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高级职称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秉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紧扣“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就是‘就业教育’”。[2]课程教学目标设定要紧扣学生的就业岗位特点与岗位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为本位,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基本核心,满足岗位对高职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构建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二)《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将在设计理念的引导下,改革《电工技术应用》课程体系,重点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打破目前重视理论教学、淡化实训教学的教学模式;根据“岗位为导向”的目标设计理念,调整与优化《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就业需求;改革教学方法,通用校企结合、案例分析、项目推进、任务引领等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实施
(一)重构《电工技术应用》课程体系
《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实施首先要调整课程体系,根据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比例。“因此如何加强实践教学便成为高职教育的关键,而如何处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则是解决理论先导与观念更新的前提”。[3]理论教学要夯实基础理论,着重提升应用理论教学与新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主要突出应用技能培养,突出岗位能力培养目标。目前,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理论教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理论教学所占课程教学比例过大,严重制约了实训教学;一是理论教学难度过大,严重脱离应用实践,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实训教学。为此我们要调整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比例,形成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的课程教学体系。1.调整理论与实训教学比例。理论教学是开展实训教学的基础,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每一门课程理论的学习应当以“应用”为最终目的,否则理论教学就成了一句空话。目前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理论教学过于深入,一味强调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过深过难。这种现象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而且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高理论、低能力的“无用人才”,严重脱离了市场需要。高职院校要调整《电工技术应用》课程体系,适当地缩减电子技术应用理论教学,提升实训教学所占比例,尤其要提升实训教学的实效性。2.以理论支撑实训教学。目前高职院校电子技术应用理论教学采用单线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各自一条线,不能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这种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隔离的教学体系,使电子技术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离,制约了学生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构建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教学要密切联系实训教学,形成“理论服务实训教学、实训教学促进理论提升”的教学体系,使学生既能牢固掌握理论知识,也能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二)优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实施必须要加强市场调研,了解现阶段电子技术应用市场对电工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现状,在充分分析市场需求现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宏观分析,把握电工技术应用市场人才需求形势。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与优化课程教学目标,使课程教学与学生岗位需求相结合,尤其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与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权重。理论教学的内容始终要围绕“实训”教学展开设计,遵循基础性与适度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就是在设计理论教学内容时要凸显“基础理论”,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这些理论教学的内容是学生“必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是开展其他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基础与前提。适度性原则。目前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理论教学不能切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过于追求理论的高度与深度。殊不知高职院校教学直接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注重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教学内容设计要适度,理论教学的内容“够用”就行,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实训教学内容设计要以“岗位”为导向,寻找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的衔接点、切合点,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一体化。
(三)丰富教学方法
目前《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工学交替”。这种程式化教学严重制约了《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进一步提升。因此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基础上不断丰富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校企结合、案例分析、项目推进、任务引领等多种教学方法。1.校企结合。“高职教育中存在信息不畅、教学内容滞后、专业布局不合理、人才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这都与校企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有着直接关系”。[4]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实训教学上,没有实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上的全面结合。因此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要尝试探求校企结合的新路径,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一体化。“校企结合”可以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和方法。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人才到高职院校任兼任教师,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改变传统理论教学现状,教师站在“实践”的高度进行理论教学,使理论教学更贴近实践。也可走出去,包括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高职院校可以派教师到结合企业参与企业实践与管理,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提升教师实训教学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开展理论与实践学习。通过校企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2.案例分析。案例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之一,它包含着丰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的启示,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要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与运用,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教学案例要具有丰富的理论要素,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启发价值。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要加强目标导向,使案例分析朝着预期推进;案例分析不能停留在分析层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案例分析报告与策略优化。学生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能够有效整合理论,提升自身理论高度。通过案例策略优化,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寻找优化的策略,并且进行可行性验证,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一体化。3.任务引领、项目推进。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将任务引领与项目推进作为两种独立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尝试将这两种方法合二为一,将任务渗透在项目中,以项目任务推进作为实施教学的载体,发挥任务的驱动作用,同时将任务物化。该方法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引领,以项目推进的实践活动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摆脱传统单纯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融为一体,“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理论与实训教学的一体化。
三、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效果
(一)教师层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推进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许多教师将教学改革作为一种自觉行为。他们拓展教学思路,在教学模式方面展开有益探索。最为重要的是教师改变传统单线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从理论“教书匠”成长为专业技能型教师。教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学做中教,建立起较为科学的课程视野。
(二)学生层面: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理论与实训教学一体化模式使《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发生了重大转变,不论是学习场所还是学习方式。学习场所从传统的课堂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拓展,走向实训室、走向企业等,学生在更为真实或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从被动接受学习到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将学做结合起来。这些改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积淀与实践技能。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高职院校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主要研究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以上4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参与地下水的观测、进行地下涌水的处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搞好这门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云南省有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专业。笔者所在的学校自2005级开始在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中招收高职全日制脱产和函授大专学生,到2010年已有三届毕业生、三届在校生。先后有10个教学班开设了《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者一直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在高职教育中,资源与测绘大类的专业少,开设《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专业更少,学习本门课程的人数少,课程在专业以外的认知度低。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时,《水文地质学基础》应作为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主干课,曾在相关教师中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根据教育部教育司2005年版的《高职高专专业概览》才尘埃落定。
使用的教材多为高等学校教材,与高职教育的要求不相匹配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强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素质高,上手快,技能强”。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是不同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但是,在高职实际教学中,《水文地质学基础》主要选用的大多是高等院校的教材,学科理论介绍多,实际应用介绍少。
适合课堂教学的电子课件少,教师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专业性强,尽管近年来多媒体电子课件在网络上随处可见,但关于《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课件少之又少。要做好一件成熟的实用的电子课件,需要大量的资料和图片,但由于专业性较强,这方面的资料往往有一定的保密要求,一般人很难找到相关资料,再加上水文地质工作目前主要是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施,高职教师参与很少,导致现在的课件以罗列教材中的内容为主,质量不高,适用性和吸引力不强。
教师大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在实际教学中,《水文地质学基础》的任课教师大多采取单一的讲授形式,教学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室里完成。学生没有机会到实地考察,将理论与生产实际对应,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上,学习围绕课本和考试,沿袭着“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传统学习方式。讲授方式单一,课程缺少吸引力,导致本门课程枯燥无味;学习方式单一,学得快,忘得快,导致课程学与不学一个样;再加上有些学生本身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清,更是降低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体会
笔者从2006年开始讲授《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到2010年,已经完成了10个教学班的教学工作。经过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教学目标高职院校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学生学习《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水文地质专家或专门从事水文地质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而是让他们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将水文地质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其今后的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业务,又掌握水文地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技能型人才。对这些专业的学生进行水文地质教育,应该面向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水文地质与勘查、金属矿开采、矿山地质等工程领域的应用,以掌握基本理论、突出实践应用为目的。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讲清《水文地质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点抓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笔者所在学校属于企业办学,隶属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学生实习实训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兼职讲课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结合集团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重新编写了高职《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尝试进行课程改革。首先是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在2006、2007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讲授中,尝试性地引入讨论式教学和现场教学。在讲授“岩石中孔隙”时,先讲清基本理论,然后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相关书籍查阅砂岩、泥岩、泥质灰岩中孔隙的异同,最后让学生结合《普通地质学》、《岩石学》等课程展开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对2007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动员时,笔者结合实训基地的情况,向学生介绍了即将实习的工作区的水文地质情况,并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实习矿区的水文地质资料。这一尝试在学生一年后的毕业论文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参与评阅的12份毕业论文中,有多达11份介绍了实习矿区的水文地质情况,有的还提出了矿山巷道涌水的处理方案。在给2008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学生讲授“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时,恰逢降雨,笔者便直接将学生带到一个建筑施工工地,通过地表的一个新鲜垂直剖面给学生介绍此部分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是积极与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沟通,建议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学生进行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的过程中注意介绍水文地质的内容,包括地下水量的计算、地下涌水的处理、矿山巷道水的处理等,增加课程对实际工作的参与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方式的改变和调整,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制作ppt演示文稿,增加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从2008年开始,笔者将教学讲义的部分章节做成ppt演示文稿,利用多媒体将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必须向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转变和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强调实用性和技能性,这就要求在高职课程建设中充分考虑课程的实践性环节。
应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开设《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学习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根据现在和将来的实际应用及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近年来,各种地质灾害频发,不断地提醒人们必须加强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能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水文地质学基础》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课程,有责任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对其研究领域的知识进行普及和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其学科性质和内容,因此,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至关重要。
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相违背,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在《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必须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地展示出来,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水文地质的具体教学内容、(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地下水的赋存、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与环境)学习目标及学生特点等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流网时,可引入如何判断矿区的潜水含水层和地表水的补给关系的内容,利用动画模拟地下水的流动方向,从而判断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这些直观的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流网的认识,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的功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若能结合专业特点以及课程内容设计一些课件,会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究竟这种新兴的教育改革方式,能否成为提高教学效益的主阵地?本文旨在从瑞文推理测验的角度对高效课堂这一教学改革方式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为少数民族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心理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部分研究随机抽取青海省A、B、C三所民族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为被试,共测学生1012名。其中,A学校341名,B学校368名,C学校303名。采用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J.C.Raven)创制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简称CRT。该测验按逐步增加难度的顺序分为A、B、C、D、E五组,每一组按逐渐增加难度的方式排列。A组题目主要反映知觉辨别能力,B组题目反映类同比较能力,C组反映比较推理能力,D组反映系列关系能力,E组反映抽象推理能力。该测验是一种纯粹的非文字智力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同时从3所学校的管理部门获取每名被试学生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成绩,与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成绩进行分类对比与相关比较,从而得出高效课堂是否为其成绩差异的有效影响因素。CRT问卷以团体测验方式进行,测验指导语均使用汉语。测试时严格按照既定的施测程序分班分批进行集体施测。研究结果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不同学校学生瑞文推理测验成绩的综合比较
1.首先,将三所学校的CRT测验成绩进行整体均值比较,其均呈现出这样一个特点:初一、初二、初三3个年级阶段均为A组成绩最高,B组其次,以此类推,E组成绩最低。即随着推理难度的增加,成绩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具体形象的推理能力优于抽象推理能力,这符合人们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总成绩比较而言,C学校的总体平均成绩较其他两所中学稍高。
2.将三所学校的瑞文测验总成绩做方差分析及事后检验,得到如下结果:
如表2-2所示,由于F(2,1015)=18.265,p<0.05,达到极显著水平,则说明三所学校在瑞文测验总成绩方面的差异是显著的。其中C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其余两所学校。事后检验可知,C与A、B两所中学在瑞文测验总成绩方面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二)不同学校学生不同能力的差异比较
前面进行综合比较之时,我们从表中可粗略的发现,三所学校五个部分的成绩之间的差异都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在此,我们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来分析,就五种不同能力的角度来看,三所学校之间的差异及规律性。分析结果如下:
经方差分析得出上述结果可知,三所学校在A、B两组的成绩上差异并不显著(p>0.05),而在C、D、E三组的成绩上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5)。经事后检验发现,存在于C、D、E三种能力中的差异,主要来自于C学校,该学校与其余两所学校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具体形象的推理能力方面,三所学校学生的能力水平基本相当,差距不大。而在较难的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方面,C校的学生具有相对优势。
三、分析讨论
(一)不同学校瑞文推理能力的差异性
三所学校有其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较其他两校而言,C校实施的高效课堂改革方式获得的效果尤为明显。由此,我们推理,C校的教学改革方式的实施是比较成功的,它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拓展思维,从而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不同推理能力在学校中的差异性
随着推理能力难度的逐渐增加,C校学生的能力水平优势渐渐显现出来,而A、B两校的学生能力水平相当。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三所学校的教学方式都能够使学生的基本推理能力得以良好地发展,但A实施的教学改革方式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高级推理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学业水平的提高。
四、小结和建议
综上所述,高效课堂的效果和对教育事业的积极影响不容小觑。在调研期间,我有幸走进了高效课堂进行观摩,所有课堂内容都是按照高效课堂的理念设计和进行的,精彩之处屡屡呈现。此次观摩后我作了思考和总结,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教师应将高效课堂贯穿于整个课堂的教学理念之中。它代表着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同时也是达到教学目标与促进学生发展之间的有机结合。因此,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地探究与完善,不要为了达到目标而“高效”,而是将“高效”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
(二)教师更应注意基础知识的落实。基础知识是学生学好该学科的根基,若根基没有牢固加筑,那么所谓的高效课堂也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1.前言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技能人才的重大任务。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为此,深入分析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并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研究和探索相应的改革思路,对于建构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2.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滞后
与纯绘画专业不同,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倾向于“设计”。同时,创新既是艺术设计的灵魂,也是所有艺术设计的本质要求。因此,教师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向学生强调“创意”和“创造性”等创新理念,而不是仅仅“模仿”甚至“照搬”。此外小论文,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已将“色彩”和“素描”课程名称改为“设计色彩”和“设计素描”。然而,教学模式依然沿用以写实为主的静物、石膏像和头像写生等,这样往往让学生感觉与考前班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2.2基础课程与后续设计课程严重脱节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相互孤立的现象。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去服务今后的专业课程。另外,诸如色彩、素描、图案和构成设计等课程的设置,常常使针对专业设计课程的基础教学思路不明确,不仅缺少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更缺乏将设计与实践相结合。从而造成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教学严重脱节,失去联接。
2.3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水平不够高
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已成为当前阻碍高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专业主要以油画、雕塑和中国画等纯艺术专业。尽管这些教师的造型能力、色彩感觉等基本功非常扎实,但是却对设计专业知识往往了解不多。这样便会造成教师对基础课的教学目的认识不足,最终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3.探索如何改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
针对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讨新的解决思路与改革方案,对于促进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1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设计和优化教学内容时,应更加注重外延式和内涵式的更新,灵活多变、不拘形式,从而形成具有高职艺术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由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应摒弃过去照本宣科地布置作业的形式,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合理地分解为一个或数个项目。除此之外,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作动机作为出发点,因材施教,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深化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和探讨,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教学形式强化教学效果。
3.2转变办学理念,改革课程设置
作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高职艺术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按照“必需、实用、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小论文,对课程设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着重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学与用的内在联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3.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4.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高职艺术教育事业到了蓬勃发展,并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轨道。然而,在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脱节,以及重技能轻创意等问题。因此,对其进行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还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善于探索总结、开拓创新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谭俊铭.高职高专艺术专业教学改革构想[J].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3]王太利.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思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二、工作任务
本学期,教科处的重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要广泛开展教育科研,进一步落实教育科研的群众性、示范性和实验性;二要着力抓好课题研究,完善研究方案、组建研究队伍、落实研究任务;三要构筑科研平台,继续办好学校的教育刊物,认真组织各项教育科研评比;四要培养科研骨干,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培训和结对指导,为使更多地教师成为“名特优”教师创造条件。
1、认真做好“十一五”学校主课题的立项、开题工作,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学校已经申报江苏省及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立项课题各一个。我们将在课题立项成功后:
(1)通过集思广益进一步修改课题研究方案,不断提高方案的科学性、操作性和预见性。
(2)积极筹备“十一五”立项课题的开题活动。
(3)对全校教师开展课题培训,召集学校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商讨课题研究的分工,最大范围地组建课题研究队伍,体现课题研究的群众性。
(4)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加规范,我们将拟订课题研究指南和考核办法,进一步落实课题组长负责制和考核制,加强过程管理。
(5)组织实施“十一五”立项课题的开题活动。
(6)积极参加苏州市教育局组织的教育科研成果评奖,积极参加上级教科组织的课题成果和课题方案评选,力争取得好成绩。
2、认真做好“导师制”工作,青年教师培训及教师教育科研培训工作,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教师进一步树立教科意识、改进教科方法、提高教科水平提供条件。
(1)本学期,今年新分配到我校的青年教师不多,所以,本学期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对04、05两年的“师徒结对”进行必要的调整,向导师和青年教师提出明确目标和任务,并加强有关的检查和调研,以更好地发挥“传帮带”的要求。同时,我们将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为新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配备导师。
(2)为了实现“引领思想、规范行为、提升素质、促进成长”的目标,在新学期中,我们要继续做好青年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追求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系统化、实用化。一方面,我们将继续邀请校内外名教师、教育教学教科研骨干与我校青年教师交流。另一方面,我们将配合有关部门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以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成长,我们将制定并实施“涵青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成果考核”。
(3)组织教科研骨干开展学习、研究和交流,优先组织其外出学习和交流,力求使他们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突破教育科研方面的瓶颈,更快地发展,为壮大学校优秀教师群体作出贡献。
(4)推荐学校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参加昆山市学术带头人的评选,协助做好昆山市学术带头人的重新评定工作。
(5)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课题培训,配合学校组织各类教师培训。
3、加强对课程改革和08年高考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为新课程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1)组编一期以“课程改革”或“高考改革”为主题的《昆中教研参
考》。
(2)协助学校组织开展课程、教材、教法和评价的研究和研讨活动。
4、重视教育科研平台的构筑。
(1)努力办好《昆中教育》,使之进一步成为我校教师探讨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提高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阵地。本学期,我们将编辑两期《昆中教育》,编辑两期《昆中教研参考》,编辑四期《传是》“杏坛论语”版,编辑两期《江花》。我们将积极参加昆山市优秀教育刊物评比,力争取得好成绩。
(2)认真组织各项教育科研竞赛,力争获得较高层次的奖项。本学期,教科处将组织教师参加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教科院、苏州市以及昆山市教研室和教科所组织的江苏省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江苏省中小学各科教学教案评比、江苏省“师陶杯”、苏州市“师陶杯”、苏州市教育科研成果评比等活动。
(3)畅通对外交流的渠道,为教师参加各类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展示自我实力和学校形象提供条件。
5、认真宣传并执行《江苏省昆山中学教育科研常规工作考核条理》,认真做好职称论文评审的组织工作,完成上级教科部门和学校下达的各项工作,积极配合其他处室做好工作。积极参与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活动,积极参加校外教科培训、会议及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并加强同其他教科先进学校、学术刊物的联系。
三、成员分工
洪 敏:全面主持教科处工作,协调处室内外关系;对外联络与宣传;处室工作安排;省级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教师教科考核;编辑《昆中教育》、《昆中教研参考》、《传是》“杏坛论语”版。共2页,当前第1页1
殷金方:青年教师培训;“导师制”工作;教育科研骨干培养工作;组织“江花”文学社活动,编辑《江花》。
陈炳飞:苏州市级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昆中教育》、论文评比的审稿、修改工作。
缪 苗:教科处的对外宣传报道,编辑、校对工作,学校网页教科部分内容的充实更新,材料发放、收交工作。
四、具体安排
九月份:
1、制定学期工作计划。
2、高级职称论文送审工作。
3、收交教师学期专题总结,并聘请编审对有质量的稿件进行修改。
4、青年教师培训。
5、为新教师配备导师并对04、XX年的“师徒结对”进行微调。
6、发动、组织教师参加江苏省“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苏州市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评比等活动。
7、编辑出刊《昆中教育》XX年第二期和《传是》“杏坛论语”版。
8、教科橱窗内容更新。
9、充实学校网站教科部分的内容。
10、考核教师上一学期的教科研工作和成果。
11、“江花”文学社成员充实。
12、《江花》XX年第3期组稿。
13、参与校庆准备工作。编辑“教师优秀论文选”、“学生优秀作文选”
14、学校第三次青年教师教育随笔征文的评比工作。
十月份:
1、参与校庆的有关工作。
2、青年教师培训。
3、制定“十一五”课题的研究指南、开展课题培训。
4、编辑《传是》“杏坛论语”版。
5、编辑《昆中教研参考
》。
6、参加上级教科部门组织的课题成果和课题方案评选。
十一月份:
1、《昆中教育》XX年第三期组稿。
2、青年教师培训。
3、编辑《传是》“杏坛论语”版。
4、组建“十一五”课题的研究队伍。
5、为需要评职称的教师开设论文写作方面的讲座。
6、编辑《昆中教研参考》。
7、组织教育科研骨干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8、“十一五”立项课题的开题准备工作。
十二月份:
1、青年教师培训。
2、中级职称论文送审工作。
3、编辑《传是》“杏坛论语”版。
4、编辑出刊《昆中教育》XX第三期。
5、编辑《江花》的第4期。
6、“十一五”立项课题的开题活动。
一月份
1、青年教师培训
2、撰写教科处学期工作总结。
3、布置教师撰写学期专题总结。
4、教科处材料整理、归档。
教育装备队伍由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组成。本文所述的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是指教育装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图书管理人员。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教育装备管理队伍不被教育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重视,形成当前的被动局面:
1.被边缘化的人群,缺乏归属感
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属于哪支队伍?归谁管理?全国、各省及各市、州情况各不相同。教育部没有条件装备司,由基础教育二司管理,也没有教育装备所(仅有教学仪器研究所),从1999年至今,国家也没有出台一个教育装备工作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基层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接收不到来自国家高层管理机关指挥的文件和声音。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各省及直辖市的情况也不相同,有的设立教育装备处,有的设立教育装备中心,有的与后勤产业处合并,有的与电教馆合并,其名称有的带有“装备”二字,有的不带“装备”二字。在四川省,虽然省内设有教育装备处指导装备业务工作,但各市、州大多与电教馆合并,只有少数几个市的教育装备机构没有与电教馆合并。在同一个地市内,同样的装备机构,其职能职责也不相同。在学校,有的管理人员由教务部门管理,有的由后勤部门管理。正是由于管理的混乱,造成装备队伍和管理职责的混乱,从客观上造成了基层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找不到自己组织的问题,从而缺乏归属感。
2.来去自由的人群,缺乏专业感
由于现在的教育装备管理机构大多是由过去的教学仪器设备供应机构翻牌而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其职能是教学仪器设备的收发运转,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技术,工作责任也相对较小,工作任务也较轻松,并且由于掌握着物资大权,因此其便成了解决领导干部夫妻两地分居、子女就业和安置照顾对象的场所,没有从业资格要求,所进人员大多没有正规院校的学历文凭,也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进行上岗资格考核。相反,一些个人素质较好的人员,则常常被调出或安排去从事其他工作。因此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极不稳定,且整体素质较差,缺乏专业技术知识。
3.没有任职条件的人群,缺乏职业责任感
在四川省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文件中,没有教育装备管理序列,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只能评聘实验师系列职称(尽管他们中许多人并没有从事实验教学工作),但即使是参加评聘实验师职称,也没有专门的实验师的任职条件。在评聘实验师职称系列的实践过程中,对实验人员的要求极低,从而造成职称评聘也不能对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的业务进修提高起任何促进作用,给人们的感觉是评实验师系列职称任职条件低,评不上教师职称的人员才评实验师职称,进而给人以实验师系列人员低人一等的感觉。
4.待遇低下的人群,缺乏荣誉感
在《教师法》第九章四十条中明确指出“其他教育机构,是指少年宫以及地方教研室、电化教育机构等”,教研、电教等被明确为教育机构,而教育技术装备机构则没有被明确为教育机构,在其他文件中,也都找不到教育装备机构属教育机构的文字。在重庆等个别省市有关于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享受教师待遇的补充文件,但在四川等省市享受教师待遇的补充文件中,只有青少年宫、勤工俭学机构人员享受教师待遇的补充文件,从而造成装备管理机构人员虽然评的是实验师职称,但至今还有一些地方的装备管理人员不能享受教师的待遇。在大多数学校,装备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装备管理人员地位低下,在评先评优、奖金发放等方面往往被遗忘,不能被同等对待或享受同等待遇,从而造成许多人不愿评实验师职称,不愿从事装备管理工作。
二、建设高素质教育装备管理队伍的几点建议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装备管理队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严入口关和把紧出口关,让有一定文化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人进入到装备队伍来,使进入到装备队伍的人爱岗敬业。为此,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教育装备管理机构的建设,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切实发挥教育装备管理机构的“规划、规范、协调、指导、供配、服务和监督”的职能
教育部应设立中央教育装备管理所或装备管理司,省教育装备处要突出管理职能,市、县都应设立独立的装备管理所或站,学校应设立专门的装备管理处。通过理顺管理机构,明确装备管理机构的职责,加强装备队伍的建设。
2.明确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的任职条件,逐步实行资格证书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
首先对教育装备管理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在认定的基础上给予任职资格证书,同时对从事某项管理工作的人员实行全省统一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发给上岗证。不具备上岗证的人员不得从事装备管理工作,不得评聘实验师等专业技术职称。对评聘装备管理的专业技术职称,要制定明确具体的任职标准或条件,坚决制止把体弱多病或并无专业技术的人员照顾进装备队伍。也可对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实行计划单列,人事部门按专业技术岗位编制单独调配。对不适合从事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人员要调离装备工作岗位;学校要把懂技术、精应用的年轻人充实到装备队伍中来,促进教育装备队伍的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
3.建立职称评聘立交桥,享受平等的教师待遇
由于教育装备管理的复杂性,应允许装备管理人员评聘多种技术职称。如物理实验管理员可评实验师序列的职称,也可评物理教师的初中高级教师职称,图书管理人员可评图书馆序列的专业技术职称,也可评有关的教师职称,关键是把他们的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同等对待。在管理人员评了实验师等职称后,还可允许其在达到条件的基础上评聘相应的教师职称,消除一些条件较好人员担心从事装备管理工作后在评职上的顾虑,让其安心从事装备管理工作,保持队伍的稳定。
4.建立平等的管理机制,将教育装备研究成果纳入相应的职称评审认定范围
四川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四川省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成果)认定范围的试行意见》的通知(川教〔2007〕81号) ,列出了作为四川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论文成果评审参考范围的主要类型,其中在“省教科所、市(州)教科所、省电教馆、市(州)电教馆举办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论文(课件)评选中获奖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课件(成果)和在县(区)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和电教部门举办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论文(课件)评选中获奖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课件(成果)”均列其中,但却没有包括教育装备部门组织的自制教具、装备论文等评选的成果,从而影响了教育装备部门的形象,打击了广大教师和装备管理人员从事实验教学研究和自制教具等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教育装备工作的开展。建议省教育厅有关部门将教育装备部门开展的有关活动成果列入教师及相关人员职称评审认定范围。
5.享受同等的教师待遇
目前,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与任课教师相比,其地位和待遇偏低,职称评定到中级后大多不能再评高级职称,其评先评优、外出培训、参观考察等机会也较少,导致装备管理人员不稳定,甚至产生埋怨情绪,一有机会便想方设法跳出装备管理岗位,难以提高一些能力较强且愿长期从事装备工作的同志的素质。要建设高素质的教育装备管理队伍,必须将高素质的人才吸引进和留在装备管理队伍,且让其享受与任课教师同等的待遇。所谓享受任课教师同等的待遇,就是在评聘职称、晋级、进修、评先及福利待遇等各方面要与其他教师一视同仁,机会均等。首先,要确定其教师名誉。只有承认其是教师,才能名正言顺享受教师待遇。其次,要制定一个完整的教育装备管理队伍工作的评价体系,定期对装备队伍的工作成绩、科研成果进行评估检查和认定,对成绩突出者及时给予表彰宣传,晋升提级,促进装备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第三,学校在评聘职称、晋级、进修、评先等方面要兼顾甚至照顾装备管理人员,使其机会均等。第四,要根据学校规模、当地教育规模和装备工作的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减轻其过重的工作量。第五,切实关心和改善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除了落实兑现现行的劳保待遇外,还应修订或制定更加科学和适应现时环境条件的劳保待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6.提供培训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