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2:3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地域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地域文化论文

篇(1)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石器时期,红山文化发源于辽宁西部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中,至今,我们已经发现了近千处红山文化遗址。红山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红山文化的原始先民们擅于饲养,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因此,这一时期的艺术造型文化发展迅速,这种艺术造型文化对于现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红山文化中的“龙形象”是中华“龙文化”的发源,红山“龙”成为一种文化发展的脉络意象,历经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至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红山文化中的“玉龙”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大发现。这件“龙”作品呈现墨绿色,高26厘米,造型完整,体态蜷曲,呈C字形。它的吻部前伸,呈现略向上弯曲的姿态,嘴部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这件作品概括了中华“龙形象”的特点:鹿眼、蛇身、猪鼻、马鬃。这种特征延续至今,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现代中华文化的象形符号,成为“中国人”“中华民族”的永远的象征。红山文化不仅具有现代文化的历史存在,在现代文明发源的界定上也起到重要的佐证作用。在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以前,人们所知的只有夏商周以来近四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红山文化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国史前的历史,扩展了中华文明的源头。

(二)移民文化

东北地域文化还是一种移民文化,这种区域性的移民文化特点,使东北的区域文化呈现出一种丰富繁杂的大一统的现状,这种现状对于东北现代文化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东北地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这种文化包含了三种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类型:少数民族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汉文化、异国异乡文化。据考证,从原始社会开始,中原文化就是东北地区的原驻民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东北的社会人群增添了流民、移民和谪戍之人,这些人为东北文化中注入了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区所具有的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总之,东北的区域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发展、吸收、融和了其他地方文化,在文化的传承、融合、嬗变中发展而来的。这种移民文化的特质使现代的东北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的特点。

二、东北地域文化的现实性在现代文化中的作用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性特点对于现代东北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多的作用。东北地域文化中的现实性特点对于现代文化的发展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一)东北方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内涵的外在显现,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方言,东北的方言是由这个区域内部的各个不同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是一种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东北方言是一种多元性的文化现象,具有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特点,契合了东北人豪放、率真、风趣的社会群体性格。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二)东北饮食文化

与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不同,东北的饮食文化具有热烈、豪放的特点。东北菜的菜码大、菜量足、菜味重。历史上,东北地区属于富足、丰饶的区域,与其他地域相比,东北地区较少出现饿死人的时期。东北饮食文化是一种物产丰富基础上的简约与丰富的综合。有学者认为,这种丰富之上的粗糙与简约是东北人将精力放在一统天下上,都没有把精力放在研究吃喝上的结果。东北的现代文化受到饮食文化的影响很大,东北饮食文化反映了东北地区人们的人生哲学、生活美学。

篇(2)

地域性中的自然因素是影响绘画题材主要表现内容,画家创作作品来源于当地的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牡丹江地域风貌,形成了独特的“冰雪文化”,牡丹江别名是中国雪城。“冰雪”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地域符号,著名的雪乡国家级森林公园坐落在牡丹江,这里的冰雪景观最具有代表性,成为艺术家艺术创作的重要表现对象,决定了画家绘画艺术的总体风貌与风格特征。如著名的山水画家周遵胜创作的“冰雪画”作品带有明显的牡丹江地域文化特色。作品中漫天飞舞的雪花、皑皑白雪带给人们地域文化独特的冰雪魅力,画家的作品中冰雪世界让观者心驰神往,产生无限遐想,仿佛把人带到了仙境。另外,还有著名的画家姚厚武的国画作品《寒林》《冬韵》《雪乡情》同样是描绘故乡牡丹江的独特地域景观。画家王长江的“雪乡系列”之《雪乡人家》《镜泊冬日》为其代表作品,多采取以小见大、焦点透视、复杂中求深然,重复中求统一的手法,运用墨与巩给予充分的表现源于对牡丹江地域冰雪文化有感而发。这些画家以牡丹江地域文化所创作的“冰雪画”是北方“冰雪画”派重要的组成,其独特的表现技法和创新精神同样也推动了雪城冰雪文化的发展。牡丹江这块黑土地上涌现出一批成绩卓著、引人瞩目的青年画家,如水彩画家戴剑波先生长期在牡丹江深入生活的他们观照牡丹江雪景、认识牡丹江的特点,其中创作情境耐人寻味。丰厚的人文景观资源对画家的精神世界、艺术视界、生活境界的巨大影响。创作出优秀的水彩作品《老黑山•桥》《镜泊冰瀑》《老黑山桥》《北方的腊月》《激流融雪》《长白山晨曦》《镜泊冬韵》,不仅在国内外屡获大奖,而且还被亚洲水彩艺术博物馆馆藏收藏。

篇(3)

2地域性风景园林的设计实践

2.1项目概况和规划目标

芙蓉湖旅游区位于重庆市武隆县城东南部,地处乌江与芙蓉江交汇地带,为苗族、土家族、仡佬族的聚集地,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整个场地形成“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盆地地貌景观,且场地南北两侧各有一条山溪流过,形成了山环水抱虎踞龙盘之势(图1)。周围的山体起伏较大,规划区用地为西高东低的缓坡地势(图2)。芙蓉湖旅游区由巴渝风情镇、温情土家寨、激情苗寨、怡情仡佬寨、诗情农耕园、湿地公园休闲区构成,它既体现了场地天然的山水优势,又与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相结合,在景区的设计中把地域文化很好的体现出来。芙蓉湖旅游区的规划目标为:在规划中充分挖掘“山、水、田、林、民俗村庄”等旅游资源,注重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将传统文化在现代景观的营造中加以继承和发展,在尊重民俗文化的前提下打造新的文化。

2.2总体规划布局及功能分区

2.2.1总体规划布局

本规划在总体布局上未采用城市规划中常见的连片发展的城镇布局样式,而是采用我国古代聚落“田+林+庄”的空间形式。通过农田、绿地将规划区内的土地分隔开来,形成以巴渝风情镇为核心,以土家族、苗族、仡佬族民俗文化村为重点的4个功能组团。其中将苗族民俗文化村布局在基地左侧,而土家族世世代代有喜水的特点,故将其布局在基地右侧更靠近山溪的地方,仡佬族的祖先称他们是天上来的民族,将其布局在基地的缓坡的最高部,寓意最接近天的地方,以商业为主的巴渝风情镇,布局在缓坡的最低处,通过环形道路又将各个组团之间连接贯通。该组团方式既没有破坏规划区内的生态环境,还丰富了景观层次和内容(图3)。

2.2.2功能分区

本规划根据用地功能及风貌特征,共划分了6个特色片区(图4)。1)巴渝风情镇。该片区中以巴渝文化为主题,在位于巴渝风情镇码头处,设置一组码头文化的缩影景观。主要通过纤夫主题雕塑以及印刻在地面铺装上的纤夫足迹和川江号子,向游客展示码头文化的历史沧桑。这组纤夫主题的景观设计,既丰富了景观的文化性和趣味性,又为游客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1]。2)温情土家寨。以土家族文化为主题的土家族民俗文化园,利用园区基地南部河流两侧的地形高差进行分台处理和种植花卉植物,形成层层花田。并于河流之中分段修建景观性拦水坝,提高水位,增加静水面积,形成水面倒影效果。在河流之上还设置了滨水栈道,架设了景观廊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花溪景观。3)激情苗寨。苗人素有对枫树的崇拜,他们把枫树视为苗族的族标。因为苗人世代信奉枫树对其庇佑,故将红枫纪念林设计在苗族风情区入口处的大面积开敞缓坡地带,潺潺的河水从旁边流过,苗族村落散布在其周围。人们置身于高耸入云的枫树林下,仿佛感受到枫树正在向其讲述着苗族悠久而神秘的历史。另外利用园区基地地形高差,采用“蓄水成瀑”的方式,形成了水幕墙景观,将苗族历史上5次迁徙的历史镌刻在幕墙之上,让游客在观景的同时了解苗族历史[1]。4)怡情仡佬寨。仡佬族是以竹为图腾的民族,而竹在我国传统意义上又是高雅的象征。本规划利用这一文化现象,将其定位为以文化艺术和养生为主题。利用仡佬族民俗文化村周边的农田,以仡佬族的族花百合花为基础花种在配以郁金香等花卉植物种植,形成一片花的海洋。在花田周边搭建的艺术家客栈与花田景观共同构成了一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画卷。5)诗情农耕园。以田园风光为特色的农耕园内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形成五彩梯田景观,在梯田中矗立瞭望塔,让游客可以登高一睹梯田盛景。除此之外,于农田之中,设置木栈道,既可以近距离接近作物,又不会破坏到作物的生长,游客漫步之上,穿梭于农田之间,在欣赏田园美景的同时,还能聆听到自然界的鸟语虫鸣。6)湿地公园休闲区。以浪漫沙洲为主题,以情侣文化为基调。本规划以苗族广为流传的《小龙女与召赞》唯美动人的爱情传说故事作印子,通过在湿地公园的小岛之上设置龙女与召赞的爱情主题雕塑,并在园内规划情人路、情人树等文化景观,将其打造成象征永恒爱情的文化之洲[1]。

2.3规划内容

2.3.1景观组织

景观组织分为“两轴”和“两带”。“两轴”:东西向贯穿田园风光带,并连接仡佬寨和巴渝风情镇的人文景观轴;南北向贯穿巴渝风情镇的生活景观轴。“两带”:依托规划区内主要河流形成的南北2条滨水观光休闲带(图5)[5]。

2.3.2植物规划

在对原有植被的处理上,以保留为主,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景区植物进行适度改造。根据每一功能区风格的不同,对基调树种的选择应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除此之外,应选用季相特征明显的乔灌木,以创造出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所选树种以本土易活树种为佳。

2.3.3建筑规划

1)村落建筑风貌片区。在建筑单体设计中,地域性高于民族性。不同民族在同一区域内其建筑风格大体一致。因此,该片区建筑以渝东南传统干栏式木构建筑风格为主,建筑色彩上以灰顶为主,屋身保留木本色。在此基础上,土家族和苗族建筑突出吊脚楼建筑特色。苗族建筑融入牛角形的特色装饰符号和突出“豆安息”的建筑构件特点(图6)。仡佬族则以干栏式建筑为主,体现朴素的建筑特点,简化门窗的装饰构件,在檐口处增加具有仡佬族风格的波浪纹符号构件[6]。2)巴渝风情镇风貌片区。该片区的建筑以白墙灰瓦、大坡顶穿斗结构的巴渝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为主,强化吊脚楼建筑形式(图7)。

2.3.4水系规划

除了规划湿地、池塘、水梯田等大型水景和喷泉景观、跌水景观外,还通过引水穿寨的方式,形成丰富的景观网络,并将浅底、窄道引导的细流不断流淌于人行尺度的空间中来,形成具有特色的水街空间,创造了富有生气的街道景观。

篇(4)

二、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应注意的内容

(一)合理利用自然条件

在实践过程中,景观设计必须不断继承、发扬和体现不同区域的地方特色,在合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的同时,注重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地形、气候植物和动物等的合理利用,是现代景观设计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合理利用原有的地形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各种工程的不断开发和实施,使土地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质破坏。一旦土壤的结构发生改变,土地结构的稳定性便会逐渐降低,使生物的栖息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还会改变光照的特性等。因此,在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各地区原有地形的合理利用,才能避免倒塌、不稳定等情况出现,从而提高景观环境的稳定性。

(三)合理利用气候

一般情况下,气候条件是通过对光照条件、空气温度、湿度等,给人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务必做到合理利用气候,以保证整个景观的视觉效果和感观效果。在某些情况下,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来调理环境的微气候,提高环境质量,以改善人的生活舒适程度。例如:在居住环境中的景观设计,南方设置有很多开敞的室外活动空间,与南方的气候有着密切联系。

(四)合理利用植被

在植被的合理利用方面,主要是指乡土植物和城市植物的选择。其中,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区的土生物种,在各地区的自然环境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较多的采用乡土植物,不但不可以提高植物的成活率、保证它们的正常生长,还能很好的展示地域特色。而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择具有一定指向性,例如: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受到植物功能特殊性的限制,使得地域文化的挖掘和体现以其它景观设计有着很大差异。因此,在合理利用地域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原生生态系统的有效保留,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篇(5)

2实施措施

2.1突出地域特色

突出“盐城湿地特色”,搜集整理湿地文化教育资源,融入设计教学,培养学生对湿地文化的认同;江苏沿海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被称为东方湿地之都的盐城有“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自古以来我们祖先用丹顶鹤作为吉祥、长寿、幸福和忠贞。丹顶鹤在先秦前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多有出现,如殷商时代的墓葬中,就有鹤的形象出现在雕塑中,春秋战国时期,鹤体造型的铜礼器就已经出现。道教中丹顶鹤飘逸的形象已成为长寿、成仙的象征。麋鹿自古被称为吉祥之物,它具有悠久的生命历史,古人把能够封神的姜太公的坐骑指为麋鹿,它象征麋鹿与中华民族的悠远情结。可见其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古文化的印迹和现代文明的车辙交相辉映,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有很大的利用和发展空间。因此应该利用好湿地文化优势,打造湿地文化艺术课程,建立具有特色的家纺课程。本着利用特殊资源进行人性化创意,个性化、生态化和田园化的风格创作,这是高职家纺设计课程教育的新亮点。根据高职室内软装专业的课程目标、学校性质、文化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同企业结合的盐城湿地文化资源,以市场为主导,有针对性地研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与教材。不但提升盐城湿地文化在全国的认知度,而且提高高职家纺设计教育课程的自主性和顺应市场的灵活性。打造湿地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协调一致。

2.2学科整合

学科整合。地方资源与艺术教育相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所针对的市场岗位多侧重于学生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态度等综合方面的能力,而校内的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训内容较为单一,很少涉及整个综合实训项目的全部环节,不利于学生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到设计的整体流程,将实际的任务同实训课程相结合,将各个实训知识点导入到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2.3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在企业指导下,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校企合作家纺课程的文化性、特色性和市场开发性;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既促进了学校课程的优化,又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因为行业企业受市场规律影响及经济利益驱动,多采用代表行业动态及走向的新技术和技能。校企合作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创新中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篇(6)

二、夸张变形

以当代的艺术手法,将元素意象加以夸张放大,产生具有震撼力的效果,夸张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在某种限度和原则指导下的夸大和强调。在设计中,夸张往往是对符号的提炼、分裂与变形处理,无论是尺度、形状,还是材料、色彩等形式要素,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融进了新的内容和含义并加以强化,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象征符号,以此引起人们的共鸣,这种夸大的结果使人明白作品的“形”所强调的意义。如杭州市下沙医院住院厅背景墙石材浮雕“富春山居”意境清和,悠闲自在,宁静致远,取材于元朝书画家黄公望以杭州富春江为背景所创作的、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

三、借代手法

将地域文化元素中的局部、片段按照今天人们的审美情趣投射到当代医院公共艺术设计中,使其带有传统的文化信码,这样设计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能起到新旧沟通的作用,并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西溪湿地是位于杭州市区西部的城市中次生湿地,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为杭州“三西”,也是目前国内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内河流众多,水渚密布,植被繁多,生长着形形的水生植物,如睡莲、莼菜、菖蒲、野慈菇等。杭州市西溪医院门诊大厅背景墙上的石材浮雕取材自医院所在地——西溪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物睡莲,有着矜持超脱、芳华四溢、迎着朝气、抛去暮气的意境。杭州市下沙医院门诊大厅的挑台阳角选用具有杭州地域历史文化气息的“良渚玉琮”造型,通过现代手法演绎,使空间凸显杭州地域特性。

四、场景再现

场景再现就是把历史事件或传说中的部分场景通过画面的形式直接体现出来。这样能使人们联想起某一时代的生活、某个地域特定的传统景观,使人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更加具体和感性。如杭州市下沙医院在电梯厅、候诊区、门诊和病区过道等公共空间陈设以杭州运河和余杭塘栖、富阳龙门、桐庐深奥、建德新叶等江南古镇村为题材的马克笔画、风景油画和石材浮雕等,将江南古镇村的沧桑之美、江南园林的婉约灵动之美展现出来,带给人们清美的视觉享受。

篇(7)

二、对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国家文化安全,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

在人口流动性社会的今天,保持地域文化价值成为了关注的方向。对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物质和科技的快速提升,使局部地域文化逐渐衰退。在此情形下,保护文华多样性,要切实保留和延续各地域文化自身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才是文化价值的重要意义。只有保留文化多样性,才能保障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增强生机,才能持久矗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三、新核心文化价值

地域发展的核心价值在于人才更新流动性,地区核心人才往往汇聚在核心地带,加快促进本地区基础设施经济文化引进情况。所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作为地域未来发展规划,城市当中需要重视此种阶梯状的人才分流情况。坚持以人文本,以人才为核心要素。我们更应该去分析城镇地域文化新形势下根本方针的调整。本文提出的人才新核文化价值是对于积淀形成的历史有形文化价值折射下的新形势地域无形文化发展方向的转折。人才新核文化价值理论是一种对诸多问题普遍综合性的解释。从理论上而言,它是具有一个公式性质的支撑基础,目前还未做出科学性的数据分析。对于此项观点,作者现仅对提出的这一人才新核文化价值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并阐述它的现实意义。

(一)何为新形势下新核心文化价值

笔者之所以提出此项理论,是基于自己所接触到的问题当中得出了“人”作为诸多问题的核心本质,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在自然世界中,问题产生发展往往是复杂多变,有人为的,也有自然之力。但人的能动性很多时候是可以去预防和解决这些危及自己未来发展的不利因素。我国提出“以人才为核心要素”根本方针。对于地域文化价值的发展需要一种前沿预见性的观念,对文化价值的新核心在于地域人才比重有很大影响。人才新核文化价值越高,对地域整体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力越明显。相反,对于地域文化的发展,人才新核文化价值越低,对地域整体经济文化发展越缓慢。中国目前在大的人口基数情况下,始终不会缺少人才的出现。对地域文化价值中“人才”可以解释为“综合性人才”和“各领域行业性人才”或者更合理的解释为“实践型人才”和“文化性人才”从这两方面分析作为一个重要的取决因素,也是对社会整体发展进程具有积极效应。文化作为一种人本身基础内涵的因素,是成长过程中根据每个人自身思维性质所形成的一种对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阶段程度,在人自身成长的过程之中,是一种基础性的文化价值。而实践性是一种自身进入社会后所经过洗礼从中形成一种适应发展的习惯。并在后期一定程度上所积淀形成的自身经验,是一种对社会的身心认知表现。经过分析可以观察到,地域之间的发展之所以相互之间具有差异文化价值。一方面,在于历史所形成固定文化价值因素,这是历史所带来的地域根基性。是一种地域独特文化。另一方面,在于人才新核文化价值的重视程度。对于人才新核文化价值可以解释为是对文化素质、教育、科技、创新文化精神的引入,这是一种地域政治思维的提升。

(二)新核心文化价值的现实意义分析

任何理论的成功运用,离不开社会现实实践当中的决定性基础,人才新核文化价值是基于核心价值发展方式的支撑,也是对诸多在社会新形势下所进行有效意义上的总结。针对人才新核文化价值理论综上总结可以得出以下价值意义。

1.提升本地域文化价值影响力。地域人群之间所具有的一种流动性,包含着人才新核文化所具有的流动因素。从而相互之间有效吸收借鉴优秀文化价值,提升优秀文化深度发展,使社会整体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升。地域文化的发展并非孤立和封闭的,地域之间文化的传播、交流、融通、和整合,是一个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各地域文化本身分布的差异和非均衡性,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新型模式,人才核心文化本身始终出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以人才为核心的这种文化传播和渗透,必然促进文化的整合与统一。文化是民族的根、文化是民族魂、文化是民族精神力量、文化是区域价值影响力。文化的发展,需要以人才为核心带动力,增进全社会凝聚力、思想变革观念、推动地域知识进步和人才基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无可替代。

2.促进地域经济竞争活力。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在地域间推进人才文化发展战略,会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以带动各地域间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协调发展。人才新核文化价值对于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地域经济竞争活力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不同优秀行业人才的涌入,使其在多样化,多层次发展的基础上既百花齐放又不断融入主流文化当中,从而充分发挥以人才为核心导向,激励和规范功能。另一方面,人才新核文化价值作为一种资源,在经济价值的基础概念当中,以人才为核心涌动作用,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兴办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则是促进地域经济竞争活力和促进地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今,没有经济效益的文化会很难持久下去,通过发挥人才核心文化价值,以“人”为载体吸收地域核心文化,在对外的交流与发展当中,对文化软实力传播,也将会不断增强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发挥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过程。

篇(8)

1.何谓地域文化

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曲折漫长的积累和沉淀过程,世界的文化不是来自于同一源头,自然就有了地域性、民族性的问题,世界上每个不同的民族或不同地域的人民,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形成了与其他民族、地域不同的语言、文化、道德、价值和审美观念,因而也就必然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

2.包装的地域化设计思想

包装艺术设计是将各类不同的商品加以保护及美化,将商品的优点及形象尽量展示,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而促进商品的销售活动。包装设计的思维是一种具有长期战略的定位思想,它包括五“W”(what、who、when、where、why)方针。其中的“where”即是“什么地点”,是指包装设计的地域依据。地域的文化特色是包装设计的灵感发源地,在设计中起着重要的基础和指导作用,设计师常常通过对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来解决设计中风格的问题。

3.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地域文化,是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地域传统除了可以体现商品自身的个性和文化性以外,也可以使消费者更加明确自己所要选择商品的特色。包装设计思维的起始点往往是商品自身的地域文化特征,最终展现给消费者的是能够区别于其同类商品并可以传递独特文化信息的完整产品包装。

在包装设计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品都可以运用设计的语言相互沟通,并在包装中体现出各自的精神追求。如英国的包装十分注重典雅的整体风格,在材料的选择、色彩的运用、图形的组织以及华丽的文字上都体现出浓烈的英伦气息;日本的包装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同时更加重视表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设计风格简洁大方并充满本土的文化韵味,地域特色非常明显。世界优秀的包装作品,带有地域特色的作品往往都会成为焦点,其设计观点力求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通过包装将民族性与国际性的交融表现出来。

二、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在信息社会,现代包装艺术设计更加注重包装的造型以及色彩、图案和文案,成了随商品而行的、体现地域传统文化的广告。

1.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文化特色的运用

“文化特色”一直是商家和消费者所钟爱的包装风格形式。如何适度运用“文化特色”,将商品自身的特点与地域文化巧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影响包装设计的发展,以下几方面设计师应加以注意和思考。

(1)设计者要从创新观念的角度进行思维

现代包装设计的构思是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活动,是融分析、研究、发现、创造的复杂过程,设计师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经验、感觉、借鉴、综合分析等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通过包装设计构成的元素表现主题,努力创造品牌特有的地域性文化。因为包装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设计必须传达商品的文化性,因此,设计者在其原创力的驱动下,始终应该坚持他的观念和构思,都应使其原始的主题和他所决定传达的信息更生动、更可信、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倾向。

(2)设计者要从同类商品的文化角度进行思维

包装设计师在接到一项设计任务时,要充分地了解市场上同类商品的销售情况并研究它的成败因素,同时收集大量的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典型包装,研究它们的设计特点和市场流行趋势。只有透彻充分的分析,才能对设计任务进行合理、合适的包装设计,才可能在商品上市前得到企业的认可。包装中是否运用文化性的设计风格要视产品的实际情况而定,首先要看产品的用途是不是适合文化性的包装风格,选用何种地域性的文化去表现该产品;其次是产品本身是否带有历史的文化烙印,从历史文化中选择设计风格;再者是产品提供给何种消费群体去使用等因素。

(3)设计者要从商品主要消费群体的角度进行思维

成功的商品包装应该是经过市场(商品主要消费群体)的认可,并且是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设计。任何产品如果不被市场认可,不管如何为设计者所推崇,也只能是一件艺术品而已。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如果不被多数人认可,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设计不仅仅表现为设计师的个人意志,而是设计者走进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后同消费方换位思考的总和,这对商品包装的成功与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设计者要从商品定位的角度进行思维

商品的设计风格定位已经变成某种物质性的文化消费。产品经过包装后就变成了商品,在上市前首先是要选择销售方式,即产品的定位,销售对象定位,产品与销售的组合定位等。同时还应了解产品销售地域的生活风俗、禁忌等问题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设计,只有销售方式的准确定位,才能受到厂家和市场的欢迎。一件好的销售包装,在定位方法上强调主要的表现方面,定位具有双重性,使不同的人因其心理状态不同,而感到这种产品包装是专门为他(她)们设计制造的,从而引起较大的购买欲。2.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

由于包装绝大多数是销售包装,包装设计时除了考虑对商品的保护性和宣传性以外,还要在包装上体现出明确的地域特征,通过视觉对包装语言的文字、色彩、图形等独特的传达方式,来传递各地域的商品信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这是设计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1)包装设计中以图形表现地域文化

人类在交流的活动中,或许会有碍于彼此语言上的阻隔,但是,借着对图形语言的某种共识,实现“世界语”的传播效能。图形是设计师设计思想的体现,也是设计作品的具体表现,同时进一步地影响着人们对某种商品的感性判断力。图形作为文字的辅助功能,赋予了文字具体的形象,在包装上使用具有地方特点的图形可以强化商品形象的作用,这是包装设计中常用的设计手段之一。具有地域特色的图形是一种体现内涵观念与情感的视觉语言,表现力极强,可采用地方风景、人物服饰等图片来增加特有的象征性、风俗性、奇特性,增加消费者对商品产地的兴趣。

(2)包装设计中以色彩表现地域文化

在包装设计中,色彩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和构成要素,能够激发人类的各种联想和情感,某些特定的颜色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体现,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已经完全接受和认可它所具有的代表性。包装中地域色彩的设计要点一是具有醒目的地域识别能力,二是具有色彩地域象征性来影响人们的情绪,三是地域色彩的联想与暗示作用。因而在包装设计上,可以充分发挥这些地域形象色彩的传达能力,以潜在的暗示或味觉的诱惑,吸引并打动消费者。

(3)包装设计中以符号(字体)表现地域文化

符号(字体)是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是包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最具代表性,突出表达了丰富地域文化内涵的精神形象和情感气质,表达和发扬了各个不同时代社会普遍的审美规范和审美理想,构成了人类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具有独特文化的表现。如中国的“太极图”、“方块字”;美国文化的显著特征标志“$”;英国的“米字格”等。通过这些识别性极强的符号作为商品包装的表现形式,保证了商品在信息传达上的独一性和文化性。符号(字体)传递设计的要点一是准确,二是识别性,同时又具有传达潜在艺术信息的功能。

(4)运用我国的文化特色进行现代包装设计、建立品牌形象

纵观国内的商品包装,文化特色类的包装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六必居”酱菜、“酒鬼”酒、“念慈庵”中药等著名品牌,他们作为历史文化和地域性的产物,不但声名远播而且在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不仅是经典名牌,而且一直致力于发扬传统文化的魅力,其设计风格长期影响着市场上的同类商品,也反映出地域文化特有的强大吸引力。在包装设计中恰当的表现地域的文化特色首先就应透过其形式之实把握其精神之真,更多的关注传统地域文化,将其文化内涵化为自我修养,在设计中自然地体现,传承超越本源,从形式上重构升华,赋予整个包装设计以更高的文化格调,使人能够在包装的美感中,体会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深邃的传统地域文化精神。

结语

人们对传统的喜好是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的,因此,现代包装设计中表现地域传统的特点应在尊重人类历史风俗的习惯和各区域人们的生理感觉上,避免个性的特征与表现的主题发生矛盾冲突,在崇尚个性的时代,人们以体现地域特色作为个性象征的心理是不容忽视的。具有地方浓郁特色的包装犹如一位文化使者,创造着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联系与沟通的纽带。对设计师而言,“为传达而设计”的信念高于一切,以“人”为本的设计是根本的宗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是设计师的义务与责任。

参考文献:

[1]宋宝峰:《包装容器结构设计与制造》,印刷工业出版社,北京,1996。

[2]杨仁敏:《包装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庆,1998。

篇(9)

地域文化教育的总体构思

篇(10)

二、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地域文化的发展的困境及原因

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消亡的过程。首先大规模的现代化大生产要求产品制造和使用方式的标准化,从而推进生活方式的标准化,而标准化是一个去个性化的过程,一个现代化大生产所生成的文化取代本土文化,标准化的文化取代地域文化的过程。其次城市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必然产物,他是大量的不同地域的农业人口集中于城市之中,认同城市文化,皈依城市文化,按照城市发展的要求去生活,从而化为城市的一个有机分子。城市化必然使不同地域的人离开生养他的环境,为融入城市生活而放弃原有的文化及其生活方式,当大量的非城市化人口实现城市化,地域文化就失去了他传承和创造的主体,也使主体离开了地域文化存在与发展的生活环境。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交往方式,从而使地域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所需要的环境消失,在生存与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降低,不断地走向消亡。这是社会进步造成的文化更替的自然现象,也是文化有机体系发展变化的通常逻辑。除此之外,文化的消灭和发展还有另一关键力量,即学校教育。由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目的制约学校教育的诉求和文化发展的理念,不同国家的统治阶级在不同时期必然对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标准、核心价值体系和表现样式及其理想状态做出规定,并对非法文化与合法文化做出界定,从而规定学校文化的标准及其合法表现形式。即学校以什么为核心价值取向确立培养什么人、选择什么知识、如何培养人、谁去承担培养任务。而这一过程就是文化选择,传播、交流的规程。当“十年”推行无产阶级的文化时,我国其他文化便被划入非法领域,遭受了排挤与毁灭。当现代化成为我国建设目标时,文化的标准有一次发生了变化。至于地域文化,曾经被贴上了落后愚昧封建等标签,经历了忽视、轻视、歧视,被批判和打到的过程,甚至以国家的名义将地域文化作为非法知识排除在知识体系之外,从而形成文化的拔根现象。还有的将地域文化等作为主流文化的对立面,强行消灭。这种现象在不发达国家存在过,也在美国西欧等国家发生过,如美国对对本土文化中印第安文化的消灭,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歧视等等,都是无法否认的事实。通过学校消灭文化,除了以上方法外,还通过在学校课程中全面推广主流文化和科学文化,推行标准化考试和教育生活规则,建构生活氛围进行的。在现代学校教育中,除了必要的法律规定的民族课程之外,地域文化基本上被排除在学校课程之外。地域文化中的社会生活与交往方式,利益分配和矛盾处理的惯常行为等,通过学校构成的是与非,合法与非法、先进与落后、奖和惩等学校生活规则及其生活氛围,消灭了他存在的土壤。尽管这种设置在当代学校教育中没有明确,但在实践上形成了对地域文化的歧视和排斥,从而致使地域文化失去了保存,传播、创造所必须的人群及其环境,比如普通话的推广是为了便于国民的交往,但同时,由于没有对方言采取保护措施,我国的方言随着现代教育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正在消失,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建筑风格也在消失。这就形成了一个文化发展的困境,一方面现代化和全球化需要不断的强大中国文化,发挥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作用,而不同地域的文化是我国主流文化的源泉。另一方面,现代化和全球化必然是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被替代,在客观上使我国地域文化被消解,形成现代化发展中地域文化发展的困境。可喜的是,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人类已经意识到了地域文化对国家主流文化和人类文化的作用,每个国家都有意识的开展对地方文化的保护,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也提出了建议,鼓励各国积极推动学校教育开展地域文化的保存、传承与创新活动。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政府资助建立了保护和传承机制。

三、学校教育是文化的产物和文化的生成者

学校自诞生以来便是文化的产物,他的办学思想和目的,语言体系、课程内容及其开发、教育教学模式,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师生及其关系、教育教学文化及生活方式都使特定文化的产物。同时通过学校教育,使特定文化得以保存、传播、并使新一代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塑造社会所需要的人格,承担和推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特别是有了国家之后,一种文化一旦被从课程中排除,或被明确的禁止,或被有意识地忽视或被作为与主流文化对立的文化给予批判,或被新文化所生成的新的规则和新的标准取代,运用新文化评价和调整学校生活中各种主体及其活动的利益分配,那么他就会失去合法的存在基础,失去传承和创造的基本渠道,就必然走向消亡。反观我国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史,值得我们警醒,特别是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四、发挥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的优势,承担本土文化发展的责任

当代社会,任何一国的学校教育都是在主流文化的规制下生成的,具有统一和标准化取向。一方面是现代化社会标准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统治阶级保证国家发展的需要。这种文化取向,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地域文化的忽视,加速了它的消亡。而地域文化的消亡,在客观上使主流文化是去了内生的源泉,失去了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了解决这一缺陷,自本世纪,我国在借鉴学习外国经验的基础上,首先在中小学开设了地域文化课程,个别大学也开展和开设地域文化课程的研究和教学,但由于标准化考试的需要,这些活动并没有重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国家在学校之外重构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体系。但是,在关注普通学校文化传承使命的同时,人们忽视了以网络为支持的,以满足和促进学习者自由自觉的个性化学习与全面发展为使命的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独有的优势。首先,现代远程开放大学在各地建立有分校和教学点,服务于本地的学习者,能有效地建立起与本土社会生活的联系。其次,每个学习者不必离开他的现实社会生活和工作,即不会象一般大学生那样离开生他养他的本土社会,而被集中在一个固定的校园接受统一的标准化训练,从而强制性的切断与本土生活的联系,使其失去本土化的根基和本土文化表达的氛围和机会。其三,他要满足和促进每个人自由自觉的个性化学习,就必须开设与本土学习者所需要的本土特色的课程,从本土文化中获得课程的有效资源,增强教育效果,自觉地承担起本土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其四,开展社区教育,满足本土国民终身学习的需要。社区教育除了职业更新与提高之外,主要的是文化生活教育,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具有天然的优势。

篇(11)

土特产的包装不能因为包装内容土,特产包装就不与时俱进。包装作为现代商品生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把握消费心理,顺应时展的产品包装设计对民族审美和社会心理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市场上很多生产厂家的“四大名店”包装设计多年不变,设计元素雷同、制作工艺粗糙、材质低廉。比如,市场上百分之九十的“四大名品”包装都采用了色彩单一的红色。受传统色观的影响,认为只有喜庆的红色最能代表历史、最能够传递给人情感,但一款包装通常只有一种颜色,缺乏变化,且颜色选择过于随意,视觉冲击力低,没能做到有自身特色,也无法让人联想到点心。优秀的土特产品包装可以反映出产品的品质和特性,为消费者提供准确的商品信息,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可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市面现有的“四大名点”其包装设计存在多种不足,无法突出其自身特色。厂家没有意识到包装可以提升物质的附加值,唤起人们的购买欲望,更好的开拓市场。

2、品牌意识淡薄

品牌形象塑造是包装设计中的重要突出内容,品牌形象是一款种商品区别于同类商品的重要标记,是商品的特殊记号,有着重要的促销手段。据调查现今“四大名点”销售市场范围小,大多只在当地闻名,能成为国内品牌的特产很少。市面的“四大名点”多不胜数,但缺少一个代表性品牌。众多生产商家,大多因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其品牌知晓度低。因为品牌形象塑造力度不够,不仅不能够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同时减小了自身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占有力,更不能远销外地。

3、地域文化内涵体现杂乱

作为“四大名点”礼品包装的地域文化历史性表现的不够深刻,甚至杂乱。土特产的包装设计要体现出浓郁、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现市场上的“四大名点”包装一种是包装上没有任何地域性纹样或是直接呈现“四大名点”的糕点实图,包装简单,缺乏设计感,体现不出合肥特色,给消费者的印象不够深刻。另一种地域文化的表现不够准确,杂乱拼凑。土特产具有历史性,它见证了包装设计的发展,但是,在包装设计的表现形式上不能完全的把历史纹样元素拼贴上去。市面上的很多“四大名点”包装刻意为了凸出历史感,常运用一些仿古元素,但只是表面,包装图案陈旧、生硬,东拼西凑,没有主次,无法将特产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运用仿古元素来保障设计就必须要吸取传统文化要素,运用时不能简单滴、原封不动地照搬,忽视了特产包装整体的意境,缺乏内涵,显得档次低廉。传统不是照搬,并不是地方建筑和传统纹样就能体现出民族性,而是应该发掘它的深层次文化,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形式,应将其贯穿一种精神,体现出一种神韵。综上所述,特产包装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视觉形象向消费者传达有关产品的地域等特点,因此,如何将地域文化与现代包装设计相结合,更好的体现“四大名点”的自身魅力和地方独特性,使其以个性形象赢得消费者的关注,下文拟提出一些策略。

二、基于地域文化的“四大名点”包装改进策略

地域文化是一种民间文化,各地域有自己特定的风俗习惯。合肥历史悠久,从秦朝开始便置合肥,遗存众多,名人辈出,文化灿烂,以“三国故地、包公家乡、淮军摇篮”著称。在打造“四大名点”本土特色的包装设计中可选择符合产品特点且具有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元素,如何将历史感与当今潮流相结合是土特产包装设计创新的主流。在对“四大名点”包装设计改进过程中,可以材料、色彩、文字以及图案进行改进与创新。

1、包装材料

“四大名点”作为地方特色食品,是独一无二的。精美的包装材质和新颖的内部结构陈列,能更好的体现产品魅力。材料选择上,“四大名点”包装设计改良过程中需考虑糕点传统精致的特殊性,而且食品包装的要求相对于一般产品更高。包装材料本身要求毒性小、无腐蚀性,以免污染环境和人体健康。另外还要考虑到包装的阻隔性能。要选择对水分、空气有阻隔能力的产品,防止食品受潮、变质。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其传统工艺、自然工艺为人们称赞。为了突出其糕点的传统性,可以在中国古代传统工艺礼品的包装材料上展开联想。中国古代传统食品包装材质多样,多选取纸、木、竹、藤、草等天然材料,经手工加工制成,或具有较高纺织工艺的人造包装。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将“徽文化”中的文房四宝之一宣纸引入“四大名品”包装之中。既有传统特色也具备吸油纸包的功能。另外,我们也可以将现代加工技术与传统技术相融合,可以用真空包装外加丝绸香袋,更凸显食品的精致和品位。“四大名点”通常被人们作为地方旅游纪念品,难免会经受路途遥远的考验,我们可以选择有抗压性、有韧性、有弹性的材料,可以将传统木盒、竹篮用于今天盛放糕点的器具,这些包装不仅携带便捷并且能有效的保护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不易被挤压,如竹篮材质的包装很容易令人想起传统食品,能够保护产品,良好的包装结构,能更好的展现糕点,也可以避免糕点因碰撞造成的损坏,促进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2、颜色、字体上的突破

在设计过程中将传统元素进行创作内涵是展示土特产文化内涵的主要手段,但要充分考虑商品本身的特征,并注意与其他设计要商品间的协调关系选择合适的色彩、字体设计,给消费者带来美好的心里感受,是设计过程中的追求之一。大部分品牌文字选用常见字体,通过描边、立体等表现形式以突出字体的特点,达到醒目的效果。“四大名点”的普通包装,由于包装面积小,展示信息量大,所以字体要有层次,可选择三种字体交替使用,但风格要注意统一,礼品包装上要考虑“四大名点”是系列产品,在对品牌文字进行设计时可以考虑字体本身的创意组合,“四大名点”的包装设计上可对“四大名点”四个字可进行连笔设计,也可将笔画与地域特色图形进行结合,亦可以通过四类糕的组合,编排设计字体,不仅让此系列产品有统一感,也有设计感。色彩方面,更多要考虑的是色彩对于顾客消费心理的把握。“四大名点”在包装上应该合理利用传统的红色,外包装色彩搭配柔和、淡雅,切合食品在消费者心中的色彩为主,激发消费者的食欲。也可以在外包装设计中采用徽派版画,用单纯的黑色印制这些元素,再以中国红辅以点缀。每款点心有其特定色彩,简洁明了,便于消费者的选择。

3、图案选择上

礼品包装设计的图案选用上,人们多看重具有美好意义的图形,“四大名点”包装再设计时可以采用符合合肥地方特色的纹样,如善于从名胜古迹、历史事件、建筑风格、民风民俗这些文化中提取信息,如包公故地的屋檐形式、瓦当样式、建筑造型等,恰当地把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与现代包装设计相融合。还可以借鉴安徽传统徽派建筑、版画的线条图案进行创意设计。在安徽,传统的灰瓦白墙的徽派建筑,也能够体现民族特色和传统地域文化。这些传统元素在创作手法上可将传统纹样进行变形,与合肥地域文化穿插、融合,使之更简洁、现代,成功的土特产包装会给人有文化内涵、超凡脱俗之感。另外,在包装突出地域性可以印刷一些印有合肥当地传统历史故事的小卡片。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