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林业育苗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1:2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林业育苗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林业育苗论文

篇(1)

1.1借助科技的力量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将科技的力量运用到林业的发展中,不仅能够加快林业建设的发展速度,还能够实现林业建设快而稳的发展。科技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先进人才资源,运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林业建设人员的整体素质,引进更多地高科技人才,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化和先进性;科技创新,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林业发展的基地创新中,大力发展新型林业技术,运用科学的力量实现研究成果的最大化的转化,提高林业建设效率,加强林业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林业发展更加完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的最大化,为林业发展创造条件。

1.2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是林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改变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观念,主动进行生态建设,将生态建设与林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榆林市林业发展的进程,同时,还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此外,还要将林业建设同当地其他行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生产,保证经济效益。

1.3提高重视程度

到目前为止,林业建设在榆林市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发展速度和发展状态远远落后于传统的农牧产业。面对这种情况,要加大对林业发展的关注,优化林业发展产业结构,鼓励人们退耕还林,发展针对于耕地和放牧业的防护林体系,大力开发适合观光的林业产业,让人们的关注点逐渐转移到林业的发展上来,在实现林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

1.4将农民收入作为林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农业人口在榆林市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发展林业建设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因此,林业建设的发展应该将保护农民的收入作为基本前提,让农民从林业建设中受益,将实现农民的利益作为林业发展的基本思想;同时,对现有的林种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重点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的种植,实现林业建设和农民收入的同步进行。

2发展榆林市林木种苗建设的几点措施

2.1确定引种方向,加快引种进程

发展林业,扩大林木种植率,引种是一项重要的途径,将外省或者外区的优良种苗引进到本地区,优化本地林业发展的品质。引种程序一定要科学合理,首先,要确定需要引种的种苗种类,先进行小批量的试验种植,根据树木生长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扩大种植;其次,引种时一定要对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与来源区的各方面条件进行对比研究,科学引种。

2.2建设国有苗圃,加快育苗进程

近年来,我国的林业建设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大量的林业工程在建设中,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对苗木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大力发展国有苗圃的建设工作,引进先进技术,建立起稳定的育苗基地。

2.3做好林木种苗的质量管理工作

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林木种苗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加大对种苗的研究力度,实现种苗的系统化生产和经营活动,依法桂种苗进行合理的抽查,对于质量不过关的种苗一定要严格治理,让林木种苗工作走上规范化道路。

2.4加大种苗建设资金投入,合理利用资金

林木种苗工作是发展我国林业建设的前提条件,在林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林业建设的效率、质量和成果。因此,要想发展林业建设,首先,要引起各级领导对种苗工作的高度重视,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种苗的发展,加大资金的投入,为林木种苗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其次,要建立林木种苗发展基金,对一些适合当地的林木种类进行重点扶持,大力发展经济林木和用材林木,并配备先进的配套设施和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最后,合理利用资金,适当的鼓励林木种苗工作的良性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金的合理利用,实现林木种苗的经济效益。

篇(2)

《绿色大世界》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湖北省林业局主管、花木盆景杂志社主办的省级综合刊物,1963年创刊,大16开本,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42-1365/S,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569X,定价:10元,全国公开发行。是中国期刊网、龙源国际期刊网、万方数据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期刊。杂志内容丰富,印刷精美,雅俗共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主要刊登:1.林业产业:育苗造林、林业科技、林业经济、林产品开发研究、森林经营、林业调查、森工企业2.农牧副渔产业:科技推广、资源开发、建设3.城市建设:城市园林、花卉园艺、园林绿化、园林设计、绿色建筑、城市公共管理4.绿色人文旅游产业5.食品健康:绿色食品、特色食品、研究开发、推广6.生态社会:环保和资源、水土保持、水利、防沙与治理7.和谐新农村8.新能源、新产品、新动向9.环保科学:废物回收利用、能源再造、开发利用10.和谐生态:生态保护、绿色人文、家居与环境

等方面的科研论文、试验报告、专题综述、经验总结以及新成果新技术,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专业性、知识性和实用性,是从事农业、林业、环保及旅游等科研、教学的全国广大读者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和作品发表阵地,适合各层级人士阅读和学习。

《绿色大世界》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湖北省林业局主管、花木盆景杂志社主办的省级综合刊物,1963年创刊,大16开本,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42-1365/S,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569X,定价:10元,全国公开发行。是中国期刊网、龙源国际期刊网、万方数据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期刊。杂志内容丰富,印刷精美,雅俗共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主要刊登:1.林业产业:育苗造林、林业科技、林业经济、林产品开发研究、森林经营、林业调查、森工企业2.农牧副渔产业:科技推广、资源开发、建设3.城市建设:城市园林、花卉园艺、园林绿化、园林设计、绿色建筑、城市公共管理4.绿色人文旅游产业5.食品健康:绿色食品、特色食品、研究开发、推广6.生态社会:环保和资源、水土保持、水利、防沙与治理7.和谐新农村8.新能源、新产品、新动向9.环保科学:废物回收利用、能源再造、开发利用10.和谐生态:生态保护、绿色人文、家居与环境

等方面的科研论文、试验报告、专题综述、经验总结以及新成果新技术,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专业性、知识性和实用性,是从事农业、林业、环保及旅游等科研、教学的全国广大读者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和作品发表阵地,适合各层级人士阅读和学习。

篇(3)

[中图分类号] S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153-01

吉林通化地区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近些年来引进了容器育苗技术,成为促进通化地区林业快速发展的途径。根据容器育苗技术的使用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有外壁的器育苗技术和没有外壁的器育苗技术[1]。其中,有外壁的器育苗技术是利用有形的容器育苗,包括育苗箱、育苗钵等等;没有外壁的器育苗技术,是将混合料中混合少量的肥料。林业育苗中,采用容器育苗技术,操作简单,不会受到季节变化的局限,有利于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1 林业育苗中采用容器育苗技术的优势

1.1 容器育苗技术不受季节的限制

与传统的育苗技术相比,容器育苗技术通常是在温室中进行。随着季节变化对林业育苗的局限被削弱,容器育苗技术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培养出大量的幼苗,育苗效率就会有所提升。

1.2 实现机械化育苗

吉林通化引进容器育苗技术,促使机械化育苗得以实现。采用机械化种植技术,可以确保播种均匀。从操作的角度而言,容器育苗技术可以大量实施,并获得良好的育苗效果。

1.3 苗木种的成活率提高

容器育苗技术可以使树种的成活率有所提升。按照传统的播种方法,通常都是一个苗坑中放入2-3个种苗。如果采用容器育苗技术,并不会存在传统播种方法的局限,而是在容器育苗箱中,一个容器中放进一个苗种即可。当树种发芽后,幼苗根部就会大量地吸收容器中的所有养分。从养分流失的状况来看,苗木的根系发达,对所吸收的养分能够充分利用[2]。可见,只要树种的根部健康,就无需经过缓苗期,苗木生产全年化,不仅延长了造林的实践,还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

2 林业育苗中容器育苗技术的应用

2.1 建立苗圃

林业育苗中,容器育苗通常都用于大棚中,给容器育苗提供了生长空间。在大棚中,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二氧化碳以及水分的含量等等,都可以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控制。如果育苗条件不允许,容器育苗技术也可以室外育苗。为了提高种苗的成活率,所育苗的场地要平整,且具有较长的日照时间。

2.2 种子催芽

按照种子种植规律,种子要发芽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和出芽时间。采用容器育苗技术,可以打破树种的休眠期,不仅缩短了树种的出苗期,而且还使出苗质量有所提高。不同的树种都具有不同的休眠特性,对这些特性充分把握,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催芽。通常种子的催芽都是在种子层积处,可以避免种子受到生理发芽抑制物的影响而导致种子的胚胎生理后熟[3]。

2.3 育苗容器的选择

在选择育苗容器时,要考虑到植物的种类、苗木的规格、育苗的周期等等。如果是大粒种子,可以选择子可以选用 20×20厘米的无纺布网袋;如果是小粒种子,无纺布网袋的规格则要小一些,6×10厘米即可。对此,林业部门还进行过实验,对适合当地生长的松科树种,就需要选择大规格的容器育苗,不仅成活率高,而且育苗效果稳定,对培育珍贵树种非常有利。

2.4 育苗技术

应用容器育苗,育苗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先将种子用水浸泡催芽之后,放入到已经浇透的育苗容器中,当种子出土之后,土壤中的水分就要很好地控制,最好是采用定期浇水的方式,以确保土壤干湿适度。

在培育容器中的土壤量为容器的 90%即可。种子经过催芽后,将已经发芽的苗种移植到容器中,用土壤覆盖好。土壤的覆盖厚度要根据种子生长特点决定。为了确保基质的湿度,当苗木进入到生长期,就要相应地降低土壤水分含,保持土壤湿度适中。当进行苗木移植的时候,就要停止浇水,以利于移植[4]。

2.5 种苗移栽后的管理

当种苗被成功移栽之后,土壤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以利于种苗成活。种苗移栽后的半个月之内,在注意保证水分充足的同时,还要施加氮肥。当种苗被移栽超过一个月,就可以施加复合肥了。为了确保苗木能够健康成长,要注意采取必要的预防病虫害措施。如果在苗期已经出现了病虫害,就要根据虫害的种类选择杀虫剂。

结论

综上所述,林业育苗中,容器育苗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通化地区的林业覆盖范围逐年扩大,就得益于容器育苗技术的育苗周期短、苗木成活率高的特点。随着科技发展,容器育苗技术实现了自动化,不仅可以提高育苗管理质量,还能够培育珍贵的苗木产品,为丰富林业物种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施红霞,史秀梅.林业育苗现状及容器育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23(17):195-196.

[2]王根全.容器育苗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发展[J].北京农业,2014(10):101.

篇(4)

高等教育如何面向21世纪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各级教育部门所关心的重点当前正值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对此,高等农林院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新时期对高等农林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各高等院校纷纷进行了教学改革。“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一)“森林培育学”课程简介

“森林培育学”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林学、森林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主要讲述造林树种的良种生产、壮苗培育、人工林营建、森林抚育的理论与技术。其内容涉及从林木种子和苗木培育、植树造林到幼林抚育、森林经营的森林培育全过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常用造林树种的良种、壮苗生产及人工林营建和抚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并能独立进行苗圃规划、苗木繁殖、种子生产、种子检验、苗木质量检验、苗圃管理、造林规划、植树造林、幼林抚育、森林采伐等林业生产环节。

随着林业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各地涌现出许多新的育苗和造林技术,新技术在规模化生产中作用突出。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反映学科新发展、新技术,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动态,培养实用创新型林业科技人才,“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森林培育学”教学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森林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宝贵的再生资源,担负着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多重责任。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是研究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的学科,内容涵盖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人工林培育技术、森林抚育管理技术等,不仅包含人工林营建的理论与技术,而且也涉及到天然林培育。“森林培育学”课程与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树木学、林木育种学、森林生态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实践性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介绍森林培育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讲授森林培育的理论与技术,使学生明确我国造林工作的方针,系统掌握森林培育的原理与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的教学在强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同时,尤其要充分考虑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并利用计算机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森林培育学”教学的实施

目前,全国通用的森林培育学教材是由北京林业大学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森林培育学》(沈国舫,2001年,中国林业出版社)。该教材与原来的教材《造林学》(孙时轩,1992年第二版,中国林业出版社)相比,在体系上变动较大,在内容上也有较大的修改和补充。虽然课程的总体内容还是以林木种苗生产、人工林营建、森林抚育与更新为主,但是在理论部分增加了能反映最新研究进展与成就的内容,删减了具体操作技术的细节。例如,增加了“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与森林培育”的内容,补充了农林复合经营、森林立地、封山育林等内容,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林业院校在“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计划与实施等方面略有不同,但课时数普遍压缩较多。为了确保“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环节进行了总结,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在教学计划与教学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应保证先学习树木学、森林生态学课程,再学习“森林培育学”课程;(2)由于该课程中的“森林抚育采伐与更新”部分与森林经营学、森林经理学课程中的内容存在雷同,所以在开设森林经理学、森林经营学课程的院校,可将该课程中的“森林抚育采伐与更新”内容删减:(3)教学场所强调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生产和科研现场相结合:(4)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成立课程兴趣小组,布置课程小论文,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调查、科研试验,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实践技能。

(四)“森林培育学”课程改革的内容

1.修订教学计划

根据我校原有的教学计划,“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70学时,课程教学实习为1周。鉴于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笔者建议教学时数增加到80~90学时(包括实验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70学时,实验14~20学时。教学实习由原来的集中实习改为分散实习,总计2~周,由任课教师根据育苗生产环节和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实习时间和地点,采取参观、实地调查、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尽量使学生多接触、多了解各个生产环节,掌握主要的技术环节。通过边上课边实习,使学生在实习中及时“消化、吸收”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知识。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不可忽略的几个重点实习环节是:苗圃规划、母树调查与产量调查、采种、播种育苗过程、扦插育苗过程、苗木施肥、间苗、移植、苗木截根、起苗、分级、产量统计;造林规划与设计、造林整地、立地调查、密度效应调查、农林复合经营调查与设计、混交林调查与设计、直播造林、植苗造林等。

2.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林业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常规技术已经在生产中普及。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应增加种子休眠解除理论与技术、设施育苗理论与技术、容器育苗理论与技术、组培育苗、苗木施肥技术、植物激素在森林培育中的应用、现代林业技术动态、径流林业、生态林业、抗旱造林技术等,以丰富教学内容,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另外,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对章节安排顺序进行调整,按照林木种子和苗木培育、人工林营建、幼林抚育的序列进行讲授。

3.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信息时代。目前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生产、科研中,也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机遇。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已经编制发行了许多幼儿、中小学课程的教学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辅助教学取得了瞩目成绩。但是,由于大中专学校的许多课程专业性强,所以有关专业课的教学多媒体软件还不多。

篇(5)

主管单位:内蒙古林业厅

主办单位: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呼和浩特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4066

国内刊号:15-1111/S

邮发代号:16-15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6)

马尾松俗称松柏、青松,是我国东部温润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广、资源最丰富的针叶树种之一,以天然林为主,也有大面积的人工林,广布于我国南方15个省(自治区)。在福建,马尾松遍布全省,闽西北、闽中中山地貌垂直分布可达海拔1200m,是福建省低山丘陵地区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马尾松用途广,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木材价格一路攀升,且由于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大力推进,林农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虽然马尾松林面临马尾松毛虫、松突圆蚧、松材线虫等危险性病虫害的威胁,而且随着树种结构的调整,以桉树等为主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和营造针阔混交林的不断增加,马尾松造林比例相对减少。但马尾松作为造林先锋树种的意识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深刻的烙印,而且造林成本相对较低,目前在福建省的广大地区还没有其他树种能够撼动马尾松肩负的消灭荒山、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

1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暧,大田培育的苗木生长期延长,经苗木调查发现,在古田县普遍存在马尾松苗木高生长过快,即使是单位面积密度较小的苗木,高径生长比例依然失调,一些苗木高度大于40cm,高径比大于90,主根长,侧根偏少,而且出现苗木分枝和二次抽稍严重的现象,对苗木出圃和造林成活率产生不良影响,给育苗生产者、造林投资者造成无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2应对的措施和对策

林木种苗是林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保证造林绿化进度、提高营林质量、加快资源增长、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而且苗木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造林的成败。针对马尾松大田育苗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单位面积苗木的产质量,培育高径比例合理、根系发达的优质苗木,增加育苗生产者的经济效益,降低造林者的投资风险,在育苗生产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环节值得专业技术人员和育苗生产者深思。

2.1推广宽床窄沟育苗法,提高土地利用率

整地做床是育苗生产的基础,必须认真抓实抓好。长期以来,整地时都是做成宽1m、高20~25cm的苗床,床间步道45~50cm,土地利用率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不高。因此,要提高育苗的经济效益,必须推广宽床窄沟育苗法,就是把苗床做成宽1.2~1.5m、高15~20cm的苗床,床间步道35~40cm。利用该法育苗可使圃地利用率提高12%~30%,总产苗量提高12%~30%,经折算利用该法育苗马尾松可增值20%左右。

2.2适度延迟播种时间,缩短苗木生长期

马尾松育苗播种时间一般在2~3月间进行,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变暧,苗木的生长期延长,而且由于现有都是使用良种育苗,苗木生长较快。因此,要区分不同种源区域的种子,适时掌握播种时间。播种时间一般可在3~5月间进行,使用省内优良种源区生产的种子育苗,可在3~4月间播种,使用广西等气候较热地区生产的种子育苗,播种时间适当延迟,可在4~5月间育苗。

2.3节省除草用工,降低育苗成本

在大田育苗的整个田间管理过程中,除草的投工投劳最大,所占的成本比重最高,采取措施抑制杂草生长就可以有效降低育苗成本。①在水田和熟土育苗。苗床作好后,床面上一定要铺一层厚约2cm的干细黄心土,但一些生产者只是象征性地铺一层很薄的黄心土,不能有效抑制杂草萌生,造成圃地中耕除草的投工投劳大、育苗成本高,这种耕作法必须彻底予以纠正。②使用果尔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可节省用工80%以上。使用美国产23.5%果尔乳剂进行除草在马尾松育苗圃地安全方便,除草效果好,果尔剂量以0.065~0.080mL/m2为宜,可在苗前作土壤处理。③继续坚持“除早、除小、除了”的除草原则。2.4各种措施并举,控制苗木高生长

2.4.1整地时适当降低苗床高度。苗床太高,主根生长过长,苗木地上部分生长量相应增大,特别是在9~10月小阳春季节,高生长迅速,甚至出现2次抽稍现象。推广宽床窄沟育苗法,既提高了马尾松育苗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又可以适度抑制苗高生长。

2.4.2扫落苗木的露水。露水对农作物很有好处,露水像雨一样,能滋润土壤,起到帮助植物生长的作用。在苗木生长高度达到合格苗标准后,每天清晨在太阳还没出来露水未干之前,用竹扫帚将苗木上的露水扫落,连续7~10d,从个别育苗户生产的实用结果来看,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控制苗木的高生长。

2.4.3控制施肥量。施肥可以促进苗木的生长,但由于近几年来气候变暧后苗木生长期的延长,马尾松育苗基本没有进行追肥。因此,要根据苗木的生长情况尽可能地少追肥或不追肥。

2.4.4强行间苗。在马尾松育苗的整个田间管理过程中,间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要改变以亩定株数为按平方米定株数,一般不超过318株/m2,8月底之前要按平方米定好苗,使苗木各生长期都有足够的营养空间,确保苗木粗壮。苗木过密时,必须及时地间去不良幼苗,保留生长良好的壮苗,而且留下的苗木要分布均匀,间苗可结合除草同时进行。

2.4.5推行容器育苗。容器苗根系发达,苗木高径比适度,造林成活率高,而且可育苗的时间长,苗高容易控制。因此,优良马尾松要全面实行容器育苗,在有条件的地方,如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要逐步增加马尾松容器育苗的比重。

3结语

在马尾松大田育苗生产过程中,对以上几个生产环节能够做到齐抓共管,其他生产环节按常规操作,就可以培育出高径比例合理的优质壮苗,提高苗木的产质量和造林成活率。同时,林业部门要加强种苗生产的质量监督,以及加强与育苗生产者的联系沟通,专业技术人员要利用服务“三农”送科技下乡的活动,举办育苗技术讲座或培训班,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指导,为育苗生产者建立了解掌握林业科技的平台。

篇(7)

主管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主办单位: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甘肃省林学会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甘肃省兰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6-0960

国内刊号:62-1059/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8)

主管单位:江苏省林业局

主办单位: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江苏林业科技情报中心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7380

国内刊号:32-1236/S

邮发代号:28-30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9)

高等教育如何面向21世纪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各级教育部门所关心的重点当前正值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对此,高等农林院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新时期对高等农林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各高等院校纷纷进行了教学改革。“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一)“森林培育学”课程简介

“森林培育学”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林学、森林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主要讲述造林树种的良种生产、壮苗培育、人工林营建、森林抚育的理论与技术。其内容涉及从林木种子和苗木培育、植树造林到幼林抚育、森林经营的森林培育全过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常用造林树种的良种、壮苗生产及人工林营建和抚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并能独立进行苗圃规划、苗木繁殖、种子生产、种子检验、苗木质量检验、苗圃管理、造林规划、植树造林、幼林抚育、森林采伐等林业生产环节。

随着林业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各地涌现出许多新的育苗和造林技术,新技术在规模化生产中作用突出。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反映学科新发展、新技术,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动态,培养实用创新型林业科技人才,“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森林培育学”教学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森林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宝贵的再生资源,担负着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多重责任。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是研究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的学科,内容涵盖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人工林培育技术、森林抚育管理技术等,不仅包含人工林营建的理论与技术,而且也涉及到天然林培育。“森林培育学”课程与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树木学、林木育种学、森林生态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实践性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介绍森林培育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讲授森林培育的理论与技术,使学生明确我国造林工作的方针,系统掌握森林培育的原理与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的教学在强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同时,尤其要充分考虑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并利用计算机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森林培育学”教学的实施

目前,全国通用的森林培育学教材是由北京林业大学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森林培育学》(沈国舫,2001年,中国林业出版社)。该教材与原来的教材《造林学》(孙时轩,1992年第二版,中国林业出版社)相比,在体系上变动较大,在内容上也有较大的修改和补充。虽然课程的总体内容还是以林木种苗生产、人工林营建、森林抚育与更新为主,但是在理论部分增加了能反映最新研究进展与成就的内容,删减了具体操作技术的细节。例如,增加了“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与森林培育”的内容,补充了农林复合经营、森林立地、封山育林等内容,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林业院校在“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计划与实施等方面略有不同,但课时数普遍压缩较多。为了确保“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环节进行了总结,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在教学计划与教学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应保证先学习树木学、森林生态学课程,再学习“森林培育学”课程;(2)由于该课程中的“森林抚育采伐与更新”部分与森林经营学、森林经理学课程中的内容存在雷同,所以在开设森林经理学、森林经营学课程的院校,可将该课程中的“森林抚育采伐与更新”内容删减:(3)教学场所强调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生产和科研现场相结合:(4)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成立课程兴趣小组,布置课程小论文,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调查、科研试验,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实践技能。

(四)“森林培育学”课程改革的内容

1.修订教学计划

根据我校原有的教学计划,“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70学时,课程教学实习为1周。鉴于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笔者建议教学时数增加到80~90学时(包括实验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70学时,实验14~20学时。教学实习由原来的集中实习改为分散实习,总计2~周,由任课教师根据育苗生产环节和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实习时间和地点,采取参观、实地调查、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尽量使学生多接触、多了解各个生产环节,掌握主要的技术环节。通过边上课边实习,使学生在实习中及时“消化、吸收”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知识。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不可忽略的几个重点实习环节是:苗圃规划、母树调查与产量调查、采种、播种育苗过程、扦插育苗过程、苗木施肥、间苗、移植、苗木截根、起苗、分级、产量统计;造林规划与设计、造林整地、立地调查、密度效应调查、农林复合经营调查与设计、混交林调查与设计、直播造林、植苗造林等。

2.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林业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常规技术已经在生产中普及。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应增加种子休眠解除理论与技术、设施育苗理论与技术、容器育苗理论与技术、组培育苗、苗木施肥技术、植物激素在森林培育中的应用、现代林业技术动态、径流林业、生态林业、抗旱造林技术等,以丰富教学内容,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另外,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对章节安排顺序进行调整,按照林木种子和苗木培育、人工林营建、幼林抚育的序列进行讲授。

3.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信息时代。目前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生产、科研中,也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机遇。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已经编制发行了许多幼儿、中小学课程的教学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辅助教学取得了瞩目成绩。但是,由于大中专学校的许多课程专业性强,所以有关专业课的教学多媒体软件还不多。

篇(10)

核桃是重要的坚果和木本油料果树,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是适合山区发展的优良生态经济树种。然而,核桃种子直播发芽率低、苗木生长不整齐、旱地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低,严重制约了核桃生产的发展。容器育苗造林是提高旱地造林成活率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成活率一般达85%以上。通过对核桃容器播种育苗,培育优质壮苗,在干旱瘠薄山地造林,可提高苗木成活率,降低造林成本,提高核桃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青林’核桃是由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核桃课题组于2007年从普通核桃(JuglansregiaL.)实生群体中选育出的核桃新品种。由于‘青林’核桃种子量少,在大田条件下播种育苗种子发芽率低,约60%左右,且苗木生长不整齐,出苗期较长,限制了良种苗木繁育和推广。为此,2010年2月下旬开始在山东省林科院温室内进行了‘青林’核桃容器育苗试验研究,结果发现‘青林’核桃种子经过一定的催芽处理,播种1073粒种子,发芽905粒,发芽率84.3%,发芽率提高了20%左右。且苗木生长整齐,出苗期缩短,长势较旺,成活率达100%。具体育苗技术如下:

1育苗容器

育苗容器采用山东省林科院研制的无纺布平衡根系容器育苗营养杯,营养杯直径10厘米、高15厘米。培养基质为草炭土、珍珠岩、蛭石三种基质混合,配方体积比为30(草炭土):7(珍珠岩):3(蛭石)。另外根据基质重量加入1%复合肥,并用800倍多菌灵消毒。营养杯放入专用箱内,每箱装入24个营养杯,每排6个共4排。

2种子采集及贮藏

2.1采种

种子取自泰安市黄前镇邵家庄‘青林’核桃种子,母株树龄36年,生长健壮、树势旺盛、干形好、抗性强,无病虫害。2009年9月中旬,待青林核桃母株的果实充分成熟后进行采种。

2.2种子贮藏

先将采集后的核桃青果进行脱青皮处理、晾干,然后在常温下贮藏。

3种子处理

3.1种子分类

2010年2月24日,将1073粒种子进行处理。处理前对种子进行筛选及等级分类,根据种子大小、均匀度、表面整洁度等特点分为三类,对每类种子进行了单粒重、三径的测量。种子平均单粒重17.5克,平均横径1.32厘米,平均侧径1.34厘米,平均纵径1.36厘米。见表1。

表1种子分类统计

类别

数量(粒)

特性

单粒重(g)

横径(cm)

侧径(cm)

纵径(cm)

一类

690

较大、均匀、表面整洁

17.7

1.34

1.39

1.49

二类

308

略小、整洁、表面整洁

17.3

1.28

1.28

1.34

三类

75

大小不均、表面含有青皮

17.5

1.34

1.36

1.26

平均

17.5

1.32

1.34

篇(11)

1高寒、高海拔地区工程造林技术研发并推广应用

塞罕坝属于高寒、高海拔、短生长期、干旱半干旱地区。建场初期,无成功育苗造林经验和示范技术可言。求真务实、讲求科学的塞罕坝人反复探索、刻苦钻研,终于摸索出了高寒、高海拔地区育苗、造林的系统管理技术,填补了国内高寒地区全光育苗的空白,并以优良、系统的工程造林管理技术成功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营造了5.36万hm2人工林,其育苗、造林技术直接辐射影响了承德、张家口、赤峰、锡林浩特等地,为在河北北部“再建三个塞罕坝林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并使当地林业育苗、造林技术市场化、规模化成为现实,其潜在价值不可估量。

2形成了系统、完善的森林经营技术和管理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塞罕坝机械林场已经形成了从高寒地区全光育苗、造林、抚育,到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主伐利用等多方面系统的、完善的森林经营技术和组织管理体系,主持制定《工程育苗管理办法》、《营造林施工技术细则》、《营林生产调查设计细则》、《林业生产百分制考核管理办法》等国营林场管理制度、办法,成为国营林场建设的典型成功经验;主持制定的《云杉育苗技术规程》和《云杉造林技术规程》省级技术规程,成为河北省乃至北方地区云杉苗木培育和工程造林规范;出版发行的《落叶松人工林集约经营系统研究》、《樟子松造林技术》、《塞罕坝林业生产技术与管理》、《塞北绿色明珠———塞罕坝机械林场科学营林系统研究》等专著,既是40多年来塞罕坝技术的高度总结和升华,也是“三个塞罕坝林场”国家重点林业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依托,其生态建设规划34.73万hm2,包括造林、封山育林、基础建设等在内的6亿元项目投资,是塞罕坝机械林场成功经验推广和科技示范的巨大成就。同时,塞罕坝人也在不断地进行林业技术推广,广泛应用了ABT生根粉、SSAP保水剂、“3S”技术、计算机管理等先进技术与管理手段,不但提高了自身的林业技术管理水平与资源质量,也积极向周边地区和林业兄弟单位辐射推广。

3防沙治沙造林技术成果获奖并在省内外推广塞罕坝机械林场处于内蒙古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前沿,防沙治沙刻不容缓。为了寻找抗旱耐沙树种,塞罕坝从东北引进了樟子松试种并获成功,为坝上干旱沙地造林找到了适宜树种。经过多年实践,林场总结了沙荒地樟子松造林技术、盖土防风保水技术、容器桶造林、大苗移植等沙地造林技术措施,采用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治沙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不但在本场治理沙地1万hm2,还在围场县、御道口牧场、多伦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造林面积达3.33万hm2以上,极大地加快了坝上地区防沙治沙进度。同时,林场独立完成的“樟子松常年造林技术研究”课题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河北省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其技术已在河北张家口市、秦皇岛市、承德地区推广,并先后向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新疆、陕西等省、区推广普及。

4制定有害生物防治规程,树立森林无公害防治标杆

塞罕坝机械林场在我国较早地进行了航空防治森林有害生物和人工防治森林有害生物。多年来,进行大型飞防作业面积累计达9.33万hm2,人工防治作业面积5.33万hm2,实现了有虫不成灾,并在河北率先采用无公害防治措施,为有害生物防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持制定的《松线小卷蛾、落叶松小卷蛾预测预报技术规程》,参与制定的《烟雾机防治针叶林食叶害虫操作技术规程》、《森林鼠害预报防治技术规程》、《落叶松尺蛾防治技术规程》,使塞罕坝的病虫害防治系统技术和成功经验在河北省大面积推广应用,并辐射华北地区,始终是周边地区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学习对象和经验交流单位。林场还被国家林业局首批确认为“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标准站”,被省林业局评为“全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先进单位”,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