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财政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1:2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政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财政管理论文

篇(1)

基本技能是在财务管理当中的一项必备技能,财务技能需要财务人员能够进行一定的会计基础还有对于账目的检查能力。手工核算与做账是现如今财务做账的基本技能,虽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已经非常发达,但是在财务管理这一行业当中仍然需要工作人员拥有熟练的手工核算与做账的能力。

1.2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也是财务技能分类当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操作技能是需要操作者对资金进行筹集和对财务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并对财务技能的分类进行报表,也就是所谓的财务报表,除此之外还有税务筹划。

1.3技巧性技能

技巧性技能指的是除了应有的基本技能之外对于技巧性问题的分析,只有在技巧性问题上懂得财务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分析才能够更好的展现出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

1.4信息技术技能

信息技术技能不仅包括一些基本的办公软件,还需要一些熟练的操作技能。在理财规划当中会涉及很多的办公软件,例如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提供了方便的文字处理编辑手段。在当今的21世纪熟练的应用一些办公软件是每一名工作人员的必备条件。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充分的利用好信息手段才能够为后期的工作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2财务管理中财务技能的具体运用:

2.1财务技能在财政管理决策过程中的应用

2.1.1基本技能和技巧技能的运用

基本技能和技巧性技能对于财务管理都有着不同的用处,很多时候在进行原始凭证记账的时候,需要搜集并整理分析一些其他的材料,只有将众多的材料整合到一起进行分析和汇总才能够从中找出好的方案和对策。

2.1.2操作技能的运用

在制定出符合自身的财务计划之后应当对其进行系统的汇总和分析,将制定出的方案进行选择,最后会选择出一个最优秀的方案以便进行理财,运用合理的操作技能可以与既定的方案进行对比和选择。

2.1.3信息技术技能通过信息化的运用

能够让设计的方案变的更具有说服力,例如在设计的方案当中加入一些excel软件进行图形的比较就会更加直观地将设计方案展现在工作者的面前。在做决策的时候一定不能仅利用主观的决策能力对于计划进行定位,需要通过客观性以及科学性的实验对其进行决策。

2.2财务技能在财政管理计划过程中的应用

2.2.1基本技能与操作技能的运用

财政管理的操作与运用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并且对其分析才能够将整体的财务管理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对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并最终形成一定具有可行性的计划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是指一些对于计算机的掌控技能,操作技能是指一些对于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财务管理进行掌控和管理。

2.2.2信息技能的运用信息技能的运用

在财务管理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将财务管理的基础奠定好能够为后期的财政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进行计划的时候借助计算机软件来完成,能够更好的使信息技术应用到财务管理当中。

2.3财务技能在财政管理组织和监督中的应

用基本技能和操作技能在财务管理的运用当中应当合理的进行运用,基本技能在财务管理当中是一种最基本的技能,也是最常用的技能,因为现如今从事财务管理行业的工作人员不都是专业的人员,很多都是业余的工作人员,对于这些业余的工作人员也是需要有着严格的要求,综合着操作技能与基本技能一起使用,会使得财务管理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3财务管理中财务技能运用的意义

在财务管理当中,合理的运用财务技能是一项基本的应用方法。首先财务管理技能能够促进财政管理的有效进行,财务管理技能的运用可以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性,使决策更有科学的依据。只有运用财务技能实现了财政管理的全过程监管和有效的控制才能够更好的完成财政管理。

篇(2)

二、对当前推进地方财政管理的思考

在积极推进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大背景、新环境下,地方财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创新与改善要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的根本主线,以财政管理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大财政管理服务的创新力度,改善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当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加侧重民生保障与建设,发挥财政在促进当地经济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地方财政管理质的突破和飞跃式发展。具体来讲应坚定不移地做到:

1.正确处理好财政管理纵向与横向的关系作为一项极具综合性和政策性的工作,地方财政管理是相关部门对地方财政的收支活动所进行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协调等工作的总称。从纵向上来看,地方财政管理包括了省级、市县、乡镇等多层级管理,多级次、多结构的管理特点使得地方财政管理明显区别于其他财政管理,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因此,在具体的地方财政管理过程中,只有正确处理好地方各级间的关系、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才能真正地取得较好的地方财政管理效益。随着我国财税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财政体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国家与地方间关系的科学合理协调成为影响财政管理效益的重要因素。在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地方财政管理的过程中,要明确立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要求,根据各地客观实际和发展需求制订地方性的财政法规,不得与国家规定相抵触,积极推进地方财政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同时,国家财政政策是对整个国家财政工作做出的全局性安排,属于宏观性的导向性政策。我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各地在财政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要遵循国家财政政策,要充分、全面考虑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及财政现状,提高当地财政计划的科学性。同时,国家财政机制的合理运行离不开基层财政管理工作的大力支持,在地方财政管理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财政基础性信息的处理,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国家财政工作的决策、开展提供有效的信息保障。

2.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地方财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地方财政管理和服务绩效的提升离不开高水平的财政管理人员,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队伍建设,促进机关运转效能的提升,为地方财政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保障。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途径,积极促使地方财政管理队伍更新观念,强化市场意识、忧患意识及责任意识,使其更加深刻认识到,地方财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是保障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进一步提升当地地方财政管理水平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服务于人民的积极表现。自觉加强财政管理队伍建设,从国家、地方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在深刻把握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财政管理日常工作的开展出发。其次,加大培训力度,创新财政管理人员成长与发展机制。地方财政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综合性工作,新形势下对财政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适应当前地方财政管理的新要求,地方财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财政管理队伍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长效机制,营造良好氛围激励财政管理创新工作的积极开展,从理念上、方法上、手段上等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挑战。第三,在日常的财政人员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重视对财政管理队伍的选拔与培养,将人才的培养与日常的人员管理紧密结合,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更为公平、透明的环境和平台,充分调动与激发地方财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使人员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最后,加强学习型财政管理队伍的建设,强化地方财政管理人员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心态,使其自觉认识到不断地学习是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制订学习制度,形成全单位、全系统上下联动的学习机制,使学习内化成为财政管理人员的习惯。

篇(3)

2、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一切向“钱”看思想的影响,贪图享受,没有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有些部门不顾财政承受能力和经费紧张的严峻形势,在办公条件和职工福利等方面互相攀比,甚至以办公事为名,用公款吃喝玩乐;在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可不开支的项目,领导说要开支,财政部门很难“顶”得住,管理监督无法得以实现,另外,社会集团购买力膨胀,乱购小汽车、电脑或空调等,加剧了财政的困难。

3、财政部门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财政推行大量的财政财务管理软件,例如:国有资产管理软件、部门预算管理软件以及各种财务管理软件,但财政内部各部门财政管理软件相互之间尚未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信息不能兼容,多而杂的管理软件维护费用对区级财政造成较大负担。由于信息不能共享,财政部门不能及时对拨出的财政资金进行有效的跟踪监督。

二、加强区级财政管理的建议

1、加强财源建设。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度、用财有效”的方针,学会运用财税杠杆为企业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创造更加公平、开放、宽松的环境,在促进全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壮大财政实力。不断巩固提高现有支柱财源,发掘和培植后续财源。加大税源的培植力度,统筹运用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完善财政激励机制,重点扶持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培养壮大有后劲、可持续财源,努力将政策性资源转化成经济增长和财税增收的新动力。严格依法纳税,加强征管,堵塞跑、冒、滴、漏,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增强区级财政实力,推动财源建设。

2、加强预算编制制度。以财政收支平衡为工作重点,继续实行综合预算,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可操作性。进一步推进零基预算,细化支出预算,增强其透明度。认真贯彻落实新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按“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编制单位综合预算,彻底扭转长期以来财政供给经费必须逐年增加,而单位收取的收入又自行安排的格局,努力达到收支平衡的目的。在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没有列入财政预算范围的开支,一律不得开支。针对项目申报程序不透明、质量不高、把关不严、重复申报的问题,建立现有项目储备库制度。

3、强化财政监管,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完善财政监督机制和办法,比如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金财工程等财政制度,加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监督,有效地规范财经秩序。进一步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规范采购程序和采购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利用会计软件,使区财政监督机构能直接从网上拨付资金时开始实施财政监督。

篇(4)

1、再造财政预算执行流程

目前不少地方财政局的财政预算执行流程分为意见审批和资金审批两个阶段,局长需要审批两次,此种做法延长了资金的拨付进度,为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流程:预算单位提出资金申请办公室将请示转给业务科室业务科室提出书面办理意见和资金拨付计划,将两者填入统一的“预算资金审批单”分管局长审批局长批示预算科按局长批示通知业务科室开具拨款通知单国库科按有关规定拨款预算单位收到拨款。

2、再造社会公众和企业事项受理流程

在财政受理社会公众和企业事项流程中,申请受理主体需要多次和不同科室直接接触,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让申请受理主体感觉极不方便。为此,地方财政部门应该按照“一站式服务”进行流程设计,服务对象只对应一个口子就能实现所有事项的办理,具体流程如下:服务窗口接待服务对象,并登记其需要办理的事项服务窗口代替服务对象咨询政策服务窗口专人代替服务对象到有关科室办理事项将办理结构反馈给服务对象。

(二)搭建地方财政全面质量管理平台

地方财政全面质量管理需要在一定平台上建立和组织实施,为此要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

1、制定地方财政工作的质量

目标质量目标是地方财政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标,同时还需要分解到各级部门的相关科室来形成完善的目标管理系统(如将财政质量目标设定为“顾客满意度≥95分”),通过相关科室的质量目标实现来确保组织总质量目标的实现。

2、设置地方财政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

对于地方财政局而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可以由已有机构负责,也可以突破现有的结构基础来重新设置(如由人教科负责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将局长确定为最高管理者,分管副局长确定为管理者代表)。

3、编写完善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文件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包括制定文件编写计划,规定文件体例和标识方法,确定文件评审、批准和等主要环节,为此地方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工作目标和实际情况来进行编写。但在编写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时,必须以IS09000标准为依据,同时考虑到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协调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等问题。

(三)以“金财工程”建设来推进地方财政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

“金财工程”涉及地方财政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等),为此地方财政部门可以在“金财工程”的技术基础上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将工作人员的职责、财政业务的标准和流程等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固定,规定每个环节的工作要求和完成时间,确保每项工作都能按时保质的完成。地方财政部门要结合业务实际,深入开发各子业务系统接口程序,从而实现不同业务的有效衔接。此外,地方财政部门要从如下方面着手开发质量管理信息化模块:开发质量体系文件管理模块,确保文件共享和修改程序的网上运行,提高文件编辑的效率和质量;开发绩效考核模块,实现办公绩效数据网上采集的统计,为地方财政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开发内、外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网上操作流程,确保能够在网上收集各方面的广泛意见和审核结论的;利用门户网站的各项功能,进行政务公开和征集服务对象意见,同时开发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模块,切实提高地方财政工作的服务质量和工作透明度;开发文件网上审批工作,实现各类文件的网上报送和审批;积极开发地方财政数据分析模块,通过设定参数和控制数据的准确录入,来进一步为改进地方财政管理提供依据。

篇(5)

1.财政职能作用得以发挥

乡镇财政作为连通群众与国家的重要纽带,其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乡镇财政必须要实现有效的转变,在落实国家农村政策要求的同时,实现对自身所转变职能角色的适应。围绕乡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发挥管理社会事物,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目的展开工作,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切实发挥出自身的职能作用,为财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

2.实现乡镇财政合理应用

在加强乡镇建设,提升农村经济水平的目标下,乡镇财政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其目前尚未完成本质改善,尤其是教师调整为绩效工资后,乡镇财政压力明显增大,“保工资、保运转”的财政状态并未实现较大改善。在这种前提下,《云南省财政标准化建设规划(2012~2016)》得以颁布,这为提升乡镇财政水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想要单纯依靠国家政策来实现对乡镇财政状况的改善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还必须要加强县镇财政管理水平,以管理促进步,为实现乡镇财政合理应用做出贡献。

二、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办法

根据对乡镇财政管理遵循的原则的解读以及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作用分析,笔者认为加强乡镇财务管理的办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实施:

1.提升乡镇财政保障调控力度

在这一环节当中,乡镇财政部门要做到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并进行财政预算的合理编制,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科学、合理的编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并将其纳入预算管理当中。在此基础上,要对自身的财政体制予以完善,对县级政府财政部门与乡镇政府财务部门支出责任的有效划分,建立匹配的财政体系,以合理的奖惩机制来鼓励和引导乡镇政府的工作行为,并帮助乡镇政府解决逾期债务,杜绝新债务的出现。

2.建立惠农财政工作新机制

在这一环节当中,主要有三方面工作内容:其一是对惠农资金补助对象管理进行创新。通过对补助人员的认定和审核,建立起上下协调、责任明确、操作规范的惠民补助机制。其二是完善农民财政补贴工作。以“一折通”的方式,来完成对农民资金的补贴与发放。并为其编制合理的数据库,以便记录。同时还要建立违规违纪举报奖励制度,以实现对农民资金补助行为的有效监督。其三是对服务机制与形式进行创新。以群众需求为基准点来进行工作机制与形式的改变,提供“一站式”服务,提升群众的满意度,打造服务性财政窗口形象。

3.强化乡镇财政监督职能作用

首先要加强对自身财务与资产的监管,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来提升乡镇资产管理工作水平,建立起健全的资产购买、处置、等级和台帐制度。其次要对专项资金的监督职能予以提升,强化乡镇财务对专项你的监管力度。对于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要实行全程参与,专项管理。对于上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但项目实施主体是乡镇政府的专项资金,要做到全程参与监管,以实现乡镇政府对各类专项资金的监督与保护。再次,要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监管,对村级财政资金的支付、转移予以监督,全面规范村级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加强对村级财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兵定期对村级财务人员、核算人员开展会计业务培训与经济法纪教育。最后要做好对农民负担的监管工作。通过有效监管来解决一切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行为,杜绝乱摊派、乱加码、乱收费的情况出现,将农民负担控制在最合理的状态之下,避免农民负担反弹情况的出现。

4.提升乡镇财政队伍综合水平

首先要对岗位管理进行强化,通过建立乡镇财政人员管理台帐的策略,对乡镇财政人员进行统一备案管理,从根本上保证乡镇财政队伍的稳定性。其次要做好对乡镇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分期分批培训的方式来提升乡镇财务人员综合业务水平与职业素养的提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基层财务人员到大学当中参加更为深入的配需,使乡镇财政业务进入到一个制度化状态下。最后要建立起科学的考核机制,通过将乡镇财政工作情况纳入乡镇、科室难度考核当中的方式,来对乡镇财政部门的责任进行明确,切实提升乡镇财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乡镇财政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基础保障。

篇(6)

“单位的收入就应该是单位的钱,单位的钱自然就应该单位来用”。这是我国的一些单位、部门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陈旧观念,如果实行综合预算,一些部门就会受到其他部门的约束或影响。因此,在对综合预算的认识上,一些部门难免会落后。鉴于此,在实施财政部门综合预算时,首先需要镇政府专门召开动员大会,要求各部门加强领导、统一认识、严肃纪律、优化管理等,以使综合预算的顺利实施得到保障。同时,还应当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将财政综合预算的实施意义进行宣传,使大家广泛认识到加强部门财政综合预算的必要性,转变传统的陈旧财政绩效观念。

(二)精心算账

为了使财政综合预算的方案能够切实可行,镇财政所应当始终坚持“分工负责、集体研究、统一领导、精心算账”的原则,以使预算的编制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1、自报部门年度收支预算

在每一年的第四季度,财政局都会下发财政预算的要求文件,对各部门第二年的部门综合预算的编制方法和编制要素进行布置和规定,将各部门的年度收支预算自行上报。

2、调查财政局组织人员

根据财政政策的相关规定,与部门的财政实践相结合,将部门的年度目标收入计划进行核定,调查财政局组织人员。将在上级所出台的政策中被取消的收费项目、规定要调减的收费标准、上年完成的收入中有一些一次性因素存在等情况减少,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高于上年所完成收入的部门收入目标计划。同时,督促各科室对相关部门的经费开支情况如人员类别、业务需要、工作范围等进行核定,对财政局组织人员的开支也纳入到精心算账的范畴。

3、汇总初步核定收入和年度支出预算

根据量力而行、稳妥、积极的原则,由财政局对初步核定收入和年度支出预算的汇总进行集体研究,并加以修正,核定初步的方案之后将结果反馈给部门,并征求不同意见。对有意义得意见进行采纳后再一次汇总、修正,然后将最终的方案汇总上报到县政府等逐级审批,得到批准后就执行,执行时各单位将其分解,细化到各部门。

(三)下达预算

当年度综合预算得到批准后,镇财政所应当立即召集所内各部门财务科长、主办会计等参加工作会议,正式下达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加强收支预算,进而加强财政综合预算。

二、加强财政监督管理

(一)监督检查

1、完善财政财务管理制度

其一,将乡镇财务的开支制度加以完善;其二,凡是乡镇投资建设的项目,都需要科学的处理,并且按详细程序报以审批;其三,将乡镇干部的福利待遇、奖金津贴等进一步规范化以及招待费规范等;其四,加强会计工作力度,争取做到财政票据健全,落实内控制度、收支两条线等有关明文规定。

2、加强工作指导

作为上级财政部门,需要加强对于乡镇财务的领导与组织,要明确监管职责,并且积极着手指导乡镇财政监管工作。

3、建立信息通报、反馈机制

在乡镇,需要建立出信息通报制度,及时的将乡镇资金的管理方法以及拨款的相关文件以抄送的形式送达到各个监督以及财政部门,以方便其了解乡镇财政的详细情况,确实的担负起财政的监督工作。

4、加强乡镇财政监管能力建设

其一,将乡镇财政职能加以健全,选取具有高素质的干部充实到乡镇财务队伍当中来,从而完善机构人员的有关管理;其二,加强市县一级的财政监督,合理的保证财务监督工作得以正确的开展下去,从而确保监督检查的质量得以提高。

5、着眼规范,加强收入监管

其一,明确税收的实际归属,加强税收源头的监管,在摸清楚税源底子的情况下,着力与协商税收的实际归属,为以后的税收监管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加强乡镇与税务机关的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网络资源共享,从而达到财政与税收机关同时治理税收的目的;其三,建立、完善乡镇财政监督机构,配备出专门的人员负责税收的征管以及税源的监管工作,做到及时的、全面的控制乡镇税收。

(二)投资评审

财政监督管理的投资评审具备独特的专业技术,这是其最显著的特征。财政投资评审将工程造价、经济分析、财务会计等专业技术有机结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具体的综合评审,增加了镇财政所在投资项目管理及监督上的专业水平和技术支撑,使项目行业的规范成功、科学地与财政政策对接,强化财政监管手段的多样化、科学化、有效化、专业化。

财政评审所独有的这一特征,体现了其与财政常规监管手段、机构的本质区别。财政投资评审机构作为财政部门内设的事业单位,是将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投资评审业务从有关处室中分离出来,主要承担财政投资项目的概预决算审查等技术性工作,是财政实施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环节。财政投资项目呈现来源多样化、工程技术复杂化、评审难度不断增大的特点,对财政投资项目实施全面评审,只有及时、有效、充分、真实地掌握大量的第一手信息和资料,进行全面的、定量的技术性评审,才能实现财政投资评审对财政投资行为进行规范,切实提高财政投资效益的重要作用。通过提供专业技术评审,围绕部门预算改革,建立先评审,后下预算、先评审,后招标、先评审,后拨款、先评审,后评价的制度,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三、加强财政制度建设

健全与完善财政的内控制度,从而加强财物的管理,逐渐完善乡镇资金管理、监督以及奖励机制,确保国有资产能够保值增值,而对于部分已经被证明了能够有效的实施下去的财政制度,例如招标,投标的管理、专控商品的申购等等已经得到了公开,并且需要坚决的执行完善监督、监管机制,不断的加强预算监管。

其一,对于乡镇的预决算的编制执行检查力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将乡镇收入的基础加以扎实,进一步的细化与量化支出结构,然后再科学的管理乡镇预算的编制;其二,对于预算的调整以及追加都需要履行真正的审批程序;其三,做好预算收支工作的透明度工作,将乡镇监督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然后加强对其的审查与监督工作;其四,严格的控制乡镇财政,尽力避免无预算的资金拨付以及超多预算的资金拨付;其五,有机的结合乡镇经济责任审计与预决算的执行实际情况,将绩效的实际情况与预算的有效执行作为干部政绩评定的重要依据。

四、加强财政内部管理

(一)营造内部管理环境

对于整个财政工作来说,内部管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领导者需要重视内部管理,并且全力支持负责这一块的员工开展好内部管理工作,极力的为内部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开展环境。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首先,要要求领导能够重视内部管理工作,做到经常的监察、督促;其次,做好积极带头作用,为其他干部、员工做好表率作用;最后,面对违章违纪要严格监察,不能。只有将内部的管理环境跟上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才能够带给财政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规范内部管理活动

相比其他管理活动,财政的内部管理就相对复杂了许多,但是真正的做起来还是有章可循。抓好内部财政工作,需要照章办事,不能够随意的操作和违规。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认清财政内部管理工作。

五、加强财政收入征管

首先,需要加强财政收入的预算管理,做好对预算内外资金收入解缴,入库及财务会计制度执行和票据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积极培植骨干、稳定财源、提高收入质量,切实保证财政收入真实、可靠、尤其是预算调整和执行的程序性接受当地人大的监督和控制;再者,要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实行财政专户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按规定及时,全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不能私设小金库,坐收坐支,建立健全各种票据的领发使用。缴销和保管制度;三,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要淡化非税收入归部门和单位所有的传统观念,建立政府非税收入新理念,明确非税收入“其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属政府,管理权属财政”,将部门履行政府职能收取的全部财政性资金纳入财政管理,实行综合预算,统筹运用。

六、加强财政支出管理

(一)规范项目资金拨付程序和核算方法

各部门需拨付到乡镇的的预算内和政府性基金中安排的项目姿金,由部门提出资金分配方案,县财政审核后下达指标,县财政根据下达的指标数直接拨付到乡镇支出户,由上级补助或县财政预算内安排给村或企业的项目资金,县财直接拨付到村级财务中心账户或企业账户。各部门需拨付到乡非税收入中安排的项目资金,由部门填写“非税收入财政拨付申请单”,由财政直接拨付到各乡镇支出户。各乡镇拨付到村的政府性基金、非税收入中安排的项目资金,由乡镇填写“非税收入上缴下拨申请书”,财政直接拨付到村级财务心帐户。各乡镇收到项目资金后,乡财县管的单位由核算中心记拨入经费,其他乡镇也要记拨入经费,不得挂暂存款科目,支出时记经费支出。由县财政直接拨付到村级财务中心或企业帐户的,乡镇凭财政给的代拨款凭证和相关支出发票借记经费支出,贷记拨入经费。通过这样规范后,减少了资金的拨付环节,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效率,同时也规范了核算方法。

(二)严格控制接待标准

在原来实行“两单一票”、一餐一报、内部通报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全年招待费列支标准从预算上进行控制,预算编制是规定一个招待费占公用经费的比例。四是以公务员津补贴改革为契机,平衡全乡镇的收入差距。我县新的公务员津补贴发放标准已并执行,所有行政公务人员的津补贴,发放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每个单位的发放标准进行发放,年初县政府要组织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对各单位的津补贴发放数进行监督检查。对未按照规定巧立名目、滥发或超标准发放津补贴的,按有关规定对单位主要领导要给予必要处罚。

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一)控制公用经费支出

深化乡镇各个部门的预算改革措施,建立并且完善出一套具有标准化的财政支出体系,做到对于公用经费的严格支出控制。其一,参照额定标准,结合乡镇的实际经费情况,按照实际的规模以及智能提供公共服务;其二,给予适当的定额补贴;其三,给予乡镇中个别的小型企业一定的公费作为保底。

(二)加强财源建设

想要解决乡镇财政困难的最有效的途径在于积极发展乡镇经济、不断的壮大乡镇经济实力以及财政来源。其一,有效利用财政杠杆,从融入,投资资金、政策的倾斜、扶强促小等方面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实力。坚持乡镇的“智力型引入”和“资金引入”的有机结合,着力发展具有高科技、大规模的企业,从而使实地型企业得以快速度的发展;其二,不断的提高乡镇各个方面的服务水平,树立出“服务至上、服务优先”的乡镇品牌,从而提升企业园区的综合水平;其三,作为领导,需要积极的引导乡镇农民挑战相应的产业结构,逐步的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的经营方向发展,并且推动农业向着专业合作发展,从根本上的促进农民经济增收,其四,积极发展乡镇的地区优势。

篇(7)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行政事业资金的来源是从国家经济预算中调拨出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政府的补贴。由于资金带有公家的色彩,所以员工在使用以及管理方面就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财务管理的制度没有完善,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政策的落地实施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存在一部分资产管理人员利用资金来增加收入,但是在这种经营活动过程往往没有防范的意识,资金的使用存在很大的风险。(二)财务管理工作缺乏氛围支撑。资金管理的模式较为陈旧,无法根据实际的情况来有效的利用资金,没有形成具体的财务管理的目的,理财观念在行政事业单位之中基本上没有形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资金的认识还不够明确,使得在财务管理时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资金的预算大多数情况下都较为粗略,基本的防范意识都不存在,当遇到大的事故时就很容易出现应对不及时的现象。其二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程度不是太高,管理水平无法真正适应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三)财务管理的执行力度不够。财务管理问题的存在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执行力在这其中也是一重要的因素。资金的调动与使用没有做好备案,存在一部分员工利用公款办私事的事情发生,资金的收支与产出等没有具体的明细,导致一部分资金处于呆账状态。若长时间不进行处理,会导致更多坏账事件的发生。对于资金使用的票据牢核不够完善,甚至连基本的信息都无法分辨出来,存在很多虚假乱开的问题。公款消费、贪污事件也经常发生,但是在年终结算时会通过一些虚假的数据蒙混过关,最后形成顽疾。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管组织。从目前国内大部分事业单位来看,其财务管理内容中最常出现的问题是没有科学合理的监管组织。其原因在于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不仅要干好自己责任范围内部的事情,还要同时管理好财务内部的控制工作。这样的管控不具备合理性,甚至还会影响自己手头工作的正常进行。由于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疏于对员工的科学监管,从而造成员工在工作上表现出懒惰和不作为。(二)财务管理人员缺乏正确认识。截至目前为止,大多数事业单位的基层管理者和一线员工,对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留于表面,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最为基础的就是要让形成事业单位的员工建立起财务管理的意识,明确的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有效的推进制度的实施。财务管理人员需要经常参与培训提高自身对资金的管理与运用的能力,形成风险控制意识。让更多有财务管理的经验的优秀员工加入进来,为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提供自己的想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让更多有效的管理手段能够落地执行。(二)强化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技术手段,预算资源与数据的取得都是建立在会计核算基础之上的,这样核算出来的预算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都处于长期的运作状态,支出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钱是否花在关键点上了,对工作的开展是否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在后续阶段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对于出现问题的单位或个人要严惩,充分做到按国家政策制度来办事。(三)实现资产内部合理的督查机制。国有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有严格的监督机制,资金的使用要不定期的进行核对,确保资金使用符合要求;然后要进一步的规范资金的审批制度,涉及到大额资金的流动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才行;同时要进一步建立起信息的归档工作,通过专业化的设备做到实时的监控,提高监督的效果。

总而言之,如果想要提升行政单位内部的管理水平,必然要健全财务会计方面的控制体系。行政事业单位不仅要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学会与时俱进、更新财务会计管理理念,还应该严格要求自我,完善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薛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探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2]赵秋梅,靳玉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财会研究,2007(09)

[3]王尚集.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2).

[4]耿永建.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浅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6).

[5]杨洪彩.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系统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0).

[6]许绍坚.当前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设[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0):45-46.

篇(8)

到目前为止,中国全部事业单位约有100多万个,事业单位职工在公共就业人数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这就使得我国一大部分财政资金投入到事业单位中。进一步加快事业单位财政管理改革,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提高政府调控能力,促进国家经济健康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东中西地区收入差距较大,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也存在巨大差异,随之而来出现了一些问题。人们收入不断提高与精神文化需要、社会保障机制之间不能协调,深化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加快公务服务部门改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社会进步的目标。

公共财政体系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产生的财政体系,公共财政体系必须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界定事业单位资金收支范围,提高单位财政资金的收益率。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公共财政体系,通过建立新公共财政体系,政府可以更好地履行职能,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提高公共利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目标,促进社会稳定健康发展。为了构建新公共财政体系,政府大力推行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部门预算制度,通过推行实施这三项改革,逐步改革事业单位财政管理模式,规范单位资金使用方式,促进事业单位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部门预算管理体制是事业单位财政收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事业财政管理体制有重要影响,国家通过部门预算管理制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财政之间的预算管理职责、权限和收支范围。在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中,部门预算管理体制处于基础和主要位置。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国际化趋势,提高我国公共财政管理水平,我国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预算管理制度。与传统的预算管理不同,部门预算管理是各个部门进行本部门的预算管理,不再进行单位统一的预算编制。单位各个部门根据本部门的经营目标和工作计划,对上一年预算偏离的地方进行修正,同时,结合当年单位财政管理要求,合理安排本年的财政预算。部门预算更加准确的反映各部门财政资金利用状况,有利于事业单位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增强本单位各部门财政资金利用的透明度,从根本上杜绝财政管理漏洞,优化财政支付结构。部门预算制度是我国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建立起规范、合理、高效、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才可以确保单位财政管理改革和收付体系的顺利进行。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原有的财政收付体系已经难以适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和单位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降低了单位财政资金的利用率,不能为事业单位编制预算和经济决策提供准确依据。改革单位现有的财政收付体系,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事业单位现行的财政管理方式进行创新显得非常紧急。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指的是当预算单位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由预算单位进行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将资金通过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

政府采购指的是各级政府或事业单位为了日常工作需要或满足公共服务目的,在政府的统一监管下,利用国家财政资金,通过法定的程序,购买商品、劳务或工程的行为。政府采购并不单指政府采购的行为,还要包括采购前期准备工作和采购后期管理行为。事业单位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之后,国家财政部门不再将经费按照单位的预算报表直接拨款到单位,而是根据各事业单位实际采购情况直接向供应商拨付款项,也就是说事业单位这项购买支出将采取直接付款的方式。

篇(9)

关于财政模式选择,一直是我国财政学界乃至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而且对我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迎接入世挑战等实践亦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财政的本质特征和几种财政模式理论的比较研究入手进行分析,并试图作出一个粗略的回答。

一、财政的本质特征

关于什么是财政,学界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占支配地位的解释应为“国家分配论”,即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作为“国家分配论”的创始者和论证者之一的我国著名财政学家邓子基先生在第一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上题为《为国家分配论答疑》的发言中指出: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必须要与资本主义财政等剥削阶级的财政相对比,国家的性质决定财政的性质。不难看出,此种解释认为财政的本质特征是“阶级性”。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上述说法,厦门大学张馨教授认为:“市场型财政具有”政府性“和”公共性“两大基本性质,任何肯定其中一个而否定另一个的观点都是不全面的。”①这种论断将财政的“公共性”放到了与“政府性”平起平坐的地位,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没有使用阶级色彩明显的“国家性”一词,而是使用了“政府性”一词。而近几年来学界流行的“公共行政”论越来越强调财政的“公共性”,实际上认为财政的本质特征应为“公共性”。可以这么说,几十年来关于财政本质的争论就是“公共性”与“阶级性”之争,大体上没有超出这一对概念的范畴。那么,财政的本质特征究竟是“公共性”还是“阶级性”,抑或两者兼具呢?要回答什么是财政,必须立足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对财政作一个涵盖各种历史阶段、各种社会类型的定义既无必要,也对我国的现实实践无实际上的意义。根据我国现时情况及改革发展方向,财政应定义为:民主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自然,财政的本质特征就是“公共性”。本文认为,之所以会产生“公共性”与“阶级性”之争,其根本原因在于许多学者在分析任何问题时都习惯采取阶级分析方法,“时刻不忘阶级斗争”的训条仍然阴魂不散。目前,我国民营经济茁壮发展,民营经济在国学报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且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仍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民营企业家应属于哪个阶级?是否应继续鼓励其发展?如果沿用阶级分析方法,这些问题是难以回答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不确立法治的原则和理念,市场经济永远不能真正建成。而民主是法治先决条件,没有民主就没有真正的法治。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比资本主义更切实的民主,那么将市场经济中的我国政府称之为民主政府当无错误。所谓民主,就是人民做主,抛开阶级性不谈,就是公众做主,政府只不过是公众服务的工具而已。政府不是生产单位,自身不能创造价值,财政资金只能源于公众支付的税金和公共财产(国有资产)创造的利润。公众选举、组建政府并支付经费,其目的只有一个:享受公共产品、公共需要得到满足。财政的本质恰与此相对应: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财政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众服务即是其天然的职责,其公共性显而易见。国家对公共资金的分配,仅是财政本质的现象反映而已,并非是财政本质本身。

据上述,“国家分配论”虽对我国财政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它是阶级分析方法的产物,已不符合时展的需要,应予摒弃。主张财政具有“政府性”和“公共性”两大基本性质的说法亦不准确,因为“政府性”体现的也是“公共性”。此论断尽管与“国家分配论”的结论不同并使用了“政府性”这一阶级色彩较淡的表述方式,但不难看出仍带有“国家分配论”的清晰痕迹。可见,冲破阶级分析方法的樊篱,还财政本质的本来面目,确为我国财政学界的当务之急。综上,我国财政的唯一本质特征是“公共性”,财政模式的选择应与财政的本质特征相适应。即我国财政模式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应定位为单元的公共财政模式。

二、财政模式的几种不同理论

在我国财政学界,对财政模式的选择有多种不同的主张,其中包括与国有资本管理相分离的单一“公共财政”论、“双元结构财政”论、“复式财政”论等。其中,在学界最有影响力且至今仍占支配地位的论断当属“双元结构财政”论。此种主张的核心观点是:我国政府既是政治权力拥有者又是财产权力拥有者,据此财政应为“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或“国有资产经营财政”的双元结构。其中,“公共财政”是依据国家政治权力进行的分配,而“国有资产经营财政”是以国家拥有的全民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财产权力进行的分配。②这种主张有以下缺陷:首先,将“国有资产财政”与“公共财政”等量齐观。财政的本质属性为“公共性”,财政的职能和目的都是为公众服务,国有资产亦不能例外,至少在定位上应是如此。如果说关于国有资产的收支存在特殊性的话,它也只能与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财政收支活动并列,而不能成为独立于“公共财政”之外的另一种财政类型。其次,将政府权力划分为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并据此推出“双元结构财政”。实际上,财产权力是政治权力的属概念,政治权力在财产领域的表现即为财产权力,将两者作等量齐观也是不正确的。再次,未将国有资产区分为竞争性国有资产和非竞争性国有资产。非竞争性国有资产的设立,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本身即属于公共产品提供的范畴,亦是公共财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忽略了竞争性国有资产的发展趋向。竞争性国有资产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特殊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愈加成熟,国有资产退出市场竞争性领域乃是大势所趋,关于国有资产的退出问题将于下文讨论。“双元结构财政”论将“国有资产财政”与“公共财政”平行并列,必然对国有资产的发展方向产生误导。

至于“复式财政”论,其与“双元结构财政”论相比并无质的变化,只是认为在“国有资产财政”与“公共财政”之外还存在“功能财政”,“功能财政”不能包含在“公共财政”之中。这种提法并未在学界引起广泛的注意,但为进一步说明公共财政的范围,本文在此仍对其主张的“功能财政”加以简要评述。此种论断认为“社会保障支出作为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其受益并不具备公共产品的特征:(1)效用具有可分割性。社会保障基金通过建立个人帐户可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份额分割给不同的社会成员享用。(2)消费具有排他性。同一笔社会保障支出,此人享用,彼人就不能享用。(3)取得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即多一人享受社会保障支出,就要相应增加其边际成本,因此必须在社会保障的受益与缴费之间实行一定程度的挂钩。(4)并非完全免费提供。社会保障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分担的原则,国家必须向集体和个人收取一

定的社会保障费用。所以,社会保障同社会福利、价格补贴、财政补助等其他转移性支出一样,不属于”公共产品“范畴,当然也不等同于纯私人产品。由于社会保障等转移性支出的经费来源与受益者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和对等的关系,它实际上是用压缩一部分社会成员私人需要的办法去增加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是对私人需要的调节,或者说是对社会成员收入的再分配,是对私人产品的调节。因此这部分财政职能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并非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从而不能纳入”公共财政“的范畴。由于它发挥了调节私人需要的特殊功能,故可将其称为”功能财政“。同理,财政分配中其他凡属调节私人经济、私人产品、私人收入、私人需要的活动,即满足调节私人需要的活动,均可纳入”功能财政“范畴”。③从上论不难看出,论者之所以会得出“功能财政”不属于公共财政的结论,主要源于其对公共产品概念理解的狭隘化。以上面提及的社会保障为例,论者将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基金、支出混为一谈,然后得出社会保障具有效用可分割性、排他性、竞争性等特征。维护社会秩序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关于这一点恐怕没有人会提出异议。但如按照论者的思路,因为警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形式为不同的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同一个警察在为某一社会成员提供服务时,其他社会成员则不能享受这一服务,那么同样可以得出治安具有上述特征而且不属于公共产品的结论。

任何公共需要反映到每一具体的社会成员都是私人需要,但不能因此将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混为一谈。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的区别就在于私人需要仅仅是私人需要,公共需要则不仅是私人需要,更是公众的需要。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同国防、治安、水利等一样,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维持共同生活环境正常运转的需要。不仅如此,保护弱者、给予弱者救助也是一个文明社会共同的伦理价值需要,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转移性支出正体现了这一需要。因此说,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当然是公共产品,其收支属于公共财政的范畴,试图论证在公共财政之外还存在着独立的所谓“功能财政”显然是讲不通的。

最后,关于上面提到的三种财政模式中唯一的单一“公共财政”论,虽然坚持了单元公共财政论,但又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政应该是与国有资本管理相分离的单一的公共财政”。④这种认识仍然是不准确的。首先,公共财政不可能与国有资本管理相分离,国有企业的赢利除留存部分外只能收归公共财政,而不可能流向他处。国有企业需要补贴时也只能由公共财政负担,而不可能有其他的负担渠道。尽管国有企业的具体管理可以由某个具体部门负责,但从总体上来说,无法将国有资本的管理排除在公共财政之外。其次,公共财政无需与国有资本管理相分离。应该说,学者们之所以提出分离主张,无论是主张独立的国有资产财政还是独立的国有资本管理,主要是基于竞争性国有资产特性不相容于公共财政本质属性的考虑。实际上,只要确立了公共财政的价值和理念,反而可以保证竞争性国有资本发展的正确方向。应该认识到,国有资本的竞争性只存在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我国财政模式的选择只能是以与财政本质特征想适应的单元公共财政模式为取向。

三、我国竞争性国有资产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财政模式还不能称之为公共财政,如何认识及定位我国竞争性国有资产的发展方向,对我国在不远的将来建立单元公共财政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共财政模式是唯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公共财政模式一个十分重要的职能就是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公平、良好的运营环境,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如果竞争性国有资产长期存在,公共财政模式就无从建立,市场经济下财政的应有职能就不可能充分发挥。由于我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尽管政府对国有资产从市场竞争性领域的退出作出了大量努力,但我国现存的竞争性国有资产规模仍十分庞大,且大量国有企业质量不佳、效益低下。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持续下去,不仅影响了公共财政的单一性,还会使公共财政背上沉重的负担。从更深层次上讲,还会严重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真正确立。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竞争性国有资产大量存在的特殊国情又决定了其从市场领域的退出不能一蹴而就。对此,本文认为:

第一、在目前阶段应确保竞争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应承担提供公共产品责任的财政不背额外包袱,也才能确保国有资产不致流失,对人民负责。今年四月,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掀开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新篇章。在此之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是由大型企业工委行使选择经营者的职能,财政部行使收益及产权变更管理职能,而国家经贸委、计委、劳动部分别行使技改投资审批、基本建设投资管理及企业工资总额审批的职能,此种局面被戏称为“五龙治水”。国资委的设立,结束了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格局,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当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国资委设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种思路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国有资产即使退出市场领域,也应当是体现国有资产应有价值的退出。

第二、应该采取切实措施使国有资产尽快退出市场竞争领域,建立真正的公共财政。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只是适应我国国情的特殊阶段的特殊目标,这并不意味着竞争性国有资产应当继续发展壮大。国有资产管理的历次改革乃至国资委的设立,都没有解决竞争性国有资产与市场经济冲突的根本矛盾。从财政的角度而言,财政应处于市场竞争之外,为所有市场主体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而不能因企业是国有或民营而区别对待。如果大量国有资产长期存在于市场竞争领域,财政就要补贴甚至设立国有企业。这样一来,财政既提供公共产品,维护市场的公平运行,又亲自参与市场竞争,实际上是既当服务员又当运动员,既服务于己又服务于人,其提供的服务有所差别就势在必然。没有公平的市场运行环境,市场的资源配置和自我调控能力就会大大削弱,建立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会永远只是一个梦想。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使国有资产退出市场竞争领域,采取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方式应是出让。这样不仅维护了公共财政的纯洁性,出让获得的资金还可以极大地增强财政的财力,使我国摆脱目前财政困窘的局面。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公共财政更有财力和精力提供提供公共产品和满足公共需要。

[注释]

①张馨我国“财政本质”观演变评述[J]。经济学家。1999(4),92.

篇(10)

(二)国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经验模式研究国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立法程序,通过有效的财政税收监督机制优化,提高财政税收的监督管理水平,为财政税收的监督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优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财政监督模式创新,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完善立法程序,通过对财政监督的管理方法优化,积极稳妥的实现经验模式创新,提高财政税收的财政监督法律规范化水平。比如美国在财政税收立法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非常完善,需要从不同的法律法规中实现对财政税收的全方位管理。财政税收监督优化管理的过程中要从预算编制管理的思路出发,通过有效的专项监督、日常监督、个案监督实现对财政税收的全方位管理,保证财政税收能够在日常经济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财政税收监督权力要在综合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创新优化,实现对财政税收的专项监督管理,提高财政税收的综合创新管理水平。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措施保证财政监督权力的有效平衡,保证财政税收在监督权力实施的过程中形成完善的程序,积极稳妥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财政税收资源配置能够符合综合性财政管理的要求。

二、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体制的完善

(一)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提高到立法层次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优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从立法层次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财政税收的立法性管理,为财政税收的综合性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财政税收监督管理属于行为范畴,必须要从行为管理的总体战略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立法机制建设,为财政税收综合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的立法管理必须要从内部监督色彩控制出发,确保财政税收资金预算能够符合资源配置管理的要求,推动财政税收的全面性控制管理,为财政税收的创新型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入手,积极稳妥的实现财政税收的有效性监督,保证财政税收的预算管理与执行管理能够符合监督机制的要求,确保财政税收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创新。财政税收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作用,通过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可以科学合理的编制财政税收预算。通过对财政税收的立法层次分析,实现对财政税收的内部有效性监督管理,为财政税收监督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立法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执行模式出发,对各种制约模式进行综合性分析,确保各种监督平衡机制能够全面的实现,通过有效的财政税收控制管理确保各种模式能够得到优化,提高财政税收的优化监督管理水平。财政税收内部控制模式优化的过程中要把各种监督模式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财政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机制,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效率模式建设出发,确保各种监督效率能够顺利实现。财政税收事前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修正,通过有效的事后监督管理模式优化,确保各种监督主体和客体能够符合经济活动管理的要求。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多层次控制管理思路出发,确保财政、税收、审计等工作能够符合财政税收控制管理的要求。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确保各种监督能够全面协作协调处理,健全财政监督法律体系可以有效的推动财政税收管理,确保财政税收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为财政税收相互促进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在健全各项机制的过程中,需要从制度模式管理的总体思路出发,推动各项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模式创新,实现财政税收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和相互促进,为财政税收的优化模式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

篇(11)

1.缺乏完善的财政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大多企事业单位在财政会计管理方面所实行的仍然是传统的管理制度,其科学性和完善性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事业单位的要求。正因为缺乏完善的财政管理制度,从而导致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职责不明确,分工不合理,进而导致财务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各财务人员推卸责任。甚至在个别企事业单位,还存在着财务人员身兼多职的情况,这样一来,必然会导致财政会计工作的开展得不到有效管理,最终导致财政浪费以及财政流失等现象的发生,在影响企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有资产造成了损失。

2.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

规范的预算管理工作需要财务部门严格按照企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来执行,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但就目前多数企事业单位此项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由于得不到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所以导致财政收支和单位工作的重点往往得不到真实的反映,无法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此外,在整个预算管理工作开展的时候,缺乏对财政支出的科学规划,从而导致实际支出与预计支出数额严重不符,这些都是因为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导致的。同时,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还会给的行为提供机会,目前,企事业单位的现象经常发生,其主要表现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企事业单位领导者滥有职权,随意挪动运营资金,导致大部分资金无法使用在正确的地方,造成资金浪费;(2)对于企事业单位中所涉及的项目不能进行科学控制,资金使用得不到有效管理,致使经费超出预支,给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经济损失;(3)在预算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着收支混乱的现象,难以实现科学管理,降低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3.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不符合要求

我国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拥有会计资格证书。但就我国目前企事业单位部分会计人员来看,并没有达到这一要求,很多会计人员都是无证上岗,这些所谓的会计人员普遍不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即使具备,也不符合国家所规定的要求。所以,将会计工作交给这样的会计人员,势必会导致诸多问题发生。与此同时,由于没有接受过财会管理这方面的系统培训,所以,会计人员往往不具备风险辨识能力和风险处理能力,在工作中一旦遇到此方面的问题,便会显得束手无策,最终给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缺乏严格的管理监督体系

管理监督体系是确保企事业单位财政会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完善的管理监督体系直接关系着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然而就目前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现状来看,在管理监督体系上却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管理监督重点不集中、监督工作不及时、不全面等,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财政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甚至还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并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督体系,更谈不上监督作用的发挥。这样一来,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缺少了约束,整体水平必然会大打折扣。

二、加强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的途径

对财政会计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已经成为了新形势下企事业单位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的内容涉及了企事业单位发展中的全部资金,所以,必须做到各项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结合我国当前企事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对于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企事业单位财政岗位的管理

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财政会计管理的整体水平,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财政岗位的管理,一方面,要确保财政管理人员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财务进行管理,确保各项财政工作的管理能够在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约束下进行。另一方面,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对于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利应该做到充分明确,以此来确保问题发生之后,能够将责任切实落实到相关部门或相关负责人身上。除此之外,还要对现行的财政管理制度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使其能够充分满足企事业单位发展对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的根本需求。

2.加强企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企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财政预算,不仅能够帮助企事业单位更加合理的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对企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就目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内容来看,大致包括4个部分:(1)正确处理好超预算资金与预算内资金的关系,确保各项资金的使用都能够及时纳入到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2)正确处理好业务性支出与事业性支出之间的关系,确保各类资金的使用都有其相应的关系体系;(3)正确处理好维持性支出与发展性支出的关系,要根据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各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4)正确处理好重点性支出和一般性支出的关系,分主次先后,分轻重缓急,以此来将资金的效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3.完善财会的报表体系

首先,要对企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的会计管理目标进行充分明确,将其定位于国家、宫中、事业单位和企业,提供科学、准确、及时、全面的财务信息。其次,要在完善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分析的指标和方法进行创新,建立起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普遍通行的财务分析模式,以此来使财会的报表体系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4.建立完善的财政管理监督制度

财政管理监督制度的完善也是加强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做好此项工作,一方面,可以使管理人员更加方便的进行财务的管理和审核工作,对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发现,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问题有效解决,有效避免资金浪费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财政管理监督制度的完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的问题发生,更好的对资金起到保护作用。