,使得污水治理更加高效、科学,促进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发展。尤其是对于地质灾害的高发地带,地质工作人员更应该进行全面监测,以便遇到紧急情况,从而及时告知相关人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比如,一旦遇到雨季,应对地下水流量进行实时勘测,一旦水流量超出标准范围,应及时进行调整和控制,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从而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降低经济损失。污水综合整治系统和地下水区域评价系统所具有的时效性,将能及时反应污水治疗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对地下水的进一步污染,继而实现带动水文地质的发展目标;

b)积极开发利用相关措施,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地下水资源一直处于比较饱和状态。然而一旦地下水储存量过大,就很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因为过量的地下水对地质结构能够产生巨大冲击力,一旦受到外力作用或人为因素,便会形成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基于此,积极开发利用水资源也是防治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比如,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使用,可以有效维持地表结构的稳定性,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另外还可以通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将地下水应用于灌溉,这也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方法,从而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另外利用电网来模拟施工能在施工前发现可能的问题,为施工工序和工艺的创新提供依据,并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使得施工工序和工艺更加丰富,减少可能问题对后期施工的影响和危害,使得水文地质工作更安全、更高质量。

篇(11)

二、工程地质勘测中水文地质问题及其危害性

1.上文对水文勘测重要性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些分析能够更加透彻的了解到水文勘测对于岩土工程整体结构以及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工程地质勘测的时候,正确对待水文地质勘测,全面分析存在于水文地质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积极进行勘测,具体分析如下:1.1关于取土样做腐蚀性分析的问题在实际勘测中,一般都是取的水样,取土样做腐蚀性测试的较少,土试样的腐蚀性测试是将土试样放在纯净水中制备浸出液,对浸出液测定的结果作为土的腐蚀性。地下水的腐蚀性一般高于土的腐蚀性,因为地下水位以下的土长期浸在地下水中,显然地下水的腐蚀性高于土的腐蚀性,因此只要测定水的腐蚀性就可以了。1.2地下水的腐蚀问题地下水有很多种类型,其水位变化也非常大,同时季节不同,降水量不同,都会对地下水水位造成影响。与地表水一样,地下水也具有很大的腐蚀作用,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内其中的矿物成分比较多,这个时候,一旦收到污染,其矿物质成份还会继续增加,所以说在进行岩土工程勘测的时候,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地下水的腐蚀性进行严密的勘测。通过对其中矿物质成份的测量和分析,来确定其腐蚀性的高低,在地下水中的某一种化学成分含量超过一定标准时,其还会对建筑材料产生一定的腐蚀。2.岩土工程整体稳定性和可靠性与地下水的活动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地下水位不同程度的变化,必然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这些危害,稳定岩土工程结构,全面分析地下水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才能够有针对性的采取治理以及预防措施,下面就对一些常见危害进行分析:2.1水位上升问题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上升必然会对岩土工程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而导致其水位上升的原因有很多中,例如:总体岩性产状以及含水层结构,水文、气象以及温度等等都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甚至有的时候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从而导致水位上升。另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岩土机构强度以及湿度不符合施工要求,并导致其出现粉土以及管涌现象发生,这些都是由于水位上升而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2.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无论是地下水位上升,还是下降,对于岩土工程都会造成带来巨大危害,上文对地下水位上升的危害性进行了研究,下面来具体分析地下水位下降的危害,通常来讲地下水位下降的大部分都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比如: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以及修改水库等等。这些行为会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从而造成地面沉降、塌陷以及开裂等现象。这些都对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巨大影响,并危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2.3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针对地下水位的沉降现象,我国地质勘测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实际的要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导致膨胀性岩石发生一定程度的膨胀形变,因此,如果这种显现反复出现,必然会使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更大,最终必然导致地面开裂,引发建筑物结构的破坏,这种破坏在轻型建筑结构中更加明显。另外,地下水的升降变动带,由于地下水的不断侵入,还会带走土层中的铝铁成份,土层失去胶结物,会变得松动、含水空隙变大、其承载力以及强度就会降低,从而对岩土工程基础处理带来巨大阻碍。

三、水文地质勘测的任务

在充分了解地下水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性后,强化水文勘测力度,做好钻探以及物探工作,是提供准确情况评价与判断结果的前提。1.钻探的任务钻探工作是水文地质勘测中的重要环节,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冲击凿碎岩石,工作人员会借助专业的工具和设备进行,钻探的最大优点就是适应性强,能够在多种复杂的环境下进行,并能够深入到岩体内部,勘测结果精确度高。2.物探的任务电法勘测与弹性勘测是目前工程地质勘测中最为常见的两种方法,前者会受到地形条件的影响较大,并且要更具岩石的电学特性为基础,分析岩石缝隙,岩石程度强弱等情况对电法勘测效果的影响,专业的技术人员适用专业的勘测仪器,对目标岩层进行物理参数的测定,从而确定地下深层的地质状况。3.野外测验在水文地质勘测的过程中,还有一种测验方式也十分常见,那就是野外测验。这种勘察方法是能够获取全方位的水文地质资料,为日后的工程设计、测评、施工提供最为科学的参数依据。综上所述,我国的地质勘测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勘测技能,将以上三种勘测方法全面掌握,将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作为共组重点,积极进行创新和研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采用检测方法,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勘测数据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