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社区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2-11-26 11:06:2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社区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社区教育

篇(1)

一、制约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

1.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我省市县社区教育虽已有了相配套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觉得有很多的不完善的地方,严重制约着我们社区教育的开展。譬如说,我省社区教育从上到下虽形成了以省级开放大学为龙头、市县级社区大学(学院)为骨干、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及居民学校为基础的五级管理运行机制,但到基层由于缺乏统筹性和整体性,教育资源分散、管理多头,协调整合操作困难,实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要么被动应付,要么单打独斗,工作难开展。

2.教育意识淡薄

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困境,其实就是人们对农村社区教育意识淡薄的具体体现,换言之,对于发展农村社区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影响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上至领导层面,下至普通百姓,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农村社区教育”的意识偏见,忽视了校外教育的存在形态,导致领导干部不愿投入、百姓群众不愿加入的教育意识淡薄的局面。

3.教育师资匮乏

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可是,我们农村社区教育的师资不尽如人意,社会兼职的较多,文化层次低,拥有农村社区教育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在我们县社区教育仍挂靠在中心小学,人员、编制都在小学,虽然有专职的管理人员,但专职教师少、专业素质缺失。因此,师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4.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可是,政府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微,这直接导致农村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正常教育活动难以为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费不足必然会导致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后劲乏力。

二、大力发展基层社区教育的有效措施

1.创新管理体制

政府应该创新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明确政府与社区之间的权责关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宏观决策层面上,政府必须有所为,依据相关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计划,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扫清外部障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当好督导。

2.实施精准培训

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结合当地实际,与党的富民政策相结合、与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相结合。一我镇是农业大镇,面上要重点围绕“农业增收,农民增效”这方面组织开展作物栽培、农产品深加工、农机培训、家禽家畜饲养、河蟹养殖等技术培训活动,聘请职业学院教授及其专业技术人员到校讲课、讲座,提高农民多元技术,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以经济收益让农民在家“务农”,以农致富;二是全镇还有1000贫困户,点上要对贫困户精准定向扶贫培训。了解贫困原因、制定脱贫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扶持、基金支持,长期跟踪,确保如期脱贫。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必须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了解农民所需,掌握一门技术或上一个项目,能从地里挖出金娃娃,家前屋后也有摇钱树。

3.加强队伍建设

针对农村社区教育师资匮乏,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潜在的农村社区教育师资的培养;二是对现有的农村社区教育师资的继续教育。针对农村社区教育相关人才的缺乏,政府必须加大投入,重点筹划,积极发展和建设适合于农村社区教育需要的高等教育专业,为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培养充足的人才。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现有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工作,或者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相关的师资培训,来提高农村社区教育师资的综合素质,深化专业知识。

篇(2)

社区是现代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单位,也是各类突发事件的直接承载体,以社区为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开展应急减灾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应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加强社区应急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区人”,大量下岗失业人员、退休人员和流动人员进入各个社区。社区发展的好坏,社区的和谐安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运作。如何使社区居民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保持客观冷静,通过自救、互救等方式有效躲避灾难和伤害,减少人员财产损失,应该成为现代社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有针对性地对社区地域范围内的居民群众开展各种突发自然灾害和重大安全事件的应急知识、应急技能及应急心理的教育培训,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对于公众科学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较为迅速地脱离危险局面,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财物损失、对于维护社区稳定进而促进整个大社会环境的有序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展社区应急教育的有效路径

社区应急教育是一个包括应急知识教育、应急技能培训和应急心理培育等丰富内涵的系统活动。

(一)广泛宣传,加强社区居民应急知识普及

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应根据突发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分类开展教育。事前应急知识教育应重在讲授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特点及避险方法。事中应急知识的教育应重在讲授事件发生后,如何作出迅速反应,通过有效的自救或是互救的方式应对突发状况。事后应急知识的教育应主要以抚平社区公众遭受的心灵创伤和打击为主要目的,在较短时间恢复正常秩序,为后续救助创造顺畅的条件。

社区借助专题展览、专家咨询、科普读物、视频资料及大众传媒等多种方式,向公众普及有关地震、海洋、气象、火灾等不同类型突发事故的应急知识。社区向居民普及应急知识时必须确保知识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应急知识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社区群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对的成败。

(二)开展仿真演习,提升社区居民应急技能

应急技能培训重在教会个体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行动,要通过定期开展仿真演习,不断提升社区居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反应能力和应急技能。

以石家庄为例,该市经常请业务精良的消防官在各大社区指挥应急疏散消防演练,消防官兵介绍灭火器的使用和火灾扑救的原则及方法,并深入讲解自救方法及基本要领,包括逃生路线的选择、结绳自救、固守待救等逃生方法。这些举措在提高全市各社区居民的消防意识、和火灾应急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区要在政府部门领导下,联合区内水、电、气、暖等机构,借助志愿者、大众传媒等力量开展应急演习,针对山洪、地震、火灾、交通事故甚至是多灾并发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应急反应演习,训练社区居民在应对危机过程中的应急技巧和应急处置能力,使他们学会在危机中的自救、互救技能和方法,提高危机应对中的有序性和组织性,从而形成较强的社区危机应对能力。

(三)培育社区居民健康的应急心理

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情绪失常,心理恐慌,可能延误避难时机,或是做出不恰当的应急途径选择。只有具备良好的应急心理,应急知识和应急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自救、互救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经常性的逃生教育对于培育应急心理尤为必要。汶川地震过程中,一所学校的几百个学生迅速有序地从楼内撤离到操场,而没有发生人员伤亡,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该校校长每年对学生、老师进行的逃生教育。

培育社区居民成熟的应急心理,需要常态化的教育和仿真演习。日本许多城市设立了危机体验室和训练屋,让观众体验危机“现场”并训练其应对能力,极大地增强体验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社区可以通过经常性的“体验式”教育、“互动式”教育和全覆盖的“感官式”强化教育等方式,使群众在不断的亲身参与过程中形成渐趋成熟的应急心理,进而增强突发危机事件时人们的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效果。

(四)成立社区应急处置机构,宏观管理社区应急教育工作

开展社区居民应急教育,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应急处置领导机构。各社区应结合自身资源和特点,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宏观管理整个社区的应急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分级部门,分工负责应急资金配备、人员培训、演练及应急设施建设等工作。领导机构必须制定严格的规范和制度体系,为社区应急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实现社区应急教育的系统化、制度化。

开展社区应急教育,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都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专项基金,每年安排大量经费用于各种应急教育培训,大力的经费投入促进这些国家防灾应急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公众应急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社区应急教育可以借鉴该做法,在领导机构管辖下,设立专项资金,建立资金管理及使用制度,保证应急资金及时足额准确地用于应急设施设备建设、专业人员培训、仿真演习、应急知识教育等方面。

三、结语

“明者防患于未然,智者图患于将来”。应急教育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的常态事业。社区要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系统化的应急教育体系,动员每个家庭、每位成员积极参与防灾应急培训教育和演习,培养全民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全民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社区应急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是提升社区居民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公众健康安全地享受生活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6,1(8).

篇(3)

发展社区教育首先应该强化苏州市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现有资源,建立起社区教育资源网络。1.提供政策支持社区教育的资源开发涉及到许多方面,因此首先需要政府主导建立社区教育协调机制,出台促进社区教育良性发展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使社区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其次,应明确政府、学校、有关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中的权责关系,建立与社区教育相关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社区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2.加强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加强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首先需要学校参与构建全方位的社区学校网络;其次,为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生活的需求,应该设立固定的社区教育场所。苏州市工业园区胜浦镇金苑社区就设有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等专门的社区教育场所,并在这些活动室中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此外,加强社区公共场所教育功能的开发不可或缺。社区公共场所既能提供传统的服务,又不乏知识气息和审美价值。苏州市(原)平江区平江路街道社区在这方面独树一帜,平江路街道辖区内有多处古典园林,因此该街道因地制宜开设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乡土课程,如园林民俗文化课程等,组织社区居民前往园林参观。

(二)大力发挥社区的主阵地作用

社区教育应当顺应本社区的特色,展示社区发展的良好风貌,形成独具地域性特色的教育。1.建构社区教育的社区特色由于城市化进程中,不同社区的发展方向各不相同,社区各具特色,因而社区教育工作应当在参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塑造教育的社区特色。[5]如平江路街道社区的园林民俗文化课程,就是一项具有本社区特色的教育项目。这种教育特色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发展,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情形。苏州市工业园区胜浦镇的金苑社区是全国第一个数字电影文化社区,拥有电影文化广场等,这一特色就源于金苑社区曾是金鸡百花奖的论坛场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注重社区教育的实用性推进社区教育,必须增强教育的实用性以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其中。为此,社区教育应立足于解决居民在社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例如苏州市姑苏区平江路街道社区基于外来务工人员对苏州文化不了解的情况,开设了苏州文化培训课程,并为他们开设劳动就业培训课程以提高其就业率;为老年人开设养身保健、戏曲等课程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并且还为婴幼儿家长开设了亲子教育、幼儿保健等课程。

篇(4)

关键词 社区教育;挽救;帮扶;失足人员

社区失足人员在其重新投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社会一定的帮助和自身的文化水平的有限而无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社区教育对于社区失足人员的挽救帮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社区教育对于社区失足人员的意义

社区教育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而逐步出现的。社区教育的内在作用在于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社区生活的质量和推动社区的全面发展。在社区教育的功能当中,其服务性是其功能性的主要方面。其社区服务的内容囊括有生活、职业、教育、思想道德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社区服务并没有拘于一格的服务形式,其主要的服务方式有家庭走访、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法律援助等多种多样的途径。在社区教育的过程里,对于社区失足人员的必要的思想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社区教育在其发挥服务性能的时候,有着传播优良文化的独特性功能。在社区教育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其对于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人际交往的道德观的影响也是具有独特的作用。而社区教育能够把文化宣传中的内容进行选择、修正、和传递,使其服务对象可以最大限度地感受到社区教育的好处。而目前,社区失足人员最缺乏的,并不是对其实行改过自新的法律法规制度,也不是对其实行事后惩罚的相关刑事或民事体制,而是对其失足犯错之后的更改自身的指引性的教育。

因此,社区教育就在挽救帮扶社区失足人员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如何在社区工作中通过开展,对于失足人员具有针对性的救扶措施,去实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和社会价值观的扶正教育,是摆在每个社区工作人员面前的重大问题。社区教育人员只有对其自身的工作内容有着充分的认识,充分理解社区教育对于失足人员的实际意义,才能有效及时地开展挽救帮扶工作。

2.通过社区教育去挽救帮扶社区失足人员的具体措施

社区教育对于失足人员的帮助和指导是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社区教育人员是做好社区失足人员挽救帮扶工作的主体。因此,社区工作人员要从自身出发,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教育知识,把自己的心态摆正。有的社区教育人员由于对自身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的理解存在着一些偏差,从而无法很好地开展自己岗位上的工作。现代社会对于触犯过法律法规的人都带有一定的偏见,潜意识里认为失足人员就是罪恶的代名词。这种观念在我国的社会中存在已久。因此,作为社区教育人员,首先要明确好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在具体开展挽救帮扶工作中,社区教育人员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开展对失足人员的身心健康教育,引导失足人员重新正确认识自己。失足人员通过接受到了一定的体制上的自由的限制之后,其心理上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和失落感。社区教育人员需要把握失足人员此时的心理特征,积极地引导和开展失足人员的身心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通过讲座、社区聚会和加强对于法律的知识认知的教育等,把失足人员在社会存在、交往和发展的过程中所欠缺的部分弥补回来。与此同时,教育人员要根据失足人员因人际、社会、家庭等困难所产生的相应的生活难题,适时地开展疏导工作。使其可以重新认识自己,努力改善自己未来的生活。

重视对于失足人员的社区化监管,预防其重新犯罪。由于存在着社会上对于社会失足人员的片面性的认知情况,失足人员的重新犯罪案件屡见不鲜。这需要引起社区教育人员的注意,积极应对好失足人员的帮扶教育工作,预防失足人员进行重新犯罪。首先,对于本社区内失足人员的情况,社区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同时,要建立失足人员的详细档案制度,从其生活背景方面着手,探讨失足人员铸成错误的真因。再次,成立帮扶社区失足人员特别工作小组,建立起当地社区、志愿者团队、街道办事处和街道警察支队等主体的共同合作模式,在失足人员的问题上专项设立相关的档案办公室,利用各方的资源渠道去多方面地把失足人员的信息库建立起来。同时,特别行动小组可以定期开展专项的法制知识教育,使失足人员体会到社会和社区的亲切关怀,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开展一定的心理引导和治疗的挽救帮扶工作,这也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当中的重要环节。在社区工作中,对于失足人员的心理治疗取得过不少成果,也出现过很多成功的帮扶案例。但从目前来看,该项教育在整个社区教育当中的重视程度还远远赶不上失足人员对于它的需要程度。在实际工作当中,由于很多社区失足人员对于心理咨询都有着社会上的认知偏差,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心理问题,不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从而对心理治疗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社区教育人员对于心理学知识的掌握还远没有达到专业的水平。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知识技能培训。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教育工作的缺失。因此,社区教育人员需要学习必要的心理学知识,通过掌握了专业化的知识,从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实现对失足人员的挽救帮扶工作。

篇(5)

2、完善社区教育工作的评估制度,社区教育指导教师的管理制度,学习型组织评比制度,经费、档案管理制度,社区教育活动的准入制度,使社区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发挥街社区教育优势,挖掘培养和收集优秀教育成果和先进经验

1、我街社区教育以“九校一室(社区党校、市民学校、社区老年学校、青少年法律学校、社区科普学校、社区团校、残疾人素质培训学校、社区人口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图书室)”为依托,开展各类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

2、以街科技园区为依托,开展好居民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群众素质,进一步加强特殊人群的科普教育工作,使受教育居民率达到80%以上。

3、加强由街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发挥志愿者队伍教育优势,体现出本街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果。

三、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创造学习型组织

1、充分认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学习的氛围,创造学习型街道和学习型社区。

2、推进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理论研究教育培训,增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意识,大力开展多内容、多形式教育培训活动,做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评选工作。

四、调动街道各方面资源,共筑街社区教育平台

1、街道社区教育工作与街内的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有机结合,做到协调发展、借势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新晨

2、逐步规范街道、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提高街道社区教育活动基地的培训质量、管理水平,落实公共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根据社区居民需要,制定规范教学社区工作计划和内容。

篇(6)

【中图分类号】G25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200-02

一 社区图书馆与社区教育

1.社区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是设立在社区地域范围内的图书馆,其服务对象主要以社区内的全体成员为主,不受年龄、职业、单位的限制,只要在社区内居住的居民都可以享受。社区图书馆具有全民性和公益性特征,属于公共图书馆范畴;从社区图书馆主要为社区内成员服务,且小型多样,众多分散的特点来看,社区图书馆还具有区域性、系列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属于一种特殊的基层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的这些特征符合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需求,是社区居民接受终身教育、进行终身学习的理想场所。它的服务是对传统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和拓展,其发展水平如何已成为衡量一个社区文化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在社会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社区教育

关于社区教育的内涵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释。主要观点有:其一,把社区教育界定为民众教育,以青年与成人为教育对象,实施以提高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其二,指在学校教育中加入有关社区活动、社区问题的内容,使学生对社区具有科学的认识和乡土情感;其三,社区教育是为社区不同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状况的所有成员提供的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服务。我国学者主要从两个不同的侧重点阐述社会教育的概念。一是侧重从教育的角度界定社区教育,将社区教育看作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网络、教育模式等。

社区教育是整合了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其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并受到普遍欢迎,是因为它有着内在的强大功能。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区全面进步的作用,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使社区居民得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而做好社区教育,社区图书馆具有显著的功能和作用。

二 社区图书馆在社区教育中的功能

社区图书馆以其特有的功能,担负着社区教育的重任,是社区发展的标志,因而成为社区教育的中心。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区内少年儿童的课外教育;二是社区内成年人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三是社区弱势群体的教育功能。

1.社区少年儿童的课外教育功能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转向于提倡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把学生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正可以承担这一重任。图书馆的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它是利用各种门类的书刊,拓宽育少年的知识视野,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通过开展生动有趣的读书活动和知识竞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引发他们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对图书馆的宣传,使青少年掌握利用图书馆学习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这些都是社区图书馆所应具备的功能。

2.社区居民终身教育的功能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就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目前社会正经历着改革,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在加快,人们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经济体制的改革,人才流通的速度加快了,也促使人们进一步去学习。所以,终身教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基地,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个重任,使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在社区图书馆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可以相应地与学校配合,补充学校正规教育的不足,成为名副其实的社区教育中心。

3.社区弱势群体的教育功能

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的公共设施,其服务是免费的;作为公共图书馆,其功能是齐全的。这对于那些生活贫困,没有经济能力接受收费教育以及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因为社区图书馆不仅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图书报刊并指导阅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还可以联合社会力量开设学习班、培训班,组织他们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并利用社区图书馆的信息系统,为其提供就业信息以及相关的经济信息,为他们自学成才、自强自立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第一,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和教育场所。21世纪,我国已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关心老年朋友,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是社区图书馆的当务之急,也是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和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离退休人员从往日的紧张工作中解脱出来,休息时间多了,就会感到无聊、空虚,在社区建立一个休闲再学习的课堂和文化娱乐场所,开办书画、诗词读书讲座,定期为老年人做身体检查和保健咨询服务,提供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既落实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公民文化素质,又充分发挥了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丰富社区文化生活,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第二,为社区下岗人员提供教育和再就业的机遇。图书馆为社区的下岗职工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是公共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和开展社区服务的重要方面之一。下岗工人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再就业和知识技能单一,而再就业的职业选择、就业渠道主要依靠自身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各种情报信息的启示。这就要求下岗人员一方面要继续学习,一方面找工作。而社区图书馆恰好能提供这两方面的功能。一些情报信息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往往会给再就业者以很大帮助,社区图书馆可以为他们提供再就业的情报资料、市场信息、再就业技术和知识。社区图书馆除了帮忙提供各种信息外,还可举办再就业讲座和各种专题讲座,也可邀请企业的经营者介绍他们的创业致富经验、教训等;举办技术培训班,邀请技术专家给他们传授专业技术,还可以和有关部门如再就业服务中心联系,帮助他们找到对口的、适合他们的工作。在没有工作的时候,可以利用社区图书“充电”学习,提高就业技能。

三 充分发挥社区图书馆社区教育功能的建议

要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社区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论述社区图书馆以其特有的三大主要功能,充分说明社区图书馆在社区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必然要求发挥社区图书馆的社区教育功能。

1.加快社区图书馆的建设

由于经验不足,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进程比较缓慢,对于如何建设社区图书馆,由于各个社区具体情况不同,采取的措施也是不同的,但从宏观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社区图书馆的资源建设。通过借助现代科技的信息化技术,使社区图书馆达到信息共享率高、资金利用率高并且更加便捷。二是创新社区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可以通过社区物业部门与社区居委会共同筹建是建设社区图书馆的方式或利用公共图书馆资源,与社区联合建立社区图书馆。三是培养社区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让社区居民得到针对性、多样性、人性化的服务。

2.明确定位社区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首先应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学习、生产的需要;其次要满足居民的消遣、休闲、娱乐的需要;再次要为居民提供各类信息及咨询服务;最后要让居民及时了解时事、政策、法规等。由于现代图书馆是以平民性为其基本的特征,因此,以方便居民的学习生活为宗旨,以帮助弱势群体为己任,在其服务的各个领域尽量地贴近居民,让居民觉得利用图书馆就像社区内的杂货店或超市一样方便,从而对社区图书馆感到亲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文娱和其他文化活动,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到图书馆来。

3.把社区图书馆作为发展社区教育的重要途径

首先应让社区图书馆成为社区教育的阵地。作为居民身边的图书馆,它具有地域亲和力和便利、快捷的借阅优势,对于营造社区文明氛围,培养社区居民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有重要作用。其次社区图书馆要成为社区文化中心。帮助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引导居民通过社区许可的途径来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目标,调整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篇(7)

二、社区教育与市民素质

“如果说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公民素质就是第一国力。”可见,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性、紧迫性,在于公民素质已经日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能够直接面对社区居民的需求,直接介入居民的现实生活,直接参与各阶层群体的组织化过程,成为提高居民素质的重要渠道。社区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社区教育能够满足广大社区居民不断增长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通过开展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活动,陶冶情操,营造“我学习、我快乐、我进步”的氛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社区居民积极地价值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规范,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培养积极向上的社区精神等功能。

三、社区教育与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作为居民的群体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它包括居民的知识、信仰、艺术、情感、道德、习惯以及社区居民从中获得的各种能力。而社区教育对这些文化内容的传播、提升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区教育是社区创造新文化的基础,是社区文化发展的载体。体现在:

(一)社区教育有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区教育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一个核心理念,即人文关怀和人文情结。社区教育使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组织之间,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形成加深了解的精神纽带。这样会把社区居民吸引在一起,形成良好的和谐、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使人更具有创造精神,对社区发展起到推进作用。社区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就是不断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包括孩子和老年人都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使社区全体成员,使每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社区教育能够培育共存性的多元文化

现代城市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大城市,其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不同国籍、种族、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汇聚在一起,共同劳动,也共同消费,城市便成了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集合体。联谊活动,使国际人士间增加感情,互相熟悉,增进本土居民和外籍人员之间的价值认同,共同营造和谐的多元文化空间。社区教育通过培育文化教育社团,在国际人士聚居的地方开展跨文化的社团交流。这种多元文化给社区的居民交往、社区管理等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居民学会理解和宽容,能从不同的文化立场理解他人,增强对多元文化现象的适应力。

(三)社区教育通过开展学习型社会建设,提高居民文化素养

“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社区教育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等通过整合融为一体,有效克服了职业教育的功利性;学校教育局限性;家庭教育的封闭性。学习型社会是人人、时时、处处学习的社会,是通过学习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为社区全体民众提供全面、全程教育服务与学习支持,有力弥补了国民教育体系的不足,社区教育是整合各类教育,支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最佳平台。社区教育提供了学习型社会必须的全天候、全方位的学习支持系统。

四、社区教育与社区参与

社区自治的衡量标准是社区参与的程度和民主意识。随着城市政府管理的法制化与民主化程序与步伐的加快,社区治理公众参与和微观社区自治化已经成为我国步入法制化时代的重要标志与内容之一。

(一)社区教育与社区参与

社区教育强调的就是居民的参与意识,它能够启迪民智,促成社区参与行动。社区建设以人为本,人既是社区建设的客体,又是社区建设的主体,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也就无所谓社区建设,“从各国社区发展的实践来看,一部社区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培育居民社区意识,提高参与能力,扩大参与领域,提升参与质量的历史。”在社区建设与发展中,公民参与是衡量现代社会民主化程度和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公民进入公共领域、参与公共治理的重要途径。构建参与型社区的要求,意味着居民不仅生活水平要达到小康,更重要的是树立新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具备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素养,成为一个社会关心的“社区人”,当好负责任的“社会人”,这都离不开社区教育主动积极的参与。通过社区教育,在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提升了公民素质,为公共参与奠定了基础,增加了公民对于政府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在与公民基础和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政府官员也更多地倾听公民的意见和公众选择,这无论是对于公民还是对于政府本身,都是一种学习与教育的过程,这是激励政府组织放弃他们所拥有的部分决策权给其它参与团体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社区教育与民主意识

社区教育具有政治社会化功能。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指个体逐渐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现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并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过程。社区教育有助于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所谓社区意识,就是社区居民包括法人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参与感。社区意识是社区的灵魂,是社区成员在共同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共同评价标准,社区居民具备了社区意识,从而对社区事务形成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增强民主意识。它包括政治认知的形成、政治情感和态度的培养以及政治参与三个层面。社区教育作为社区群体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适应性教育和再社会化教育,通过灌输明确的政治取向,发展社区成员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维,从而影响其政治认知和政治观的形成,通过政治传播和政治激励,培养社区成员的政治情感和态度,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增强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社区成员的参政议政能力与政治参与程度。具体地来时说,笔者以为,社区教育能起到丰富地区文化生活、维护地区社会安定的作用;社区教育能够满足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社区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全体国民精神文化教养和整体素质的目标;社区教育能够启迪民智、促进公民参与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五、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

课题组深刻地认识到,社区教育的成长与发展,既受到生态主体的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诸如国家政策、城市化发展进程以及地域环境等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与制约。反思我们的课题研究历程,我们提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方筹集社区教育资金

目前,社区教育事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着政府的支持,社区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支持。首先,政府应加强对社区的管理,加大社区资金的投入。一是,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支持社区教育的发展;二是政府应逐年加大对社区教育资金的投入,为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其次,广开渠道,多方筹集社区教育资金。可以采取政府拨款、单位企业帮忙筹款、社会个人捐助等方法,广开渠道,为社区教育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支持。

(二)开拓新的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社区应开拓新的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社区教育内容要与居民生活、工作、学习等息息相关。开展一些比如婴幼儿保健、怎样处理邻里关系及婆媳、父母子女及夫妻婚姻等家庭关系、心理健康咨询、烹调厨艺、健身、养生、美容养颜、社交礼仪、书画鉴赏、股票股市、投资理财、下岗工人再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活动。

(三)教育社会化与社会化教育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化教育”社区教育理念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教授,他提出了“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强调教育必须回归到生活中去,回归到社区中去,只有学校与社区相结合才能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教育社会化与社会化教育最终是要实现教育与社区的均衡化。即学校和社区在教育需求上实现融合与平衡,一方面学校认识到教育必须走向社区、利用社区、服务社区,才能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因而许多学校把社区教育纳入教育规划,把社区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社区也认识到,社区教育要获得深度发展,必须亲近学校、学习学校,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优势资源来改造社区过去初级的、不成熟的、缺乏体系的教育状况。社区资源和学校资源的有效均衡,把“教育社区化”和“社会化教育”两种理念融合起来,学校和社区实现互利双赢。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其基本理念就是打破学校和社区的界限,学校不仅仅是一块纯学术的圣地,它还应该为社区服务,并首次把烹饪、纺织、木工、金工等纳入学校课程。

(四)注重社区教育的科研,充实科研力量,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充实社区教育研究队伍,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也成为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较好地发展社区教育,首先应当对社区教育有足够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社区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开展相关活动,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社区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人们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与探讨还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篇(8)

【中图分类号】 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60-01

社区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趋势的必然产物,这种开放的教育形式是育人性教育和社区发展教育的有机结合,只有育人,才能为教育与社会的融合提供相互沟通的作用点;只有社区的整体协调发展,教育和社区的融合才有了现实的依托和立足点。与其他常规教育相比,社区教育具有如下持点:

1 社区教育的大教育性

社区教育是一种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在内的,集各种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主体和对象为一体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其实质就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各种因素与社会的相应部分的有机结合与一体化。其基本内容就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辩证统一,即把教育纳入社会大系统,使其成为社会各部门的责任、权利、义务和职能。在社会广泛关心、参与和支持教育的同时,教育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和指导,积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直至实现教育同社会的高度融合。

2 社区教育的群众性

社区教育的基本方法是鼓励社区民众。在社区中学,与社区共学,为社区而学”。这种学习过程是一种包括各种社会团体和不同年龄的全体社区成员在内的、群众性很强的教育过程。

3 社区教育的开放性和民间性

教育要与社会全面结合,就必须广泛吸收社区各种教育力量或有益于教育活动开展的积极参与、介入、融合其中。只有高度的开放性,才能为各种因素全方位参与教育打通立体多样的渠道。因此,社区教育要广开门路,不拘形式地建立各种畅通便利的渠道,从而使各种社区机构的各种教育资源、能量和信息及时有效地转化到社区教育系统中来,同时也把教育服务尽快地输送到社区的方方面面。

4 社区教育的地线性

社区教育是一种在特定社区内,并与特定社区密切结合的教育,无论是社区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职能,还是其主体对象或方式方法,都必然带有这种特定社区的特定人文、社会及地理条件所决定和要求的区域待点。因此,也必然会带来社区教育的地区差异性和多样件,这不仅表现在社区教育的规模、类型、方式方法上,甚至还会表现在目标、内容和层次质量上。

5 社区教育的多维性

社区教育不仅仅指教育本身,它还包括进行社区组织工作,开展社区活动以及创造一些与人们实际生活相关的具有建设性的社区教育方法。

6 社区教育的整体协调性

无论是从目标职能来看,还是从主体对象或内容条件来说,社区教育都是一种多因素、多元性教育。只有协调好教育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其形成一个有序的系统整体,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大教育体系,从而全面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和促进社区发展的职能。

社区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具有教育的持征和属性,同时亦具有两大功能:一是社区教育对社区成员个体发展的作用,即本体功能.也叫育人功能;二是社区教育对社会发展和社区建设的作用,即社会功能,它主要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1)社区教育的育人功能。社区教育是—种社会化的教育,它以社区为依托,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桥梁,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紧密结台。它面向社区的全体成员,能通过多种途径,采取有效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社区民众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从而满足社区成员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社区教育的这种实践性、广泛性和针对性可以极大地促进社区成员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使每一个社区成员在一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思想道德、精神人格、知识能力和行为规范与所处的社会相适应,与此同时,促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形成独待的个性品格。

(2)社区教育的政治功能。在社区发展中,通过协调、发挥社区内各个系统、部门、机构、社团的教育作用,通过教学和管理,对全体社区成员进行广泛的思想宣传和政治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观念、意识形态、法律规范、方针政策,促进社区成员的政治社会化,形成适应和拥护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帮助社区成员提高参政、议政的兴趣和能力,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健康的社会舆论,从而为一定社会的政治服务。

(3)社区教育的经济功能。社区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区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社区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基础和条件是多方面的,除了能源、设备、资金等物质条件外,社区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也是其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是社区教育为社区经济建设提供专门的人才。社区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培训,使社区民众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并直接进入生产领域,直接高效地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为社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4)社区教育的文化功能。社区教育的文化功能一是选择和传递文化,使某一文化在教育实施的范围内保持同—性和延续性。二是不断创造和更新文化,形成新的文化,使人类社会的文化在内容更丰富、层次更高的起点上发展。当然,社区教育的文化功能不只表现在知识或艺术形态的文化上,也表现在其他形态方面。

篇(9)

关键词:外语教育社区化;青少年学生社区主体作用;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终身外语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5-0168-05

长期以来,学校外语教育因其具有特定的教学场所、明确的教育目标、规范的课程体系,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学校外语教育,无论是基础外语教育还是高等外语教育“费事低效”、违背语言学习规律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贤达之士尤其是外语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校外语教育特有的封闭性、知识传授的单一性以及实践教学开展的局限性,致使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外语能力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不能满足学生借外语学习提高交际能力的需要,甚至导致社会对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的必要性产生质疑。显然,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倍受关注,探索外语教育改革新举措成为新时期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外语教育社区化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早在20世纪70年代“学习化社会”的概念就在国际社会中得到认可。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挑战和世界快速发展的需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强调指出:“终身教育概念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应该“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事实上,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终身教育发展战略和纲领性文件,以此推进终身教育的理念向现实发展。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此外,《教育规划纲要》前瞻性地提出了“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初级的学习型社会是一个“以终身教育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人人都能终身学

习的社会,其最终目标是建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可见,《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了“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的战略目标。

终身教育的思想为建立新的教育结构和组织形式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原则,使教育超越了学校教育的局限,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空间。实现“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战略目标要求各类教育体系相互衔接沟通;努力开展继续教育的同时,加强学习型组织和终身教育制度的建设。外语教育社区化是实现“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战略目标的策略和途径,其最终目标是在各类外语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在各类外语学习群体组织的协作下,构建终身外语教育机制。这一目标和“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战略目标完全一致并相互吻合,形成逻辑上的包容关系,促使终身外语学习的理念走向现实,为受教育者的终身外语教育提供途径。外语教育社区化能够在构建终身外语教育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其特有的效能,顺应国际社会终身教育的理念和中国科教兴国教育战略方针的需要,是实现终身教育,创建学习型社区的策略和途径。

在外语教育实践中,外语教育社区化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相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明确规定课程结构增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外语教育社区化可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条件,特别是能够为渗透到英语学科学习中并与英语学科整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组织和实施办法。

同样,《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除参加校内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此规定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和实施的需要,促使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特别是英语师范生能够成为高等外语教育新课程的构建者和实施者,也能够成为基础外语教育新课程体系的构建者和实施者。外语教育社区化有利于大学生将英语学科知识和技能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体现对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显然,外语教育社区化对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有借鉴作用。

篇(10)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从我区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充分利用、优化和拓展我区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不时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探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全民综合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积极创建省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

开展争创社区教育示范街道活动;力争到2011年底,从2010年起。全区有3-4个街道通过申报、验收,被确定为省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

(二)力争创建社区教育省级实验区

立足“合理规划、北部先行、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共同发展”原则,全区范围内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创建安徽省社区教育实验区。至2012年,全区再争创一批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同时申报争创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逐步打造南北一体、均衡发展、服务滨湖新区建设的具有包河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新格局。2011年,创建社区教育示范街道的基础上。

(三)构建完整的社区教育体系

深入开展社区教育活动,通过整合社区内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类资源。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终身教育体系,不时提高居民对形成学习化社区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探索和完善学习型社区和终身教育体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建立社区教育的政府调控机制和社会协同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逐步构建社区教育规范化体系。

三、工作措施

(一)健全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

区教育体育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直有关部门、街镇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教育体育局,区教育体育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

促进教育与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管理,社区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社区教育资源。包括制定规划、建立制度、评估督导、组织试点、交流推广等。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社区教育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难点问题。社区教育工作办公室负责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管理、激励、监督等长效机制,制定社区教育工作督导考核方法。区直各有关单位和各街镇要高度重视,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实施计划;要明确一名社区教育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

(二)做好社区教育整体规划

作为全力打造“安徽第一城区”重要基础工作来抓,1将社区教育工作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社区建设规划。充分调动区内外有利资源,开拓性、发明性地开展工作,打造出社区教育的包河品牌。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2建立街道社区教育学校和社居委学习点。满足社区成员的基本教育需求,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感受社区教育民主、快乐的学习氛围,建立和谐文明的新社区。

宣传科普知识、法律知识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3将社区教育工作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通过社区教育的平台。增强社区成员的公民意识及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社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加大社区教育宣传力度

明确社区教育理念,全区各相关部门、各街道以及学校要深入学习社区教育理论。要把社区教育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纳入到党员干部和教师的学习中去。全区党员干部除了要加强自身学习之外,还要积极主动走进社区,加大工作的宣传力度。宣传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报刊、网站等主流媒体及标语牌、宣传橱窗、板报、专栏、宣传册、文艺扮演等形式,广泛宣传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舆论引导,提高社区居民知晓率;各社区要定期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培训活动,营造社区教育浓厚氛围。

(四)加强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建立学习型社区。需要较为充分的师资力量。要充分发挥我区教育人才优势,整合区内人才资源,定期开展各种业务培训,特别是社区教育基本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不时提高社区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优质师资队伍及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

(五)优化社区教育资源

篇(11)

一、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分析

社区教育具有目的性、区域性、自主性和广泛性四个基本特征。

1.目的性,即指社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社区民众作为社区教育的主体和对象,其自发学习、接受教育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这一新型的教育活动在政府有关部门机构的重视、支持下,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来推进,社区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更得以突显。"+区域性,即指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组织开展的。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社区教育每一个区域都会有不同于其它区域的特点,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人文环境、历史传统,人口构成、资源状况等等。

2.自主性,即指社区民众参与社区教育是自愿的而非被强制的。社区教育是一种开放的、可以充分体现教育对象自己意愿的自由选择的公益性质的教育活动。社区民众可以通过自我判断来决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进程,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追求来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

3.广泛性,即指社区教育的教学内容为满足社区民众的不同需求而丰富多样。社区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服从于教育对象的需求,而社区内各类人群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同的就业状况、年龄性别、兴趣爱好、文化基础,都可能使其在参与社区教育中对教学内容产生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期望。

二、分类指导是社区教育的客观需要

1.分类指导是面对社区教育的目的性特征,适应教育目标差异的需要。在具体阶段上,社区教育主客体对目标的期望都有所不同。有重在经济功能,通过教育提高劳动技能,丰富谋生手段,增强管理能力,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有重在政治功能,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为促进社区的社会发展和巩固提供保障;有重在文化功能,提高社区民众的素质以及价值观念创业意识,促进社区成员身心全面发展。实现这些不同的社区教育目标,要分类指导采用不同教育定式完成。

2.-分类指导是面对社区教育的区域性特征,适应教育资源差异的需要。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域之间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客观存在,这种差异反应在社区教育上,就凸现出不同区域之间社区教育资源的差异。开展社区教育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既不能超出当地经济条件所能提供的支持社区教育发展的能力,也不能过度超过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应做到针对不同区域的社区进行分类指导,以实现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分类指导是面对社区教育的自主性特征,适应教育需求差异的需要。社区教育具有充分的自主性,社区民众愿不愿意接受教育,接受什么类型的教育,接受多长时间的教育,都由教育对象自己决定。相对贫困区域的民众更希望能接受增加经济收入的劳动技能教育培训,而相对发达区域的民众则可能对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教育更加期望。同样是发达区域,而民众的选择意识也今非昔比,社区教育必须适应民众不同的教育需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分类指导是面对社区教育的广泛性特征,适应教育内容差异的需要。社区民众不同的需求差异,必然对社区教育的内容产生直接的影响。社区民众的学习要求越来越多,社区教育应该积极主动地顺应这种趋势,深入研究不同民众的不同需求,对教育内容进行调整设置,用更丰富的教育内容来适应。使社区教育真正成为社区民众步入社会生活,从事各种实业活动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三、社区教育分类指导的基本要求

1.在教育目标上分类指导,要选择初级目标还是高级目标。社区教育是反映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本土教育。首先是增强生存能力的教育,培养职业技能;其次是休闲兴趣教育,提升文化精神。因此,社区教育的初级目标,要为社区民众增强产业经济效益,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服务;社区教育的高级目标,则应确立建设学习型社区并进而为实现学习型社会的理想打下基础。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发展时期,社区教育的目标要区分情况分步实施。

2.在管理机制上分类指导,要选择政府主导还是市场运作。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民众自发的学习需求不广泛不强烈,即使有学习需求但社区本身囿于各种条件限制也无法满足。在这类区域,社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得依靠政府有关部门利用行政手段来组织实施。应当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权威部门,来统一协调社区各种因素和力量,以保障足够的资金投入,以及政策和法规的落实。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作,服务于社区全体民众的社区教育管理机制。而在经济发展较快的社区,社区民众在经济上具有相当的支付教育费用的实力,他们的从业经历增强了其对教育的需求愿望,而社区大学、社区学院具有组织开展社区教育的条件和实力,这些都在客观上促进社区教育良好氛围的形成。在这样的环境中,政府可以还原社区教育的本质,突出宏观管理职能,推进社区教育的市场化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